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血性休克

合集下载

失血性休克健康教育PPT

失血性休克健康教育PPT
急救方法: 立即拨打急救电话,保 持伤者平卧,用压迫止血措施控制 出血,依据病情给予输液或输血治 疗等。
预防与治疗
医院急救措施: 通过补充液体和血液来 恢复伤者的血容量,使用药物控制出血 ,并处理导致失血性休克的基本病因等 。
复苏和康复
复苏和康复
复苏阶段: 医护人员会进行全 面治疗,监测血压、心率、呼 吸等指标,并给予营养支持和 伤口护理。
病因
病因
外伤性失血: 意外事故、刀伤 、车祸等引起的大出血。 内科疾病引发的失血: 消化道 出血、月经失血过多等。
病因
失血性休克的诱因: 风湿热、溃疡、胃 癌、子宫黏膜炎等疾病可导致大量失血 。
预防与治疗
预及时治疗消化道疾病,定期进 行体检等。
康复阶段: 积极进行康复训练 ,逐渐恢复体力和生活能力, 定期复查、复诊以确保身体恢 复良好。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失血性休克健康教育PPT
目录 引言 病因 预防与治疗 复苏和康复
引言
引言
什么是失血性休克: 失血性休克是 指由于大量失血导致血量不足以维 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从而引发的一 种严重危害生命的疾病状态。
引言
失血性休克的症状: 头晕、乏力、心慌 、出冷汗、心跳加速、面色苍白等。
失血性休克的危害: 大量失血会导致机 体各系统功能受损,甚至出现多器官功 能衰竭,威胁生命安全。

失血性休克

失血性休克

(二)
护理目标
1、判断、去除休克的病因。 2、掌握休克的救治护理原则。 3、明确休克的分型、分期的 生理病理意义及临床表现的意义。
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提供 救治护理的详实依据。

(三)
护理观察
1、意识水平及表情变化 反映中 枢神经系统、脑组织血液灌流情况 和缺氧程度及大脑皮层的机能状态, 是判断休克分期的首要临床指征。 2、皮肤色泽、温度和湿度的变化 皮肤的颜色、湿度和肢端的温度变 化显示外周微循环的血流状态。
3、心脏 心脏微循环灌流量 不足造成心肌缺血缺氧致心 力衰竭。 4、脑 缺氧和酸中毒可使毛细血管通透 性升高导致撤职水肿,继而引起颅内压升 高并可形成脑疝。 5、肝脏及胃肠 缺氧引起肝细胞功能减退, 肝小叶中心性坏死及大面积肝坏死。缺血缺氧 可导致胃肠粘膜糜烂出血,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可导致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瘀血成为菌床 可引起菌血症及毒血症。
大量失血引起休克称为失 血性休克。
见于:外伤出血、消化性 溃疡出血、 食管静脉曲张破 裂 、妇产科疾病。
微A与微V之间微血管的血液循环,是血液 与组织之间进行物质代谢交换的最小功能 单位。
休克的微循环学说
1、微循环痉挛期(微循环缺血性缺氧期)
2、微循环扩张期(微循环瘀血性缺氧期) 3、DIC期(微循环衰竭期)
7、体温的变化 体温显示体温中枢的恒定作 用。休克时血管收缩体温往往偏低。温差的大 小可作为判断周围循环灌注状态的参考。
(四)
一般护理
休克时抢救工作必须争分夺秒。有条 件的应及时送ICU监护 (五) 常见的护理问题及措施
护理问题1.体温过低 由于毛细血管充盈减慢,早床发绀引起 护理措施; 护理问题2.失血导致血容量减少
肾血流持续不足——少尿或无尿

失血性休克ppt课件

失血性休克ppt课件
药物止血
使用止血药物,如凝血酶、维生素K等,帮助控制出血。
其他治疗手段
心肺复苏
对于心跳骤停的休克患者,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支持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能需要其他支持治疗,如机械通气、肾功能支持等。
05
失血性休克的预防与护理
预防措施
定期检查身体
通过定期的健康检查,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疾病或损伤,从而采 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避免失血性休克的发生。
确保患者呼吸道畅通,及时清理呼吸道内的异物和分泌物,以
防止窒息。
监测生命体征
03
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等,以便及时
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康复指导
合理饮食调整
在康复期间,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以 促进身体的恢复。
适度锻炼
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适度的锻炼,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抵抗 力。
影像学检查
特殊检查
如血管造影、核磁共振等,对某些特 殊病因所致失血性休克有重要诊断价 值。
超声、X线、CT等检查,了解出血部 位及原因。
04
失血性休克的治疗
紧急处理措施
止血
对于开放性伤口,应立即用无菌 纱布压迫止血,并抬高受伤部位 。对于内部出血,应尽快找出出
血部位并采取相应措施止血。
保持呼吸道通畅
病例二:儿童失血性休克的诊疗经验
总结词
该病例分享了儿童失血性休克的诊疗 体会,强调了关注儿童生长发育特点 及病情变化的必要性。
详细描述
患儿因意外受伤导致出血不止,出现 休克症状。医生根据患儿生长发育特 点调整治疗方案,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最终使患儿脱离危险。
病例三:特殊原因导致的失血性休克处理

失血性休克PPT课件

失血性休克PPT课件

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改善微循环灌注
血管收缩剂的应用
01
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可收缩血管,提高血压。
血管扩张剂的应用
02
如硝普钠、硝酸甘油等,可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
正性肌力药物的应用
03
如多巴酚丁胺、米力农等,可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心输出量

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
血气分析
及时了解患者酸碱平衡及 电解质情况。
流产
自然流产或人工流产导致 的出血。
宫外孕
异位妊娠破裂引起的出血 。
手术并发症
手术中大血管损伤
如主动脉、腔静脉等大血管破 裂。
术后出血
手术创面渗血或止血不彻底导 致的出血。
器官移植术后出血
如肝移植、肾移植等术后血管 吻合口破裂或创面渗血。
介入手术并发症
如心脏介入手术、血管介入手 术等引起的出血。
03
03
肾功能障碍
休克时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受损,导
致急性肾衰竭。同时,休克时体内产生的毒性物质不能及时排出,进一
步加重肾功能损害。
器官功能障碍与衰竭
胃肠道功能障碍
休克时胃肠道黏膜缺血、缺氧, 黏膜屏障功能受损,易导致应激 性溃疡和肠源性感染。
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休克时脑组织缺血、缺氧,神经 细胞肿胀、变性、坏死,导致意 识障碍、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
鉴别诊断
需与其他原因引起的休克进行鉴别,如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等 。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查体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可作出正确诊断。
02
失血性休克的病因及危 险因素
外伤性出血
01
02
交通事故
如车祸、撞击等事故导致的身 体创伤。

失血性休克

失血性休克
6.休克指数 (脉搏/收缩压)出血、外伤性休克在 急诊室判断出血量(成人较准确),正常值为0.54, 1.0为失血量占循环血量23%(成人1000 ml);1.5 为33%(失血1500 ml),2为43%(失血2000 ml)
7.休克程度(参考文献划分)有效循环血量(血管内 快速流动血液)突然丧失 20~30%(800~1200 ml)为 轻度休克,30~40%(1200~1600 ml)为中度,40%以 上为重度。
基础监护
包括意识表情、周围循环、指趾 端体温、血压 、心率和尿量的改变。 这些指标都在一定程上说明病情的进 展和休克的转归,详细的动态变化记 录提供着十分重要的治疗依据。
失血性休克的监测
传统的监测主要依据为病史、症状、体征, 包括精神状态改变、皮肤湿冷、血压、尿 量、心 率、中心静脉压(CVP)或肺动脉楔压 等指标。
2.脉搏
90~100 失血 500 ml
100~120
500~1000 ml
>120
>1000 ml
3.收缩压 80~90 失血 500 ml
60~80
500~1000 ml
<60
>1000 ml
4.红细胞压积 30~40% 失血 500 ml
<30
>1000
5.中心静脉压 <5cmH2O 失血>1000ml
• 2.保持呼吸道通畅 • 3,保持比较正常的体温 • 4.镇静镇痛 • 5.给氧
失血性休克的治疗
包括原发病治疗(止血)和纠正 休克(补充血容量)两个方面
原发病的有效治疗是失血性休克 抢救成功的基础。
液体复苏
• 有效血容量降低时休克早期的特征,补充 血容量是纠正休克引起的组织低灌注和缺 氧的关键。先晶体后胶体,同时在连续监 测动脉血压,尿量和中心静脉压的基础上, 结合患者皮温,末梢循环等判断补充血容 量的效果。

失血性休克ppt课件

失血性休克ppt课件

呼吸功能障碍
失血引起肺水肿、肺不张等,导致 呼吸功能障碍。
心脏功能障碍
失血引起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 导致心脏功能障碍。
03
失血性休克治疗原则
液体治疗
早期、快速、足量
在失血性休克的前30分钟内,应 快速输注平衡盐溶液和人工胶体
液,以恢复足够的循环血量。
合理选择液体
根据失血量、休克程度和病情, 合理选择晶体液、胶体液和血液
临床实践指南及循证医学证据
临床实践指南
根据现有的临床实践指南,总结治疗失血性休克的最佳实践方法。
循证医学证据
根据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评估各种治疗失血性休克的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THANKS
感谢观看
一般护理
及时就医,接受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 疗。
定期进行随访检查,监测病情变化和 治疗效果。
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服药并完成治 疗方案。
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 和压力。
心理护理
与家人和朋友保持联系,分享情感和压力。
学习应对压力和焦虑的技巧,如深呼吸、冥想和放松练 习。
参加支持小组或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获得心理 支持和指导。
诊断
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可作出诊断。实验室检 查如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血浆渗透压等可帮助了解病情 严重程度。
02
失血性休克病理生理
血流动力学改变
01
02
03
血容量减少
失血导致循环血容量减少 ,影响血液循环,引发休 克。
心输出量下降
失血引起心脏负担加重, 心输出量减少,导致组织 器官灌注不足。
失血性休克ppt课件
• 失血性休克概述 • 失血性休克病理生理 • 失血性休克治疗原则 • 失血性休克并发症及其处理 • 失血性休克预防与护理 • 失血性休克研究展望

失血性休克名词解释

失血性休克名词解释

失血性休克名词解释失血性休克是指因大量出血导致循环血量急剧减少,使机体供氧供血不足而引起的一种急性循环衰竭。

以下是对失血性休克相关名词的解释。

1. 休克(Shock):休克是指全身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或血流分布异常,导致组织器官灌流不足而引起的一种严重循环衰竭状态。

失血性休克是休克的一种类型。

2. 失血(Hemorrhage):失血是指血液在体内大量外流或丧失的状态。

失血可以是因为出血血管破裂或破损,也可以是因为手术、外伤、肿瘤等原因导致的血液大量流失。

3. 循环血量(Circulating Blood Volume):循环血量是指血液在血管系统中循环的总量,包括动脉血、静脉血和微循环部分的血液。

循环血量的减少是失血性休克的特征之一。

4. 供氧供血不足(Hypoperfusion):供氧供血不足指组织器官获取到的氧和营养物质不足以满足其正常的代谢需要。

在失血性休克中,血流减少导致组织器官供氧供血不足,从而引起器官功能障碍和损害。

5. 循环衰竭(Circulatory Failure):循环衰竭是指心脏泵血功能和 perpherial vascular resistance (外周血管阻力)的改变导致血液流动障碍,使组织器官的灌流受到损害。

失血性休克是一种循环衰竭状态。

6. 急性(Acute):急性是指疾病发展迅速,病程较短,症状明显,病情严重的一种状态。

失血性休克通常是在短时间内大量出血导致循环血量急剧减少,属于急性的疾病。

7. 血管收缩(Vasoconstriction):血管收缩是指血管平滑肌收缩,使血管内径减小,从而增加外周血管阻力,维持血压和促进血液回流。

失血性休克时,机体会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机制导致血管收缩,以维持血液循环。

8. 血红蛋白和血红蛋白浓度(Hemoglobin and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一种蛋白质,它能与氧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将氧输送到组织器官。

失血性休克

失血性休克
失血性休克
武警重庆总队医院 急诊科 张尚林
一 、定义
失血性休克是指因较大的血管破裂丢
失大量血液,引起循环血量锐减所致 的休克。其特点为静脉压降低、外周 血管阻力增高和心动过速。系最具有 代表性的低血容量性休克
失血性休克的常见病因
严重创伤、骨折、挤压伤等所致的外 出血和内脏(如肝脾)破裂引起内出 血;各种原因如消化性溃疡、急性胃 黏膜病变、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等 所致的消化道出血;呼吸道出血引起 的咯血;泌尿道出血引起的血尿;女 性生殖道出血引起的阴道流血;腹腔 、腹膜后、纵隔等出血、动脉瘤破裂 出血等内出血。
1、超声检查
1.1 怀疑躯干损伤的患者, 尽早行重点腹部 超声( focused abdominal sonography in trauma, FAST)检查明确有无腹部游离液体 。
在急诊FAST 是一种快速无创诊断腹腔内游离 液体的方法。
大量前瞻性观察研究表明,早期FAST 检查对于 诊断成人及儿童腹腔脏器损伤具有很高的特异性( 0.97 - 1.0) 及精确度( 0.92 -0.99) , 但敏感度较低( 0.56 - 0.71)
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的定义
创伤性大出血指24 小时出血量大于或等于1 个血容量( blood volumes) 或3 小时出血量大于或等于0.5 个血容量。
失血性休克分级:
Ⅰ级:失血量<750ml,占血容量比例<15%; Ⅱ级:失血量750~1500ml,占血容量比例15~30% ; Ⅲ级:失血量1500~2000ml,占血容量比例30~ 40%; Ⅳ级:失血量>2000ml,占血容量比例>40%。
早期FAST 诊断腹腔出血具有很高的敏感度 (0.92)、特异度(0.95)、及准确度(0.93)。

失血性休克的名词解释

失血性休克的名词解释

失血性休克的名词解释失血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病理状态,指在严重失血的情况下,血容量不足以维持机体正常的心排血量和组织灌注,导致组织器官缺血缺氧,生命体征严重衰竭的一种急性循环衰竭模式。

下面对失血性休克的各个方面进行详细解释。

1. 失血性(Hemorrhagic):失血性休克是由失血引起的休克状态。

失血可以发生在多种情况下,如外伤、手术、消化道出血、女性月经过多等。

无论出血原因如何,失血都会导致血容量减少,从而引起心排血量降低和组织血供不足。

2. 休克(Shock):休克是一种严重的循环衰竭状态,指机体有效循环血量不足以满足组织器官对氧气和营养物质的需求,导致组织器官缺血缺氧和功能障碍。

休克时机体的生命体征会出现明显衰竭,包括血压下降、心率增快、皮肤苍白、四肢湿冷等。

3. 血容量(Blood volume):血容量指循环系统内的血液总量。

血液在体内循环,为器官供应氧气和营养物质,带走代谢产物。

当出现大量失血时,血容量减少,将导致机体循环血量不足以维持正常的心排血量和组织器官灌注。

4. 心排血量(Cardiac output):心排血量指心脏每分钟所排出的血液量。

它由心率和每搏输出量决定。

而失血性休克时,由于血容量减少,心脏对组织需求反应性增强,尤其是通过心率的增加来维持机体对氧气和营养的需求。

5. 组织灌注(Tissue perfusion):指血液通过微血管供应给组织器官的过程。

组织灌注对于维持组织器官的代谢活动和功能正常运转至关重要。

而在失血性休克时,由于血容量和心排血量的下降,血液供给不足以满足组织器官需要,导致组织缺血缺氧和功能受损。

6. 缺血缺氧(Ischemia and Hypoxia):缺血缺氧指由于血液供应不足而导致组织器官缺血和氧气供应不足的状况。

失血性休克时,因为血液容量减少,无法满足器官对氧气、营养和代谢产物的需要,从而导致组织器官发生缺血缺氧,进一步导致器官功能受损。

总之,失血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循环衰竭状态,由失血引起,导致血容量减少,心排血量降低和组织血供不足。

失血性休克PPT课件

失血性休克PPT课件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 展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 失血性休克的定义和分类:失血性休克是由于大量失血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器官灌注不足所引起的临 床综合征。根据失血速度和失血量,可分为急性失血性休克和慢性失血性休克。
• 失血性休克的病理生理机制:失血性休克时,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机制进行代偿,包括交感神经兴奋、肾 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等,以维持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注。随着失血量增加和休克进展,机体出现代谢 障碍、酸中毒、多器官功能障碍等严重病理生理变化。
外伤性出血
01
02
03
交通事故
车祸、撞击等事故导致的 身体创伤,引发大量出血 。
跌落伤
高空坠落、跌倒等造成的 身体损伤,导致血管破裂 出血。
暴力伤害
刀刺、枪击等暴力行为造 成的身体创伤,引发急性 失血。
内科疾病导致出血
消化道出血
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 肝硬化等疾病引发的消化 道出血。
呼吸系统出血
根据失血速度和失血量,可分为 轻度、中度和重度休克。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如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等,可 明确诊断失血性休克。
鉴别诊断
需与心源性休克、感染性休克等其他 类型休克进行鉴别;同时应排除低血 糖、低血压等其他原因引起的类似症 状。
02
失血性休克病因及危险 因素
发病机制
失血导致回心血量减少,心脏输出量下降,血压降低;同时 失血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释放增加,引起外周血管 收缩,以保证重要脏器血液供应;但持续低血压和缺氧可导 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临床表现及分型
临床表现
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细速 、呼吸急促、尿量减少等;严重 者可出现意识模糊、昏迷等。

失血性休克

失血性休克

01

抗感染治疗
对于合并感染的患者,应及时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以防止感染
加重和引发MODS。
02 03
器官功能支持
对于已经出现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应采取相应的器官功能支持措施, 如机械通气、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等,以维持器官功能并促 进恢复。
营养支持
提供足够的营养支持,包括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以满足患者的代谢需 求和促进康复。
危险因素分析
年龄
老年人和儿童由于生理 特点,更容易出现失血
性休克。
性别
女性在生理期和妊娠期 等特殊时期,失血风险
相对较高。
基础疾病
患有高血压、糖尿病、 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 的患者,失血后更容易
出现休克。
药物使用
某些药物如抗凝药、抗 血小板药等可能增加出
血风险。
03
失血性休克的病理生理变化
微循环障碍与组织缺氧
05
失血性休克的预防与护理措施
加强安全教育,减少意外事故发生
普及安全知识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安全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培养安全意识
鼓励人们时刻保持警惕,遵守安全规章制度,预防意外事故的发 生。
消除安全隐患
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设施,确保其安全可靠,减少因设备故障 导致的伤害。
提高急救技能,及时止血和处理伤口
失血性休克
contents
目录
• 失血性休克概述 • 失血性休克的原因及危险因素 • 失血性休克的病理生理变化 • 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治疗策略 • 失血性休克的预防与护理措施 • 总结与展望
01
失血性休克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失血性休克是指因大量失血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 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综合征。

失血性休克

失血性休克

由于上述微循环变化,虽然微循环内积 有大量血液,但动脉血灌流量将更加减 少,病人皮肤颜色由苍白而逐渐发绀, 特别是口辰和指端。因为静脉回流量和 心输出量更加减少,病人静脉萎陷,充 盈缓慢;动脉压明显降低,脉压小,脉 细速;
心脑因血液供给不足,ATP生成减少, 而表现为心收缩力减弱(心音低),表 情淡漠或神志不清。严重的可发生心、 肾、肺功能衰竭。这是休克的危急状态, 应立即抢救,补液,解除小血管痉挛, 给氧,纠正酸中毒,以疏通微循环和防 止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失血性休克
临邑县人民医院刘金华
疾病概述
大量失血引起休克称为失血性休克 (hemorrhagic shock),常见于外伤引起的出 血、消化性溃疡出血、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妇 产科疾病所引起的出血等。失血后是否发生休 克不仅取决于失血的量,还取决于失血的速度。 休克往往是在快速、大量(超过总血量的30~ 35%)失血而又得不到及时补充的情况下发生 的。
临床表现
容量不足超越代偿功能,就会呈现休克综合病 征。 心排出血量减少,尽管周围血管收缩,血压依 然下降。组织灌注减少,促使发生无氧代谢, 形成乳酸增高和代谢性酸中毒。 血流再分布,使脑和心供血能得到维持。血管 进一步收缩会招致细胞损害。血管内皮细胞的 损害致使体液和蛋白丢失,加重低血容量。最 终将会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 肠道粘膜对失血性休克引起的来源于肠道的抗 体的防御能力遭到损害,很可能就是肺炎和其 他感染性并发症的重要发病机制。
结果是毛细血管前阻力明显升高,微循 环灌流量急剧减少,毛细血管的平均血 压明显降低,只有少量血液经直捷通路 和少数真毛细血管流入微静脉、小静脉, 组织因而发生严重的缺血性缺氧。脑血 管的交感缩血管纤维分布最少,α受体密 度也低,口径可无明显变化。

失血性休克抢救措施

失血性休克抢救措施

失血性休克抢救措施引言失血性休克是一种危及生命的临床紧急情况,常见于严重创伤、大出血和手术等病理状态。

及时有效的抢救措施对于挽救患者的生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失血性休克的定义、病因及常见表现,重点讨论失血性休克的抢救措施和注意事项。

一、失血性休克的定义失血性休克是由于急性大量失血导致有效循环血量明显减少,血压下降,组织灌注受损导致多器官功能损害,甚至导致死亡的一种临床状态。

二、失血性休克的病因和常见表现2.1 病因•创伤:如刀伤、车祸等•出血:如消化道出血、胃肠道破裂等•手术:如大手术、切片术等2.2 常见表现•血压下降:伴有面色苍白、心率快速等•神志改变:如意识模糊、混乱等•出冷汗:皮肤湿冷粘腻•呼吸急促:由于组织代谢紊乱导致的呼吸感觉增强•尿量减少:肾脏灌注不足导致尿量减少三、失血性休克的抢救措施及时有效的抢救措施可以挽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生命。

以下是常用的抢救措施:3.1 寻找出血原因并控制出血首先需要确定失血的原因,并尽快控制出血源。

如创伤性失血可通过止血带、压迫等手段进行止血。

对于内源性失血,例如胃肠道出血,可以通过内镜、手术等方式进行控制。

3.2 补充血容量失血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血压下降,此时需补充血容量以增加有效循环血量。

常用的补液方式包括静脉输液和输血。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补液类型和剂量。

3.3 使用血管活性药物血管活性药物可以增加血管舒张和收缩,提高心脏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从而改善组织灌注。

一般常用的血管活性药物有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

3.4 维持氧合失血性休克会导致组织灌注不足,从而导致缺氧。

因此,在抢救过程中需要维持足够的氧合。

可以通过给氧和机械通气等方式提供充足的氧气供给。

3.5 监测生命体征和器官功能在抢救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器官功能指标。

包括血压、心率、尿量、血氧饱和度等。

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注意事项•抢救过程中要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发生。

失血性休克

失血性休克

4.过敏性休克: 给某些有过敏体质的人
注射某些药物(如青霉素)、血清制剂或 疫苗时可引起过敏性休克。 5.神经源性休克: 剧烈疼痛、高位脊髓 麻醉或损伤等可引起神经源性休克。
(三)休克的病理生理
有效循环血容量锐减及组织灌注不足, 以及产生炎症介质是各类休克共同的病理 生理基础。 各种休克虽然由于致休克的动 因不同,在各自发生发展过程中各有特点, 但微循环障碍(缺血、淤血、弥散性血管 内凝血)致微循环动脉血灌流不足,重要 的生命器官因缺氧而发生功能和代谢障碍, 是它们的共同规律。 同时休克时微循环的变化,大致可分为 三期,即微循环收缩期、微循环扩张期和 微循环衰竭期。
率的关键在于尽早去除休克病因的同时,
尽快恢复有效的组织灌注,以改善组织
细胞的氧供,重建氧的供需平衡和恢复
正常的细胞功能。
(四)失血性休克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根据休克的发病过程可分为休克早期 (休克代偿期)和休克期(休克失代偿 期)
休克早期(代偿期):
人体对血容量减少的早期有一定的代偿能 力,这时中枢神经系统的反应是兴奋性提 高,交感-肾上腺轴兴奋。患者表现为精神 紧张、兴奋或烦躁不安、皮肤苍白、四肢 发冷、心跳呼吸加快、脉压差小、尿量减 少等症状。如果在休克早期能够及时诊断、 治疗,休克很快就会好转,否则病情继续 发展进入休克抑制期。
休克期(失代偿期):
1.轻时表现为:a. 神志淡漠、反应迟钝,甚至意识模糊或昏迷; b.出冷汗、口唇肢端发绀; c.脉搏细速、血压进行性下降 2.严重时:全身皮肤、粘膜明显发绀,四肢厥 冷,脉搏摸不清,血压
测不出,尿少甚至无尿
3 .皮肤、粘膜出现瘀斑或消化道出血时,提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 4.当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脉速、烦躁、发绀,一般吸氧而不能改善呼

失血性休克护理

失血性休克护理

失血性休克护理的措施
保持局部卫生:伤口清理和换 药是非常重要的,在处理伤口 和替换药物时要注意保持局部 卫生,以避免继发感染和其他 并发症的发生。 药物和疫苗都 需要严格的消毒和使用,或者 选择成分简单、细致、和对患 者安全性实现高度保证的药物 。
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您的观 赏聆听
静脉输液补充液体:在失血的 情况下,患者的血容量会明显 下降,会导致循环衰竭,所以 需要通过输液来增加血容量。 在输液的时候,要注意注射速 度,不能过快,以免导致心血 管系统的负担增加。
失血性休克护理的措施
维持呼吸道通畅:失血性休克引起的低 血压和缺氧会导致呼吸道收缩,严重会 出现严重的低通气甚至呼吸暂停,因此 要保持呼吸道通畅,保证患者的呼吸正 常。
失血性休克护理的措施
维持心率稳定:失血性休克的 患者的心脏需要跟随血容量的 变化而调整心率,以保证足够 的心脏灌注。这时需要对心率 进行监控和调整。
失血性休克护理的措施
营养支持:失血性休克的患者需要足够 的营养来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减少继 发感染的发生。所以,需要给予充足的 营养支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医生 会开始逐渐进行肠内营养。
失血性休克护理
目录 什么是失血性休克? 失血性休克护理的原则 失血性休克护理的措施
什么是失血性 休克?
什么是失血性休克?
失血性休克是由于失血量过多 或血液容量不足,引起有效循 环血量明显下降,导致局部器 官和组织缺氧,从而出现多器 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一种严重 的临床综合征。
什么是失血性休克?
失血性休克可以由心脏或循环系统疾病 引起,也可以是外伤、烧伤、手术后等 出血过多引起。
失血性休克护 理的原则
失血性休克护理的原则
及时停止出血。 补充足够的液体,以维持足够 的血容量。

失血性休克诊治

失血性休克诊治

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失血性休克的动物模型
03
建立更接近人类的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以提高研究的可靠性
和实用性。
临床研究进展
早期诊断
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
研究更快速、准确的失血性休克早期 诊断方法,包括生物标志物、影像学 检查等方面的研究。
研究失血性休克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 方法,如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感 染等。
补液
通过静脉输注晶体液、胶体液或人工胶体液,以补充体液的 损失。
止血措施
内科止血
使用止血药物、冰敷、压迫止血等措施,控制出血。
外科止血
对于严重的出血,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止血,如缝合破裂的血管、切除病变组织等 。
其他治疗措施
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监测患者的酸碱平衡状况 ,并根据需要进行纠正。
支持治疗
对于其他器官功能不全的 患者,需要进行相应的支 持治疗,如机械通气、心 肺复苏等。
预防并发症
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及时 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如感染、器官功能衰竭等 。
03
失血性休克的预防
加强健康教育
01
定期开展失血性休克相关知识的 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失 血性休克的认知和预防意识。
02
针对高危人群,如老年人、儿童 、孕妇和身体虚弱者,加强失血 性休克的预防知识普及,提高他 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失血性休克诊治
目录
• 失血性休克概述 • 失血性休克的治疗 • 失血性休克的预防 • 失血性休克的研究进展Βιβλιοθήκη 01失血性休克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失血性休克是由于大量失血导致 全身循环血量减少,不能满足机 体正常生理功能需求而引发的休 克。
分类
根据失血速度和程度,失血性休 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休克第一节概述“休克” 是个外来词,是英语“shock”的译音。

它原意为震荡或打击。

1731年法国医生Le Dran首次将法语secousseuc译成英语shock,并将其应用于医学领域。

休克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病症,是指病人遭受剧烈创伤后的一种危急状态。

迄今人们对休克的认识和研究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间主要经历了四个认识发展阶段,即:症状描述阶段,急性循环衰竭的认识阶段,微循环灌流障碍学说的创立阶段及细胞分子水平研究阶段。

(逐一进行讲解休克的认识发展史)那么什么是休克呢?下面介绍一下目前公认的休克概念。

休克:是指机体在严重失血失液、感染、创伤等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下,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以致各重要生命器官和细胞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损害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临床上表现为烦躁,神志淡漠或昏迷,皮肤苍白或发绀,四肢湿冷,尿量减少或无尿,脉搏细速,脉压变小和/或血压降低。

第二节病因和分类一、休克的病因(Etiology of shock)各种强烈的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均可引起休克,常见的病因有:(一)失血与失液大量快速失血可导致失血性休克(Hemorrhagic Shock)。

常见于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严重创伤失血、胃溃疡出血、宫外孕、产后大出血和DIC等。

失血性休克的发生取决于失血量和失血的速度,一般地说,成人15分钟内失血少于全血量10%时,机体可通过代偿使血压和组织灌流量保持稳定,但若快速失血量超过全血量20%左右即可导致休克,超过全血量50%则往往导致迅速死亡。

此外剧烈呕吐或腹泻、肠梗阻、大汗等情况下大量的体液丢失也可因机体有效循环血量的锐减而导致休克。

(二)烧伤大面积烧伤早期可引起休克称烧伤性休克(Burn shock)。

其发生主要与大量血浆、体液丢失以及剧烈疼痛有关,晚期则可因继发感染而发展为败血症休克。

(三)创伤严重创伤常因疼痛和失血而引起休克称创伤性休克(Traumatic Shock)。

(四)感染细菌、病毒、霉菌、立克次体等病原微生物的严重感染可引起休克称感染性休克(Infective Shock)。

感染性休克根据其血液动力学特点可分为两型:即高动力型和低动力型。

前者因其心输出量减少、外周阻力增高的特点又称低排高阻型。

相反,后者因其心输出量增加、外周阻力降低的特点又称低排高阻型。

(五)心力衰竭大面积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肌炎、心包填塞及严重的心律紊乱(房颤、室颤)和心脏破裂等急性心力衰竭,均可引起心输出量明显减少,有效循环血量和灌流量下降而导致休克,称为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

(六)过敏具过敏体质的人经注射某些药物(如青霉素)、血清制剂或疫苗后可引起休克,称为过敏性休克(anaphylactic shock)。

这种休克本质上属І型变态反应。

发病机制与IgE及抗原在肥大细胞表面结合,引起组胺和缓激肽大量入血,造成血管床容积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大大增加、导致机体有效循环血量相对不足有关。

二、休克的分类(Classification of shock)休克可由不同致病因子引起。

按前述病因分类,有利于及时认识并清除病因,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分类方法。

不同病因的休克都具有共同的发病基础:即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而机体有效循环血量的维持,是由三个因素共同决定的:①足够的循环血量;②正常的血管舒缩功能;③正常心泵功能。

各种病因均通过这三个环节中的一个或几个来影响有效循环血量,继而导致微循环障碍,引起休克。

因此我们把血容量减少,血管床容量增加,心泵功能障碍这三个环节称为休克的始动环节。

根据引起休克的始动环节不同,一般可将休克分为三类。

即:(一)低血容量性休克(hypovolemic shock):低血容量性休克指各种病因引起的机体血容量减少所致的休克。

常见于失血、失液、烧伤、创伤及感染等情况。

(二)血管源性休克(vasogenic shock):血管源性休克指由于外周血管扩张,血管床容量增加,大量血液淤滞在扩张的小血管内,使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而引起的休克,又称分布性休克(distributive shock)或低阻力性休克(low-resistance shock)。

(三)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心源性休克指由于心泵功能障碍,心输出量急剧减少,有效循环血量和微循环灌流量显著下降所引起的休克。

其病因可分为心肌源性和非心肌源性两类。

现将休克的各病因与始动环节之间的关系小结如图10-1所示:图10-1 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第三节休克的发生发展机制一、微循环机制先复习正常微循环的结构及生理功能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微血管的血液循环,是血液和组织进行物质代谢交换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正常微循环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微静脉、真毛细血管、直捷通路及动静脉短路构成;主要受神经及体液因素的调节。

(如图10-2所示)图10-2 正常微循环示意图下面以失血性休克为例,介绍休克发生的微循环机制。

根据微循环变化特点,一般可将休克病程分为三期:代偿期、失代偿期、难治期。

(一)休克代偿期(compensatory stage)休克代偿期为休克早期,又叫微循环痉挛期或缺血性缺氧期。

重点掌握休克代偿期微循环改变及发生机制,组织灌流特点及机体的代偿意义;熟悉休克代偿期患者的临床表现。

1、微循环改变特点此期全身小血管,包括小动脉、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和微静脉、小静脉都持续收缩引起痉挛,血管口径明显变小,但各自收缩的程度不一致,其中以前阻力增加显著。

因此毛细血管前阻力明显大于后阻力。

我们将休克代偿期的微循环变化与正常微循环对比如图10-3所示图10-3 休克代偿期微循环变化与正常微循环的比较示意图2、组织灌流情况少灌少流、灌少于流3、发生机制由于此期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强烈兴奋,导致大量儿茶酚胺释放入血。

4、代偿表现主要分三个方面:(1)自身输血休克代偿期由于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强烈兴奋,大量儿茶酚胺释放入血。

肌性微静脉和小静脉、肝脾储血库收缩,血管床容量减少,回心血量增加,起到“自身输血”的作用,这是休克时增加回心血量和循环血量的“第一道防线”。

(2)自身输液由于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比微静脉收缩强度要大,前阻力大于后阻力,致使毛细血管流体静力压下降,大量组织液从组织间隙回收进入血管,起到“自身输液”的作用,这是休克时增加回心血量的“第二道防线” 。

经研究表明,中度失血的病例,毛细血管再充盈量每小时达50~120ml,成人最多可有1500ml的组织液进入血液。

代偿后可导致血液稀释,血细胞压积下降。

(3)血液重分布由于不同器官血管对儿茶酚胺增多的反应性不一致。

其中皮肤、腹腔内脏、骨骼肌以及肾脏血管的α受体分布密度高,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较高,此处血管明显收缩。

而冠状动脉和脑动脉α受体分布较少,血管口径则无明显改变,因而心、脑血流量能维持正常或增高,微血管灌流量稳定在一定水平。

这种不同器官微循环反应的差异性,导致了血液的重新分布。

血液重分布,虽以牺牲皮肤、腹腔内脏等器官的血液供应为代价,建立在非生命器官微循环缺血缺氧的基础上,但保证了心、脑重要生命器官的血液供应。

因此对机体有一定的代偿意义。

5、代偿意义⑴有利于维持动脉血压⑵有利于心脑的血液供应6、临床表现休克代偿期,病人表现为脸色苍白,四肢湿冷,出冷汗,脉搏加快,脉压减小,尿量减少,烦躁不安。

(如图10-4所示)图10-4 休克代偿期的临床表现7、治疗原则休克代偿期是可逆的,应尽早去除休克的动因,及时补充血容量,恢复有效循环血量,防止休克向失代偿期发展。

若休克的病因不能及时清除,组织持续缺血缺氧,休克将进入休克第二期即休克失代偿期。

(二)休克失代偿期(decompensatory stage)即休克第二期,又叫休克期或微循环淤滞期或淤血性缺氧期。

重点掌握休克失代偿期微循环改变及其发生机制,组织灌流特点及机体的失代偿的原因;熟悉休克失代偿期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1、微循环改变特点此期小血管痉挛较休克代偿期明显减轻,血管口径明显变大,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出现明显扩张现象,但由于大量的白细胞粘附于微静脉,增加了微循环流出通路的血流阻力,导致毛细血管后阻力显著增加,因此此期毛细血管后阻力大于前阻力。

我们将休克失代偿期与休克代偿期的微循环变化情况比较如图10-5所示,接着播放动物实验中休克微循环的动态录象。

图10-5 休克失代偿期与休克代偿期微循环变化的比较示意图2、组织灌流情况灌而少流、灌大于流3、发生机制(1)神经体液机制分三个方面:1)酸中毒2)局部扩血管代谢产物增多3)内毒素的作用(2)血液流变学机制此期微循环血液流变学发生了明显改变:血液流速显著减慢,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白细胞滚动、贴壁、嵌塞、血液粘滞度增加,血液“泥化”(sludge)淤滞,微循环淤血,组织灌流量进一步减少,缺氧更为严重。

形成恶性循环,机体失代偿。

白细胞贴壁、滚动、黏附于内皮细胞是由细胞表面黏附分子介导的,首先是P 选择素和E选择素介导的起始黏附,为可逆性黏附。

其后的白细胞的牢固黏附及其血管外的移动则是在β2整合素(CD11/CD18)与其内皮细胞上的的受体ICAM-1的相互作用下完成的。

如图10-6所示图10-6 白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示意图下面接着介绍失代偿原因。

4、失代偿原因主要分四个方面:(1)真毛细血管开放数↑此期微循环血管床大量开放,血液淤滞在各内脏器官中,造成循环血量锐减,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和血压进行性下降,机体失代偿。

(2)毛细血管流体静力压↑由于此期毛细血管后阻力大于前阻力,血管内流体静力压升高,不但自身输液停止,而且有血浆外渗到组织间隙中,造成回心血量进一步减少。

(3)微血管通透性↑此期由于组织持续缺血缺氧使组胺、激肽等扩血管物质生成增多,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浆外渗。

大量血浆外渗致使血液浓缩,红细胞压积上升,红细胞、血小板聚集,血液粘度增加。

(4)组织间隙亲水性↑5、失代偿后果总的来说,有三个方面即:(1)回心血量急剧减少(2)自身输液停止(3)心脑血液灌流量减少6、临床表现休克失代偿期,病人表现为血压和脉压差进行性下降,少尿甚至无尿,皮肤粘膜紫绀或出现花斑,患者表情淡漠,甚至昏迷。

总结如图10-7所示图10-7 休克失代偿期的临床表现7、治疗原则除了病因学治疗外,主要从下面三个环节改善机体微循环淤滞的情况⑴纠正酸中毒,提高血管平滑肌对活性药物的反应性。

⑵充分输液以扩充血容量。

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疏通微循环。

以上治疗可收到很好的疗效,但若治疗不当或听任病情发展,患者则进入第三期即休克难治期。

(三)休克难治期(refractory stage)即休克晚期,又叫微循环衰竭期或不可逆性休克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