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课堂常规养成的研究课题方案
(完整版)体育学科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验研究
(完整版)体育学科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验研究
体育学科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验研究
体育运动对每个人的健康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可以使人体格强健、体形美观,使人精力充沛、体力旺盛;运动可以让心中积聚的不良情绪和社会压力得到宣泄和释放,有效预防现代文明病;运动可以增强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预防和治疗疾病;运动还有助于培养人们勇敢顽强的性格、超越自我的品质、迎接挑战的意志和承担风险的能力,有助于培养人们的竞争意识、弘扬协作精神和树立公平观念。
我们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周边的农村,家庭教育普遍缺失。而良好习惯的养成关键是在小学中低年级段,尤其是在小学一年级。因此,小学体育学科的教学和体育活动的开展,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其以后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有着重要意义。
一、体育学科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益处
1.开展体育锻炼能够促进小学生的生长发育
开展体育锻炼能增强孩子各器官的功能,使孩子体格健壮。因为体育运动改善了血液循环,对骨骼起着一种机械刺激的作用,使骨骼组织得到了更多的营养,所以,开展体育锻炼能促使骨骼生长加速,使孩子的身高随之增长。运动还
能锻炼孩子的四肢,增强肌肉力量,使动作更加灵活。
2.体育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现在的小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颇受宠爱,这使得不少学生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他人的感受。然而,体育课程的很多运动都需要学生进行合作才能很好地完成。如在球类项目(篮球、足球)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其集体性和竞争性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应变能力,让学生明白,球类比赛依靠的是集体力量和相互之间的密切配合,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取得胜利,从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很多班级通过参加比赛或其他集体项目活动,班级面貌有了很大改观,很多班主任都对自己班里学生通过参加体育活动
试析小学一年级学生体育课堂常规培养策略
试析小学一年级学生体育课堂常规培养策略
小学一年级学生的体育课堂常规培养策略,是指通过体育课堂上的常规行为规范和日
常活动的安排,帮助孩子们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
展。
一、课前准备
体育课堂上,学生的课前准备是很重要的一环,它能够直接影响到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培养小学一年级学生体育课堂常规时,需要注重以下方面。
1. 着装准备
学生在体育课上需要穿着适合运动的服装,如运动鞋、运动服等,既能够保护自己的
安全,又能够使运动更加舒适自在。教师可以通过课前提醒或班级规定,帮助学生形成良
好的着装准备习惯。
2. 身体准备
在进行体育运动之前,身体的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需要在课前做好身体拉伸、
热身等准备活动,这样能够有效预防运动伤害,并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课
前体育操、集体热身等环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身体准备习惯。
3. 器材准备
体育课上需要使用一些体育器材,如球、杠铃等,这些器材的准备也是很关键的。教
师可以在课前检查这些器材的数量和状态,提前做好安排和调配,避免因器材不足或损坏
而影响课堂教学。
二、课堂表现
在体育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和行为也是需要规范的。教师可以通过下面的策略,帮助
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表现习惯。
1. 注意听课
学生需要认真听取教师的指导和讲解,遵守课堂规定,不打闹、不讲话、不互相干扰。教师可以通过问答、例题等方式,引导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同时树立良好
的听课习惯。
2. 敬业认真
教师在讲解体育动作和技能时,需要认真、耐心地进行教学,不急于求成,帮助每个学生掌握技能,尤其是对于初学者,更要秉持着“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认真和耐心,从而树立对体育课堂的热爱和信心。
小学体育课堂常规养成的研究》课题方案
小学体育课堂常规养成的研究》课题方案
南麻小学李晓攀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当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开,与以往历次课程改革相比,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获取知识并获得终身发展创造条件,使学校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然而,在当前学校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们积极参与新课程的教学,努力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改革学习方式,促进教学的民主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新倾向”和“新问题”。在各种规格的评优、公开示范课中,教师一味追求热闹、活跃的气氛,出现了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的现象,体育新课程教学只是“形似”而不是“神似”,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初中阶段的体育课堂教学中,更应该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注重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标准。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前发展,同时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从而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产生影响。让学生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表现出来的效果是一生的长期效益而非一节体育课的快乐。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常规”概念的界定:经常实行的规矩或规定。“养成”概念的界定:培养而使之形成或成长。《吕氏春秋·本生》:“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他年十二岁上就游庠的,养成一肚皮的学问。”巴金《观察人》:“我养成了观察人的习惯。”2.教育。宋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宋曾巩《筠州学记》:“令汉与今有教化开导之方,有庠序养成之法,则士於学行,岂有彼此之偏,先后之过乎?”。“体育课堂常规”概念的界定:顾名思义,就是体育课堂中经常实行的规矩或规定。是保障教学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的正常运行,对教师和学生双方制定的一些要求,这些要求是的整个体育在教学中,有一个完整的对账制度进行约束。体育的常规对于小学体育教学来说,具有十分正要的意义。他不仅能帮助教师更好的更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还能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另外,它还能有效防止教学过程中发生事故,让教学更加的规范化更标准,更高效的提高教学质量。
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课堂常规教育
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课堂常规教育
经过的教学、观察、实践,我发现在小学阶段,低年级教学是基础。这个基础是否扎实,对以后教学的顺利开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体会如下:
一、注意教学常规的养成
形体课对于低年级的年龄段学生来说一直是抽象和模糊的,差不多什么都不会,什么都要老师教,所以想要在形体课中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常规的养成是至关重要的。在形体课中,教学常规大致有:课前、课中、课后。各个常规又包含很多方面的内容:
1、课前常规:在正式课的教学开始实施前,教学常规的培养和形成对于学生是首要的。教师要注意备好课,教师提前到达教室,等上课铃响了,就组织学生排队在舞蹈房门口;学生要注意准备好服装,穿舞蹈鞋,舞蹈衣,一些锋利的物品不能带,如铅笔、小刀等,钥匙不要挂在脖子上,女生头上不要戴卡子。
2、课中常规:教师要准时上课,注意上课礼节,安排好病弱学生见习,教育学生注意安全和自我保护,鼓励学生刻苦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不得无故离开,及时表扬和批评,注意按时下课。作为形体课的宗旨是让学生认识到什么姿势是美的,身体处于何种状态是健康向上的,而规范标准的学习行为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它能带给孩子明确的学习行为要求,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和行为举止,是形体教学的基础,更何况好的习惯养成对以后的教学工作实施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这已经在我的课上得到较好的收获。
我认为在常规方面吝啬时间,要坚持到底,中间不能有丝毫懈怠,如果这样,会前功尽弃。良好的纪律是课堂实践的最基本保障,在形体课上我始终坚持着。
只要让学生从小就喜欢形体训练,不去害怕或讨厌它,愿意跟老师一起参与练习就可以算是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因为我认为在低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终目的。
体育大课间的研究与实践课题
体育大课间的研究与实践课题
体育大课间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体育大课间的组织与管理:研究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场地和人员,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体育活动,同时保证活动的安全和有序。
2. 体育大课间的活动内容与形式:研究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兴趣和体质等特点,设计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内容,包括传统的体育项目和新兴的体育项目,并探讨不同的活动形式,如个人、小组和集体活动等。
3. 体育大课间的效果评估: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评估体育大课间对学生身心健康、体能素质、运动技能等方面的积极影响,同时了解学生在体育大课间中的表现和反馈,为进一步优化活动提供依据。
4. 体育大课间的师资培训与资源开发:研究如何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以更好地指导和组织体育大课间活动。同时,探讨如何利用各种资源,如场地、器材、资金等,为体育大课间提供更好的条件和保障。
5. 体育大课间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如何在体育大课间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传承民族精神。同时,探讨如何创新体育大课间的形式和内容,使其更加符合时代潮流和学生需求。
通过以上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可以促进体育大课间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小学体育教研活动计划(11篇)
小学体育教研活动计划(11篇)
小学体育教研活动计划1
加强体育课堂教学的常规管理。推动体育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提高体育教师的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和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为指导,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工作目标,认真贯彻学习新课程标准。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高标准,高质量作好学校体育工作。
二、工作目标:
1、加强体育课堂教学的常规管理。推动体育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提高体育教师的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和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2、加强运动队训练工作,保证训练时间、提高训练质量,认真制定训练计划,积极主动的开展训练活动。为提高学生的竞技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
3、认真抓好群体工作,保证两课两操质量,安排好体育课外活动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工作,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
三、工作重点及活动安排
1、加强体育教学工作管理,积极组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提高体育教师授课水平,使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
2、认真安排好课间操和体育课外活动,保证课间操质量,体育教师必须带操。体育课外活动要安排合理,活动形式内容丰富。
3、开学初,尽快组织田径队、武术队、健美操队。加强训练,保证每天早晚两小时的训练时间,争取在各级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4、开学初,尽快组织每周四下午社团乒乓球活动。
5、5月组织校运动会和参加区运动会报名工作。
6、7月初组织部分运动员参加市运动会。
7、11月中组织校群体运动会工作。
小学体育低年级课堂教学常规建设策略[论文]
小学体育低年级课堂教学常规的建设策略
介绍了依据不同的班风、学生年龄特点,通过安全教育、激励评价、差异对待、培养自主能力,加强体育课前、课中、课后的组织与管理,在小学体育低年级教学中,建立良好的课堂常规,维持良好的教学环境,从而提升体育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体育课堂常规建设管理教学效率近两年来,广东省广州市区教育局明确规定了小学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的常规。由此可见,体育的课堂常规愈来愈受到重视。然而,事实是,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往往忽略了良好课堂常规的养成对教学所产生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体育课堂常规的涵义
什么是体育课堂常规?即在体育课上教师和学生都要遵守的“行为规范”。这些“行为规范”是广大体育教师经过长期的体育教学实践,不断总结出来的经验,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而采取的保证体育课顺利进行的程序性工作,这和其他工作岗位上的程序性工作有着同样的意义。同时,体育课堂教学常规也是符合学校的有关教学规定,并与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程序相匹配的教学制度。
二、体育课堂常规现存问题
1.疲于应对繁重的教学任务,课堂出现“放羊式”的教学
由于教师编制受限,体育老师课时量多,应对教学任务之余,常显精力有限,造成对课改研究不深入,于是课堂教学荒废对常规习惯的要求,得过且过,不追求教学质量。
2.教师自我要求不高,课堂教学过于随意
教师素质参差不齐,课堂教学要求不规范,有些教师没能以身作则作用,课堂教学过于随意。如接听手机、聊天、随意离开上课地点等现象常常存在。
3.日常教学中肢体冲撞时而有之
近年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特别是集体项目,总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不文明行为。在低年级的教学里也会发生因小事而引起你推我撞,毫不讲理,自私的行为,往往老师为了处理这样的小事,而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而进一步恶化了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
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常规重要性及策略研究
43
海外文摘
小学生有着爱玩爱闹的天性,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非常高涨,如若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便会盲目地进行锻炼,也不懂得体育运动应该遵循的规则。小学体育课堂常规教学分为集合整队、师生问好、清点人数、宣布课的内容及要求、安全教育及检查服装、队列队形练习、准备活动等构成,教师需要将这几个环节纳入常规化教学,用以维持体育课堂的正常秩序,让每个学生都接受正确的体育锻炼,才能达到体育教学的目标。1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的重要性
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常规在符合学校的相关教学规定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教授学生一定的课堂常规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体育课程的认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从而增强课堂的氛围及课堂常规展现。第一,在小学体育课堂上需要先进行集合整队,这是常规教学中的首要内容。课的开始,学生的注意往往停留在上一节课或课间休息的各种活动和操场环境中有趣的对象上。通过集合整队,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不再自己玩耍,并在师生问好中,培养学生尊师重教的礼貌和礼节。教师除运用常规训练外,还可采用“看谁记得牢”、“快快集合”、“一切行动听指挥”等有趣的游戏,把学生的注意与兴趣移到体育课上来。第二,教师采取点名的方法,可以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注。当师生互相熟悉以后,教师可以通过清点人数方式替代点名,看学生是否都正常出勤,避免学生擅自离开体育课堂,有效防止出现意外事故。第三,在小学体育课堂上教师会将体育锻炼的内容和要求告诉学生,帮助学生将学习内容和目标的明确,有利于学生做好上课的思想与心理准备[1]。第四,安全教育和安全检查也是小学体育课堂常规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安全意识一般比较薄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加强安全教育,向学生反复强调安全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够对安全要求产生深刻印象,从而最大限度降低出现安全事故的概率。在常规教学中,每个学生都能够将安全放在首位,不仅自己可以做到安全,也能够监督其他同学的行为,让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始终处于安全的状态。第五,队列队形能够使学生从小养成正确的站立、行走等良好习惯,使他们的肌肉和骨骼得以正常协调地发育,使全身的肌肉协同、对抗而完美地收缩和放松,保持一定的紧张度,减少学生出现驼背,鸡胸等脊椎和胸廓结构变形等问题,形成良好的身体姿势。在队列队形的练习中,学生根据教师的“口令”做规定的动作,并使自己的行动和集体协调一致。这就要求学生具有集体的组织观念和较强的纪律性。严格要求的队列队形练习,能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的精神。
小学体育微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体育微课题研究
体育课中有效“线条”对小学低段学生自我控制能力
的影响研究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小学低段学生上体育实践课时安全意识缺乏、练习效果不明显、教师的课堂组织混乱——这是新老教师都会遇见的“烦心事”。低段学生经常在体育活动中抢着做游戏、突然往前跑、随意离开队伍、注意力不集中等,这就给体育伤害事故创造了有利条件、给体育与健康实践的有效开展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通过一学年的低段教学发现,在体育课堂上教师多动动脑、勤动动手,画几根不同的线不仅能够将低段学生带来的“烦恼”渐渐消除,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遵守课堂纪律的良好品质、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有助于促进体育与健康课的有效实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
二、概念界定
自我控制能力是指受教育者依靠主观能动性按照社会目标,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转化控制的能力。自我控制是一个人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的掌握。它是人所特有的一种特殊的活动。
体育素养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与体育教育的影响所形成的,包括体质水平、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育技能、体育个性、体育品德等要素的综合素质与修养。
绘画时勾勒轮廓的线,有曲线、直线、折线,有粗线、细线,有实线、虚线,统称“线条”,在体育场上使用白色或者其它颜色画出的不同线条,目的在于区分场地的作用。
三、理论依据
1. 自我控制是一个人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的掌握。它是人所特有的一种特殊的活动。人的活动就其针对性而言有两种:一种是针对客观世界,人通过各种物质工具与技术手段改造客观世界,从而达到控制客观世界的目的,物质工具及技术手段愈高级,人对客观世界的控制水平就越高;另一种则是针对主观世界的,人对主观世界的控制则是运用记号乃至词、语言这些精神工具,通过自我意识而达到控制自身心理和行为的目的。自我控制水平的高低是与一个人的个性品质与自身锻炼密切联系着的。
小学学体育教育调查研究工作计划(精选17篇)
小学学体育教育调查研究工作计划(精选17篇)
小学学体育教育调查研究工作计划篇1
一、指导思想:
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结合阳光体育活动,我们体育组将继续学习素质教育的先进理念,扎扎实实搞好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继续加强新课程标准的研究,深入开展体育课程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水平和实践能力,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进一步提高大课间活动的质量,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教会学生强身健体的方法,培养学生热爱运动的兴趣,使他们乐学、爱学、会学,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工作内容:
1、加强师德建设,做到言教身教相结合,继续致力于教研组的组风建设,提升教师的工作热忱,发挥每个教师的工作热情,团结、严谨、进取、共同把学校的体育工作做好、做实。
2、加强安全防措施。始终把“安全意识”放在首位,切实做好学校体育的安全工作,确保活动场地的完好与安全,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3、继续学习和研究《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认真参与体育课程改革,积极探索教学新思路。加强教研活动,以“学生为本”,以“健康第一”为原则,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自主学练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做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登记、上报工作。
4、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严格要求,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踏实的工作作风。力争做到业务精、能力强。
5、加强教研组科研意识,强化组内科研氛围。以科研指导教学,以科研服务教学,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使体育教学更趋向于科学化、规范化。
小学体育教研活动方案(精选6篇)
小学体育教研活动方案
小学体育教研活动方案
小学体育教研活动方案(精选6篇)
为了保障活动顺利、圆满进行,常常需要预先准备活动方案,活动方案是阐明活动时间,地点,目的,预期效果,预算及活动方法等的企划案。写活动方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体育教研活动方案(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体育教研活动方案1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倡导务实、创新的精神,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不断深化体育新课程改革,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关注体育运动技能教学认识的提高,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注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继续推进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教研工作的深入开展,进一步规范体育常规教学管理,加强对体育有效教学和教学评价的研究,加大体育信息资源中心的建设与利用,切实把服务于教师,服务于学校的理念落到实处。
二、具体要求:
1.继续以新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思想,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深入学习,领会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及相关理论,树立创新意识。努力提升教师以新课程标准理念为指导的教学业务和水平。
2.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级各类活动,互相听课,参评课程,多学习,多思考,多研讨,多积累成功经验,努力提高自身素养和教学水平。
三、主要工作:
九月份:
1、召开学校体育工作会议,讨论学习教学教研工作计划、教师体育课堂常规要求。
2、制订教师体育工作计划、组织和规范学校课间操。
3、组织学习《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相关内容。
4、召开学校体育委员关于课间操检查工作会,制定课间操考评办法。
5、落实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体育活动课安排工作
小学体育教研活动计划8篇
小学体育教研活动计划8篇
小学体育教研活动计划1
一、指导思想:
根据《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为全面提高教师学科执教能力,积极推进课程改革,转变教研观念,调整教研思路,提升教研层次,增强教研实效,发挥团体优势,打造强势学科,特制订计划如下。
二、工作思路:
1、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
理论学习是每一门学科教师的.基础工作,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更好的汲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更新负于朝代的教育观念。将教育教学研究的重心转移到提高执教能力上,开展常态下的有效体育课堂教学。更新教学内容及教法手段,摸索新的体育教学模式。
2、注重课例反思,提升有效教学。
提倡课堂教学细节思考,针对面临的教学问题,进行教改实践尝试与理性反思。认真写好教学反思,把写教学反思贯穿于日常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寻找更适合、更有效的教学形态,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3、重视教育科研,提高执教能力。
教育科研是教育教学的延续与提炼。重视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科研工作,有利于阶段性教学成果的呈现。在发现问题之后,有利于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作用于实践。更有效的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他们的执教能力。
三、各月工作安排:
三月份:
1、制订第二学期体育教研活动计划。
2、迅速正常教学秩序,各运动队开始正常训练。
3、呼拉圈比赛
4、承办晓春季运动会
四月份:
1、参加镇春季运动会
2、体育室内(外)器材的安全检查
五月份:
举行拔河比赛
六月份:
做好档案整理、归档工作。
小学体育教研活动计划2
为了进一步加强全县学校体育工作,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本行动计划。
小学体育学科校本教研
背景介绍
• 教研方式——课例研讨、叙事研究、问题 诊断、案例反思等 • 其实质意义是——创设“民主、平等、和 谐、开放”的教研环境,切实激活教师实 践课程、建设课程的热情和责任性,让教 师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 要确立一个意识——“把问题课题化、把工 作实验化、把过程科学化、把结果成果化”
我,作为一名教研员的情愫
(一)教学型教研(课例研究)
2、课例研究的实践模式(行动模式) (1)一人同课多轮 这里的“课”可以指35分钟的一节课(时间 纬度),也可以指一个单元(内容纬度)。 “一人同课多轮”——同一个教师连续多次 上同一课,内容重复,但行为不断改进。 (三课二反思、一小结)
(一)教学型教研(课例研究)
(2)多人同课循环 备课组或教研组的教师同上一节课。这 种模式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互动和问题的跟 进。 步骤:第一个教师上完课,第二个教师针对 第一个教师课堂存在的问题上第二次课, 以此类推,每次上课方案都是同伴集体共 同参与研制。(大规模学校、联合教研组) 这一方法的运用,能让教师切实感受到 课例研究、同伴互助的魅力和意义。
(一)教学型教研(课例研究)
教学课例研究报告的体例(课堂改进案例)
一、对教学设计的背景、思路与意图进行说明 二、如实描述课堂教学的实际进程,包括学生是怎 样学习的、师生是如何互动的。 三、对授课过程及效果的反思与讨论,对教学过程 及效果的反思与总结。
小学生体育课堂常规培养的内容和方法-最新教育文档
xx体育课堂常规培养的内容和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都希望学生能够遵守纪律、认真练习、积极参与,这就需要教师从第一堂体育课开始,循序渐进地规范学生的体育行为,以培养学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这四个方面的能力作为体育学习的终点。
一、xx体育课堂常规培养的基本内容
倘若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都表现优秀,那么他的体育课堂常规肯定很好。
一年级学生几乎没有什么“规矩”可言,所以从第一堂课开始,教师就要让学生学习规矩。笔者把体育课堂常规内容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部分。
(1)课前做好准备工作。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体育课前要做到穿好运动衣、运动鞋,上好厕所;不要随身携带与教学无关的玩具、学习用品以及危险物品,避免在运动时出现安全事故;能够迅速排队集合,站队时做到快、静、齐;不无故请假、迟到、早退,有事向教师请假,获得批准后才能离开。
(2)课中,学生需要养成的习惯有很多。如认真听、看,积极思考,养成观看示范(展示)的习惯、站队和走路的习惯(队形、站姿、坐姿等),了解如何听口令,如何拿、送器材,如何开展小组合作活动,如何处理课堂突发事件(如摔倒、摔伤、碰伤等)。(3)课后,学生应做到“一坚持三不要”,即坚持锻炼身体,不要马上喝水,不要马上洗澡,不要马上吃饭。
二、xx体育课堂常规培养的方法
1.坚持教育的一致性和一贯性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学生成长的三大主要环境。现在,许多家长和教师都误认为学体育没前途,体育课不如语文课、数学课、英语课重要,而这种思想与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理念是相悖的,所以,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形成对体育学习重要性的统一认识。另一方面,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不能跑、不能跳、不能投,上体育课就想请假。久而久之,学生不仅学不到体育本领,体质还会直线下降,影响学期末的评优,甚至还会对学生的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的建设策略
要求学生按照体育教师的要求来进 行体 育活动。 在体育 课结 项 新 生 事 物 的 出现 和 发 展 ,首 先 面 临 的最 大 问题 就 是 那 些 事项 ,
组织学生 积极 归还体育器 材 、 做放 松运动 , 并对 自己的学习 传统的厅式和观念 , 小 学体育课堂教学 常规可 以更 好地加强教育 束后 , 体育教师也要进行总结 , 总结 下堂课 的注意事项 。 方式的改革 , 但是在一些经济较为落后 的地 区, 传统 的教学 观念 和 效果 进行 总结 , 教学方式依 然存在着 。甚至一些学校至今没有重视起 小学体育教 学, 更谈不 l 建设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
俘 在 的 问题 制 订 相 应 的解 决 措 施 。
一
2 . 提高教师 队伍 的整体素质 提高小学体育教师 的专业素质能力和水平 ,才能发挥出小学
、
小 学 体 育 课 堂 教 学 常 规设 立和 开 展 的重 要 性
小 学体 育课堂教学常规可 以在体育教学中更好地增 强小学生 体 育课 堂教学 常规 的效果 , 从根本上改善教学 效果。ຫໍສະໝຸດ Baidu应 当对小学体 的学习效果 ,这些都是广大的小学体育教师在长期 的教 学实践 中 育教师的招聘进行严格 的把关 ,并组织培训提高小学体育教师 的
行体育教育 。 现在越来越 多的学校教育讲求素质教育 , 德智体美劳 行 为 的发 生 。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与要求的教案
尊敬的教师们:
小学体育课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是学生体格、心理和社交能力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训练。在开展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之前,有必要了解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与要求,以确保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体验感。今天,我将为您介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与要求的教案。
一、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小学体育课程的核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包括运动能力、
爆发力、协调能力、柔韧性等。
2.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体育课堂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
心理素质,比如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团队合作能力和勇气等。
3.传授运动技能:在小学体育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注重身体素质的培养,还应该传授各种
运动技能,比如游泳、篮球、足球等。
二、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要求
1.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注重安全
在体育课堂上,安全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小学体育课堂上,教师应该始终关注学生的安全,并做好充分的准备。当学生进行高风险的运动时,教师应该特别关注学生的身体状况,确保他们能够安全地进行这些活动。同时,在课堂上要灵活的应对各种紧急情况。
2.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注重体验和趣味性
在小学体育课堂上,教师应该通过让学生参与各种有趣的活动来增加他们的体验和趣味性。教师应该利用好不同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性的教室。在组织各种活动时,应该注意活动的难度和性质,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并且不会造成任何伤害。
3.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注重引导和培养
在小学体育课堂上,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比赛意识和竞争意识。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意愿,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以便发掘他们的潜能。同时,注重全面培训,帮助学生在多个方面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体育课堂常规养成的研究课题方案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小学体育课堂常规养成的研究》课题方案
南麻小学李晓攀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当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开,与以往历次课程改革相比,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获取知识并获得终身发展创造条件,使学校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然而,在当前学校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们积极参与新课程的教学,努力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改革学习方式,促进教学的民主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新倾向”和“新问题”。在各种规格的评优、公开示范课中,教师一味追求热闹、活跃的气氛,出现了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的现象,体育新课程教学只是“形似”而不是“神似”,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初中阶段的体育课堂教学中,更应该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注重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标准。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前发展,同时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从而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产生影响。让学生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表现出来的效果是一生的长期效益而非一节体育课的快乐。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常规”概念的界定:经常实行的规矩或规定。“养成”概念的界定:培养而使之形成或成长。《吕氏春秋·本生》:“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他年十二岁上就游庠的,养成一肚皮的学问。”巴金《观察人》:“我养成了观察人的习惯。”2.教育。宋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宋曾巩《筠州学记》:“令汉与今有教化开导之方,有庠序养成之法,则士於学行,岂有彼此之偏,先后之过乎?”。“体育课堂常规”概念的
界定:顾名思义,就是体育课堂中经常实行的规矩或规定。是保障教学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的正常运行,对教师和学生双方制定的一些要求,这些要求是的整个体育在教学中,有一个完整的对账制度进行约束。体育的常规对于小学体育教学来说,具有十分正要的意义。他不仅能帮助教师更好的更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还能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另外,它还能有效防止教学过程中发生事故,让教学更加的规范化更标准,更高效的提高教学质量。
三、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对体育课堂常规养成的研究,寻找课堂常规养成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正对性的策略。
2. 通过对体育课堂常规养成的研究,引起大家对课堂常规中,学生好习惯养成的重视。为有序的课堂教学提供保障。
3.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保障课堂常规的有序进行。
四、研究内容与重点
1.了解体育课堂常规,在体育课程中的意义,特别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内涵。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际的研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对学生更加科学全面的要求。
2.从体育课堂常规存在的问题入手,体育课常规出现问题,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考虑,教师自我教学状态散漫,导致常规不规范,还有教师自我要求不严格,致使能力不能快速提升,使得常规过于形式化。以及教学策略导致准备不足,无法灵活应对课堂的变化,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考察研究,课堂常规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效果。
3.从教学常规要求的改进策略入手,找到有效的方法提升课堂常规,课堂常规的改进策略必须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在此基础上提升教学的效果,让学生受益。改进的策略要对学生、老师、学校具有可操作性。改进的策略是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师资力量的选拨设立了更高的门槛。对全体老师有了更高的要求,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
五、课题研究思路
为了实现以上研究目标,课题组设计确定了以下研究思路:
1.了解学生。
真正地了解学生是教育的重要条件和前提,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传统教育中,师生的接触总是教师主动,学生被动。在了解学生的时间安排上,教师总从方便自己的角度考虑。所以我们应认识到教育对象具有复杂性,他们不是二维的平面,而是多维的。本课题通过观察法、记录法、谈话法等方法直接了解学生,还可以通过调查法、考验法等去间接了解学生。
2.调查现状。
经过前阶段的听课、调查访问,发现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及时更新,受以前应试教育影响,只注重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更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较多品德学科由语文老师兼,平时工作较忙,没有更多的时间研究品德的教学,表现为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资源缺乏,课堂教学实效低。
3.整合教材。
品德学科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课程,因此,课程资源需要开发、需要整合、需要文化再生。新课程理念也强调“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意思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成为教材的执行者,更应成为教材的重组者、建设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在不违背课程要求下,可以结合本地、本校、教师本人和学生的实际,对教材进行富有个性的重组、拓展和发挥,以便更好地落实具体教学内容的“三维目标”。本课题将通过对现行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的梳理,提炼形成一系列适于各年级学生活动的研究性小课题,做到课程整合、资源共享。
4.学习方式探究。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是由学生自主而不是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
(2)探究学习:新课程要求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要转变单一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倡导探究学习。
(3)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指的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观念,合作学习的主要活动是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活动,它首先要制定一个小组学习目标,然后通过合作学习活动对小组总体表现进行评价。
其次,尝试在教学过程中的各阶段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各种学习方式。如:
1)课前准备:问卷调查、搜集资料、参观访问等。
2课堂教学:听故事、趣味竞赛、快乐游戏、情境体验、实验操作、画画做做、角色扮演、社会实践、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辩论、欣赏、成果展示等。
3)课外延伸:自我评价表、行动体验、家长评价、成长资料袋的搜集与整理等。
5.评价体系。
基于品德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品德教学更注重“过程评价”和“多元评价”。评价既要重视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要关注学生在品德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对生活的态度、能力、价值观和行为等新的认识与提升。
6.形成模式。
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理论的一个新课题,也是当前教学改革中值得重视的问题。教学模式可以帮助我们从整体上认识和探讨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表现形态,有利于我们从动态上去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规律。教学模式既是教学过程理论体系的具体化,又是教学实际经验的系统总结。它具体、简明、易于操作,便于人们理解和掌握,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本课题将在品德学科生活化、活动化、综合化的特点上,立足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基础上,形成各年级共性内容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