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1《孟子》二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孟子》二章
富贵不能淫
【教学目标】
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3.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重点】
1.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2.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难点】
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授课类型】讲授课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电子白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如何才能称为“大丈夫”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板书课题《富贵不能淫》)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对照原文和注释扫除语音障碍。(注意:断句、正音)
2.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四、小组合作交流并展示
1.小组代表展示。(形式:以学生解答为主,老师适时更正)
2.老师提出重点字词句,要求学生作答。
3.学生结合所讲再次翻译文章。
五、课文分析
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明确:(1)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乱我心;(2)贫贱不能移——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志向;(3)威武不能屈——威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
2.怎样才能成为“大丈夫”?
明确: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3.文章的写作特色。
(1)语言含蓄幽默,讽刺深刻尖锐。
(2)运用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和感染力。
4.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大丈夫”的标准,肯定也有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
示例: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5.在我国古代文化中,有精华亦有糟粕。请从本文中把这些糟粕找出来,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妻妾制度;三从四德;父母之命不可违。
六、总结收获
【板书设计】
富贵不能淫⎩⎪⎨⎪⎧⎭
⎪⎬⎪⎫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乱我心贫贱不能移——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志向威武不能屈——威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大丈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要点】
学生自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自读,帮助学生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延伸拓展,总结升华;比较阅读,把握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提示学生把握句中的停顿及重音。
多媒体显示: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学生大声朗读课文。
三、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进行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2.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这篇短论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归纳推理论证等论证方法。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进行类比,如罗列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如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等等。
3.你知道哪些名句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相同吗?请列出两句。
相关的名句有:①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②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③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⑤自强为天下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
4.请列举几例来证明这一道理。
明确:①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带领义军打进北京城,志得意满,终致失败,这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实写照。
②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将一只青蛙丢进沸水中,青蛙奋力一蹦就跳出来了。将青蛙放入温和的水中,青蛙乐于待在其中,给水加热,随着温度渐升渐高,青蛙慢慢适应,最后竟被煮死了。这也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写照。
③《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也诠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5.学生齐背课文。
四、总结升华
提问: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学生讨论,成果展示:
孟子在文中所说的两个问题,在今天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强调人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担当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优哉游哉、贪安图乐自然也增长不了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另一方面,他指出人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在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了。(才能从奋斗中来)二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孟子指出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于一个国家极为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一思想具有深远的意义,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佞幸弄权,沉湎安乐,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五、把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逻辑性和文采
1.逻辑性——层层深入的论证特色。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与此相似的“是人”,从个别到一般,阐述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出来的道理;接下来从个人推论到治国,最后归结出全文论点。作者论述的逻辑思路外化为一种“层进式”结构。
2.品味散文的语言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