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其他作家作品.

合集下载

元代杂剧作家

元代杂剧作家

元代杂剧作家王仲文,大都(今北京)人,生平事迹不详。作有杂剧十种,今存《不认尸》一种。明初贾仲明谓其“才思相兼关、郑、马。”(《录鬼簿》(凌波仙)曲)李文蔚,真定(今河北正定)人。曾任江州瑞昌(今属江西)县尹,与白朴相交甚厚。作有杂剧十二种,今存《圯桥进履》、《燕青博鱼》、《破苻坚》等三种。杨显之,大都(今北京)人,生平事迹不详。与关汉卿为莫逆交。经常与关汉卿一起讨论剧作,商酌文辞,故时人称他为“杨补丁”,如明贾仲明为其所作的吊词【凌波仙】曲云:“显之前辈老先生,莫逆之交关汉卿。幺末中补缺加新令,皆号为杨补丁。有传奇乐府新声,王元鼎师叔敬,顺时看伯父称,寰宇知名”。作有杂剧九种,今存《临江驿》、《酷寒亭》两种。纪君祥,一作纪天祥,大都人。生平事迹不详。作有杂剧六种,现仅存《赵氏孤儿》一种。《赵氏孤儿》是一部历史悲剧,也是杂剧名剧之一。明朱权评其剧作的风格为“雪里梅花”。(《太和正音谱》) 张国宾,又名张国宝、张酷贫。艺名喜时营,大都人。是一位演员出身的作家,作有杂剧五种,今存《衣锦还乡》、《汗衫记》、《罗李郎》等三种。他的剧作戏剧性强,语言质朴自然。石君宝,平阳(今山西临汾)人,生平事迹不详。作有杂剧十种,今存《曲江池》、《秋胡戏妻》、《紫云亭》等三种。高文秀,东平(今山东)人。府学生员。早卒。作有杂剧三十二种,数量仅次关汉卿,且其剧作的风格也与关汉卿相近,故时人称他为“小汉卿”,如贾仲明为其作的【凌波仙】吊词云:“除汉卿一个,将前贤疏驳,比诸公么末极多”。么末,即为杂剧之别称。他的剧作多以水浒故事为题材,如有关梁山英雄李逵的戏就有八种之多。所作杂剧今存《遇上皇》、《襄阳会》、《双献功》、《须贾谇范睢》、《渑池会》等五种。康进之,棣州(今山东惠民县)人。生平事迹不详。康进之也是一位以写水浒剧闻名的杂剧作家,作有《黑旋风老收心》、《梁山泊李逵负荆》两种杂剧,均写黑旋风李逵的故事,在当时十分流行,如贾仲明为其作为的【凌波仙】吊词云:“编《老收心》李黑厮,《负荆》是小斧头儿。行于世,写上纸,费骚人和曲填词”。今存《李逵负荆》一种,是现存元人水浒剧里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李直夫,本姓蒲察,人称蒲察李五。女真族人。居住在德兴府(今河北怀来县)。生平事迹不详。一说官至湖南肃政廉访使。作有杂剧十二种,现存《虎头牌》一种,写一个

元杂剧体制及主要作家作品

元杂剧体制及主要作家作品

元杂剧体制及主要作家作品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传统戏曲形式。形成于宋代,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

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

作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

代表作:

1、关汉卿:《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鲁斋郎》《单刀会》

2、郑光祖:《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

3、马致远:《江州司马青衫泪》《半夜雷轰荐福碑》《西华山陈抟高卧》《吕洞宾三醉岳阳楼》《邯郸道省悟黄粱梦》

4、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简称《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简称《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

1

元曲四大家及作品

元曲四大家及作品

元曲四大家及作品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他们的代表作品分别为:关汉卿《窦娥冤》,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马致远《汉宫秋》。

1、《窦娥冤》

《窦娥冤》是元代的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杂剧,刊行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关汉卿,字汉卿,号已斋,解州人,另有籍贯大都和祁州等说。关汉卿是元杂剧奠基人,“元曲四大家”之首,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被誉为“曲圣”。

2、《汉宫秋》

《汉宫秋》全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这是一个抒情悲剧,主要写汉元帝对王昭君的深情厚爱,对权奸的无比憎恶,以及对忠臣良将的思念。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人,中国元代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被誉为“秋思之祖”。

3、《墙头马上》

《裴少俊墙头马上》(简称《墙头马上》)是元代白朴创作杂剧。白朴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杂剧家,在元代杂剧的创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唐明皇秋夜梧

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天净沙·秋》等都是他的代表作。

4、《倩女离魂》

《倩女离魂》是郑光祖杂剧创作中的翘楚,为元代四大爱情剧之一,这部作品取材于唐传奇“离魂记”,原作仅为六百余字的短文。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人,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齐名,后人并称“元曲四大家”。

关于元曲四大家的人物评价:

我国戏曲艺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孕育过程,到宋金时期渐趋成熟,元代杂剧兴盛,成为我国戏曲史上的黄金时代。当时有姓名记载的杂剧作家就有八十余人,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杂剧创作成就。

元杂剧的主要作家作品

元杂剧的主要作家作品

元杂剧的主要作家作品

元杂剧是中国古代戏曲之一,主要出现于元代(公元1271年-1368年),是汉族戏曲中最早带有民族特色的剧种之一。元杂剧的主要作家包括:

1.关汉卿:《汉宫秋》、《窦娥冤》、《牡丹亭》、《西厢记》等。

2.白朴:《南柯记》。

3.郑光祖:《珠帘寨》、《玉堂春》。

4.马致远:《汉宫秋》、《汉宫春》、《汉钟离》等。

5.郑之培:《琵琶记》。

6.郑光庐:《相和歌》。

7.徐再思:《忠臣神武》。

这些作家的作品内容丰富,包括历史故事、传奇故事、爱情故事等,表现了元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和人民的生活。其中,《窦娥冤》、《牡丹亭》、《南柯记》等被誉为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

元杂剧

元杂剧

元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蒲、马致远、白朴等。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西厢记》等。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

元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代散曲两个部分,它在金院本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而形成的,正当南戏盛行之际,北杂剧走向成熟。13世纪后半期是元杂剧雄踞剧坛最繁盛的时期。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是其显著的特色之一,“一人主唱”是元杂剧的又一显著特点。元杂剧唱与说白紧密相连,“曲白相生”。元杂剧还有一些特点,如剧本注重舞台性,角色分工类型化,漠视生活外部形态真实,以类型化、象征化的手法,表现剧作的内在情绪,作家流逸的情思与本质性的真实生活相结合等等。完全具备了戏曲的本质特征,它走完了戏曲的综合历程,是严谨、完整、统一的,又是个性鲜明的戏曲艺术。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现在对元杂剧作品作统计,各家说法互异,一般认为:姓名可考的元代作家的作品500种,元代无名氏作品50种;元明之际无名氏作品187种,共737种。

元代杂剧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元代杂剧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元代杂剧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代杂剧四大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但历史上还有部分人认为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和白朴。

一、关汉卿

关汉卿,号已斋,亦作一斋,汉卿是他的字,是元代著名的戏剧大师。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29年—1241年),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公元1300年)前后,元代杂剧作家。关于关汉卿的籍贯,元大都(今北京市)(《录鬼簿》)、解州(在今山西运城)(《元史类编》卷三十六)、祁州(在今河北)(《祁州志》卷八)等不同说法。约生于金末或元太宗时,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关汉卿曾写有(南吕一枝花)赠给女演员珠帘秀,说明他与演员关系密切。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关汉卿生平事迹不详,根据零碎的资料来看,他是金末元初人,活跃于约1210年至约1300年(元成宗大德)间。主要在大都(今北京)附近活动,也曾到过汴梁、临安(今杭州)等地。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一生写了60多种,今存18种,最著名的有《窦娥冤》;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

关汉卿塑造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的形象也广为人称。水星上有一座环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关汉卿从小生活在一个医生的家庭,由于金代的山西南部地区戏曲活动一直很盛,即使在金代末年也未减弱,故关汉卿从小即受到戏剧的熏染,渐而参加戏曲班社的活动,因此在金王朝灭亡之前,他已经成为一个较成熟的戏剧作家了。

简述元杂剧体制及主要作家作品

简述元杂剧体制及主要作家作品

简述元杂剧体制及主要作家作品

中国元杂剧(Yuanzaju)体制是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

形式,首创于元朝,盛行于明清。元杂剧的演出型式吸纳了先前传统戏剧小剧场中集聚的多种演出形式,在其中整合和完善,形成一种戏曲新体制。

元杂剧体制具有话本剧、歌仔剧、鼓经剧、绣腔剧、越剧等多种类型,剧本内容涉及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以及当代生活,深受观众喜爱。元杂剧还受到了诸多著名作家的关注,如赵蕤、桂如凤、李经和李鸿钧等。

赵蕤着有许多著名元杂剧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包括《元宵祭》、《人间重组》、《爨把亲》和《天蒙蒙》等。《元宵祭》叙述了一支官兵为报恩而拒绝以真假变换官位上的故事,赞扬了民间聪明而忠贞的良心。《人间重组》以幽默风趣的叙事方式描绘了孙悟空和玉帝现身人间,实现人间正义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儒家伦理的思想。《爨把亲》主要讲述了母子俩的恩爱故事,宣扬了母爱的思想。《天蒙蒙》则描述了一位牧羊人经历的投子故事,赞扬了勇敢的英雄主义精神。

桂如凤的代表作品有《梦魇入侵》、《封神演义》、《八仙过海》等。《梦魇入侵》讲述了一位降妖除魔的少年勇士在降妖除魔过程中用聪明才智拯救天下的故事,反映了民间在抵抗外敌入侵方面所显示的英勇和智慧。《封神演义》是中国古典戏曲的经典作品,叙述了封神大会的史实,讲述了神与凡间争霸的故事,力求宣扬儒家的思想。《八仙过海》则讲述了八位神仙以海上旅行的方式走向自由的故事,赞扬

了追求自由的精神。

李经的著作有《神算子》、《石头坊》、《青林秘师》以及《金榜题名》等,其中最著名的作品《神算子》以传说和神话为背景,讲述了一位秀才孙悟空如何凭借自己的智慧改变处境的故事,让观众看到了人类能力和智慧的魅力。《石头坊》则以天真的叙述方式讲述了一个关于智慧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核心思想。《青林秘师》则以滑稽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关于聪明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智慧的精神。《金榜题名》则描述了一位智勇双全的少年如何以勤奋和智慧获得殊荣的故事。

4.元杂剧其他作家

4.元杂剧其他作家

马致远神仙道化剧分类
• 1、《青衫泪》《荐福碑》《陈抟高卧》写儒士的 不幸命运。 • 2、《岳阳楼》《黄粱梦》《任疯子》写神仙度脱 凡人成仙的道化剧。
马致远神仙道化剧特点:隐士生涯与道教登仙的合流 马致远“万花丛里马神仙”对比,关汉卿杂剧多 反映下层百姓的爱憎是非,理想追求;马致远杂剧则 反映元代儒生的痛苦和徘徊,引发知识分子共鸣。
(二)《梧桐雨》(《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末本戏 故事情节:
描写唐明皇、杨贵妃两人爱情故事和政治遭遇的历史剧。 以浓郁的抒情性、醇厚的诗味和文辞的华美著称。这一剧本取 材于唐代陈鸿的传奇小说《长恨歌传》和白居易的诗歌《长恨 歌》,主要抒发一种人生变幻、盛衰难料的沧桑之感。

• •
“梧桐雨”的意象: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更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2、艺术成就: 具有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戏曲罕见的悲剧美,悲壮感人的力量。 • (1)这是一场忠与奸、正义与邪恶的斗争。

热烈歌颂正义,鞭挞奸邪,大力宣扬复仇观念,大义凛然, 震撼人心。
•(2)塑造了一系列见义勇为的英雄形象
韩厥为取信于程婴当面自杀;程婴献出亲生儿子并抚育孤儿 成人;老臣公孙杵臼舍命相救。他们勇于牺牲、义无反顾的精神, 悲歌慷慨,感人至深。
第四章 元杂剧其他作家

第四章 白朴与马致远

第四章 白朴与马致远

• 关于白朴的评论资料: • 1、明•贾仲明《凌波仙》吊词:峨冠博带 太常卿,娇马轻衫馆阁情,拈花摘叶风诗 性。得青楼薄倖名,洗襟怀剪雪裁冰。闲 中趣,物外景,兰谷先生。 • 2、明•朱权《太和正音谱》:白仁甫之词, 如鹏抟九霄,风骨磊磈 kuǐ,词源滂沛, 若大鹏之起北溟,奋翼凌乎九霄,有一举 万里之志,宜冠于首。
• 在众多的元杂剧作家中,马致远的创作最集中地表现了当 代文人的内心矛盾和思想苦闷,并由此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 化特征。与此相关联,马致远的剧作,大抵写实的能力并不 强,人物形象的塑造也不怎么突出,戏剧冲突通常缺乏紧张 性,而自我表现的成分却很多。包括《汉宫秋》这样的历史 题材的作品在内,剧中人物往往游离戏剧冲突,作大段的抒 情,这常常是作者在借剧中人物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如 《岳阳楼》中吕洞宾所唱《贺新郎》一曲: • 你看那龙争虎斗旧江山,我笑那曹操奸雄,我哭呵哀哉霸 王好汉。为兴亡笑罢还悲叹,不觉的斜阳又晚。想咱这百年 人,则在这捻指中间。空听得楼前茶客闹,争似江上野鸥 闲,百年人光景皆虚幻。 • 这实际是作者在其散曲中写过多次的一种人生感受。
• 王博文在《天籁集》序中对白朴这样的评 述:“然自幼经丧乱,仓皇失母,便有山川 满 目之叹,逮亡国,恒郁郁不乐,以故放浪形 骸,期于适意。”在写作《梧桐雨》时,白 朴 将天宝之乱与金元之际的政治生活联系起 来,将以唐明皇为代表的唐王朝,作为故国 的象征,寄托自己的情怀。

谁是“元曲四大家”

谁是“元曲四大家”

元杂剧作家众多,他们共同创造了杂剧的繁荣,其中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和郑光祖被称为“元曲四大家”。此外,其他优秀剧作家对杂剧的贡献也难以磨灭,他们的作品都曾在国际上有过深远影响,如王实甫的作品《西厢记》被誉为“天下夺魁”之作,还有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和李潜夫的《灰阑记》也是不可多得的经典杂剧。

关汉卿的名已不详,“汉卿”是字,号“已斋叟”,所以人称关已斋。关汉卿的生卒年已难查实,大致可推定生卒年约为1225—1302年,经历了元朝建立至南宋灭亡。关汉卿最为著名的杂剧《窦娥冤》,写成于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以后,内容可能取材于当时淮扬一带传闻的冤狱故事。关汉卿为人和性格历史文献中多有记载,《辍耕录》说他“高才风流”,《析津志》记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这种性格特征,在元代的戏曲作家中有相当的代表性。他与艺人、歌妓交往过密,其中就有著名女演员珠帘秀。关汉卿会写戏还能表演,这使他能更好地掌握杂剧的演出效果,同时使他成为当之无愧的“杂剧班头”。

白朴,字仁甫,一字太素,号兰谷,生于金朝正大三年(1226年),卒于元朝大德六年(1306年)后。他生在金朝南京(今河南开封),7岁时,蒙古军队攻陷南京城,白朴与母亲张氏失散,由元好问携带逃出南京,北渡黄河。金亡后的第三年,白朴辗转回到北方。白朴青壮年时期,曾漫游各地。55岁时徙居建康(南京古称),游历过杭州。在这段时间里,他与当时著名文人王恽、卢挚等都有唱和往来,与江南诸道行御史台中丞王博文过往甚密。白朴一生没有出仕,他和艺人多有相识,曾著杂剧16种,大部分已经佚失,仅存《梧桐雨》和《墙头马上》两种。另有词集《天籁集》传世。

元杂剧其他代表作家教学课件

元杂剧其他代表作家教学课件

• 马致远
• 马致远故居(传晚年隐居北京门头沟王平镇韭园西落坡村)
• 马致远故居
• 马致远故居陈列馆
• 王昭君是一个具有民族气节的光辉形象,她深明大 义,美丽、正直,富有高尚节操,宁愿投江自杀, 决不受辱于胡人,结成千古青冢之恨。反映了当时 人民反抗民族压迫,要求民族和睦的思想感情,富 有现实意义。 • 艺术上《汉宫秋》不以激烈的冲突、曲折的情节取 胜,而以感人的抒情、优美的曲文见长,是一部典 型的诗剧。 • 明臧晋叔把《汉宫秋》列为《元曲选》的首篇,明 孟称舜说:“读《汉宫秋》剧,真若孤雁横空,林 风肃肃,远近相和。前此惟白香山浔阳江上《琵琶 行》可相伯仲也。”
• 《墙头马上》剧照
• 《梧桐雨》是白朴的悲剧名作,写唐明皇和杨贵妃 的故事。受白居易《长恨歌》影响很大。 • 作品存在着明显的矛盾,作者既批判唐明皇昏庸无 能,纵情声色,杨贵妃骄奢淫逸,几乎断送了大唐 江山,又把唐明皇描绘成多情天子,歌颂她和贵妃 间的真挚感情,并同情他们的不幸结局,影响了作 品的思想意义。 • 在艺术上不是通过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来展开情节、 塑造人物,而是靠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描绘来抒 发人物的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充满抒情笔调。 • 曲词清新隽永,典雅华美 。朱权《太和正音谱》: “白仁甫之词,如鹏抟九霄。”
• [梅花酒] •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 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 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 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 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 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 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 [收江南] • 呀!不思量,除是铁心肠;铁心肠,也愁泪滴千行。 美人图今夜挂昭阳,我那里供养,便是我高烧银烛 照红妆。

元代杂剧

元代杂剧


孟称舜云:“汉卿曲如紧弦促调,风雨骤集, 读之觉音韵冷冷,不离身上,所以称大家。” 说明他在配曲上也是行家里手。 吴梅曾在《中国戏曲概论》里有云:“尝谓 元人剧词约分三类,喜豪放者学关卿,工锻 炼者宗实甫,尚轻俊者好东篱。”

白朴和《梧桐雨》

白朴(1226~1306),字仁甫,一 字太素,号兰谷。其父白华,曾任金朝枢密 院经历官。当蒙古大军围攻金朝首都时,白 华随金哀宗出奔,家眷则留在城内。不久城 破,白朴的母亲死于浩劫之中,年才八岁的 白朴,幸得其父亲好友元好问携带抚养。




但是后来事态的发展,州关桃杌的爱钱贪贿: “我做官人胜别人,告 状来的要金银;若是上 司当刷卷,在家推病不出门。” 残酷的现实使她对自己所遵循的价值产生了 困惑,而这种困惑随着事态的发展被冲破了,她 以自己的慷慨赴死对这个黑暗的现实发出自己强 烈的抗议。 特别是在临刑前的三大誓愿使反抗的心灵内 涵以及元代前期反抗的主题均得到了诗意的铺成 与诗化的张扬。 以上应该说也是关汉卿通过窦娥而流露出的 自我心灵印迹 。
艺术特色:



一、冲突集中,关目紧凑,戏剧性极强,冲突的正 方始终是窦娥,而随反方的转频,展示了丰富的社 会画卷。本剧形式完整,四折一楔作为早期问世的 作品为以后元杂剧提供了典型的范式。 二、剪裁得当,角色的安排与剧情发展结合自然。 三、用严肃的写实手法来展开冲突,用诗化的理想 来升华人格之美。艺术氛围与人物性格相互内映, 构成所谓意境,应是本色派最经典剧作。 四、语言本色:个性化、口语化。“曲尽人情,字 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元代杂剧

元代杂剧

你虽然是得他得他营救,须不是 笋条笋条年幼,(戋 刂)的便巧 画蛾眉成配偶。想当初你夫主遗
留,替你图谋,置下田畴,早晚
羹粥, 寒暑衣裘,满望你鳏寡孤
独,无捱无靠,母子每到白头。
公公也,则落得干生受。 [正旦
云]婆婆,你要招你自招,我并
然不要女婿。”
正是由于窦娥 笃信人生的正义必 然压倒邪恶,也对 这个社会的官僚体 制抱有幻想,所以 在张驴儿药死自己 的父亲,诬陷窦娥 的时候,窦娥认为 自己没有犯事,就 没有什么可怕的, 所以愿意去和他见 官。
他既是当时名士,又从事杂剧、散曲创作,亦雅亦 俗,备受四方人士钦羡。所作杂剧15种,现存7 种,即《汉宫秋》、《陈抟高卧》、《任风子》、 《荐福碑》、《青衫泪》、《岳阳楼》,以及《黄 梁梦》(与人合作)。其《误入桃源》杂剧尚存残 曲一支。散曲作品被辑为《东篱乐府》传世。明朱 权《太和正音谱》“群英所编杂剧”将他列入元人 之首,明臧懋循则将他的《汉宫秋》置于《元曲选》 之首。可见,在元代以后,马致远仍备受曲家重视。
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 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风望江亭》 《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 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蒙古族入主中原建立元朝后,80 年 间只进行过一次科举考试,使中原 许多士族子弟失去了从仕之路。许 多读书人深入到城市,同各种艺人 相结合,作“书会才人”,关汉卿 就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一员。 所谓 “才人”就是宋、元以来专为讲唱、 杂剧演出撰写脚本的作者,“书会” 是才人的行会组织。作为著名的玉 京书会的才人领袖,关汉卿把当时 著名的五十多位剧作家团结在自己 周围,创作了许多精彩绝伦的作品, 并同当时一大批具有表演天赋的优 秀演员密切合作,把杂剧这门艺术 推至了发展高潮。

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这四位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杂剧流派的创作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当代有哪些著名作家?以下是边肖主编的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品的内容。欢迎你来看看。

元曲四大家一般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屈原的四大悲剧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纪的《赵氏孤儿》。元曲有四部爱情剧:关汉卿《拜月亭》,王实甫《西厢记》,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南方四大剧种分别是京、柳、白、沙:《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关汉卿非作)和《杀狗记》。

中国的戏曲艺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孕育过程,在宋金时期逐渐成熟,元代杂剧繁荣发展,成为中国戏曲史上的黄金时代。当时有80多位杂剧作家的名字被记录下来。元杂剧作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人,代表了元杂剧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创作成就,所以他们后来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关汉卿(生卒年月不详),元杂剧创始人,“元曲四大家”之首。晚号已经借出(一个名字是借出),已经借出。汉族,解州(今山西运城)人,大都(今北京)人,周琦(今河北安国县)人,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杂剧取得了最大的成功。杂剧67种,现在的杂剧16种,其他五种是否是他的作品还没有定论。

最出名的是《窦娥冤》。关汉卿也写过很多历史剧,比如《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今天,小玲有40多首散曲,10多套。他的散曲内容丰富,风格清新浑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关汉卿的“我是一颗不会蒸、不会煮、不会打、不会炸、不会咝咝”的铜豌豆(《别老》)形象也广为人知,被誉为“屈家之贤”,在西方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元杂剧

元杂剧
形成的对比 3.窦娥强烈的抗争精神
Page 22
《拜月亭》
《望江亭》
谭记儿
白士中
杨衙内
州亢旱三年。 【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
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 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 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Page 19
这三愿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 法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而又呼告无门 的真实情况。
写作特点
想象、夸张的艺术手法。 显示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
《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 《单刀会》等。其中《窦娥冤》被 称为中国十大悲剧之一。关汉卿一 生创作的杂剧有六十多种,他是我 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 的戏剧家“戏剧之父”莎士比亚, 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1838年 《窦娥冤》就有英译本流传海外, 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 卿与达·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 人。关汉卿的戏剧语言,被称为本 色派之首。
元杂剧
元曲四大家
元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形成于宋末, 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 纪)。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 马致远、白朴等。主要代表作有,《窦娥 冤》、《汉宫秋》、《西厢记》等。其内容 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 物鲜明。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 楔子和“一人主唱”。

第六章元代其他杂剧作家作品PPT课件

第六章元代其他杂剧作家作品PPT课件

▪ 有剧本保存下来的还有6种:
▪ 康进之的《李逵负荆》、高文秀
的《双献功》、李文蔚的《燕青
博鱼》、李致远的《还牢末》、
无名氏的《三虎下山》和《黄花
峪》。
精选课件
7
《李逵负荆》的主题思想
▪ 此剧通过梁山起义军领导阶层内 部一场误会性的矛盾冲突,反映
了梁山起义军和广大人民群众的
血肉联系,提出了农民起义军内
精选课件
11
▪ 《赵氏孤儿》是第一部传入欧洲 的中国戏剧。
▪ 1734年,它被巴黎的《水星 杂志》介绍到了法国。
▪ 1735年,第一个法文译本问 世,译者为马若瑟。
▪ 1936年,又被译成英文出版。
精选课件
12
▪ 最早对《赵氏孤儿》进行比较系统 的分析批评的,是阿尔央斯侯爵 (法国启蒙思想家、大作家伏尔泰 的朋友)
部的建设原则这一重大问题,热
情地歌颂了起义军的正义性。
精选课件
8
《李逵负荆》的艺术成就
▪一、是一部歌颂型的性格 喜剧,重点塑造了李逵这 个起义英雄的形象。
▪二、由误会法构成喜剧情 节。
精选课件
9
第四节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精选课件
10
▪晋国武将屠岸贾
▪文官赵盾
▪赵盾的儿子赵朔
▪程婴
▪韩厥
▪公孙杵臼
第六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中《墙头马上》是白朴的代表作,该剧同王 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拜月亭》、郑 光祖的《倩女离魂》,并称为元杂剧的四大爱 情戏。 《梧桐雨》取材于《长恨歌》写李、杨爱情故 事。
马致远在元代梨园声名很大,有“曲状元” 之称。亦雅亦俗,备受四方人士钦羡。所 作杂剧15处,现存7种,即《汉宫秋》、 《陈抟高卧》、《任风子》、《荐福碑》、 《青衫泪》、《岳阳楼》,以及《黄梁梦》 (与人合作)。其《误入桃源》杂剧尚存 残曲一支。散曲作品被辑为《东篱乐府》 传世。明朱权《太和正音谱》“群英所编杂 剧”将他列于元人之首,明臧懋循则将他 的《汉宫秋》置于《元曲选》之首。
东方虬《王昭君》:“胡地无花木,春来不似春。


自然衣带缓,非是为腰身。” 白居易:“丹青一诖误,白黑相纷纠”wenku.baidu.com欧阳修:“红颜胜人知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 王安石:“人生失意无南北” 王元偶《青冢》:“环佩魂归青冢月,琵琶声断黑 河秋。汉家多少征西将,泉下相逢也应羞!”
王国维:“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
昭 君 出 塞
昭君 题材
《后汉书· 南匈奴传》:“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
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辞行时,“车容靓饰, 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 《西京杂记.画工弃市》: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 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 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 后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 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闲 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 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 万。……京师画工于是差稀。
事则如出其口。”
康进之今存杂剧只有《梁山泊李逵负 荆》一种。是一部轻松幽默的喜剧。 纪君祥杂剧仅存《赵氏孤儿》一种。 是一部惊心动魄的历史题材的大悲剧。
郑光祖,字德辉。他在元杂剧 趋于衰微的后期,是一个活动较早, 作品最多而且又很有特色的剧作家。 当时他的名声很大,深受演员和群 众的欢迎,《录鬼簿》说“名播天 下,声彻闺阁,伶伦辈称郑老先生 者,皆知为德辉也”。
《倩女离魂》是郑光祖最优秀的剧
作,也是元杂剧四大爱情剧之一。 它本于唐代传奇《离魂记》。
乔吉——《两世姻缘》 宫天挺——《范张鸡黍》 秦简夫——《东堂老》
元杂剧其他作家作品
元代剧坛有所谓四大家之说,包括关、 郑、白、马。此外在前后期剧坛颇有成就的 还有康进之、纪君祥、石君宝、秦简夫、宫 大用等。
白朴是元曲四大家之一,《录鬼簿》所载他的 杂剧十五种,今存三种,其中曲词完整的只有 《裴少俊墙头马上》和《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两种,另外一种是《董秀英花月东墙记》残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