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记叙类文体写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记叙类文体写作
上海电大
这次辅导主要讲第八章记叙类文体写作的重点和难点。
具体谈以下九个问题:
一、关于记叙文的真实性,以及艺术真实与社会真实之间的区别。
二、关于主观叙述与客观叙述的关系。
三、关于记叙文的五要素。
四、关于叙述人称的内在含义。
五、关于插叙、补叙和倒叙的区别。
六、关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七、关于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八、关于消息与通讯的文体区别。
九、关于传记不同类别文体特征的区别。
一、关于记叙文的真实性,以及艺术真实与社会真实之间的区别
这里所讲的记叙文真实性,主要指狭义的记叙文而言,而不是指包括小说在内的广义记叙文。
记叙文讲究真实性,是这类文体的历史传统和主要功能决定的。我国的记叙文体最早见于《尚书》中的《禹贡》和《顾命》。戴圣《礼记·经解》评论其记事特点是疏通知远而不诬。
刘师培在《论文杂记》中说:
皇古学术,溯源史官,记动记言实惟史职,是记事之文起源至。古观虞夏之书,据事直录,事必征实,言匪蹈虚。
此后的《春秋》、《左传》、《战国策》也表现出疑以传疑,信以传信,著以传著(《谷梁传》桓公五年,庄公七年)的特点。
方孝岳《中国散文概论》对此作了解释:凡执笔记事,材料来源约有三种,或得之远年传闻,或得之负责者见告,或得之亲身闻见,《谷梁传》所论,就是对于这三种材料的处置方法。
之后的《史记》是我国记叙文的高峰,汉代刘向、扬雄一致推服它为实录两字。
《汉书·司马迁传赞》:
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肇始魏晋盛于宋的笔记文,也是记叙文的源流之一,除了其中的小说及证经考史与诗话文评之类,也十分讲求真实。
吕叔湘《笔记文选读·序》:笔记之文,不论记人、记物、记事,皆为客观之叙写,其翔实通澈,可供史家参证。至于今天的记叙文,如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传记、回忆录、游记等,真实已成为这类文体的一个基本要素。这同古代记叙文的实录传统,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联系。
记叙文的真实性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尤其在通讯和报告文学的真实性问题上,展开过激烈的争论。
黄钢在《报告文学的时代特征及其必须严守真实的党性原则》中指出:
报告文学艺术性的努力目标之一,集中到一点,就是‘必须显示出真实性--完全是真实的东西这一点不可';一切生动性,一切艺术感染力,都是为此服务的艺术手段;离开了真实--在报告文学反映真人真事的领域--就谈不上什么能够站得住脚跟的和经受得起历史检验的艺术性。
这个真实性问题直接涉及到新闻的可信度,以及党的宣传工具在人们心目中的影响和地位。
但是,有人会说,过分强调记叙文的真实性,会影响和削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该允许学生大胆想象和虚构,不必过分强调记叙文的真实性。这种看法把强调记叙文的真实性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人为地对立起来,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强调真实性,就是要尊重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实事求是地反映现实生活,它涉及到一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原则。而其他文体的写作,如文艺性散文、童话、故事、小说等,则完全允许、并大胆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艺术虚构,来充分表现自己的艺术才能和天才。就是讲究真实性的记叙文而言,也需要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挥,如在文体的选择、结构的安排、风格的突现、语言的雕凿、形式的美化等方面,大有用武之地,而决非只有内容的虚构才算创造性。后者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
记叙文讲求真实,但小说、戏剧中也讲求所谓的真实。这两者是完全不同本质的两种真实。前者是一种社会真实,如《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中的吴吉昌,我们可以写信和打电话去山西闻喜县涑阳大队同它进行联系。而后者则是一种艺术真实,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生活中并无此人,而是综合了许多不同人的特点艺术概括而成。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作品的艺术真实,要比记叙文中的真实更具典型性、概括性,因而更真实、更富于文学价值。
二、关于主观叙述与客观叙述的关系
记叙中的主观叙述和客观叙述,是相对而言的,很难截然区分。
所谓客观叙述,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感、思想、倾向等没有明显的流露,就像是一种照相式的描述。
而主观叙述,则明显地表示出作者的情感色彩、思想观点、鲜明倾向。
这仅仅是从形式上看而已。实际上所谓的客观叙述是不存在的,任何的叙述都属于主观叙述,只不过是这种主观性体现的强弱不同而已。就说是照相式的描述,那么站在那一个角度和方位去拍,用什么光圈和速度,都充满着明显的个性化选择和处理。就是要排除个人主观情感色彩的说明文来说,也决不是纯客观的。
大家知道,任何物体进入人的视觉中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形,决不可能如实映照,用绘画的术语来说,就是所谓的透视效果。越近的东西在画面上就越大,越远的在画面上就越小,甚至于消失于一个点上。可见,主观叙述和客观叙述不是绝对的。这个认识对于我们体会、发掘叙述内容的深层内涵,是十分重要的。
三、关于记叙文的五要素
记叙文的五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因果。如果把因果分开,则可称六要素。它也称五W,即与它相对的英文词汇是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事件--what、因果--why。它们打头的字母均为W。
为什么在一般的记叙文中要强调五要素缺一不可呢?这是对记叙对象在时空发展中进行精确定位所必须的。就像我们中学所学的,在一个平面上确定一个点的位置,必须坐标上有两个参数,而在静态空间中确定一个点的位置,则必须在立体坐标上有三个参数。对于一个运动事物则需要四个参数才能描绘。否则,就无法精确定位。同样道理,记叙文中五要素的残缺,就会使叙述对象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比如报道5月份的最高气温是35度,读者不会有什么反映,因为南方有些地方如香港、广州、海南等地十分平常。如注明是北方哈尔滨,则会使读者十分吃惊。可见,记叙要素对所叙述的内容,会产生巨大影响。
但在某些记叙性文体中,如消息,有时可以省略一、二要素。有人认为在新闻写作中,何时、何地、何事必不可少的。而何人、何故在许多简明新闻中,即使不出现也不会影响消息的完整性。这并不是说真正可以省略,而是说从其他的要素的介绍中,读者可以明了所省略的要素,而不至于产生歧义,这也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