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教案
《春望》教案
《春望》教案
《春望》教案(精选20篇)
《春望》教案篇1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杜甫早期的作品《望岳》,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高昂的情调。这节课我们学习他后期的作品,理解赏析这两首诗,体会杜甫诗歌创作风格的变化。
二、写作背景:
1、《春望》写作背景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不料中途为叛军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表达了诗人关心国家安危、眷恋亲人的思想感情。
近体诗:
近体诗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诗。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春望》一诗属于五言律诗。
2、《石壕吏》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到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式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见的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著名的组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石壕
《春望》课堂记录教案
《春望》课堂记录教案1
教学目标
既然是是通过诗歌这种体裁来表现爱国情怀这这一主题,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就应该抓住“诗歌”和“爱国”者两个重点来确定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体会古诗的韵律,领略古诗的音韵美,凝练美,意境美和含蓄美。
过程与方法: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法学法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诗歌的学习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基础积淀,所以在这堂课中我觉得应充分的贯彻老师作为辅导者,学生才是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在教法上,老师主要还是要通过讲授的方法来行课引导学生的学习,而学生在的学法上主要是通过诵读和讨论来学习这首诗歌,来体会诗歌中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杜甫是学生已经接触过的诗人,所以我觉得在导入这个环节选择介绍作者来导进课文。一方面,先让学生说出现在他们对杜甫的一些了解,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相互学习和积累文学常识,而且还可以让老师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掌握情况,再者课堂一开始的师生互动,能够使得课堂能够融洽些,学生也能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在学生回答完后,老师再对学生的回答的内容作总结和补充,提出学生要掌握的文学常识,并且抓住其中的一个要点来引入正课,而这个要点自然是要抓住爱国情感这个点来过渡到正课。
2、诗歌讲解
诗歌的讲解评析是课堂的主题部分,在这个部分我想不仅要讲解诗歌也要教会学生怎样的分析诗歌和记忆诗歌。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们要抓住个线索来分析这首诗歌,而在这里我想抓住情感这个线索来分析,在了解学习完字词后先让学生尝试朗诵一下这首诗歌,当然这时学生还没能很好的把握这首诗歌的情感,所以就需要进一步的分析这首诗歌了,由此正式进入诗歌。所在这一部分我想有以下的几个部分。
杜甫《春望》教学设计(通用11篇)
杜甫《春望》教学设计
杜甫《春望》教学设计(通用11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杜甫《春望》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杜甫《春望》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春望》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2.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事与情的关系,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七年级我们所学的《登岳阳楼》的写作背景和抒发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1.关于作者。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主义的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
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
2.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冬,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六月攻破潼关,玄宗奔蜀,长安陷落。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八月,杜甫从鄜州家中到灵武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捉住,带到长安。本诗写于肃宗至德二年(757)三月。
三、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抵、搔、浑、溅、簪
师补充律诗的押韵问题。
四、听朗诵录音,感受诗歌的节奏和语调。
师提示:五言律诗的节奏一般是221式和212式。
五、学生个别朗诵、全班集体朗诵。
六、理解诗意
经过反复的朗读,你读懂诗歌的内容了吗?小组交流,参照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
1.学生小组交流。
2.说出下列字词的意思。
国破感时恨别抵搔
3.小组推举代表说出各句话的意思。
八年级上册语文25诗词五首春望说课稿
八年级上册语文25诗词五首春望说课稿
《春望》说课稿
教学流程
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春望》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中的一首诗歌。《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后,面对国都被占领后萧瑟的情景,诗人杜甫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战事持续很久,家中音信全无;透过凄凉的景象抒发自己的忧愁,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和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
二、说学情
本文是一首五言律诗,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诗歌的学习方面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但是对于《春望》这样一首情景交融,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意境深沉的五言律诗,学习起来还是有一定困难。
同学们已经在历史课上学习中国古代史,对于安史之乱有一定的了解,清楚本诗的创作背景。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中诗文的特点和八年级学生对诗歌的思想感情理解较困难这一客观情况,参考《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应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语文课程教学应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的这一理念,本节课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够熟练背诵诗歌
2、掌握重难点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3、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感知诗意。
2、学会通过设疑、点拨、讨论探究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3、培养自己自主学习古诗歌的意识和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春望》教案范文
《春望》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春望》这首诗。
(2)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
1. 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 领悟诗人的情感变化。
三、教学难点:
1. 诗歌中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 诗中意象和表达技巧的深入分析。
3. 诗人在不同章节中的情感变化。
四、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全文、注释、相关背景资料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2)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自主学习
(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文。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 合作探讨
(1)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诗人情感的波动。
4. 感悟提升
(1)学生结合个人生活体验,谈谈对诗歌的感悟。
(2)教师点评,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
5. 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6. 课后作业
(1)学生背诵《春望》。
(2)写一篇关于《春望》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六、教学反思: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考虑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参与度等因素,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春望语文教学教案优秀5篇
春望语文教学教案优秀5篇
更多春望语文教学教案资料,在搜索框搜索
春望语文教学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深化体会古诗词的韵律。
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3、领会古诗词的凝练姜、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4、领会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2、深化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尝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难点:
1、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2、作诗的背景或心境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杜甫诗之沉郁,无不令我们爱不释手,浮想联翩,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诗。
二、整体感知
1、借助课下解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抵,值,相当;
浑,简直;
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2、了解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杜甫《春望》背景
《新唐书?肃宗纪》载:这年正月,“安庆绪将伊子奇寇睢阳郡,张巡败之”。二月,“李光粥及安庆绪之众战于太原,败之”,“关西节度兵马使郭英X()及安庆绪战于武功,败缕。庆绪陷冯翊郡,太守萧贲死亡”,“庆绪将蔡希德寇太原”,“郭子仪及安庆绪战于永丰仓,败之”。《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载,这年三月,“尹子奇复引大兵攻睢阳”,”安守忠将骑二万寇河东,郭子仪击走之”。整个春季三个月,战争不息。
三、理解诗的意境、内容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芜。诗人触景生情,抒写了伤乱的感慨。
诗的前四句写春天的长安城的败象,包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高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2023年《春望》教案设计(二十一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春望》教案设计篇一
教学难点:①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内容
②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情感
教学方法:活动性阅读教学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2、回忆以前学过的杜甫的诗歌;
3、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
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年)三月,春回大地,草木茂盛,鸟语花香,长安城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而诗人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此景只能增添杜甫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二、赏析活动(读懂诗意、品味诗情)
1、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2、学生质疑,领悟全诗内容(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
三、探究活动
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
就使用了这一手法,你能够说说自己的理解吗?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
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
最新杜甫《春望》教案(优秀6篇)
最新杜甫《春望》教案(优秀6篇)
杜甫《春望》教案篇一
通过这首诗歌的教学,收获良多。
。我的设想是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尽量多读,并达到当堂背诵的目的。在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思,以读带学,课堂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思路是正确的。
在教学中,老师多提问,少讲解,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会分析问题,总结问题。所以我设计了很多思考题目,目的就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
布置的扩写题目,老师可以示范性的先写开头,以达到开拓学生思维的效果。
杜甫《春望》教案篇二
纵观杜甫之仕途,可谓极不顺利。先是考取进士落第,受困长安,继则投诗献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得一小官。安史之乱,长安陷落,玄宗入蜀。本欲北投肃宗,却陷于贼手,羁縻半载。好不容易冒死逃归获左拾遗,又因房案私情,犯颜直谏,几近一死。长安收复以后,虽然官复原职,而旋即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不久关中饥荒,杜甫遂弃官携家随民加入逃难之列。此后在好友严武处(成都)稍有短暂的安定生活(就是感慨“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的那段时间,这两句恐怕也并不仅仅是感慨诸葛武侯吧?),但随着严武之死,再落漂泊不定,直至病死在湘江之上。
杜甫胸怀远大志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却不能脚踏实地(“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喜欢做官(“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却又有失约束、满腹牢骚(“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喜欢关心天下大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而又高谈阔论不切实际,他甚至是一个连自己的老婆孩子都养活不了的人(“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这样的人必然会在现实中到处碰壁不为所容,而终将一无所成(“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从而酝酿出《离骚》式的满腔“怨恨”情绪。人们把杜甫的诗歌风格概括为“沉郁钝挫”,其“沉郁”之风恰恰道出其作品内容及主题的深沉厚重、所抒情感的压抑郁闷。读他的诗歌作品,随处都可以感受到这种深切的“怨恨”。可以说,“怨恨”已经成为老杜解不开的终身情结。
《春望》教案
《春望》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唐代文学和文人的春天写作风格。
2. 理解《春望》这首诗的主题和意义。
3. 能够分析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手法。
4.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课文主题和意义的理解。
2. 修辞手法和描写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准备:
1. 课文《春望》的课件或课本。
2. 展示春天的图片或视频。
四、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5分钟)
展示春天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春天的兴趣和好奇心。
Step 2:讲解(10分钟)
向学生介绍文人笔记和诗歌创作的背景,特别是唐代文学的特点。详细解释《春望》这首诗的主题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对春天景色的感受和反思。
Step 3:分析(15分钟)
解读《春望》中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手法。分析诗歌中的比喻、
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及作者对春天景色的描写,如景色的变化、气氛的烘托等。引导学生逐句理解和分析,掌握其中的情感和意义。
Step 4:朗读(10分钟)
让学生朗读《春望》,根据之前的分析,要求学生在朗读时能够体会出诗中的情感和表达方式。
Step 5:讨论(15分钟)
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讨论诗中主题的表达和自然景色的描写。鼓励他们自由交流,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Step 6:创作(15分钟)
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春天的观察和感受,创作一首或几首以春天为主题的诗歌。鼓励他们运用之前学习的修辞和描写手法。
Step 7:总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春望》的主题和意义,以及学生的创作成果。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春天的热爱和思考。
古诗春望教案
古诗春望教案
教案标题:《古诗春望》教案
教案目标:
1. 通过学习《古诗春望》,学生能够理解古代文人对春天的美好向往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使他们能够欣赏和理解古代诗歌的艺术之美。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他们对春天的感受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 理解《古诗春望》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学习古诗的基本背景知识和文学特点。
3. 分析古诗的词句运用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1. 理解古代文人的思维方式和情感表达。
2. 分析古诗中的词句运用和修辞手法。
教学准备:
1. 《古诗春望》的课文材料。
2. 课堂展示用的图片或视频素材。
3. 学生课前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展示一幅描绘春天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春天的感受和期待。
2. 引导学生回忆他们对春天的印象和感受,进行简短的讨论。
二、理解课文(15分钟)
1. 教师朗读《古诗春望》,引导学生跟读。
2.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主题,引导学生理解古代文人对春天的向往和对时局的思考。
3. 分析古诗中的词句运用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艺术之美。
三、讨论与思考(15分钟)
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古诗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并找出诗歌中的关键词和句子。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并解释他们的观点和理由。
3. 整合讨论:教师引导全班对不同小组的观点进行整合和总结,形成一个全面的理解。
四、写作练习(15分钟)
1. 学生根据课文和课堂讨论的内容,写一篇关于春天的短文,表达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和期待。
《春望》教案
《春望》教案
教案《春望》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杜甫以及其作品的背景和特点;
2.理解《春望》的主旨和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春望》的诗文材料,多媒体设备;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相关背景知识。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诗人杜甫的诗歌特点和人生经历,并引出《春望》这首诗。
2.展示
通过多媒体展示《春望》的诗文,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意境和语言之美,让学生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描绘和自己感慨的情感。
3.解析
教师对《春望》的诗句进行逐句解析,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让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内容。
4.讨论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就《春望》的主题和情感进行交
流与分享,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5.创作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春望》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简短的诗歌或散文,表达自己对春天的触动和情感。
6.展示与评析
学生将自己的作品逐一展示,教师和同学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共同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文学素养。
7.总结与拓展
教师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概括,引导学生从诗歌作品中领悟人生哲理和美好情怀,激励学生对文学的进一步探索与欣赏。
四、教学评价
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情况,以及他们对《春望》的理解
和表达能力;
2.通过学生的创作作品和讨论分享的质量,评估学生的文学素
养和创造力;
3.按照课程反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评价和改进。
五、拓展延伸
学生可自主阅读和欣赏杜甫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他的文学成就和时代背景,提升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借鉴杜甫的描写技巧和表达方式,培养自己的创作能力。六、课堂延伸与拓展
春望教案大班
春望教案大班
教案标题:春望教案(大班)
教案目标:
1. 帮助学生了解春天的特点和变化。
2. 培养学生对春天的兴趣和热爱。
3. 发展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 通过观察和探索,让学生了解春天的特点和变化。
2. 培养学生对春天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1. 春天相关的图片、卡片或实物。
2. 春天相关的绘本或故事书。
3. 彩色纸、彩色笔、剪刀等。
教学过程:
引入活动:
1. 展示春天的图片,引起学生对春天的兴趣。可以包括花朵、蝴蝶、小鸟等。
2. 与学生讨论春天的特点和变化,例如天气变暖、花开、树叶长出等。
探究活动:
1. 给每个学生发放一张彩色纸和彩色笔,让他们绘制自己对春天的印象。
2. 学生完成后,让他们分享自己的绘画作品,并解释自己画的是什么以及为什么选择这个主题。
3.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观察校园里的春天景色,例如花坛、草地等。鼓励学
生观察并描述他们所看到的变化。
巩固活动:
1. 教师朗读一本关于春天的绘本或故事书,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春天的特点和
变化。
2. 给学生分发春天相关的卡片或实物,让他们进行分类,例如花朵、昆虫、动
物等。
3. 学生可以用这些卡片或实物进行自由游戏,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春天场景。
总结活动:
1.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总结春天的特点和变化。
2.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春天的美丽,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感受。
教学延伸:
1. 鼓励学生在家里或校园中进一步观察春天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2. 学生可以尝试用绘画、写作或其他形式表达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和体验。
春望教案幼儿园
春望教案幼儿园
教案标题:春望教案幼儿园
教学目标:
1. 让幼儿了解春天的特点和变化。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 启发幼儿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教学准备:
1. 春天的图片、视频或实物展示。
2. 春天的相关歌曲或音乐。
3. 春天的相关绘本或故事书。
4. 春天的相关手工材料。
教学活动:
1. 欢迎与唤醒:播放春天的音乐,让幼儿跟着音乐做欢迎动作。
2. 导入与启发:展示春天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幼儿谈论春天的特点和变化。
3. 故事与情境:通过绘本或故事书讲述春天的故事,让幼儿在想象中感受春天
的美好。
4. 观察与实践:带领幼儿到户外或室内的花园,让他们观察春天的植物、昆虫等,并进行相关的手工活动或小实验。
5. 总结与分享:让幼儿分享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和发现,鼓励他们用画画或手工
制作来表达对春天的理解。
教学评估:
观察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对春天的观察和理解、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对春天的表达和创作等方面。可以通过观察记录、口头表达或绘画作品等形式进行评估。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来理解春天的美好,同时要注重引导幼儿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的培养。在教学活动中要多种形式的结合,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幼儿故事春望教案
幼儿故事春望教案
教案标题:幼儿故事《春望》教案
教案目标:
1. 通过故事《春望》,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和想象力。
2. 帮助幼儿理解春天的特点和变化。
3. 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和听力技能。
教学重点:
1. 理解故事《春望》中的情节和主题。
2. 学习描述春天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3. 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1. 故事《春望》的绘本或故事片段。
2. 图片或实物,用于展示春天的特点和变化。
3. 卡片,上面写有与春天相关的词汇。
教学过程:
引入:
1. 创设情境:教师展示一张描绘春天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图片中的细节,问:“你们看到了什么?这是哪个季节?”
2. 导入话题:教师引导幼儿回忆春天的特点和变化,例如:“春天是一个什么样
的季节?天气变暖了吗?花儿开始开放了吗?”
教学主体:
1. 教师出示故事《春望》的绘本或播放故事片段,让幼儿聆听或观看。
2. 教师带领幼儿回顾故事的情节,询问:“故事中发生了什么?主人公是谁?他们在春天做了什么?”
3. 教师引导幼儿讨论故事的主题和寓意,例如:“故事中的小动物们为什么那么喜欢春天?春天对他们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4. 教师与幼儿一起学习描述春天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例如:“花朵盛开、草地变绿、小鸟欢唱”等。
5. 教师展示卡片上的春天词汇,让幼儿逐个朗读,并与他们一起编造句子来描述春天的特点。
巩固练习:
1.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小组活动,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春天的场景,用他们学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进行描述,并向全班展示。
2. 教师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春天的特点,可以通过游戏或问答的形式进行。
《春望》教师课堂教案
《春望》教师课堂教案
在工作和生活中,少不了要写各种各样的文档,不论是写制度、写总结、写计划还是写其它的材料,能写出一篇好的文档,体现了一个人的文笔,也体现着一个人的能力,下面是我汇编整理的《《春望》教师课堂教案》,希望能够帮到你!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其中所蕴涵的诗情,能准确流畅地背诵,春望教案。
2、学会诗歌赏析的方法,培养读诗兴趣,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的思想内容。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感情,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难点】
1、解诗的思想内容及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2、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加强朗读教学,以读激情,让学生进入诗歌氛围,体会诗歌的意境。
2、问题探索法。在整体感知诗歌的基础上,重在品味诗歌的精妙之处。
3、小组讨论法。小组讨论,归纳要点,抒发感想。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文学中,诗歌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从《诗经》到现在,诗歌一刻也没停止它前进的脚步。从小我们就会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可以说,诗歌是伴着我们成长的。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抽背),领略了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那么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另一种风格:杜甫《春望》。
二、学习《春望》
(一)请学生介绍杜甫,教师补充。(课件显示)
春望的教案模板范文
《春望》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春望》这首诗。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等。(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春望》的意义。(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诗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切,培养爱国情怀。
(2)学会在困难面前保持乐观和希望,坚定信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熟读并背诵《春望》。
(2)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
(1)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简要介绍诗人杜甫及其作品《春望》。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学习。
2. 自主学习:
(1)让学生自主朗读《春望》,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词语和意象。
3. 合作探讨:
(1)分组讨论,分析诗的结构和主题思想。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
(1)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美,培养审美情趣。
(2)让学生谈谈对诗歌的感悟和体会。
5. 总结提升: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培养爱国情怀。
四、课后作业
1. 熟读并背诵《春望》。
2. 写一篇关于《春望》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培养爱国情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望》教案
1、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其中所蕴涵的诗情,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2、学会诗歌赏析的方法,培养读诗兴趣,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的思想内容。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感情,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难点】
1、解诗的思想内容及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2、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加强朗读教学,以读激情,让学生进入诗歌氛围,体会诗歌的意境。
2、问题探索法。在整体感知诗歌的基础上,重在品味诗歌的精妙之处。
3、小组讨论法。小组讨论,归纳要点,抒发感想。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文学中,诗歌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从《诗经》到现在,诗歌一刻也没停止它前进的脚步。从小我们就会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可以说,诗歌是伴着我们成长的。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抽背),领略了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那么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另一种风格:杜甫《春望》。
二、学习《春望》
(一)请学生介绍杜甫,教师补充。(课件显示)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故被誉为诗史(李白诗仙),著有《杜工部集》。我们曾学过他的《登高》(学生回忆),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二)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爆发后,安史叛军攻下当时的都城长安。作者带着报国之心投奔唐肃宗,不幸在路上被安史叛军所俘,最终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长安。此诗就是杜甫在长安时所作,诗人目睹祖国如此破碎衰败的景象,黯然神伤,这首诗是他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
(三)正音(课件显示)
溅(ji n)搔(sāo)浑(h n)胜(shēng)簪(zān)
(四)范读,指导朗读,全班齐读课文。(课件显示)
(五)诗歌最主要的阅读能力是联想,给2分钟学生讨论从此诗中联想到什么?学生描绘诗歌画面。(注意引导学生要把自己想象成杜甫,想象他当时的心情。)
(六)课文分析
(引导读诗的方法:抓关键词,通过关键词构建画面,由画面表述引导到作者的心情,体会诗歌的精妙。(课件显示内容分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首联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在描写景物之中蕴涵作者的思想感情:诗人
处于沦陷后的长安,一片忠心,无限悲愤,对以往岁月的回忆,对眼前山河残破的悲怆。作者的这种感情并没有一一写出,只写了山河依旧而都城已经陷落,春色又降但却满目荒芜,多少感情只寄寓在景物中,这是一种什么写法?(问)
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这一句中,应抓住破深字来体会:由破字想到了什么?脑海中浮现了一个废墟的场面,残垣缺瓦,到处显得非常的萧条。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使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杂草丛生的荒凉地。草木深,不仅表明人迹罕见,而且说明抛荒已久,明为写景,实为写感。简单的一个破深字把一幅满目凄然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可见诗歌之精妙。(读诗可抓住关键词来体会)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这是一种拟人的写法,
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由于感慨时政,国都残破,与亲人离别之恨,反而使诗人对花流泪,闻鸟而惊心。通过写鸟和花的感时恨别,更加烘托出作者此时此刻的感时恨别之情,这是看到景物触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属于哪种写法呢?(问)
答:触景生情
这两句可浓缩为感时恨别,一个感字,恨字把作者的感慨时政,国都残破,与亲人离别之恨的内心痛苦表露无遗。因此我们从这可看出感时的时即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二句;恨别的别即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二句,也可见颔联是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使首联进一步深化,又顺理成章地引出颈联。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学生根据教师前面的方法自己赏析,教师补充。)
颈联是对感时恨别的进一步发挥:自安史叛乱以来,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同时,我们也可认为诗人珍视的家书,还包含有对北地消息的关心,及盼望王师平定中原混乱的急切愿望。这两句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烽:古代边境上遇有敌情,就升起烟火作为警报,这里借指战争。古代的烽是用狼粪烧的。
连:说明战争时间长,百姓生活痛苦不堪。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学生根据教师前面的方法自己赏析,教师补充。)
尾联总写了忧国思家的感情,诗人经过战乱的煎熬,半年多的陷身长安,由国想到家,再由家想到自身,白发越搔越少,简直连簪子也簪不住了。白头两字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一位满头白发,因焦虑忧思而频频搔头的形象跃然纸上。写这首诗时,诗人才45岁,但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可见诗人忧思之深。白发为愁所致,搔为解忧,结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一生活细节描写,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白头搔更短,可见愁乱苦思家已到极致的地位。浑欲不胜簪,则是前一句的结果。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七)总结全诗:(课件显示)
《春望》这首诗是诗人忧乱伤春之作。诗的前四句即前半部分是诗人感时忧国的内容,都统在望中。诗人视域由远而近,由大而小,从山河到草木,再到花鸟,视象也由整体到部分,由混沌到清晰。借景抒情,由景见情,而不直抒其情,其情由隐到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层层袒露。从景与情的变化,使人可以想象诗人由翘首远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