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道路分级
居住区规划第7章居住区道路与交通

三、城市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
1. 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基础上, 组织完整的道路系统
城市各个组成部分是通过城市道路构成一个相互协调、 有机联系的整体。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应该以合理的城市用地 功能布局为前提,在进行城市用地功能组织的过程中,应该 充分考虑城市交通的要求,两者紧密结合,才能得到较为完 善的方案。
第一级居住区级道路——是居住区的主要道路, 一般用以划分居住小区。在大城市中通常与城市支路 同级。用以解决居住区内外交通的联系,道路红线宽 度一般为20~30m。车行道宽度不应小于9m,如需通 行公共交通时,应增至10~14m,人行道宽度为2~4m 不等(设非机动车道、人行道)。
A
B
C
E
北京翠城居住区
第四级 宅间小路——住宅建筑之间连接各住宅入口 的道路。通向各户或各单元门前的小路,一般宽度不小 于2.6m。
青 岛 浮 山 后 居 住 区 规 划 图
居住区级道路 组团级道路
小区级道路 步行道路
道 路 系 统 规 划 图
青 岛 浮 山 后 居 住 区
鞍山湖南 三小区规划图
绿地景观点 公共设施 P 停车场
城市的道路按三级划分:
(1)主干道(全市性干道),主要联系城市中的主要工矿 企业,主要交通枢纽和全市性公共场所等,为城市主要客货运 输路线,一般红线宽度为30~45m;
(2)次干道(区干道),为联系主要道路之间的辅助交通 路线,一般红线宽度为 25~40m;
(3)支路(街坊道路),是各街坊之间的联系道路,一般 红线宽度为12~15rn左右。
第二级 居住小区级道路——是居住区的次要道路, 一般用以划分组团,解决居住区内部交通联系。道路红 线宽度一般10~14m,车行道宽度 6~8m,人行道宽 1.5~2m;(非机动车、行人为主)
居住区道路的级别

居住区道路的级别
居住区道路的级别有哪些?
居住区道路可分为: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和宅间小路四级。
其道路宽窄,应符合下列规定:
(1)居住区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
(2)小区路:路面宽5~8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4m;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
(3)组团路:路面宽3~5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l0m;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8m;
(4)宅间小路:路面宽不宜小于2.5m;
(5)在多雪地区,应考虑堆积清扫道路积雪的面积,道路宽度可酌情放宽,但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
第 1 页共1 页。
住宅区2011-2

70年代后,住宅区规划更加重视环境设计,把 交通环境与生活环境作为一个整体,使街道恢复生 活气息。 从人车合流到人车分流再回到人车共存 是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是更高层次的需要,而不 是简单的重复或复旧。
2、人车混行(与局部分行)
人车混行的交通组织方式是指机动车道与人行交 通共同使用一套路网。具体布臵时应注意:将道路 按功能划分主次;在道路断面上对车行道和步行道 的宽度、高差、铺地材料、小品等进行处理,使其 符合交通流量和生活活动的不同要求;在道路线型 规划上防止外界车辆的穿行等。
3、临街住宅景观 临街的住宅是道路空间景观的主要构成元素。临 街住宅的高度变化是影响道路景观最直接和最明显 的方式。住宅单元可根据道路的位臵进行高度上的 变化,形成丰富的天际线; 平行于道路的住宅还可凸凹有序的排列,把道路 空间分隔成深浅变化的“段落”。 住宅与街道成角布臵,也可以形成生动活泼的街 道空间。
四、公共建筑及其群体与住宅区景观 住宅区公共建筑及其群体在考虑居民使用方便的 基础上,应该充分利用公共建筑及其群体与住宅建 筑群体在造型上和形成外部空间特征上的差异,以 形成住宅区景观重点区域和景观节点。
(七)绿化布臵与户外环境
绿地是构成住宅区户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 住宅区中,绿地由公共绿地、宅间宅旁绿地、道路 绿地和专用绿地组成。各类绿地因各自的使用目的 不同,其规划设计的方法也不同。
4、停车设施布臵 停车设施的布局最重要的考虑因素是居民的停车 步行距离,应按照整个住宅区道路布局与交通组织来 安排,以方便、经济、安全和有利于节约能源和减少 环境污染为原则。住宅区停车设施建设可以根据条件 和规划要求采用多种形式。 (1)自行车停车设施 居民的存车与取车应与居民日常性的各项出行活动 的程序与路线相协调一致。集中式自行车若设臵在住 宅组团的主要出入口处,或住宅组群的院落入口处。 采用住宅底层作为自行车库是一种用户较为满意的存 车方式。居民住户至自行车库的距离不超过100米。
2023年居住区道路的道路分类

03
交叉口设计
Intersection design
居住区道路分类
居住区道路设计如何合理规划 居住区道路可分为三类:居住区主干道、小区道路和宅间道路。
1.1 居住区主干道
居住区主干道是连接整个居住区的入口,一般具有较高的车流量和人流量,是居住区的主要交通干道。其设计应充分考虑通行效率和安全,同时也要考虑景观和环保等因素。 小区道路是连接各居住小区的交通干道,一般车流量较小,但人流量较大。其设计应注重通行舒适和安全,同时也要考虑环保和景观等因素。 宅间道路是连接每栋住宅的内部道路,是住宅区内最为贴近生活的地方,是居民日常出行的主要通道。其设计应注重舒适和安全,同时也要考虑环保和景观等因素。
居住区道路分类
居住区道路是连接居住区各部分的交通纽带,其设计规划对于居住区的交通流畅和居民的出行体验有 着重要的影响。在居住区道路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道路类型、道路宽度、道路曲直度、人车 流量等。
1. 居住区道路分类
居住区道路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主干道、次干道和宅间小路。
(1)主干道:主干道是连接居住区入口和居住区内部的道路,是居住区的主要交通干道。其宽度一 般在6-8米之间,道路设计需要满足较大的交通流量,并保证车辆和行人的安全。
02
道路宽度
Road width
居住区道路分类
1.居住区道路规划与分类:居住区道路是居住区规 划设计中重要组成部分
居住区道路设计如何合理规划
居住区道路分类 居住区道路是连接居住区各部分的交通纽带,是居住区规划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根据道路的性质 和功能,居住区道路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2. 居住区主干道:连接居住区与外界的主要道路, 交通流量较大,路面宽阔,车辆和行人混合交通。 3. 居住区次干道:连接居住区各组团之间的主要道 路,交通流量较大,路面较宽,车辆和行人混合交 通。 4. 居住区支路:连接居住区各住宅楼的道路,交通 流量较小,路面较窄,车辆和行人分离交通。
居住区道路分级及无障碍设计 ppt课件

▪ 3、有利于居住区内各类用地的划分和有机联系,以及建筑物 布置的多样化;
▪ 4、当公共交通线路引入居住区级道路时,应减少交通噪声对 居民的干扰;
▪ 5、在地震烈度不低于六度的地区,应考虑防灾救灾要求; ▪ 6、满足居住区的日照通风和地下工程管线的埋设要求; ▪ 7、城市旧区改建,其道路系统应充分考虑原有道路特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保
▪ 2、 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 当居 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
▪ 3、进入组团的道路,既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 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卫;
▪ 4、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 。 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 5m,纵坡不应大于2.5%;
居住区道路分级及无 障碍设计
居住区道路分级及无障碍设计
▪ 居住区道路分级及无障碍设计
精品资料
居住区道路分级及无障碍设计
▪ 根据我国的实践经验,居住区道路通常可分为四级布置, 即居住区道路、小区(级)道路、居住组团(级)道路和 宅前小路。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各级道路宜分级衔接,组 成良好的交通组织系统,并构成层次分明的空间领域感。
居住区道路分级及无障碍设计
居住区道路分级及无障碍设计
居住区道路分级及无障碍设计
▪ 上接小区 路、下连 宅间小路 的道路, 即从主路 分支出来 通向住宅 组团内部 的道路。
▪ 组团级道路确定路面宽度涵义也类似小区 级道路,只是道路交通流量和地下管线的 埋设均要小于小区级道路,路面宽3--5M; 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 采暖区不宜小于
居住区道路的道路分类

居住区道路的道路分类居住区道路的道路分类居住区道路一般可以分为三级或四级:第一级居住区级道路是居住区的主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外交通的联系,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m。
车行道宽度不应小于9m,如需通行公共交通时,应增至10-14m,人行道宽度为2-4m不等。
第二级居住小区级道路是居住区的次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部的交通联系。
道路红线宽度一般10-14m,车行道宽度6-8m,人行道宽1.5-2m。
第三级住宅组团级道路是居住区内的支路,用以解决住宅组群的内外交通联系,车行道宽度一般为4-6m。
第四级宅前小路通向各户或各单元门前的小路,一般宽度不小于2.6m。
此外,在居住区内还可有专供步行的林荫步道,其宽度根据规划设计的要求而定。
道路名称道路宽度居住区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小区道路路面宽5-8m,建筑控制线之内的宽度,采暖区不宜小于14m,非采暖区不宜小于10m组团道路路面宽3-5m,建筑控制线之内的宽度,采暖区不宜小于10m,非采暖区不宜小于8m宅间小路路面宽度不宜小于2.5m园路(甬路)不宜小于1.2m 一:小区级道路、小区级道路断面以一块板主宜,辟有人行道。
在内外联系上要做到通而不畅,力戒外部车辆穿行,但应保障对外联系安全便捷。
二:组群级道路一块板,不高人行道,重点考虑消防车、救护车、住房小汽车、搬家车以及行人通过。
三:宅前路以人行为主,还应考虑少量住户小汽车、摩托车的进入。
在道路对内联系中要做到能简捷地将行人输送到支路上和住宅中。
此外,居住区内部街坊与街坊之间和街坊内部的道路,主要为居民参加生产、工作、学习、购买物品和参加娱乐活动服务,也为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和货运交通所用。
为了保证居住区内的安静,尽可能不设公共交通路线,居住区道路可以直接与次干路相接,尽可能不与主干路(见城市道路)相接。
可通行小型货车,限制大型货车和过境车辆通行,车速一般不超过20公里/时,道路做平面交叉,可有断头道和回头路,局部线型也可设计成曲线。
《居住区道路规划》

(c)应充分利用和结合地形,如尽可能结合自然分水线和 汇水线,以利雨水排除。在南方多河地区,道路宜与河流平 等或垂直布置,以减少桥梁和涵洞的投资。在丘陵地区则应 注意减少土石方工程量,以节约投资。 (d)在进行旧居住区改建时,应充分利用原有道路和工程 设施。 (e)车行道一般应通至住宅每单元的入口处。建筑物外墙 面与人行道边缘的距离应不小于1.5米,与车行道边缘的距 离不小于3米。
整理ppt
汽车坡道最小净高《汽设规》规定不小于2.2m。因地 下汽车库经常与地下锅炉房、水泵房、变电站等设备 用房毗邻,汽车坡道同时会兼做设备用房设备安装进出 口,所以此时设计净高应大于2.5m为宜。汽车坡道应有 良好的排水措施,通过实践,汽车坡道如设三道截水沟效 果非常好
在坡道开始站设一道截水沟,在设计0.1m~0.15m高反 坡段,有效防止室外水漫流进车道内。中间坡道开口部 位以内设计一道截水沟,把开口部位的雨水排出,坡道末 端设一道截水沟,把其它溅进或汽车带进的雨水排出。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金沙
整理ppt
整理ppt
人车分流
整理ppt
整理ppt
人车混行:采用分级组成道路网理论,居住区内各级
道路具有各自不同的功能、服务区域和交通特征
整理ppt
整理ppt
人车局部分流
整理ppt
居住区静态交通的组织
一、居住区自行车停放组织 1、集中式自行车库 2、单间式自行车库 3.简易开敞式自行车棚 4.住宅底层自行车库
民的活动特征相符。
整理ppt
汽车停车设计
整理ppt
地下停车库设计
1.总平面设计 地下车库在总平面中的位置,应以方便进出,人行道严
居住区道路分级及无障碍设计

居住区道路分级及无障碍设计首先,居住区道路可以分为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
主干道主要连接居住区和城市主干道,是居住区的交通枢纽。
主干道应该宽敞、直线、通畅,以便车辆和行人通过。
次干道连接主干道和支路,是居住区内部的交通要道。
次干道的宽度较主干道略小,但仍应保证车辆和行人的顺畅通行。
支路连接居住区内部的各个单元,宽度较小,主要满足居民的出行需求。
无障碍设计是为了确保道路的使用不会对行动不便的人造成障碍。
无障碍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人行道的设计:人行道应该宽敞,保证行人的顺畅通行。
同时,人行道应该铺设防滑、无障碍斜坡,以方便行动不便的人上下人行道。
人行道上的路面不应有突起物,减少行人绊倒的风险。
2.交通设施的设计:交通设施包括交通标志、交通信号灯、斑马线等。
这些设施应该直观明确,易于行动不便的人辨认和使用。
交通信号灯应设置声音或振动提示装置,让视障人士也能了解红绿灯的状态。
3.停车位的设计:停车位应该设置专门的无障碍停车位,为行动不便的人提供方便。
无障碍停车位应该宽敞舒适,方便行动不便的人上下车。
同时,停车位周围应设立无障碍斜坡,方便车辆和行人的无障碍通行。
4.绿化带和景观设计:绿化带和景观设计应以保证无障碍通行为前提。
绿化带和景观装置应不影响行人和车辆的通行,并且要避免尖锐或有刺的植物,以免伤害行动不便的人。
5.公共设施的设计:公共设施如公园、广场、健身器材等,应该设置无障碍通道,方便行动不便的人进入使用。
公共设施的座椅、洗手间等也要考虑行动不便人士的需求,设置无障碍设施。
总之,居住区道路的分级和无障碍设计对于提高社区的舒适性和便利性至关重要。
分级设计可以合理分配交通流量,让车辆和行人能够顺畅通行。
无障碍设计可以让行动不便的人士感受到社区的友好和关怀,提高社区的包容性。
在未来的居住区规划中,我们应该充分考虑道路的分级和无障碍设计,为社区居民创造一个便利、舒适的居住环境。
交通组织分析一

早在1963年,在规划设计荷兰新城埃门(Emmen)时,就开始探讨在城市街道 上,小汽车使用和儿童游戏之间冲突的解决办法,其手段不是交通分流,而 是重新设计街道,使两种行为得以共存,认为使各种类型的道路使用者都能 公平地使用道路进行活动是改善城市环境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通过将汽 车速度降低到步行者的速度时,汽车产生的危害,如交通事故、噪声和振动 等也大为减轻。实践证明,只要城市过境交通和与居住区无关车辆不进入居 住区内部,并对街道的设施采用多弯线型、缩小车行宽度、不同的路面铺砌、 路障、驼峰以及各种交通管制手段等技术措施,人行和车行是完全可以合道 共存的。
(5)道路的走向和线型是组织居 住区建筑群体景观的重要手段, 也是居民相互交往的重要场所 (特别是一些以步行为主的道路)
除了以上一些日第常2页的/共功21页能要求外,还要考虑 一些特殊情况,如供救护、消防和搬运家具等 车辆的通行。
第3页/共21页
(二)道路等级
根据功能要求和居住区规模的大小,居住区道路 一般可分为三级或四级,
第19页/共21页
第20页/共21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21页/共21页
(2)道路走向要便于职工上下班,尽量减少反向交通。住宅 与最近的公共交通站之间的距离不宜大于500m。
(3)应充分利用和结合地形,如尽可能结合自然分水线和汇 水线,以利雨水排除。在南方多河地区,道路宜与河流平 行或垂直布置,以减少桥梁和涵洞的投资。在丘陵地区则 应注意减少土石方工程量,以节约投资。
(1)居住区内部道路主要为本居住区服务。居住区道路系统 应根据功能要求进行分级。为了保证居住区内居民的安全 和安宁,不应有过境交通穿越居住区,特别是居住小区。 同时,不宜有过多的车道出口通向城市交通干道。出口间 距应小于150m,也可用平行于城市交通干道的地方性通 道来解决居住区通向城市交通干道出口过多的矛盾。
(完整word版)城市道路分类分级

(完整word版)城市道路分类分级城市道路分类分级按照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等,城市道路分为以下四类:1、快速路(又称汽车专用道):快速路应为城市中大量、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
快速路对向车行道之前应设中间分车带,其进出口应采用全控制或部分控制。
快速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进出口。
两侧一般建筑物的进出口应加以控制。
(中、小城市不设快速道)。
2、主干路(全市性干道):主干路应为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干路,为城市主要客、货运输路线,以交通功能为主。
自行交通量大时,宜采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隔形式,如三幅路或四幅路。
主干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的进出口。
一般红线宽度为30~45m。
3、次干路(区级干道):次干路应与主干路结合组成道路网,为联系主要道路之间的辅助性交通路线,起集散交通的作用,兼有服务功能,一般红线宽度为25~40m。
4、支路(街坊道路):支路应为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解决局部地区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一般红线宽度为12~25m左右。
城市道路的分级:除上列快速路外,每类道路按照所在城市的规模、设计交通量、地形等分为Ⅰ、Ⅱ、Ⅲ级,大城市应采用各类道路中的Ⅰ级标准;中等城市应采用Ⅱ级标准;小城市应采用Ⅲ级标准。
有特殊情况需变更级别时,应做技术经济论证,报规划审批部门批准。
居住区道路分级根据功能要求和居住区规模的大小,居住区级道路一般可分为三级或四级。
居住区道路是解决居住区的内外联系。
车行道宽度不应小于9米,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米;居住小区级道路是居住区的次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部的联系,车行道宽度一般为7米,红线宽度12~14米;居住组团级道路是居住区内的支路,用以解决住宅组群的内外联系,车行道宽度一般为4~6米;通向各户或各单元门前的小路,一般宽度为3米。
此外,在居住区内还可能有专供步行的林荫步道。
北京目前车道宽度为3.75米,这个宽度是按照当时大挂车的宽度设计的,现在一般小汽车的宽度都在两米之内,而国外一般的车道只有2.5米宽。
25-26节 居住区道路分级及基本要求

②主干路:为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干路,以交通功能为主, 两侧不宜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进出口。
③次干路:与主干路结合组成道路网,起集散交通的作用, 兼有服务功能。
④支路:为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解决局部地区交通, 以服务功能为主。
○为避免进出居住区的车流与城市道路车流的相互
干扰,机动车出入口一般不允许布置在城市快速路、主干 路上,同时城市道路交叉口70米范围内也不宜布置机动车 出入口。
○居住区道路与城市次干道、支路相接时,其交角不
宜小于75°;
○平面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妨碍驾驶员视线的
障碍物应清除;
○交叉口转角处的缘石应做成圆曲线或复曲线,缘
石转弯半径应满足机动车行车要求。
○为减少人流和车流的干扰,一般情况下,居住区人行和
车行出入口尽可能分开布置。
○为保证紧急情况下疏散和救护,以及方便行人和车辆进
充分考虑将居住区内部小汽车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保持 居住区安宁,保障居民安全。
居住区道路宜通过具体线形设计或设置中间岛、凸起、 阻塞等达到降低车行噪音,保障居民安全的目的。
1、球鼻状突出物设置 设置于道路交叉口处,
于一侧或两侧同时设置, 可达到降低车速、缩短人 行过街距离的目的。
2、道路中心岛设置 沿道路中心线设置,也可位于道路交叉处设置,可以
道路网相衔接的中介性道路,在大城市可视为城市的支 路,在中小城市可视为城市次干道。
①满足进出居住区的人行和车行交通需要; ②保证各种基础设施(如市政管线、照明灯柱)和绿化 的合理布置。
◎小区级道路:是居住区次干道,也是居住小区的主干道,
具有沟通小区内外关系、划分居住组团的功能。 ①主要通行私人小轿车、内部管理机动车、非机动
居住区内道路可分为几级

1.小区级道路人车混行的道路最小要5米
的都是外外圆的半径。
对于消防车,按标准,可套用13米。
当转弯半径确定后,内转弯半径,取决于道路宽度。
涉
13-3.5=9.5米。
1转弯半径
最小转弯半径(m)道路转弯半径
1.2微型车
4.50
小型车
6.00
车型
最小转弯半径(m)
1.3轻型车
6.50~8.00
8.00~10.00
8.00~10.00 道路转弯半径10.50~12.00
1.5铰接车
10.50~12.50
2半径规定
城市道路交叉口转弯半径(按道路红线计)按下列标准控制:道路转弯半径
2.2主干道
:20米~30米;
2.3次干道
:15米~20米;
2.4非主次道路
:10米~20米。
10.1.7 机动车出入口距城市道路交叉口大于80米,距离桥隧坡道起止线、过街天桥应大于50米。
10.1.8 居住区道路红线转弯半径不得小于6米,工业区不小于9米,有消防功能的道路,最小转弯半径为12米。
3厂区道路。
组团及道路

龙泽苑是由多个组团构成的住宅小区,各等级道路比较齐全;京原家园为居住区组团直接构成的小区,规模较小,但小区内道路较宽,可看作住宅组团级道路。
总结:我们要根据小区规模合理设置道路等级道路等级居住区级道路:是整个居住区内的主干道,是居住区内城市道路相衔接的中介性道路,在大城市它可视为城市支路,在中小城市可作为城市的次干道。
小区主干路:是居住区的次干道,对居住小区来说则是小区的主路,沟通小区内外关系。
小区支路:是进出住宅及庭院空间的最末一级道路,其平时主要是是自行车及人行交通,但要满足清运垃圾、救护、消防和搬运家具等需要。
道路结构混合式深圳世纪村的道路布置较为灵活,其布局更像是混合式。
由于连接主要出入口的是宽度为5米的道路,所以小区内主干道成分多分枝状。
其优点在于道路清晰,布置规整。
但是要多处设置公建。
支路连接至个住宅楼。
环通式龙泽苑龙泽苑的主路是环通式道路,然后由主路分出支路通往各个组团,环形中央,方便服务于小区各个方向。
商店,公园,处于小区中央能节省更多的公建空间。
然而龙泽苑没有很好的利用这种规划优势,不当。
贯通式奥林匹克花园奥林匹克花园的道路布置为贯通式,由中间一条主干道贯穿组团始末,简洁的道路分级使小区的布局十分规整,利于采光通风。
不同的小区根据自己的独特地段,设计出不同的道路结构。
因地制宜,使小区更为便民。
龙泽苑的公建设施位置应与其道路形制相结合。
居住静态交通组织机动车存车设施规划龙泽苑的停车场在小区的极端,那么对于另一侧的住宅区极为不便,停车场的服务半径小,相对院内停车数量增加,对居民休息的影响开始加剧,甚至机动车占用人车混行车道。
致使居民的活动减少,并触发一些安全问题。
奥林匹克花园采用全地下停车场的方式,可以一定程度的增加地面的绿化,并保证居民安全。
结构分析:居住区要为居民提供方便、安全、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环境,而道路设计影响着居民出行的方便与安全。
其内外联系道路应通而不畅、安全便捷,既要避免忘返迂回和外部车辆及行人的穿行,也要避免对穿的路网布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居住区道路分级
居住区道路的分级
根据我国的实践经验,居住区道路通常可分为四级布置,即居住区(级)道路、居住小区(级)道路、居住组团(级)道路和宅前小路。
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各级道路宜分级衔接,组成良好的交通组织系统,并构成层次分明的空间领域感。
1.居住区道路。
居住区道路用以划分并解决居住区的内外联系,在大城市中通常与城市支路同级。
它与城市道路一起组成道路网络,但必须强调它的功能是为居住区交通服务,不可与城市干道混同。
居住区道路经过的车辆比较多,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米,山地城市不小于15米,其中车行道宽度一般需9米,如通行公共交通时,应增至10~14米。
居住区道路断面以”一块板”为宜,即中间不设绿化分隔带。
在规模较大居住区中的部分道路亦可采用三块板形式。
人行道宽一般为2~4米。
此外,居住区级道路的交叉口如无红绿灯控制交通,可设置中心绿岛让车辆降低速度迂回通过。
2.居住小区道路。
居住区的次要道路(也可称小区主路)是居住区内外联系的主要道路,起到划分并联系各住宅组团,联系小区的公共建筑和中心绿地的作用。
在小区规划设计中,为防止居住区外部交通对小区内部的影响,小区主路不宜横平竖直,一通到头。
可适当采用T、L、Y、风车、折线型或蛇形等曲折线型,这样不但可避免车辆穿越居住小区,还能给住宅环境设计带来变化,创造更加丰富的外环境空间。
小区级道路的红线宽度一般不小于14米(采暖区)或10米(非采暖区),车行道宽度在5~8米,即两辆车可以对开。
且多采用一块板的断面形式,人行道宽度为1.5~2米。
3.组团(级)道路。
上接小区路、下连宅间小路的道路,即从主路分支出来通向住宅组团内部的道路。
在规划设计中为了维护组团内部空间的领域性,防止外来无关车辆随意进入组团,在组团入口处常设置明显的标志,如门头、门牌等。
标志要有特色,便于识别。
组团级道路的红线宽度一般不小于10米(采暖区)或8米(非采暖区),车行道宽度为3~5米,如用地有条件可设1.5~2米宽的人行道。
4.宅间小路。
住宅建筑之间连接各住宅入口的道路,是道路系统的末梢。
虽然交通量不大,但为方便居民生活,送货车、搬家车、急救车应能达到单元门前为好,因此宅间小路最好以3米为宜,一般在道的一侧设1.2~1.5米的人行道。
考虑到宅前单元门口是居民活动最频繁的场所,尤其是少年儿童最愿意在此游戏,在设计中主张将住宅与小路间这块场地铺装起来,在满足步行的同时还可以作为过渡领域供住区居民使用。
除上述四种等级的道路外,在居住区内有时还设计步行林荫路,其宽度及形式可根据规划设计的要求而定。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