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笔记《原子吸收光谱法》..

合集下载

仪器分析 第四章

仪器分析 第四章

收是连续光谱,没有必要用线光源。
3.简史
1954年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物理研究所 1962年 少数几台, 1964年400台
1966年 2000台,
1972年20000台, 温州的情况:
1968年5000台
现在大多实验室有
试剂化工厂
药检所 区环保局
东方化工厂
商检局 地质大队
医学院
工科所 冶炼厂
自来水厂
雾化器
气溶胶
雾室 细雾滴
燃烧器
WFX火焰原子化化器
Z5000型火焰及石墨炉原子化器
4.原子化过程
方框图:
溶 液 运输过程 气溶胶 凝聚 气溶胶 不蒸发 分 分子 原 子 子 离子 气相过程 g s g l 蒸发过程
激发分子
激发原子
激发离子
1) 雾化
要求:雾化效率必须稳定,雾滴细,约5%-15%。
§3-3.原子化装置及样品导入方法 最广泛的是:FAAS (Flame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um)
样品-预处理-溶液试样-雾化-蒸发-原子化-激发 原子化效率:把样品中的分析物蒸发并转化成气态 原子的转化率。 原子化器:火焰 无火焰 氢化法
一.火焰原子化系统
1.火焰 化学火焰:可燃气体和氧化剂发生剧烈的化学反 应时发生燃烧,并在反应过程中放出大 量的热和光。
火焰中的一般电子浓度:[e]= 1010∽1011/cm3 即存在着背景电子抑制[M]的电离。

仪器分析第章原子吸收光谱

仪器分析第章原子吸收光谱

1.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发展
原子吸收现象在19世纪被人们发现;
1955年澳大利亚物理学家袄尔什(A.Walsh)奠定了原 子吸收光谱的测量基础。
原子吸收光谱法(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AAS):以测量气态基态原子外层电子对共振线的吸收 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中性火焰:燃气与助燃气的比例与它们之间化学反 应计量关系相近。它具有温度高、干扰小、背景低及 稳定等特点,适用于许多元素的测定。
富燃火焰:即燃气与助燃气比例大于化学计量。这 种火焰燃烧不完全、温度低、火焰呈黄色。富燃火焰 的特点是还原性强。背景高、干扰较多、不如中性火 焰稳定,但适用于易形成难离解氧化物元素的测定。
图7.5 积分吸收曲线
积分吸收与火焰中基态原子数的关系,由下列
方程式表示:
K d e2 Nf

mc
=
kN
式中N为单位体积内自由原子数,e为电子电荷,
m为一个电子的质量, f为振子强度(无量纲因
子),它表示被入射光激发的每个原子的平均电
子数,用以估计谱线的强度。表中列出了某些
元素的振子强度。有关积分吸收系数的公式推
第七章 原子吸收与原子荧光光谱法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AAS) Atomic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AFS)

仪器分析: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仪器分析: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连续式
在原子化器之后
脉冲式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分光系统放在原子化器之后,是为了防 止火焰发出的光直射到光电管(检测器)上,影响测定的准确度。
★★★采用脉冲式光源是为了区分锐线光与火焰发出的发射背景(应 扣除),使光源的光以一定的频率断续通过火焰,在检测系统中得到 一个交流信号,而火焰发射得到的是直流信号,在检测系统中采用交
Flame AAS
• Sample must be atomized before entering light path
原子荧光光谱法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比较
光度计 光源 紫外 连续光 原子 锐线光
吸收装置 吸收池 原于化器
分光系统位置 光通过吸收装置方式
在吸收池之前
关键性难题
• 通常光栅可分 开 0.1 nm , 要 分 开 0.01 nm 的两束光需 要很昂贵的光栅; 要分开两束波长相 差0.0001 nm 的光, 目前技术上仍难以 实现;
• 此外,即使光栅 满足了要求,分出 的光也太弱,难以 用于实际测量。
0.0001 nm
浓度C恒定
温度T恒定
T2>T1
流放大器很容易将它们区别开来。
按光束的数目分类: ➢单光束原子吸收分光光谱仪 ➢双光束原子吸收
分光光谱仪
优点:双光束原子吸收分光光谱仪能消除光源波动所造成的影响,提 高了测定的准确度,光源无需预热即可使用,加快了分析速度,延长 了灯的寿命。

《环境仪器分析》第三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02 [兼容模式] [修复的]

《环境仪器分析》第三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02 [兼容模式] [修复的]
(2) As in visible or infrared spectrophotometry,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baseline corrections to eliminate fluctuations coming from the lamp and interfering absorptions.
测定元素 干扰物质 火焰
干扰情况
Ca
磷酸盐
乙炔-空气 严重干扰
Mg
Al
乙炔-N2O 无干扰 乙炔-空气 严重干扰
乙炔-N2O 无干扰
PO43 Ca2 Ca2P2O7
MgAl 2O4
2) 加入释放剂(应用广泛)Aredldeaitsioenasgoefnt
作用:释放剂与干扰物质能生成比被测物质更稳 定的化合物,使被测元素释放出来。
消除办法:配制与被测溶液相近的标准溶 液或采用标准加入法。若试样浓度高,还可采 用稀释法。
二、电离干扰 Ionization interference
电离干扰:被测原子在火焰中发生电 离而引起的干扰
消除方法: 1) 选择低温火焰 2) 加入消电离剂
火焰
氧化亚氮-乙炔
钙的电离度 43%
空气-乙炔 3%
Interferences
(1)Spectral interference (2)Background absorption (3)Physical interference (4)Chemical interference (5) Ionization interference

仪器分析笔记《原子吸收光谱法》..

仪器分析笔记《原子吸收光谱法》..

仪器分析笔记《原⼦吸收光谱法》..

第四章原⼦吸收光谱法

——⼜称原⼦吸收分光光度法§4.1 原⼦吸收分光光度法(AAS)概述

4.1.1 概述

1、定义

原⼦吸收分光光度法是基于从光源辐射出具有待测元素特征谱线的光,通过试样蒸⽓时被蒸⽓中待测元素基态原⼦所吸收,由辐射谱线被减弱的程度来测定试样中待测元素含量的⽅法。

2、特点

灵敏度⾼:在原⼦吸收实验条件下,处于基态的原⼦数⽬⽐激发态多得多,故灵敏度⾼。检出限可达10—9 g /mL (某些元素可更⾼)

⼏乎不受温度影响:由波兹曼分布公式

00

q

E

q q KT

N g

e

N g

-

=知,激发态原⼦浓度与基态原⼦浓度的⽐

q

N

N

随T↗⽽↗。在原⼦吸收光谱法中,原⼦化器的温度⼀般低于3000℃,此时⼏乎所有元素的0

1%

q

N

N

=。也就是说,

q

N随温度⽽强烈变化,⽽

N却式中保持不变,其浓度⼏乎完全等于原⼦的

总浓度。

较⾼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因吸收线强度受原⼦化器温度的影响⽐发射线⼩。另试样处理简单。RSD 1~2%,相对误差

0.1~0.5%。

选择性⾼:谱线简单,因谱线重叠引起的光谱⼲扰较⼩,即抗⼲扰能⼒强。分析不同元素时,选⽤不同元素灯,提⾼分析的选择性

应⽤范围⼴:可测定70多种元素(各种样品中)。

缺点:难熔元素、⾮⾦属元素测定困难,不能同时多元素分析。

3、操作

①将试液喷⼊成雾状,挥发成蒸汽;

②⽤镁空⼼阴极灯作光源,产⽣波长285.2nm特征谱线;

③谱线通过镁蒸汽时,部分光被蒸汽中基态镁原⼦吸收⽽减弱;

④通过单⾊器和检测器测得镁特征谱线被减弱的程度,即可求得试样中镁的含量.

仪器分析-原子吸收光谱法

仪器分析-原子吸收光谱法

第二章原子吸收光谱法

1. 光学分析法:基于电磁辐射与待测物质相互作用后产生的辐射信号或发生的变化与物质组成及结构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一类分析方法。

2. 光学分析法特点:

1)所有光学分析法均包含三个基本过程:能源提供能量;能量与被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信号

2)选择性测量,不涉及混合物分离;

3)涉及大量光学元器件。

第一节基本原理

1. 原子吸收光谱法定义:是一种基于蒸气相中被测元素的基态原子对其特征辐射的吸收强度,来测定试样中该元素含量的分析方法。

2. 原子吸收光谱法特点:高灵敏度、高精度、高选择性、应用广泛;但需要特殊光源、多元素同时测定尚有困难。

3. 原子吸收光谱的产生:通常情况下原子中核外的电子处于基态,当外界提供的辐射能量恰好等于原子核外层电子基态与某一激发态之间的能量差时,核外电子将吸收特征能量的光辐射,由基态跃迁到相应的激发态,产生原子吸收光谱。

4. 谱线轮廓: 谱线强度(或吸收系数)随波长(或频率)的分布曲线

5. 谱线变宽的因素:

1) 自然宽度:没有外界影响,谱线仍有一定的宽度称为自然宽度。它与激发态原子的平均寿命有关,平均寿命越长,谱线宽度越窄。不同谱线有不同的自然宽度,多数情况下约为10-5 nm数量级。该宽度比光谱仪本身产生的宽度要小得多,只有极高分辨率的仪器才能测出,故可忽略不计。

2) 多普勒变宽:基态原子受热后无规则运动引起的,也称作热变宽。多普勒变宽与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温度、谱线的频率有关,一般可达10-3nm,是谱线变宽的主要因素。多普勒变宽时,中心频率无位移,两侧对称变宽,Ko值减小,对吸收系数积分值无影响

仪器分析第四章原子吸收光谱法

仪器分析第四章原子吸收光谱法

激发态
基态
最易发生,吸收最强,最灵
敏线。共振线。
(3)利用原子蒸气对特征共
振线的吸收可以进行定量分析
17:51:18
二、谱线轮廓与谱线变宽
原子结构较分子结
构简单,理论上应
产生线状光谱吸收
线。
实际上用特征吸收 频率辐射光照射时 ,获得一峰形吸收( 具有一定宽度)。
表征吸收线轮廓(峰)的参数: 中心频率O(峰值频率) :
使用标准加入法的 条件:相应的标准曲线 是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 试样溶液的吸光度在此 直线的线性范围内。
标准加入法是常用而又简便的方法,特别适用 于数量不多但成分复杂的样品的分析。
17:51:18
第四章 原子吸收光谱
分析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第四节 干扰的消除和测
17:51:18
第四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
AAS
第二节 原子吸收分光
光度计
一、光源 二、原子化器 三、分光器 四、检测器
17:51:18
原子吸收仪器
17:51:18
5万
17:51:18
一、光源
1.作用
发射待测元素的特征共振辐射。 在原子吸收分析中需要使用锐线光源 锐线光源需要满足的条件: (1)光源的发射线与待测原子的吸收线的ν0一 致。 (2)发射线的Δν要明显小于吸收线的 Δν。 提供锐线光源的方法:

仪器分析第十四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

仪器分析第十四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

氢化原子化法
应用:As、Sb、Bi、Sn、Ge、Se、Pb、Ti等。 等 应用
(火焰法中,火焰分子对其共振线有吸收,灵敏度很低) 火焰法中,火焰分子对其共振线有吸收,灵敏度很低 火焰法中
原理:在酸性介质中, 原理 在酸性介质中,与强还原剂硼氢化钠反应生 在酸性介质中 原子化温度700~900℃ ) 成气态氢化物 (原子化温度 原子化温度 ℃
几种类型火焰及温度
燃料气体 助燃气体 煤气 丙烷 氢气 乙炔 氢气 乙炔 乙炔 空气 空气 空气 空气 氧气 氧气 氧化亚氮 最高温度 K 2110 2195 2320 2570 2970 3330 3365 燃烧速度 cms-1 55 82 320 160 900 1130 180
非火焰原子化器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特点 优点 1.准确度高:火焰法相对误差 准确度高: 准确度高 火焰法相对误差<1%;石墨炉 ; 3%~5%。 。 2.灵敏度高:常规 -6g/ml以上,火焰法可达 灵敏度高: 以上, 灵敏度高 常规10 以上 10-9g/ml,非火焰法可达 -13g/ml; ,非火焰法可达10 ; 微量测定 5~100 l或0.05~30 mg。 或 。 3.选择性好:吸收带宽很窄,抗干扰能力强。 选择性好: 选择性好 吸收带宽很窄,抗干扰能力强。 4.测量范围广:可测元素达 多种。 测量范围广: 多种。 测量范围广 可测元素达70多种

仪器分析笔记

仪器分析笔记

第一章原子发射光谱法(AES)

一、原理

1、发射的定义:基态微粒吸收能量到达激发态,不稳定,迅速跃

基态激发:低能级→高能级

激发态驰豫:高能级→低能级

2、谱线强度:

g,统计权重,正比

A,跃迁几率,正比

E,激发电位,负指数

T,激发温度

N,基态原子数,正比

T↑,谱线强度↑,T过高,谱线强度↓

二、应用

1、定性(标准光谱图:在放大20倍的不同破断的Fe的光谱图上标出68种元素的主要谱线)

2、半定量(大概)

3、定量(准确)(自吸干扰的消除,自吸会使谱线强度↓)

自蚀 b lgI=lga+blgc

第二章原子吸收光谱法(AAS)

一、原理

1、吸收的定义:基态粒子选择吸收特定频率的电磁波到激发态。

2、谱线及其测定

(1)宽度(多普勒宽度、碰撞宽度、场致宽度、自然宽度)(2)朗伯比尔定律

二、应用

1、标准曲线法

i

i i i

g

I A h N e

g

ν

=i

E

KT

-

*,*

X E X X X hν

+→→+

I ac

=

}

*

X h X

ν

+=

I Ie

=KNb-

lg 2.303

I

A KNb

I

==A KC

=

第三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I-UIS)

以分子的外层电子吸收紫外可见光,在分子的电子能级发生跃迁的基础的分析方法。(使用材料简单,仪器造价低,广泛用于有机物的定量分析)

一、原理

分子光谱简介:

电子光谱,紫外可见光谱,能级差约为1-20eV。振转光谱,红外光谱,能级差约为0.05-1eV。转动光谱,远红外光谱,能级差约为0.005-0.05eV。

紫外光谱吸收光线

各类有机分子紫外光谱

二、应用

1.结构分析:分子骨架推断

由于特征性差,UV-VIS应用于结构分析有局限性,仅用于两个方面:

仪器分析第07章原子吸收光谱

仪器分析第07章原子吸收光谱
(一)空心阴极灯的构造
300~500V
(二)放电机理
Ar+
图7-4 空心阴极灯
(三)空心阴极灯的特性
空心阴极灯是性能优良的锐线光源。
元素在空心阴极中多次溅射和被激发,气态原子停留 时间较长,激发效率较高,因而发射的谱线强度较大;
工作电流一般只有几毫安或几十毫安,灯内温度较低, 因此热变宽很小;
原子吸收光谱法是一种成分分析方法,可对六十多 种金属元素及某些非金属元素进行定量测定,检测限 可达 ng/mL,相对偏差约为1—2%。这种方法目前广 泛用于低含量元素的定量测定。
(二) 原子吸收与紫外可见比较
在原理上都是利用物质对辐射的吸收来进行分的 方法吸收机理完全不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量 的是溶液中分子的吸收,一般为宽带吸收,吸收宽带 从几纳米到几十纳米,使用的是连续光源;而原子吸 收分光光度法测量的是气态基态原子的吸收,这种吸 收为窄带吸收,吸收宽带仅为10-3 nm数量级,使用锐 线光源。
无论是原子发射线还是原子吸收线都不是一条严格的 几何曲线,都具有一定的形状,即谱线有一定的轮廓。
吸收线的轮廓:是指谱线强度I或吸收系数K与
频率的吸收曲线。吸收线的轮廓以吸收线的中心频率 0(或中心波长λ0)和
半宽度( λ) 来表 征。中心频率由原 子能级决定。
峰值吸收系数:中心频率对应的吸收系数。
在原子蒸气中(包括被测元素原子), 可能会有基态与激发态存在。根据热

仪器分析 第3章 原子吸收光谱

仪器分析 第3章 原子吸收光谱
0.5
wenku.baidu.com
+597
( )
0.5
0.45
1000
QL Qg
1.5
消除物理干扰的方法: 1、配置相似组成的标准样品; 2、采用标准加入法: C0 C1 C2 C3 C4 C5
为什么要采用锐线光源?
第三节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仪器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仪器包括四大部分 光源
原子化器
单色器 检测器
火焰
空心阴极灯
棱镜
光电管
一、光源
光源的作用是发射被测元素的特征共振辐射 对光源的基本要求是:
锐线 (发射线半宽〈 吸收线半宽) 高强度 稳定 (30分钟漂移不超过1%) 背景低 (低于特征共振辐射强度的1%)
Ni,, N0 激发态和基态原子数 激发态和基态统计权重 Boltzman常数 热力学温度
N0
=
Exp(-
Ei KT
)
g i, g 0 K T
Ei
激发能
教材78页列出某些元素共振线的Ni/No值
由此表数据可以看出: T Ni/No
T 3000 Ni/No < 10-3 可以忽略 因此,原子吸收测量通常在3000K以下进 行

若能获得积分吸收,即可测得原子浓度。
10-3 nm
K
(~10-3 nm)

仪器分析教程知识点总结

仪器分析教程知识点总结

仪器分析教程知识点总结

一、光谱分析

1. 原子吸收光谱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技术,主要用于测定金属元素的含量。其原理是通过测

量金属元素的特征吸收线强度来定量分析样品中金属元素的含量。在进行原子吸收光谱法

实验时,需要掌握标准曲线法、内标法等定量分析方法,以及样品的预处理和稀释方法。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是用于测定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含量和结构的方法。通过测

量样品在紫外-可见光区域的吸收强度,可以获得样品的吸收光谱图,从而分析样品的成

分和结构。在进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实验时,需要掌握分光光度计的操作方法、样品

的制备和处理方法,以及吸收峰的解释和定量分析方法。

3. 红外光谱法

红外光谱法是用于测定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结构和功能基团的方法。通过测量样品

在红外光区域的吸收强度,可以获得样品的红外光谱图,从而分析样品的结构和功能基团。在进行红外光谱法实验时,需要掌握红外光谱仪的操作方法、样品的制备和处理方法,以

及吸收峰的解释和定量分析方法。

二、色谱分析

1. 气相色谱法

气相色谱法是用于分离和检测样品中有机化合物的方法。通过样品分子在固定相和流动相

之间的分配行为,可以实现样品分离和检测。在进行气相色谱法实验时,需要掌握气相色

谱仪的操作方法、固定相和流动相的选择和配制方法,以及色谱柱的使用和维护方法。

2. 液相色谱法

液相色谱法是用于分离和检测样品中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方法。通过样品分子在固

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行为,可以实现样品分离和检测。在进行液相色谱法实验时,需

仪器分析 第4章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

仪器分析 第4章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

所需频率的光。阴极发射出的光
谱,主要是阴极元素的光谱(待 测元素的光谱,另外还杂有内充
惰性气体和阴极杂质的光谱)。
工作过程:高压直流电 (300V) -
--阴极电子---撞击隋性原子--电离(二次电子维持放电)---正 离子---轰击阴击---待测原子溅
射----聚集空心阴极内被激发---待测元素特征共振发射线。
第四章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法
利用物质的气态原 子对特定波长的光的 吸收来进行分析的方
法。
§4—1基本原理
一.原子吸收的过程 当适当波长的光通过含有基态
原子的蒸气时,基态原子就可以
吸收某些波长的光而从基态被激
发到激发态,从而产生原子吸收
光谱。
二.原子吸收线的形状(或轮廓)
若将吸收系数对频率作图, 所得曲线为吸收线轮廓。
自然宽度(约在10-5nm数量级)。
2.多普勒变宽(热变宽):
由于多普勒效应而导致的谱线变
宽。其宽度约为10-3nm数量级。
3.压力变宽:由于同类原子或与
其它粒子(分子、原子、离子、 电子等)相互碰撞而造成的吸收
谱线变宽。其宽度也约为10-3nm 数量级。
三.原子的吸收与原子浓度的关系: 1、积分吸收与原子浓度的关系: 某一频率的吸收不能代表所有原子 的总吸收,因此要准确测定原子吸 收值,必须测定图中曲线和横坐标 轴所包围的总面积。用积分吸收表 示:

仪器分析第五章原子吸收光谱法

仪器分析第五章原子吸收光谱法

仪器分析第五章原⼦吸收光谱法

第五章原⼦吸收光谱法

Chapter Five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um

For Short:AAS

第⼀节基本原理

⼀、原⼦吸收光谱分析概述

1、原⼦吸收光谱的起源

18世纪初,⼈们便开始观察和研究原⼦吸收光谱-----太阳光谱中的暗线。

1955年,澳⼤利亚物理学家⽡尔西发表了著名论⽂“原⼦吸收光谱在化学分析中的应⽤”,奠定了原⼦吸收光谱分析法的理论基础。

1955年,原⼦吸收光谱作为⼀种分析⽅法开始应⽤。并在6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和普及。

2、什么是原⼦吸收光谱?

溶液中的⾦属离⼦化合物在⾼温下能够解离成原⼦蒸⽓,两种形态间存在定量关系。

当光源发射出的特征波长光辐射通过原⼦蒸⽓时,原⼦中的外层电⼦吸收能量,特征谱线的光强度减弱。

光强度的变化符合朗伯-⽐⽿定律,进⾏定量分析。

它是基于物质所产⽣的原⼦蒸⽓对特征谱线的吸收作⽤来进⾏定量分析的⼀种⽅法。

原⼦与分⼦⼀样,吸收特定能量后,产⽣基态→激发态跃迁;产⽣原⼦吸收光谱,即共振吸收。

原⼦由基态→第⼀激发态的跃迁,最易发⽣。

每种原⼦的核外电⼦能级分布不同,当产⽣由基态→第⼀激发态的跃迁时,吸收特定频率的辐射能量。

⼆、共振线:

共振吸收线——电⼦从基态跃迁⾄第⼀激发态所产⽣的吸收谱线

称为共振吸收线(简称共振线)。

共振发射线——电⼦从第⼀激发态再跃回基态时,则发射出同样

频率的辐射,对应的谱线称为共振发射线(也简称共振线)。

原⼦的共振线的吸收共振线称为元素的特征谱线,因为:

各种元素的原⼦结构和外层电⼦排布不同。所以不同元素的原⼦

仪器分析-原子吸收光谱法解析

仪器分析-原子吸收光谱法解析

非光谱法则是通过测量电磁波与物质作用时,电磁波的某些其他性质,
如反射、折射、散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变化而建立。这类方法有折射 法、干涉法、散射浊度法、旋光法、圆二向色性法、X射线衍射法和电子 衍射法等。
按照电磁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形式的不同,
可分为发射、吸收和荧光及拉曼光谱。
光谱分析法
吸收光谱法
发射光谱法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Emission Spectroscopy
原子吸收光谱法
光学分析法 进入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原子吸收 光谱法 方法之前,先了解一下“光
学分析”的概念吧。若已经
去过,请直接进入分析方法。
仪器结构
点击按钮进行选择
光学分析法 Optical Analysis
光学分析法是根据物质发射、吸收电磁辐射或电磁辐射与 物质间相互作用而建立起来的一类分析方法。电磁辐射与物质 相互作用的方式有发射、吸收、反射、折射、散射、干涉、衍
光谱法的仪器
尽管各种光谱法所依据的原理 不同.但它们均包含 3 个主要过程:
光源提供能量;能量与待测物质发生
相互作用;检测相互作用时产生的信 号。因此,各类光谱法所用仪器的基 本部件大致相同,但部件的结构、布
局及光路稍有不同。
三种光谱仪结构示意如图,由 5 部分 组成( 1 )光源( 2 )单色器( 3 )样 品池( 4)检测器( 5)信号显示和记

仪器分析:原子吸收光谱法

仪器分析:原子吸收光谱法
线的轮廓

0
原子吸收线的轮廓
对不同频率的光,原子 的吸收不同,有一定频 率宽度的峰形吸收

K K0
K0 2


吸收线最高点对应的吸收系数叫 峰值吸收系数或极大吸收系数Ko, 最大吸收对应的频率叫中心频率 或特征频率o,极大吸收系数一 半Ko/2处的宽度叫半宽度用Δ 表 示。 吸收线Δ :10-3~10-2nm 发射线Δ:5×10-4~2×10-3nm
原子吸收光谱法
1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AAS)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4.2.1 概述
一、发展历史
原子吸收光谱法是一种基于待测基态原子对特征谱线 的吸收而建立的一种分析方法。这一方法的发展经历了3 个发展阶段:
1. 原子吸收现象的发现


1802年Wollaston(沃拉斯顿,英国化学家及物理学家) 第一个发现太阳光谱的暗线; 1859年Kirchhoff和 Bunson解释了暗线产生的原因

火焰
空心阴极灯
棱镜 光电管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AAS)
Alan Walsh
(1916-1998)和 他的原子吸收 光谱仪在一起
3、电热原子化技术的提出
1959年里沃夫提出电热原子化技术,大大提高了原子吸收 的灵敏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原子吸收光谱法

——又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4.1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AS)概述

4.1.1 概述

1、定义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是基于从光源辐射出具有待测元素特征谱线的光,通过试样蒸气时被蒸气中待测元素基态原子所吸收,由辐射谱线被减弱的程度来测定试样中待测元素含量的方法。

2、特点

✓灵敏度高:在原子吸收实验条件下,处于基态的原子数目比激发态多得多,故灵敏度高。检出限可达10—9 g /mL (某些元素可更高)

✓几乎不受温度影响:由波兹曼分布公式

00

q

E

q q KT

N g

e

N g

-

=知,激发态原子浓度与基态原子浓度的比

q

N

N

随T↗而↗。在原子吸收光谱法中,原子化器的温度一般低于3000℃,此时几乎所有元素的0

1%

q

N

N

=。也就是说,

q

N随温度而强烈变化,而

N却式中保持不变,其浓度几乎完全等于原子的

总浓度。

✓较高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因吸收线强度受原子化器温度的影响比发射线小。另试样处理简单。RSD 1~2%,相对误差0.1~0.5%。

✓选择性高:谱线简单,因谱线重叠引起的光谱干扰较小,即抗干扰能力强。分析不同元素时,选用不同元素灯,提高分析的选择性

✓应用范围广:可测定70多种元素(各种样品中)。

✗缺点:难熔元素、非金属元素测定困难,不能同时多元素分析。

3、操作

①将试液喷入成雾状,挥发成蒸汽;

②用镁空心阴极灯作光源,产生波长285.2nm特征谱线;

③谱线通过镁蒸汽时,部分光被蒸汽中基态镁原子吸收而减弱;

④通过单色器和检测器测得镁特征谱线被减弱的程度,即可求得试样中镁的含量.

4、原子吸收光谱分析过程

➢确定待测元素。

➢选择该元素相应锐线光源,发射出特征谱线。

➢试样在原子化器中被蒸发、解离成气态基态原子。

➢特征谱线穿过气态基态原子,被吸收而减弱,经色散系统和检测系统后,测定吸光度。

➢根据吸光度与浓度间线性关系,定量分析。

5、与发射光谱异同点

①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利用的是原子的吸收现象,发射光谱分析则基于原子的发射现象;

②原子的吸收线比发射线的数目少得多,这样谱线重叠的概率就小得多;

③原子吸收法的选择性、灵敏度和准确性都好。

§4.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4.2.1 原子对辐射能的吸收过程——共振线与吸收线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是通过测定基态原子对各元素共振线(一般为主共振线)的吸收来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1、共枕线与吸收线

a、共振发射线:电子从基态跃迁到能量最低的激发态时要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它再跃迁回基态时,则发射出同样频率的光(谱线),这种谱线称为共振发射线。

b、共振吸收线:电子从基态跃迁至第一激发态所产生的吸收谱线称为共振吸收线。

c、共振线:共振发射线和共振吸收线都简称为共振线。

对大多数元素来说,共振线也是元素最灵敏的谱线。

4.2.2 原子吸收光谱的轮廓

1、谱线轮廓

从能级跃迁的观点看,吸收线与发射线应是一条严格的几何线,但实际上有一定宽度的,其原因将在“谱线变宽”这个标题下讨论。

以~

V

Kν作图,得原子吸收线轮廓。

➢中心频率(峰值频率):曲线峰顶所对应的频率

ν,其数值决定于原子跃迁能级间的能量差,

=

E

h

ν

➢峰值吸收(中心吸收):峰顶所对应的吸收值;

➢中心吸收系数:峰顶所对应的吸收系数

K;

➢谱线的半宽度:

1

2

峰高处的频率范围

ν

∆。通常以ν∆特征地表示谱线的宽度。

ν∆与谱线自然宽度

N

ν

∆、多普勒变宽

D

ν

∆、洛仑兹变宽

L

ν

∆及共振变宽

R

ν

∆的关系:

()12

22

=

D N L R

ννννν

⎡⎤

∆∆+∆+∆+∆

⎣⎦

2、谱线变宽

(1)谱线的自然宽度

N

ν

自然宽度(无外界影响时),谱线仍有一定宽度,这种宽度称为自然宽度。激发态原子的平均

表征吸收线轮廓(峰)的参数:

中心频率νO(峰值频率);

最大吸收系数对应的频率或波

K;

中心波长:λ(nm);

半宽度:ΔνO。

寿命越长,宽度越小。

以波长表示自然宽度N ν∆:

22

=

2N

N c c νλλνπτ

∆∆= 式中——τ:激发态原子的平均寿命。 (2)多普勒变宽D ν∆

多普勒变宽的起因是原子在空间作无规则的热运动,故又称热变宽。

当火焰中基态原子向光源方向运动时,由于 Doppler 效应而使光源辐射的波长增大,基态原子将吸收较长的波长;反之亦然。因此,原子的无规则运动 就使该吸收谱线变宽。

当处于热力学平衡时, Doppler 变宽可用下式表示:

7D 10νν-∆⨯⋅

式中——D ν∆:以频率表示的多普勒变宽;

0ν:谱线的中心频率;

R :气体常数; T :绝对温度; c :光速;

A :被测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由上式可知,D ν∆是决定谱线变宽程度的主要因素之一。在2000~3000K 范围内,其值一般

由于吸光原子与蒸气中原子或分子相互碰撞而引起的能级稍微变化,使发射或吸收光量子频率改变而导致的谱线变宽。根据与之碰撞的粒子不同,可分为两类:

①因和其它粒子(如待测元素的原子与火焰气体粒子)碰撞而产生的变宽——洛伦兹变宽,以ν∆表示。

共振变宽只有在被测元素浓度较高时才有影响。在通常的条件下,压力变宽起重要作用的主要是洛伦兹变宽R ν∆。

(4)自吸变宽

光源空心阴极灯发射的共振线被灯内同种基态原子所吸收产生自吸现象。灯电流越大,自吸现象越严重。 (5)场致变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