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临摹与创作浅谈

合集下载

篆书作品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篆书作品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篆书作品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篆书作品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篆书作品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这是一个充满鼓舞力量的

主题,它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只要坚持不懈、努力奋斗,

最终一定能取得成功。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这个主题,帮助读

者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其中的道理。

一、篆书艺术的魅力

篆书是我国书法艺术中的一种,它以其端庄、古朴的风格,给人以深

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精神意蕴。篆书作品往往需要作者匠心独运、用

心雕琢,才能完成一件作品。这种艺术品虽然路远行,但是它的价值

和魅力是无法忽视的。人们在欣赏篆书作品时常常会被它的神韵所吸引,篆书的魅力是无限的。

二、篆书作品的创作过程

篆书作品的创作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困难的过程。篆书的基本笔画和结

构需要有一定的功底和技巧,这需要作者经过长期的学习和练习才能

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篆书的内容往往要求文字字字珠玑,意义深远,这就需要作者具备丰富的文学素养和深刻的思想内涵。篆书的创作也

需要艺术家具备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对完美的追求,因为篆书作品的完

美往往需要反复雕琢和润饰。正是由于这些困难和挑战,篆书作品路

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的道理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篆书作品的价值

篆书作品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承载着历史的

痕迹和精神的积淀,更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任何一件篆书作品都

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它们不仅是美的享受,更是智慧

的结晶。篆书作品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正是因为其价值和魅力,使

得篆书作品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丛文俊:篆、隶的临摹与创作

丛文俊:篆、隶的临摹与创作

从文字产生之初“画成其物”的象形,到隶变完成周秦古文字的根本性变革、汉化隶书实现八分艺术化的发展,历经一千多年多种书体的演进和美的创造,留下了大量的经典作品。如何进行篆、隶的临摹才能得其神髓,由技入道,进而继承传统呢?

一、入古与取法乎上

“入古”有两个含义:一是临帖要像,包括用笔与点画样式、笔的运动状态和质量与结体;二是笔意与格调,学古就要得古味,在帖中寻找灵魂,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临古帖最难得古味,临帖不古,即意味着今人的主观色彩太多,或是能力、功夫不够。也可以说,得法容易,得味难。在各种书体的学习中,篆隶与今天相距太遥远,普遍存在着理解跟不上的情况,写了很多年仍然不得其门而入的现象也不算罕见。所以,如何认识并做好篆隶的“入古”,要比通常讲的“入帖”的内涵要复杂、深刻得多。

篆隶的“入古”是一个困难的努力过程。例如,想学大篆,就得先弄懂什么是大篆,它在书体上有哪些特点,又有哪些风格类型,只凭对吴昌硕写《石鼓文》作品的一般性的艺术理解,或临几遍《散氏盘》的粗浅经验,是远远不够的。篆书的学术含量最高,首先要通文字之学,至少要掌握古汉字的构形原理、形体结构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书体演进与“篆引”的性质和美学意义、代表性作品、现有的研究成果等。否则,面对大篆、小篆、古文遗迹时很可能看不出所以然,临摹时连笔顺都会搞错,更不要说弄清楚它们美在何处了。即使有《说文解字》作为依托的小篆,基本的学术准备也不能少,古往今来,因为不通《说文》、字学的篆书家屡犯常

识性错误而遭人哂嫌者不在少数。这种情况在隶楷草行诸体书法中很少发生,也是学术含量降低的原因。

临摹和创作的关系

临摹和创作的关系

---------------------------------------------------------------最新资料推荐------------------------------------------------------

临摹和创作的关系

临帖与创作的关系任何人学书法,都必须要有一个临帖的过程,而且要临帖不止,要贯穿学书的全过程。

临帖,一定要临名家、名碑帖,临帖的过程就是琢磨名碑、名帖的书写技巧和本质规律的过程,使自己在学书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少犯错误,尽快地汲取前人的精华、经验拿来为我所用,食古化古,不断更新积淀。

无论是对临背临或是意临,都要发掘所临碑帖的特点,并把这种特点融入到自己的运笔过程中,使之变成自己的手法。

所谓创作,就是把在临帖过程中所掌握的技巧与自己的个性相结合,让情感、笔法、墨色、个性尽情喧泻在宣纸上。

创作,不是临帖,创作也不是信手而为的张扬。

只展现临帖中所形成的笔法,这不叫创作;完全抛开通过临帖所学到的东西,让自己的手性赤裸裸的展现,这也不是创作。

创作是一个将临帖过程中形成的科学的、正确的笔法与书家自己固有个性中的优美特质进行有机融合的书写过程。

课时计划第十四周星期一 2010 年 5 月 24 日课题临、摹和创造的关系 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临摹的方法和作用;了解临、摹和创造的关系。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1 / 7

教材分析重点掌握临、摹的方法,了解只有继承才有创新难点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教具教学过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写大篆的心得

写大篆的心得

写大篆的心得

写大篆的心得篇5

在大篆的探索与实践中,我逐渐领略到了古文字世界的魅力。大篆,作为商周时期通行的文字,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这篇心得将分享我学习大篆的过程,以及我对这种文字的感受和思考。

起初,我选择学习大篆是因为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字形设计上,大篆不仅展示了商周时期的文化底蕴,也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审美。通过对大篆的临摹和创作,我逐渐领略到了古文字世界的奇妙。每一次笔触在纸上留下的痕迹,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古老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大篆所带来的心灵触动。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困难。首先,大篆的笔画复杂,需要耐心和时间去熟悉。其次,字形结构不易把握,需要不断地调整和尝试。然而,正是这些挑战,使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大篆。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技能,也更加深入地领略到了大篆的艺术魅力。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我对大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发现,大篆不仅是一种文字,更是一种文化、一种历史。它承载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和宇宙的独特理解,也寄托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学习大篆的过程中,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书写技能,也更加深入地领略到了古老文化的魅力。

回顾我的大篆学习历程,我深感其既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它让我学会了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寻找宁静,如何在实践中提高自己。我坚信,大篆将继续陪伴我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成为我成长道路上的一盏明灯。

李阳冰篆书临创转换之间的方法

李阳冰篆书临创转换之间的方法

李阳冰篆书临创转换之间的方法

一、李阳冰篆书简介

李阳冰,是我国书法家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以其擅长的篆书而闻名。李阳冰的篆书作品,不仅具有古朴精美的风格,更融合了自己的特色和个性,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篆书临创的难点

1. 汉字形体复杂:篆书是我国书法中的一种古老书体,其字形复杂多变,需要书法家具备高超的笔墨技艺和丰富的书法功底;

2. 理解篆书精髓:篆书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内在精髓,需要书法家深入理解篆书的起源、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才能够进行临创。

三、李阳冰篆书临创的方法

1. 理论学习:李阳冰篆书临创的第一步,是对篆书理论的深入学习。包括篆书的发展历史、书体特点、笔墨技法等方面的知识,通过系统性的学习和分析,使自己对篆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 临帖练习:在熟悉篆书理论知识后,书法家需要通过临帖练习,熟悉篆书的笔画结构与用笔技法。通过临摹古代篆刻作品,感受篆刻的魅力,提升自己的技艺水平,磨砺自己的审美意识。

3. 探索创新:李阳冰篆书临创注重创新和个性表达,书法家可以根据

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将传统篆书与现代审美相结合,探索出适合自己

风格的创作路径。可以通过参考古今中外的优秀书法作品,吸取精华,融合自己的理解,开拓创作思路。

4. 精益求精:李阳冰篆书临创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追求完美的过程。书

法家需要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反复推敲,不断地加以修改和提炼,力求

每一件作品都能够达到完美的境界。

四、结语

李阳冰篆书临创的方法,旨在帮助书法家在学习、领悟、创新的过程

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篆书艺术水平。只有通过深入理解篆书理论、勤奋

对当前篆书创作的一点思考

对当前篆书创作的一点思考

对当前篆书创作的一点思考

当前篆书创作的取法对象既包括先秦的“古文字阶段”文字,又包括

秦始皇之后的“今文字阶段”的文字。诚然,我们在继承传统和进行篆书

创作时,当有今人的独特切入、内涵表现及新意。惟此,才能做到“笔墨

当随时代”、体现“当代特有价值”。

一、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

那么,当前篆书创作所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什么呢?一、“不少从事古

文字书法创作的人对古文字本身并不熟悉,不懂得所写古文字的笔形系统

及其构形的原理与法则,缺乏古文字的基本知识,往往把字写错”;二、

取法的篆书风格范围狭窄,似乎对先秦古文字书法风格知之甚少,因此不

知可借鉴的篆书历代经典及其风格是丰富多样的,故而辗转袭用清代人所

写过的诸如《散氏盘》《毛公鼎》《石鼓文》和《说文》等几种流传较广

的书法作品。取法风格的狭隘导致创作风格的单调;三、竭力追求铸刻、

雕琢的效果,故作老辣而给人以做作之感,或胡涂乱抹去追求所谓的新意,实则矫揉造作、枯燥乏味;四、不直接临摹历史上的篆书经典,只是一味

摹仿今人的篆书作品,并且优劣不分,经常将他人的习气当作优点来取法。要想改变当前篆书创作所存在的这些弊端,最根本的解决方法是要充分借

鉴古文字学界的相关研究新成果。

首先,对篆书本体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论定篆书已有的成就。还

应该从古文字中选取不同体系、不同风格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做深入的个

案研究。同时将不同载体、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字体以及不同流派

风格的书家作品,做出有序列的“图像”系统进行描述。据此,综合探究

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先贤们的创作经验与技巧,力争揭示出篆书在上古时期

谈篆书写法

谈篆书写法

越 显得 次要。篆 书书法 , 其第一性是表现 篆书的艺术美 , 我们谈
论 如何书写篆 书问题 , 站在 艺术美 的立场 上 , 向篆书 的书法 是 指
艺术 创 作 。
折处 的内角都描 写成 圆弧形 , 以模拟 钟鼎器 物上铭文原 貌为 能
事, 殊不知古之 金文之所 以如 此, 出于冶金 工艺的需要。如今 是
时, 多收集参考 资料 , 学篆书 的人 唯一 不Z 的法 门, 是 - 而且是最
书, 一般只要 写龟 甲、 鼎、 钟 石鼓 、 小篆 、 汉篆 等即可 , 其他 不必研 究 。要分 f别类写 , 甲骨就 一定是 甲骨 一类文字 , 7 写 写钟鼎就是 要钟鼎 一类文 字 , 写石鼓 就是 要石鼓文 字 , 小篆就 是要小 篆 , 千
阳 冰 城 隍 庙 碑 、 先 茔 记 碑 、 卦 铭 , 三 体 石 经 , 郭 忠 恕 阴 符 栖 讦 魏 宋
为一种 艺术表现形 式, 因其与建筑紧密结合 ,
更是被 作为一 种公共 艺术 而为人们所 重视 。 以 小见 大 , 样作 为 墙 壁 艺 术 , 围 画这 种 具 同 炕
有 独 特 感 染 力 的 艺 术 也 给 现 代 壁 画创 作 带 来
为小篆) 。 。1 多年 前( O 清光绪末期 ) 在河南安 阳发现 了最原始 的 龟 甲文字 , 样在篆书 中又多 出一种 字体 。总的说来 , 这 篆书 字体 很 多, 龟 甲、 如 钟鼎 、 小篆 、 线、 铁 石鼓 、 鸟篆 、 汉篆 、 玉箸、 叶、 柳 草 篆、 汉缪篆 , 以及金 、 元叠 带文等不一而足 。其 中鸟篆文 字不 多,

三种视角下看传统楚篆的临摹与创作

三种视角下看传统楚篆的临摹与创作

利用楚简帛书的古文字资料进行书法创作,时下已成篆书创作中的潮流,我在多次参加全国各种书法展赛的评审工作中,最初看到拟楚简帛书的篆书作品还不是很多,也很有新颖感。由于此种篆书面目新颖,作者们看到写此路篆书入选、获奖的概率较高,是一条捷径,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去写楚简帛书。多数作者古文字知识很贫乏,靠查工具书集字,以笔墨表现来强化作品对视觉的冲击力。于是展赛活动中写楚简帛书篆书的作品成批量出现,但多数作品粗看很新颖,细读则使人倒胃口,不是错字叠出,便是点画无度,形质与神采兼善的佳作很难见到。

我记忆中较早见到拟楚简帛书的书法作品是在1985年河南举办的“国际书法大展”上,日本书家今井凌雪的一件巨幅楚篆四条屏,现已记不清写的什么内容,只记得这件拟楚简帛书的作品当时在展厅中很夺人眼目,使人耳目一新,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在这之前也有书家尝试简帛书入篆书作品中,如容庚、商承祚、蒋维崧这些古文字学者的作品中就有,但这些学者基本上是对原范本的忠实模拟,如日本今井凌雪这样强化笔墨表现力的楚简帛书艺术创作还是第一次见到。在国内的书法展览中,拿出拟楚简帛书作品参展者我是比较早的,20世纪90年代,记不清是国展还是中青展,我集楚简帛书的一幅八言联“含和履中驾福乘喜,年丰岁熟政乐民仁”展出,当时也很有新颖感与对视觉的冲击力。后来写楚简帛书的大潮来了,我就再也没敢在展览上拿出此类作品。上世纪90年代,多种楚简帛书的资料集及文字编先后出版,给书法创作者提供了方便,其中对我影响较大的是《包山楚简》与《郭店楚简》,相比较之下,《包山楚简》的书写风格要恣肆开张一些,我第一次以楚篆形式参展的那幅对联,明显可以看到受《包山楚简》影响的痕迹。比起《包山楚简》来,《郭店楚简》要显得秀美文雅一些,1998年我意临的《郭店楚简》中的《老子·第十九章》六尺对开条幅,是在刚买到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郭店楚墓竹简》兴致正浓时所写的,比起从前写《包山楚简》,笔下自然趋于和平安静,心中也少了一些急于表现的浮躁。

写篆书的技巧

写篆书的技巧

写篆书的技巧

篆书是一种古老的文字形式,其书写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笔法:篆书的笔法比较简单,主要是圆笔,即笔画从头到尾都是圆形的,没有明显的提按和轻重变化。在书写时,要保持笔锋在笔画中间,不要露出笔锋。

2. 结构:篆书的结构比较规整,笔画之间的排列和组合都比较有规律,要注意保持字形对称、平衡和统一。

3. 笔画顺序:篆书的笔画顺序有一定的规则,比如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等。在书写时,要按照规定的顺序进行书写,不要随意更改。

4. 篇章布局:篆书的篇章布局需要注意行款、落款和印章的安排。一般来说,行款要整齐划一,落款要简明扼要,印章要与正文相呼应。

5. 临摹:学习篆书最好的方法是多临摹,可以选用一些经典的石鼓文、小篆等作为范本进行练习。在临摹时,要注意观察笔画的特点和字形的结构,以及用笔的技巧和规律。

总之,学习篆书需要耐心和恒心,需要不断地练习和摸索。同时也要注意掌握正确的技巧和方法,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仇高驰-----篆书临摹与创作浅谈

仇高驰-----篆书临摹与创作浅谈

仇高驰-----篆书临摹与创作浅谈

临摹是学习书法艺术的必经阶段和入门途径,同时,更是书法家终生学习和掌握书法技法的唯一手段。同时,临摹也是书法创作的必由之路。因为临摹的过程是对经典法帖审美价值的积累和修正原有书写习惯并使之向更高层次发展

的过程。我们的书法创作灵感也往往是在临帖的过程中被激发的,可以说临摹碑帖,为我们的书法创作提供了不尽的营养。因而掌握正确的书法临摹的方法,对于有效地提升书法家的艺术创作水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不同的书体,在临摹的方法和难度方面是有所不同的,一般说来,篆书临摹难度要大于其他书体,这主要是由于篆书与我们相距太遥远,必然会对我们今天的理解与判断带来隔阂,古代对临习篆书技法的相关书论太少,当代又缺少系统而实用的篆书临习技法方面的读物,加之篆书的临摹与创作还需要有较高的学术含量,因而当代的篆书创作一直弱于其他书体。高度关注当下的篆书创作状况提高篆书创作水平显得十分必

要和紧迫。本文拟从篆书的用笔、结字、用墨和章法几个方面,并结合笔者多年来对篆书研习的感悟与体会,谈谈对篆书临摹与创作的肤浅认识。一用笔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说:“篆尚婉而通”,这五个字可以说是篆书用笔的度世金针,警世名言。“婉”和“通”虽仅二字,却准确揭示出对

篆书用笔的基本笔势和篆书笔画质量的要求。因此,临习篆书写应以中锋为主,中锋立骨,中锋才能使笔画圆实劲健,运笔应流畅,此乃正宗古法、风格神采所系。否则,极易写得板滞,要打破其板滞,用笔的虚灵是其关键。篆书的捉笔须掌虚而指实,运笔讲求中含内敛、流畅通达,笔力藏于笔画之中,使气息浩浩然、绵绵然而首尾贯通。清人朱和羹认为:“笔不虚,则欠圆脱,妙在能合,神在能离,离合之间,神妙出焉。此虚实兼到之谓也,”可谓得其三昧。一般说来,实笔,指用笔较为重而迟缓且墨浓;虚笔,指用笔较轻而急速且墨干。用笔要虚实互出、润燥相生,才可以使得篆书的笔画(线条)节奏鲜明,韵律生动,行气贯通。故而,书篆宜虚实相生、润燥结合,宜圆转涩进,涩而通畅,才能使线条浑厚、通畅而又古拙、虚灵,从而表现出圆通劲健的力度来,形成毛、涩、松、畅的艺术效果。此外,在临摹过程中还要注意线条粗细穿插和变化,切不可一味求均求匀。当然,我们在临习篆书的初级阶段,首先要把篆书的字形和笔顺搞清,不要以为其简单而被忽视。到熟练之后,就可把注意力转向用笔,关注用笔的骨力、虚实、疾涩、润燥等细节,从而使临习走向更高级阶段,最终完成从形质向神采的过度。图1《毛公鼎铭》图2《石鼓文》

浅议篆刻的临摹

浅议篆刻的临摹

浅议篆刻的临摹

作者:吴丽敏

来源:《剧作家》 2020年第1期

吴丽敏

篆刻艺术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都存在着继承和创新的问题。几千年的印章艺术发展史,

为我们积累了大量的刻印经验。历代的篆刻大师们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的名章印谱,为我们继承

传统、推动祖国篆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笔者研习篆刻三十载,现就自己对篆

刻临摹的意义、方法及注意的问题予以浅议。

一、临摹的意义

学习篆刻须从临摹入门,这对于初学者来说尤为重要。临摹就是临摹古印,这是由篆刻这

门艺术的性质决定的。篆刻是一门古老而独特的艺术,有它深湛的传统性,脱离了传统就会变质,失去正统。篆刻的基本特点是“古”,它用的是古代的文字篆书。篆书的书写、字体的正

确与否、艺术的变化等都是由它的内部规律决定的,只有经过临摹古印的基础训练,掌握了篆

书刻印的基本规律,才能进入创作阶段。

二、临摹的方法

前人临摹的经验是:先摹后临,摹临结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摹”就是在纸上依样画葫芦,又称描摹法,它是篆刻实践的开端,是学习印章的第一个

步骤。摹的方法就是把选定的印例用一张薄纸覆在上面,然后一丝不苟地照着印样用毛笔描写

下来。描摹法不仅适用于初学篆刻者,对有一定篆刻功底的人,在学习、继承某代某家印风,

或者进行篆刻研究、创新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

“临”是把古印或名家印作为模式,照样子刻出来。方法是用薄纸把原印摹下,覆在印石

刻面上,用水沾湿覆纸,再盖上一层薄纸,用指甲在上面反复摩擦,直到下面的纸与印石粘住,字迹就反印在石上了。揭去纸后,如有不清楚的地方,再用毛笔补填上去即可。

篆书学习方法范文

篆书学习方法范文

篆书学习方法范文

篆书是最早的一种书体,其笔法比其他书体相对简单。篆书结字富有装饰性。所以说“书法从篆书开始,学习者应领先学篆书。篆书体划严肃,布白严谨,学习篆书可以防止弱、俗、荒、斜的毛病。下面由为大家分享篆书学习方法,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说:“篆尚婉而通”,虽仅五字,但却是对篆书用笔最为精辟的阐述。“婉”、“通”二字,准确提醒出对篆书用笔的根本笔势和篆书笔画质量的要求。一般说来,临习篆书应以中锋为主,中锋立骨。因为只有中锋才能使笔画圆实劲健,运笔应流畅,这是篆书结体等要素的内在需要,也是正宗古法、风格神采所系,否那么,极易写得板滞。任何书体,要写得生动活泼,关键在于用笔的虚灵。

最根本的书写动作可分为捉笔与用笔。就篆书而言,捉笔与写一般书体无异,比方应做到掌虚指实,运笔讲求中含内敛、流畅通达,笔力藏于笔画之中,使气息浩浩然、绵绵然而首尾贯穿。从解剖学角度来说,任何一种运动都是在肌肉放松与保持一定的紧张度这种辩证状态下完成的。紧与松是一种具有相对性的比照关系。据传王羲之教儿子王献之书法,悄悄地来到正在练字的王献之身后,突然抽他的毛笔,验证王献之执笔是否紧。实际上这是一种讹传,宋人米元章在《自叙帖》中有提出质疑,“学书贵弄翰,谓把笔轻,自然手心虚,振迅天真,出于意外。”尽管他这里没有特指说明书写何种书体,但实际上是书写各种书体的共同要求。那种认为执笔宜紧的说法,对初学者来说实际上是一种误导,我以为,执笔无定法。固执于松、紧,是一种片面的做法,效果只能适得其反。

清人朱和羹在论述用笔认为:“笔不虚,那么欠圆脱,妙在能合,神在能离,离合之间,神妙出焉。此虚实兼到之谓也。”可谓得其三昧。这里的实笔,是指用笔较为重而缓慢且墨浓;而虚笔,指用笔较轻而急速且墨干。我们知道,书法的线条具有生命力,不同的用笔其效果是不同的。用笔要虚实互出、润燥相生,才可以使得篆书的笔画(线条)节奏鲜明,韵律生动,行气贯穿。故而,书篆宜虚实相生、润燥结合,宜圆转涩进,涩而通畅,只有这样,才能使线条浑厚、通畅而又古拙、虚灵,从而表现出线条圆通劲健的力度,形成毛、涩、松、畅的艺术效果。此外,在临摹过程中还要注意线条粗细穿插和变化,切不可一味求均求匀。

大篆的临摹与创作

大篆的临摹与创作

大篆的临摹与创作

摘要:大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大篆是指秦统一六国之后全国统一的文字--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金文(也成钟鼎文)、籀文、石鼓文,也有人将甲骨文也划在大篆的范围内;狭义的大篆则指的是籀文一种,由于小篆是以此为简化,因此古文记载的大篆通常指籀文。大篆,作为篆、隶、草、行、楷五体书之首,是书法艺术中具有独立意义并独具特色的书体。篆书作为最早的书体,它的笔法比其他书体简单,结字富有装饰性。本文结合笔者平时的临创经验,简单分析大篆的临摹与创作。

关键词:大篆;临摹;创作

1 大篆的临摹

学习书法,必须从临摹开始。书法的入门之路便是临摹,临摹也是走向书法高峰的唯一最有效的途径。通常篆书的临摹会比其他书体更难一些,主要是因为篆书的年代距我们年代相距太过久远,我们去理解年代那么久远的文字势必会有隔阂,判断势必会有误差,况且古代跟篆书相关的研究理论又非常少,当代又缺少实用且系统的篆书技法方面的资料,再加上篆书的临摹与创作对文字学有很高的需求,因此当代篆书创作的发展一直比其他书体弱。

1.1 用笔

唐代孙过庭《书谱》曾说:“篆尚婉而通”,这可以说是篆书用笔最经典的法则。“婉”和“通”虽然仅仅两个字,却能很准确的描述了篆书的用笔法则和篆书线条质量应该达到什么样的境界。清人朱和羹认为:“笔不虚,则欠圆脱,妙在能合,神在能离,离合之间,神妙出焉。次虚实兼到之谓也”,可谓得其中奥妙。

本人主要以《毛公鼎》、《散氏盘》、《石鼓文》作为临摹的范本,在临摹的过程中,也颇有感触。大篆的临摹,与行书、草书相比,笔法要相对简单很多,最主要的笔法便是中锋用笔。行笔以取涩势来表现出笔画的高古浑厚。就起笔来说,要有变化,不能每个起笔全都一个样,要时轻时重,运笔方面,要有圆有方,笔法要丰富,不能只是中锋运笔一种,要参杂其他用笔,这样作品就不会单调了;收笔时,有回锋也有露锋,这样就使得笔划尾端有圆尾,也有尖尾。

篆书的学习方法范文

篆书的学习方法范文

篆书的学习方法范文

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说:“篆尚婉而通”,虽仅五字,但却是对篆书用笔最为精辟的阐述。“婉”、“通”二字,准确提醒出对篆书用笔的根本笔势和篆书笔画质量的要求。一般说来,临习篆书应以中锋为主,中锋立骨。因为只有中锋才能使笔画圆实劲健,运笔应流畅,这是篆书结体等要素的内在需要,也是正宗古法、风格神采所系,否那么,极易写得板滞。任何书体,要写得生动活泼,关键在于用笔的虚灵。

最根本的书写动作可分为捉笔与用笔。就篆书而言,捉笔与写一般书体无异,比方应做到掌虚指实,运笔讲求中含内敛、流畅通达,笔力藏于笔画之中,使气息浩浩然、绵绵然而首尾贯穿。从解剖学角度来说,任何一种运动都是在肌肉放松与保持一定的紧张度这种辩证状态下完成的。紧与松是一种具有相对性的比照关系。据传王羲之教儿子王献之书法,悄悄地来到正在练字的王献之身后,突然抽他的毛笔,验证王献之执笔是否紧。实际上这是一种讹传,宋人米元章在《自叙帖》中有提出质疑,“学书贵弄翰,谓把笔轻,自然手心虚,振迅天真,出于意外。”尽管他这里没有特指说明书写何种书体,但实际上是书写各种书体的共同要求。那种认为执笔宜紧的说法,对初学者来说实际上是一种误导,我以为,执笔无定法。固执于松、紧,是一种片面的做法,效果只能适得其反。

清人朱和羹在论述用笔认为:“笔不虚,那么欠圆脱,妙在能合,神在能离,离合之间,神妙出焉。此虚实兼到之谓也。”可谓得其三昧。这里的实笔,是指用笔较为重而缓慢且墨浓;而虚笔,指用笔较轻而急速且墨干。我们知道,书法的线条具有生命力,不同的用笔其效果是不同的。用笔要虚实互出、润燥相生,才可以使得

书法临摹与创作

书法临摹与创作

书法临摹与创作

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受到了广泛的推崇和喜爱。在

中国的书法史上,临摹一直是学习书法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不仅可以

帮助我们熟悉书法的基本功,还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各种字体的特

点和神韵。然而,临摹并非只是单纯的模仿,而是为了能够在模仿的

基础上进行创作。本文将探讨书法临摹与创作的关系以及二者相辅相

成的重要性。

书法临摹作为一种学习手段,有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字体的结构和

规律。临摹名家名作可以使我们领略到不同字体的独特之处,理解书

法艺术的内涵和精髓。通过临摹,我们可以逐渐掌握书法的笔画、结

构和布局等技巧,提高我们的书写水平。同时,临摹也是一种修身养

性的过程,能够培养我们的耐心和毅力,让我们在绘制每一笔时都能

用心专注,体会到书法艺术的美妙。

然而,临摹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模仿的层面上,而是要通过模仿去发

现和创造。临摹作品与所临摹的名作并非完全相同,因为每个人都有

自己的个性和风格,这也影响着我们的书法艺术创作。通过临摹,我

们可以吸取前人的精华,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从而形成独特的

风格和风采。我们可以运用自己对字体的理解和感悟,进行艺术创新,给作品注入自己的情感和灵气。只有在创作中,我们才能发扬书法艺

术的魅力,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展示独特的审美观点。

书法临摹与创作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临摹是创作的基础,通过临摹名家作品,我们可以提高自身的毛笔功底和书写水平,为创

作提供技巧和素材。而创作则是临摹的目标,通过创作,我们可以将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感悟转化为具体的作品,展现个人的独特视角和创造力。在临摹和创作的过程中,我们不断相互借鉴、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学习与创造的闭环。

初学者怎样才能写好篆书

初学者怎样才能写好篆书

初学者怎样才能写好篆书

怎样才能写好篆书?掌握正确的书法临摹的方法,对于有效地提升书法家的艺术创作水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就来看看吧!

一、用笔

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说:篆尚婉而通,虽仅五字,但却是对篆书用笔最为精辟的阐述。

婉、通二字,准确揭示出对篆书用笔的基本笔势和篆书笔画质量的要求。

一般说来,临习篆书应以中锋为主,中锋立骨。

因为只有中锋才能使笔画圆实劲健,运笔应流畅,这是篆书结体等要素的内在需要,也是正宗古法、风格神采所系,否则,极易写得板滞。

任何书体,要写得生动活泼,关键在于用笔的虚灵。

最基本的书写动作可分为捉笔与用笔。

就篆书而言,捉笔与写一般书体无异,比如应做到掌虚指实,运笔讲求中含内敛、流畅通达,笔力藏于笔画之中,使气息浩浩然、绵绵然而首尾贯通。

从解剖学角度来说,任何一种运动都是在肌肉放松与保持一定的紧张度这种辩证状态下完成的。

紧与松是一种具有相对性的对比关系。

据传王羲之教儿子王献之书法,悄悄地来到正在练字的王献之身后,突然抽他的毛笔,验证王献之执笔是否紧。

实际上这是一种讹传,宋人米元章在《自叙帖》中有提出质疑,学书贵弄翰,谓把笔轻,自然手心虚,振迅天真,出于意外。尽管他这里没有特指说明书写何种书体,但实际上是书写各种书体的共同要求。

那种认为执笔宜紧的说法,对初学者来说实际上是一种误导,我以为,执笔无定法。

固执于松、紧,是一种片面的做法,效果只能适得其反。

清人朱和羹在论述用笔认为:笔不虚,则欠圆脱,妙在能合,神在能离,离合之间,神妙出焉。

此虚实兼到之谓也。可谓得其三昧。

这里的实笔,是指用笔较为重而迟缓且墨浓;而虚笔,指用笔较轻而急速且墨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篆书临摹与创作浅谈

临摹是学习书法艺术的必经阶段和入门途径,同时,更是书法家终生学习和掌握书法技法的唯一手段。同时,临摹也是书法创作的必由之路。因为临摹的过程是对经典法帖审美价值的积累和修正原有书写习惯并使之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过程。我们的书法创作灵感也往往是在临帖的过程中被激发的,可以说临摹碑帖,为我们的书法创作提供了不尽的营养。

因而掌握正确的书法临摹的方法,对于有效地提升书法家的艺术创作水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不同的书体,在临摹的方法和难度方面是有所不同的,一般说来,篆书临摹难度要大于其他书体,这主要是由于篆书与我们相距太遥远,必然会对我们今天的理解与判断带来隔阂,古代对临习篆书技法的相关书论太少,当代又缺少系统而实用的篆书临习技法方面的读物,加之篆书的临摹与创作还需要有较高的学术含量,因而当代的篆书创作一直弱于其他书体。高度关注当下的篆书创作状况提高篆书创作水平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本文拟从篆书的用笔、结字、用墨和章法几个方面,并结合笔者多年来对篆书研习的感悟与体会,谈谈对篆书临摹与创作的肤浅认识。

一用笔

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说:“篆尚婉而通”,这五个字可以说是篆书用笔的度世金针,警世名言。“婉”和“通”虽仅二字,却准确揭示出对篆书用笔的基本笔势和篆书笔画质量的要求。因此,临习篆书写应以中锋为主,中锋立骨,中锋才能使笔画圆实劲健,运笔应流畅,此乃正宗古法、风格神采所系。否则,极易写得板滞,要打破其板滞,用笔的虚灵是其关键。篆书的捉笔须掌虚而指实,运笔讲求中含内敛、流畅通达,笔力藏于笔画之中,使气息浩浩然、绵绵然而首尾贯通。清人朱和羹认为:“笔不虚,则欠圆脱,妙在能合,神在能离,离合之间,神妙出焉。此虚实兼到之谓也,”可谓得其三昧。一般说来,实笔,指用笔较为重而迟缓且墨浓;虚笔,指用笔较轻而急速且墨干。用笔要虚实互出、润燥相生,才可以使得篆书的笔画(线条)节奏鲜明,韵律生动,行气贯通。故而,书篆宜虚实相生、润燥结合,宜圆转涩进,涩而通畅,才能使线条浑厚、通畅而又古拙、虚灵,从而表现出圆通劲健的力度来,形成毛、涩、松、畅的艺术效果。此外,在临摹过程中还要注意线条粗细穿插和变化,切不可一味求均求匀。

当然,我们在临习篆书的初级阶段,首先要把篆书的字形和笔顺搞清,不要以为其简单而被忽视。到熟练之后,就可把注意力转向用笔,关注用笔的骨力、虚实、疾涩、润燥等细节,从而使临习走向更高级阶段,最终完成从形质向神采的过度。

图1《毛公鼎铭》

图2《石鼓文》

图3吴昌硕篆书

二结字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小篆成为官方统一的文字。小篆体势修长,讲究对称,笔画停匀,用笔起收不露痕迹,体态端庄而妍美。自秦以后,历代的书法家大都把秦篆奉为圭臬,取修长的纵势为体貌。唐代李阳冰为篆书者楷模。自唐而下,南唐有徐铉,宋代有张谦仲、喻湍石均为其时的篆书大家。元代有赵孟頫、吾衍、周伯琦、吴叡,各以篆书擅名一时。明代徐霖则饮誉当代。降至清中叶后,王澍、丁敬、钱坫、洪亮吉、孙星衍、莫友芝、杨沂孙,乃至近代罗振玉、章炳麟、王褆一脉,皆规模“二李”(李斯、李阳冰)——起笔藏锋敛毫,行笔中锋,收笔多垂露,笔画停匀,讲究对称,字型方整,结体疏松古拙。这些篆书名家或师《石鼓》、或参钟鼎籀书,虽然评者誉称其篆书“远接前秦”、“情参钟鼎”,然而,大致工致多于神情——用笔、结字均未能突破前贤的藩篱。

萧退庵老人认为小篆“必须能写得方,写得扁,方是好手”i[i],可谓一语道破了篆书的结字特征。因此,在习篆时,应以方楷一字半为为宜。以我个人的体会,将篆书写扁写方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这首先要练就过硬的手上功夫,并且要多从汉碑篆额的篆书上去感悟。同时,在临习书篆时,必须以“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能容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结字达到疏至不可再疏、密至不可再密,以疏为风神,以密为老气,这样就能想方就方,想圆就圆,要长就长,要扁就扁,随心所欲,无所不宜了。

另外,还要考虑字形的取势。一般来说,取势是字形生动与否的重要一环。就篆书字势而言,应该追求端庄雅正,字形的高度比例以及字形与垂脚长度的比例,一定要符合一定的适度。如此于展纵间兼取横向之势,便能于一字之内、字字之间,得舒展跌宕而又顾盼之情。再结合以中锋用笔为主,偏锋、侧锋并用,收笔多侧锋,悬针、垂露兼融,笔画间注意搭接的装饰意味诸方面,兼工带写,篆书“取势”、“具情”的新面就能表现出来。

图4 黄宾虹篆书

图5 赵之谦篆书

图6 萧退庵篆书

三用墨

书法作品的节奏和意境能否得以充分的表现,用墨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因此,历代书家无不深究用墨之道。篆书的用墨则更为重要,因为相对于其他的字体,篆书的用笔相对较简单,结字也难于突破文字固有的偏旁与部首。我的体会是用墨须浓而不滞,淡而有神。这样,写出来的笔画才能干而见润,湿而见笔,做到润燥相生;切忌忽浓忽淡、忽燥忽湿。用墨的要旨应枯润相生,润中有枯,枯中含润,以润为主,枯笔次之,在枯润变化转捩中得其自然。简言之,用墨应以自然、和谐为要。同时,墨法还要服务于笔法、章法的具体需要,与笔法、章法结合起来,取得相统一协调,表现出篆书作品的和谐与优雅,从而表达出书法家创作的的思想感情。

用墨的关键在于用水。在书写篆书作品时,掌握好墨、水和毛笔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墨色湿枯浓淡的变化,至少在一个字以上为一单元,否则笔画晕化过多,极易失去中锋用笔的劲健,也就失去字的神采。正如黄宾虹所言:“古人墨法妙于用水,水墨神化,仍在笔力,笔力有亏,墨无光彩。”⒎

此外,要根据书法作品的内容、形式以及所要追求的意境而有选择的运用不同的墨法。在用墨上若想达到运用自如,恰到好处,必须要有长期的实践和探索

图7杨沂孙篆书

四章法

书法作品的章法包括字与字、字与行、行与行以及落款、用印诸方面的整体关系。胡小石论学书,强调用笔、结体、布白。三论布白即章法:“一为纵横行皆不分者,二为有纵行无横行者,三为纵横行俱分者。”⒏由于篆书属于静态的书体,可塑性相对较为薄弱,字形的大小又不可有太大的变化,因此无论采用立轴还是对联、册页还是手卷,都要使之“纵横行俱分”。这样的章法看似简单分割,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纵横行俱分”而又有界格的章法,越缺少藏拙补缺的遮掩,对技巧的要求也就越高。

首先,通篇诸字的结构形式不同,每个字的繁简不一,要达到整体的和谐与优雅,没有较高地驾驭字形的能力和巧妙地调节字与字之间关系的方法,是很难凑效的。其次,篆书用笔要求尽量中锋,任何一笔不到位,都会破坏整体的美感。再者,墨色的浓淡枯湿也会影响作品整体的美感。

鉴于此,我们在习篆时,要多从其他书体的章法中汲取可资借鉴的东西,在保持篆书笔画(线条)的对称、等距的前提下,加进其字形的参差错落,再强调线条的粗细变化,尽其字势,使每个字在界格中顾盼有情。同时,注意保持整体的统一。这样,行与行、列与列就显得生动而和谐,最后,用墨色的润枯穿插,使得笔画较少的字与笔画较繁复的字尽量协调,使整幅作品和谐统一。

上述用笔、结字、用墨和章法都是篆书临摹与创造过程中的有机的统一体,是相互牵制而又相互制约的。一幅好的作品,是这些必要因素的“共鸣”,而非一管一弦的清音妙响。如若达到“规矩闇于胸襟,自然容于徘徊”的理想状态,那么,就唯有“精熟”二字。而精熟是需要长期的感悟和积累方可凑效,否则便无法奢谈灵感的,更不会出现“无意于佳乃佳”侥幸作品。不可否认,要达到书法艺术的高境界,的确不是仅仅依靠“精熟”就能达到的。从习篆的本体要求来看,尚还要有文字学、文学、美学以及相关的艺术理论做支撑。但这都是以技法的精熟为前提的,舍此,任何美妙的想法都将是徒然的。所谓的若不经意,挥洒自如,那是技法极为熟练以后的放松,看似毫不经意,但一笔一画都恰到好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