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足迹方法的中国生态可持续性分析
基于能值足迹模型的我国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分析
的生态足迹 ,D 为第 i 项目 在第 / 年 的研
究区产量, 为第i 项目 在第, 年的进口量, 为第f 项目在第, 年的出口量, 为项目
i 的能值转换率 , P 为第 , 年研究 区域 内在 所 有可利用的可再生资源能值 密度 。 应 用此式计算生态足迹 ,既有对能值 的统一 ,又有对年份不 同资源利用状况不 同的充分考 虑 ,将能值分 析与生态足迹两 种计算思想 完美 的融合到 了一起 。 生态承载 力( E C) 的计 算。 自然资源分
展 依 旧是 我 国经 济 改 革 的 重 大课 题 。
关 键 词 :能 值 足 迹 生 态 经 济 持 续 发展 可
本文基于 能值 分析 的方法来计算生态
足迹和生态承载 力。以太阳能为标准 ,通
源人均太 阳能值 中的最大值 ,这样计算 出 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可有效避免重复计算。
的能值项 目作为研究区的总
堡墨
太 阳光
太阳 壁 值 转换 卓( S e j / J
【
阅相 关资料 目前对 中国生 态足迹 的最近的
研究是 到2 0 0 7 年, 对各省市区域最近的研
究到 2 0 0 8 年。
风 动能
有机物质
6 2 3
4 4 2 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雨水势能 村水 化学能 i , l i 流势能
◆
中图分类号 :F 1 2 5 文献标识 码 :A
德姆 ( H T Od u m) 于 1 9 8 6年创 立并将
内 容 摘 要 :本 文基 于 能值 分 析 的 方 法
其定义为 :一种流动或贮存 的能 量中所包 含 的另一种类别能量的数量 。能值分析是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发表时间:2013-08-29T16:16:09.950Z 来源:《中国商界》2013年第9期供稿作者:郑洋洋[导读] 本文通过应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山东省枣庄市的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评价。
——以山东省枣庄市为例郑洋洋/中国海洋大学【摘要】生态足迹是一种定量评估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通过计量模型比较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大小,可以判定区域是否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及其偏离程度。
文章运用生态足迹理论和模型,以枣庄市2010年统计数据为基础,对东部地区唯一的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枣庄的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运用产量因子、均衡因子结合统计数据得出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数据,最终得出人均生态赤字为2.986538 h㎡。
说明该区域生态经济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文章通过模型计算结合实际分析得出枣庄市应当摆脱经济发展严重依赖资源的情况,加快城市发展方式转型,实现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足迹模型;可持续发展;枣庄市一、引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迅猛增长,使得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越来越大,正确评价人类活动对区域自然环境的压力以及区域生态系统的承载力等系统状态,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基本问题。
生态足迹最早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Rees于1992年提出,1996年由Wackernagel完善的一种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以及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生命支持服务功能的方法。
生态足迹是指不断地生产人们所消费的资源和不断地吸纳人们所产生的废物所需要的生产性陆地和水域的面积。
生态足迹分析方法是近年来较为流行的测度生态发展的定量方法,生态足迹是基于土地面积量化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之一。
该方法自提出以来便引起强烈的反响,国际已有的研究主要从全球尺度、国家尺度、区域和城市尺度3个空间尺度开展研究,国内不少学者就不同地域空间尺度和社会领域进行相关应用和研究,并促使其理论方法和计算模型不断发展和完善。
例析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
例析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东莞市在发展过程中既面临着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推进,沿海地區产业转移有序进行,珠江三角洲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突出的挑战,2010年东莞市常住人口达到822万人,城市化水平为91.07%,而土地资源只有246001.03公顷,与此同时,东莞市土地利用中还存在着后备土地资源短缺、土地资源粗放浪费现象严重、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下降、土地开发强度过高等一系列问题,随着东莞市的发展,未来建设用地的需求依然强劲,2011年,建设用地审批权又上收国务院,东莞市既要贯彻落实国家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又要保障经济社会稳定快速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亟须科学合理地制定东莞市发展战略,以解决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一、方法与数据(一)方法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区域生态系统供需平衡进行综合测度,通过计算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定量判断一个区域的发展现状是否处于该区域的生态承载范围之内。
1、生态足迹计算公式生态足迹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要维持某一消费水平下一定的人口持续生存所必须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其模型计算公式如下:EF = N·ef = N·rj·∑(aai)= N·rj·∑(ci/pi)式中:EF为总的生态足迹;N为人口数;ef为人均生态足迹;ci为i种商品的人均消费量;pi为i种消费商品的平均生产能力;aai为人均i种交易商品折算的生物生产面积,i为消费商品和投入的类型;rj为均衡因子。
2、生态承载力计算公式生态承载力则是一个区域能提供给人类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的总和。
其计算公式为:EC=N·ec = N·∑aj·rj·yj(j = 1,2,3,……6)式中:EC为区域总生态承载力;N为人口数;ec为人均生态承载力;aj为人均生物生产面积;rj为均衡因子;yj为产量因子。
以“生态足迹分析法”度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应人 I所消 费的所有 资源和消纳 这些人 I = 1 = 1 可能成为引起环境 问题的主要问题 , 然而其大 部分却与实体规划以及 很显然 , 消费量与居住群尤其是 居住在这 所产生的所 有废物所需 要的 ,包括陆地和水 可持续发展 方面关 系密切 。 域的生物生产面积。
这种行为每天都会发生 。这三种消费分类有个共同的特征 ,就是 量、 核能量以及水利 电力; 建筑用地包括各类 动 ,
4其他。例如用于 比较长 的假 日和休 闲旅程 人居 设施及道路所 占用的土地 。在估 算土地 它们都和实体规划相关 。 假 面积方面 ,上述每一类都有一种计算土地 面 的能源应用 。这种分类 已经被用于调查 诸如 “ 设赔 偿”中去 。这项
建筑并不是单 一的消费源 , 还包括建筑材料以及为了开发室内 ( 谷物 、 果、 水 蔬菜等 ) 以及非食用的食物 ( 为 来说 , 家具 、 相关设备 、 安装技术 、 电力器具等 ) 。 动物种植的谷物 、 棉花等 ) 牧草地适于发展 和室外区域所需 要的装备 ( ; 但是一旦将它们加起来消费量却 畜牧业 的土地 ,通过这 些用地人们可 以获取 虽然这些方面并不是主要 的消费源 , 95 on s指 0 亿的经费应用在革新和单 肉类、 牛奶产品以及羊毛产品; 林地是 指产出 极高 。据 1 9 年 R les 出,几乎有 30 3交通消 费量。或许 可以说 , 在最近几年消费模 木材产 品的人 造林或天然林 ;水域则指需要 独维修各种设备上 。 91 91 生产鱼类以及海产品的地区 ;化石能源 用地 式 中 日益增加的消费量主要集 中于交通方面 。从 15 年 到 19 年交 在这些交通消费 中家庭是最主要 的 指为了补 偿因化石能源消费而损失的 自然资 通方面的消费量增加 了七倍之 多 , 本存量 , 包括 了四类能源:化学燃料 、 生物数 方面 ,包括去工作 、日托 中心 、学校 、商店 、以及各式各样的休闲活
可持续发展的定量研究——生态足迹法
生 物 物理 类 指 标之 一 的 生态 足迹 方 法林 地 、化 石 能源 间接 用
观 且综 合而 倍受 世界 关注 。生 态足迹 既反 映了人 类 地 以及近 海域 。成分 法是 以人 类 的衣食 住行 活动 为
对 地球 环境 的影 响 ,也包含 了可 持续性 机制 [1]。
2 生 态 足迹 研 究 现 状 和 存 在 的特 点
2.I 生态 足迹 研 究现 状 生 态足 迹评 价 方法 已应用 于各 种规 模 的人 口,
从 全球 到 国家 、地 区到 城市 、社 区到 家庭 、商业 企业 到 个人 出行 活 动各 级 水平 。但是 已有 的研 究主要 从 3个 空 间尺度 开展 。 ‘ 2.I.I 世 界及 国家 的 生态 足迹 对 于世 界及 国家 帐 户的 生态 足迹 目前 研 究结 果 比较 充分 。首 先 ,加 拿 大 英 属 哥 伦 比 亚 大 学 的 雷 斯 教 授 (William Rees)和 魏 克 内 格 教 授 (Mathis Wackernage1)于 1996年 合 著《我 们 的 生 态足 迹 》(OUR ECOLOGI— CAL FOOTPRINT,1996),对 全 球 人 类 可 利 用 的 生 态空 间和 生 态 占用空 间两 方 面分别 进 行 了测算 。
2008年 3月
矿 业 科 学 技 术
维普资讯
第 36卷 第 1期
可 持 续 发 展 的定 量研 究 —— 生 态 足 迹法
汪桂 林 ,高 良敏 ,程 家迪
(安徽理工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 ,安徽 淮南 232001)
摘 要 :介绍生态足迹的基本概念、二种主要计算方法和通用的计算模型;阐述不同的空间尺度生态足迹的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石嘴山市生态经济可持续性评价
研 究较 少 ,本文 力 图 以 E F模 型 为基 础 ,对 宁 夏 石
嘴 山市 生态 经济 可持 续性 进行 动态评 价 ,以期为 制
定 该地 区 的可持 续发 展政 策提 供科学 依 据 。
一
、
研 究 方 法
( ) 生 态足 迹 模 型 一
E F是 指某 区域 人 口 占用 的用 于生 产 所 消 费 的 资 源与 服务 以及 利用 现有 技术 消 纳其所 产生 的废 弃 物 的生 物生 产性 土 地 或 海 洋 的 总面 积 。E F模 型 就 是 将各 种生 物产 出或 消 费 折 算为 相 应 的土 地 面 积 , 以此评 估人 类为 维持 自身 生存 而利 用 自然 的量或 本 身 消 费的物 质量 ,并 应用 土地 面积 形象 地定 量评 估
() 1
其 中:EF为总生 态 足迹 fe f为 人均 生 态 足 迹 ;N 为 区域人 口数 f口 i 交 易 商 品 折 算 的生 物 生 口为 种
称 E F) 模 型 作 为 可 持 续 性 测 度 方 法 ( e s R e, W ak r a e,1 9 )2州 。于 1 9 c en g l 9 6 [( ] ’ 9 9年 被 引 入 国 内 ,因其理 论易 于理 解 、操作 性强 、结 构 明晰且 具
摘 要 : 以生 态 足 迹 模 型 为 基 础 ,计 算 石 嘴 山 市 改 革 开 放 以来 部 分 年 份 的生 物 生 态 足 迹 、生 态 承 载 力 和 生 态 压
力 指 数 ,结 果 表 明 t( )石 嘴 山 市 当 前 生 态 经 济 发 展 总 体 上 已 经 呈 现 出较 强 的 不 可 持 续 性 .并 呈 恶 化 1 趋 势 I( )生 态 足 迹 总 供 需 不 平 衡 ,总 供 给 ( 态 承 载 力 ) 不 足 I ( ) 生 态 足 迹 供 需 结 构 性 矛 盾 突 出 , 2 生 3
基于生态足迹法的可持续发展测度研究
基于生态足迹法的可持续发展测度研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越来越大,引起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比如全球变暖、生态失衡等。
这些问题最终会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
因此,探究可持续发展测度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在可持续发展测度研究中,基于生态足迹法是一种有效的测度方法,本文将从生态足迹法的应用原理、优缺点、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生态足迹法的应用原理生态足迹法最早是由威廉·赖茨和马修·西蒙斯于1996年提出的。
它是一种用于评估个人、社区或国家等范围内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程度的方法,其应用原理是通过比较人类对环境的消耗与自然环境本身所能承受的限度之间的差距,来判断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生态足迹法的核心概念是“生态足迹”。
生态足迹是指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包括对土地、水、空气等自然资源的消耗。
它用来衡量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程度,并与可持续发展的界限进行对比。
生态足迹法的主要计算步骤包括:首先确定评估的范围,包括评估的区域和时间;然后确定评价的指标,衡量不同类型的生态足迹;最后计算各项生态足迹指标,并与可持续发展的界限进行对比。
二、生态足迹法的优缺点生态足迹法作为一种测度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其具有一些优点和缺点。
优点:1、生态足迹法能够提供全面、客观的环境测量指标,从而真实地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消耗。
2、生态足迹法通过对可持续性的界限进行判断,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然资源的重要性,促进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动。
3、生态足迹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能够提供政策制定和规划管理方面的参考依据,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缺点:1、生态足迹法在评估过程中受到数据收集困难、数据不全等因素的限制。
2、生态足迹法在评估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时,可能无法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特殊因素,从而产生误差。
3、生态足迹法只能判断可持续性的界限,不能提供真正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中国区域生态效率评价——基于生态足迹方法
上 的 可 持 续 发 展 目标 有 效 的 融 人 到 微 观
和 中观
( 企业 )
生 态 资 源 满 足 人 类 需 要 的效 率 ,它 可 看 作 是 一 种 产
呈 东 高 西 低 ” 的 格 局 , 区 域 发 展 不 平 衡 ; 聚 类 显 示 , 中 国 各 区 域 生 态 效 率 呈 5级 分 布 ; 能 源 消 耗 对 各 地 生 态 效
率 影 响 较 大 ;调 整 产 业 结 构 , 平 衡 各 地 区 发 展 , 提 高 资 源 利 用 效 率 势 在 必 行 。
的 生 态 效 率 进 行 了 计 算 与 分 析 , 以 便 对 全 国 各 地
其 他 方 法 不 可 替 代 的 优 点 , 因 而 相 关 研 究 大 量 涌
现 , 比 较 有 代 表 性 的 如 表 I所 列 。
区 的 发 展 状 况 进 行 正 确 的 评 价 , 为 我 国 区 域 可 持 续发 展规 划提 供决 策依 据 和理论 支 撑 。
【 摘 要 】 对 区 域 生 态 效 率 进 行 了界 定 , 通 过 引 入 生 态 足 迹 方 法 , 给 出 区 域 生 态 效 率 计 算 的 模 型 。 以 2 0 0 7年 截 面
数 据 为 样 本 ,对 我 国 3 0 个 地 区 的 生 态 效 率 进 行 了 计 算 与 分 析 。 研 究 表 明 : 中 国 区 域 生 态 效 率 差 异 明 显 , 总 体
一
、
引
言
生 态 效 率 作 为 一 种 商 业 概 念 加 以 阐 述 】 ,认 为
生态足迹理论及其研究进展
生态足迹理论及其研究进展引言生态足迹理论是指人类社会对地球生态系统资源的使用与消耗,以及该资源使用所产生的环境影响的衡量模型,代表了对地球资源与环境负荷的评估与分析。
生态足迹理论最早由加拿大学者马思璐(Mathis Wackernagel)和威廉·丁兹尔(William Rees)在1996年提出,并于1997年在国际期刊《自然》上首次发表,并迅速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与研究。
生态足迹理论主张,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利用会导致生态系统耗损,影响地球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在过去的20多年里,生态足迹理论已经成为了环境科学领域内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对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以及资源合理利用提出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主要概念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是指评估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资源利用负荷的一种指标,用于衡量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以及由此产生的土地和水资源的需求量。
生态足迹的计算包括人类社会的各项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如食品的生产、交通运输、住宅建设、废弃物处理等。
而地球的生物产能则是指地球生态系统提供的可再生资源量,包括土地、森林、水资源等。
生态足迹由于把人类社会对生态系统资源的影响和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比较在一起,因此成为了评估地球环境的重要指标。
生态足迹的评估不仅能够反映人类社会对地球资源的消耗情况,而且还能够说明地球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是否足够满足人类社会的需求。
研究现状自生态足迹理论提出以来,全球范围内的学者们对生态足迹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讨。
也有一些国际组织、政府部门以及非政府组织进行了生态足迹的评估和应用实践。
主要包括:全球生态足迹网络(Global Footprint Network)、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等。
这些机构通过对不同地区、国家、甚至全球的生态足迹进行评估和分析,揭示了人类社会对地球资源的消耗和耗竭状况,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
基于生态足迹法可持续发展测度研究论文
基于生态足迹法的可持续发展测度研究摘要:生态足迹分析法作为一种衡量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状态的量化评价工具,它将人类生存和发展所消耗的资源和吸纳这些生存发展产生的废物折合成统一的生物生产面积,并与人类实际拥有的土地面积比较,判断人类活动是否处于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之内。
通过将自然资源的拥有和占用进行土地面积折算,生态足迹分析可以简洁但清晰地反映城市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情况,在全球、区域等不同层面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比例尺度,并将评估结论转化为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分配,建立生态约束与规划方案的良好衔接,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区域规划提供良好的生态指标。
关键词: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盈余;上海市;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4-136-002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资源能否可持续利用、社会生产力与生态环境能否相互适应,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
如何量化区域可持续发展程度则成为解决经济环境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而生态足迹既能够反映出个人或地区的资源消耗强度,又能够反映出区域的资源供给能力和资源消耗总量,也揭示了人类持续生存的生态阈值。
它通过相同的单位比较人类的需求和自然界的供给,使可持续发展的衡量真正具有区域可比性。
同时,通过生态足迹需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进行比较,还可以定量的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以便对未来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科学规划和建议。
近年来,在以wackernagel为代表的“加拿大生态足迹小组”的努力下,该方法正以其较为科学、完善的理论基础、形象明了的概念框架、精简统一的指标体系以及方法本身的普适性而开始流行。
本作品选取经济发展和生态布局矛盾较为突出的上海市作为案例,旨在进一步明确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为区域未来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提供有效的定量分析和科学指导,同时,也为国内各大城市未来规划提供一个参考。
应用生态足迹方法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优缺点
应用生态足迹方法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优缺点作者:邓雄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06期摘要:因其直观、简便和容易被人理解,生态足迹被广泛地应用于定量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程度。
介绍了生态足迹分析模型,研究了模型的优缺点,并针对其缺陷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法。
关键词:生态足迹;模型;可持续发展;缺点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6-0110-02一、生态足迹及模型简介可持续发展生态评估的实质,就是筛选、界定和度量人类生态影响和地球生命系统吸纳这些影响的能力[1~2],生态足迹分析就是对这一概念框架的有益尝试,虽然提出来时间并不长,但是在近年内迅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生态足迹这一概念是由Wackernagel于1996年提出的[4],它通过测定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生存而利用自然的量来评估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所谓生态足迹,是支持一定地区的人口所需的生产性土地和水域的面积,以及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废气物所需要的土地之总和。
生态足迹的计算基于如下基本假定[4~5]:(1)人类能够估计自身消费的大多数资源、能源及其所产生的废气物数量;(2)这些资源和废气物流能折算成生产或消纳它们的生态生产性面积;(3)将不同类型的生态生产性面积按照其生产力折算之后,可以用同一单位表示,即每英亩耕地、草地、森林和渔场可以折算成世界平均生产力下的等值面积;(4)各种土地的作用类型是单一的,每标准英亩代表等量的生产力,并能够相加,加和的结果表示人类的需求;(5)人类需求的总面积可以与环境提供的生态服务量相比较,比较的结果也用标准生产力下的面积表示。
由此,得出生态足迹的计算公式[4~5]:EF=N*ef=n*r j*∑(aa j)=N*r j*∑(c i/p i)式中,EF为总的生态足迹;ef为人均生态足迹;N为人口数;i为消费品和投入的类型;Pi为i种消费品的平均生产能力;c i为i种消费品的人均消费量;aa i为人均i种交易商品折算的生物生产地域面积;r i为均衡因子,因为单位面积耕地、化石燃料土地、牧草地、林地等的生物生产能力差异很大,为了使计算结果转化为一个可比较的标准,有必要在各类生物生产面积前乘上一个均衡因子,以转化为统一的、可比较的生物生产地域面积,j为生物生产性土地类型。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贵州省生态可持续性动态分析
间的关 系 ,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 学依据 ,从 而达 到协调发展并最终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 的 目标 , 加快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进程。 1 研 究 区概 况 贵 州地处 中国西南部 ( 0 。6 193 133 0。5 一 E、 2。7 9 1' 东毗湖南省 , 43 。3 o m2 N 西连云南省 , 南界 广西壮族 自治区,北邻重庆市和四川省 , 是一个距 沿海 港 口和长 江较 近 的内陆省 份 ,是 中国实施 西部 大开 发 战略 的 1 个省 ( 、市 )之 一 。全 省 境 内 2 区 东西 长 50k 7 m,南 北宽 5 0 m,土地 总 面积 1.l 1 k 76 万 k 平均海拔 1 0 是一个隆起于 四川盆地 m。 7 1 m, 和广西丘陵之间的亚热带 、岩溶高原 山区。境 内山 峦起伏 ,地貌类型复杂 ,自然景观独特 ,气候类型 多样 ,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 1℃ 5 左右 , 年降雨 量都在 1 0 l 左右 ,日照时数全年约 1 0 , 0mT 3 l 0h 3 具有 光 、雨 、热 同季 的特点 ,适 宜多 种生物 生 长 ,
魏媛 等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贵州省生态可持续性动态分析
13 0
261 原 始 数 据 ..
筑用 地(ulu ra) b i.paes和水 域( r e。 计算 公式 如 t Mai ) n
下:
本 研 究 的 原始 数 据 主要 数 据来 自 19 -20 99 0 8
= × = × Ⅳ Ⅳ
E I FE F=E / C ( 4)
3 结果与分析
31 贵 州省 1 9 — 0 8年生态 足 迹计算 与 分析 . 920 9
311 生 态足 迹的 构成 分析 ..
式 中:E R为生态盈余 ;E D为生态赤字 ;E 、 F E C意义同上。E I F 为生态足迹强度指数 , F> 表 E II 明所研 究 地 区处 于生 态超 载 状 态 ,E = F I表 明处 于 生 态平 衡 状态 ,E II表 明处 于生 态盈余 状 态 ,即 F< 处 于可 持续 发展 状 态 。 24 生态 足迹 多样 性指 数和 社会 发展 指数 的计 算 . 利用 San n We e 指数计算基于消费和生 hn o- i r n 态承载力的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 ,并利用生态足迹 和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计算社会发展指数 :
基于生态足迹时序分析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基于生态 足迹时 序分析的 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 —
以江 苏 省 为例
易理 强 , 晓斌 ,周 寅康 金
( 京大学 城市与资源学 系, 南 江苏 南京 209 ) 103
摘
要 i运用 生态 足迹 时序 账 户对 江苏 省 18- 20 99 03年 可持 续发 展状 况进 行定 量 测度 ,结果 表 明
快速 的工 业化 加剧 了生态足 迹 的高速 增 长 :近 1 5年来 江 苏省 年 均 生 态足 迹 为 165h cp . 1 m /a ,生 态承 载力 为 050 m / a ,年 均 生态 赤字 为 105 m /a 。 生态足 迹 日益 增大 的 同时生 态承 载 力 .4 h cp .7 h cp 却 以微 弱的 幅度逐 年 下 降 ,江 苏省 社会 经济 发展 的生态环 境压 力 日趋增 大 。
社 会经 济 发展 有重 要意 义 ,而传 统 的评 价方法 在 理 论 以及 实 际操 作侧 重于 经济 和人 文 等 因素 ,在资 源 和生 态环 境 的可持 续发 展 目标定 量测 评 方面 存在 明 显缺 陷 。从 2 0世 纪 9 o年代 初 ,一些 国 际组织 及 有 关研究 人 员 开始努 力 探寻定 量 衡量 国家 或者 地 区范 围发展 可 持续 性 的新 方 法 。 19 96年 Wakmae M ce gl 等 提 出的生 态 足 迹 (cl i lotr t 方法 为 eoo c opi ) gaf n 可持 续发 展 的定量 评 价提 出 了一种 全新 的思路 。此 后大 量学 者 对模 型进 行 了有 益 的改 进 , 自 20 0 1年 H l t 等 首 次 提 出生 态 足 迹 时 序 账 户 以 来 , e mu H 越来 越 多 的学 者 认 识 到 生 态 足 迹 时 序 分 析 的 重 要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中国生态可持续性动态分析
摘 要 基 于生态足迹理论提 出一种新 的产量 因子 计算方 法, 计算 了中国 14 20 年人 均生 态足迹 和 生物 承载力 。利 用生 态足迹指数 99~ 06 和 生态足迹 效率 2个指标 , 中国 14 ~ 06年 的生态可持 续性 进行 了长 时间序 列的 动 态评估 。结果 表 明 , 对 9 9 20 5 7年 来 , 中国人均 生 态足 迹 在波动 中不断增加 , 4 1 9年为 0 17h 20 9 .6 m ,06年达到 18 3h 中国人 均生物 承栽力在 波动 中不 断下 降, 4 .5 m ; 1 9年 为 10 0h 20 9 .0 m , 6 0 年 为 080h 2 .7 m , 0世 纪 8 0年代 以来波动 比较 平稳 ; 中国生态足迹 指数在波动 中急剧 下降 , 生态足迹 效率 2 世 纪 8 0 0年代 以前 变化 非常
( F n ic p c y( C)a ec luae a e n tec luain o ai il cosi hn u ig l 4 E )a d bo a a i B t r a ltd b sd o ac lt f t n yed f tr C ia d r 9 9—2 o .Dy a cc a g so c h o n o a n n o6 n mi h n e f s s ia l c sse i h n a eb e se sd w t n — r sre o 1 4 0 6 i a ay e i F id x( F )a d E f ce c u t n be e o ytm C ia h v e n a s se i l g t m e s rm 9 9 t 2 0 n lz d w t E e E I n F e i y a n ho e i f o S h n i n ( F .T er sl h w ta :o e s 5 e r ,te p rc p t E n C iai c n tnl ie e s dwi u tain, n ep rc pt C E E) h e ut s o t v rl t 7 y a s h e a i F i h n S o s t n ra e t f cu t s h a a a y hl o a d t e a i B h a
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的一种新方法——生态足迹法
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的一种新方法——生态足迹法可持续发展衡量的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和模型研究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它可以为政府的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优先考虑的问题,还可以为公众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信息。
可持续发展的定量评价方法是当前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前沿和热点[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提出了一些直观的、较易操作的指标体系及其定量评价的计算方法。
如世界银行的“国家财富”指标体系;Wackernage1等提出的“生态足迹”(EF)的概念及其模型[3,4];Daly和Cobb提出的“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ISEW)[5];Cobb等提出的“真实发展指标”(GPI);Prescott-A1ten提出的“可持续性的睛雨表”(Barometer of Sustainablity)模型[6]。
这些新的指标体系及其定量计算方法和模型已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中得到了应用。
然而可持续发展指标和评价模型总体上仍处于探索之中,并且存在着许多局限性,现在还没有一套公认的标准方法[7]。
本文将详细介绍基于具体生物物理量度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新方法——生态足迹分析法,分析生态足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及其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局限性提出一些完善的方法。
1 生态足迹法1.1 生态足迹的概念关于生态足迹的概念,William E R曾将其形象地比喻为“一只负载着人类与人类所创造的城市、工厂……的巨脚踏在地球上留下的脚印”[8]。
1996年以后William E R和Wackernagel又从不同的侧面对其进行了定义:“一个国家范围内给定人口的消费负荷”、“……用生产性土地面积来度量一个确定人口或经济规模的资源消费和废物吸收水平的账户工具”[9]。
总之,无论如何定义,关于生态足迹总有一个清晰、科学而严格的定义,那就是:生态足迹是一种可以将全球关于人口、收入、资源应用和资源有效性汇总为一个简单、通用的进行国家间比较的便利手段——一种账户工具[3]”;生态足迹(Wackernagel,1999)是指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9],它从具体的生物物理量角度研究自然资本消费的空间[8]。
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评估方法
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评估方法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它强调经济增长需与环境保护、社会公平和资源利用效率相平衡。
然而,实现可持续性发展需要准确评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可持续性评估方法,并探讨其优缺点。
一、生态足迹分析法生态足迹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可持续性评估方法,它通过衡量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人类活动所对生态系统的需求,来评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生态足迹分析法使用指标如生物生产力、人均碳足迹等来量化环境影响,可以帮助决策者了解经济增长对生态系统的压力,促进可持续发展。
然而,生态足迹分析法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该方法只关注于环境影响,忽视了社会和经济因素的综合评估。
其次,生态足迹的计算方式会受到数据可获得性和信息完整性的限制。
因此,在使用生态足迹分析法时需注意其局限性。
二、综合评估指数法综合评估指数法是一种综合考虑经济、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可持续性评估方法。
它通过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对多个指标进行加权综合得出评估结果。
常用的综合评估指标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环境质量指数、社会公平指数等。
综合评估指数法的优点是可以较全面地评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并能够考虑多种因素的权衡。
然而,它的缺点是在指标的选择和权重的确定上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可能会影响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三、环境费用内部化方法环境费用内部化方法是一种通过将环境成本纳入经济活动中,鼓励经济主体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可持续性评估方法。
该方法通过制定环境税收、排放许可证等政策手段,使企业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内部化环境成本,并鼓励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环境费用内部化方法的优点是强调了经济活动的环境责任,通过经济手段激励企业改善环境绩效。
然而,该方法也存在监管成本高、政策实施难度大等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努力。
四、社会经济学方法社会经济学方法是一种将经济学原理应用于可持续性评估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考虑经济活动对社会福利的影响,评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基于生态足迹指数的全球生态可持续性时空分析_陈成忠
第 23 卷 第 6 期 2007 年 11 月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Geog ra phy and Geo- Infor matio n Science
V o l. 23 N o . 6 N ovember 2007
基于生态足迹指数的全球生态可持续性时空分析
陈 成 忠, 林 振 山, 贾 敦 新
(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46)
迹和人均足迹对比分析示意图( 图 1) 中, 中国、美国、 求或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但不能真实地反映一个国家 日本、韩国和一些欧盟国家总足迹明显大于国 土面 或地区的生态可持续性。因为生态可持续性离不开
中国生态足迹特点及应用
中国生态足迹特点及应用中国生态足迹是指中国国民对自然资源利用和污染排放所造成的生态压力的度量。
它是一个重要的生态指标,能够反映出中国的生态环境状况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中国生态足迹的特点和应用如下:特点:1. 高速增长:近年来,中国的生态足迹呈现出高速增长的趋势。
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快速的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因素导致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压力增大。
2. 人口因素: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人口对资源的需求量大,同时也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和污染物,使生态足迹增加。
3. 资源依赖性: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源消费国之一,对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需求量很大。
这些能源的开采和利用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和污染物,导致生态足迹增加。
4. 城市化压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建设用地扩大,导致生态系统破坏与生态足迹增加。
5. 生态环境状况迥异:中国地域广阔,生态环境状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一方面,西部地区的生态系统原始性较好,生态足迹相对较低;另一方面,东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到较大影响,生态足迹相对较高。
应用:1. 可持续发展评估:生态足迹可以作为评估国家、地区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
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发展水平的生态足迹进行比较,可以评估其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并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2. 自然资源管理:生态足迹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了解资源利用的程度和方式,为制定资源管理策略和推动资源节约型产业转型提供参考。
3. 环境政策制定:生态足迹可以为政府制定环境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生态足迹的分析,可以发现资源利用和污染排放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
4. 生态补偿机制:生态足迹还可以作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参考依据。
通过对生态足迹的计算,可以估算出不同地区对生态系统的压力,从而确定相应的生态补偿措施,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5. 公众教育:生态足迹可以用于公众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生态足迹知识:生态足迹和国家的环境政策的重要性
生态足迹知识:生态足迹和国家的环境政策的重要性生态足迹是指人类活动所占用的土地和水资源所产生的影响量,包括消耗自然资源、产生废气和废水等。
生态足迹概念的提出,引起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
在全球变暖和能源逐渐枯竭的情况下,人类必须采取措施来降低我们对环境的影响。
因此,生态足迹的概念和其相关的政策,变得越来越重要。
生态足迹的意义在于提醒我们,环境资源是有限的。
我们必须考虑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保障人类的生存需要和发展。
对于国家的环境政策制定,生态足迹数据可以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帮助政策制定者考虑环境资源的可持续性,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寻求平衡。
生态足迹的计算对于国家的环境政策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使用生态足迹数据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确定环境目标和政策选项。
例如,政策制定者可以根据生态足迹数据,评估具体行业的环境影响和潜在负担,在制定相关政策及时纠正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同时通过了解生态足迹数据可以评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各种环境负担下,国家的经济发展进程所承担的压力如何平衡发展与环境。
生态足迹是评估国家可持续性的一种重要指标。
它可以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帮助国家比较各自的回报和损失;进一步,生态足迹数据可以为政策制定者衡量国家的环境可持续性提供参考。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的日益增加,国家需要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政策,以确保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
生态足迹数据的使用和环境政策的制定,从长远来讲是维护人类对于环境资源的公正和公平。
同时,生态足迹数据还可以帮助国家利用全球价值链(GVC)的优势。
全球价值链能够让国际竞争策略面临最坚韧的审计考验,创造经济繁荣,也会同时导致生产和消费环节的环境影响。
因此,一个国家是否应该加入全球价值链,需要谨慎考虑其生态足迹问题。
生态足迹和环境政策在全球范围内使用越来越广泛。
正如多国对于碳交易的实施一样,政府可以通过国家间的合作来保护环境、维护公平的全球资源分布。
生态足迹
个人生态足迹测算及分析
以厦门大学为例(基于调查问卷) 调查结果如下表
两住宿区个人生态足迹均值相似,且耕地、水 域、碳足迹为主要个人生态足迹主要组成部分 ,建筑用地占比例很小。
生态足迹现状
不同国家的人口对地球生态服务的需求具有明显的差异。根据WWF最 新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2010》,2007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2.2 全球公顷,较全球平均水平低0.5全球公顷,在核算的153个国家中居 第74位。
生态足迹现状
而在环境条件与土地利用实践的区域差异方面,生物承载力在 全球各个国家与地区之间也具有很大的差异。从国家尺度来看 ,中国提供了全球9.5%的生物承载力,人均生物承载力为1.0 全球公顷。但是中国消耗了全球生态承载力的15%。
中国生态足迹现状
2003年,中国生态足迹和欧盟27国的生态足迹相当,成为第二 大生态足迹国,次于美国。2007年,在中国的生态足迹超过全 球人均生物承载力水平的第四个年度,中国人均生态足迹为 2.2全球公顷,但仍较世界平均水平低0.5全球公顷。
中国生态足迹现状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开始出现生态赤字,并且 赤字规模不断扩大。中国需要2.2倍于中国的生物生产性 土地利用面积来供给资源和吸收排放的二氧化碳。中国的 人均生态足迹为全球平均水平的81%。如果全球人口都采 用中国的人均消费模式,全球需要1.2个地球来支持消费 ,而目前全球人口的实际需求是1.5个地球。
生态足迹账户广泛用来衡量人类对大自然的需求。一 个国家的生态足迹是生产其所消耗的食物、纤维和木 材,吸纳其制造的废物和提供空间进行基本设施建设 所需要的土地总面积。一个国家需要消耗来自世界各 地的资源和生态服务,它的足迹就是这些面积的总和 ,不论足迹落在地球的何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4 4. 569 0. 04 0 0. 02 0. 066
∞
93. 512
1. 341
3 动力学模拟及预测3来自 1 模型建立在上述 EMD 分析基础上可以建立如下动力学预测模型 : πt 2 x1 = A1 sin +φ 1
T1 T2
πt 2 x2 = A2 sin +φ 2 …… πt 2 xi = A i sin +φi
[ 1, 2 ]
1 数据来源与计算
1961 ~2001 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数据来自刘宇辉
[ 17 ]
, 2002 ~2005 年数
收稿日期 : 2007- 08- 02; 修订日期 : 2007- 09- 28。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 ( 40371044) ; 国家“211 ” 二期工程重大项目资助 。 第一作者简介 : 陈成忠 ( 1970- ) ,男 ,山东平邑人 ,副教授 ,博士生 ,主要从事生态资源研究 。
4. 3 0. 567 0. 03 0. 02 0. 23 0. 004 3
14. 3 2. 697 0. 05 0 0. 07 0. 021
17 3. 812 0. 07 0 0. 06 0. 029
∞
92. 925
0. 704
232
自 然 资 源 学 报
23 卷
图 3 中国人均生物承载力变化的 I M F 分量及趋势量
第 23 卷 第 2期 2008 年 3 月
自 然 资 源 学 报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Vol123 No1 2 M ar . , 2008
基于生态足迹方法的中国生态可持续性分析
陈成忠 , 林振山 , 梁仁君
(南京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 ,南京 210046)
2期
陈成忠等 : 基于生态足迹方法的中国生态可持续性分析
233
R EF ( t) = 0. 797 2 - 0. 012 2 t + 0. 001 5 t - 2 × 10 RB C ( t) = 1. 514 9 - 0. 052 1 t + 0. 001 4 t - 1 × 10
2
2
-5 3 -5 3
摘要 : 基于生态足迹和 EMD 方法 ,分析了中国 1961 ~2005 年生态可持续性的周期性变化 ,并建 立具有周期性波动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 ,预测未来 10 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的发 展趋势 。结果发现 : 44 年来 ,中国人均生态足迹具有明显的 4. 3 年 、 14. 3 年和 17 年 3 个波动周 期 ,人均生物承载力具有明显的 3. 5 年 、 8. 8 年 、 17. 7 年和 44 年 4 个波动周期 ; 若未来 10 年中国 人均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均延续过去 44 年的变化趋势 , 则 2015 年人均生态足迹 、 生物承载
t (R t (R
2 2
= 0. 974 7 ) = 0. 967 4 )
( 2) ( 3)
φi 分别代入式 ( 1 ) , 得到中国人均生态足迹动力 将 R EF ( t) 、 RB C ( t) 和表 1、 2 中的 A i , Ti 、 学预测模型 ( 4 ) 和生物承载力动力学预测模型 ( 5 ) : 2 -5 3 EF ( t) = 0. 797 2 - 0. 012 2 t + 0. 001 5 t - 2 ×10 t πt πt πt 2 2 2 ( 4) + 0. 03 sin + 0. 05 sin + 0. 07 sin 4. 3 14. 3 17
Fig . 1 Chart of per cap ita EF and biocapacity (BC) in China from 1961 to 2005
图 2 中国人均生态足迹变化的 I M F 分量及趋势量
Fig . 2 I M F and residual trend R of change of per cap ita EF in China
3. 2 模型的拟合检验及调试 ( 5 )分别预测 1961 ~2005 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的变化 ,如 根据模型 ( 4 ) 、 图 4、 图 5 所示 。
由图 4、 图 5计算中国人均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实际值与预测值的平均相对误差 ,分别 为 0. 759% 、 6. 158% 。因为模型 ( 4 )预测误差很小 ,用来预测未来 10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的变 2 化是有效的 ;而模型 ( 5 )预测误差较大 ,用 1961 年中国人均生物承载力的初值 1. 434 12ghm 调试模型 ( 5 ) ,得到调整后的中国人均生物承载力动力学预测模型 ( 6 ) :
2 2 力、 生态赤字将分别为 1. 366ghm2 、 1. 108ghm 和 0. 258ghm ,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较 2005 年 2 2 分别下降了 0. 27ghm2 、 0. 441ghm ,而人均生物承载力增加了 0. 171ghm 。在保持经济 、 技术和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的同时 ,这种程度的生态超载有可能通过贸易引进生物承载力 ,通过技 术进步 、 提高管理水平等增加生物承载力得到缓解 。 关 键 词 : 生态经济学 ; 生态足迹 ; 生物承载力 ; 经验模态分解 ; 非线性预测 中图分类号 : F062.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0 - 3037 ( 2008 ) 02 - 0230 - 07
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 , 定量测度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不断提出 , 如国家
财富指标 、 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 、 真实发展指标 、 人文发展指数 、 可持续性晴雨表等 ,已 在不少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中得到应用 。然而 ,发展的可持续性主要取决于自然 资源的多寡和优劣 ,核心是确定人类是否生存于自身强烈干预下的自然生态系统承载力范 [1] [3] 围之内 , 这需要具体的生物物理评价指标 。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 W illiam Rees 1992 [ 4, 5 ] 年提出 、 其博士生 M athis W ackernagel 逐步完善的生态足迹 ( Ecological footp rint, EF ) 分析 方法作为一种衡量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物物理定量评价工具 ,以理论思想的新颖性 、 概 念的形象性 、 内涵的丰富性 、 可操作性 、 易接受性 、 全球可比性等优点很快得到有关国际机 [ 6, 7 ] 构、 政府部门 、 非政府组织和相关研究机构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 , 引起众多学者进行 [ 8 ~11 ] 了大量实证研究 。当然 ,关注及研究越多 ,发展建议和批评也就越多 ,其中为克服其静 态性缺陷而进行的长时间序列动态研究是目前生态足迹方法的主流研究之一 ,特别是国内 [ 12 ~14 ] 近几年出现了较多基于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长时间序列发展趋势的预测研究 ,但至 今未见基于经验模态分解 ( Emp 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EMD ) 方法的生态足迹和生物承 [ 15, 16 ] 载力非线性动力学预测研究 。本文使用 EMD 方法 分析中国 1961 ~2005 年人均生态 足迹和生物承载力的变化 ,提取波动周期 ,建立具有周期性波动的非线性动力学预测模型 , 进行长时间序列的数值模拟及预测 ,以期为中国未来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
I M Fi I M F1 I M F2 I M F3 I M F4 R ES
周期 T i /年 方差贡献 k i / % 平均振幅 初位相 中心频率 初始值
3. 5 0. 328 0. 01 0. 01 0. 29 0. 005
8. 8 0. 551 0. 012 0 0. 11 0. 008
17. 7 1. 040 0. 018 0 0. 06 0. 015
表 3 未来 10 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预测值 ( ghm 2 )
Table 3 Prediction values of per cap ita EF and BC in China from 2006 to 2015
年份 生态足迹 生物承载力 生态赤字
2006 1. 454 1. 003 0. 451
234
自 然 资 源 学 报
23 卷
-5 3
B C ( t) = 1. 434 12 - 0. 052 1 t + 0. 001 4 t - 1 ×10 + 0. 012 sin
2
t + 0. 01 sin
πt 2 3. 5
( 6)
πt πt πt 2 2 2 + 0. 018 sin - 0. 04 sin 8. 8 17. 7 44
2 EMD 分析
图 1 是中国 1961 ~2005 年人均生态足 2 迹和生物承载力 (单位为全球公顷 , ghm , 2 1ghm 指生物生产力和吸纳废物能力等同 2 于全球平均值的 1hm 土地 ) 变化的基本态 势 ,图 2、 图 3 分别是对其进行 EMD 分解提 取的 I M F 分量及趋势量 。由图 2 可看出 : 中国人均生态足迹的 I M F1 ~ I M F3分别表示 4. 3 年 、14. 3 年 、17 年 的 周 期 性 震 图 1 中国 1961 ~2005 年人均生态足迹和生物 荡 (表 1 ) 。由图 3 可看出 : 中国人均生物承 承载力折线图 载力的 I M F1 ~ I M F4 分别表示 3. 5 年 、 8. 8 年、 17. 7 年和 44 年的周期性波动 (表 2 ) 。
根据模型 ( 6 )预测 1961 ~2005 年中国人均生物承载力的变化 ,计算实际值与预测值的 平均相对误差为 2. 21% ,预测误差显著减小 ,可以用来预测未来 10 年中国人均生物承载力 的变化 。 3. 3 预测及分析 ( 6 )预测中国人均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未来 10 年的变化 ,如表 3、 根据模型 ( 4 ) 、 图 6 所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