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的本质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基因的本质教案

高中生物基因的本质教案

高中生物基因的本质教案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基因的构成和功能,掌握基因的传递和变异机制。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简单描述基因的构成和功能。

2. 学生能够理解基因的传递和变异机制。

3. 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基因在生物体中的重要作用。

4. 学生能够运用基因知识解释遗传性疾病和变异现象。

教学重点:1. 基因的构成和功能。

2. 基因的传递和变异机制。

教学难点:1. 理解基因的本质。

2. 解释基因的传递和变异机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基因的概念及其重要性,并与学生讨论基因在生物体中的作用。

二、讲解基本概念(15分钟)1. 基因的定义和构成。

2. 基因的功能及其在生物体中的作用。

3. 基因的传递和变异机制。

三、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向学生提供一些案例或实验,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来解释基因的传递和变异现象。

四、讨论互动(1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理解和见解,与同学一起讨论基因在生物体中的作用,并提出问题进行探讨。

五、学以致用(15分钟)学生完成一些实践活动或者练习题,加深对基因的理解,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六、总结反思(5分钟)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并指导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并思考基因在生物体中的作用。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和练习题,评估学生对基因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

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案例分析、实验器材、练习题。

教学反馈:及时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反馈,指导学生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 教案

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 教案

3.1.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1.了解人类关于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

2.概述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的过程及结论。

3.概述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的过程及结论。

【学习重点】: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预习导学】:1.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20世纪20年代,大多数科学家认为__________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

20世纪30年代,人们认识到________的重要性,但是认为__________是遗传物质的观点仍占主导地位。

补充:完成DNA和蛋白质的比较表项目DNA 蛋白质组成元素__________ C、H、O、N等基本单位四种__________ 20种________结构稳定性较稳定是否有多样性细胞分裂时能否复制(或合成)2.肺炎双球菌类型种类S型细菌R型细菌项目菌落表面________ 表面________菌体有无毒性3.体内转化实验——格里菲思的实验(1)实验过程及现象(2)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________,将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

4.体外转化实验——艾弗里的转化实验(1)实验结果及现象(2)结论:____________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课堂练习】:1.艾弗里及其同事用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进行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由表可知() 实验组号接种菌型加入S型细菌的物质培养皿长菌情况①R 蛋白质R型②R 荚膜多糖R型③R DNA R型、S型④R DNA(经DNA酶处理) R型A.①不能证明S型细菌的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B.②说明S型细菌的荚膜多糖有酶活性C.③和④说明S型细菌的DNA是转化因子D.①~④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2.1944年,科学家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出了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将S型细菌的DNA加入到培养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结果发现其中的部分R型细菌转化成了S型细菌;而加入蛋白质、多糖等物质的培养基中,R型细菌不能发生这种变化。

高一生物教案:基因的本质

高一生物教案:基因的本质

高一生物教案:基因的本质一、教学目标1.理解基因的定义和化学组成。

2.掌握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作用。

3.学习基因与遗传信息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基因的定义、化学组成、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2.教学难点:基因与遗传信息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教科书、PPT、教学视频。

2.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白板。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回顾初中所学的遗传概念,引导学生思考遗传现象的本质是什么。

2.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基因吗?二、探究基因的定义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基因的定义。

2.学生分享阅读成果: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三、学习基因的化学组成1.讲解DNA的结构,让学生了解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

四、学习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1.通过视频展示染色体的结构,让学生了解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

2.讲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线性排列,引导学生理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提问:基因的定义是什么?基因的化学组成是什么?二、探究基因与遗传信息的关系1.讲解基因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引导学生思考基因如何传递遗传信息。

2.通过PPT展示基因突变和遗传病的相关案例,让学生了解基因突变对遗传信息的影响。

三、学习基因的遗传规律1.讲解基因的显性与隐性遗传规律,引导学生理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2.通过实例讲解基因的分离与组合规律,让学生了解基因的多样性。

四、课堂小结2.提醒学生课后复习,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作业布置1.复习教材P-P页的内容。

2.完成课后练习题。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观看视频、讲解和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了基因的定义、化学组成、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以及基因与遗传信息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基因的化学组成和遗传规律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

掌握基因本质知识的教案设计

掌握基因本质知识的教案设计

掌握基因本质知识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了解基因的本质含义和基本特征;2.掌握基因在细胞中的位置和作用方式;3.了解基因的结构和功能;4.学会遗传学的基本知识和概念,包括遗传密码、基因突变、遗传病等相关内容。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因的本质含义和基本特征:基因是生物体内具有遗传信息的功能部位,是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

基因具有高度结构化的特点,其中DNA是基因的物质基础,RNA则是基因功能的表现形式。

基因能够被复制和传递给下一代,是生命的基本保障。

2.基因在细胞中的位置和作用方式: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是一段DNA序列,是在特定的区域内编码信息的基本单位。

基因会在细胞分裂时复制,以便将它们携带的信息传递给下一代。

基因通过编码蛋白质的过程来表现它们的功能,这个过程在细胞内的蛋白质合成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3.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基因的结构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编码区块,用来编码蛋白质,并另一个是非编码区块。

基因编码区块由三个碱基组成一个密码子,决定了最终合成的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

不同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是不同的,在c基因表达的各个环节都决定了不同细胞类型和个体之间的表型差异。

基因的功能能够影响着生物的生长发育、代谢等生理深度。

4.遗传学的基本知识和概念:遗传学是一门研究生物种族的遗传规律与机理的学科。

遗传学基本知识包括遗传密码、基因突变、遗传病等。

遗传密码是指DNA上三个碱基所组成的一组密码子对应一个氨基酸,这种对应关系是决定蛋白质的合成的基础。

基因突变指基因中的序列发生改变,可能会改变蛋白质的结构或功能。

遗传病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表现在个体甚至有可能传递到后代。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上述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1.讲解法:介绍基因、遗传学等方面的基础概念、遗传密码,突变等基础知识。

2.图片说明法:利用图片和示意图来介绍基因、DNA、染色体等基本组成结构和作用方式。

人教版(2019)必修2第三章基因的本质整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2019)必修2第三章基因的本质整体教学设计

《基因的本质》单元设计一、单元教学内容分析《基因的本质》是人教版(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中第三章的内容,是在初中生物课和高中生物必修一的基础上,从分子水平上进一步详尽地阐述遗传的物质基础和作用原理,是现代遗传学的基础内容,为后面学习“基因的表达”、“基因突变”及“基因工程”等后续内容作好辅垫。

本单元教学需要教师围绕“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信息主要编码在DNA分子上”这一重要概念组织学生学习。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时可借助科学史情境探究科学问题,通过模型建构、假说—演绎法应用等活动进行多样化思维训练,组织学习过程中挖掘与之相关的社会热点,在细节处体现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进而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课程标准对本单元的要求是:概念3 遗传信息控制性状,并代代相传3.1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信息主要编码在DNA分子上3.1.1概述多数生物的基因是DNA分子的功能片段,有些病毒的基因在RNA 分子上。

3.1.2概述DNA分子是由四种脱氧核苷酸构成,通常由两条碱基互补配对的反向平行长链形成双螺旋结构,碱基的排列顺序编码了遗传信息。

3.1.3概述DNA分子通过半保留方式进行复制。

三、单元教学目标确定本单元的教学将围绕课程标准对该单元的要求展开,授课时会依照单元教学目标设定每一专题对应的具体教学目标(每一专题的具体教学目标见课时教学案例)。

单元教学目标设定如下:1.学生通过科学实验分析和资料分析活动,逐步揭示基因的本质,能说出多数生物的基因是DNA分子的功能片段,有些病毒的基因在RNA分子上,明确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2.尝试构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体会DNA分子是由四种脱氧核苷酸构成,通常由两条碱基互补配对的反向平行长链形成双螺旋结构,碱基的排列顺序编码了遗传信息。

3.学生运用假说——演绎法演绎DNA的复制方式,结合科学实验认同DNA 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探讨DNA的准确复制是遗传信息稳定传递的基础。

基因的本质教案

基因的本质教案

基因的本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基因的定义和本质;2.掌握基因的结构和功能;3.了解基因在生物体中的作用;4.通过实例分析,认识基因与遗传性状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基因的定义和发现历程;2.基因的结构和组成;3.基因的功能和作用;4.基因与遗传性状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激发学生兴趣,导入主题:通过展示有关基因和遗传性状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产生兴趣并激发他们对基因的好奇心。

2.讲授知识,概念解释:通过讲解PPT或黑板板书等方式,向学生介绍基因的定义、结构和发现历程,并引导学生理解基因是DNA分子中编码蛋白质或RNA分子的特定序列。

3.实例分析,引导思考:通过给出一些实际案例(如血型遗传、眼色遗传等),引导学生思考基因与遗传性状之间的关系,并进行讨论。

4.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基因实验,如观察种子颜色的遗传规律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感受基因的本质和遗传规律。

5.总结归纳,概念强化: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巩固对基因的理解和认识。

四、评价方式1.课堂参与度: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来评价。

2.实验报告:对学生进行基因实验后,要求他们撰写实验报告,并根据报告的内容和质量进行评价。

3.小组合作表现:根据小组合作活动中学生之间的互动程度、分工合作情况以及实验结果等来评价。

4.知识理解和应用:通过课堂练习、作业等方式来考察学生对基因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展示有关基因和遗传性状的图片或视频;2.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你知道基因是什么吗?它与遗传性状有什么关系?第二步:讲授基因的定义和发现历程(15分钟)1.通过PPT或黑板板书等方式,向学生介绍基因的定义和发现历程;2.引导学生理解基因是DNA分子中编码蛋白质或RNA分子的特定序列。

第三步:讲授基因的结构和组成(15分钟)1.通过PPT或黑板板书等方式,向学生介绍基因的结构和组成;2.引导学生了解基因由多个碱基对组成,每个碱基对代表一个遗传密码。

基因本质教学的教案制定

基因本质教学的教案制定

基因本质教学是高中生物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是生物从分子层面探讨基因作用和遗传规律的核心内容。

基因本质教学是要求学生理解基因是由DNA分子组成的信息库,而基因表达是调控生命活动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探讨如何制定生动、有效的基因本质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和任务制定基因本质教学的教案,需要明确本课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和任务。

基因本质教学涉及基因本质、基因表达、基因调控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学生需要掌握基本概念、遗传模式、遗传变异和基因调控等多方面的知识。

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基因本质和基因表达的概念,了解DNA分子结构、遗传模式、遗传变异等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帮助学生培养科学思维、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能够进行基础实验设计和结果解释。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创新意识和环保意识,提高学生自我学习和科学素养。

2.教学任务(1)教材解读:教师通过解读教材,为学生梳理基因分子结构、基因遗传模式和基因表达等基础知识点。

(2)实验操作:通过乳酸浓度测定和其他实验操作,让学生体会基因表达的改变和基本实验的设计、操作和结果分析等整个实验流程。

(3)课堂讲解:教师通过课堂讲解介绍基因表达的相关内容,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二、教学方法在基因本质教学中,合适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果,需要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教师通过简洁、直观的PPT和其他教具进行知识点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操作:通过实验操作,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基因表达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同时锻炼学生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3.问题解答:教师应该建立开放的问题解答机制,让学生积极参与,解答问题,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三、概述教学流程基因本质教学主要包括基本概念、遗传模式、遗传变异、基因表达和基因调控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要制定生动、有效的教案,需要概述教学流程。

1.教学准备教师需要准备教具和实验用品等教学资源,梳理教学内容,规划教学流程。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2)分析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

2.能力方面
(1)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

(2)探讨实验技术在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中的作用
(3)用“同位素标记法”来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
质不是遗传物质,训练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认同与人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讨论技术的进步在探索遗传物质奥秘中的重要作用。

(2)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教学难点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三、教学方法
讨论法、演示法、探究法
四、教学课时:2
五教学媒体:多媒体。

深入探究基因本质的教案编写

深入探究基因本质的教案编写

深入探究基因本质的教案编写一、教学目标1.了解基因的定义和本质。

2.掌握基因的结构和功能。

3.了解基因在遗传和进化中的作用。

4.认识基因与健康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通过图片等形式引入话题,让学生了解“基因”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思考:基因是什么?它有什么特征?对人类生命有什么意义?2.讲解基因的定义和本质教师利用白板和PPT讲解基因的概念、特征和本质,阐述基因是DNA分子的一段序列,可以携带遗传信息,控制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3.讲解基因的结构和功能教师利用图表等形式讲解基因的结构和功能,让学生了解基因由核苷酸组成,有编码和调控两个功能。

同时,让学生学会使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分析和预测基因的结构和功能。

4.探究基因在遗传和进化中的作用教师通过案例和实验,让学生了解基因在遗传和进化中的作用,如基因突变的产生和传递,基因重组的产生和进化。

同时让学生认识基因对人类的生存、健康和疾病起重要的作用。

5.认识基因与健康的关系教师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基因与健康的关系,如基因与常见疾病的关系,如何通过基因检测预防遗传疾病等。

6.结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点,形成对基因的深入认识。

三、教学方法1.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2.讨论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真实的案例模拟情境,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通过课堂参与和作业表现等观察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在探究中的能力。

2.知识运用评价通过考察学生在实践中所运用的基因知识的正确性和实际应用性等。

3.综合素质评价通过考察学生在团队合作、创新思维、自主学习等方面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的发展情况。

五、教学体会本堂课以探究式教学为主导,通过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寻找答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高一生物教案:基因的本质3篇

高一生物教案:基因的本质3篇

高一生物教案:基因的本质高一生物教案:基因的本质精选3篇(一)教案名称:高一生物教案:基因的本质教学目标:1. 理解基因的定义和概念;2. 了解基因的本质,即DNA分子的结构和功能;3. 掌握基因在遗传中的作用;4. 能够解释基因突变对个体和种群遗传的影响。

教学重点:1. DNA分子的结构和功能;2. 基因的作用和遗传意义。

教学难点:1. 基因突变对个体和种群遗传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学到的内容,例如遗传的基本规律和重要概念。

二、理论讲解(20分钟)1. 解释基因的定义和概念,即基因是生物体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

2. 介绍DNA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包括脱氧核糖核酸的组成、双螺旋结构和碱基配对原则。

3. 分析DNA分子的功能,即存储和传递遗传信息。

三、实验操作(30分钟)1. 设计一项简单的实验,以展示DNA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2. 对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例如提取番茄或其他植物的DNA。

3. 引导学生观察DNA提取物的外观和性质,并让他们探究DNA分子在实验中的功能。

四、讨论和总结(15分钟)1. 引导学生讨论基因在遗传中的作用。

2. 探讨基因突变对个体和种群遗传的影响,包括突变的原因和类型。

3.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学生的理解。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邀请学生进一步了解基因相关的前沿研究和应用,例如基因编辑技术和基因组学研究。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并分享他们在基因研究领域感兴趣的话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验操作和讨论总结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充分理解基因的本质,并了解其在遗传中的作用和突变对个体和种群遗传的影响。

通过实验操作,学生能够亲自参与DNA提取,加深对基因的认知。

拓展延伸环节的设置可以培养学生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兴趣。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的难易程度。

高一生物教案:基因的本质精选3篇(二)教学目标:1.了解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的过程;2.了解植物的根系结构和功能;3.掌握植物的水分运输方式;4.了解水分对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性。

基因的本质的教案

基因的本质的教案

基因的本质的教案【篇一:第三章基因的本质复习学案】第三章基因的本质(课内复习案)【复习目标】1.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2.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3.概述dna分子的复制。

4.说明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

重点难点:一遗传物质探索过程中的两个经典实验: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比较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分析3235(1)实验思路及方法用放射性同位素p和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地观察它们的作用。

(2)实验结论注意: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只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同时也无法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因为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大肠杆菌内)。

此实验中遵循的对照原则是相互对照。

3、实验思路: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与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虽然实验方法不同,但实验的设计思路却有共同之处。

他们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是什么?他们是如何实现这一思路的?思路:将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直接的观察它们的作用艾弗里:采用的提纯分离的方法,将s细菌的dna、蛋白质、多糖等物质分离赫尔希和蔡斯: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用放射性同位素p和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

4、结合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分析dna 作为遗传物质的特点是什么?(1)分子结构能保持相对的稳定性(2)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新陈代谢和性状(3)能够自我复制,使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4)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思考:只有哪一个实验能证明dna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1 3235 5、对噬菌体及其侵染细菌理解细菌细胞内噬菌体dna复制及噬菌体蛋白质合成所需要的原料、酶、能量、场所等条件均由细菌提供,这时细菌细胞内的一切变化是为噬菌体服务,这时的代谢活动由噬菌体dna控制。

6、对“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以及”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中的“主要”二字的理解例题剖析1. 艾弗里所进行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实了()① dna是遗传物质②rna是遗传物质③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④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⑤糖类不是遗传物质⑥dna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a.①④⑤⑥ b. ②④⑤⑥c.②③⑤⑥d. ③④⑤⑥2.用放射性32p标记实验前的噬菌体的dna,然后让它去感染含31p的细菌。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3章基因的本质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3章基因的本质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学情分析
高中二年级一班的学生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对细胞结构和功能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在观察和实验方面具备一定的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生物学实验操作。然而,部分学生对抽象的生物学概念理解不够深入,对于DNA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关系的理解存在困难。
在学习习惯上,学生们表现出较大的差异。部分学生课堂参与度高,能够积极回答问题并与同学进行讨论;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较为内向,课堂参与度不高,对于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不够积极。此外,部分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弱,对于课堂内容的复习和巩固不足。
教学反思与总结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实践活动法、合作学习法等,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DNA的结构和功能。在讲解DNA的双螺旋结构时,我利用了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等,以直观的方式呈现DNA的结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抽象概念。同时,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疑问,以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部分学生在进行小组讨论时,参与度不高,影响了课堂的整体氛围。此外,在实验操作环节,部分学生由于缺乏实验经验,操作不够熟练,影响了实验的效率。
2.教学总结
然而,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部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影响了课堂氛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以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
3.实例分析:
①DNA在医学中的应用:基因检测、基因治疗等。
②DNA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作为遗传信息的载体,DNA在生物进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4.趣味性设计:
①利用图片或图示展示DNA的结构,如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②通过动画或视频展示DNA的复制过程,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

生物《基因的本质》教案五篇

生物《基因的本质》教案五篇

生物《基因的本质》教案五篇《基因的本质》教案1教学目标:通过制作脱氧核苷酸和dna结构模型的活动,使学生理解dna的分子结构,理解dna空间结构的主要特点和dna分子的多样性、特异性和稳定性,通过了解科学家的研究过程,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从而体验探究的乐趣和获得成功后的喜悦,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dna立体结构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dna结构中的碱基数量关系及dna分子的多样性。

教学方法:制作模型、实验、探究式学习法。

课前准备:每位同学准备四张边长为10 cm不同颜色的硬卡纸,并用其中一张白色的剪出4个等大的五边形,用一张黄色的剪出四个直径为1.5cm的等大的圆,用粉色和绿色卡纸分别剪成长8 cm、宽1.5 cm的长条,并按照虚线图示剪成下面的形状。

导入新课(情景创设)教师:同学们,矗立在北京海淀区中关村村创业大厦前的城市雕塑──中关村的“麻花”,成为世人瞩目的标志。

然而,就是这个雕塑曾引发一起纠纷案件,那就是北京市海淀区法院受理的北京世纪盛典文化艺术交流有限公司起诉北京大学dna雕塑合同纠纷案(教师对案情进行简短介绍)。

看完图片,听完案情介绍,同学们又什么想法呢?有同学会问:案件的发生是由于dna的空间结构的旋转方向的问题,dna到底有什么样的化学组成和空间结构呢?就是这样两条链吗?为什么要在这里制作一个dna结构的雕塑呢?新课教学第一部分:dna的研究教师:1869年德国生物化学家米歇尔最早发现dna这种化合物的存在。

在之后的近一个世纪里,许多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分析dna的化学结构和组成,并努力探索这蕴涵生命奥秘的物质的结构,希望揭开dna结构的神秘面纱。

同学介绍在网上查到资料:1944年,发现的dna(脱氧核糖核酸)可能携带遗传信息。

1953年英国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推断出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第二部分:跟随科学家研究足迹,认识dna的结构教师:在沃森和克里克之前,人们已经认识了dna的化学成分是由脱氧核苷酸组成,每分子的脱氧核苷酸又是由三个分子组成。

初中基因的本质教案

初中基因的本质教案

初中基因的本质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基因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基因在生物遗传中的传递规律。

3. 了解基因突变和基因表达的过程。

教学重点:1. 基因的概念和作用。

2. 基因在生物遗传中的传递规律。

教学难点:1. 基因突变和基因表达的过程。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相关图片和案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PPT展示一张图片,询问学生:“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基因)2. 简要介绍基因的概念和作用。

二、基因的概念和作用(10分钟)1. 详细讲解基因的概念,包括基因的定义、组成和特点。

2. 阐述基因在生物遗传中的作用,包括控制生物性状、遗传信息的传递等。

三、基因在生物遗传中的传递规律(10分钟)1. 讲解孟德尔遗传学定律,包括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基因在生物遗传中的传递规律。

四、基因突变和基因表达(10分钟)1. 讲解基因突变的概念和类型,包括点突变、插入突变和缺失突变等。

2. 阐述基因突变的原因和后果,以及基因突变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3. 讲解基因表达的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

五、案例分析(10分钟)1. 提供几个与基因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基因的作用和影响。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案例中的生物学现象。

六、总结和作业(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2. 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思考基因的本质和作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基因的概念、作用、遗传规律以及突变和表达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物学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有关《基因的本质》生物备课教案五篇

有关《基因的本质》生物备课教案五篇

有关《基因的本质》生物备课教案五篇《基因的本质》教案1一、设计理念根据新课程理念,高中生物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学科学素养,因此,本节课以“自主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切实落实主体性教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理论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

在教学中,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2.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难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如何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同位素标记法”是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所采用的方法,也是目前自然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2)分析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思路。

2.能力目标(1)分析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提高逻辑思维的能力。

(2)用“同位素标记法”来研究噬菌体浸染细菌的实验,说明dna 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训练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习科学家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以及对真理不懈追求的科学精神,进一步激发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树立。

四、教学模式根据主体性教学目标,以“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为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指导,以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为归宿,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融合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发现过程,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

“引导探究”教学模式流程:设疑导入→引导探索→归纳总结→拓展升华五、教学程序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设疑导入多媒体展示商品条形码。

(完整版)第3章基因的本质(教案).docx

(完整版)第3章基因的本质(教案).docx

第3章基因的本质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课标定位】1.阐述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过程及结论。

2. 阐述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方法、过程及结论,理解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教材回归】一、 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1.两种肺炎双球菌的特点主要特点菌落菌体毒性种类S 型细菌表面光滑有多糖类的荚膜有毒性,可使人患肺炎或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R 型细菌表面粗糙无多糖类的荚膜无毒性2.格里菲思的转化实验——体内转化实验(1)实验原理S型细菌可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2)实验过程及结果实验过程实验结果①将 R 型活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②将 S 型活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死亡,并从小鼠体内分离出S 型活细菌③将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④将 R 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混合后小鼠死亡,并从小鼠体内分离出S 型活细菌注入小鼠体内( 3)实验推论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中含有某种促成R 型活细菌转化为S 型活细菌的转化因子。

3.艾弗里的转化实验——体外转化实验(1)实验设计思路设法将 DNA 与其他物质(如多糖、蛋白质等)分开,单独研究它们各自的功能。

( 2)实验过程、结果及结论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实验结论S型活细菌分离提纯荚膜多糖蛋白质DNA DNA + DNA 酶分别加入已培养有R 型细菌的培养基中R 型R 型R 型S 型R 型只有加入 S 型细菌DNA 才是使 R 型完整的 DNA ,R 型细菌产生稳定遗细菌才能转化为 S传变化的物质,型细菌,并且 DNA即 DNA 才是遗传的纯度越高,转化物质,而蛋白质就越有效等不是遗传物质S型绵阳外国语学校高中生物备课组(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赫尔希和蔡斯实验1.噬菌体(1)噬菌体的结构由头部和尾部两部分组成。

头部和尾部的外壳由蛋白质构成,头部内含有DNA 。

( 2)噬菌体的增殖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在侵染大肠杆菌后就会在其自身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利用大肠杆菌体内的物质合成自身的组成成分而进行大量增殖,当增殖到一定数量后大肠杆菌裂解并释放出大量的子代噬菌体。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3章基因的本质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3章基因的本质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本章节旨在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核心素养,主要包括:
1.生命观念:通过学习DNA的结构和功能,使学生建立“DNA是生命的基本单位”的生命观念,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的传承机制。
2.科学思维: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DNA在遗传中的作用,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科学探究: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DNA通过编码遗传信息,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转录是指DNA序列转换成mRNA序列的过程,翻译是指mRNA序列转换成蛋白质序列的过程。
3. DNA在医学中的应用包括基因诊断、基因治疗等;在法医学中的应用包括DNA指纹鉴定等。
4. DNA复制过程是指在细胞分裂过程中,DNA分子能够准确地复制一份自己的过程。它对生物体遗传的重要性在于保证了遗传信息的准确传递。
7.安全措施:如果涉及实验操作,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安全培训,确保他们了解实验操作的基本规范和注意事项,如佩戴防护眼镜、手套等。
8.教学反馈表:准备教学反馈表,以便在课程结束后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以便进行教学改进。
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如“DNA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是什么?”引发学生对DNA主题的兴趣。
在能力方面,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来探究问题。但他们在解决复杂的生物学问题时,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指导。此外,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特别是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方面。
在素质方面,学生们普遍具有较强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对新的知识和技术充满好奇。他们也具备一定的团队合作精神,能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然而,部分学生可能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焦虑和畏惧情绪,对复杂的生物学理论感到困惑。因此,教师需要通过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生物人教版必修2 基因的本质 教学设计

生物人教版必修2 基因的本质 教学设计

第3章基因的本质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教学三维目标二、自主学习——基础知识预览(一)旧知再现1.通过下列现象,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

(1)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后代会打洞。

(2)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

以上两种自然现象各阐述了什么科学道理?2.回顾——形成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是什么?3.回顾——组成DNA的主要化学元素是什么?DNA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它由几部分组成?(二)新知探究1、了解——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

读P42内容,回答:(1)为什么早期人们认为蛋白质是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2)DNA被人们初步确定为遗传物质的原因是什么?2、掌握——脑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读P43内容,回答:(1)肺炎双球菌有几种类型?结构及致病性各有什么特点?(2)掌握——格里弗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的实验过程。

根据教材图3-2,完成下列表格:①DNA酶:是一种能够分解DNA分子的酶。

(4)掌握——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①艾弗里实验缺乏严谨性的原因是什么?②T2噬菌体的结构有什么特点?画出噬菌体的模式图。

三、知识解析——知识挖掘和梳理(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1.该实验采取的实验方法是什么?2.该实验对艾弗里实验起了什么作用?3.该实验使人们对遗传物质的认识起了什么作用?(二)艾弗里实验1.艾弗里是如何在格里弗思的基础上展开实验的?2.通过艾弗里实验你能领悟到科学实验的什么基本方法?(三)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读教材P44,回答下列问题。

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方式是什么?它是如何增殖的?2.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的原理和方法是什么?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读图3-6,了解实验过程。

(1)步骤:噬菌体培养——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搅拌、离心——检测放射性物质35S和32P (2)实验分析:①实验原理:②实验目的:③实验方法:④实验现象:⑤实验结论:⑥分别标记35S和32P的原因是什么?可以用14C标记吗?(3)简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整个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因的本质教学设计
Teaching design of the essence of gene
基因的本质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生物学又称生命科学、生物科学,是一门由经验主义出发,广泛的
研究生命的所有面向之自然科学,内容包括生命起源、演化、分布、构造、发育、功能、
行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以及生物分类学等。

本教案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
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
打印。

1.教材分析
“dna分子的结构”一节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必修二《遗传
与进化》第3章第2节的内容,由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及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三部分内容构成。

其中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是dna结构、dna复制以及dna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中遵循的重要原则。

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是学生学习和理解遗传学的基础知识;dna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保证了dna具有多样性、特异性、稳定性的特征,它是学生理解生物的多样性、特异性、物种稳定性本质的物质基础。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理论的认识过程和
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好素材。

在教学中,通过发挥学生
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教学,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
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
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能力目标: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
构建历程,感悟科学研究中蕴含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
(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4.教学难点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5.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美国教育学家克莱恩曾经说过:“最佳的学习方法是先做后
辨认,或是一边做一边辨认。

”本节内容以dna模型为依托,让
学生在分析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动手构建物理模型,最后通过小组
间的交流、比较和归纳,水到渠成得出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同时体会科学发展史中蕴含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达到在探究
活动中获得知识的教学目标。

6.教学过程
6.1案例引趣,导入新课
案例介绍:为迎接世界华人生物科学家大会,xxx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准备在新落成的办公楼大厅内建造3座雕塑,其中为了纪念dna双螺旋结构发现50周年,xxx大学向世纪盛典公司定作了一座名为“旋律”的不锈钢雕塑,雕塑以双螺旋结构为构思蓝本,整体镀钛,价格6万元。

合同签订后,世纪盛典公司如期完工,北大也按照合同约定支付了款项。

但是,雕塑参展将近一个月后,一位北大教授发现双螺旋雕塑的螺旋方向反了,呈顺时针方向螺旋上升,与50年前发现的逆时针旋转结构不符,虽然上世纪70年代也发现了左旋顺时针方向的双螺旋结构,但是这次华人生物科学家大会的主题之一就是为了纪念dna双螺旋结构发现50周年,左旋方向的双螺旋结构雕塑不能被北大校方认可。

考虑到科学家大会即将召开,世纪盛典公司随后又按照更改后的图纸为北大重新制作了雕塑。

世纪盛典公司向北大提出给付第二次制作雕塑的成本费用4.8万元的要求,但北大拒绝了这项要求。

世纪盛典公司遂将xxx大学起诉到法院。

教师提问:案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借此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dna的结构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6.2资料分析,模型构建
教师设问质疑:“科学家是如何揭示dna分子结构的?”
指导学生阅读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过程,认真思考以
下问题后小组交流讨论:
(1)沃森和克里克开始研究dna结构时,科学界对dna已
有的认识是什么?
(dna分子是以4种脱氧核苷酸为基本单位连接而成的长链,呈螺旋结构。


(2)沃森、克里克在前人已有的认识上,采用什么方法研
究dna结构?(模型建构。


(3)沃森和克里克先后分别提出了怎样的模型?
(a、螺旋结构(三螺旋、双螺旋):碱基位于外部;b、双
螺旋结构:磷酸-脱氧核糖位于外部,碱基位于内部,相同碱基配对;c、双螺旋结构:磷酸-脱氧核糖(骨架)位于外部,碱基a-t,g-c配对,位于内部。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资料信息利用模型盒尝试构建dna结构
模型
(1)组装一个脱氧核苷酸模型:(注意三种物质的连接位置)
(2)组装脱氧核苷酸长链:
(学生阅读资料:磷酸-脱氧核糖骨架排列在外侧,推测脱
氧核苷酸之间通过磷酸-脱氧核糖相互连接)
(3)构建脱氧核苷酸双链
学生根据自己对dna结构的已有认识,可能有同学构建如下
双链模型:
教师提示学生进行自检、组内和组间互评,发现问题:磷酸
-脱氧核糖骨架应排列在外侧,而碱基位于双链内部。

并由学生提
出解决方案: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不动,互补链旋转180度。

改进
后的模型如下:
学生观察新模型后,提出作为遗传物质的dna分子必须具有
稳定性,而该模型不能保证dna结构的稳定性,提出修改方案:
a-t碱基对与g-c碱基对具有相同的形状和直径,让让a与t配对,g与c配对,组成的dna分子才具有稳定的直径。

再次改进模型如下:
(4)学生构建dna的立体结构:双螺旋结构模型。

6.3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学生对制作的模型进行自评、组内和组间评价后,观察不同dna 双螺旋模型的共同点,总结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1)两条链反向平行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外侧为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
(3)内侧为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以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配对。

6.4dna分子结构具有特异性和多样性
通过对比各小组制作的dna模型,发现不同dna 分子的结构并不尽相同,差异表现在dna双链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构成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

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是生物体多样性和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6.5dna分子双螺旋结构中四种碱基的数量关系
记录本小组制作的dna模型中四种碱基的数量,并将几个小组的结果进行合并,统计、归纳双链dna分子中四种碱基数量的比例关系。

6.6情感教育提升
在资料分析、模型制作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与同时代的科学家相比,沃森和克里克最终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善于利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善于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研究小组成员在知识背景上互补;对所从事的研究有兴趣和激情等。


6.7课后延伸
鼓励学生在课后总结在制作和运用dna分子模型的过程中的经验得失,寻找更好的材料用具和方法,设计制作更科学、更美观、使用更方便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教学反思
在人教版教材中本节内容的编排顺序是:首先以资料形式介绍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过程,之后总结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最后制作模型以加深对dna 分子结构特点的认识和理解。

在实践过程中,笔者开始按照教材顺序组织教学,却发现通过阅读资料,学生对dna结构的构建过程和dna分子结构的特点有了一定了解,但对于细节知识的认识不够深刻,例如,dna 的两条链为什么“反向平行”?“构成基本骨架的磷酸和脱氧核糖为何交替连接”?“碱基互补配对时为什么必须a-t,g-c配对”?另外,学生对于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态度也不能感同身受、有感而发地领悟,仅仅停留在几句宽泛的赞誉、空而不实的学习口号中。

新课标理念认为:“高中生物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学科学
素养”。

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目标,笔者通过查阅资料、与同行
切磋等,对本节内容的教学设计做了一些更改,具体如下:教学过程:开始以发生在身边的案例引入,打破神秘,拉近
抽象的dna与学生的距离。

课堂上以学生亲自动手体验模型建构
的科学研究方法,动手操作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生物学素养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教学以“基本单位—单链—平面双链—立体空间
结构”逐步深入。

模型在本节课中不但是教具,也是提供学生分
析和思考的素材。

以dna模型为依托,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知识间以问题串衔接,环环相扣,学生能跟随教师的思路,主动
参与探究过程,在课堂中既动手又动脑,全方位调动感观,使抽
象知识形象化,提高课堂知识理解效率。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捕捉细节,如学生拼接时(碳)
原子的位置接错、违反空间学现象等,现场发现、现场展示、共
同讨论、及时纠正。

在讨论中擦出火花,在理论和实践的思维碰
撞中获得知识,得到结论。

互动的教学模式比较生动形象,学生也很感兴趣,但要注意:课堂调控引导能力对教师是一大考验。

课堂最后对学生知识的梳
理和课后知识巩固是相当重要的,否则很容易造成课堂气氛虽活跃,但课后知识没掌握牢固的情况。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