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的流失与反思
传统文化反思总结(精选20篇)
传统文化反思总结(精选20篇)传统文化反思总结篇1课堂的设计理念是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的,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同时高二的学生有一定的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一定的研究性学习和参加社会实践的基础,自我探究能力有所提高。
传统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生平时有所闻、有所见、有所感,对研究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状况这一课题有较为浓厚的兴趣和较强的参与积极性。
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在知识的介绍和重点突破这两点都教给学生去完成,注重通过在课堂上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由于教学内容是讲述传统文化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和运用,本节课重点放在情感目标上,重点引导学生认同我们的传统文化,同时认清传统文化的现状,为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事实证明,学生的潜力是很大的,学生有很多方面的观点可以进行发现,再加上有些观点从学生的口中表述出来会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这样也可以更好的达到情感价值观目标。
传统文化反思总结篇2教师在现代教学中扮演的角色,对于课堂过程的承转起合,学生知识掌握的深浅都起着关键的作用。
因此主导适度恰当就非常重要了,如学法上先对本框题“传统文化的继承”这条主线,分析什么是传统文化,为什么要继承传统文化,怎样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主题脉络把握。
如对学生回答的点评必须及时到位、精炼朴实,像对传统文化是包袱和财富之辩,对于学生的理论论证和实例说明加以评析,让学生回答得到认可进而可激发其回答的积极性。
如利用多媒体,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在教学时,适当补充一些图片文字和课外音像资料,引导学生切实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总之,教研发展离不开师生共进,教无止境,学无止境,研无止境。
传统文化反思总结篇3本框题的内容比较贴近生活实际,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较深。
而且课堂的设计理念是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的,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注重联系学生身边的事例去讲解内容,并且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由于教学内容是讲述传统文化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和运用,本节课把重点放在情感目标上,重点引导学生认同我们的传统文化,同时认清传统文化的现状,为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1000字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拥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如诗词、书法、绘画、音乐、戏曲、舞蹈等等,这些文化遗产不仅代表了中国智慧的结晶,也是世界文化的宝库。
但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变迁,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部分开始逐渐失去了其传承和发展的基础,甚至有些传统文化已经被淡忘或忽视,以下我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
第一,道德伦理缺失文化的核心之一就是人们对于道德和院合的认识,道德伦理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核,在传统中国文化里,尊师重道、和谐共处等是非常重要的价值取向。
但在当今社会,人们的道德水平却遭到质疑,崇洋媚外、不讲良心,诚信缺失等问题时有发生,这样的社会风气不仅伤害了个人的心灵,也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造成了危害。
第二,文化技艺的缺失中国传统文化的技艺传承很重要,例如,绘画、书法、剪纸等技艺,是现代文化的基础和根本。
但是现代生活中,这些传统技艺逐渐失传,并且失落的速度越来越快,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人逐渐减少,一些传统技艺甚至已经被遗忘。
第三,传统文化教育缺失中国传统文化没有被根本性地融入到现代教育体系中,而这些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其巨大贡献和深远影响在当今世界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同。
对传统文化的缺失,不仅导致了传统文化教育的不足,也给现代人留下了一些扎根于身体和心灵的文化言行的不足。
第四,自我认识和自由缺失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优势就是强调了个人的精神自由、个性和独立,而在过去的几十年被认为是自由的年代里,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部分被看作更倾向于权力,也就是一些人认为的权利。
这样带来的就是,过多地权威压制个人的精神自由,弱化了一个人向外开放的心态,破坏了个人的心灵的后劲,也缺乏使人们坚强自信的那种精神支持。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缺失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社会的文化氛围等都会带来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努力让我们的孩子们更好地了解、学习和传承香港特区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反思【传统文化与文化反思】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反思【传统文化及文化反思】进入新世纪新阶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科学对待传 统文化 ,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 ,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 ,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传统文化及文化反思的相关资料, 欢迎阅读! 传统文化及文化反思篇一近现代以来, 随着中国历次对外战争的失败、 国势衰微和西学东渐, 国人对传统文化多有质疑,有褒之者,有贬之者,反反复复,因情势不同而异。
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好好在那里, 不好又不好在何处,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冷静思考,不能因情势不同而作墙上草任意褒贬,使国人无所适从。
所谓传统文化, 广义上看应包括中国有史以来的所有文化, 自从盘古开天地, 三皇五帝 到于今 ;狭义上主要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的中国儒释道文化,特别是宋明以降 的程朱理学。
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从汉武帝始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阶段, 前期诸子并存、 百 家争鸣,后期一儒统天下,虽然也有释道参杂其中,个别时候甚至盖过儒术,但总体上是儒 家独步天下,无有能与争雄。
前期,应该说是积极的,各种思想学术观点相互交流碰撞,在 春秋战国时期缘于当时的社会形势达到极盛, 开创了中国文化发展的高峰, 比肩于欧洲之古 罗马和希腊文化。
后期, 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 封建国家以政权强行 推崇, 虽然在当时和后来起到了巩固封建统治、 强化中央集权的作用, 但从总体上看文化学 术被束缚, 人们思想被禁锢, 儒家学说自身也在皇权的笼罩下不断式微、 没落、保守、落后, 成为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官方学术。
就儒家文化本身来讲, 也有个发展阶段问题, 汉武帝之 前大致为先秦儒学, 武帝至宋为汉魏经学, 宋以后为程朱理学。
先秦儒学只是当时的一个著 名学派, 在当时诸子百家并立的情况下, 为中国社会文化的繁荣起到了积极作用, 后来的两 个发展阶段不断官方化、 程式化,终于成为钳制人们思想、制约社会发展的教条, 于明清之 际登峰造极。
传统文化调研中发现的问题
传统文化调研中发现的问题
在进行传统文化调研时,可能会发现以下问题:
1、文化遗忘与流失: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不足,很多传统习俗、技艺、历史故事等被逐渐遗忘。
随着现代化的推进,许多传统文化元素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消失。
2、文化认同感缺失:一些人对传统文化缺乏认同感,认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脱节,缺乏实际应用价值。
这导致了对传统文化的忽视和轻视。
3、传承困境:许多传统技艺、手工艺等面临着传承的困境。
老一辈的传承人逐渐减少,而年轻一代对此缺乏兴趣,导致这些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
4、文化商业化过度:在一些地区,传统文化被过度商业化,失去了原有的纯粹性和精神内涵。
这导致了传统文化的扭曲和异化,失去了其真正的价值。
5、文化差异与冲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成为常态。
然而,这也可能导致文化差异与冲突,一些人可能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产生质疑,甚至产生自卑感。
6、文化资源开发不足:一些传统文化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未得到充分发挥。
这限制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力。
7、教育缺失:在教育体系中,对传统文化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学生缺乏对传统文化的系统学习,导致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不足。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包括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认同感、支持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合理利用和开发传统文化资源等。
传统文化的流失
中国传统节日的遗失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 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 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 同的习俗。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 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 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但是
中国传统节日的遗失
北京时间2005年11月25日下午,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
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大多数中国人对韩国江陵端午祭成功“申遗” 难以接受,而还有一些人认为,文化历史是夺不走的,不必大惊小怪,但很多人并不知道,韩 国抢注端午节,所拿出的历史资料和文化影响远比中国的更多,虽然端午节是流传过去的,
中国传统文字的衰落
我们非常清楚语言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因为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 一个简单的例子是: 一个家里只有爷爷辈的会说会写傣语;到了父亲辈的能听懂,但说得不好,更不会写;到了青少年
一代,是既不会说也不会写,甚至听都听不懂。 这是因为: 汉语是全国通用语言,甚至等中国再强大一些汉语就能成为国际通用语言。在高考的浪潮推动下,
中国传统文化 的流失
Part1 中国传统文化简介 Part3 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现象 Part4 对传统文化流失的反思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问题及解决方案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问题及解决方案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宝贵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传承不易、衰退和遗失等。
本文将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问题出发,分析相关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问题分析1.传承不易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中医药、书法、绘画、古典音乐、古典舞蹈等,这些传统文化对后代的传承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传统文化的传承变得越来越困难,很多年轻人甚至不了解或者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
2.衰退和遗失一些传统文化形式,如传统手工艺、民间习俗、传统节日等,由于现代化的影响,逐渐衰退和遗失。
一些老手艺人年龄偏大,年轻一代缺乏传承,导致传统手工艺的衰落。
此外,一些传统节日和习俗也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和魅力。
二、问题原因1.社会变迁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消费习惯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许多人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和认同,对于古老的传统有一定的距离感和陌生感。
2.教育缺失在现行的教育体系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学校教育更加注重理工科和应试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存在一定的限制和不足。
3.社会环境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较快,人们的精力和时间都主要集中在工作和生活的琐事上,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容易被忽视和边缘化。
三、解决方案1.加强教育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关键。
应该通过改进教育体系和课程设置,加大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和深度,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不仅要在学校课程中加入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还要通过文化活动、讲座等形式进行传统文化的普及和推广。
2.推动政策政府应该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和扶持。
例如对于传统手工艺人员给予补贴和奖励,对传统文化项目给予支持和资助等。
文化的流失与反思
文化的流失与反思第一篇:文化的流失与反思文化的流失与反思——记幽兰文化基金会在化大的京剧表演几十平米的舞台上,演员们用优美的“舞蹈”,成熟的唱腔向我们演绎了一个又一个生动而精彩的故事,再次向我们展示了京剧的独特魅力,观众席上掌声雷动,而我的思绪万千。
确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我们理当继承并发扬下去,特别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它让我们有了文化的归属感,陶冶了我们的情操,我很欣慰有这样一批年轻人正为此不懈奋斗。
而同样作为“国粹”的黄梅戏却已是明日黄花,销落殆尽,其实那只是传统文化没落的一个缩影。
如今经济全球化,外国的文化不分“妍媸”竞相涌入中国,一些民众本着“外国文化先进发达”的观念毫不犹豫地接纳了,或许这正是西方国家别有用心的政治家、阴谋家想要看到的结果,“和平演变”使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如今越南虽然在美国“重返亚太”战略上表示赞同,但作为意识形态不同的两个国家,越南对于是否进一步靠近美国仍心存疑虑。
总是听说我国的发展不协调,其中一个很大的方面是文化与经济发展的不协调,而国人表现出来的是驾着宝马车却肆无忌惮的撞人。
有人问国人是怎么了,为什么生活水平提高了而道德素质却不如七八十年代的人们?有人说这是国人缺乏信仰,马克思主义只是停留在我们思想所达不到的高度,所以只好将它束之高阁。
西方有基督教,有《圣经》它将他们紧密联系在一起,即便经济发达了,每周的礼拜都会做,他们会向上帝祈祷或者忏悔,做完这些,他们还是会本分地工作,该干嘛干嘛,那是他们的信仰完全有别于中国传统的迷信思想。
那我们的信仰在哪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可有一点我坚信传统优秀文化应是其中的一部分,可现实情况是整个社会似乎对此漠不关心,它就如同被遗弃的孩子,终于有一天被其他国家惊喜的发现了,他们开始思考如何堂而皇之地将其占为所有。
于是有了韩国将“端午”申为非遗,当时全国一片哗然,国人纷纷表示愤怒和强烈不满,仔细想想这主要是谁的错,是我们的错。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流失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流失中国在其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逐渐形成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构建起了华夏大地上璀璨千年的精神脊梁。
在当今中国,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发扬,继续哺育着中华儿女的精神,而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却因没有得到后人的重视而被尘封在书卷之中。
在此,我将分别谈一谈自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及流失的体悟和感受。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历经沧桑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接受了历史长河的反复涤荡,在这个取精华,去糟粕的过程中,许多优秀的文化优秀的思想脱颖而出,不断地发展与完善,至今仍影响着我们后世人,构成我们思想的一部分。
首先,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人的影响是深刻而具体的。
我认为,体现的最为明显的便是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对于现代人的熏陶。
如,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这句话教育人们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
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
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当今中国向着以人为本的社会迈进,而我个人认为,以人为本的本质其实正是“以仁为本”,这正与孔子的论述不谋而合。
又如,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
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
喜好财富并不可耻,但君子爱财,应取之有道。
当今社会价值观严重扭曲,很多人为了得到财富而不惜一切手段,贪污受贿、偷盗抢劫、挪用公款、坑蒙拐骗等现象层出不穷,成为了社会中的毒瘤。
但是,大多数人还是坚守住了自己的道德阵线,虽爱财却取之有道,因此我认为,这种观念在今天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
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前几天,我看了一场辩论赛的视频,辩题是——本土文化流失的原因是/不是崇洋媚外。
那时候我便联想到了中国文化导论这门课。
在大学开设中国文化的导论课,一是表明了教育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另一方面,也暗射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逐渐陨落。
因此,我想就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谈谈看法。
在辩论赛的视频中,正方认为文化流失主要是对本土文化的不自信导致,中国人民族自卑感以及对外国文化的盲目崇拜——即崇洋媚外——造成了本土文化的流失。
而反方则提出了另一个观点:本土文化的流失是权力精英阶层的选择,例如秦始皇崇法家的焚书坑儒。
其实,权力精英的选择是一种强制引导,多出现在封建、半封建统治时期,现在基本不怎么行得通了,而文化流失依旧越发严重,必然还有深层次原因。
崇洋媚外必定是存在的,但是是否真的这么严重很难判定。
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一个人喜欢日本动漫,到底是盲目喜欢还是个人偏好?关键就在于其是否盲目,而盲目有并非表面现象,因此难判定。
那么,崇洋媚外到底是现在的人真正存在的问题,还是被扣上的一顶大帽子也是很难判定的。
近来,我找出了钱慧丽版的越剧红楼梦来看,以前对越剧并没有什么了解,但是一下就被它的唱腔惊艳到。
想到新版红楼梦电视剧上映后与87版红楼梦比较后的众多责骂声,也不知其中真正出于对文化崇敬的有多少。
正巧也是最近,看到一个戏曲大家去给后生指导,在场的人屈指可数。
戏曲文化的流失可以说是比较严重的正在消亡的文化之一了,但是这么美的东西有什么理由越来越得不到人们的喜欢甚至关注呢?我思考后的总结有两点——求新、求快,两者皆是信息时代的特点。
新,即变、即新事物,人的创造能力可能逐渐减弱,但是对新鲜的喜爱是不会变的。
快,即快节奏中的快消品。
求新、求快在科技快速发展的现代化时期当然是必要的,但在传统文化领域,可能就要添上一点悲凉了,最近的许多历史剧、名著改编剧就是极好的例证。
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也会导致大众审美与艺术感知力的下降。
浅谈中华传统文化的遗失与建议
浅谈中华传统文化的遗失与建议泸溪县明德小学李玉英一、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独有的民族特性深深影响着中二、同时我们祭孔拜炎黄的行为,也多了作秀的成分和商业化的因素,少了对于文化本身的深度挖掘。
浩浩荡荡数万人穿着古代的服饰向陵地走去,此时的他们是否真的在忆怀感悟过去呢?恐怕在这些衣服下的躯体更多的是一种表演吧。
同时,洋产品、洋节日、洋“垃圾”等外来物不断冲击着我们,西方文化也正如洪水猛兽般的侵蚀着我们的传统文化。
不得不承认,中国国民正处于文化缺失的状态。
在现实中国社会中,传统文化对于大多数百姓来说已成为书上看的、电视里放的、博物馆橱窗里展览的东西。
文化存在那里,但我们却视作无物,或者说,我们根本不知道怎么去传承、开发和利用它。
三、如何保护传统文化文化是动态的、发展的,没有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成不变的。
民族文化如果不加以创新和发展,就没有生命力,也就无法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并将逐步失去功能。
只有在继承的同时不断创新,才能产生体现时代内容的新文化;只有赋予新生命的传统文化,才能不断得以传播、弘扬和发展。
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形式多样,如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和改良,使传统文明升华为现代文明。
这种升华和转化不仅是正常的,而且是必要的。
我们湘西苗族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出的智慧结晶包括苗药、刺绣、挑花、织锦、蜡染和银饰等工艺。
在经过不断的发扬、创新过程中正在作为民族产业蓬勃发展。
所以只有在继承的同时不断创新,才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旋律。
和谐创新是天地万物、人文自然的基本规律。
任何一种优秀的文化传统,只有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地扬弃、改造和更新,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并给现实生活以永不枯竭的推动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遗失及建议
中国传统文化的遗失及建议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承的国家,曾经独树一帜地展示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传统文化。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逐渐面临着遗失的危机。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遗失原因,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提升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承。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遗失原因1. 现代化进程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许多传统习俗和价值观受到了冲击。
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浪潮下逐渐被忽视和遗忘。
人们开始追求物质生活和快速发展,而忽略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重要性。
2. 教育系统的变革随着教育体系的变革,许多学校的教育重点逐渐转向了科学、技术和外语等实用性较强的学科。
传统文化的教育渐渐被边缘化,导致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了解不足,并对其产生淡漠态度。
3. 媒体的影响随着大众传媒的兴起,电视、电影和互联网等媒体形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文化的重要来源。
然而,出于商业目的和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制约,传媒中对传统文化的呈现和宣传相对较少,这进一步削弱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二、提升传统文化的意识和传承1. 教育的角色教育系统应该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
学校应该将传统文化纳入课程,为学生创造更多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
同时,通过开设传统文化研究方向和专业,培养更多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学者和研究人员。
2. 加强宣传与推广政府和媒体应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与推广。
通过举办传统文化活动、展览和节日庆典等形式,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提高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重视。
此外,利用互联网平台,通过推送传统文化相关的文章、视频和音频等内容,让更多人能够方便地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
3. 文化遗产保护与保护对于重要的传统文化遗产和重要历史遗迹,要加强保护和维护工作。
成立专门的机构,进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并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同时,要加强对传统手工艺和技艺的传承与培养,鼓励年轻一代学习传统手工艺,并为其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支持。
中华传统文化反思
中华传统文化反思中华传统文化反思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中华传统文化反思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中华传统文化反思篇一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
他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自己的理论体系,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再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党在坚持根本理论阵地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继承,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通过学习《弟子规》、《道德经》等中华传统文化,感想、体会颇深。
一是认识上的转变。
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只知道是儒家学问,还有些封建思想意识,认为学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用处。
然而,通过这段时间对《道德经》和《弟子规》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
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
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
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
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是学习的重要。
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摘要: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深厚内涵。
然而其却在逐渐的流失,只有我们从自身做起,积极了解和学习,维护和发展传统文化,加强对于文化资源的创新力度,才能够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更好的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能够展示出自己的特色,继续传承给子孙后代们。
关键词:传统文化,缺失,传承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给后代留下了无穷无尽的财富,其中不乏传统文化、精神文明的精髓,但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传统精神的影子却越来越模糊,传统文化逐渐在我们这一代人中淡漠,现对于此种现象进行以下思考。
一、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现象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对文化的定义为:“文化或文明是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及其他能力与习惯的综合体。
”文化这一概念可再分为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结构层次。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在发展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和观念形态的表现,是指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历史悠久、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我国国民对于传统文化概念性不强,这表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得到很好地维护和发展,如韩国向联合国申请端午节为自己的世界文化遗产,在围棋界称雄;日本发扬源于中国的茶道,且在对于儒家文化的研究有着比中国还要高的水平;还有韩剧日剧冲击中国电视剧市场的现象都表明我国国民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和别国存在着差距,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在流失。
福建师大社会历史学院学生曾在福州某小学和大学城中作了一份关于传统文化的抽样调查发现,大学生中,传统文化观念淡薄,小学生中文化品味比较西洋化。
只有25%的小学生知道文房四宝是什么.在关于节日的调查中,除了儿童节,孩子们最喜欢过的是圣诞节,只有33%的孩子喜欢过春节,14%的孩子喜欢过中秋,12%的孩子喜欢过国庆节。
浅谈中华传统文化的遗失与建议
欢迎阅读浅谈中华传统文化的遗失与建议泸溪县明德小学李玉英一、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二、 慧》之类的书不胜枚举,大众文化更多的是以一种功利的心态去片面挖掘中国文化;同时我们祭孔拜炎黄的行为,也多了作秀的成分和商业化的因素,少了对于文化本身的深度挖掘。
浩浩荡荡数万人穿着古代的服饰向陵地走去,此时的他们是否真的在忆怀感悟过去呢?恐怕在这些衣服下的躯体更多的是一种表演吧。
同时,洋产品、洋节日、洋“垃圾”等外来物不断冲击着我们,西方文化也正如洪水猛兽般的侵蚀着我们的传统文化。
不得不承认,中国国民正处于文化缺失的状态。
在现实中国社会中,传统文化对于大多数百姓来说已成为书上看的、电视里放的、博物馆橱窗里展览的东西。
文化存在那里,但我们却视作无物,或者说,我们根本不知道怎么去传承、开发和利用它。
三、如何保护传统文化文化是动态的、发展的,没有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成不变的。
民族文化如果不加以创新和发展,就没有生命力,也就无法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并将逐步失去功能。
只有在继承的同时不断创新,才能产生体现时代内容的新文化;只有赋予新生命的传统文化,才能不断得以传播、弘扬和发展。
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形式多样,如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和改良,使传统文明升华为现代文明。
这种升华和转化具有博大精深、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和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特征。
如何才能让传统文化立足于现代,让独特的中国文化鹤立于世界之林呢?不仅是继承,而且要赞美地继承;不仅要发展,而且要创新地发展。
和谐创新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旋律。
和谐创新是天地万物、人文自然的基本规律。
任何一种优秀的文化传统,只有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地扬弃、改造和更新,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并给现实生活以永不枯竭的推动力。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遗失及建议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遗失及建议一、中国传统文化的遗失(一)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时事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的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家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遗失现象首先,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各国之间的交流逐渐加深,我们所处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文化碰撞的背后隐藏的是文化的交融甚至同化。
美国作为一个超级大国,虽然历史称不上悠久,但它的文化却对其他国家产生巨大的影响。
就从电影这方面来说,它的科幻大片在全球电影市场都占有很大份额。
更显著的影响是世界各地都开始把圣诞节当做一个较为正式节日来过,在中国它的热闹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传统节日,尤其是当代年轻人,更是把这个节日过得像模像样。
而对于中国传统节日,越来越少的人了解其由来,背后的故事,也不太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过节。
尤其是在城市,以传统的方式来过传统节日的家庭更是越来越稀少。
其次,道德缺失问题尤为严重。
道德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尤其是儒家文化倡导的礼仪孝悌。
随着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但是人们更加注重功利,忽视道德培养。
如果说,促进经济发展的各种方式是使人类获得更好生活的动力,那么道德约束便是这种动力发挥积极功效的有效保障。
而缺乏了道德约束,人们在实现自己利益的同时就很有可能损害到他人利益。
例如,市场上假货次品泛滥,消费者权益得不到保障,长久以往,消费者将会对市场失去信任,而反过来影响市场的稳定,经济的发展。
另外,媒体不断报到出一些青年不尊重长辈,甚至对长辈辱骂、大打出手的新闻。
这些现象都让我们思考,一个先进的社会知否只需要发达的经济,我们的传统道德能够抛弃吗?二、中国传统文化遗失的原因(一)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中国历经5000年变迁,形成了悠久的历史文化,为世界历史添上了浓重的一笔。
2024年传统文化反思总结
2024年传统文化反思总结____年传统文化反思总结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传统文化在社会的变迁和全球化的冲击下,不可避免地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衰退。
面对这个现象,我们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以期重新激活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其能够与时俱进地发展,为我们的社会作出更为积极的贡献。
本文将对____年传统文化进行反思总结,提出一些关于如何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思考。
一、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足在全球化的浪潮下,现代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似乎逐渐模糊。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表面形式上,缺乏对背后文化传承和内涵的深入理解。
这种认知不足使得传统文化变得既无趣又陈旧,无法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和参与。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使其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脱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现代生活方式逐渐远离了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传统文化中强调的尊重、孝顺和礼仪等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逐渐被忽视或曲解。
这种脱节使得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之间产生了隔阂,使得人们无法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并因此忽视了传统文化对于塑造社会和个体品质的作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并找到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有效途径。
三、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的冲突在现代社会中,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加剧使得传统文化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传承方式与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相冲突,传统文化在这个过程中遭遇到了一系列的困境。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找到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途径,使其能够在向前推动的过程中得到传承和发展。
四、传统文化的创新和传承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的冲突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消亡,相反,我们应该通过创新和传承,将传统文化活化并发扬光大。
首先,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和挖掘,理解其内涵和价值,并从中找到与现代社会相联系的元素和思想。
传统文化的流失
中国传统文化 的流失
Part1 中国传统文化简介 Part3 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现象 Part4 对传统文化流失的反思
道德的、价值的根基。
仁爱之心的缺失
慈善事业体制的不健全使之屡屡陷入“是非”的舆论旋涡之中,一个爱虚 荣的“郭美美”小姐差点毁了中国的慈善事业。四川雅安发生7级地震,各界 人士都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关注和爱心,而娱乐圈里却出现韩红拒绝录制赈灾歌 曲,杨幂又被曝光陷入“诈捐门”,何炅刷微博传递正能量被骂作秀,这不得 不令我们反思。
对于为官者来说,强调的是廉洁、正直。 笃实宽厚:笃实:忠诚老实。宽厚:待人宽宏大量。笃实宽厚是在为人处事方面的道德品质。 勇毅力行:勇毅就是做事有胆量、有勇气、有毅力、不怕困难、不怕危险。
中国传统道德的失魂
敬畏心的缺失
纵观从“大头娃娃”毒奶粉到“打死我也不吃的染色馒头”,从“黑心棉” 到“炸弹西瓜”,从“范跑跑”到“郭美美”、“小悦悦”事件,从“我爸是 李刚”到“你为党说话还是为人民说话”,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一次又一次无 情地拷问着当下中国的价值底线,动摇着我们曾经拥有的、引以为豪的文化的、
中国传统道德的失魂
责任心的缺失
报纸上、电视里和网络上“曝光”、“晒”出来的一个又一个党员干部的腐败案例、 道德丑闻,再听听民间一个又一个本来是传闻后来成真的丑闻,我们禁不住对党风、对 党员干部的道德状况堪忧。
羞耻心的缺失
在演艺圈流行的各种丑恶的潜规则,那些明星们变着法子“闹动静”以博取“眼球” 抬高身份的恶例并非个别。更为要命的是,作为拥有相当社会话语权的、应该教书育人 和主张正义的少数所谓知识分子精英,也剥下了为人师表的伪装,抄袭他人成果者有之, 亵渎花季少女者有之,残害生命者也有之。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遗失及建议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遗失及建议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自古都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历史上的几次民族大融合,通过路上、海上的丝绸之路与国外的交流,外国使节的到来所带来的异国风味等等,但是从发展上来看,所有的文化冲击都没有越过中华文化的壁垒,要么作为中华文化的补充,要么被中华文化所同化。
中华文化的强势可见一斑,同时也使得华夏文明得意生生不息源远流长,上下延续两三千年;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在其他三家纷纷没落时,中华文明一枝独秀,至今依然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中华文化似乎也有没落的可能,特别是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来,传统文化似乎渐渐地被抛弃,而改革开放以来尤为突出。
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这不能不一起我们的深思。
当敦煌的瑰宝出现在大英博物馆,当《孙子兵法》、《三国演义》的读者更多的是外国人――作为华夏子民,我们应该为此欣喜还是悲哀?当我们的经济实力受到世人的瞩目,而中华优秀文化却在不自觉中流失,我们是该喜还是该忧?毋庸置疑,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思想解放的确带来了文化的活跃和激荡,国门打开的确带来了文化的四面来风八方有雨。
也正是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新旧文化的矛盾,中西文化的碰撞,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比较,文化的守成和文化的变革都积极地不可避免地涌现出来。
西方的生活方式、社会文化的东进也慢慢缩小了东西文化之间的距离,这在青年一代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我们所见所闻之处,80年代后期出生的人开始相信圣诞老人了,开始在麦当劳必胜客里面过生日,可他们中很多人不知道毛笔该怎么拿,没读过线装书,没见过长命锁,没上过八仙桌,他们可以把不知从哪个角落里找出来的珠算盘当车推着玩。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五篇中国传统文化读后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1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兼容并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涵盖了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方面。
根植于封建主义土壤,经过5000年的锤炼,成为中华民族复兴国家、确保繁荣昌盛的文化根基,成为黄帝子孙安身立命之本,支撑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推动中华文化广泛、持续、永无止境发展的力量源泉。
中国有五千年和几千年的悠久历史。
经过几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和抛弃,凤凰涅槃重生。
时至今日,随着外来文化的泛滥,道德标准的缺失,浮躁和日益功利的趋势,它依然独树一帜,光彩夺目。
刚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就觉得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花精力研究几千年封建文化的“古董”费时费力,跟不上时代潮流,是在重复封建思想的错误。
抱着互相挑毛病的心态,不屑于举起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眼睛像扫描仪一样机械地扫描,就这样持续了xx、两天、三天。
渐渐地,我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
当无聊的词和尴尬的句子慢慢被自己接受;做人的原则和对待生活的方式都是自己认可的。
说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所提倡的;道家崇尚教化,求道,体悟道,无为而治;佛教主张利己利人,功德圆满;《周易》崇尚田行健,君子自强不息;正如地球的容量是可以容纳的一样,一个绅士也必须不断地在自己身上培养美德来肩负起这个世界。
想到这些,我的心灵更是神清气爽,感叹自己只知学问,只知传统文化的冰山一角。
古代先贤多花时间总结过去,思考未来,所以他们是明智的。
他们是真的用心生活,好好生活,真正让自己达到灵与肉的结合,诠释生活的内在意义。
当我们忙于生活在现代社会时,我们被太多世俗的东西所束缚。
“一叶障目,看不见泰山。
”我们目前的障碍远不止“一片叶子”。
物欲横流、认真攀比、奢求无度、功利心强的现代风气,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迷住了我们的心灵。
让我们把自己局限在自己的世界里。
梁漱溟老师认为人类面临三大问题,顺序不能错:一是解决人与物之间的问题,二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三是解决人与自己之间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传统文化的流失与反思
陈鹏
A13120362
水文1201班
摘要: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历经千年,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逐步创造发展起来的。
她几经建构-解构-再建构,绵延不绝,生生不息,慢慢沉淀而成。
她是千百年来国人对文化的希望,是国人对文化思想的反思。
当我们今日面临着随资讯发达的电子时代而如洪水般涌来的西方文化时,还有多少人可以坚持那涓涓的细水长流?近两年来,我国的本土文化,民族文化不断遗失. 民族文化急需受到保护!!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流失;反思;
中国传统文化已植跟于中华民族五千年,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对炎黄子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外来文化侵入的原因,更有自身传承的缺陷,中华传统文化的现状并不乐观。
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流失。
在我国内蒙古流行的马头琴,去年已被蒙古国申报为该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皮影戏,也被印度尼西亚申报为该国的文化遗产;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
这一切的一切都值得国人去反思,从建国以来,以发展经济作为主要发展目标,政府和人民群众大部分都在注重经济的发展。
西化的东西不断传入国内,而传统文化却在不断的遗失。
看看现在的孩子,基本上已经成了半个西方人了,对中国本有的文化了解太少。
中华的文化底蕴,源远流长。
但这源远流长的文化也想黄河水一样,快要枯竭。
我们的青少年急需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十年、二十年过后,我们固
有的文化还有多少?!很让人担忧!
我国目前的民族文化正在面临威胁,东南亚国家的一些做法确实令国人感到愤慨,韩国声称中秋节为自己的节日,孔子是其自己的祖先......,最近在网上还有一些韩国人肆意发帖子,宣扬韩国文化,鄙视中国文化,令网友十分气愤,这种意淫中国文化的人大有人在。
其中崔程秀就是一个典型。
好莱坞来了,留给我们最大的悬念就是:这些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经典题材会被美国人演绎成什么样子?其实,欲望也好,想象也好,说到底好莱坞是一个文化工厂,他们挖掘新题材的冲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对利润的追求和攫取,是为了分食世界电影市场的大蛋糕,并不是在从事文化保护计划,他们是好莱坞,不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他们将会用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标准来打量和改造传统的民族题材,并按照他们娴熟的商业逻辑来进行运作,推向世界。
首先,他们不会“正说”,其次他们也不会“戏说”——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想象,不符合他们的文化理解——但他们会“西说”,将一个东方的、中国的、民族的、传统的文化题材处理成一个西方的、美国的、好莱坞的和后现代的电影文本。
这其中,最大的可能是,传统文化元素的流失和故事逻辑的更改。
在学校上动画影片赏析课的时候曾看过一部西方拍的一部动画片《花木兰》,动画片《花木兰》并不是一个充分尊重中国人印象中那个传统“替父从军”的民间传说的模式和版本,而是进行了大胆的符合西方人接受心理和习惯的艺术夸张和改编,片中花木兰成了一个典
型言谈举止大胆率直、情感表露直白主动的西方女子,而全然没有中国传统封建社会里女子的矜持和谨慎。
这样的花木兰是典型的西化的花木兰,而非传说中的花木兰。
是用自己的文化想象和演绎装进了这个名叫“花木兰”的瓶子里,然后大声吆喝着,出口到中国来大赚其钱。
这将对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孩子们对这一中国历史上经典的女性形象的认同和接受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而当好莱坞陆续对《杨家将》、《西游记》、《孙子兵法》等一系列中国经典完成“西说”时,中国的孩子心目中的文化版图将会是怎样的图景?
前不久传出有关造纸术之争,埃及和韩国都声称造纸术创造应归属自己本国。
现在的韩剧让不少国人觉得哭笑不得,尤其是一些历史剧,仅一部大长今就笑话百出,不得不让人思考一个问题:韩国导演到底懂不懂历史?!
众所周知,追述到西周时期,现在的朝鲜韩国是西周灭商后的一个箕氏侯国,相当于现在中国的一个县郡,被称为高据丽。
唐代是中国的鼎盛时期,是当时时界超级大国,中国的文化不断被传入韩国,日本,印度等国。
医学、佛学、茶道、服装、公艺、技术……等。
不断传入周边国家。
不得不说近几年韩国惊醒文化侵略确实令人悲愤。
汉城改“首尔”的闹剧刚刚过去,韩国议员又开始张罗把“汉江”改为“韩江”,“中医”被改名成“韩医”,并被作为高丽医学而拼命向世界宣传推广。
公元前14世纪,商朝就有了甲骨文的记载,篆体字从秦朝的李
斯创建以来,一直被沿用,在国内研究古代文学,古汉字的专家也有不少,而最后真正让世人了解中国汉字历史的却是日本人,日本出版中国古代汉字历史一书把汉字的历史介绍的非常详细,是很多设计师的工具书。
作为国内的专业研究人士,对汉字的文化比这些出版书的日本人知识丰富得多,但最终没有让大众了解。
我们的研究人员除了自己研究以外是不是应该做些事情,让人民群众也能了解,跳出死研究的套子,把这些研究的成果进行传播呢?!
一.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流失的反思
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开始被政府和社会重视,同时也积极寻求保护对策。
讲解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百家讲坛》栏目就很受大家喜欢。
2006年6月,我国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名列其中。
同年9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出台。
纲要指出,要充分发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民族节庆的作用。
2007年11月9日15日,“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研究小组”在人民网、新华网、国家发展改革委网、新浪网等大型网站上,就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草案)开展问卷调查,共获得约1万份有效答卷。
对于增加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的问题,总1499337张,其中,支持931242张,占62.11%;反对441860张,占29.47%;无所谓126235张,占8.42%。
2007年12月16日,国务院正式颁布了修订后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一年中法定节假日的总天数由10天增加至11
天;其中,劳动节的假期由3天调整为1天,新增法定节假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各放假1天。
据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节假日调整的主要原则之一,就是要有利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根据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状况调查及逐渐流失原因调查问卷也显示我国国人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在逐渐增强。
当了解了许许多多的事例后,许多人都会感到悲愤与不满,但除了悲愤与不满我们是不是应该有所反思?我们是否应该爱惜我们优秀的文化传统?周边国家对我国文化如此侵略,除了愤慨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有关部门和我们自己也应该加强保护传统文化,我们应该主动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因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我们应该深知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所在,没有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就失去了自己的根基,我们应加强对自己的反思,从而更好的发展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只有不断的丰富和强化文化的民族性,才能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面对文化同一化的挑战。
三总结:除了悲愤与不满我们是不是应该有所反思?我们是否应该爱惜我们优秀的文化传统?周边国家对我国文化如此侵略,除了愤慨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有关部门和我们自己也应该加强保护传统文化,我们应该主动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因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参考文献:中华传统文化释要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黄鹤著
中韩文化发展考察报告社会科学报
文化与人格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刘承华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