迁飞性害虫
迁飞性昆虫发生治理.
迁飞性昆虫的发生与防治
1、迁飞性昆虫的发生特点
2、迁飞性昆虫的生物学
3、迁飞性昆虫的生态学
4、迁飞性昆虫的测报
5、迁飞性昆虫的治理
一、迁飞性昆虫的发生特点
1.什么是迁飞性昆虫?
迁飞(migration)是昆虫在一定虫态,周期性的、长距离的、有一定方向的飞行行为。
2012-12-04migration insects
3
•是昆虫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生态环境,保持种群繁衍的遗传特性,往往也是导致一些地区某些害虫突然爆发危害,造成农业生产严重损失的重要原因。
2012-12-04migration insects
4
•具有迁飞习性的昆虫为了减少竞争、躲避周围的不良环境、逃避天敌或为了开拓新的资源,常常周期性地从一个空间单元迁向另一个空间单元,以保证其生活史的延续和物种的繁衍。
2012-12-04migration insects
52.迁飞性昆虫的迁飞过程
•迁出(emigration )
•是指某一种群的个体起飞后向外
向外飞离发生地的行为;
•转移或过境(transmigration )
•是指某一迁飞种群只在该地过境而不停留下来生活与繁殖的行为;
2012-12-04migration insects
6
•迁入(immigration )
•是指某一迁飞种群的个体由彼地迁到此地并停留下来繁衍后代的行为。
•迁飞也是昆虫成虫从飞离羽化场所开始并到达新的场所产下后代的全过程。
2012-12-04migration insects
7
3.迁飞性害虫的发生危害特点•
1)突然发生,短时间爆发成灾;•
2)突然消失,危害时期与寄主生育期密切相关,呈现季节性发生的特点;•
七星瓢虫的生活习性
七星瓢⾍的⽣活习性
七星瓢⾍的⽣活习性是七星瓢⾍以成⾍越冬,多选择较⼲燥、温暖的枯枝落叶下、杂草基部近地⾯的⼟块下、⼟缝中、树⽪裂缝处潜伏,蛰伏越冬后,若遇温度回暖,⼜爬出越冬场所活动。出蛰后的七星瓢⾍迅速在林⽊、杂草和作物之间活动,特别是带蚜⾍的作物与开花果⽊上。
扩展资料
七星瓢⾍是迁飞性昆⾍,成⾍和幼⾍的觅⾷⾏为属于⼴域搜索与区域集中搜索⾏为的转换。
七星瓢⾍是瓢⾍科、瓢⾍属昆⾍。成⾍体长5.2到6.5毫⽶,宽4.0到5.6毫⽶,⾝体卵圆形,背部拱起,呈⽔瓢状,头⿊⾊、复眼⿊⾊,内侧凹⼊处各有⼀淡黄⾊点,触⾓褐⾊,⼝器⿊⾊,上额外侧为黄⾊,前胸背板⿊,前上⾓各有1个较⼤的近⽅形的淡黄地,⼩盾⽚⿊⾊,鞘翅红⾊或橙黄⾊,两侧共有7个⿊斑,左右两侧各有3个⿊点,接合处前⽅尚有⼀个更⼤的⿊点,翅基部在⼩盾⽚两侧各有1个三⾓形⽩斑,体腹及⾜⿊⾊。
七星瓢⾍⼀⽣要经过卵、幼⾍、蛹和成⾍4个不同发育阶段,各⾍态的发育历期,主要受⾷物和温度的影响。七星瓢⾍是迁飞性昆⾍,成⾍和幼⾍的`觅⾷⾏为属于⼴域搜索与区域集中搜索⾏为的转换。七星瓢⾍主要以蚜⾍为⾷,有时还取⾷⼩⼟粒、真菌孢⼦和⼀些⼩型昆⾍,秋天还常常取⾷植物的花粉。⼴泛分布于⾮洲、欧洲、亚洲。
湖南省稻飞虱发生规律和迁飞习性研究
湖南省稻飞虱发生规律和迁飞习性研究
为了深入研究稻飞虱在湖南省的发生规律和迁飞习性,本文进
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和观测,最终得出以下结论:
一、稻飞虱的出现时间和分布特点
1. 稻飞虱是湖南省稻田中的重要害虫之一,其在不同地区和不
同季节的出现时间和密度差异较大。
2. 本研究对湖南省的11个稻区进行了调查,发现稻飞虱的发
生时间主要集中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
3. 稻飞虱的分布特点也因地域而异。在气候较寒冷的北部地区,稻飞虱的密度较低,分布范围也相对较小;而在南部地区,稻飞虱
的密度和分布范围都较广。
4. 稻飞虱的危害主要为叶面损伤和传播稻瘟病毒。其损伤程度
与气温和湿度相关,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达到高峰。
二、稻飞虱的迁飞习性
1. 稻飞虱的迁飞主要发生在5月至6月初,由产于田间杂草的成虫羽化后,顺风向稻田迁飞。
2. 实验发现,稻飞虱成虫对气流、风向、温湿度等环境因素都
十分敏感,会在适宜的条件下进行迁飞。
3. 此外,稻田旁边的杂草、植被以及周围环境的温度和湿度等
都可能影响成虫的迁飞方向和数量。
4. 稻飞虱的迁飞路径和时间也因地域而异,各地可根据实际情
况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综上所述,本研究对湖南省稻飞虱的发生规律和迁飞习性进行了研究,为农田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2024年北方地区重大迁飞性害虫的监测与种群动态分析》范文
《北方地区重大迁飞性害虫的监测与种群动态分析》篇一
一、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的变化,北方地区的迁飞性害虫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农业生产中的重要问题。本文旨在分析北方地区重大迁飞性害虫的监测方法及其种群动态,以期为有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二、迁飞性害虫概述
迁飞性害虫是指具有长距离迁飞能力的害虫,它们能够跨越地理障碍,在广大区域内进行活动。北方地区的迁飞性害虫主要包括某些昆虫类,如飞蝗、粘虫等,这些害虫的迁飞与繁殖能力极强,对农业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三、监测方法
1. 传统监测方法:传统的迁飞性害虫监测主要依靠人工巡查和地面陷阱捕虫。人工巡查能够及时发现害虫活动情况,但效率较低;地面陷阱捕虫则可以收集到一定数量的害虫样本,便于后续分析。
2. 现代监测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遥感技术、雷达监测、无人机侦察等现代监测技术逐渐应用于迁飞性害虫的监测。这些技术能够提供更准确、实时的害虫活动信息,为防控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四、种群动态分析
1. 生活史与繁殖策略:迁飞性害虫的生活史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等阶段。其繁殖策略多样,有的种类通过大量产卵来快速增加种群数量,有的则通过多次繁殖来维持种群稳定。
2. 迁飞行为与扩散:迁飞性害虫的迁飞行为受气候、食物、天敌等多种因素影响。它们通过长距离迁飞来寻找适宜的生存环境,并在新的地区进行繁殖。这种扩散能力使得迁飞性害虫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到广大区域。
3. 种群数量变化:北方地区的迁飞性害虫种群数量受气候、天敌、农业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种群数量可能迅速增加;而在不利的气候条件下,种群数量则可能减少。此外,天敌和农业活动也会对种群数量产生影响。
《2024年北方地区重大迁飞性害虫的监测与种群动态分析》范文
《北方地区重大迁飞性害虫的监测与种群动态分析》篇一
一、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害虫的迁飞行为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北方地区的重大迁飞性害虫,由于其较强的迁移能力和种群数量,已逐渐成为威胁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态平衡的重要问题。因此,开展北方地区重大迁飞性害虫的监测与种群动态分析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围绕此主题展开分析,为预防和治理北方地区重大迁飞性害虫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
近年来,北方地区害虫种类不断增多,特别是部分迁飞性害虫的种群数量呈现明显增长趋势。这些害虫的迁飞行为不仅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还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因此,对北方地区重大迁飞性害虫的监测与种群动态分析,有助于掌握其活动规律和种群变化趋势,为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方法
1. 监测方法:采用多种监测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包括利用性诱剂、人工捕虫网、激光雷达等技术手段进行现场监测和记录。
2. 数据收集与分析:通过长期定点监测,收集大量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种群数量变化、迁飞路径、活动规律等方面的分析。
3. 实地调查:结合实地调查和访谈,了解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情况,分析害虫的生存环境和影响因素。
四、监测结果与种群动态分析
1. 迁飞路径与活动规律: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发现北方地区重大迁飞性害虫的迁飞路径和活动规律受气候、地形等多种因素影响。在春季和秋季,由于气候适宜,害虫的迁飞活动较为频繁;而在夏季和冬季,由于气候条件不利于其生存和繁殖,害虫的迁飞活动相对较少。此外,不同种类的害虫在迁飞过程中也会形成不同的迁飞路径。
水稻“两迁”害虫是指什么害虫,如何防治?
水稻“两迁”害虫是指什么害虫,如何防
治?
水稻“两迁害虫”常在局部地区突然暴发成灾,给生产带来严重损失。下面我们介绍一下水稻“两迁”害虫是指什么害虫,以及“两迁”害虫的防治方法。
一、水稻“两迁”害虫是指什么
水稻“两迁害虫”,是指稻纵卷叶螟与稻飞虱。
1、稻飞虱属于迁飞性害虫,前期以白背飞虱为主,后期以褐飞虱为主。在湖北一般危害5代,以3-5代为主害代,6月底至7月初危害早稻,8月中旬开始危害小稻,9月中旬开始危害晚稻。
2、稻纵卷叶螟的幼虫在水稻分蘸期或孕穗、抽穗期取食嫩叶或剑叶,对产量造成影响。剑叶受害对产量更有直接影响,造成千粒重降低,砒粒率增加。
二、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方法
防治稻纵卷叶螟,应在每百丛水稻有10-15个新卷叶尖时开始施药。
具体防治药剂可选用21%的“山瑞”,亩用量50-70ml;或5%的“锐劲特”,亩用量30-40ml;或48%的乐斯本,亩用量50-70ml,兑水45千克喷雾。
此外,也可用“特杀螟”、“螟虫快杀”等常规杀螟药或“杀螟杆菌”、“bt生绿杀虫剂”等生物菌剂防治。
三、稻飞虱的防治方法
一是应控制水稻后期追肥灌水,尽量做到浅水勤灌,适时晒田,降低田间湿度,防止水稻后期贪青徒长,恶化稻飞虱生存环境。
二是有条件可在稻田放养小鸭,以鸭治虫。
三是化学防治,应抢在稻飞虱大发生前,灌足田水,用“高效大功臣”或“纹虱净”或“绿亨杀杀死”等药对症杀虫剂重喷稻丛基部;水稻生育生期;
也可趁天晴田水落干时,亩用“敌敌畏”300-400ml制成毒土后,于中午气温较高时撒于稻丛基部,薰杀稻飞虱。
蒋晓慧 课题五 迁飞性昆虫的治理与研究进展
3.迁飞性昆虫的发生为害特点
A.突然发生,短时间爆发成灾;
B.突然消失,为害时期与寄主生育期 密切相关,呈现季节性发生的特点;
C.发生期相对整齐;
D.测报工作相对更重要。
Biblioteka Baidu
为害特点
这类昆虫不但可以在较大范围内的农作物上
迁飞危害,而且可以取食多种亲缘关系较远 的植物,寄主范围较广。因此,多数种类为 重要的农业害虫,研究和了解它们的生物学、 生态学特性和迁飞规律,对于提高害虫的预 测和管理水平,制订大区域宏观防治策略, 控制害虫为害等均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药剂防治
可用于防治小地老虎的药剂较多,常用
的方法有拌种、撒施毒土或毒砂、浇灌、 喷粉、喷雾等。
粘虫
粘虫的综合防治应从农田生态系统的整体出发,
根据粘虫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同时考虑其它病 虫害的防治,因地、因时、因条件制宜,协调运用 必要的防治措施,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 经济、安全、有效地将粘虫的危害控制在经济允许 水平以下。 粘虫具有远距离迁飞的习性,各发生区之间存在 互为虫源的关系,在控制本地区粘虫危害时,还应 注意尽量压低其种群数量,以减少下代虫源基数, 具体来说,就是南方重点加强冬季危害世代和越冬 代的防治,江淮流域重点加强第1代粘虫的防治。
2.迁飞昆虫的共同特点
(1)不规律性和突发性
a.不规律性是指相同地点同种害虫在不同年
2005年水稻迁飞性害虫严重发生及其原因分析
l 发 生 特 点
11 早 稻稻 飞 虱 ( . 白背 飞虱 )初 始虫 源 迁 入期 早 ,
峰 次 多 ,虫 量大 ,第 2代 发生 量偏 大 。灯下 始 见期 代 田间蛾量 大 ,但幼 虫量 偏低 。 系统 赶蛾 ,始见 期
为 4月 7 日, 比去 年 迟 1 , 比常 年早 6 ,为 偏早 为 4月 8 日,比去 年 迟 3 ,比常 年 早 2 ,为 偏 早 d d d d
2、3代 重 叠 发 生 。 由 于第 2代 发 生 量 偏 大 ,田 间 稳 。第 3代最高 蛾 量 为 85 0头 /6m2 0 6 7 ,加 权平 均
81 0 早 5 d 早 稻 田 间若 虫 峰 期 为 5月 2 ~7 。 0~6月 2 平 均 多 3 . %。6月 1 日,田 间幼 虫 密 度 平 均 为 0 7. 58头佰 丛 ,比去 年 同 期 多 6 9 ,比历 年 平 均 .% 日,第 2 代若虫高峰期相连 ,重叠发生为害。 、3 1 3 褐 飞 虱 始 见期 晚 , 田间发 生 偏 迟 。今 年 褐 飞 多 1 12 . 1 .%。晚稻 第 5代 发生 为害严 重 较常 年少见 。 虱灯下 始 见期 为 5月 8日,比常 年迟 1 ~1 d 0 5 ,田
为 5 0 0头 /6 m2 比去 年 同期 多 6 0 0. 67 , . %, 比历 年
0 6 7 ,平 均 1 0 0头 / 6 m 7. 6 7 2比去 年同期 次 。5月下旬 中期 第 2代 田间加 权平 均虫 口密 度 为 20 0头 / 6 m2
水稻迁飞性害虫发生,水稻用药市场启动
被 中 国管理 科 学研 究院聘 为终 身研 究 员,被 中央级 大型
经 济 刊 物 《 现 》 杂 志 社 聘 为 高 级 编 审 ,任 多 家媒 体 的 发
编委 、顾 问或特邀撰 稿 等 ,现在 山 东蓬 莱市经 济和信 息 化局工作 ,任胶 东产 业经 济研 究 中心主任 。 电话 :0 5- 55
中央 级 刊 物 上 发 表 经 济 、 管 理 方 面 的论 文达 9 0多篇 , 0
有伏旱 ,田间小气候 高温 高湿 ,利 于该 虫繁殖 为害 ,造
成水稻 黄塘。褐 飞虱 间隙性 的年份 发生 重 ,褐飞 虱虫体 大小 与 白背飞虱相 似 ,体色为褐 色。一般在 7 月下旬至 8 月上旬迁入 ,8 月上 中旬 田间危害重 。受褐 飞虱为 害 ,常 造成水 稻成 团、成片 枯死倒 伏 ,也 称为 “ 冒穿 ” ,为害 性很大 。每 年 5 6月迁入 稻 田繁 殖危 害 ,一般在 6月下 - 旬至 7 月上旬和 7 月下旬至 8 月初有两个危害严 重的 时期 , 间 隙性 年份暴 发成灾 。稻 纵卷 叶螟 的成虫是 一种 黄色小 蛾子 ,体 长 8毫米 ,翅上有 黑 色条纹 ,幼虫 是淡 绿色长 形的小 肉虫 (- 3 5龄幼 虫体 长 12 2 米 ) ,幼虫 吐 丝 .- 厘
药 3 0 0元 /吨左右 。敌敌 畏原 药 10 0元 /左 右 。其 00 80
昆虫复习题纲
1、三化螟只危害水稻。
2、迁飞性害虫:褐飞虱,白背飞虱,粘虫,稻纵卷叶螟。
3、飞虱与叶蝉区别;飞虱有长短翅,叶蝉长;飞虱后足末端有大距。
4、小地老虎,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虫苞满满,白叶满田)、稻飞虱,白背飞虱的识别特征及防治方法。
5、华北蝼蛄:后足胫节背侧0--2距,东方:4
6:、麦蚜{腹管、尾片}(防病毒传播:麦二叉蚜﹥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的危害(高粱、玉米禾本植物):失绿、皱缩、坏死;传播病毒病;排泄蜜露
7、蚜虫与螨类的区别:
蚜虫有触角,满没有
蚜虫有腹管和尾片,满没有,
蚜虫分为有翅和无翅,满无翅
蚜虫为害作物后,被害部位呈黄斑点,满为害作物后,被害部呈白斑点
8、为害小麦的麦蜘蛛主要有麦叶爪螨(麦圆红蜘蛛)和麦岩螨(麦长腿红蜘蛛)。
9、二化螟近年加重的原因:
越冬场所广,虫口基数大,越冬死亡率低,一代田间卵量高。
发育进度不整齐,世代重叠明显。
发蛾早,蛾量大,蛾峰多,盛期长。
为害时间长,转株为害严重,期间危害以枯鞘,枯心为主。
抗药性逐年增强。
10、化学防治时为什么侧重低龄幼虫?
作物被造成的危害还很小
幼虫移动范围有限,不容易逃脱
抵抗力差,幼虫外骨骼还未硬化
幼虫在低龄阶段具有集中性,更可以集中防治
幼虫为咀嚼式口器,叶片上有药剂,吃进去后更容易致死
11、比较褐飞虱,白背飞虱头胸部特征?
12、玉米螟以幼虫钻蛀寄主心叶从、茎秆、及果实。
13、尺蛾幼虫与银纹叶蛾幼虫的区别?
尺蛾幼虫为黑褐色,银纹夜蛾幼虫为淡绿色
尺蛾幼虫仅有腹足2对,银纹夜蛾有腹足3对
尺蛾幼虫行动时身体一屈一伸,如拱桥;银纹夜蛾行走时呈屈伸状,如直线
《2024年北方地区重大迁飞性害虫的监测与种群动态分析》范文
《北方地区重大迁飞性害虫的监测与种群动态分析》篇一
摘要:
本文针对北方地区重大迁飞性害虫的监测工作及种群动态分析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迁飞性害虫的监测技术、种群分布、迁徙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旨在为害虫防控提供科学依据,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一、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迁飞性害虫的分布和种群动态发生了显著变化,对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对迁飞性害虫的监测与种群动态分析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重点探讨北方地区重大迁飞性害虫的监测技术及种群动态变化规律。
二、迁飞性害虫的监测技术
1. 传统监测方法
传统上,人们主要通过视觉观察和简单工具进行害虫监测。然而,这种方法效率低下,难以准确掌握害虫的分布和种群动态。
2. 现代监测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遥感技术、雷达监测、卫星导航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迁飞性害虫的监测。这些技术能够实时、动态地监测害虫的迁飞路径、活动范围和种群数量,为害虫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种群动态分析
1. 种群分布
北方地区的迁飞性害虫种群分布受地形、气候、植被等多种因素影响。通过对历史数据和现场调查的综合分析,可以得出害虫的主要分布区域和迁徙路径。
2. 迁徙规律
迁飞性害虫的迁徙受季节、气候、食物链等多种因素影响。在北方地区,春季和秋季是迁飞性害虫的主要迁徙季节。通过分析其迁徙规律,可以预测其活动范围和种群数量,为防控工作提供依据。
3. 种群增长与消亡
迁飞性害虫的种群增长与消亡受天敌、环境、食物等多种因素影响。通过对种群增长与消亡的规律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害虫的生存策略和适应能力,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稻飞虱防治技术要点
稻飞虱俗称“蠓虫”、“稻虱子”,是我县水稻主要害虫之一,主要有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三种。其中褐飞虱、白背飞虱是迁飞性害虫,随气流远距离传播。每年春夏随气流由南向北逐区逐代迁飞,秋季随气流迁回南方。灰飞虱是近距离迁飞与本地扩散相结合的害虫。目前危害我县水稻的稻飞虱主要是灰飞虱。稻飞虱是一类暴发性、隐蔽性、迁飞性和毁灭性的水稻害虫。
稻飞虱危害水稻茎杆
白背飞虱
一、稻飞虱的危害
1、刺吸危害
稻飞虱成虫和若虫群集于稻丛基部,剌吸茎叶、稻穗组织汁液,消耗稻株养分。抽穗以后稻飞虱危害最严重,稻飞虱早晨多集中在稻穗上,吸食浆汁,危害稻粒,使稻粒变褐,不饱满,千粒重减轻,瘪粒率增加,出米率低,品质下降。其排泄物常将颖壳污染成灰黑色,造成霉变。稻飞虱除直接为害外,还能传播水稻病毒病。
灰飞虱危害水稻稻穗
2、产卵为害
稻飞虱产卵时剌伤稻茎组织,形成大量的伤口,促使水分向外散失,同时破坏输导组织,加速稻株衰弱倒伏。
3、传播或诱发病害
稻飞虱是能传播水稻条纹叶枯病。剌吸和产卵的伤口,有利于纹枯病、小球菌核病的侵染为害。在水稻生长后期,灰飞虱一般群集于稻丛中上部叶片活动,在叶片或稻穗排出大量蜜露,还会影响水稻光合作用,滋生霉菌,引起稻粒霉烂。
二、稻飞虱成虫的两型形态
稻飞虱成虫具有长翅型和短翅型两型形态。短翅型成虫产卵多、
易爆发,越冬代以短翅型居多,其余各代以长翅型居多。雄虫除越冬
外,其余各代几乎均为长翅型成虫。
当田间稻株生长旺盛、营养条件好,有利于形成短翅型成虫。反之,当植株衰老、营养条件恶化,有利于形成长翅型成虫。长翅型成虫具有正常发育的前后翅,可进行长距离迁飞,能逃避恶劣环境条件。
迁飞性害虫暴发或致用药量大增
草甘膦 “ 风光不再”
草甘膦欲继续占有市场,需要克服以下三大障碍 :
一
现 在 的 用 量 , 只 能 保 证 未 来 2 年 使 用 。 因 此 , 开 发 一 些 0
非磷 的非选 择性 除草剂 来 替代 含磷 非选择 性 除草 剂用于
转 基 因 作 物 ,是 大 势 所趋 。
某农药有限公 司总经 理接听记者
有关植保专家建议,各级 植保部门应提前进入水稻 迁 飞 性 害 虫 防控 临战 状 态 ,准确发布 中短期趋势 预 报 ,随 时 关 注 天 气 变 化 ,注意利用晴好天气 , 及时采用药剂或灯光诱杀 等措施进行防控。 , ,
业 内人 士认 为 。近 几年来 。由于
成 分 只对 —种害 虫 有效 ,对其 他害 虫 的
迁飞 性 害 虫暴 发
药效较差 ,阿维菌素和毒死蜱的复配制
剂可扩大防治谱 ,兼治稻飞虱、稻纵卷
或致用 药量 大增
降水过程 。较高的相对湿度和适宜的温 飞虱的袭击。 度极其利于迁飞性害虫的迁入和发生发
叶螟及其他有关害虫。 记者从南方地 区多位企业 负责人
杂 交 , 产生 抗 性 杂 草 。
除草剂 2 一 与麦 草畏 的抗性 转基 因作物 ,估计 不久 4D 可 上市 。另外 ,抗麦 草畏 的转基 因大豆 、玉米将 于2 1 02
杂交水稻的稻飞虱迁飞性与趋光性研究
杂交水稻的稻飞虱迁飞性与趋光性研究
杂交水稻是一种利用杂种优势增产的重要农作物。然而,常年困扰
着杂交水稻种植的一个问题是稻飞虱的危害。稻飞虱是水稻的主要害
虫之一,其扩散和迁飞对水稻的生产产生了巨大的威胁。因此,研究
稻飞虱的迁飞性与趋光性对于有效控制稻飞虱危害,提高杂交水稻产
量至关重要。
1. 迁飞性研究
稻飞虱具有迁飞能力,能够在不同地区间迁飞。科学家们的研究发现,稻飞虱的迁飞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季节变化、温度、气
候条件以及丰富程度等。通过了解稻飞虱迁飞性的规律,可以为防治
提供科学依据。
一项研究表明,稻飞虱的迁飞性在不同季节表现出明显差异。在夏季,稻飞虱趋于活跃,迁飞范围较广;而在冬季,稻飞虱则趋于静止,以保证其生存。此外,温度也是影响稻飞虱迁飞性的重要因素。一般
来说,稻飞虱在较高的温度下更容易迁飞。但是,当温度过高时,稻
飞虱的迁飞性反而会受到抑制。
另一方面,气候条件和丰富程度也对稻飞虱的迁飞性产生影响。研
究发现,稻飞虱更倾向于迁徙到气候温暖、湿润且食物资源丰富的区域。因此,在杂交水稻种植地区,保持合适的气候条件和控制病害虫
数量对于减少稻飞虱迁飞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2. 趋光性研究
除了迁飞性外,稻飞虱的趋光性也是影响其行为和分布的重要因素
之一。过去的研究发现,稻飞虱对光线有一定的趋向性,通常更倾向
于在光照较强的区域活动。
然而,趋光性并不意味着稻飞虱对于所有类型的光都有相同的反应。科学家们发现,稻飞虱对光线的趋向性在不同波段下表现出差异。在
可见光波段下,稻飞虱对于紫外线光具有较高的趋向性,而对于红外
水稻“两迁”害虫:稻飞虱与稻纵卷叶螟
水稻“两迁”害虫:稻飞虱与稻纵卷叶螟具有远距离迁飞习性的“稻飞虱”与“稻纵卷叶螟”就是所谓
的水稻“两迁”害虫,下面本人为您介绍这两种水稻害虫及其危害:
一、稻飞虱
稻飞虱属同翅目飞虱科,体形小,触角短锥状,后足胫节末端有一可动的距。翅透明,常有长翅型和短翅型个体。危害水稻的主要有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三种。危害较重的是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早稻前期以白背飞虱为主,后期以褐飞虱为主;中晚稻以褐飞虱为主。灰飞虱很少直接成灾,但能传播稻、麦、玉米等作物的病毒。
图:褐飞虱
图:白背飞虱
图:灰飞虱
二、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是一种迁飞性害虫,中国水稻产区的主要害虫之一,除为害水稻外,还可取食大麦、小麦、甘蔗、粟等作物及稗、李氏禾、雀稗、双穗雀稗、马唐、狗尾草、蟋蟀草、茅草、芦苇等杂草。以幼虫为害水稻,缀叶成纵苞,躲藏其中取食上表皮及叶肉,仅留白色下表皮。苗期受害影响水稻正常生长,甚至枯死;分蘖期至拔节期受害,分蘖减少,植株缩短,生育期推迟;孕穗后特别是抽穗到齐穗期剑叶被害,影响开花结实,空壳率提高,千粒重下降。
稻纵卷叶螟卵
长约l毫米,椭圆形,扁平而中部稍隆起,初产白色透明,近孵化时淡黄色,被寄生卵为黑色。
稻纵卷叶螟幼虫
老熟时长14~19毫米,低龄幼虫绿色,后转黄绿色,成熟幼虫桔
红色。蛹长7~10毫米,初黄色,后转褐色,长圆筒形。
稻纵卷叶螟成虫图
稻纵卷叶螟成虫图长7一9毫米,淡黄褐色,前翅有两条褐色横线,两线间有1条短线,外缘有暗褐色宽带;后翅有两条横线,外缘亦有宽带;雄蛾前翅前缘中部,有闪光而凹陷的"眼点",雌蛾前翅则无"眼点"。
稻飞虱
稻飞虱识别与诊断
同翅目,飞虱科。我国最主要的水稻害虫。
灰飞虱是本地越冬虫源,褐飞虱、白背飞虱均是典型的迁飞性害虫,是我国水稻当前最为重要的“两迁害虫”之一,长江流域及以南稻区连年受害。一年中三种飞虱的发生时间有所不同,在长江流域稻区,前期以灰飞虱为主,主要为害早稻分蘖期;中期以白背飞虱为主,主要为害早稻穗期,单季中、晚稻分蘖期;后期以褐飞虱为主,主要为害晚稻和单季中晚稻穗期。但近年来,除西南地区外,白背飞虱数量迅速上升,在华南、长江流域大部分稻区的早、中、单晚甚至双季晚稻上均危害严重,已取代褐飞虱而成为危害最大的稻飞虱种类。
稻飞虱对水稻的为害主要在两个方面:
①大量虫口直接吸食水稻汁液,造成稻株营养成分和水分的大量丧失,被害稻田常先在田间出现“黄塘”、“穿顶”、“虱烧”,逐渐扩大成片,甚至全田枯死。
②稻飞虱还可以传播多种水稻病毒病造成间接为害(表1),其中灰飞虱传播的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等病害造成的为害甚至超过了其吸食稻株汁液造成的为害,近年来在江苏等地由灰飞虱传播的条纹叶枯病尤为严重,发生面积达数千万亩。
表1 三种主要稻飞虱传播的主要水稻病毒病种类
此外,稻飞虱吸食过程中还会排出大量的蜜露,沾满蜜露的叶片常孳生大量烟煤病,影响叶片正常的生理功能;成虫产卵时刺穿组织,造成大量伤口,亦为小球菌等病害的侵害提供有利条件。
1.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ål)
分布于除黑龙江、内蒙古、青海和新疆以外的所有省区,尤以长江流域及以南的各省发生量大。
为害症状:成、若虫都能为害,一般群集于稻丛基部,密度很高时或迁出时才出现于稻叶上。用口器刺吸水稻汁液,消耗稻株营养和水分,并在茎杆上留下褐色伤痕、斑点,分泌蜜露引起叶片烟煤孳生,严重时,稻丛下部变黑色,逐渐全株枯萎。被害稻田常先在田中间出现“黄塘”,暂至“穿顶”或“虱烧”,甚至全田荒枯,造成严重减产或颗粒无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监测圃
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技术 在监测飞蝗动态中的应用
应用高分辨率的卫星或雷达监测东亚飞 蝗的型变,监测大发生动态。 监测蝗灾所造成的损失; 监测东亚飞蝗的适生环境,同时分析和 预测飞蝗可能发生危害区。 在重点蝗区建立飞蝗区域性地理型信息 系统数据库,研究中长期测报技术及防 治适期,研制计算机预警模型。
2.生活习性
飞蝗的型变 散居型、群居型。型变不仅发生于两代 之间,同一代不同虫期亦能发生。型变 过程首先密度加大、引起生活习性及生 理机能的改变,最后外部形态发生变化。
蝗蝻群集和迁移行为
蝗蝻具群集性: 少数蝗蝻跳动(小群),后引起周围蝗蝻跳动, 集合成蝗蝻大群。 迁移规律: 蝗蝻群向着阳光照射的方向迁移,上午向东, 下午向西。迁移或停止受温度和光线影响大。 多在晴天上午9时至下午4时活动。中午温度过 高及日落后停止活动。 具夜晚群集于植物上部的习性。
农民望着一天工夫变成光 杆的玉米十分伤心 流泪的是 沈阳市苏家屯区 大沟乡营盘村村民黄启生
小地老虎(鳞翅目夜蛾科)
草地螟(鳞翅目螟蛾科)
2008年草地螟大发生
2008年草地螟在东北、华北部分省(区、 市)大暴发。据统计,内蒙古、河北、 山西、黑龙江、吉林、辽宁等6省(区) 44市(盟)248县(旗)农牧区草地螟二 代幼虫发生面积超过1.9亿亩,其中农田 发生7245万亩。对秋季作物生产安全, 甚至对北京举办第29届奥运会的环境安 全造成严重威胁。
草地螟与奥运会
褐飞虱、白背飞虱(同翅目飞虱科)
迁飞性昆虫的一般特性
迁飞行为一般发生在成虫羽化后至生殖 前期之间,解剖雌虫观察卵巢发育可以 确定是迁出、过境还是迁入。 迁飞性害虫群体定向飞行的特点十分明 显。 昆虫的迁飞受虫口密度、食物质量、光 周期、温湿度及气流等因子影响较大。
蝗灾
蝗灾是一种世界性的农业生物灾害,全世界约有 近100个国家或地区不同程度地受到蝗灾的威胁, 其中尤以非洲和亚洲的一些国家发生最为频繁、 受害最为严重。 包括非洲的沙漠蝗(Schistocerca gregaria)、澳 大利亚的澳洲疫蝗(Chortoicetes terminifera)和 中国的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都是臭名昭著的顶级空中杀手, 可比重型轰炸机。
群居型成蝗具远距离迁飞习性
迁飞多发生在羽化后5~10天性器官成熟 前。先少数个体在空中盘旋,后大多数 飞蝗随着起飞,在空中作较长时间和较 大范围的盘旋后,再向一定方向飞行。 所飞经地面的其他飞蝗亦会合群起飞。 飞行可持续1~3天。飞行距离可达飞行 几十个小时达几百上千公里 。
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温度:发育适宜温度为20~42C,最适温度为 28~34度。 降雨与水文:飞蝗多发生在水旱交替的低海拔 地区。“旱收蚂蚱,涝收鱼,大旱起蝗灾”。 土壤:土壤结构、酸碱度、含水量及植被覆盖 度对飞蝗产卵影响显著。 天敌:鸟、绿僵菌、抱草瘟(蝗霉病)、微孢 子虫等
卫星遥感监测河北省植被(5月中旬)
飞蝗防治的方针和策略
应继续坚持“预防为主”、“改治并举” 的治蝗方针。 改:改造治理飞蝗的发生基地,从根本上 控制蝗害 治:在加强蝗情侦察的基础上,及时用药 防治,迅速压低种群数量,减少为害。 防治策略是狠治夏蝗,控制秋蝗。
综合治理技术
1. 改造蝗区生态环境
1. 兴修水利、稳定水位 2. 垦荒种地,提高植被覆盖率
粘虫一夜啃光村民一年希望 (2005.8.2)
“中午时我急着往玉米地赶, 一抬头可把我吓了一大跳, 通往玉米地的田埂上黑压压 一大片虫子,数都数不过来。 那些虫子站着排从西向东走, 速度非常快,吓得我撒腿就 跑。”村民李宝娥说。 半个小时后,当李宝娥再次 返回来时,黑压压的“虫子 大军”已经在田埂上消失了。 再看看田埂两侧的玉米地, 硕大的玉米叶已经只剩下中 间的一根细梗儿。
蝗区的形成及类型
蝗区是指经常发生及适合发生飞蝗的地区,扩散 区是指飞蝗迁入后不能定居繁殖的地区。形成蝗 区的主导因素是水旱交替和自然地理环境。 我国的蝗区分为4种类型:滨湖蝗区(白洋淀、微 山湖、洪泽湖等)、沿海蝗区(渤海蝗区和黄海 蝗区)、内涝蝗区(保定、新乡、开封、菏泽、 聊城等)、河泛蝗区(黄河、黄河故道、淮河、 永定河等)、草原蝗区。
沧州蝗区大力推广种植苜蓿,取的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3.农林牧副渔综合开发,减少蝗区面积。推广旱改 水,增加棉花、大豆等经济作物面积,或开挖鱼塘,种植 牧草等,创造不利于飞蝗发生的生境。 沿海蝗区,在荒滩上兴建盐田或发展水产养殖业。
养鸭灭虫
吃蝗虫
2. 生物防治技术
应用较多的有绿僵菌和微 孢子虫,因为微孢子虫杀 虫速度慢,更适合在草原 上应用。 此外还有蝗虫霉、白僵菌、 线虫、豆病毒、卵寄生蜂、 鸟等。
虫情调查和预测
搞好“三查”,明确蝗情: 三查 :查残、查孵化和查蝻 查残:指调查防治后的残留虫量,以便了解 防治效果和确定下代防治任务。 取样数量:滨湖和沿海蝗区,每50~100亩 取1点,内涝蝗区每10~20亩取1点,每点取 样11平方米,目测飞蝗数量,计算出每11平 方米平均头数。
虫情调查和预测
我国飞蝗发生的历史性演变
自古以来,人们把飞蝗与水、旱之灾称为三大自然 灾害。 飞蝗遮天蔽日,人马难行,食禾一空。 公元前707年—1935,有796个蝗灾年(平均3~4年 1次),1931-1949年,几乎年年发生蝗灾。其中 蔓延6-11省的大发生就达8次。 解放后-70年代,通过实行改治并举的治蝗方针, 成功地控制了蝗虫的猖獗发生,开创了举世闻名的 飞蝗综合治理的伟绩。 80年代中期以来,飞蝗的发生和密度迅速扩大。仅 河北省白洋淀就出现了1993、1995、1998、1999及 2001年持续大发生。
化学防治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用 生物方法灭草原蝗虫
伊犁河谷的草原上飞来了成千上万 的椋鸟群捕食蝗虫
3.化学防治
防治适期:蝗蝻孵化出土盛期至3龄前。 防治指标: 20世纪50年代 0.2头/平方米 1984年以来 0.5头/平方米 常用药剂:马拉硫磷、拟除虫菊酯类、西维因、 氟虫脲(卡死克)(flufenoxuron )等。 点片发生时,用毒饵或弥雾机等喷药灭蝗; 高密度大面积发生时,要立即动员群众或飞机 喷雾灭蝗。
东亚飞蝗大发生的环境条件
东亚飞蝗对产卵场地的要求很高:成虫产卵 时喜欢栖息在地势低洼、易涝易旱或水位不 稳定的海滩或湖滩及大面积荒滩或耕作粗放 的夹荒地上、生有低矮芦苇、茅草或盐篙、 莎草等嗜食的植物。 遇有干旱年份,这种荒地随天气干旱水面缩 小而增大时,利于蝗虫发育繁殖,宜蝗面积 增加就容易酿成蝗灾。
查孵化:掌握蝗蝻孵化出土期,预测防治适 期。 不同代区从常年越冬卵孵化盛期前半 个月开始,对历年查治的重点区域,每 10~15天查1次,共查2次,每次挖卵块5块 以上,将卵粒充分混匀,从中取50粒,切查 各卵粒的发育期,按发育级别算出百分率, 估测孵化期。 查蝻:了解蝗情,确定防治面积和时期。取 样方法同查残。
2000年澳洲疫蝗特大暴发
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Linnaeus)
东亚飞蝗 L. migratoria manilensis 亚洲飞蝗 L. migratoria migratoria 西藏飞蝗 L. migratoria tibetensis
东亚飞蝗的分布与危害
东亚飞蝗分布较广,从北纬42o以南至南海, 西起甘肃陇南地区,东至东海及台湾。 其中以长江以北的华北平原,即黄淮海 平原为主要蝗区。该种是我国历史上灾 害最重最多的大害虫。 飞蝗嗜好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其中最 喜食芦苇、稗草和红草,一般不取食双 子叶植物。成虫和蝗蝻咬食植物叶片和 嫩茎,大发生时可将作物吃成光杆。
迁飞性害虫
定义
迁飞(migration)是昆虫通过飞行而大量、 持续地远距离定向迁移的行为。 迁飞性害虫是指具有远距离迁飞习性的 一类害虫。 完整的迁飞活动包括迁出、过境和迁入。
河北省主要的迁飞性害虫
东亚飞蝗 粘虫 小地老虎 草地螟 稻纵卷叶螟 褐飞虱、白背飞虱
东亚飞蝗迁飞
粘虫(鳞翅目夜蛾科)
东亚飞蝗的发生规律 1.生活史
东亚飞蝗北京以北1代/1年,黄淮海流 域2代/1年,长江中下游2~3代/1年, 广东、广西3代/年。各地均以卵囊在土 中越冬。 在2代区,越冬代蝗虫称为夏蝗(5月上 -7月上),第1代称为秋蝗(7月中-9 月初)。成虫寿命55~60天。
来自百度文库
2.生活习性
取食:飞蝗取食与气候和龄期有关,干旱季节 食量大;3龄前食量较小,4龄食量大增,成虫 食量最大。 交配:成虫羽化后,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补充 营养和飞翔(10天左右),才能达到性成熟。 一生交配多次。 产卵:交配后7~10天即行产卵,多选择植被 稀疏、土质较坚硬、轻盐碱地产卵。每头雌虫 产卵4~5块,每块有卵50~70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