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笔记《原子吸收光谱法》..

合集下载

仪器分析 复习 重修 自学 预习5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

仪器分析 复习 重修 自学 预习5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
第四章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
原子吸收基本原理
第一节
一、共振线 二、基态原子数与原子化温度 三、定量基础
历史
原子吸收光谱法是一种基于待测基态原子对特征谱线的 吸收而建立的一种分析方法。这一方法的发展经历了3个发 展阶段:
原子吸收现象的发现
1802年Wollaston发现太阳光谱的暗线; 1859年Kirchhoff和 Bunson解释了暗线产生的原因;
试样雾滴在火焰中,经蒸发,干燥,离解(还原)等过 程产生大量基态原子。火焰原子化的方法就是使试样变成 原子蒸汽。 火焰温度的选择: (a)保证待测元素充分离解为基态原子的前提下,尽量 采用低温火焰;因为火焰温度越高,产生的热激发态原子 越多,则基态原子数量减少;但太低温就会使盐类无法解
离,降低灵敏度。
I
Ve
I 0V e KV L dv;当发射线宽《吸收线宽时,可以认为
0 Ve
KV 是常数,相当峰值吸收系数K 0:I e K 0 L 于是A lg 1 e
K0L
I
0
0V
dv
0.4343 K 0 L
K0=?
吸收线轮廓仅取决于多普勒变宽时 1 KV dv 2 ln 2 K 0v,结合积分吸收式 KV dv的值 2 ln 2 e 2 解得:K 0 fN 0 v mc
太阳光
暗 线
第一激发态
E
热能
基态
E = h = h
C

发现钠蒸汽发出的光线通过温度比较低的钠蒸汽,会引起 钠光的吸收,并且钠发射线和暗线在光谱中位置相同,由此 判断太阳连续光谱中的暗线是太阳外层中的钠原子对太阳光 谱中钠辐射吸收的结果
原子吸收光谱基本原理: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应用【仪器分析】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应用【仪器分析】

小结
1.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为什么不能用连续 光源? 峰值吸收是如何实现的?
2.比较石墨炉原子化法和火焰原子化法的异 同。
3. 应用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定量分析有哪些 方法,试比较他们的优缺点。
4.怎样选择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最佳条件? 5.试比较原子吸收法和原子荧光法。
计算题
1.现拟用原子吸收法测定碳灰中微量硅, 为了选择适宜的分析条件,进行了初步试 验,当Si浓度为5.0ug/mL时,测得 Si251.61,251.43和251.92nm的吸光度为 别为0.44,0.044和0.022。试回答:
态跃迁到激发态,约在10-8s后,再由激 发态跃迁回到基态,辐射出与吸收光波 长相同或不同的荧光。
2. 原子荧光的类型
可分为共振荧光、非共振荧光与敏 化荧光等三种类型。
光子
光子
共振荧光 非共振荧光
非共振荧光包括三种类型:
直跃线荧光
阶跃线荧光
反stocks荧光
3.待测原子浓度与荧光的强度 1).当光源强度稳定、辐射光平行、 理想情 况下:
二、仪器
原子荧光光度计分为非色散型和色散型。 这两类仪器的结构基本相似,只是单色器 不同。
反光镜
单色器
检测器
光源
也可以是连续 光源如高压Xe 弧灯
原子化器
1. 光源
在原子荧光光度计中,需要采用高强 度空心阴极灯、无极放电灯、激光和等离 子体等。
商品仪器中多采用高强度空心阴极灯、 无极放电灯两种。
• 通过样品与酸的混合物对微波能的吸收达 到快速加热消解样品的目的。
第五节 原子荧光光谱法(AFS)
原子荧光光谱法是以原子在辐射能激发下发射 的荧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的发射光谱分析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AAS)

原子吸收光谱法(AAS)

局限性:测不同的元素需不同的元 素灯,不能同时测多元素,难熔元 素、非金属元素测定困难。
原子吸收光谱法基本原理
1.原子的能级与跃迁
基态第一激发态,吸收一定频率的辐射能量。 产生共振吸收线(简称共振线) 吸收光谱 激发态基态,发射出一定频率的辐射。 产生共振吸收线(也简称共振线) 发射光谱
原子吸收光谱法基本原理
A kc
原子吸收分光度计
原子吸收分光度计
原子吸收分光度计
光源
原子化器
单色器
检测系统
思考:光学系统(单色器)为什么在原子化器和检 测系统之间?
光 源
提供待测元素的特征光谱。获得较高的 灵敏度和准确度。 光源应满足如下要求; (1)能发射待测元素的共振线; (2)能发射锐线; (3)辐射光强度大,稳定性好。
2.元素的特征谱线
(1)各种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外层电子排布不同 基态第一激发态:
跃迁吸收能量不同——具有特征性。
(2)各种元素的基态第一激发态
最易发生,吸收最强,最灵敏线。特征谱线。
(3)利用原子蒸气对特征谱线的吸收可以进行定量分析
原子吸收光谱法基本原理
从光源发射出具有待测元素特征 谱线的光,通过试样蒸气时,被蒸气 中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所吸收,吸收 的程度与被测元素的含量成正比。故 可根据测得的吸光度,求得试样中被 测元素的含量。
将待测试样在专门的氢化物生成器中产生氢
化物,送入原子化器中检测。
单色器
•作用:将待测元素的吸收线与邻近线分开
•组件:色散元件 ( 棱镜、光栅 ) ,凹凸镜、 狭缝等
检测系统
•作用: 将待测元素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经放大数据处理显示结果。 •组件: 检测器、放大器、对数变换器、显 示记录装置。

仪器分析第十四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

仪器分析第十四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

火焰原子化法原子化器
雾化器与雾化室
作用: 作用:将试 液雾化。 液雾化。 要求:喷雾 要求: 稳定、 稳定、雾滴 细小、 细小、均匀 和雾化效率 高,约(10%) 约 %
火焰原子化法原子化器
燃烧器
作用:形成火焰, 作用:形成火焰, 使进入火焰的试 样微粒原子化。 样微粒原子化。 火焰组成影响测 定灵敏度、 定灵敏度、稳定 性和干扰, 性和干扰,对不 同元素选择不同 的火焰。乙炔的火焰。乙炔 空气焰最常用。 空气焰最常用。
原子的量子能级 描述量子能级的形式: 描述量子能级的形式:光谱项 n2S+1LJ n:主量子数,核外电子的分布层次,0,1,2… :主量子数,核外电子的分布层次, , , L:总角量子数,电子的轨道性状, 0,1,2…, :总角量子数,电子的轨道性状, , , , 相应的符号为S、 、 、 相应的符号为 、P、D、F S:总自旋量子数,价电子自旋量子数的矢量和, :总自旋量子数,价电子自旋量子数的矢量和, 0,±1/2,±1,±3/2 , , , J:内量子数,电子运动过程中,轨道磁矩与自 :内量子数,电子运动过程中, 旋磁矩耦合形成的能级分裂,取值L+ , 旋磁矩耦合形成的能级分裂,取值 +S, L+S-1, … L-S。 + - , - 。 2S+1:光谱项的多重性。 光谱项的多重性。 光谱项的多重性
一种绝对测量方法,现在的分光装置无法实现。 一种绝对测量方法,现在的分光装置无法实现。
原子吸收法的定量基础 2.峰值吸收 2.峰值吸收 钨丝灯光源和氘灯,经分光 钨丝灯光源和氘灯, 后,光谱通带0.2 nm。而原子吸 光谱通带 。 收线的半宽度为10 收线的半宽度为 -3 nm。 。 用一般光源照射时,吸收光强 用一般光源照射时, 度变化仅为0.5%。灵敏度极差 。 度变化仅为 1955年瓦尔什(Walsh) 1955年瓦尔什(Walsh)提出用测定峰值吸收系数 年瓦尔什 K0 来代替积分吸收系数 υ的测定。 来代替积分吸收系数K 的测定。 锐线光源测量谱线的峰值吸收 并采用锐线光源测量谱线的峰值吸收。 并采用锐线光源测量谱线的峰值吸收。

仪器分析笔记

仪器分析笔记

第一章原子发射光谱法(AES)一、原理1、发射的定义:基态微粒吸收能量到达激发态,不稳定,迅速跃基态激发:低能级→高能级激发态驰豫:高能级→低能级2、谱线强度:g,统计权重,正比A,跃迁几率,正比E,激发电位,负指数T,激发温度N,基态原子数,正比T↑,谱线强度↑,T过高,谱线强度↓二、应用1、定性(标准光谱图:在放大20倍的不同破断的Fe的光谱图上标出68种元素的主要谱线)2、半定量(大概)3、定量(准确)(自吸干扰的消除,自吸会使谱线强度↓)自蚀 b lgI=lga+blgc第二章原子吸收光谱法(AAS)一、原理1、吸收的定义:基态粒子选择吸收特定频率的电磁波到激发态。

2、谱线及其测定(1)宽度(多普勒宽度、碰撞宽度、场致宽度、自然宽度)(2)朗伯比尔定律二、应用1、标准曲线法ii i igI A h N egν=iEKT-*,*X E X X X hν+→→+I ac=}*X h Xν+=I Ie=KNb-lg 2.303IA KNbI==A KC=第三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I-UIS)以分子的外层电子吸收紫外可见光,在分子的电子能级发生跃迁的基础的分析方法。

(使用材料简单,仪器造价低,广泛用于有机物的定量分析)一、原理分子光谱简介:电子光谱,紫外可见光谱,能级差约为1-20eV。

振转光谱,红外光谱,能级差约为0.05-1eV。

转动光谱,远红外光谱,能级差约为0.005-0.05eV。

紫外光谱吸收光线各类有机分子紫外光谱二、应用1.结构分析:分子骨架推断由于特征性差,UV-VIS应用于结构分析有局限性,仅用于两个方面:1.鉴定生色团种类2.辅助确定分子结构2.定量分析:多组分分析法测定色素、蛋白质、核酸、激素三、有机分子键、电子、轨道类型:键的类型:ζ键和π键电子的类型:ζ电子、π电子和n电子轨道类型:ζ成键轨道、π成键轨道、n非键轨道、π*反键轨道和ζ*反键轨道有机分子跃迁类型:ζ→ζ* 跃迁-单键,π→π*跃迁-双键、三键,n →ζ*跃迁-单键、杂原子,n→π*跃迁-双键、杂原子,电荷迁移跃迁-取代芳烃朗伯比尔定律基本式:A=abc 摩尔式:A=εbc,使用广泛质量式:A=Ebc 吸收曲线的绘制:将不同波长的单色光,依次通过待测物质,测得不同波长下的吸收参数,称为扫描。

仪器分析 第七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

仪器分析 第七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

第七章原子吸收光谱法1.原子吸收光谱的历史2.原子吸收光谱的特点3.原子吸收光谱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区别4.原子吸收光谱分析过程第一节概述1. 原子吸收光谱的历史◆1802年,沃拉斯顿(Wollaston)在研究太阳连续光谱时,首次发现太阳连续光谱中出现暗线。

◆1817年,夫琅和费(Fraunhofer)研究太阳连续光谱时再次发现这些暗线,但无法解释暗线产生的原因。

2/1363/1361825年,法国著名哲学家孔德在哲学讲义中说“恒星的化学组成是人类绝对不能得到的知识”◆1859年,本生、基尔霍夫研究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火焰光谱时,发现钠蒸气发出的光通过温度较低的钠蒸气时,会引起钠光的吸收,并且钠在光谱中位置相同。

发射线与暗线D◆太阳光谱暗线:太阳外围大气圈中钠原子对太阳光谱中钠辐射特征波长光进行吸收的结果。

4/1365/136太阳中含有94种稳定和放射性元素:氢(71%)、氮(27%)、氧、碳、氖、硅、铁等。

◆1955年,澳大利亚物理学家Walsh(沃尔什)发表了著名论文《原子吸收光谱法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奠定了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基础。

◆1960年以后,原子吸收光谱法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微量、痕量金属元素的可靠分析方法。

6/1362.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特点✓检出限低:10-10~10-14g。

✓准确度高:1%~5%。

✓选择性好:一般情况下共存元素无干扰。

✓应用范围广:可测定70多种元素。

✗缺点:难熔元素、非金属元素测定困难,不能实现多元素同时分析。

7/1363. 原子吸收与紫外可见吸收的区别✓相同点:利用物质对辐射的吸收进行分析。

✗不同点:◆吸收机理不同:紫外可见为溶液中分子或离子宽带吸收,带宽为几纳米至几十纳米;原子吸收为气态基态原子的窄带吸收,带宽仅为10-3nm。

◆光源不同。

◆试样处理、实验方法及对仪器的要求不同。

8/1364.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过程◆确定待测元素。

◆选择该元素相应锐线光源,发射出特征谱线。

仪器分析教程知识点总结

仪器分析教程知识点总结

仪器分析教程知识点总结一、光谱分析1. 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技术,主要用于测定金属元素的含量。

其原理是通过测量金属元素的特征吸收线强度来定量分析样品中金属元素的含量。

在进行原子吸收光谱法实验时,需要掌握标准曲线法、内标法等定量分析方法,以及样品的预处理和稀释方法。

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是用于测定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含量和结构的方法。

通过测量样品在紫外-可见光区域的吸收强度,可以获得样品的吸收光谱图,从而分析样品的成分和结构。

在进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实验时,需要掌握分光光度计的操作方法、样品的制备和处理方法,以及吸收峰的解释和定量分析方法。

3. 红外光谱法红外光谱法是用于测定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结构和功能基团的方法。

通过测量样品在红外光区域的吸收强度,可以获得样品的红外光谱图,从而分析样品的结构和功能基团。

在进行红外光谱法实验时,需要掌握红外光谱仪的操作方法、样品的制备和处理方法,以及吸收峰的解释和定量分析方法。

二、色谱分析1. 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是用于分离和检测样品中有机化合物的方法。

通过样品分子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行为,可以实现样品分离和检测。

在进行气相色谱法实验时,需要掌握气相色谱仪的操作方法、固定相和流动相的选择和配制方法,以及色谱柱的使用和维护方法。

2. 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是用于分离和检测样品中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方法。

通过样品分子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行为,可以实现样品分离和检测。

在进行液相色谱法实验时,需要掌握液相色谱仪的操作方法、固定相和流动相的选择和配制方法,以及色谱柱的使用和维护方法。

三、质谱分析质谱分析是用于确定样品中有机分子和核素的相对分子质量和结构的方法。

通过测量样品离子的质荷比,可以获得样品的质谱图,从而确认样品的分子质量和结构。

在进行质谱分析实验时,需要掌握质谱仪的操作方法、样品的离子化和碎裂方法,以及质谱图的解释和质谱定性分析方法。

仪器分析原子吸收光谱法

仪器分析原子吸收光谱法

仪器分析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是一种常用的仪器分析技术,用于测定物质中特定金属元素的含量。

该方法基于原子在特定波长的光下吸收特定能量的现象,通过测量所吸收的光的强度,可以确定样品中目标金属元素的浓度。

原子吸收光谱法主要包括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Graphite Furnace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GF-AAS)和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Flame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FAAS)。

两种方法的原理基本相同,只是在光源和样品的处理上有所不同。

在GF-AAS中,样品首先转化为气态原子,并通过石墨炉中的加热将其浓缩。

然后,通过光源产生的特定波长的光照射样品,在特定波长的光作用下,样品中的目标金属元素发生原子态到激发态的跃迁,吸收特定的能量。

通过测量光源透射光的强度变化,可以得到样品中目标金属元素的浓度。

在FAAS中,样品通过喷射到火焰中所产生的高温环境下转化为气态原子。

然后,通过特定波长的光照射样品,样品中的目标金属元素吸收特定能量,发生原子态到激发态的跃迁。

同样,通过测量光源透射光的强度变化,可以测定样品中目标金属元素的浓度。

原子吸收光谱法具有以下优点:1. 灵敏度高:原子吸收光谱法可以测定微量金属元素的含量,其灵敏度在ppb(亿分之一)到ppm(百万分之一)的水平上。

2.选择性好:由于每种金属元素吸收特定波长的光,因此不同金属元素之间相互干扰较小。

通过选择不同的光源波长,可以测定多种金属元素的含量。

3.准确性高:原子吸收光谱法经过多年的发展,仪器的准确性和重复性得到大幅提高。

同时,该方法具有较低的标准偏差和高的精密度。

4.快速分析:原子吸收光谱法具有快速分析的特点,一个样品一般只需几分钟即可完成分析,适用于大批量样品的分析。

除了优点之外1.需要样品前处理:样品的前处理会影响到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检测灵敏度。

例如,在GF-AAS中,样品需要进行湿氧化处理,其中可能会引入外源性污染物。

仪器分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仪器分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2020年2月24日星期一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63-3
原子吸收现象发现较早,100余年后才得到应用: 20世纪30年代出现测汞仪。 直至1955年,澳大利亚物理学家 Walsh. A(沃尔 什)发表了著名论文:《原子吸收光谱法在分析 化学中的应用》,标志着AAS真正进入分析化学 20世纪60年代中期,原子吸收光谱法步入迅速发 展的阶段。尤其是非火焰原子化器的发明使用。
斯塔克(Stark)变宽:光源在电场中也能产生谱线 的分裂,当电场不是十分强时,也表现为宽谱线。
变宽因素小结
温度变宽和压力变宽(劳伦兹变宽)是主 要的,其数量级都是10-3nm。尤其在浓度 较小时。 锐线光源发射线变宽:受Doppler变宽和 自吸收变宽影响大。
2020年2月24日星期一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Δν L = 2N Aσ2 P
21 1 (+ )
πRT Ar Mr
(4)自吸变宽
光源空心阴极灯发射的共振线被灯内同种基态原 子所吸收产生自吸现象。灯电流越大,自吸越重。
(5)场致变宽
指外界电场、带电粒子、离子形成的电场及磁场 的作用使谱线变宽的现象。影响较小。
塞曼(Zeeman)效应:光源置于磁场中,则原来表 现为一条的谱线,会分裂为两条或以上的谱线 (2J+1条);磁场影响不很大,分裂线频率差较小, 仪器的分辨率有限时,表现为一条宽谱线;
2020年2月24日星期一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63-30
(1)用峰值吸收代替积分吸收的前提条件
① 必须使用锐线光源 ② 锐线光源的发射线
与原子吸收线的中 心频率完全一致。 ③ 锐线光源发射线的 半宽度比吸收线的 半宽度更窄,一般 为吸收线半宽度的

仪器分析第6章 原子吸收光谱

仪器分析第6章 原子吸收光谱
火焰类型正确。根据燃气与助燃气比例可将火焰 分为:化学计量火焰,富燃火焰,贫燃火焰。
化学计量火焰 由于燃气与助燃气之比与化学计量 反应关系相近,又称为中性火焰,这类火焰,温 度高、稳定、干扰小背景低,适合于许多元素的 测定。
富燃火焰 指燃气大于化学元素计量的火焰。其特 点是燃烧不完全,温度略低于化学火焰,具有还 原性,适合于易形成难解离氧化物的元素测定; 干扰较多,背景高。
(3)原子吸收法的选择性高,干扰较少且易于克服
(4)原子吸收条件下,原子蒸气中基态原子比激发 态原子数目多得多,所以测定的是大部分原子,这 就使得原子吸收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
原子吸收光谱的特点:
优点: (1) 检出限低,10-10~10-14g; (2) 准确度高,RSD约1%~5%; (3) 选择性高,一般情况下共存元素不干扰; (4) 应用广,可测定70多个元素(各种样品中) 局限性:难熔元素、非金属元素测定困难;不能同 时多元素测定
澳大利亚物理学家瓦尔西发表了著名论文:《原 子吸收光谱法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奠定了原子吸收 光谱法的基础,之后原子吸收光谱法迅速发展。
原子吸收光谱与原子发射光谱的比较:
(1)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利用的是原子吸收现象,而 发射光谱分析则基于原子发射现象
(2)原子吸收线比发射线的数目少的多,这样谱线 的重叠概率小
✓ 单道双光束型:利用参比光束补偿 光源引起的基线漂移。
1. 光源
作用:辐射待测元素的特征光谱(共振线和其它 非吸收谱线),以供测量之用。
要求: A. 能辐射锐线光源 B. 辐射的光强度必须足够、稳定且背景小 C. 灯供电稳定,以确保光强度稳定 空心阴极灯、蒸气放电灯、无极放电灯
空心阴极灯结构
♫ 干燥:试液随升温脱水干燥,由液体转化为固 体。一般情况下,90~120℃,15 ~ 30 s。

仪器分析复习资料

仪器分析复习资料

1,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原理,原子吸收光谱仪由哪几部分组成以及每部分的作用。

原理:原子吸收光谱法是基于气态原子外层的电子对共振线的吸收,气态的基态原子数与物质的含量成正比,故可进行定量分析。

共振线:将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最低能量激发态(第一激发态)所产生的吸收谱线称为共振吸收线;将电子从第一激发态跃迁回基态发射出与吸收辐射频率相同的谱线称为共振发射线,两者均称为共振线。

组成部分:A锐线光源:能够发射被测元素共振谱线。

B原子化器:将试液蒸发干燥并使待测元素转变成气态的基态原子,使待测试样中元素原子化的方法有火焰法和非火焰法。

C:单色器:防止原子化器发射的非待测元素的特征谱线进入检测器,同时也可以避免因透射光太强而引起光电倍增管的疲劳。

D:检测系统:将待测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经检波放大后显示结果。

2,原子吸收光谱法中常用的光源是什么?原子化器有哪些?常用的光源:空心阴极管原子化器分为火焰原子化器,其常用的的为预混合型火焰原子化器;无火焰原子化器,其常用的为:高温石墨炉原子化器。

3,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定量分析的依据是什么?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有哪些?依据:气态的基态原子数与物质的含量成正比。

定量分析方法:校正曲线法和标准加入法。

4,电位分析的原理,测量装置。

电分析化学:根据物质在溶液中的电化学性质及其变化来进行分析的方法,是以电导,电位,电流和电荷等电参量与被测物含量之间的关系作为计量基础的。

电位分析法:是利用指示电极电位与溶液中相应离子活度的关系来测定物质含量的一种电分析化学方法。

测量装置:A电位(pH)计B工作电池,由参比电极、指示电极、被测试液组成C磁力搅拌器(附磁力搅拌子)5,什么叫参比电极,工作电极,辅助电极?各类电极常用有哪些,各举两种。

参比电极:在测量过程中,其电位基本不发生变化的电极称参比电极。

银-氯化银电极,甘汞电极。

辅助电极:此电极所发生的电化学反应并非测示或研究所需要的,电极仅作为电子传递的场所以便和工作电极组成电流回路,这种电极称为辅助电极或对电极。

仪器分析第五章原子吸收光谱法

仪器分析第五章原子吸收光谱法

仪器分析第五章原⼦吸收光谱法第五章原⼦吸收光谱法Chapter FiveAtomic Absorption SpectrumFor Short:AAS第⼀节基本原理⼀、原⼦吸收光谱分析概述1、原⼦吸收光谱的起源18世纪初,⼈们便开始观察和研究原⼦吸收光谱-----太阳光谱中的暗线。

1955年,澳⼤利亚物理学家⽡尔西发表了著名论⽂“原⼦吸收光谱在化学分析中的应⽤”,奠定了原⼦吸收光谱分析法的理论基础。

1955年,原⼦吸收光谱作为⼀种分析⽅法开始应⽤。

并在6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和普及。

2、什么是原⼦吸收光谱?溶液中的⾦属离⼦化合物在⾼温下能够解离成原⼦蒸⽓,两种形态间存在定量关系。

当光源发射出的特征波长光辐射通过原⼦蒸⽓时,原⼦中的外层电⼦吸收能量,特征谱线的光强度减弱。

光强度的变化符合朗伯-⽐⽿定律,进⾏定量分析。

它是基于物质所产⽣的原⼦蒸⽓对特征谱线的吸收作⽤来进⾏定量分析的⼀种⽅法。

原⼦与分⼦⼀样,吸收特定能量后,产⽣基态→激发态跃迁;产⽣原⼦吸收光谱,即共振吸收。

原⼦由基态→第⼀激发态的跃迁,最易发⽣。

每种原⼦的核外电⼦能级分布不同,当产⽣由基态→第⼀激发态的跃迁时,吸收特定频率的辐射能量。

⼆、共振线:共振吸收线——电⼦从基态跃迁⾄第⼀激发态所产⽣的吸收谱线称为共振吸收线(简称共振线)。

共振发射线——电⼦从第⼀激发态再跃回基态时,则发射出同样频率的辐射,对应的谱线称为共振发射线(也简称共振线)。

原⼦的共振线的吸收共振线称为元素的特征谱线,因为:各种元素的原⼦结构和外层电⼦排布不同。

所以不同元素的原⼦从基态激发成第⼀激发态(或由第⼀激发态跃回基态)时,吸收(或发射)的能量不同,因此各种元素的共振线各有其特征性。

共振线⼜称为元素的灵敏线,因为:这种从基态到第⼀激发态的跃迁最容易发⽣,因此对⼤多数元素来说,共振线是指元素所有谱线中最灵敏的谱线。

在原⼦吸收光度法中,就是利⽤处于基态的待测原⼦蒸⽓对从光源发射的共振发射线的吸收来进⾏分析的。

仪器分析[第十章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仪器分析[第十章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十章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1.共振线与元素的特征谱线基态→第一激发态,吸收一定频率的辐射能量,产生共振吸收线(简称共振线);吸收光谱。

激发态→基态,发射出一定频率的辐射,产生共振吸收线(也简称共振线);发射光谱。

元素的特征谱线:(1)各种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外层电子排布不同,基态→第一激发态:跃迁吸收能量不同——具有特征性。

(2)各种元素的基态→第一激发态,最易发生,吸收最强,最灵敏线。

特征谱线。

(3)利用特征谱线可以进行定量分析。

2.吸收峰形状原子结构较分子结构简单,理论上应产生线状光谱吸收线。

实际上用特征吸收频率左右围的辐射光照射时,获得一峰形吸收(具有一定宽度)。

由 It =Ie-Kvb透射光强度It 和吸收系数及辐射频率有关。

以Kv与v作图得图10一1所示的具有一定宽度的吸收峰。

3.表征吸收线轮廓(峰)的参数(峰值频率):最大吸收系数对应的频率或波长;中心频率v中心波长:最大吸收系数对应的频率或波长λ(单位为nm);半宽度:△v0B4.吸收峰变宽原因(1)自然宽度在没有外界影响下,谱线仍具有一定的宽度称为自然宽度。

它与激发态原子的平均寿命有关,平均寿命越长,谱线宽度越窄。

不同谱线有不同的自然宽度,多数情况下约为10-5nm数量级。

多普勒效应:一个运动着的原子发出的光, (2)多普勒变宽(温度变宽)△v如果运动方向离开观察者(接受器),则在观察者看来,其频率较静止原子所发的频率低,反之,高。

(3)劳伦兹变宽,赫鲁兹马克变宽(碰撞变宽)△v由于原子相互碰撞使能L量发生稍微变化。

劳伦兹变宽:待测原子和其他原子碰撞。

赫鲁兹马克变宽:同种原子碰撞。

(4)自吸变宽空心阴极灯光源发射的共振线被灯同种基态原子所吸收产生自吸现象,灯电流越大,自吸现象越严重,造成谱线变宽。

(5)场致变宽场致变宽是指外界电场、带电粒子、离子形成的电场及磁场的作用使谱线变宽的现象,但一般影响较小。

为主。

在一般分析条件下△V5.积分吸收与峰值吸收光谱通带0.2 nm,而原子吸收线的半宽度10-3nm,如图10—2所示。

原子吸收光谱法提纲重点笔记

原子吸收光谱法提纲重点笔记

子吸收光谱法提纲重点笔记基本原理1.原子吸收光谱(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AAS),又称原子分光光度法,利用气态原子可以吸收一定波长的光辐射,利用电热能使原子中外层的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的现象而建立的。

能够进行定性、半定量、定量分析。

2.光线范围:紫外光和可见光3.测定方法:标准曲线法、标准加入法4.特征谱线因吸收而减弱的程度称吸光度A,在线性范围内与被测元素的含量成正比:A=KC式中K为常数;C为试样浓度;K包含了所有的常数。

此式就是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定量分析的理论基础5.原子吸收光谱线并不是严格几何意义上的线,而是占据着有限的相当窄的频率或波长范围,即有一定的宽度。

原子吸收光谱的轮廓以原子吸收谱线的中心波长和半宽度来表征。

中心波长由原子能级决定。

6.影响原子吸收谱线轮廓的两个主要因素:1、多普勒变宽。

多普勒宽度是由于原子热运动引起的。

从一个运动着的原子发出的光,如果运动方向离开观测者,则在观测者看来,其频率较静止原子所发的光的频率低,红移;反之,如原子向着观测者运动,则其频率较静止原子发出的光的频率为高,紫移。

这就是多普勒效应。

原子吸收分析中,对于火焰和石墨炉原子吸收池,气态原子处于无序热运动中,相对于检测器而言,各发光原子有着不同的运动分量,即使每个原子发出的光是频率相同的单色光,但检测器所接受的光则是频率略有不同的光,于是引起谱线的变宽。

2、碰撞变宽。

谱线宽度仅与激发态原子的平均寿命有关,平均寿命越长,则谱线宽度越窄。

原子之间相互碰撞导致激发态原子平均寿命缩短,引起谱线变宽。

碰撞变宽分为两种。

赫鲁兹马克变宽:指被测元素激发态原子与基态原子相互碰撞引起的变宽,称为共振变宽,又称压力变宽。

当蒸气压力达到0.1mmHg时,共振变宽效应则明显地表现出来。

洛伦茨变宽:指被测元素原子与其它元素的原子相互碰撞引起的变宽,称为洛伦茨变宽。

洛伦茨变宽随原子区内原子蒸气压力增大和温度升高而增大。

原子吸收光谱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

结构 工作原理
《仪器分析》第四章原子吸收光谱法
石墨炉原子化系统
基本原理:利用大电流(数百安培)通过高阻值的石墨管所产 生的高温,使管中少量试液或固体试样蒸发和原子化。
电源:12~24V 0~500 A 直流电
《仪器分析》第四章原子吸收光谱法
石墨炉原子化步骤
四个阶段: 1.干燥 (去除溶剂) 2.灰化(去除基体) 3.原子化 4.净化(去除残渣),
石墨炉升温示意图
《仪器分析》第四章原子吸收光谱法
元 最 高 灰 化 最高原子化温 线性范围 推荐的改进剂
素 温 度 度(℃)
( ppb )
(℃)
Ag 800 Al 1200 As 1200
1500
1-15 0.005mgPd+0.03mgMg(NO3)2
反2230应0000物和产5物5--的1800熔0 沸0同.点0A1g5或mgSMe g(NO3)2
• f-----振子强度, N0----单位体积内的基态原子数, • e----为电子电荷, m--- -个电子的质量.
《仪器分析》第四章原子吸收光谱法
积分吸收的限制
要对半宽度(∆v)约为10-3 nm的吸收谱线进行积分, 需要极高分辨率的光学系统和极高灵敏度的检测器, 目前还难以做到。 这就是早在19世纪初就发现了原子吸收的现象, 却难以用于分析化学的原因。
Kv~v曲线反映出原子核外层电子 对不同频率的光辐射具有选择性
吸收特性。
《仪器分析》第四章原子吸收光谱法
影响原子谱线宽度的因素
由原子本身性质决定 由外界影响决定
①. 自然宽度ΔλN( Δ υ N)
它与原子发生能级间跃迁时激发态原子的有限寿命
有关。 一般情况下约相当于10-4 Å (10-5nm)

仪器分析——AAS

仪器分析——AAS

Iυ=I0e-KvL
12:48:32
(二)吸收线的轮廓与谱线变宽
I0ν
1、吸收定律
L 原子蒸气

透射光服从光的吸收定律: 透射光服从光的吸收定律: Iν = Iν 0 e-KvL 吸收系数,表示基态原子蒸气对频率为ν的光 Kv:吸收系数,表示基态原子蒸气对频率为 的光 的吸收系数。 的吸收系数。 它与入射光的频率ν 它与入射光的频率 、 基态原子蒸气密度及 原子化温度有关。 原子化温度有关。
由于原子吸收谱线的宽度仅有10 由于原子吸收谱线的宽度仅有 -3nm,很窄,要 ,很窄, 准确测积分吸收,需使用分辨率很高的单色器, 准确测积分吸收,需使用分辨率很高的单色器, 一般光谱仪器很难满足。 一般光谱仪器很难满足。 原子吸收线的半宽度△ 例:原子吸收线的半宽度△λ=10-3nm,例如 取 ,例如λ取 600nm,单色器分辨率 , R=λ/△λ=600/10-3 =6×105 △ × 长期以来无法解决的难题! 长期以来无法解决的难题!
12:48:32
锐线光源( 锐线光源 ( narrow-line source) , 即 发射线的半宽度很 ) 窄的光源来测量谱线的峰值吸收系数代替积分吸收。 窄的光源来测量谱线的峰值吸收系数代替积分吸收。 来测量谱线的峰值吸收系数代替积分吸收
必要条件: 必要条件:
(1)光源的发射线与吸收线的中心频率 0一致。 )光源的发射线与吸收线的中心频率ν 一致。 (2)发射线的半宽度小于吸收线的半宽度 ) (∆νe<∆νa)
12:48:32
假设有一束频率为υ, 假设有一束频率为 ,强度为 的平行光通过宽度为L的蒸气 I0的平行光通过宽度为 的蒸气 云时,即通过宽度为L的火焰时 的火焰时, 云时,即通过宽度为 的火焰时, 被原子蒸气吸收后的出射光强为 Iυ,则和紫外 可见分光光度法 则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的基本原理相似, 的基本原理相似,透射光强度可 用下式表示: 用下式表示:

仪器分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仪器分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强度为I0的某一波长的辐射通过均匀的原子蒸气 时,根据吸收定律,有
I=I0·exp(-Kvl)
式中,I0与I分别为入射光与透射光的强度, Kv为峰值吸收系数,l为原子蒸气吸收层厚度。
当在原子吸收线中心频率附近一定频率范围
△v测量,则
v
I0 0 Ivdv
v
I 0 Iv exp(Kvl)dv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概述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AAS)又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是基于试样蒸气相中被测元 素的基态原子对由光源发出的该原子的特征性窄 频辐射产生共振吸收,其吸光度在一定范围内与 蒸气相中被测元素的基态原子浓度成正比,以此 测定试样中该元素含量的一种仪器分析方法。
v D
2v0 c
2(ln 2)RT Ar
3、 压力变宽
• 当原子吸收区气体压力变大时,相互碰撞引起 的变宽是不可忽略的。原子之间的相互碰撞导 致激发态原子平均寿命缩短,引起谱线变宽。 根据与其碰撞的原子不同,又可分为Lorentz变 宽及Holtsmark变宽两种。Lorentz(劳伦茨) 变宽是指被测元素原子和其它种粒子碰撞引起 的变宽,它随原子区内气体压力增大和温度升 高而增大。Holtsmark(赫鲁兹马克)变宽是指 和同种原子碰撞而引起的变宽,也称为共振变 宽。只有在被测元素浓度高时才起作用,在原 子吸收法中可忽略不计。Lorentz变宽与 Doppler变宽有相同的数量级,也可达10-3nm。
• 使用锐线光源,△v很小,用中心频率处的 峰值吸收系数K0来表示原子对辐射的吸收。 吸光度A为
v
v
A lg I0 lg I
0 Ivdv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原子吸收光谱法——又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4.1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AS)概述4.1.1 概述1、定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是基于从光源辐射出具有待测元素特征谱线的光,通过试样蒸气时被蒸气中待测元素基态原子所吸收,由辐射谱线被减弱的程度来测定试样中待测元素含量的方法。

2、特点✓灵敏度高:在原子吸收实验条件下,处于基态的原子数目比激发态多得多,故灵敏度高。

检出限可达10—9 g /mL (某些元素可更高)✓几乎不受温度影响:由波兹曼分布公式00qEq q KTN geN g-=知,激发态原子浓度与基态原子浓度的比值qNN随T↗而↗。

在原子吸收光谱法中,原子化器的温度一般低于3000℃,此时几乎所有元素的01%qNN=。

也就是说,qN随温度而强烈变化,而N却式中保持不变,其浓度几乎完全等于原子的总浓度。

✓较高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因吸收线强度受原子化器温度的影响比发射线小。

另试样处理简单。

RSD 1~2%,相对误差0.1~0.5%。

✓选择性高:谱线简单,因谱线重叠引起的光谱干扰较小,即抗干扰能力强。

分析不同元素时,选用不同元素灯,提高分析的选择性✓应用范围广:可测定70多种元素(各种样品中)。

✗缺点:难熔元素、非金属元素测定困难,不能同时多元素分析。

3、操作①将试液喷入成雾状,挥发成蒸汽;②用镁空心阴极灯作光源,产生波长285.2nm特征谱线;③谱线通过镁蒸汽时,部分光被蒸汽中基态镁原子吸收而减弱;④通过单色器和检测器测得镁特征谱线被减弱的程度,即可求得试样中镁的含量.4、原子吸收光谱分析过程➢确定待测元素。

➢选择该元素相应锐线光源,发射出特征谱线。

➢试样在原子化器中被蒸发、解离成气态基态原子。

➢特征谱线穿过气态基态原子,被吸收而减弱,经色散系统和检测系统后,测定吸光度。

➢根据吸光度与浓度间线性关系,定量分析。

5、与发射光谱异同点①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利用的是原子的吸收现象,发射光谱分析则基于原子的发射现象;②原子的吸收线比发射线的数目少得多,这样谱线重叠的概率就小得多;③原子吸收法的选择性、灵敏度和准确性都好。

§4.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4.2.1 原子对辐射能的吸收过程——共振线与吸收线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是通过测定基态原子对各元素共振线(一般为主共振线)的吸收来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1、共枕线与吸收线a、共振发射线:电子从基态跃迁到能量最低的激发态时要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它再跃迁回基态时,则发射出同样频率的光(谱线),这种谱线称为共振发射线。

b、共振吸收线:电子从基态跃迁至第一激发态所产生的吸收谱线称为共振吸收线。

c、共振线:共振发射线和共振吸收线都简称为共振线。

对大多数元素来说,共振线也是元素最灵敏的谱线。

4.2.2 原子吸收光谱的轮廓1、谱线轮廓从能级跃迁的观点看,吸收线与发射线应是一条严格的几何线,但实际上有一定宽度的,其原因将在“谱线变宽”这个标题下讨论。

以~VKν作图,得原子吸收线轮廓。

➢中心频率(峰值频率):曲线峰顶所对应的频率ν,其数值决定于原子跃迁能级间的能量差,即=Ehν∆;➢峰值吸收(中心吸收):峰顶所对应的吸收值;➢中心吸收系数:峰顶所对应的吸收系数K;➢谱线的半宽度:12峰高处的频率范围ν∆。

通常以ν∆特征地表示谱线的宽度。

ν∆与谱线自然宽度Nν∆、多普勒变宽Dν∆、洛仑兹变宽Lν∆及共振变宽Rν∆的关系:()1222=D N L Rννννν⎡⎤∆∆+∆+∆+∆⎣⎦2、谱线变宽(1)谱线的自然宽度Nν∆自然宽度(无外界影响时),谱线仍有一定宽度,这种宽度称为自然宽度。

激发态原子的平均表征吸收线轮廓(峰)的参数:中心频率νO(峰值频率);最大吸收系数对应的频率或波K;中心波长:λ(nm);半宽度:ΔνO。

寿命越长,宽度越小。

以波长表示自然宽度N ν∆:22=2NN c c νλλνπτ∆∆= 式中——τ:激发态原子的平均寿命。

(2)多普勒变宽D ν∆多普勒变宽的起因是原子在空间作无规则的热运动,故又称热变宽。

当火焰中基态原子向光源方向运动时,由于 Doppler 效应而使光源辐射的波长增大,基态原子将吸收较长的波长;反之亦然。

因此,原子的无规则运动 就使该吸收谱线变宽。

当处于热力学平衡时, Doppler 变宽可用下式表示:7D 10νν-∆⨯⋅式中——D ν∆:以频率表示的多普勒变宽;0ν:谱线的中心频率;R :气体常数; T :绝对温度; c :光速;A :被测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由上式可知,D ν∆是决定谱线变宽程度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2000~3000K 范围内,其值一般由于吸光原子与蒸气中原子或分子相互碰撞而引起的能级稍微变化,使发射或吸收光量子频率改变而导致的谱线变宽。

根据与之碰撞的粒子不同,可分为两类:①因和其它粒子(如待测元素的原子与火焰气体粒子)碰撞而产生的变宽——洛伦兹变宽,以ν∆表示。

共振变宽只有在被测元素浓度较高时才有影响。

在通常的条件下,压力变宽起重要作用的主要是洛伦兹变宽R ν∆。

(4)自吸变宽光源空心阴极灯发射的共振线被灯内同种基态原子所吸收产生自吸现象。

灯电流越大,自吸现象越严重。

(5)场致变宽4.2.3 原子吸收与原子浓度的关系在分光光度法中,测量的是分子吸收,属于宽带吸收,其峰值宽度达几十个纳米。

若由单色器得到的入射光范围在1个纳米左右,那么,它相对宽带吸收,就近似于单色的了。

在原子吸收中,吸收线的宽度很窄,要求入射光的宽度在0.01纳米以内,上述朗伯-比尔定律才能适用。

为此,解决的途径:①建立新的吸收理论——积分吸收原理 ②得到准单色光源——锐线光源 1、积分吸收积分吸收是指吸收线轮廓下所包围的面积d V K ν⎰。

根据经典色散理论可得:2200d =2.6510V z K fN fN mcπν-=⨯⎰式中——z 、m :电子的电荷及质量;c :光速; f :振子强度;0N :基态原子浓度,个数/cm 3。

由上式可知,若能求得积分吸收,则可求得原子浓度。

积分吸收虽然从理论上建立了原子吸收与浓度之间的正确关系,但要实现积分吸收的测量,在目前却是不可能的。

因为要测量一条0.001~0.005nm λ∆≈的谱线轮廓,以求得它的积分吸收,就要用分光装置将它分离出来,这要求单色器的分辨率应高达5×105级(现约为104级),目前还难以做到。

2、Walsh 测定原子吸收的方法——采用锐线光源测定峰值吸收 ✧ 锐线光源:①光源的发射线与吸收线的0ν一致; ②发射线的1/2ν∆小于吸收线的1/2ν∆。

✧ 空心阴极灯:可发射锐线光源(主共振线)。

图4-2-3 峰值吸收测量示意图若将锐线光源发射的不同频率的光通过原子蒸气,其入射光强度为0I ,当通过长度为L 自由原子蒸气后,其透过光强度为I ,则根据Lambert —Beer 定律有:0V K L I I e -= (a ) 式中——V K :原子蒸气对频率为ν的光吸收系数;在通常的原子吸收分析条件下,若吸收线的轮廓仅取决于多普勒变宽,则:02ln 2d V D K K ννπ=∆⎰(b )对于中心吸收,有:0lg IA I= (c )因此lg 0.4343V K L V A e K L -== (d )式中——A :吸收度;V K c ∝。

结合上述(a )~(d )得:2000.8686ln 22.6510'D A fN L K N L νπ-=⋅⨯=∆式中——N 0:待测元素的浓度;该式表明,当使用很窄的锐线光源作原子吸收测量时,测得的吸光度与原子蒸汽中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数呈线性关系,因此,适当增加火焰的宽度可以提高测定的灵敏度。

3、原子吸收的测量:吸光度与试液中待测元素的c 也成正比: A Kc =K 包含了所有的常数。

此式称为Beer 定律,他指出在一定实验条件下,吸光度与浓度呈正比的关系。

通过测定吸光度就可以求出待测元素的含量。

这就是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的定量基础。

§4.3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基本组成:光源+原子化系统+光学系统+电学系统(检测系统)图4-3-1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基本构造示意图(1)、(2)✧ 如果将原子化器看作是分光光度计中的比色皿,则其仪器的构造原理与一般的分光光度计是相类似的。

区别如下:1、应用锐线光源作原子吸收的光源;2、分光系统安排在火焰及检测器之间。

避免来自火焰的辐射直接照射在光电检测器上,影响检测器的正常运转或使准确度降低;3、为了区分光源(经原子吸收减弱后的光源辐射)和发射背景(火焰发射的辐射),应采用调制方式进行工作。

4.3.1 光源1、光源应满足的条件:①能辐射出半宽度比吸收线半宽度还窄的谱线(即锐线光源),并且发射线的中心频率应与吸收线的中心频率相同;②辐射的强度应足够大;③辐射光的强度要稳定,且背景小。

2、作用:提供待测元素的特征谱线——共振线。

3、类型:蒸汽放电灯、无极放电灯、空心阴极灯。

(一)空心阴极灯1、构造:硬质玻璃管、石英窗口(波长小于350nm )或光学玻璃窗口(波长大于350nm )。

✧阴极:钨棒作成圆筒形,筒内熔入被测元素;✧阳极:钨棒,装有钛、锆等金属作成的阳极;✧管内充气:氩或氖,称载气。

2、工作原理①当在正负电极上施加适当电压(一般为200~500V)时,在正负电极之间便开始放电,这时,电子从阴极内壁射出,经电场加速后向阳极运动;②运动的电子与载气(惰性气体)原子碰撞使惰性气体电离成为阳离子,阳离子在电场加速下,以很快的速度轰击阴极表面,使阴极内壁待测元素的原子溅射出来,在阴极腔内形成待测元素的原子蒸气云;③蒸气云中的原子再与电子、惰性气体原子、离子发生碰撞而被激发,从而发射出所需频率的光。

阴极发射出的光谱,主要是阴极元素的光谱(待测元素的光谱,另外还杂有内充惰性气体和阴极杂质的光谱)。

3、影响空心阴极灯光谱特性的主要因素(1)阴极材料的性质:它决定于共振线的波长;(2)内充气体(载气)的种类及压力:载气担负着携载电流、溅射或蒸发及激发阴极原子蒸气的三项任务。

同时,载气压力太低,使灯失效;载气压力太高,引起洛仑兹变宽,且放电不稳定,因此,最好在130~670kPa范围内。

同时,载气的性质决定于发射线的性质。

一般用氖作内充气体,只是在氖光谱对空心阴极金属共振线产生光谱干扰时,才使用氩。

(3)灯电流:灯电流i与灯辐射线强度I的关系为nI ai=式中——n:与阴极材料、内充气体及选定谱线等相关的一个参数,对于氖及氩,2~3n=;a:比例常数。

由上式可见,在一定范围内增大灯电流,可提高激发线强度,改善稳定性。

4、多元素空心阴极灯:发射强度弱5、无极放电灯:强度高。

但制备困难,价格高。

6、空心阴极灯的优点:只有一个操作参数(即电流),发射的谱线稳定性好,强度高而宽度窄,并且容易更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