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范本2020中国科学院内容完整版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目录1. 研究背景1.1 城市环境问题1.2 宜居城市需求2. 研究方法2.1 数据收集2.2 调查问卷设计3. 城市宜居指标3.1 空气质量3.2 城市绿化率3.3 交通便利性4. 典型宜居城市案例分析4.1 上海4.2 成都4.3 杭州5. 宜居城市建设建议5.1 提高环境管理水平5.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5.3 增加绿地建设6. 结论7. 参考文献1. 研究背景1.1 城市环境问题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城市面临着诸多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噪音污染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1.2 宜居城市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宜居城市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人们希望在一个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交通便利的城市中居住,享受高品质的生活。
2. 研究方法2.1 数据收集本研究采用了多种途径进行数据收集,包括调查问卷、实地考察、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等,以全面了解各个城市的宜居情况。
2.2 调查问卷设计为了更好地了解居民对宜居城市的需求和期望,设计了一份详细的调查问卷,并对多个城市的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以获取客观的数据。
3. 城市宜居指标3.1 空气质量空气质量是衡量城市宜居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本研究通过PM2.5浓度、臭氧含量等指标来评估各城市的空气质量。
3.2 城市绿化率城市绿化率直接关系到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的身心健康,是评价城市宜居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3.3 交通便利性交通便利性对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影响深远,本研究将交通拥堵指数、公共交通覆盖率等因素纳入考虑。
4. 典型宜居城市案例分析4.1 上海作为中国经济发达城市之一,上海在空气质量改善、城市绿化建设等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和努力,成为典型的宜居城市之一。
4.2 成都成都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享有盛誉,城市绿化率高、交通便利性好,被誉为中国最宜居城市之一。
4.3 杭州杭州以其美丽的风景和宜人的气候吸引着无数游客和居民,城市绿化率高、空气质量好,是一个宜居的城市典范。
中国最宜居城市排名
中国最宜居城市排名1.中国科学院14日在北京发布《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显示,青岛、昆明、三亚、大连、威海、苏州、珠海、厦门、深圳、重庆宜居指数排名全国40个被调查城市前10名,而北京和广州宜居指数分别为56.24分和56.78分,分别位居倒数第一名和第二名。
2.《报告》负责人、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张文忠介绍,他的研究团队选取了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等全国40个城市,开展了新一轮全国宜居城市问卷调查,重点分析了中国宜居城市指数综合评价结果和分维度评价结果。
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宜居指数整体不高。
40个代表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高水准的城市,城市宜居指数平均值仅为59.92分,中位数为59.83分,均低于60分的居民基本认可值,反映出中国和谐宜居城市建设道路还很漫长。
根据评价结果,中国城市宜居指数评价最高的五座城市为青岛、昆明、三亚、大连和威海。
其中,青岛市城市的综合宜居性评价最高,位居全国第一位;昆明具备舒适宜人的自然环境和特色的社会文化环境,位居第二位;三亚市以空气环境健康取胜,位居第三位;大连市在城市安全性和自然环境宜人性上表现突出,位居第四;威海市自然环境舒适性和宜人性优势明显,位居全国第五位。
同时,中国城市宜居指数评价最低的五座城市为南昌、太原、哈尔滨、广州和北京。
其中,北京位居倒数第一位,距离居民认可度尚有较大距离。
《报告》还指出,北京城市宜居指数之所以倒数第一,主要受制于环境健康性、交通便捷性和居民对自然环境的认可度三大维度瓶颈制约。
其中,环境健康性维度成为北京宜居城市建设的最大短板。
此外,郑州、南宁、呼和浩特、拉萨和银川宜居指数也相对较低。
据了解,本次《报告》评价指标共包括城市安全性、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自然环境宜人性、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交通便捷性和环境健康性等6大维度和29个具体评价指标。
报告对中国40个案例城市不同维度的城市宜居性评价比较发现,居民评价得分最高的是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其次是自然环境舒适度,然后依次是人文环境舒适度、交通便捷性、环境健康性和城市安全性。
研究报告范文参考5篇
研究报告范文参考5篇以下是五篇研究报告范文参考:1. 报告名称: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居住区分布与规划问题研究摘要:本报告主要探讨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居住区分布与规划问题。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和案例分析,发现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着居住区分布不均衡、规划不合理等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空间规划、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关键词:城市化;居住区分布;规划问题;空间规划;土地利用效率;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2. 报告名称:新能源汽车市场环境及前景分析摘要:本报告主要分析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环境和前景。
通过对政策、技术、市场等因素的分析,发现新能源汽车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但同时也需要面临一系列挑战,如充电设施建设、电池技术改进等。
因此,需要加强政策引导、优化技术创新、完善市场机制等方面的工作。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市场环境;前景分析;充电设施建设;电池技术改进;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市场机制3. 报告名称: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数据安全问题研究摘要:本报告主要研究了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数据安全问题。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案例分析,发现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着数据泄露、隐私保护等安全隐患。
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数据安全意识教育、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提升技术防范能力等方面的工作。
关键词:智慧城市建设;数据安全;数据泄露;隐私保护;数据安全意识教育;安全管理制度;技术防范能力4. 报告名称: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研究摘要:本报告主要研究了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问题。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和案例分析,发现互联网金融风险具有多样性、传染性等特点。
为有效管理互联网金融风险,需要加强监管、提高透明度、建立风险防控机制等方面的工作。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多样性;传染性;监管;透明度;风险防控机制5. 报告名称:智能制造技术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应用研究摘要:本报告主要研究了智能制造技术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应用。
2020年中国宜居城市前十强,青岛第一,昆明第二,重庆第十
2020年中国宜居城市前十强,青岛第一,昆明第二,重庆第十展开全文我们常常说宜居的城市,是从多个方面来综合评价,比如就会考虑到城市安全、自然环境宜人、环境健康,交通便捷和社会环境舒适。
这次看2020年中国宜居城市出炉,选取了40个城市,而这次我们来看看前十名这些城市,这些城市是适合我们居住的城市,不过让人想不到的是第一名不是直辖市、也不是省会城市,并且它还是北方城市,也就是山东省青岛市。
这次青岛市位居2020年中国宜居城市首位,昆明排在第二名,第三则是三亚市。
青岛代表了北方城市,昆明和三亚是南方城市,其实青岛高居榜首,这也是青岛作为一个海滨城市,去过人都知道那里有山有海,空气清新,街道也特别干净,而且我觉得青岛绿化做得不错,再加之气候宜人,冬天不是太冷,夏天有着海风也不是太热,再加之近些年青岛经济发展迅速,又是特大城市,它的首位度超过省会济南,去了山东的游客必然会去青岛旅游一圈,看看那里的蓝天白云海滩。
从南北来看宜居城市前五强中,青岛、大连、威海都是北方城市,除了青岛居首位,大连与威海排名第四与第五,这么看这几座北方城市名次都是比较靠前的,青岛和威海都属于山东省,而大连属于辽宁省,有的人认为南方城市更宜居,所以有些北方城市人搬到南方,不过这次排名中这几座北方城市是中国最宜居的城市,而且也都是靠近海边,是海滨城市。
不过前十强中,南方城市明显多于北方城市,前面说到的三亚和昆明,还有第六的苏州、第七的珠海、第八的厦门和第九的深圳,以及第十的重庆都是南方城市。
从这些城市中可以看出,三亚、珠海、厦门、深圳都是出了名的海滨城市,这些地方风景秀丽,也是旅游最佳目的地,三亚就是旅游人气比较高的城市,还有厦门每年去旅游的人也同样很多,深圳则是其绿化做的不错,休闲公园众多。
让我意外的是重庆居然排在第十名,而成都却没有进入前十强,很多人对重庆印象是网红城市,景点众多,还有地道重庆火锅和其他特色当地美食,不过重庆作为山城、雾城,让人们不喜欢是它的天气,夏天有高温,甚至是全国的火炉,而且热起来太过湿润,不过这几年夏天高温有所下降,没有前些年那么高的温度,还有重庆空气质量和蓝天指数在全国排名有所上升,这也是由于这些年一些污染企业搬迁或者经过改造,改票了重庆整体环境,所以重庆能排入第十也算是实至名归。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摘要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速和民众对生活质量期望值的攀升,打造宜居城市已成为驱动城市发展的关键目标。
本研究透过对中国宜居城市现状的细致剖析及面临的挑战,融合国际国内关于宜居城市建设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经验,旨在提出贴合中国实际的策略与建议。
研究揭示,中国宜居城市建设在生态环境维护、社会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供给、及安全水平方面尚存缺陷,具体表现诸如空气质量恶化、水资源紧张、产业结构失衡、以及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不均衡等问题。
基于上述问题,本研究相应地规划了一系列应对策略:强化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工作、促进产业升级与转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以及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等。
在生态环境改善领域,本研究着重提倡大气净化措施、水质保护行动、城市绿化的增强与扩展,以及积极倡导并实施低碳、环保的生活模式。
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策略,我们主张加速产业结构向更高级形态转变,强化职业能力培训配合高效的就业服务机制,同时,呼吁健全社会保障网络和深化社会福利制度改革。
在优化公共服务的讨论中,本研究重视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备性与高效管理、服务品质的持续提升及运作效率的优化,并鼓励社会各界力量的积极参与及协同治理模式。
对于安全领域的改进,我们集中关注于强化社会治安管控、提升交通安全管理水平,以及建立更加周密的自然灾害防御系统。
通过实施这些策略,可以有效提升中国宜居城市的整体水平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未来,宜居城市建设还需注重创新驱动与智能化发展、绿色发展与生态修复、包容性发展与社会公平、国际化交流与全球合作、以人为本与人文关怀以及文化传承与特色塑造等方面的战略路径。
这些路径将为宜居城市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推动中国宜居城市建设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宜居城市;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公共服务;安全性;建设策略;战略路径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确保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成为了核心议题。
在此趋势下,"宜居城市"的概念愈发彰显其重要性,成为评判城市发展成就与民众福祉状况的一个标杆。
宜居城市的理论基础和评价研究进展
宜居城市的理论基础和评价研究进展(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49)摘要:1898年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是对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带来昂贵代价的反思。
宜居城市的提出,成为解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之一。
目前宜居城市研究还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新领域,本文总结了宜居城市的研究进展和主要学术观点,重点回顾了宜居城市概念、内涵等研究内容,集中讨论了宜居城市的影响因素、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并指出宜居城市研究还存在的不足之处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字:宜居城市;人居环境;理论基础;评价1.引言宜居城市研究起源于对居住环境问题的研究。
英国工业革命后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有限的城市居住容量带来了系列的居住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田园城市”理念引导了田园都市运动,追求城市舒适、便利等职能的住宅开发方式逐渐发展起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城市规划的发展,对舒适和宜人的居住环境的追求,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得到确立。
《雅典宪章》将居住与游憩、工作、交通并列为城市的四大功能。
David L. Smith出版了《宜人与城市规划》倡导宜居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了其概念。
1961年WHO提出了4个居住环境的基本理念。
1970年代,城市发展强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人本主义理念主导下的城市规划被称作为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理论。
1990年代,伴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发展,可持续发展成为宜居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
2000年以来,宜居城市规划开始关注公平性,温哥华在《大温哥华地区100 年远景规划》明确将“公平”作为宜居城市关键原则之一[1-4]。
国内的研究起始于1990年代居住环境评价的研究。
吴良镛是最早进行人居环境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学者,《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成为人居环境研究的代表著作[5]。
许多学者也探讨了居住环境评价的理论和方法[6-10]。
2005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首次提出“宜居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目标,自此“宜居城市”的概念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11]。
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重构
摘要:通过分析国内外12个现有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归纳法和统计法,统计计算其中各级指标的重复出现比率超过30%的指标,最终对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重构,已达到完善我国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使其各级指标设置更加合理的研究目的。
重构后的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包含1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和34个三级指标。
并创新性的在每个指标层中加入“居民满意度”这一主观评价指标,使整个评价体系主客观评价结合、定性定量分析并存。
关键词:宜居城市;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21-0014-040 引言宜居城市是指适宜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城市,其应当具有良好的居住环境、人文社会环境和生态自然环境。
当今,世界各国不再单一追求加快城市化进程,而是在强调城市化的同时注重城市的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城市。
宜居城市评价是对城市适宜居住程度的综合评价,其对研究城市的宜居程度、指导建设宜居城市具有重要意义,建立合理完善的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关于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国外研究中的评价指标由早期侧重居住环境,逐步向居住环境与社会环境并重转变,并更多地考虑城市居民在大社会环境下的满意度。
相较之下,国内对城市宜居性的评估则侧重于对设施建设状况和城市经济发展进行定量评价,这主要是由于前几年我国城市发展和建设的重点侧重于城市经济,对“人”的关注还不够。
此外,我国虽然在2006年发布了《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作为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导向性评价标准,但是发布至今已过去10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居民对于宜居城市理解的改变,该标准有待改进。
本文意在综合国内外较成熟的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使我国的指标体系更加先进、完善,并且创新性的增加居民主观评价指标,以建立更加完善的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为建设更具宜居性的城市提供依据。
1 现有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宜居城市研究开始于对居住环境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
城市人居环境宜居度评价_来自我国四大直辖市的对比与分析
Tab.1
Evaluation indexes system of urban human settlements livability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
A自然环境宜居度A1平均气温;A2平均相对湿度;A3降水量;A4日照时数;A5空气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占全年的比例;A6城市绿化覆盖率;A7人均水资源量
②城市经济环境宜居。城市吸引人们聚集的最大吸引力在于其经济活力,能够给人提供较充足的就业机会。宜居城市人居环境离不开经济的支撑,要能够给居住于其中的人们提供优越的经济环境。城市经济环境宜居是城市人居环境宜居的核心。
③城市人文社会环境宜居。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宜居的人居环境必须满足人类居住的综合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人满足基本的生存和安全需求后,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等方面的人文需求将更为重要。宜居城市人居环境必须是一个富有人情味的人文环境。城市人文环境宜居是城市人居环境宜居的灵魂。
协调性指数(城市人居环境的各子系统彼此和谐一致的程度
第12期王坤鹏:城市人居环境宜居度评价
1993
3城市人居环境宜居度评价方法与步骤①[27-29]
①指标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
对原始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方法如下(式1,式2,式3:
Y i=(X i-X m in(X m a x-X m in(1
Y i=(X m a x-X i(X m a x-X m in(2
度的协调度A
i
为:
A i=1-S i M i(i=1,2,3,…,n(11
式中:M
i
为第i个地区指标值的平均值,S
i
为第i个地区指标值的标准差。协调度介于0—1之间,其值越大,表明各子系统间的协调程度越高。
中国《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正式出台(全文)
中国《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正式出台(全文)2007年05月30日 17:11 来源:中国新闻网中新网5月30日电中国《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今天正式发布。
其主要内容包括:社会文明、经济富裕、环境优美、资源承载、生活便宜、公共安全六个方面。
据了解,这个《标准》是导向性的科学评价标准,不是强制性的行政技术标准。
实行百分制。
宜居指数达到80分即认为是“较宜居城市”。
《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2005年12月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正式向建设部申报立项。
随后,通过课题组走访调研、学术会议、公开征求意见,于去年10月通过专家初审,今年4月通过建设部科技司组织评审验收。
验收委员会认为,《宜居城市科学标准》融合了广大专家和社会公众的智慧,简繁得当、权重合理,可操作性强,达到了较高水平,对于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指导全国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具有较高的科学指导价值和实用价值。
《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全文如下: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2007年4月19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科技司验收)一、社会文明度(权重0.10)10分/100分社会文明是百姓宜居的重要的前提条件。
1、政治文明(权重0.3)3分/100分(1)科学民主决策(权重0.3)0.9分/100分建立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发展重大决策事先征求专家、公众、民主党派、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制度,并贯彻执行的,为“较好”,得满分;建立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发展重大决策事先征求专家、公众、民主党派、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制度,并部分执行的,为“一般”,得一半分;没有建立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发展重大决策事先征求专家、公众、民主党派、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制度,或虽然建立重大决策事先征求专家、公众、民主党派、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制度但基本没有执行的,为“较差”,得0分。
(2)政务公开(权重0.2)0.6分/100分城市政府开通电子政务网站并每天更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发展政务信息(包括不涉及国家安全的所有政府文件、联系方式)的,为“较好”,得满分;城市政府开通电子政务网站并每周更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发展政务信息(包括不涉及国家安全的所有政府文件、联系方式)的,为“一般”,得一半分;城市政府未开通电子政务网站,或虽然开通电子政务网站但一周以上都不更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发展政务信息(包括不涉及国家安全的所有政府文件、联系方式)的,为“较差”,得0分。
国内外宜居城市理论研究综述
国内外宜居城市理论研究综述[摘要]随着“城市病”的蔓延,城市宜居性成为当前国际国内学术界密切关注的问题。
本文总结了宜居城市的研究进展和主要学术观点,在回顾宜居城市概念起源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指出宜居城市研究还存在的不足之处,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宜居城市理论综述“宜居城市”的概念是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提出来的。
宜居城市研究起源于对居住环境问题的研究。
英国工业革命后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有限的城市居住容量带来了系列的居住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田园城市”理念引导了田园都市运动,追求城市舒适、便利等职能的住宅开发方式逐渐发展起来。
一、宜居城市概念的起源宜居城市建设实践较早出现于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
它是城市发展水平进入高质量阶段的一种必然,是随同城市建设过程被逐步认识并广泛使用的概念。
回溯城市发展历史,其含义肇始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它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世界范围城市化发展浪潮而出现,旨在解决工业化对城市居住空间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一系列环境问题,建设一个功能完整的城市和有机的城乡动态平衡体,使人们能够生活在既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又有美好的自然环境的新型城市之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城市规划的发展,对舒适和宜人的居住环境的追求,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得到确立。
《雅典宪章》将居住与游憩、工作、交通并列为城市的四大功能。
关于城市宜居性的研究的起源,普遍认为始于20世纪60年代简·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在该论著中作者第一次对城市的宜居性提出质疑和探索,呼吁创建更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
二、国外宜居城市的相关研究1、国外关于宜居城市的理论研究196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4个居住环境的基本理念,即安全性,健康性、便利性、舒适性。
1976年,联合国在第一次人类住区国际会议上接受了人类聚居的概念。
目前国外对宜居城市的研究己经较为深入,美国最早对宜居城市(Livable city)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70 年代,从温哥华到华盛顿都以本地城市为研究主体,提出关于宜居城市的理念以及建设的具体措施。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中国科学院内容完整版
宜居城市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的构成要素
宜居城市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生态、经 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五个方面的要素。
生态要素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噪音、绿化覆 盖率等指标,反映城市的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 情况。
经济要素包括人均GDP、居民收入、投资规模、产 业结构和布局等指标,反映城市的经济实力和发展 潜力。
中国宜居城市建设的重点任务和措施
完善城市治理体系
建立健全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水 平,增强城市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加强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保障居民的基本福利和公平正义。
推进科技创新引领
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推动科技创新引领城市 发展,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城市规划和建设缺乏科学规划和管理,导致城市发展 不平衡和质量不高。
城市文化保护和传承不够重视,缺乏地方特色和文化 底蕴。
04
典型宜居城市建设经验与启示
国外典型宜居城市建设经验与启示
1 2
伦敦
以空气清新、城市绿化和环境保护为重点,实 施“绿色城市”战略,提高城市宜居性。
东京
以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城市 规划管理为重点,提高城市宜居性。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中国科学 院内容完整版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引言 • 宜居城市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 • 中国宜居城市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 典型宜居城市建设经验与启示 • 中国宜居城市未来发展趋势和重点 • 推进中国宜居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01
引言
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对居住环境 的要求日益提高,宜居城市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06-R1-26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编研单位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城市网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北京中城国建咨询有限公司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科学技术司2007年4月19日验收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宜居城市”课题组第二主干课题“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组(建设部“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项目组)主要研究人员名单主持人:顾文选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研究员负责人:罗亚蒙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宜居城市”课题组组长,研究员研究人员:任致远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研究员甄峰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副系主任,副教授,博士王明浩天津市建设委员会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洪泉中共中央统战部三局助理研究员,硕士郑谦中共中央党史办公室研究员柳建辉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彭绍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改革司处长,副研究员张敏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副教授,博士宗跃光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曹小曙中山大学副教授,博士郑俊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硕士罗绍荣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硕士张增玲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硕士俞蕾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硕士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文本初审专家名单(按姓氏笔划为序)王如松中国生态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生态中心研究员毛其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史育龙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地区所室主任,研究员史善新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国家开发银行高工任致远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研究员邬翊光北京师范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教授刘慧勇中国投资学会副会长,研究员陈志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杨保军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教授级高级规划师周一星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林家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部长,研究员钱连和北京市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市规划委高工高毅存北京市城市规划学会秘书长,高级规划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科学技术司“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项目验收委员会名单主任委员:邬翊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副主任委员:赵知敬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高级规划师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序)史善新国家开发银行顾问,高级工程师陈宗兴全国政协常委,西北大学原校长,教授,博导郝之颖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夏青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翟宝辉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建设部科技项目验收意见2007年4月19日,建设部科技司组织专家对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等单位承担的建设部科技计划项目《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行了验收。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2020中国科学院内容完整版
中国科学院14日在北京发布《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显示,青岛、昆明、三亚、大连、威海、苏州、珠海、厦门、深圳、重庆宜居指数排名全国40个被调查城市前10名,而北京和广州宜居指数分别为分和分,分别位居倒数第一名和第二名。
那么,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20xx中国科学院内容是什么?下面小编为大家揭秘。
《报告》负责人、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张文忠介绍,他的研究团队选取了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等全国40个城市,开展了新一轮全国宜居城市问卷调查,重点分析了中国宜居城市指数综合评价结果和分维度评价结果。
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宜居指数整体不高。
40个代表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准的城市,城市宜居指数平均值仅为分,中位数为分,均低于60分的居民基本认可值,反映出中国和谐宜居城市建设道路还很漫长。
根据评价结果,中国城市宜居指数评价的五座城市为青岛、昆明、三亚、大连和威海。
其中,青岛市城市的综合宜居性评价,位居全国第一位;昆明具备舒适宜人的自然环境和特色的社会文化环境,位居第二位;三亚市以空气环境健康取胜,位居第三位;大连市在城市安全性和自然环境宜人性上表现突出,位居第四;威海市自然环境舒适性和宜人性优势明显,位居全国第五位。
同时,中国城市宜居指数评价最低的五座城市为南昌、太原、哈尔滨、广州和北京。
其中,北京位居倒数第一位,离居民认可度尚有较大差距。
此外,郑州、南宁、呼和浩特、拉萨和银川宜居指数也相对较低。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本次《报告》评价指标共包括城市安全性、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自然环境宜人性、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交通便捷性和环境健康性等6大维度和29个具体评价指标。
研究表明,居民评价得分的是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其次是自然环境舒适度;然后是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而城市安全性评价得分最低,为分,其中交通安全短板制约最为明显;环境健康性评价得分次低,为分,并以雾霾污染要素评价最低,仅为分;交通便捷性评价也相对较低,为分,停车便利性和交通运行通畅性是居民不满意的症结所在。
关于生态宜居调研情况报告
关于生态宜居调研情况报告生态宜居是指在自然环境良好的基础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同时满足人们对良好生活环境的需求。
为了了解当前的生态宜居状况以及未来可能的改善方向,我们进行了一次生态宜居调研。
调研范围涵盖了城市与农村两个层面,旨在了解不同生态环境下人们的生活情况以及对环境的认知和期待。
首先,我们对几个城市进行了现场调研。
调研结果显示,城市的生态宜居状况整体较好,空气质量良好且绿化覆盖率较高。
市民普遍对自然环境保护重视,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然而,城市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交通拥堵、建筑密集等,这些因素对居民生活质量产生了一定影响。
因此,在未来的城市规划中,应注重生态方面的改善,例如加强交通管理、增加公共绿地等,以提高城市的生态宜居性。
其次,我们对农村地区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地区的自然环境较好,生态宜居性也较高。
人们普遍对农田的生态环境保护有较高的认识,并且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来保护环境。
然而,农村地区也面临一些问题,例如农药使用不规范、农田污染等,这些问题对农田生态的保护带来了一些压力。
因此,我们建议加强对农村地区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加强农药使用的规范,并支持农民采取生态友好的农业种植方式。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一些共性问题。
首先,人们普遍关注空气质量问题,认为空气污染对健康有害。
其次,人们对水质也有相同的关注,认为水质污染对人体健康有潜在威胁。
此外,人们还关注土壤质量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问题。
综上所述,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人们对生态宜居都有共同的认知和期待。
总结起来,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当前的生态宜居状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虽然在城市和农村地区都存在一些问题,但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较高,这为未来改善生态宜居性提供了基础。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建议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加强城乡协调发展,以实现更高水平的生态宜居性。
宜居城市历史回顾及中国发展现状
宜居城市历史回顾及中国发展现状摘要:本文阐述了宜居城市的产生理念和定义,分析国内宜居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侧重点,分析了建设宜居城市的发展建设趋势。
关键词:规划,健康,宜居城市。
一、宜居城市理念产生宜居城市萌芽于19世纪末田园城市理论。
1954年希腊学者道萨迪斯(Doxiadis)提出了人类聚居学的概念。
1963年世界人类聚居学会(World Society for Ekistics,简称WSE)成立,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16届会议上,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
1976年,联合国在温哥华召开首次人类住区大会,在内罗毕成立了“联合国人居中心”(UNCHS),开始了广泛的关于人居环境的建设与研究的工作,宜居城市概念也随之被提出。
20世纪80年后,陆续出现了多种与之密切相关的概念,如新都市主义、健康城市、园林城市等。
国内关于宜居城市理念主要源于吴良镛关于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它是以人居环境为研究对象,围绕人居环境建设在地区开发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进行包括自然、技术和人文等在内的多学科研究的科学群体。
可以说,人居环境的理论和方法是宜居城市研究的重要基础之一。
二、宜居城市的定义宜居城市(livable city),即适宜居住的城市,不同的专家、学者对宜居城市的概念、标准和认识的看法不同,实践的侧重点也不同。
哈尔韦格眼中的“宜居”是一种健康、便捷、全民共享的生活方式;萨尔扎诺则强调城市生活对于历史和未来的连续性;埃文斯认为城市的“宜居性”概念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即适宜居住+生态可持续发展;而西蒙兹在《21世纪园林城市--创造宜居的城市环境》中认为宜居城市应该是富有表现力的城市、功能的城市、便利的城市、合理的城市、完整的城市,它们将更适合人们居住。
中国城科会宜居城市课题组认为宜居城市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宽广概念,它绝不是单纯的居住条件的适宜性和人人都享有一定的住房,而是从城镇的总体上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使我国的城镇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山地城市宜居性分析
摘要:确定了宜居城市的定义和内涵,阐明了攀枝花建设宜居城市的必要性,采用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提出的《宜居城市的科学评价标准》作为评判宜居城市的标准。
采用了逐项指标分析法,在涉及与广大市民切身利益的问题上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分析结果采用了定量评价法分析攀枝花与宜居城市的差距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山地宜居城市的建议。
关键词:山地城市;宜居性1前言2000年以后,我国城市进入了生态型城市的发展阶段。
生态型城市首先要适合人居,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按照“宜居城市”的定义(广义),应该把攀枝花建设成一个社会和谐稳定、经济持续繁荣、自然环境优美、城市各种设施舒适齐全、文化氛围浓厚、治安环境良好,适合人们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提出了《宜居城市的科学评价标准》[1],该《标准》考虑了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宜度、公共安全度和综合评价否定条件等7大类、33小类、76项指标。
应该认识到:社会文明是宜居城市的政治基础;经济富裕是宜居城市的保障;环境优美、生态环境好、气候适宜是宜居城市的重要条件,是城市人群安居选择的重要因素;资源充足是宜居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活便宜是宜居城市的基本要求;公共安全是宜居城市的前提条件。
攀枝花是资源型工业城市、山地城市、移民城市。
攀枝花矿产资源丰富,经济基础较雄厚,重视民生,社会安定。
攀枝花城市发展存在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经济结构不合理,交通拥堵、城市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发展要求,土地资源和环境容量约束加剧,民生及社会事业还需进一步加强等问题。
基于以上认识,非常有必要开展攀枝花城市宜居性分析。
2山地城市宜居性分析2.1逐项指标分析结果对照《宜居城市的科学评价标准》,进行了逐项分析,得到了某山地城市宜居性总得分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城市宜居性得分78.0分,属于比较宜居的城市,离宜居城市还有一定的差距。
得分比例最高的大类是“资源承载度”;最低的大类是“环境优美度”,其次是“公共安全”。
2024年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2024年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一、基础知识综合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从多日的繁忙和疲惫..的狼毫,我仿佛发现一束久别重..那纯淬..中脱出身来,用手指碾开逢的微光流进心湖。
老墨在石砚中研磨出浓香,铺开一张雪白的宣纸,胸中涌出画面。
润饱墨汁的笔尖与宣纸(交融/交汇)——烟雾氤氲,掩映着山涧,又蜿蜒出一道清溪。
我悬着腕,手执毛笔前后左右(起伏/游动),墨晕在宣纸上洇染..开,将我的思绪带入苍茫寂寥..的矮树(甲),忽而狂风(乙),卷土黄沙(丙)。
在路....的境地□缠满青藤的尽头,平静的湖水(映照/照射)出一片潋滟山光。
(虽然/然而)这光影须臾便逝,闪烁..着遁入..。
..水气中,只在我的心湖上留下层层涟漪我从梦境重回现实,将手中笔锋一转:清淡的墨色,追逐着山阴的行云徜徉;山阳的熙光..写意在纸上,然后题跋..落款。
横,是江南水乡碧苔染..了垄上新桑。
我将胸中丘壑..□明媚翠的幽径;撇,是塞外阡陌翩跹起舞....的孤烟□捺,是高原....的垂杨;竖,是西北大漠扶摇直上雄鹰开张滑翔....。
放下毛笔,我感觉倦怠涤净,继而心..的翅膀□皆为静中寓动,都在蓄势待发神生出了久违的空灵。
1.结合文中语境,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疲惫碾开洇.染(yīn)苍茫寂寥B.青藤闪烁遁入翩跹.起舞(qiān)C.熙.光(xī)明媚纯淬扶摇直上D.丘壑题跋.(bá)滑翔蓄势待发2.依次选用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交融起伏映照虽然B.交汇起伏照射然而C.交汇游动映照然而D.交融游动照射虽然3.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三处,与原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①点缀着那条崎岖古道①掩埋了一个个过往的足印①侵袭出草木褪下的枯叶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4.下面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润饱墨汁”“烟雾氤氲”“须臾便逝”三个短语的结构都是相同的。
B.“一道清溪”“一片潋滟山光”“笔锋一转”中的“一道”“一片”“一转”都是数量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2020中国科学院内容完整版
Record the situation and lessons learned,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orm future countermeasures.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FS-DY-20606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2020中国科学院内容完
整版
《报告》负责人、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张文忠介绍,他的研究团队选取了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等全国40个城市,开展了新一轮全国宜居城市问卷调查,重点分析了中国宜居城市指数综合评价结果和分维度评价结果。
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宜居指数整体不高。
40个代表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准的城市,城市宜居指数平均值仅为59.92分,中位数为59.83分,均低于60分的居民基本认可值,反映出中国和谐宜居城市建设道路还很漫长。
根据评价结果,中国城市宜居指数评价的五座城市为青岛、昆明、三亚、大连和威海。
其中,青岛市城市的综合宜居性评价,位居全国第一位;昆明具备舒适宜人的自然环境和特色的社会文化环境,位居第二位;三亚市以空气环境健康取胜,位居第三位;大连市在城市安全性和自然环境宜人性上表现突出,位居第四;威海市自然环境舒适性和宜人性优势明显,
位居全国第五位。
同时,中国城市宜居指数评价最低的五座城市为南昌、太原、哈尔滨、广州和北京。
其中,北京位居倒数第一位,离居民认可度尚有较大差距。
此外,郑州、南宁、呼和浩特、拉萨和银川宜居指数也相对较低。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本次《报告》评价指标共包括城市安全性、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自然环境宜人性、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交通便捷性和环境健康性等6大维度和29个具体评价指标。
研究表明,居民评价得分的是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其次是自然环境舒适度;然后是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而城市安全性评价得分最低,为55.76分,其中交通安全短板制约最为明显;环境健康性评价得分次低,为58.23分,并以雾霾污染要素评价最低,仅为56.4 分;交通便捷性评价也相对较低,为58.59分,停车便利性和交通运行通畅性是居民不满意的症结所在。
“城市安全性、环境健康性和交通便捷性已成为当前制约中国宜居城市建设的‘三大’短板。
”不过,张文忠同时解释,
“在29个具体评价指标上,尽管房价与宜居城市有直接关系,但我们特意回避了房价这一评价指标,这主要是为了避免评价结果被房地产商用来炒作。
”
《报告》还指出,北京城市宜居指数之所以倒数第一,主要受制于环境健康性、交通便捷性和居民对自然环境的认可度三大维度瓶颈制约。
其中,环境健康性维度成为北京宜居城市建设的短板。
宜居城市的构成要素
《GN中国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由包括生态环境健康指数、城市安全指数、生活便利指数、生活舒适指数、经济富裕指数、社会文明指数、城市美誉度指数在内的七项一级指标,四八项二级指标,七四项三级指标组成。
总结一下城市宜居性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安全要素
安全是人的需求层次中除了基础生理需求之外的首选。
目前城市的物质生活水平使绝大部分城市居民已无需过多地关注基础生理需要, 安全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维护公共安全是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发展的基础, 是居民安居乐业的必要条件和创造宜居环境的保证。
因此, 宜居城市需要有完善的预防与应急处理机制和有效控制危机的能力, 可以将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等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使居住在这个城市的居民有较高的安全感。
2、生态环境要素
城市宜居继而体现在环境宜居上。
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空气质量恶化、水源安全性降低、环境退化等环境问题使公众对良好环境的追求更为迫切。
宜居城市应该拥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工建筑环境,实现二者的相互协调和有机融合,从而创造出怡人的城市景观, 满足居民生理和心理舒适的需求。
3、历史文化要素
在宜居城市里, 政治清明, 政局稳定,社会风气良好, 公众有归属感, 并且为身为城市的一分子感到骄傲。
城市能够接纳外来种族、文化和事物, 但不盲目改变自身的文化特色, 社会各阶层相处融洽, 城市历史文脉与城市社区有机融合,
这一切都是城市宜居性的体现。
所以, 社会文化要素是城市宜居性的基础要素之一。
在宜居城市建设过程中必须维护城市文脉的延续性以传承历史、延续文明、兼收并蓄, 营造高品位的文化环境。
4、经济要素
经济要素是宜居城市建设的物质基础。
只有经济得到发展, 才能解决城市贫困、环境污染、就业不足等一系列城市问题, 从而为城市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物质支持, 促进城市人居软环境的改善。
同时, 一个城市的宜居性应该是可持续的、不断发展的, 能够保证居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 为居民及其子孙后代营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生活和工作的环境。
而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前提是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所以, 要使一个城市宜居, 城市的经济系统应该运转良好, 在取得明显效益的同时又不会危及城市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 可以为将来的发展预留足够的能动空间。
5、交通、通讯要素
城市的宜居性还体现在其便利程度上。
城市生活便利度
最明显的体现就是交通、通讯的便捷程度。
同时, 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不仅包括完善的生产性基础设施, 也包括完善的生活性基础设施, 以及以“数字城市”工程为标志的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 它是宜居城市的“数字基础”, 在资讯高度发展的今天, 其地位日益重要。
6、人文要素
宜居城市对居民素质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居民素质涉及公众的道德素养、文化程度、精神面貌等各个方面。
宜居的城市应该是一个学习型的城市, 公众各阶层不断学习、进步, 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
同时, 宜居城市是一个社会运行有序、财富分配公正、治安状况良好、居民安居乐业的城市, 应该使每一个居住在该城市的居民能够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水平。
所以, 一个宜居城市必
城市须建立、健全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在内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宜居城市的建设涉及城市建设的每一个具体的细节, 不是单独考虑几个简单的要素就能够做到的。
一切和城市建设相关的要素都要被包容到这个体系中来。
宜居城市的六大组成要素并不
是孤立存在的, 它们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构成了宜居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
宜居城市是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的城市,在此基本原则上实现人与经济、人与社会、人与文化、人与环境在城市内的和谐共生,以及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Foonshion图文设计有限公司
Fonshion Design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