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当劳《婴儿摇篮篇》广告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麦当劳广告《坐摇椅的小孩子》案例赏析在看过的广告创意短片中,印象最深的还是麦当劳的广告《坐摇椅的小孩子》,短片中一个婴儿坐在秋千椅上。
秋千上升时,小孩笑了;下降时,小孩哭了。
镜头转向正对秋千的窗户,窗外有个木牌,顶部是麦当劳金色的“M”标志。
当秋千上升的时候,婴儿可以看到,所以笑了,反之,就哭了起来。
母亲走过来看到窗外的麦当劳标志后才明白小孩子是怎么回事!
这个广告在设计方面,首先是视觉冲击力比较强。
广告画面上的小孩子是一个可爱的外国小孩,容易吸引电视观众的注意力。
再次小孩子的笑声和哭声非常的清脆,在听觉方面也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忙碌的观众较能被这种声音效果驻足观赏!最后是短片的情节设计上,悬念性比较强,观众首先被调动起好奇心,为什么小孩子一会哭一会笑呢,继续看下去才会解开谜底,原来是想吃麦当劳啦,不禁会心一笑!广告简单明了,观众也能从广告中看到婴儿的笑而心情愉悦。
再次这个广告属于麦当劳广告文化中的“儿童欢乐篇”,此类广告主要面向青少年儿童这一消费群体。
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为麦当劳提供了广阔的儿童消费市场。
孩子是家庭的核心,是小皇帝。
新文化给中国的消费结构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百货商店和超市摆满了儿童物品,无论是孩子们必备的,还是想要的,抑或是父母想到的可能对他们的宝贝孩子有益的东西。
每到周末,主题公园里到处都是父母和孩子们的身影。
小孩子俨然成了中国
最主要的消费者。
不论家庭是否能承担必要或不必要的消费,家长总是最先满足孩子的愿望。
麦当劳大量以小孩为主题的广告,反映了中国这一特有的现象。
推广的重点都在小孩的需求层面,一方面希望培养小孩从小吃快餐的习惯,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小孩的带动,能吸引整个家庭成员都到店中接受温馨的服务。
以年轻、活泼作诉求,希望提供一个轻快的用餐环境。
广告中简单的画面,婴儿时笑时哭令观众产生好奇,继而往后看才知道原来是麦当劳的标志令婴儿感受到欢乐,很好地传达了,麦当劳给儿童带来欢乐的意思。
家长为了孩子欢乐,很有可能就会带孩子到麦当劳店里就餐!
最后谈一下这个广告在中国的效应。
麦当劳一直试图在中国市场上树立本土化的形象,这一点通过其广告包含的价值和文化表现了出来。
广告创意源自对中国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变化的敏锐洞察,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的深刻理解,显示出麦当劳尊重并关注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以及中国人民在消费和文化交流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麦当劳依然采用西式的手法来包装广告,这一点相当重要。
中国的广告和麦当劳大相径庭。
本土广告都是直白式的,着重于提供细节信息。
在某种意义上,本土广告还停留在美国二十世纪50年代的水平,那时候的广告俨然是专家和权威。
美国广告很受中国电视观众的喜爱。
美国广告在背景音乐、动感画面、创意设计和幽默感方面极具特色,他们宣传品牌价值而不是传递细节信息。
但是在增加了趣味性和故事性的同时,它的太有“内涵”,不直观的传达信息也使得许多中国观众在看过广告后,并不明白其意图,也就达不到其追求的广告宣传效应!
总体来说,这个广告还是既有故事性有吸引力,又比较通俗易懂为观众接受的。
因此,在广告设计既要有创意又要达到宣传效益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