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俳介绍

合集下载

中国俳句翻译综述

中国俳句翻译综述

中国俳句翻译综述作者:董璐来源:《文学教育》2014年第05期内容摘要:俳句是日本独有的诗歌样式,被称作世界上最短小的诗,中国日语翻译界对日本俳句的译介自上世界20年代开始,经历了从注重“形式”到转向“内容”,从注重“内容”到强调“意境”的跨文化翻译等主要阶段。

关键词:俳句形式内容不可译意境说到中国的俳句翻译,就不能不提彭恩华的《日本俳句史》(以下简称《日俳》),早在上世纪60年代,彭老先生就整理并完成了《日俳》的初稿。

在翻阅诸多论文著作后,笔者发现国内关于俳句的论著都借鉴或直接参考了彭老的《日俳》,特别是这些著作中引用的俳句实例,很多都直接受惠于这本《日俳》。

可以说,彭恩华老先生的这本《日本俳句史》是中国俳句研究的必备书,也是入门书。

特别是附录中提供的近千首日汉对照的古今佳句,更为中国俳句研究和俳句翻译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好材料。

一.俳句简介俳句是日本的一种短诗,由十七字音组成。

它源于日本连歌及俳谐。

连歌是始于十五世纪的一种诗歌,同中国近体诗联句相仿,是由多个作者一起共同创作出来的诗歌。

它的第一句为五、七、五句式的十七音,称为发句,胁句为七、七句式的十四音,第3、第4句以后为前两种句式轮流反复,最后一句以七、七句式结束,称为结句。

连歌承袭中世审美意识,方法是引用古典的故事来创作诗句。

其后,连歌渐渐被一种称作“俳谐”的幽默诗代替。

俳谐是由十七音和十四音的诗行组合展开的诗。

但俳谐将连歌讽刺化,加入了庸俗而且时髦的笑话。

俳谐较多使用谐音俏话,喜欢使用连歌中没用过的富有生活气息的事物作为题材。

将发句作为独立的作品来发表,这就是“俳句”的起源。

当然,俳句作为一种有特定格式的定型诗歌,创作必须遵循两个基本规则:第一,俳句由五、七、五三行十七个假名组成,这是以日文为标准的。

第二,俳句中必定要有一个季语。

所谓季语是指用以表示春、夏、秋、冬及新年的季节用语。

在季语中除“夏季的骤雨”、“雪”等表现气候的用语外,还有象“樱花”、“蝉”等动物、植物名称。

谈汉诗松尾芭蕉俳句的影响

谈汉诗松尾芭蕉俳句的影响

松尾芭蕉与李 白
日本 文学 史 上 ,和 歌 的 形 式 和 汉 诗 的 内蕴 相 结合 ,产 生 了俳 谐 。 作 为 俳 谐 艺 术 性 格 的奠 基 人 而 知 名 的 松 尾 芭 蕉 , 中 国 诗 文 和 渊 源 很 深 。松 尾 芭 蕉 十 分 崇 拜 诗 仙 李 白 , 早 期他 取 的 俳 号— — 如 桃青 ( 宝 3 ; 元 17 年) 就是用以表示尊崇唐朝诗仙李 白。 延 年 西 65 , 前 者 指 的 是 未 成 熟 的桃 子 或青 色 桃 子 , 后者 则 为 白色 李 子 。 且 而 芭 蕉 的 人 生 经 历 与 李 白有 很 多相 像 之 处 , 一 生 远 离 尘 世 , 是 他 但 他人生之初 , 同李 白一 样 也 曾几 度 欲 跻 身 仕 宦 之 途 , 未 能 如 愿 均 以偿 。 失意 使他 在 心 理 上 、 生 观 上 与 现 实 社 会 形 成 强 烈 的 反差 , 人 由于 厌 倦 了社 会 , 无奈 才 选 择 了隐 居 山 川 , 到 处 漫游 , 仿 李 白 效 “ 马 多清 狂 ” 生 活 。 样 , 尾 芭 蕉 一 生 也 多 次 外 出旅 行 , 览 裘 的 同 松 游 祖 国 的 山川 , 创 作 出著 名 的游 记 《 0细 路 》 这 篇 游 记 深 受 日 并 奥 。 本 后 代 子 孙 的喜 爱 , 称 之 为 不 朽 的名 著 。芭 蕉 在 《 0细 道》 被 奥 开 头 : 月 日 c百 代 0遇 客 【 『 £ 二b(、 差 行 年 屯又 旅 人 智 。浮 生 c萝 0若 。 是套 用 了李 白 的 “ 夜 宴 诸 从 弟 桃 李 园序 ”中 的 i j就 春 语 句 : 天 地 者 万 物 之 逆 旅 , 阴者 百代 之 过 客 , 浮 世 若 梦 。 人 夫 光 而 “ 生是行旅 , 旅就是人生 ” 《 州小道》 根本思想 。 行 即 奥 的 芭 蕉 的 许 多俳 句 的创 作 也深 受 李 白思 想 的 影 响 。如 : 李 白有 “ 忍 子 规 鸟 , 声 向我 啼 ” 谁 连 。 松 尾 芭 蕉 有 『 差 才 扎 窑 芒 b 与 世 闲 古 岛J 爱 ) : 。 二 人 都 是 心 中 充满 抑 郁 之 情 ,又 不 于 寂 寞 ,于 是 便 寄 意 于 物 , 子 规 鸟成 了精 神 世 界 的 外 化 。 使 李 白有 “ 施 越 溪 女 , 自苎 萝 山” 西 出 。 松尾芭蕉有 f 象渴 串雨 【 施 把 0花j 像泻蒙蒙雨, = 。 淋打

日语俳句汉译句式探析

日语俳句汉译句式探析

日语俳句汉译句式探析陈林俊【摘要】关于该用何种句式对日语俳句进行汉译,翻译界一直众说纷纭.围绕这一问题,译界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于其翻译句式--汉译时到底该取义还是存形.根据对俳句翻译中形与义的矛盾以及中日语言差异等因素的分析,为了如实、完整地传达俳句韵味,汉译时应采取异化译法,尽可能保留俳句原有的句式,亦即用"5.7、5"的句式进行汉译.而由于中日两国语言的特点,这也是完全可行的,该句式也较易为汉语读者所接受,通过"稀释"、"叠字"等手段,也可解决俳句汉译带来的中日语信息量差异问题.【期刊名称】《通化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31)001【总页数】4页(P94-97)【关键词】俳句;翻译;异化【作者】陈林俊【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日语系,江苏,南京,2100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6俳句的汉译已有较长历史,据佟君称,“中国翻译俳句的历史应该始自20年代,且以口语体风格开始”,但对于具体该如何翻译,译界并没有定说,如贺明真(1996)认为,“俳句汉译的常见句式,除‘五、五句’,‘七、七句’,‘五、七、五句’之外,还有‘四、七句’,‘五、七句’,‘七、五句’”[1]。

可见,尽管有一定的翻译历史,但由于俳句翻译的艰难,在翻译上众人还是各行其是,在风格上,是应该用口语体还是用古体,句式是用自由式,还是“5、5”,“7、7”,“5、7、5”,或是其它句式,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同样一首俳句,可能有十几种译文在流传。

比如,松尾芭蕉的『古池』句的汉语译文,据佟君统计,最起码就有以下这15种:古池(ふるいけ)や,蛙(かわず)跳(と)びこむ,水(みず)の音(をと)1)古池,青蛙跳入,水声。

2)古池——青蛙跳进水里的声音。

3)青蛙入古池,古池发清响。

4)古池塘,青蛙入水,水声响。

5)青蛙跳入古池中,噫嘻闻水声。

6)苍寂古池,小蛙迈然跃入,池中水的声音。

《俳》的演奏技巧与演奏意境

《俳》的演奏技巧与演奏意境
曲 的 主 题 与 中心 寓 意 。
笔 者 通 过 研 究 该 作 品 从 而 总 结 现 代 派 作 品 的风 格 及 演 奏 技 巧 , 不 断 开 拓创 新 , 且 将 民俗 文 化 与 西 方 音 乐 想结 合 是 现 代 音 乐 演 奏必 须 掌 握 的 音 乐 素 养 。本 文 通 过 研 究 《 俳》 的音 乐 演 奏 风 格 和 现 代 长 笛 演 奏 技 法 , 从 而 帮 助 演 奏 者 更 完 美 地诠 释 现 代 音 乐 , 且 提 高 现 代音 乐 演 奏 分 析 能 力 。
立音 乐 与 表 演 艺 术 学 院学 习 的 机 会 ; 2 0 0 9年 初 , 作 者赴奥地利格拉茨( GRAZ . AUS TRI A) 参加 i mp u l s现 代 音
乐 系 列 学 术 交 流 活 动 。该 作 品 曾 获 第 一 届 西 安 音 乐 学 院 歌 曲创 作 大 赛 优 秀 奖 、 中 央 音 乐 学 院 炎 黄 杯 作 曲 比 赛( 歌曲作品) 三等奖 、 中 央 音 乐 学 院 炎 黄 杯 作 曲 比赛 ( 钢琴作 品) 优 秀作品奖 、 德 国曼海姆 G E D OK 第 1 2届


关于“ 俳”
俳, 戏也 , 有诙 谐 之 意… 。俳 句 是 日本 的 一 种 古 典 短 诗 , 由十七字音组成 , 它 源 于 日本 的连 歌 和俳 谐 两 种诗歌形式. 这 连 歌 又 和 中 国的 近 体 诗 相 似 , 讲究 押韵 , 并 且 对 句 数 和 字 数 都 有 限 制 。而 俳 谐 也 是 由 十 七 音 和 十 四音 组 合 形 成 的 诗 , 连歌高雅 , 古典 , 所 以 它 引用 古 典 的 故 事 为 创 作 根 源 . 慢 慢随着 时间的推移 , 民 间 通 俗 影 响 了创 作 理 念 , 也 就 形 成 了俳 谐 , 内容更加 世俗 , 幽默, 轻松 , 多 采 用 富有 生 活 味道 的 故 事 做 素 材 。作 者 透过“ 月明如昼 , 门 前 涌人 潮 头” 引 发创 作灵 感 , 这 句 的 意思 是 松 尾 芭 蕉 靠 近 隅 田川 I 的河 口 , 满潮 时 , 月 光 映 照

俳句简介

俳句简介

俳句是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由十七字音组成。

它源于日本的连歌及俳谐两种诗歌形式。

一、俳句的起源俳句是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由十七字音组成。

它源于日本的连歌及俳谐两种诗歌形式。

连歌是开始于十五世纪日本的一种诗歌,同中国近体诗联句相仿,是由多个作家一起共同创作出来的诗。

它的第一句为五、七、五句式的十七音,称为发句,胁句为七、七句式的十四间,第3、第4句以后为前两种句式轮流反复,最后一句以七、七句式结束,称为结句。

连歌是格调高雅、古典式的诗。

连歌中承袭了中世的审美意识,其写作方法是引用古典的故事来创作出诗句。

其后,连歌渐渐被一种称作“俳谐”的幽默诗而代替。

俳谐和连歌一样,也是由十七音和十四音的诗行组合展开的诗。

但是,俳谐将连歌讽刺化,加入了庸俗而且时髦的笑话。

俳谐较多地使用谐音的俏皮话,而且喜欢使用连歌中没有用过的富有生活气息的事物来作为题材。

在俳谐中,开始有人将发句作为独立的作品来发表。

这就是“俳句”的起源。

二、俳句的格式俳句是一种有特定格式的诗歌。

俳句的创作必须遵循两个基本规则:第一,俳句由五、七、五三行十七个字母组成,当然了,这是以日文为标准的。

第二,俳句中必定要有一个季语。

所谓季语是指用以表示春、夏、秋、冬及新年的季节用语。

在季语中除“夏季的骤雨”、“雪”等表现气候的用语外,还有象“樱花”、“蝉”等动物、植物名称。

另外,如“压岁钱”、“阳春面”这样的风俗习惯也多有应用。

这些“季语”通常带着现代日本人民对于幼小时代或故乡的一种怀念眷恋之情。

三、“俳圣”松尾芭蕉提到俳句,就不得不提到松尾芭蕉。

芭蕉被日本人称为“俳圣”,他对日本俳句的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松尾芭蕉(1644—1694)日本江户时候俳谐诗人。

本名松尾宗房,别号桃青、泊船堂、钧月庵、风罗坊等。

生于伊贺上野。

他十岁开始做大将藤堂家的嗣子良忠的侍童。

良忠师从北村季吟学习贞门俳谐,因此芭蕉也对贞门很亲近了。

后来在江户,芭蕉写出了《谈林十百韵》,已经具有很明显的谈林俳谐风格。

汉徘知识

汉徘知识

含义所谓“汉徘”,汉徘又称徘句或徘律,是诗苑小型的律体诗,也是极轻捷的一种文学形式。

其形式为三行,且押尾韵。

温总理与汉徘中国总理温家宝2010年5月30日抵达东京开始为期三天的访日行程。

当晚,日中友好七团体和侨界四团体为温家宝举行欢迎晚宴。

在晚宴上,温家宝即席作汉徘一首:融冰化春水,雨过青山分外翠,大地生葳蕤。

汉徘特点仅就读过的当代中国诗而言,我觉得它有以下几点突出的特色:第一,体裁短小。

全诗共十七字,可即事即情即景即感成诗,立马可就,易咏易记,雅俗皆宜。

如林林《圣多美即景》之四:瀑布绿岩上,宛如白发三千丈,气魄真雄壮。

之六:白鸳停树巅,欲上青天又茫然,飞回水藻边。

第二,抒情为主。

体式虽小,但要情长味浓,使人读后深感芳郁酒前,爱不释手。

如陈大远的《绿》之一《窗前》:细雨辨无踪,瘦竹轻摇听有声,窗前次第青。

之二《街头》:“风过舞杨花,杨花偷迸铁窗纱,新绿照干家”。

第三措辞奸巧以言浅意雅为高,情境幽美为佳。

如张步学《洽川写意》之一:湖水碧连天,悠悠两排钓鱼竿,成败一线牵。

之二小槐趁时栽,梦里一片白花开,蝶来香满腮。

第四,句子整炼全诗十七字,三句段。

第一句五字为首,第二句七字为腹,第三句五官为尾。

575谱式,序不可变。

第五,昔韵和谐一般耍句句用韵,一韵到底。

也有只在首句与尾句押韵的。

如黄树则《作客农家》之二:彩壁红门窗,一家三代老农户,新添砖瓦房。

之五:开口不言老,老人手指白云下,只道改革好。

汉徘欣赏泉缓流石根岩,淡泊叮咚翠峦间,陶醉不知倦。

雾凇生不妒丹霞,朔气玉树凝银甲。

近呵扑蔌化。

诗人采风足迹印山川,颗颗诗果装行囊,落卷有余香。

水仙冷冽水石间,品洁香远脱俗颜,疑一仙下凡。

竹牵手悬石门,叶疏影瘦根须深,雾雨抖精神。

秋硕果缀枝头,翠叶浓浓掩红楼,好个醉金秋。

雾凇冬晨曾几度,雪路两岸银妆树,点红觅无处。

银杏树铁叶笑傲天,栉风沐雨几千年,沧桑眉宇间。

秋夜窗外菊花黄,稻海翻浪溢饭香,梦中正农忙。

老黄牛无喜也无愁,一钩新月泥里走,汗水写春秋。

“汉俳”欣赏

“汉俳”欣赏

“汉俳”欣赏说起“汉俳”,它是80年代初期在中国诗坛上出现的新的诗体。

汉俳的首创者是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著名诗人赵朴初先生。

1980年5月,日本俳人代表团来华,同中国诗人交流时,赵朴初依照日本俳句的形式,按五·七·五分三行写了如下的汉语俳句:绿荫今雨来,山花枝接海花开,和风起汉俳。

“汉俳”一词,便由此起源。

汉俳的形式,近似中国的小令。

目前,它除了字数(由五、七、五共十七音构成)外,似乎尚无固定的要求。

文字可文可白,韵脚可有可无,平仄不论,季语也不强求。

不过,汉俳跟日本俳句一样,都要用简约的文字,抒发感情,唤起联想。

然而,中国和日本,在民族传统、文化背景、文化心理以及文学的欣赏习惯和语言的结构等方面毕竟不同,所以,表现形式也自然不会一样。

<岚山春早> 春来有几多?樱树著花三两朵,不俏也婀娜。

<谒周恩来诗碑>花束献诗碑,音容犹在真堪慰,祖国正腾飞。

<富士山> 东瀛望雪山,浑疑白扇倒悬天,潇洒耸云间。

<花道> 妙手展华姿,裁芳翦嫩又春归,居室顿生辉。

喜遂千里缘,一见如故情绵绵,儿时梦终圆。

童趣色斑斓,三味书屋百草园,当代续新篇。

诗魂度春风,渝州沱茶味正浓,醉倒老顽童。

世象哲理歌,微珠大宇映巍峨,万种风情倬。

无题(汉俳自由体)风随柳摇曳小塘清影恋花蝶心有千千结首夕阳斜陈年旧事谁人解一地梧桐叶人醉心亦碎情到深处浮云坠任它晓风吹<钓> 花开笑两岸萍水相逢一线牵频把暗香传<风> 无影也无踪自由自在各西东快乐又轻松<雨> 细细又绵绵梅子黄时奈何天情丝又纠缠俳句十二品雪尽小梅红女儿初启碧云栊含笑试新茗柳软杏花开东风扶月上楼台雕梁燕子来门外莎堤路渺渺春江流何处杨花飞无数零落海棠花月影阑珊竹影斜无语到窗纱湖上晚风凉菱花清露藕花香情思一缕长向晚水云收芙蓉并蒂惹人羞独自泛兰舟鸿雁过清秋欲寄心笺又自休愁来难上楼晚起倦梳妆东篱菊蕊惹神伤小立暗惆怅霜叶照寒枝空庭倚槛意如痴尽日不成诗霜降暮寒深西风飘雪上瑶琴独自莫伤心空山鸟不啼霜竹寥落雪云低何日是归期寒日到林梢背窗幽看雪未消人在旧溪桥<谒周恩来诗碑> 花束献诗碑,音容犹在真堪慰,祖国正腾飞。

“汉俳”三十年的成败与今后的革新——以自作汉俳百首为例

“汉俳”三十年的成败与今后的革新——以自作汉俳百首为例
归宿的家吗?雪五尺”等。可见,周作人一开始就知道和歌俳句不可译,所以他干脆完全不管俳句的“五七
55
万方数据
五”的形式,而只是作饵释性的翻译,即他所说的“译解”,即把意思翻译、解释出来就行了。 在日本俳人中,周作人对小林一茶情有独钟。他在题为《一茶的诗》(原载《小说月报》12卷11号,1921 年)的文章中,认为小林一茶的俳句“在根本上却有一个异点:便是他的俳谐是人情的,他的冷笑里含着热 泪,他的对于强大的反抗与对于弱小的同情,都是出于一本的。他不像芭蕉派的闲寂,然而贞德派的诙谐里 面也没有他的热情。一茶在日本俳诗人中,几乎是空前绝后,所以有人称他作俳句界的彗星……”五四新文 化运动时期的周作人之所以特别推崇小林一茶,恐怕与他的“人的文学”的提倡、与他的人道主义的思想主 张是密切相关的。在这篇文章里,周作人一口气译出了一茶的俳句四十九首,且翻译且评议,可以说将一茶 最有特点的作品大都翻译出来了。至于翻译方法,一如他的《日本的诗歌》一文中所采用的方法,就是用散 文译述大意,去掉了原文形式的外壳,却歪打正着,不经意间传达出了一茶俳句的“俳味”,而令人觉得清新 可喜,如:“来和我游戏罢,没有母亲的雀儿!…‘笑罢爬罢,二岁了呵,从今朝开始!,,‘‘一面哺乳,数着跳蚤的痕 迹”;“秋风啊,撕剩的红花,拿来作供”等等,这种天真稚拙、轻松随意、悲凉而又温馨的小诗,与“诗言志”、
收稿日期:2012—01—08 作者简介:王向远(1962一),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 向为比较文学、东方文学、日本文学、中日关系。
万方数据
庭坚、杨万里、苏轼等俳谐诗人,其中苏轼的诗集中以“戏”字为题的多达九十多首。北宋的张山人、王齐艘、 曹组、刑俊臣、张兖臣等人都有不少“俳谐词”,俳谐词是婉约派和豪放派之外的又一种风格流派。到了南宋 时代,俳谐词创作的群体开始向市民社会蔓延。元、明两代有了“俳谐曲”。同时,一些理论家也对滑稽、俳 谐有所论述,如西晋挚虞的《文章流别论》、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谐隐》、唐皎然的《诗式》、宋黄彻的《巩 溪诗话》、宋严羽的《沧浪诗话》、元王若虚的《滹南诗话》、明杨慎的《升庵诗话》、明胡震亨的《唐音癸笺》、清 薛雪的《一瓢诗话》、清沈雄的《古今词话》等,认为俳谐是与正统“诗庄”相对的通俗滑稽,要求创作心态的 游戏化、创作语言的俚俗化、创作效果的滑稽谐谑化。 总之,在中国文学史上,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俳谐文学”传统。但是,俳谐文学的传统却是非主流、非正 统的。周作人在《我的杂学・十六》中说:“滑稽小说,为我国所未有。……中国在文学与生活上所缺少滑稽 分子,不是健康的征候,或者这是伪道学所种下的病根欤?”鲁迅在《“滑稽”例解》一文中也指出:“中国之自 以为滑稽文章者,也还是油滑、轻薄、猥亵之谈,和真的滑稽有别。”儒家正统的“诗言志”、“兴观群怨”、“文 以载道”、“劝善惩恶”、“成夫妇、厚人伦、移风俗、美教化”的诗文观,使正统的诗文从一开始就担负起了严肃 的社会政治教化功能。在这种情况下,俳谐诗文只是主流之外的涓涓细流,而正统诗文之外的词、曲等亚流 文学,其俳谐体更是末流中的末流,作为一种个人化的游戏,始终未登大雅之堂。更重要的是,在中国古代文 学中,“俳谐体”并非特定体式的体裁,而是诗、文、曲、赋各体文学中都有的一种以诙谐滑稽为特征的风格类 型。中国的“俳谐”,也一直没有像日本文学中的“俳谐”那样,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的概念。 在日本文学中,“俳谐”指一种特定的三句十七字音的定型诗体。 毫无疑问,日本的“俳谐”一词是从中国传人的。起初,日本的“俳谐”也和中国的“俳谐”一样,不是指 一种体裁,而是指和歌中的非正统的一体,即所谓“俳谐歌”。12世纪编纂的《古今和歌集》,设“俳谐歌”这 一部类,收俳谐歌五十八首。在俳谐歌之后,室町时代末期产生了“俳谐连歌”,指的是具有滑稽风格的连 歌。世俗化的“俳谐连歌”与贵族化的古典“连歌”形成了抗衡之势。连歌使用雅言,俳谐连歌使用俗语;连 歌有题材、格式、唱和等各方面的严格的规矩法则,俳谐连歌则不拘一格,相对自由;连歌追求含蓄、空灵、暧 昧模糊、神秘飘渺的“幽玄”之美,俳谐连歌的美学追求则是洒脱、轻快、灵动、谐谑、滑稽。俳谐连歌经过了 贞门派的“俳语”、谈林派的“俳意”,至松尾芭蕉的“蕉风俳谐”(又称“蕉门俳谐”),渐渐将“俳谐连歌”简称 为“俳谐”,并用“俳谐”特指“俳谐连歌”中的“发句”(首句),即从“俳谐连歌”中独立出来的“五七五”十七 音节的短诗。 俳谐(发句)要求在用词或句意上须暗含表示春夏秋冬某一季节的“季题”或“季语”,还要使用带有调 整音节和表示咏叹之意的“切字”。在创作中,松尾芭蕉及其门人以佛教禅宗的近俗而又超俗的精神,提倡 “高悟归俗”的人生姿态,“夏炉冬扇”的反其道而行之、特立独行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形成了“俳人”所特有 的生活和艺术态度。又在俳谐创作中提倡“风雅之寂”的美学理念,主张俳谐要倾听大自然中的“寂声”、观 察表现大自然中的“寂色”,修炼俳人的“寂心”,通过“轻妙”、“枝折”(柔美)的艺术表现而呈现“寂姿”,其 宗旨就是追求变俗为雅、虚实相生、老少相济、“不易”与“流行”(即“变”与“不变”)的对立统一。芭蕉以后, 自觉继承松尾芭蕉传统的俳人与谢芜村提倡俳谐中的“写生”法。又有俳人小林一茶创作了大量充满孩童 稚气的、表现童心的俳谐,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俳谐的艺术表现。同时,俳谐的通俗变体“川柳”也形成了, 并受到底层民众的喜爱。这一切,都使俳谐成为日本民族文学中最有代表性、对外影响最大的文学样式。 二、近百年来中国的俳句译介与汉俳的酝酿 清末的旅日人士罗卧云(俳号苏山人)是第一个写俳句的中国作家,在当时日本俳坛也有一定影响。最 早翻译和详细介绍俳句的是周作人。1916年,周作人在《若社丛刊》第三期上,用文言文发表了题为《日本之 俳句》的小短文,是说日本的俳句“其体出于和歌,但节为十七字,以五七为句,寥寥数言,寄情写意,悠然有 不尽之味。仿佛如中国绝句,而尤多含蓄”。又说,“俳句以芭蕉及芜村作为最胜,唯余尤喜一茶之句,写人 情物理,多极轻妙。”并说自己对俳句的翻译,“百试不能成,虽存其词语,而意境殊异,念什师嚼饭哺人之言, 故终废止也”。他又在《日本的诗歌》(《小说月报》1921年5月)一文中,对俳句的由来、体式及不同时代的 代表人物松尾芭蕉、与谢芜村、正冈子规等作了介绍。在这篇文章中,周作人再次强调了日本诗歌(包括和 歌、俳句)“不可译”,但他还是忍不住译了几首,如松尾芭蕉的俳句:“下时雨初,猿猴也好像想着小蓑衣的样 子”;“望着十五月的明月,终夜只绕着池走”;小林一茶的俳句:“瘦虾蟆,不要败退,一茶在这里”;“这是我

“俳句八忌”观照下的汉俳创作

“俳句八忌”观照下的汉俳创作

“俳句八忌”观照下的汉俳创作作者:王叶方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08期摘要:汉俳诞生至今将近四十年,尚未产生能与日本俳句较高下的作品。

虽然中日两国在历史传统、民族背景等方面多有不同,在俳句的表现形式也非完全一致,但对日本俳句规律进行学习,无疑将对汉俳的创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俳句;汉俳;俳句八忌汉俳之得名,至今不到四十年。

1980年5月,中日友好协会接待日本俳人协会访华团,当时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即席以中文拟作了三首俳句,其末章末句云:“和风起汉俳”。

次年,林林、袁鹰两位先生在日本《俳句》杂志上发表《架起俳句与汉俳的桥梁》一文,“汉俳”由是定名。

俳句是日本传统诗歌形式的一种,脱胎于“连歌”的“发句”,由五、七、五共三句十七个音组成。

汉俳,顾名思义,就是用汉字创作的俳句。

自其诞生以来,迅速拥有了众多爱好者,涌现出大量作品。

然而,公允地审视这些作品,就能发现其中大多数作品都缺少了日本俳句的意境美。

汉俳首先是俳,其次才是汉字创作的俳。

既然是俳,就需要遵循俳句的规律。

日本也有一种名为“汉诗”的历史悠久的文学体裁,它是日本人用汉字创作的诗歌,遵守中国诗歌格律,历代多有佳作,为中华诗歌在东瀛别开一生面。

同样,中国人创作的汉俳,如果不学习俳句的规律,就无法出现象日本汉诗那样的优秀作品。

日本女俳人水原秋子曾提出关于俳句创作的八条禁忌,可以用来观照当下的汉俳创作:一曰忌咏无季之句季语为俳句第一要素,季语是指用以表示季节的词。

虽然日本俳句里也有无季俳,但始终未成主流。

季语既能增加句的姿色美,又能表现作者对季节的纤细感受,深刻表达出日本文学的“幽寂”之美。

可以说,季语是欣赏传统俳句不可缺少的形式要素。

但在汉俳里,对季语的使用却不太重视。

如当代汉俳开山祖之一的林林先生的代表作《圣多美即景》“瀑布绿岩上/宛如白发三千丈/气魄真雄壮”。

这种现象在汉俳创作中十分普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汉俳的美感。

二曰忌咏多季语之句季语用于透露季节,引发下面的句,多季语之句会令人感觉重复而生无趣感,破坏俳句本身的意境美。

汉俳与俳句

汉俳与俳句

汉俳与俳句黄福海汉俳是指用汉语写的俳句,历史并不很长。

中国的第一首汉俳产生于1980年,作者是赵朴初,发表于《诗刊》第六期。

以后有林林、杜宣等人的作品。

1997年5月由林岫主编的《汉俳首选集》出版,这是汉俳作品第一次结集出版。

赵朴初等写的汉俳都是格律体,本质上把它当成词中的小令,按不很严格的格律写成的。

最早用白话写汉俳的可能是钟敬文先生。

他在1981年以后创用的18首汉俳,至今仍是我们学写汉俳的借鉴。

另外,在汉俳史上值得一提的是,1981年,葛祖兰先生用日语写的《祖兰俳存》在日本出版。

1985年由葛先生译的《正冈子规俳句选》出版,这算是以翻译形式出现的汉俳。

俳句的翻译和汉俳的创作几乎同时产生并发展,因此从翻译中汲取创作的养料,似乎是不可避免的论题。

所以先以正冈子规的三首俳句的翻译为例:(1) ふらふらと行けば菜の花はや見ゆる信步行未远,菜花入眼来。

(2) 若竹や豆腐一丁米二合豆腐一方米二合,养成劲节效新篁。

(3) 黄菊白菊その外の名はなくもがな黄菊与白菊,欣赏已自足。

其他名目多,均非吾所欲。

(以上葛祖兰译)近三十年来,俳句的汉译者们正在寻找或创造俳句的翻译形式,它既与俳句有对应的节奏,又有相对应的信息量。

俳句汉译的形式很多,以上只是比较典型的三种:截半首五七言绝句,或径为四行五言诗。

另外,由于一首俳句包含日语的17个音节,有人译成五七五格式,与小令相似。

以上几种译法的不足之处在于,俳句中的一个汉字往往表示多个音节,如果译为14个、17个甚或20个汉语字,则译作往往多于原作的信息量。

由此来看,截半首五绝(即10个汉语字)较为合理。

但其不足之处是,俳句的五七五节奏未能表现出来,从诗(作为一种有特定节奏的文体)的角度来说,等于没有翻译。

俳句的翻译,以往都采用文言,由此影响到汉俳的创作也采用文言。

我开始学写汉俳是在20年前大学时代,基本上承袭押韵的文言格律体作法,像创作小令一般。

春雨透纱帘,青山如黛柳如烟,桃李笑门前。

小帆汉俳创作论

小帆汉俳创作论

汉俳是受到 日 本俳句影响短小精练含蓄隽永的
“ 五四” 运动前后 , 周作人先生热情地把许多 日
诗歌体式。在当代执著于汉俳创作 的作者中, 香港 诗人小帆的成就最为引人注目。他先后 出版了汉俳 集《 迷朦的港湾》 《 、南窗梦》《 、小帆汉俳选集——中 日 文对照》诗论集《 , 汉俳论》 以及俳句翻译集等。其 中,迷朦的港湾》 《 是世界第一本汉俳诗集 , 中国诗评 家吴奔星赞誉这本汉俳集 的出版 “ 实具有里程碑式 的现实意义” … 。
本文通过对小 帆汉俳作 品的梳理分析 , 对其汉
本文学作品介绍给中国文坛 , 其中就包括了 日 , 俳 他 认为 日 影响 了 中国新诗 , 俳 丰富 了 中国的小诗创 作 镐 ]。
1 0 5 , 日友好协会接待 日 9 年 月 中 8 本俳人协会 访华 团, 赵朴初先生以 日 本俳旬的形式, 用汉语写了 《 日 赠 本俳人协会诸友》 1 音诗一首 : 的 7
小 帆 汉 俳 创 作 论
杨剑龙 陈丽伟 ,
(. I上海师范 大学 都市文化研 究中心 , 上海 23 4 2 上海师范大学 人 文学院, 02 ; . 3 上海 203) 024
摘 要: 作为中国新诗里最年轻的体裁, 汉俳的研究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当代汉俳作者小帆的创作。 既 洋溢着典雅和谐、 重视 自然风物的 日 俳遗风。 也继承了语言凝练、 意境隽永的中国诗歌传统, 在尊重格律的基础上
艺术特色 。 日 文学重视 E常生活的细节 , 本 l 善于从 司空见
片段刹那问的会心与领悟 , 秀的俳句能够激起 读 优 者阅读的愉悦 , 俳句由于其篇幅的短小 , 诗人在创作
惯的自然现象中捕捉意象, 赋予它们灵性 以表达 内
心的微妙震颤 。“ 和风起汉俳”一语道 出汉俳是受 , 日 俳影响的一种诗体 , 本俳句取材上倚重 自然风 日

俳句的汉译与分析

俳句的汉译与分析

俳句的汉译与分析摘要:俳句是世界上最短的诗,是日本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

在俳句翻译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分析俳句汉译的格调。

采取自然押韵等中国古诗词惯用的手法,将汉文化适当地加入到俳句翻译中。

关键词:现代俳句;汉译;角川源义;野见山朱鸟;藤田湘子俳句是世界上最短的诗,是日本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

通常它由日语的十七个音,以五-七-五的形式组成。

除结构组成上的特殊性之外,俳句多以季语突出整句的意境、韵味、感情基调等。

因此有人曾说,季语是俳句的灵魂所在。

此外,不难发现,俳句的上下句甚至前后词之间,乍看并找不到多少联系,基本亦不出现具有连接功能的词语,一方面,光凭表面很难理解其意义,而从另一方面看,这恐怕是俳句含蓄美的体现。

以上便是俳句应具有的最典型最主流的格式。

之所以称为俳句,是因为它源于连歌及俳谐两种诗歌形式。

连歌格调高雅而古典,不但承袭了中世的审美意识,写作方法也引用古典故事来创作。

其后,连歌渐渐被一种称作“俳谐”的幽默诗而代替。

从内容上看,它将连歌讽刺化,加入了庸俗而且时髦的笑话。

俳谐较多地使用谐音的俏皮话,而且喜欢使用连歌中没有用过的富有生活气息的事物作为题材。

[1]于形式于内容,俳句都与其它诗明显不同,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我们要翻译俳句,首先应该了解俳句的上述特点,继而分析其背景。

然而在翻译实践中,由于不可译因素的存在,多者兼顾是很难的,再加上每个译者心中都有自己对“信”“达”“雅”标准的理解,该如何把握形式和内容,常常考虑更倾向于其中一边。

但无论注重形式多一些,还是注重内容多一些,译者都是在尽自己的努力减少源语文本与译语文本之间的差异。

林林等著名俳句翻译家皆认为俳句在发生及发展过程中,无论形式、内容、还是风格上,都深深地打上了汉诗、汉文化的印痕。

松尾芭蕉、与谢芜村、正纲子规等许多著名俳人均精于汉诗[2],因此有必要将汉文化的特点适当地加入到译文中。

短短的一句话十七个音究竟传达了多少信息,在译文中怎样完整地表露其内涵,这既要结合作者的经历、性格等,又要结合当时的创作背景。

汉俳应该怎么写?(附:四格律)

汉俳应该怎么写?(附:四格律)

汉俳应该怎么写?(附:四格律)汉俳应该怎么写?李燚/文编者按:本报7月23日《让我们读读汉俳吧》刊登以后,接到了一些读者的来信来电,探讨有关汉俳的问题。

现本报从东北师大教育信息中心李燚先生的来函中选发部分内容,与关心汉俳写作的专家、学者共勉。

第一,目前有些人以为不就是17字、分3行,只要是五、七、五句式,就是汉俳,这还不简单吗?其实不尽然。

笔者认为,既然汉俳是诗歌,那就首先必须要遵从诗歌创作的规律,诗歌首先要求的就是要有诗味,通常所说的意味、韵味、意境、意象、形象感、联想、想象、比兴、美感,更首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表达出作者的真情实感,表达出作者一种完整的、有内涵、有意旨(旨趣)的思想,就是说你要明明白白地告诉读者你想说的是怎样的一件事、怎样的一种情景、怎样的一种情感等等。

有些人写的汉俳完全不顾及这些,只是拼凑了五、七、五3行17个字,就自认是汉俳诗了。

如一则《观气象》:“遥望广寒宫,电视机前观云踪,祷祝太阳红。

”第一句是作者在地面上望月亮,第二句是作者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里播出的云动的画面,第三句作者说祈祷、祝愿太阳红。

三句之间没有意象上的有机联系,我们很难从中领悟到作者最终到底想要说的是什么意思,作者又为什么祈祷祝愿太阳红,整个感觉就是跑偏了(离题)。

仅仅把字句凑齐整了,就能算汉俳诗吗?汉俳虽短,但也必须要说明事物,要有完整的艺术构思,并且要用词准确(这是写作任何文体的最基本的要求),否则谈不上是好的作品。

初写写不好,可以多读佳作,多琢磨,多与人交流切磋,虚心学习。

最要不得的是妄自尊大,自以为是,好大喜功,虚浮气躁。

第二,也有些人认为一首(一句或一题)之汉俳可以无限制地“三行一节”地写下去,结果一首(一句/一题)汉俳写成几十节(20多节甚至更多),像自由体诗歌那样,根本不拘多少,只是一口气往下写,洋洋洒洒地完全铺排尽了才收手。

这样的俳句已然失去了俳句本身短小精悍的形式与风格,完全没有任何意味、特点,没有任何可读性,空空洞洞,写成连打油诗都不如的顺口溜。

【诗词常识】汉俳

【诗词常识】汉俳

【诗词常识】汉俳汉俳扮演自由诗―――献给汉俳诗友2015年春节的礼物段乐三去年自由诗赛场,我逛了几圈,没有见到用汉俳参赛的作品。

为什么?有三种可能:一种是汉俳语句精炼、韵味十足像词令,根本没人把它当作自由诗对待。

二种是汉俳小巧,不像常见的自由诗那样泼泼洒洒,故而被人轻薄。

三种是写作汉俳的人,自己并没有把汉俳当成自由诗来运作,守住三句一首诗不敢大胆突破、创新。

2009 年11月上旬,我在重庆西南大学参加“第三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 期间,一天晚膳,与《诗刊》主编叶延滨先生同桌。

膳后,我问他,为什么你主持的诗刊未见发表汉俳?他回答说,他还没有弄清楚汉俳是格律诗还是自由诗。

不过,2000年诗刊社举办“绿色地球杯”自由诗大赛,我的参赛诗是汉俳《绿舍》:水影绿篱笆屋后幽篁屋角花窗外挂枇杷评委没有排斥这首诗,还获了三等奖。

可是,评语只说了“精巧可爱”几个字,或许评审人也没把我的诗当着汉俳对待。

汉俳是申国诗歌众多品种中年轻的一种,1980年5月30日才定名,只有5字7字5字组成5、7、5三句体型为一首诗的规定。

写格律诗的人,可以按照格律句型来写;写半格律半自由诗的人,也可随意讲点韵味来写;写自由诗的人,亦可口语成章。

总之,只要守住“5、7、5” 的体型,能写出诗味来,怎么写都行。

写作这么自由的汉俳,是格律体还是自由体?重要吗?重要的是,诗人选择自己喜爱表达的方式来写汉俳,写出品味写出风格,才是。

我想证明汉俳这种汉语诗歌的长处,曾经为汉俳诗友做了三种尝试,先后出版了三部尝试性的个人汉俳诗选:一是用手机即兴写下的253首汉俳,再用短信形式发给朋友,说明汉俳因为精巧可以随时记下心中灵感。

二是一个题目用两首或者多首连作来完成的500首汉俳,说明汉俳同样能够写出内容丰富泼泼洒洒的篇章。

三是用汉俳写爱情诗200首,说明汉俳虽然短小,也能表达心中细腻的情感。

汉俳是新生的诗歌品种,而且自由。

但是,它有“5、7、5” 三句为一首诗的体型,也难怪别人不把它当作自由诗。

《中国古代文学》《乐府诗集》中的俳歌辞初探

《中国古代文学》《乐府诗集》中的俳歌辞初探

《乐府诗集》中的俳歌辞初探【论文提要】俳歌辞是俳优化装表演时作唱歌辞,其文体特点以四言为主、协韵,可歌可诵;其源头是先秦优语;俳歌辞与赋关系密切;后世文人的拟作已失去表演的意义,演变成纯案头的俳谐体。

【关键词】俳歌辞/侏儒导/唱诵/四言韵语/赋【Abstract】This thesis is trying to carry out a research on the Pai Ge Ci in the Yue Fu Shi Ji, and points out that Pai Ge Ci is the lyrics when the Fou make up and perform. The main literary form is one sentense of four words and almost rhyme at the last word among each sentense. It can be sung or read. The source of Pai Ge Ci is the spoken language of the Fou of Xian Qin Dynasty. And it has close relation with Fu. The parodies of the scholars of later ages have lost the meaning of performance, and have developed into a purely desktop Pai Xie Ti.【Key words】Pai Ge Ci / Zhu Ru Dao / sing and read / one sentense of four words and rhyme / Fu引言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是现今遗留下来收集乐府诗最完备的集子,卷五十六舞曲歌辞五,在“散乐附”条目下录有俳歌辞一首,是汉代古辞,又名《侏儒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邦交正常化后 两国的学者、诗人交往频繁, 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两国的学者、诗人交往频繁, 促进两国文化交流,亦让更多中国人认识到俳句。 促进两国文化交流,亦让更多中国人认识到俳句。 1980年5月30日,中日友好协会首次接待大野林 大野林 年 月 日 中日友好协会首次接待大野 火为团长的“日本俳人协会访华团”。日方送来 火为团长的“日本俳人协会访华团” 松尾芭蕉、与谢芜村、正冈子规等古代俳人的 了松尾芭蕉、与谢芜村、正冈子规等古代俳人的 诗集。在场的赵朴初诗兴勃发, 赵朴初诗兴勃发 诗集。在场的赵朴初诗兴勃发,参照日本俳句十 七音,依照中国传统诗歌创作的声法、韵法、 七音,依照中国传统诗歌创作的声法、韵法、律 法等特点写了三首短诗, 法等特点写了三首短诗,就是中国诗歌史上的第 一组汉俳。当天在北海仿膳宴席上,林林也即兴 一组汉俳。当天在北海仿膳宴席上,林林也即兴 北海仿膳宴席上 创作了两首汉俳《迎俳人》 创作了两首汉俳《迎俳人》。
2、押同部异声韵的汉俳, 、押同部异声韵的汉俳, 无双花果地, 例: 无双花果地, 荔枝树上吃荔枝, 荔枝树上吃荔枝, 欣逢挂绿时。 欣逢挂绿时。 这是著名诗人林林所写的羊城杂咏三首 其二)。 )。“ (其二)。“地”、“枝”、“时”在 十三辙”中归属“支齐韵” “十三辙”中归属“支齐韵”。虽然 属仄声, “地”属仄声,“枝”、“时”属平声 却符合汉俳的押韵要求, 韵。却符合汉俳的押韵要求,此诗采用 的是押同部异声韵。 的是押同部异声韵。
四、选用季语 季语又称季题, 季语又称季题,是汉俳区别于其它诗的 要素之一。所谓季语就是在作品中, 要素之一。所谓季语就是在作品中,要 有反映季节、时令、动物、植物、天文、 有反映季节、时令、动物、植物、天文、 地理、风俗、宗教等方面的词语。汉俳 地理、风俗、宗教等方面的词语。 中有只反映一方面的季语即可。 中有只反映一方面的季语即可。季语可 放在三句中的任何一句中, 放在三句中的任何一句中,且至少应在 一句中出现。 一句中出现。
三、汉俳的押韵技巧 汉俳既然是中华诗词一种新的体裁形式。 汉俳既然是中华诗词一种新的体裁形式。 如果用文言文写一般还是要押韵的。 如果用文言文写一般还是要押韵的。汉俳 中的三句应同押一韵或第一句、 中的三句应同押一韵或第一句、第三句押 如果用白话就写也可以不押韵, 韵。如果用白话就写也可以不押韵,但还 是尽可能押韵为好, 是尽可能押韵为好,这样读起来才能朗朗 上口、有韵味。 上口、有韵味。朗朗上口并有韵味是汉俳 的一个要素。 的一个要素。
二、汉俳的创意 汉俳在创意上与中华诗词中的其它体裁一样,具有“起承转合” 汉俳在创意上与中华诗词中的其它体裁一样,具有“起承转合” 的特点。第一句要有一个较完整的诗意,叫做起; 的特点。第一句要有一个较完整的诗意,叫做起;第二句有接承 上句意图并转接下句的任务,叫做承转;第三句是结句,叫做合, 上句意图并转接下句的任务,叫做承转;第三句是结句,叫做合, 第三句在意思表达上,一定要收好。也就是说必须合好。 第三句在意思表达上,一定要收好。也就是说必须合好。 天意为安排, 例:天意为安排, 高野樱花待我开, 高野樱花待我开, 喜气近人来。 喜气近人来。 这是赵朴初先生写的汉俳《访高野山》 其一 其一)。 这是赵朴初先生写的汉俳《访高野山》(其一 。诗的第一句说的 访高野山是“天意的安排,是天公作美。 是,访高野山是“天意的安排,是天公作美。”收到了诗在创意 的作用。第二句“高野樱花待我开, 上“起”的作用。第二句“高野樱花待我开,”可以理解为高野 山上的樱花正等待着我的来临而盛开的呢! 山上的樱花正等待着我的来临而盛开的呢!句子在意思表达上完 成了“承转”的任务。随后的“喜气近人来。 起到了“ 成了“承转”的任务。随后的“喜气近人来。”起到了“合”的 作用。并且收的很好。喜气带出了人气,喜气、人气都有了。 作用。并且收的很好。喜气带出了人气,喜气、人气都有了。
汉俳的分类: 汉俳的分类: 汉俳纵向分为古典汉徘和现代汉俳, ①汉俳纵向分为古典汉徘和现代汉俳,横向分为格律汉俳 和风体汉俳。 和风体汉俳。因此古典汉徘又分为古典格律汉俳和古典风体 汉俳,现代汉俳又分为现代格律汉俳和现代风体汉俳。 汉俳,现代汉俳又分为现代格律汉俳和现代风体汉俳。 古典汉徘:就文学体裁而言, ②古典汉徘:就文学体裁而言,古典汉俳是以长短有致的 俳句和语言节奏的和谐性为载体,运用汉语言文言文, 俳句和语言节奏的和谐性为载体,运用汉语言文言文,再现 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 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 现代汉徘:就文学体裁而言, ③现代汉徘:就文学体裁而言,现代汉俳是以长短有致的 俳句和语言节奏的和谐性为载体,运用汉语言白话文, 俳句和语言节奏的和谐性为载体,运用汉语言白话文,再现 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 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 风体汉俳:就文学体裁而言, ④风体汉俳:就文学体裁而言,风体汉俳是以长短有致的 俳句和语言节奏的一般和谐性为载体, 俳句和语言节奏的一般和谐性为载体,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 语言艺术。 语言艺术。 格律汉俳:就文学体裁而言, ⑤格律汉俳:就文学体裁而言,格律汉俳是以长短有致的 俳句和语言节奏的最高和谐性为载体, 俳句和语言节奏的最高和谐性为载体,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 语言艺术。 语言艺术。
和风化细雨, 和风化细雨, 樱花吐艳迎朋友, 樱花吐艳迎朋友, 冬去春来早。 冬去春来早。 ——曾经的 曾经的2007年4月24日,温总理在 曾经的 年 月 日 日本进行的中日关系“融冰之旅” 日本进行的中日关系“融冰之旅”,他首次吟 诵了自己所作的汉俳。 诵了自己所作的汉俳。
春到瑞雪迎, 春到瑞雪迎, 宾朋齐聚自东瀛 东瀛, 宾朋齐聚自东瀛, 世代传友情。 世代传友情。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南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 海紫光阁会见了出席第五届中日友好 海紫光阁会见了出席第五届中日友好 21世纪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双方委员。 世纪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双方委员。 世纪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双方委员
张步学《洽川写意》 张步学《洽川写意》 之一 湖水碧连天, 湖水碧连天, 悠悠两排钓鱼竿, 悠悠两排钓鱼竿, 成败一线牵。 成败一线牵。 之二 小槐趁时栽, 小槐趁时栽, 梦里一片白花开, 梦里一片白花开, 蝶来香满腮。 蝶来香满腮。
陈大远《 陈大远《绿》 之一《窗前》 之一《窗前》 细雨辨无踪, 细雨辨无踪, 瘦竹轻摇听有声, 瘦竹轻摇听有声, 窗前次第青。 窗前次第青。
1922年俞平伯在《诗》创刊号上曾撰文说:“日本亦有俳句, 年俞平伯在 创刊号上曾撰文说: 日本亦有俳句, 都是一句成诗。可见诗本不见长短,纯任气声底自然, 都是一句成诗。可见诗本不见长短,纯任气声底自然,以为节 我认为这种体裁极有创作的必要” 呼吁以中文仿照日本 奏。我认为这种体裁极有创作的必要”,呼吁以中文仿照日本 俳句创作新体裁的诗 但回响不大。 创作新体裁的诗, 年代中国 俳句创作新体裁的诗,但回响不大。1920年代中国诗坛兴起 年代中国诗坛兴起 短诗热”一些作家写了一些具有俳句特征的短诗, “短诗热”一些作家写了一些具有俳句特征的短诗,表现瞬间 感觉,形式凝练简洁,例如汪静之 汪静之的 惠的风》 何植三的 感觉,形式凝练简洁,例如汪静之的《惠的风》,何植三的 农家的草紫》 潘漠华、冯雪峰等人的 春的歌》 等人的《 《农家的草紫》,潘漠华、冯雪峰等人的《春的歌》等,但这 些短诗只能说是受了日本俳句篇幅短小和某些创作特点的影响, 些短诗只能说是受了日本俳句篇幅短小和某些创作特点的影响, 不算是汉语的“俳句” 不算是汉语的“俳句”。
3、隔句押韵的汉俳。 、隔句押韵的汉俳。 篱畔舞姿昂。 例:篱畔舞姿昂。 歌词出自名家手, 歌词出自名家手, 和音久绕梁。 和音久绕梁。 这是是著名女诗人林岫作的一首汉俳。 这是是著名女诗人林岫作的一首汉俳。 诗中的“ 中华新韵》 诗中的“昂”、“梁”在《中华新韵》 中归“唐韵” 而第二句中的“ 中归“唐韵”。而第二句中的“手”是 不押韵的。此诗做到了隔句押韵。 不押韵的。此诗做到了隔句押韵。
汉俳特点 第一:体裁短小,可即事即情即景即感成诗, 第一:体裁短小,可即事即情即景即感成诗,立 马可就,易咏易记,雅俗皆宜。 马可就,易咏易记,雅俗皆宜。 第二:抒情为主,体式虽小,但要情长味浓, 第二:抒情为主,体式虽小,但要情长味浓,使 人读后深感芳郁酒前,爱不释手。 人读后深感芳郁酒前,爱不释手。 第三:措辞纤巧,以言浅意雅为高, 第三:措辞纤巧,以言浅意雅为高,情境幽美为 佳。 第四,句子整炼。 谱式, 第四,句子整炼。 353,575谱式,序不可变。 , 谱式 序不可变。 第五,昔韵和谐,一般耍句句用韵,一韵到底。 第五,昔韵和谐,一般耍句句用韵,一韵到底。 也有只在首句与尾句押韵的。 也有只在首句与尾句押韵的。
汉俳之格律表: 汉俳之格律表: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①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 ②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仄仄平。 平仄仄平。 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 ③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 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④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1、带有季节、时令季题的汉俳 、带有季节、 表示季节、时令的季语, 冬是季语, 表示季节、时令的季语,春、夏、秋、冬是季语,也可 用风来表示季语,如东风、南风、西风、 用风来表示季语,如东风、南风、西风、北风等用来表 示春夏秋冬。清明、七夕、元宵等词语也是季语。 示春夏秋冬。清明、七夕、元宵等词语也是季语。还有 些暗示季节的季语,如:“梅雨”、“落花时节”、 些暗示季节的季语, 梅雨” 落花时节” 岁暮” “岁暮”等。 花香飘四季, 例:花香飘四季, 要看花城花市闹, 要看花城花市闹, 岁暮逛花市。 岁暮逛花市。 这是著名诗人林林所写的羊城杂咏三首(其三)。第一 这是著名诗人林林所写的羊城杂咏三首(其三)。第一 )。 句中的“四季” 第三句中的“岁暮”均是“季节” 句中的“四季”、第三句中的“岁暮”均是“季节”或 时令”方面的季语(季题)。 “时令”方面的季语(季题)。
汉俳是仿照日本俳句的形式, 汉俳是仿照日本俳句的形式, 以中文创作的韵文, 以中文创作的韵文,是五四 新文化运动后, 新文化运动后,中日文化交 流的产物。就文学体裁而言, 流的产物。就文学体裁而言, 汉俳是以长短有致的俳句和 语言节奏的和谐性为载体, 语言节奏的和谐性为载体, 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 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