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抵抗的机制

合集下载

氯吡格雷片机制

氯吡格雷片机制

氯吡格雷片机制氯吡格雷片机制是一种药物作用机制,主要涉及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从而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高聚集状态引起的心、脑及其他动脉循环障碍疾病。

以下是关于氯吡格雷片机制的详细解释。

首先,氯吡格雷是一种血小板抑制剂,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选择性地抑制ADP(二磷酸腺苷)与血小板受体的结合,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ADP是一种在血小板活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物质,它能够促进血小板的聚集和活化。

氯吡格雷通过阻断ADP与血小板受体的结合,能够有效地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从而减少血栓的形成。

其次,氯吡格雷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它还能够通过阻断其他激动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进一步减少血栓的形成。

这种广泛的抑制作用使得氯吡格雷在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

在临床上,氯吡格雷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高聚集状态引起的心、脑及其他动脉循环障碍疾病,如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外周动脉疾病等。

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氯吡格雷能够有效地减少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氯吡格雷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出血等。

因此,在使用氯吡格雷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疾病类型进行个体化的剂量调整,并密切监测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此外,氯吡格雷的吸收和代谢主要发生在肝脏,因此肝功能异常的患者在使用氯吡格雷时需要注意调整剂量或避免使用。

同时,氯吡格雷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也需要关注,以避免可能的药物相互作用导致的不良反应。

总之,氯吡格雷片机制是一种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来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药物作用机制。

它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但需要注意可能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通过合理的使用和管理,氯吡格雷能够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氯吡格雷抵抗

氯吡格雷抵抗

氯吡格雷抵抗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明显升高,目前已成为威胁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急性冠脉综合症(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冠心病的重要类型,包括不稳定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elevition myocardia infarction)、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elevition myocardia infarction)。

急性冠脉综合症发生的共同病理生理机制是不稳定的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引起的血小板活化、聚集,以致凝血系统激活和血栓形成,进而导致心肌的缺血性损伤。

具体机制是,机械或自发因素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管内皮下胶原暴漏于循环血液中,引发血小板粘附,聚集的血小板激活血小板的活化,释放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其诱导更多的血小板聚集,导致激活血小板凝血瀑布反应。

氯吡格雷作为一种新型的抗血小板治疗药物,其本身是一种无活性的前体药,需要经肝脏细胞色素酶(cytochrome CYP)P450系统(CYP2C19,CYP3A4)代谢转化成有活性的代谢底物,与血小板表面的ADP P2Y12受体特异性的不可逆的结合,从而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发挥抗血小板治疗作用。

在接受 PCI治疗期间动脉血栓形成是急性冠脉综合症及动脉血栓事件发生主要原因,血小板的活化聚集是血栓形成重要病理机制,研究证明单独使用氯吡格雷能有效阻止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患者缺血性事件发生,其联合阿司匹林这一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可明显减少PCI术后患者亚急性血栓发生率及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症心血管事件,然而,在所有患者中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效应是不一致的。

相关研究表明,部分患者虽服用氯吡格雷但仍然存在较高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即所谓的氯吡格雷抵抗,指未能充分抑制血小板聚集导致支架内血栓形成等严重不良事件发生,Muller等发现在105例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治疗患者中有5%发生支架内血栓,原因可能为氯吡格雷低或无反应,因此提出了氯吡格雷抵抗的概念;Jaremo等发现接受 PCI治疗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对同等剂量氯吡格雷反应性不一;Lepantalo等研究观察 50例PCI治疗患者,结果显示:8%患者无反应约并有40%患者对氯吡格雷反应较差。

氯吡格雷

氯吡格雷

氯吡格雷(Clopidogrel),属于噻吩吡啶类抗血小板药物,第二代ADP受体拮抗剂。

氯吡格雷为无活性的药物前体,需经肝细胞内细胞色素P450酶系活化,其中约85%被酯化为无活性的代谢产物经肠道代谢,仅有约15%氯吡格雷被活化生成具有活性的代谢产物发挥其抗血小板药理作用。

主要机制:为选择性的、不可逆的抑制二磷酸腺苷(ADP)与血小板受体P2Y12的结合及继发ADP介导的糖蛋白GPIIIb/IIIa复合物的活化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

火化后的氯吡格雷主要是与血小板P2Y12受体结合,阻断其与ADP结合位点,从而持久的抑制继发的腺苷酸环化酶的激活,抑制血小板的活性。

氯吡格雷反应多样性的定义:氯吡格雷在临床上作为抗血小板制剂其疗效使大多数患者明显受益,然而,仍有一部分患者不可避免的出现并发症,研究发现,不同患者对氯吡格雷的反应呈现明显的个体差异,这种对氯吡格雷呈现低应答(Low responder)或无应答(Clopidogrel nonresponse)的现象称之为氯吡格雷抵抗(Clopidogrel resistance,CR)。

目前学者们将临床上患者对氯吡格雷呈现不同应答状态的现象称之为氯吡格雷反应多样性(Clopidogrel Response Diversity,CRD)。

氯吡格雷反应多样性的定义:?CRD的相关因素:CYP2C19酶基因多态性、糖尿病、体重指数等因素有关。

脂溶性他汀类药物包括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等和除泮托拉唑外的质子泵抑制剂可通过竞争性抑制影响氯吡格雷活化、增加氯吡格雷应答和无应答几率。

CYP2C19酶作为细胞色素P450药物代谢酶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在不同种族和人群中具有显著差异。

有研究指出,CYP2C19酶基因多态性与该酶活性密切相关。

不同研究对氯吡格雷翻一个多样性产生的机制看法不同,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导致氯吡格雷反应多样性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C 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反应多样性所谓基因多态性(polymorphism ),是指在一个生物群体编码的基因序列中,存在由一个或多个不连续等位基因(allele)发生突变。

氯吡格雷(Clopidogrel)使用说明书

 氯吡格雷(Clopidogrel)使用说明书

氯吡格雷(Clopidogrel)使用说明书氯吡格雷(Clopidogrel)使用说明书氯吡格雷(Clopidogrel)是一种用于预防血栓形成的药物。

本使用说明书将为您提供关于氯吡格雷的详细信息,包括药物的作用、用法、剂量和潜在的副作用。

在使用本药物之前,请仔细阅读本说明书,并按照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使用。

一、药物作用氯吡格雷属于一类称为ADP受体拮抗剂的药物。

它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来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如心肌梗死和中风。

氯吡格雷通过抑制ADP受体,阻断ADP对血小板的刺激作用,从而减少血小板的聚集和血栓的形成。

二、适应症氯吡格雷用于以下情况的预防:1.缺血性心脏病:对于患有稳定性冠心病或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氯吡格雷可用于预防心肌梗死、中风和血栓形成。

2.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在心脏血管介入手术(如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前后,氯吡格雷可以降低血栓形成和再狭窄的风险。

3.出血性中风:对于已经发生过非出血性中风的患者,氯吡格雷有助于预防再次中风的发生。

3.用法和剂量请遵循医生或药师的建议,并按照正确的剂量和用法使用氯吡格雷。

通常情况下,成年人每天口服一次氯吡格雷75毫克,建议在饭后服用,以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

务必不要超过医生建议的剂量,也不要停止使用药物,除非经过医生的指导。

如果错过一次剂量,请尽快补充剂量,但不要一次服用双倍剂量。

4.注意事项在服用氯吡格雷期间,请注意以下事项:- 如果您需要进行手术或牙科手术,请提前告诉医生或牙医,因为氯吡格雷可能会影响止血能力。

- 如果您出现任何出血或瘀伤的症状,如鼻出血、牙龈出血或皮肤瘀伤,请立即告知医生。

- 如果您正在服用其他药物,请告知医生或药师,因为某些药物可能与氯吡格雷发生相互作用。

- 如果您怀孕、哺乳或计划怀孕,请在使用氯吡格雷之前告知医生。

- 氯吡格雷可能引起一些副作用,如胃肠道不良反应、头痛和乏力。

如果您遇到任何副作用,应及时告知医生。

氯吡格雷机制

氯吡格雷机制

氯吡格雷机制氯吡格雷(Clopidogrel)是一种选择性、不可逆性的ADP受体拮抗剂,是一种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抗血小板药物。

它通过阻断ADP受体P2Y12的功能,抑制血小板激活和聚集,从而预防血管内血小板凝块的形成,降低了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氯吡格雷机制主要是通过与ADP受体P2Y12结合,阻断ADP 对血小板的激活作用。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细胞片段,主要功能是在血管受损时形成血栓,帮助止血。

然而,当血小板过度激活时,会导致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导致心脑血管疾病。

ADP是一种在血小板活化和聚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物质。

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会释放ADP,并结合于ADP受体P2Y12上,从而触发一系列化学反应,使更多的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形成血栓。

氯吡格雷作为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可以与ADP受体P2Y12结合,阻断ADP对P2Y12的结合,从而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

具体来说,氯吡格雷在肝脏内经细胞酯化酶产生活性代谢物(氯吡格雷酯化物),该代谢物通过血液循环直接到达血小板,与P2Y12结合,阻断ADP对P2Y12的结合位点,从而抑制血小板的激活。

ADP受体P2Y12的激活是血小板凝集的关键步骤,所以氯吡格雷的抑制作用可以减少血小板的聚集,从而预防血栓的形成。

一旦血管受损,血小板受到刺激,释放出ADP,与P2Y12结合,导致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

而氯吡格雷的作用就是阻断ADP与P2Y12的结合,从而防止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的形成。

氯吡格雷还可以通过其他机制发挥作用。

例如,氯吡格雷与血小板膜上的其他受体结合,如糖蛋白IIb/IIIa受体,从而阻止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

同时,氯吡格雷还可以降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减少血小板的收缩能力,进一步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

总之,氯吡格雷机制主要是通过与ADP受体P2Y12结合,阻断ADP对血小板的激活作用,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血栓的形成。

此外,氯吡格雷还可以通过其他机制发挥作用,如阻止血小板黏附和聚集,降低血小板收缩能力。

氯吡格雷是二磷酸腺苷 (ADP) 受体抑制剂

氯吡格雷是二磷酸腺苷 (ADP) 受体抑制剂

氯吡格雷是二磷酸腺苷(ADP) 受体抑制剂,本身并无活性,需经过代谢转化为活性形式,才能发挥抗血小板作用。

它在小肠的吸收受到编码P- 糖蛋白的ABCB1 基因的调控,进入肝脏后只有15%通过CYP系统代谢为活性产物,约85% 经酯酶(主要受CES1基因调控)代谢转化为无活性的物质排出体外,酯酶不仅可以将吸收的氯吡格雷迅速水解为无活性的羧酸代谢物,也可将2-O- 氯吡格雷和活性代谢物水解为羧酸代谢物。

在经历CYP系统代谢时,氯吡格雷先由CYP1A2、CYP2B6 和CYP2C19 代谢转化为2-O- 氯吡格雷,再经CYP2C19、CYP2C9、CYP3A4 和CYP2B6催化生成具有药物活性的硫醇衍生物。

此衍生物能不可逆地拮抗血小板膜上的ADP 受体P2Y12,使纤维蛋白原无法与其受体糖蛋白Ⅱb/Ⅲa 结合,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

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氯吡格雷抵抗的影响氯吡格雷在肝脏代谢过程中,CYP2C19 酶(由CYP2C19 基因编码)起重要作用。

氯吡格雷在形成中间代谢产物及最终活性代谢产物的 2 步氧化过程中分别有45% 和20% 是由CYP2C19 介导的。

有研究指出,CYP2C19 是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预测因素。

CYP2C19 功能缺失等位基因的影响2006 年,Hulot 等在研究中首先提出CYP2C19基因多态性可能影响氯吡格雷的疗效:携带CYP2C19*2 功能缺失基因的人群服用氯吡格雷后体内氯吡格雷活性代谢产物的生成减少,伴有ADP 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的降低。

Mega 等的研究也表明,至少携带一个CYP2C19 功能缺失等位基因的健康受试者其血浆氯吡格雷活性代谢产物浓度,比非携带者降低32.4%(P< 0.001)。

2012 年有报道在综合检索了42 016例心血管事件后,也概括得相同的结论。

由于CYP2C19 功能缺失基因使氯吡格雷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降低,易发生氯吡格雷抵抗,使得接受氯吡格雷治疗的患者发生ACS 及严重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升高。

氯吡格雷的使用需要注意4点

氯吡格雷的使用需要注意4点

氯吡格雷的使用需要注意4点氯吡格雷是一种抗血小板药物,临床上广泛用于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和周围动脉缺血等疾病的治疗。

合理使用氯吡格雷,能有效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事件发生;使用不合理,则可能导致严重不良后果。

合理使用氯吡格雷,至少需要知道以下4点。

一、药代动力学特征氯吡格雷是一个前体药物。

氯吡格雷经过胃肠道吸收后,大部分(85%)经酯酶水解成无活性的羧酸衍生物,仅15%经过肝药酶转化为有抗血小板活性的硫醇代谢物。

牢记二点:1.CYP2C19作为关键酶,对氯吡格雷的活化至关重要。

2.85%的氯吡格雷经酯酶水解成无活性的羧酸衍生物,无活性的羧酸衍生物是CYP2C8强抑制剂。

二、避免与瑞格列奈合用格列奈类是临床常用的降糖药,主要通过刺激胰岛素的早时相分泌而降低餐后血糖,可引起低血糖和体重增加。

国内已上市的格列奈类药物有瑞格列奈、那格列奈和米格列奈。

瑞格列奈主要经CYP2C8和CYP3A4代谢;那格列奈主要经CYP2C9和CYP3A4代谢;米格列奈主要通过与葡萄糖醛酸结合排泄,极少量经CYP2C9代谢。

因为,85%的氯吡格雷经酯酶水解成无活性的羧酸衍生物,无活性的羧酸衍生物可显著抑制CYP2C8。

若氯吡格雷与瑞格列奈合用,可抑制瑞格列奈的体内代谢,使瑞格列奈血药浓度升高3.9~5.1倍,增加低血糖风险,因此氯吡格雷应避免与瑞格列奈合用。

三、能与哪些质子泵抑制剂合用?氯吡格雷可增加胃肠道出血风险。

为了预防氯吡格雷引起的胃肠道损害事件,临床广泛合用质子泵抑制剂。

氯吡格雷是前体药物,在体内经CYP2C19转化后,才能成为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活性物质。

奥美拉唑、埃索美拉唑能和氯吡格雷竞争CYP2C19,导致氯吡格雷活性过程受阻,可能影响其抗血小板活性。

如果必须合用质子泵抑制剂,可选择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和艾普拉唑等。

氯吡格雷(原研药)药品说明书:质子泵抑制剂药品说明书:四、餐前服还是餐后服?氯吡格雷的常规用法用量为:每次75mg,每日一次,与或不与食物同服。

氯吡格雷机制

氯吡格雷机制

氯吡格雷机制
氯吡格雷是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常用于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特别是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

它的药理机制主要涉及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具体来说,氯吡格雷通过抑制血小板表面的ADP(腺苷二磷酸)受体P2Y12的激活,干扰ADP与其受体之间的结合,从而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和凝血过程。

这种抑制作用可持续数天,因为氯吡格雷与P2Y12受体形成不可逆结合。

此外,氯吡格雷还可通过其他机制发挥作用。

例如,它可以抑制腺苷转化酶,增加腺苷水平,从而对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产生保护作用。

此外,氯吡格雷还可抑制血小板释放的血管收缩物质,如血栓素A2和血小板活化因子4。

总的来说,氯吡格雷通过多种机制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从而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然而,使用氯吡格雷时需要注意其可能引起的出血风险,并遵循医生的建议和监测。

长期服用氯吡格雷的患者,这五点要注意,否则等于白吃

长期服用氯吡格雷的患者,这五点要注意,否则等于白吃

长期服用氯吡格雷的患者,这五点要注意,否则等于白吃提起双抗治疗,想必冠心病患者并不陌生。

双抗指的是两种抗血小板的药物,分别是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与阿司匹林不同的是,氯吡格雷通过拮抗P2Y12受体,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进而预防血栓的形成。

临床上常用于预防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等血栓事件的发生。

然而,抗血小板药物是一把双刃剑,用的好了可以治病,用的不好则可以致病。

关于氯吡格雷,长期使用过程中,这5点要注意。

一、避免与奥美拉唑联合使用众所周知,氯吡格雷是一种前体药物,需要在CYP2C19的催化下,才能转化为具有抗血小板活性的代谢产物。

而奥美拉唑不仅是CYP2C19的底物,还是该肝药酶的抑制剂。

这就使得氯吡格雷的转化过程受到抑制,不能有效转化为活性代谢产物,进而降低其药效。

如果不可避免同时服用时,可将奥美拉唑替换为泮托拉唑或者雷贝拉唑。

二、避免与瑞格列奈同时使用瑞格列奈在肝脏中需要经由CYP2C8的代谢后,方可排出体外。

而氯吡格雷在体内代谢生成的无活性羧酸衍生物可显著抑制CYP2C8的活性,导致瑞格列奈代谢过程受到抑制,从而使得其在体内蓄积,而产生剂量相关性不良反应。

三、出现漏服怎么办如果在常规服药时间的12小时内发现漏服,应当马上补服一次标准剂量,并且按照规定的服药时间服用下次剂量。

如果超过常规服药时间12小时后发现漏服,则可不用补服。

四、餐前服用还是餐后服用食物对氯吡格雷影响不大,餐前餐后都可以,关键是每天要固定一个服药时间,在规定时间长期服用。

五、服用多久后可以外科手术据研究,氯吡格雷一次治疗终止后,血小板抑制作用可以维持5天,因此,建议择期进行外科手术的患者至少停用氯吡格雷5天。

氯吡格雷片机制

氯吡格雷片机制

氯吡格雷片机制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氯吡格雷片是一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主要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和卒中等。

它的药效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凝聚和聚集,防止血栓形成,进而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氯吡格雷片的药理作用和机制。

氯吡格雷片的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凝集和聚集,从而减少血栓的形成。

血小板是一种重要的细胞成分,在血液凝固和血栓形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会黏附到受损血管壁上,并释放出促进血栓形成的化学物质,导致血小板凝集和聚集,最终形成血栓。

氯吡格雷片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发挥其抗血小板作用。

它可以调节血小板凝集过程中的信号传导通路,抑制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等。

这些综合作用使得氯吡格雷片在预防心脑血管事件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除了抗血小板作用,氯吡格雷片还具有抗炎和抗氧化应激的作用。

研究表明,炎症和氧化应激在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氯吡格雷片可以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和清除自由基等途径,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第二篇示例:氯吡格雷片是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常用于预防心脏病和中风等心血管疾病。

其主要成分为氯吡格雷,是一种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药物,从而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那么,氯吡格雷片是如何起作用的呢?它的机制究竟是怎样的呢?接下来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我们需要了解一下血小板的作用。

血小板是一种血液细胞,主要功能是在出血时聚集在受伤处,形成凝块,以阻止血液不断流失。

当血小板在没有受伤的情况下过度活跃时,就会导致血栓形成,从而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氯吡格雷片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来预防血栓形成。

具体来说,氯吡格雷是一种磷酸二酯酶抑制剂,能够抑制血小板内的ADP受体,从而阻止ADP与受体的结合,进而阻止血小板的聚集和血栓的形成。

在人体内,氯吡格雷片被吸收后会迅速转化为其活性代谢物,最终通过血液循环被运送到血小板内。

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的机制解析

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的机制解析

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的机制解析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是一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用于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

了解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的机制对于理解其药效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在本篇文章中,我将详细解析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的机制,并分享我的观点和理解。

1. 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的作用目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的作用目标是血小板聚集的过程。

它通过特定的作用机制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从而预防血栓形成。

血小板聚集是血栓形成的早期事件,而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的作用是通过干扰血小板聚集的关键途径来发挥其抗血小板活性。

2. 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的机制:硫酸氢氯吡格雷片通过与血小板表面的P2Y12受体结合,阻断了ADP (腺苷二磷酸)与其受体的结合。

ADP是一种释放自血小板的信号分子,它通过与P2Y12受体结合,引发一系列信号传导,最终导致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的结合阻断了ADP与P2Y12受体的结合,减少了血小板聚集的发生。

3. 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的补充机制:除了与P2Y12受体结合以外,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还可以通过其他机制发挥其抗血小板作用。

它可以抑制血小板中的磷酸二酯酶-1(PDE-1),从而提高血小板细胞内环磷酸腺苷酸(cAMP)的水平。

cAMP是一种细胞内信号分子,可以抑制血小板的激活和聚集。

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还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中的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的活性,减少线粒体产生的反应性氧化物的生成,从而减轻血小板的激活和聚集。

4. 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的药效: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的机制使其具有强效的抗血小板活性。

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过程中的关键途径,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可以有效地预防血栓形成,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它常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如心肌梗死、卒中和周围血管疾病。

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还可以与其他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联合使用,以进一步增强其药效。

5. 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的安全性:虽然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在预防血栓相关疾病方面表现出色,但它也可能引起出血等不良反应。

氯吡格雷基因多态性,个人整理

氯吡格雷基因多态性,个人整理

氯吡格雷是一种前体药物,本身无抗血小板作用,需要经过细胞色素P450将其转化为活性代谢产物才能实现其血小板抑制效应。

部分患者在长期服用氯吡格雷后,血小板活性未得到有效控制导致严重支架内血栓形成、再发心肌梗死等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临床上称这种现象为氯吡格雷抵抗。

CYP2C19是氯吡格雷活性代谢产物生成过程中的主要酶,而CYP2C19基因多态性是导致氯吡格雷抵抗的最重要的因素[1]。

2010 年3 月,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 宣布氯吡格雷抵抗的“黑框警告”,提醒应用氯吡格雷后出现心血管不良事件与CYP2C19 功能缺失的等位基因有关。

CYP2C19 不同位点的等位基因对氯吡格雷的代谢的作用强度不同, 在各等位基因中,*1 为正常功能等位基因;*2 和*3 为功能缺陷型等位基因(其在亚洲人群中突变频率分别为30%~50%和5%~10%);*17 是功能增强等位基因(其在我国人群中的突变频率为1.2%~3%),携带CYP2C19*2 和*3 等位基因者为CYP2C19 慢代谢型,此类人群氯吡格雷体内活化速率降低、活性代谢产物减少、抗血小板活性降低。

Meta 分析的结果表明,在服用氯吡格雷的患者中,携带1~2 个CYP2C19 功能缺陷型等位基因的患者发生不良临床事件的危险性可能会增加55~76%[2]。

建议(1)基因多态性所致血小板反应性差异对个体临床结果的影响尚不能肯定,不推荐常规进行CYP2C19基因型检测。

(2)这些个体化用药建议主要用于行PCI 的ACS 患者。

目前还没有数据支持CYP2C19基因型检测用于其他场合的用药指导[3]。

常用经由CYP2C19代谢的药物:①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②抗抑郁药:氟西汀、西酞普兰、艾司西酞普兰③抗癫痫药:丙戊酸钠、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地西泮④其他:伏立康唑、利福平[1]张丽娜,王浩然,丁虎,等.氯吡格雷吸收和代谢通路相关基因变异与临床个体化用药实践.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2013,5(5):289-294[2]刘俊,朱艳虹,栾佳杰,等.基因型检测在氯吡格雷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中国药房,2014,25(12):1097-1098.[3]钟诗龙,韩雅玲,陈纪言,等.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个体化用药基因型检测指南解读.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5,35(1):38-41。

氯吡格雷抵抗相关机制及对策

氯吡格雷抵抗相关机制及对策
将cPG与他汀类药物合用。由于脂溶性他汀类药物是竞争 性cYP3A抑制剂,能削弱cPG的抗血小板疗效。对cPG抵 抗患者,应选择不经cYP3A代谢的他汀类药物,如水溶性的 普伐他汀。而不使用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 3.联合使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GPⅡMⅢa受体拮抗剂 直接阻断了血小板活化、黏附、聚集的最后通路。在cPG治
药代动力学差异却非常显著,因此认为这种个体问的变异性 可能与药物吸收及转化有关。、 3.药物的相互作用:凡由(:YP3A4代谢或能抑制该酶的
药物均有可能干扰cPG的代谢过程,削弱抗血小板效应。研
究结果显示,需要cYP3A4代谢的亲脂性他汀类药物可能损
伤cPG的抗血小板效应,导致cPG抵抗。然而,这些数据具 有争议性,因为也有研究证实亲脂性他汀类药物与cPG抗 血小板效应并不相关州。与cPG竞争cYP3A4活性的药物(如
・71・
・综述与讲座・ 氯吡格雷抵抗相关机制及对策
洪晓明
李兴德
氯吡格雷(clopido殍el,cPG)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新型 噻吩吡啶类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之一,其作用明显优于阿司匹
地与血小板表面二磷酸腺苷(ADP)P2Y12受体结合,减少ADP
结合位点,阻断ADP对腺苷酸环化酶的抑制作用,促进环单 磷酸腺苷(cAMP)依赖和前列腺素E.(PGE。)刺激的舒血管物
ADP诱导下,服药前基线值与服药后血小板最大聚
集率的差值≤10%的患者被判定为cPG抵抗。另外,流式细 胞仪检测ADP刺激后GPⅡb/Ⅲa受体和P.选择素的表达, 血栓弹性描记法测定ADP诱导下血小板.纤维蛋白凝块长 度,以及检测P2Y12受体含量和vAsP磷酸化指数等均可作 为评估cPG抵抗的方法。然而,检测方法的不同导致cPG抵 抗发生率的报道差异较大,为5%一44%。

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性

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性

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性【摘要】本文探讨了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性。

首先分析了CYP2C19基因对氯吡格雷代谢的影响,揭示了基因型与药物代谢的密切联系。

接着深入探讨了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性机制,揭示了其中的生物学原理。

结合临床研究证据支持,提出了相关研究进展和影响因素分析,强调了个体化用药的重要性。

对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性进行评价,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为临床药物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本文系统性地阐述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对临床实践和未来研究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CYP2C19基因多态性、氯吡格雷、抵抗、代谢、临床研究、研究进展、影响因素、评价、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氯吡格雷是一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广泛应用于冠心病、脑血栓等疾病的治疗中。

临床观察表明,一部分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后并未获得预期的抗血小板效果,即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现象。

这种抵抗可能导致患者血栓形成风险增加,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CYP2C19是编码氯吡格雷代谢酶的基因,不同基因型的患者对氯吡格雷的代谢速度不同,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深入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性,对于个体化用药和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系统阐述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性,为临床医生提供进一步指导和决策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之间的相关性,旨在深入了解该基因在氯吡格雷代谢中的作用机制,以及其对抗血栓治疗效果的影响。

通过对已有的临床研究证据进行分析和总结,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指导意见,帮助其个性化调整氯吡格雷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本文还将综述其他相关研究进展,探讨影响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相关性的可能因素,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关于氯吡格雷体内的药动学过程的描述

关于氯吡格雷体内的药动学过程的描述

关于氯吡格雷体内的药动学过程的描述【关于氯吡格雷体内的药动学过程的描述】1. 介绍氯吡格雷(Clopidogrel)是一种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它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从而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本文将围绕氯吡格雷在体内的药物动力学过程展开详细描述,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一药物的作用机制以及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2. 肝素的代谢氯吡格雷首先需要在体内被代谢为其活性代谢产物,这个代谢过程主要发生在肝脏中。

肝脏中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将氯吡格雷代谢为其活性的二氢代谢产物。

这个代谢过程对于氯吡格雷的药效具有重要影响,也为我们解释了为什么一些患者对氯吡格雷的反应会有差异。

3. 药物的吸收和分布氯吡格雷口服后能够在消化道被有效吸收,但由于其受到肝脏的首过效应影响,生物利用度相对较低。

在体内的分布方面,氯吡格雷主要分布在血浆中,并且能够结合大约98%的血浆蛋白,这意味着在体内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只有少量的氯吡格雷能够以自由态存在,这对于维持其血浆浓度具有影响。

4. 药物的代谢和排泄经过肝脏的代谢后,氯吡格雷的代谢产物会进一步被排泄出体外。

其中70%的代谢产物通过尿液排泄,30%则通过粪便排泄。

了解氯吡格雷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过程,对我们合理使用该药物,避免不良反应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5. 个人观点和理解我个人对氯吡格雷在体内药动力学过程的深入了解,不仅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指导患者用药,还能够指导临床研究更加有效地开展。

在未来,相信随着对药物代谢、作用机制等方面认识的不断深入,将更有助于我们合理使用该药物,提高其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总结回顾通过对氯吡格雷在体内的药动力学过程的描述,我们了解到其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深入了解药物在体内的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该药物,并指导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以上就是对“关于氯吡格雷体内的药动力学过程的描述”的文章撰写,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一主题。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氯吡格雷说明书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氯吡格雷说明书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氯吡格雷说明书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药物的种类与功能日益丰富。

对于执业药师来说,不断更新知识、学习新药物的使用方法和副作用成为了必修课。

而在众多药物中,氯吡格雷作为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在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中备受关注。

本文将深入探讨氯吡格雷的药理作用、剂量使用和注意事项,帮助执业药师更好地掌握这一重要药物的使用要点。

一、氯吡格雷的药理作用氯吡格雷是一种嘌呤类ADP受体拮抗剂,通过抑制ADP(腺苷二磷酸)受体的激活而阻断血小板聚集,从而发挥抗血小板作用。

这种作用使其在预防心脏血管疾病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如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冠脉综合征及急性心肌梗死等疾病的治疗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二、氯吡格雷的剂量使用和注意事项1.剂量使用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诊断结果,氯吡格雷的剂量使用需谨慎确定。

一般情况下,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可以首先口服氯吡格雷300mg的loading dose,然后以75mg/d的维持剂量进行长期治疗。

另外,对于非Q波型心肌梗死患者,首剂为300mg,继续使用75mg/d。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氯吡格雷的剂量对于老年患者、肾功能不全、合并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裙的使用需要进行个性化调整,执业药师应当对此有清晰的认识。

2.注意事项在使用氯吡格雷时,执业药师需要特别注意一些重要的事项。

氯吡格雷具有出血风险,因此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出血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等。

氯吡格雷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需要引起重视,尤其是抗凝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等药物可能增加出血风险,执业药师需要及时提醒患者。

氯吡格雷还可能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如胃溃疡、出血等,执业药师应当告知患者注意监测。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名执业药师,我对氯吡格雷这一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有着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在实际工作中,我发现对于药物的了解不仅需要掌握其基本药理作用、剂量使用和注意事项,更需要考虑到患者的个体差异、合并症及用药安全,这是执业药师的职责所在。

氯吡格雷片机制

氯吡格雷片机制

氯吡格雷片机制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氯吡格雷片是一种用于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减少心血管事件风险的作用。

其主要成分是氯吡格雷,通过干扰血小板聚集的生物化学途径来发挥药效。

氯吡格雷是一种P2Y12受体拮抗剂,能够抑制ADP介导的血小板激活和聚集。

在炎性环境中,血小板会通过释放ADP、TXA2和5-羟色胺等介质,促进血栓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而氯吡格雷可以选择性地结合于血小板P2Y12受体上,阻断ADP的结合,从而抑制血小板的激活和聚集,减少血栓的形成,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氯吡格雷片的机制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2. 保护心血管内皮功能:氯吡格雷通过减少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可以降低血管内皮细胞的受损程度,保护血管内皮功能。

这对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积极意义。

3. 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ADP的释放不仅可以促进血小板激活和聚集,还会引起炎症反应,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氯吡格雷的抑制作用可以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降低炎症反应,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4. 提高血流动力学:血小板的激活和聚集会导致血栓形成,阻塞血管,影响血流动力学,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氯吡格雷通过抑制血小板的激活和聚集,可以改善血流动力学,保护心血管健康。

氯吡格雷片通过抑制血小板的激活和聚集,减少血栓形成,保护血管内皮功能,降低炎症反应,改善血流动力学等多种机制,来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患者在服用氯吡格雷片的过程中应密切监测血小板功能和不良反应,以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本段字数:443】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氯吡格雷片在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在使用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一些潜在的风险和注意事项。

氯吡格雷片属于抗血小板药物,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比较强,因此患者在使用过程中应密切监测血小板计数和功能,避免出现出血等不良反应。

患者在使用氯吡格雷片的同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严格按照用药剂量和时间进行服用,不可自行停药或更改剂量,以免影响药效和安全性。

硫酸氢氯吡格雷片作用机理

硫酸氢氯吡格雷片作用机理

硫酸氢氯吡格雷片作用机理
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是一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其主要成分为氢氯吡
格雷。

该药物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凝集,从而起到抗血栓的作用。

具体来说,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的作用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抑制ADP受体: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可以抑制血小板表面的ADP受体,从而阻止ADP与其受体的结合,减少血小板的聚集和凝集。

这一作用机理是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的主要作用机理。

2. 抑制血小板酶: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还可以抑制血小板内的环氧合酶
和磷酸二酯酶,从而减少血小板的活性和凝集能力。

3. 改变血小板膜的物理性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可以改变血小板膜的
物理性质,使其变得不易聚集和凝集。

4. 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应: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还可以抑制血小板的释
放反应,从而减少血小板释放的血小板因子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进一步减少血小板的聚集和凝集。

总的来说,硫酸氢氯吡格雷片通过多种作用机理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
凝集,从而起到抗血栓的作用。

该药物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脑血
管疾病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但是,由于该药物可能会引起出血等不良反应,因此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剂量和用药时间,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氯吡格雷抵抗的机制2 环境因素2.1药物相互作用2.1.1 他汀类药物关于他汀类药物对氯吡格雷的影响研究比较多,争议也比较多。

Mach等的研究表明部分他汀类药物,包括辛伐他汀、氟伐他汀会对CYP3A4产生竞争性抑制,导致氯吡格雷活性产物浓度水平下降,降低其作用,但阿托伐他汀、普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却无明显影响31。

Hong等进一步研究也表明,对ACS患者,合用阿托伐他汀10mg或40mg(低剂量与中等剂量)并不影响氯吡格雷作用效果32。

但Trenk等的研究却发现辛伐他汀对氯吡格雷600mg 负荷剂量的作用效果无明显影响且不影响PCI临床疗效,当然,也有人认为这与氯吡格雷的负荷剂量有关9。

同样,Zurn33、Shen34、Blagojevic35、Bhindi36等的研究均认为他汀类药物对氯吡格雷的作用没有明显的影响。

有意思的是,Motovska等的队列研究甚至发现持续使用他汀类药物可以使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作用更加有效37。

因此,他汀类药物与氯吡格雷疗效之间的关系可能不仅仅在于CYP3A4,还有其他复杂的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

2.1.2 钙离子拮抗剂(CCBs)近来研究认为CCBs可以通过CYP3A4对氯吡格雷活性产生影响。

该研究包括二氢吡啶类、和非二氢吡啶类(地尔硫卓)CCBs,二氢吡啶类CCBs是CYP3A4的底物,而地尔硫卓则是CYP3A4的抑制剂,通过研究发现,服用CCBs的患者血小板活性指数明显高于不服用者,在调整其他因素前后,服用组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也明显高于不服用组。

该研究证实CCBs可能会阻止氯吡格雷被代谢成活性形式,但因为实验结果的分析可能会被CCBs 适应症干扰,其临床相关性颇受质疑,需要进一步的前瞻性随机研究38。

2.1.3 质子泵抑制剂(PPIs)PPIs是通过抑制CYP2C19蛋白对氯吡格雷反应性产生影响,但影响结果不尽一致。

Gilard等在一项随机、双盲研究中证实,同时服用奥美拉唑可以降低氯吡格雷的作用效果39,Ho等在一项回归性队列研究中发现同时服用氯吡格雷和PPIs的患者,在全因死亡率、因ACS再住院的的可能性要比单用氯吡格雷的患者明显增高,但该研究中主要使用的PPI是奥美拉唑,服用其他PPIs的例数较少40。

然而,Siller-Matula等却发现,服用泮托拉唑或埃索拉唑与氯吡格雷作用下降无明显相关性41。

在较近的一项大样本研究中,Juurlink等人发现,同时服用PPIs与90天内、1年内心肌梗死再发有关(泮托拉唑以及H2RA却是例外),但与任何时间的死亡发生率无明显相关性42。

2.1.4 其他药物Lau等在研究阿托伐他汀对氯吡格雷作用的影响时,同时分析了利福平(CYP3A4的诱导剂)和红霉素(CYP3A4的抑制剂)的作用,患者连续服用75mg氯吡格雷6天,第6天测定血小板聚集率,然后患者分两组,次日分别开始服用利福平和红霉素,连续24天(实验共30天),第30天再次测定血小板聚集率,他们发现在利福平组第30天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第6天,红霉素组结果正好相反,结果提示两药均对氯吡格雷活性代谢物产生影响43。

2.2 其他因素2.2.1 氯吡格雷负荷剂量Kenichi将40例PCI术后患者分为两组,分别给予300mg、150mg 负荷剂量,发现300mg明显优于150mg而能更快地抑制血小板聚集44。

Gubel等的研究表明氯吡格雷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呈现出剂量和时间的依赖性,如氯吡格雷300 mg负荷量12 h可最大程度抑制血小板聚集,而600 mg负荷量4 h即达最大抑制,因此600mg的负荷量与常规的300 mg相比可能更有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45。

Bonello在一项大样本(4105)队列研究中将患者分为两组,600mg组3146例,300mg组959例,通过对比发现600mg组PCI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较300mg组明显降低46。

L'Allier等在PREPAIR-Study 中发现氯吡格雷两次600mg负荷剂量嚼服比传统的单次负荷剂量有更强的血小板抑制作用47。

但Motovska等的研究却发现600mg的负荷剂量对有P1A2基因多态性患者并不能发挥有效的抗血小板作用48。

2.2.2 吸烟有两项研究发现了吸烟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的“益处”。

Matetzky等的研究中吸烟似乎能增加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效果,从血小板抑制分级的1~4级患者中吸烟者的数量逐渐增加,表明这不是个偶然的发现49。

而后来的Motovska等在PRAGUE-8-Study中发现吸烟与氯吡格雷快速抗血小板反应存在独立的相关性48。

CLARITY-TIMI 28研究的事后比较分析同样发现,对于每天至少吸烟10支以上者,氯吡格雷能更有效地预防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血管重建的发生50。

这种令人奇怪的发现,其原因可能与CYP1A2有关,因为吸烟可以诱导CYP1A2。

2.2.3 血压Kim等在对197例心脑血管缺血患者的研究中发现,收缩压(和/或)舒张压明显升高与CR有关,他们认为这与高血压患者更高的血小板粘附性和聚集率有关51。

2.2.4 糖尿病:有关氯吡格雷研究的亚组分析证实,糖尿病患者同样可以从氯吡格雷治疗中获益52,53。

但很多研究证实,服用氯吡格雷后,糖尿病患者的血小板残留反应性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54,55,56,可能的原因包括由于糖尿病患者胃肠动力受损导致氯吡格雷生物利用度下降、氯吡格雷非活性代谢物产生增加等。

Erlinge等人认为可以通过增加氯吡格雷的负荷剂量、维持剂量来予以克服57。

31Mach F, Senouf D, Fontana P, et al. Not all statins interfere with clopidogrel during antiplatelet therapy[J]. Eur J Clin Invest, 2005, 35(8): 476-481.32 Hong SJ, Park JY, Kim KA, et al. Comparison of low vs moderate dose of atorvastatin in clopidogrel resistance after coronary stenting in Korea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J]. Circ-J. 2009, 73(6): 1111-8.33Zurn CS, Geisler T, Paterok M, et al. Influence of statins on the antiplatelet effect of clopidogrel and on cardiovascular outcome in patients after coronary intervention[J]. Dtsch-Med-Wochenschr. 2008, 133(16): 817-22.34沈杰, 张瑞岩, 张奇, 等. 他汀类药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的影像[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8, 36(9): 807-11.35Blagojevic A, Delaney JA, Levesque LE, et al. Investigation of an interaction between statins and clopidogrel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a cohort study[J]. Pharmacoepidemiol-Drug-Saf. 2009, 18(5): 362-9.36Bhindi R, Ormerod O, Newton J, et al. Interaction between statins and clopidogrel: is there anything clinically relevant? [J] QJM. 2008, 101(12): 915-2537Motovska Z, Widimsky P, Petr R, et al. Factors influencing clopidogrel efficacy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undergoing elective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statin's advantage and the smoking "paradox"[J]. J Cardiovasc Pharmacol. 2009, 53(5): 368-72.38Siller-Matula, JM Lang, I Christ G, et al. Calcium-channel blockers reduce the antiplatelet effect of clopidogrel[J]. J Am Coll Cardiol, 2008, 52(19), 1557−1563.39Gilard M, Arnaud B, Cornily JC et al. Influence of omeprazole on the antiplatelet action of clopidogrel associated with aspirin: the randomized, double-blind OCLA (omeprazole clopidogrel aspirin) study[J]. J Am Coll Cardiol, 2008. 51(3): 256–260.40Ho PM, Maddox TM, Wang L et al. Risk of adverse outcomes associated with concomitant use of clopidogrel and proton pump inhibitors following acute coronary syndrome[J]. JAMA, 2009, 301(9): 937–944.41Siller-Matula JM, Spiel AO, Lang IM, et al. Effects of pantoprazole and esomeprazole on platelet inhibition by clopidogrel[J]. Am Heart J, 2009, 157(1): 148. E1–148.E5.42Juurlink DN, Gomes T, Ko DT et al.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of the drug interaction between proton pump inhibitors and clopidogrel[J]. CMAJ, 2009, 180(7): 713–718.43Lau WC, Waskell LA, Watkins PB et al. Atorvastatin reduces the ability of clopidogrel to inhibit platelet aggregation: a new drug–drug interaction[J]. Circulation, 2003, 107(1): 32–37.44Kenichi F, Yoshio K, Hideki K, et al. Effect of 150-mg vs 300-mg loading doses of clopidogrel on platelet function in Japanese patients undergoing coronary stent placement[J]. Circ J, 2008, 72(2): 1282-1284.45Gubel PA, Bliden KP, Zaman KA, et al. Clopidogrel loading with eptifibatide to arrest the reactivity of platelets: results of the clopidogrel loading with eptifibatide to arrest the reactivity of platelets (CLEAR PLATEIETS) study[J]. Circulation, 2005, 111(9): 1153-1159·46Bonello L, Lemesle G, De-Labriolle A, et al. Impact of a 600-mg loading dose of clopidogrel on 30-day outcome in unselected patients undergo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J]. Am J Cardiol. 2008, 102(10): 1318-22.47 L'Allier PL, Ducrocq G, Pranno N, et al. Clopidogrel 600-mg double loading dose achieves stronger platelet inhibition than conventional regimens: results from the PREPAIR randomized study[J]. J-Am-Coll-Cardiol. 2008, 51(11): 1066-72.48Motovska Z, Widimsky P, Kvasnicka J, et al. High loading dose of clopidogrel is unable to satisfactorily inhibit platelet reactivity in patients with glycoprotein IIIA gene polymorphism: a genetic substudy of PRAGUE-8 trial[J]. Blood-Coagul-Fibrinolysis. 2009, 20(4): 257-62.49Matetzky S, Shenkman B, Guetta V, et al. Glopidogrel resistance is associs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of recurrent atherothromotic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 Gmuletion, 2004, 109(25): 3064-3067.50Desai NR, Mega JL, Jiang S, et al. Interaction between cigarette smoking and clinical benefit of clopidogrel[J]. J Am Coll Cardiol, 2009, 53(15): 1273–1278.51Kim H, Lee HK, Han K, et al.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for aspirin and clopidogrel resistance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or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J]. Ann-Clin-Lab-Sci. 2009, 39(3): 289-94.52Sabatine MS, Cannon CP, Gibson CM et al. Addition of clopidogrel to aspirin and fibrinolytic therapy f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ST-segment elevation[J]. N Engl J Med, 2005, 352(12): 1179–1189.53Chen ZM, Jiang LX, Chen YP et al. Addition of clopidogrel to aspirin in 45,852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randomis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J]. Lancet, 2005, 366(9497): 1607–1621.54Angiolillo DJ, Fernandez-Ortiz A, Bernardo E et al. Platelet function profile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on combined aspirin and clopidogrel treatment[J]. Diabetes, 2005, 54(8), 2430–2435.55Angiolillo DJ, Bernardo E, Ramirez C et al. Insulin therapy is associated with platelet dys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on dual oral antiplatelet treatment[J]. J Am Coll Cardiol, 2006, 48(2), 298–304.56Motovska Z, Widimsky P, Petr R et al. Factors influencing clopidogrel efficacy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undergoing elective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statin’s advantage and the smoking “paradox”[J]. J Cardiovasc Pharmacol, 2009, 53(5): 368–372.57Erlinge D, Varenhorst C, Braun OO et al. Patients with poor responsiveness to thienopyridine treatment or with diabetes have lower levels of circulating active metabolite, but their platelets respond normally to active metabolite added ex vivo[J]. J Am Coll Cardiol, 2008, 52(24): 1968–197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