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会考知识点梳理(必修三)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必背知识点必修三

高三历史必背知识点必修三

高三历史必背知识点必修三高三历史必背知识点——必修三在高中历史课程中,必修三是学习历史的重要阶段,本文将为您介绍高三历史必背知识点,帮助您巩固必修三内容。

一、辽金元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矛盾1. 辽金元时期的政治制度辽金元时期,实行宗室世袭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设有中书省、枢密院等中央政治机构,辽朝设有都统制等地方政府。

金朝继承辽朝制度,但有所改革,设置中书省、枢密院以及尚书省等机构,实行官僚体制。

元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度,设有中书省、枢密院、行台等中央政治机构,地方行政机构由行省、路、州组成。

2. 社会矛盾与动荡辽朝时期,部落矛盾、科举制度的实行以及社会阶层的形成等因素导致了社会矛盾与动荡。

金朝时期,以及金朝后期和元朝时期,由于实行“均田制”和奴隶制度的废除等改革措施,导致社会经济矛盾的加剧,引起了农民起义和社会动乱。

例如,金世宗时期的胡河堡起义以及元朝时期的红巾起义等。

二、南宋时期的政治制度与文化繁荣1. 南宋时期的政治制度南宋时期,实行宗室世袭制,但宰相权力得到加强,宰相成为了实际的统治者。

宋朝设有中书省、枢密院等中央政治机构,地方行政机构由路、州、县组成,实行府县制。

2. 文化繁荣与科技进步南宋时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为文化艺术的繁荣提供了基础。

宋代文人雅士的显赫地位和文化氛围推动了诗词、绘画等艺术形式的创作与发展。

同时,南宋时期还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学术思想家和科学家,如朱熹的程朱理学、辛文房的科学著作等。

三、明朝早期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矛盾1. 明朝早期的政治制度明朝建立初期,设立中央集权制度,设有内阁、六部等中央政治机构,地方行政机构由行省、布政司等组成。

2. 社会矛盾与动乱明朝在初期面临着社会矛盾和动荡局面。

农民起义是明朝建立初期的重要社会动乱,如红巾军起义、朱棣的靖难之役等。

此外,明朝时期农民负担加重、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民族问题的冲突等也是社会矛盾的表现。

四、清朝的政治制度与封建统治1. 清朝的政治制度清朝建立初期,设立中央集权制度,设有六部、尚书省等中央政治机构,地方行政机构由省、道、府、县组成。

完整word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会考知识点整理

完整word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会考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考点1、百花绽放场面形成的意义2、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及其主张3、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4、宋明时期理学的代表人物5、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及其主张《考纲梳理》一、百花绽放场面形成的意义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花绽放”,确立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特别深刻的影响。

2、“百花绽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今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及其主张(一)儒家1、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1)思想核心——“仁”。

(2)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也表现了民本思想。

(3)主张“克己复礼”。

(4)创始个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扩大教育的社会基础。

2、孟子思想主张“德政”、“民贵君轻”、“性本善”3、荀子:《 1》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2》提出“君舟民水”的看法,重申人民公众力量的巨大。

《3》主张“性恶论”《4》朴实的唯物主义思想(二)道家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1》万物的根源:道《2》政治:无为而治《3》朴实的辩证法思想2、庄子:①万物是相对的②逍遥的精神自由(三)法家:韩非子——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1)历史是向前发展的;(2)要适应时势进行改革;(3)主张“以法治国”,推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1、董仲舒的思想主张(1)“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2)“君权神授”“天人感觉”“天人合一”——加强君权(3)“德政”:限田、薄敛、省赋役——缓和阶级矛盾(4)“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提议孝道——牢固统治序次2、结果:儒学成为正统(二)汉武帝的尊儒措施(1)思想上:全面必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2)政治上:大量启用儒学家参加国家大政(汉武帝规定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定《诗》《书》《礼》( 3)教育上:儒家垄断中央、地方教育《易》《春秋》为“五经”)(三)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尊敬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一、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1. 古埃及文明- 尼罗河的重要性- 法老制度- 金字塔的建造与意义2. 两河流域文明- 苏美尔人的贡献- 汉谟拉比法典- 巴比伦王国的兴衰3. 印度河流域文明- 哈拉帕文化- 印度教的形成4. 古代中国文明- 夏、商、周三代- 青铜器文化- 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二、希腊与罗马的古典文明1. 希腊文明- 城邦制度- 希腊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 希腊神话与文学2. 罗马文明- 罗马共和国与帝国- 罗马法律(十二铜表法、民法大全)- 罗马建筑(罗马斗兽场、许愿池)三、中世纪的欧洲1. 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封建等级制度- 农奴制2. 基督教的传播与影响- 教皇与教会的权力- 十字军东征3. 伊斯兰文明的兴起- 穆罕默德与伊斯兰教的传播- 阿拉伯帝国的扩张- 伊斯兰文化与科学的贡献四、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1. 文艺复兴- 人文主义的兴起- 艺术与科学的复兴(达芬奇、米开朗基罗)2. 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与新教的产生- 宗教战争与欧洲格局的变化五、近现代世界历史的转折点1. 工业革命- 英国的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2. 法国大革命- 革命的起因与过程- 拿破仑时代的欧洲3. 民族主义与帝国主义- 民族国家的兴起- 帝国主义的扩张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六、两次世界大战与冷战1. 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争的爆发与结束- 凡尔赛和约与国际联盟2. 第二次世界大战- 战争的原因与过程- 联合国的成立与战后秩序的重建3. 冷战时期- 苏联与美国的对峙- 冷战对世界政治与经济的影响七、全球化与当代世界1. 经济全球化- 国际贸易与金融市场的发展- 跨国公司的兴起2. 信息革命与互联网时代- 信息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3. 当代全球性问题- 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 国际恐怖主义与全球安全请注意,这个知识点梳理是基于一般的历史教育大纲,具体内容可能会根据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教育课程有所不同。

高中历史必修三会考全部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三会考全部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三会考全部知识点中学历史必修三会考学问点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韩非子等。

孔子观点:思想的核心是仁;统治者要“以德治民”,教育上主见“有教无类”。

孟子观点:把孔子的“仁”开展成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主见“性本善”。

荀子观点:主见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提出“君舟民水”;主见“性本恶”。

与孔孟相比,增加了法治的内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西汉,汉武帝承受董仲舒的主见:“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纲五常”为了推广儒学,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

此后,儒学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也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宋明理学:南宋:朱熹,他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观点:天理是作为道德标准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其著述《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离经叛道”的李贽,自称“异端”,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他的思想在必须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共同观点:反对君主专制专制,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开展,批判继承传统儒学,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朝气。

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还主见“经世致用”,著有《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

中学历史必修三会考学问点二: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开展智者学派:普罗泰格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认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提出“美德即学问”,而教育可以使人相识自己已有的美德。

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要求确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其实质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文艺复兴起先于意大利,首先在文学艺术领域表现出来。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一、乡土中国的变革1.农耕文明的发展: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发展到酉阳洼地时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如农业生产的繁荣和社会财富的积累等。

2.周朝的政治与社会:周朝建立了封建制度,并实行分封制度,使得封建化的政治和社会生活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3.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变革时期,体现了各个国家相互争霸,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思想流派和文化现象,如儒家、道家、兵家和法家等。

4.社会经济制度的变迁: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制度发生了较大的变革,如各诸侯国开始设立官僚机构,建立官吏制度等。

二、秦汉的变革1.秦朝的建立:秦朝通过连年征战,统一了六国,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实施了一系列的制度变革。

2.秦朝的政治制度:秦朝实施以始皇帝为核心的集权制度,统一了文字、货币和法律等,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官僚管理,但也导致了民众的苦难和社会的动荡。

3.汉朝的政治制度:汉朝采取了与秦朝不同的政治制度,如分封制度和任用贤能之策,使得汉朝的政权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了较长时间的发展。

4.科技进步与思想变革:秦汉时期,科技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步,如农田水利的开发、铁器的广泛使用等,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思想流派,如儒家学说的复兴和佛教传入等。

三、隋唐的繁荣1.隋朝的建立:隋文帝通过武装力量的统一,建立了大一统的隋朝,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变革,为随后的唐朝开创了条件。

2.唐朝的政治制度:唐朝的政治制度比较繁荣,如科举制度的建立和外交、军事的发展等,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经济的繁荣:隋唐时期,中国的经济繁荣,如农业的发展和商业的繁盛,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手工业和纺织业等。

4.文化艺术的繁荣:隋唐时期,文化艺术得到了极大的繁荣,如诗歌、书法、绘画和剧院等,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总之,历史必修三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的兴衰演变,科技发展与思想变革。

通过对历史必修三的学习,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和文化风貌,对于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必修三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

必修三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

必修三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必修三历史课程通常涵盖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以下是一些必考知识点的归纳:一、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的开端- 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

- 《南京条约》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深远影响。

二、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发展和失败。

- 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三、洋务运动与自强运动- 洋务运动的兴起背景、主要内容和失败原因。

- 自强运动与洋务运动的联系与区别。

四、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 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失败原因。

- 辛亥革命的爆发、过程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民国初年的政治动荡- 北洋政府的统治、军阀割据的局面。

-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及其实践。

六、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的爆发背景、主要战役和胜利的意义。

- 全民族抗战的团结精神和历史意义。

七、国共内战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国共内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八、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曲折-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

-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及其影响。

九、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的起因、过程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拨乱反正。

十、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 改革开放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取得的成就。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

十一、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结语通过学习这些必考知识点,学生不仅能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而且能够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以及历史对于当代中国发展的影响。

这些知识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历史必修三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归纳整理

历史必修三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归纳整理

历史必修三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归纳整理一、近代中国受到封建思想和西方殖民主义的双重压迫,进入危机状态,中国儿童的遭遇。

近代中国的儿童生活主要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

一方面,封建主义思想的束缚使得儿童没有自由,对个体成长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形成了阻碍。

另一方面,西方殖民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使得儿童生活在极度贫困和非人道的环境中,缺乏基本的生存条件。

二、近代中国的革命运动及其思潮和影响。

近代中国的革命运动主要包括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思潮分为思想的启蒙和思想的进步两种。

思潮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思想解放、革命激情和社会变革的推动上。

这些思潮和运动对于近代中国的革命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新一代知识分子在面临民族危机和社会变革时的觉醒和反抗。

这次运动标志着中国近代革命文化的开始,对于中国民主革命和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

四、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辛亥革命和北洋政府。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革命的开端,它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使中国实现了政治的独立。

北洋政府成立后,推行了一系列政治变革,如民主选举制度、宪政制度等,为中国革命进程打下了基础。

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近代受西方社会主义思潮影响而成立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

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开始,对于中国革命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以上就是历史必修三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主要知识点的归纳整理。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脉络,了解中国革命的起源和进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面对当代中国面临的挑战。

历史必修三会考知识点填空

历史必修三会考知识点填空

历史必修三会考知识点填空一、从秦朝到西汉的融合和创新1.秦始皇统一中国:-征服六国,统一六国后秦始皇被称为中国的“始皇帝”。

-对统一后的中国进行行政、经济、文化的统一-对境内各地实行了标准严密的地籍、民族、文字、货币等管理制度。

-建立起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和连接长江与黄河的水利工程。

2.秦朝的政治制度:-封建制度下实行中央集权,地方设郡县,由君主任命官员。

-设立了官僚制度以管理国家事务,各地设有官府监察地方政治经济。

-实行三公九卿制,中央设有宰相、宰辅、丞相,以及司马等九卿。

3.西汉的政治制度:-设立了太子太保、太尉、司马等中央官职。

-实行皇帝一人执政,但依靠门阀势力,形成了内扶冠带,外依诸侯国的政治格局。

-废除了秦朝的苛捐杂税,实行“井田制”,给予农民合理的土地和税收政策。

二、东汉时期的革命风云1.东汉兴起于公元25年,后来经历了三个重要的时期:东汉初年、中期和末年。

2.东汉初年:-汉光武帝刘秀取代王莽建立汉朝复兴。

-着力发展经济,推行农田水利政策,加强工艺品生产。

-进行教育,加强学校建设并培养人才。

3.东汉中期:-吴国后期逐渐壮大,对东汉的统治产生了威胁。

-孙权在汉献帝时宣称自己为吴王,建立了吴国,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4.东汉末年:-阴谋政治增加,贵族势力不断膨胀,宦官势力庞大,导致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权斗争。

-黄巾起义爆发后,中央政权逐渐瓦解。

三、东晋时期的政治变革和社会转型1.东晋时期的政治局势:-由于外族入侵和内部分裂,晋文宣帝被迫迁都,土地兼并日趋严重,社会矛盾激化。

-农民起义和地方割据现象频发,国家衰落,社会动荡。

2.东晋时期的社会经济变革:-封建经济的崩溃,私人奴隶制度的废除。

-农业经济逐渐向商业经济转变,城市开始发展,手工业、手工工业开始兴盛。

-武装农民起义加剧了社会的思想动荡,促进了儒学的复兴。

3.东晋时期的文化繁荣:-文学艺术的繁荣,神仙文学、诗词发展,文人集团的形成。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整理]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整理]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整理]一、宋辽魏元五代十国时期(960-1279年)1.五代十国:960-1279年,北宋分裂后出现的一系列有着不同政治联系的小国,包括辽、吐蕃、金、元、西夏五大政权,再加下十个诸侯国,又称国政五代或五代十国。

2.明清政权:1279年明太祖赵匡胤灭元后,实行建州定迁,施行内制外开政策,封建帝王制是宜世统治机构,统治范围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广大规模及巩固性,被称为明清政权。

3.行省制度:明清都沿袭了北宋时期的行省制度,即地方官员为三省六郡的行省长官,任用当地的官员,他们负责掌管本省本郡的军事、外交、发展经济和法律等事务。

4.对外关系:五代十国先后建立了对外关系,并对洋人有独特的重视,促进了东西文明的交流,逐步改变了民族的观念和思想,为促进中国的统一和明末清初实行一统天下做准备。

二、南宋时期(1127-1279年)1.建国历程:1127年,南宋宣统朱曙起兵反抗金,并一路取胜,1134年,南宋正式建国,朱曙被尊为高宗,南宋以开封为都城,称“大宋”,与北宋构成了南北宋。

2.管理制度:南宋以书法文化为主,重视经学,建立了官吏考试制度和州县建制,实行采矿、应徭税、农事公议的经济政策,出台了《南宋律令》,制定了宪法和法令,枢纽政治是其特色。

3.外交政策:南宋外交政策是国有主权外交,对北宋采取协定政策,严厉打击吐蕃,“宋台抗金”是南宋最著名的外交企图,在明清之前,已经形成一个叫做“宋台曹”的宫廷企图,有时还与西夏建立了斡旋企图。

4.经济发展:南宋实行“士不折农”政策,大力发展农业,加快了城市的建设,提出了以施舍、助学、洗衣的方式开展社会公益,加速了商业发展,尤其是南宋出土的费用帐簿,可以看出当时经济十分发达。

三、蒙古帝国时期(1206-1368年)1.建国历程:1206年,个子内蒙古蒙古统领忽必烈率领蒙古铁骑夺取中原,其子玄宗即位,并在平定内乱之后建立了蒙古帝国。

2.统治制度:十一部制是蒙古帝国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制度,将蒙古聚族为十一部,是封建制度之外的一种诸族同庆的政治联结,有利于统一国家并增强部落的知名度,但也有着一定的文化上的局限性。

历史必修三复习资料

历史必修三复习资料

历史必修三复习资料历史必修三是中学历史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主要涉及到中国现代史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历史必修三的复习对于中学生来说是一项必备的任务,因为它不仅会出现在中考中,而且会成为一个关键的考察内容。

在本文中,我们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历史必修三的复习资料,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

一、光绪、慈禧与“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中国晚清末年发生的一次大规模政治变革。

这场变法旨在推进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现代化,并改善人民的日常生活。

在这场变法中,光绪帝与慈禧太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了解他们的历史背景和行为举止是复习这一课程的重要内容。

二、五四运动与中国现代史的发展五四运动是二十世纪初中国重要的社会运动之一,它是中国现代史中一个关键的里程碑。

这次运动的主要目的是要求中国政府实行现代化改革,追求民主自由和民族独立。

通过学习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和相关人物的行为举止,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现代史的发展和五四运动的意义。

三、“新文化运动”与中国文化的变化“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它主要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目的是推动中国文化革新,并提倡民主、科学、全球化和自由思想。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变革和现代化进程。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改革开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中一个关键的事件,它代表了中国人民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独立与自主。

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史中另一个重要事件,它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建设强大国家的重要里程碑。

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演变和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五、小结历史必修三是中学历史教育中的重要课程,通过对它的复习,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现代史的发展和演变。

本文为大家提供了一些历史必修三的复习资料,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复习有所帮助。

然而,复习只是一个阶段,更重要的是要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对历史的兴趣和思考,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现代社会的挑战。

历史必修3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3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3知识点总结一、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1. 古代文明的起源- 农业革命与定居生活的开始- 城市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古代文明的多元起源: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2. 古代文明的特点- 政治制度:君主专制、神权政治- 社会结构:等级制度、奴隶制度- 文化与宗教:神话传说、宗教信仰、文字与艺术3. 古代文明的交流与冲突- 贸易与文化交流- 战争与征服:亚述、巴比伦、波斯帝国- 文明的冲突与融合:希腊与波斯、罗马与迦太基二、希腊与罗马的古典文明1. 希腊文明- 城邦制度:雅典、斯巴达- 希腊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希腊艺术与科学:雕塑、建筑、数学、医学2. 罗马文明- 罗马共和国与帝国:政治制度与法律- 罗马法律:十二铜表法、民法、万民法- 罗马建筑与艺术:罗马竞技场、凯旋门、雕塑三、封建社会与中世纪欧洲1. 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封建社会的结构:领主与农奴- 封建法律与习俗- 城市与商业的兴起2. 教会的权威与影响- 教皇与教会的权力- 宗教改革:东正教、天主教、新教- 十字军东征:背景、过程与影响3. 文化与思想的复兴- 文艺复兴:意大利文艺复兴、北方文艺复兴- 人文主义与科学革命- 艺术与建筑: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四、亚洲的古代文明1. 中国古代文明- 统一与分裂的循环:秦、汉、唐、宋、元、明、清 - 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 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2. 印度古代文明- 印度河流域文明:哈拉帕、莫亨佐-达罗- 吠陀时期与佛教的兴起- 印度教的形成与传播3. 伊斯兰文明- 伊斯兰教的兴起与扩张- 阿拉伯帝国与奥斯曼帝国- 伊斯兰文化与科学:数学、天文学、医学五、美洲与非洲的古代文明1. 美洲古代文明- 玛雅文明:文字、历法、建筑- 阿兹特克帝国与印加帝国:政治、宗教、农业-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与欧洲殖民2. 非洲古代文明- 尼罗河流域文明:古埃及- 非洲中部与南部的王国:马里、刚果、津巴布韦- 跨撒哈拉贸易与文化交流六、近代早期的全球联系与冲突1. 地理大发现与全球贸易网络的形成- 葡萄牙与西班牙的海上探险- 荷兰、英国、法国的殖民扩张- 奴隶贸易与全球经济的影响2. 宗教战争与国家形成- 欧洲的三十年战争-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与国家主权- 君主专制与议会制度的发展3. 科学革命与启蒙运动- 科学方法的发展:伽利略、牛顿- 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 民主与法治思想的传播以上是历史必修3课程的核心知识点总结,涵盖了从古代文明的起源到近代早期全球联系与冲突的广泛历史时期。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归纳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归纳高中历史必修三是高中学习中重要的一部分,对于考生来说,要想取得好成绩,就必须要熟练掌握其中的知识点。

在这篇文档中,我就来归纳一下高中历史必修三中的常见知识点,希望对学生们有所帮助。

第一章:资本主义新秩序的确立1.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和本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家为主体、市场经济为基础,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制度。

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

2. 工业化的兴起和农业资本主义形成工业化的兴起是资本主义成为主流经济制度的重要标志。

在这个过程中,农业资本主义也逐渐开始形成。

农业资本主义的主要表现就是土地的私有制和对农业资本的大量投入。

3. 英国的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英国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出现的最早国家之一。

其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包括了商业资本主义、手工业资本主义和机器工业资本主义。

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的兴起、资本家阶级的形成以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等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章:帝国主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1. 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和特征帝国主义是国家间的争夺和扩张的一种形式,其经济基础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帝国主义的主要特征包括了资本输出、殖民地占领、垄断和军事扩张等。

2.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造成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非常复杂,包括了资本主义危机、军备竞赛、帝国主义的争夺等多方面的因素。

在此之后,世界发生了许多重大变革,例如国际格局的重构、劳动条件的改善、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崛起等。

3. 国际社会的改革和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社会开始对自身存在的弊端进行改革。

其中比较重要的变革包括了国际联盟的成立、工会的兴起、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等。

第三章: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1. 辛亥革命和中国历史的转折点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标志着封建帝制统治的被推翻,中国走进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在这个过程中,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中历史必修三会考复习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三会考复习知识框架.

必修三知识结构框架第一单元一、百家争鸣背景:生产力发展,诸侯争霸(政治、经济大变革);士阶层的活跃;“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评价: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二、儒家学派创立:春秋孔子:仁(核心)、克己复礼、德政、有教无类战国:发展孟子:仁政、性善论、民贵君轻(民本思想)荀子:仁义、王道;性恶论;君舟民水三、法家学派集大成者:韩非子核心:法治顺应大一统专制国家发展趋势四、汉代儒学董仲舒新儒学(糅合道法阴阳)主张:⑴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目的:加强中央集权)⑵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目的:加强君权)⑶三纲五常(目的:加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作用: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五、明清进步思想家原因: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矛盾尖锐;资萌芽,市民工商业者的要求1、黄宗羲主张:抨击君主专制;“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2、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开一代朴实学风先河3、王夫之:唯物思想家评价:对儒学的批判继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第二单元一、古希腊苏格拉底背景: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主张: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评价: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二、文艺复兴(14-17世纪)背景:意大利资萌芽出现;资产阶级反封建的要求(反封建教权);意大利有较多的古典文化遗存核心思想:人文主义实质: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代表人物:文学三杰但丁:《神曲》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用人的学问取代神的学问)薄伽丘:《十日谈》拓展:英国的莎士比亚三、启蒙运动(17-18世纪)兴起:英国高潮:法国背景: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反封建要求强烈;自然科学的发展核心思想:理性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不同:既反封建教会,又反封建君主专制既批判封建制度的黑暗,又提出新的资本主义国家的蓝图代表人物:1、伏尔泰反对天主教会;反对君主专制;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法律是理性的体现评价: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资产阶级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3、卢梭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启蒙运动的评价实质: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欧洲:资革命时代的到来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独立斗争后世:追求解放的思想武器,推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第五单元一、维新变法思想康有为:托古改制,“思想界之大飓风,火山大喷火”梁启超:兴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严复:封建君主是窃国大盗,国家属于人民作用:思想启蒙;人民觉醒;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二、新文化运动前期直接原因:尊孔复古的逆流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核心思想:民主和科学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就道德(“打到孔家店”,对传统儒学彻底批判)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文学革命)胡适:主张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鲁迅:新文学的典范(反封建与白话文相结合)评价:猛烈冲击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青年人思想空前解放;知识分子得到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局限性: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三、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李大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旗帜《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第六单元一、孙中山与三民主义1、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内容:民族主义(民族革命):推翻清政府民权主义(政治革命):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核心)民生主义(社会革命):平均地权实践: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和要求;中华民族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局限:没有明确反帝和彻底的土地纲领2、新三民主义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内容进步之处: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民族主义:明确反帝民权主义:普遍的民权民生主义: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实践:北伐战争(国民大革命)评价:与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目标,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有本质区别)二、毛泽东思想1、萌发时期(1921-1927年)中共成立到国民大革命失败《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主张:中共要掌握革命领导权,依靠农民2、寻找道路(1927-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实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3、成熟时期(正式形成)1937-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主张:中国革命分两步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4、中共七大 1945年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评价: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

高中历史必修三会考知识点整理

高中历史必修三会考知识点整理

高中历史必修三会考知识点整理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第一单元考点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2、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及其主张3、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4、宋明时期理学的代表人物5、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及其主张《考纲梳理》一、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及其主张(一)儒家1、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1)思想核心——“仁”。

(2)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也体现了民本思想。

(3)主张“克己复礼”。

(4)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扩大教育的社会基础。

2、孟子思想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3、荀子:《1》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2》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强调人民群众力量的巨大。

《3》主张“性恶论”《4》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二)道家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1》万物的本源:道《2》政治:无为而治《3》朴素的辩证法思想2、庄子:①万物是相对的②逍遥的精神自由(三)法家:韩非子——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1)历史是向前发展的;(2)要顺应时势进行改革;(3)主张“以法治国”,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1、董仲舒的思想主张(1)“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2)“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加强君权(3)“仁政”:限田、薄敛、省赋役——缓和阶级矛盾(4)“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提倡孝道——稳定统治秩序2、结果:儒学成为正统(二)汉武帝的尊儒措施(1)思想上: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2)政治上:大量启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3)教育上:儒家垄断中央、地方教育(汉武帝规定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三)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高中历史必修三详细知识点归纳

高中历史必修三详细知识点归纳

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1、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主流思想的奠基时期(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形成:春秋晚期孔子(仁;德政,等级的礼,首创私学有教无类,性相近)发展:战国孟子(性善论;仁政说;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战国荀子(性恶论;仁义说;君舟民水)(2)道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形成:春秋晚期老子(道为万物本原;清静无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发展:战国庄子(万物相对;精神上的自由)(3)墨家春秋晚期墨子(主张兼爱,宣扬非攻,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代表平民百姓)(4)法家韩非子(依法治国,迎合了大一统专制)李斯,商鞅2、汉朝儒学正统思想地位的确立经过(1)董仲舒(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三纲五常)儒家思想成为汉朝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1)程朱理学代表:A北宋程颢、程颐(以理为核心,把理和儒家伦理道德相结合)B 南宋朱熹(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著书:《四书章句集注》元、明成为科举考试内容(2)陆王心学代表:A陆九渊(世界观:心是万物渊源(“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方法论:求真理只需内心反省。

主观唯心主义)B王守仁(世界观: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方法论:致良知,克服私欲;知行合一。

主观唯心主义)儒家思想成为南宋后官方哲学4、明清时期(1)李贽(反对孔子思想,认为人皆有私,追求物质享受,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2)反对君主专制与经世致用代表:黄宗羲(工商皆本,批判君主专制,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实践求真)王夫之(唯物思想)二、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学器物-学制度-学思想文化)1、林则徐,魏源“师夷”思想(19C40-50y)鸦片战争中抵抗派代表: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著书:《海国图志》实践:无作用:引导人们了解世界2、中体西用(19C60-90y 1856-1860)内忧外患地主阶级洋务派和顽固派师夷长技以自强,中体西用实践: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作用:近代化第一步,经济工业化3、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变革的思想(19C90末1894-1895)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形成民族资产阶级代表:康有为著书:《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借用经学外衣和孔子亡灵,否定专制思想基础。

高中历史必修三会考知识点梳理

高中历史必修三会考知识点梳理

孔子思想: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政;克己复礼;有教无类;战国孟子:性善论;仁政;民贵君轻荀子:性恶论;仁义;君舟民水3.1.4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B背景:休养生息的政策不再适应时代的需要,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匈奴威胁,因此,需要新的理论适应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

经过: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实质:以思想的统一巩固政治的统一作用: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思想,阻碍社会进步。

3.1.5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和对儒学的发展 A程朱理学:程颢、程颐、朱熹。

主张:理是万物的本原。

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格物致知。

陆王心学:陆九渊、王阳明。

陆九渊主张:理是万物本原,但里在内心,不在外界。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探究理的方法是反省内心。

王守仁主张:理是万物本原,里在心中;致良知——通过内心的反省,发挥内心固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

3.1.6明清时期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 B李贽:(1)指责儒家经典是永恒不变的经典(2)否定孔子是天生的圣人黄宗羲:(1)反对君主专制,主张民主(2)用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3)主张工商皆本顾炎武:(1)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主权力(2)经世致用著作:《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1)世界是物质的(2)物质是不断发展变化的(3)主观认识来自于对客观世界的考察3.2.1古代中国四大发明;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B造纸:西汉前期造纸术产生。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称为“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革命。

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印刷:①隋唐出现雕版印刷术②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

是书写过程的革新。

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火药:唐末用于军事;宋广泛使用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促进新航路开辟和对外扩张;军事武器的进步;欧洲骑士阶级的衰落指南针:战国—司南北宋—指南针,用于航海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传入西欧,促进地理大发现,推动欧洲资本主义代替封建制度。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高二历史必修三主要涉及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三个部分,包括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历史发展脉络和重要事件。

下面将对高二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知识点。

一、中国古代史。

1.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逐渐演变,社会状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夏商时期是封建时代的开始,西周时期是封建时代的巅峰,春秋战国时期是封建时代的衰落期,这些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和演变规律。

2. 秦朝的统一和秦始皇的改革。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一统王朝,秦始皇的改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统一文字、度量衡、车轨等,为中国的统一和统一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汉朝的兴起和汉武帝的改革。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长期统一的大一统王朝,汉武帝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推行科举制度、开拓丝绸之路等,为中国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世界古代史。

1. 希腊城邦的兴起和民主政治的发展。

希腊城邦是古代希腊的政治组织形式,它的兴起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对西方政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希腊城邦的兴起和民主政治的发展是古代世界政治制度演变的一个重要阶段。

2. 罗马共和国的崛起和罗马帝国的兴起。

罗马共和国的崛起和罗马帝国的兴起对西方政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罗马共和国的崛起和罗马帝国的兴起是古代世界政治制度演变的一个重要阶段。

3. 印度古代文明的发展和印度教、佛教的兴起。

印度古代文明的发展和印度教、佛教的兴起对东方宗教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印度古代文明的发展和印度教、佛教的兴起是古代世界宗教文明演变的一个重要阶段。

三、中国近现代史。

1. 清朝的衰落和列强侵华。

清朝的衰落和列强侵华是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它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朝的衰落和列强侵华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重要阶段。

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人类社会的起源人类社会的起源,是指人类最初开始形成社会生活和社会制度的历史过程。

在人类社会的起源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人类的文化和人类的社会。

这两个概念对于理解人类社会的起源和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类文化是指人类的社会和文明中所创造、发展和传承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产物。

在人类社会的起源中,人类文化是从石器时代逐步发展演变而来的。

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社会形态,其特点是以石器为主要工具,人们生活在狩猎和采集的方式下。

石器时代的社会组织比较简单,没有固定的社会制度和分工。

然而,在石器时代人类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社会性,人类开始通过语言和文化交流,形成了最初的社会关系。

这是人类社会的起源,也是人类文化的起源。

人类社会的起源还涉及到人类的社会形态和生产方式。

人类的社会形态是指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和组织形式,人类的社会形态经历了原始共产主义、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等不同的形态。

其中,原始共产主义是最初的人类社会形态,它的特点是生产资料、劳动成果和生产关系的公有制。

在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类通过合作和共享的方式生活,并在生产力的推动下逐渐形成了简单的社会分工。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制的出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相继出现,人类的社会形态也在不断向前发展。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类的生产方式也不断发生变化。

生产方式是指人类为生活和发展而进行社会劳动的方式和方法。

在原始社会中,人类的生产方式以狩猎、采集和渔猎为主,人们利用简单的石器工具进行生产活动。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开始种植农作物、畜牧养殖和冶炼金属,农业和手工业逐渐成为人类的主要生产方式。

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的生产方式也在不断地革新和发展,从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因此,人类的社会形态和生产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和社会结构。

总的来说,人类社会的起源涉及到人类文化、社会形态和生产方式等多个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1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A原始社会:刀耕火种春秋战国:铁犁牛耕古代中国农业主要生产方式——铁犁牛耕古代中国农业主要生产特点——精耕细作2.1.2 古代中国主要土地制度 A商周时期——井田制性质: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劳动形式:奴隶一同劳作春秋以后——封建土地私有制唐朝——均田制把国家无主土地分给农民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2.1.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B以家庭为单位生产生活、小农经济、男耕女织、土地私有、精耕细作2.1.4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和特征 B1.冶金业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是主要手工业部门;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2.纺织业汉代:丝绸远销欧洲,获“丝国”称号;唐朝:吸收波斯织法;元代:黄道婆全面推广先进技术;明清:苏州杭州丝织中心3.陶瓷业①东汉晚期:烧出成熟的青瓷。

②南北朝:成功烧制出白瓷。

③隋唐时期:瓷器大量出口,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

④宋元:景德镇成为“瓷都”;青花瓷。

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

烧成青花和釉里红。

⑥明清时期:出现了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

特征: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官营在明清以前占据统治地位,民营手工业在明清以后占主体,家庭手工业发展;历史悠久(原始晚期);规模大,品种多;享誉世界。

2.1.5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B概貌:1.商代:产生了职业商人2.春秋:打破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3.隋唐:有柜坊(最早的银行)和飞钱(存取钱的票据),但是市场和住坊是分开的,交易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唐朝前期(安史之乱前)商业中心在长安,后期在扬州、益州。

4.宋代:打破坊市界限、时间限制,工商业市镇兴起,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5.明清:大量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长途贩运贸易发展;白银成为普遍的流通货币;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徽商和晋商出现。

6.对外贸易:汉朝:开辟两条丝绸之路;唐朝:广州成为最大的贸易港口,政府设市舶使管理;元朝:泉州成为最大的外贸港口。

特点:1.起源很早,历史悠久 2.商业发展举步维艰 3.官营和专卖占主要地位 4.作用低,是农业的补充 5.市场比较发达,城市高于农村 6.独立自由私商出现晚2.1.6 “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C重农抑商政策:原因:人口众多,生产力水平低,粮食产量较低;确保国家赋税徭役征发;小农抗拒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农业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基础;自给自足的特性影响:促进了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但严重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阻碍科技发展;禁锢思想海禁政策: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倭寇和西方传教士骚扰;思想上盲目自大影响:影响了外贸的经济收入;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切断了向世界学习先进技术的机会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表现为:国家对农民剥削较重,农民无力购买手工业品,地主官僚把钱财用于买房置地,手工业失去资金;重农抑商政策;官府搜刮收取重税;闭关锁国失去海外市场2.2.1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A东南沿海地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过程:纺与织的分离;织与耕的分离;大量农副产品服从于国际资本主义市场的需要,日趋商品化。

2.2.2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A60-90年代:洋务运动——近代化的开端军事: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福州船政局;崇厚:天津机器制造局民用:李鸿章:上海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房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社会上兴起实业救国热潮:张謇、荣宗敬、荣德生2.2.3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B外国侵略,自然经济瓦解;外商企业利润刺激;洋务运动技术诱导2.2.4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A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原因: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控制;辛亥革命扫清了一些障碍;实业救国;群众反帝斗争。

发展:轻工业发展迅速,面粉、纺织;化学工业有所发展一战后,外国资本卷土重来。

2.2.5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C帝国主义压迫、封建主义制约和搜刮;自然经济、封建思想的阻挠;缺乏资金,缺乏技术设备人才;根本原因:两半社会2.2.6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C地位:是中国政治经济近代化的基础作用:经济上:促进中国工业化政治上:推动了政治民主化阶级上:民资阶级壮大,成为挽救民族危机,争取政治民主的重要力量思想上:有利于思想解放,民主思想的传播2.3.1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A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奠定工业化初步基础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1953——1956):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体系。

中共八大(1956年):抓住了先进的生产关系同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制定了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任务;制定了综合平衡中发展经济建设的方针八届二次会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影响: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左”倾错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生态环境遭破坏。

1959——1961年,我国出现经济严重困难时期。

八字方针:(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文革十年(1966——1976年)“左”倾错误恶性膨胀,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

2.3.2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教训 B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实事求是,符合国情;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阶级斗争问题。

2.3.3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内容: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方针,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③改革开放2.3.4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C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转折点;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开端,是中国建设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3.5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A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农民有土地的使用、分配的自主权,克服分配中的平均主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3.6 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A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夸大企业自主权所有制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管理体制上:政企分开,政府放权,企业自负盈亏,国家以宏观调控为主分配形式上:按劳分配等多种分配方式2.3.7 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B改革克服了经济发展的障碍,使生产关系更适合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总之,改革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2.3.8 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 A1980年我国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建立海南经济特区198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以浦东为龙头带动上海以至整个长江流域经济新发展。

2.3.9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B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省会开放特点:全方位、宽领域、全方位2.3.10 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 A1978-1992年,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并轨运行1992年,十四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1997年,十五大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21世纪初,市场经济成为基本经济制度2.3.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C调动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生产力发展,保持国民经济增长,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中国融入世界市场经济中。

2.4.1 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的变化 A2.4.2 近代以来社会习俗的变化 A2.4.3 互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B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的渗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主革命2.4.4 近代以来交通工具的进步 A中国第一条铁路是英国人修建的:淞沪铁路清政府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京张铁路:里程碑2.4.5 近代以来通讯工具的进步A中国第一条电报线是丹麦在上海建的中国自己建第一条在台湾中国第一部电话是在上海设的2.4.6 互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B2.4.7 近代以来报刊的发展 A2.4.8 近代以来影视的发展 A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风云儿女插曲《义勇军进行曲》2.4.9 互联网在中国的逐渐普及 A 1994接入互联网 1995普及2.4.10 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B开阔了人们视野,政治、国际新闻传播促进经济信息交流,生活更加快捷方便,改变了人们生产、学习、娱乐方式2.5.1迪亚士的航海活动和发现好望角A 1487年2.5.2哥伦布开辟新航路A 哥伦布抵到达美洲新大陆 1492年2.5.3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B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各地文明开始会和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欧洲商人开始和亚洲、非洲、美洲各地建立上也联系,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

2.5.4荷兰的殖民扩张A建立垄断性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殖民扩张:非洲夺取好望角;亚洲在印度建殖民据点,夺取马六甲和锡兰,侵入印尼,占台湾;美洲建以新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殖民地2.5.5英国的殖民扩张A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建立东印度公司垄断贸易17世纪打败荷兰,夺取了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改名为纽约18世纪,打败法国夺取加拿大和新法兰西,占领印度广大地区。

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2.5.6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B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形成以欧洲为中心、遍及亚非拉的殖民体系,世界市场拓展。

2.5.7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A开始:棉纺织业——珍妮纺纱机动力:瓦特改良蒸汽机,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重要发明创造:蒸汽机的发明、汽船、铁路2.5.8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事实A主要国家:美、德电气时代成就:电力的广泛运用,解决了新的能源问题,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化工技术的发展;钢铁工业的进步特点:科学成了技术进步的主要动力2.5.9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C第一次工业革命生产力巨大发展,加剧对外扩张,把亚洲大部分国家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边缘变为殖民地,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亚洲绝大部分国家,非洲全部,拉丁美洲大部分国家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成为帝国主义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