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称改革方案:教师职称评定标准
教师职称评定方案
教师职称评定方案
在现代社会的教育领域,教师的教育水平和专业能力对于教育教学的质量起着
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职称评定方案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教师职称评定方案的相关问题。
一、评定范围
教师职称评定方案应该按照教师不同的专业领域和职务等级设置不同的评定范围。对于小学、初中和高中等不同学段的教师,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要求也会有所不同。
二、评定标准
教师职称评定方案的评定标准应该客观、公正、科学。通过对教师的教学效果、教育教学研究和教师职业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确保评定的公正性。
三、资格条件
教师职称评定方案应该设定明确的资格条件。对于初级职称评定,应该要求教
师具备相应的学历和教育教学经验;对于高级职称评定,则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研究和学术成果方面有一定的突出表现。
四、评定程序
教师职称评定方案的程序应该严谨、透明。评定程序应包括申请材料的提交、
专家评审和面试等环节,确保评定过程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五、评定周期
教师职称评定方案应该设定明确的评定周期。评定周期的合理安排可以激励教
师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并保障教师职称评定的动力和有效性。
六、激励机制
教师职称评定方案应该设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以激励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例如,评定合格的教师可以享受一定的职务晋升和工资待遇提高。七、培训和发展
教师职称评定方案应该与教师培训和发展相结合。通过评定方案,促使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和进修,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
八、师德要求
教师职称评定方案应该强调对师德的重视。教师在评定中应该要求具备良好的师德品质,包括教书育人、关心学生成长以及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等方面。九、评定结果的公示
学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改革方案
学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改革方案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职称评审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在学校教师队伍中,职称评审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它直接关系到教师们的职业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对学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进行改革迫在眉睫。下面是一份关于学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改革方案的详细阐述。
一、建立科学的评审标准
职称评审的首要任务是明确评审的对象和标准。首先,评审对象应覆盖所有学科领域的教师,避免片面和歧视性评审。其次,评审标准应该综合考虑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水平、教育教学实践成果等方面,并给予相应的权重,以确保评审结果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二、多元化的评审内容
为了适应不同学科领域的特点和要求,评审内容应具有一定的多元性。对于理论类学科,主要关注教师的科研水平和论文发表情况;对于实践类学科,应突出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实践成果。同时,可以增加教师的社会服务和学术影响力等指标,以全面评估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评审程序的透明和公正
评审程序是保证评审过程公正的重要保障。应该明确评审的流程和时间节点,并制定相应的评审指南,告知申请人有关流程和规范。同时,评审过程需要公开透明,对评审结果进行及时公示和反馈,确保评审结果公正可信。
四、积极倡导教师的终身学习
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应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鼓励教师通过参加学术研讨会、职业培训等方式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并且,在评审中应适度考虑教师的学习能力和成长潜力,给予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五、加强对评审专家的培训与监督
评审专家是评审过程的主要参与者,其专业水平和评审意识直接影响评审的公
教师职称改革方案教师职称评定标准
教师职称改革方案教师职称评定标准
1
2020年4月19日
教师职称改革方案:教师职称评定标准
中小学教师职称统一为三级
8月26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决定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为基础教育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会议决定,将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在全国全面推开:
一、是将分设的中学、小学教师职称(职务)系列统一为初、中、高级。
二、是修订评价标准,注重师德、实绩和实践经历,改变过分强调论文、学历倾向,并对农村和边远地区教师倾斜。
三、是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评价机制,并公示结果、接受监督。
四、是坚持职称评审与岗位聘用相结合,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相关细则
健全制度体系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遵循中小学教师成长规律和职业特点,将原中学教师职务系列与小学教师职务系列统一并入新设置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系列。统一后职称(职务)等级和名称为:员级、助理级、中级、副高级、正高级,职称(职务)名称依次为三级教师、二级教师、一级教师、高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原中学高级教师(含小学小中高)对应高级教师;原中学一级教师和小学高级教师对应一级教师;原中学二级教师和小学一级教师对应二级教师;原中学三级教师和小学二级教师对应三级教师。
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
按照国家新制定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评价基本标准条件》,明年上半年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将新出台我省中小学教师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条件。重点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原则,注重师德素养、注重教育教学工作业绩、注重教育教学方法、注重教育教学一线实践经历,切实改变以往过分强调论文、学历的倾向,引导教师立德树人、爱岗敬业、积极进取,不断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根据国家《中小学教师水平评价基本标准条件》第二条规定,中小学教师评聘各级专业技术职务须“具备相应的教师资格及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在教育教学一线任教,切实履行教师岗位职责和义务”明年新出台的中小学教师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条件将注重教育教学一线任教的教师,对具备相应教师资格,已评聘相应岗
教师职称评议制度改革方案
教师职称评议制度改革方案
一、背景介绍
教师职称评议制度是我国教育系统中重要的管理机制之一,评定教师的职称和
职务水平。然而,长期以来,教师职称评议制度存在一些弊端,如评价标准不明确、程序繁琐等,亟待改革。
二、制定改革方案的目的
本次教师职称评议制度改革方案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评议的公正性、科学性和效
率性,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
三、完善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是教师职称评议的核心,本次改革将建立更科学、更有效的评价标准。首先,以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注重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成果。其次,结合教师的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进行综合评价,鼓励教师在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有所突破。最后,考虑教师的师德师风和教学态度,要求教师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师风。
四、简化评审程序
评审程序的简化是改革的重要一步。本次改革将通过整合评审机构和简化评审
流程,减少评审环节,提高评审效率。此外,引入信息化技术,将评审材料和评审结果电子化,实现在线评审,大大缩短评审周期。
五、增加教师自评环节
教师自评是保证评价公正性的重要环节。本次改革将加强教师自评的力度,教
师可以在评审前自主填写自己的教育教学经历、科研成果和社会服务情况,并对自己的不足和改进方向进行反思,以促进自身的进步和发展。
六、设置专家评审团队
为了保证评审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本次改革将组建由国内外教育专家组成的评
审团队。评审团队将根据多方意见评估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绩,以避免评审过程中的主观偏见。
七、建立激励机制
激励是促使教师积极工作的重要因素。本次改革将建立激励机制,通过给予评
教师职称评定的细则
教师职称评定的细则
一、评定依据和条件
1.学历要求:申请职称评定的教师应具有相应的学历。本科生申请副高级职称,需要具备硕士研究生学历;硕士研究生申请正高级职称,需要具备博士研究生学历。
2.教龄要求:申请职称评定的教师应具有一定的教龄。本科生申请副高级职称,需具备5年以上的教龄;硕士研究生申请正高级职称,需具备10年以上的教龄。
3.业绩要求:申请职称评定的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教学和科研业绩。包括发表学术论文、主持科研项目、参与教材编写、指导学生参赛等方面的业绩。
二、评定程序和流程
1.提交申请:教师需在规定的时间内向学校或教育管理部门提交职称评定申请。申请材料包括个人简历、学历证书、教学和科研业绩清单等。
3.评审组织:由学校或教育管理部门组织成立职称评审委员会或专家组,负责具体的评审工作。评审组织应由学校内外具备相关专业背景和经验的专家组成,确保评审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4.审查评定:评审组织将根据教师的申请材料、教学和科研业绩等进行审查和评定。根据评定结果,确认教师的职称级别。
5.公示:评审结果将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不得少于一周。公示的目的是让教师和相关人员参与监督,确保评审结果的公正性。
6.审批和颁证:经过公示无异议后,评审结果将提交学校或教育管理
部门进行最终审批。获得职称的教师将颁发相应的职称证书。
三、评定标准和权重
1.学历和学术成果:学历和学术成果是评定教师职称的重要依据之一、学历的高低以及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表现将直接影响职称的评定结果。
2.教学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是否
教师职称评定标准
教师职称评定标准
一、绪论
我国的教师职称评定标准是根据教育部的相关要求以及国家职称制
度的规定而制定的。教师职称评定标准的实行旨在通过对教师综合能
力的评估,合理确定其职业发展的方向和晋升的层次。本文将详细介
绍教师职称评定的标准和要求。
二、教师职称评定的基本要素
教师职称评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
1. 学历要求:教师职称评定的第一个要素是学历要求。根据不同职
称的评定,对教师的学历水平有一定的要求,这通常包括教师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2. 教龄要求:教师职称评定的第二个要素是教龄要求。教师的教学
经验将作为评定教师职称的参考指标,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
才能够申请更高级别的职称。
3. 业绩要求:教师职称评定的第三个要素是业绩要求。教师的教学
能力、科研成果、学术影响力等都将成为评定教师职称的重要指标。
教师需要通过证明自己在教学、科研和学术交流等方面的具体成绩,
以证明自己达到了职称评定的标准。
三、教师职称评定的级别
中国的教师职称评定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级别:
1. 初级教师:初级教师是指具备教师资格证的教师,其学历要求为
本科及以上学历,教龄要求为一年及以上,业绩要求为具备初级教师
必备的教学技能,通过校级评审后即可获得初级教师职称。
2. 中级教师:中级教师是指具备一定工作经验和教学水平的教师,
其学历要求为硕士及以上学历,教龄要求为五年及以上,业绩要求为
具备一定的科研成果和学术影响力,通过市级评审后即可获得中级教
师职称。
3. 高级教师:高级教师是指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师,其学历要求为博士学位,教龄要求为十年及以上,业绩要求为在
最新教师职称改革方案
最新教师职称改革方案
引言:
教师作为教育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其职称评审制度一直是教育
领域关注的焦点。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素质,适应教育改革发
展的需要,我国教育主管部门最新发布了教师职称改革方案,旨在
完善职称评审机制,激励教师持续专业发展。
一、职称改革背景
现有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重视教学经验
和资历,而忽视教学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单一,难以全面评估教师
的教育实践能力;职称聘任程序繁琐、时间长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决定进行职称改革,以推动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二、职称改革目标
教师职称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建立科学合理的评聘机制,激励教
师持续学习与创新,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具体目标包括:
1. 强调教育实践能力:评价指标中突出教学创新、教育科研、
教材编写等方面的贡献,注重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
2. 完善评审机制:简化评聘程序,提高职称评审的效率和透明度,减少管理层级,提高评审决策的科学性。
3. 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广泛的培训和进修机会,鼓励教师
参与教育教学研究,提高自身专业水平。
4. 激励教师持续发展:设立职业发展奖励机制,给予聘任高级
职称教师更多的发展机会与权益,推动教师持续进步。
三、职称改革内容
1. 评聘指标更新:将教师职称评审指标从传统的教学经验和教
育资历下移,增加对教学创新、教育科研、教材编写等方面的考评。
2. 简化评聘程序:整合各级教师职称评审机构,压缩评审流程,提高评审效率。取消过多的会议和报告环节,减轻教师评聘负担。
3. 培训与进修支持:建立健全教师培训机制,提供多样化的培
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方案
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方案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成为了当今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职业发展空间,需要进行教师职称。本文将提出一套中小学教师职称方案。
一、职称评定标准的调整
1.突出教学能力评价。将教师的教学能力作为首要评价指标,注重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在评定中加大对教学成果和教学效果的重视,推动教师在教学方面的专业发展。
2.强调研究能力评价。在评定中加强对教师的科研能力的考核,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活动,提高教师的教育研究水平,并将其作为提升职称的重要评价指标。
3.加强教育教学经验评价。在评定中充分考虑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鼓励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体验,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4.加大对师德师风的考核。在评定中要充分考虑教师的师德素养和师风建设,倡导教师担当教育使命,敬业爱生,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的师德评价。
二、职称晋升机制的优化
1.激励中小学教师职称晋升。对于教师职称的晋升,要在工资待遇、职务发展、荣誉称号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激励机制,以促进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加强职称评定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建立公开、透明的评定流程和程序,确保评定结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消除非正当因素的干扰,真实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能力。
3.完善职称评定的奖惩机制。对于评定不合格或未晋升的教师,应该制定相应的改进计划,并给予相应的培训和支持;对于评定合格或晋升的教师,要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激励,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增加符合实际需求的职称评定。根据不同学科和专业需求,增设符合实际需求的职称评定,如教育技术与创新、学科带头人等,以鼓励中小学教师在具体领域进行深度学习和研究。
教师职称评审细则
教师职称评审细则
一、绪论
教师职称评审是评价和认可教师专业能力和专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制度。该制度
旨在激励教师提升教学水平,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本文将从评审要求、评审程序、评审标准、政策优化等方面展开讨论,探究教师职称评审的发展趋势与关键问题。
二、评审要求
教师职称评审要求是评定教师职称的基本条件,包括学历要求、教学工作要求、科研成果要求、师德要求等。首先,教师应具备相应学历,例如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其次,教师需要有一定的教学工作经验,能够胜任教学任务。再次,教师需要有一定的科研成果,如论文发表、专利申请等。最后,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为人师表,带头履行教育教学职责。
三、评审程序
教师职称评审程序是评审工作的操作性规定,包括申报材料准备、申报材料提交、材料审核、面试考核等。首先,教师需要准备申报材料,如个人简历、科研成果清单等。其次,教师需要按时将材料提交给评审机构。然后,评审机构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确认材料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最后,根据评审机构的安排,教师需要参加面试或进行现场教学等考核环节。
四、评审标准
教师职称评审标准是评价教师职业发展水平的定量化指标,用于确定教师是否
符合职称评审要求。评审标准通常包括教学工作质量、科研成果、教学管理能力、社会影响力等方面的指标。教学工作质量可从教学效果、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评估;科研成果可从论文数量、论文质量、科研项目等方面进行评估;教学管理能力可从
师德师风、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评估;社会影响力可从学科建设、学术交流等方面进行评估。
五、政策优化
2024年教师职称评定的细则
2024年教师职称评定的细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评定条件、评审程序和评定标准。
一、评定条件:
1.学历要求:申报教师职称的人员必须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且所学专业与从事的教学或研究方向相关。
2.教育教学工作经验:申报教师职称的人员应在教育教学岗位上至少有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
3.职务要求:申报教师职称的人员要求其担任过一定时间及以上的教学管理职务,如年级主任、系主任等。
4.课题研究情况:申报教师职称的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在过去的5年内完成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科研课题。
二、评审程序:
1.提交材料:申报教师职称的人员需准备和提交相关申请材料,包括个人简历、教学成绩、科研成果、教育项目等。
2.组织评审:申报教师职称的人员的材料将由学校或相关教育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评审,以确定是否符合评定条件。
3.答辩演讲:通过初步评审的申报人员需要参加答辩演讲,展示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经验,并回答评审专家的提问。
4.综合评价:评审专家将综合考虑申报人员的教育教学成果、科研能力和专业素养等因素,做出最终的评价和决定。
三、评定标准:
1.教学成绩:包括学生评价、教学反思、课堂效果等方面的评估,评价教师在知识传授、教育引导和学生成长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2.科研成果:包括教师在科研领域中发表的学术论文、出版的著作、参与的科研项目等,评价教师的科研水平和贡献。
3.教育项目:包括教育教学实践,如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创新、教材编写等,评价教师在教育方面的影响力和贡献。
4.师德师风:评价教师的言行举止,包括对学生的关爱和辅导、对教学工作的热情和责任心等,体现教师的师者风范。
教师职称改革方案
教师职称改革方案
教师职称方案
教师职称方案
一、背景介绍
教师职称是评价教师专业水平、岗位能力和职业发展的重要指标。然而,在当前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传统的教师职称制度存在一些不足,不适应教师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为此,需要对教师职称制度进行,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推动教育的创新发展。
二、目标与原则
1.目标:以教学为中心,注重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质量,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
2.原则:公平、公正、激励、激励。
三、内容
1.职称评审标准的改变
(1)加强教学能力的评价。在职称评审中,教学能力应成为首要考核指标。通过评估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学生综合素养等方面的能力,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
(2)注重专业发展和教育的贡献。教师在教学实践和教育科研方面的创新成果和贡献,应纳入职称评价的考核范畴。
2.职称评审程序的简化
(1)优化评审机制。建立科研项目和教学实践成果的评审委员会,
由专家、校内外教育界人士组成,负责评审教师的科研成果和教学实践情况。
(2)压缩评审周期。将职称评审周期由现在的3年缩短为2年,加
快教师职业发展的步伐。
3.职称评审结果的灵活应用
(1)激励优秀教师。对获得更高职称的教师,给予适当的奖励和荣誉,激励其再接再厉,继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2)灵活使用职称评审结果。职称评审结果可作为教师进入高级职位、参与教研项目和课题的重要依据,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
四、实施策略
1.宣传教师职称的目的和意义,树立广大教师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
2.建立职称评审的指导文件和评审标准,确保评审过程的公正和透明。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 教师系列职称评审标准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教师系列职称评审标准
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
第一篇示例: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教师系列职称评审标准是教师在职称评审
过程中的指导性文件,对于教师的评审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将就该标准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的解读。
一、评审范围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教师系列职称评审标准适用于教师系列职
称评审工作,包括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评审主要围绕教师在
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表现展开,对教师的工作业绩和综合素质
进行全面评估。
二、评审条件
评审条件是教师获得职称评审资格的基本条件,教师应当符合相
应的学历、职称及工作经验要求。教师还应当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只有满足了以上条件,教师才能
够有资格进行职称评审。
三、评审内容
教师在职称评审过程中需要提交相应的申请材料,主要包括自传、业绩材料、考核材料等。从这些材料中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科研、
学术交流、管理等方面的表现。评委会将根据这些材料进行评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察:
1. 教学工作:教师在教学中的教学效果、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等方面的表现;
2. 科研工作:教师在科研领域的科研项目、成果、论文等方面的表现;
3. 管理工作:教师在学校管理、学术管理、师德师风等方面的表现;
4. 其他工作:包括学术交流、社会服务、培训教学等方面的表现。
评审委员会将综合考虑以上方面的表现,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最终作出是否给予教师相应职称的决定。
四、评审标准
在评审过程中,学校组织一定人数的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对教师的申请材料进行认真审查和评审,确保评审工作的公平公正。评审委员会将根据教师的实际表现和综合素质,以及评审标准的要求,对教师进行评定,最终确定是否给予教师相应的职称。
教师职称评定条件及要求
教师职称评定条件及要求
教师作为一个特殊职业群体,其教学能力和教育素质的评定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职称评定成为教师个人发展和职业提升的关键环节。本文将从教师职称评定条件及要求的层面展开,分析其内涵、范围和标准。
一、评定级别及标准
教师职称评定分为讲师、副教授和教授三个级别。对于讲师,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能够熟练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对于副教授,要求在学科研究和教学改革方面有一定的突破和创新;而对于教授,要求在学科研究领域有较高的造诣,能够在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力。
二、教学水平评价
教师职称评定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教学水平的评价。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能够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评定者可以通过教学观摩、课堂讲评、教学案例等方式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科研能力评价
教师的科研能力是评定教师职称的一项重要指标。教师应当具备较高的学术修养和学科研究能力,积极参与学科研究项目,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并在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力。评定者可以通过查看教师的科研成果、学术论文和专著来评价教师的科研能力。
四、教学改革和创新能力评价
教师的教学改革和创新能力也是评定教师职称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应当不断探索教学改革的方法和途径,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评定者可以通过查看教师的教学改革项目和教学改革成果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改革和创新能力。
五、学术声誉和社会服务评价
教师的学术声誉和社会服务也是评定教师职称的重要指标之一。教师应当在学
术界有一定的影响力,并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学术组织工作。同时,教师还应当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为社会做出贡献。评定者可以通过查看教师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服务情况来评价教师的学术声誉和社会服务能力。
教师职称评定标准
教师职称评定标准
教师职称评定是对教师专业水平的一种认可和评价,是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教师职称评定标准的制定对于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将从教师职称评定的一般标准、职称评定的程序和依据以及教师职称评定标准的完善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师职称评定的一般标准。
教师职称评定的一般标准包括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师德师风等方面。首先,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评定职称的重要指标之一。教师应当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其次,教师的科研能力也是评定职称的重要指标之一。教师应当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活动,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对学科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再次,教师的师德师风也是评定职称的重要指标之一。教师应当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能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
二、职称评定的程序和依据。
教师职称评定的程序一般包括资格审查、申报、评审、公示、聘任等环节。首先,教师需要进行资格审查,符合条件的教师可以进行职称评定的申报。其次,教师提交相关材料进行评审,评审委员会根据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师德师风等方面进行评定。再次,评审结果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学校可以进行聘任。
教师职称评定的依据主要是教师的教学业绩、科研成果、师德师风等方面的表现。教师需要提交相关的教学评价、科研成果、师德师风评价等材料进行评定,评审委员会根据这些材料进行评定。
三、教师职称评定标准的完善。
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细则全文
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细则全文
为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完善教师职称评
价体系,激发教师队伍活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法律法规和文件要求,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细则。
一、总体要求
(一)改革目标
建立健全符合中小学教师职业特点和发展规律的职
称制度,优化职称结构,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二)改革原则
1. 坚持公平公正。职称评审过程公开透明,确保
教师参与,强化监督,杜绝不正之风。
2. 坚持质量导向。注重教育教学实绩,引导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 坚持分类管理。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评价标准。
4. 坚持动态调整。根据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适时调整职称设置和评价标准。
二、改革内容
(一)职称等级设置
中小学教师职称设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分别对应员级、助理级、中级、副高级、正高级职称。具体如下:
1. 初级:员级、助理级
2. 中级:一级、二级
3. 高级:高级、正高级
(二)职称评价标准
1. 员级、助理级:注重教育教学基础能力和实践经验,重点考核教育教学实绩。
2. 一级、二级:注重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学成果,重点考核教育教学实绩、教育教学研究。
3. 高级、正高级:注重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成果,重点考核教育教学实绩、教育教学研究、教育教学贡献。
(三)职称评价方式
1. 个人申报:教师根据自身条件,向学校提出职称评审申请。
2. 学校推荐:学校根据教师申报情况,进行资格审查和推荐。
教师职称评定细则
教师职称评定细则
一、绪论
教师职称评定是对教师工作能力和学术水平的综合评估,是高等教育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教师职称评定细则的讨论。
二、评定标准的制定
教师职称评定标准的制定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兼顾教学和科研成果。评定的标准应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和公正性,能够准确反映教师的能力和贡献。
三、教学能力的评定
教学能力是评定教师职称的重要指标之一。评定教学能力应该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同时还应该考虑学生评价和教学成果的质量。
四、科研能力的评定
科研能力是评定教师职称的另一个重要指标。评定科研能力应该从科研项目的数量和质量、科研成果的发表和应用、科研影响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同时还应兼顾科研团队建设和科研资源的获取。
五、教研活动的评定
教研活动在教师的职业成长中占据重要地位。评定教研活动应该从组织能力、协作精神和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同时还应重视教研成果的实用性和社会影响力。
六、学术荣誉的评定
学术荣誉是评定教师职称的一个重要指标。评定学术荣誉应充分考虑教师在学
术界的影响力、学术交流和学术创新等方面的表现,同时还应注意学术荣誉的权威性和普遍性。
七、教师发展的评定
教师发展是评定教师职称的重要依据之一。评定教师发展应该从教育背景、职
业素养和个人成长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同时还应关注教师在职业发展规划和培训等方面的努力。
八、考核程序的规范
教师职称评定的程序应该具有规范性和透明度,确保评定结果公平公正。评定
程序应包括申请、评审和公示等环节,同时还应明确评定机构的职责和评定标准的适用范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教师职称改革方案:2016年教师职
称评定标准
2016中小学教师职称统一为三级
8月26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决定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为基础教育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会议决定,将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在全国全面推开:
一、是将分设的中学、小学教师职称(职务)系列统一为初、中、高级。
二、是修订评价标准,注重师德、实绩和实践经历,改变过分强调论文、学历倾向,并对农村和边远地区教师倾斜。
三、是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评价机制,并公示结果、接受监督。
四、是坚持职称评审与岗位聘用相结合,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2016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相关细则
健全制度体系
遵循中小学教师成长规律和职业特点,将原中学教师职务系列与小学教师职务系列统一并入新设置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系列。统一后职称(职务)等级和名称为:员级、助理级、中级、副高级、正高级,职称(职务)名称依次为三级教师、二级教师、一级教师、高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原中学高级教师(含小学小中高)对应高级教师;原中学一级教师和小学高级教师对应一级教师;原中学二级教师和小学一级教师对应二级教师;原中学三级教师和小学二级教师对应三级教师。
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
按照国家新制定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评价基本标准条件》,明年上半年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将新出台我省中小学教师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条件。重点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原则,注重师德素养、注重教育教学工作业绩、注重教育教学方法、注重教育教学一线实践经历,切实改变以往过分强调论文、学历的倾向,引导教师立德树人、爱岗敬业、积极进取,不断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根据国家《中小学教师水平评价基本标准条件》第二条规定,中小学教师评聘各级专业技术职务须“具备相应的教师资格及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在教育教学一线任教,切实履行教师岗位职责和义务”明年新出台的中小学教师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条件将注重教育教学一线
任教的教师,对具备相应教师资格,已评聘相应岗位专业技术职务,长期未在教育教学一线任教,即长期未履行《中小学教师职务试行条件》所规定的岗位职责和义务的,今后将不再按专业技术岗位评聘相应专业技术职务和岗位等级。所以,提醒各级各类中小学校“双肩挑”人员(指兼有学校中层以上领导工作的教师)和乡镇教办人员以及原专职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已聘任专业技术职务岗位人员,今后要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必须按《中小学教师职务试行条例》的规定,应承担一门学科以上课程的教学任务。否则,将按职责分类规范聘任到管理人员岗位。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改革和创新评价办法。今后中小学教师职务评审将采取说课讲课、面试答辩,专家评议等多种评价方式。
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设置范围:中小学、职业中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工读学校及省、地(市)、县教研室和校外教育机构。
附件:《中小学教师水平评价基本标准条件》
一、拥护党的领导,胸怀祖国,热爱人民,遵守宪法和法律,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牢固树立爱与责任的意识,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二、具备相应的教师资格及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在教育教学一线任教,切实履行教师岗位职责和义务。
三、身心健康。
四、中小学教师评聘各级别职称(职务),除必须达到上述标准条件,还应分别具备以下标准条件:
(一)正高级教师
1.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长期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为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发挥了指导者和引路人的作用,出色地完成班主任、辅导员等工作任务,教书育人成果突出;
2.深入系统地掌握所教学科课程体系和专业知识,教育教学业绩卓著,教学艺术精湛,形成独到的教学风格;
3.具有主持和指导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在教育思想、课程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取得创造性成果,并广泛运用于教学实践,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4.在指导、培养一级、二级、三级教师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在本教学领域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是同行公认的教育教学专家;
5.一般应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并在高级教师岗位任教5年以上。
(二)高级教师
1.根据所教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想实际,能有效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比较出色地完成班主任、辅导员等工作,教书育人成果比较突出;
2.具有所教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学经验丰富,教学业绩显著,形成一定的教学特色;
3.具有指导与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在课程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成果,在素质教育创新实践中取得比较突出的成绩;
4.胜任教育教学带头人工作,在指导、培养二级、三级教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
5.具备博士学位,并在一级教师岗位任教2年以上;或者具备硕士学位、学士学位、大学本科毕业学历,并在一级教师岗位任教5年以上;或者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学历,并在小学、初中一级教师岗位任教5年以上。城镇中小学教师原则上要有1年以上在薄弱学校或农村学校任教经历。
(三)一级教师
1.具有正确教育学生的能力,能根据所教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想实际,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有比较丰富的班主任、辅导员工作经验,并较好地完成任务;
2.对所教学科具有比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独立掌握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教学经验比较丰富,有较好的专业知识技能,并结合教学开展课外活动,开发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教学效果好;
3.具有一定的组织和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并承担一定的教学研究任务,在素质教育创新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经验;
4.在培养、指导三级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方面做出一定成绩;
5.具备博士学位;或者具备硕士学位,并在二级教师岗位任教2年以上;或者具备学士学位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并在二级教师岗位任教4年以上;或者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学历,并在小学、初中二级教师岗位任教4年以上;或者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学历,并在小学二级教师岗位任教5年以上。
(四)二级教师
1.比较熟练地掌握教育学生的原则和方法,能够胜任班主任、辅导员工作,教育效果较好;
2.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所教学科必备的专业知识,能够独立掌握所教学科的教学大纲、教材、正确传授知识和技能,教学效果较好;
3.掌握教育教学研究方法,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创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