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论书
以学养书_艺道并进——《百年巨匠·书法篇》述评
![以学养书_艺道并进——《百年巨匠·书法篇》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80b71dac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87.png)
CHINESE A RTISTS I N P AINTING &C ALLIGRAPHY以学养书 艺道并进近代文人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在林散之文中体现得《我的学书经历和体会》我笔力软弱,朋友中有写诸体笔力矫健、鲁公雄强奔放之势;影响,融篆隶北碑,沉着痛快。
《近三百年的书学》更是高二适的自比,这种家国情怀,对中华文脉守护的使命担当,都可谓20世纪高二适的书法成就主要表现在行书、草的传承与真伪进行了详细考证,也让他对章草的结构和用笔有了更深的理解,又以章草为根基,参以王羲之、张旭、杨凝式等大草笔意,熔篆隶、行草为一炉而出新格。
无论是人格魅力、学术成果、书法高度,还是文人风骨都可称其为20世纪“文化巨匠”,正如高二适好友林散之所评:“雅俗更征别,论贤有卓识。
于人不虚誉,于己能专责。
平生青白眼,未肯让阮籍。
人皆谓之狂,我独爱其直。
实为君子徒,恺悌神所悦。
”8.舒同舒同(1905-1998),又名舒文藻,生于江西东乡,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创始人之一,并任第一届主席及第二、三届名誉主席。
舒同自幼喜爱书法,遍临历代碑帖,即便在后来的革命生涯中仍没有放弃书法,坚持潜心研究书艺,独创极具个人面貌的书体—“舒体”,被毛泽东誉为“党内一支笔,红军书法家”。
其文采与书法并举,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章。
舒同学书师古而不泥古,他始终认为:“学书法不但要‘循门而入’,还要‘破门而出’,‘破门而出’才应该是学书者追求的目标。
”因而他融合篆隶等五体,又取颜真卿、何绍基等书法结构化为己用,大胆求变,博采众长,如沈鹏所说:“舒体既有浓郁的碑意,参与帖的风致,雄健中不失萧散,规范中充满自由,筋骨森然,意态超逸。
”舒同的一生是践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生,也是践行书法创造的一生。
“我参加革命后,书法与革命融为一体了,书法特长帮助我搞革命宣传活动,而革命斗争又给我的书法艺术加以深刻的启迪和巨大的影响,我这个人呀,就是革命加书法”。
书如其人,舒同书法明朗刚健,意气飞扬,笔笔散发着革命军人刚正不阿、忠诚不屈的气节。
林散之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
![林散之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https://img.taocdn.com/s3/m/aed27f92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a7.png)
林散之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林散之83岁巨幅草书将枯笔发挥到了极致……林散之先生在这幅作品中将枯笔艺术发挥到了极致:一字枯,几字枯,一行枯,通篇枯。
字字活力无限,个个灵气十足。
像这幅8次出版的丈二匹草书,林散之先生创作极少。
作品气势宏伟,笔墨超绝,字大神旺,张力无比。
沈鹏赞叹:“十分难能可贵。
”林散之草书代表作《自作诗·论书一首》145×354厘米林散之纪念馆藏自攫神奇入画图,居心未肯作凡夫。
希贤希圣希今古,无我无人无主奴。
一种虚灵求不昧,几番妙相悟真如。
浑然天趣留多少,草绿山中认苾刍。
这是林散之草书代表作《自作诗论书一首》的内容。
作品创作于1980年,横幅,尺寸为145×354㎝,约 45平方尺,落款林散耳。
印章“林散之印”(朱文)、“大年”(朱文),是著名画家、篆刻家陈大羽教授所刻。
水墨纸本,生宣纸,长锋羊毫笔,宿墨。
这幅草书作品的亮点很多,最大的亮点就是枯笔。
这里先讲一个故事。
相传古代有个皇帝,刁难一位大书法家,给他只能能写8个字的墨量,要求他写出10个字,如果写不出来就杀无赦。
大书法家聪明过人,略加思考之后,奋笔疾书,8个字的墨竟写出12个字来,而且笔笔到位,字字清楚。
皇帝看后大喜,立刻赏金百两。
这个大书法家用的就是“枯笔”,不仅免遭杀身之祸,还得到了御赐。
枯笔,是指在笔墨很少的情况下,笔毫以迅疾遒劲的笔势用力磨擦纸面而形成的枯涩苍劲的墨痕,汉代书法大家蔡邕把这种墨痕叫“飞白”。
笔迹中的丝丝露白,传说是蔡邕看到役人用扫帚刷墙,从中得到启示,便把这种办法用于书法。
唐朝女皇武则天写字时喜欢飞白,比如《升仙太子碑》的碑额就是如此。
林散之《自作诗·论书一首》(局部)林散之先生把枯笔分为浓墨枯笔和淡墨枯笔,时而用浓墨枯笔,时而用淡墨枯笔,有时浓墨枯笔和淡墨枯笔并用。
在这幅作品中,林散之先生用的是浓墨枯笔。
如作品中的“图”“作”“认”枯笔“希”“今”“如”“中”枯笔形成的丝丝飞白,如白烟袅袅,扶摇直上。
林散之介绍——精选推荐
![林散之介绍——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d369ac93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2a.png)
林散之简介:林散之(1898-1989),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
安徽和县乌江人。
建国初,林散之当选安徽省第一届人民大会代表,曾任江浦县(时属安徽)农田委员会副主任、江浦县副县长。
六十年代初入江苏省国画院任专职画师。
曾为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时一举成名,赵朴初、启功等称之诗、书、画“当代三绝”。
1989年12月6日因病辞世,终年90岁。
【生平详述】林散之的父亲林成璋是一位天性诚厚、无意功名的读书人,其个性与学养对林散之有直接的遗传与影响。
林散之三岁即喜写写画画,五岁能对物写生,六岁入塾读书。
自此至十三岁,七年间读完《百家姓》《千字文》、孔孟的经典及《左传》《古文观止》《诗经》《毛诗》《唐诗》等,又习作文、属对、作诗,习字则从描红入手,继临颜、柳名碑,十二岁已能为邻居写春联。
课余又写生,或钩摹《绣像三国演义》《绣像水浒传》中人物,大胆而富有想象力。
因其顽皮,童年时闹出不少趣事。
林散之十四岁时其父病故,家庭生活艰难。
此后,他发奋求学,先从和县陈姓廪生读书,继去南京从张青甫学画人像。
十六岁时因疮疾返乡。
诗文请教廪生范柳堂,书法从师范培开,并习武强身,十八岁应聘在和县姐丈家教书,并从张栗庵学诗及文辞,尽读其藏书,书法亦获其指授。
十九岁娶赵姓女,次年,赵氏病故。
二十一岁时大病垂危,幸张师精医道,获救。
二十二岁被全椒富户盛家选为婿,妻盛德粹贤淑达理,善治家,使其专心文艺,相伴数十年,感情甚笃。
林散之二十三岁时分得祖产水田近四亩,宅后山地数亩和原住房十间。
又购周围荒岗,辟为果园,并植大量树木,名其居日“散木山房”。
是时,其诗书画已颇有名声。
二十六岁时,他着手编著《山水类编》,至二十九岁时完稿。
三十二岁时,经张栗庵介绍,辞去教书工作,赴上海从黄宾虹学画山水,至三十四岁,因家中经济困难,还乡,仍教书。
当年秋,家乡水灾,他挺身而出,义务主持圩事,公正廉明,甚受拥戴。
林散之草书《自作论书绝句十三首长卷》欣赏
![林散之草书《自作论书绝句十三首长卷》欣赏](https://img.taocdn.com/s3/m/bdb62107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89.png)
林散之草书《自作论书绝句十三首长卷》欣赏不激不励风规自远——林散之草书《自作论书绝句十三首长卷》欣赏衡正安唐代孙过庭在其《书谱》中讲到王羲之书法时说:“是以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
这不仅赞美王羲之书法,也阐述了书法创作所达到的一种极高艺术境界,是“矛盾统一”的理想追求。
这一命题如果是相对平稳、缓慢的“正书”(篆书、楷书、隶书)创作起来比较容易,而行草书就有一定的困难,如果是大草书的话那就更难了,因为他要解决快与慢、静与动、远与近、内与外等“对立统一”问题,这是书法创作的至高追求。
被誉为“当代草圣”林散之的草书艺术就达到了这样的艺术高度,也是他的草书超越同侪,齐肩古人的独到之处。
他的《自作论书诗十三首绝句长卷》是其草书的代表之作,真正达到了“不激不励,而风规自远”的艺术境界。
该长卷长720cm,高32cm,纸本,创作于1977年,现藏于浦口求雨山文化名人纪念馆。
其诗为学书心得,内容涉及书法史学、美学、笔法、墨法、章法以及画论等,这是一件诗、书、论三绝的艺术珍品。
林散之被誉为“当代草圣”绝不是偶然的,一方面来自他高超的笔墨功夫、综合素养和人格高尚,同时也是清代以来“碑帖结合”的最新成果,下面就该长卷以及林老的草书作简要赏析。
一、线条:书法是线条的艺术,林老草书最大成就是有高质量的线条。
该长卷书法线条,圆润饱满、丝丝不苟、力藏于中,有棉里裹针之旨,百炼钢成绕指柔之势。
高质量线条的取得,主要得益于他善将汉碑线条的“迟涩”,深化于帖学之中;将长锋羊毫运用于生宣之理,形成于力透纸背、流畅中极富质感的有生命的线条。
二、结体:林老草书的结体变化不大,这通手卷也是如此。
这正是林老草书的又一大特色。
草书特别是大草一般以为结字当跌宕、冲突、险恶、造势为上,而林老的这件草书结字平缓、端方,不做任何强势,给人以淡远、祥和之态,这才是草书的至高境界,也和中国文化“以柔克刚”“上善如水”等理想追求的最高精神相融通。
林散之《论书诗十二首》
![林散之《论书诗十二首》](https://img.taocdn.com/s3/m/0f584528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62.png)
林散之《论书诗十二首》一
书是青山绿水爱,古今通途无限。
智者谆谆为教,文章有魂在先。
二
文字本清浊有计,心思明辩百般。
诗词曲书皆良辰,古今经史瑰宝显。
三
墨汁致笔细腻俊,翰篇抒情持断绝。
东林溪中欣颂玩,应得青史一条血。
四
秋日一掷书千重,只应文至自明要。
百般思虑已无凭,把酒尽读书清遥。
五
五千言却言尽,一句作祟自心中。
翻若大海风涛动,诗书绵延不归尘。
六
把书抛弃千里外,在浪里自追梦行。
不识礼仪不知羞,一本书贴脸悟始终。
七
良品不能多看着,读书诗词眼未落。
谨记十年见心术,一句赋剑谩受赠。
八
逍遥游学书有神,深思浅论几时休?人生之路读多少,青山绿水长在头。
九
山月窗前几睡眠,春风吟诗神何仙?草堂醉酒梦里去,诗书穿梭几时回?十
闲庭仰赏古今诗,篇篇结句在眼里。
将军张翰说真智,谁言书本无洞察。
十一
万卷书买尽宝库,时来天地皆精诚。
百年计中当可探,唯有读书更精通。
十二
我心无法抗书磨,书中有道古今多。
宝书须读读无穷,青山绿水自悠悠。
林散之60句经典书论,一个书痴对笔法与墨法的深刻思考
![林散之60句经典书论,一个书痴对笔法与墨法的深刻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eea9ef79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b2.png)
林散之60句经典书论,一个书痴对笔法与墨法的深刻思考1、功夫须在用笔,点画之中间要下功夫,不看两头看中间,笔要能留。
2、握笔不可太紧,要虚灵。
3、右军有四句话:平腕竖锋,虚左实右,意在笔先,字居心后。
4、东坡讲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
王右军讲执笔之法,虚左实右,意在笔先,字居心后。
5、包世臣的反扭手筋不行。
做作。
6、执笔要用力。
不用力还行吗?要虚中有力,宽处亦见力。
颜鲁公笔力雄厚,力透纸背,无力如何成字?王大令下笔千钧。
力要活用,不要死的;死力不能成字。
7、写字要用劲,但不是死劲,是活的。
力量要用在笔尖上……8、执笔要松紧活用,重按轻提。
写字要运肘,运臂,力量集中。
光运腕,能把字写坏了。
腕动而臂不动,此是大病。
千万不能单运腕。
9、腕动而臂不动,千古无有此法。
10、拙从工整出。
要每一笔不放松,尽全力写之。
要能收停,不宜尖,宜拙。
11、笔要勒出刚劲,不能软而无力。
12、笔要写出刚劲来,笔乱动就无此劲了。
13、不要故意抖。
偶而因用力量大而涨墨出来,是可以的。
中间一竖要有力,圆满,不让劲。
……写得光润,碑上字的毛,是剥蚀的缘故,不能学它的样子。
14、笔要振迅。
规行矩步是写不好字的。
写字要在有力无力之间。
15、太快!要能留得住。
快要杀得住。
米字也是骏快,也是要处处能停。
16、笔笔要留。
17、写字快了会滑,要滞涩些好。
滞涩不能象清道人那样抖。
可谓之俗。
字宜古秀,要有刚劲才能秀。
秀,恐近于滑,故宜以缓救滑。
字宜刚而能柔,乃为名手。
最怕俗。
18、现代人有四病:尖、扁、轻、滑。
古人也有尖笔的,但力量到。
19、枯、润、肥、瘦都要圆。
用笔要有停留,宜重,宜留,要有刚劲。
20、平,不光是像尺一样直。
曲的也平,是指运笔平,无菱角。
21、断,不能太明显,要连着,要有意无意中接得住。
要在不能尖。
22、要能从笔法追刀法。
字像刻的那样有力。
21、要回锋,回锋气要圆。
回锋要清楚,多写就熟了。
22、屋漏痕不光是弯弯曲曲,而且要圆。
墙是不光的,所以雨漏下来有停留。
林散之临书十绝句刍议
![林散之临书十绝句刍议](https://img.taocdn.com/s3/m/db33ae2cdd36a32d7375819c.png)
林老的书法如成竹在胸 , 笔墨疏 简 , 技法多变 , 意境文 雅, 纵逸多姿 。虽学古 , 探其风神雅致 , 但 绝不 拘泥于某家
某派 , 或究其形 , 或摄其趣 、 或拟其神 , 或擢其 姿 , 独画“ 胸 中竹 ” , 不随人后尘 , 天机 中流露出一种古朴、 瘦劲美 。 5 . 欲学庖丁独解牛 , 功夫深浅在刚柔。 吾 人用尽毛锥力 , 未入三分 即便休 。 庄子 《 内篇. 养生 主》 庖丁解牛一篇 中从解牛的技法 而 进乎道 的提升与书画艺术相通 , 庖丁对牛 的骨骼 了解 的非 常清楚 。 所 以能达到刀在骨头的缝隙 中游刃有余的熟练程 度。 书画是作者精 气神 的体现 , 林老年青 时学过拳术 , 晚年 又打太极拳 , 一招一式毫不合糊 。在缓慢 的套路 中讲究气 在周身运行 。 他的书法沿着 内家拳以气运行 、 柔中见刚 , 刚 柔相济 。“ 入木三分” 用了王羲之 写书法 的典 故 : 据说有一 次王羲之把字写在木板上给刻 字的人雕刻 . 却发现他的墨 迹印到木板 里面有三分之深 。由此可 见他书法功 力的深
自然 中悟 出书法的道 : 风起浪生 , 自然成文 。 每天看水 而不
厌. 犹如张旭看公孙大娘舞剑器一样 , 从 中l 晤出了“ 技进于 道” 的“ 道” 。 于淡远萧疏 中以简胜繁 , 风神 闲散 , 触 目可见。
2 . 风林力劲得天然 , 水静沙明画几圈 。
6 . 笔从 曲处还求直 , 意到 圆时更觉方。 此语我曾不 自吝 , 搅翻池水便钟王 。 林老对从曲求直 、 意圆觉方} j 勺 观点 , 是“ 不 自吝” 的, 他 认为勤于实践 , 锲而不舍 , “ 搅 翻池水” , 便能追步钟繇和王 右军。 他觉得 曲直方圆互动 、 互变 , 乃 至一切线条的变化都 在 对毛笔笔 管的转管 、 捻 管、 绞、 翻, 使笔锋在纸上调锋 、 笔
林散之谈书法
![林散之谈书法](https://img.taocdn.com/s3/m/7131c40452ea551810a6873f.png)
、
要 踏 实 ,不 要 好 高 骛 远 ,要 多读 书 。 待 人 以 诚 。知 之 为 知之 ,不 知 为 不 知 ,不
能 吹 ,不 要 作 假 ,要 戒 骄 戒 躁 。
与 朋友 交 必能尽 言 ,扬 善改 过 ,不能 如
此 ,只 好 避 之 ,不 与 同恶 也 。
—
与庄希祖谈
— —
学写字 ,二三十岁就要学会笔法。字写的
与张尔宾谈
不好 ,是功夫 问题 ,首先是方法要对 ,方向要 对 。这样 ,随着时间的推移 ,自然会提高。 现 在社会上有一种风气 ,看到草书神 气 ,
一
搞艺术是为了做学人 ,学做人 。
做 人 着 重 立 品 ,无 人 品 不 可 能 有 艺 品 。 做 学 人 ,其 目 的在 于 运 用 和 利 人 。 学 人 的 心 要 沉 浸 于 知 识 的 深 渊 ,保 持 恒
写字要从唐碑人手 ,推 向魏 汉 ;再从汉魏 像 ,先无 我后有我 ,先熟后生 ,有静有动 ,意
回到唐 。
在笔先 。抱得 紧放得 开。 日久天长 ,就能达到
宜 学六 朝碑 版 ,继学 二 王 ,再进 而入 汉 瓜 熟 蒂 落 ,熟 能 生 巧 的 境 界 。
魏 ,其 气 自 古 不 俗 。草 书 宜 学 大 王 《 七 帖 》 十
一
学 王 ( 之 ) 是 随意浓 淡 不拘 ,求神 羲 就
般 人 习字 ,先 正楷 ,再 行草 ,而后 篆 似 ,不 求 形似 。
隶。
先得 笔力 ,继 则退 火气 ,使气 魄遒 劲而 三 、 谈 工具
纯。
日纸 , 纸 不 独 质 量 好 , 又要 陈 纸 , 几 十
为 这 是基 础 。
论林散之诗与书的关系
![论林散之诗与书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44a1eb0c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b6.png)
论林散之诗与书的关系林散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他的诗作在丰富繁荣的唐代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林散之善于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抒发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其诗作普遍表现出对自然、爱情、友情等主题的关注。
与此林散之还是一位学着书法的才子,他的书法作品传世至今,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么,林散之的诗与书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在表现方式上,林散之的诗与书都是以文字为媒介。
无论是写诗还是写字,都离不开文字的运用。
诗是一种具有高度艺术性的文字表达形式,它通过音韵、形象和意蕴等多种手法,将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审美体验传达给读者。
而书则是一种文字的书写形式,书法作品通过筆勢、結構、比例和墨色等元素的运用,展现了作者的个性和审美观念。
无论是诗还是书,都是通过文字表达作者的内心世界。
诗与书在创作灵感上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诗作往往源于作者对生活、自然和人情的感受,通过对细节的描绘和抒发情感的表达,达到了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的效果。
而书法作品则常常受到诗词的启发和激发。
林散之文字的书法作品往往会融入他的诗思和情感,通过对字意、结构和线条的处理,展现出他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艺术追求。
诗作的创作为林散之的书法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素材。
诗与书在审美追求上也有着共同点。
林散之善于运用简练、明快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他的诗作深受读者喜爱,被誉为“诗圣”。
同样,他的书法作品也具有简约、清新的特点,注重表现筆勢和结构的变化,给人一种简明雅致的艺术感受。
林散之的诗与书都追求简洁明快、自然流畅的审美效果,都体现了他对艺术的高度追求和独特审美观念。
诗与书在功能上也有一些相似之处。
诗作往往通过抒发情感、传递思想、表达意境等方式,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和启发力。
同样,书法作品也能通过书写方式、笔勢的运用等手法,展现出作者对文字的理解和把握,传递出一种独特的墨香气息。
林散之的诗与书都具有一种表达和传递的功能,都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林散之的诗与书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
林散之论书法诗十首
![林散之论书法诗十首](https://img.taocdn.com/s3/m/58a6c48e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c0.png)
林散之论书法诗十首
以下是林散之论书法的诗十首:
1. 春来湖上坐坡陀,目曰湖中看水波。
风水相生浪自起,文章奇谲一天罗。
2. 右军如龙北海象,龙象庄严百世名。
虿尾银钩真绝技,可怜青眚看难明。
3. 大雄,佛的尊称。
李白文:“首出众圣,卓称大雄。
”喻独立不倚,形成自己风貌的书家。
4. 七子山阴谁独秀?龙门跳出是真龙。
5. 沉沉高热压头颅,笔力犹思大令书。
我叹文皇有偏嗜,千秋饿隶自成诬。
6. 风林有力天然得,水净沙明画几圈。
狡脍平原具独介,沙锥深处悟真诠。
7. 卧病医院笔力衰,有诗留得后人猜。
文章公案等云过,唯有书法不能谐。
8. 笔走龙蛇纸上飞,神到之笔价值微。
解缙书法通古意,能为楚辞赋离骚。
9. 笔墨精神千古在,纵横挥洒只神闲。
若无撑柱堂中立,便有风骨在世间。
10. 书道深处是人心,书写技巧贵在真。
学书莫求媚俗态,风骨铮铮是灵魂。
如需更多林散之论书法的诗作,建议查阅相关资料或文献,也可以观看林散之的书法作品,感受其书法的独特魅力。
关于林散之的介绍
![关于林散之的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6c841964f46527d3240ce07c.png)
关于林散之的介绍基本介绍林散之(1898-1989),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
安徽和县乌江镇人,生于江苏江浦。
建国初,林散之当选安徽省第一届人民大会代表,曾任江浦县(时属安徽,现改名为浦口区)农田委员会副主任、江浦县副县长。
六十年代初入江苏省国画院任专职画师。
曾为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时一举成名,赵朴初、启功等称之诗、书、画“当代三绝”。
1989年12月6日因病辞世,终年90岁。
生平详述林散之的父亲林成璋是一位天性诚厚、无意功名的读书人,其个性与学养对林散之有直接的遗传与影响。
林散之三岁即喜写写画画,五岁能对物写生,六岁入塾读书。
自此至十三岁,七年间读完《百家姓》《千字文》、孔孟的经典及《左传》《古文观止》《诗经》《毛诗》《唐诗》等,又习作文、属对、作诗,习字则从描红入手,继临颜、柳名碑,十二岁已能为邻居写春联。
课余又写生,或钩摹《绣像三国演义》《绣像水浒传》中人物,大胆而富有想象力。
因其顽皮,童年时闹出不少趣事。
林散之十四岁时其父病故,家庭生活艰难。
此后,他发奋求学,先从和县陈姓廪生读书,继去南京从张青甫学画人像。
十六岁时因疮疾返乡。
诗文请教廪生范柳堂,书法从师范培开,并习武强身,十八岁应聘在和县姐丈家教书,并从张栗庵学诗及文辞,尽读其藏书,书法亦获其指授。
十九岁娶赵姓女,次年,赵氏病故。
二十一岁时大病垂危,幸张师精医道,获救。
二十二岁被全椒富户盛家选为婿,妻盛德粹贤淑达理,善治家,使其专心文艺,相伴数十年,感情甚笃。
林散之二十三岁时分得祖产水田近四亩,宅后山地数亩和原住房十间。
又购周围荒岗,辟为果园,并植大量树木,名其居日“散木山房”。
是时,其诗书画已颇有名声。
二十六岁时,他着手编著《山水类编》,至二十九岁时完稿。
三十二岁时,经张栗庵介绍,辞去教书工作,赴上海从黄宾虹学画山水,至三十四岁,因家中经济困难,还乡,仍教书。
论林散之诗与书的关系
![论林散之诗与书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4a7e9f52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f9.png)
论林散之诗与书的关系林散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他的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林散之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还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同样备受赞誉。
那么,林散之的诗与书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本文将从林散之的诗歌与书法作品的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等方面进行探讨。
林散之的诗和书法作品之间存在着深厚的联系。
他的诗作往往具有清新、淡雅之美,而他的书法则同样具有潇洒、洒脱的风格。
林散之善于运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他的诗歌常常流露出一种超然、恬淡的意境,与他的书法作品同样散发着一种静谧、澄净的气息。
从他的诗歌和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崇尚自然、追求宁静,这种精神内核贯穿于他的诗歌和书法之中,构成了二者之间深厚的联系。
林散之的诗歌和书法作品相互补充。
他的诗歌往往描绘了美丽的山水风景、描述了人物的情感和遭遇,而他的书法作品同样展现了自然风物、人物世界。
林散之的诗歌和书法作品相互补充,互为表里,共同构成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诗歌通过文字的表达,展现了他对自然、生活、情感的感悟,而他的书法作品则通过笔墨的造型,表现了同样的情感和意境。
二者相互交融,共同展现了林散之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和表达方式。
林散之的诗歌和书法作品也相互影响。
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常常能够看到他的书法作品的影子,而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同样能够感受到他的诗歌的韵味。
林散之的诗歌和书法作品相互交融、相互影响,这种交融和影响使得他的艺术创作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具有魅力。
他在诗歌创作中所追求的意境、情感,常常在书法作品中得到了延伸和发挥;而他在书法创作中所追求的美感、形式,同样也能够在诗歌作品中找到呼应和体现。
论林散之诗与书的关系
![论林散之诗与书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4eab38e0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1b.png)
论林散之诗与书的关系
林散之是唐代名将李靖的孙子,是唐朝文学史上一位不可忽视的诗人。
他的创作涉及多种题材,包括山水田园、感慨抒怀以及对时事的评论等。
而他的诗歌也常常与书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将就林散之诗与书的关系进行探讨。
一、书干影响林散之诗的气息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二、书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渗透进林散之的诗歌创作
书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是林散之进行诗歌创作的重要源泉。
林散之的诗中,不断地闪现出一些历史文化典故、传统文化符号以及古人学问的瑰宝,如《醉吟》之“咸阳俊士,有石鼎八只”、《题严维先辈楼》之“垂零梧桐叶,如纷霜中匪”。
这些史乘中的记载,作为林散之诗歌中的文化背景,更深入整合诗文的意义和境界,将产生的思想和情感引向历史和文化的远方。
三、书与诗互为养料
诗歌创作的本质是精神的创作,而书是知识的积累和融合。
诗歌创作是无息养生之过程,书的阅读则不断提升着内涵和广度。
书与诗互为养料,同样融合于林散之的诗歌创作当中。
林散之既要对书进行汲取,为自己的诗歌增添养分,同时也要通过诗歌的创作,丰富自己的学识和书写的技巧。
如林散之的《长恨歌》中“不知高者,而觉咏者苦”,则是在与书中的诗歌进行对比,探究含义和技巧,从而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
总体来说,林散之的诗歌有着浓厚的书卷气,既吸取了书中的养料,又通过诗歌表现出书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从而达成了一种文学魅力。
林散之将书作为自己诗歌创作的重要源泉,这不仅体现了他对学识的追求,更体现了他对历史与文化的深厚理解。
不随世俗任孤行全诗赏析
![不随世俗任孤行全诗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9eeb0c3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8b.png)
不随世俗任孤行全诗赏析
不随世俗任孤行”是林散之先生论书诗中的句。
艺术的本质要求有个性和原创性,学书应是一个从与人同到不与人同的过程。
林散之“不随世俗任孤行”,强调的就是要树立独立的艺术品格,这是习书能达到较高造诣的前提。
衡量书家艺术水平的标准之一,是看他的作品是否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强烈的个性色彩和独特的艺术语言。
这几个方面,是书法家成熟的标志,也是艺术上“任孤行”的结果。
王献之与王羲之虽为父子,但书风却有各自的特点,否则书史上就没有“二王”而是“一王”了。
林散之论书诗选
![林散之论书诗选](https://img.taocdn.com/s3/m/21dfd8de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53.png)
林散之论书诗选
(一)
雨淋墙头月移壁,鸟篆虫文认旧痕。
我忆黄山山上老,却从此处悟真源。
(二)
狂草应从行楷入,伯英遗法到藏真。
锥沙自见笔中力,写出真灵泣鬼神。
(三)
我书意造本无法,随手写来适中之。
秋水满池花满座,能师造化即为师。
(四)
不随世俗任孤行,自喜年来笔墨真。
写到灵魂最深处,不知有我更无人。
(五)
书法由来智慧根,应从深处悟心源。
天机泼出一池水,点滴皆成屋漏痕。
(六)
整整齐齐如算子,千秋人已笑书奴。
月中斜照疏林影,自在横斜力有余。
(七)
独能画我胸中竹,岂肯随人脚后尘。
既学古人又变古,天机流露出精神。
(八)
笔从曲处还求直,意到圆时觉更方。
此语我曾不自吝,搅翻池水便钟王。
(九)
以字为字本书奴,脱去町畦可论书。
流水落花风送雨,天机透出即功夫。
(十)
右军如龙北海象,龙象庄严百世名。
虿尾银钩真绝技,可怜青眚看难明。
(十一)
学我者死叛我生,斯言北海镂心铭。
奈何世俗斤斤子,辜负芸窗十载灯。
(特别声明:本微信平台旨在分享书画篆刻艺术,图文来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即刻删帖。
)永元书社——专业书法人才培训基地
地址:章丘宝岛街178号永元书社
微信号:yongyuanshushe
联系人:许老师
电话:135****8067。
林散之书学观蠡测
![林散之书学观蠡测](https://img.taocdn.com/s3/m/f2bafcaa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bb.png)
书家怯弱的弊端而提出的问题。如包世臣在 《艺舟双楫·历下笔谈》中云:“用笔之
写字要有墨法,浓墨、淡墨、枯墨都要 有。字“枯”不是墨浓墨少的问题。[1]38
法理论体系的整体框架,以后不断增饰,出 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
现了一些新的内涵。林老的技法论大体以继 承为主。
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中实之 妙,武德之后,遂难言之。”[6]
林散之书学观蠡测
文 _ 温见涛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
内容提要:林散之先生是蜚声海内外的一代书法巨匠,其书学思想也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本文对其书学思想做以下探讨:一是就书法的性质 与内涵来看林老重“意”与“象”的阐发;二是其论书最重人品学养与书品的关系;三是在书法形式准则与书法之理方面,体现出其辩证观 与灵活性;四是在审美层次与准则上,重“气”“味”与“秃”“拙”;五是在发展观上,重视继承,目的是为了创新。 关键词:林散之;书学观;辩证思维
虹对他的启示。“游历”要“读社会与大 劲。在运笔上,林老特别强调中锋的问题。 当。林老论书反对浮滑,要能留,唯有如此
自然”这两卷活书,此是对苏、黄书学的
才能气质高古、精神清朗。
发展。
功夫须在用笔。画之中间要下功夫,不 看两头看中间。笔要能留。[1]28
2.用墨 林老论书也特别重视用墨的问题。墨法
三、论书法形式准则与书法之理
医俗。[1]56
力,宽处亦见力。颜鲁公笔力雄厚,力透纸
方见笔。不善用笔而墨韵横流者,古无此 例。”[1]36墨的浓淡干湿等不仅与蘸墨的多 少有关,还与运笔的快慢节奏有密切的关
凡病可医,唯俗病难医。医治有道, 背,无力如何成字?王大令下笔千钧。力要 系。笔法带动墨法,反之,墨的浓淡等也影
林散之《谈书法》完整版(建议收藏)
![林散之《谈书法》完整版(建议收藏)](https://img.taocdn.com/s3/m/8469d473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cb.png)
林散之《谈书法》完整版(建议收藏)字多看几家。
入得深,才能出得显。
要能钻进古人,跳出古人。
古人骂笔笔似的字为书奴。
现在即使做书奴都不容易。
临字要在似与不似之间,就能成功了。
很多人学书,都是求像,专求形似,所以不能功功。
需要摆脱一切,单刀匹马,直冲直入,此真能成学书者。
字要有粗细。
不像不要紧,要学它的气势。
现在你能写熟了,要生,要有粗细,要用重墨。
你不敢用,大小一样,粗细一样,这样不行。
要让得开,要松。
……要细读碑,不能粗粗一看就过去了。
苏、黄、米、蔡都学颜,但各各不同,这就是跳出古人圈子,就是能创新。
创新不是要创就创了,是要学问和功夫到了,自然就创新了。
学问要求真学问,不要求形式,要能吸收,消化。
(1974年2月)周琪会五十多种体,都是依葫芦画瓢,有什么稀奇。
但他自己的体,却没有。
——与庄希祖谈要多看、多学古人的字,这样眼界高。
眼高,手才能高。
古人骂人说书奴,是写字跳不出古人的面目。
现代人连书奴都不如,只学皮毛。
宋四家学古能化,他们都学颜,手艺各个不同。
现要写字的不少是胡吹,写不出个东西。
美术、书法创新,这是不断的,那一代没有创新?唐宋大家都是从古人学出来独开生面。
创新早就有了,历代都是这样,凡成功的都是创新,不受古人的规矩。
学问、功夫到了一定的程度自然会创新。
艺术要有科学态度,不能像文化革命中乱闯。
要胆大,放得开,不要求像,要力透纸背。
不能模仿古人形状,学古是为了跳出古人,有自己面目,要写出性情来。
学王(羲之),就是随意浓淡不拘,求神似,不求形似。
学书,不要专取形似,要用力,求神,大小不拘,用墨浓淡不拘,取其神趣。
王觉新、赵子昂、米南宫叛我者生,学我者死,个成面目。
——与桑作楷谈临帖要先像后不像,先无我后有我,先熟后生,有静有动,意在笔先,抱得紧放得开。
日久天长,就能达到瓜熟蒂落,熟能生巧的境界。
学书法必积诸家之长,聚为一体,斯为大成。
不能斤斤于一家,死守一门,此为小学,不能大就,切忌!——与范汝寅谈字写得似古人,不难;不似古人,大难。
论林散之诗与书的关系
![论林散之诗与书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bf490ac1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d8.png)
论林散之诗与书的关系林散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文人之一,他的诗和书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论林散之诗与书的关系,可以从他的创作背景、创作风格和创作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从林散之的创作背景来看,他生活在南朝梁朝时期,当时政治动荡,社会风气淳朴,文人雅士活跃于各个领域。
林散之作为官员,同时也是一位知名的文学家,他的创作受到了政治、社会环境的影响。
从林散之的创作风格来看,他的诗和书都体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才华横溢。
他的诗作以清新、流畅、含蓄而蕴含深思,语言简练却意味丰富,常常运用比喻、典故等修辞手法,通过表面的描写和意象的运用,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情感。
他的书则以文学才华和学识渊博为基础,以理论思考和文化思考为核心,通过对文学、历史、政治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和阐释,展示他卓越的学术水平和独特的见解。
从林散之的创作主题来看,他的诗和书都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内容,包括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对人生哲理的探索等。
他的诗歌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对山水、花草、鸟兽等物象的描绘和写意,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对自然的歌颂。
而他的书则更多地关注社会现象和人生哲理,通过对社会风气、人情世故、官场生活等方面的观察和思考,来剖析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弊端。
林散之的诗与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辅相成的关系。
他的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性而闻名于世,而他的书则以其深入的学术思考和广博的知识面而受到推崇。
他用诗歌表达内心的情感,用书籍传达学识的见解,既展示了他的艺术才华,又表达了他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林散之的诗和书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他丰富多彩的文化创作,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贡献。
林散之学书自序(之一)
![林散之学书自序(之一)](https://img.taocdn.com/s3/m/e7a8b8b2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8d.png)
林散之学书自序(之一)文/林散之图/晒墨宝黄宾虹篆书联余浅薄不文,学无成就,书法一道,何敢妄谈。
唯自孩时,即喜弄笔。
积其岁年,或有所得。
缀其经过,贡采览焉。
余八岁时,开始学艺,未有师承;十六岁从乡亲范培开先生学书。
先生授以唐碑,并授安吴执笔悬腕之法,心好习过。
弱冠后,复从含山张栗厂先生学诗古文辞,先生学贯古今,藏书甚富,与当代马通伯、姚仲实、陈澹然诸先生游,书学晋唐,于褚遂良、米海岳尤精至。
黄宾虹山水尝谓余曰:“学者于三十外,诗文书艺,皆宜明其途径,若驰骛浮名,害人不浅,一再延稽,不可救药,口传手授,是在真师,吾友黄宾虹,海内知名,可师也。
”余悚然聆之,遂于翌年负笈沪上,持张先生函求谒之。
黄先生不以余为不肖,谓曰:“君之书画,略具才气,不入时畦,唯用笔用墨之法,尚无所知,似从珂罗版摹拟而成,模糊凄迷,真意全亏。
”黄宾虹山水并示古人用笔用墨之道:“凡用笔有五种,曰锥画沙、曰印印泥、曰折钗股、曰屋漏痕、曰壁坼纹。
用墨有七种,曰积墨、曰宿墨、曰焦墨、曰破墨、曰浓墨、曰淡墨、曰渴墨。
”又曰:“古人重实处,尤重虚处;重黑处,尤重白处;所谓知白守黑,计白当黑,此理最微,君宜领会。
君之书法,实处多、虚处少,黑处见力量,白处欠功夫。
”余闻言,悚然大骇。
黄宾虹行草平时虽知计白当黑和知白守黑之语,视为具文,未明究竟。
今闻此语,恍然有悟。
即取所藏古今名碑佳帖,细心潜玩,都于黑处沉着,白处虚灵,黑白错综,以成其美。
始信黄先生之言,不吾欺也。
又日:“用笔有所禁忌:忌尖、忌滑、忌扁、忌轻、忌俗;宜留、宜圆、宜平、宜重、宜雅。
钉头、鼠尾、鹤膝、蜂腰皆病也。
褚遂良《倪宽赞》(局部)凡病可医,唯俗病难医。
医治有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书多,则积理富、气质换;游历广,则眼界明、胸襟扩,俗病或可去也。
古今大家,成就不同,要皆无病,肥瘦异制,各有专美。
人有所长,亦有所短,能避其所短而不犯,则善学矣,君其勉之。
”余复敬听之,遂自海上归,立志远游,挟一册一囊而作万里之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散之论书
论书二首
书法由来智慧根,应从深处悟心源。
天机泼出一池水,点滴皆成屋漏痕。
整整齐齐如算子,千秋人已笑书奴。
月中斜照疏林影,自在横斜力有馀。
又论书四首
天际乌云忽助我,一团墨气眼前来。
得了天机入了手,纵横涂抹似婴孩。
回首当年笔阵图,卫夫人去海天孤。
既笑古人又笑我,苍茫墨里太模糊。
始有法兮终无法,無法还从有法来。
千古大成真辣手,都能夺取上天才。
书法谁人似墨猪,垢衣赤脚一村夫。
横撑竖曳芦麻样,不古不今笑煞余。
论书六首
满纸披纷夸独能,春蛇秋蚓乱纵横。
强从此处看书法,闭着眼睛慢慢睁。
更羡创成新魏体,排行平扁独成名。
自夸除旧今时代,千古真传一脚蹬。
午夜磨砻实苦辛,墨池水涨自通神。
千秋饿隶犹成诮,何况戋戋吾辈人。
法乳相传有素因,蔡中郎后卫夫人。
却怜未识兰亭面,自诩山阴一脉真。
自谓平生眼尚青,层层魔障看分明。
莫言臣字真如刷,犹有天机一点灵。
狂草应从行楷入,伯英遗法到藏真。
锥沙自见笔中力,写出真灵泣鬼神。
论书绝句十三首
春来湖上坐坡陀,日日随人看水波。
风水相生浪自涌,文章皱起一天罗。
山之高兮水之深,芳草萋萋兮好鸟音。
我亦有诗出肝鬲,追随众响作春吟。
风林有力天然得,水净沙明画几圈。
狡狯平原具独解,沙锥深处悟真诠。
独能画我胸中竹,岂肯随人脚后尘。
既学古人又变古,天机流露出精神。
笔从曲处还求直,意到圆时觉更方。
此语我曾不自吝,搅翻池水便锺王。
欲学庖丁力解牛,功夫深浅在刚柔。
吾人用尽毛锥笔,未入三分即罢休。
以字为字本书奴,脱去町畦可论书。
流水落花风送雨,天机透出即功夫。
能於同处不求同,唯不能同斯大雄。
七子山阴谁独秀,龙门跳出是真龙。
立功立德各殊途,打破樊笼是丈夫。
竖子成名山鬼笑,风萧萧兮一木孤。
右军如龙北海象,龙象庄严百世名。
虿尾银钩真绝技,可怜青眚看难明。
学我者死叛我生,斯言北海镂心铭。
奈何世俗斤斤子,辜负芸窗十载灯。
千载斯人已陈迹,唯馀真理曜乾坤。
请看雨湿墙头处,月影参差照漏痕。
乾乾几案笔头奴,窗月娟娟冷笑余。
犹不甘心於寂莫,当门濡墨写桃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