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异常信号密度的影像分析与诊断(程显升)
基底节对称性病变的病因和影像学特征
T1WI 压水
T2WI 冠状
ຫໍສະໝຸດ Baidu
MS的影像表现: 双侧侧脑室前角及后角、 两旁脑白质和脑干内可见 斑片状信号异常,T1WI呈 略低信号,T2WI高信号, 边界清楚,水抑制序列仍 为高信号,中线结构居中, 双侧侧脑室对称性轻度扩 大,脑沟略宽,增强扫描 部分病灶呈斑片状强化, 部分病灶无强化。
虎纹与豹纹征—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症
CJD 克-雅氏病
. 影像改变: 双侧尾状核、豆状核、丘脑弥散受限,双侧丘脑呈“曲棍球征” 改变
Creutzfeldt-Jakob Disease 克-雅氏病
典型的脑电图: 约每秒出现一次的 三相周期性复合波。
正常显示丘脑为正常的等 信号或稍低信号 , FLAIR 表现为丘脑枕对 称高信号及曲棍球棒征像
获得性肝性脑部变性AHCD
AHCD 是慢性肝病引起的一种不可逆的锥体外系综合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异常 运动,构音障碍,意向震颤,共济失调及智力受损。 MRI 的特征性表现为两侧苍白球、中脑红核周围、垂体前叶等部位出现的T1WI 高 信号,而T2WI无相应的异常信号,可能是由于门脉高压、门腔静脉分流的存在,门脉 血液不经过肝脏解毒直接进入体循环,使得一些顺磁性物质在上述部位沉积
多发性硬化(MS)与临床孤立综合征
❖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以中枢神 经系统白质炎性脱髓鞘病变为主要特点的自身免疫 病。
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病变
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病变
【平台吐血推荐】之影领SASS影像协作云平台→不收费,免安装,只需注册即可自行接入医院影像科室,随时随地协同诊断。——详情查看链接:《无需坐班,手机端即可出具影像报告!影像医生福利播报》
1豆状核 2尾状核头 3内囊 4背侧丘脑
基底节又叫基底核,是埋藏在两侧大脑半球深部的一些灰质团块,是组成锥体外系的主要结构。它主要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壳核和苍白球)、屏状核和杏仁体,尾状核和豆状核称为纹状体。
基底节区血供
大脑中动脉和基底动脉形成的穿支动脉基底节区静脉引流
L豆状核 CG内囊前、后肢 T背侧丘脑
稍高于周围白质密度和信号,可因铁蛋白沉积在T2加权图表现为低信号。
•基底节功能复杂,涉及运动及部分椎体外系运动,也与记忆、情感、认知相关。
•基底节区苍白球、壳核富含线粒体、血供丰富,化学递质多,具有高代谢的特点(相对颅脑其他部位),对缺氧、中毒、感染、缺血、代谢异常等有害刺激反应最敏感,许多疾病常首先引起基底节的改变或以基底节病变为主要表现。
对称性正常生理性表现
血管周围间隙(2mm以下)
多为苍白球与尾状核钙化,多见于高龄,40岁以后出现钙化者,若无临床症状,多属于生理性,无临床意义。
30岁以下出现时应警惕为病理性钙化,基底节区病理性钙化多主要为代谢性或内分泌性疾病所致,应仔细询问有无癫痫等相关临床症状或进行有关钙磷代谢和内分泌方面的临床生化检查。
对称性病变
一、中毒性疾病
二、感染性疾病
三、营养代谢性、变性疾病
四、血管性疾病
五、肿瘤
中毒性疾病
1.CO中毒
2.变质甘蔗中毒
3.氰化钾中毒
双侧基底节与丘脑对称性病变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病因:朊病毒所致的传染性神经变性疾病
既往称特发性基底节钙化综合征
亚型:散发性、家族性、医源性、变异型
钙(和其他矿物质)沉积于基底节、
皮层、丘脑(枕征、曲棍球征)、基底节受累、 丘脑、齿状核、脑白质
弥散受限 脑电图:周期性尖慢复合波
鉴别甲旁减、假性甲旁减
脑脊液:14-3-3蛋白
71Y,M 快速进展性痴呆、肌阵挛
37Y,M HIV病毒阳性,头痛、嗜睡
肿瘤性: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脑表面、基底节、胼胝体、脑室周围白质 CT: 高密度;MRI:T2等或低信号,明显强化,弥散受限,低灌注
61Y,F 眼部症状、迟钝
3 个月后
炎症感染性:神经白塞病
➢ 机制不明:自身免疫、感染、基因 ➢ 多系统、复发性:葡萄膜炎、口腔溃疡、生
殖器溃疡三联征 ➢ 脑干、基底节(1/3双侧受累)、丘脑
(少见部位:大脑半球白质、脊髓) ➢ 长T1长T2信号,强化,无或轻度弥散受限,
血管源性水肿
49Y,M 头痛,人格障碍
炎症感染性:黄病毒脑炎
➢ 临床表现:发热,头痛,皮疹,身体疼痛、CNS症状(肌张力障碍,意识改变) ➢ 血清抗体检测、脑脊液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乙型脑炎:丘脑腹后内侧核长T2信号、出血、弥散受限
基底节、黑质、红核、桥脑、海马、大脑皮层、小脑也可受累
14Y,M 发热、萎靡
累及双侧基底节的10大病变影像合集
累及双侧基底节的10大病变影像合集
基底节是脑深部灰质核团的统称,其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屏(壳核和苍白球)及丘脑等结构。因其代谢活跃,故中毒、代谢性疾病、变性病、血管病等均可累及该部位。
出血、梗死等脑血管病常累及单侧基底节,而临床上双侧基底节受累的情况也不少见;本文将从影像学角度为大家一一介绍常见的、可累及双侧基底节的十类疾病。
基底节的 MRI 解剖
在介绍异常病变之前,先来复习一下正常的解剖结构。
图 1. T2 加权像上基底节的解剖结构。P = 壳核,T = 丘脑,L = 豆状核,C = 尾状核,G = 苍白球
累及双侧基底节的常见疾病
1. 中毒
常见的有一氧化碳中毒、甲醛中毒、氰化物中毒等,主要抑制线粒体呼吸链,影响神经细胞代谢;作为对能量缺乏最敏感的区域,基底节是上述毒物最常「光顾」的部位。
图 2. 甲醛中毒典型 CT 表现(增强 CT)
2. 肝脏疾病
肝功障碍时影响血氨的解毒,尤其肝硬化合并食道静脉曲张时血
氨迅速升高,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引起神经细胞的损害,常累及双侧基底节的神经核团。
图 3. 肝硬化所致的高氨血症 MRI 表现;T2 加权像提示豆状核、尾状核明显肿胀,DWI 提示双侧基底节区弥散受限
3. 高血糖
血糖升高同样影响基底节神经核团的代谢,非酮症型高血糖患者可在 MRI 上出现双侧基底节区异常信号,常表现为 T1 对称高信号,少数情况下以单侧受累为主。
图4. 高血糖所致的双侧基底节病变,T1 加权像上表现为双侧豆状核对称性高信号
4. 低血糖
低血糖多见于糖尿病患者降糖药使用不合理或胰岛素瘤等患者中,常表现为昏迷、癫痫及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在 MRI 上表现为 T2 加权像双侧基底节高信号,DWI 弥散受限;病变严重程度取决于低血糖持续时间及幅度。
双侧基底节对称性损伤zyy
MRI表现基底节区、导水管周围、大脑脚对称性T2延 长,中脑被盖部是LD早期的特征性受累部位。 当怀疑LD时,MRI显示基底节区乳酸峰增高,脑脊液 乳酸增高支持该病的诊断。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赵玉英
“乳头体豁免”是其区别于WE的重要特征
男,8岁,因运动发育迟滞、多动1年,头痛呕吐1周来诊。 MILS/MELAS overlap,mtDNA的 ND3 C10191T突变。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赵玉英
低血糖昏迷: 丘脑、枕叶回避 皮层损伤:CJD like lesion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赵玉英
五、缺氧缺血性脑病(HIE)
成人HIE常发生于心脏骤停、溺水和窒息。 轻型成人HIE可仅影响分水岭区。严重的HIE特征性影 响脑皮质、基底节和海马,丘脑及小脑也可受到影响, 但脑干和小脑白质不受累,表现为“白小脑征”。
感 染
一氧化碳 甲醇 冰毒 霉变甘蔗 氟乙酰胺 乙醚 甲氨蝶呤 氯酸钾 氰化物 乙醇 毒蘑菇 锰 海洛因 5-FU 双硫仑 三氯乙醇
遗传性疾病
CBD SND HD
乙脑 弓形虫 支原体 HIV CJD 风疹病毒 CMV 森林脑炎 登革热 隐球菌
代 谢 性 疾 病
自 身 免
疫 性
神经白塞病 NMDA脑炎 NMO 桥本氏脑病 PACNS ADEM LCC
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病变影像表现
病变影像特征
病变部位:双侧基底节区
病变形态:对称性病变
病变大小:可大可小,但 通常较大
病变密度:通常较高密度, 但可因病变类型而异
病变边界:通常清晰,但 可因病变类型而异
病变强化:可因病变类型 而异,但通常有强化表现
病变影像诊断
01
病变部位:双侧基底节 区
03
病变特征:病变范围、 病变程度、病变性质
04 病变的病因包括遗传、环境、感染、
代谢等多种因素。
病变分类
01
02
血管性病Hale Waihona Puke Baidu:如脑梗死、 脑出血等
退行性病变:如帕金森病、 阿尔茨海默病等
03
炎症性病变:如多发性 硬化、脑炎等
04
肿瘤性病变:如脑肿瘤、 脑膜瘤等
05
06
代谢性病变:如糖尿病、 高血压等
遗传性病变:如亨廷顿病、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等
病变特点
双侧基底节区 对称性病变
影像表现多样, 包括脑萎缩、 脑梗死、脑出 血等
可能伴有认知 功能障碍、运 动功能障碍等 症状
病变原因多样, 包括遗传、环 境、生活方式 等因素
影像表现
影像检查方法
01
磁共振成像(MRI):能够清 晰地显示双侧基底节区的病变 情况,是诊断双侧基底节区病 变的主要方法。
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病变影 像表现
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异常信号密度的影像分析与诊断(程显升)
伴有增强。脑积水的程度主要与病变对脑室循环系统的影 像程度相关。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易侵犯半球深部脑室周围白质、胼胝体、 基底节,可侵犯室管膜下
男,24岁.易侵犯半球深部脑室周围白质、 胼胝体、基底节,可侵犯室管膜下
双侧丘脑胶质瘤
女,52岁。双侧丘脑胶质瘤。T2WI示双侧丘脑弥漫性增大,呈 高信号影,双侧脑积水。T1WI增强示双侧丘脑呈低信号,无强 化。ADC图:双侧丘脑高信号。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
( 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mdrome, PRES)
• 或称可逆性后部脑白质变性(RPLS)(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Hinchey1996年首先报道的。是以 其病变部位和可逆性的特点来命名的一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神经系 统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
• 基底动脉尖端分出两对动脉:小脑上动脉和大脑后动脉。 小脑上动脉分布于小脑的上面、小脑髓质深部和齿状核等 中央核团,以及脑桥首端被盖部、脑桥中脚、中脑尾端被 盖外侧部;大脑后动脉皮质支分布于颞叶底面和枕叶内侧 面,中央支支配丘脑。
一、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 Caplan根据其临床表现将其分为两组:脑干首端梗死和 大脑后动脉区梗死。由于供应脑干首端的血管多为深穿 支或终末支,并直接从大血管发出,易造成血管的损伤, 故脑干首端梗死多见。
胼胝体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胼胝体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胼胝体是大脑左右两半球连接的纤维束,它在大脑的沟回之间起到传递信息的重要作用。胼胝体病变是指胼胝体发生了一定的异常变化,影响了大脑左右半球之间的信息传递。影像学在胼胝体病变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胼胝体病变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和特征。
影像学技术
常用的影像学技术包括CT(计算机断层扫描)、MRI(磁共振成像)和DTI(弥散张量成像)。其中,MRI是最常用的胼胝体病变的影像学诊断技术,因其能提供更详细的胼胝体结构信息。
影像学表现
1. 胼胝体纤维束的异常信号:在MRI图像中,胼胝体纤维束的异常信号是胼胝体病变的主要特征之一。胼胝体正常情况下呈现高信号,如果发生病变,则可能呈现不均匀的低信号或高信号区域。这种异常信号可以是由于水肿、出血、炎症或肿瘤等原因引起。
2. 胼胝体变形:胼胝体病变还可能导致胼胝体形态的改变。在MRI图像中,正常情况下胼胝体呈现为一个圆形或半月形结构,变形的胼胝体可能会呈现出凸出或凹陷等形态异常。
3. 胼胝体缺失:某些胼胝体病变,特别是先天性胼胝体发育异常,可能导致部分或全部胼胝体的缺失。在MRI图像中,可以观察
到胼胝体的缺失或部分缺失,并且可以通过对比左右两侧的胼胝体
大小来进行诊断。
4. 伴随损伤:胼胝体病变可能会伴随其他脑部损伤,如脑出血、梗死等。在影像学上,可以观察到胼胝体周围的异常信号和形态改变。
诊断流程
对胼胝体病变的影像学诊断一般可以按照以下流程进行:
1. 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技术:根据病情和临床需要,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技术进行检查,一般优先选择MRI。
16种基底节区病变,诊断与鉴别诊断!一文理清!
16种基底节区病变,诊断与鉴别诊断!一文理清!基底节解剖
大脑半球深部白质内包埋有一些灰质团块,称为基底神经节。基底神经节包括尾状核、豆状
核、屏状核和杏仁核。因为尾状核头与豆状核前端相连,在横断面上,灰白质交错呈纹状,故
又将尾状核和豆状核称为纹状体。
基底节对缺氧、中毒、感染、缺血、代谢异常等有害刺激反应最敏感,许多疾病常首先引起基
底节的改变,或以基底节病变为主要表现。因此,基底节区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非常重要。
图1:基底节区示意图
一、基底节变性疾病
1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威尔逊氏病(Wilson),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所致的肝
硬化和以基底节为主的脑部变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锥体外系症状、肝硬化、精
神症状、肾功能损害及角膜色素环K-F环。
影像学表现为双侧对称性,豆状核、尾状核头部的大部分受累。脑干以桥脑和中脑病变为主,
少见小脑病灶。对称性基底节异常信号同时伴有脑干病灶是Wilson的影像特征。
图2:肝豆状核变性影像
2
亚急性坏死性脑脊髓病(Leigh综合征)
Leigh综合征是一种线粒体病,由呼吸链中ATP产生异常导致,常见症状包括中央性肌张力低
下、眼肌麻痹、呼吸和延髓功能障碍、共济失调。
影像学表现双侧对称性T2/FLAIR高信号:纹状体(壳核>尾状核>苍白球)、导水管周围灰
质、黑质/下丘脑、脑桥背侧、小脑。Leigh综合征常伴有微出血,SWI序列上可表现出低信号。
下图:A.轴位T2WI示双侧豆状核T2高信号、略肿胀,注意壳核内可见局灶性未受累组织,不均
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低密度病变的CT诊断
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低密度病变的CT诊断
在解剖学上,基底核包括豆状核、尾状核、屏状核和杏仁体,其中豆状核又包括壳核和苍白球。在CT像上仅能见到豆状核和尾状核,而屏状核和杏仁体因体积较小而不能见到。基底节区对称性低密度病变是一组以基底节区灰质对称性损害为主的疾病,其病因多种多样。由于它们各自在影像学上缺乏显著的个性表现,而且在临床上不十分常见,往往会造成误诊[1]。CT上表现为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低密度病变的种类较多,就其发病原因主要包括代谢性疾病、感染性疾病、中毒性疾病、脑血管性及缺氧性疾病。这组疾病病理改变大致相似,主要为基底节区神经细胞不同程度水肿变性,继而发生坏死软化,部分伴有脑白质的脱髓鞘改变。大多数疾病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现就这组疾病的发病机制及CT表现加以分别讨论,以利于各类疾病的诊断。代谢性疾病代谢性疾病这类疾病主要包括肝豆状核变性、婴儿维生素B1缺乏症、先天性氨基酸代谢异常等。其中以肝豆状核变性相对多见。本病也称Wilson’s病,是一种先天性铜代谢障碍性疾病。
1代谢性疾病
这类疾病主要包括肝豆状核变性、婴儿维生素B1缺乏症、先天性氨基酸代谢异常等。其中以肝豆状核变性相对多见。本病也称W ilson’s病,是一种先天性铜代谢障碍性疾病。本病是由于肝脏不能将铜分泌入胆道,致使铜沉淀在器官和组织中而造成损害。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多在10岁~20岁发病,常累及肝、脑、角膜、肾等组织[2]。角膜显示出KF色素环,血清总铜量低,尿铜排泄量增加。临床上按病变发展过程分为症状前期、肝期和脑期,各期颅脑CT均可见异常。CT表现为基底节对称性低密度,有学者认为其受累依次为壳核-苍白球-层状核;其次为脑萎缩,其特征为双侧侧脑室额角对称性扩大,这可能与双侧基底核长期受累而致核团萎缩有关。
双侧基底节丘脑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肿瘤-神经纤维瘤病I型
◘ 临床
– 最常见斑痣性错构瘤病(神经皮肤综合征) –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自发突变 – 体征 :奶油咖啡斑、腋窝雀斑、从状神经纤
维瘤、视神经胶质瘤、骨发育不良、假关节
肿瘤-神经纤维瘤病I型
◘ 影像学表现
– 部位:双侧PG、脑 干、小脑
– MR:
• T2 ↑,T1 ↓ • 无占位效应、水肿 • +C不强化
代谢性疾病
肝病
GP(T1↑)
高氨血症
BG(尾状核与壳核 ADC↓)
非 酮 性 高 血 糖 症 尾状核、GP(T1↑,CT↑)
黑质 岛叶皮层,扣带回
肝硬化伴有自发门体分流或者TIPS术后
急性恶化的肝性脑病,先天性代谢缺陷,血清氨 ↑,尿素代谢物↑
糖尿病患者出现舞蹈症,血糖↑
低血糖症
BG(ADC↓)
皮层受累 :海马或弥漫受累;白质受累:内囊常见,胼胝体压部 糖尿病治疗过量,低血糖
男,41,意识混乱伴球后痛 (Courtesy of Anirudh Kohli, MD, Breach Candy Hospital Trust, Mumbai, India.)
代谢类疾病
代谢类疾病
◘ 分类 第一组
– 肝脏病变引起
• 肝硬化 门脉高压或门体分流:不能经肝脏解毒, 含氮废物↑
– 高氨血症
MRI诊断报告模板
MRI诊断报告模板
MRI诊断报告模板
2011年11月10日
头颅颅内未见明显异常
双侧大脑半球对称,灰白质对比正常,未见局灶性信号异常,各脑室、脑池大小形态正常,中线结构居中,幕下小脑、脑干无异常,矢状面扫描示垂体大小形态正常。
脑部MRA未见明显异常。
颅脑MRA示脑基底动脉环完整,双侧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及大脑后动脉及其分支走行正常,无明显局灶性增粗或变细。
鞍内及鞍上占位性病变,性质考虑为垂体腺瘤
冠状面及矢状面扫描示垂体窝扩大,鞍内及鞍上可见实性占位性病变,大小约为: X X
cm,边界清楚,T1WI呈等信号,T2WI为略高信号,增强扫描后有轻中度强化,信号均匀,病灶呈"花生米"状,在鞍隔平面受阻变窄,垂体柄受压显示不清,视交叉受压,第三脑室及双侧脑室对称性扩大积水。
垂体内小信号异常,符合垂体微腺瘤。
垂体冠状及矢状面示垂体上下径为 cm,上缘膨隆,垂体信号欠均匀,于垂体左/右侧/底部见一T1WI小低信号异常影,直径约为 cm,垂体柄向左/右侧偏移,动态增强扫描示正常垂体明显均匀强化,垂体内病灶呈低信号,鞍底骨质下陷,鞍旁及鞍上其它结构未见异常。
颅内多发占位性病变,性质考虑为脑转移瘤。
于脑内双侧大脑半球灰白质交界区可见多发大小不等类圆形病变,T1WI呈低信号,T2WI高信号,中央有坏死,显示更长T1及更长T2信号,病灶周围大片状水肿,增强扫描后病灶呈不规则环状强化,周围水肿无强化,中线结构向左/右侧偏移。
鞍内及鞍上占位性病变,性质考虑为颅咽管瘤。
矢状及冠状面扫描示鞍内及鞍上占位性病变,大小约为: X X cm, T1WI呈低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水抑制序列仍呈高信号,肿块边界清楚,Gd-DTPA增强扫描病灶呈环形强化,三脑室前下部受压,三脑室后部及侧脑室扩张积水,垂体受压变扁位于肿块下方。
双侧基底节筛孔状态的MRI表现及可能的临床意义
双侧基底节筛孔状态的MRI表现及可能的临床意义
冯结映;黄飚;谭婉嫦;王金花;张奕昭;胡海菁
【摘要】目的:探讨双侧基底节筛孔状态的MRI表现及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3例双侧基底节筛孔状态患者作为病例组,并通过MRI评价其病灶形态、信号特点;同时选取63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病例组及对照组均进行中文版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并按性别分层,研究高血压与双侧基底节筛孔状态的关系.结果:所有病灶集中于双侧壳核、豆状核,且呈双侧对称性、筛孔状分布;病灶在T2WI上呈高信号,T1WI及FLAIR T2WI上呈低信号,无明确壁或胶质增生表现,扩散未见明确受限表现.病例组的MMSE总评分[(26.00±1.95)分]较对照组[(28.44±1.15)分]低,且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7.15,P<0.001).分层x2检验结果提示两性高血压与筛孔状态均存在相关性(x2=19.19,PM<
0.001;x2F=13.60,PF=0.001).结论:双侧基底节筛孔状态是一种病理改变,与患者认知功能损伤有一定关系,高血压可能是其中一个危险因素,应引起临床重
视.%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MRI features of cribriform state in the basal ganglia and correlations with cognitive
impairment.Methods..Imaging archive of 63 patients with cribriform state was reviewed.All patients underwent the brain MR examination.Lesions were evaluated by size and signal intensity.All the patients with cribriform state and 63 age-and gender-matched controls underwent 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Besides,the correlation between hypertension and cribriform state was evaluated with Mantel-Haenszel
(精选课件)基底节区对称性病变的病因和影像学特征
4
CO中毒性迟发性脑病
影像特点: ①CT可表现正常,重度患者的CT可表现为脑水肿,一侧或双基底核区缺血性低 密度改变。 ②MRI表现为脑室周围白质和双侧半卵圆中心对称性融合病灶在T1加权相呈低信 号而T2加权相高信号,病灶可波及皮质下内囊、外囊,基底核可有缺血坏死表现 病情严重时,在T1加权相上可见到假性分层坏死。
9
肝豆状核变性
CT上表现为脑萎缩及双侧豆状核对称性低密度改变,低密度呈条状或新月状
10
肝豆状核变性
基底节区、白质、丘脑和脑干T1相低信号。T2相质子加权、FLAIR上呈高信号。
11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
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时,甲状旁腺素分泌不足可以引起钙磷代谢紊乱,血钙降低,钙 质在脑内异常沉积,最先见于基底核,其次为丘脑和小脑齿状核。基底核、丘脑、 小脑齿状核及脑实质内多发性对称性钙化,齿状核、丘脑钙化呈“八”字形,尾状 核头部钙化呈倒“八”字形,脑实质钙化形态与脑回的形态基本一致。
12
Fahr 病(特发性基底节钙化症,或特发性家族性脑血管亚铁钙沉着症)
特发性基底节钙化症:以双侧基底节、小脑齿状核、双侧丘脑及皮-髓质交界区 中枢对称性钙质沉着为主要病理学特征的疾病。多为家族遗传性,表现为常染色 体显性或隐性遗传.
13
获得性肝性脑部变性AHCD
双侧基底节对称性病变影像诊断双侧基底节对称性病变影像诊断
陈增爱
LOGO
• • • •
代谢性疾病 感染性疾病 中毒性疾病 脑血管性及缺氧性疾病。
• 病理改变大致相似,主要为基底节区神经细胞 不同程度水肿变性,继而发生坏死软化,部分 伴有脑白质的脱髓鞘改变。大多数疾病有不同 程度的脑萎缩
LOGO
• 一. 中毒性疾病:
1.CO中毒 2. 变质甘蔗中毒 3. 氰化钾中毒:很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见
LOGO
• 患者,女性,23岁,外祖母及姐姐有相似颅脑CT表现 (对称性多发钙化灶),父母亲为表兄妹结婚。
LOGO
LOGO
甲旁减
• 主要为低钙血症及高磷血症。
LOGO
甲旁减
LOGO
甲旁减
•
又名苍白球黑质变性或婴儿晚期神经轴索营养不良,为罕见的遗传性 铁代谢障碍性疾病,其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Creutzfeldt-Jakob Disease
LOGO
LOGO
• and massive increase in global atrophy within 13 months on axial T2-weighted MRI ( in a 44-yearold woman with Creutzfeldt-Jakob disease,
LOGO
氰化物中毒
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低密度病变的临床与CT分析
of inflammation in vulnerable plaques.JACC,2006,47 (8 Supp1):
(2007-03-26收稿 2007-06-11修回)
· 短 篇 论 著 ·
双 侧 基 底 节 区对 称 性 低 密 度病 变 的 临床 与 CT分 析
吉六舟 李洪涛 孙 国运 刘志 刚 刘义康
【摘要 】 目的 :探讨 双侧基底节 区对称性低 密度的 CT诊断价值 。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肝豆状核变性 5例 、中毒性 病变 7例 、Wemicke脑病 2例 、Huntingtion氏大 舞蹈 病 1例 、Leigh病 1例 和 Hauervorclen-spatz氏病 1例 的 cT平扫表现及 临床意义 。结果 :l7例中 ,CT显示双侧豆状核低 密度 7例 、苍 白球 6例 、双侧 豆状 核伴 胼胝体 1例 、壳 核伴外囊 2例 、壳 核伴尾状 核 1例 ;双额顶叶低密度 5例 、单侧 壳核 出血 1例 、大脑萎缩 4例和小脑萎缩 1例。结论 :CT平扫 显示双侧基 底节 区对称性低 密度可见于多种疾病 ,必须 密切 结合其他征象和临床 ,才能作 出准确的诊断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top of the basilar sysdrome,TOBS)
• TOBS:是由Caplan于1980年提出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 病。TOBS是因以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直径2cm范围内的大 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和基底动脉顶端交叉部位的血液循 环障碍致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症候群。
大脑大静脉及其属支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为头痛及颅内高压症状。深V血栓者, 初期症状可不明显,后期可出现“三偏征”,严 重者意识障碍。
病理生理:
炎症机制
凝血因子及 纤溶蛋白原↑
出血性脑梗死 脑水肿
颅内压增高
血栓
脑脊液回流受阻 V系统淤血
血管壁受损
代谢产物滞留
V压升高
♣ 影像学特征
1、静脉窦区/深静脉区致密条索影(多见于急 性血栓形成的静脉窦和皮层静脉)。
也称Wilson′s病,是一 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 由先天性酶缺陷引起的铜代 谢异常所致。 角膜K-F环阳性,以8-16岁好 发,无明显性别差异。同胞 中常有同病患者。一般病起 缓渐,患者表现为肝硬化, 角膜K-F环,基底核退变。
男,18岁。双侧丘脑略长T1、长T2信号, 增强扫描无强化。双侧壳核呈略长T2信号。
男,36岁。酗酒,典型位于丘脑内侧。导水管周围、中脑被盖、乳头体 (多见慢性酒精中毒者),也可出现点状出血、对比增强、弥散受限。
Wernicke脑病
女,52岁。Wernicke脑病。双侧丘脑及尾状核头部高信号;T1WI 增强无强化;DWI在:双侧丘脑高信号,与弥散减少相一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急性高氨血症
肝豆状核变性
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异常信 号/密度的影像分析与诊断
——常德市第一中医院影像科 程显升
病例
患者男,60岁,全身不适5天,加 重伴神志不清半天。
T2
诊断意见:
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静脉窦及深静脉栓塞)
治疗前(前 后位)
治疗后(2个月)
治疗前(右矢)
治疗后(2个月)
正常 MRV
静脉窦及深静脉血栓(CVST)
男,64岁。患者具有长期缺氧史。MR轴位T2FLAIR:双侧基底节和丘脑 的高信号;DWI轴位示相应部位高信号;ADC示低信号与细胞毒性水肿。
女,38岁。心肺复苏后
男,54岁。心肺复苏后:“反转征”、“白小脑征”
三、中毒性脑病
• CO中毒 • 酒精中毒 • 氨中毒 • 霉甘蔗食物中毒等
一氧化碳中毒性脑病
• 此病于1951年由Leigh首先报道,故又称Leigh综合征。其 主要病理变化为双侧壳核、尾状核、苍白球坏死,小脑、 脑干、延髓、脊髓均可累及。
• 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发现,血乳酸丙酮酸增高,血白细胞 增高,脑脊液检查蛋白轻度增加。
Leigh 疾病
• 临床表现:进行性神经退化,常在儿童期发病,导致患者在儿童期呼 吸障碍和死亡。患者CSF、血浆、尿液中乳酸盐水平上升。
2、双侧丘脑对称性密度减低(长T1长T2信号)♂增 强时血栓出现“Dalta”征象(▲/δ)。
3、间接征象:脑肿胀、水肿、梗死后出血、硬膜下 血肿等。
4、MRV显示病变直观——金标准。
右侧乙状窦及窦汇处栓塞
大脑大静脉窦血栓
男,47岁。A:T2FLAIR示双侧丘脑高信号;B:T1WI示双侧丘脑信号减低,直 窦呈中高信号;C:T1WI增强扫描无强化; D:DWI轴位示双侧丘脑不均一高信号;E:ADC示相对应部位的低信号与细胞毒 性水肿一致。F:MRV示直窦与右侧横窦血管流空信号丧失,与血栓一致。
双侧丘脑胶质瘤
女,52岁。双侧丘脑胶质瘤。T2WI示双侧丘脑弥漫性增大,呈 高信号影,双侧脑积水。T1WI增强示双侧丘脑呈低信号,无强 化。ADC图:双侧丘脑高信号。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
( 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mdrome, PRES)
• 或称可逆性后部脑白质变性(RPLS)(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Hinchey1996年首先报道的。是以 其病变部位和可逆性的特点来命名的一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神经系 统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
• 临床表现以迅速进展的颅高压症状、血压急剧升高、癫痫发作、意识 障碍、视觉障碍、精神异常为特征。
• 影像学改变的特点为皮质下白质脑水肿,可累及皮质,以双侧顶、枕 叶最为多见,其他部位按照出现的频率依次为额叶、颞叶、小脑、丘 脑和脑干。通常病变白质重于灰质,后循环重于前循环。两侧基本对 称,占位效应轻。
中脑、丘脑、枕叶皮层下长T1、长T2病变
一、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男,63岁。头晕10小时,加重伴呼之不应2小时。脑CT示中脑及 双丘脑小片状低密度影,CTA检查提示左椎动脉大部闭塞,右椎 动脉颅内段狭窄约60%,左大脑后动脉狭窄明显。
• 轻到中度的低颅压可致前循环到后循环的反射性 分流,以保护脑干、基底核和小脑的供血,但是 如果血流减少超过该代偿机制的上限,保护性分 流则不再发挥作用,进而导致大脑深部核团、脑 干、大脑皮层的大多数激活域限的损害。DWI是能 够在最早期发现异常的影像改变。
亡。 注:根据其临床表现、家族史(姐姐、哥哥有类似病史)、实验室检查 及 CT表现,可诊断此病。
Leigh 疾病
男,16岁。双侧尾状核头、苍白球及双侧丘脑后结节 长T1/长T2信号,增强后基底节区轻度强化。SingleVoxel光谱(TE144mm):乳酸盐高峰。
桥脑中央髓鞘溶解症
本病的显 著特点是 患者或为 慢性酒精 中毒晚期, 或常伴严 重威胁生 命的疾病。
男,47岁。A:T2FLAIR示双侧丘脑高信号;B:T1WI示双侧丘脑信号减低,直 窦呈中高信号;C:T1WI增强扫描无强化;
D:DWI轴位示双侧丘脑不均一高信号;E:ADC示相对应部位的低信号与细胞毒 性水肿一致。F:MRV示直窦与右侧横窦血管流空信号丧失,与血栓一致。
鉴别诊断
动脉性脑梗塞
病因及分型(据病变性质):
引起静脉回流障碍和脑脊液吸收障碍的主要 原因。发病于任何年龄,以育龄期女性好发。 1、感染性:以海绵窦及横窦最常受累。横窦及乙状 窦血栓多继发于化脓性中耳/乳突炎。 2、非感染性:外伤、血液病、妊娠、消耗病、严重 脱水等。
大脑的静脉系统
静脉栓塞发生百分比
深部静脉的引流区域
影像特点:CO中毒主要累及大脑皮质及双侧基底节区。双侧苍 白球对称性坏死软化是由于此处血管为前脉络膜动脉和大脑中动 脉深穿支,是血运薄弱区,更易受损,缺血缺氧导致坏死,这是 CO中毒特征性病理改变,有利于与其他缺血性疾病鉴别。
四、代谢性/营养不良性疾病
Wernicke 脑病(韦尼克脑病):Vit B1的缺乏。继发于 慢性酒精中毒、胃肠道及血液肿瘤、妊娠呕吐、透析、肠 管阻塞。
男,37岁。HIV阳性患者。免疫力低下者易感,基底节区及灰白质交界处,有占 位效应有水肿,结节或环形强化,MRS中Lip峰出现,Cho峰不升高
脑囊虫病
女,43岁
男,52岁
六、原发性肿瘤
• 双侧丘脑胶质瘤少见,常为弥散性的低度恶性的星形细胞 瘤(WHOⅡ级),可见于成人和儿童。
• 儿童中典型的临床表现为颅高压和运动障碍,成人主要表 现为进行性精神障碍。
乙型脑炎病毒感染影像学
• 乙型脑炎常累及双侧丘脑,主要表现为双侧丘脑 -基底节和(或)其他脑叶内的多发 CT低密度 影及MR1异常信号影,皮层下病灶容易合并出血, 其中双侧丘脑合并基底节对称性低密度影或异常 信号影比较有特异性 。
• 与静脉性脑梗死的鉴别要点在于,前者有流行病 学特点,血清、脑脊液乙脑病毒抗体阳性。
乙型脑炎
男,14岁。乙脑,多位于丘脑后中部, 也可见出血
男,7岁
男,24岁
病毒性脑炎
MRI平扫示双侧丘脑区片状异常信号(↑), T1WI(A)呈稍低信号,T2WI(B)及水抑制序 列(C)呈高信号,占位效应不明显,增强后 (D)病变区呈轻度不均匀强化
西尼罗河病毒性脑炎
女,53岁左膝关节手术后逐渐出现持续发热,意识模糊及呼吸困 难。一周后出现昏迷,四肢瘫痪,肌张力及腱反射明显低下。
• 基底动脉尖端分出两对动脉:小脑上动脉和大脑后动脉。 小脑上动脉分布于小脑的上面、小脑髓质深部和齿状核等 中央核团,以及脑桥首端被盖部、脑桥中脚、中脑尾端被 盖外侧部;大脑后动脉皮质支分布于颞叶底面和枕叶内侧 面,中央支支配丘脑。
一、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 Caplan根据其临床表现将其分为两组:脑干首端梗死和 大脑后动脉区梗死。由于供应脑干首端的血管多为深穿 支或终末支,并直接从大血管发出,易造成血管的损伤, 故脑干首端梗死多见。
男,59岁。酗酒,脑桥内典型蝙蝠翼征象, 脑桥腹外侧及皮质脊髓束走行区正常
桥脑中央髓鞘溶解症
女,28岁。渗透性脱髓鞘病(桥脑中央髓鞘溶解症)。 T2Flair示桥脑中央、双侧丘脑外侧、基底核对称性高信 号;DWI桥脑病变处弥散减少,呈高信号。©
五、各种感染
• 乙型脑炎 • 登革病毒 • 病毒性脑炎 • 脑囊虫 • 脑脓肿 • 森林脑炎病毒 (Russian spring-summer encephalitis virus) 。。。。。。。。。。。
• 影像学检查: 1、脑CT基底节、丘脑、脑干出现低密度影,大脑皮层可出现萎缩。 2、MRI在基底核、间脑、脑干、丘脑及齿状核常表现为T2高信号。 3、MR光谱分析可发现N-乙酰基-天冬氨酸水平下降,胆碱和乳酸盐水平 上调。增强不常见,在急性期可能有弥散降低。 • 本病目前尚无特殊的治疗方法,预后不良,多于发病后数月至数年死
见K-F环
男,9岁。典型丘脑腹外侧、豆状 核、尾状核,另可见皮层及皮层
下、中脑、脑桥、小脑蚓部、齿 状核长T2信号。
肝豆状核变性
• 女,15岁。言语不利2月,加重伴 口角藏食1月余。典型的K-F环。
Leigh 疾病
• Leigh 疾病又称为亚急性坏死性脑脊髓病,是一种罕见的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神经系统变性的疾病。主要累及婴幼 儿,是一种线粒体脑肌病,它是一组线粒体功能异常导致 细胞内呼吸链异常的疾病,其临床特点是骨骼肌及脑组织 受损显著。
酒精成瘾:是一种急性的威胁生命的神经系统综合征。 典型的临床表现三联征:共济失调、意识改变、眼球运动
异常,但是这些临床表现具有可变性。
(Wernicke 脑病)
又名维生素B1缺乏性脑病。继发于慢性酒精中毒、 胃肠道及血液肿瘤、妊娠呕吐、透析、肠管阻塞。 VB1参与糖代谢过程中α—丙酮酸(如丙酮酸)的氧化 脱羧反应。 CT: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低密度改变,以豆状核受 累最多,其次可累及尾状核及丘脑。
• 典型影像学表现为丘脑梗死位于丘脑的中心部位,多数 在内髓核周围,有时为双侧丘脑“蝶形低密度”,双侧 丘脑内侧对称性分布“蝶形”影像为该病的特征表现。
• 中脑、丘脑下部、脑桥上部、小脑、颞叶内侧面二个或 二个以上部位的缺血性梗死的体征和影像学征象可诊断 为TOBS。
小脑上部、小脑髓质深部长T1、长T2病变
CT:单侧低密度,合并出血时不均匀的混杂密 度;MRI对分期有意义。
颅内炎症
CT多无特异性;MRI多表现为长T1长T2,可有 囊变、斑片状出血、及脓肿,T2利于发现病变, T1利于显示病变。增强:不均匀强化。
鉴别诊断
仅有这些么?
诊断?依据?
鉴别诊断
双侧基底节区低密度/新号的疾病均需与其相鉴别。
CT表现为壳核的对称带状或弓形向外新月形低密度区域/和基底节、丘 脑区对称卵圆形低密度区,其发生率约为70%®。MR多表现为对称长 T2信号,多不均匀。
女,10岁。多次出现口齿不清,曾出现高热。角膜典型K-F
女,19 岁。双 上肢及 右下肢 震颤6月 余,K-F 环(+)
男,16岁, 智力下降, 说话不清。 走路不稳 就诊。病 人角膜查
• 肿瘤主要为膨胀性生长。 • 影像学表现为:双侧丘脑膨胀、MRI呈长T1长T2信号、不
伴有增强。脑积水的程度主要与病变对脑室循环系统的影 像程度相关。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易侵犯半球深部脑室周围白质、胼胝体、 基底节,可侵犯室管膜下
男,24岁.易侵犯半球深部脑室周围白质、 胼胝体、基底节,可侵犯室管膜下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