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刘禹锡的故事
刘禹锡小故事
刘禹锡小故事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改革,触犯了当朝达官显贵的利益。这些大官僚在道理上辩不过他,背后就在皇帝面前说刘禹锡的坏话。自古道:“皇帝疼奸臣。”皇帝听信了他们的谗言,就把刘禹锡贬了官,外放到安徽的和州当通判。
本来,按照当地规定的官员待遇,通判在衙门里可以住三间大房子。可是,和州的长官策知县是个势利小人。他见刘禹锡失势贬官,就处处为难他。策知县假说衙门里的房子破,不好住,叫他到南门外去住。
刘禹锡知道策知县同朝廷里的保守派穿一条裤子,也巴不得同他分开住。因此,他什么话也没说,就搬到衙门外去住了。
这事很快就传到策知县那里去了。策知县一听,气得胡须倒竖。心想:你这个刘禹锡,刚被贬了官,不闭门思过,夹起尾巴做人,反而满心不服气,还想再搞什么改革,那好,我就做一双小鞋拿给你穿穿,看你低不低头!
策知县叫来书丞,传命刘禹锡从南门搬到北门去住,住房也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
刘禹锡知道,这是策知县故意拿颜色给他看,也不多说什么,就搬到北门去住了。
刘禹锡来到和州还不到半年,却持续搬了三次家。这第三次搬家,搬到一间又旧又小的房子里,里边只能放下一架眠床、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刘禹锡十分气愤,心想:这狗官实在欺人太甚,太可恶了!不过,住房虽小,却无损于我改革的雄心。于是,他就写了一篇文章,为他住的这间简易的房子大唱赞歌,题名《陋室铭》。文章是这样写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刘禹锡的趣味故事
刘禹锡的趣味故事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刘禹锡是一位备受赞誉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富有趣味性的故事而闻名。本文将介绍几个
刘禹锡的趣味故事,展示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更是一位有趣
的说书人。
一、麻雀变化记
刘禹锡以其幽默风趣的故事而闻名,其中之一是《麻雀变化记》。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普通的麻雀通过一系列的变化最终成为了一只美
丽的孔雀。刘禹锡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只要有足够的努力和机智,每个人都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
二、刘禹锡的梦幻世界
刘禹锡在他的作品中常常使用梦幻的元素,给读者呈现了一个奇
妙世界。在他的一篇诗中,他描述了自己在梦里遇到了一位仙女,仙
女带领他穿越时空,游历了古代的名山大川。这个故事不仅充满了想
象力,也展示了刘禹锡丰富的内心世界。
三、刘禹锡的奇怪坟墓
刘禹锡并不只是一个有趣的文学家,他也有一颗特别的心。据传,他在世时就为他自己准备了一个奇怪的坟墓。这个坟墓形状独特,上
面还刻着一些有趣的诗句。刘禹锡的奇怪坟墓成为了后人眼中的奇迹,也展示了他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对自己的特立独行。
四、刘禹锡的笑话
除了故事,刘禹锡也以他的幽默笑话而闻名。他以自己善于调侃和捉弄人的举动赢得了大家的喜爱。例如,他曾经在一次聚会上,用一种非常妙趣横生的方式让一个做诗的朋友意识到自己的诗写得太长而显得无聊。这个笑话不仅展示了刘禹锡的幽默,也点明了他对文学的独到见解。
结语:
刘禹锡作为一位有趣的文学家,他的作品带给人们欢乐和启示。他通过趣味故事、幻想的世界、怪异的坟墓以及幽默的笑话展示了自己独特的文学才华。他的作品不仅给读者带来了快乐,更让人们反思生活的意义和人性的奇妙。刘禹锡的作品将继续影响后人,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史坛名人说·刘禹锡:他一生官场不得志,却创造了文学高成就
史坛名人说·刘禹锡:他一生官场不得志,却创造了文学高成就
刘禹锡是我国唐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他出生在公元772年,去世于公元842年,字梦得,他自称是“家本荥上,籍占洛阳”,他的祖上是汉朝的中山靖王刘胜,刘禹锡文学成就非常高,被称之为“诗豪”。
一篇《陋室铭》让我们知道了刘禹锡,而这位唐朝大文学家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刘禹锡从小诵读儒家经典,再加上他聪明好学,所以进步非常快。他在贞元六年的时候来到长安游学,经过与人们的交往,不就就在士林中获得很高声誉,而这一年的刘禹锡刚刚二十岁。
到贞元九年刘禹锡参加科举考试,他和柳宗元一起进士及第,也一起登博学鸿词科。但是在考中不久之后刘禹锡丁忧回家。一直到贞元十六年才复出,他在淮南节度使哪里做掌书记,上司杜佑很看重他。
到贞元十八年,刘禹锡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主簿,之后没过多久就升任监察御史。而我们颇为熟悉的一些大文豪韩愈、柳宗元也都在御史台任职,他们三个人因为爱好相同,相互欣赏所以很快就成为好朋友,来往密切。
刘禹锡也曾经风光一时,但是时间很短。在贞元二十一年,唐德宗驾崩,唐顺宗即位。唐顺宗即位后对自己的侍读王叔文、王伾素加以重用,当时的唐朝已经有很深的积弊,所里两人希望改革弊政。
当时的刘禹锡就和王叔文之间关系很好,并且王叔文很欣赏刘禹锡的才华,于是就将刘禹锡升职,协助自己的改革。但是这次改革并没有成功,他们已经严重触及顽固派的利益,所以在顽固派反击下失败了。
王叔文被赐死,王丕被贬后病亡,之后就是刘禹锡等参与变法的人,连刘禹锡在内的很多人遭到贬谪。在之后的二十三年中,刘禹锡多次被召回京城,但是又一次次被贬到偏远之地,郁郁不得志的刘禹锡就这样开始自己二十三年的飘零生活。
刘禹锡的故事
刘禹锡的故事
刘禹锡的故事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故事吧,故事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还是对故事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刘禹锡的故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物简介: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刘禹锡,其祖先为汉景帝贾夫人之子刘胜,七代祖刘亮,事北朝为冀州刺史散骑常侍,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大历七年(772年),刘禹锡出生于东都洛阳。
刘禹锡肖像其父、祖均为小官僚,父刘绪曾在江南为官,刘禹锡并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期。他很小就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和吟诗作赋,既聪明又勤奋,在做诗方面,曾得当时著名诗僧皎然、灵澈的熏陶指
刘禹锡的故事
刘禹锡的故事
刘禹锡,字耆卿,号稼轩,唐代文学家,被誉为“小山村里的
大文豪”。他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家,从小聪颖好学,酷爱诗词。
他的诗才很早就显露出来,被当地人誉为“神童”。
刘禹锡小时候家境贫寒,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对知识的追求。
他勤奋好学,虽然家里条件艰苦,但他仍然坚持读书。他在家乡读
书读到了极限,便离开了家乡,去了长安,开始了他的求学之路。
在长安,刘禹锡结识了许多文学大家,他虚心向他们请教,不
断充实自己的才华。他的诗词渐渐为人所知,得到了一些官员的赏识。后来,他考中了进士,成为了一名官员。
刘禹锡在官场上并不得意,他依然保持着对诗词的热爱。他在
官场上遇到了许多挫折,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理想,仍然坚
持写诗。他的诗歌以豪放清新、含蓄婉约而著称,被誉为“豪放派”的代表。
刘禹锡的诗歌多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主,但也有不少作品描写了
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他的诗风清新明快,语言简练,给人以愉悦
之感。他的诗歌在当时备受推崇,被誉为“风流才子”。
刘禹锡的一生并不算顺遂,他曾多次受到贬谪,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用诗歌抒发自己的情感。他的诗歌在后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被誉为“诗中之圣”。
刘禹锡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命运并不取决于他的出身,而在于他的才华和毅力。刘禹锡虽然出身贫寒,但他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努力,最终成为了一代文学巨匠。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的诗歌也因此流传至今,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刘禹锡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正如刘禹锡一样,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情壮志。愿我们都能像刘禹锡一样,活出自己的精彩。
刘禹锡
当年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政治运动,因而得罪了一些高官宠臣,遂被贬至安徽省和州当通判。那时和州策知县是个见利而为的小人,他知晓刘禹锡是因被贬而来,所以故意多方刁难这位文人;且有意安排一间位于县城南门,面向大江只有三间小房的房屋给他。但刘并没有因住进对着江河的房子有所不高兴或埋怨,反而得意地撰写了一副对联贴于房门前,对联如下: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策知县知道这件事,心有不悦,马上下令衙内书吏将刘禹锡的住房由城南门调到城北门,房间也由三间缩小到只有两间很窄小的。这所房子面向德胜河,旁边有些杨柳,景色另有一番风味,能居于如此幽雅环境附近,刘禹锡自然安适欢心,且正好可专心读书。有天见周围景物而动情,又写下另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边水;人在历阳心在京。可恶的策知县就是不愿见到刘禹锡悠然自得的模样,再次行动,竟把他调到城中去住,这回只分配一间仅能放得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房间给他。往后的半年内,策知县下令刘禹锡搬了多次家,每次的住房是一次比一次窄小,最后住的是一所简陋不堪的小屋室。这时的刘禹锡真受不了了,他非常生气,心想这个策知县实在欺人太甚。有天晨早起来,心中愤愤然,于是提笔写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后来刘禹锡还特地请人将这首《陋室铭》刻在石头上,高高立在门前。人间沧桑,策知县早已化作黄土沙泥,而可敬的诗人刘禹锡所留下的《陋室铭》,却是光照历史,流传千古,至今仍是一篇人人爱读的作品。
爱食说
五湖四海之食,美味者甚蕃。清慈喜独爱狗不理。自21世纪来,世人盛爱西食。予独爱中国美食
刘禹锡的趣味小故事20字
刘禹锡的趣味小故事20字
摘要:
1.刘禹锡与“陋室铭”的故事
2.刘禹锡与“望洞庭”的故事
3.刘禹锡与“竹枝词”的故事
正文:
刘禹锡是我国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他的一生中,有许多趣味盎然的小故事,以下三个故事尤为脍炙人口。
首先,我们来看刘禹锡与“陋室铭”的故事。刘禹锡因参与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打压,被贬为潭州司马。尽管身处逆境,但他仍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在潭州,他租住了一间简陋的房子,却为这间陋室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铭文——《陋室铭》。文章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开篇,展示了刘禹锡身居陋室,志在高远的精神风貌。
其次,我们来看刘禹锡与“望洞庭”的故事。刘禹锡被贬为郎州司马时,途经洞庭湖,他目睹了洞庭湖的浩瀚景象,不禁触景生情,写下了《望洞庭》这首诗。诗中描绘了洞庭湖的景色,同时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政治的关切和自己壮志未酬的心情。这首诗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佳句流传千古,成为洞庭湖的最佳写照。
最后,我们来看刘禹锡与“竹枝词”的故事。刘禹锡在四川任职时,有一次他到嘉州游览,看到当地竹林茂盛,百姓以竹为生,于是创作了《竹枝词》一诗。诗中描述了竹子的生长过程和与人们生活的紧密关系,歌颂了竹子坚韧
不拔的品质。这首诗传颂甚广,不仅表现了刘禹锡对百姓生活的关心,还展示了他对竹子这一植物的赞美之情。
总之,刘禹锡的趣味小故事展现了他乐观、坚定的人生态度,同时也展示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
刘禹锡的小故事
刘禹锡的小故事
刘禹锡的小故事
刘禹锡的小故事【诗人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刘禹锡的小故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
【诗人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生平】
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从事淮南幕府,入为监察御史。王叔文用事,引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转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叔文败,坐贬朗州刺史,在贬官期间,在扬州碰到白居易,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刘禹锡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答谢白居易,再道贬朗州司马。落魄不自聊,吐词多讽托幽远。蛮俗好巫,尝依骚人之旨。倚其声作《竹枝词》十余篇,武陵溪洞间悉歌之。居十年,召还。将置之郎署,以作玄都观看花诗涉讥忿,执政不悦,复出刺播州。裴度以母老为言,改连州,徙夔、和二州。久之,征入为主客郎中。又以作重游玄都观诗,出分司东都。
刘禹锡的人生
刘禹锡的人生
刘禹锡的人生
这是时代的能者,是伟大的诗人,虽然他的一生充满了挫折,但是能够坚持理想,不放弃。这就是我们最喜爱的诗人刘禹锡。
大唐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八月,持续半年多,被看作昙花一现的“永贞革新”失败。紧接着,新继位的唐宪宗对参与革新的朝廷官员进行拉网式打击,就这样,厄运降临到了刘禹锡的头上。
九月十三日,当时任屯田员外郎的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广东省西北部)刺史。十一月,朝议谓刘禹锡等人贬太轻。于是,十一月十四日,再贬刘禹锡为朗州(湖南常德)司马。刘禹锡时年34岁。
但刘禹锡骨子里就有一种不屈的坚强,一种豁达的乐观。“我本山东人,生平多慷慨”、“少年负志气,信道不从时。”朝廷可以贬他的官职,但贬不掉他的才气;可以把他流放几千里,但茫茫长路磨不掉他坚毅高洁的人格。在朗州期间,他以诗为伴,以文为友,《新唐书·刘禹锡传》记载,“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
在困境中,刘禹锡常常表现出豁达的心态。他说:“浮生谁至百年,倏尔衰暮。富贵穷愁,实其常分,胡为叹惋?”在他眼中,悲欢离合,荣辱沉浮,不过是人生的一部分,不必过于叹惋。他虽身处偏僻之地,但并没有悲观消沉,相反,迸发出的.却是一种汹涌奔腾的生命活力和面向未来的乐观精神,一种坚毅高洁的人格内蕴。他站在朗州的大地上,引吭高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在朗州一去便是十年。期间,他一边吟诗作文,一边乐观地等待时机,“故态复还,宝心再起。即赋形而终用,一蒙垢焉何耻?感利钝之有时兮,寄雄心于瞪视。”44岁时,他终于等来了回到长安的机会。
刘禹锡主要经历
刘禹锡主要经历
刘禹锡主要经历
关于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歌作品是广为流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诗人刘禹锡的主要的经历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刘禹锡的主要经历,欢迎阅读!
刘禹锡主要经历是怎样的呢?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是匈奴人的后裔。唐代中晚期诗人、哲学家。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诗现存800余首。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
刘禹锡耳濡目染,加上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就才学过人,气度非凡。他十九岁游学长安,上书朝廷。二十一岁,与柳宗元同榜考中进士。同年又考中了博学宏词科。
后来在政治上不得意被贬为朗州司马。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
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名句很多,广为传诵。824年夏,他写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首诗为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所激赏,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
刘禹锡向阳而生的事例
刘禹锡向阳而生的事例
刘禹锡(772年-842年),唐代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一生历经许多挫折和困苦,但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奋发向前的精神面貌。以下是刘禹锡向阳而生的事例:
1. 进士失意:刘禹锡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多次落榜未能中选。尽管如此,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或放弃,而是选择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努力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能力。最终,他以文章才华和政治见解而广受赞誉,成为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2. 流亡逆境:刘禹锡在唐朝后期出生,正值安史之乱时期。他被迫逃亡到蜀地(今四川省)避难,与家人分离并生活在贫困中。然而,他并没有对逆境失去信心,而是在逆境中坚持努力,积极思考和创作。他的一些著名作品正是在流亡期间创作的,如《陋室铭》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等。
3. 官场追求:刘禹锡立志担任一项重要的官职,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尽管面对官场的腐败和尔虞我诈,他依然坚守原则,不屈不挠地追求公正和真理。他曾任兵部郎中和礼部员外郎等职位,最终成为监察御史,为政治清明和社会公正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刘禹锡是一个具有坚韧精神和积极向上生活态度的人。尽管他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但他始终能从中找到力量和动力,向阳而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
华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20.诗坛打不死的小强——刘禹锡
20.诗坛打不死的小强——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其祖汉景帝贾夫人之子刘胜,七代祖刘亮,事北朝为冀州刺史散骑常侍,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父刘绪因避安史之乱,寓居嘉兴(今属浙江)。
公元772年,刘禹锡生于浙江嘉兴。小时多受诗僧皎然等指点诗作。
公元790年,刘禹锡游学洛阳、长安。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
公元802年,任渭南主簿,不仅迁监察御史。与韩愈、柳宗元为同僚。
公元805年正月,顺宗即位。刘禹锡春风得意,被任为屯田员外
郎、判度支盐铁案,参与对国家财政的管理。但由于改革触犯了藩镇、宦官和大官僚们的利益,在保守势力的联合反扑下,很快宣告失败。顺宗被迫让位于太子李纯,王叔文赐死,王丕被贬后病亡,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贬为远州刺史,随即加贬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
公元815年2月,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
公元817年2月),刘禹锡写了《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得罪执政,又被外放为连州刺史。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刘禹锡被贬在朗州前后近十年。其间创作了大量寓言诗,表达了对当朝权贵的极大不满,又写了许多赋来表达自己不甘沉沦的雄心。由于接触当地民间歌谣,从中吸取了营养,他的诗歌创作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在此期间,他还写了多篇哲学论文,最重要的便是与柳宗元《天说》相呼应的《天论》三篇。
刘禹锡轶事
刘禹锡轶事
刘禹锡轶事
关于著名的唐代诗人刘禹锡有哪些轶事?欢迎阅读小编整理的刘禹锡轶事,分别是刘禹锡写《陋室铭》、刘禹锡玄都观、刘禹锡的成语故事以及刘禹锡题碑,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刘禹锡写《陋室铭》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因参与政治革新得罪当朝权贵,被贬为安微和州通判。按当时规定,通判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和州知县见刘禹锡是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县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没有埋怨,撰写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辨。这个举动气坏了知县,又令衙内书吏将刘禹锡的住房由城南门调到城北门,由三间改为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安心住下,读书作文。知县见他还是悠然自得,将其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为斗室,写下《陋室铭》一文。
刘禹锡玄都观
过了几年,皇帝忽然想起刘禹锡有那么点才能,就又重新把他调回京城。
刘禹锡到京城后,听说这几年郊区玄都观里来了个老道会种桃花,偌大一个庭院尽是桃花,等到开放,壮观得很。
刘禹锡的简介有哪些人物和故事
刘禹锡的简介有哪些人物和故事
刘禹锡是唐代末年至五代时期著名的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他的诗词深受人们的喜欢和推崇,也影响了后世的文化艺术。在他的一生中,有很多人物和故事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他。
一、刘禹锡的生平
刘禹锡生于唐肃宗元和年间,即公元772年,他是唐朝的望族,家世显赫。少年时期,他就显示出非凡的才华。他曾经在诗歌比赛中战胜了一位名垂千古的诗人李白,赢得了许多人的赞誉和尊重。他先后进入了九成宫担任编修,后来又在韩愈的支持下成为了光禄寺丞、吏部侍郎和翰林学士等要职。
在他任职的各个领域,他都表现出了卓越的才华和出色的能力。他曾经主管过阅评文、历史评、制籍等事务,他还主持过‘射雕规’和‘勾连钱粮’等试卷的出题和阅卷工作。他为政有为,他提倡实事求是,反对虚假和歪曲,他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很多贡献。
二、刘禹锡的名篇作品
刘禹锡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巨匠之一,他的诗歌浅显易懂,朴实无华,具有深度和内在的吸引力。他的很多作品,都为人们所喜爱和推崇。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自京至峡口书怀》、《玄都观桂枝香》、《杨柳枝》、《浪淘沙·北戴河》等。
其中《自京至峡口书怀》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自然风景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的东西的追寻和呈现。这首诗的内容深邃,语言优美,使人感受到了诗人的文学情怀和人生理想。
三、刘禹锡与韩愈等人的关系
刘禹锡与唐代著名的文学家韩愈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韩愈所倡导的“经世致用”思想,对刘禹锡的一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在韩愈的鼓励和支持下,支持并参与了许多革新政策,对政治和文化领域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刘禹锡的故事有哪些
刘禹锡的故事有哪些
刘禹锡是唐朝中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刘禹锡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刘禹锡陋室铭的故事
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当刺史时,被当地的官员再三的刁难,让刘禹锡住在一间破房子里面,但是刘禹锡并没有埋怨,反而能够乐观的面对,并且创作出这一首家喻户晓的“名文”。
我们能够从这篇诗文中看出来,当时刘禹锡居住的房子虽然简陋,但不失儒雅,在环境上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青葱恬静,并且,刘禹锡居住的环境文雅之至,刘禹锡并没有因为被刁难而抑郁,反而能够广交好友,正所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真真是积极乐观,生活充满阳光,并且,平时生活,刘禹锡更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好不惬意,同时也能够看处刘禹锡不同流合污,旷达致远的气质。
这篇诗文在写作技巧上是一种“铭文”的形式,何谓“铭文”,就是托物言志,多多的用来歌颂或者警戒自己。所以,这首诗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并且,全文围绕“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歌颂自己能够安贫乐道的情怀。
刘禹锡的简介
刘禹锡(七七二年出生,八四二年去世),字梦得,号“庐山人”。又称“刘宾客”或“刘梦得”汉族人,唐朝彭城人(今天的江苏苏州人),唐朝中期著名的诗人,哲学家,文学家。代表作品有《乌衣巷》、《秋词》、《竹枝》、《浪淘沙》、《杨柳枝》(一)、《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被后世人尊称为“诗豪”。
刘禹锡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便是对他最好的评价。
刘禹锡的经典故事
刘禹锡的经典故事
刘禹锡的母亲在生他之前,做了一个梦,梦见大禹给她送儿子来,所以孩子一出生,就给他取名叫“禹锡”,字“梦得”。刘禹锡是独子,天资聪颖,也很好学。十九岁游学长安,二十一岁与柳宗元同榜考中了进士。刘禹锡与白居易一样,都是咏史的高手,他的《乌衣巷》、《石头城》、《西塞山怀古》等,为后世中国文人增加了感悟历史的情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关刘禹锡的典故,欢迎阅读!
古时的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曾经是三国吴、东晋以及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六朝的古都。刘禹锡始终对这个六朝古怀有憧憬,在他还没有到过金陵的时候,有友人将自己写的五首咏金陵古迹的诗给他看,他便乘兴和了五首诗,其中一首就是《乌衣巷》。
《乌衣巷》曾博得白居易“掉头苦吟,叹赏良久”的赞叹,是刘禹锡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三国时期,乌衣巷曾是东吴孙权禁卫军的驻地,士兵都穿着黑色的衣服,所以这里也被叫作乌衣营。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晋代的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在“乌衣营”安了家,就把这里改名为“乌衣巷”。这里曾是高门士族的聚居区,门庭若市,人山人海。
此后,王家和谢家逐渐发展壮大,贤才辈出。这两个家族的成员要么做了大官,要么就是大学问家,我们耳熟能详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大文豪“谢灵运”就是这两家的后代。
但是,繁华易逝,到了隋朝,经历了多次战火的洗礼,王、谢两家不仅逐渐衰败,乌衣巷也被战争所破坏,昔日的繁华街巷变为了一片废墟。诗人用一抹斜晖,使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从对乌衣巷的感慨中回到了现实,如今的乌衣巷里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旧时”两个字,赋予了燕子历史见证人的身份,燕子秋天飞去,春天回来,见证了乌衣巷的衰败和时事的变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名人刘禹锡的故事
历史名人刘禹锡的故事
刘禹锡的诗,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下面是是小编整理的历史名人刘禹锡的故事,欢迎阅读参考
韩愈为柳宗元(字子厚)撰写的《柳子厚墓志铭》中记述了柳宗元的这样一件事:元和十年(815),柳宗元由礼部员外郎贬为永州司马期满进京又外任为柳州剌史。同时,他得知刘禹锡(字梦得)也被贬为播州剌史。柳宗元落着泪说:“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其意是说,播州不是个人住的非常荒远之地,而梦得是个孝子,家有老母亲,我不忍心梦得身陷困境,又没有可以劝慰老母亲的话语,且没有母子同去播州的道理。于是,柳宗元“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即向朝廷请求,上奏疏给皇帝,愿用自己任所的柳州与刘禹锡对换,就是再加一重罪,也死而无怨。恰好有人把梦得的事上报给皇上,梦得被改任连州剌史。
刘禹锡写《陋室铭》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因参与政治革新得罪当朝权贵,
被贬为安微和州通判。按当时规定,通判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和州知县见刘禹锡是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县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没有埋怨,撰写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辨。这个举动气坏了知县,又令衙内书吏将刘禹锡的住房由城南门调到城北门,由三间改为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安心住下,读书作文。知县见他还是悠然自得,将其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为斗室,写下《陋室铭》一文。
刘禹锡玄都观
过了几年,皇帝忽然想起刘禹锡有那么点才能,就又重新把他调回京城。
刘禹锡到京城后,听说这几年郊区玄都观里来了个老道会种桃花,偌大一个庭院尽是桃花,等到开放,壮观得很。
于是刘禹锡就和朋友相约去看桃花。
刘禹锡这个人本来就好写诗,看了如此壮丽的桃花,焉能不写。
于是他回来就写了一首《游玄都观》。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刘禹锡的诗本来就有名,这下很快就流传开了。
结果有人这么一分析,就向皇上进谗言,说这首诗明是写桃花,其实是讽刺新提拔的权贵的。
皇上当然不高兴,于是就把刘禹锡又发到外地去了。
差不多十年后刘禹锡又被调回京城,恰好是春天,于是想起玄都观的桃花。
结果一看,很让人失望。
种花的道士已经去世,庭院也就破败,再也没有往日的繁盛了。
刘禹锡又想起这些年有无数的权贵兴起又衰败了,难免感慨,于是又写了一首《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尽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花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首诗传到皇帝耳朵里,又觉得刘禹锡在发牢骚,就又把他发到外地去了。
刘禹锡故事
刘禹锡中了进士后,便在京做监察御史;因为他放荡不羁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挤,被贬做苏州刺史。就在苏州刺史的任内,当地有一个曾任过司空官职的人名叫李绅,因仰慕刘禹锡的闻名,邀请他饮酒,并请了几个歌妓来在席上作陪。在饮酒间,刘禹锡一时诗兴大发,便做了这样的一首诗:“高髻云鬓新样,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
苏州刺史肠。”“司空见惯”这句成语,就是从刘禹锡这首诗中得来的。这首诗中所用的司空两个字,是唐代一种官职的名称,相等于清代的尚书。从刘禹锡的诗来看,整句成语的意思,就是指李司空对这样的事情,已经见惯,不觉得奇怪了。
刘禹锡题碑
在桃花源入口处,竖着一块丈把高的石碑,上面刻着“桃源佳致”四个大字。这四个字,是唐朝刘禹锡题的。
刘禹锡被贬到朗州作司马后,经常到桃花源散心。别人见他是个大诗人,都来请他题字。他心情不好,总摇头拒绝。
有一次刘禹锡又到桃花源里来游玩,发现原来见到过的一些长得很好的树木,一些很雅致的石头都不见了,便虎起了脸,找来了看山老人查问。看山老见刘禹锡生了气,慌忙报告:“大人,你只知这是块风水宝地,却不知附近多少有钱有势的人想霸占它,我老头哪能管得住啊!”
刘禹锡听了,叹了口气,想到自己虽没拿走这里的一草一木,却也没有为它做过什么好事。于是,便叫人拿来笔,蘸饱了墨,挑中了一块斜靠在山边的大石头,写了“桃源佳致”四个大字,后面又写上自己的名字。他又叫石匠把这几个字錾到石碑上,抬到桃花源入口处竖了起来。
后来,那些有钱有势有人来了,一到入口处,抬头看到那块大石碑,知道司马大人刘禹锡要保护桃花源,只好悻悻
地说:”既然刘司马题了字立了碑,今后谁也不准拿一草一木!”
据说,桃花源就是这样被保护下来了。后人感激刘禹锡,便把这块碑叫做“镇山碑。”
唐代文学家刘禹锡(772——842)在长期的贬谪生活中,大多时候有职无权,内心十分苦闷,希望能够找到一种排遣忧愁烦恼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他开始与僧人往来,研读佛典,寻求解决人生痛苦烦恼的方法。随着对佛教理解的`日益深入,他从当初的好奇,已经变为深深了解个中三昧,以至达到了“事佛而佞”的地步。他自述自己案席上放的多是“旁行四句之书”(佛教典藉),来往者也皆是“赤髦白足之侣”的僧侣(《送僧元皓南游》,《刘禹锡集)卷二十九)。与一般的好佛者不同,刘禹锡对佛教的尊崇是他一生苦苦求索的结果。他说自己做官二十年,一直在思索寻求一种人生之道,结果发现世上所谓的诸道,如科举进仕、经商产业等,都难以行通,非为正途,只有佛教“出世间法”,才值得尽心。
唐代佛教正逢鼎盛时期,刘禹锡被贬地朗州亦是佛教圣地。离城区二十华里的德山千明寺就是享誉华夏的十方丛林,四方衲子纷纷来此挂锡。刘禹锡常来此拜佛、参禅,与僧人探讨佛理、佛法。经常亦有外来僧人来刘宅与其切磋禅理,“相欢如旧识,问法到无言”(《赠别君素上人》)。他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