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鸿业微观经济学第四版成本论
高鸿业《微观经济学》第四版-课后答案(完整版)
《微观经济学》〔高鸿业第四版〕答案第二章1. 已知某一时期内某商品的需求函数为Q d=50-5P,供应函数为Q s=-10+5p。
(1)求均衡价格P e和均衡数量Q e,并作出几何图形。
(2)假定供应函数不变,由于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使需求函数变为Q d=60-5P。
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P e和均衡数量Q e,并作出几何图形。
(3)假定需求函数不变,由于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使供应函数变为Q s=-5+5p。
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P e和均衡数量Q e,并作出几何图形。
(4)利用〔1〕〔2〕〔3〕,说明静态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的联系和区别。
(5)利用〔1〕〔2〕〔3〕,说明需求变动和供应变动对均衡价格和均Q d衡数量的影响.解答:(1)将需求函数d Q= 50-5P和供应函数s Q=-10+5P代入均衡条件d Q= s Q,有:50- 5P= -10+5P得: P e=6以均衡价格P e =6代入需求函数d Q=50-5p ,得:Q e=50-520⨯6=或者,以均衡价格Pe =6 代入供应函数s Q=-10+5P ,得:Qe=-10+5206=⨯所以,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Pe =6 , Qe=20 ...如图1-1所示. (2) 将由于消费者收入提高而产生的需求函数d Q =60-5p 和原供应函数s Q =-10+5P, 代入均衡条件d Q =s Q ,有: 60-5P=-10=5P得7=Pe以均衡价格 7=Pe 代入dQ =60-5p ,得Qe=60-5257=⨯或者,以均衡价格7=Pe 代入sQ =-10+5P, 得Qe=-10+5257=⨯所以,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7=e P ,25=Qe (3) 将原需求函数d Q =50-5p 和由于技术水平提高而产生的 供应函数Q s =-5+5p ,代入均衡条件d Q =s Q ,有: 50-5P=-5+5P 得 5.5=e P以均衡价格5.5=e P 代入d Q =50-5p ,得5.225.5550=⨯-=e Q或者,以均衡价格5.5=e P 代入s Q =-5+5P ,得5.225.555=⨯+-=e Q所以,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5.5=e P ,5.22=Qe .如图1-3所示. (4)所谓静态分析是考察在既定条件下某一经济事物在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下所实现的均衡状态及其特征.也可以说,静态分析是在一个经济模型中根据所给的外生变量来求内生变量的一种分析方法.以(1)为Pe-例,在图1-1中,均衡点E 就是一个表达了静态分析特征的点.它是在给定的供求力量的相互作用下所到达的一个均衡点.在此,给定的供求力量分别用给定的供应函数 s Q =-10+5P 和需求函数d Q =50-5p 表示,均衡点E 具有的特征是:均衡价格6=e P 且当6=e P 时,有d Q =s Q =20=Qe ;同时,均衡数量 20=Qe ,切当20=Qe 时,有e s d P P P ==.也可以这样来理解静态分析:在外生变量包括需求函数的参数(50,-5)以及供应函数中的参数(-10,5)给定的条件下,求出的内生变量分别为6=e P ,20=Qe 依此类推,以上所描素的关于静态分析的基本要点,在(2)及其图1-2和(3)及其图1-3中的每一个单独的均衡点()2,1i E 都得到了表达. 而所谓的比较静态分析是考察当所有的条件发生变化时,原有的均衡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并分析比较新旧均衡状态.也可以说,比较静态分析是考察在一个经济模型中外生变量变化时对内生变量的影响,并分析比较由不同数值的外生变量所决定的内生变量的不同数值,以(2)为例加以说明.在图1-2中,由均衡点 变动到均衡点 ,就是一种比较静态分析.它表示当需求增加即需求函数发生变化时对均衡点的影响.很清楚,比较新.旧两个均衡点 和 可以看到:由于需求增加由20增加为25.也可以这样理解比较静态分析:在供应函数保持不变的前提下,由于需求函数中的外生变量发生变化,即其中一个参数值由50增加为60,从而使得内生变量的数值发生变化,其结果为,均衡价格由原来的6上升为7,同时,均衡数量由原来的20增加为25.类似的,利用(3)及其图1-3也可以说明比较静态分析方法的基本要求. 〔5〕由(1)和(2)可见,当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导致需求增加,即表现为需求曲线右移时,均衡价格提高了,均衡数量增加了.由(1)和(3)可见,当技术水平提高导致供应增加,即表现为供应曲线右移时,均衡价格下降了,均衡数量增加了.总之,一般地有,需求与均衡价格成同方向变动,与均衡数量成同方向变动;供应与均衡价格成反方向变动,与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2. 假定表2—5是需求函数Qd=500-100P 在一定价格范围内的需求表:某商品的需求表〔1〕求出价格2元和4元之间的需求的价格弧弹性。
高鸿业《微观经济学》第五章 成本论
第五章 成本论
第一节 成本概念
Phase 1
Phase 2 Phase 3
Jan
Feb
Mar
Apr
May
Jun
July
Sep
Oct
Nov
Dec
Company Logo
从上式可知,任何产量水平上的MC值既可是 TC曲线上相应点的斜率,又可是TVC曲线上的相 应点的斜率。由TC曲线和TVC曲线先降后升的斜 率,可知MC曲线呈U型。它表示边际成本随产量 的增加而先降后升。
Company Logo
二、短期成本曲线的相互关系
1、MC曲线呈U型是由短期生产中的边际报酬递减 规律决定的。 2、TC曲线、TVC曲线和MC曲线的关系 由于每一产量点上的MC值是相应的TC曲线和 TVC曲线的斜率,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下, 当MC曲线先降后升时,相应的TC曲线和TVC曲线 的斜率也由递减变为递增。而且MC曲线的极小值 与TC曲线的拐点和TVC曲线的拐点相对应。
一、短期成本的分类
1、总成本 (1)总固定成本TFC 是厂商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量的产品对不变 生产要素所支付的总成本。 总固定成本不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TFC曲线 是一条水平线,它表示在短期内无论产量如何变 化,总固定成本是不变的。
Company Logo
(2)总可变成本TVC
是厂商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量的产品对可变 生产要素所支付的总成本。例如,厂商对原材料、 燃料动力和工人工资的支付等。总可变成本随产 量的变化而变化。表示为: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四版课件第四章
弹性是表示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 的反应程度的概念。
弹性分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弹性可以分为不 同的类型,如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
弹性应用
弹性理论在经济学中广泛应用于研 究市场供需关系和价格变动的影响。
需求弹性
需求弹性的定义
需求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 种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
应程度。
需求弹性的分类
根据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 度,可以将需求弹性分为需求富
有弹性和需求缺乏弹性。
需求弹性的计算
需求弹性的计算公式为需求量变 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之比。
供给弹性
供给弹性的定义
供给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 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供给弹性的分类
根据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可以将供给 弹性分为供给富有弹性和供给缺乏弹性。
大化。
生产者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边际成本等 于边际收益,即MC=MR。
生产者利润最大化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 现,如改变生产规模、采用新技术、调
整产品结构等。
生产者选择理论的应用
生产者选择理论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 应用,如企业决策、产业组织、市场 竞争等。
在产业组织方面,生产者选择理论可 以用于分析产业结构和市场集中度, 以及企业间的竞争关系。
生产者行为理论的核心是生产函 数和成本函数,通过这两个函数 来描述生产者在不同产量下的最
优选择。
生产者行为理论还包括生产者剩 余和生产者供给等概念,这些概 念有助于理解市场供求关系和资
源配置。
生产者利润最大化
生产者利润最大化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条 件下,通过选择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 使得生产成本最小化,从而实现利润最
在企业决策方面,生产者选择理论可 以帮助企业制定最优的生产计划,提 高生产效率和盈利能力。
微观经济学课件高鸿业第5章成本理论
随着产量的增加,短期平均成本先减后增。
3
短期边际成本曲线(SMC)
随着产量的增加,短期边际成本先减后增。
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
平均成本
平均成本是生产每一单位产品所 需要支付的固定和可变成本之和 。
边际成本
边际成本是生产最后一单位产品 所需要增加的费用。
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
01
升再下降。
03
长期成本分析
长期成本曲线
长期总成本曲线
表示企业在长期内生产某 一产量的总成本。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
表示企业在长期内生产某 一产量的平均成本。
长期边际成本曲线
表示企业在长期内增加一 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总成本 。
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
规模经济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长期平均成本 呈现下降趋势。
规模不经济
政策等。
企业监管与成本控制
02
政府对企业实施监管,要求企业遵守相关法规和标准,促使企
业控制成本。
反垄断政策与企业成本
03
政府通过反垄断政策限制企业过度降低成本,保护消费者利益
和市场竞争秩序。
05
结论
本章总结
成本理论是微观经济学中的一 个重要概念,它涉及到企业如 何决定生产成本和收益。
本章介绍了成本的基本概念、 短期成本和长期成本、成本曲 线及其形状、成本最小化等知 识点。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长期平均成本 呈现上升趋势。
成本曲线的发展趋势
成本曲线的移动
成本曲线的变化趋势
当技术进步、生产要素价格变动等因 素发生时,成本曲线会移动。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生产要素价格 的不断变动,长期成本曲线呈现出不 断下降的趋势。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包括微观和宏观部分讲义和笔记
高鸿业第四版《西方经济学》(微观、宏观)讲义第四版的主要修改和增删之处可分为微观、宏观和总论这三个部分加以说明:第一,微观部分的变动有六点:(1)对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以小注的形式作了进一步的补充说明;(2)删去过多的或具有重复性的习题(3)对实证方法和规范方法添增课较多的说明(4)对产量的利润最大化和要素需求的利润最大化的关系做了补充(5)扩充了社会福利函数方面的内容,添加了“惯性和均衡的多样性”一小节,并完善了对目前为福利经济学所关注的“效率与公平”的表述,以便使教材更能反映这些微观经济学较新的发展。
(6)对第十章社会福利函数一节的内容做了比较详尽的补充,以便使学员较全面的理解该节内容的较新发展对宏观的变动,主要有以下五点:(1)对国民收入核算一章的部分内容进行了改写,以避免阅读时可能存在的误解之处(2)在第十七章中,对总供给曲线添增了一些微观方面的解释(3)删去第二十章第六节“调整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政策”。
因为,各国经济交往日益频繁,特别是经济全球化使得调整的政策越来越为复杂,其内容已超过一本普通教材的范围。
(4)对第二十二章中的新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理论做了一些补充说明,以使读者能够更好的理解该部分的内容(5)更新了宏观部分的一些数据第三,在总体方面,第四版的第二十三章中,添增了西方学者“忽视道德的必要性”一节,以便使读者一方面知悉西方经济学的一个缺点,另一方面又能看到西方经济学的一些较新的发展。
第一章西方经济学基本问题第一节稀缺性与选择(一)稀缺性和经济问题稀缺性的含义:生产资源的相对有限性、资源的稀缺性与经济问题,由于资源稀缺性的存在,使得人们必须考虑如何使用有限的相对稀缺的生产资源来满足无限多样化的需要。
这就是所谓的" 经济问题".生产资源或生产要素主要包括的成分:经济社会中的生产资源也叫生产要素,主要包括:资本(其价格为利息)、土地(其价格为地租)、劳动(其价格为工资)。
微观经济学高鸿业4微观04生产论
不同市场结构下厂商行为比较与启示
市场结构与厂商行为关系
不同市场结构下,厂商行为存在显著差 异。完全竞争市场中的厂商是价格接受 者,而完全垄断市场中的厂商则具有价 格和产量的完全控制权。寡头竞争市场 中的厂商则需要在博弈中寻求合作与竞 争的平衡。
产量决策
厂商根据市场价格和自身成本情况,决定最优产量以实现利润 最大化。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的长期经济利润为零。
价格与成本关系
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产品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厂商只能被 动接受。厂商的成本控制对于盈利至关重要,包括降低生产成 本、提高生产效率等。
完全垄断市场条件下厂商行为研究
厂商行为特点
利润最大化条件
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需要满足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条件。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这意味着企业需 要选择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使得最后一单位货币无论用于购买哪一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边际产量都 相等。
案例分析:某企业生产要素配置优化
企业情况介绍
某企业是一家制造业企业,主要生产某种产品。近年来,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和原材料成本 上升,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压缩。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企业决定对生产要素配 置进行优化。
生产过程
将生产要素组合起来,通过一定的技术和管理手段,转化为产出 的过程。
生产函数及其性质
01
生产函数
描述在一定技术条件下,生产要素的投入与最大可能产出之间的数量关
系。
02 03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在技术不变和其他生产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连续增加某种生产要素 的投入,当该生产要素投入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增加一单位该要 素所带来的产量增加量是递减的。
高鸿业微观经济学第四版教材课件
消费者预算和选择
消费者预算约束
分析收入和物价对消费者选择的 限制,揭示预算约束对市场需求 的影响。
效用函数
探讨消费者的效用函数和边际效 用,了解消费者如何在有限预算 下做出最优决策。
消费者选择
研究消费者选择行为和购买决策, 解析市场需求曲线的变动原因。
生产者成本和供应
1的关系,揭示
生产者如何决策以最大化利润。
3
生产要素成本
分析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对成本的 影响,了解供应曲线的形成机制。
生产效率
探讨生产效率和技术进步对供应曲线的 改变,解释产业结构和市场竞争的特征。
市场均衡和垄断竞争
完全竞争市场
了解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和均衡 条件,掌握供求关系对市场价格 的影响。
寡头垄断竞争
高鸿业微观经济学第四版 教材课件
在这个教材课件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微观经济学的重要概念和原理,帮助您 全面理解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和决策过程。
教材主题和概述
主题介绍
了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 究领域,为后续章节打下扎实的 基础。
重要原理
学习供求关系、边际效用和机会 成本等核心原理,揭示经济决策 的基本规律。
研究寡头市场结构和竞争行为, 分析寡头垄断对福利和效率的影 响。
垄断竞争市场
探讨垄断竞争市场的特点和行为 策略,揭示市场均衡的局限性。
垄断和垄断定价
1 垄断权力
研究垄断权力的形成和存 在原因,分析垄断对市场 效果的影响。
2 价格歧视
探讨价格歧视和差异定价 的经济原理,解析不同消 费者群体对垄断行为的反 应。
实证研究
探索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和市场 竞争等实际经济现象的研究成果。
市场需求与供给
高鸿业第四版西方经济学第五章
第五章 成本论本章的分析假定:厂商处在完全竞争的生产要素市场;厂商只能被动地接受生产要素的市场价格。
第一节 成本的概念一、机会成本:使用一种资源的机会成本是指把该种资源投入到某一特定的用途以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大利益。
理解这一概念时要注意三个问题:1、机会成本不等于实际成本。
它不是作出某项选择时实际支付的费用或损失,而是一种观念上的成本或损失。
2、机会成本是作出一种选择时所放弃的其他若干种可能的选择中最好的一种。
3、机会成本并不全是由个人选择所引起的。
我们在作出任何决策时,都要使收益大于或至少等于机会成本。
如果机会成本大于收益,则这项决策从经济学的观点看就是不合理的。
二、显成本和隐成本:显成本(Explicit Cost )就是一般会计学上的成本概念,是指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这些支出是在会计帐目上作为成本项目记入帐上的各项费用支出。
隐成本(Implicit Cost )是对厂商自己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所应支付的费用。
这些费用并没有在企业的会计帐目上反映出来,所以称为隐成本。
会计成本=显成本;生产成本=机会成本;机会成本=隐成本+显成本1、厂商从事一项经济活动不仅要能够弥补显成本,而且还要能够弥补隐成本。
2、并不是厂商所耗费的所有成本都要列入机会成本之中。
例如沉没成本(在马克思经济学中是指个别成本大于社会必要成本中的那一部分)就不列入机会成本中去。
三、利润:1、正常利润——厂商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的支付。
正常利润是隐成本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2、经济利润——指的是企业的总收益与总成本之间的差异,不包括正常利润。
会计利润=总收益-成本;正常利润=隐含成本;经济利润=总收益-机会成本=总收益-(显成本+正常利润)第二节 短期总产量和短期总成本一、短期总成本曲线与短期总产量曲线的关系 1、由短期生产函数引出其反函数),(K L f Q=则L 可以是Q 的函数。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四版)高鸿业主编-第2章
病人对药品(不包括滋补品
D4
)的需求的价格弹性<1
若某商品价格上升20%,其需求量下降10%,则该商 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为
缺乏弹性
5) E > 1 富有弹性
(elastic)
需求量变动的 比率大于价格 变动的比率。
生产要素的价格 生产技术的变动
供给函数
Supply Function
S=f(a,b,c,d,n)
a,b,c,d,…n代表上 述影响供给的因素。
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单独 研究商品的供给与其价格 之间的关系
Qs=f(P)
政府的政策
5、供给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
1)供给量的变动
(1)如果供给 P
D3
D1
D2
不变 A
Demand Shift
S
需求增加则使需 P2
求曲线向右上方移 动,均衡价格上升,P1
均衡数量增加; P3
E2 E1 E3
需求减少则使需
求曲线向左下方移
动,均衡价格下降,
均衡数量减少。
O
Q3 Q1
Q2
Q
需求的变动和均衡价格的变动
(2)如果需求不变 A Supply Shift
供给曲线:表示供给量与价 格之间关系的曲线。
供给定理:在影响供给 的其他因素既定的条件 下,供给量与价格呈同方 向变动。 例外:1、土地、文物、 艺术品 2、劳动
价格
P元
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S
。b
。a
量
0
Q斤
4、供给函数和影响供给的因素:
厂商的目标 厂商对未来的预期
商品本身的价格 相关商品的价格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圣才出品】
第8章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1.试述消费者的要素供给原则。
答:由于消费者拥有的资源总是一定的,全部既定资源中除去供给市场的生产要素外,余下部分自用,因而要素供给问题实际是消费者在一定的要素价格水平上将其全部既定资源在要素供给和保留自用两种用途上进行分配以获得最大效用。
(1)要素供给者(消费者)遵循的是效用最大化原则,即作为“要素供给”的资源的边际效用与作为“保留自用”的资源的边际效用相等。
(2)要素供给的边际效用等于要素供给的边际收入和收入的边际效用的乘积,即:d d dY d dY d U U L L=⨯在完全竞争条件下dY d W L =,上式可简化为:d d d dYU U W L =⨯。
(3)自用资源的边际效用是效用增量与自用资源增量之比的极限值d d U l ,即增加一单位自用资源所带来的效用增量。
自用资源的效用是直接的。
效用最大化的条件可表示为:d /d d /d U l W U Y=2.如何从要素供给原则推导要素供给曲线?答:从要素供给原则推导要素供给曲线的方法如下:(1)根据要素供给原则d /d d /d U l W U Y=可以看出,给定一个要素价格W ,可以得到一个最优的自用资源数量l 。
(2)消费者的要素供给量等于资源总量与最优自用资源的差。
在资源总量L 为既定的条件下,给定一个最优的自用资源数量l ,就可以得到一个最优的要素供给量L l -。
(3)要素价格W与要素供给量L l 的关系即代表了要素的供给曲线。
一般情况下,要素供给曲线具有向右上方倾斜的正斜率性质。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要素供给曲线都总是向右上方倾斜的,要素供给曲线的形状与要素的特点息息相关。
3.劳动供给曲线为什么向后弯曲?答:劳动供给曲线是人们提供的劳动和对劳动所支付的报酬之间关系表现形式。
劳动供给曲线先有正斜率,后为负斜率,是一条向后弯曲的曲线,如图8-1所示。
图8-1劳动供给曲线(1)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的原因可以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来分析。
高鸿业微观经济学成本论
一个有趣的故事
从前,刘备做厨师,每个月工资100块。 后来,刘备感觉上班太郁闷了,于是赋闲在家,打算在淘宝开个网店卖西瓜。 刘备就去咨询张飞 问曰 飞飞 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么 张飞答曰 不可以 问问题要先给我100块 刘备给了张飞100块 问曰 你说在网上卖西瓜好赚么 张飞答曰 不知道 然后就光速遁走了 刘备很抓狂,但他还是决定开网店卖西瓜 。于是,刘备用100块钱买了一个西瓜机西瓜机是个很先进的机器,每放一个1块钱硬币进去,就会马上长出来一个西瓜。换言之,当买家每下订单买一个西瓜 ,刘备就用1块钱生产一个西瓜。 终于,刘备在淘宝的西瓜店开业了,生意红红火火。 在麦当劳做服务生的曹操羡慕得口水都流了,他也打算辞职回家开个网店卖西瓜。 一年后,刘备成了富豪,准备移民到毛里求斯,也不打算卖西瓜了。于是他把西瓜机卖给了曹操。但是,西瓜机用了1年,有折旧,曹操不愿意给刘备100块,只给了他80块。 最后 刘备移民了, 曹操开始在淘宝卖西瓜。 故事讲完了 。
忽略掉其它因素,我们来看看故事里的各种成本:
1. 会计成本=显性成本=在刘备的会计账本上实实在在看得到的成本=在刘备的钱包里掏出来实实在在摸得着的成本=西瓜机的成本100块+生产西瓜的成本1块/个 2. 经济成本=机会成本=显性成本(即会计成本)+隐性成本(即刘备觉得他做厨师本来可以获得的工资100块/月)=固定成本(即西瓜机的成本100块。这是和西瓜产量没有关系的成本,无论刘备一个月卖出1个西瓜还是1万个西瓜,西瓜机的成本都是100块)+可变成本(即生产西瓜的成本,这是和西瓜产量相关的成本,卖出一个西瓜就1块钱成本,卖出1万个西瓜就1万块钱成本) 3. 固定成本,是在短期内不可回收的。例如西瓜机的成本100块。但一年后(长期)刘备把西瓜机卖给曹操,就可以回收固定成本了,但刘备只回收了80块钱,另外20块钱已经作为折旧费被曹操扣除了,于是又引出了沉没成本的概念。 4. 沉没成本。如果是一次性沉没的,例如刘备给了张飞的100块咨询费,无论刘备决定开店还是不开店,都收不回了,因为张飞已经游泳偷渡到爪哇了。所以沉没成本不计入固定成本,和生产决策没有关系。如果是分期沉没的,例如刘备把西瓜机卖个曹操时所扣除掉的折旧费20块,就可以计入固定成本。注意, 是“可以”, 这是为了方便计算所以计入固定成本,而不是”必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节规模报酬规模报酬分析涉及的是企业的生产规模变化与所引起的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企业只有在长期内才可能变动全部生产要素,进而变动生产规模,因此,企业的规模报酬分析属于长期生产理论问题。
在生产理论中,通常是以全部的生产要素都以相同的比例发生变化来定义企业的生产规模的变化。
相应地,规模报酬变化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变化。
企业的规模报酬变化可以分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不变和规模报酬递减三种情况。
关于规模报酬递增。
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称之为规模报酬递增。
例如,当全部的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都增加100%时,产量的增加大于100%。
产生规模报酬递增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生产规模扩大所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
它可以表现为:生产规模扩大以后,企业能够利用更先进的技术和机器设备等生产要素,而较小规模的企业可能无法利用这样的技术和生产要素。
随着对较多的人力和机器的使用,企业内部的生产分工能够更合理和专业化。
此外,人数较多的技术培训和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经营管理,也都可以节省成本。
关于规模报酬不变。
产量增加的比例等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称之为规模报酬不变。
例如,当全部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都增加100%时,产量也增加100%。
一般可以预计两个相同的工人使用两台相同的机器所生产的产量,是一个这样的工人使用一台这样的机器所生产的产量的两倍。
这就是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况。
关于规模报酬递减。
产量增加的比例小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称之为规模报酬递减。
例如,当全部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都增加100%时,产量的增加小于100%。
产生规模报酬递减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生产规模过大,使得生产的各个方面难以得到协调,从而降低了生产效率。
它可以表现为企业内部合理分工的破坏,生产有效运行的障碍,获取生产决策所需的各种信息的不易等等。
我们也可以用以下的数学公式来定义规模报酬的三种情况。
,令生产函数Q=f(L,K)。
如果f(λL,λK)>λf(L,K),其中,常数λ>0,则生产函数Q=f(L,K)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性质。
如果f(λL,λK)=λf(L,K),其中,常数λ>0,则生产函数Q=f(L,K)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的性质。
如果f(λL,λK)<λf(L,K),其中,常数λ>0,则生产函数Q=f(L,K)具有规模报酬递减的性质。
一般说来,在长期生产过程中,企业的规模报酬的变化呈现出如下的规律:当企业从最初的很小的生产规模开始逐步扩大的时候,企业面临的是规模报酬递增的阶段。
在企业得到了由生产规模扩大所带来的产量递增的全部好处以后,一般会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将生产保持在规模报酬不变的阶段。
这个阶段有可能比较长。
在这以后,企业若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进入一个规模报酬递减的阶段。
第五章成本论在上一章生产论中涉及了成本方程,成本方程表示厂商的生产成本与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之间的关系。
本章的成本论将进一步考察厂商的生产成本与产量之间的关系。
和上章一样,本章仍假定生产要素的价格是给定的。
第一节成本的概念企业的生产成本通常被看成是企业对所购买的生产要素的货币支出。
然而,西方经济学家指出,在经济学的分析中,仅从这样的角度来理解成本概念是不够的。
为此,他们提出了机会成本的概念以及显成本和隐成本的概念。
一、机会成本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是要研究一个经济社会如何对稀缺的经济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问题。
从经济资源的稀缺性这一前提出发,当一个社会或一个企业用一定的经济资源生产一定数量的一种或者几种产品时,这些经济资源就不能同时被使用在其他的生产用途方面。
这就是说,这个社会或这个企业所获得的一定数量的产品收入,是以放弃用同样的经济资源来生产其他产品时所能获得的收入作为代价的。
由此,便产生了机会成本的概念。
例VC曲线向上垂直平移TFC的距离而得少(如厂房、机器设备等)往往表示生产规模的大小。
因此,从三条短期总成本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看,STC1曲线最小,STC2曲线居中,STC3曲线最大。
假定厂商生产的产量为Q2,那么厂商应该如何调整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以降低总成本呢?在短期内,厂商可能面临STC1曲线所代表的过小的生产规模或STC3曲线所代表的过大的生产规模,于是,厂商只能按较高的总成本来生产产量Q2,即在STCl曲线上的d点或STC3曲线上的e点进行生产。
但在长期,情况就会发生变化。
厂商在长期可以变动全部的要素投入量,选择最优的生产规模,于是,厂商必然会选择STC2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进行生产,从而将总成本降低到所能达到的最低水平,即厂商是在STC2曲线上的b点进行生产。
类似地,在长期内,厂商会选择STC1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在a点上生产Q1的产量;选择STC3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在c点上生产Q3的产量。
这样厂商就在每一个既定的产量水平实现了最低的总成本。
’虽然在图中只有三条短期总成本线,但在理论分析上可以假定有无数条短期总成本曲线。
这样一来,厂商可以在任何一个产量水平上,都找到相应的一个最优的生产规模,都可以把总成本降到最低水平。
也就是说,可以找到无数个类似于a、b和c的点,这些点的轨迹就形成了图中的长期总成本L TC曲线。
显然,长期总成本曲线是无数条短期总成本曲线的包络线。
在这条包络线上,在连续变化的每一个产量水平上,都存在着LTC曲线和一条STC曲线的相切点,该STC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就是生产该产量的最优生产规模,该切点所对应的总成本就是生产该产量的最低总成本。
所以,L TC曲线表示长期内厂商在每—产量水平上由最优生产规模所带来的最小生产总成本。
长期总成本LTC曲线是从原点出发向右上方倾斜的。
它表示:当产量为零时,长期总成本为零,以后随着产量的增加,长期总成本是增加的。
而且,长期总成本LTC曲线的斜率先递减,经拐点之后,又变为递增。
关于这一特征,会在以下内容中得到说明。
二、长期平均成本函数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长期平均成本LAC表示厂商在长期内按产量平均计算的最低总成本。
长期平均成本函数可以写为:LAC(Q) LTC(Q)(5.17)Q1.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推导在分析长期总成本曲线时强调指出,厂商在长期是可以实现每一个产量水平上的最小总成本的。
因此,根据(5.17)式便可以推知:厂商在长期实现每一产量水平的最小总成本的同时,必然也就实现了相应的最小平均成本。
所以,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可以根据(5.17)式由长期总成本曲线画出。
具体的做法是:把长期总成本LTC曲线上每一点的长期总成本值除以相应的产量,便得到这一产量上的长期平均成本值。
再把每一个产量和相应的长期平均成本值描绘在产量和成本的平面坐标图中,便可得到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
此外,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也可以根据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求得。
为了更好地理解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和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在此着重介绍后一种方法。
图5—11最优生产规模的选择在图5—11中有三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l、SAC2和SAC3,它们各自代表了三个不同的生产规模。
在长期,厂商可以根据产量要求,选择最优的生产规模进行生产。
假定厂商生产Ql的产量,则厂商会选择SACl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以OCl的平均成本进行生产。
而对于产量Ql而言,平均成本OCl是低于其他任何生产规模下的平均成本的。
假定厂商生产的产量为Q2,则厂商会选择SAC2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进行生产,相应的最小平均成本为OC2;假定厂商生产的产量为Q3,则厂商会选择SAC3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进行生产,相应的最小平均成本为OC3。
如果厂商生产的产量为Qlˊ,则厂商既可选择SACl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也可选择SAC2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
因为,这两个生产规模都以相同的最低平均成本生产同一个产量。
这时,厂商有可能选择SACl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因为,该生产规模相对较小,厂商的投资可以少一些。
厂商也有可能考虑到今后扩大产量的需要,而选择SAC2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
厂商的这种考虑和选择,对于其他的类似的两条SAC曲线的交点,如Q2ˊ的产量,也是同样适用的。
在长期生产中,厂商总是可以在每一产量水平上找到相应的最优的生产规模进行生产。
而在短期内,厂商做不到这一点。
假定厂商现有的生产规模由SAC1曲线所代表,而他需要生产的产量为OQ2,那么,厂商在短期内就只能以SAC1曲线上的OCl的平均成本来生产,而不可能是SAC2曲线上的更低的平均成本0C2。
由以上分析可见,沿着图中所有的SAC曲线的实线部分,厂商总是可以找到长期内生产某一产量的最低平均成本的。
由于在长期内可供厂商选择的生产规模是很多的,在理论分析中,可以假定生产规模可以无限细分,从而可以有无数条SAC曲线,于是,便得到图5—12中的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
显然,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无数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
在这条包络线上,在连续变化的每一个产量水平,都存在LAC曲线和一条SAC曲线的相切点,该SAC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就是生产该产量的最优生产规模,该切点所对应的平均成本就是相应的最低平均成本。
LAC曲线表示厂商在长期内在每一产量水平上,通过选择最优生产规模所实现的最小的平均成本。
图5—12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此外,从图5—12还可以看到,LAC曲线呈现出U形的特征。
而且,在LAC曲线的下降段,LAC曲线相切于所有相应的SAC曲线最低点的左边;在LAC曲线的上升段,LAC曲线相切于所有相应的SAC曲线最低点的右边。
只有在LAC曲线的最低点上,LAC曲线才相切于相应的SAC曲线(图中为SAC4曲线)的最低点。
2.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形状图5—1:2中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呈先降后升的U形,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U形特征是由长期生产中的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决定的。
在企业生产扩张的开始阶段,厂商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这叫规模经济。
当生产扩张到一定的规模以后,厂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使经济效益下降。
这叫规模不经济。
或者说,厂商产量增加的倍数大于成本增加的倍数,为规模经济;相反,厂商产量增加的倍数小于成本增加的倍数,为规模不经济。
显然,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都是由厂商变动自己的企业生产规模所引起的,所以,也被称作为内在经济和内在不经济。
一般来说,在企业的生产规模由小到大的扩张过程中,会先后出现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
正是由于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的作用,决定了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表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U形特征。
在上章生产论中分析长期生产问题时,我们已经指出,企业长期生产技术表现出规模报酬先是递增的,然后是递减的。
规模报酬的这种变化规律,也是造成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表现出先降后升的特征的一种原因。
但是,规模报酬分析是以厂商以相同的比例变动全部要素投入量为前提条件的,即各生产要素投入量之间的比例保持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