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力学2

合集下载

力学课设实验报告(3篇)

力学课设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力学基本理论在工程中的应用。

2. 掌握力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 通过实验,验证力学理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及步骤1. 实验一:单质点运动规律实验(1)目的:验证牛顿运动定律,研究单质点在受力情况下的运动规律。

(2)步骤:① 安装实验装置,包括滑块、滑轨、小车、计时器等;② 设置实验参数,如小车质量、滑轨倾斜角度等;③ 启动计时器,释放小车,记录小车运动时间和位移;④ 重复实验,取平均值;⑤ 分析实验数据,绘制速度-时间图和位移-时间图。

2. 实验二:刚体转动实验(1)目的:验证刚体转动定律,研究刚体在受力情况下的转动规律。

(2)步骤:① 安装实验装置,包括刚体、支架、测力计、转轴等;② 设置实验参数,如刚体质量、转轴半径等;③ 启动测力计,记录刚体受力情况;④ 旋转刚体,记录转动角度和时间;⑤ 分析实验数据,绘制力矩-角度图和力矩-时间图。

3. 实验三:材料力学拉伸实验(1)目的:研究材料在拉伸载荷作用下的力学性能,验证胡克定律。

(2)步骤:① 准备实验材料,如低碳钢、铸铁等;② 安装实验装置,包括拉伸试验机、引伸计等;③ 设置实验参数,如拉伸速度、试验温度等;④ 启动拉伸试验机,记录材料受力情况;⑤ 测量材料拉伸过程中的伸长量和应力;⑥ 分析实验数据,绘制应力-应变图。

4. 实验四:材料力学压缩实验(1)目的:研究材料在压缩载荷作用下的力学性能,验证压缩时的力学关系。

(2)步骤:① 准备实验材料,如砖、石等;② 安装实验装置,包括压缩试验机、压力传感器等;③ 设置实验参数,如压缩速度、试验温度等;④ 启动压缩试验机,记录材料受力情况;⑤ 测量材料压缩过程中的应变和应力;⑥ 分析实验数据,绘制应力-应变图。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通过实验验证了牛顿运动定律,得出速度-时间图和位移-时间图,符合理论预期。

2. 实验二:通过实验验证了刚体转动定律,得出力矩-角度图和力矩-时间图,符合理论预期。

力学物理实验报告

力学物理实验报告

力学物理实验报告力学物理实验报告引言:力学物理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通过实验的方式,我们可以验证力学物理的理论,并深入了解物体在不同力的作用下的行为。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力学实验,探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力的性质。

实验一:牛顿第一定律实验实验目的:验证牛顿第一定律,即惯性定律,物体在无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

实验原理: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的原理,我们可以推断出物体在无外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它将发生运动或改变运动状态。

实验过程:将一个小球放在光滑水平桌面上,观察其是否保持静止。

再用一个手指轻轻推动小球,观察其是否匀速直线运动。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当小球处于无外力作用下时,它将保持静止。

而当施加一个轻微的推力后,小球将以匀速直线运动的方式移动。

实验二:牛顿第二定律实验实验目的: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即力的作用与物体加速度的关系。

实验原理: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 F = ma,力的大小等于物体质量乘以加速度。

通过实验可以验证这个公式。

实验过程:在水平桌面上放置一块木块,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测量施加在木块上的力,并记录木块的质量。

然后用一个弹簧拉力计测量木块的加速度。

实验结果:根据测量结果,我们可以计算出施加在木块上的力和木块的加速度。

实验结果表明,施加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的加速度成正比,验证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准确性。

实验三:弹簧振子实验实验目的:研究弹簧振子的运动规律,探究弹簧的弹性性质和振动特点。

实验原理:弹簧振子是一种简谐振动,通过实验可以研究弹簧的弹性系数和振动周期。

实验过程:将一个质量挂在弹簧上,使其形成一个弹簧振子。

通过改变挂在弹簧上的质量和弹簧的伸长量,观察振子的振动周期和振幅的变化。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弹簧振子的振动周期与挂在弹簧上的质量无关,而与弹簧的弹性系数有关。

振动周期与振幅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系。

实验四:摩擦力实验实验目的:研究物体在不同表面上的摩擦力,探究摩擦力的性质和影响因素。

力学的实验报告

力学的实验报告

力学的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力学实验引言: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力学实验是学习力学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实验可以观察物体受力后的运动情况,验证力学理论,并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物体在不同受力下的位移和时间数据,探究力学原理与实际实验结果之间的关系。

实验目的:1. 通过实验观察物体在不同受力情况下的运动状态,掌握力学基本概念。

2. 验证力学原理与实际实验结果之间的关系,提高对力学理论的理解。

3. 掌握力学实验中的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方法。

实验仪器:1. 平衡木2. 弹簧秤3. 钢球4. 计时器5. 草图纸和测量尺等实验辅助工具实验原理:1.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合外力为零。

2.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到的合外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加速度。

3. 牛顿第三定律: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有两个作用力,并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实验步骤:1. 实验一:牛顿第一定律验证a. 将平衡木放在平滑水平桌面上,使其保持静止。

b. 用弹簧秤分别测量平衡木的质量,并记录在实验表格中。

c. 用手指快速推动平衡木,并记录平衡木移动的距离、时间和推动力的大小。

d. 分析数据,验证牛顿第一定律。

2. 实验二:牛顿第二定律验证a. 在平滑水平桌面上放置平衡木。

b. 将钢球吊在平衡木上方,使其贴近平衡木表面非常靠近。

c. 用手指快速推动平衡木,使钢球相对于平衡木做匀速直线运动。

d. 用计时器计算钢球运动的时间,并记录平衡木的质量和钢球的质量。

e. 分析数据,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实验结果:1. 实验一:实验表明,当平衡木受到外力时,会产生运动。

实验数据显示,推动力越大,平衡木移动的距离越大。

这与牛顿第一定律的预测一致,验证了该定律的正确性。

2. 实验二:实验结果表明,平衡木和钢球的质量越大,钢球的加速度越小。

实验数据显示,钢球的加速度与平衡木的质量成反比,与钢球的质量成正比。

实验力学盖秉政第2章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

实验力学盖秉政第2章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

Sy
y x1
2 S12
y x 2
2
S
2 2
y x r
2
S
2 r
r
y xi
2
S
2 i
r
y xi
S
i
于是各自变量的误差
S1
Sy
r
y x1
, S2
Sy
r
y x2

……
Sr
Sy
r
y xr
p.20
理论力学
理论力学
【例题2-2】一悬臂梁如图2-5所示,要 求测量应力误差不大于2%,求各被测量 F、l、b、h允许多大误差。
x
1 n
x1
x2
xn
1 n
n i1
xi
(2-3)
剩余误差
剩余误差是测量数据与其算术平均值之差,记作 i

i xi x
算术平均差
算术平均差是剩余误差绝对值的算术平均值,即
1 n i n i1
(2-4)
p.10
理论力学
理论力学
2.标准差
随机变量的重要特征是分散性,标 准差与随机误差的平方有关,对数值较 大的误差反应灵敏,因而标准差是评估 随机误差分散性的重要指标。
1.准确度 准确度是指测量值与真值接近的程度
2.精密度 精密度是指多次测量所得数据的重复程度
图2-1 不同打靶结果说明准确度和精密度
p.5
理论力学
第三节 系统误差的消除
理论力学
一、校准法
定期校准仪器仪表是消除系统误差的重要方法。校准法是用更准确的 仪器校准实验仪器以减小系统误差,或用通过分析给出的各种修正公式修 正实验数据以消除系统误差。

高中物理力学实验2

高中物理力学实验2

1.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用打点计时器记录纸带运动的时间,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Hz,图为小车带动的纸带上记录的一些点,在每相邻两点间都有四个点未画出,按时间顺序取0.1.2.3.4.5六个点,用米尺量出1.2.3.4.5点到0点的距离如图所示.a.由纸带可判定小车做______ 运动b.若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那么当打计数点3时小车的速度为________ m/s.小车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 m/s2 , 方向为________2.小车拖着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如图是经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的一段,计数点序号(按打点顺序计数)是1、2、3、4……,已知交流电的频率为50Hz,纸带上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四个打印点.则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是______m/s2,(保留三位有效数字)3.为了定性研究阻力(摩擦阻力和空气阻力)与速度的关系,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接通打点计时器,将拴有金属小球的细线拉离竖直方向—个角度后释放,小球撞击固定在小车右端的挡板,使小车和挡板一起运动,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了一系列的点,用刻度尺测出相邻两点间的距离,可以判断小车所受的阻力随速度的减小而____________ (填“增大”或“减小”),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个小车拖着纸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用打点计时器打下了一系列的点,舍去开头比较密集的点,适当选取某一点作为第一记数点后用刻度尺量出第6点到第11点间的距离为2cm,第21点到第26点之间的距离为4.4cm,那么:(1)该小车的加速度为m/s2(2)打点计时器打21点时的速度为m/s5.如图所示,是“打点计时器测速度”实验时打出的一条纸带,已知纸带做直线运动。

为求E点的瞬时速度,甲同学测出D、F两点间距为9.6mm,计算出打E点时纸带的速度大小是0.16m/s;乙同学测出D、G两点间距为17.1mm,可计算出打E点时纸带的速度大小v E= m/s;对于甲乙两位同学测出的速度,您认为同学测出的速度误差较小,理由是。

力学基本实验报告

力学基本实验报告

力学基本实验报告力学基本实验报告引言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学科之一,研究物体的运动和受力情况。

在力学实验中,我们通过观察和测量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验证和探究力学定律和原理。

本实验报告旨在总结和分析我们在力学实验中的观察结果和数据,以及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实验一:运动学实验运动学是力学的基础,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通过测量物体在直线运动中的位移和时间,得出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

实验装置:1. 直线运动装置:包括平滑的轨道和滑块。

2. 计时器:用于测量滑块运动的时间。

3. 尺子:用于测量滑块的位移。

实验步骤:1. 将滑块放置在轨道的起点,用计时器记录滑块到达终点所用的时间。

2. 重复上述步骤三次,取平均值作为滑块的运动时间。

3. 使用尺子测量滑块在轨道上的位移。

实验结果:我们进行了多次实验,并记录了滑块的位移和时间数据。

通过计算,我们得到了滑块的平均速度和加速度。

实验分析:根据运动学的基本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滑块的速度和加速度。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物体在直线运动中,速度与位移成正比。

2. 物体在直线运动中,加速度与速度成正比。

实验二:力学实验力学是研究物体受力情况的学科,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和探究力学定律和原理。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研究物体在斜面上滑动的情况。

实验装置:1. 斜面装置:包括一个倾斜的平面和一个滑块。

2. 弹簧测力计:用于测量滑块受到的力。

3. 尺子:用于测量滑块的位移。

实验步骤:1. 将滑块放置在斜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滑块受到的力。

2. 逐渐增加斜面的倾角,重复上述步骤,记录滑块受力和位移的数据。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滑块受力和位移的数据。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物体在斜面上滑动时,受到的重力分解成平行于斜面的分力和垂直于斜面的分力。

2. 斜面的倾角越大,滑块受到的平行力越大。

结论通过力学基本实验,我们对运动学和力学的基本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简单力学实验报告

简单力学实验报告

简单力学实验报告简单力学实验报告引言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体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进行一系列简单的力学实验,以探索物体在不同条件下的运动规律和力的作用方式。

实验一:重力对物体的作用实验目的:探究重力对物体的作用及其规律。

实验步骤:1. 将一个小球从一定高度自由落下,并记录下落时间。

2. 重复上述步骤,但在小球下落的过程中用手指轻轻阻止它的下降。

3. 比较两次实验的结果,分析重力对物体的作用。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发现自由落体的小球下落时间较短,而被手指轻轻阻止的小球下落时间较长。

这说明重力对物体的作用是使物体向下运动的力,而阻止物体自由下落会减缓物体的运动速度。

实验二:斜面上物体的运动实验目的:研究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规律。

实验步骤:1. 将一个小球放置在斜面上,观察其运动情况。

2. 改变斜面的角度,重复观察小球的运动。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斜面的角度越大,小球下滑的速度越快。

这是因为斜面的倾角增大,重力分解成平行于斜面的分力增加,推动小球加速下滑。

实验三:弹簧对物体的作用实验目的:研究弹簧对物体的作用及其规律。

实验步骤:1. 将一个弹簧固定在水平桌面上,将一质量较小的物体挂在弹簧上。

2. 测量物体在不同位置的弹簧伸长量。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当物体离弹簧固定点越远时,弹簧的伸长量越大。

这表明弹簧对物体的作用是产生一个与伸长量成正比的力,即胡克定律。

这一定律在弹簧秤等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四:摩擦力的研究实验目的:探究物体在不同摩擦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实验步骤:1. 将一个物体放在水平桌面上,观察其自由滑动的情况。

2. 在物体和桌面之间加入一层油脂,重复观察物体的滑动情况。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在加入油脂后,物体的滑动速度减慢。

这是因为油脂减小了物体与桌面之间的摩擦力,使物体受到的阻力减小。

生活趣味力学实验报告

生活趣味力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通过生活趣味力学实验,激发学生对力学知识的兴趣。

2. 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力学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和静止的规律及其相互作用的科学。

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力学现象,如摩擦力、重力、弹力等。

本实验旨在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了解这些力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实验器材1. 橡皮筋2. 重物(如小石子、小铁块等)3. 平衡杆4. 尺子5. 计算器四、实验步骤1. 实验一:摩擦力(1)将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桌子边缘,另一端悬挂重物。

(2)调整橡皮筋的长度,使重物处于静止状态。

(3)记录橡皮筋的长度和重物的质量。

(4)改变橡皮筋的长度,重复步骤(2)和(3)。

2. 实验二:重力(1)将平衡杆水平放置,将重物放在平衡杆的一端。

(2)调整重物的位置,使平衡杆保持水平。

(3)记录重物的质量和平衡杆的长度。

(4)改变重物的质量,重复步骤(2)和(3)。

3. 实验三:弹力(1)将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桌子边缘,另一端悬挂重物。

(2)调整橡皮筋的长度,使重物处于静止状态。

(3)记录橡皮筋的长度和重物的质量。

(4)拉伸橡皮筋,使其长度增加,记录橡皮筋的长度。

(5)计算橡皮筋的弹力。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摩擦力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随着橡皮筋长度的增加,重物的质量也相应增加。

这说明摩擦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2. 实验二:重力实验结果表明,重物的质量与平衡杆的长度成正比。

这符合重力公式 F = mg,其中 F 为重力,m 为质量,g 为重力加速度。

3. 实验三:弹力实验结果表明,橡皮筋的弹力与橡皮筋的长度成正比。

这符合胡克定律 F = kx,其中 F 为弹力,k 为弹性系数,x 为橡皮筋的伸长量。

六、实验结论1. 摩擦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2. 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3. 弹力与橡皮筋的长度成正比。

七、实验拓展1. 研究不同材料的摩擦系数。

高中物理备考力学实验步骤

高中物理备考力学实验步骤

高中物理备考力学实验步骤高中物理备考力学实验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理论实践能力非常重要。

下面将介绍几个常见的力学实验步骤。

1. 弹簧的弹性常数测量实验:这个实验是通过拉伸或压缩弹簧,测量弹簧的弹性常数。

首先,将一个弹簧固定在实验架上,然后用一个质量挂在弹簧上,使弹簧发生形变。

接下来,通过测量不同质量下的形变量和外力的关系,计算出弹簧的弹性常数。

这个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弹簧的弹性性质和胡克定律的应用。

2. 弹簧振子的周期实验:这个实验是通过测量弹簧振子的周期,来研究弹簧的振动特性。

首先,将一个质量挂在一根弹簧上,使弹簧发生振动。

然后,通过计时器测量振动的周期,即一次完整振动所花费的时间。

通过改变振子的质量和振幅,可以观察到振动周期和其它条件的关系。

这个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振子的周期与质量、弹性常数和振幅之间的关系。

3. 牛顿第二定律实验:这个实验旨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即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

首先,将一个滑轮固定在实验台上,用一根轻绳悬挂一个质量较小的盒子,然后给盒子一个向下的外力。

通过测量盒子的加速度和所受的外力,可以计算出盒子的质量。

通过改变外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观察到加速度和外力的关系。

这个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物体的加速度与受力和质量之间的关系。

4. 轻杆的平衡实验:这个实验旨在研究轻杆的平衡条件和力矩的概念。

首先,在一个支点上放置一个轻杆,然后通过加入质量和调整质量的位置,使杆保持平衡。

通过测量质量和杆上不同位置的距离,可以计算出力矩。

通过改变质量和位置,可以观察到力矩和其它条件之间的关系。

这个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力矩的计算和杆的平衡条件。

这些实验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进行的理论学习的补充,同时也是学生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理论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通过亲自进行实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除了掌握实验步骤和操作技巧外,学生还应该学会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并能够准确地绘制实验曲线和图表。

高中物理 力学实验(2)——力学其他实验

高中物理 力学实验(2)——力学其他实验

第23课时 力学实验(2)——力学其他实验命题角度 (1)探究弹簧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2)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3)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高考题型1 探究弹簧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注意事项:(1)实验中不能挂过多的钩码,防止弹簧超过弹性限度.(2)画图象时,不要连成折线,而应尽量让数据点落在直线上或均匀分布在直线两侧.例1 (2021·广东卷·11)某兴趣小组测量一缓冲装置中弹簧的劲度系数,缓冲装置如图1所示,固定在斜面上的透明有机玻璃管与水平面夹角为30°,弹簧固定在有机玻璃管底端.实验过程如下:先沿管轴线方向固定一毫米刻度尺,再将单个质量为200 g的钢球(直径略小于玻璃管内径)逐个从管口滑进,每滑进一个钢球,待弹簧静止,记录管内钢球的个数n和弹簧上端对应的刻度尺示数L n,数据如表所示.实验过程中弹簧始终处于弹性限度内.采用逐差法计算弹簧压缩量,进而计算其劲度系数.图1n123456L n/cm8.0410.0312.0514.0716.1118.09(1)利用ΔL i=L i+3-L i(i=1,2,3)计算弹簧的压缩量:ΔL1=6.03 cm,ΔL2=6.08 cm,ΔL3=________ cm,压缩量的平均值ΔL=ΔL1+ΔL2+ΔL33=________ cm;(2)上述ΔL是管中增加________个钢球时产生的弹簧平均压缩量;(3)忽略摩擦,重力加速度g取9.80 m/s2,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________ N/m(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答案 (1)6.04 6.05 (2)3 (3)48.6解析 (1)ΔL3=L6-L3=(18.09-12.05) cm=6.04 cm压缩量的平均值为ΔL=ΔL1+ΔL2+ΔL33=6.03+6.08+6.043cm=6.05 cm(2)因三个ΔL 是相差3个钢球的压缩量之差,则所求平均值为管中增加3个钢球时产生的弹簧平均压缩量;(3)根据钢球的平衡条件有3mg sin θ=k ·ΔL ,解得k =3mg sin θΔL =3×0.2×9.80×sin 30°6.05×10-2N/m ≈48.6 N/m.例2 (2021·江苏常州市高三一模)某兴趣小组同学想探究橡皮圈中的张力与橡皮圈的形变量是否符合胡克定律,若符合胡克定律,则进一步测量其劲度系数(圈中张力与整圈形变量之比).他们设计了如图2甲所示实验:橡皮圈上端固定在细绳套上,结点为O ,刻度尺竖直固定在一边,0刻度与结点O 水平对齐,橡皮圈下端悬挂钩码,依次增加钩码的个数,分别记录所挂钩码的总质量m 和对应橡皮圈下端P 的刻度值x ,如下表所示:钩码质量m /g20406080100120P 点刻度值x /cm 5.53 5.92 6.30 6.677.027.40(1)请在图乙中,根据表中所给数据,充分利用坐标纸,作出m -x 图象;图2(2)作出m -x 图象后,同学们展开了讨论:甲同学认为:这条橡皮圈中的张力和橡皮圈的形变量基本符合胡克定律;乙同学认为:图象的斜率k 即为橡皮圈的劲度系数;丙同学认为:橡皮圈中的张力并不等于所挂钩码的重力;……请参与同学们的讨论,并根据图象数据确定:橡皮圈不拉伸时的总周长约为________ cm ,橡皮圈的劲度系数约为________ N/m(重力加速度g 取10 m/s 2,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3)若实验中刻度尺的0刻度略高于橡皮圈上端结点O ,则由实验数据得到的劲度系数将________(选填“偏小”“偏大”或“不受影响”);若实验中刻度尺没有完全竖直,而读数时视线保持水平,则由实验数据得到的劲度系数将________(选填“偏小”“偏大”或“不受影响”).答案 (1)见解析图 (2)10.40(10.20~10.80) 54.5 (3)不受影响 偏小解析 (1)描点作出m -x 图象如图所示(2)由m -x 图象可知,橡皮圈不拉伸时P 点距离O 点的距离约为5.20 cm(5.10 cm ~5.40 cm),则橡皮圈的总周长约为10.40 cm(10.20 cm ~10.80 cm).由m -x 图象可知,橡皮圈的劲度系数k =Δmg Δx =120×10-3×10(7.40-5.20)×10-2 N/m ≈54.5 N/m (3)若实验中刻度尺的0刻度略高于橡皮圈上端结点O ,则由实验数据得到的劲度系数将不受影响,因为计算劲度系数时考虑的是橡皮圈的伸长量而不是长度.若实验中刻度尺没有完全竖直,而读数时视线保持水平,会使读数偏大,则由实验数据得到的劲度系数将偏小.高考题型2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本实验的依据是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性,在操作时要记住“三注意”和“七记录”两次O 点的位置必须相同两个细绳套不要太短三注意夹角不宜太大也不宜太小,在60°~100°之间为宜.两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条时,记录两弹簧测力计示数、两绳方向和O 点的位置(五记录)七记录一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条时,记录弹簧测力计示数和细绳方向(二记录)例3 (2017·全国卷Ⅲ·22)某探究小组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将画有坐标轴(横轴为x 轴,纵轴为y 轴,最小刻度表示1 mm)的纸贴在水平桌面上,如图3(a)所示.将橡皮筋的一端Q 固定在y 轴上的B 点(位于图示部分之外),另一端P 位于y 轴上的A 点时,橡皮筋处于原长.(1)用一只测力计将橡皮筋的P 端沿y 轴从A 点拉至坐标原点O ,此时拉力F 的大小可由测力计读出.测力计的示数如图(b)所示,F 的大小为________N.(2)撤去(1)中的拉力,橡皮筋P 端回到A 点;现使用两个测力计同时拉橡皮筋,再次将P 端拉至O 点.此时观察到两个拉力分别沿图(a)中两条虚线所示的方向,由测力计的示数读出两个拉力的大小分别为F1=4.2 N和F2=5.6 N.①用5 mm长度的线段表示1 N的力,以O点为作用点,在图(a)中画出力F1、F2的图示,然后按平行四边形定则画出它们的合力F合;图3②F合的大小为________N,F合与拉力F的夹角的正切值为________.若F合与拉力F的大小及方向的偏差均在实验所允许的误差范围之内,则该实验验证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答案 (1)4.0 (2)①见解析图 ②4.0 0.05解析 (1)由题图(b)可知,F的大小为4.0 N.(2)①画出力F1、F2的图示,如图所示②用刻度尺量出F合的线段长约为20 mm,所以F合大小为4.0 N,F合与拉力F的夹角的正切值为tan α=0.05.高考题型3 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实验的操作关键1.应保持斜槽末端的切线水平,钉有坐标纸的木板竖直,并使小钢球的运动靠近坐标纸但不接触.2.小钢球每次必须从斜槽上同一位置无初速度滚下,斜槽的粗糙程度对该实验没有影响.在斜槽上释放小钢球的高度应适当,使小钢球以合适的水平初速度抛出.3.坐标原点(小钢球做平抛运动的起点)不是槽口的端点,应是小钢球在槽口时球心在坐标纸上的水平投影点.例4 (2021·全国乙卷·22)某同学利用图4(a)所示装置研究平抛运动的规律.实验时该同学使用频闪仪和照相机对做平抛运动的小球进行拍摄,频闪仪每隔0.05 s 发出一次闪光,某次拍摄后得到的照片如图(b)所示(图中未包括小球刚离开轨道的影像).图中的背景是放在竖直平面内的带有方格的纸板,纸板与小球轨迹所在平面平行,其上每个方格的边长为5 cm.该同学在实验中测得的小球影像的高度差已经在图(b)中标出.图4完成下列填空:(结果均保留2位有效数字)(1)小球运动到图(b)中位置A 时,其速度的水平分量大小为________m/s ,竖直分量大小为________m/s ;(2)根据图(b)中数据可得,当地重力加速度的大小为________ m/s 2.答案 (1)1.0 2.0 (2)9.7解析 (1)小球做平抛运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因此速度的水平分量大小为v 0=x t=0.050.05 m/s =1.0 m/s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该段位移的平均速度,因此小球在A 点速度的竖直分量大小为v y =8.6+11.00.05×2cm/s ≈2.0 m/s.(2)由竖直方向为自由落体运动可得g=y3+y4-y2-y14t2,代入数据可得g=9.7 m/s2.例5 (2021·山西省高三三模)某同学用如图5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重力加速度g的大小.实验步骤如下:①调节斜槽轨道末端水平,并与斜面体ABC的顶端A点衔接,然后将斜槽和斜面体固定;②将光电门传感器固定在斜槽轨道末端,并调节其高度,使小球在斜槽轨道末端静止时球心与光电门上的小孔重合;③先在斜面上铺一层白纸,再在白纸上铺复写纸,并将它们固定好;④把小球从斜槽轨道上的某一位置由静止释放,使其脱离斜槽轨道后落到复写纸上,记录小球经过光电门的遮光时间Δt1,并测量小球落在斜面上的位置与A点的距离s1;⑤不断改变小球从斜槽轨道上释放的位置,重复步骤④,得到多组Δt和s值,并以1(Δt)2为纵坐标,以s为横坐标,建立直角坐标系,描点作图后得如图丁所示的正比例函数图象,图象的斜率为k.(1)实验过程中,该同学用图乙所示的游标卡尺测量小球的直径d,应该用游标卡尺的________(填“A”“B”或“C”)进行测量,示数如图丙所示,该小球的直径d为______ mm;图5(2)为完成该实验,还需测量的物理量有________;A.小球的释放点到桌面的高度h1B.斜面的高度h2C .斜面的长度LD .小球的质量m(3)请用k 、d 及第(2)问中所选物理量的符号表示重力加速度g 的大小:g =________.答案 (1)B 11.30 (2)BC (3)2kLh 2d 2L 2-h 22解析 (1)A 用于测量内径,B 用于测量外径,C 用于测量深度,故选B ;根据游标尺的刻度为20格,总长度比主尺短1 mm ,故精度为0.05 mm ,读数=主尺读数(单位mm)+游标尺和主尺对齐的格数×0.05 mm ,所以读数为11.30 mm.(2)该实验通过对小球落到斜面上之前的平抛运动的研究计算重力加速度,需要知道斜面倾角或倾角的正余弦值,斜面倾角的正弦值sin θ=h 2L余弦值cos θ=L 2-h 22L ,故选B 、C.(3)小球在平抛运动过程中x =v 0t ,y =12gt 2初速度v 0=dΔt由几何关系得x =s cos θ,y =s sin θ整理得1(Δt )2=(L 2-h 22)g 2Lh 2d 2s 因此斜率k =(L 2-h 22)g 2Lh 2d 2得g =2kLh 2d 2L 2-h 22.1.小张同学为了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设计如下实验,其装置图如图6甲所示.实验步骤如下:(1)将3条完全相同的弹性橡皮条(满足胡克定律)的一端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结点O ,先测量出橡皮条的自然长度x 0;(2)在竖直平面内固定一木板,在木板上固定一张白纸,用图钉将其中两条橡皮条的A 、B 端固定在木板上,在另一条橡皮条C 端悬挂一小重锤,并确保橡皮条不超出弹性限度,且与纸面无摩擦;(3)待装置平衡后,分别测量出橡皮条OA、OB和OC的长度x1、x2、x3,并在白纸上记录________;(4)取下白纸,如图乙所示,在白纸上分别用长度(x1-x0)、(x2-x0)代表橡皮条OA和OB拉力的大小,作出力的图示OA′和OB′,并以OA′和OB′为两邻边作一平行四边形OA′C′B′,测量出OC′长度x4,如果近似可得x4=________,且OC′的方向________,则实验验证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5)改变A、B的位置,重复(2)到(4)的实验步骤进行多次验证.图6答案 (3)O、A、B三点的位置以及OC的方向 (4)x3-x0 与OC的方向相反解析 (3)待装置平衡后,分别测量出橡皮条OA、OB和OC的长度x1、x2、x3,并在白纸上记录O、A、B三点的位置以及OC的方向.(4)如果近似可得x4=x3-x0,且OC′的方向与OC的方向相反,则实验验证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2.(2021·广西南宁市冲刺卷)在做“研究平抛运动”的实验中,为了确定小球在不同时刻所通过的位置,实验时用如图7所示的装置.实验操作的主要步骤如下:A.在一块平木板上钉上复写纸和白纸,然后将其竖直立于斜槽轨道末端槽口前,木板与槽口之间有一段距离,并保持板面与轨道末端的水平面垂直;B.使小球从斜槽上紧靠挡板处由静止滚下,小球撞到木板在白纸上留下痕迹A;C.将木板沿水平方向向右平移一段距离x,再使小球从斜槽上紧靠挡板处由静止滚下,小球撞到木板在白纸上留下痕迹B;D.将木板再水平向右平移同样距离x,使小球仍从斜槽上紧靠挡板处由静止滚下,再在白纸上得到痕迹C,若测得A、B间距离为y1,B、C间距离为y2,已知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g.图7(1)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A.斜槽轨道必须光滑且无摩擦B.每次释放小球的位置可以不同C.每次小球均须由静止释放D.小球的初速度可通过测量小球的释放点与抛出点之间的高度差h,之后再由机械能守恒定律求出(2)根据上述直接测量的量和已知的物理量可以得到小球平抛的初速度大小的表达式为v0=________;(用题中所给字母x、y1、y2、g表示)(3)小球打在B点时与打在A点时动量的变化量为Δp1,小球打在C点时与打在B点时动量的变化量为Δp2,则Δp1∶Δp2=________.答案 (1)C (2)xgy2-y1 (3)1∶1解析 (1)为了能画出平抛运动轨迹,首先保证小球做的是平抛运动,所以斜槽轨道不一定要光滑,但斜槽末端必须是水平的,选项A错误;为保证抛出的初速度相同,应使小球每次从斜槽上相同的位置由静止释放,选项B错误,C正确;因为摩擦力未知,无法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计算速度,选项D错误.(2)竖直方向根据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可得y2-y1=gT2水平方向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得x=v0T解得v0=xy2-y1g =xgy2-y1.(3)根据动量定理,小球打在B点时与打在A点时动量的变化量Δp1=mgT小球打在C点时与打在B点时动量的变化量Δp2=mgT则Δp1∶Δp2=1∶1.3.(2021·山东潍坊市昌乐一中高三期末)2020年12月8日,中尼两国共同宣布了珠穆朗玛峰的最新高度为海拔8848.86米,此次珠峰高度测量使用了重力仪、超长距离测距仪等一大批国产现代测量设备.重力仪的内部包含了由弹簧组成的静力平衡系统.为测量弹簧劲度系数,探究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实验装置如图8甲所示,角度传感器固定在可转动的“T”形竖直螺杆上端,可显示螺杆转过的角度.“T”形螺杆中部套有螺母,螺母上固定力传感器.所测弹簧上端挂在力传感器上,下端固定在铁架台底座上,力传感器可显示弹簧弹力大小.“T”形螺杆转动时,力传感器会随着“T”形螺杆旋转而上下平移,弹簧长度随之发生变化.图8(1)该探究小组操作步骤如下:①旋转螺杆使弹簧初始长度等于原长,对应的角度传感器示数调为0;②旋转“T ”形螺杆使弹簧长度增加,记录力传感器示数F 及角度传感器示数θ;③多次旋转“T ”形螺杆,重复步骤②的操作,记录多组对应F 、θ值;④用所测数据作出F -θ图象.图乙已描出5个点,请在图中画出图象.(2)若螺杆的螺距(螺杆转动一周杆沿轴线前进的距离)为6 mm ,则角度传感器示数为240°时弹簧的伸长量x =______ m.(3)由F -θ图象可知弹力F 与弹簧的伸长量______(填“x ”“x 2”或“1x”)成正比,结合图象算出弹簧的劲度系数k =______ N/m.答案 (1)见解析图 (2)4×10-3 (3)x 15解析 (1)如图所示(2)转动的角度与移动的距离关系为6 mm 360°=x 240°解得x =4 mm =4×10-3m(3)因为转动的角度与弹簧的伸长量成正比,而根据F -θ图象,转动的角度与弹簧弹力成正比,所以弹力F 与弹簧的伸长量x 成正比.由图可知,当角度为4 000°时,弹力为1 N .此时弹簧的形变量为6 mm 360°=x ′4 000°,解得x ′=2003 mm ,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 =F x ′=12003×10-3N/m =15 N/m.专题强化练[保分基础练]1.(2021·安徽安庆市一模)某实验小组做“探究弹簧弹力与弹簧伸长量关系”的实验,采用如图1甲所示的装置,质量不计的弹簧下端挂一个小盘,在小盘中增添砝码,改变弹簧的弹力.实验中作出了小盘中砝码重力F随弹簧伸长量x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图1(1)图象乙不过原点的原因是________.(2)利用图象乙,可求得小盘的重力为________ N,小盘的重力会使弹簧劲度系数的测量结果与真实值相比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答案 (1)未考虑小盘的重力 (2)1 不变解析 (1)由于受到的小盘的拉力,使弹簧变长,所以F-x图象不过原点;(2)利用图象乙,当弹簧的形变量为零时的拉力大小等于小盘的重力大小,因此图象反向延长与F轴交点可求得小盘的重力为1 N;应用图象法处理实验数据,所对应图象的斜率表示弹簧的劲度系数,小盘的质量不会导致弹簧劲度系数的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不同.2.(2021·青海省高三一模)某实验小组欲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步骤如下:图2①将弹簧测力计固定在贴有白纸的竖直木板上,使其轴线沿竖直方向;②如图2甲所示,将环形橡皮筋一端挂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另一端用圆珠笔尖竖直向下拉,直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某一设定值,将橡皮筋两端的位置标记为O1、O2,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测量并记录O1、O2间的距离(即橡皮筋的长度l).每次将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改变1.00 N,测出对应的l,部分数据如下表所示:F/N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7.00l/cm l011.0012.0013.0014.0015.0016.0017.00③找出步骤②中F=7.00 N时橡皮筋两端的位置,重新标记为O、O′(橡皮筋上端为O,下端为O′),此时橡皮筋的拉力记为F OO′;④在挂钩上涂抹少许润滑油,将橡皮筋搭在挂钩上,如图乙所示,用两圆珠笔尖成适当角度同时拉橡皮筋的两端,使挂钩的下端到达O点,将两笔尖的位置标记为A、B,橡皮筋OA 段的拉力记为F OA,OB段的拉力记为F OB;⑤根据给出的标度,作出F OA和F OB的合力F′,如图丙所示.(1)利用表中数据可得l0=________ cm;(2)若测得OA=7.50 cm,OB=7.50 cm,则F OA的大小为________ N;(3)通过比较F′与________的大小和方向,即可得出实验结论.答案 (1)10.00 (2)5.00 (3)F OO′解析 (1)根据胡克定律,有ΔF=kΔx代入表格中第二组和第三组数据,有(2.00-1.00) N=k(12.00-11.00)×10-2 m解得k=100 N/m同理,再代入第一组和第二组数据,得(1.00-0) N=100 N/m×(11.00-l0)×10-2 m解得l0=10.00 cm.(2)根据OA、OB的长度可求橡皮筋的弹力大小为F OA=kΔl=100×(7.50+7.50-10.00)×10-2 N=5.00 N.(3)在两个力的作用效果和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的情况下,由平行四边形求得的力F′和一个力F OO′作用时比较,即可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3.(2019·北京卷·21改编)用如图3所示装置研究平抛运动.将白纸和复写纸对齐重叠并固定在竖直的硬板上.钢球沿斜槽轨道PQ滑下后从Q点飞出,落在水平挡板MN上.由于挡板靠近硬板一侧较低,钢球落在挡板上时,钢球侧面会在白纸上挤压出一个痕迹点.移动挡板,重新释放钢球,如此重复,白纸上将留下一系列痕迹点.图3(1)下列实验条件必须满足的有________.A .斜槽轨道光滑B .斜槽轨道末段水平C .挡板高度等间距变化D .每次从斜槽上相同的位置无初速度释放钢球(2)为定量研究,建立以水平方向为x 轴、竖直方向为y 轴的坐标系.a .取平抛运动的起始点为坐标原点,将钢球静置于Q 点,钢球的________(选填“最上端”“最下端”或者“球心”)对应白纸上的位置即为原点;在确定y 轴时________(选填“需要”或者“不需要”)y 轴与重垂线平行.图4b .若遗漏记录平抛轨迹的起始点,也可按下述方法处理数据;如图4所示,在轨迹上取A 、B 、C 三点,AB 和BC 的水平间距相等且均为x ,测得AB 和BC 的竖直间距分别是y 1和y 2,则y 1y 2________13(选填“大于”“等于”或者“小于”).可求得钢球平抛的初速度大小为________(已知当地重力加速度为g ,结果用上述字母表示).(3)为了得到平抛物体的运动轨迹,同学们还提出了以下三种方案,其中可行的是________.A .用细管水平喷出稳定的细水柱,拍摄照片,即可得到平抛运动轨迹B .用频闪照相在同一底片上记录平抛小球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平滑连接各位置,即可得到平抛运动轨迹C .将铅笔垂直于竖直的白纸板放置,笔尖紧靠白纸板,铅笔以一定初速度水平抛出,将会在白纸上留下笔尖的平抛运动轨迹(4)伽利略曾研究过平抛运动,他推断;从同一炮台水平发射的炮弹,如果不受空气阻力,不论它们能射多远,在空中飞行的时间都一样.这实际上揭示了平抛物体________.A.在水平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B.在竖直方向上做自由落体运动C.在下落过程中机械能守恒答案 (1)BD (2)a.球心 需要 b.大于 xgy2-y1 (3)AB (4)B解析 (1)因为本实验是研究平抛运动,只需要每次实验都能保证钢球做相同的平抛运动,即每次实验都要保证钢球从同一高度无初速度释放并水平抛出,没必要要求斜槽轨道光滑,因此A错误,B、D正确;挡板高度可以不等间距变化,故C错误.(2)a.因为钢球做平抛运动的轨迹是其球心的轨迹,故将钢球静置于Q点,钢球的球心对应白纸上的位置即为坐标原点(平抛运动的起始点);在确定y轴时需要y轴与重垂线平行.b.由于平抛的竖直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故相邻相等时间内竖直方向上位移之比为1∶3∶5…,故两相邻相等时间内竖直方向上的位移之比越来越大.因此y1y2>13;由y2-y1=gT2,x=v0T,联立解得v0=xgy2-y1.(3)将铅笔垂直于竖直的白纸板放置,笔尖紧靠白纸板,铅笔以一定初速度水平抛出,由于铅笔受摩擦力作用,且不一定能始终保证铅笔水平,铅笔将不能始终保持垂直白纸板运动,铅笔将发生倾斜,故不会在白纸上留下笔尖的平抛运动轨迹,故C不可行,A、B可行.(4)从同一炮台水平发射的炮弹,如果不受空气阻力,可认为做平抛运动,因此不论它们能射多远,在空中飞行的时间都一样,这实际上揭示了平抛物体在竖直方向上做自由落体运动,故选项B正确.4.(2021·河北省1月选考模拟·11)为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某同学准备了以下器材:支架,弹簧,直尺,量角器,坐标纸,细线,定滑轮(位置可调)两个,钩码若干.支架带有游标尺和主尺,游标尺(带可滑动的指针)固定在底座上,主尺可升降,如图5甲所示.图5实验步骤如下:(1)仪器调零.如图甲,将已测量好的劲度系数k为5.00 N/m的弹簧悬挂在支架上,在弹簧挂钩上用细线悬挂小钩码作为铅垂线,调节支架竖直.调整主尺高度,使主尺与游标尺的零刻度对齐.滑动指针,对齐挂钩上的O点,固定指针.(2)搭建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如图乙.钩码组m A=40 g,钩码组m B=30 g,调整定滑轮位置和支架的主尺高度,使弹簧竖直且让挂钩上O点重新对准指针.实验中保持定滑轮、弹簧和铅垂线共面.此时测得α=36.9°,β=53.1°,由图丙可读出游标卡尺示数为________ cm,由此计算出弹簧拉力的增加量F=________ N.当地重力加速度g为9.80 m/s2.(3)请将第(2)步中的实验数据用力的图示的方法在图6框中作出,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合力F′.图6(4)依次改变两钩码质量,重复以上步骤,比较F′和F的大小和方向,得出结论.实验中铅垂线上小钩码的重力对实验结果________(填写“有”或“无”)影响.答案 (2)9.78 0.489 (3)见解析图 (4)无解析 (2)游标卡尺的读数为主尺刻度+游标尺读数=97 mm+8×0.1 mm=97.8 mm=9.78 cm;根据胡克定律可知弹簧的弹力增加量为:F=kx=5.00×9.78×10-2 N=0.489 N.(3)选好标度,根据两分力F A、F B的方向作出力的图示,作出平行四边形得到合力F′,如图所示.(4)在求解合力的过程中,求解的是弹簧弹力的变化量,所以实验中铅垂线上小钩码的重力对实验结果无影响.[争分提能练]5.一个实验小组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的实验中:图7(1)甲同学在做该实验时,通过处理数据得到了图7甲所示的F-x图象,其中F为弹簧弹力,x为弹簧长度.请通过图甲,分析并计算,该弹簧的劲度系数k=________ N/m.当指针如图乙所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________ N.(2)乙同学使用两条不同的轻质弹簧a和b,得到弹力与弹簧长度的图象如图丙所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________.A.a的原长比b的长B.a的劲度系数比b的大C.a的劲度系数比b的小D.测得的弹力与弹簧的长度成正比答案 (1)25 3.0 (2)B解析 (1)在F-x图象中斜率表示弹簧的劲度系数,则k=ΔFΔx=60.24N/m=25 N/m在题图乙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3.0 N(2)在题图丙中,当弹簧的弹力为零时,弹簧处于原长,故b的原长大于a的原长,故A错误;斜率表示劲度系数,故a的劲度系数大于b的劲度系数,故B正确,C错误;弹簧的弹力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故D错误.6.在“研究平抛运动”的实验中:图8(1)某同学用图8所示装置研究平抛运动及其特点,他的实验操作是:在小球A、B处于同一高度时,用小锤轻击弹性金属片,使A球水平飞出,同时B球被松开.①他观察到的现象是:小球A、B________(填“同时”或“不同时”)落地;②让A、B球恢复初始状态,用较大的力敲击弹性金属片.A球在空中运动的时间将________(填“变长”“不变”或“变短”);③上述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2)一个同学在“研究平抛运动”实验中,只画出了如图9所示的一部分曲线,于是他在曲线上取水平距离相等的三点A、B、C,量得Δx=0.1 m.又量出它们之间的竖直距离分别为h1=0.1 m,h2=0.2 m,取g=10 m/s2,利用这些数据,可求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图9①物体抛出时的初速度为________ m/s;②物体经过B时速度为________ m/s.答案 (1)①同时 ②不变 ③平抛运动的时间与初速度大小无关,且可以证明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在竖直方向上做自由落体运动 (2)①1.0 ②1.8解析 (2)在竖直方向上,根据h2-h1=gT2得T=h2-h1g=0.2-0.110s=0.1 s则物体平抛运动的初速度v0=ΔxT=0.10.1m/s=1.0 m/sB点的竖直分速度为v yB=h1+h22T=0.1+0.20.2m/s=1.5 m/s则B点的速度为。

初二物理力学实验

初二物理力学实验

初二物理力学实验
题目:测量自由落体加速度
实验目的:
通过观察自由落体运动,测量重力加速度,并探究重力与物体下落时间、下落距离的关系。

实验器材:
1. 立柱
2. 钢球
3. 计时器
4. 标尺
5. 电子秤
实验步骤:
1. 在平坦的地面上设置一个立柱,并将标尺竖直固定在立柱上。

2. 将钢球放在立柱顶端,使其从静止开始自由落下。

3. 同时启动计时器,并记录下钢球从释放到触地所经历的时间t。

4. 多次重复上述步骤,计算出每次的平均时间t_avg,以增加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5. 使用电子秤测量钢球的质量m,并记录下来。

6.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钢球下落的平均加速度a_avg。

数据处理:
1. 利用已知物体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下落距离h = (1/2) * g * t_avg^2 ,其中g为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2. 将上述公式改写为:g = 2 * h / t_avg^2。

3.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的加速度a_avg即为所求的重力加速度。

注意事项:
1. 确保实验器材摆放稳固,并严禁在实验过程中用力推动钢球。

2. 尽量保持实验环境的恒定,避免外界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 每次实验结束后,要将实验器材归位并保持整洁。

初中物理力学实验指导书

初中物理力学实验指导书

初中物理力学实验指导书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力学实验,让初中生了解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通过实际操作提高他们解决力学问题的能力。

实验材料- 弹簧秤- 弹簧- 摆线器- 直尺- 木块- 平衡物体实验步骤实验一:测量物体的质量1. 将弹簧秤固定在桌面上。

2. 用弹簧秤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记录下每个物体的质量。

实验二:测量力的大小1. 将弹簧固定在垂直方向的支架上。

2. 将不同质量的物体挂在弹簧上,并记录下每个物体所产生的弹簧变形。

实验三:测量摆线器的周期1. 将摆线器固定在支架上。

2. 将摆线器拉至一定角度,释放后观察摆线器的摆动,并记录下完整的摆动周期。

实验四:测量木块在斜面上的运动1. 将木块放在斜面上。

2. 逐渐增加斜面的倾角,记录下木块开始滑动的倾角。

实验五:测量力的平衡1. 将一个平衡物体放在桌面上。

2. 在平衡物体上加入不同方向和大小的力,观察平衡物体的状态并记录下结果。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可以进行如下分析:- 实际测得的物体质量与预期值的误差分析。

- 质量与弹簧变形之间的关系。

- 摆线器摆动周期与摆动角度的关系。

- 木块开始滑动的倾角与斜面的倾斜角度之间的关系。

- 力的平衡状态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安全注意事项在进行实验时,请注意以下安全事项:1. 操作实验器材时要谨慎,避免损坏或意外伤害。

2. 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实验区域整洁,避免杂物干扰。

3. 注意身体姿势,避免不慎摔倒或造成扭伤。

4. 在实验过程中要与实验伴侣进行良好的合作,确保安全。

结论通过这些力学实验,初中生可以加深对力学原理的理解,并提高解决力学问题的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重实践操作,认真记录数据,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同时,保持良好的实验室安全意识,遵守安全操作规范,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性。

力学实验实习报告

力学实验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通过本次力学实验实习,旨在使同学们将课堂上学到的力学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加深对力学概念、原理和方法的了解,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实习时间2022年X月X日至2022年X月X日三、实习地点XXX大学力学实验室四、实习内容1. 实验一:胡克定律验证(1)实验目的:验证胡克定律,了解弹簧的弹性特性。

(2)实验原理:根据胡克定律,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拉力成正比。

(3)实验步骤:①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拉力下弹簧的伸长量;② 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2. 实验二:简支梁的受力分析(1)实验目的:了解简支梁的受力情况,掌握受力分析的方法。

(2)实验原理:根据结构力学原理,分析简支梁的受力情况。

(3)实验步骤:① 准备简支梁、加载装置、位移传感器等实验器材;② 将简支梁固定在支架上,加载装置置于梁的一端;③ 测量不同加载力下梁的变形量,记录数据;④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3. 实验三:单摆振动实验(1)实验目的:验证单摆振动周期公式,研究摆长与振动周期的关系。

(2)实验原理:根据单摆振动周期公式,研究摆长与振动周期的关系。

(3)实验步骤:① 准备单摆、秒表、摆长测量工具等实验器材;② 测量不同摆长下单摆的振动周期,记录数据;③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五、实习总结1. 通过本次实习,同学们掌握了力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提高了实验技能。

2. 实验过程中,同学们学会了如何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科学思维。

3. 通过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同学们对力学理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4. 实习过程中,同学们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了实验任务,增强了团队意识。

六、实习体会1. 力学实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通过实验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重观察、分析、总结,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3. 实验操作要规范,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团队合作是完成实验任务的关键,要学会与他人沟通、协作。

力学小实验实验报告

力学小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力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2. 通过实验,加深对力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二、实验原理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和受力规律的科学。

本实验通过以下三个实验,分别验证了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和杠杆原理。

1.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所受外力与其加速度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3. 杠杆原理:杠杆在平衡状态下,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

三、实验器材1. 小车、斜面、滑轮、绳子、钩码、弹簧测力计、刻度尺、天平、杠杆、砝码等。

四、实验步骤1. 实验一:验证牛顿第一定律(1)将小车放在水平面上,观察小车是否运动。

(2)用弹簧测力计轻轻拉动小车,使小车获得一定的速度,然后松手,观察小车是否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2. 实验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1)将小车放在斜面上,用滑轮连接小车和钩码,钩码质量已知。

(2)调整斜面角度,使小车在斜面上匀速下滑。

(3)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钩码受到的拉力,记录数据。

(4)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计算小车的加速度。

3. 实验三:验证杠杆原理(1)将杠杆水平放置,一端挂上砝码,另一端挂上钩码。

(2)调整砝码和钩码的位置,使杠杆达到平衡。

(3)用刻度尺测量动力臂和阻力臂的长度,记录数据。

(4)根据杠杆原理,计算动力和阻力的关系。

五、实验数据与处理1. 实验一:小车在不受外力作用时,静止不动;当用弹簧测力计拉动小车后,小车获得一定的速度,松手后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2. 实验二:小车在斜面上匀速下滑,钩码受到的拉力为F,斜面角度为θ,小车质量为m,重力加速度为g。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F = mg sinθ。

计算小车的加速度a = F / m = g sinθ。

3. 实验三:杠杆平衡时,动力臂长度为L1,阻力臂长度为L2,动力为F1,阻力为F2。

根据杠杆原理,有 F1 L1 = F2 L2。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验证了牛顿第一定律,即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高中物理力学实验大全(二)bw

高中物理力学实验大全(二)bw

高中物理力学实验大全(二)4. 曲线运动4.1 曲线运动的条件运动的合成与分解1、曲线运动的条件实验仪器:小球、绳;铁球、磁铁、斜槽教师操作:拴着绳的小球在桌面上作圆周运动,绳子的拉力改变小球速度的方向。

教师操作:斜槽上滚下的铁球沿直线前进;在旁边放上磁铁后,铁球运动方向改变。

实验结论:合外力与速度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作曲线运动。

2、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实验仪器:雨伞、水(或沙轮、铁)教师操作:把水倒在张开的雨伞上,转动雨伞。

实验结论:曲线运动中,速度方向是时刻改变的,在某时刻的瞬时速度方向在曲线的这一点的切线方向上。

3、运动的合成实验仪器:运动合成演示器(J2170)、停表教师操作:演示两个分运动并计时;演示合运动并计时。

实验结论:合运动与分运动具有等时性。

4.2 平抛运动1、平抛运动与自由落体运动实验仪器:平抛竖落仪(J04228)教师操作:组装仪器;使底座成水平状态,将两个钢球分别放置在角铁两端的圆窝内,压下扳机,在弹簧的拉力下,角铁发生转动,左边钢球离开圆窝做平抛运动,同时右端角铁后退,右边钢球做自由落体运动;变换弹簧的拉孔,重复实验。

实验结论:在同一高度上的两个物体,同时开始运动,一个做自由落体运动,另一个做平抛运动,不论平抛物体的水平初速度有多大,它与自由下落的物体总是同时落地的;平抛运动的竖直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

2、平抛运动与水平匀速直线运动实验仪器:钢球(2个)、斜槽(2个)、水平槽、铁架台教师操作:把两个斜槽上下固定在铁架台上,使水平槽与下边斜槽末端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使两个钢球从两个斜槽的同一位置释放,上边钢球滑出斜槽后做平抛运动,下边钢球在水平槽上作匀速直线运动。

实验现象:两个钢球在水平槽的某一位置碰在一起。

实验结论:平抛运动的水平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3、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学生实验)实验仪器:平抛运动实验器(J2154)、学生电源、白纸、复写纸实验目的:(1)描出平抛物体的运动轨迹。

实验力学实验报告

实验力学实验报告

实验力学实验报告实验力学实验报告引言实验力学是研究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力学性质和变形规律的学科。

通过实验力学实验,我们可以了解物体在受力时的变形情况、应力分布以及材料的力学性能等。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究不同材料在受力下的变形特性,并分析其力学性能。

实验一:拉伸实验拉伸实验是实验力学中最常见的一种实验。

通过在试样上施加拉力,我们可以观察到试样的变形情况,并测量其拉伸应力和应变。

本实验采用了不同材料的试样进行拉伸,包括金属、塑料和橡胶等。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不同材料的拉伸强度、屈服强度和断裂强度等参数,进而评估材料的力学性能。

实验二:压缩实验压缩实验是另一种常见的实验力学实验。

通过在试样上施加压力,我们可以观察到试样的变形情况,并测量其压缩应力和应变。

本实验同样采用了不同材料的试样进行压缩实验,以比较不同材料的压缩强度和变形特性。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不同材料的压缩强度、屈服强度和峰值强度等参数,进一步了解材料的力学性能。

实验三:弯曲实验弯曲实验是研究材料在受弯曲力作用下的变形特性的实验。

通过在试样上施加弯曲力,我们可以观察到试样在不同位置的变形情况,并测量其弯曲应力和应变。

本实验同样采用了不同材料的试样进行弯曲实验,以比较不同材料的弯曲强度和变形特性。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不同材料的弯曲强度、屈服强度和断裂强度等参数,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力学性能。

实验四:冲击实验冲击实验是研究材料在受冲击力作用下的变形和破坏特性的实验。

通过在试样上施加冲击力,我们可以观察到试样的瞬时变形情况,并测量其冲击应力和应变。

本实验同样采用了不同材料的试样进行冲击实验,以比较不同材料的冲击强度和变形特性。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不同材料的冲击强度、韧性和断裂韧性等参数,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力学性能。

实验五:疲劳实验疲劳实验是研究材料在长时间循环加载下的变形和破坏特性的实验。

通过在试样上施加交变载荷,我们可以观察到试样在不同循环次数下的变形情况,并测量其应力和应变。

物理实验报告:力学与运动

物理实验报告:力学与运动

物理实验报告:力学与运动
导言
本实验旨在研究力学与运动的基本原理和相关实验现象。

通过进行一系列实验,我们将探究物体受力的影响,研究牛顿力学定律以及运动学的相关内容。

实验一:作用力与受力
我们首先进行了实验以研究作用力对物体产生的影响。

我们选择了不同物体,测量了它们所受到的作用力,并记录了相应的受力变化情况。

实验结果表明,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直接决定了物体受力的大小和方向。

实验二:牛顿力学定律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验证了牛顿力学定律的适用性。

我们选择了不同大小的物体,在给定的作用力下测量了它们的加速度,并记录了相应的数据。

实验结果表明,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验证了牛顿第二定律。

实验三:弹性碰撞
我们进行了弹性碰撞实验,用于研究物体间碰撞的基本规律。

我们选择了不同物体进行碰撞实验,测量了它们的速度和质量,并
记录了碰撞前后的数据。

实验结果表明,碰撞前后物体的动量守恒,能量守恒,验证了碰撞定律的有效性。

实验四:运动学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研究了运动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定律。

我们
进行了不同物体的运动实验,测量了它们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并记录了相关数据。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验证了位移-时间、速度-时间和加速度-时间的关系。

结论
通过以上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力学与运动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我们验证了牛顿力学定律和碰撞定律的有效性,并探究了运动学中
的相关概念。

这些实验结果对于物理学的相关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
意义。

参考文献。

力学系列实验实验报告

力学系列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通过实验加深对力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如力、力矩、牛顿定律等。

2. 掌握力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3. 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实验设备和仪器1. 理论力学实验台2. 力传感器3. 弹簧测力计4. 水平仪5. 三角板6. 直尺7. 秒表8. 计算器三、实验原理力学实验主要研究力、力矩、牛顿定律等力学基本概念,通过实验验证相关理论,并测量相关物理量。

1. 力的合成与分解: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将两个或多个力合成一个力,或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力。

2. 力矩:力矩是力与力臂的乘积,力矩的大小和方向与力的作用点、力的大小和方向有关。

3. 牛顿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四、实验方法和步骤1. 实验一:力的合成与分解(1)实验目的: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研究力的合成与分解。

(2)实验步骤:① 将力传感器固定在实验台上,确保其水平。

② 用力传感器分别测量两个已知大小和方向的力,记录数据。

③ 将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分别画在坐标纸上,以力的大小为线段长度,以力的方向为线段方向。

④ 以两个力的交点为起点,作两个力的平行四边形,并连接对角线。

⑤ 测量对角线的长度和方向,验证力的合成与分解。

2. 实验二:力矩的测量(1)实验目的:验证力矩的概念,测量力矩的大小。

(2)实验步骤:① 将力传感器固定在实验台上,确保其水平。

② 用力传感器测量已知大小和方向的力,记录数据。

③ 在实验台上固定一个水平仪,确保其水平。

④ 将力传感器固定在水平仪上,测量力臂的长度。

⑤ 计算力矩的大小,验证力矩的概念。

3. 实验三:牛顿定律的验证(1)实验目的: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

(2)实验步骤:① 将物体放在实验台上,确保其水平。

② 用力传感器测量物体所受的合外力,记录数据。

③ 观察物体的运动状态,分析物体的加速度。

力学实验介绍

力学实验介绍

力学实验介绍力学实验是物理学中的一种基础实验,它通过对物体的运动和力的测量来验证力学定律和公式。

本文将介绍几个力学实验,其中包括简单的力和运动学实验、牛顿第二定律实验、弹性碰撞实验和万有引力实验。

一、简单的力和运动学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我们使用简单的物理工具来测量物体的力和运动学变量。

我们需要一条弹簧、一块质量不同的物体和一个固定的支撑物。

首先,我们将弹簧挂在支撑物上,然后将物体挂在弹簧的另一端。

当物体不受力作用时,弹簧的长度为L1。

然后我们通过施加外力的方法使物体受到水平方向的牵引力,并记录下弹簧的长度L2。

通过简单的计算,我们可以得出物体所受到的牵引力F,以及物体的运动学变量,如加速度和速度等。

二、牛顿第二定律实验牛顿第二定律是力学中的一个基本定律,它描述了物体受到的力和它的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使用一个坡道和一个小车来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我们需要将小车放在坡道上,并施加不同大小的牵引力。

然后我们记录下小车所受到的牵引力和加速度,然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计算出小车的质量。

三、弹性碰撞实验弹性碰撞实验是研究物体碰撞过程中动量和能量守恒的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需要使用两个质量不同的小球和一个悬挂在天花板上的线。

首先,我们将一个小球挂在线上,另一个小球放在它下面,然后我们让上面的小球以一定的初速度运动,撞击下面的小球。

通过测量碰撞前后两个小球的速度和动量,我们可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同时还可以验证能量守恒定律。

四、万有引力实验万有引力实验是研究物体之间引力作用的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需要使用一个质量较大的球和一些小球。

我们将大球放在一个支架上,然后将小球放在大球周围的不同位置。

通过测量小球的位置和运动状态,我们可以计算出大球对小球的引力。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验证万有引力定律,也可以计算出重力常数G的值。

力学实验是物理学中的基础实验,它们可以帮助我们验证物理定律和公式,同时也可以加深我们对物理学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Q215 Q235 Q255 Q275
铸件抗拉强度
牌号 HT100 HT150 HT200 HT250 HT300 HT350
铸件壁厚
(mm)
最小抗拉强度
(MPa)
>10 >10 >10 >10 >10 >10
100 145 195 240 290 340
低碳钢扭转破坏实验
对低碳钢试样进行扭转实验时,试验机可 绘出该试样在整个扭转过程中的扭矩T与扭转角 Ф 的关系曲线。曲线显示低碳钢在整个扭转过 程中经历了弹性、屈服、强化三个阶段。在弹 性阶段--OA直线段,材料服从切变虎克定律。 即材料的切应力τ与切应变γ成正比。在屈服 阶段--AB曲线段,分两种情况来读屈服点所对 应的扭矩Ts。
NJ-100B型扭转试验机
RJ-500微机控制扭转试验机
实验依据
国标GB/T 10128-1988 《金属室温扭转试验方法》
试样的制备
根据标准GB/T10128-1988《金属室温扭转试 验方法》的规定,金属扭转试验所使用的试样截 面为圆形,推荐采用直径为10 mm,标距L0分别 为50mm和100mm,平行长度Le分别为70mm和 120mm的试样。试样头部(两端部)的形状和尺 寸应根据扭转试验机夹头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如 果采用其他直径的试样,其平行长度Lc应为标 距加上两倍的直径。圆形扭转试样的形状、尺寸 以及加工精度见下图。
σ τ τ x σ min==τ
max
=τ
44°
44°
纯剪切应力状态图
T
1
2
T
铸铁扭转破坏试验
在对铸铁试样进行扭转试验时,试验机可绘出扭 矩T与扭转角Φ的关系曲线。从该曲线可以看出,铸 铁试样从开始受扭直至破坏, 近似一直线。它无屈 服现象,且扭转变形小。 破坏是突然发生的, 断口形状为与试样轴线约 成450的螺旋面。 在从实验中可得到最大扭矩 Tb,根据上述国标 的规定,按弹性公式计算抗扭强度:
T
1
1
T
(b) 铸铁试样断口
RNJ-500扭转试验机软件操作步骤 RNJ-500扭转试验机软件操作步骤
扭转机】 1、进入测试系统: 在桌面双击【扭转机】的红色图标,进入 进入测试系统: 扭转机 RG控制系统。 选择通讯: 通讯,在弹出的下拉菜单中 2、选择通讯: 在主操作界面中选通讯 通讯 选择联机选项。 选择工具: 工具,在弹出的下拉菜单中 3、选择工具 在主操作界面中选工具 工具 选择电路调零。 选择硬件设置: 试验设置,在弹出的下 4、选择硬件设置: 在主操作界面中选试验设置 试验设置 拉菜单中选择硬件设置,在列出的测试范围窗口中选 择相应传感器:如果要测切变摸量须选小角度扭转传 感器;如果是普通试验则选扭角传感器 点击下一步 按钮(此操作进入软件设置)。
τb=Tb/W。
试验要求在室温100C—350C条件下进行。
铸铁扭矩T与扭转角Φ的关系曲线
T
A
O
Tb
Φ
铸铁断口破坏分析
铸铁(脆性材料)的抗压、抗 切(剪)能力均强于抗拉能力,故 试样受扭破坏后,沿其450方向被 拉断,断口成一螺旋面。两种材 料的断口形状见下图。
两种材料的断口形状图
T
T
(a) 低碳钢试样断口
5、选择软件设置: 在主操作界面中选试验设置,在弹出的下拉 选择软件设置: 菜单中选择软件设置(或在硬件设置的窗口中点击下一步按 钮),设置完毕后在软件设置窗口中点下一步按钮(此操作 进入环境参数设置)。 选择环境参数设置:在主操作界面中选试验设置并在弹出的 6、选择环境参数设置 下拉菜单中选择环境参数设置(或在软件设置的窗口中点击 下一步按钮),在环境参数窗口中设置好试样个数及其它相 应参数后 点下一步按钮即进入运行参数设置。 选择运行参数设置: 7、选择运行参数设置:在主操作界面中选试验设置并在弹出的 下拉菜单中选择运行参数设置,将纵坐标设置为10,将横坐 标设置为10,按相应标准中设置好试验速度、标距、直径、 试样形状等参数。如果设置无问题,则按确定按钮即设置结 束。 8、在软件主操作界面中分别将扭矩、角度(小角度调零则按在 数显仪表上的红色按钮,使数显仪表显示屏显示数值为0.00 即可)调零 点RUN按钮即可进行试验。 9、试验完毕后需要保存文件,选择运行结果,根据需要在弹出 的下拉菜单中对试验数据进行结果显示、数据选择、切变模 量设置等操作。
试样
夹头
夹紧垫块
实验材料
1、低碳钢Q235(塑性材料) 2、铸铁HT150(脆性材料)
碳素结构钢材料性能
钢材厚度 牌号 屈服强度 抗拉强度
(mm) ≤16 ≤16 ≤16 ≤16
(MPa) 215 235 255 275
(MPa) 335~390 375~460 410~510 490~610
Tb τb = W
其中:Tb为最大扭矩
低碳钢断口破坏分析
当试样受扭时,材料处于纯剪切应力 状态,由纯剪切应力状态图可知,圆轴扭 转时横截面上作用着最大切应力τ。而在 ±450斜面上,分别存在最大拉应力σ1和 最大压应力σ2,且它们的绝对值都等于最 大切应力τ。低碳钢的抗切(剪)能力弱 于抗拉压能力,故试样受扭破坏后,断口 平齐,且沿其横截面被切(剪)断。
金属的扭转实验
实 验 目 的
1、测定低碳钢的屈服点(剪切屈服极限) τs或下屈服点τsl、抗扭强度(剪切 强度极限)τb。 2、测定铸铁的抗扭强度τb。 3、观察、比较和分析上述两种典型材料 在受到扭转载荷时的变形和破坏等现 象。
二、实验设备和装置
1.微机控制扭转试验机
2. 游标卡尺
50型扭转试验机
一、屈服阶段图形为水平线
T C B A Tp Ts Tb O
Φ
二、屈服阶段图形为锯齿形状
T
C
A B T sl Tb O T su
Φ
屈服点τs 或下屈服点τSl 的计算公式
TS TSl τS = 或 τ Sl = W W
其中: Ts为屈服扭矩 Tsl为下屈服扭矩 W为抗扭截面模量
抗扭强度 τb的计算公式
切应力随着扭矩Leabharlann 大的变化图在比例极限内,扭矩与 转角成线性关系。横截面上的 切应力沿半径线性分布。
随着扭矩不断增大,横 截面边缘处的切应力首先达到 剪切屈服极限,塑性区逐渐向 圆心扩展,形成环形塑性区。 其中心部分仍然是弹性的。
随着扭矩不断增大,直到 整个截面几乎都是塑性区。
(a)
(b)
(c)
纯剪切应力状态图
试样的制作
d± 0.05 0.02 0.02 A-B R>10
0.4
A
L0 Le L
B
实验原理
扭转实验是材料力学实验中最基本的实验 之一。在进行扭转实验时,试样两端部被装夹 在扭转试验机的夹头上。试验机的一个夹头固 定不动,另一个夹头绕轴旋转,以实现对试样 施加扭转载荷。这时,从试验机上可读出扭矩 T和对应的扭转角Φ。通过试验机上的自动绘 图装置可绘出该试样的扭矩T与扭转角Φ的关 系曲线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