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李凭箜篌引》赏析
李贺的诗词《李凭箜篌引》赏析
李贺的诗词《李凭箜篌引》赏析《李凭箜篌引》唐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足歪飞湿寒兔。
【赏析】这首诗较为传神地再现了乐工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也表现了作者丰富奇诡的想象力,被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李凭是唐宪宗时期红极一时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其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歌手李龟年。
如此乐师,他的技艺自当不同凡响,箜篌一响,致“空山凝云颓不流”,甚至连善于鼓瑟的湘娥素女都被这乐声感染,以至潸然泪下。
可见,这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声音到底多么美妙,作者形容为“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那箜篌声,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上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下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芙蓉泣露,香兰含笑,都是极美的事物,诗人用分别用以摹写琴声的悲抑及欢快,具有形神兼备之妙。
全诗以神奇瑰丽、浪漫大胆的想象,把诗人对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描写成具体可感的物象,构成一个令人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作者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
扩展阅读:李贺的简介李贺于唐德宗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出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洛阳宜阳县三乡)一个破落贵族之家,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属于唐宗室的远支,武则天执政时大量杀戮高祖子孙,到李贺父亲李晋肃时,早已世远名微,家道中落,隐沦昌谷。
李贺对自己有李唐宗室高贵血统这一点十分自豪,在他的落里一再提起:“唐诸王孙李长吉”、“宗孙不调为谁怜”、“为谒皇孙请曹植”。
但实际上,他这个“宗室王孙”恐怕连大郑王房的嫡脉也不是,至少是家道早就衰落了。
李贺自述家境时说:“我在山上舍,一亩嵩硗田。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呕心沥血的苦吟之诗──李贺《李凭箜篌引》赏析
呕心沥血的苦吟之诗──李贺《李凭箜篌引》赏析在唐代的诗人中,李贺是一个奇才,由于他在诗歌创作中广采博取,搜奇猎艳,驰骋自己丰富的想像力,用新奇诡异的语言,描绘出许多令人惊叹的神秘而幽美的艺术境界,有人甚至称他为“鬼才”。
他虽然只活了27岁就离开人世,可以说是夭折了的年轻诗人,却留下了许多构思奇特、风格独具的诗歌作品,令后世的读者赞叹不已。
毛泽东就曾经极力向陈毅推荐说:“李贺诗很值得一读。
”(《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在唐代,曾经流传过很多关于李贺的故事。
有个故事说,李贺每天早上骑着一头瘦驴,背上背着一只破旧的背囊,就出门了。
路上想到什么好的诗句,就当即记下来,塞进背囊里。
晚上回到家,他的母亲就叫仆人接过背囊,把里面写了诗句的纸条统统倒出来。
看到儿子写下的诗句,他的母亲常常叹息说:“我的儿啊,你非得把心都呕出来才肯罢休吗?”这个故事说明,李贺的诗都是苦吟之作,并不是天才的妙句偶得。
更有传奇色彩的是,据说李贺将死的时候,在大白天忽然见到一个穿红衣服的人,骑着一条红色的龙,手里拿着一块木板,上面的文字也不知道是用上古时代的篆文还是石鼓文写的,嘴里嚷着要带李贺走。
李贺也看不懂上面写的是什么字,就从床上爬起来,跪在地下恳求,说自己的母亲年老多病,不能跟他走。
那个穿红衣服的人笑着说:“天上的玉帝刚刚建成一座白玉楼,现在就要请你去为这座楼撰写诗文记盛呢!天上的日子多快活啊,哪里像人间这样辛苦!”过了一会儿,就从李贺常住的屋子窗口飘出一缕青烟,空中还传来车子启动的声音和音乐声。
李贺的母亲连忙阻止大家不要哭,过了一顿饭的工夫,李贺就死了。
这个故事竟把李贺诗歌作品里的梦幻般的境界,搬到现实生活中来了,连他的死都被赋予神秘的神话般的色彩。
但是,这也确实反映出李贺是一个奇才,连天上的玉帝都极为赞赏。
李贺的这首《李凭箜篌引》,是一首写音乐的诗。
在唐诗里,有好多写音乐的诗,其中有三首最为著名,一首是白居易的《琵琶行》,一首是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还有一首就是李贺的这首《李凭箜篌引》了。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凭箜篌引》意思-赏析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凭箜篌引》意思|赏析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
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
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作者:佚名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
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
他的精湛技艺,受到人们的热情赞赏。
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
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
二、三两句写乐声。
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
李贺《李凭箜篌引》古诗赏析
李贺《李凭箜篌引》古诗赏析李凭箜篌引朝代:唐代作者:李贺原文: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译文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
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
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注释李凭:当时的梨园艺人,善弹奏箜篌。
杨巨源《听李凭弹箜篌》诗曰:“听奏繁弦玉殿清,风传曲度禁林明。
君王听乐梨园暖,翻到《云门》第几声?”“花咽娇莺玉嗽泉,名高半在玉筵前。
汉王欲助人间乐,从遣新声坠九天。
”箜篌引: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
箜篌:古代弦乐器。
又名空侯、坎侯。
形状有多种。
据诗中“二十三丝”,可知李凭弹的是竖箜篌。
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吴丝蜀桐:吴地之丝,蜀地之桐。
此指制作箜篌的材料。
张:调好弦,准备调奏。
高秋:指弹奏时间。
这句说在深秋天气弹奏起箜篌。
空白:一作“空山”。
《列子·汤问》:“秦青抚节悲歌,响遏行云”。
此句言山中的行云因听到李凭弹奏的箜篌声而凝定不动了。
江娥:一作“湘娥”。
李衎《竹谱详录》卷六:“泪竹生全湘九疑山中……《述异记》云:‘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
李凭箜篌引赏析
李凭箜篌引赏析
摘要:
一、引言
二、李贺及其作品简介
三、李凭箜篌引赏析
四、诗歌艺术特点
五、结语
正文:
【引言】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璀璨星空中,有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李贺。
他的诗作别具一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本文将对其代表作《李凭箜篌引》进行赏析,分析其艺术特点,以期领略李贺诗歌的魅力。
【李贺及其作品简介】
李贺,字牧之,唐代著名诗人。
他的诗歌构思新奇,意象丰富,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李凭箜篌引》是他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描绘了箜篌演奏者的高超技艺和音乐的魅力。
【李凭箜篌引赏析】
诗中通过描绘箜篌演奏者的形象,展现了音乐家的专注与才华。
诗句“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表现了演奏者手指翻飞的技艺,而“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则形象地描绘了音乐的魅力,令人陶醉。
【诗歌艺术特点】
1.意象丰富:诗中运用了女娲补天、石破天惊等富有神话色彩的意象,为诗歌增色添彩。
2.比喻生动:如将演奏者的手指比喻为“冷光”,形象地展现了演奏者技艺的高超。
3.音韵优美:诗中押韵和谐,音韵优美,给人以愉悦的感受。
4.结构紧凑:诗篇以演奏者为主线,穿插音乐的魅力和乐器本身的意象,结构严谨,一气呵成。
【结语】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一首音乐题材诗歌,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箜篌演奏者的才华和音乐的魅力。
诗人将音乐与神话传说相结合,创造出优美的意象,使诗歌呈现出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李凭箜篌引》李贺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李凭箜篌引》李贺唐诗注释翻译赏析箜篌是中国古代传统弹弦乐器,又称拨弦乐器。
演奏时,将琴置于桌上,左右手各执一拨弹奏。
箜篌的历史悠久,在古代,箜篌常被用于宫廷雅乐、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等领域。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这两句诗描绘了箜篌的制作材料和演奏环境。
“吴丝蜀桐”,说明箜篌的制作材料十分精美,“张高秋”则点明了演奏的时间,“空山凝云颓不流”,则进一步烘托出了演奏环境的清幽。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这两句诗描述了乐声的感染力。
“江娥啼竹素女愁”,通过描写湘江女神和素女听到箜篌声后的反应,表现出了乐声的美妙动人,“李凭中国弹箜篌”,则点出了演奏者的名字,为下文描写箜篌的演奏技艺埋下了伏笔。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这两句诗是对箜篌演奏技艺的正面描写。
“昆山玉碎凤凰叫”,形容乐声清脆,犹如昆山玉碎,凤凰鸣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则形容乐声优美,犹如芙蓉泣露,香兰欢笑。
这两句诗通过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箜篌的演奏效果。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这两句诗描写了箜篌声的宏大。
“十二门前融冷光”,形容长安城十二道城门的寒气在箜篌声中消散,“二十三丝动紫皇”,则形容箜篌的弦音打动了天上的皇帝。
这两句诗通过对长安城和皇帝的描写,进一步烘托出了箜篌声的宏大。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这两句诗描写了箜篌声的震撼。
“女娲炼石补天处”,引用了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形容箜篌声的宏大,犹如女娲炼石补天,“石破天惊逗秋雨”,则形容箜篌声的震撼,犹如石破天惊,逗引秋雨洒落。
这两句诗通过对神话故事的引用和对自然景象的描写,生动地描绘了箜篌声的震撼。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这两句诗描写了箜篌声的奇幻。
“梦入神山教神妪”,形容李凭的箜篌声能够进入神山,传授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则形容箜篌声的奇幻,犹如老鱼跳波,瘦蛟起舞。
这两句诗通过对神话故事和自然景象的描写,生动地描绘了箜篌声的奇幻。
李贺《李凭箜篌引》全诗注释翻译与赏析
李贺《李凭箜篌引》全诗注释翻译与赏析李凭箜篌引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注释:⑴李凭:当时的梨园艺人,善弹奏箜篌。
杨巨源《听李凭弹箜篌》诗曰:“听奏繁弦玉殿清,风传曲度禁林明。
君王听乐梨园暖,翻到《云门》第几声?”“花咽娇莺玉嗽泉,名高半在玉筵前。
汉王欲助人间乐,从遣新声坠九天。
”箜篌引: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
箜篌:古代弦乐器。
又名空侯、坎侯。
形状有多种。
据诗中“二十三丝”,可知李凭弹的是竖箜篌。
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⑵吴丝蜀桐:吴地之丝,蜀地之桐。
此指制作箜篌的材料。
张:调好弦,准备调奏。
高秋:指弹奏时间。
这句说在深秋天气弹奏起箜篌。
⑶空白:一作“空山”。
《列子·汤问》:“秦青抚节悲歌,响遏行云”。
此句言山中的行云因听到李凭弹奏的箜篌声而凝定不动了。
⑷江娥:一作“湘娥”。
李衎《竹谱详录》卷六:“泪竹生全湘九疑山中……《述异记》云:‘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
’一名湘妃竹。
”素女:传说中的神女。
《汉书·郊祀志上》:“秦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
”这句说乐声使江娥、素女都感动了。
⑸中国:即国之中央,意谓在京城。
⑹昆山玉碎凤凰叫:昆仑玉碎,形容乐音清脆。
昆山,即昆仑山。
凤凰叫,形容乐音和缓。
⑺芙蓉泣露、香兰笑:形容乐声时而低回,时而轻快。
⑻十二门:长安城东西南北每一面各三门,共十二门,故言。
这句是说清冷的乐声使人觉得长安城沉浸在寒光之中。
⑼二十三丝:《通典》卷一百四十四:“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三弦。
竖抱于怀中,用两手齐奏,俗谓之擘箜篌。
李凭箜篌引原文翻译及赏析
李凭箜篌引原文翻译及赏析李凭箜篌引原文翻译及赏析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译文及注释「翻译」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
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
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注释」李凭:当时的梨园艺人,善弹奏箜篌。
杨巨源《听李凭弹箜篌》诗曰:“听奏繁弦玉殿清,风传曲度禁林明。
君王听乐梨园暖,翻到《云门》第几声?”“花咽娇莺玉嗽泉,名高半在玉筵前。
汉王欲助人间乐,从遣新声坠九天。
”箜篌引: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
箜篌:古代弦乐器。
又名空侯、坎侯。
形状有多种。
据诗中“二十三丝”,可知李凭弹的是竖箜篌。
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吴丝蜀桐:吴地之丝,蜀地之桐。
此指制作箜篌的材料。
张:调好弦,准备调奏。
高秋:指弹奏时间。
这句说在深秋天气弹奏起箜篌。
空白:一作“空山”。
《列子·汤问》:“秦青抚节悲歌,响遏行云”。
此句言山中的行云因听到李凭弹奏的箜篌声而凝定不动了。
江娥:一作“湘娥”。
李衎《竹谱详录》卷六:“泪竹生全湘九疑山中……《述异记》云:‘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
19《李凭箜篌引》-2021年高考语文必背72篇古诗文合集(原文+注释+赏析+默写) (讲解答案)
2021年高考必备72篇古诗文合集(原文+注释+赏析+默写)(全国通用版)19 《李凭箜篌引》《李凭箜篌引》正文翻译注释赏析静女其姝(shū),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tuí)不流。
秋夜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吴丝蜀桐:吴地之丝,蜀地之桐。
此指制作箜篌的材料。
张:调好弦,准备调奏。
高秋:指弹奏时间。
空山:一作“空白”。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kōng)篌(hóu)。
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江娥:一作“湘娥”。
素女:传说中的神女。
中国:即国之中央,意谓在京城。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像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像香兰开怀欢笑。
昆山玉碎凤凰叫:昆仑玉碎,形容乐音清脆。
昆山,即昆仑山。
凤凰叫,形容乐音和缓。
芙蓉泣露香兰笑:形容乐声时而低回,时而轻快。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
十二门:长安城东西南北每一面各三门,共十二门,故言。
这句是说清冷的乐声使人觉得长安城沉浸在寒光之中。
紫皇:道教称天上最尊的神为“紫皇”。
这里用来指皇帝。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女娲:中华上古之神,人首蛇身,为伏羲之妹,风姓。
石破天惊逗秋雨:补天的五色石(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
逗,引。
梦入神山教神妪(yù),老鱼跳波瘦蛟舞。
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
神山:一作“坤山”。
神妪:《搜神记》卷四:“永嘉中,有神现兖州,自称樊道基。
有妪号成夫人。
夫人好音乐,能弹箜篌,闻人弦歌,辄便起舞。
李贺《李凭箜篌引》全文赏析
李贺《李凭箜篌引》全文赏析李贺《李凭箜篌引》全文是怎样的呢?李贺是唐代名噪一时的诗人,深受人们的喜爱,也在唐诗上作出了一番贡献。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李贺《李凭箜篌引》全文赏析,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李凭箜篌引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①十二门:长安城有十二道城门,这里指全城。
②二十三丝:竖箜篌的琴弦。
③神妪:传说中善于弹箜篌的仙女。
④吴质:即月亮上砍桂树的吴刚。
像昆仑山上的美玉碰击的清脆之声,像凤凰激昂嘹亮的歌喉;像出水芙蓉在低声地抽泣,像兰花迎风笑语盈盈。
整个长安城都在琴声中变得温馨,二十三根弦丝打动了天神的心弦。
乐声似乎震破了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引出漫天秋雨。
李凭在梦中把技艺教给了神女,琴声让湖里的鱼龙都兴奋得舞蹈欢腾。
被关在月宫中砍树的吴刚沉醉于音乐,在桂花树下徘徊逗留,无法入睡。
桂树下的兔子也静静地聆听,顾不上露珠打湿了地面。
译文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
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
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动心之美】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紧扣“打动人心”这四个字,先是形容琴声之美,如花似玉;然后具体说到琴声化解了京城的寒气,打动了天神的心灵,“惊天地,泣鬼神”,就连广寒宫中的吴刚和玉兔听见了李凭的箜篌,都呆坐着听得入神。
李凭箜篌引原文及赏析
李凭箜篌引原文及赏析原文: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译文: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
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
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赏析: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
“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
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
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
二、三两句写乐声。
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李凭箜篌引》
李凭箜篌引《李凭箜篌引》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
此诗运用一连串出人意表的比喻,传神地再现了乐工李凭创造的诗意浓郁的音乐境界,生动地记录下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也表现了作者对乐曲有深刻理解,具备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全诗语言峭丽,构思新奇,独辟蹊径,对乐曲本身,仅用两句略加描摹,而将大量笔墨用来渲染乐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效果,大量的联想、想象和神话传说,使作品充满浪漫主义气息。
作品名称李凭箜篌引创作年代中唐作品出处《全唐诗》文学体裁七言古诗作者李贺题材音乐诗李凭箜篌引作品原文李凭箜篌引版本一李凭箜篌引⑴吴丝蜀桐张高秋⑵,空白凝云颓不流⑶。
江娥啼竹素女愁⑷,李凭中国弹箜篌⑸。
昆山玉碎凤凰叫⑹,芙蓉泣露香兰笑⑺。
十二门前融冷光⑻,二十三丝动紫皇⑼。
女娲炼石补天处⑽,石破天惊逗秋雨⑾。
梦入坤山教神妪⑿,老鱼跳波瘦蛟舞⒀。
吴质不眠倚桂树⒁,露脚斜飞湿寒兔⒂。
李凭箜篌引版本二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李凭箜篌引注释译文李凭箜篌引词句注释⑴李凭:当时的梨园艺人,善弹奏箜篌。
杨巨源《听李凭弹箜篌》诗曰:“听奏繁弦玉殿清,风传曲度禁林明。
君王听乐梨园暖,翻到《云门》第几声?”“花咽娇莺玉嗽泉,名高半在玉筵前。
汉王欲助人间乐,从遣新声坠九天。
”箜篌引: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
箜篌:古代弦乐器。
又名空侯、坎侯。
形状有多种。
据诗中“二十三丝”,可知李凭弹的是竖箜篌。
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⑵吴丝蜀桐:吴地之丝,蜀地之桐。
此指制作箜篌的材料。
张:调好弦,准备调奏。
高秋:指弹奏时间。
这句说在深秋天气弹奏起箜篌。
⑶空白:一作“空山”。
《列子·汤问》:“秦青抚节悲歌,响遏行云”。
李贺《李凭箜篌引》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李凭箜篌引李贺(唐代)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译文秋夜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
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注释李凭:当时的梨园艺人,善弹奏箜篌。
杨巨源《听李凭弹箜篌》诗曰:“听奏繁弦玉殿清,风传曲度禁林明。
君王听乐梨园暖,翻到《云门》第几声?”“花咽娇莺玉嗽泉,名高半在玉筵前。
汉王欲助人间乐,从遣新声坠九天。
”箜篌引: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
箜篌:古代弦乐器。
又名空侯、坎侯。
形状有多种。
据诗中“二十三丝”,可知李凭弹的是竖箜篌。
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吴丝蜀桐:吴地之丝,蜀地之桐。
此指制作箜篌的材料。
张:调好弦,准备调奏。
高秋:指弹奏时间。
这句说在深秋天气弹奏起箜篌。
空白:一作“空山”。
《列子·汤问》:“秦青抚节悲歌,响遏行云”。
此句言山中的行云因听到李凭弹奏的箜篌声而凝定不动了。
江娥:一作“湘娥”。
李衎《竹谱详录》卷六:“泪竹生全湘九疑山中……《述异记》云:‘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
《 李凭箜篌引》赏析
《李凭箜篌引》赏析译文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睛朗深秋。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飘游;那湘娥把点点泪珠洒满斑竹,九天上素女牵动满腔忧愁。
这高妙的乐声从哪儿传出?那是李凭在国都把箜篌弹奏。
像昆仑美玉碰击声声清脆,像凤凰那激昂嘹亮的歌喉;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嘘饮泣,像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
整个长安城大街小巷,如同沉浸在一片寒光中那样清幽。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天神的心弦也被乐声吸引。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把女娲炼石补天的天幕震颤。
好似天被震石震破,引出漫天秋雨声湫湫。
夜深沉,乐声把人带进梦境,梦见李凭把技艺向神女传授;湖里老鱼奋起在波中跳跃,潭中瘦蛟龙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深深吸引,彻夜不眠桂树下徘徊逗留。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儿斜飞寒飕飕!赏析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
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
“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
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
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见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
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
二、三两句写乐声。
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
《李凭箜篌引》赏析
目录
• 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 • 诗歌内容解析 • 艺术特色探讨 • 主题思想解读 • 跨文化对比:东西方音乐诗歌差异 • 现代传承与影响
01
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
李贺生平与创作环境
李贺的生平经历
李贺,字长吉,唐代著名诗人,被誉 为“诗鬼”。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 不幸,但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
不同文化背景下音乐诗歌特点比较
东方音乐诗歌特点
东方音乐诗歌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 ,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音乐旋律与诗词节 奏紧密配合,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体验。
西方音乐诗歌特点
西方音乐诗歌强调叙事性和戏剧性,通过复 杂的音乐结构和诗歌形式来表现情感和思想 。西方音乐诗歌的旋律和节奏多变,注重和 声和音色的运用。
《李凭箜篌引》在跨文化交流中价值
展现东方音乐诗歌魅力
《李凭箜篌引》作为唐代著名的音乐诗歌之一,通过描绘 箜篌的演奏场景和听者的感受,展现了东方音乐诗歌的独 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
通过《李凭箜篌引》的赏析,可以让西方读者了解到东方 音乐诗歌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从而促进东西方文化的 交流和互鉴。
诗中蕴含的悲欢离合、荣辱得失等人生体验,使读者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能领悟 到人生的真谛和哲理。
对社会现实反映
诗人在诗中通过对李凭箜篌引的描绘, 间接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
诗中提到的“江娥啼竹素女愁”等形象 ,可能暗喻着社会上的某种不公或苦难 ,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
通过将音乐与社会现实相联系,诗人揭 示了艺术与社会、时代之间的密切关系 ,使读者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思考
诗歌内容解析
全文朗诵与初步感受
诗歌全文
李凭箜篌引李贺唐诗赏析
【作品介绍】【原文】李凭箜篌〔kōnghóu)引⑴吴丝蜀桐张高秋⑵,空山凝云颓不流⑶。
江娥啼竹素女愁⑷,李凭中国弹箜篌⑸。
昆山玉碎凤凰叫⑹,芙蓉泣露香兰笑⑺。
十二门前融冷光⑻,二十三丝动紫皇⑼。
女娲炼石补天处⑽,石破天惊逗秋雨⑾。
梦入神山教神妪⑿,老鱼跳波瘦蛟舞⒀。
吴质不眠倚桂树⒁,露脚斜飞湿寒兔⒂。
【注释】1李凭:当时的梨园艺人,善弹奏箜篌。
李凭是红极一时的宫廷乐师。
大约生活于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
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
“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
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杨巨源《听李凭弹箜篌》诗曰:“听奏繁弦玉殿清,风传曲度禁林明。
君王听乐梨园暖,翻到《云门》第几声?〞“花咽娇莺玉嗽泉,名高半在玉筵前。
汉王欲助人间乐,从遣新声坠九天。
〞箜篌引: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
箜篌:古代弦乐器。
又名空侯、坎侯。
形状有多种。
据诗中“二十三丝〞,可知李凭弹的是竖箜篌。
2吴丝蜀桐:吴地之丝,蜀地之桐。
此指制作箜篌的材料。
张:调好弦,准备调奏。
高秋:指弹奏时间。
这句说在深秋天气弹奏起箜篌。
3空山句:《列子·汤问》:“秦青抚节悲歌,响遏行云〞。
此言山中的行云因听到李凭弹奏的箜篌声而凝定不动了。
4“江娥〞:一作“湘娥〞,李衎《竹谱详录》卷六:“泪竹生全湘九疑山中……《述异记》云:‘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
’一名湘妃竹。
〞“素女〞也是传说中的神女。
《汉书·郊祀志上》:“秦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这句说乐声使江娥、素女都感动了。
5中国:即国之中央,意谓在京城。
6昆山:是产玉之地。
玉碎、凤凰叫:形容乐声清亮。
7“芙蓉泣露〞、“香兰笑〞:形容乐声时而低回,时而轻快。
8十二门:长安城东西南北每一面各三门,共十二门,故言。
李贺《李凭箜篌引》的意思及赏析
李贺《李凭箜篌引》的意思及赏析李凭箜篌引(节选)李贺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①前融冷光,二十三②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叫神妪③,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④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①十二门:长安城有十二道城门,这里指全城。
②二十三丝:竖箜篌的琴弦。
③神妪:传说中善于弹箜篌的仙女。
④吴质:即月亮上砍桂树的吴刚。
像昆仑山上的美玉碰击的清脆之一声,像凤凰激昂嘹亮的歌喉;像出一水芙蓉在低声地一抽一泣,像兰花迎风笑语盈盈。
整个长安城都在琴声中变得一温一馨,二十三根弦丝打动了天神的心弦。
乐声似乎震破了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引出漫天秋雨。
李凭在梦中把技艺教给了神女,琴声让湖里的鱼龙都兴奋得舞蹈欢腾。
被关在月宫中砍树的吴刚沉醉于音乐,在桂花树下徘徊逗留,无法入睡。
桂树下的兔子也静静地聆听,顾不上露珠打湿了地面。
【动心之美】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紧扣“打动人心”这四个字,先是形容琴声之美,如花似玉;然后具体说到琴声化解了京城的寒气,打动了天神的心灵,“惊天地,泣鬼神”,就连广寒宫中的吴刚和玉兔听见了李凭的箜篌,都呆坐着听得入神。
这些听音乐的人本身就很不凡,他们对箜篌之一声都如痴如醉,何况是凡人呢?【赏析】同样是写音乐,与《琵琶行》比起来,《李凭箜篌引》的想象就更加自一由、无拘无束。
这里李贺不再将音乐比喻成某种声音,而是直接说它给人的感觉像是“芙蓉泣露香兰笑”的形态,它们都给人春风拂面的惬意感,这样的写法就是“通感”。
通感不局限于形似,而要求神似。
【启示】音乐、诗文、画作、雕塑等,都能带给人美的感受,都能打动人的内心,激发我们的想象力。
这是因为它们内在是相通的,都是在追求一种一精一神上的美与和谐。
美不仅是这些艺术品的一精一髓,也是我们生活的动力和目标。
无论是在我们的举止言行、穿着打扮中,还是在我们与别人的一交一往、合作中,都有一股寻找美的力量,所以我们的生活也是一种艺术。
一9948823.jpg" title="李贺《李凭箜篌引》的意思及赏析" alt="李贺《李凭箜篌引》的意思及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贺《李凭箜篌引》赏析
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诗人描写音乐运用了大量丰富奇特的想象和主义色彩,令人惊叹。
此诗是李贺诗歌的代表作之一,是唐诗中描写音乐的名篇。
清人方扶南《李卷一云:\"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引》,皆摹写声音之至文。
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
白氏《琵琶行》主要是用叙述的笔法依弹奏的顺序进行描写,采用的方法;李贺此诗则不表现时空顺序,而着重强调音乐惊天地、泣鬼神的效果,但又不是抽象地写,的艺术形象,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艺术方法。
全诗十四句中有七句描述音乐效果,用了四个神话传迷离。
韩愈《听颖师弹琴》主要写诗人自己听琴的感觉,也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但未用神话传较实在。
得,知音难觅。
刘勰就曾感慨地说过:“得其知音,千载其一乎?”但音乐家李凭总算遇到了李贺诗人不但有一副音乐的耳朵,更有一支把音乐美转化为诗美的神笔!这的确是李凭的幸运。
然而,欣赏李凭绝技的人,恐怕也正象能够赏识李贺的人一样稀少吧?深受压抑的心情和对理想的执着追形成李贺这位浪漫主义诗人奇峭风格的一个重要原因。
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两句写乐声。
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
,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怀,潸然泪下。
“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
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地,泣鬼神”的魅力。
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
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
“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则是以形乐声的优美动听。
“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
带露的芙蓉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
它们都是美的化身。
诗人用“芙蓉泣露”摹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
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
终,都是写音响效果。
先写近处,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
其实,冷气的,因为李凭箜篌弹得特别好,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以致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用语浪漫夸张,表达的却是一种真情实感。
“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
诗人不用紫皇”,不单是遣词造句上追求新奇,而且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比较自然地把诗歌大到仙府。
声,摄取的多是运动着的物象,它们联翩而至,新奇瑰丽,令人目不暇接。
结末两句改用静物,作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身上,把毛衣浸湿,也不肯离去。
这些饱含思想感情的优美形象,深深印在读者心中,就象皎洁的显得幽深渺远,逗人情思,发人联想。
全诗的第三个结构段。
诗人在前面四句较现实的描写之后,忽然又随着那美妙的乐曲,让自己的想奇的境界,那奇妙的音乐这时竟穿过天空中的凝聚的乌云,直上九霄,致使女娲娘娘当年采用五色
壁也为之震撼破裂,终于“石破天惊”,秋雨大作了!这音乐的伟力是何等的强大啊!把音乐的感神奇,达到了这样“异想天开”的地步,真可以说是“笔补造化天无功”了!一个“逗”字,把音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
而且,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
象面前,我们能不发出由衷的惊赞么?诗写到这里,似乎已经登峰造极,难以为继了,谁知诗人的把我们从九天之上引入深山大泽之中,“梦入神山教神妪”——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李凭正在云雾中向神仙展示他的绝技,那位传说中最善于弹箜篌的年老的女神成夫人也不得不为李凭的绝技所倾;甚至连江河海湖中的鱼龙听了这美妙的音乐也乐不可支,以致它们当中的那些“老鱼瘦蛟”都不弱,也随着这优美的乐曲在水波中翩翩起舞了!这是何等奇特的景象啊!或许,这本来就是从李凭器中幻化出来的一幅水光波影,龙腾鱼跃的图画吧?或许,这一切也并非纯粹的神话和幻想;现代实了吗?优美和谐的轻音乐不但有益人的身心,而且真的可以使母鸡多下蛋,西红柿多结果,连那也会在音乐声中不停地跳跃嬉戏……然而,正当我们神往于这美丽的遐想,这音乐与人和大自然,想要在这里流连一下之时,诗人突然又把我们引向了一个更加想象不到的世界。
这神妙无穷、无忽然又从深山大泽中一跃而起,直上蓝天,带着我们一起飞向了那皎洁的月亮。
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
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
然而纵观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和评价。
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可以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
弹弦乐器,最初称“坎侯”或“空侯”,文献中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
箜篌流长,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
古代除宫廷雅乐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
现常用歌舞伴奏,并在大型民族管弦乐队中应用。
箜篌在古代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史於是塞南越,祷祠太一,后土,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空侯琴瑟自此起。
”唐代杜佑帝使乐人侯调所作……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拨弹之如琵琶也。
”此属琴瑟类的卧箜篌。
魏晋墓砖书看,其面板上没有品柱。
竖箜篌,汉代自西域传入,后被称为“胡箜篌”。
《隋书音乐
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之乐器。
”
演奏图像中所绘的竖箜篌和日本奈良正庵院保存的我国唐代漆箜篌和螺箜篌残件看,它的音箱设在上。
凤首箜篌形制似与竖箜篌相近,又常以凤首为装饰而得名,其音箱设在下方横木的部位,向上或起轸的作用,用以紧弦。
正如《乐唐书》所载:“凤首箜篌,有项如轸”,杜佑《通典》:“凤”。
有轸或无轸的图像在敦煌壁书中均有所见。
凤首箜篌自印度传入,用于隋唐燕乐中的天竺乐,书》中仍绘有当时存在的多种形制的箜篌,明代以后失传。
弓背,曲形共鸣槽,设在向上弯曲的曲木上,并有脚柱和肋木,张着20多条弦,竖抱于怀,从两面食指同时弹奏,因此唐代人称演奏箜篌又叫“擎箜篌”。
《通典》记载:“竖箜篌,胡乐也,汉灵长,二十二弦,竖抱于怀中,而两手齐奏,俗谓‘擘箜篌’”。
根据古代壁画和文献记载,竖箜篌根、16根、7根等数种。
古老的弹拨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据考证,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箜篌在古代除,在民间也广泛流传。
在中国盛唐(618-907)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箜篌演奏艺术也水平,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代的箜篌先后传入日本、朝鲜等邻国。
在日本东良大寺的寺院中,架唐代箜篌残品。
但是,这件古老的乐器,从十四世纪后期便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了,人们只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图样。
传的箜篌是卧式箜篌和立式竖箜篌。
新型雁柱箜篌,是根据古代立式竖箜篌的基本造型研制而成的。
外形跟西洋竖琴比较接近,但不同的是它有两排琴弦,每排张有三十六根弦,每根弦都由人字形的箱上,这种弦柱的形状看起来很像天上飞的大雁的队形,所以这种箜篌就被称为雁柱箜篌。
柔美清澈,音域宽广,表现力十分丰富,既可以演奏古今民族乐曲,又可以演奏竖琴曲。
由于左右等于是两架竖琴,在演奏快速旋律和泛音上,有许多方便之处,它还可以左右手同时在音色最美的和伴奏,这也是其它乐器所不能比拟的。
另外,雁柱箜篌在演奏揉弦、滑弦、颤音等演奏手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