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活着》中余华的生命意识

合集下载

余华《活着》的思想内涵

余华《活着》的思想内涵

摘要《活着》叙述这一个平常而深刻的故事,叙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讲述一个人忍受各种苦难活下去的勇气;讲述了苦难的价值与人的伟大;讲述看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活着的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

他教会我们通过泪水去观察微笑,通过苦难来体会生存得乐趣。

人只要一天不死就得好好活着,因为“活着就是一切,活着就是胜利。

”关键词余华《活着》思想内涵正文余华生于浙江杭州,长于海盐。

父母都是医生。

1973年小学毕业,1977年中学毕业,曾在一家镇上的医院任牙医。

1983年开始创作,同年进入浙江省海盐县文化馆。

处女作《星星》发表在《北京文学》1984年1期。

后就读于鲁迅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联合招收的研究生班。

现定居北京,从事专业创作。

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鲜血梅花》,《在劫难逃》,《世事如烟》,《古典爱情》,《黄昏里的男孩》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活着》是余华创作的一个分水岭,同时也是余华在1995年的创作中唯一一部兼有现实主义文学和先锋小说特征的作品。

《活着》用逼近生活的凡世俗事,以平实的民间姿态呈现一种淡泊而又坚毅的力量,提供历史的另一种叙述方法。

而死亡仍是其中的一大主题。

但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却是余华所要表达的绝对真理。

下面,笔者就从三个方面来诠释余华《活着》思想内涵。

一、坚忍不拔是活着的力量“这里讲述的是关于死亡的故事,而要我们学会的是如何不去死。

”《活着》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在讲述死亡故事的同时,也让读者思考面对如此困境,该怎么活下去。

余华用简洁明了且朴素的文字将老农福贵的人生搬上文学殿堂。

他的一生就是一个故事,一个由老农福贵所讲述的一个故事。

读者和作者似乎都坐在老农身边,听他娓娓道来他那坎坷的一生。

没起伏的语调,没激烈的情绪,更没有沮丧埋怨的哭声,一切都是那样的平静,那样的祥和。

论《活着》中的生命意识

论《活着》中的生命意识

论《活着》中的生命意识作者:严格石秋仙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29期摘要:余华在《活着》从叙事内容到作品内涵都表现出一种坚韧而又孤独的生命意识,本文将从对死亡的认知和态度,承受苦难的生命意识和对生命本质的思考这三方面,深刻阐释长篇小说《活着》的生命意识。

关键词:《活着》;苦难;死亡;生命意识;生命本质《活着》以其平淡却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刻画出福贵、家珍、凤霞、有庆等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余华通过对人物苦难经历的描写,反映出新旧交替的动荡时代下人民顽强的生命意识。

《活着》中的主人公福贵在其漫长的生命中,经历了七个亲人的死亡,他的人生可以说得上是极其坎坷的,但是他依旧坚忍不拔地以超然的态度活了下去。

那种坦然面对生活的态度与方式,传递出他超然于苦难之外的生命意识。

一、对死亡的认知与态度《活着》是一部底层人民在艰难生存环境下对抗命运的血泪史,人们纷纷在这个叫“活着”的故事里一一死去,而故事的主人公福贵以一种坚持活下来的方式见证着亲人和他人的离去。

[1]福贵的一生经历了七位亲人的离去,在别人精心设计的骗局下输光了家产,父亲受不了这巨大的打击,一命呜呼了。

父亲的死把他从颓靡的生活中唤醒,使他开始谋求生活。

被国民党拉去做壮丁后的二个月里,母亲积劳成疾也去世了。

但命運并没有停止对福贵的捉弄,儿子有庆为校长献血,遭遇失血过多而死,福贵也只有默默地承受着有庆的离去。

接着送走了妻子家珍,眼睁睁看着女儿凤霞因为无钱医病而致聋哑,最后因难产大出血而死,看着女婿二喜因工伤丧命,看着外孙苦根吃豆子被撑死。

在至亲一个接一个地离去之后,福贵并没有就此堕落,对生活失去希望,更加坚定了活下去的意念。

《活着》中福贵除了见证了亲人的离去,还见证了他人的死亡。

龙二在赌场设局导致福贵输光了家产,而他得到了徐家的财产,却在“土改”时因对抗政府被枪决。

福贵不敢直面龙二的死亡,他心里明白龙二是替他死的,“毙掉龙二后,我往家里走去时脖子上一阵阵冒冷气”,“我摸摸自己的脸,又摸摸自己的胳膊,都好好的,我想想自己是该死却没死”,在龙二枪决后暗暗告诉自己“这下可要好好活了”。

浅析活着的生存希望——论余华《活着》中的生命生存哲学

浅析活着的生存希望——论余华《活着》中的生命生存哲学

浅析活着的生存希望——论余华《活着》中的生命生存哲学作者:胡傲雪来源:《科学与技术》 2019年第5期■胡傲雪摘要:《活着》是余华在90年年代后所创作出的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在余华的笔下,主人公福贵历经了了坎坷的一生:早年年荣华富贵潇洒浪荡,却一夜之间家徒四壁,悲剧也从此上演,除了生活的落魄之外,他还要一次又一次的面对家人的死去,到了了晚年年只有一头老牛与他相随,十分凄凉。

文章从《活着》文本出发,探讨“我们应该怎样活着”,表现出个人在一定的生活环境中对活着的深刻体验和深沉思考。

关键词:活着;徐福贵;苦难一、从《活着》看生命本原的韧性生命是一个很单纯的字眼,但是,实现其价值的过程却充满了坎坷与辛酸。

《活着》这部小说中的主人公福贵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历经各种苦难的人。

余华以中国的乡村生活作为福贵的故事背景,而这种环境又具有深刻的意义。

从20世纪40年代--20世纪90年代,农村出身的福贵在惨遭各种苦难的摧残后,已经年近半百,但是,却依旧对生活充满着希望。

在面对“死亡”这一事实时,他的乐观和淡定,让我们感受到了“坚韧”的力量。

在福贵的亲人先后逝世的沉痛打击下,他活着本身就很压抑,同时也是对身心的折磨。

回想他越来越悲苦的生活,因为赌博败光了整个家业,父亲一时接受不了这种事实而被活活气死,紧接着,母亲又丧命,儿子因抽血过量而离开人世,美丽善良的妻子终生劳累最终也未能抵抗住疾病的侵袭,聋哑女儿因生育不顺而命丧黄泉,女婿因工作时受伤而结束了生命,最后,唯一一个亲人小外孙因食用豆子来驱走饥饿而造成腹胀死亡……这里,死亡如同成为了一种习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堂而皇之的被带走了。

生活的艰辛,及其无止境的苦难,全部被这位老人承担着。

但是,他却一直以一种坦然的态度来对待生命,并为我们证明着“活着”的意义——它并非是不断的抱怨、祈求世人的怜悯,也不是放弃自己随波逐流,而是直面现实,默默的忍受生活的不容易、老天带给他的各种磨难及其人世间的不公。

论《活着》的人生哲理

论《活着》的人生哲理

论《活着》的人生哲理摘要余华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其早期作品蕴含了一种冷漠的风格。

马原淡出后,余华的作品风格发生了变化,作品由冷漠转向了温情。

《活着》这部作品是余华创作风格转变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中作品塑造了福贵等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主人公福贵在偶然的苦难中温情受难,他积极的面对苦难的人生,对生活充满希望,从不放弃。

他在苦难中淡然、坚韧、乐观和活在当下的生存态度给了我们无限生命的启示!关键字:活着福贵人生哲理长篇小说《活着》是余华20世纪90年代的一大力作,是余华创作改变风格之作。

这部小说反映福贵这一人物在建国前至70年代末三十年的时代浪潮中命运跌宕沉浮,通过主人公一生告诉活着的意义。

“《活着》作为现实主义小说,富贵不仅具有生动具体的形象和性格特征,也是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

”作者余华在文本中让我们看到了对传统的人生价值和道德信念的坚守和坚持。

一、在无奈中承受生命的沉重余华通过这部作品想告诉读者:《活着》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困难,在绝望中活下来,但是活着不仅是一种状态,它与苟活有着本质的不同。

“苟活者只要保证生命还在苟延残喘即可,而活着是敢于在经历磨难、面对着困难有着反抗、不屈不饶的精神,有着最顽强的精神力量。

”小说中的主人公福贵是当地有名的纨绔子弟,他好赌成性,最后终于把家族产业给输掉了。

面对生活他不得不低头,他开始担着货物去县城的集市上换钱为生计。

输掉了产业,主人公没有了富家纨绔子弟的娇生惯养的性子,也没有在输掉产业之后的气馁,而是在每一次面对困难时那不屈不饶的精神。

从此,福贵终日劳作在田间,但仍然改变不了生活的窘迫。

对于他还是公子哥时对家的冷漠在输掉产业之后福贵在面对死亡时每时每刻都想着他生命重要的两个女人他母亲和待产的妻子,他有了家的意识。

比如小说中福贵外出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在硝烟弥漫、血肉横飞的战场上受尽煎熬和折磨,等到福贵终于回到家时,发现家中老母亲思儿病亡、女儿生病不得救治而哑。

浅谈余华《活着》的生命观及“活着”的现实意义

浅谈余华《活着》的生命观及“活着”的现实意义

内容提要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是一部用死亡讲述活着、以死亡肯定生命意义的故事,旨在使人勇敢地面对生与死的挑战。

作者以冷峻而貌似“残忍”的笔触向我们讲述了福贵一家人的苦难史与主人公福贵命运多舛的一生:从大富大贵到穷困潦倒,从饱尝生活艰辛到身不由己卷入战争洪流,从接受他的亲人一个个走在他的前头到最后与一头叫做“福贵”的老牛在阳光下回忆生活。

在厄运弥漫、磨难接踵而至的日子里,与福贵相关的人相继谢幕,唯有福贵在唱着主角之歌,始终乐观生活,超然面世,生命的张力在这里得以充分体现,从而绽放出永不凋落的生命之花。

《活着》虽然接二连三地发生死亡,但作者不再沉溺于死亡的阴影中不能自拔,而将目光转向探求“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生命无常中人们彼此关爱相携,使人感受了生命的意义。

[1]“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2]‘活着’是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活着》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

[3]本文试以《活着》为研究对象,探析《活着》的生命观与“活着”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余华;活着;生命观;忍耐;现实意义绪论人,作为自然界生命的主体,其物质、精神生活、价值观也随着历史的更迭而发生变化。

摆在人们面前一个最普通也最原始的话题变得日益突出了,即我们应该抱着什么心态活着,怎样活着才更有意义?余华的《活着》将触角探伸到一个特定的年代和特定的历史氛围,将全部的不幸集中浓缩于主人公福贵一家身上,把对人生的痛苦加以延伸与夸张,将中国人的生存状态,既真实可信又辛酸冷酷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笔下,福贵不单单是福贵了,而是那个年代老百姓的缩影。

作者有意淡化了“解放战争、土地改革、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背景,转而向我们讲述普通老百姓如何在悲惨的生活遭遇下,努力挣扎着生存,好好活着。

论《活着》中余华的生命意识

论《活着》中余华的生命意识
关键字 :《活着》;苦难 ;生命 意识
病重,去县城找医生被抓壮丁 ;为了儿子有庆上学, 送走女儿凤霞 ;当面对可 以说间接害死了儿子的凶 手春生时,他选择了原谅;为了哑女凤霞找个人家, 无条件的选择 ;他一次一次埋葬了自己的亲人 ,父 亲、母亲 、有庆 、春生、家珍、凤霞、二喜 ,并且一次一 次 地 活 了 下来 ,最 后 与外 孙 苦 根 相 依 为 命 ,但 不 幸 的命运 又 一次 紧随 了他— — 苦 根也 死 了。他终 于 完 全丧失了希望 ,可却没有选择妥协——他买了一头 老牛,从此相依 为命。这一切都体现了“忍耐”二字。 这两个字是支撑他的动力。《圣经》说,“爱是恒久忍 耐 ”,这话 也 可 以理 解 为 ,恒 久的 忍 耐可 以产 生 爱(当 然也产生勇气),福贵正是这样 ,苦难加上忍耐,塑造 了他宽广 、坚韧、温婉的性格 ,对福贵而言 ,苦难已经 消失于无形 ,他的内心有的只是道禅思想中那种面 对生活时的超然和平静。“正如作者所说,《活着 > 讲 述 了一 个人 和 他 的命 运 之 间 的友 情 ”,“写人 对 苦 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活着 ·韩文版 前言》)。在“给收尸人留钱”的那段文字中我们可以 明显看出福贵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是 多么的平静 ,甚 至是 近乎 麻木 的平 静 。面对 命运 带来 的 一次 又一 次 苦难 他选择 了默默承受,将这些苦难都隐藏在自 己的 忍耐 中。福贵 主张 用忍 耐 来应对 生 命 中出现 的 苦难。他认为只有忍耐才能使生命免受苦难与不幸 的威 胁 .才可 以产 生活 着 的勇气 和 力量 。忍耐 才 是 最大勇气的活着。这种对命运的承受与忍耐是福贵 活下 去 的动力 。
论 《活着 》中余华的生命意 识
席 薇
(公安边防部队广州指挥学校基础部文化教研室 广东 广州 510663)

试析余华小说《活着》的生命意识

试析余华小说《活着》的生命意识

试析余华小说《活着》的生命意识作者:马晓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4年第07期摘要:著名先锋派作家余华通过对小说《活着》向我们表现了中国四十到六十年代的一个富贵出身的少爷,在特殊的年代机缘巧合所经历的一生。

作者通过对死亡的描述,用冷眼旁观的态度看着主角面对一系死亡,最后只剩下他自己的故事,深刻而丰富的表达出作者对这个世界中生与死的看法,也在孤独与苦难,死亡与生存的纠葛中体现出生命的意义。

关键词:生死;苦难;孤独余华是我国八九十年著名的“先锋派”作家,他执著于对生命真正意义的追求,在不断的创作中,用冷酷的笔法,叙述着对世界、生命的看法;揭露人性在面对现实时展现出来的贪婪、残酷。

而在余华的《活着》中,却是一反常态,作者运用逼近真实的笔法,以平静的语气论述主人公在其生命中经历的一切困苦与灾难,充满血的恐怖与无处不在的温情相交织,正是《活着》小说所体现的:只有不断面对死亡,才能在世俗中存活。

而每个人也都应该理所当然的承受他所受的苦难,那其实是上天的礼物。

主人公富贵由富到贫,其妻子从离开到回来;其被抓走与在战争中存活;其在面对亲人离去时的苦痛与在不断面对新一天的新态度。

《活着》展现给大家的更是一种坚忍不拔的生活态度,是享受生活中的孤独,是面对死亡时还能不忘好好活着的勇敢。

一、《活着》中的生命意识生命意识是人在各种社会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一种本能的生存、死亡的意识。

对一个生命来说,生命意识是相对于死亡而言的。

而又因为死亡具有不可经验性,因此生命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我国对生命意识的理解中,古代以“乐生安死”为要点。

在经过五四时期时以鲁迅为代表对这一思想进行升华的同时,还不断对处于“无知”时期的国民进行启蒙。

在经历着不断的沉淀时,余华对生与死的看法在继承中华千年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大胆的提出“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而这一思想,在《活着》中也有充分体现,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一)人活着是为活着而活“活着”是人存在于世界上的一个重要标志,而只有活着才能称一个个体为是有生命的,有力量的,有资本的。

余华《活着》的生命意识浅析

余华《活着》的生命意识浅析

浅析余华《活着》的生命意识摘要:余华的《活着》为我们上演了一幕幕死亡与苦难的悲情剧,没有太多的豪言壮语,没有太过的悲悯情愫,却如泣如诉地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公子哥如何由浪荡子民到下层贫民的坎坷人生。

接踵而至的亲人的死亡无疑带给主人公福贵极大的失落,痛楚和遗恨,但主人公最后仍能安适地活着。

是什么让一个普通甚至平凡的的中国农民在经历了大风大浪后仍能平淡地去面对?是怎样的生命意识让他如此平静地对待生死?又是什么激发着他对生的希望呢?通过作品,我们看到人与命运的不可抗争性,死亡重击的考验让生命更为丰厚,坚韧,亲情的救赎与感化,以及中国农民身上所特有的忍耐力,让福贵复杂多变的人生单纯到只是为“活着而活着”,或许人生的旅途有太多的不公,但福贵用自己独特的语言阐释了生命的真谛,不管尊贵或者卑贱,不管舒适或者痛苦,只要活着就是最大幸福。

关键词:余华;《活着》;人生观;生命意识八十年代中期,余华作为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作家崛起于文坛,1992年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成为他创作成熟期的一部力作,也是其创作风格的一个分水岭。

作品中的“我”是一个搜集民歌的年轻人,听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讲述自己一生的经历,主人公徐福贵曾是地主家的浪荡少爷,因好赌输光了家产,气死了固执的父亲,母亲重病,福贵进城请医,被国民党抓了壮丁,两年后,他回家时母亲早已病死,医生为了救县长的女人,抽死了儿子有庆,女儿凤霞聋哑,好不容易风光出嫁,一年后却死于难产,妻子家珍亡故于困扰她多年的软骨病,女婿二喜死于搬运时的一次意外事故,外孙苦根又在吃豆子时撑死,直到后来,福贵只得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面对一次接一次的变故与死亡,作品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呐喊与彷徨,也没有太多的埋怨与控诉,只是用平淡的笔墨让人们在死亡的伴随下完成了一次生命意识的哲学追问。

所谓的生命意识是人在各种社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本能的生存、死亡意识。

对生命个体而言,生命的最大的威胁是来自死亡,但由于“死亡本身的不可经验性,人类对死亡的全部知识,都建立在对他人死亡的现象感知上”①。

从《活着》看余华的生死观

从《活着》看余华的生死观

从《活着》看余华的生死观导读:本文从《活着》看余华的生死观,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从《活着》看余华的生死观一、前言当代著名作家余华的经典代表作品《活着》是其文学创作模式的转折点。

余华把死亡重复运用在作品的叙事过程中,但在《活着》中,死亡的真实意义并不是为了体现人们思想观念中的消极一面,相反的,正因为“死亡”意义的突出,所以更宣示着生命的可贵。

作者让人们懂得死亡是生命的终结点,是要告诉人们在活着的时候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钟,在生活中懂得爱的真谛。

在各类文学作品中,活着与死亡都是永不凋谢的现实主题,也为文学的创作开启了永久的话题。

欣赏余华的文学作品,能让我们看到每一个故事人物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生活考验中所遇到的生死选择问题,作者通过作品传递给读者他对人性与生命实质的探索。

在《活着》中,余华每一次叙写死亡事件后,又会把视觉焦点倾注在活着的人们的命途中,把死亡作为人们求生意志的本能体现。

因此生存与死亡的真正含义就浓缩在小说的主人公福贵身上,作者把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借助福贵的口吻来阐述,就好像福贵的一生经历了身边亲人的一个个离去,于是活着对他来说已经是万幸,正是这种活着的精神意志不断激发他同困苦的环境作斗争,让他变得更加刚毅自强,这种积极的生命态度正是对“活着”最完美的诠释。

小说《活着》具有深远的影响,其中所传达的生命精神是不能被作者的单向观念所标注的,而是要作者与主人公处的社会环境相同。

也就是说,作者能完全感受并了解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主人公所的生活经历。

于是作者就通过自己的所思所感来展现小说的时代背景,并以此来引入深思,但作者自己也不能完全确信能把当时时代背景下的底层劳动人民的思想琢磨透彻,《活着》的创作就是为了让现今的社会人民来一起深思过去,并以此来掌握自己的未来,展现了无穷的现实意义。

二、“知死”地活着在小说《活着》中,主人公重复了七次生与死的命运历程,每当稍微展现些许的生活的美好意义时,就会有不幸悄然而至,很多读者的心绪也因此跟随主人公的悲惨生活跌宕起伏。

余华小说《活着》中的生命解读

余华小说《活着》中的生命解读

祖国2018.11.上|文化艺术|摘要:余华虽然不为大多数人所熟悉,但是作为当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具有鲜明的批评性,同时也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

本文以余华的代表作《活着》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小说中作者对生命的解读,感受在不同角度下对生命的认识,让我们在了解主人公福贵的同时,也走进了作者余华的内心。

关键词:余华《活着》生命解读余华小说《活着》中的生命解读文/徐嘉璐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不同的人生经历,每一个人对生命的认识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关于生命的解读自然也就会不同。

余华的代表作《活着》,其主旨在于:即便生命的最终归宿是死亡,却依然有很多人在这条道路上执拗前行。

一、生命的包容对于《活着》的创作,余华认为这是一名作家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在这部小说当中,作者并没有采用批判式的创作手法,而是以一个局外人的视角对主人公的一生进行客观的阐述,通过第三者的角度来表述自己对于生命的看法。

在余华看来,生命既可贵又高尚。

然而,对于主人公福贵来说,生命的高尚似乎是一种过分的要求,他用自己的一生来向我们述说着生命的可贵。

生命之所以可贵,主要体现在它对于一切的包容。

余华通过福贵向读者展示了生活中的善与恶、真与假、喜与悲,它们共同组成了生活的全部,人们都经历过这些,即便在形式上有所区别,但是其对生命的意义却是相同的。

《活着》所表现出的生命的包容性,实质上是对福贵这一主要角色的积极评价。

面对一生的苦难经历,福贵并没有怨天尤人,相反,一切似乎都那么平静,他以无比轻松的心态接纳了生活给予他的一切。

也许,在福贵的眼中,生活的苦难与生命无关,生活无法被个人所掌握,但生命的意义却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二、生命与死亡乍一看来,生命与死亡似乎是一对矛盾。

小说《活着》中关于死亡的描述均围绕着福贵进行,福贵这一生见证了太多的死亡,从父母离世到家珍、有庆、凤霞、二喜、苦根的死去,生命似乎在捉弄着福贵,这使福贵看淡了生与死,相比于余华的其它小说,《活着》对于死亡的描述甚为平静,这在常人看来似乎难以理解,但这些都对主人公福贵表示着无奈的尊重和敬佩。

余华《活着》读后感10篇

余华《活着》读后感10篇

余华《活着》读后感10篇1. 在读完《活着》后,心中充满了对生命的思考与珍惜。

通过小说中的故事,我明白了生命无论如何都是非常珍贵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好好地活着,珍惜每一刻。

2. 《活着》是一部真实而残酷的作品,通过这部小说,我学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无常性。

当我们在阅读描述一个人在极其苦难的生活中求生的过程时,我们才会真正明白何为生命的可贵。

3. 余华用深情的笔墨悼念了那些曾经经历过苦难的人,同时也对生命的价值给予了深切的反思。

这让我重新认识到“活着”这个词语的含义。

4. 小说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生命的无常,人生在世无论是荣耀还是辱骂,既不可能持续不变,也不可能停留不前。

令我深感震惊的是,这些突然失去自主权的磨难,往往超出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5. 当然,余华的《活着》也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坚强,尤其是在生命面临巨大外部压力的时候,往往会让人们逆境求生,保持心智的清醒和坚定。

6. 作为伟大的小说之一,余华的《活着》展现了一个人在面对各种逆境时的坚韧,他们为了生命而战,为了生活而奋斗。

这让我更加懂得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7. 读完这部小说,我想起了中国的历史,那些曾经历过苦难的人,他们为了生存,采取了各种方法,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8. 小说中人物刻画得非常深刻,人物的成长历程,包括性格的变化和情感的转变,都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可能我们并不理解当时的境遇和心境,但是通过他们的经历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当时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现状。

9. 阅读这部小说,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在生命的关头,经常流露出极尽所能保护家庭的爱。

父母对子女的无私付出,是人性中最感人的一面。

10. 《活着》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我们每个人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好好地活着,将生命填满幸福与成就感。

同时,这部小说也告诉我们,生命无法完全掌控,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如何在生命的每一个环节中生活得有意义。

11. 余华所描绘的生活和命运中所包含的人情世故、宽容与勇气,都让人深思并铭记于心。

论文精品 由《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探讨余华小说的生存意识 精品

论文精品  由《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探讨余华小说的生存意识 精品

引言余华被公认为中国当代文坛一位极具实力与个性的作家,综观其不同时期的小说创作,对人的生存的关注成为其根本性的精神内核。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余华创作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比他以往任何时候的小说更注重对真实的人的生存的思考,并更接近现实,更具有现实意义。

因此这两部描写人生存苦难的小说被称之为“生存小说”。

[1](P30)余华的这两部小说,都是关于当代社会普通百姓,在苦难和厄运中如何生存、如何活着的故事。

在小说中,余华以其天才的想象力和表现力,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令人心灵震颤的关于生命和生存的寓言。

从小说中我们不仅能看到人的充满质感的生存状态图景,而且,还能听到人类面对苦难和命运时,灵魂发出的内心声音,这声音中有焦虑、有希望、有欢乐、有痛苦,还有更多的忍耐。

所不同的是,《活着》是命运交响曲,写倒霉透顶的农民福贵在极其悲惨的命运的打击下,面对家人一个个宿命般的死去,他却依然活着,而且越活越超脱。

在生与死的命运冲突中,最终是生战胜了死,具有形而上的哲学意味。

《许三观卖血记》是另一部《活着》,是苦难交响曲,写身份卑微的工人许三观,以卖血抗争苦难而凄惨地活着,具有形而下的生活意味。

本文试图从被誉为“生存小说”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出发,探讨余华小说的生存意识。

1生存目的:为了活着而活着“人为什么要活着”这是哲学家、文学家,甚至是每一位普通人都追问的问题。

其答案也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相信在读了《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后,会让这些苦苦追寻活着的意义的人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对“人为什么要活着”这个问题会有另一番解释。

“《活着》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2](P3)福贵先是败家,后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外孙一个个亲人先后都离他而去,只剩下他自己。

福贵的一生,可以说是遇到了人间所有的苦痛,他拥有比别人多很多死去的理由,他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然而,他依然活着,而且,活得越来越超脱。

从生存哲学角度谈余华《活着》的生命意识

从生存哲学角度谈余华《活着》的生命意识

从生存哲学角度谈余华《活着》的生命意识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从生存哲学的角度深入探讨余华作品《活着》所蕴含的深刻生命意识。

通过剖析主人公福贵的人生遭际和心灵历程,我们将揭示这部作品如何以朴实的叙述和深邃的哲理,呈现了生命的无常、坚韧与意义。

《活着》不仅是一部描绘个人命运的史诗,更是一部揭示生命本质和生存哲学的巨著。

通过对其生命意识的解读,我们将对生存的意义和价值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概述余华《活着》的基本情节和主题,以便为后续的分析提供基础。

接着,我们将从生存哲学的角度,探讨作品中体现的生命意识,包括生命的无常与坚韧、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等方面。

我们将结合具体的文本内容,分析福贵如何在困境中坚守生命,以及他如何在人生的起伏中找寻生命的真谛。

我们将总结《活着》所传达的生命意识对现代人的启示,以及在当代社会中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实践这种生命意识。

二、余华《活着》的生存哲学解读余华的《活着》不仅是一部描述人生苦难的小说,更是一部揭示生存哲学真谛的杰作。

从生存哲学的角度来看,这部小说深刻地揭示了人在极端困境下如何坚守生命意识,如何在苦难中找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小说通过主人公徐福贵的人生经历,展现了生存的无常和命运的无奈。

徐福贵经历了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社会变革,每一次变革都给他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然而,尽管命运多舛,徐福贵却始终坚守着生命的底线,没有选择放弃。

这种坚守,正是生存哲学中强调的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

小说通过徐福贵与亲人的关系,探讨了生存中的爱与责任。

徐福贵的亲人在苦难中相继离世,但他始终铭记着他们给予的爱与温暖。

这些回忆成为了他在苦难中坚持下去的动力。

这种爱与责任,让徐福贵在绝望中找到了希望,也让他在孤独中找到了陪伴。

这种对爱与责任的坚守,正是生存哲学中强调的对人际关系的重视和维护。

小说通过徐福贵与老牛的相依为命,展现了生存中的坚韧与乐观。

在所有的亲人都离他而去后,徐福贵只剩下一头老牛作伴。

论《活着》的生命意识

论《活着》的生命意识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论《活着》的生命意识[摘要]余华在《活着》中通过福贵一家的生存困境表达了人生即苦的观念,但同时在死亡中赋予了“活着”的信念,既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表现了他生之坚韧和生之乐观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余华《活着》生命意识人生困境一、人生之困境在《活着》这篇文章中,余华不再是他前期小说呈现出的那种由暴力、血腥、杀戮、欺骗和阴谋等造成的黑暗世界,取而代之的是直接通过现实和历史来表现,即在具体的时代背景之下,在日常生活的坎坷描述中展现人的生存艰难与死亡。

小说的背景设置分别在战乱的民国时期,大跃进时期,三年饥荒时期和文革时期。

四个特殊的背景共同造就了一个十分严酷的生存环境。

福贵年轻时嗜赌如命,败光家产后,父亲被活活气死,不久,母亲也不治身亡,然而,真正的悲剧才开始渐次上演,儿子不幸抽血过量失去生命,女儿难产死亡,妻子积劳成疾过世,女婿意外致死,最后外孙也因多吃了豆子胀死······福贵一次次得面对亲人的逝去,在命运的夹缝中求生存,却对抗不过命运,只能承受着失去亲人的悲痛,无奈地叹息一声。

福贵一系列不幸的经历似乎昭示着余华对宿命力量存在的首肯,在他的笔下,人就如同命运之神手中牵动着的木偶,不管怎样挣扎都逃不脱命运的安排。

面对命运的安排,福贵选择的是去忍受,忍受生命赋予他的责任,现实给予他的幸福和苦难、无聊与平庸。

可以说,福贵一生的遭遇也反映了余华对生之苦中隐藏着的宿命观的无奈态度。

苦难具有恒在性与普遍性。

人,不管在哪个国度,不管有着善意还是恶欲,都无法改变苦难,苦难是与生俱来的,是一种苦难的宿命。

既然人类的命运是苦难,那么,余华更乐于表现的是人类承担苦难的品性,这才是余华对苦难叙述的用心所在。

对苦难叙述不是余华的目的,承担能力才是余华《活着》这部作品执着的表达。

《余华活着的生命意识毕业论文》

《余华活着的生命意识毕业论文》

苦难无边超越是岸——余华《活着》的生命意识刘晓敏(中央电大 2013春 1315001210762)指导教师:王河引言八十年代中期,余华作为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崛起于文坛。

他的早期作品以暴力血腥和死亡虚无为显著特征,用以凸现世界的荒诞和人性的丑恶,探索人类生存的某种真实。

九十年代以后,余华对死亡、孤独和苦难这些人类永恒的生存困境依然进行着不倦探索,但他笔下的世界已经不再那么残酷阴郁,也没有了那么多的愤怒和焦虑,而流露出关爱悲悯的情怀。

《活着》则是余华进入创作成熟期的一篇力作,在这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开始在黑暗中寻找一点生命的灵光和温暖,带给人的是生命的感悟和心灵的抚慰。

余华曾在《活着》韩文版(1997年)序中说:“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作为一部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

他们活着时一起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与此同时,《活着》还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中国的一句成语:千钧一发。

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压,它没有断。

我相信《活着》还讲述了眼泪的广阔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1} 而这其中死亡是每个人必然要面对的终点,但它对于芸芸生者绝不单单是一个终点,每个人必然会以多种方式遭遇它。

其中至亲的死亡就会带给人永难平息的痛苦纠缠,甚至会使人因难以承受的失落和伤痛而濒于生命崩溃的边缘。

而人如《活着》里的福贵,面对亲人们一个个接踵而至的死亡的打击,最后只与一头同样孤单衰老的老牛相伴,在亲人纷纷离去的孤寂中,老人依然能够平静安然地活着,用自己诙谐乐观的方式演绎生命的韧性和力量,没有悲伤,没有痛苦,只有怀念,在爽朗笑声中流露出老人仁厚亲切的高远情怀。

浅析《活着》中的生命意识

浅析《活着》中的生命意识

生杀死,有庆也不会活过来,福贵总是说春生欠了他一 条命,其实这句话是对自己说的,他是想对有庆有所交 代。女儿在怀苦根的时候,因难产而死在医院里,福贵 便用自己前世好像与医院有仇这样的解释来表达凤霞的 死亡原因,他安慰二喜要坚强地活下去,因为还有儿子 和亲人,福贵的话显示出福贵在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与顽 强。可不久妻子家珍也离开了他,太多太多的亲人都离 他而去,这种无奈与悲伤是没有人可以理解的,但是福 贵依然很淡定的面对家珍的离去,他哭泣是因为他的不 舍。面对这些苦难,福贵表现出极大的坚忍不拔,他依 然平静的生活,二喜在工地上被砸死,这是自然死亡, 他无可奈何。可是苦根的性命却是自己造成的,他恨自 己糊涂,连自己最后的亲人也离开他了,这个时候他反 而心里踏实了,家里所有的人都是他亲自埋葬的,这样 他就不用担心了。福贵总是用包容的心态对待这个世界, 对待自己的生活。
浅析《活着》中的生命意识
余逸兴 宝鸡文理学院
摘要:先锋作家余华的《活着》描写了福贵的一生, 亲人一个个离去,但是福贵并没有绝望,而是努力地活 在被死亡包围的阴影中,这正是余华想表现的“向死而 生”。作品在诠释命运荒诞的同时,也表现出了一种生命 意识:人在死亡轮回中爱和人性强大的力量,在面对苦 难和死亡中的坚忍不拔。作品描写了人性的善,这是余 华对生命存在意义的重新思考,他对生命的重新认识, 福贵一直在找活着的希望,这也是作品的主旨,为普通 善良的生命寻找活着的动力。
关键词:余华;《活着》;重复死亡;生命意识
死亡是自命的必然结果,无人能躲避死亡。死亡虽 然残酷,但是一个拥有丰富情感的人对于自身或者周边 亲人的死产生的痛苦伤心与恐惧等复杂的心理情感,也 会对死亡进行理性的思考和感悟,从而战胜它。富贵的 一生被死亡所缠绕,他在失望与希望之间游走,在亲人 的慰藉和离去中寻找活着的勇气与信仰,表现出对生命 的顽强与信仰。

活着中的生死观分析

活着中的生死观分析

《活着》中的生死观分析谢虹内容摘要:《活着》是先锋作家余华人生体验和文学创作观念转变的标志性作品。

《活着》中描述令人窒息的死亡场面,并不是让人在死亡面前沉沦,而是一方面使人“知死的活着”,一方面体会到生的美好。

《活着》体现了对生命意识的尊重,对生的渴望,对死亡的反抗与超越,昭示生命的本质,让每一个生命在运演中得到升华。

关键字:余华生死观生与死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很多伟大的作品都很难不触及死亡。

余华把死亡重复运用在作品的叙事过程中,但在《活着》中,死亡的真实意义并不是为了体现人们思想观念中的消极一面,相反的,正因为“死亡”意义的突出,所以更宣示着生命的可贵。

作者让人们懂得死亡是生命的终结点,是要告诉人们在活着的时候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钟,在生活中懂得爱的真谛。

一、作品中对死亡的描写与氛围渲染1、死亡的悲剧主题早期的福贵是个纨绔子弟,被龙二和其他人算计,骗走了财产,福贵爹在倾家荡产中死去。

福贵开始醒悟,懂得心疼自己的女人家珍,虽贫穷,他们的儿女凤霞、有庆却很听话。

这样的平静生活在福贵的母亲病倒之后被打破了,福贵替娘找人看病时卷入战争,认识了老全和春生。

老全死于战争,福贵娘也很快在苦难中死去。

龙二死于解放后的土改,因为他得到福贵的土地成为地主。

凤霞和有庆渐渐长大了,家珍病倒,日子过得很苦,这时有庆却因为医院的人为救县长女人的命,活活被抽血抽死,而县长就是春生。

之后,春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列为打倒对象,上吊自杀。

又聋又哑的凤霞嫁给了偏头却善良、老实的二喜,但却在生下孩子苦根后大出血而死,随后家珍也死了。

二喜死于工伤,只剩下福贵和苦根两人相依为命,即使这样,苦根还是像福贵其他的亲人一样走向死亡。

村里谁家的孩子都比苦根过得好,他难得吃上这么多的豆子,却吃豆子撑死了。

福贵的父母死了,妻子死了,儿女死了,孙子也死了。

生活在周围的亲人一个接一个死去,而更让人揪心的是他们的死亡更多的是没有理由,是命运的不幸和捉弄,而不是由于屠杀、暴力、残害而导致的死亡。

论《活着》中的生命意识

论《活着》中的生命意识

论《活着》中的生命意识作者:顾子璇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7年第12期摘要:余华小说《活着》通过福贵等人物形象展现了个体存在面对人生困境时所激发的生命意识。

这种生命意识包含着了生存意识、安全意识、死亡意识三个方面,三者共同构成了“活着”的基本意义。

关键词:生命意识;《活着》余华的《活着》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一部杰出作品,自发表后,便在中国文学界等引起了广泛的热议与关注。

《活着》展现了个体对于苦难的忍耐与承受力及其对生命的极大尊重与虔诚,作者以“活着”为题,用平实、简单的字眼引发读者对于个体生命的无限沉思,同时阐述了作者对生命意识不断体验、反复积淀、定义,最后清晰地理解生命意识的最终过程。

何为生命意识?生命意识“是指人类对于对生命所产生的一种自觉的情感体验和理性思考”,具体化为每一个现存的生命个体对自己生命本体和生命价值的自觉认识。

面对生命,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体验与认识,但是对于生命我们到底应该抱着怎样的心态去对待,却从来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而余华的《活着》却给了我们一个解答,他用福贵一生的经历将这个问题化抽象为具体,小说通过描述福贵身上的生存意识、安全意识、死亡意识,表现出人类对待生命的虔诚与尊重。

一、生存意识下对于生命的渴望生存意识,顾名思义,就是想要存在、想要活下去的意愿。

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想要维持一种继续存在的状态,于是他们不断地补充能量以达到自身能量足以维持自己的生存所需,而他们的这种行为都是出自于本能的反应。

生命是不断循环、不断新陈代谢的,好比月时盈时亏,亏时就需要汲取能量以维持自身的需求,生存意识也就在此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想要生存下去,这是人的本能的意识。

在那个由战争和动乱构成的历史阶段里,当时的每个人都心怀一份不安与担忧,能够好好生存下去,已成了百姓心中最大的愿望。

像福贵这样处于生活最底层的普通的劳动人民,无法决定自己的言行,只能被动的接受安排与调遣。

动荡不安的岁月里,能够活着,已经成为他们的一个心愿与奢侈了。

《活着》生命意识探析

《活着》生命意识探析

《活着》生命意识探析摘要:生命意识是《活着》的核心主题之一。

余华在展现生命主题时,通过人与动物的互文来反思人性,同时在小说中也尝试用死亡书写回答活着的意义,更重要的是他以独特的笔法勾勒了底层人物的时代群像,以自己的理解深刻剖析了小人物与大时代的关系。

关键词:活着;生命意识;死亡书写引言《活着》一文中,余华用真实而平静的笔调勾勒了“福贵”的一生,从中可窥见20世纪40至80年代中国农村的生存状态。

生命意识是《活着》表现的核心主题之一,读者对“生命”的感受方式除了通过写福贵“活着”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作者笔下的十次死亡。

第一人称视角带来的真实感让读者清晰地感到福贵本人对死亡的反应逐渐变得平淡,平淡到只有身为生物的应激反应,而没有极度痛苦。

死亡的阴郁始终笼罩全篇,叙述风格却极为冷静平淡,福贵命运多舛的人生经历与他面对人生的平静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感。

也正是因为福贵的韧性和近乎宗教式的对“活着”的坚持,数十年沧桑后他依然能够坦然平静地面对自己的一生,显示出常人难有的安详与知足。

纵观全篇对“生命”这一主题的阐发,可以看出作者有意将人与动物的界限模糊,福贵与“福贵”牛的比照是人性与动物性互文的明显体现。

由此引发的是余华在序言中多次提及的“活着的意义”,在中国的传统价值观中,活着是为了亲情、爱情、地位等等,福贵的结局却证明了“活着只是为了活着本身”1不为别的。

即使他曾放荡不羁、游手好闲,即使他一生一事无成、生活清贫,即使他一生跌宕坎坷、苦难重生,无论生活好与坏,福贵选择了活着,诠释了活着的意义。

更重要的是,余华以福贵一人的人生勾连出整个底层中国的时代群像,以福贵及其家人对自己生命的毫无掌控力来表现时代感。

《活着》既是对生命本质的追问,也是对时代与个人关系的深入思考。

在主导话语支离破碎的九十年代,余华的一系列乡土题材的作品也完成了对传统和历史叙事的消解。

以相对西化的视角进入中国农村,从宗教哲学中最终极的“生命意义”入手,完成了他对底层人民生活的想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活着》中余华的生命意识
论《活着》中余华的生命意识
摘要: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向我们展现了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死亡。

通过主人翁福贵对孤独的体会,对苦难的承受,对死亡的超越,及对温情的救赎来反映作者对生命意识的探究。

本文主要通过以上四个方面论述《活着》中作者所传递出的对于生命的认知。

关键字:《活着》;苦难;生命意识发表论文网站
《活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余华的小说。

这部作品名为“活着”,但是给我们讲述的却是一个不断死去的故事。

可以说《活着》其实是一部充满血泪的小说。

这篇小说事事都围绕着主人公福贵来展开。

作者也正是通过福贵这一人物形象的展示向我们传达了生死之别的真谛。

在一次访谈中,余华先生说:“我见到的这个世界上对生命最尊重的一个人,他拥有了比别人多很多死去的理由,可是他活着。

”这句话指出了一个事实,也做出了一个判断。

那么《活着》到底给我们展示了一种什么样的生命意义,下面将从四个方面论述余华的生命意识。

一、孤独意识
福贵活着但却孤独,身边的亲人一个个都离他而去,父亲被他气死,母亲去世,孩子有庆被抽干血而亡,春生上吊自杀,女儿得败血症死去,妻子得软骨病死去,二喜因为工伤丧命,外孙苦根活活撑死。

可以说跟福贵有关系的人都不在了,福贵的精神支柱已经是没有的了。

这个世界就剩下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了。

在小说结尾处有段福贵的话;“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长了,谁知一过又过了这些年。

我还是老样子,腰还是常常疼,眼睛还是花,我耳朵倒是很灵,村里人说话,我不看也能知道是谁在说。

我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

我也想通了,轮到自己死时,安安心心死就是,不用盼着收尸的人,村里肯定会有人来埋我的,要不我人一臭,那气味谁也受不了。

我不会让别人白白埋我的,我在枕头底下压了十元钱,这十元钱我饿死也不会去动它的,村里人都知道这十元钱是给替我收尸的那个人,他们也都知道我死后是要和家珍他们埋在一起的。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来福贵已经做好了孤独终老的准备了。

后来福贵买了一头老牛,福贵就和这头老牛相依为命,一起孤独到老,可以说在现实生活中他是孤独的,没有一个亲人,只有一头老牛陪伴他。

在内心世界福贵同样也是孤独的,亲人都离去了,自己内心已经没有了寄托,在牛耕田的时候福贵是这样说的:“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

”可以说福贵把牛当作了自己对亲人的一种思念和寄托,把动物当成了
自己的精神支柱。

毫无疑问,福贵无论是从现实生活层面还是内心深处都是无比孤独的。

二、苦难意识
任何人的生命过程都不会一帆风顺,《活着》中福贵的命运完全可以用多舛来形容。

苦难伴随了他的一生。

在作者看来苦难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苦难是一些经历,一些遭遇。

在生命中的各种苦难面前,有很多人选择了绝望并且妥协,但是这跟遭遇众多苦难的福贵相比就相差很远。

面对苦难时福贵选择了承受,面对死亡的时候,福贵也是那么平淡。

这种心态愈到他生命历程的后期就愈加明显。

可以说福贵的一切灾难都体现了福贵的忍耐生存方式,先开始是他赌博输掉了家产,父亲活活气死;后来母亲病重,去县城找医生被抓壮丁;为了儿子有庆上学,送走女儿凤霞;当面对可以说间接害死了儿子的凶手春生时,他选择了原谅;为了哑女凤霞找个人家,无条件的选择;他一次一次埋葬了自己的亲人,父亲、母亲、有庆、春生、家珍、凤霞、二喜,并且一次一次地活了下来,最后与外孙苦根相依为命,但不幸的命运又一次紧随了他——苦根也死了。

他终于完全丧失了希望,可却没有选择妥协——他买了一头老牛,从此相依为命。

这一切都体现了“忍耐”二字。

这两个字是支撑他的动力。

《圣经》说,“爱是恒久忍耐”,这话也可以理解为,恒久的忍耐可以产生爱(当然也产生勇气),福贵正是这样,苦难加上忍耐,塑造了他宽广、坚韧、温婉的性格,对福贵而言,苦难已经消失于无形,他的内心有的只是道禅思想中那种面对生活时的超然和平静。

“正如作者
所说,《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活着·韩文版前言》)。

在“给收尸人留钱”的那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福贵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是多么的平静,甚至是近乎麻木的平静。

面对命运带来的一次又一次苦难。

他选择了默默承受,将这些苦难都隐藏在自己的忍耐中。

福贵主张用忍耐来应对生命中出现的苦难。

他认为只有忍耐才能使生命免受苦难与不幸的威胁。

才可以产生活着的勇气和力量。

忍耐才是最大勇气的活着。

这种对命运的承受与忍耐是福贵活下去的动力。

三、死亡意识发表论文网站
《活着》给我们描述了一系列的死亡事件,那么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余华这篇小说到底给我们展现了怎么样的一系列的死亡事件。

这篇小说描写的是一个地主家的少爷,可以说是吃喝嫖赌,无恶不作。

在别人精心设计的骗局下把家产输个精光。

只能变卖家产,沦为了一个穷人,福贵的父亲受不了这大的打击可以说被福活活给气死了;然后福贵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在被抓去的二个月后母亲因劳成疾也去世了;福贵在战场上经历了生死的考验,同时战友老全在战争中牺牲了;在被解放军解救回来后见到了为自己***的龙二;再后来,儿子有庆为了救县长的夫人被活活抽干了血而亡;同时春生受不了文化大革命的打击上吊自杀了;后来女儿凤霞在生产后得了败血症医生抢救无效后死亡;妻子家珍得了软骨病最后患病而死;最后,忠厚老实的二喜可以说是福贵和家珍的希望,但最后因为工伤丧命,连个全尸都没有;外孙苦根可以说是福贵的最后的希望了,但是却因为吃豆
子而给活活撑死了,连福贵最后的希望都破灭了。

一系列该死的不该死的人都死去了,然而可以说最应该***的福贵却好好的活着。

还越活越健硕了,到最后一头老牛陪伴他孤独到老。

可以说福贵的一生都是伴随着死亡,无时无刻不在遭受着死亡的打击。

富贵的活着就是一个见证死亡的过程。

“《活着》铺展及渲染的是苦难和死亡,而隐于死亡背后并操纵一切的力量,则是无影无踪的命运,以及人性与厄运的韧性抗争,《活着》是悲凉而深沉的命运变奏曲,而暴力、血腥、死亡和苦难则是命运的展开形式”福贵又是如何来面对死亡的了?
四、温情救赎意识
《活着》中,福贵本来是让人厌恶的赌徒,但坎坷的命运,使他由一个毫无人性的赌徒,变成了一个让人悲悯的老人。

余华将福贵推入了无底的深渊,让他在深渊和苦难中获得灵魂的救赎。

让自己的人性获得重生。

当福贵身边的亲人一个一个的死亡后,他只有一头名为福贵的老牛为伴。

他每天下地时都叫着家珍、有庆、凤霞、二喜、苦根的名字。

让老牛以为干活的不是只有他一个,这其实是富贵的自我安慰,也是孤单中的自我解救。

福贵在最后的时光,常常回味以前的亲人和往事,回忆自己的痛苦和过去,仿佛亲人还在身边,自己不是孤单的一个人,只有这样福贵才得以度过一个相当平和的晚年。

结语
《活着》作为余华的转型期代表作品,的确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生命体验。

通过福贵这一人物形象向我们传达了对孤独的体会,对苦难的承受,对生死的超越和对温情的救赎。

最终结成一句话,
善待生命,活着就好。

参考文献:发表论文网站
[1]余华。

活着[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3.
[2]陆扬。

死亡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版社,2007
[3]洪子诚。

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