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道路分级

合集下载

最新居住区道路布局形式分析

最新居住区道路布局形式分析
内环模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Biblioteka Baidu
实例——绍兴袍江世纪街规划
该小区属于片块式布局,采用了人 车混行的内环模式道路。三条城市干道 位于周边,西面临河水,河水穿过整个 小区。小区共有三个主要出入口,一条 主干道(居住区级道路)环绕整个小区 的内部。从主干道上发散出若干次干道 (居住小区级的道路)联系各片住宅群。 整个小区层次布置分明,外侧为中高层 住宅区,内层为高档别墅区,避免了相 互之间影响,同时共享了小区基地内的 河流网。
居住区道路骨架形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居住区交通方式及类型
交通方式按照采用的交通工具分为: 机动车交通 非机动车交通 步行交通
居住区的交通类型: 通勤性交通、生活性交通、服务性交通、应急性交通 前两项交通均为居民自身发生的交通,应该最大限度的满足安全、便 捷、便利和舒适的要求; 服务性交通常伴有必须性、定时性、和定量性的特征; 应急性交通则有必要性和偶遇性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人 车 混 行 道 路 车 行 主 干 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道路等级划分标准(一)

道路等级划分标准(一)

道路等级划分标准(一)

道路等级划分标准

道路等级划分标准是根据道路的用途、交通流量、行驶速度等因素而

制定的一套道路等级分类体系。以下是相关的道路等级划分标准。

国家高速公路

国家高速公路是指便于快速通行,贯穿全国的大型公路网络。其主要

特点是路面平整,行驶速度快,车道宽度宽,禁止非机动车和行人通行。国家高速公路标识为蓝底白字。

主干道

主干道是城市内连接各个区域的路网组成部分。其交通流量比较大,

车行速度快,通常由三个车道及以上组成。主干道的标识为绿底白字。

次干道

次干道是连接城市内相关主要区域或地区的路。通常由两个或三个车

道组成,车流量较主干道较小,行驶速度相对较慢。次干道的标识为

黄底白字。

支路

支路是城市内连接其他道路或小区的路。一般只有一个或两个车道,

车流量较小,车行速度较慢。支路的标识为白底黑字。

城市快速路

城市快速路是以城市为中心连接城市周边的一种公路。其特点是车行

速度快,车道宽度宽,车流量大,禁止非机动车和行人通行。城市快

速路的标识为绿底白字。

其他道路

除以上道路等级外,还有一些之前没有包括的道路,如小路、步行街等。这些道路一般由两个车道以下组成,车流量小,行驶速度慢,标

识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以上是道路等级划分标准的相关介绍。希望通过本文,能够更好地认

识和理解道路等级分类体系。

道路等级的划分依据

以上介绍的道路等级划分标准是根据以下因素进行划分的:

1.用途:不同等级的道路有着不同的用途,国家高速公路是连接全

国的大型公路网络,而支路则是连接其他道路或小区的路。

2.交通流量:道路的交通流量也是进行等级划分的一个因素。交通

城市小区内道路设计规范

城市小区内道路设计规范

城市小区内道路设计规范(共2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2002 年版)

8 道路

居住区的道路规划,应遵循下列原则:

根据地形、气候、用地规模、用地四周的环境条件、城市交通系统以及居民的出行方式,应选择经济,便捷的道路系统和道路断面形式;

小区内应避免过境车辆的穿行,道路通而不畅,避免往返迂回,并适于消防车、救护车、商店货车和垃圾车等的通行;

有利于居住区内各类用地的划分和有机联系,以及建筑物布置的多样化;

当公共交通线路引入居住区级道路时,应减少交通噪声对居民的干扰;

在地震烈度不低于六度的地区,应考虑防灾救灾要求;

满足居住区的日照通风和地下工程管线的埋设要求;

城市旧区改建,其道路系统应充分考虑原有道路特点,保留和利用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道;

应便于居民汽车的通行;同时保证行人、骑车人的安全便利。

(取消该款)

居住区内道路可分为: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和宅间小路四级。其道路宽窄,应符合下列规定:

居住区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

小区路:路面宽6m-9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4m;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

组团路:路面宽3m-5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8m;

宅间小路:路面宽不宜小于;

居住区内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人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人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m时,应设不小于 4m×4m的消防车通道。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

城市道路等级划分标准

城市道路等级划分标准

城市道路等级划分标准

城市道路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等级划分对于城市交通规划和管

理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城市道路的功能、规模、交通量和环境等因素,可以将城市道路划分为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和背街小巷四个等级。

主干道是城市道路网络的骨架,承担着城市主要交通流量的运输任务。主干道

一般连接城市各个重要节点,如主要商业区、政府机构、交通枢纽等,其交通流量大、车速快、行车舒适度高。主干道的等级划分应考虑道路宽度、车道数、交通流量、路口密度等因素,通常采用高速公路、快速路、主干路等等级划分。

次干道是连接主干道和居民区的道路,承担着较大的交通流量和较快的车速。

次干道的等级划分应充分考虑其在城市道路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通常采用快速路、次干路等等级划分。

支路是连接次干道和居民区的道路,承担着较小的交通流量和较慢的车速。支

路的等级划分应充分考虑其在城市道路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通常采用支路、小街道等等级划分。

背街小巷是城市道路网络中的末梢道路,承担着较小的交通流量和较慢的车速。背街小巷的等级划分应充分考虑其在城市道路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通常采用背街小巷、巷道等等级划分。

在城市道路等级划分中,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整体规划和交通需求,合理划分

各个等级的道路,确保城市交通系统的高效运行和安全畅通。同时,城市道路等级划分还需要考虑城市的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等因素,实现城市道路与城市功能的有机结合,为城市居民提供便利、快捷、安全的出行环境。

总之,城市道路等级划分是城市交通规划和管理的重要内容,其合理性和科学

小区道路等级划分标准

小区道路等级划分标准

小区道路等级划分标准

1、居住区级道路

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米,车行道一般为9米,如果考虑通行公交时应增加至10-14米,人行道宽度一般在2-4米左右。居住区级道路一般多采用一块板的形式。

2、居住小区级道路

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10-14米(根据敷设管线的要求,采暖地区建筑控制线不宜小于14m,非采暖地区建筑控制线不宜小于10m),车行道一般为7-9米,人行道宽度在1.5-2.5米左右。

3、居住组团级道路

起着联系居住小区范围内各个住宅群落的作用,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5-7米,大部分情况下居住组团级道路不需要设置专门的人行道。

4、宅间小路

是指直通到住宅单元入口或住户的道路,它起着连接住宅单元与单元、连接住宅单元与居住组团级道路或其它等级道路的作用。平时主要是自行车和人行交通,但要满足垃圾清运、救护、消防、搬运等需求。路面宽度大于等于2.5m。(一般2.5-3m)。

居住区道路系统规划布置与设计

居住区道路系统规划布置与设计

• (二)道路走向要便于职工上下班。住 宅与最近的公共交通站之间的距离不宜 大于500米。 • (三)应充分利用和结合地形,如尽可 能结合自然分水线和汇水线,以利雨水 的排除。在南方多河地区,道路宜与河 流平行或垂直布置,以减少桥梁和涵洞 的投资。在丘陵地区则应注意减少土石 方工程量,以节约投资。
• (二)道路纵横坡度 • 1.道路纵横坡与路面材料、气候特点和行车性能


• •
密切相关; 2.我国自行车多为特点,最大纵坡以自行车为依 据,一般不超过3%(必须看坡长条件而定),人行 道纵坡超过8%时可设踏步;道路最小纵坡一般为 0.3-0.5% 3.横坡主要为排水需要而设,当车行道路面纵坡 在1%以下时,用最大横坡。路宽6米以上用两面坡, 4米以下用单坡,人行道横坡为1-2%,坡向车道。 4.停车场和回车场的技术要求(略) 5.道路横断面 – 四种形式:(俗称)一块板,居住区常用。二块板,居住
• 在道路和住宅形式基本肯定的情况下, 规划在塔式住宅的中心设大草坪和人工 湖,建居住区公园并将板式高层住宅的 底层架空,增强绿化空间的渗透,形成 良好的景观。 • 规划沿东侧道路建行政区级公共服务 设施中心;在沿西侧道路南端建居住区 级公共服务设施中心。两个中心通过绿 化步行道联系。 • (四)规划图
• 1.环通式它的特征是内部能够形成环路。并 通过几个出口与外部道路相联系。环通式的特 殊形式就是网格式。或者内部的环路不止一个。 • 2.半环式这种形式是以半环与外部道路相 联系。半环与半环之间一般没有联系。 • 3.尽端式这种形式是从外部道路以尽端道 路的形式向居住区内部联系。尽端路之间没有 联系。因此,这种道路有死胡同的感觉,对一 些居民会感到不习惯。 • (半环式和尽端式的布置形式,对于组织人 车分流的道路系统较为有利。) • 4.混合式这是将以上三种形式结合使用的 形式。

2023年居住区道路的道路分类

2023年居住区道路的道路分类
居住区道路设计应考虑不同类型的道路,以满足居民的不同出行需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道路分类:
主干道:主干道是居住区的交通枢纽,用于主要的通勤和出行。它们应具有较高的通行能力和稳定 性。
次干道:次干道用于居民的日常出行,是居住区的主要交通干道。它们应具有良好的通行能力和足
居住区道路特点
居住区道路设计
合理规划
03
交叉口设计
Intersection design
居住区道路分类
居住区道路设计如何合理规划 居住区道路可分为三类:居住区主干道、小区道路和宅间道路。
1.1 居住区主干道
居住区主干道是连接整个居住区的入口,一般具有较高的车流量和人流量,是居住区的主要交通干道。其设计应充分考虑通行效率和安全,同时也要考虑景观和环保等因素。 小区道路是连接各居住小区的交通干道,一般车流量较小,但人流量较大。其设计应注重通行舒适和安全,同时也要考虑环保和景观等因素。 宅间道路是连接每栋住宅的内部道路,是住宅区内最为贴近生活的地方,是居民日常出行的主要通道。其设计应注重舒适和安全,同时也要考虑环保和景观等因素。
道路规划
1.合理规划居住区道路设计
居住区道路设计如何合理规划 在居住区设计中,道路规划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不仅影响着居住区的交通流线,还关系到居住区的环境品质和生活便利性。 以下是一些道路规划需要注意的方面:
2. 道路类型选择:居住区的道路应该以人车分流为主,减少机 动车和非机动车对行人造成的干扰。因此,可以将道路分为机 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三种类型。 3. 道路宽度设计:道路宽度应根据交通流量和交通方式来确定。 例如,机动车道宽度应为3.5-4米,非机动车道宽度应为2-2.5 米,人行道宽度应为1-1.5米。 4. 道路布局设计:在道路布局上,应考虑居住区的地形和建筑 布局,采用合理的主干道、次干道和分支道路分级,使居住区 的交通流线流畅、便捷。

居住区规划与设计第五章—居住区道路系统及停车设施规划

居住区规划与设计第五章—居住区道路系统及停车设施规划
居住区规划与设计课程(5)
参考依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
第五章 道路及停车和设施规划
1. 住区道路的功能、类型与和分级 2. 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 3. 住区道路系统的基本形式 4. 住区道路系统规划 5. 住区内静态交通的组织
2
5.1 住区道路的功能、类型与和分级
1、居住区的道路系统的定义
概念:以住宅建筑为主体的区域内的道路。 包括:15分钟、10分钟、5分钟生活圈和居住街坊
分类:城市道路——对应三级生活圈(S类用地) 附属道路——对应居住街坊(R类用地) 其中附属道路又可分为主要附属道路和其他道路两个级别。
3
5.1 住区道路的功能、类型与和分级
满足城市各类交通需求、塑造城市公共空间、保持空间活力 开放、高效、便捷
4
5.1 住区道路的功能、类型与和分级
2、居住区的道路系统的定位
(1)是城市道路的组成部分——15、10、5分钟生活圈,不含居住街坊。 (2)是承载城市生活的主要公共空间——15、10、5分钟生活圈+街坊
微观层面——对内
(1)优先保证步行和非机动车出行安全。 (2)营造舒适的出行空间环境(车行、人行、出入口、节点等) (3)静态停车设施布置(停车位、停车场的布置)

居住区道路的基本形式

居住区道路的基本形式

居住区道路的基本形式

居住区道路的基本形式通常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 主要街道:主要街道通常是连接居住区与城市其他区域的主要干道。它们通常比较宽敞,拥有多条车道和行人人行道。主要街道通常是交通繁忙的地方,有各种各样的商店、餐馆和其他商业设施。

2. 次要街道:次要街道通常是连接主要街道与居住区内部的道路。它们通常比主要街道窄些,但仍然能够容纳车辆和行人交通。次要街道通常是居住区内居民的主要出行路线,通常也有行人人行道和停车位。

3. 小巷和背街:小巷和背街通常是连接居住区内各个街区的窄小道路。它们通常只能容纳一条车道,主要为居民提供通行,车辆流量相对较少。小巷和背街通常被用作停车位或作为居民的后院进出口。

4. 步行街:步行街通常是用于行人活动的区域,禁止车辆通行。它们通常是商业区的一部分,有各种商店、餐馆和咖啡馆。步行街为行人提供了一个安全和宜人的环境,使他们可以自由地逛街和交流。

5. 自行车道:自行车道是专门为自行车骑行者设立的道路。它们通常与主要或次要道路平行,与行人人行道隔离开来,为骑行者提供安全通行的空间。自行车道的设置有助于鼓励居住区居民采用环保和健康的交通方式。

这些基本形式的居住区道路可以根据不同的城市规划和设计需求进行组合和扩展,以适应当地的交通需求和居民活动。

居住区道路的道路分类

居住区道路的道路分类

居住区道路的道路分类

居住区道路的道路分类

居住区道路一般可以分为三级或四级:

第一级居住区级道路是居住区的主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外交通的联系,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m。车行道宽度不应小于9m,如需通行公共交通时,应增至10-14m,人行道宽度为2-4m不等。

第二级居住小区级道路是居住区的次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部的交通联系。道路红线宽度一般10-14m,车行道宽度6-8m,人行道宽1.5-2m。

第三级住宅组团级道路是居住区内的支路,用以解决住宅组群的内外交通联系,车行道宽度一般为4-6m。

第四级宅前小路通向各户或各单元门前的小路,一般宽度不小于2.6m。

此外,在居住区内还可有专供步行的林荫步道,其宽度根据规划设计的要求而定。道路名称道路宽度

居住区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

小区道路路面宽5-8m,建筑控制线之内的宽度,采暖区不宜小于14m,非采暖区不宜小于10m

组团道路路面宽3-5m,建筑控制线之内的宽度,采暖区不宜小于10m,非采暖区不宜小于8m

宅间小路路面宽度不宜小于2.5m

园路(甬路)不宜小于1.2m 一:小区级道路、

小区级道路断面以一块板主宜,辟有人行道。在内外联系上要做到通而不畅,力戒外部车辆穿行,但应保障对外联系安全便捷。

二:组群级道路

一块板,不高人行道,重点考虑消防车、救护车、住房小汽车、搬家车以及行人通过。

三:宅前路

以人行为主,还应考虑少量住户小汽车、摩托车的进入。在道路对内联系中要做到能简捷地将行人输送到支路上和住

宅中。

此外,居住区内部街坊与街坊之间和街坊内部的道路,主要为居民参加生产、工作、学习、购买物品和参加娱乐活动服务,也为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和货运交通所用。为了保证居住区内的安静,尽可能不设公共交通路线,居住区道路可以

居住区的道路交通

居住区的道路交通

定:1、出入口应符合行车视距要求,并应右转入车道。2、出入口应距离交叉口、桥隧道坡道起止线50米以上。3、50个停车位以内,可设一个出入口,其宽度宜采用双车道;50-300个车位应设两个出入口;大于300个车位,出口和入口应分开设置,两个出入口之间的距离应大于20米。

居住区的道路交通

1. 小区内主要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数应控制,其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米。当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60米时,应设洞口尺寸不小于4米×4米的消防车通道。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米,当超过时,应在建筑底层加设人行通道口。

2. 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连接时,交角不宜小于75°;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

3. 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米,并设不小于12米×12米的回车场地。

4. 居住区内外联系应适于消防车、救护车、商店货车和垃圾车等的通行,同时应避免过境车辆穿行。

5. 道路规划应满足居住区的日照通风和地下管线的埋设要求。

6. 居住区内道路可分为居住区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米)、小区路(路面宽5-8米,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不宜小于14米)、组团路(路面宽3-5米,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不宜小于10米)和宅间小路(路面宽度不宜小于2.5米)四级。

居住区道路边缘指道路红线;小区、组团宅间小路的边缘指路面边线,当小区路设有人行便道时,其道路边缘指便道边线。

7. 临街布置的住宅,其出入口应避免直接开向城市道路和居住区级道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居住区道路分级

居住区道路的分级

根据我国的实践经验,居住区道路通常可分为四级布置,即居住区(级)道路、居住小区(级)道路、居住组团(级)道路和宅前小路。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各级道路宜分级衔接,组成良好的交通组织系统,并构成层次分明的空间领域感。

1.居住区道路。

居住区道路用以划分并解决居住区的内外联系,在大城市中通常与城市支路同级。它与城市道路一起组成道路网络,但必须强调它的功能是为居住区交通服务,不可与城市干道混同。居住区道路经过的车辆比较多,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米,山地城市不小于15米,其中车行道宽度一般需9米,如通行公共交通时,应增至10~14米。居住区道路断面以”一块板”为宜,即中间不设绿化分隔带。在规模较大居住区中的部分道路亦可采用三块板形式。人行道宽一般为2~4米。此外,居住区级道路的交叉口如无红绿灯控制交通,可设置中心绿岛让车辆降低速度迂回通过。

2.居住小区道路。

居住区的次要道路(也可称小区主路)是居住区内外联系的主要道路,起到划分并联系各住宅组团,联系小区的公共建筑和中心绿地的作用。在小区规划设计中,为防止居住区外部交通对小区内部的影响,小区主路不宜横平竖直,一通到头。可适当采用T、L、Y、风车、折线型或蛇形等曲折线型,这样不但可避免车辆穿越居住小区,还能给住宅环境设计带来变化,创造更加丰富的外环境空间。小区级道路的红线宽度一般不小于14米(采暖区)或10米(非采暖区),车行道宽度在5~8米,即两辆车可以对开。且多采用一块板的断面形式,人行道宽度为1.5~2米。

3.组团(级)道路。

上接小区路、下连宅间小路的道路,即从主路分支出来通向住宅组团内部的道路。在规划设计中为了维护组团内部空间的领域性,防止外来无关车辆随意进入组团,在组团入口处常设置明显的标志,如门头、门牌等。标志要有特色,便于识别。组团级道路的红线宽度一般不小于10米(采暖区)或8米(非采暖区),车行道宽度为3~5米,如用地有条件可设1.5~2米宽的人行道。

4.宅间小路。

住宅建筑之间连接各住宅入口的道路,是道路系统的末梢。虽然交通量不大,但为方便居民生活,送货车、搬家车、急救车应能达到单元门前为好,因此宅间小路最好以3米为宜,一般在道的一侧设1.2~1.5米的人行道。考虑到宅前单元门口是居民活动最频繁的场所,尤其是少年儿童最愿意在此游戏,在设计中主张将住宅与小路间这块场地铺装起来,在满足步行的同时还可以作为过渡领域供住区居民使用。除上述四种等级的道路外,在居住区内有时还设计步行林荫路,其宽度及形式可根据规划设计的要求而定。

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