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探究蚂蚁的行为

合集下载

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探究蚂蚁的行为

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探究蚂蚁的行为

“探究蚂蚁的行为”教学设计背景说明:本节课是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里面的探究活动“蚂蚁的通讯”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蚂蚁的其他行为”。

“列举动物的行为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动物的取食、迁徙、繁殖等等,学生都不陌生。

教材首先根据各种行为对动物的作用,简单介绍了动物的觅食行为、繁殖行为等,同时让学生在讨论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行为进行研究,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了解各种动物行为的特点以及对动物本身的意义。

学习本节棵,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探究的一般步骤,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我确定如下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观察蚂蚁的各种行为,体验用观察法研究动物行为的基本要求(2)设计“蚂蚁的取食行为”的实验方案,体验用实验法研究动物行为的基本要求。

能力目标:(1)体验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逐步培养分析处理资料和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情感目标:(1)、学生通过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亲身体验观察法和实验法,比较这两种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

(2)、进一步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乐趣,增强学生关爱动物、爱护大自然的情感,强化了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3)、体会合作与集体的作用,体验到了小组的协作与乐趣。

教学重点:使用观察法观察蚂蚁的行为教学难点:“探究蚂蚁取食行为”实验的设计与实施教学方法:教法:探究、启发、讲授学法:讨论、交流课前准备:糖或面包、盐、放大镜、玻璃瓶、蚂蚁等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巧设情景、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与蚂蚁行为有关的视频短片,激发学生兴趣,从中了解到像蚂蚁这么小的动物,力量确如此之大,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散。

二、教学环节与步骤(一)复习提问1.回顾动物的行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并比较说明这两种行为的异同,举例加深理解。

2.提出课前布置的探究实验:“探究菜青虫的取食行为”,说明在探究过程中要进行的内容以及采用的形式,说明评价的意义。

探究蚂蚁的通讯行为_图文

探究蚂蚁的通讯行为_图文

准备材料、诱捕蚂蚁
准备的实验材料有:蚂蚁,红糖(或面包屑), 装有水的水槽,记录本 。三个小石块,两个等长的小 木条,镊子(夹取蚂蚁及其食物用)。
在垃圾箱附近、树林里、路边等较为温暖的有花 坛或植物生长的地方,找到松软的小土堆和蚂蚁窝, 放置装有食物的广口杯(玻璃或塑料的皆可)。
诱捕蚂蚁的过程
实验步骤
1.水槽中放水,深5 mm 左右,放石块作为“岛”, 将若干只经饥饿处理的蚂蚁, 用毛笔轻轻放在B岛上。
2.岛之间搭木筷作 为“桥”,B岛上放置蚂 蚁,C岛上放置食物,A岛 空置。
观察结果、记录蚂蚁行为
爬到有食物的C岛
交换“桥” 以后,爬到
的蚂蚁数量增多。
无物A岛的蚂蚁数量增多。
探究蚂蚁的通讯行为_图文.pptx
• 1.教材的内容、地位及作用
我所教学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第五单元第二章 第三节社会行为中对蚂蚁的探究实验。
实验主要是让学生在了解了观察和实验是科学研究基本方 法的基础上,参与探究蚂蚁的通讯行为。
教材安排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参与探究动物行为的过程,体 验和感受科学研究的氛围。
这节课的实验内容主要是探究蚂蚁的通讯行为,也就是蚂 蚁进行信息交流的。同时该实验也为今后的生物教学中进一 步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实验教学设计——提出问题
一只蚂蚁发现食物后, 会 迅速返回巢穴。不一会儿, 一 大群蚂蚁排着长长的队伍,“浩 浩荡荡”地奔向食物所在地点。
蚂蚁不会发声,它们是 靠什么传递信息的呢?侦察 蚁在食物和巢穴之间是否留 下了什么标记呢?

探究蚂蚁的行为

探究蚂蚁的行为

探究蚂蚁的行为【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生物学》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第2 课时对蚂蚁的探究实验。

实验的内容是让学生了解观察和实验是动物行为探究的基本方法。

教材安排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和感受科学研究的氛围。

这一节课在内容上是对上一课时知识的深化,同时也是为在今后生物教学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分析】学生在之前已经了解了动物的行为,所以希望亲自动手探究动物的行为来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并且通过活动情况的交流和对比,得到老师和其他同学的肯定。

【设计理念】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生长迅速的青春期,思维活跃。

同时又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

依据这一心理年龄特征,以情感发展为基础,重视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兴趣,充分、合理地保证学生动手实践,呈现新颖、生动、亲切、有趣、平等的教学氛围和形式。

例如:要求学生动手实践、要求学生课堂互相评价、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等。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知道可以用观察法和实验法研究动物的行为2、初步学会观察、探究一种小动物的行为。

3、能够对活动的情况进行交流和质疑。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蚂蚁的通讯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探究动物行为和交流实验结果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观察、探究一种小动物的行为。

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和感受科学研究氛围,并将这些方法应用到实践中。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探究该实验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乐趣,增强学生关爱动物,爱护大自然的情感,同时也体会到分工与合作的意义和乐趣。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一、教学重难点1、学生对实验活动过程的设计,实验的操作,实验结果的归纳、总结。

2、教师对学生活动过程、方法、态度等内容的恰当评价。

二、教学突破在学生制定计划时,结合《生物探究报告》,让学生自主发挥,教师适当引导。

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参与,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表达与交流环节让学生展示自己组的实验成果,然后一起讨论、归纳、总结他们的收获和感受。

观察蚂蚁的实验报告

观察蚂蚁的实验报告

观察蚂蚁的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观察蚂蚁
摘要:
本实验旨在观察蚂蚁的行为,研究蚂蚁的社会行动及其环境适应性。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蚂蚁具有非常强的社会性和组织性,能够灵活适应不同的环境并完成各种任务。

实验方法:
我们选取了一片草地进行观察,放置了一些食物并等待蚂蚁前来取食。

我们记录下了蚂蚁到达食物的行为,以及蚂蚁离开食物后的行为。

同时,我们观察了蚂蚁在行动中的交流和组织方式。

实验结果:
我们发现,蚂蚁在到达食物的瞬间就开始展开行动,产生了一种看似混乱但实则有序的社会行动。

蚂蚁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交流,团队协作能力强,能够有效地收集和运输食物。

当食物较远时,蚂蚁会选择一条最短的路线返回蚂蚁巢穴,也会针对不同的环境作出相应的调整。

在蚂蚁巢穴内,不同职能的蚂蚁之间相互配合,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社会组织。

实验结论:
本实验观察到的蚂蚁行为显示了蚂蚁具有非常强的社会性和组织性,能够灵活适应不同的环境并完成各种任务。

蚂蚁在行动中通过有效的交流和合作,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社会组织,这种组织形式可以为人类社会提供启示。

“蚂蚁的通讯”教学设计

“蚂蚁的通讯”教学设计

“蚂蚁的通讯”教学设计作者:来源:《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年第05期本文是以“蚂蚁通讯”这一节课为例,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创新生物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使学生能够驾驭所学知识解决或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现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

● 教学内容探究活动“蚂蚁的通讯”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社会行为”的内容,本节内容在《课程标准》中属于“动物的运动和行为”主题之下。

动物运动和行为的知识对学生认识动物的本质特征非常重要。

动物行为的知识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密切。

前两节已经介绍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因此社会行为是前面内容的自然延续,以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全面了解动物的各种行为知识。

● 教学对象初中生大部分都对生物这门学科感兴趣,但能够进行主动学习的少,对生物学习重视程度不够。

蚂蚁是地球上常见的昆虫,对于学生来说蚂蚁并不陌生,很多学生都观察过蚂蚁。

虽然初中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比较熟悉,但他们很难对这些现象进行科学的解释,因此对于蚂蚁通讯这节课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动物的通讯方式有哪些,能够区别常见动物(如蜜蜂、狗、野兔)都是靠什么进行通讯的。

学会探究“蚂蚁通讯”的方法,并通过探究得出正确的结论。

了解动物的通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例分析,培养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探究能力和归纳总结实验结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实事求是的学风和一丝不苟的探究精神。

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

初步形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 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蚂蚁的通讯”。

难点: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 教学策略探究蚂蚁的通讯方式是研究生物社会行为的典型实验。

该实验在实际探究过程中存在困难,室内实验时,蚂蚁的饲养不容易,成活率低,且脱离蚂蚁的自然生存环境,很难反应蚂蚁的真实行为过程;室外实验时,蚂蚁的行动方向不易受控制,导致实验周期过长、进而影响实验效果。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社会行为》教案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社会行为》教案

第三节社会行为一、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方面: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方面(1)、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探究蚂蚁的多咱行为。

(2)、对比观察四种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中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

(2)、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

2、教学难点(1)、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2)、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实施。

三、课型、教学时数新课、讨论法。

课时:1课时四、教学准备学生课前预习、教学挂图等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第三节社会行为一、概念:二、特征:1、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2、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3、有的群体还形成等级制度三、通讯作用:群体中的不同个体间随时交流信息检测案1、在动物的社会行为中,最占优势者是(A)A、主要表现在攻击行为上总是得胜者B、最后享用食物者C、往往是一个雌性个体D、负担对外战斗、保护群体者2、不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是(A)A、鲫鱼B、象C、白蚁D、金丝猴3、狗外出时走很远也不会忘记回家的路,这是由于它出去时走不远就要撒尿,其目的是(B)A生理活动的需要B留下气味做“记号”C与其他的狗沟通信息D吸引异性的狗前来4、具有社会行为的一组动物是(D)①蚂蚁②菜粉蝶③苍蝇④蜜蜂⑤黑猩猩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④⑤5、在白蚁群体中,不具有生育能力,担负着建筑蚁巢,喂养雌蚁、雄蚁、兵蚁和幼蚁等职能的白蚁是(C)A、雄蚁B、雌蚁C、工蚁D、兵蚁6、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征不包括(C)A、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分工合作B、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C、群体内部成员各自独立生活D、群体内部成员之间能够进行信息交流7、下列几项动物行为中,不能起到同种个体之间交流信息作用的是(D)A、蜜蜂的舞蹈行为B、鸟类的各种鸣叫声C、蜂王释放的特殊分泌物D、乌贼受到威胁时释放墨汁8、俗话说,人有人言,兽有兽语,蚂蚁是用那种语言进行交流的(B)A、舞蹈B、气味C、声音D、表情9、有人做了如下试验:迅速将一只椿象杀死,尽管做的干净无声,也能引起其他椿象的逃逸。

初中生物八年级《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优秀表格式教案设计

初中生物八年级《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优秀表格式教案设计
二、蚂蚁的生活习性
三、蚂蚁的群体
四、实验过程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
4、实施实验
5、讨论交流
6、得出结论
教学反思:
1、不足之处:
经过这次实验,我觉得: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的实验设计,完全是在教师的意图下安排了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这样做限制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而且场面很乱,问题不明确,学生的活动并不实在、有效。同学们学习兴趣仅仅停留在对实验的好奇上。在老师“权威”的“引导”下,孩子们进行的是机械地完成任务式的实验,并没有真正走进实验,思维并没有融入整个实验的过程。
2、雄蚁:或称父蚁。头圆小,上颚不发达,触角细长。有发达的生殖器官和外生殖器,主要职能是与蚁后交配。
3、工蚁:又称职蚁。是不发育的雌性,一般为群体中最小的个体,但数量最多。上颚、触角和三对胸足都很发达,善于步行奔走。工蚁没有生殖能力。工蚁的主要职责是建造和扩大巢穴、采集食物、饲喂幼虫及蚁后等。
4、兵蚁:是没有生殖能力的雌蚁。头大,上颚发达,可以粉碎坚硬食物,在保卫群体时即成为战斗的武器。
2、成功之处:
通过探究与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团体意识和合作交流的意识;通过探究实验,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探究实验结束后,提醒学生将蚂蚁放回大自然,培养了学生关爱生命的情感意识;认同动物各种各样的行为都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而物学》
第二小组的记录:
食物放上一段时间后,发现几只蚂蚁“左转转、右转转”,不一会便发现了油饼,随即将小块油饼用触角“搬上”向“回家”的方向迅速“逃跑”。又有几只蚂蚁也很快发现了食物,其中的几只蚂蚁共同搬着一大块油饼“跌跌撞撞”向“回家”的方向搬运;有个别蚂蚁“扛着”白砂糖“回家”。蚂蚁对红纸屑“不屑一顾”。(观察时间30分钟)

初中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节社会行为》课件

初中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节社会行为》课件
联系,无法交流食物信息,无法协作将大型食物搬回蚁穴,从 而严重影响蚂蚁的生存。
• 5.列举:性外激素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 (1)用提取的或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作引诱剂,可以诱杀农业害虫。 • (2)在田间施放一定量的性引诱剂,干扰雌雄虫之间的信息交流,使雄虫
无法判断雌虫的位置,从而不能交配,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
• (2)大雨将至,小满见到许多蜻蜓于低空盘旋,这种行为是否 属于社会行为?_不_属__于_。小满同学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属于 _观_察__法__。
六.梳理总结、反思升华(板书设计)
• 第三节 社会行为 • 1.社会行为的特征 • (1)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 • (2)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 (3)有的群体还形成等级。 • 2.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 (1)动物之间的通讯方式:动作、声音和气味等。 • (2)动物群体生活的意义: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维持个体和种族的生存。 • 3.探究 蚂蚁的通讯
3.列表比较:白蚁群体成员的分工
专职的“产卵机器” 具有生殖能力,与蚁后交配
专司蚁巢的保卫 觅食、筑巢、照料蚁后产下的卵、饲喂其他白蚁 等工作
【观察思考】 4. 狒狒群体的等级关系: (1) 等级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 况和凶猛程度的不同。
(2)“首领”的权力和义务有哪些?
会行为吗?为什么?
• 不是。麻雀之间无组织、无分工,彼此独立,故不属于社会行 为。
• 2.将两只幼兔同另一窝的幼兔放在一起,并将放入的两只幼兔中的一只 涂上“新妈妈”的尿液,另一只不涂。这只母兔会接受这两只幼兔成为 自己的孩子吗?为什么?
• 会接受涂有母兔尿液的那只幼兔,赶走另一只幼兔。因为母兔是靠自己 尿液的气味来识别自己的孩子的,涂有母兔尿液的幼兔,被母兔识别为 自己的孩子,故被接受,另一只幼兔因为没有涂抹母兔的尿液,被母兔 识别出不是自己的孩子,故被赶走。

初中八年级生物教案-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探究:蚂蚁的通讯的步骤)(全国一等奖)

初中八年级生物教案-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探究:蚂蚁的通讯的步骤)(全国一等奖)
2、对比分析资料1和资料2,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对动物维持生存的意义有什么不同?
3、分析资料3,试说说先天性行为有没有局限性。
4、不同动物的学习能力有差别吗?
四、展示交流,点拨提升
(三)研究一种动物的行为
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50---51页并思考“探究"中的问题
1.如果用不同的小鼠分别做试验,它们的“尝试和错误”的次数是一样吗?
课题: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主备教师:古丽加娜依审核组长:审核领导:
教学内容:1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研究一种动物的行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掌握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方法。
2了解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3学会运用研究动物的行为的方法探究动物行为的成因。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各种材料的分析使学生区分动物的各种行为。
2通过对探究实验的动手操作与实践学会研究动物行为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问题探究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1动物的行为对其生存的影响。
2探究实验的实施3认同人类学习和自身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探究实验材料的准备和操作过程。
解决难点办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演示实验法、分组实验
师生共同欣赏关于动物行为的视频。学生思考:
1.小狗生来就会吃饭睡觉吗?
2.小狗生来就会到指定的地方拉屎、撒尿吗?
3.小狗生来就会简单的加减法吗?
(二)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师:指导学生阅读47---49页,思考、讨论教材“资料分析”中的问题
1、上述资料里描述的各种动物行为中,哪些是先天性行为?哪些是学习行为?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初中生物 第三节 社会行为 教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初中生物 第三节 社会行为 教案(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第三节社会行为一、知识与技能1. 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描述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3. 探究“蚂蚁的通讯”,设计和实施探究方案,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采用探究活动、多种媒体演示(视频、图片等)、启发互动、任务驱动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等策略,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经验、活动体验,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通过观察、资料分析、动手实践、合作学习等达成学习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认同群体中分工合作对种群生存的重要性和群体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性。

2. 形成生物和环境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1.动物社会行为的主要特点。

2.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进行“探究蚂蚁的通讯”的活动。

1.教师搜集动物的社会行为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

设计并制作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诱捕和饲养蚂蚁。

2.学生预习探究实验,诱捕和饲养蚂蚁为实验做准备。

师:大家知道地球上的动物种类繁多,各有各的生活方式,有独居的,也有营群居生活的,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你们知道有哪些动物是营群体生活的吗?2.这些群居动物内部不同成员之间是如何分工合作的?可以查找相关资料整理成体系列到黑板上,比一比哪组做得更多更好。

(拓宽思维,举例说明,解答学生疑惑,介绍动物的行为。

)(一)动物群体生活的意义展示蚂蚁、蜜蜂、猴子、鹿、羚羊、企鹅、牛、斑马、黑猩猩等动物图片师:请说出哪些动物是群体生活的?生:能认识到,这些动物都是进行群体生活的。

师:单只狼见到野猪会逃跑,但群狼见到野猪就不怕,为什么?生:集群捕食的好处。

有些动物借助于群体的力量与其他动物抗争。

师:极地生活的企鹅,为什么常常是成千上万只聚集在一起?生:便于捕食、御敌、交配、育幼,集群还可以相互取暖,这种群体生活方式是动物长期以来形成的对生存环境的适应。

师:动物营群体生活与营单独生活相比,有什么特点?生:归纳:靠群体的力量往往更易获得食物和防御天敌的侵袭,有效地保证物种的繁衍。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二节 动物行为的类型——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实验备课课件 (共26张PPT)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二节  动物行为的类型——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实验备课课件 (共26张PPT)

蚂 蚁 找 食
蚂蚁爬满了盛牛奶的袋子
蚂蚁的互助行为
想一想
1、蚂蚁在干什么? 2、蚂蚁是如何寻找食物的? 3、蚂蚁喜欢什么食物? 4、蚂蚁觅食时喜欢互助吗?
设计意图:带着问题观察体现了教师的主
导作用,同时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调动 学生的积极性,并在表达交流过程中提高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实施过程培养
学生善思考、会观察、会动手、会表 达的能力。
• 实验结论
根据取食食盐 和白糖蚂蚁 数 量
根据取食白 糖和红糖蚂 蚁数 量
根据取食小 昆虫和馒头 块蚂蚁数量
蚂蚁的取食 与食物的味 道有关
蚂蚁的取食 与食物的颜色 无 关
蚂蚁的取食 与食物的大小 无 关
成果展示
将学生的探究报告收集后,用实物台展示,每 展示一组的,由该组同学讲解实验过程。学生 展示后给予评价和建议。本环节还可以让其他 组参与评价。最后评出最佳实验小组,最佳评 价小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互动、评
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不再是旁观 者,让他们全身心的参与到整个实验过程中, 主导整个实验过程,从而使学生的自信心增强, 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 2、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1)学生毫无目的的摆弄实验材料,有的甚至当 作玩具。 • (2)有些学生把实验当成一种简单、机械的模仿, 并没有深入的思考,简单的按照步骤操作,就算 完成任务。不能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能 感实验中蕴含的实验方法和真理。实验过程表面 热闹,实验最终目的难以体现。 • (3)操作中,发现蚂蚁非常好动,不好控制, 个别蚂蚁爬了出来,课堂秩序一片混乱。 • (4)在探究中,有的小组准备的食物为糖和油 进行对比,结果现象不明显。还有的准备的 蚂 蚁数量少,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生物中考实验复习:《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教案

生物中考实验复习:《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教案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一、教材分析教材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体现了《生物课程标准》中“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

而且也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体验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以及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结合实验及自身生活经验明确蚂蚁的觅食行为。

2.能力目标通过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明确蚂蚁觅食行为的特点以及该行为对于自身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展示与学生小组合作实验相结合。

五、实验器材不同气味的食物如食盐、白糖、白醋、红糖、冰糖、馒头等,清水、不同颜色的纸、烧杯、玻璃棒、镊子、棉球、剪刀等六、教学过程生活动谜语:远看芝探究问题中其实有味有关。

新课程标准中有三大理念,其中之一就是倡导探究性学习。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一种互动活动,而探究性学习就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本节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的实验教学也能达到这样的一个要求。

我觉得本节实验有以下几点可取之处:1.本节的实验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这样的氛围学生往往是处于被动的地位,思维也受到抑制,主观能动性也不易调动起来。

所以在本节探究性教学活动中,我努力营造自然、宽松、活泼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这种教学氛围中可以使学生由以前的“配角”转变成为课堂上的“主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2.课堂上我尽可能多的让学生互相交流,自由、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互相讨论。

在这样的教学氛围里一方面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另一方面更有利于推动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从而使他们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

3.本节实验课运用了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它的使用也改变了传统封闭式的课堂结构和沉闷的学习氛围,使整个实验教学更加具有活力和生机,也大大提高了生物课堂教学效果。

2019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社会行为【2】》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2019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社会行为【2】》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节社会行为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阐述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2)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信息交流的方式,阐述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3)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来源:学。

科。

网Z。

X。

X。

K]能力目标:[来源:学_科_网](1)培养分析和运用资料的能力(2)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设计实验探究蚂蚁的通讯行为。

(3)加深对“生物由于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环境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认识,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用普遍联系的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整体。

(2)培养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3)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态度。

重点难点重点:(1)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2)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设计并实施实验。

难点:[来源:学_科_网](1)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2)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3)动物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来源:学,科,网]视频播放不同动物的相关行为:同学们在片中都看到了哪些动物?这些动物中有哪些是群体生活的?你们还知道别的群体生活的动物吗?群体生活动物与独居的动物相比有哪些优越性呢?教师小结后引入新课,板书课题(第三节社会行为)任务一:社会行为的特征【问题引导,自主探究】⒈联系生活实际,说出群体生活动物与独居的动物相比有哪些明显的特征?[来源:学,科,网]2、白蚁的群体生活有什么特点?雌蚁、雄蚁、工蚁和兵蚁的职能分别是什么?3、狒狒群体中的首领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它会成为首领?它有哪些特权?4、狒狒群体生活的动物与独居的动物相比有哪些特征呢?5、为什么许多动物都要群体生活呢?群体生活对动物有何意义?【展示交流,释疑解惑】1、引导学生观看多媒体资料,并与同学交流对动物社会行为的认识。

【八年级上册生物实验】实验探究03 蚂蚁的通讯(原卷版)

【八年级上册生物实验】实验探究03 蚂蚁的通讯(原卷版)

实验探究03 蚂蚁的通讯【提出问题】 蚂蚁是怎样进行通讯的?【作出假设】 蚂蚁通过气味..传递信息。

【制定和实施计划】实验步骤 ①将三块小石头放在盛有少许清水的容器内形成三个小岛,小岛间用两根等长的小木条连接起来,使蚂蚁只能通过木条搭成的桥从一个小岛到达其他的小岛。

② 先将饥饿的蚂蚁放在B 岛上,食物放在C 岛上,A 岛什么都不放。

③一段时间后再将连接B 、C 岛之间的“桥”和A 、B 岛的对换,观察蚂蚁的通讯行为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 上述步骤②中的蚂蚁从B 岛爬向C 岛;上述步骤③中的蚂蚁从B 岛爬向A 岛。

【实验结论】 蚂蚁通过气味..传递信息。

01实验梳理 02实验点拨 03典例分析04对点训练 05真题感悟【典例01】下列有关探究实验“蚂蚁的通讯”的说法正确的是()A .可以从不同的蚁穴中捕获蚂蚁进行实验B .实验可以提出问题:蚂蚁是怎样进行通讯的?C .捕获蚂蚁后直接就可以开始进行实验D .实验过程中,可以直接用手移动木条【典例02】①在探究“蚂蚁的通讯”时,实验小组的同学用三块小石头放在盛有少许清水的容器内,形成三个小岛,小岛间用两根等长的小木条连接起来(如图所示),在B 岛上放置甜食。

②他们把糖包子放在蚁穴附近,诱捕了不少蚂蚁,喂养了三天,又饥饿处理一天,然后释放30只于A 岛。

③观察:开始有一只蚂蚁爬向B 岛,两只蚂蚁爬向C 岛,随后三只蚂蚁都返回A 岛,不一会儿,蚂蚁们都纷纷爬向B 岛。

通过仔细观察发现,蚂蚁的个体之间常相互敲打触角,蚂蚁也会用触角敲打食物。

请根据实验回答问题:(1)蚂蚁必须来自 (填“同一”或“不同”)蚁穴。

实验前蚂蚁应处于 状态。

(2)实验能不能只做一次? 原因是 。

(3)蚂蚁群中有工蚁、兵蚁、雄蚁、蚁后等,分工明确,这种各司其职的行为从功能上看属于 行为。

(4)接下来用两把镊子将连接AB 的小木条与连接AC 的小木条进行交换,继续观察蚂蚁爬向哪个岛,若预期结果是爬上岛C ,则可得出结论: 。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探究《蚂蚁的通讯》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探究《蚂蚁的通讯》说课稿

探究《蚂蚁的通讯》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上册P39-40的探究《蚂蚁的通讯》。

首先,我们要明白为何探究、探究什么、如何探究这几个问题。

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过程几个方面来加以阐述。

一、说教材(一)教材地位及内容特点初中生物新教材中探究实验很多,学生接触的第一个实验就是探究实验,这充分体现了探究实验的重要性。

但很多教师不重视探究实验的教学,因为开展探究实验会占用课堂的大量时间,而且有些探究活动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探究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为学生升入高中时就具备良好的探究能力打下基础,因此教师应重视探究实验的教学。

探究《蚂蚁的通讯》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社会行为中的一个探究实验。

学生在学习了动物通过动作、声音和气味等方式进行群体信息交流的基础上来探究此活动。

因此,在教材中既起到了深化课堂知识的作用,又引导了学生在探究动物社会行为的过程中,学会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探究。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倡导探究性学习是生物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结合本节知识点和八年级学生的探究能力的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个维度:知识目标:通过探究蚂蚁信息交流的方式,认识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能力目标: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探究蚂蚁的信息交流方式。

情感目标:通过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进行科学精神的培养;同时也体会到分工与合作的意义和乐趣。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使用观察法和实验法观察蚂蚁的通讯方式。

教学难点:探究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三)教情、学情分析在初中生物学中有很多探究活动,这既可以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观察事物、收集整理信息、独立思考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并已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在教学中,倡导学生自主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社会行为》教案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社会行为》教案

第三节社会行为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阐述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2)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信息交流的方式,阐述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3)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1)培养分析和运用资料的能力(2)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设计实验探究蚂蚁的通讯行为。

(3)加深对“生物由于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环境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认识,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用普遍联系的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整体。

(2)培养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3)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态度。

重点难点重点:(1)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2)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设计并实施实验。

难点:(1)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2)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3)动物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入课题】视频播放不同动物的相关行为:同学们在片中都看到了哪些动物?这些动物中有哪些是群体生活的?你们还知道别的群体生活的动物吗?群体生活动物与独居的动物相比有哪些优越性呢?教师小结后引入新课,板书课题(第三节社会行为)任务一:社会行为的特征【问题引导,自主探究】⒈联系生活实际,说出群体生活动物与独居的动物相比有哪些明显的特征?2、白蚁的群体生活有什么特点?雌蚁、雄蚁、工蚁和兵蚁的职能分别是什么?3、狒狒群体中的首领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它会成为首领?它有哪些特权?4、狒狒群体生活的动物与独居的动物相比有哪些特征呢?5、为什么许多动物都要群体生活呢?群体生活对动物有何意义?【展示交流,释疑解惑】1、引导学生观看多媒体资料,并与同学交流对动物社会行为的认识。

2、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认识白蚁和狒狒群体成员的分工,他们各行其职,共同繁衍。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第五单元第二章社 会 行 为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第五单元第二章社 会 行 为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第三节社会行为课标要求1.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

2.探究蚂蚁或其他动物的行为。

课标解读1.本节课是对上一节课《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教学内容的延伸和补充,让学生认识到同种动物个体之间有的是单独生活的,有的是营群体生活的;并深入了解动物如何通过社会行为适应环境,并在群体中如何进行通讯。

2.课程标准:课标要求学生能够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并探究蚂蚁或其他动物的行为。

社会行为的重要特征“群体内不同个体间分工合作”和“群体中的信息交流”体现了生物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相适应。

探究“蚂蚁的通讯”,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可引导学生观察蚂蚁的运动和行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能力。

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重要概念:“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不同个体间分工合作,具有一系列的社会行为。

群体中的信息交流有利于动物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更好地生存和繁衍。

”课标要求3.动物社会行为的重要特征是比较抽象的内容,学生不易理解。

通过分析白蚁和狒狒的群体生活,引导学生归纳社会行为的相关概念和特征;选用实验动物进行相应的探究实验,了解动物通讯的方式和意义。

构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动物为了生存和繁衍种族,表现出复杂多样的动物行为特征”的观点。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

2.描述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

3.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过程目标通过设计和实施“探究蚂蚁的通讯”的活动方案,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合作、交流、及创新等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同群体中分工合作对种群生存的重要性和群体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性。

2.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增强集体意识。

3.形成生物和环境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重点难点重点1.动物社会行为的主要特点。

2.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难点探究“蚂蚁的通讯”活动的问题提出、方案设计及实施。

教学准备教师:搜集有关社会行为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设计并制作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诱捕和饲养蚂蚁。

八年级生物上册《蚂蚁的通讯》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生物上册《蚂蚁的通讯》教案、教学设计
4.等,辅助学生自主学习。
-建立学习支持系统,为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创造开放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表达观点,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性。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以谜语“团结力量大,搬家忙又忙,排成一字队,穿过小山岗”(谜底:蚂蚁)作为新课导入,引发学生好奇心。
-对于知识的应用,设计情境模拟和问题解决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
3.教学评价:
-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
-通过课堂提问、实验报告、小组讨论表现等多种形式,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技能发展。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反思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主动探究蚂蚁的通讯奥秘。
2.实践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实验操作,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动手能力。
3.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情境教学: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蚂蚁的通讯,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热爱,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具备科学精神。
3.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提高他们的环保素养。
4.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互助互爱的精神,使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蚂蚁通讯在自然界中具有哪些生态意义?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素养;三是加强团队合作指导,培养学生互助互爱的精神。通过以上措施,使学生在掌握蚂蚁通讯知识的同时,提高生物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人教版初二上册生物社会行为(探究蚂蚁的通讯行为)说课稿

人教版初二上册生物社会行为(探究蚂蚁的通讯行为)说课稿

人教版初二上册生物社会行为(探究蚂蚁的通讯行为)说课稿这个实验出如古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植物的行为»的内容中。

在初中生物课标中指出:植物的行为是目前生物学研讨中的十分生动的范围。

植物的行为的知识与人们的消费和生活关系亲密。

«探求蚂蚁的通讯行为»这个实验在初中生物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实验,既可以开展先生的探求才干,又可以培育先生的观察才干和学习兴味,引导先生到周围环境中去观察植物的运动和行为。

初二的先生正处于生长迅速的青春期,思想生动,同时又有剧烈的求知欲,猎奇心。

依据这一心思,以情感为基础,注重和激起先生的学习兴味,从而保证先生能很好的完成实验。

先生对植物的行为举出很多的例子,对各种各样的植物的行为感到猎奇。

这次的布置以蚂蚁为观察对象的探求活动是恰当的。

在前一节课学习了植物的行为的特点,知道了植物多种多样的运动方式,在此基础上对植物的行为归类,先生将会有浓重的兴味,并能举出很多的例子。

«探求蚂蚁的通讯行为»这个实验,在教材中既起到了引入课题的作用,又引导了先生在研讨植物行为的进程中,学会迷信合理的方法停止探求。

因此我以为本实验的知识目的:知道并尝试研讨植物的行为的方法。

才干目的:体验探求活动的普经进程,可以对植物的状况停止交流和质疑。

情感目的:经过学习体验该实验活动,激起了先生迷信探求的乐趣,增强先生关爱植物、保护大自然的情感,同时也体会到分工与协作的意义和乐趣。

教学重难点:1、先生对实验进程的设计,实验结果的归结、总结。

2、教员在各个环节的时间布置3、教员对先生活动进程、方法、态度等外容的恰当评价。

4、如何将蚂蚁搬进课堂?教学重难点的打破方法:课前要求先生对蚂蚁有一定的了解,在先生制定方案时,教员巡视时,可适当引导先生。

为了时间布置合理,教员先做做实验,掌握好时间。

依据课堂实践状况时代调整。

对先生的评价要准确、即时、客观、公正。

进程方法:经过先生自主探求蚂蚁的通讯行为的活动,让先生参与研讨植物的行为和交流实验结果的进程中初步学会观察、探求一种小植物的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蚂蚁的行为”教学设计
背景说明:本节课是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里面的探究活动“蚂蚁的通讯”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蚂蚁的其他行为”。

“列举动物的行为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动物的取食、迁徙、繁殖等等,学生都不陌生。

教材首先根据各种行为对动物的作用,简单介绍了动物的觅食行为、繁殖行为等,同时让学生在讨论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行为进行研究,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了解各种动物行为的特点以及对动物本身的意义。

学习本节棵,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探究的一般步骤,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我确定如下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1)观察蚂蚁的各种行为,体验用观察法研究动物行为的基本要求(2)设计“蚂蚁的取食行为”的实验方案,体验用实验法研究动物行为的基本要求。

能力目标:(1)体验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逐步培养分析处理资料和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1)、学生通过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亲身体验观察法和实验法,比较这两种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

(2)、进一步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乐趣,增强学生关爱动物、爱护大自然的情感,强化了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3)、体会合作与集体的作用,体验到了小组的协作与乐趣。

教学重点:使用观察法观察蚂蚁的行为
教学难点:“探究蚂蚁取食行为”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教学方法:教法:探究、启发、讲授
学法: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糖或面包、盐、放大镜、玻璃瓶、蚂蚁等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景、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一段与蚂蚁行为有关的视频短片,激发学生兴趣,从中了解到像蚂蚁这么小的动物,力量确如此之大,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散。

二、教学环节与步骤
(一)复习提问
1.回顾动物的行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并比较说明这两种行为的异同,举例加深理解。

2.提出课前布置的探究实验:“探究菜青虫的取食行为”,说明在探究过程中要进行的内容以及采用的形式,说明评价的意义。

3.让学生按小组整理、讨论、组织将要汇报交流的实验过程和结果的材料,并且教师用幻灯片出示评价的问题。

(1)探究实验你们使用了什么方法?(2)出现了哪些问题?(3)实验数据是怎么处理的?(4)实验结果如何?(5)有哪些优势?
(6)不足的地方在哪里?(7)小组之间是怎么分工的等等。

(二)教学设计
1、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出问题
故事导入法方便、易行,教师或学生通过一个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故事可以设计悬念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融入动人的情节中,当走出故事时,进行科学的思考,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此课中,可由一学生讲述一故事:相传西楚霸王项羽被刘邦打败后,逃到乌江边,此时天色已晚,只见江边有一些蚂蚁围成了几个大字:霸王死于此。

霸王想:这是天意呀,天要绝我。

于是就拔剑自杀了。

教师可引导:天意是什么?这真是天意吗?是谁的计谋呀?他是用了蚂蚁的什么行为?蚂蚁喜欢什么食物,蚂蚁是不是就喜欢甜食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

很自然的进入到下一阶段的探究。

2、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作出假设
猜想与假设就是尝试将已有的科学知识与问题相联系,从而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和假设。

提出假说的能力对于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它反映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一个能够不断提出假设的学生,他的创新能力也是非常强的。

因此,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面对问题,积极思考,敢于假设的态度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应借助提问鼓励学生作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对如何解决问题作出假设或猜想。

为学生提供机会,充分让学生假设,猜想出他们认为的可能结果,不仅培养了学生大胆想象的能力(科学需要大胆想象,甚至狂想,科学历史上的许多重大发现都是从假说开始的,如哥白尼的日心说、牛顿的引力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等。

),而且为下面的探究指明了方向,找到捷径。

在学生提出问题:蚂蚁的觅食与食物的气味有关吗?与食物的颜色有关吗?与食物的形状有关吗?与食物的大小、含油量、营养等有关系吗?让学生充分假设,大胆说出可能的答案。

有的学生假设为:蚂蚁的觅食与食物的气味有关,喜欢甜的,与颜色有关,喜欢红的,与形状、大小、含油量、营养都有关;也有不同意见的,总之假设多种多样。

真是无奇不有。

当然学生能提出的假设不一定都是合理的,这需要教师积极的引导学生作出初步的判断,在作出初步判断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进行逻辑的分析和推理,尽量能自圆其说。

通过分析,学生会逐渐形成并稳定自己的想法。

在这里,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和思辨的逻辑性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通过积极鼓励和引导,使学生主动思考,积极联想旧经验来进行推论,使学生无论想到什么都有发表个人见解的意愿
3、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案
问题提出来以后,教师不能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要在假设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方案。

计划的制定,学生往往无从下手,此时要发挥教师的作用,适时的提示、引导,学生制定计划就可顺利进行了。

可以有如下方法帮助学生制定计划:
第一、最简单的方法是教师提供一个留有漏洞或残缺的计划,让学生讨论完善,最终制定出合理的计划。

如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实验中,可以提供如下的计划:1、准备的食物是白砂糖和面包;2、找到一个蚂蚁巢穴,将两种材料分别摆放在附近;3、三分钟后观察,比较哪种食物上的蚂蚁更多,从而得出蚂蚁更喜欢哪种食物。

小组讨论完善计划:取等量的食物,食物放置于巢穴距离相等处(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时间要长些,三分钟可能找不到食物,要一直观察,分钟观察一次,设计成表格并记录。

第二、教师要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素材,引导学生选择取得证据的最佳的途径和方法,决定收集证据的合适的范围与要求,以及所需要的材料、仪器和技术等,并拟定相应的计划,在制定探究计划或设计实验之前,必须明确探
究的目的和已知条件,所谓的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就是从操作角度使探究猜想与假设具体化、程序化。

如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可为学生提供生物超市:白糖、红糖、水、白醋、红醋、酱油、辣椒酱、番茄酱、颜料等。

学生根据材料,就可小组讨论共同制定出计划,并不断完善计划。

第三、课前录像,提示引导,作为参考,制定计划,由于课堂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验有困难,可以运用摄相机,拍摄下小组在自然环境中的实验,课堂来播放,这样更利于学生有效的制定计划,为学生实验指明了方向,使实验更科学合理,得到的数据更准确
4、进行实验并记录
科学探究实验往往是以小组的形式来共同探究,分工合作不仅可以节约时间,还可以发挥小组各成员的优势,注意到诸多环节,记录更具体,数据更准确,实验更科学有效。

生物探究小级通常4-5人一组,小组长分工,各施其职。

如在此实验中可以这样分工,分头找蚂蚁巢穴,在找到蚂蚁巢穴后,一人取食物材料放置于蚂蚁巢穴等距离处,一人记录时间,一人数不同食物材料上蚂蚁的只数,一人填写记录表。

最后进行讨论分析。

当然也可以另外的分工,由小组长统一安排,确定。

科学探究的过程还应该包括观察、实验、调查等多种途径来获取事实和证据。

这些探究活动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学生亲身经历的自主探究,“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引导学生经历了收集事实、整理事实材料的过程,就要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可以引导学生从各种描述中,选择更合适的说法,这样的结论才是学生自己的结论。

对学生的说法,重在内容是否全面,表达是否合理,不必把学生的说法硬搬到某种固定的表述上去。

只有这样,学生的探究兴趣才得以延续,才能从探究中体验成功。

5、分析得出结论
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充分讨论,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加以引导,让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以保证讨论和总结的有效性。

学生的讨论交流不能仅限于要求描述探究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描述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6、讨论与交流
本节课以“探究”为主,在学生亲身体验整个探究历程的基础上,最后让各个小组分析此次实验所遇到的问题及其想法以“讨论”为主进行交流。

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以后的探究实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作出评价
本堂课主要目的是促使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然后引入蚂蚁的其它行为,用视频播放蚂蚁的其它行为。

学生从本堂课中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对蚂蚁等其他小动物的行为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四、让学生谈本次活动的意义和收获
学完这节课有什么感悟与收获呢?通过本堂课更深一层的了解了动物的行为,并亲身体验探究的历程。

在“探究蚂蚁的行为”,活动中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乐趣,增强学生关爱动物、爱护大自然的情感,强化了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五、幻灯片展示课堂练习
(1)蚂蚁的行为对于蚂蚁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2)蚂蚁和人类生活有什么关系?
板书设计:
探究蚂蚁的行为
一、材料与用具
二、探究实验过程: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实验计划
4.实施实验计划
5.分析的得出结论
6.讨论与交流
三、作出评价
布置作业:探究其他动物的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