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神经心理学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研究发现:强迫症与高智商并无关联

研究发现:强迫症与高智商并无关联
系统 在 大 脑 皮层 下 区域 的 通路 相 互连 结 ,
所以情绪好坏会令疫苗效果有强弱之分。
研究发 现 :强迫 症与 高智商 并无关 联
以色 列本古里安大学 、美 国德克萨斯 州立大 学与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 山分校的研究人员 日前 1 ) 圈幽网■ 称 ,他们发现强迫性精神障碍 ( 强迫症 )与高智商并无关联 ,而这与此前 的普遍观点相左 ,也是人 们首次对智商水平与强迫症两者 关系进行的数据分析研究。相关文章发表在最近 的 神经心理学评
织开展。研究团队共招募了1 3 8 名计划wenku.baidu.com射
季节 性 流 感 疫 苗 的 老年 志 愿 者 ,了 解 他们 注 射疫 苗 前 后6 周 以及 注射 当 天的心 情 ,还 有体 育 运 动 、 饮 食 和 睡眠 等 情 况 ,并 在疫
苗注射后4 周和1 6 N时分别检测志愿者血液 中的 抗 体 水 平 。 观 察结 果 显 示 , 只有情 绪
论 》杂 志上 。
1 9 0 3 年 ,法 国哲 学家 、医生 和 心理 学 家 皮埃 尔 ・ 珍 内特 ・ 最 先 提 出了 智商 水 平与 强 迫症 关联 的
假设。1 9 0 9 年 ,西格蒙德 - 弗洛伊德则使其普及开来。在现代社会 ,人们对智商水平与强迫症相关 的误解被 神探阿蒙 ( Mo n k )等 电视节 目进一步加深 ,该节 目让强迫症人士利用超凡智力解开具

强迫症神经心理学研究进展

强迫症神经心理学研究进展
和 N bym aea aM研 究说 明 O D患者 经过 治疗后 症 状改 C
的任务条件下 P 在 O D组和控制组中都有过度的激 e C 活, 但没有统计学上差异。这种缺乏变化 的错误信号 可能 暗示 O D个 体 不 能够 根 据 额 外 的要 求 降低 常规 C 的监 控活 动 。
44 7
精神医学杂志 2 1 年第 2 01 4卷第 6期
Junl f sci r,0 1V l 4 N . ora o yha y2 1 , o 2 , o 6 P t
发 现 基底 节 在 O C一纹状 体 环 路 和 背外 侧 前 额 叶 一 F
E P中波 幅 的改变 可能是 O D的特质性 标记 , R C 因 为儿 童 O D患 者在 成功 治疗前 后 E N 的激 活程度 并 C R
纹状体环路 中存在功能的连贯性 , 腹侧纹状体功能 的 连贯性在 O D患者 的 O C D P C和腹侧前额 叶皮 C F 、 LF 层 中部是显著的¨ 。研究进一步发现 O D患者在静 C
默 网络系统 (h e ut oentok D tedf lm d ew r, MN) 出现 了 a 中
3 神 经 心 理 学 研 究
3 1 行 为 监 控 ( e omac nt ig 研 究 发 现 . pr r n emoi r ) f on
善后其脑部功能激 活情况也会改善。Ski aa Y的研究

强迫症的大脑结构与功能异常研究进展

强迫症的大脑结构与功能异常研究进展

强迫症的大脑结构与功能异常研究进展

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其主要特征是反复发生不受意愿控制的强迫思想或行为。这些思想和行为往往使患者感到极度不安,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们对强迫症的大脑结构与功能异常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疾病并为其治疗提供指导。本文将介绍一些相关的研究进展。

一、神经影像学研究

神经影像学研究是研究强迫症的大脑结构与功能异常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研究者们发现强迫症患者在执行决策、调控情绪和行为抑制等认知任务时,大脑活动模式与正常人存在差异。尤其是前额叶皮层、纹状体和扣带区等区域的功能异常与强迫症症状密切相关。此外,连接性研究表明,强迫症患者的大脑网络连接存在变化,特别是涉及执行控制的前额叶皮层和皮层-皮层连接。

二、结构影像学研究

除了功能异常,强迫症患者的大脑结构也存在变化。研究显示,与正常人相比,强迫症患者的脑灰质容积在某些区域存在明显异常。特别是与运动控制和情绪调节相关的纹状体、前额叶皮层和扣带区等区域的灰质厚度存在差异。此外,研究还发现了强迫症患者在胼胝体和杏仁核等脑区的微结构异常。

三、神经化学研究

神经化学研究揭示了强迫症患者神经递质水平的异常变化。研究表明,血浆和脑脊液中的谷氨酸、谷氨酰胺和谷胱甘肽等物质存在不同

程度的改变。这些物质的改变可能与强迫症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进

一步加深了对强迫症的理解。

综上所述,强迫症的大脑结构与功能异常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神

经影像学研究揭示了强迫症患者在认知任务中的大脑活动模式异常,

强迫症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强迫症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强迫症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患者会表现出反复出现的不自主、令人困扰的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近年来,针对强迫症的治疗研究不断取得新突破。本文将介绍强迫症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药物治疗、神经调节和植入式治疗等方面的创新方法。

一、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目前治疗强迫症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帮助患者了解和改变其强迫观念和行为,CBT可以显著减轻患者的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近期的研究发现,CBT的效果可以通过加入新的元素和技术来增强。

首先,虚拟现实技术(VR)被应用于CBT中,以帮助患者面对他们的恐惧和焦虑。通过在虚拟环境中创造触发强迫症症状的情境,患者可以逐步暴露于这些触发因素,从而更好地应对和处理强迫症。

其次,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应用程序的发展为CBT的传递和监测提供了新的渠道。患者可以通过在线平台获取CBT的教育和支持,并使用手机应用程序进行自我监测和干预。这为更多的患者提供了便利和灵活的治疗方式。

二、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在强迫症的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抗抑郁药物(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被广泛用于缓解强迫症症状。然而,由于

个体差异和副作用的存在,目前仍需要寻找更有效和个体化的药物治

疗方案。

针对这一问题,基因组学研究为个体化药物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通过分析患者的遗传变异,研究人员可以预测患者对某种药物的反应,并选择最适合的药物和剂量。这一定制化的治疗策略将大大提高药物

治疗的效果。

三、神经调节

神经调节是近年来在强迫症治疗领域的新兴研究方向。脑深部刺激(DBS)被认为对于难治性强迫症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DBS通

强迫症的研究进展

强迫症的研究进展

强迫症的研究进展

摘要:强迫症是一种以强迫观念或强迫行为等为主要症状的精神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其神经生物学机制涉及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环路的病变以及脑内5-HT、DA、谷氨酸等神经递质的异常。强迫症的临床表现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目前该病的治疗通常以药物治疗为主,以心理治疗为辅。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有关强迫症的研究进展,对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做出综述。

关键词:强迫症;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

强迫症是一种以反复出现的强迫观念或强迫行为等为主要症状的精神疾病。其终生患病率为2.3%,且与其他精神障碍具有较高的共病率。多数强迫症患者认为自己的强迫观念和行为没有必要或不正常,但却无法摆脱,故常为此感到焦虑和痛苦。强迫症严重干扰患者的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已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对强迫症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三方面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

1强迫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1.

1.

神经解剖学机制

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环路是强迫症发生的解剖学结构基础。该环路是皮质功能的补充和调节结构,其病变引起了丘脑水平的门控功能缺陷,从而导致了前额皮质(与强迫性思维有关)和前扣带回(与强迫症的非特异性焦虑有关)的高度激活,使患者表现出强迫性思维和继发性焦虑。经治疗后的强迫症患者尾状核、丘脑和额叶皮质的活动有轻度减少是该学说的有力证据。

1.

1.

神经生化学机制

强迫症的生化机制主要涉及中枢神经递质(主要是5-HT、DA 、谷氨酸)的

功能异常。

1.2.1 5-HT 参与痛觉、精神情感活动和下丘脑-垂体的神经内分泌活动等的

强迫症治疗进展综述

强迫症治疗进展综述

强迫症治疗进展综述

作者:黄燕

来源:《今日健康》2015年第03期

【摘要】强迫症是神经症的一种,本文就强迫症的药物疗法和心理治疗方法做综述。

【关键词】强迫症心理疗法认知行为疗法

强迫症即强迫性神经症,是一种神经官能症,焦虑症的一种。患者自知力完好,但总是被一种强迫思维所困扰,在生活中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及强迫行为,很痛苦,却无法摆脱。本文对强迫症的药物疗法和心理治疗方法做概括综述。

1 药物疗法

临床上治疗强迫症常用的药物有氟西汀、帕罗西汀、氯丙咪嗪等。

1.1 氟西汀

喻东山(2005)提到氟西汀60mg/d治疗强迫症比20mg/d有效,非正式研究的临床经验证据表明,80mg/d治疗强迫症更有效。氟西汀与利培酮合并用更能提高疗效。黄英明等(2004)提到采用小剂量的利培酮合并氟西汀治疗强迫症与单用氟西汀治疗强迫症进行对照治疗,研究结果显示,合用组的抗强迫效果明显优于单用组,两个实验组的不良反应较轻。从这个实验可知,氟西汀合用小剂量利培酮治疗强迫症是安全的,更能提高疗效。

1.2 帕罗西汀

喻东山(2011)提到帕罗西汀剂量越高,疗效越好。105例帕罗西汀有效者随机分配服帕罗西汀(20~60mg/d)或安慰剂治疗,观察半年发现,帕罗西汀组的复燃率比安慰剂组明显降低。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已经批准氟西汀、帕罗西汀、氯丙咪嗪、舍曲林和氟伏沙明治疗强迫症。

1.3 氯丙咪嗪

传统的抗强迫药物氯丙咪嗪对强迫症有良好的效果。陈晋东,陈远光(2001)比较有关氯丙咪嗪和SSRI(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治疗强迫症的疗效和耐受性后得到的结论如下:氯丙咪嗪仍是目前治疗强迫症最有效的药物。原因是:(1)对用来治疗强迫症的各种SSRI药物比较的结果发现,还没有哪种药物的疗效超过氯丙咪嗪;(2)荟萃分析表明氯丙咪嗪与SSRI相比,由于副作用而脱落的病人,氯丙咪嗪较少;(3)氯丙咪嗪使用推荐适宜治疗

强迫症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强迫症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强迫症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强迫症,又称强迫性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反

复出现的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困扰。药物治疗一直是强迫症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将探讨强迫症

药物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强迫症的

药物治疗有了更全面的认识。目前,常用于治疗强迫症的药物主要包

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三环类抗抑郁药和抗精神

病药。

首先,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被广泛应用于强迫症

的治疗。SSRI可以有效地减轻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的症状,且副作用

相对较小。最新的研究表明,SSRI治疗可以导致5-羟色胺神经元系统

的改变,从而减轻患者的强迫症状。此外,SSRI还可以用于儿童和青

少年患者的治疗,并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其次,三环类抗抑郁药也是强迫症治疗中的一种重要选择。三环类

抗抑郁药通过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再摄取来起到治疗作用。尽管三环类抗抑郁药的副作用较大,包括口干、便秘、尿潴留等,但

在一些患者中仍然显示出良好的疗效。此外,最新研究发现,三环类

抗抑郁药和SSRI联合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治疗效果,但需要注

意副作用的增加。

另外,抗精神病药也被一些医生用于治疗强迫症患者。抗精神病药

主要通过调节多巴胺系统来减轻强迫症状。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抗精

神病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强迫行为和强迫思维,并显著改善患者

的生活质量。然而,抗精神病药的应用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副作用,如肌动性副反应、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改变等,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

强迫症治疗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强迫症治疗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强迫症治疗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引言

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患者通常表现出反复出现的强迫思维和行为。这种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巨大困扰,因此强迫症的治疗一直是心理学领域的研究重点。本文将探讨强迫症治疗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第一部分:强迫症治疗的现状

1. 药物治疗

目前,抗抑郁药物和抗焦虑药物是强迫症治疗的主要药物选择。这些药物可以调节神经递质的水平,减轻患者的症状。然而,药物治疗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且存在副作用和依赖性的风险。因此,药物治疗通常与其他治疗方法结合使用。

2.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目前治疗强迫症最常用的心理疗法之一。CBT通过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不合理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来减轻症状。该疗法通常包括暴露治疗和响应防止,帮助患者逐渐面对恐惧和焦虑,并逐步减少强迫行为。CBT已被证明在治疗强迫症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

3. 神经反馈治疗

神经反馈治疗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通过测量和训练患者的生物反馈信号,帮助他们调节自身生理和心理状态。研究表明,神经反馈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自我控制能力,减轻强迫症症状。然而,该治疗方法仍处于研究阶段,需要更多的临床试验来验证其有效性。

第二部分:强迫症治疗的未来发展

1. 个体化治疗

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个体化治疗将成为未来强迫症治疗的重要方向。通过基

因检测和神经影像技术,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因和病理机制,从而为他们提供更精确的治疗方案。个体化治疗将使强迫症治疗更加针对性和有效。

2. 脑科学研究

脑科学的快速发展为强迫症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深入研究患者大脑的功

心理学对强迫症治疗的探索

心理学对强迫症治疗的探索

心理学对强迫症治疗的探索

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患者常常被困扰于无休止的重复思

维和行为中。随着心理学的发展,针对强迫症的治疗方法不断探索和

创新。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在强迫症治疗中的一些主要方法和有效性。

一、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强迫症的

治疗。CBT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改变患者的想法和行为,帮助他们摆脱

强迫症症状的困扰。在CBT治疗中,治疗师会与患者一起分析和理解

他们的强迫思维,并教授他们一些应对工具和技巧,例如认知重组和

暴露反应预防。

在认知重组中,患者学习如何辨别和修正不合理或消极的思维模式。他们被鼓励挑战这些思维并寻找更合理和积极的替代方式。而暴露反

应预防则是一种系统性逐渐暴露于强迫触发因素的方法,以减少患者

对强迫行为的依赖。这种暴露可以帮助患者逐渐增强对恐惧感的耐受力,从而减少强迫症状的发生。

认知行为疗法已被广泛研究并证实在强迫症治疗中的有效性。许多

临床实践指南也推荐CBT作为首选的强迫症治疗方法。

二、药物治疗

除了心理治疗,药物治疗也是强迫症的一种常见方式。抗抑郁药物,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和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被广泛用于减轻强迫症的症状。

这些药物通过调整大脑神经递质的水平,如5-羟色胺,来减轻患者

的强迫症状。研究表明,SSRIs对于大多数强迫症患者具有一定的疗效。然而,每个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可能不同,因此在进行药物治疗之前,

个体化的评估是非常重要的。

儿童强迫症现象学的研究进展

儿童强迫症现象学的研究进展
2 0 l 3年 6月第 3 器第 3 期
C l a i n J B r a i nD i s R e h a b i l( E l e c t r o n i c E d i t i o n ) 。 J u n e 2 0 1 3 , V o 1 . 3 , N o . 3

综 述 ・
始, 男性和女性 的患病率 是相同的或女性稍高 。
二、 症 状学 的研究 B l o c h等 对超过 5 0 0 0例 O C D患者参加 的 2 1 项研 究进
行荟萃分析 , 得到 4 个症状 因பைடு நூலகம் , 即: ( 1 ) 对称性 : 包 括对称 的
执著和重复 , 排序和计数强迫 ; ( 2 ) 禁止 的想法 : 包括 攻击性 , 宗教和躯体化思 维 , 并检查行 为 ; ( 3 ) 清洗 : 清洗 和污染 ; ( 4 )
年 的流行 病 学研 究 中发 现 , O C D终 生 患 病 率 为 I . 9 % 。据 K e s s l e r 等 美 国全 国共 病 调 查 ( N C S — R) 显示, 约2 0 % 的 O C D患者 在 1 0岁 或 更 早 的年 龄 出 现 强 迫 症 状。D e l o r me
儿 童强 迫 症 现 象 学 的研 究 进 展
周 朝 昀
强迫症 ( o b s e s s i v e c o m p u l s i v e d i s o r d e r , O C D) 是一 类 常见 的疾病 , 不仅存在于成年 人 , 也存 在于儿 童 和青 少年 。P i e r r e J a n e t 在 1 9 0 3年第 一次描述 了儿 童病 例 , 他认 为 O C D是 心理 能量递 减 的 结果 和 作 为 高 级 精神 活 动 的衰 减 产 物 。超 过 与青少年 O C D相比 , 晚发性成人 O C D表现 出更少 的宗 教、 性

近20年国内外强迫症心理治疗研究进展及动态_范红霞

近20年国内外强迫症心理治疗研究进展及动态_范红霞

近20年国内外强迫症心理治疗研究进展及动态

范红霞①② 申荷永① 张 敏①

【摘要】 目的 了解近20年来国内外强迫症在心理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动态。方法 以最近20年国内外有关强迫症研究的成果为基础,采用文献研究法分析与总结了近150篇有关的研究论文和一些相关的治疗研究。结果 呈现出有关强迫症心理治疗的研究进展及动态。结论 加强文化因素的研究对强迫症预防及治疗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 强迫症;研究进展;综述;心理治疗;人格因素;沙盘游戏;心理分析

An Review of Evolvements and Trends in Researches on Psychotherapies of OC D Domestic and Abroad during the Recent20 Years.Fan Hongx ia,Shen Heyong,Zhang M in.South China N ormal Universit y,G uangzhou510630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he auth ors a ttempt to provide an ov erview of ev olv ements a nd trends in resea rches on psychothera-pies of OCD.Methods Ba sed on finding s a nd discov eries o f resea rches co nducted do mestic a nd abroad on the treatment of O CD during th e recent20years.T he metho d used in this a rticle is bibliog raphical research,which inv olv es an analy sis and summery of abo ut150relativ e articles a nd resea rches.Results Present an overv iew of ev olv ements and tr ends in resea rches on psychotherapies of O CD domestic a nd abroad during the recent20y ea rs.C onclusion A reinforcement o f research on th e influence of cultural factors will be of g rea t sig nifica nce on the interv ention and t rea tment o f OCD.

强迫症神经心理学特征的相关研究_岑伟红

强迫症神经心理学特征的相关研究_岑伟红

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是一种严重影响个体的学习工作能力和社会功能的精神疾病,其特征表现为难以做决策、十分关注信息分类、经常需要复述信息,以及怀疑决策的正确性。强迫症的终身患病率高达2-3%,导致沉重的医疗和社会负担。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研究者

越来越关注强迫症的神经心理学特征[1,2]

。因此,为了更好地

把握未来的研究方向和主题,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强迫症的神经心理学特征的相关研究,重点关注强迫症患者在注意、记忆、执行功能等方面的特征,对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一些建议。

1

强迫症的注意特征

1.1

持续性注意

多数研究结果支持强迫症患者的持续性注意没有受损,

如Milliery 等使用弱刺激持续操作测验(Degraded Stimulus Continuous Performance Test ,DS-CPT)比较强迫症患者和正常人的持续性注意,在匹配了性别、年龄和教育程度后,发现不管是否服用抗精神病性药物,强迫症患者的持续性注意均不受损[3];Lee 等为了更好控制服药的潜在影响作用,使用没有经过任何治疗的强迫症患者作为被试,发现强迫观念分数与CPT (degraded session )成绩呈负相关,但强迫症患者的持续性注意与健康对照组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4]

。在Krishna

等的研究中,也使用未经过治疗的强迫症患者作为样本,采用DS-CPT 测量患者的持续性注意水平,结果同样发现,强迫症组和健康对照组在持续性注意上的差异不显著[5]。因此,既往研究提示,强迫症患者的持续性注意受损不明显,尤其是对未经治疗的强迫症患者而言。

心理学对强迫症的理解

心理学对强迫症的理解

心理学对强迫症的理解

强迫症是一种心理障碍,常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特征。它对患

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和影响。心理学在对强迫症的研究中,提供了深入的理解和治疗方法。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对强迫症的理解,

并介绍其相关治疗方法。

一、强迫症的概念

强迫症是一种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心理障碍,患者

常常被不可控制的强迫冲动所困扰,不得不进行一系列反复的动作和

行为来缓解内心的紧张和焦虑。这种行为为了减轻自己内心的不安,

但往往无法真正解决问题,甚至使问题变得更严重。

二、心理学对强迫症的解释

1.认知解释

心理学认为,强迫症的产生与人们的认知过程密切相关。患者过度

关注和夸大了一些平常无关紧要的事物,产生了一种不合理的忧虑和

怀疑情绪。他们往往过分强调某些事件和行为的重要性,导致思维陷

入困境,无法自拔。

2.学习理论解释

学习理论认为,强迫症是一种被学习和习得的行为模式。患者在某

个时间点上,因为某种原因将某些行为与减轻内心不安的感觉联系在

一起,于是形成了强迫行为的习惯。这种习得行为难以打破,且可能逐渐加剧。

3.生物学解释

强迫症也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研究发现,患者的脑神经回路和神经递质可能存在异常。例如,前扣带回的过度活跃会导致行为的反复和习得,而丘脑-杏仁核系统的异常则可能使患者对焦虑刺激产生过度的恐惧和反应。

三、心理学对强迫症的治疗方法

1.认知行为疗法(CBT)

认知行为疗法是目前治疗强迫症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通过帮助患者重新评估和调整其认知,采取适当的行为应对策略,以减轻其强迫症状。例如,通过暴露与反应预防训练,患者可以逐渐暴露于触发强迫症状的情境,同时阻止其进行强迫行为,以帮助他们逐渐改变强迫症的习惯。

强迫症的科学研究新进展与未来展望

强迫症的科学研究新进展与未来展望

强迫症的科学研究新进展与未来展望近年来,强迫症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心理疾病。强迫症是指患者出现多种不可控制的强迫思维和行为的心理障碍,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扰。科学界在强迫症的研究上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文将介绍这些新的研究进展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1. 基因研究

强迫症被认为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因此基因研究成为了重要的研究领域。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多个与强迫症有关的基因。通过研究这些基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强迫症的发病机制,并发展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未来,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将为强迫症的治疗带来新的可能性。

2. 神经影像学研究

神经影像学技术的进步也为强迫症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通过研究患者的大脑活动,科学家们发现了与强迫症相关的脑区和神经回路。这些研究结果不仅增加了对强迫症病理生理机制的理解,还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依据。

3. 神经调控疗法

目前,强迫症的主要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疗法。然而,这些治疗方法并非对所有患者都有效,且存在副作用。因此,科学家们开始研究神经调控技术,如深部脑刺激和转导磁刺激。初步的研究

结果显示这些技术对于部分强迫症患者的症状缓解有显著效果,为未

来治疗手段的丰富提供了希望。

4. 多学科综合研究

强迫症是一个复杂的疾病,涉及到心理、神经、遗传等多个学科。

为了更好地研究强迫症,科学家们开始在不同学科之间进行合作研究。例如,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家和遗传学家等共同参与强迫症的研究,

从而更全面地认识疾病,并开展跨学科的治疗方法。

强迫症的心理病理学理论解释

强迫症的心理病理学理论解释

强迫症的心理病理学理论解释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患者往往表现出反复出现的强烈的焦虑和强迫性思维,以及对特定行为或思维的强迫性需求。在心理学领域,许多理论试图解释强迫症的起因和发展过程。本文将探讨三个主要的心理病理学理论,包括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认知行为学派的理论以及神经生物学派的理论,从而深入理解强迫症的心理机制。

1. 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提出了许多关于强迫症的理论。他认为,强迫症的根源在于潜意识中的冲突和压抑。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强迫症的症状是由于个体在童年时期发生过的冲突无法完全被解决所导致的,这些未解决的冲突被压抑在潜意识中,进而通过强迫性行为和思维得到表达。比如,一个童年时期曾经遭受严重惩罚的个体可能会表现出洁癖强迫症,因为他们不断清洗身体或环境来减轻内心的压力和恐惧感。

2. 认知行为学派的理论

认知行为学派的理论将强迫症视为一种学习和认知的障碍。据此理论,强迫症的症状是受到内部或外部刺激触发的,而强迫性行为和思维则被视为一种应对焦虑的方式。认知行为学派认为,强迫症患者在面对焦虑时会出现认知失调,他们可能会过度评估风险和危险,并过度强调某些行为与焦虑之间的联系。从而导致他们进一步产生强迫性思维和行为,以减轻自身的不安情绪。

3. 神经生物学派的理论

神经生物学派的理论将强迫症的发展归因于脑神经化学物质的异常。研究显示,强迫症患者的脑内杂质化学物质,如血清素和谷氨酸,可

能存在缺陷。这些缺陷被认为可能导致神经回路功能异常,从而引发

强迫症的症状。此外,神经生物学派还提出,遗传因素对于强迫症的

强迫症的病理症状与认知障碍

强迫症的病理症状与认知障碍

强迫症的病理症状与认知障碍

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其特点是反复出现不受控制的、令人困扰的强

迫思维和行为。这种疾病对患者的生活和社交功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在理解强迫症的病理症状和认知障碍时,我们需要从神经生物学和心理学两个层面进行探索。

从神经生物学角度来看,强迫症与神经系统的异常功能有关。研究发现,患有

强迫症的人脑中前扣带回(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和轴突纤维束(corpus callosum)的连接异常,这两个区域在调节认知控制和情绪处理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此外,多巴胺和谷氨酸等神经递质的异常释放也与强迫症的发生有关。这些神经生物学的异常可能导致患者对强迫思维和行为产生过度的关注和焦虑。

在心理学层面上,强迫症的认知障碍主要表现为认知偏差和认知强化。认知偏

差是指患者对自身和环境的错误理解,例如过分关注细节、过度解读意义和过度推测他人的意图。这种认知偏差使得患者对强迫思维和行为产生过度的反应,进而加剧了疾病的症状。认知强化则是指患者对强迫思维和行为的过度关注和重复强化,这种强化可能来自于患者对自身或他人的评价,以及对强迫行为的期望和恐惧。

强迫症的病理症状和认知障碍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患者对强迫思维和行为的

过度关注和重复强化导致了认知偏差的加剧,进而加重了症状。同时,神经生物学的异常功能可能使得患者更容易产生认知偏差和认知强化。这种相互作用使得强迫症的病理症状和认知障碍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使得患者难以自我调节和摆脱疾病的困扰。

针对强迫症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疗法。药物治疗主要通过调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医学杂志 2011 年第 24 卷第 6 期 Journal of Psychiatry,2011,Vol 24,No. 6
强迫症神经心理学研究进展*
陶 睿1 朱春燕1 王克永2 谢 雯2
【摘要】 强迫症(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 的脑机制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文介绍了近几年关 于强迫症影像学及事件相关电位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在神经心理学方面损害情况,如对强迫症患者的错误监测、 抑制控制及认知灵活性减退做了简要的概述,并简要阐述前扣带回皮层在这些认知功能中的联系。 【关键词】 强迫症 错误监测 反应抑制 神经机制 【中图分类号】R749. 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7201( 2011) - 06 - 0474 - 04
3 神经心理学研究
3. 1 行为监控 ( performance monitoring) 研究发现 OCD 患者行为监控是过度激活的,主要涉及一些前额 叶脑区,如 ACC、DLPFC 等。错误监测作为行为监控 中的 一 个 重 要 成 分,它 在 OCD 患 者 中 是 过 度 激 活 的[20,22]。Endrass[22]发现 OCD 中 部 前 额 叶 皮 层 存 在 错误 - 冲突相关的激活。之后,他发现在中性( 标准 条件) 下,患者较控制组的 ERN 和 CRN 显著增加; 而 在惩罚条件( 有惩罚的反馈) 下没有显著的区别,而控 制组在标准和惩罚条件下显示波幅的增加,而 OCD 组 没有变化。相比较而言,在惩罚条件下两组存在 Pe 的 增大,但 Pe 没有组间差别。这提示 OCD 患者错误监 测过度激活并且 OCD 患者的行为监控是由错误信号 来调节的[20]; 而缺少变化的错误信号可能暗示强迫症 患者不 能 够 根 据 额 外 的 要 求 降 低 常 规 的 监 控 活 动。 Gründler T[19]和 Cavanagh JF[23]在验证了 OCD 患者的 皮层 - 纹状体环路在行为监控中过度激活时发现, OCD 患者在行为监控的不同阶段和时相是不同的,并 出现了 ERN 出现任务相关的分离。提示强迫症状在 这些神经系统中存在着分离,某些神经系统的过度激 活能够更好地避免不恰当的选择,而某些过度激活的 神经系统则促使强迫行为的发生。 3. 2 反应抑制( Response inhibition) 神经生理学观 点认为强迫行为和强迫观念可能来源于抑制反应的缺 陷。OCD 患者由于认知抑制和行为抑制能力的缺陷, 无法在需要适应环境时做出快速改变,抑制 ACC 发出 “错误”信号,从而出现强迫性的观念与行为。根 据
强迫症患者大脑结构的改变与其神经心理学改变 密切相关,其脑机制主要被认为是前额叶 - 纹状体环 路的异常所致。近几年,用神经心理学、事件相关电位 ( ERP) 和脑功能成像方法( fMRI) 从认知方面探讨其 神经生物学机制已经成为 OCD 研究的极有前途的方 向。现就以下几方面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1 影像学研究
2 事件相关电位( ERP)
研究显示 OCD 患者在认知功能的研究中出现了 ERP 的异常,包括错误相关性负波( ERN) 、正确相关 性正波( CRN) 和错误正波( Pe) 波幅的异常。ERN 是 ERP 的负性成分,可能反映错误监测的处理,激活的 中心可能位于 ACC,波幅受 OCD 个体对任务评估处理 的影响[18]。研究发现 OCD 患者在 Go / NO - Go 任务 中的 ERN 波幅增大[19]。Endrass 进一步发现 OCD 患 者和对照组都显示了对于全错( full error) 和全对( full correct) 的选择时,ERN 和 Pe 增大。OCD 患者显示了 CRN 的增加而且 CRN 与症状的严重程度有关[20]。这 提示错误监控的过度激活在错误的处理,在对正确反 应、反应监控或者评估处理中都是存在的。CRN 可能 反映独立的监控加工: 传达反应策略的冲突以及尽可 能有效调节行为的需要,甚至在正确反应中 CRN 代表 着更深层次的行为调节信号。
ERP 中波幅的改变可能是 OCD 的特质性标记,因 为儿童 OCD 患者在成功治疗前后 ERN 的激活程度并 没有改变。虽然抑郁症和 OCD 都发现了 ERN 波幅的 增加,但是存在区别: CRN 的增幅只出现在了 OCD 患 者中; 两组中的 ERN 也存在着不同: 抑郁症显示了在 惩罚条件下错误相关脑区激活显著增加,OCD 患者中 则没有发现[21]。关 于 抑 郁 症 合 并 强 迫 症 状 仍 需 要 更 进一步的研究,并且现阶段关于 CRN 的意义仍需要更 深层次的研究来阐述其在 OCD 神经机制中的作用。
1. 1 MRS( 磁共振波谱分析) 和 PET( 正电子发射断 层扫描术) 早期研究发现 OCD 强迫症状的发生是由 于纹状体或苍白球的损伤,涉及到基底节和前额叶纹 状体环路[1]。PET 亦证实了 OCD 患者存在前额叶 - 纹状体的损伤。Evans 提出 OCD 患者在休息时,尾状 核、眶额叶皮层( orbito-frontal cortex,OFC) 、前扣带回 皮层(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 和下丘脑葡萄糖 的代谢是增加的[2]。Mitterschiffthaler 通 过 诱 导 OCD 患者的强迫症状发现尾状核和 OFC 的血流增加[3]。 Kegeles LS 发现 OCD 患者和对照组的脑区中 5 - HT2A 受体、GLx( 谷氨酸和谷氨酰胺) 和 GABA 水平上没有 差异。但是这些物质的生化水平与强迫症状有着高度 的相关[4]。研 究 发 现 在 冲 突 监 控 时 右 侧 背 部 的 前 扣 带回皮 层 ( dACC ) 多 巴 胺 神 经 递 质 的 传 输 显 著 增 加[5],这提示神经病学疾病中认知缺损的原因可能与 多巴胺功能异常有联系。 1. 2 VBM( voxel - based morphometry) Gilbert AR 发 现 OCD 儿童在左侧 ACC 和额上回的灰质密度降低, 右侧壳核的灰质密度增加[6]。研究进一步发现 OCD 患者左侧丘脑灰质密度增加、左侧 OFC 以及右侧背外 侧前额叶皮层(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 的 灰质密度增加。而右侧丘脑的灰质密度越高,运动机 能越低; 背外侧前额叶皮层灰质密度越高,处理功能的
474
来自百度文库
精神医学杂志 2011 年第 24 卷第 6 期 Journal of Psychiatry,2011,Vol 24,No. 6
发现基底节在 OFC - 纹状体环路和背外侧前额叶 - 纹状体环路中存在功能的连贯性,腹侧纹状体功能的 连贯性在 OCD 患者的 OFC、DLPFC 和腹侧前额叶皮 层中部是显著的[16]。研究进一步发现 OCD 患者在静 默网络系统( the default mode network,DMN) 中出现了 前额叶皮层下环路中功能连贯性的减弱,并发现 OCD 患者在 DMN 中 ACC、中部前额叶和壳核功能连贯性 减弱[17]。
综上所述,OCD 患者的神经解剖结构的改变与其 认知功能是密切联系的。OCD 患者存在前额叶 - 纹 状体环路的异常,而这可能也是导致抑制控制异常的 关键,特别是环路中的 OFC 和 ACC 与 OCD 的抑制控 制有着 密 切 联 系。我 们 发 现 在 OCD 患 者 中 OFC、 ACC、尾状核以及丘脑的高度激活是 OCD 特征性病理 改变之一。Kegeles LS 的研究提示 OCD 的症状可能 是由于在皮层 - 纹状体路径中直接或间接的谷氨酸信 号增加所致。在今后的神经药理学方面的研究中我们 更应该深入了解 OCD 的分型与神经药理学的关系,评 估基于神经药理学提出的研究假设的正确性。Nakao 和 Nabeyama M 研究说明 OCD 患者经过治疗后症状改 善后其脑部功能激活情况也会改善。Sakai Y 的研究 提示基底节具有功能上的多样性,在多个神经环路中 发挥着作用,而他从皮层和皮层之间的神经网络水平 来进行研究,这为我们以后再研究 OCD 的神经机制提 供了一个新的视角。Gilbert AR 没有发现先前文献中 所报道的丘脑中存在灰质密度的改变,可能是由于样 本含 量 太 少 以 及 所 使 用 的 分 析 方 法 的 差 异 所 致。 Gilbert AR 和 Togao O 的研究中 OFC 以及 DLPFC 的灰 质密度研究结果的不同可能是由于这个区域功能的多 样性和结构的复杂性所致。
速度就越慢。左侧 OFC 和右侧 DLPFC 的灰质密度越 高其强迫症状越严重[7]。研究亦发现左侧 OFC 的灰 质容积与 OCD 强迫症状严重程度呈正相关,额上回的 灰质容积 与 症 状 的 严 重 程 度 呈 负 相 关[8]。 研 究 也 存 在不一致的观点,Togao O 研究显示 OCD 患者在双侧 前额 叶 皮 层 中 部、右 侧 运 动 前 区、右 侧 OFC、右 侧 DLPFC 和枕部灰质密度减少。OCD 患者白质密度在 右侧前肢、右侧 OFC 和左侧 ACC 是增加的。OFC 和 ACC 白质密度的异常同样提示了前额叶 - 纹状体环 路的异常[9]。 1. 3 fMRI ( 功能性核磁共振) 在神经心理学研究 中,Nakao 发 现 正 常 对 照 组 在 执 行 关 于 抑 制 控 制 的 Stroop 任 务 中 涉 及 到 多 个 脑 区 激 活,包 括 DLPFC、 ACC、尾 状 核、丘 脑 以 及 小 脑,而 OCD 患 者 ACC 的 BOLD ( 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 ) 激 活 减 少[10]。其进一步研究发现强迫症状改善后,OCD 患者 在 DLPFC、ACC 和 小 脑 的 区 域 的 激 活 情 况 改 善[11]; Nabeyama M 亦发现 OCD 患者 ACC 和小脑的激活减 少,强迫症状显著改善的患者在 Stroop 任务和行为学 任务中成绩会改善; 而小脑和某些脑叶激活增多,OFC 前额叶中部以及颞叶区域激活减少。小脑的功能异常 在 OCD 症状得到改善后其激活情况会正常化[12]。研 究亦发现 OCD 患者在抑制和认知控制任务中前额叶、 纹状体和颞叶脑区激活减少[13],并且 OCD 的强迫症 状与 OFC 和 ACC 环 路 是 有 关 的[14]。Page LA 发 现 OCD 在运动抑制和认知转换中显示了与任务相关的 前额叶 - 纹状体功能异常,在 Go / No - go 和 Switch 任 务中,OCD 患者显示 OFC、纹状体、下丘脑区域与任务 相关的激活。在 Stroop 和 Switch 任务中,OCD 患者出 现了短暂的顶叶区域的激活[15]。
静息态的研究也验证了上述研究结果,Sakai Y
* 基金项目: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 编号: 090413147) ; 安徽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 ( 编号: 10080703040) 作者单位: 1. 230032 合肥,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系 2. 安徽省精神卫生防治中心 通讯作者: 朱春燕,E - mail: ayswallow@ 126. com
研究亦发 现 OCD 患 者 Pe 的 波 幅 是 增 加 的[20]。 Pe 则可能和 ERN 一样反映了行为监控的不同方面, 并且 Pe 的出现可能与错误的觉察有关,因为错误没有 被觉察时 Pe 的波幅是显著减少的,而 ERN 的波幅和 ACC 的激活程度是没有改变的; Pe 可能反映错误的特 点或者与动机相关的错误。而在 flanker 任务中不同 的任务条件下 Pe 在 OCD 组和控制组中都有过度的激 活,但没有统计学上差异。这种缺乏变化的错误信号 可能暗示 OCD 个体不能够根据额外的要求降低常规 的监控活动[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