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检索表的制作与使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检索表的制作与使用
检索表的制作与使用
一、检索表的作用
系统生物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一项重大贡献。

1. 使某一类群零碎分散的知识系统化
提供这一类群的各成员之间
相互关系的丰富、系统知识;
2. 为标本鉴定工作提供极大的方便
●专业学者系统分类学研究的工具;
●非分类学专业工作者
识别他们研究的对象物种的工具;
●初学者识别生物、
了解其特征的重要指导;
学生使用检索表鉴定标本时,
必须进行仔细观察、比较和讨论,
才能达到正确的结果。

对这一物种的名称、形态特征
都会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和记忆。

二、制作检索表时应遵循的原则
艰巨、费时的工作。

收集这一类群所有成员的标本
以及描述它们的文献;
认真研究、分析、比较,
从中选出若干对
可靠的对立特征,
供制作检索表时使用。

在制作检索表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文字简洁
细心选择对立的特征,
使用互相对立的若干组对句;
以电报式文体,
用简洁、朴实、直接的语言
对该类群成员进行描述;
简单明了,能说明差别即可,
不应全面概述。

2.陈述明了
每组对句
第一个句子应为肯定性陈述;
第二个句子则为针对第一个句子
所陈述的特征的否定性陈述;
而且在否定性陈述之后,
不应又加上其他肯定性特征陈述。

3.配以必要的插图
可使文字描述大为简化;
可达到文字描述难以达到的
明了的效果,
使检索过程变得容易;
只要注意比例,
绘制简单轮廓图,
不必画出许多无关细节。

4.对比明确
关于对立特征的描述,
不能使用一些
简单、模棱两可的形容词,
如:“明显”与“不明显”,
“发达’与“不发达”,
“长”与“短”,
“多”与“少”、
“大”与“小”,
“粗”与“细”
以及“色深”与“色浅”,
甚至“较”与“较不”等等。

必须用明确的字眼,
即具有对比性,
以便于使用者判断。

如:“有”与“无”,
“黑色”与“白色”等;
也可使用明确的数字,
如:“多于8枚”与“少于5枚”,
“超过4毫米”与“小于2毫米”;
必要时还可选用身体的某一部分
作为衡量对比的标准,
例如:“触角为头长的4倍”
“翅长,超过腹部末端”
与“翅短,不达腹部末端”等。

5.特征明显,易识别
为了便于使用,尽量选用
明显易观察、易识别的特征。

尽量不用难以观察、难以识别的特征,
即不经过专业训练、不具备丰富的专业经验就无法识别的特征。

尽量不用或少用
隐蔽的,
或不经过特别处理、
不使用专用仪器
和特殊观察方法
就无法观察的特征。

如:优先选用外部形态特征,
其次才采用内部解剖特征、
生物学特征与行为特征等。

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
在不得已使用一些
较为难以观察和识别的特征时,
也应尽量放在检索表的后面使用。

6.特征稳定、对立明确
应选用
最稳定的或变异性最小的特征。

即该特征在一个对句中
所含的所有成员中都是一致的,
没有例外。

即使特征有一定的变化范围,
变化的范围仍应能区分开,
不能相互重叠。

例如,
对立的特征可以是
“3枚~5枚”与“6枚~10枚”;
“小于2.5倍”与“大于3倍”;
但不应是
“3枚~7枚”与“5枚~10枚”、
“2.0~3.5倍”与“2.5~5.0倍”。

7.标明适用范围
检索表的标题中
必须明确说明适用范围,
如:地区、类群、
性别、幼体与成体等。

8.可双向使用
使用检索表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以至无法继续检索下去
或未能检索到满意的结果时,
如果可以循检索的途径
逆向追溯到错误的发生处,
然后从此重新开始向前检索,
这样比从头开始检索省事。

其次,
当设想某个标本属于某个阶元时,
为了验证设想是否正确,
可以用检索表逐步进行反向检查;
若原先的设想不正确,
那么标本与检索表之间
第一个差异就会很容易被发现。

9.对半划分
根据数学上优选法原理,
应尽量优先选用这样的特征,
它能划分出两个
大小相等或相近的亚群近;
因为从总体上看,
这样的检索表
使用的步骤最为节省。

10.检索对象的独立特征
检索对象的条目
应该具备检索对象的独立特征,
以便与其他类群相区别。

否则,编制的检索表
就不能用于检索未包括在此表中的相近类群。

此外,一个好的检索表
还应编写准确无误,
能最大限度地包括
最低分类阶元的全部特征,
又能排除与其相近的分类阶元,
并在编排中尽可能地考虑
它们的系统地位。

二、最常见的检索表类型
常见检索表有
并列式、缩进式、分组式、组合式等类型。

最常见的为:并列式(两项式)
特点:
每组对句的第一个句子在前,
第二个句子紧接其后。

优点:
易于使用,特别对初学者;
因为每组两个对立的句子
紧靠在一起,
使用者很容易将两者互相比较;
并可最大限度地节省印刷版面。

缺点:
逆向使用时需要阅读较多内容;
难以同时包括各种各样的类群。

三、检索表的制作
1. 积累资料
收集各个类群及其成员的资料,
包括各种特征、参考文献、
地理分布等详细信息,
以及必要的插图;
2. 制作特征表
认真研究所收集的全部资料;
必要时可制作一个
包括该类群全部成员的特征表,
将对立的特征分别填入表内。

3. 选择特征
从特征表中挑选一个最佳的特征,此特征能很好地将此类群成员
划分为两个亚群;
同时根据此特征划出的两个亚群各包含哪些成员也就一目了然了。

4. 写出第一级对句
根据选定的第一个对立的特征,写出检索表的第一级对句;
并按照选定的检索表的类型,
给这组对句的两个句子编号;
5. 对上述两个亚群
不断重复进行
上述第3、4两步的过程,
将每个亚群再逐步分为
更小的亚群直到将每一个成员
(种或最低阶元)都区别出来。

四、检索表的使用
1. 使用方法
不同类型的检索表
使用方法略有不同,
但总地说来都是
将待鉴定的标本
与检索表的第一、二、三…级特征
依次进行对照比较,
直至确定该标本
属于哪一物种(或阶元)。

2. 要求:
鉴定工作的困难
并不在于如何使用检索表;
要求使用者具备一定的
专业基础知识,
熟悉这一类群的特征;
还要求对标本的观察
要细心认真,以防出错。

3. 易发生的错误
是对特征识别判断错误;
看错检索表的编号,误人歧途。

4. 鉴定结果的验证
逆向检查,加以验证;
查阅描述此种的参考文献,
以确证是否有误,
因为检索表
并未列出该种的全部特征。

若所查标本无法从检索表中检出,而反复核查表明
检索过程确实无误的话,
可能是此检索表并未将该标本
所属的种(或阶元)包括在内,
特别是一些罕见种;
也可能是该标本属于一个
至今未被人们发现记述的新种。

若一个标本
根据检索表检索为某一物种,
但对照参考文献发现
该标本实际上显然不属于此物种,即存在一些重大差
别,
而这些差别检索表上并未反映出来
这时还须多查一些文献,
以便判别它
是否属于一个新的物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