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的学科,它探讨了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本文将介绍社会心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包括群体行为、社会认知、社会影响和人际关系等方面。

一、群体行为群体行为是指在集体环境中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人们在群体中的行为会受到群体动力、社会规范和集体决策等因素的影响。

1. 群体动力:群体动力是指在群体中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力量。

它包括群体凝聚力和群体认同感。

群体凝聚力越强,个体越容易受到群体影响。

群体认同感是指个体对群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它会影响个体的行为和态度。

2. 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指群体中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

人们在群体中会受到社会规范的影响,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社会规范分为明示规范和暗示规范,明示规范是明确规定的行为准则,而暗示规范则是通过群体行为和社会期望传递的。

3. 集体决策:集体决策是指群体中成员共同参与的决策过程。

在集体决策中,个体的意见和观点会相互影响,最终形成群体的决策结果。

集体决策可以通过协商、投票和共识等方式进行。

二、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人们对社会信息的处理和理解过程。

它包括对他人的认知、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偏差等方面。

1. 对他人的认知:人们对他人的认知是指对他人的个性特征、行为和态度等方面的认知。

人们通过观察和交流等方式获取他人的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形成对他人的认知。

他人的认知会影响人们对他人的评价和行为。

2. 自我认知:自我认知是指人们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

它包括自我概念、自我评价和自我意识等方面。

人们通过比较和反思等方式来认识自己,并根据自己的认知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3. 社会认知偏差:社会认知偏差是指人们在处理社会信息时存在的一些心理偏差。

例如,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常常受到第一印象和刻板印象的影响,容易产生认知偏差。

此外,人们也容易对自己的行为和态度进行自我保护性的认知偏差。

三、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他人对个体行为和态度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重要知识点考点整理

社会心理学重要知识点考点整理

A/T- ziizi 第一早一、研究方法概念(1)观察法:是指在没有任何干预的情况下,研究者直接地、系统地观察研究对象在日常环境下发生的自然行为,记录客观发生的事实和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了解他们心理活动的方法。

(2)相关研究法:基于描述的科学方法,它能够描述事物之间共同变化的关系。

(——心理学研究的第二个层次)(3)实验法: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变量,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之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的科学方法。

(一一探寻因果关系)因变量量程受限出现了天花板或地板效应会导致零结果错误,从而导致实验不符合假设。

即使在因变量恒定的条件下,如果因变量的测量范围受到限制,使测量结果只能“停留”量表的最顶端或最底端,则零结果也会发生。

我们分别称之为天花板效应和地板效应。

(零结果:指自变量的操作没有引起因变量的变化,因而因变量的变动为零。

)(4)调查法:根据被调查对象对事先拟定问题的回答来收集和整理资料,通过统计和分析来了解人们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特征。

随机取样中造成偏差的潜在因素:a.不具有代表性的样本b.问题的顺序c.答案的选项d.问题的措辞二、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问题(1)实验者效应: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实验者的期望。

要求特征:在心理学实验中,被试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他们总是以某种动机、态度来对待实验的,因而实验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被试对实验的态度。

那么很有可能,被试会自发地对实验者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

(例如:安慰剂效应: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霍桑效应:指那些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别人观察的个人具有改变自己行为的倾向。

)(2)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大部分不合乎伦理的行为是由于研究者所承受的压力,使他在伦理上投机取巧。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背诵版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背诵版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背诵版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相互作用中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它探讨了人们如何感知、理解和影响他人,以及社会环境如何塑造我们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社会心理学知识点,帮助您更好地理解人类的社会行为。

一、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自己以及社会关系的认知过程。

这包括对他人性格、意图、动机的判断,以及对社会情境的理解。

1、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在社会交往中起着重要作用。

人们往往会根据最初的短暂接触形成对他人的初步看法,这种看法可能会影响后续的交往和判断,并且往往很难改变。

2、归因理论归因是指个体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原因的过程。

归因可以分为内部归因(将行为归因于个人特质、能力等内部因素)和外部归因(将行为归因于环境、运气等外部因素)。

3、认知偏差常见的认知偏差有:(1)刻板印象:对某个群体的一般性、概括性的看法,可能导致对个体的不准确判断。

(2)晕轮效应:如果一个人的某一方面被认为是好的,那么其他方面也可能被赋予积极的评价;反之亦然。

(3)近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对认知的影响较大。

二、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他人或社会环境对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产生的影响。

1、从众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自己的观念或行为,以与多数人保持一致。

从众可能是由于信息性影响(为了获取准确信息而从众)或规范性影响(为了获得他人认可或避免惩罚而从众)。

2、服从服从是指在权威的命令下,个体做出原本不愿意做的行为。

米尔格拉姆的电击实验揭示了在特定情境下,人们服从权威的程度可能超出想象。

3、社会促进与社会抑制社会促进指个体在他人在场时表现更好;社会抑制则指个体在他人在场时表现更差。

三、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联系。

1、人际吸引人际吸引的因素包括相似性、互补性、外貌吸引力、邻近性等。

2、爱情爱情有多种类型,如激情之爱、伴侣之爱等。

爱情的发展通常会经历不同的阶段。

3、人际沟通有效的人际沟通包括清晰的表达、积极的倾听和正确的理解对方的意思。

社会心理学考研考点

社会心理学考研考点

社会心理学考研考点一、社会认知和社会知觉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对信息的处理过程,包括注意、记忆、形成印象、推断和决策等。

考点包括注意的分配、记忆的存储与提取、形象与归因、隐性印象和固定化思维等。

二、社会影响与合作竞争社会影响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受到他人行为、观点和期望的影响。

考点包括社会规范与行为规范的形成与维持、从众行为和抵抗社会影响的策略、社会认同与归属感、合作与竞争等。

三、群体心理与领导群体心理是指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态度和动机等。

考点包括群体决策的优势与劣势、集体行为和群体动力、群体冲突与合作、领导与权力等。

四、社会心理的应用五、社会心理学的实验方法以上只是社会心理学考研的一部分考点,实际考试中可能涉及到更多的知识。

首先,建议考生熟悉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验方法。

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是理解和解答考题的前提。

其次,考生可以通过参考历年真题以及相关教材和专业书籍进行练习和复习。

通过做题可以熟悉考试的题型和难度,并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此外,建议考生积极参加讨论、研讨会和学术报告等活动,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和应用案例。

这有助于拓宽视野,提高对社会心理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最后,考生可以进行模拟考试和自我评估,及时发现自身的薄弱环节并进行重点复习。

同时,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规律的学习计划,为考试做好充分准备。

总之,社会心理学作为考研科目,考点涵盖了广泛的知识点和理论。

考生需要全面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验方法,并通过练习、复习和参与相关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只有全面准备和积极备考,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社会心理学知识要点

社会心理学知识要点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1.观察法(应用)(领会) ①自然观察: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其特点是对所观察的行为尽 可能少地干预。 ②参与观察:观察者作为被观察者群体的一员进行的观察(存在互动关系) 2.调查法(应用) ①访谈法-----通过口头交谈来收集资料的方法 结构访谈(标准化)与非结构访谈(灵活掌握与调整)。 结构访谈的优点是结果易于统计分析但灵活性较差。 直接访谈(面对面)与间接访谈(通过一定的中介) 访谈过程与技巧 :准备工作、接近被访谈者、 应对拒绝的技巧、谈话和提 问的技巧、 追问技巧。 ②问卷法 标准化程度较高,能保证研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避免主观性及盲目性;收 效快,能在短期内获得大量信息。 问卷设计的原则(识记): 目的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 非歧义性原则 、 非暗示性原则 、适度规模原则 3.档案研究法(识记): 优点:心理干扰小,适用跨文化及时间较长的研究,适用于对历史人物的研 究;缺点:工作量大,费时、费力,分析数据难度较大。 4、实验法(P102表)


(三)自尊的概念(识记)
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自尊=成功/抱负
(19世纪末 詹姆斯经典公式) 影响自尊的因素 (识记) 1.家庭中亲子关系的影响 2.行动表现的反馈 3.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 4.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 ( 在社会比较 中如何选择坐标系是极重要的)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一、社会学习论(识记) :起源于行为主义: 1、社会学习论简史 ①巴甫洛夫、华生是早期代表 ②霍尔、斯金纳发展了行为主义 ③20世纪60年代米勒、多拉德用学习的原则研究人的社会行 为 ④班杜拉、沃尔特斯提出了社会学习论。 2、学习机制三种: ①联想:经典条件反射。 ②强化:奖赏(正),惩罚(负) ③模仿 3、观察学习(班杜拉): 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际互动、社会行为和群体动态的心理学分支。

它探讨了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个体行为如何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知识点:1.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人们如何感知、记忆、解释和推断关于自己、他人和社会情境的信息。

●社会认知包括注意力、记忆、印象形成、归因(对事件的解释)、判断和决策等过程。

2.社会认知偏差:●社会认知偏差是人们在对待社会信息时的系统性倾向,如选择性注意、确认偏误(只关注符合已有信仰的信息)等。

3.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看法,包括自尊、自我认同和自我效能感。

●社会心理学关注了自我概念如何受到社会比较和他人评价的影响。

4.社会认同:●社会认同是指个体与某个社会群体或文化的归属感。

●社会认同可基于性别、种族、宗教、国籍等因素,影响着行为和态度。

5.社会影响:●社会影响研究了他人对个体行为和态度的影响,包括从同伴、权威人物和社会群体等的影响。

●社会影响因素包括规范(社会行为的规则)和规范性(社会期望)。

6.群体动力:●群体动力是研究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关系的领域,包括领导、合作、竞争、归属感和集体决策等。

●社会心理学探讨了群体内部动力如何影响行为和决策。

7.冲突和合作:●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冲突和合作现象,包括竞争、冲突解决、合作和谈判等。

●这些研究有助于理解社会争端的根本原因和解决方法。

8.态度和行为:●社会心理学探讨了态度(对事物的评价)如何影响行为,以及行为如何改变态度。

●研究包括行为一致性理论、认知失调理论等。

9.群体思维:●群体思维是指个体在群体中的思考和行为,通常包括决策、判断、信仰等方面的群体动态。

●社会心理学研究了群体思维的心理机制和影响。

10.社会变革:●社会心理学也关注社会变革和社会问题,如文化变迁、社会正义、偏见和歧视等。

●研究有助于理解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并提供解决方案。

这些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它们帮助我们理解人际关系、社会行为和社会动态,以及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过程。

社会心理学主要知识点总结

社会心理学主要知识点总结

社会心理学主要知识点总结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社会中的行为、思维和情感等方面的学科。

它关注人们是如何被社会环境塑造和影响的,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互动。

本文将对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领域的知识。

一、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包括对外貌、能力、性格等方面的看法。

自我概念的形成主要受到社会比较和他人评价的影响。

例如,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人们通常会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从而评价自己的优劣。

此外,自我认同也是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个体对自己所属群体的认同程度。

二、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研究了个体在面对冲突和不一致的认知时的心理反应。

认知失调会给人们带来不适感,个体通常会尝试通过调节认知或改变行为来减轻这种不适感。

例如,当个体在行为上做出了与自己价值观不一致的选择时,会出现认知失调。

个体可以通过改变态度或寻找认知一致的情境来消除认知失调。

三、群体决策群体决策是指多个个体一起参与决策的过程。

群体决策的结果受到集体智慧和群体思维的影响。

集体智慧指的是群体在某些问题上的决策表现往往优于个体。

然而,群体思维也可能导致群体成员过度一致和忽视非主流观点。

因此,在群体决策中,正确地管理和引导群体思维至关重要。

四、归因理论归因理论研究人们在解释他人和自己的行为时所使用的归因方式。

归因方式可以分为内在归因和外在归因。

内在归因是指将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归因于个体固有的性格特质和能力等因素,而外在归因则将行为归因于外部环境和情境因素。

归因理论对于理解人们对他人行为的解释和评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五、社会影响力社会影响力是指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力。

其中,社会规范是社会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规定了社会中被认为正确和适宜的行为。

社会规范可以通过社会压力和信息传递来影响个体行为。

此外,社会影响力还包括社会认同、社会依赖和社会比较等方面。

六、群体互动群体互动是群体中成员之间相互影响和交流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知识要点

社会心理学知识要点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1.观察法(应用)(领会) ①自然观察: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其特点是对所观察的行为尽 可能少地干预。 ②参与观察:观察者作为被观察者群体的一员进行的观察(存在互动关系) 2.调查法(应用) ①访谈法-----通过口头交谈来收集资料的方法 结构访谈(标准化)与非结构访谈(灵活掌握与调整)。 结构访谈的优点是结果易于统计分析但灵活性较差。 直接访谈(面对面)与间接访谈(通过一定的中介) 访谈过程与技巧 :准备工作、接近被访谈者、 应对拒绝的技巧、谈话和提 问的技巧、 追问技巧。 ②问卷法 标准化程度较高,能保证研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避免主观性及盲目性;收 效快,能在短期内获得大量信息。 问卷设计的原则(识记): 目的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 非歧义性原则 、 非暗示性原则 、适度规模原则 3.档案研究法(识记): 优点:心理干扰小,适用跨文化及时间较长的研究,适用于对历史人物的研 究;缺点:工作量大,费时、费力,分析数据难度较大。 4、实验法(P102表)
Hale Waihona Puke 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1.价值中立原则(客观公正) 2.系统性原则(动态、整体、有序、反馈原则)
3.伦理原则(重点识记) ①在制定研究计划时,研究者应评估其道德可接受性 ②研究前,研究者应向被试说明研究计划的主要部分,并征得 其同意。在特殊情况下的欺瞒须经严格程序获准,并在事 后向被试者说明,求得理解; ③研究者必须采取保护被试的措施和步骤; ④被试有退出研究的自由; ⑤对被试提供的资料应加以保密。如公开发表,须经其同意。 ⑥不得和被试者建立研究工作以外的其他关系。
社会化的分类
1、语言社会化(识记) 个体社会化是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 社会化为前提的。 2、性别角色社会化(识记) 家庭对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是通过性别期待与认同、 模仿的机制实现的。 3、道德社会化(领会):个体将社会道德规范逐渐内化, 成为自己行为准则的过程。它有三个方面: ①.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这是道德中的认知成分。 皮亚杰认为,道德判断是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 ②道德情感:伴随道德观念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的 内容是指爱国情感、劳动情感、集体荣誉感、正义感等。 ③道德行为:个人对他人与社会有道德意义的行动。 高水平的道德行为来自道德习惯的养成。 4、政治社会化:培养公民的爱国意识是社会化的核心内容。 爱国意识发展有三个连续的阶段(P111)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除心理学外,社会学、文化人类学乃至哲学等都与社会心理学有密切关系社会心理学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F.H.奥尔波特(哥哥)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弟弟)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影响(社会心理学倾向于心理学的定义)。

他人的影响包括:1) 现实的影响;2) 想像的影响;3) 隐含的存在的影响(不包括“虚拟”影响、“宏观”的影响)。

社会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和反应系统,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它包括:1) 个体的习得行为;2) 亲社会行为;3) 群体的决策行为等等。

勒温关于行为的著名公式是:B=f(P, E)。

其中,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

勒温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根据美国学者霍兰德的研究,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阶段。

哲学思辨阶段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

其特点是,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围绕“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英国本能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麦独孤。

奖赏是给予喜欢的刺激,属于正强化;取消惩罚,以引发所希望的行为属于负强化。

社会化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时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

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

● 社会化的基本条件1) 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2) 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 个体社会化的载体1. 家庭;2. 学校;3. 大众传播媒体;4. 参照群体。

社会化的分类●(一)语言社会化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条件的。

●(二)性别角色社会化“性别”表示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而不是“男女在生物学方面的差异”)。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一、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一)思辨期---积累思想(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特点: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围绕着“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二)经验描绘期——-成型阶段(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特点: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五大思潮的促进:(1)达尔文的进化论(2)德国的民族心理学(3)法国的群众心理学(4)英国的本能心理学(5)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产生标志:1908年,两本书的出版:麦独孤《社会心理学绪论》罗斯《社会心理学》(三)实验期-—-独立阶段(20世纪20年代)特点: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勒温-—社会心理学之父德国心理学家,格式塔运动的早起成员,倡导群体动力学,桃李满天下等,现代实验心理学之父奥尔波特——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1 用实验的方法验证了“群体因素对个体运动的影响"2提出了社会促进31924年出版《社会心理学》,标志着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开端。

四、基本理论(一)生物理论麦独孤弗劳仑兹生物因素本能印刻遗传差异XYY(二)学习理论机制:1.联结S——--R 2强化、模仿特点:1.行为由过去经验得出。

2倾向解释-当时环境,忽视人的主观感受.倾向解释外在行为,忽视人的心理状态。

(四)认知理论:行为取决于对社会情境的知觉或加工过程.1分类2聚焦五、概念解释现实真实性:实验与现实生活情景相似程度。

心理真实性:一项实验所引发的心理过程与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心理过程的相似程度. 六、社会心理学者的基本困境:1〉现场实验(field experiment):在自然环境中而非实验室内进行的实验.〉理想与现实最理想研究:一是对情境有足够的控制,以确保没有额外变量影响结果和将人们随机分配到情境中去(内部效度);二是确保结果能够外推到日常生活中去(外部效度)。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群体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科学领域。

它涵盖的内容丰富多样,既包括了个体心理过程的研究,也包括了人际交往、集体行为等群体层面的研究。

本文将对社会心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介绍。

一、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是由心理学家里昂·费斯汀格(Leon Festinger)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它解释了人们在面临认知冲突时的心理不适。

认知失调发生在一个人的信念、态度或行为之间出现不一致的情况下。

当人们感受到认知失调时,他们会感到不舒服并且试图通过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或行为来消除这种不适感。

二、权威性在社会心理学中,权威性是指一个人或一个群体被视为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声音。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揭示了人们对权威的极度服从。

在这些实验中,被试者会服从指令给“学习者”电击,即使他们知道这可能对“学习者”的健康造成伤害。

这个实验引发了人们对于个体在集体行为中服从的讨论。

三、团队动力团队动力是指个体在参与团队活动时所表现出的力量和动机。

当个体感知到归属感、认同感和目标一致性时,他们更有可能发挥出积极的团队动力。

团队动力对于团队的效能和成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了解如何激发和维持团队动力是组织管理中的重要课题。

四、群体决策群体决策是指在群体中共同决策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家欧文·詹斯(Irving Janis)提出的群体决策的一大问题是“集体主义错误”,即群体的决策往往比个体更容易出现错误。

这是因为在群体中,个体可能会受到互相影响、压力和集体思维的影响,而导致决策的偏差和错误。

五、合作与竞争合作与竞争是个体和群体之间互动的两种基本方式。

合作是指个体或群体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共同努力。

竞争是指个体或群体为了争夺资源或优势而展开的冲突。

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合作和竞争对于个体和群体间的关系和成就有着显著影响。

适当的合作可以促进团队凝聚力和效能,而适度的竞争可以激发个体的动力和创造力。

社会心理学部分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部分知识点

(一)社会思维1.自我(1)自我的含义:即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觉知,包括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①主我与客我:詹姆斯。

②镜我:米德。

③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罗杰斯。

(2)自我的结构: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和反思自我。

其中,社会自我是自我的核心。

(3)自我的功能:保持个体内资的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

(4)自我的形成与发展:①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自尊和自信是自我的两个主要成分。

②米德认为有三模仿(玩耍)、游戏和博弈三个阶段。

(5)与自我相关的概念:自我图式;自我关联效应;巴纳姆效应;自我增强(主要有六种方式:向下的社会比较,选择性遗忘,有选择地接受反馈,缺陷补偿,自我防御性归因,自我设障)。

2.归因(1)归因的定义: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2)归因的原则:共变原则;排除原则;折扣原则;协变原则(凯利认为,协变原则最全面)。

(3)归因的理论:①海德的朴素心理学:个体行为原因有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种,归因遵循共变原则和排除原则。

②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断论:当人们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与其内在属性相一致时,就是在进行对应推断。

琼斯和戴维斯认为,在进行对应推断时,需要考虑行为的非期望性与非顺从性、行为的自由选择性两个条件。

当他人的行为是自由选择的,且具有低的社会合意性时,人们最可能做出这样的结论。

③Kelley的三维理论:行为者、客观刺激物和行为者所处情境或关系,是人们归因的三种形式。

在具体归因时,需要考虑三方面的信息:区别性信息、一致性信息、一贯性信息。

(4)归因偏差:基本归因错误;自利偏差,又称自我服务偏差,印象管理理论可以对其解释;自我贬损;习得性无助,塞利格曼。

今天这两部分内容只是对社会思维先做一个大概的了解,后续还有更多的理论和知识点要涉及,建议考生把这部分内容列一个表格,做一个简单系统的梳理,会容易记忆得多。

社会心理学原理-终极必背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原理-终极必背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原理-终极必背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思维和情
感的科学。

了解社会心理学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们的行
为和决策,以及影响他们的社会环境。

以下是社会心理学的终极必背知识点:
1. 社会认知:人们在社会环境中如何感知、理解和解释信息。

包括注意力、记忆、推理和决策等心理过程。

2. 社会影响:人们在社会互动中如何相互影响和受到影响。


括社会规范、社会比较、社会压力等。

3. 自我概念:个体对自身的认知和评价。

包括自我认同、自尊、自我效能等。

4. 社会认同:个体对所属群体的认同和归属感。

包括族群认同、性别认同、社会角色认同等。

5. 社会关系:个体在社会中的互动和关系。

包括亲密关系、合
作与竞争、集体行动等。

6. 社会接触:个体与他人接触和交往的方式和效果。

包括偏见
与歧视、群体间冲突、社会支持等。

7. 社会变革: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变化对个体行为和心理的影响。

包括社会化、文化间差异、社会运动等。

8.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研究社会心理学现象的科学方法和工具。

包括实验设计、调查问卷、观察法等。

以上是社会心理学原理的终极必背知识点。

通过深入理解和掌
握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
和心理过程,促进社会互动的和谐和发展。

请注意,以上知识点只是社会心理学的基础,深入学习和实践
才能真正掌握社会心理学的精髓。

社会心理学知识要点

社会心理学知识要点

社会心理学知识要点1.社会认知:社会心理学探究了人们如何理解和解释社会世界。

社会认知过程包括注意力、知觉、记忆和推断等。

人们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评估他们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价值。

2.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了解和评估。

自我概念的形成是通过与他人交往和比较中获得的。

自我概念对个体的态度、意图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3.非语言沟通:人们不仅通过语言进行交流,还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目光接触等非语言方式进行沟通。

非语言沟通可以传达情绪、意图和关系等。

4.社会影响: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他人对个体的影响。

包括社会规范、社会压力和社会影响力等。

人们通过对他人的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适应社会规范。

5.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社会中与他人的交互。

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际关系中的友谊、亲密关系、群体性行为等。

人们的社会支持网络对他们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

6.担当责任: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们的担当责任的心理过程。

担当责任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和决策承担起责任。

担当责任感可以促使人们采取行动,为社会做出贡献。

8.偏见和歧视: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们对特定群体的偏见和歧视。

偏见是基于一些群体特征或负面经验的负向评价。

歧视是根据一些群体特征对其进行不公平对待。

9.领导和权威:社会心理学探究了领导和权威对人们的影响。

领导和权威可以影响群体中的行为和决策,并塑造群体文化和价值观。

10.团队合作: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们在团队中的行为和决策。

团队合作需要个体间的合作和协调,涉及到领导、沟通、冲突解决和团队效能等因素。

以上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些知识要点,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并揭示了个体如何与他人互动和适应社会。

这门学科对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互动有着重要的贡献。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1、一般认为,社会心理学诞生于(1908年)2、FH奥尔波特(1924年)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3、社会心理学家CA艾尔乌德(1925年)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4、勒温(1936年)关于社会行为的公式B=f(P,E)中,E表示(个体所处的情境)5、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6、勒温认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7、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8、在社会心理学领域里,态度属于(个体层面)的研究内容9、在社会心理学领域里,时尚属于(社会层面)的研究内容10、EP霍兰德(1976年)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按顺序可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三个阶段11、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期是(经验描述阶段)12、社会心理学的哲学思辨阶段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13、一般认为历史上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是围绕(人性)的哲学思辨14、经验描述阶段是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15、经验描述阶段的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16、实证分析阶段始于(20世纪20年代)17、实证分析阶段的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研究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18、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心理咨询师应该(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19、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原则是指(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要尽力避免对被试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20、口头调查又称为(访谈法)21、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不包括(统计法)22、关于访谈法,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访谈法就是普通的聊天)23、关于问卷法,错误的说法是(问卷涉及的问题应该尽可能广一些,要弄清被调查者的所有信息)24、关于参与观察,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参与观察的主要目的在于观察者的自我体验)25、问卷设计的基础原则不包括(系统性原则)26、按照一定的目的搜集大量(过去和现在)的资料样本,将其内容分解成许多分析单元并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叫(档案法)27、关于档案法,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心理咨询中考察救助者的个人成长报告,不属于档案法)28、学术界一般认为现代社会心理学之父是(勒温)29、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是(F奥尔波特)30、关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结果,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结论不存在所谓的“生态学效度”问题)31、社会学习论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32、观察学习所包含的过程有(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33、社会交换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34、关于社会交换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社会交换关系是建立在利益冲突基础上的人们的竞争性活动)35、“个体或群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的次数越多,则该奖赏对个体的价值越小”,这是霍曼斯社会交换论的(剥夺——满足命题)36、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设不包括(事物的意义在于得与失的权衡结果)37、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的主要概念不包括(集体潜意识)38、荣格创立了分析心理学,他认为心理治疗的目的应该是发展病人的创造性潜力及(完整的人格),而不是治疗症状39、“集体潜意识”概念是(荣格)提出来的40、霍妮认为男女之间的心理差异是由(文化因素)决定的41、沙利文认为(人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42、公元前328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指出: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动物43、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44、我国的劳动教养制度是一种(再社会化)的机制45、关于再社会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过程中没有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46、社会化的载体不包括(观念)47、个体的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条件的48、“性别”表示(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49、爱国意识的发展阶段不包括(国家认同阶段)50、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51、企业家属于(功利型)角色52、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这是(角色失败)53、作为老师,既需要权威者的角色,又需要是学生朋友的角色,这两种角色有时难以协调,这是(角色间冲突)54、一位中年男子在工作单位是领导、管理者的角色,而在家中又是听从、顺从父母的孝顺儿子的角色,他觉得自己转换困难,那么他面临的是(角色间冲突)55、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是(镜我)56、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57、身份的特点不包括(系统性)58、詹姆士(1890年)关于自尊的经典公式是(自尊=成功/抱负)59、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60、社会知觉是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61、人的社会化过程以及人的社会动机、态度、社会行为的发生都是以(社会知觉)为基础的62、人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网络称为(图式)63、个体在已往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的概括性的认识,称为(自我图式)。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大全1.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世界的知觉、思维和记忆。

它包括对他人的感知和评价、社会情境的解释和社会信息的处理。

社会认知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社会知觉,指个体对他人的观察和理解。

2.社会认知偏差:社会认知偏差是个体对社会现象的错误认知或判断。

常见的社会认知偏差有:信息加工偏差、归因错误、社会比较、自我感知和偏见等。

3.互惠原则:互惠原则是指个体在社交互动中期望得到回报,或愿意回报他人的行为。

它是社会交往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社会共存的基础。

4.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指群体对行为的期望和要求。

社会规范分为明示规范(如法律)和非明示规范(如道德)。

个体在社交互动中需要遵守社会规范,否则可能面临社会制裁。

5.集体行为:集体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模式。

集体行为可能受到群体动力、社会影响和传染效应等因素的影响。

集体行为还涉及社会作用、分工合作和协调等方面的问题。

6.偏见和歧视:偏见和歧视是个体对特定群体或个人的负面评价和行为。

偏见和歧视有时源自个体的认知偏差和社会化经验,也可能受到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7.群体效应:群体效应是指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和思维模式。

常见的群体效应有启蒙效应、集体行为效应、议论效应和归属感等。

群体效应能够影响个体的决策和行为。

8.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他人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社会影响可以通过信息传递、社会规范和社会比较等方式发生。

社会影响还可以分为顺应、取信和抵制等不同形式。

10.群体决策:群体决策是指群体在进行决策时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群体决策可能受到信息加工偏差、社会影响和群体动力的影响,导致决策结果的偏差。

以上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

社会心理学对于理解群体行为和个体行为的交互关系、揭示社会心理现象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社 会心理学重要知识点

社 会心理学重要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重要知识点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它试图解释人们如何思考、感受和相互影响,以及这些过程如何塑造我们的社会生活。

以下是一些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知识点。

一、归因理论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解释和推断。

归因理论认为,我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倾向于归因于内在特质(如性格、能力)或外在情境(如环境、压力)。

例如,如果一个人在考试中表现不佳,我们可能会将其归因于他不够努力(内在特质),或者是考试难度太大(外在情境)。

基本归因错误是指我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过度倾向于归因于内在特质,而低估了外在情境的影响。

比如,看到有人在公共场合摔倒,我们可能会认为他笨手笨脚,而忽略了地面湿滑的因素。

而自利归因偏差则是指我们在解释自己的成功时倾向于归因于内在特质,而将失败归因于外在情境。

比如,考试取得好成绩会觉得是自己聪明努力,成绩差就怪题目太难。

二、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人们如何理解和解释社会世界中的信息。

首因效应指的是我们在与他人初次交往时,最先获得的信息对印象形成的影响较大。

比如,第一次见面时对方表现得很有礼貌,我们就可能认为他是个有教养的人。

近因效应则是指最近获得的信息对印象形成的影响更大。

比如,长期相处的朋友最近做了一件让你不满的事,你可能会暂时对他产生不好的看法。

刻板印象是对某一群体的概括性、固定的看法。

虽然有时刻板印象能帮助我们快速了解他人,但也容易导致偏见和歧视。

三、态度与态度改变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评价和倾向。

态度包括认知成分(对事物的看法)、情感成分(对事物的感受)和行为成分(对事物的反应倾向)。

态度改变的方法有很多,比如信息传播,如果新的信息具有说服力并且来源可靠,可能会改变我们的态度。

另外,角色扮演也能改变态度,当我们扮演某个角色时,可能会对相关问题产生新的看法。

四、从众与服从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自己的观点或行为,以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

比如在一个小组讨论中,大多数人都认为某个方案好,即使你最初有不同意见,可能也会选择从众。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一、概述二、社会化与自我三、社会知觉与归因四、社会动机与社会情绪五、态度六、沟通与人际关系七、社会影响八、爱情、婚姻与家庭什么是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们相互理解、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的科学。

(Myers, 2002)主要研究人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何受到真实的或想象的人、群体或社会的影响的一门科学。

(G. W. Allport, 1954)个人他人社会群体第一节概述一研究对象和范围二发展简史三研究方法四主要理论流派本节共计9个问题(重点7个):1. 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著作《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

一般认为,这两本书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2.“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起源于两个母体的不同视角:心理学和社会学。

3.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4.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社会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

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B=f(P, E)(勒温)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5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可分为四个层面:个体层面、人际层面、群体层面和社会层面。

6社会心理学的发展阶段可分为哲学思辨(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经验描述(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与实证分析(20世纪20年代至今)三个阶段,即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和确立期。

7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价值中立原则、系统性原则和伦理原则。

8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自然观察、参与观察)、调查法(访谈、问卷法)和档案法(调查报告、个案资料、事件记录、统计资料、出版物及历史文献等)。

9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包括:社会学习论、社会交换论、符号互动论和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理论:经典精神分析(弗洛伊德)、个人(individual)心理学(阿德勒)、分析心理学(荣格)、“文化因素论”(霍妮等)、自我(ego)心理学(埃里克森)、客体关系(object relationship)学派(沙利文)、自体(self)心理学(Kohut,1972)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一、社会化二、社会角色及其理论三、自我、身份与自尊本节共计19个问题(重点15个):1.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汇总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以下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知识点汇总:1. 群体行为:群体行为是指个人在面对社会集体时的行为。

人们在群体中往往会受到群体思维、规范和归属感的影响。

群体行为:群体行为是指个人在面对社会集体时的行为。

人们在群体中往往会受到群体思维、规范和归属感的影响。

2.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世界的认知过程。

它涉及到对他人的观察、理解和推断,以及对自己在社会环境中的角色和地位的认识。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世界的认知过程。

它涉及到对他人的观察、理解和推断,以及对自己在社会环境中的角色和地位的认识。

3.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个体与他人之间建立的互动和联系。

人际关系的质量对个人的幸福感和社会适应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个体与他人之间建立的互动和联系。

人际关系的质量对个人的幸福感和社会适应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4. 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他人对个体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影响力。

社会影响可以通过参照他人的行为来引导个体的行为,例如赞同他人的观点或追随群体的行为。

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他人对个体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影响力。

社会影响可以通过参照他人的行为来引导个体的行为,例如赞同他人的观点或追随群体的行为。

5. 社会认同: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所属社会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社会认同是个体建立身份和自我价值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认同: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所属社会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社会认同是个体建立身份和自我价值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6. 偏见和歧视:偏见是对特定群体或个体的主观偏见和负面刻板印象。

歧视是基于这些偏见而对特定群体或个体进行不公平对待。

偏见和歧视:偏见是对特定群体或个体的主观偏见和负面刻板印象。

歧视是基于这些偏见而对特定群体或个体进行不公平对待。

7. 互助和合作:互助和合作是指个体之间通过相互帮助和合作来实现共同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除心理学外,社会学、文化人类学乃至哲学等都与社会心理学有密切关系社会心理学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F.H.奥尔波特(哥哥)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弟弟)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影响(社会心理学倾向于心理学的定义)。

他人的影响包括:1) 现实的影响;2) 想像的影响;3) 隐含的存在的影响(不包括“虚拟”影响、“宏观”的影响)。

社会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和反应系统,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它包括:1) 个体的习得行为;2) 亲社会行为;3) 群体的决策行为等等。

勒温关于行为的著名公式是:B=f(P, E)。

其中,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

勒温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根据美国学者霍兰德的研究,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阶段。

哲学思辨阶段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

其特点是,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围绕“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英国本能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麦独孤。

奖赏是给予喜欢的刺激,属于正强化;取消惩罚,以引发所希望的行为属于负强化。

社会化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时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

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

● 社会化的基本条件1) 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2) 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 个体社会化的载体1. 家庭;2. 学校;3. 大众传播媒体;4. 参照群体。

社会化的分类●(一)语言社会化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条件的。

●(二)性别角色社会化“性别”表示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而不是“男女在生物学方面的差异”)。

(三)道德社会化道德社会化包括:1) 道德观念;2) 道德情感;3) 道德行为;4) 道德判断。

(四)政治社会化社会化的内容、条件、载体和分类项目内容社会化4项内容教导成员掌握生活生产知识技能;遵守社会规范;树立生活目标;培养社会角色社会化2个基本条件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社会化4个载体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介;参照群体(“家学大参”)社会化4项分类语言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社会角色的分类(一)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按角色获得的方式可将角色分为:1) 先赋角色;(父母)2) 成就角色。

(老师、心理咨询师)(二)规定型角色和开放型角色1) 规定型角色(公务员、军人、警察、心理咨询师)2) 开放型角色(朋友)(三)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1) 功利型角色(银行家、企业家、商人)2) 表现型角色(学者、教授、心理咨询师)(四)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1) 自觉角色(演员、心理咨询师)2) 不自觉角色(性别角色、足球流氓)角色失调常见的角色失调有四种形式:●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角色的分类类型、扮演要素和失调形式角色分类4类型角色扮演3要素角色失调4形式1.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2.规定型角色和开放型角色1.角色期待2.角色领悟1.角色冲突2.角色不清3.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4.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3.角色实践3.角色中断4.角色失败(注:角色3要素用的都是中性词,角色失调4形式用的都是贬义词——郭勇)自我的概念●关于自我,正确的说法是:1) 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2) 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3) 自我是心理学的古老课题;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不含自我评价)。

●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是镜我。

●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个体自我知觉的体系与认识自己的方式。

自我概念的功能●自我概念的功能主要有:1) 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2) 解释经验;3) 决定期待。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年龄段要记住)心理自我发展阶段大致从青春期到成年。

*自我的结构、自我概念的功能和发展阶段5-3-3内容自我结构5个层面1)物质自我;2)心理自我;3)社会自我;4)理想自我;5)反思自我。

自我概念3个功能1)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2)解释经验;3)决定期待。

自我概念发展3个1)生理自我→2)社会自我→3)心理自我阶段自尊的定义●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自尊水平是对其扮演的每一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

自尊需要包括两方面:1) 对成就、优势与自信等的欲望;2) 对名誉、地位支配、赞赏的欲望。

詹姆斯(1890)关于自尊的经典公式:自尊=成功/抱负意思是说,自尊取决于:1) 成功;2) 获得的成功对个体的意义(不取决于“自信”)。

●影响自尊的因素1. 家庭中的亲子关系2. 行为表现的反馈3. 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4. 根据相似性原理理性地进行社会比较●印象形成的效应(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由于信息出现的顺序不同而影响印象形成的现象包括:1) 首因效应;2) 近因效应。

在印象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

首因效应的存在表明第一印象很重要,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以其为根据来完成的。

近因效应是指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最新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

一般来说,近因效应容易出现在下列人之间:1) 熟悉的人;2) 亲密的人。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表明,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

(二)光环效应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这是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可能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

(三)刻板印象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

在有限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消极的性质,会使人对某些群体的成员产生:1) 偏见;2) 歧视。

印象管理也称印象整饰和印象控制。

●中国人重视的他人是重要他人。

●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可控性原因表明个体通过主观努力可以改变行为及其后果。

对可控性因素的归因,使人们更可能对行为做出变化的预测。

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使人们较可能对未来的行为做出较准确的预测。

归因的定义归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影响归因的因素影响归因的因素包括:1) 社会视角;2) 自我价值保护倾向;3) 观察位置;4) 时间因素。

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大致呈倒U型曲线,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

动机强度过低或过高,均会导致活动效率下降。

亲和动机(教材中全部错用为“亲合”,是不规范用字)●个体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友好联系的心理倾向被称为亲和。

●亲和是人际吸引的较低层次(不是最低层次)●亲和的起源:亲和起源于依恋。

影响亲和的因素●影响亲和的因素主要有:1) 情境因素;2) 情绪因素;3) 出生顺序(与“智力”无关)。

1.情境因素2.情绪因素亲和与人的情绪状态有密切关系,因此:1) 恐惧越强烈,越会增强亲和倾向;2) 焦虑越强烈,越会减少(不是增强)亲和倾向。

恐惧是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恐惧情绪越强烈,亲和倾向越高。

焦虑是非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高焦虑者亲和倾向较低。

3.出生顺序出生顺序是影响亲和的一个重要因素。

西方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长子、长女恐惧时的合群倾向要比他们的弟妹们高。

●抱负水平个体从事某种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称为抱负水平。

关于一个人的抱负水平,正确的说法是:1) 个体的抱负水平取决于其成就动机强弱;2) 以往成败经验影响抱负水平;3) 个体的抱负水平与实际成就是有差异的。

●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主要包括:1) 目标的吸引力;2) 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3) 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

●侵犯的构成侵犯动机是个体有意伤害他人,以使自己获得平衡和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

侵犯的构成包括如下因素:1) 伤害行为;2) 侵犯动机;3) 社会评价(不包括“敌意”,不包括“侵犯体验”)。

●侵犯的影响因素侵犯的影响因素包括:1)情绪唤起水平;2)道德发展水平;3)自我控制能力;4)社会角色与群体;5)大众传媒的影响。

●●[专栏2-9] 去个性化和侵犯行为心理学家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去个性化状态会使个体的侵犯性增加。

●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1.外部因素利他行为中有一现象称为“旁观者效应”,其意思是他人在场对利他行为有负面影响。

有益于他人,需要或接受报酬的行为属于助人行为。

他人在场,会影响助人行为。

一般情况下,在场人数越多,助人行为越少。

2.利他者的心理特征:1)心境;2)内疚;3)人格。

3.利他技能●嫉妒嫉妒是指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

嫉妒情绪的特点包括:1) 针对性;2) 持续性;3) 对抗性;4) 普遍性。

●羞耻与内疚1.羞耻羞耻是指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

正确的说法是:1) 羞耻的个体往往会感到沮丧、自卑、自我贬损、自我怀疑等,认为自己对事情无能为力;2) 健康的羞耻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自然结果,是人适应社会生活、改善自己的一种重要方式;3) 内疚者往往有良心上和道德上的自我谴责,并试图做出努力,来弥补自己的过失。

2.内疚内疚是指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象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

态度的定义●态度是指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

●(一)态度的特点态度的特点包括:1) 内在性;2) 稳定性;3) 对象性(没有“系统性”)。

●(二)态度的成分态度的成分包括:1) 认知成分;2) 情感成分;3) 行为倾向成分。

●态度的三成分说又称态度的A-B-C模型。

在态度的A-B-C模型中,“C”是指认知,“B”是指行为倾向。

A(Affection)情感;B(Behavior)行为;C(Cognition)认知。

一般地说,态度的各个成分之间是协调一致的。

在它们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往往占有主导地位,决定态度的基本取向与行为倾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