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n You are Old”三个译本解析及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hen You are Old”三个译本的解析及比较
摘要:本文选取爱尔兰诗人叶芝最受欢迎的代表作“when you are old”的三个不同译本,根据许渊冲先生关于诗歌翻译“真与美”的看法及相关理论,从译本的语言、意义、风格、音律等各方面比较和解析。
关键词:“when you are old”解析比较
一、“when you are old”创作背景
威廉·巴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是爱尔兰的伟大诗人,剧作家,192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也是艾比剧院的创建者之一。
其作品历经晚期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几个时期,虽作品风格在变化,但在每一个时期他的作品独具气质和魅力,每个时期的创作都取得巨大成就。
正如瑞典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主席佩尔·哈尔斯特龙在1923年给叶芝的授奖词中说:“……虽然叶芝熟读英国诗歌大师的作品,他的诗自有一种新的特点。
节奏和色彩起了变化,仿佛它们移入了另一种空气——来到了大海边凯尔特地区的朦胧暮色。
与现代英国诗歌相比,叶芝的诗有着更强的歌的成分,音乐更凄凉,节奏更柔和。
尽管诗很自由,但却象一个梦游人一样步履平稳,于是我们有了另一种节奏的感觉——风在缓缓地吹,大自然的力量在跳动永久的脉搏。
当这种艺术达到最高峰时,它富有绝对的魔幻,但要把握住它,总是不容易的事。
确实,它常常是如此隐晦,需要费很大力气才能理解,其原因一部分在于实际主题的神秘性,另一部分也许在于凯尔
特民族的气质;这种气质在激情、精致、深沉中,而不是在清晰之中才更为显著……。
”
叶芝诗歌有两大主题:政治和爱情。
他的诗歌很大一部分与爱尔兰民族解放运动息息相关,同时又有一部分来自于他丰富情感世界的灵感。
对于爱尔兰民族解放运动领袖莫德·冈(maud gonne)追求的漫长与痛苦成就了叶芝在诗歌领域的一部部佳作,犹如贝壳酝酿珍珠的痛苦,叶芝在求之不得,没有回应的情感带给他痛苦与折磨中,沉淀出了一首又一首闪光的诗篇。
《深沉的誓言》、《茵纳斯弗利岛》、《当你老了》都是这段情感带来的珍珠。
1889年叶芝对24岁的莫德·冈一见倾心,他这样描述过初见莫德·冈的情景:“她伫立窗畔,身旁盛开着一大团苹果花;她光彩夺目,仿佛自身就是洒满了阳光的花瓣。
”(摘自《永恒的激情》,70页)《当你老了》创作于1891年,是诗人为了追求心中的女神而写的诗篇,此时叶芝出于他诗歌创作的第一个阶段,受唯美主义和象征主义影响较深。
诗人向莫德·冈表达了自己深深的爱慕之情,语言朴素含蓄,情感真挚,含着一种淡淡的忧伤缓缓道来,颇富意境美和音律美,里面又饱含着对女性的尊重和热爱,读起来感人至深。
这也是为何这首诗歌能够流行至今,成为叶芝代表作的原因。
二、译本解析及比较
本文选取了“when you are old”的三个译本,并从音、形、意三方面来解析其翻译的得与失。
英文原诗如下:
when you are old
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 a
and nodding by the fire, take down this book, b
and slowly read, 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 b
your eyes had once, 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 a
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 c
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 d
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 d
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 c
and bending down beside the glowing bars, e
murmur,a little sadly,how love fled, f
and paced upon the mountains overhead, f
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 stars. e
(albright,2001:62)
许渊冲先生在结合自己多年翻译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文
学翻译中发挥译语的优势的“优化论”,把“信达雅”的理论在文学翻译中发展为“信达优”,这一点笔者非常赞同。
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载体,更是一种美的体现,带给人美的感受。
“散文是安排得最好的文字,诗歌是安排得最好的绝妙好词。
(prose is words in the best order; poetry is the best words in the best order.)(许渊冲,2005:2)音美、意美、形美往往是一首好诗的标志。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中说:“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其实这三美也可以用于诗歌上,每
阅读一首诗歌,朗读时感觉到韵律美,理解时感受到意境美,品味时感到情感美,细看诗歌时又能发现诗歌排列的工整,前后呼应。
(1)语言、意义、风格方面
诗歌的意义包括思想内容和情感意义。
这也是诗歌翻译中译者需要传递出的最关键的一个方面,译者不仅要读出词、句表面的意思,还要探究诗行里的含义、意境,读懂诗人的情感,以及诗歌的整体风格,这些方面的传递与表达,决定了译诗的成败。
以下选取袁可嘉、裘小龙、傅浩的译本来解析比较。
and slowly read, 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
your eyes had once, 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
袁译: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回想它们昔日的浓重的阴影。
裘译:慢慢读,读出你昔日眉目之柔和,细细品,品出你眼中深深
的阴郁。
傅译:慢慢诵读,梦忆从前你双眸神色柔和,眼波中倒影深深。
叶芝这首诗是为了表达对莫德·冈的爱慕之情,也是为了劝说她接受自己的追求。
所以作者在一开头将时间跨度设在“当你年老之时”这个遥远但又必经的人生阶段,来吐露心意:在你年老色衰之时,回想起年轻时候错过了我的追求,那时再追悔叹息就为时已晚啊!
通读全诗,我们可以分析出作者的心理历程,这个心理的把握在翻
译中很重要。
从用词来看,“dream”一词有梦见、梦到的意思,与辛弃疾的词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有异曲同工之处,是
“以情造景”。
在译文中,从相似性,也就是平时所说的“信”的角度,只有傅译道明了“梦忆”,准确度较高。
袁译的“回忆”虽不精准,但他增词的译法将此句变为排比句,笔者认为增加了美感。
而裘译所用“读出”和“品出”就太过失真,明显与作者所表达意义相悖。
关于“shadows”一词的翻译一直颇赋争议,因为此词既有“阴影、阴暗”又有“影子”的意思,从前后文来看,此处应是美人色衰时回忆自己年轻貌美时的自己,明眸善睐,所以笔者同意“shadow”是指“瞳仁中反映的外物的影响,而非眼睛本身有什么阴影,诗人不过
借此表现受话者的眼睛湿润清澈而已”(傅浩,2002:93)这一观点。
从列举的翻译片段即可管中窥豹地看出三个译本的偏重与得失。
袁译偏重意美和音美,但多少有些失真。
裘译不仅失真,也未能以美之足补真之缺。
傅译是以“真”为第一要素,但在语言的表达上不如袁译的质朴和流畅。
在整首诗的风格上,三位译者把握得还都不错。
(2)音美与形美方面
叶芝的这首诗是非常具有音乐美的,发音上给人美的享受。
原诗为五步抑扬格,韵式为“a b b a,c d d c,e f f e”,即每节的一行与四行押韵。
那么这种音乐上的美在翻译中如何再现呢,观察三位译者的做法不难看出他们不约而同地使用了“以顿代步”的方法。
即以卞之琳先生为代表的译者总结出的“以现代汉语口语的‘顿’
或‘拍’或‘音组’来代替英语的音部。
”(孟宪忠,2001:79)其中,袁译的最为规整,最花功夫,三节全部为五顿。
(以第一节为例)
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思/昏沉,
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
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们/昔日的/浓重的/阴影。
裘译和傅译都以每行四顿或五顿为主,多字行为六顿。
在句尾的押韵上,袁译和傅译都做得非常好。
傅译甚至做到了每节的一四行都押韵,可谓是翻译忠实的典范。
裘译则丝毫未注意尾韵问题,译得较为自由。
在形式上,三位译者“以诗译诗”地遵循原诗的三节四行,保留了形式美,傅译还细心地注意到了原诗中“and”的反复使用,翻译时添加了“而”和“然后”等连词,做到了形式上的最大保留。
3.总结
统观三个译本,袁译在用词风格上与原诗最为贴近,语句平实简洁,虽有部分的失真,但在重要意象的保留上没有失误,又用自己的再创作,增添了原诗的美感,而且韵律格式上完整保留美感。
如许渊冲先生所言:“最意似,最对等的文字并不一定是最好的译文,因此在‘对等’和‘最好’有矛盾时,应该舍‘对等’而取‘最好’,舍‘意似’而取‘意美’。
(许渊冲,2005:5)笔者认为这也是袁译版本在网上和资料库里流传最广的原因。
傅译的忠实贴切,除了“pilgrim soul”这一意象的传达不尽人意外,其余无任何误译。
但美中不足的是傅译语言、意象的美感不如袁译,稍显做作。
裘译各方面表现平平,误译地方较多。
如果说读袁译既读出了原诗的意美和音美,读裘译的版本只能读懂原诗意思的大概。
所以,译诗不难,但译出好的诗歌是对译者综合素质的考验,要花费心血来推敲词句,揣摩诗人心理与所表达的意象。
译者们对于经典诗歌翻译的不断尝试无疑会推动诗歌翻译的进步,产生出更多更美的诗篇。
作者单位:河南郑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