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第五版课件第八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光电管
(2)光电二极管阵列
三. 仪器和方法
(1)光电管
涂光敏材料
光照 光敏材料 光强度大
产生电子
电压
产生电流 电流大
三. 仪器和方法
(2)光电二极管阵列
光照射
电容器 充电 电容器 放电
再次充电 测量周期
电容器充电的电量每个二极管检测到的光子 数目成正比光子数与光强度成正比。通过测量整 个波长范围内光强的变化就可得到吸收光谱。
四、显色反应和显色条件的选择
(3) 共存离子的干扰
可能存在的几种情况:
共 •本身有颜色 存 • 与显色剂反应生成有色物 离 • 与显色剂 子 • 与被测物 生成更稳定的有色物
消除的方法:
*
* *
加掩蔽剂
选择合适的显色反应条件 分离干扰离子
(掩蔽剂不与被测离子反应,本身及反应产物不影响测定)
四、显色反应和显色条件的选择 显色剂的种类 :
在max

单色光不纯
但 κ2=0
测量误差较小
二 . 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2)溶液本身引起的偏差
(1)若溶液浓度>0.01mol· L-1时,粒子 间的相互作用 (2)溶液以胶体、乳浊、悬浮状态存在 时,有反射、散射作用
二 . 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3)溶液内部的化学变化
包括离解、缔合、生成新物质、形成异构体
黄绿 黄 橙 红 紫红 紫 蓝 绿蓝 蓝绿
二 . 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2.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物质的颜色与光的关系 光谱示意 完全吸收 表观现象示意
复合光
完全透过
复合光 吸收黄色光
二 . 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KMnO4的颜色及吸收光谱
二 . 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及吸收曲线
A
制图(ci 为横坐标, Ai 为纵坐标) · · (2) 配制样品
Ax ·
Ax
相同条件
· ·
查图得出cx
cx
c
二 . 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5. 偏离Beer-Lanbert定律的原因
出现的现象: A与c偏离线性 在高浓度端, 工作曲线呈弯曲状。 产生原因:
c A
1) 单色光不纯
现有仪器无法获得纯单色光,只能获得小 范围的复合光。
二 . 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3)是物质的吸光能力的度量。同一吸收物 质在不同波长下的值不同。在λmax处的 max表 明了吸收物质最大限度的吸光能力,反映了测 定可能达到的最大灵敏度。 (4) max越大表明该物质的吸光能力越强, 用光度法测定该物质的灵敏度越高。 >105:超高灵敏; = (6~10)×104 :高灵敏; = 104~103 :中等灵敏; < 103 :不灵敏。
A = abc
- l gT % = A = abc
A、T% 、c 。
二 . 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6) 吸光系数的二种表示形式
A=abc A= bc
吸光系数a
摩尔吸光系数
浓度为1g· L-1的溶液,在 浓度为1mol· L-1的溶液, 某波长时,用1cm的比色 在某波长时,用1cm的比 意义 皿,所测得的吸光度 色皿,所测得的吸光度 L/g· cm L/ mol · cm
A c2 c1
信息:
λmax

(1)同一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程度不同; (2)每种物质都有一个最大吸收波长(λmax); (3)同一物质c不同时吸收曲线不同, λmax 不变; (4) λmax有特征性,可作为定性依据。
二 . 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3. 光吸收定律 Beer - Lanbert定律
A = κbc
A 0.19 4 -1 -1 ∴κ = = = 1 . 1 × 10 L • mol • cm cb 8.9 ×10 - 6 ×2
二 . 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4. 吸光度测定方法
(1) 配制一组浓度系 列的标准溶液(ci)
步骤
仪器测量
一组相应的吸 光度值(Ai) 工作曲线
仪器测量
分析有色、无色、浅色物
适用面广
溶液状态、均质固态样品
用于化学平衡等的研究
二 . 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1.可见光与颜色
阳光 复合光
连续光谱
棱镜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波长的光所组成
物质
不连续光谱
可见光区的划分 : λ/nm
400 450 500 550 600 650 760
二 . 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二 . 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5)也可以用透射光强度(透射率T%)表示
I T% 100% I0
T %的含义: 物质不吸收光
lgT % A
T% =100%
I=Io ,
物质吸收部分光, I<Io ,T%<100% T% ,物质的浓度 。
二 . 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A、T% 和c 的关系
-κ λ2cb
Io I o1 + I o2 I o1 + I o2 A总 = A1 + A2 = lg = lg = lg - κ λ1cb - κ λ2cb I I1 + I2 I o1 ×10 + I o2 ×10
二 . 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Io I o1 + I o2 I o1 + I o2 A总 = A1 + A2 = lg = lg = lg I I1 + I2 I o1 ×10-κ λ1cb + I o2 ×10-κ λ2cb
四、显色反应和显色条件的选择
2.显色反应的选择
(1)灵敏度高 (2) 选择性好 (3) 有色物组成恒定,化学性质稳定 (4) 显色剂在测定波长处无明显吸收 κ=104-105
对比度=λmax有色物 -λmax显色剂>60nm
四、显色反应和显色条件的选择
3.影响显色反应的因素
M + R MR (1) 显色剂用量 根据吸光度A与显色剂浓度cR的关系来确定
I0 A g k1b I
二 . 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Beer - Lanbert定律——光吸收定律
I0 A = lg I
A——吸光度 a——吸光系数 b——光程距离
= abc
Io ——入射光强度 I——透射光强度 c——浓度
A ∝ cb 当一束平行单色光通过溶液时,溶液的 吸光度 A与溶液的 c和 成正比。 当 b 一定时, A∝ cb , 可以定量
比色分析法
测定下限
10-5 ~ 10-6 mol·L-1 5% ~ 10%
分光光度法
10-5 ~ 10-8 mol·L-1
相对误差
2% ~ 5%
适用于分析半微量和微量的物质
一. 概述
方法的评价 快速、简便 显色 比色
灵敏度高:浓度下限达10-5~10-6 mol· L-1
准确度高:相对误差通常为2~5%,
二 . 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若入射光包含λ1和λ2二种波长光, 当照射试样后
Io
Io1 试 样 Io2 I2 I1 I
按光吸收定律: I o1 A1 = κ λ1cb = lg I1 I 1 = I o1 ×10-κλ1cb
A总 A1 A2
I 2 = I o2 ×10
I o2 A2 = κ λ2 cb = lg I2
讨论 :
当为纯单色光时, λ1=λ2
κλ1= κλ2
A总= κλ1bc
当单色光不纯时, λ =λ 1 2 A总∝ c
κλ1= κλ2
线性破坏
结论: 单色光纯度越差,线性越差
二 . 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减少单色光不纯引起偏差方法 ——— 在max处测量
例1=2 A2 A1 1 2 但 A1 》 A2 0
吸光光度法
华东理工大学分析化学教研组
一. 概述 吸光光度法:
基于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而建立的 分析方法。
分类:根据物质所吸收光的波长范围不同, 分为紫外、可见及红外分光光度法。 基本方法: 有色物质浓度 ~ 颜色深浅 ~ 吸收光程度 通过比较颜色深浅(吸收光程度),测 定物质的浓度。
一. 概述
方法分类和比较
* 光源 (钨灯、氢灯、氘灯)
基本要求 :
能发射紫外光区或可见光谱区的连续光谱; 足够的辐射强度、稳定性较好、使用寿命较长
常用的光源 :
可见光区: 钨灯 (辐射波长为320nm~2500nm)
紫外区: 氢灯、氘灯(辐射波长为185nm~400nm)
三. 仪器和方法
* 单色器 (棱镜或光栅)
作用 :
Lanbert 定律 : λ, c, T一定 A∝ 光程距离 (b) - dI = k1 I db - dI ∝ I db
b
Beer定律 : λ, b, T一定 A ∝ 物质的浓度c
I0 A g k2c 吸光度 I
dI k 1 db I I dI b I0 I k1 0 db
二 . 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I0 注意 : A = lg I = abc (1) 物质不吸光, I=Io , A=0
物质吸收部分光, I<Io, A>0 吸收光 , A , 物质浓度 。
(2) A具有加和性,A总=A1+A2+…… +An
(3)入射光的λ:可见光, 紫外光, 红外光 (4)光吸收定律的应用条件 稀溶液 入射光为单色光
使原物质浓度改变
吸光度值变化 产生偏离
22CrO4 + 2H +
例:
2Cr2 O7 + H 2O
(橙色)
(黄色)
7 4
κ Cr O2- >> κ CrO22
λmax=450nm
pH
, 平衡
移,
A总
三. 仪器和方法 分光光度法 : 仪器—分光光度计
基本组成:
光源 单色器 样品室 检测器
显示器
三. 仪器和方法
二 . 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例:
已知含[Fe2+]=500μg/L的溶液,当用邻二氮 杂菲为显色剂测定铁时,用2cm比色皿,在波长 508nm处测得吸光度A为0.19。请计算铁的摩尔吸 光系数。
-6 500 × 10 [Fe 2+ ] = = 8.9 ×10-6 m ol • L-1 55.85
解: Ar Fe 55.85g / mol
互补光的对应关系
光的互补:蓝黄
二 . 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物质的颜色 颜色 紫 蓝 绿蓝 蓝绿 绿 黄绿 黄 橙 红 吸收光 波长范围(nm) 400-450 450-480 480-490 490-500 500-560 560-580 580-600 600-650 650-750
互 补 色
利用不同波长入射光产生干涉条纹的衍射 角不同而将复合光分成单色光。
三. 仪器和方法
* 样品室
用于放置各种类型的吸收池(比色皿)和相 应的池架附件
比色皿: 石英池和玻璃池 比色皿厚度: 0.5, 1, 2, 3, …cm
三. 仪器和方法
* 检测器(光电管或光电倍增管) 作用:通过光电效应,使透过吸收池的光 信号变成可测的电信号的装置。 要求:对测定波长范围内的光有快速、 灵敏的响应,产生的光电流应与照射于 检测器上的光强度成正比。
Biblioteka Baidu
cR选择——引起A变化最小处的cR(即曲线平坦处)
四、显色反应和显色条件的选择
例:
(2) 显色溶液的pH值
pH=1.8~2.5 pH=4~8 pH=8~11.5 Fe(ssal)+ 紫红色 Fe(ssal)-2 橙红色 Fe(ssal) 3 3- 黄色
测定不同pH值下,显色溶液的吸光度A, 以A为纵坐标,pH为横坐标,制图。 选择曲线平坦处pH 显色时间和温度 由实验得出 溶剂 一般选择水作溶剂
将光源发射的复合光分解成单色光的 光学系统
组成 :
棱镜或光栅等色散元件及狭缝和透镜等
三. 仪器和方法
棱镜分光
入射狭缝:光源的光由此进入单色器 准光装置:透镜或反射镜使入射光成为平行光束 色散元件:将复合光分解成单色光 聚焦装置:将分光后的单色光聚焦至出口狭缝
(透镜或凹面镜)
三. 仪器和方法 光栅分光原理
无机显色剂 有机显色剂 生色基团:偶氮基、硫羰基、亚硝基等 助色基团:含胺基、羟基等
过氧化氢 钼酸铵 硫氰酸盐等
五. 测量条件的选择 1. 入射光波长的选择
2. 参比溶液的选择
3. 读数范围的选择
五. 测量条件的选择 1. 入射光波长的选择 : 一般选择最大吸收波长λmax
单位
二 . 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摩尔吸收系数κ的讨论
(1)在数值上等于c=1 mol · L-1、b=1cm时该溶 液在某一波长下的吸光度。是吸收物质在一定波 长和溶剂下的特征常数。 (2)不随c和b的改变而改变。在温度和波长等 条件一定时,仅与吸收物质本身的性质有关,
故可作为定性鉴定的参数。
三. 仪器和方法
*显示器
由检流计、数字显示、微机组 成的自动控制和结果处理系统
四、显色反应和显色条件的选择
1.显色剂作用 2. 显色反应的选择 3. 影响显色反应的因素
4. 显色剂的分类
四、显色反应和显色条件的选择
1.作用
无色或浅色 +显色剂 有色物 试样 配合反应 比色
显色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缩合反应 重氮化—偶氮化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