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遗忘的胡先骕》读后感

合集下载

读书笔记高中生必看800以上

读书笔记高中生必看800以上

读书笔记高中生必看800以上读书笔记高中生必看800以上范文1去年读熊培云的《重新发现社会》,让我觉得很大气。

于是,今年买了他的新书《自由在高处》,读完后感到温暖和力量。

这本书的文字延续着熊培云一贯的风格,说得道理都是常识,举得的例子都是习以为常的。

但这本书尤其让我觉得个体并非毫无选择,个体要想收获自由,就必须站到“高处”。

但熊氏所说的“高处”并不是要获得高的社会地位、为所欲为,而主要指站在精神上的高处。

自由的前提的一定是选择,我们在生活中总会听到“没办法、体制就是如此”、“大家都这样”等此类的话语。

一般人也都会选择随大流,一边随一边抱怨。

其实,选择的前提就是有自己的精神立场或者说信仰,并能够根据自己的信仰对生活做出解释,从而做出符合自己的选择。

在选择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对自己的观点和行动进行调整。

注意,是“调整”不是放弃自己的观点随大流。

自由一定是和主体性联系在一起的。

要想获得自由,就必须有自己的选择,同时也尊重别人的选择,在适当的时候心甘情愿的放弃自己的权利。

近来,读了西方的一些理论书籍,发现自由、平等是所有学科都绕不过主题,也是与每个人密切相关的话语。

自由与平等哪个更重要?我觉得绝对的平等是不可能的,但是平等的自由还是可以实现的。

自由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我们每时每刻都面临着选择,也都面临着自己自由与否的问题。

可是,我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框架中,人的自由就是不断这些框架的过程。

但自由也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还包括想不做什么的自由。

比如,有时候当我吃完饭就到网络上闲逛时,其实就是不自由的。

一个自由的人一定是一个有个性的人、也是一个精神上很强大的人。

头脑的自由才是真自由,行动的自由要以头脑的自由为前提。

做老师也有些年头了,深感现在大学生的自由度比以前有了很大变化,但学生的自由选择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为,有时候自由是要争取的,别人施与的不是自由。

可惜,在我们生活中,自由总是被误读、也总是不忽视。

先辈的旗帜观后感600字 - 读后感大全

先辈的旗帜观后感600字 - 读后感大全

先辈的旗帜观后感600字-读后感大全看完开学第一课,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内心如斑斓壮阔的大海一般,翻动着浪花,热血沸腾。

开学第一课,给我上了意义非凡的三堂课,信念不移、勇往直前、百折不挠。

更让我对这三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思考。

其中,胡正先老人和耿飚将军的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俗话说“只要持续地努力,不懈的奋斗,就没有征服不了的东西”胡正先老先生不正是如此吗?他的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永远刻在我的心中。

更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在我的心中,也播种下了这颗百折不挠的种子。

我相信,只要大家爱护这颗小种子,它将一定会长成参天大树,人民一定会更加幸福,国家也一定会更加富强。

耿飚将军是大家家喻户晓的好将军。

耿飚将军带领的红四团是长征先头部队,长征的第一步就是他们迈出的。

他和战友克服了一系列的困难,创下了一天军行240里的奇迹。

现在的我们,一定叫他们超人,但我认为,他们没有超人的体力,而是有着超人的毅力,是毅力让他们征服了千山万水,征服了万仞冰山,更征服了我的心。

耿飚将军身患重病,但他仍然信念不移、百折不挠,即使身患重病,但他心中只有一个念想:我要解放全中国!我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闭上双眼,我仿佛看到了耿飚将军面对病痛的不畏惧,我仿佛看到了他不屈不挠的眼神,仿佛看到了他坚定的眼神。

我想,是什么让耿飚将军一心想要解放全中国?我想是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吧。

作为小学生的我们不屈不挠、勇往直前是我们应该具有的品质。

长征时期的英雄们,不惜牺牲自己的事迹时刻激励着我们,他们的故事,时刻激励着我们。

让我们接过先辈的旗帜,做一个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信念不移、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和平的好少年,将来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3月份《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读后感

3月份《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读后感

《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读后感王丽2017.3.13季羡林老前辈,写的文章质朴深情。

这篇节选了三位恩师,每位恩师对他的影响之深,他心中感恩的种子至切我们读者娓娓读来,仿佛能看到他们就在我们眼前似的。

胡适之先生的笑容是朋友式的,陈寅恪先生的识人举贤,瓦尔德施密特先生一对一威仪俨然,一丝不苟的教态,老教授西克无私精神:不惜衰朽残年,想把衣钵传给这个异国青年,均活在他鲜活的记忆中。

说起教师,我记得我从小学的理想就是当一位教师,一路也算顺风顺水,一步步考上师范,毕业后从事小学教育。

说起我做为教师,我自感惭愧!业绩平平,有辱使命。

可能我不在我喜欢的科系,可能我有些懒惰,缺少创新。

但是我喜欢教育,我喜欢自由单纯的孩子们,所以我会一直爱我的教育事业。

真的,这是我的理想,这么好的职业,让我如何不爱你呢?接下来我会努力,希望我能喜欢我所在的学科,或者我愿意累点能入任教我喜欢的学科。

说起恩师,我也深有感触。

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大学也有很多老师,但真正记得的老师却很少。

小学班主任老师不怎么喜欢我,因为我比较内向,脾气有点大吧。

但我学习还可以。

初中老师我要感谢语文吴老师,英语男老师(原谅我我当时依旧很内向,忘记了他们的名字),语文老师温文和善,感性可爱,我记忆最深的是她每周有一节欣赏课让学生来上,两位学生自己备课,做课件,准备教具等,讲完老师会给点评,重点地方做讲解。

我们兴趣非常浓厚,经常笑声不断。

英语老师张得向徐志摩,眼睛不大,嘴挺大。

英语课讲到重点,经常外套西服一甩放在教师椅上,有时候类似疯狂英语,大声读,大嘴型。

上他的课不能睡着,因为我祖籍山东,虽然我在哈尔滨土生土长,但受父母家庭影响,有点口语。

对英语TH组合咬舌发音不准,老师就一遍遍的讲,我还是不准,还是纠正。

直到。

我哭了为止。

想想我好不争气,一定让老师很难堪很头疼。

我如果再见到他,我会对他说:对不起,老师。

谢谢你老师!恩师中还有高中乔红艳班主任,大学函数老师,他们真的对学生是无私的,他们年轻激情授课,待我们似朋友,我们怎么能不爱她,不爱他们的课呢?所以我也要振作起来,加快脚步,追上恩师的节奏,回报他们的爱,让学生爱上我的课!我知道凡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不那么轻松了。

不该忘记读后感

不该忘记读后感

[不该忘记读后感]宁静的夜晚,我从书包里取出《不该忘记》这篇文章,不该忘记读后感。

读了以后真是意犹未尽,令我感触很深。

这篇文章大概讲述的是美国观光台来到中国探访,在春城餐厅吃发饭而因为日本人出得比自己价钱高,所以要求我们换地方。

我们对待帮助过我们的人,却没有我们原来得敌人待遇高。

这让我们非常痛心,我们这样对待帮助过原来我们的朋友,跟卖国贼有事吗不同?虽然我原来也这样对待过我得朋友,但是现在我已经明白。

红邻巾就是我的朋友,他把我带入知识的海洋;把我带入飘然得对旗下;把我带入团结得集体里。

可我自从带上他以后就一直不爱惜他,慢慢地他变得又烂有旧。

可我也从不知道要把它洗干净。

到了星期一我把红领巾带上它的光芒没有原来那么耀眼了,我明白了。

我应该爱惜它,它是我得朋友。

他原来帮助过我,帮我战胜过恐惧;帮我在课上认真听讲;帮我成为一个懂事的孩子;帮我在运动会上加油鼓劲&&所以我们应该记住曾经帮助过我们的朋友,不应该见钱眼开。

正如最后说的:这是人得灵魂啊!如果没有飞虎队也就没有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没有革命的胜利。

人总会遗忘一些东西,但怎能忘记飞虎队呢?他可是用鲜血和灵魂铸造的死亡丰碑!----------------------暑假期间,我读了《东史郎日记》这本书。

东史郎,1912年4月27日出生于日本京都府竹野郡丹后町。

1937年8月,25岁的东史郎奉天皇之命应召入伍,系日军第十六师团步兵二十联兵队上等兵,曾参加攻占天津、上海、南京、徐州、武汉、襄东等战役,1939年8月因病回国。

1944年3月,他再次应召参加侵华战争,读后感《不该忘记读后感》。

1945年8月,他在上海向中国军队投降后回日本。

战后,先后经营电影院、机床制造业等,生有四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家庭生活水平富裕《东史郎日记》向世人全面的展示了南京大屠杀的史料需要,反映了侵华日军的残忍、无情。

我还记得这样一段:中山路上的最高法院,相当于日本的司法省,是一座灰色大建筑,法院前有一辆破烂不堪的私人轿车翻倒在地。

2020高二文章读后感1200字

2020高二文章读后感1200字

2020⾼⼆⽂章读后感1200字⽣命的尽头。

就像⼈在黄昏时分读书,读啊读,没有察觉到光线渐暗;直到他停下来休息,才猛然发现⽩天已经过去,天已经很暗;再低头看书却什么都看不清了,书页已不再有意义。

这⾥给⼤家整理了⼀些有关2020⾼⼆⽂章读后感1200字,希望对⼤家有所帮助.2020⾼⼆⽂章读后感1200字1只为途中与你相遇在这个卷帙浩繁的时代,趁着夜幕降临,坐在床上,静静地捧着⼀本书在怀,让思绪随意流淌,让感触肆意泛滥,⽆疑是最享受的事情。

_《似⽔年华》初识仓央嘉措这个名字,是因为“相见何如不见时”⼀句,因为⼀⾸诗爱上⼀个⼈,每当阅读他的⽂字,那遥不可及的六世达-赖,能想到的,却只剩下雪域⾼原蓝的纯粹的天和⽩的纯粹的云,空灵,恬静,洒脱。

他留给世⼈的是天下第⼀有情⼈的风雅形象。

活佛仓央嘉措在这条充满希冀的路上演绎着⼀段令⼈扼腕的情爱悲剧。

初读《那⼀夜》不禁萌⽣缠绵之感,眼前突⼊⽉升⽉落之境,脑海中的意象异常清幽:临窗思慕的⼈⼉对⽉期盼。

隐约之间,⼴漠空虚的世界⾥,苍凉的旋律悠然奏响,似⽔般缠绵,如丝般轻柔,爆裂出莲花般的光芒。

这就是我印象中的仓央嘉措,刚开始⼀度认为活佛理当是那种历经风⾬,深谙佛理,淡定参禅的⽼者。

谁知到历史中追寻事迹的时候,才发现竟与想象中判若两⼈!想来是被“仓央嘉措”这四个颇具意味的字给误导了吧。

在那远离尘缘的法号下⾯,却是⼀位正值年华的⼈物。

这样⼀个⼈,怎么都与“年⾼持深”四字不沾边。

但很奇怪地,⽆论是对诗还是对⼈,甫⼀接触,竟能够从笔下读出沧桑。

这⽆论如何都与他的英年早逝不相称的。

《那⼀世》是仓央嘉措为他在年少懵懂的时期邂逅美丽纯真的少⼥玛吉阿⽶⽽作。

窗外⽉⾊朦胧,点点洒落在⼼间,调适,荡涤。

于是,⼼中升起⼀种敬意,⼀种寄托,这种意念把所有的浮华与欲望化作⼀丝清凉。

翻开《仓央嘉措情诗》,翻⾄《那⼀世》醉眼胧胧中于灯下再次捧读此诗,⼀时⽆语,便在那冷寂中缅怀了那⼀段消逝在风中的恋爱,祭奠着那个泯灭在历史尘埃中的男⼦。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思园观后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思园观后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思园观后感
历史厚重、独具特色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两大校区坐拥江城山水灵气,其南湖校区位于风景秀丽的南湖水畔,首义校区位于历史悠久的黄鹤楼下。

“你在思园的绿荫里,远离喧嚣﹔我在文波的钟楼上,极目远眺;如果天黑之前来得及.重播泛黄的回忆...….”一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版《南山南》,唱出了莘莘学子的校园情怀。

在思园的浓绿当中,陈毅塑像静静地矗立着。

陈毅元帅的塑像为半身青铜塑像,高1.5米,铜像着眼于历史的再现。

在历史背景上,以1948年陈毅同志在戎马侄惚生涯中主持建校、亲临授课,展现其为开创教育事业不辞辛劳、文武雄才的形象;表现手法上,以陈毅同志身披大衣、神采奕奕,向群众深情凝视的一瞬间,表现契合群众的血肉关系,再现了陈将军当年从战场风尘仆仆到中原大学传道授业的风采。

在塑像正前方的石碑上,镌刻着陈毅有名的诗作“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陈毅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前身中原大学的主要创始人。

陈毅塑像早已成为中南大学子的信仰,指引着学子不断前行;他的革命精神,已融入中南大的灵魂,激励着中南大在改革的大潮中一路高歌。

读胡先生文章有感

读胡先生文章有感

读胡先生文章有感胡德儒先生关心台海问题,写了很多文章,为此我深感敬佩!但每每读胡先生文章,总感觉有不同的见解,本着学习的态度,这里试图就胡先生的《“多党制”与“开明专制”,哪一个好?》一文谈谈自己的感想。

其实胡先生大可不必介意“有些人认为笔者是反对中国实行“多党制”的、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动人物”,我曾经在驳文中说道:其实多党制也好,一党制也好,本身是中性的,谈不上什么“进步”、“反动”之类,只有把意志强加于人的集团或政党才爱摆弄这些东西,给人们画上各种标签。

关键是:任何制度的选定是不是能真正反映民众的意愿,进一步由此,任何政党的执政,能不能代表至少是尊重民众的意愿,这才是根本。

凑巧的是,最近工信部宣布了一项“绿坝”计划,强迫电脑安装他们指定的软件,在民众的质疑声中,前后说法矛盾,至于制定政策的霸道和不可行,以及挥霍纳税人钱的行为更显出其荒唐,关于这事件,质疑文章很多。

胡先生其实一直对制度问题感兴趣,提出一个又一个见解,本人认为这是思想多样化的标志之一,可惜的是,现实中要求统一思想的例子比比皆是,多样化争鸣是人类进步的标志和动力,本人愿意就《“多党制”与“开明专制”,哪一个好?》与胡先生展开讨论。

首先笔者不能赞同胡先生的所谓“假如中国实行与西方接轨的“多党制”,一定会付出无比巨大的社会成本,就是会爆发‘颜色革命’,而且国际上的反华势力就是想利用‘颜色革命’颠覆社会主义中国。

因此,有些中国人坚持反对‘多党制’”这样一种论断。

原因有三:一、多党制并不是西方的专利,实行多党制也未必就是和西方接轨,事实上,西方国家都实行着不同的政治制度,英国、法国、美国、意大利等国家,政党制度完全不同,为什么中国实行多党制就是和西方接轨呢?所谓接轨就是人为地硬性把多党制定位为西方的东西,这种说法同样暗含了某种霸道,而实际上东方正有越来越多国家在实行这种政治制度,因此不能说实行多党制就是和西方接轨(暂且不谈即使“是接轨”也不能说是好是坏),我一再强调多党制也好,一党制也好,本身是中性的,关键看能否得到民众的认同而不是强迫,能否遵从民众的意志并且能有效为民众服务,这才应该是判断制度好坏的标准。

食人树——精选推荐

食人树——精选推荐

⾷⼈树⾷⼈树 ⾷⼈树 我上⼩学的时候曾经看过⼀本名为《世界奇闻怪事》的书,⾥⾯搜集了各种各样的天⽅夜谭,⼤到外星⼈绑架地球⼈、百慕⼤魔⿁三⾓、神秘的北纬30度,⼩到吃头发的⼈、⾷量过⼈的⼈、命运⼀模⼀样的双胞胎,当时流⾏的怪⼒乱神(虽然有个别的确是真事)可谓靡不齐备。

这种种奇闻怪事中,有⼀则讲“⾷⼈树”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事隔多年,我在⽹上很容易就搜到了和我当时看到的版本基本类似的介绍: 世界上能吃动物的植物约有500多种,但绝⼤多数只能吃些细⼩的昆⾍。

⽣长在印度尼西亚⽖哇岛上的奠柏,居然能“吃”⼈。

真是世界上最凶猛的树了 奠柏树⾼⼋九⽶,长着很多长长的枝条,垂贴地⾯。

有的像快断的电线,风吹摇晃,如果有⼈不⼩⼼碰到它们,树上所有的枝条就像魔⽖似地向同⼀个⽅向伸了过来,把⼈卷住,⽽且越缠越紧,使⼈脱不了⾝。

树枝很快就会分泌出⼀种粘性很强的胶汁,能消化被捕获的“⾷物”,动物粘着了这种液体,就慢慢被“消化”掉,成为树的美餐。

当奠柏的枝条吸完了养料,⼜展开飘动,再次布下天罗地⽹,准备捕捉下⼀个牺牲者。

当地⼈已掌握了它的“脾⽓”,只要先⽤鱼去喂它。

等它吃饱后,懒得动了,就赶快去采集它的树汁。

因为这树液是制药的宝贵原料。

奠柏虽然凶猛,但终究⽃不过⼈,最后还得乖乖的被⼈们利⽤。

说实在话,这故事的确编到了能够以假乱真的程度,我当时就被骗得相信了。

当然,有了植物学的知识之后,要戳穿这个谎⾔还是很容易的。

植物中的确有⼀类⾷⾁植物(carnivorous plant),因为它们主要捕捉昆⾍,所以也叫⾷⾍植物(insectivorous plant)。

⽬前全世界发现的⾷⾁植物共有13科20属600多种,绝⼤多数都⾪属于三个⾷⾁植物科——猪笼草科、茅膏菜科和狸藻科。

⾷⾁植物其实并不罕见,从热带到寒温带都有分布。

在我国南⽅很多地⽅——⽐如⼴州的⽩云⼭和深圳的梧桐⼭——很容易就能见到茅膏菜属的多种⾷⾁植物,在北京也⼀直有狸藻⽣长(虽然数⽬⾮常少)。

读《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有感400字

读《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有感400字

读《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有感400字
读《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有感400字
读了《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后,我感到无比痛心。

罗布泊曾经是个美丽的仙湖,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水明如镜。

却在20世纪70年代,仙湖消逝了,罗布泊从此变成了一个令人恐怖的地方。

是谁造成这样的悲剧?
现实告诉我们,是人类。

是那些不悔改的人类。

他们只是一昧地向大自然索取资源。

却从不懂的感恩回报!人类以为自己是宇宙万物中智慧最高的生物,以为自己可以征服自然,殊不知在自然的眼中,人类不过犹如是沙漠中的一颗微不足道的'小沙子,根本无法与大自然抗衡,至于征服自然,不过是异想天开的幻想罢了,丝毫不切实际。

因为人类的所作所为,受伤害的不是自然,而是人类自己,再这样下去,人类就是自寻死路啊!
为什么“仙湖”会“人间蒸发”呢?是大自然对人类的复仇?还是人类在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是人类的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把流往罗布湖的水源全部抽干,导致罗布泊上的植物因干旱而枯萎,动物因缺水而死亡,绿林环绕的罗布泊竟与广阔无垠的沙漠浑然一体,人类彻底扭转了罗布泊的命运,把罗布泊活生生地扼杀了。

面对这些悲剧,人类不但没有自我反省,反而认为这是理所当然,并且变本加厉地让类似的悲剧继续上演!
如果人类再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不久,罗布泊的命运就是地球
的命运,人类最终都会灭绝:灰霾天气的日渐出现;地球逐年变暖;北方接踵而来的沙尘暴;近年来不少地方的连年干旱;不少地方河流湖泊的污染……怵目惊心。

所以在此我呼吁大家:保护环境,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建美好地球!。

世界上最困苦的艺术学院胡松涛读后感

世界上最困苦的艺术学院胡松涛读后感

世界上最困苦的艺术学院胡松涛读后感我读了世界上最困苦的艺术学院胡松涛,每本小说的故事都是作者或多或少的缩影和追求。

鲁艺被称为“世界上最困苦的艺术学院”。

这里没有大提琴、小提琴和竖琴,更没有钢琴。

演奏《黄河大合唱》的乐器不够,鲁艺音乐系的师生就自己动手做。

洋油桶蒙上晒干的羊肚皮,插上一根一米多长的木头作琴杆,又从饲养员那里讨来马尾毛作弓毛,做成了延安历史上第一把低音胡。

茶缸里装上沙粒做成沙锤,把钢勺子放在水缸里搅动出水声、波浪声……这些“土乐器”为《黄河大合唱》的伴奏做出了巨大貢献。

《黄河大合唱》首演成功,引起轰动。

毛泽东看了演出后,特别高兴,站起来使劲鼓掌,连声说:“好!好!好!”并把自己的从前线缴获的一支派克钢笔和一瓶派克墨水赠送给冼星海。

周恩来也为冼星海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心声!”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爱国将领邓宝珊从榆林路过延安时,毛泽东举办了一场欢迎晚会,500多人参加演出,冼星海要同学们把能用的乐器全都用上。

当幕布一拉开,《黄河大合唱》那雄壮嘹亮、气势磅礴的歌声和锣鼓齐鸣的阵仗,把邓宝珊将军吓了一跳,他霍地站了起来,泪流满面……王莘担任《黄河大合唱》中《河边对口曲》王老七的领唱。

他对冼星海说:“《黄河大合唱》表现了中华民族阅尽苦难后排山倒海的力量。

”冼星海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可惜缺一架钢琴伴奏。

”钟灵在一边听见了,没大没小地说:“老师,我给你画一架钢琴吧。

”冼星海自言自语道:“我要把《黄河大合唱》改编为钢琴协奏曲……”写书和绘画还有作曲写词都是一样,都是作者得以发泄、逃避、幻想的一个世界,只属于自己的世界。

写小说和实用书籍不一样,只有遇到对的人才有共鸣。

作者借书中错综复杂的n角爱情,阐述了自己对爱情的理解和追求,徘徊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是痛苦还是磨炼?关于爱情,我们都应该有自己的答案。

虽然是女性写的关于爱情和职场的书,书中的描写和叙事方式都不是自己喜欢的黑色幽默,但多接触和自己不同的类型也有裨益。

胡先骕事迹故事介绍范文

胡先骕事迹故事介绍范文

胡先骕事迹故事介绍范文胡先骕是首次鉴定并与郑万钧联合命名“水杉”和建立“水杉科”的科学家,胡先骕事迹大家知道哪些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胡先骕事迹故事介绍内容7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胡先骕事迹故事介绍内容(精选篇1)1940年10月胡先骕被任命为国立中正大学首任校长。

1952年有思想改造运动,胡先骕作《对于我的旧思想的检讨》,其中言出任中正大学校长之原因云:这一年,熊式辉在江西泰和筹备办一所大学。

熊式辉办这所大学的意图是要培养他的干部,起先他要把这所大学算作省立,陈立夫坚决不肯,才成为国立的。

在这年的秋天,熊式辉推荐我做中正大学校长,我以为在战时能在家乡创办一所纪念抗日战争的伟大领袖的大学,是件有价值与光荣的事,而且也达到了我向上爬的欲望,便答应了。

胡先骕第一次检讨,未获通过,又作《对于我的旧思想的再检讨》,对此问题原委,又云:那时陈立夫本来是想任命吴副院长去做校长的,而我却是蒋介石所特别赏识的人,我对于作官没有兴趣,此次却做了第一任纪念国民党领袖的大学校长,我是引以为荣的,所以我便毫无迟疑地接受了这个任务。

从胡先骕自述,几乎可以明确得出,其出任校长与吴有训无关。

某年笔者出版《不该遗忘的胡先骕》一书,即依据胡先骕《检讨》而作此认定。

此前,在《中正大学校友通讯》中,不时有文章言及系吴有训推荐,笔者以为拙著问世,可为更正。

其后,依然有人持此之说。

再后,笔者又获得一些与吴有训相关材料,某年6月在本公众号上发表《胡先骕出任中正大学校长再探讨》,意在引起学界之注意。

2024年5月24日江西师范大学举行胡先骕诞辰130周年学术研讨会,仍有学者不察作者公布之史料,而沿用旧说。

胡先骕事迹故事介绍内容(精选篇2)胡先骕先生是中国近代植物分类学奠基人。

中国近代较早开展系统性木材学研究的机构是1928年由胡先骕等先生在北平设立的静生生物调查所(简称静生所)。

1935年,胡先骕先生给唐燿先生编纂的中国第一部木材学专著—《中国木材学》题序时直言:“木材之为学,乃森林利用学上主要科目之一。

全国优秀教师陶德麟事迹学习心得2020精选5篇

全国优秀教师陶德麟事迹学习心得2020精选5篇

全国优秀教师陶德麟事迹学习心得2020精选5篇陶德麟同志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陶德麟一生学术探索硕果累累、成就卓著,先后出版著作2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学习全国优秀教师陶德麟事迹心得,供大家参考。

学习全国优秀教师陶德麟事迹心得陶德麟称自己只是一个“在荆棘丛生的小路上蹒跚前进”的“平庸的探求者”,年事越高越深感自己的“无知”,只不过“赤子之心还没有泯灭”,明知“老之已至”而“不敢懈怠”而已。

中国当代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陶德麟先生谦和仁厚,平易近人,走进他的家,给人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书多。

一进门,映入眼帘的都是书。

客厅放置有整面墙大的书柜;沙发旁,紧挨书架的矮凳边,也都整齐地摞着高高的书刊和信件。

与客厅相连的小厅被用作“书房”,连接两屋的拱门两旁顺墙堆砌起一人高的“书墙”,小厅内置有一个整面墙大的书柜及一套桌椅,这里就是陶德麟平日伏案工作的地方。

“半路出家”走上哲学之路谈起他的哲学之路,陶先生笑称自己是“半路出家”。

陶德麟本科就读于武汉大学经济学院,在校期间成绩优秀,担任校刊《新武大》的编辑组组长,经常撰写短评和社论,并在职工夜校讲授语文课。

1953年毕业,李达校长选留他任学术助手,转攻哲学。

1955年,24岁的陶德麟写了题为《关于“矛盾同一性”的一点意见》的论文,批评苏联罗森塔尔、尤金合著的《简明哲学词典》,并刊发在1956年第2期的《哲学研究》上,即在当时中国、苏联和东欧理论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陶德麟参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撰写了《关于真理标准的几个问题》、《逻辑证明与真理标准》等系列重要文章,被称为“我国理论界拨乱反正和思想解放的领路人”之一。

60年来,陶德麟在马克思主义诸多学科和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研究成果,被学界誉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最前沿、最有影响的前辈学人”之一,“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的学者。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摘抄及心得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摘抄及心得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摘抄及心得大教学论是中国教育家胡先骕先生的巨著,是中国现代教育领域的经典之作。

在这本书中,胡先骕先生深入探索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教育的观点和理论,为中国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我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深受启发。

下面是我阅读大教学论时的一些摘抄和心得。

首先,胡先骕先生在书中强调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格。

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不仅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品德和人格。

他说:“培养国家的未来,并不是培养几百万个机械零件,而是呵护一棵棵茁壮参天的希望之树。

”这让我深思,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分数和能力,更要关注他们的品格和素质的培养。

其次,在书中胡先骕先生强调了教育要以学生为本。

他认为教育应该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潜力。

他说:“教师教学应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坚决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

”这让我想起了教育工作者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

此外,在书中胡先骕先生还探讨了教师的角色和责任。

他提出了“学一当三,治学两要”原则,即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要有高标准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同时要有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他强调:“做教师是一种伟大的责任,教育是为了人的人格和全面发展,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这让我思考到作为教师,我应该时刻保持学习的心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也要时刻提醒自己作为学生的榜样,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最后,在书中胡先骕先生还深入探讨了教育的社会性和复杂性。

他说:“教育是一门复杂的科学,它涉及到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家庭等众多因素。

”他认为教育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这让我认识到教育事业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我们不能只靠个别人或个别学校的努力,而是需要建立起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体系,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不该被遗忘的人

不该被遗忘的人

龙源期刊网
不该被遗忘的人
作者:马克平
来源:《全国新书目》2011年第02期
胡先驌先生是中国近现代享有国际声誉的植物学家,他与秉志、陈焕镛、钱崇澍、刘慎谔等前辈一起开创了中国生物学研究事业。

先生字步曾,号忏庵,江西新建人。

出身于上大夫家庭,幼聪颖,有神童之誉,立志功名其早,成名也甚早。

综其一生而言:首先,他是一位植物学家,毕生潜心于草木,发表科学论文百余篇,出版论著十余部,发现许多新种,尤其是有“活化石”之称的水杉的发现,更使他名满天下;其次,他是中国植物学事业的领导者,得中华文化教育基金董事会的资助,与秉志一起创办东南大学生物系、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之后,又创办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庐山森林植物园、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

这些机构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中国科学院接管,与北平研究院植物学研究所一起合组为植物分类研究所或工作站,即令日植物研究所、庐山植物同、昆明植物研究所。

在专业之外,胡先辅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捍卫者、《学衡》杂志的主将,与胡适大开笔战。

其旧学造诣精湛,所作诗文也堪称一流,为当时宿学名儒所推重。

胡先驌可谓是文理兼通的大家,如此博学多才,如今巳难复见;最后,胡先驌还是一位具有现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在他留学美国期间,接受西方自由主义熏陶,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都极为关注,形成自己的主张,但他并不积极投身于现实的政治之中,而是希望以言论影响时政,对国家进步产生积极作用。

只是一度曾担任国立中正大学首任校长,在国共两党激烈争持之时,积极组建社会党而走第三条道路。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因种种原因,胡先驌曾遭到不公的待遇和批判,饱经
折磨,逝世于“文革”中,此后遂被时间所淹没,其生平与事迹,至今尚不完全为世人所了解。

红飘带的读书心得

红飘带的读书心得

Don't waste your life, where you will regret it.悉心整理祝您一臂之力(页眉可删)红飘带的读书心得红飘带的读书心得1一种种动物,在动物大王沈石溪的笔下都富有情感与灵性,深深地吸引了我。

这个下午,我翻开了《红飘带狮王》这本动物小说。

阳光洒在书页上,我又开始了一次读书之旅:蜂腰雌狮是帕蒂鲁狮群中的一头母狮。

在一次捕猎中与掌门雄狮老杂毛发生了冲突。

最终,一只流浪雄狮黄巨鬣和它的助手辫子雄狮打败了老杂毛,黄巨鬣统治了帕蒂鲁狮群,而上任后的黄巨鬣却杀害了所有的幼狮。

万分心痛的蜂腰雌狮离开了帕蒂鲁狮群。

在流浪的途中她遇上了穷困潦倒的雄狮红飘带。

她救了红飘带并与他成家立业,找到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又碰上了黄巨鬣。

黄巨鬣与辫子雄狮打败了红飘带,并残忍地杀害他们的子女。

失败之痛使红飘带变得胆小无比,蜂腰雄狮为了重振他的威风,收留了流浪雄狮无鬣公狮。

在一次狩猎时,他们发现帕蒂鲁狮群被困在象群的包围圈之中,他们奋勇救了帕蒂鲁狮群,并结为了联盟。

由于帕蒂鲁狮群内部发生了分歧,他们趁此机会统治了帕蒂鲁狮群,红飘带当上了首领。

但是上位以后的红飘带踏上了黄巨鬣的老路,同样杀害了所有的幼狮。

蜂腰巨狮无比失望,再度离开了帕蒂鲁狮群。

当我郑重地掀过最后一页时,掩卷沉思,思绪万千。

文中的蜂腰雌狮想要改变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狮王即位便杀死群中幼狮的规矩,但最后还是失败了,这让我感触颇深。

有的人想要改变生物的生存规律,想要征服大自然。

但是我们生活在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人类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而鼠目寸光,不能只羡慕成功之花一时的惊艳,而改变了生物链的规律。

如果我们继续破坏地球生态环境,改变生物规律的话,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留给子孙们的将是一个混乱不堪的生存环境。

所以我们不能改变生物规律,要顾生物的感受,还他们一个纯净的生存环境,与他们和谐共处。

合上书,回想那一幕幕像是欣赏了一部险象环生、精彩绝伦的动物世界纪录片,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不该遗忘的胡先骕》读后感 读后感

《不该遗忘的胡先骕》读后感 读后感

《不该遗忘的胡先骕》读后感读后感中国现代生物学的奠基人胡先骕,被誉为“植物分类学之父”。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听说他还不是中国科学院的学部委员,曾说过这样的话:“恐怕还是要给,他是中国生物学界的老祖宗”。

尽管毛泽东连他的年龄都弄错了(毛说他“七八十了”,其实他才六十多岁),但读了《不该遗忘的胡先骕》(胡宗刚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5月版),还是觉得“老祖宗”之说是有道理的。

为什么“中国生物学界的老祖宗”,居然不是中科院的学部委员呢?这首先与他的学术观点有关。

1949年以后,新中国选择了亲苏反美的内外政策。

于是,“向苏联老大哥学习”、“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就成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在这种情况下,“不识时务”的胡先骕却在他编写的教科书中,点名批判了苏联生物学权威李森科。

李森科是列宁全苏农业科学院院长,他提出“一个物种可以飞跃为另一个物种”的遗传理论,在学术界引起很大争议。

胡先骕基于科学家的良知,在书中介绍这种情况,目的是为了让“我国的生物学工作者……不至于被引入迷途”。

但是他的做法却被视为“有严重政治性错误”,是“对苏联政治的诬蔑”(见该书第165页)。

从此,胡先骕就失去应有的学术地位,直到1983年,中国植物学会在太原召开成立50周年大会,会长在回顾本会历史时,也没有提到他的名字。

其次,还与他的留学背景和政治态度有关。

胡先骕两次留学美国,最终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因此被视为资产阶级学术权威(“文革”中又增加“反动”二字)。

另外,早在上世纪40年代末,他还积极组建社会党,参与起草了《中国的出路》。

这个文件是该党政纲,其中说道:“如果我们不参与政治,别人将要把与我们的意志和良心相反的制度,强加到我们以及我们的子孙身上。

”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的头衔,再加上这样的观点,怎能当学部委员呢?其实,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还有许多与胡先骕类似的人物,比如中国科学社的创始人任鸿隽和他的妻子、文史学家陈衡哲,中国政治学的开拓者张慰慈、张奚若,中国社会学的奠基人陶孟和……这些人大多是在辛亥革命前后赴欧美留学的。

不该如此寂寞的胡先骕

不该如此寂寞的胡先骕

作者: 贺伟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世纪风采
页码: 23-24页
主题词: 胡先骕 中共党史出版社 寂寞 学部委员 中央政治局 毛泽东 陆定一 中科院
摘要:“胡先骕”这个名字,已令今天的很多人感到陌生。

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21E出版的《陆定一传》中,记载有1956年4月27日陆定一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与毛泽东说到胡先骕的事。

陆定一说胡先骕批评李森科的观点,看来还是对的。

毛泽东问胡先骕是中科院学部委员(现称院士)吗?陆定一说:“不是,没有给。

”毛泽东说:“恐怕还是要给,他是中国生物学界的老祖宗。

”然而,在1957年增补学部委员的名单中,还是没有胡先骕。

最新高中读后感作文

最新高中读后感作文

最新高中读后感作文轻轻翻开这本书,红色的封面上伟大的毛主席和蔼地坐着,我心中不禁升起一股庄严的情感。

红色,是那红色的共产主义;墙,是那屹立在风雨中的永不倒塌。

那些红色的回忆,经历了九十年风雨的中国共产党,读着这本书,体会着这红墙中的回忆……正如这本书中的一个题目——《真火炼出凤与凰》,康克清希望着参军,希望通过战斗保卫国家,虽然是一位女子,却有着男儿般的钢韧,不禁让我想起了古时候那位英雄,花木兰。

而我更不能忘记的,是她对朱德将军无私的爱。

朱德和康克清是在井冈山斗争的艰苦岁月中相识的。

1929年春天结婚时,朱德已经43岁,是红四军军长,康克清则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红军战士。

朝夕相处的革命斗争生活,使将军与战士之间逐渐萌发了爱慕之情。

作为战友,康克清使得一手好枪,她不仅是朱德最好的警卫员,有时还与朱德并肩作战;作为妻子,她竭尽全力精心照顾朱德的生活,使朱德得以保持健康的体魄和旺盛的精力,能够协助毛泽东全力指挥部队作战。

多么生动的语言,多么真实的故事,多么朴实的情感,亲切实在,生动感人。

无数的情节事件,无数次地逼真地写出了人物形象和鲜为人知的内心世界。

品读将帅们的爱情、婚姻和家庭生活,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看到了他们的坚毅革命精神和高尚品德。

书中另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任弼时和陈琮英。

他们之间那无法感触到的朦胧的爱,笼罩着那两颗朦胧的心,经过岁月的冲刷,虽已没有了情窦初开是的澎湃,但他们之间的爱就如同奔腾的潮水,从遥远的历史深处,淡淡地涌流过来,清晰地绵绵展开,真挚,纯洁,永恒……爱情和婚姻是与每个人的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正如任弼时同志对陈琮英大姐说的那样:“我们是革命夫妻,我们的爱情是融化在对党、对人民的爱情之中的!”多么感动啊,普通地开始,平淡地消逝。

当我读到任弼时一家重新团聚在一起,书中那亲情的感染,欢乐的氛围,我的脸上也情不自禁的浮现了笑容。

想起我身处的这个幸福的家,伟人如何,普通人又如何,爱——依然永不磨灭。

高中历史热门阅读 胡先骕与胡适的论争和交游:两个反对的朋友素材

高中历史热门阅读 胡先骕与胡适的论争和交游:两个反对的朋友素材

胡先骕与胡适的论争和交游:两个反对的朋友胡先骕与胡适的论争和友谊是学术史上有趣味也有意义的掌故。

胡先骕字步曾,号忏庵,出生于江西南昌市一个官宦家庭。

1909年,考入京师大学堂预科。

1912年秋,考取官费赴美留学生。

1913年入加利福尼亚州柏克莱大学农学院,先学农艺,后改为植物学。

课余写诗,主要学杜甫、韩愈、黄庭坚等。

1914年7月,胡先骕经杨杏佛介绍加入南社,其诗词创作大多在《南社丛刻》上发表。

1915年胡先骕加入中国科学社,1919年当选中国科学社书记。

1922年,他和秉志、杨杏佛等人在南京创办了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首开中国现代生物学研究之先河,这也是中国第一个"纯粹"的现代科学研究机构;之后又依照**费城"韦斯特生物研究所"的体制,创建了著名的"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

就在从事这些繁忙、严谨的科学研究工作的同时,胡先骕笔耕不辍,并且一再震动文坛,成为那个时代名副其实的青年诗人和文学批评家。

早在1914年,胡先骕到**加州读大学刚一年,喜出望外地接到胡适来信,非常高兴。

因为他热望结交在留学生中早有影响的胡适,特别是他读了胡适发表在《留美学生季报》上的《〈诗经〉言字解》《非留学篇》等文章后,认为"皆适得我心,乃窃自喜,引为同调",很想和胡适通信,没想到却先收到了胡适的来信。

胡先骕连忙给胡适回信。

他小胡适三岁,就在信中恳望与"适之宗兄"交个文友。

然而,此时的胡适正在转变观念,准备"文学改良",倡导文学革命。

等到1917年,胡适发表著名的《文学改良刍议》,基本观点"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模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烂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胡适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居然在《留美学生季报》上发表文章,专门对胡先骕写的词《齐天乐·听临室弹曼陀铃》进行批评,说:"此词骤观之,觉字字句句皆词也,其实仅一大堆陈词套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该遗忘的胡先骕》读后感
中国现代生物学的奠基人胡先骕,被誉为“植物分类学之父”。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听说他还不是中国科学院的学部委员,曾说过这样的话:“恐怕还是要给,他是中国生物学界的老祖宗”。

尽管毛泽东连他的年龄都弄错了(毛说他“七八十了”,其实他才六十多岁),但读了《不该遗忘的胡先骕》(胡宗刚著,长江文艺出版社XX年5月版),还是觉得“老祖宗”之说是有道理的。

为什么“中国生物学界的老祖宗”,居然不是中科院的学部委员呢?
这首先与他的学术观点有关。

1949年以后,新中国选择了亲苏反美的内外政策。

于是,“向苏联老大哥学习”、“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就成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在这种情况下,“不识时务”的胡先骕却在他编写的教科书中,点名批判了苏联生物学权威李森科。

李森科是列宁全苏农业科学院院长,他提出“一个物种可以飞跃为另一个物种”的遗传理论,在学术界引起很大争议。

胡先骕基于科学家的良知,在书中介绍这种情况,目的是为了让“我国的生物学工作者……不至于被引入迷途”。

但是他的做法却被视为“有严重政治性错误”,是“对苏联政治的诬蔑”(见该书第165页)。

从此,胡先骕就失去应有的学术地位,直到1983年,中国
植物学会在太原召开成立50周年大会,会长在回顾本会历史时,也没有提到他的名字。

其次,还与他的留学背景和政治态度有关。

胡先骕两次留学美国,最终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因此被视为资产阶级学术权威(“文革”中又增加“反动”二字)。

另外,早在上世纪40年代末,他还积极组建社会党,参与起草了《中国的出路》。

这个文件是该党政纲,其中说道:“如果我们不参与政治,别人将要把与我们的意志和良心相反的制度,强加到我们以及我们的子孙身上。

”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的头衔,再加上这样的观点,怎能当学部委员呢?
其实,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还有许多与胡先骕类似的人物,比如中国科学社的创始人任鸿隽和他的妻子、文史学家陈衡哲,中国政治学的开拓者张慰慈、张奚若,中国社会学的奠基人陶孟和……这些人大多是在辛亥革命前后赴欧美留学的。

他们在人格上具有独立性,在学术上具有开创性,在政治、思想、文化上具有建设性,因此我认为这是中国近现代留学史上根基打得最好的一个群体。

相比之下,包括留美幼童在内的被洋务派送到欧美留学的那批人,对专制统治集团有很大的依附性;而在戊戌变法以后去日本的那些留学生,则往往多有破坏性而缺乏建设性。

遗憾的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这个群体便很快被人遗忘。

这就形成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他们生活的时代离我们很近,但是他们的精神世
界和思想遗产却离我们很远。

于是,他们的政治选择、学术理想、精神追求和人格风范,便成了绝唱。

读罢《不该遗忘的胡先骕》,我又找来《胡先骕文存》(江西高校出版社1995年出版),没想到其中有一篇《留学问题与吾国高等教育之方针》,也谈到这个问题。

文章说,由洋务派送出去的留学生,最大的缺陷是不通中文,因此学成后大多从事外交或工商方面的工作;后来的留日学生,不仅品性各异,且失之于滥,能在日本高等学校毕业的很少,结果是大多数人没有高深的学问,只能进入军政界工作。

看到这里,又想起五四运动以后,还有勤工俭学的留法学生以及后来的留苏学生,他们都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我认为,重新梳理并认真研究中国近现代留学史,或许可以为中国的命运和出路提供更好的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