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思维

合集下载

7心理学 第七章 思维

7心理学 第七章 思维

第七章学前儿童的思维一、思维概述1、思维的概念: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以词为中介,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反映事物。

思维发生的指标(概括性、间接性、解决问题)2、思维的分类(1)按个体思维发展的水平: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2)根据指向性的不同:聚合式思维;发散式思维(3)根据思维创造性的不同:常规思维;创造思维3、思维的品质(1)思维的广度(2)思维的灵活性(3)思维的深刻性(4)思维的独立性(5)思维的敏捷性(6)思维的逻辑性4、思维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1)思维的发生,标志着儿童的各种认识过程已经齐全:思维的发生,说明儿童已经具备了人类各种认识过程。

(2)思维的发生发展使其他认识过程产生质变:由于思维的参加,知觉已经不只是单纯反映事物的表面特征,而成为在思维指导下理解了的知觉。

思维的产生使儿童的机械记忆发展成为意义记忆,即理解了的记忆。

(3)思维的发生发展使情绪,意志和社会性行为得到发展:①思维使儿童的情绪活动越来越复杂化。

②思维发生和发展使儿童出现了意志行动的萌芽。

③思维的发生发展,也使儿童开始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解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性后果。

(4)思维的发生标志着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出现:思维的发生是儿童具备了对事物进行概括,间接反应的可能,从而出现了意识特征的初级形态,开始出现不同于动物的心理特征。

二、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1、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性(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①前概念阶段或象征性阶段(2-4岁)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思维开始运用象征性符号进行。

出现表征功能,或称象征性功能。

前概念阶段,儿童思维中的物体已经减少个别性,带有某些一般性,概括性。

前概念思维的特点,还表现在认为个别成分并不是在整体中。

前概念思维是“中心化”的思维,或称“自我中心思维”。

②直觉思维阶段(4-7岁)直觉思维阶段是前概念思维向运算思维过渡的中间阶段。

心理学讲稿之第七章 思维与想象

心理学讲稿之第七章  思维与想象

第七章思维与想象主要内容:本章主要学习思维、想象的概念、特征及其类型,了解思维的形式以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掌握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初步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教学重点:思维的概念和分类,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想象的概念和分类。

教学难点:思维的特征和分类。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实验、练习课时:5具体内容:思维是一种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是人类心理活动中最复杂、最重要的问题。

思维是人和动物相区别的显著特征之一,是人的重要的本质特征。

思维使我们能够以抽象的运作方式去处理外在世界,并且带来这个世界天翻地覆的变化。

关于思维的研究导致了认知心理学的产生,也导致了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认知科学的产生。

本章将阐述以下问题:一、思维的概述二、思维的形式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三、想象的概述四、思维的品质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第一节思维的概述一、思维的概念和特征(一)思维的概念思维是人脑对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思维和感觉、知觉、记忆一样,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活动。

不过,感觉和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外部属性和外在联系,属于感性认识阶段;思维则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利用记忆中介作用对客观事物的间接、概括地反映,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属于理性认识阶段,因此思维是更复杂、更高级的认识活动。

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二)思维的特征思维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1.间接性思维和感知觉不同,它总是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其他事物的媒介作用来对客观事物作出非直接的反映,因此,具有间接性。

例如,闻到饭菜香味,推断妈妈在厨房、根据手边的各种资料推测火星上的状况。

正是由于思维的间接性,人们才可能超越了感知觉提供的信息,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事物的属性,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来的预测。

2.概括性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规律抽离出来加以认识,这就是思维的概括性。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章节题库(第7章 思 维)【圣才出品】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章节题库(第7章 思 维)【圣才出品】

D.直观性
【答案】B
【解析】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
取出来,加以概括。
4.使其他认识过程产生质变的心理活动过程是( )。 A.感知 B.记忆 C.想象 D.思维 【答案】D 【解析】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 识的高级形式,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思维不是简单地再现经验,而是对已 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改组、建构的过程。
5.思考问题时能冷静地分析其依据,是非、利弊,不易受别人暗示或自己情绪的左右, 这是思维的( )。
A.深刻性 B.独立性
2 / 36
圣才电子书

C.灵活性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D.批判性
【答案】B
【解析】思维的独创性表现在是否善于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具有独创性的
10.在头脑中提取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舍弃非共同特征的思维过程是( )。 A.分析 B.比较 C.抽象 D.概括 【答案】C 【解析】分析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比较是指把各种 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异同及其关系;概括是在抽象的基础上,人们就可以得到 对事物的概括的认识。

据思维活动及其结果的新颖性,可以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2.学生解题能够“一题多解”,说明他的( )能力强。 A.再现思维 B.求同思维 C.辐合思维 D.发散思维 【答案】D 【解析】 (1)发散思维是指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 的信息,产生大量的、独特的新思想。 (2)辐合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
个短暂时间的现象;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07彭聃龄《普通心理学》课件_第七章 思维

07彭聃龄《普通心理学》课件_第七章 思维
2. 概括性 反映事物大体轮廓和主要特征,是概括化了 的形象。
Cooper & Shepard(1973)的“心理旋转实验”
把倾斜的字母在头脑中旋转到直立,然后 再 做判断。表象是客观存在的,具有可操作性 。
3.可操作性:可在头脑中对表象进行操作。
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 1.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感性基础。 例如,动物、树、鸟概念的形成。 2.表象是思维的单位之一,有助于思维。 表象是知识的心理表征方式之一。这些形象 是思维活动的感性支柱,帮助思维活动的顺利进 行。
2.启发法策略 根据一定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 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不能保证成功,但有时省时省力。 (1)手段-目的分析法
将总目标分成子目标,运用一定手段,实现子 目标,最终实现总的目标。
2 逆向搜索 从目标状态开始,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方法。 3 爬山法 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 手段-目的分析法的特例,是一种纯粹“向前 进”的策略。
流畅性:单位时间内发散项目的数量。 变通性:发散项目的范围或维度。《非常归 用途测验》 独特性:对问题能提出超乎寻常的、独特新 颖的见解。《命题测验》来测试人的思维的独特 性。
“一个新的想法是旧的成分的新组合”
3.常规思维与创造思维 ■ 常规思维: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现成 的方案和程序解决问题。 ■ 创造性思维:重新组织已有知识经验,提 出新方案,创造新成果的思维活动。
原型在创造想像中起启发作用的事物。-动物 、植物、日常生活中经历等。
想一想:儿童复述故事和编故事,分别是什么 想像?
如何创造出新的形象-想像对表象加工的方式
1.粘合 把事物从未结合过的属性、特征、部分结合 在一起。
2.夸张 改变事物的正常特点,或突出、省略某些特 点。

普通心理学(下)重点难点整理

普通心理学(下)重点难点整理

普通心理学(下)重点难点整理习题普通心理学(下)第七章思维一、名词解释:1、思维2、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3、辐合思维和发散性思维4、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5、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6、表象7、心理旋转8、想象9、不随意想象和随意想象10、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11、概念12、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13、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和关系概念14、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15、概念形成16、算法式与启发式17、定势(心向)18、功能固着二、简答题:1、简述思维的含义及其特征。

2、人类思维发展的顺序是什么?3、思维的基本过程是什么?4、定势对解决问题有何影响?5、什么是表象?它在思维中有什么作用?6、简述想象的含义及其功能。

7、为什么说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8、试术问题解决过程中常采用的策略。

9、什么是有意想象?它有哪些种类和特点?三、论述题1、什么是问题的解决?、试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心理因素影响着问题的解决?2、综合分析人在推理过程中发生错误的可能原因。

3、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4、试论述认知心理学关于概念结构的理论和发展。

5、有关概念结构的理论有哪些?简述这些理论的主要观点。

6、简要评价概念形成的两种理论。

7、为什么人们在推理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推理错误?8、问题解决过程中可采用哪些策略?11、什么是创造性?它有什么特征,以及包括哪些心理成分?第八章语言一、名词解释:1、语言理解2、布洛卡区(Broca’s area)3、内部语言4、独白语言与对话语言5、语言的表征6、语言的加工7、威尔尼克区(Wernick’ area)9、语言知觉10、句子理解11、图式二、简答题1、语言与言语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2、简述语言的表征和加工过程。

3、简述图式及其作用。

4、什么是语句的表层和深层结构?两者之间的关系怎样?5、简述语言的特点并利用这些特点评价心理学家教育黑猩猩学习语言的情况。

6、简述关于语言获得的两种对立的理论。

大学物理第七章静电场思维导图

大学物理第七章静电场思维导图

绝缘体在静电场中表现特性
电荷保持
绝缘体不易导电,因此在静电场中,绝缘体上的电荷 难以移动或消失,能够长时间保持电荷。
极化现象
在静电场作用下,绝缘体中的正负电荷中心会发生相 对位移,形成电偶极子,从而产生极化现象。
介电常数
绝缘体的介电常数反映了其在静电场中的极化程度。 介电常数越大,绝缘体的极化能力越强。
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相互作用
静电感应现象
当导体靠近绝缘体时,由于静电感应作用,导体会在靠近绝缘体的一侧感应出异号电荷,而绝缘体也会因为 极化作用在靠近导体的一侧出现束缚电荷。
电荷转移
在特定条件下,如导体与绝缘体接触或存在电位差时,可能会发生电荷转移现象。例如,在雷电天气中,云 层中的电荷可能会通过空气中的绝缘体(如水滴)转移到地面上的导体上。
电荷与电场关系
电荷
带正负电的粒子,是电场的源。
电场
电荷周围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 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
电荷与电场关系
电荷产生电场,电场对电荷有 力的作用。
电场强度与电势差
电场强度
描述电场的力的性质的物理量,表示电场的强弱和方向。
电势差
描述电场的能的性质的物理量,表示两点间电势的差值。
关系
电场强度与电势差密切相关,电场强度的方向是电势降低最快的 方向。
静电场中的导体和绝缘体
导体
内部存在自由电荷,能够导电的 物体。在静电场中,导体内部电 场为零,电荷分布在导体表面。
绝缘体
内部几乎没有自由电荷,不能导 电的物体。在静电场中,绝缘体 内部和表面都可能存在电荷。
静电感应
当导体靠近带电体时,由于静电 感应作用,导体内部电荷重新分 布,使得导体两端出现等量异号 电荷的现象。

第七章 思维教材

第七章  思维教材

思维的过程
(二)比较与分类
比较是在头脑中把各种事物或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 的异同的思维过程。 分类是在头脑中根据事物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它们区 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过程。
(三)抽象与概括
抽象是在头脑中把同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 征抽取出来,并舍弃其个别的、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 概括是在头脑中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 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的思维过程。
思维

第一节 思维概述
一、什么是思维 (一)概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 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人们平常说的“考虑”、“设想”、“预 计”、“深思熟虑”等都是思维活动的表 现形式。
思维与感觉和知觉一样,都是人脑对客 观事物的认识活动
感觉和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 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和整体 特征,以及客观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
但在问题解决中,有时正是在克服这种功能固着中 才能找到新的求解思路。
小实验:
德国心理学家杜克(Duncker)曾做过一 个实验来说明功能固着现象。他将两支 蜡烛、五颗图钉、一根线条和一盒火柴 放在桌子上,要求被试将蜡烛固定在墙 壁上,并要求当蜡烛燃烧时,烛油不能 滴在地板上或桌子上
功能固着实验材料
2、根据思维凭借日常概念还是科学概念可把 思维分为
经验思维:人凭借日常概念进行的思维活动 理论思维:人根据科学概念进行的思维活动
3、根据思维时有无明确的逻辑分析过程可把 思维分为
直觉思维: 分析思维:
4、从思维的方向可分为:
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指从多种联系、多种角 度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可能存在的各种答案,寻 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的思维形式。

心理学 第七章 思维

心理学  第七章   思维

二、思维的基本特征
(一)思维的间接性
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理 解那些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根本不可能感 知到的事物。
例子:透过铅笔、圆珠笔、蜡笔、毛笔… … 等许多种具体的笔,抽取共同本质特征:能 书写的专门工具,形成概括认识。
二、思维的基本特征
(二)思维的概括性
把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 加以概括(形成概念),将多次感知到的事物之间 的联系和关系加以概括,得出有关事物之间的内在 联系的结论(发现规律)。
第七章 思维
第一节 思维的概述 第二节 思维的过程 第三节 表象与想象 第四节 概念 第五节 问题解决 第六节 创造性思维
一个不想思考的人是顽固者, 一个不能思考的人是傻瓜, 一个不敢思考的人是奴隶。
----杜伦孟德
人类与动物的主要区别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人类的不足:跑不快,感官不灵敏,力气 不大,身体不够灵活???? 人的头脑----理性、思考能力、创造能力; 深刻认识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和超越自己。
3. 逻辑思维。当人们面对着理论性质的任 务,并要运用概念,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时, 这种思维称为逻辑思维。
(二)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人们凭借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 活动叫做经验思维。由于知识经验的不 足,这种思维易产生片面性,甚至得出 错误的结论。理论思维是根据科学的概 念和论断,判断某一事物,解决某个问 题。
(四)表象在多种感觉道上发生。 (五)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
1、表象思维(形象思维); 2、表象为概念形成提供感性基础,有 利于对事物进行感性认识; 3、表象是词的思维操作的支柱,可以 促进问题解决。
二、想 象
(一)含义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

普通心理学第七章 思维

普通心理学第七章 思维

第七章思维第一节概述概念特征定义: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言语、表象和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内容: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形式:间接性和概括性概括性: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对同一类事物特征和规律的概括。

间接性:感性知识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间接认识时空性:不受时空的限制加工水平:更高级的信息加工活动,是探索和发现新物的心理过程。

思维过程分析和综合分析:把事物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事物分解为简单要素分别加以考虑的智力操作综合: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种因素联系起来加以考虑的智力操作比较:确定对象之间的差异点与共同点的智力操作抽象和概括抽象:把事物的共同属性、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并把它们与其它属性、次要特征分离的智力操作。

概括: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属性、本质特征联系起来的智力操作。

思维种类◆按性质◆直观动作思维:(又称实践思维),面临的思维任务具有直观的形式。

解决问题的方式依赖于实际的动作。

(3岁前)◆具体形象思维:指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学前期)。

◆语词逻辑思维;人们面临理论性质的任务,并要运用抽象的概念、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是人类思维的典型形式◆按创造性◆再生性思维(常规思维):只要重现过去类似情景中已学会的方法便能使问题得到解决。

◆创造性思维:要求提出新的、发明性的办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按思维形式➢辐合性思维:(又叫聚合式思维,集中思维)把问题所提出的各种信息加以重新组织,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佳解决方案的思维。

➢发散思维:(又叫分散性思维,辐射思维)是一种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追求多样性的思维。

◆根据凭借物➢经验思维:借助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理论思维:根据科学的概念和论断,判断某个事物,解决某个问题。

◆按遵循逻辑➢形式逻辑思维:有明确的逻辑形式的思维。

又叫分析思维。

➢非形式逻辑思维:没有一定的逻辑形式,不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的思维。

例如直觉思维➢经验思维:借助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理论思维:根据科学的概念和论断,判断某个事物,解决某个问题。

第7章 思维与想象

第7章 思维与想象

三、概念及其形成
2、概念的形成 概念形成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也 就是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进 行概括、推理、提出假设,并将这一假设 应用于日后遇到的事例中,加以检验。检 验如果得到证实,那就肯定自己的假设; 否则,就根据新的信息,修改假设或提出 新的假设。
三、概念及其形成
3、在教学条件下对概念的掌握 (1)区分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 在使用范例时,想法控制非本质特征,突出关键 特征。 引用反例并将它们与正例相比较。 应用变式。变式是从不同角度和方面组织感性材 料,使非本质要素变异,突出事物本质特征的方 法。有两种:一种是保持事物的本质属性,变化 非本质属性;另一种是变化本质行征,而非本质 的特征保持不变。
二、思维与语言
1、言语及其作用 交际功能:言语的交际是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感 情的过程,是言语活动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功能。 思维功能:能力的思维活动,无论是具体思维还 是抽象思维,在个体掌握了言语之后,都是用概 念进行的,而词是概念的承担者。 调节功能:言语对人的心理与行为具有调节作用。 创造功能:言语活动具有非常生动多样的创造功 能。在言语活动中,人们使用有限的数量的词语 和语法规则,但能产生或理解无限数量的语句, 而这些语句都是他们以前未曾说过或听到过的。
几种启发法
选择性搜索:在解决问题时,根据已知的 信息和某些有关的规则,寻找突破口,并 从初步突破中获得更多信息,以便进一步 搜索直至找到正确的答案。 目的-手段分析:通过分析去发现问题的当 前状态和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别并寻找一定 的操作手段去消灭这种差异。 逆推法:从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出发逆向推 理,探讨达到目标的先行步骤是什么,这 就是逆推法。
二、思维与语言
2、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1)联系 从思维的特点看 从思维的内容与结果看 从思维的种系发生来看 从思维的个体发展历史来看

第七章思维——精选推荐

第七章思维——精选推荐

第七章思维第一节思维的一般概念一、思维的概念及特征(一)思维:指人脑借助于言语、表象和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它揭露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主要表现在人们解决问题的活动中。

(二)思维的特征1、间接性思维活动不反映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而是借助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反映,这是思维的间接性。

如:早晨看屋顶潮湿,推知前一天晚上下雨;人们不能直接感知猿人的生活情景,但是考古学家通过化石可以思考古老的过去,复现出猿人的形象和当时的生活情景。

由于思维的间接性,人们才可能超越感知觉提供的信息,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各种事物属性,揭露事物的本质、规律,预见事物发展、变化的进程。

从这个意义上讲,思维认识的领域要比感知觉认识的领域更广阔、更深刻。

2、概括性思维是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这就是思维的概括性。

如:人们把植物中具有繁殖功能的部位叫种子;把两个氢一个氧原子的化合物叫做水;种子有不同的形态和颜色,水也有不同的形态,人的思维不反映他们的具体形态,而是反映他们的共同特征。

概括在人们的思维活动中有着重要作用,它使人们的认识活动摆脱了具体事物的局限性和对事物的局限性和对事物的直接依赖关系,这不仅扩大了人们的认知的范围,也加深了人们对事物的了解。

所以概括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思维的水平。

另外,概括是人们形成概念的前提,也是思维活动能迅速进行迁移的基础。

3、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

它的活动常常指向事物的新特征和新关系,这就需要人们对头脑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地更新和改组。

如:人们过去认为认识世界的最小物质是原子,后来发现原子还可以分裂为质子、中子、电子等。

概括这些新的发现,旧有的知识经验要重建、改组、更新。

人们的思维活动常常是由一定的问题情景引起的,并企图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也是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新改组的过程。

《名著思维导图》海底两万里07

《名著思维导图》海底两万里07
第七章:不知其种属的鲸鱼
巨怪冲撞舰船,我跌入大海
亚伯拉罕·林肯号螺旋桨和舵被撞毁 舰船逐渐离我而去
孔塞伊主动跳海中共患难
我精疲力尽时孔塞伊救了我 两人互相帮扶坚持在夜色下的大海中
凌晨一点两人呼求有回应

内德·兰德脚踏巨怪救下我
内德兰德站在巨怪身上,救下我站在了独角鲸身上。
巨怪独角鲸
背部像一个小岛,金属制成,坚硬无比。 人造的潜艇,尾部有翻起浪花的螺旋桨。 均速的飘浮在大海上。
凌晨4点潜艇加速,但没有沉入海中
内德兰德紧抓缆环,我和孔塞伊抓着他。
清晨我们被抓进潜艇
潜艇准备下沉,内德兰德使劲跺着钢板。 门打开,我们被抓进了潜艇里。

心理学统考章节练习及答案 第七章-思维

心理学统考章节练习及答案 第七章-思维

第七章-思维一、单选题1.根据在解决问题时,思维活动的方向和思维的成果的特点,可将思维分为( )。

A.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B.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C.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D.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2.人脑所形成的事物的映像与它所反映的事物木身之间的区别是 ( )。

A.前者是第一性的,后者是第二性的B.两者皆是第一性的,只不过是事物的映像以观念的形式存在C.前者是第二性的,后者是第一性的D.两者皆是第一性的,而被反映的客观事物是独立存在于现实中的实在的客体3.概念形成的策略中,( )是更有效的策略。

A.保守性聚焦B.冒险性聚焦C.同时性扫描D.继时性扫描4.在下述推理中,正确的是 ( )。

A.所有A都是B,所有C都是B,因而所有A都是CB.所有A都不是B,所有B都是C,因此所有A都不是CC.所有A都是B,所有B都是C,因而所有A都是CD.有些A是B,有些B是C,因此,有些A是C5.看完《西游记》后,脑中产生一个 "椰棚如生"的孙悟空的形象的心理过程是( )。

A.再造想象B.创造想象C.幻想D.表象形成6.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 ( )的认识。

A.直接具体B.常规抽象C.概括间接D.直接概括7.为研究概念的形成,人们在实验室条件下对 ( )进行了研究。

A.具体概念B.抽象概念C.自然概念D.人工概念8.在解决河内塔问题时人们采用的策略是 ( )。

A.算法B.手段一目的分析C.逆向搜索D.爬山法9.在概念的层次网络模型中,每个概念结点上贮存的是 ( )。

A.该概念的独有特征B.本级概念共有的特征C.该概念的功能性特征D.该概念的所有特征10.心理旋转实验证明表象具有 ( )。

A.直观性B.稳定性C.概括性D.可操作性11、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A经验B知识C客体D表象12、从爱听童话神话故事发展到爱听英雄模范故事,这是想象()发展的表现。

八年级上册《红星照耀中国》第七章思维导图+情节概括

八年级上册《红星照耀中国》第七章思维导图+情节概括

八年级上册《红星照耀中国》第七章思维导图+情节概括第七章思维导图【情节概括】01 同红军农民交谈主要讲述了斯诺到前线去,一路上同心地善良、殷勤好客的贫苦农民谈话的经历,这里有热情好客的老妇人,有周家村农民的款待,在周家村,斯诺和农民们交到到深夜。

在交谈中,体现了共产党红军对百姓的关爱,以及对农民革命宣传的深刻影响和农民真正把共产党红军当成了自己的儿子。

02 苏区工业主要简述了斯诺来到“吴起镇”,介绍了南北苏区工业的发展情况及特色。

⑴江西苏区工业的繁荣:①钨矿、纺织厂、织布厂;②吉安中央苏区的印刷厂,全国性报纸《红色中华》在这里印刷;③1933年9月,江西苏区有由人民管理的“产销全作社”1423个。

⑵西北苏区的工业落后:①机器是“缴获”来的,还有一些是从南方一路艰辛带过来的;②一点点的发展起来,以手工业为主的“工业繁荣”:织布厂、被服厂、制鞋厂、造纸厂、制毯厂、毛纺厂、纺纱厂……③最大的两个国有企业:盐池的精盐和永平、延长的油井;④废罂粟,种棉花,招女生,办纺织学校,衣料自给自足;⑤目标是让红色中国“经济上自足”。

⑶斯诺在吴起镇受优待:住在干净的列宁工人俱乐部,热水、香皂、丰盛的晚餐、烤热的面包、加糖的咖啡。

03 他们唱得太多了要简述了斯诺参观考察西北苏区吴起镇奇特的“工业中心”的见闻感受。

⑴斯诺吴起镇之行斯诺在吴起镇呆了三天,考察了这里工厂的工作条件,参观戏院,出席政治讨论,阅读壁报,与工人交流,参加体育竞赛。

一场与兵工厂的篮球赛中,斯诺一队输得很惨。

⑵参观兵工厂:兵工厂设在安全的窑洞里,厂长何锡阳(简介其经历),工人情况介绍。

还有军服厂,医院和药房。

⑶采访红色工会妇女部长刘群仙:介绍了工人的工作待遇、业余生活、革命精神面貌。

⑷斯诺的感受:这里的工作即使缺乏社会主义工业的物质,却有着社会主义工业的精神。

工人生活的健康、自由、尊严、有希望,他们是在为自己、为中国做工,也是革命者。

《普通心理学》课件:思维

《普通心理学》课件:思维

1.2 思维的过程
2.系统化
系统化是指在头脑中把学到的知识分门别类地按一定程序组成层次分明的整体 系统的过程。例如,生物学家按界、门、纲、目、科、属、种的顺序,把世界 上所有的生物进行分类,并揭示了各类生物间的关系和联系,这就是人脑中对 生物系统化的过程。
系统化是在分析、综合、比较和分类的基础上实现的。系统化的知识便于在大 脑皮层上形成广泛的神经联系,使知识易于记忆。也只有掌握了系统的知识结 构,才能真正理解知识.分类 ➢ 分类是在头脑中根据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的
思维过程。分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将有共同点的事物划为一类,再根据更小 的差异将它们划分为同一类中不同的属,以揭示事物的一定从属关系和等级系 统。
1.2 思维的过程
(三)抽象与概括
1.抽象 抽象是在观念里把事物的共同属性、本质特征抽取出来,舍弃其有所不同的、非本质特 征的过程。 例如,人的属性有:能吃饭,能睡觉,能喝水,能活动,能知觉,能记忆,能说话,能 思维,能制造工具等。通过分析、比较,抽出人类具有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即能说话、 能思维、能制造工具等,舍弃能吃饭、能睡觉、能喝水、能活动等其他动物也有的非本质 属性,这就是抽象过程。
2.1 表象
2 概括性 • 表象的概括性是指表象反映同一事物或同类事物的一般属性和重要特征。表象 与感知的事物形象是有差别的。 • 想象表象是对已有表象加工改造而形成的,更是对事物的形象属性和特征有所 取舍。 • 表象的形象性和概括性是密切联系的。从表象的形象性来看,它是概括了的形 象;从表象的概括性来看,它是形象方面的概括。但是,表象既不是知觉,也 不是思维,而是介于知觉和思维之间的中间环节。人们有了表象而进行想象和 思维,才能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心理学概论第七章思维、语言与智力

心理学概论第七章思维、语言与智力

Chapter 7 Thinking, Language and Intelligence第七章思维,语言和智力This chapter includes three modules: first, module 21 discusses the process of thinking, and its role in problem solving and decision making; second, module 22 introduces two systems in our body: the nervous system and the endocrine system; last, we can learn our brain in module 7.MODULE 21 THINKINGThe first part of this chapter discusses the process of thinking, and its role in problem solving and decision making. Thinking is a cognitive process in which the brain uses information from the senses, emotions, and memory to create and manipulate mental representation, such as concepts, images, schemas, and scripts. Thus, in addition to the retrieval and processing of information from memory, cognition requires the manipulation of information in various ways.Mental images are Representations in the mind that resemble the object or event being represented. Using images and manipulating them help us think about and solve problems. Images also give us the power of visualization.ConceptsA concept is a mental category for classifying objects, people, and experiences based on their common features. Concepts help us think more efficiently about things and to categorize new experiences. Some concepts are "fuzzy," lacking clear-cut boundaries. Therefore, we often use prototypes, mental models of the most typical examples of a concept, to classify new objects. George Lakoff has extended the prototype model by observing that most of our concepts fit together to form 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s (ICMs), which are our theories of events as we typically expect to find them.PROBLEM SOLVINGIn addition to thinking about things, human cognition involves the active use of language, images, and concepts—the building blocks of thought—to solve problems and make decisions.The Interpretation of ProblemsProblem representation, defining or interpreting the problem, is the first step in problem solving. We must decide whether to view the problem verbally, mathematically, or visually and how to categorize the problem. Expertise in a field increases a person's ability to interpret a particular problem.Producing and Evaluating SolutionsSelection of an optimum strategy for solving a problem follows problem interpretation.An algorithm is a prescribed method of problem solving that guarantees a correct solution if the method suits the problem and if it is carried out properly. Solving a mathematical problem by use of a formula is an example of the use of an algorithm.Heuristics are rules of thumb that help to simplify and solve problems, though they do not guarantee a correct solution. Means-end analysis, a heuristic that combines hill climbing and subgoals, aims to reduce the discrepancy betwee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desired goal at a number of intermediate points. It allows us to take digressions or temporary steps backward that may be essential to solving the problem. There also are searching for analogies,breaking a big problem into small problems and Insight.Obstacles to Solving ProblemsEffective problem solving is tied to many factors, including the right level of motivation or emotional arousal. Too little emotion does not motivate, and too much may hinder the process of solution. Another factor that can help or hinder problem solving is Mental set, the tendency to perceive and to approach problems in certain ways. Sets enable us to draw on past experience to solve a present problem, but a strong set can also interfere with ability to use new and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solving a problem. One set that can seriously hamper problem solving is functional fixedness, the tendency to perceive only a limited number of uses for an object.CreativityCreativity is the combining of responses or ideas in novel ways.There are two factors associate with creativity: convergent thinking and divergent thinking. Convergent thinking is appropriate for problems that have just one correct solution, whereas problems that have no single correct solution call for creativity—divergent thinking, thinking that is original, inventive, and flexible.MODULE 22 LANGUAGELanguage is a flexible system of symbols used for communication. Spoken language is based on phonemes, the basic sounds that make up a language. Phonemes group together to form morphemes, the smallest meaningful units of speech, such as simple words, prefixes, and suffixes. When we wish to communicate an idea, we start with a thought, then choose words and phrases that will express the idea, and produce the speech sounds of those words and phrases. To understand speech, the task is reversed. Sentences have both a surface structure (particular words and phrases) and a deep structure (the underlying meaning).The rules that determine the meaning and form of words and sentences are called grammar. Semantics and syntax are the two major components of grammar. Semantics refers to how we assign meaning to the morphemes we use. Syntax is the system of rules for the structure of word forms and sentences.Critical period is a child is particularly sensitive to language cues and most easily acquires language. Great difficulty to overcome if not exposed to language during this critical period.Language acquisitionLearning-theory approachThe theory suggesting that language acquisition follows the principles of reinforcement and conditioning. However, it is less successful in explaining how child acquire language rules.Language-acquisition deviceA neural system of the brain hypothesized to permit understanding of language. Chomsky did not identify a specific area of the brain in which it resides.Language and thinkingThere are two opinions about language and thinking: Language produces thought and Thought produces language.The hypothesis of language produces thought suggests that language shapes may determine the way people in a particular culture perceive and understand the world. However, most recent research suggest that thinking produces language. Nevertheless, it is clear that language influences how we think.MODULE 23 INTELLIGENCERecent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experts do not yet agree on a single definition of "intelligence." Moreover, "intelligence" apparently means somewhat different things to experts and to nonexperts. In the early 1980s, Sternberg and his associates discovered that both experts and nonexperts described an intelligent person as someone with practical problem-solving ability and verbal ability. But laypersons included social competence in their concepts of intelligence, whereas experts put more emphasis on motivation.THEORIES OF INTELLIGENCEIntelligence theorists fall into two categories. In one group are those who argue for a "general intelligence" that characterizes a person's actions and thinking in all areas. Their critics believe that intelligence is composed of many separate types of aptitudes and abilities, and that a person who excels in one area will not necessarily excel in all areas.Early Theories: Spearman and ThurstoneSpearman believed that intelligence is general: People who are bright in one area are bright in other areas as well. Thurstone disagreed: He believed that intelligence encompasses seven mental abilities that are relatively independent of one another.In contrast, Cattell divided mental abilities into two clusters. The first is 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 or abilities such as reasoning and the verbal and numerical skills that are stressed in school. The second is fluid intelligence, or skills such as spatial and visual imagery, the ability to notice visual details, and rote memory.Contemporary Theories: Sternberg and GardnerIn the mid-1980s, Yale psychologist Robert Sternberg proposed a triarchic theory of intelligence that includes a much broader range of skills and abilities. According to this theory, intelligence consists of three overarching aspects: componential intelligence, the traditional mental processes or skills emphasized by earlier theories of intelligence, such as the ability to acquire new knowledge and perform tasks efficiently; experiential intelligence, characterized by insight and creative adaptability as well as efficient and quick processing of information without conscious thought; and contextual intelligence, marked by responsiveness to the environment. Intelligent people, according to Sternberg, are adept at making the most of their strengths and compensating for their weaknesses. Howard Gardner has proposed his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which asserts that what we refer to as intelligence actually consists of many separate abilities, each of which is relatively independent of the others.INTELLIGENCE TESTSThe Stanford-Binet Intelligence ScaleThe Binet-Simon Scale, the first test of intelligence, was developed in France by Alfred Binet and Theodore Simon for testing children. Originally issued in 1908, it consisted of 30 tests arranged in order of increasing difficulty. From the average scores of children, Binet developed the concept of mental age.The best-known Binet adaptation, created by Stanford University's L. M. Terman in 1916, is the Stanford-Binet Intelligence Scale. Terman introduced the term intelligence quotient (IQ), which is a numerical value given to scores on an intelligence test (a score of 100 corresponds to average intelligence).The Stanford-Binet is designed to measure skills in four areas: verbal reasoning, abstract/visual reasoning, quantitative reasoning, and short-term memory.The 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sThe Wechsler Adult Intelligence Scale-Third Edition (WAIS-III) was developed by David Wechsler especially for adults. The test measures both verbal and performance abilities. Wechsler also created the 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 for Children-Third Edition (WISC-III), which is meant to be used with school-agedchildren. It measures verbal and performance abilities separately, though it also yields an overall IQ score.Group TestsGroup tests are administered by one examiner to many people at one time. Group tests are most commonly used by schools. The California Test of Mental Maturity (CTMM) and the SAT are group tests. Group tests aim to overcome the problems of time and expense associated with individual tests and to eliminate bias on the part of the examiner. However, in a group setting the examiner is less likely to notice whether an individual test taker is tired, ill, or confused by the directions. Emotionally disturbed children and people who have less experience taking tests usually do better on individual tests than on group tests.Performance and Culture-Fair TestsSome intelligence tests may discriminate against members of certain cultural or ethnic groups. Performance tests are intelligence tests that do not involve language, so they can be useful for testing people who lack a strong command of English. The Seguin Form Board, the Porteus Maze, and the Bayley Scale of Infant Development are performance tests.Culture-fair tests are designed to eliminate cultural bias by minimizing skills and values that vary from one culture to another. The Goodenough-Harris Drawing Test and the Progressive Matrices are examples of culture-fair tests.WHAT MAKES A GOOD TEST?Psychologists us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as measures of a test's quality, and for purposes of comparing different tests.ReliabilityReliability is the ability of a test to produce consistent and stable scores. The simplest way to determine a test's reliability is to give the test to a group and then, after a short time, give it again to the same group. If the group scores the same each time, the test is reliable. The problem with this way of determining reliability is that the group may have remembered the answers from the first testing. One method of eliminating this problem is to divide the test into two parts and check the consistency of people's scores on both parts. If the scores generally agree, the test is said to have split-half reliability. Psychologists express reliability in terms of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the statistical measure of the degree of linear association between two variable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can vary from -1.0 to +1.0. The reliability of intelligence tests is about .90; that is, scores remain fairly stable across repeated testing.ValidityValidity is the ability of a test to measure what it has been designed to measure. Content validity exists if a test contains an adequate sample of questions relating tothe skills or knowledge it is supposed to measure. In general, most intelligence tests assess many of the abilities considered to be components of intelligence: concentration, planning, memory, language comprehension, and writing. However, a single test may not cover all the areas of intelligence, and tests differ in their emphasis on the abilities they do measure.Criterion-related validity refers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st scores and independent measures of whatever the test is designed to measure. In the case of intelligence, the most common independent measure is academic achievement. Despite their differences in surface content, most intelligence tests are good predictors of academic success. Based on this criterion, these tests seem to have adequate criterion-related validity.Criticisms of IQ TestsMuch of the criticism of intelligence tests has focused on their content. Critics point out that most intelligence tests are concerned with only a narrow set of skills and may, in fact, measure nothing more than the ability to take tests. Critics also maintain that the content and administration of IQ tests are shaped by the values of Western middle-class society and that, as a result, they may discriminate against minorities. IQ tests are also criticized because the results are often used to label some students as slow learners. Finally, IQ tests do not offer information on motivation, emotion, attitudes, and other similar factors that may have a strong bearing on a person's success in school and in life.Other critics hold that intelligence is far too complex to be precisely measured by tests. IQ tests are also criticized for neglecting to account for social influences on a person's performance. According to recent reviews of the evidence, intelligence tests are good predictors of success on the job. However, because so many variables figure in occupational success, psychologists continue to debate this issue. Robert Sternberg and Richard Wagner have called for a test to be developed specifically to measure skills related to job performance. They refer to the knowledge that people need to perform their jobs effectively as tacit knowledge.WHAT DETERMINES INTELLIGENCE?HeredityHistorically, research on the determinants of intelligence has focused on identical twins—some reared together; others reared apart in separate household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IQs of all identical twins is usually very high, indicating that their identical genetic inheritance is a more powerful determinant of intelligence than their experiences. But critics of this research make several strong points: (1) It is difficult to find identical twins who have been separated at birth, so that there are only a few such studies; (2) identical twins tend to be placed in households similar in socioeconomic background to those of their biological parents; and (3) even twins separated at birth have had nearly identical prenatal experiences.EnvironmentResearch on rats as well as on humans strengthens the case for environment as a factor in the development of superior intellectual ability. Thus, even though certain mental abilities are inherited, without the necessary stimulation a child's intelligence will not develop. This finding is important because lower-income families don't have access to the kinds of resources that other families do. Significantly, when they are placed in more stimulating environments, economically deprived children show an improvement in their level of intelligence. For example, lower-income children raised in middle-class homes display significant gains in IQ compared with their counterparts growing up in low-income households. Similarly, children who participate in intervention programs such as Head Start frequently exhibit improvements in cognitive abilities, although the long-term.。

普通心理学笔记,大一下的考试

普通心理学笔记,大一下的考试

普通心理学笔记,大一下的考试普心,第七章,思维思维是借助于语言、表象和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的形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中。

思维的概括性:在大量感性材料上,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

思维的间接性: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作间接的认识。

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在进行思维时,人们需要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进行更新和改组。

形象思维: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表象)来解决问题。

辐合思维: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

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方式。

发散思维: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

再造想像: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以记忆表象作基础,和词语思维的组织作用。

问题解决的效率除受策略、知识等因素影响外,还受知识表征在的,而是作为一个有结构的整体而存在的。

不同语言的具体结构规则是不同的、意义性语言中的一个词或一句话都有一定的含义,这种意义性使得人们能够相互理解和交流、指代性语言的各种成分都指代一定的事物或者抽象的概念、社会性语言是个体运用语言符号进行的交际活动(一个人说话的内容,常常要受到别人的影响)、个体性语言行为具有个体的特点普心,第九章,动机动机的产生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

需要○1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的状态。

需要是由个体对某种客观事物的要求引起的,可能来自有机体的内部,也可能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

当人们感受到这些要求,并引起个体某种内在的不平衡状态时,要求就转化为某种需要。

没有对象的需要是不存在的。

○2是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人类从渴则饮,到科学技术的发明都是在需要的推动下进行的。

○3人的需要同动物的需要有着本质的区别。

人的需要主要由人的社会性决定的;人的需要的内容及满足需要的手段也和动物不同;由于人有意识,人的需要会受到意识的调节与控制。

普通心理学-第七章-思维PPT课件

普通心理学-第七章-思维PPT课件

▪ (四)根据解决问题时的思维方向
辐合思维 发散思维
▪ (五)根据思维的创新成分的多少 .
12
第二节 表象
黎姹
.
13
表象的概述
▪ 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 象。
▪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讲,表象是指当前不存在的物体或事 件的一种知识象征,这种表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
14
表象的种类
.
6
小问题
1. 思维借助了哪三个工具? 2. 思维的具体内容,内含是什么?有哪两个关
键词? 3. 它主要的目的是什么?(也就是作用和意义)
.
7
小问题
▪ 思维借助了哪三个工具?
✓语言 ✓表象 ✓动作
▪ 思维的具体内容,内含是什么?有哪两个关键词?
▪ 它主要的目的是什么?(也就是作用和意义)
.
8
小问题
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
.
11
思维的种类
思维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 (一)根据思维的凭借物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直观动作思维 形象思维 逻辑思维
▪ (二)根据思维过程中是以日常经验还是以理论来指导划分
经验思维 理论思维
▪ (三)根据思维结论是否有明确的思考步骤和思维过程中意识的清晰程度
直觉思维 分析思维
▪ 思维借助了哪三个工具?
✓语言 ✓表象 ✓动作
▪ 思维的具体内容,内含是什么?有哪两个关键词?
✓对客观事物 概括的 和 间接的 认识。
▪ 它主要的目的是什么?(也就是作用和意义)
.
9
小问题
▪ 思维借助了哪三个工具?
✓语言
✓表象
✓动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院,罗萍
五、问题解决

创造思维:
创造思维就是创造活动中的一种思维。创造活动是一种提供独特的、具
有社会价值产物的活动。科学中新概念、新理论的提出,新机器的发明,
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等等,都是不同实践领域中的创造活动。所谓独特 性是指与众不同或前所未有的意思。但是,即使是独特性的产物也不一
定都是创造。因为独特的东西也可能是毫无社会价值的、与客观规律相
教育学院,罗萍
五、问题解决
2.启发法:是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 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1)手段--目的分析 (2)逆向搜索 (3)爬山法
教育学院,罗萍
五、问题解决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知识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
2.无关信息的影响
3.知识表征的方式 4.定势 5.功能固着 6.动机和情绪
教育学院,罗萍
一、思维
3.根据思维产生过程是否被清晰地意识到 直觉思维:主体没有明确地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却对某
些问题,直接迅速地作出判断的思维。
分析思维:主体能明确地意识到思维的过程,并按一定的程
序进行的思维。如做几何证明题等。
教育学院,罗萍
一、思维
4.根据解决问题时思维的方向 辐合思维:根据一定的知识或事实以求某一问题最正确答案
过程。 2.词与概念不是一一对应的。(虚词一般不表达概念)同一概念可以由 不同的词来表示,同一词也可表示不同的概念。词与文化有密切关系。 3.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对世界的认识的深入,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地变化。
教育学院,罗萍
三、概念

种类:
1.根据掌握概念的途径不同
日常概念:也叫模糊概念,前科学概念,是在日常交往和个人经 验的积累过程中形成的概念。这类概念的内涵中有时包含着非本质 的属性,而忽略了本质属性。例如,把“鸟看成是会飞的动物”, “活的东西是能动的物体”等等。
被试根据对实验材料的分析,结合主试提供的反馈,提出种
种假设,当某种假设被证明是正确的,概念就形成了。
教育学院,罗萍
三、概念
2.样例学习说 茹什(Rosch,1973)对检验假设说提出质疑。该理论认为,
自然概念的形成以样例学习为主,即在掌握自然概念时,不
是掌握他的一个或几个本质属性,而是对概念样例的记忆。
个或多个属性形成的概念,它所包含的属性是不固定的。
关系概念(relational concept):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形 成的概念,如大小、上下、左右,等等。
教育学的形成(concept formation)是指个体学会掌握某种概 念本质属性的过程。由于自然概念的形成涉及的因素多,时 间长,用实验方法研究起来几乎不可能。因此,心理学家主
的思维方式。
发散思维:对于一个问题从多方面探求答案的思维形式。从
问题的多种角度着眼,搜寻各种可能性,充分发挥想象力,
它是创造力重要组成部分,是主导成分。
教育学院,罗萍
一、思维
5.根据思维是否具有创造性 常规思维: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
解决问题。
创造思维:运用新颖的、独创的方法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
是由事物自身的特征决定的。
人工概念:是指在实验的条件下,为模拟自然概念的形成过程而人为制 造出的一种概念。这类概念主要是研究者为了某种研究的需要自己创造 的概念。 教育学院,罗萍
三、概念
4.根据概念反映事物属性的数量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可分为: 合取概念(conjunctive concept):是根据一类事物中单个或多 个相同属性形成的概念,这些属性在概念中必须同时存在,缺一不 可。它是最为普遍的一种概念,如动物、水果,鸟类等等。 析取概念(disjunctive concept):是根据不同的标准,结合单
四、推理
2.线性推理:(线性三段论)关系推理。所给予的两个前提 说明了三个逻辑项之间的可传递性关系。Huttenlocher认为
被试在接收到两个前提中的信息后,对前提中的各个项会形
成视觉空间表象。 例:张三坐在李四左边,李四坐在王五左边,因此张三坐在 王五左边。
教育学院,罗萍
四、推理
3.条件推理:指人们利用条件性命题进行的推理。 例:如果明天下雨,球赛就停止。明天有雨,
教育学院,罗萍
三、概念
2.激活扩散模型
各种概念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概念网络,连线的长短表示概 念的紧密程度。当一个概念被加工时,其意义激活会自动传 递到相关概念,使相关概念的意义也得到激活。
教育学院,罗萍
教育学院,罗萍
四、推理

定义:推理是根据一般原理推出新结论(演绎推理),或
从具体事物或现象归纳出一般规律(归纳推理)的思维活
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又称抽象思维。
教育学院,罗萍
一、思维
2.根据思维产生的基础 经验思维:以自己的已有经验或形象为内容进行的思维。早
晨起床后,看到地面潮湿,树叶上挂着水珠,推想昨晚一定
下雨了。这种思维易出现偏差。 理论思维:以理性知识为内容进行的思维。如解答问题,数 学推理等。
阶段的时间往往是相当长的。
教育学院,罗萍
五、问题解决
2. 酝酿期。这一阶段指准备期所收集到的资料经过深入的探索和思考难 以产生有价值的想法之后,不是靠自己的努力,而是等待有价值的想法、 心象的自然酝酿成熟,产生出来。例如,把对该问题的思考从心中抛开, 转而想别的事情,或可以去散步、读其他的书干别的事等。欧阳修说: “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
教育学院,罗萍
一、思维

类型
1.根据思维发展水平的不同:
直观动作思维:是在游戏或某种实践活动中边做边想的“行动中
的思维”。动作思维的基本特点是具有直觉行动性。我们也认为它 是一种操作性条件反射。 形象思维:利用表象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形式,但不同于具体思 维。
逻辑思维: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
所以球赛停止。
在条件推理中人们存在“证实倾向”,即人们更多 去证实假设或规则,却很少证伪。(Wason的实验)
E
F
4
7
教育学院,罗萍
五、问题解决

定义: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境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 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 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教育学院,罗萍
五、问题解决

种类:
1.界定清晰的问题和界定含糊的问题 2.对抗性问题和非对抗性问题 3.语义丰富的问题和语义贫乏的问题
教育学院,罗萍
五、问题解决

额叶对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育学院,罗萍
五、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中的策略
1.算法:算法策略就是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 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 解决问题。
要是通过研究人工概念来探讨概念形成的过程及策略的。
教育学院,罗萍
三、概念

实验研究
1.Hull
教育学院,罗萍
三、概念
2.布鲁纳
教育学院,罗萍
三、概念

概念形成理论
1.假设检验说 该理论由布鲁纳等人(Bruner et al., 1965)提出。他们认为, 在概念形成过程中,被试是不断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
教育学院,罗萍
三、概念

概念结构
1.层次网络模型
Collins1969年提出,是第一个语义记忆模型。认为概念是以结点(node)
的形式储存在概念网络中,各类属概念按逻辑的上下级关系组织在一起, 概念间通过连线表示它们的类属关系,这样彼此具有类属关系的概念组 成了一个概念的网络。在网络中,每个概念的特征实行分层存储,即在 每一层概念的结点上,只存储该概念的独有特征。而同层各概念共有的 特征,则存储于上一层的概念结点上。层次越高的概念,其抽象概括的 水平也越高。 教育学院,罗萍
动。
教育学院,罗萍
四、推理

类型:
1.三段论推理:有两个假定真实的前提,和一个可能符合,也可能不符
合这两个前提的结论组成。
三段论推理是演绎推理中的一种简单判断推理。 所有学生都要遵纪守法, 人们在推理过程中并不一定严格遵守逻辑规则, Woodworth等人研究发现 我不是学生, 人们在推理中容易受“气氛效应”的影响而做出错误的判断;Chapman等 所以我不用遵纪守法。 人则认为“换位理论”能更好地解释推理错误的原因;约翰逊--莱尔德 等人则认为人们推理错误的原因是因为心理模型的创建存在问题;胡竹 菁等人则发现推理内容对推理的正误也会产生影响。 教育学院,罗萍
所反映的属性的事物或对象。如“笔包括铅笔、钢笔、碳素
笔等”
教育学院,罗萍
三、概念

概念的层次
1.上位概念 2.基本概念 3.下位概念
教育学院,罗萍
三、概念

概念与词的关系
1.概念和词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词是概念的形式或标志,而概念是词
的内容和意义。词的意义不断充实的过程,也是概念不断扩大和深化的
笔不离纸,用不多于四 条直线连在一起
7.人际关系
教育学院,罗萍
五、问题解决

创造性: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 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
创造性的心理成分: 1.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2.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创造性的高低通过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
二、表象

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
1.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感性基础 2.表象促进问题的解决
教育学院,罗萍
三、概念

定义:概念是具有共同属性的一类事物的总称,是反映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