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学重点zs
土地资源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壤:土壤,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它是在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成土年龄等诸因子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独立历史自然体。
3.土地资源的概念(1)资源——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的一切资料。
《辞海》定义为“资财的来源。
”(2)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4.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1、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2、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5.土地的属性(书本):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权籍属性资源属性: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的再生性和非再生性、多用途性。
资产属性:供给的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个体的异质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值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流通的特殊性。
生态属性:支撑功能、养育功能、净化功能6.我国是世界上土地资源丰富、土地总面积较大的国家之一我国土地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土地的7.2%,居世界各国第三位耕地总量占世界耕地9.5%,居世界各国第四位林地总量占世界林地5.5%,居世界第五位牧草地总量占世界牧草地7.8%,居世界第二位7.我国是土地资源相对紧缺、人地矛盾比较突出的国家人均土地0.784公顷,为世界人均的1/3人均耕地0.10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45%人均林地0.18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26%人均牧草地0.217公顷,为世界人均的37%8.土地资源学的概念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应用基础理论的科学。
9.土地资源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土地资源学在学科中的地位(2)土地资源学与土地学科的关系10.土地资源学研究的目的、内容研究目的:寻求解决人类所面临土地资源问题的途径研究内容: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2)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3)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的研究——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4)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6)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1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特点(1)综合性和多学科性(2)关联性与复杂性(3)现实性和预测性(4)区域性和全局性12新中国成立后土地资源研究工作大致可分为哪几个时期?各时期的特点?第一个时期:50年代初期财政部的查田定产工作。
土地资源学重点归纳
Importance for Aki——土地资源学[Simple] 名词解释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同时扩大土地的利用空间和利用深度,充分发挥土地在生产生活中作用的过程。
由于自然因素不良或人为利用不合理的影响,引起的土地生产率的下降或是不良面积的扩大。
破坏的土地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回复可供利用的状态。
综合治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身缠生活条件及生态环境的过程。
正常生长时,便成为盐渍土。
地下水临界深度=毛管水上升高度+作物主要根系活动层深度以动态平衡的观点与理论,对某一地区某一时间对水分和盐分数量上的分析生裂变,影响了作物的产量、品质,危害人类健康。
11.冲洗定额单位面积使计划图岩层盐分降至作物正常生长时所需要的冲洗水量成土条件和土壤属性的统一,来分析整个成土过程各个发育阶段的主要矛盾,以及相互转化的条件和量变到质变的关系。
填空恶化、非农用地占用。
质地土地构型地下水矿化度农业技术措施 4. 盐渍土的形成条件:地下水位高、蒸发量大、有盐分来源、地形地貌、人为因素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半温润季风区的水盐平衡类型、半干旱干旱内陆地区的水盐平衡类型、干旱半干旱高寒区的水盐平衡类型根据平衡的状态或产生的原因进入项=排除项稳定补偿型、进入项>排出项不稳定正向积盐型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地区的范围土体水盐平衡地块大区域或大溶域土属土种变种草甸盐土沼泽盐土洪积盐土残积盐土碱化盐土草原碱土龟裂碱土生物措施化学措施农业技术措施淤灌措施灌溉措施冲洗措施生物措施盐分含量高低盐碱类型土壤的质地内因:作物种类生理阶段生理特性耕作措施含水量变化肥力水平变化客土改良覆盖种子处理粮积鱼田农盐结合腐植酸白色污染废渣有机污染植被因素母质因素地形因素因土灌溉合理施肥生物措施因土种植其他农业措施油气开采道路建设城市建设电厂砖瓦厂 20. 复垦模式:回填平整土地填鱼塘50-70平米至少三次。
具体视情况定闲散地的开发浅海滩涂的开发农业利用比较低的土地建设用地的开发问答特点:1.土地退化类型多 2、发生的地区比较广泛3.发生速度快,程度较重意义:遏制土地退化人口不断发展的需要土地占补平衡需要(1)发生剖面构造盐土表层有积盐层。
土地资源学重点知识
目录《土地资源学》平时作业问题一:简述人类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的关系,并以你家乡的土地资源调查为例,论述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工作程序。
1.人类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的关系土地资源对人类是至关重要的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的劳动资料,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是不能出让的存在条件和再生产条件。
第一,土地,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就像人需要空气、水、阳光一样重要。
土地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基础性的物质条件,人类从土地中得到赖以生存的衣食住行的基本条件。
特别是,当其他条件一定时,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等决定着土地的人口负载量和人们平均生活的质量。
如果人类能正确、科学地开发、利用、改造、保护土地,使人与土地正确结合,保持恰当的配比,就能在利用土地、取得土地产品和利用土地的过程中,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土地。
充足的、优质的、合理分布的土地是顺利发展国民经济的必备条件之一。
对于非农业行业,土地是当作基地,当作场所,当作空间的操作基础来发生作用的。
在工业、建筑业、交通行业中,土地是作为地基使用的。
土地数量、质量、位置直接影响着这些行业的生产及效益。
另外一些行业,如采矿、水力发电、地热利用、航运等,土地不仅具有地基作用,而且更是被当作生产原料、运力、生产工具,从而在位置、数量、质量上都受到严格限制。
而在旅游业中,自然界的特殊风光、景观是旅游地的先决条件,其土地是一种特殊的资源。
农业生产对土地的要求更甚于其他产业。
在农业生产中,土地不仅是劳动对象,而且本身又是最好最重要的劳动资料,没有土地就没有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对土地的需求表现在需要面积广大的土地,否则就不可能生产出足够数量的满足人类需求的农产品。
可见,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可资利用的土地资源,为人类的栖息、繁衍、生活、生产等活动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也向人类提出了因地制宜、充分而合理地利用不同位置、不同质量的土地,以取得更大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任务。
土地资源学重点
一、填空题(20分;2分×10)1.土地的自然属性?P4资源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2.影响土地资源的主要气候因素?光照资源(太阳辐射)热量资源(温度)降水资源风力资源3.我国光照强度的表示方法?在我国,一般多以日照时数表示。
4.土地类型地带性分布规律的表现?纬向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垂直地带性5.土地持续利用的原则?P211保持和加强生产/服务(生产性);减少生产风险程度(稳定性);保护土地资源的潜力和防止土壤与水质的退化(保护性);具有经济活力(可行性);社会可以承受(可承受性)。
6.土地具有哪些生态功能?A答案:净化功能;将太阳能转化为有机能的功能;承载功能;养育功能;交换功能B答案:支撑功能、净化功能、养育功能7.海拔高度对土地特性的影响?海拔高度对土地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水热条件再分布方面。
(拔高度对土地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候条件的再分配)——百度8.地表岩石的分类?地表岩可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3大类。
9.一般农作物的最佳耕层厚度?20cm左右10.土地评价的类型?按评价的途径分:直接评价、间接评价;按评价性质分:定性评价、定量评价;按评价目标和内容分:单项性评价、综合性评价11.土地资源评价的依据?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土地资源的适宜性;土地资源的限制性12.确保人类粮食需要的最根本途径?一是扩大粮食种植面积;二是提高单位耕地的产量。
13.联合国粮农组织《土地评价纲要》分类系统?FAO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分四级,即纲、级、亚级、单元。
14.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主要依据?土地资源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土地资源生产力的高低。
(利用?资源?不确定)15.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分级?我国的土地分级系统采用地方、限区、相作为基本的土地分级单位16.土地资源调查外业调绘前的准备工作?路线勘察、制作工作分类系统、室内预测二、名词解释(20分;4分×5)土地类型:广义:是指对土地进行分类学研究,它包括土地分级及在此基础上的土地类群归并,此外还包括研究土地类型的结构和动态演替机制和规律等。
土地资源学期末复习重点
如何理解土地资源的特性?资源特性①生产性②区域性③动态性与可更新性④多功能性:生产功能,环境功能,承载功能,空间功能⑤有限性⑥不可替代性。
资产特性:①商品特性②产权特性③增值特性④不动产特性简述土地土地资源的关系土地是指我们所研究的客观对象的总称,土地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土地资源则是从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阐述其具体含义,土地和土地资源的概念,从外延上讲,土地的范畴比土地资源更广,而土地资源的内容比土地更具体。
海拔高度对土地资源特性的影响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下降;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降水量增加;随着增加,积温减少;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人类活动的影响强度减小水文条件对城市土地利用的规律水文因素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具体影响和作用,主要反映在城市分布位置、用地布置、市政工程建设以及环境景观、地基稳定性等方面地表水对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作用与影响径流对地貌类型的形成(地表形态)都具有显著作用;径流产生的母质对土壤性质(质地、肥力等)具有显著作用;地表水的丰缺状况与农业灌溉用水以及干旱洪涝灾害、城镇建设与选址等关系密切。
地下水对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作用与影响地面坡度对土地特性及其利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侵蚀,农田基本建设交通运输灌溉机耕条件以及建筑工程投资等。
土地自然区位土地的自然区位包含着土地位置上地貌、地质、水文、气候等自然要素的组合特征和该土地位置与周围陆地、山川、河湖、海洋等自然环境的空间位置关系两层涵义。
土地类型的数量结构指某个区域各种土地类型组成的比例关系表示方法有面积比、频率比、分异度、多样性和优势度等。
土地评价与土地资源评价的含义基本相同,是指为了一定目的,在一定的用途条件下,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
土地评价的特点必须有特定目的;必须针对一定土地用途;评价必须针对一定时期;评价要充分考虑当地自然社会经济条件,要进行多因素分析;评价结果能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8土地评价的目的:①为土地利用规划服务②为估计土地利用和经营好坏服务③为土地交易服务④为土地税收服务⑤为土地管理服务土地资源的利用发展利用进程①原始型土地资源利用类型②自给型③商品型④可持续型9我国现阶段进行土地整理的现实意义:现状:目前,我国土地利用中普遍存在着散、乱、杂等现象,存在着盲目求大、上规模的陋习,土地浪费问题严重;意义:1.推进土地整理是我国土地国情的客观要求2.推进土地整理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主要途径3.推进土地整理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
土地资源学重点缩印版
土地资源学重点1.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物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因此,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3.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关系:土地的概念包含了一切类型的土地,而土地资源是从土地所具有的的资源利用价值来阐述。
4.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5.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6.土地生产力按其性质可分为自然生产力和劳动生产力,从时间上又分为现实生产力和潜在生产力(填空题)7.影响土地资源的气候要素特征如何表征?(1)太阳辐射:光照强度(简称照度)、光照长度(简称日长)、光照质量(2)热量资源:温度,积温,无霜期、生长期与多年极端低温平均值(3)降水8.日平均气温10°C是多数植物活跃生长的温度,故又称为活动温度。
9.活动积温:一年内活动积温的总和。
10.分析地形地貌对区域土地资源特征的影响。
(1)海拔高度对区域土地资源特征的影响:海拔高度对土地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水热条件再分布方面。
首先,气温随还把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在一定范围内,降水量也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多。
同时随着海拔的升高,积温减少,生长期缩短,引起作物的适种性不同。
海拔高度对人类活动也有制约,海拔高度上升,自然环境恶化的可能性加大,人类的活动减少。
(2)坡度对区域土地资源特征的影响:坡度越陡,土壤侵蚀作用越强,水土流失量在一定条件下增多;坡度越缓,对于农田水利化与机械化越有利,同时地势平坦,排水良好,工程土方量少,可节省开发投资。
(3)地貌类型对区域土地资源特征的影响: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地集中连片,有利于发展农垦、机耕和灌溉,成为种植业发展的主要基地,而山地丘陵地区,地势起伏不平,土地类型变化复杂,土地利用方式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土地资源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1. 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壌、水文、地形、地质、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 土壤:土壤,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它是在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成土年龄等诸因子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独立历史自然体。
3. 土地资源的概念(1 )资源——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的一切资料。
《辞海》定义为“资财的来源。
”(2) 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4. 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1、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2、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5. 土地的属性(书本):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权籍属性资源属性: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的再生性和非再生性、多用途性。
资产属性:供给的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个体的异质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值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流通的特殊性。
生态属性:支撑功能、养育功能、净化功能6. 我国是世界上土地资源丰富、土地总面积较大的国家之一我国土地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土地的7.2% ,居世界各国第三位耕地总虽占世界耕地9.5%,居世界各国第四位林地总屋占世界林地5.5% ,居世界第五位牧草地总虽占世界牧草地7.8% ,居世界第二位7. 我国是土地资源相对紧缺、人地矛盾比较突出的国家人均土地0.784公顷,为世界人均的1/3人均耕地0.10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45%人均林地0.18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26%人均牧草地0.217公顷,为世界人均的37%8. 土地资源学的概念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应用基础理论的科学。
9. 土地资源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 )土地资源学在学科中的地位(2)土地资源学与土地学科的关系10. 土地资源学研究的目的、内容研究目的:寻求解决人类所面临土地资源问题的途径研究内容:1 )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2)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3)土地资源的数虽和质量特征的研究——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4)人与土地的定虽关系研究——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6)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11.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特点(1) 综合性和多学科性(2) 关联性与复杂性(3) 现实性和预测性(4) 区域性和全局性12新中国成立后土地资源研究工作大致可分为哪几个时期?各时期的特点?第一个时期:50年代初期财政部的查田定产工作。
土地资源学复习重点和答案
土地资源学第一章绪论1.土地与土壤、国土、景观的区别与联系(1)土地与土壤.土壤只能够产生植物收获的陆地疏松表层.①从相互关系上看.土地包含土壤②从本质特征上看.土地的本质特征是生产力.土壤的本质特征是肥力③从形态结构上看.土壤只是其地表层的一部分.土地是由地上层的近地面气候、地表层的生物圈和土壤圈以及地下层的地下水和岩石圈组成的立体垂直体。
(2)土地与国土国土是指一个国家所管辖的地球上的某一部分空间.即由一国主权所管辖的地域空间.广义包括一国陆地、河流、湖泊、内海和领海以及它们的下层和上空.还包括大陆架等。
国土是比土地更广泛的概念(3)土地与景观景观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质所构成的综合体表现。
①从属关系上.景观是土地的一部分②从内涵上.土地概念强调除自然属性外.更侧重于其经济社会属性;景观概念则代表了一种较为精细的尺度含义.更强调景观攻擂人欣赏的美学价值和景观作为复杂生命组织整体的生态价值及其带给人类的长期效益。
③景观具有异质性.与以均质型地块单元为基础的土地概念有本质区别。
2.土地资源的概念在当前或可预见将来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3.土地的属性(1)自然属性①生产性②整体性③面积有限性④位置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⑤时间变化性⑥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⑦多用途性(2)经济社会属性(3个)①土地的社会性②土地的资产性a供给的稀缺性b位置的固定性和个体的异质性c使用的永久性和增值性d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e流通的特殊性③土地的权籍性a地权.土地所有权为核心的土地财产权的总和b地籍.记载土地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属和用途等基本情况的簿册。
地籍的核心是权属.是调处土地争执、恢复界址、确认地权的依据。
构成土地的三大基本要素.土地的数量、质量和权籍4.土地功能(8个)①养育功能.土地的本质属性是具有生产力②支撑功能.人类一切活动都附着于土地③资源功能.土地是一种综合的自然资源④资产功能.土地具有增值性.是重要的不动产投资对象⑤环境净化功能a.进入土地的污染物质在土体中通过扩散、分解等作用逐步降低污染物浓度.减少毒性。
土地资源学重点zs
1.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形成与演变规律、分类与分布特征、数量与质量评价,以及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与管理等问题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3.土地资源: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的时间内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4.光照强度:简称照度,是指正常人眼对0 .4---0.7um可见光的平均感觉程度。
5.光照长度:简称日长,是指一个地区从日出至日落之间可能日照的时数。
6.光照质量:是指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的对比。
7.积温:是指日均温度的累积,大于等于10℃的积温,对农业生产而言,积温大小可以显著的影响作物的适种性及其熟度。
8.无霜期:指每年的终霜期和初霜期之间的无霜天数。
9.农耕期:平均气温≥0℃始现期和终现期一般代表田间耕作起始和结束的时间,其持续期即为农耕期。
10.地球化学条件:与土地资源利用相关的化学元素的迁移、集聚导致的化学元素的多或少的存在状态。
11.耕层:土壤表层经耕作熟化的土层。
12.耕作层:植物根系发育所能伸展的厚度。
13.土地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
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
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制体现形式。
14.土地使用制度:是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5.土地自然生产潜力:是指充分考虑气候、土壤、地形、水文地质等全部自然要素对植物产量影响后得到的土地生产潜力。
16.土地经济生产力:在土地自然生产潜力的基础上,由人工控制因素对植物产量的影响而得到的植物第一性生产力。
17.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人们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入资本和劳动,而达到一定限度时,其增加收益就会递减,这一现象称为~。
《土地资源学》考试重点
《土地资源学》考试重点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考试题型:名词解释、填空、简答、辨析、论述第一章绪论1土地、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全部土地,或指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全部土地。
土地资源学:是以土地资源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研究土地资源的分类、数量与质量性质及其时空变异规律的一门科学。
2辨析土地与景观、环境的区别与联系景观指土地的具体一部分,与土地存在外延上从属关系;土地侧重于社会经济属性,景观强调其美学、生态价值及长期效益;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它们以实体或非实体形式存在。
景观是指构成人类环境的实体部分。
土地和土壤土地和土壤不同,土壤是土地的构成部分中诸多自然因素的一种。
土地与国土国土是指一个国家主权管辖的地域空间的总称:领土、领空、领海。
土地的概念要狭窄一些,海洋不包括在土地范围之内。
土地是一个学术上的概念,国土是一个政治概念,二者是在不同层面上作出的不同定义。
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关系土地是我们所研究的客观对象的总称,它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而土地资源则是从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阐述其具体涵义,它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一种什么样的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的范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正在不断扩大。
3土地的特性1)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有限性、不可代替性、多功能性2)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不动产特性、增值特性4、土地的含义:①土地是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②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③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④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土地资源学重点归纳
土地资源学重点归纳ImportanceforAki——土地资源学第一章绪论土地科学以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以土地类型、质量、数量、空间分布和供求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土地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土地利用和保护、土地整治与管理及其发展变化的一门科学。
土地资源学(TheDicipineofLandReource)研究土地资源的形成和演变规律有、分类与分布特征、数量和质量评价,以及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和管理等问题的一门综合学科。
土地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构成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利用的结果,因此,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资源指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全部土地。
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①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
②土地资源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土地资源研究的内容①土地资源学理论基础研究(土地、土地资源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性研究;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以及土地资源的形成很演化规律研究)②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③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研究)④土地生产潜力和土地人口承载力(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⑤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⑥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土地资源学研究方法①系统分析法②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③现代信息技术应用(RS、GIS、GPS)④社会经济分析法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土地资源气候特征分析气候要素地球表面直接产生水、热交换的大气层的各种统计状态(如积温、降水等)和物理过程(如升温、蒸发、焚风等)。
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太阳辐射由太阳发射的电磁短波辐射,是地球表面土地生态系统中一切过程的能量基础。
土地资源学考点提纲
土地资源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一、土地、土地资源的概念①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业也包含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②土地资源: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二、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具体见课本8-10页)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①土地、土地资源的科学内涵及基本特性研究;②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的研究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①区域土地利用优化模式研究;②区域土地资源的综合开发6、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三、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答: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有两个:1)、土地的资源特性:(1)生产性(2)区域型(3)动态性(4)可更新性(5)多功能性(6)有限性(7)不可替代性2).土地的资产特性:(1)商品特性(2)产权特性(3)增值特性(4)不动产特性四、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前景和方向A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求(1)土地资源调查与监测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2)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性研究(3)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研究(4)生态脆弱区土地资源保护和开发B提高对土地资源学科的认识水平(1)基础理论研究(2)土地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体系(3)学科规范化问题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1.研究和评价区域土地资源特征应考虑哪些因素?应从哪些指标去研究?(以广东省为例分析)包含以下六个部分:(1)气候要素特征分析: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光——太阳辐射(衡量指标有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光照质量);温——热量(衡量指标主要有温度、积温、无霜期、生长期与多年极端低温平均值);水——降水(2)地学要素特征分析:地形、地貌、地质对区域土地资源特征的影响规律;地质条件分析。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第一篇: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球表面某一区域,它的性质包括这一区域之上和其下组成生物圈的气候、土壤、地形、地质、水文、动植物的特性以及人类过去和当前的活动结果,它的性质对土地当前和未来的利用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土地的认识:1、土地是综合体2、土地是自然和经济的产物3、土地是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4、土地是一个立体的三维空间实体5、土地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6、土地不同于土壤2、土壤的概念:土壤是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输送表层土壤于土地的区别:1、从相互关系上看;土壤仅仅是土地的一个组成要素,即土地包括土壤2、从本质特征上看;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而土地的本质特征是生产力3从形态结构上看,土壤是处在地球风化壳的疏松表层,可以划分为A、B、C等发生层次。
而土地是由地上层的近地面气候(大气圈)、地表层的生物圈和土壤圈以及地下层的水圈和岩石圈组成的立体垂直剖面,土壤只是其地表层的一部分,二者在形态结构上相差甚远。
3、景观的概念:景观是由各个在生态上和发生上共轭的,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的最简单的地域单元所组成复杂地域系统,并且是各要素相互作用的自然地理过程总体4土地和国土的区别:所谓国土系归某一个国家管辖的地球上的某一部分空间,即受一国主权管辖的地域空间,广义包括一国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和他们的下层、上空,还包括大陆架等。
由此可见,国土是比土地更为广泛的概念。
5、土地的分层;分为三层;地下层,地表层,地上层6、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资源是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7、土地有哪几种属性: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权籍属性8、土地的资源属性有哪些基本特征:1、整体性2、生产性3、面积的有限性4、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的差异性5、时间变化性6、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7、多用途性9、土地的资产属性具有哪些基本特征;1、供给的稀缺性2、位置的固定性3、个体的异质性4、使用的永久性与增值性5、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6、流通的特殊性10、地产供给稀缺指的是什么;主要是指在某一地区、某种用途的地产供不应求,形成了稀缺的经济资源,造成供求上不同程度的矛盾11、土地的生态功能:1、支撑功能2、养育功能3、净化功能12、土地的三大基本要素:土地的数量、质量、权籍13、土地的权籍属性包括什么?:地权和地籍14、地籍的概念:地籍即土地的“户籍”,是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属和用途等基本情况的簿册15、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1、土地资源学的综合性技术方法2、土地资源学研究的专门化技术1、土地资源组成的自然要素:土地资源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的气候、地质、、地貌、土壤、水文、生物等自然要素组成、同时又时刻受到社会经济条件影响的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资源学重点
第一章1。
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填空、选择、比较)2。
土地的含义(简答):①土地是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②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③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④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3。
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全部土地,或指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全部土地。
(选择、填空)4.土地的特性5。
与土地易混淆的几个概念(辨析)(1)土地与景观、环境的区别与联系景观指土地的具体一部分,与土地存在外延上从属关系;土地侧重于社会经济属性,景观强调其美学、生态价值及长期效益;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它们以实体或非实体形式存在。
景观是指构成人类环境的实体部分。
(2)土地和土壤土地和土壤不同,土壤是土地的构成部分中诸多自然因素的一种.(3)土地与国土国土是指一个国家主权管辖的地域空间的总称:领土、领空、领海。
土地的概念要狭窄一些,海洋不包括在土地范围之内。
土地是一个学术上的概念,国土是一个政治概念,二者是在不同层面上作出的不同定义。
6。
土地资源学是以土地资源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研究土地资源的分类、数量与质量性质及其时空变异规律的一门科学。
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综合了气象学、土壤学、技术科学等学科的有关知识;其次,它也是一门基础学科。
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是土地科学的理论基础,为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土地利用是目的,是为了持续发展生产并持续获取需要的各类产品;土地管理是国家为达到土地利用目标而采取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综合管理措施的手段。
7。
有关土地资源学的理论(知道、含义了解、填空)(1)土地资源伦理观-—是指土地资源学研究的基本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它应反映出在对待土地资源上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2)土地资源系统理论——系统理论和系统论的方法是认识土地资源的重要理论支持,土地资源作为一个系统,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全球的土地资源都是一个范围不同的大系统.(3)土地资源过程理论——土地资源和其它事物一样,土地资源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必然是自然而来又自然而去,是不可能永恒存在的。
土地资源学重点
土地资源学重点第一篇:土地资源学重点土地资源学考试复习重点1、土地是由土壤、气候、地形、岩石、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有其自身形成、发展和演变规律。
2土地的基本特性:(1)土地的资源属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2)土地的资产属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3、土地资源的气候要素特征分析: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三个方面。
4、土地资源质量调查的内容:(1)土地资源自然属性调查,气候调查、地形地貌调查、水资源调查、土壤调查、植被调查(2)社会经济因素调查,社会经济状况调查、土地生产力和收益调查。
5、外业调绘:路线调查、制定工作分类系统、室内预判、调绘阶段、补测、样区调绘验证。
6、土地资源评价概念:又可称土地评价,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用途条件下,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
也包括对土地的各种自然构成要素以及与土地利用有关的社会经济状况的综合评定。
7、土地资源评价特点:必须有特定的目的、必须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评价必须针对一定的时期、必须全面分析评定、必须直接用于生产实践。
8、土地自然适宜性分类:土地适宜性纲、土地适宜性级、土地适宜性亚级、土地适宜性单元。
9计算题P145.10、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的内涵:(1)生物生理特征的人口承载量,它是把人均事物消费水平压缩到只能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的最低水平时,所估算的区域土地最大可供养的人口数;(2)基于实现条件的人口承载量,它根据现有食物消费水平,参照可以预见的生活标准、生产力水平和土地资源消长状况,以估算未来某一时段所能供养的最大人口规模;(3)土地资源的极限人口承载量,它是在假设影响土地生产力的自然因素处于最优状态,资源管理近乎尽善尽美的理想情况下,土地的食物产出所能供给的最大人口限度。
11、中国的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对策P178—P187。
土资课后复习重点(参考).doc
1.土地、土地资源的概念和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也包含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P5(1)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2)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2.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P83.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前景和方向P21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求(1)土资调查与监测的技术服务体系(2)资源优化配置(3)土地利用动态监测(4)生态脆弱区土地资源保护和开发提高对土地资源学科的认识水平(1)基础理论研究(2)土地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体系(3)学科规范化问题4.气候要素和地学要素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影响有哪些不同?气候主要从宏观尺度影响土地资源条件和土地利用分区,即由于光、温、水条件的差异, 或根据热量区的划分,决定了我国东西、南北两大系列的土地资源地带性分布规律,以及全国的土地利用分区。
地学因素是一种区域性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水文地质条件、地质构造、岩性等。
地学因素使区域内的光、温、水、土四大要素在大的气候规律控制卜.进行重新的组合分配,而产生了不同的土地资源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是分析局部地区土地资源特征的主导因素。
5.研究和评价区域土地资源特征应考虑哪些因素?应从哪些指标去研究?1.土壤肥力——反映土壤肥沃程度2.土壤水分状况——反映土壤供水能力3.土壤的适宜性6.解释土地类型、土地资源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利用结构。
土地类型,由于土地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变异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在不同地域空间内具有不同的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将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划分为一种类型组合,即土地类型。
最全面土地资源学重点知识点2021
第一章绪论1. 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 土壤:土壤,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它是在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成土年龄等诸因子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独立历史自然体。
3. 土地资源的概念(1)资源——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的一切资料。
《辞海》定义为“资财的来源。
”(2 )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4. 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1、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2 、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5. 土地的属性(书本):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权籍属性资源属性: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的再生性和非再生性、多用途性。
资产属性:供给的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个体的异质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值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流通的特殊性。
生态属性:支撑功能、养育功能、净化功能6. 我国是世界上土地资源丰富、土地总面积较大的国家之一我国土地总面积960 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土地的7.2% ,居世界各国第三位耕地总量占世界耕地9.5%, 居世界各国第四位林地总量占世界林地 5.5% ,居世界第五位牧草地总量占世界牧草地7.8% ,居世界第二位7. 我国是土地资源相对紧缺、人地矛盾比较突出的国家人均土地公顷,为世界人均的0.784 1/3人均耕地公顷,为世界人均的0.106 45%人均林地公顷,为世界人均的0.186 26%人均牧草地0.217 公顷,为世界人均的37%8. 土地资源学的概念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应用基础理论的科学。
9. 土地资源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土地资源学在学科中的地位(2)土地资源学与土地学科的关系10. 土地资源学研究的目的、内容研究目的:寻求解决人类所面临土地资源问题的途径研究内容:1 )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2 )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3 )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的研究——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4 )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5 )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6 )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11.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特点(1)综合性和多学科性(2)关联性与复杂性(3)现实性和预测性(4)区域性和全局性新中国成立后土地资源研究工作大致可分为哪几个时期?各时期的特点?12第一个时期:50 年代初期财政部的查田定产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形成与演变规律、分类与分布特征、数量与质量评价,以及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与管理等问题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3.土地资源: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的时间内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4.光照强度:简称照度,是指正常人眼对0 .4---0.7um可见光的平均感觉程度。
5.光照长度:简称日长,是指一个地区从日出至日落之间可能日照的时数。
6.光照质量:是指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的对比。
7.积温:是指日均温度的累积,大于等于10℃的积温,对农业生产而言,积温大小可以显著的影响作物的适种性及其熟度。
8.无霜期:指每年的终霜期和初霜期之间的无霜天数。
9.农耕期:平均气温≥0℃始现期和终现期一般代表田间耕作起始和结束的时间,其持续期即为农耕期。
10.地球化学条件:与土地资源利用相关的化学元素的迁移、集聚导致的化学元素的多或少的存在状态。
11.耕层:土壤表层经耕作熟化的土层。
12.耕作层:植物根系发育所能伸展的厚度。
13.土地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
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
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制体现形式。
14.土地使用制度:是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5.土地自然生产潜力:是指充分考虑气候、土壤、地形、水文地质等全部自然要素对植物产量影响后得到的土地生产潜力。
16.土地经济生产力:在土地自然生产潜力的基础上,由人工控制因素对植物产量的影响而得到的植物第一性生产力。
17.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人们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入资本和劳动,而达到一定限度时,其增加收益就会递减,这一现象称为~。
18.土地类型:由于土地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差异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在不同的地域空间上内具有不同的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将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特性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化分为一种类型组合。
19.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
20.土地利用类型:指的是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资源单元。
21.土地利用结构:指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之间在数量上的对比关系和空间上的相互位置关系形成的格局,以及权属上的所属关系的总和。
22.土地利用类型分类的依据主要是土地的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点等因素。
23.土地资源调查主要包括对土地类型、数量、质量、权属、分布及利用现状等内容调查。
24.土地资源质量:是土地资源相对特定用途下表现出的效果优良程度。
2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是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及不同的投入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能够供养的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26.农业生态区法(AZE):根据比例尺大小将地面划为一些在农业生产条件,气候和土壤都相对一致的生态单元,按生态单元为单位分别采用动态模拟模型计算土地生产潜力,在此基础上加入人均消耗计算,以行政单位为统计单元算出一定行政区域内的人口承载能力。
27.粮食安全:只有在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的粮食,来满足其健康和积极生活的膳食需求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
28.粮食安全的决定因素:耕地数量、耕地质量29.由于受季节、纬度、海拔高度及云量等的影响,我国的太阳辐射总量差异较大,低纬度地区的太阳辐射总量一般略高于高纬度地区,高原地区高于平原地区,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而产生的昼夜和四季的变化,导致太阳总辐射量呈现出明显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30.矿化度小于1g/L的淡水可以引用和灌溉,1~3g/L可以勉强引用及及阶段性灌溉;大于3g/L不能引用及灌溉。
31.土地资源评价:又可称为土地评价,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特定的用途条件下,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
32.土地自然适宜性:指某种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对一定地区土地的自然条件的综合适宜程度。
33.比配:指将土地利用方式所必须具备的土地条件和评价对象的土地性状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与适宜性程度估算相结合的过程。
34.特殊土地适宜性:又称土宜,是指某一地区的土地资源条件对某些植物不仅具有生理和生态的高度适宜性,而且对该类植物的产品经济特性有着特殊的适宜性,表现出与其他地方的同类产品所不同的特有品质。
35.土地资源生产潜力:一定自然条件或一定社会条件下,土地生产对人类有用的生物产品或经济产品的潜在能力。
36.土地经济评价:采用一定的经济可比指标对土地的投入、产出的经济效果进行评定的过程称为土地经济评价。
37.土地利用系统: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土地利用单元,构成一个土地利用系统。
38.土地生态系统概念:是指土地的组成要素(地貌、气候、土壤、水文、植被、动物等)之间以及与人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构成的统一体。
生物因子与非生物因子之间,通过自然界的四大循环即大气循环、水循环、地质循环和生物循环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即土地生态系统。
39.土地健康:是土地生态系统的综合特征,它具有活力、稳定和自我恢复的能力。
40.生态平衡:土地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生物种类的组成,各个种群的数量比例以及能流和物流都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状态41.良性循环:一是土地生态系统的光能利用率和动物的能量转化率持续稳定提高;二是系统输出的能量(产品)与投入物质能量间的比率持续稳定提高,土地生态系统结构稳定地不断得到提高。
42.土地生态恢复:是相对于土地的非健康状况而言的,即恢复土地生态系统合理的结构、高效的功能和协调的关系。
土地退化: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次生盐渍化、土地污染43.水土流失:土壤侵蚀,加速土地资源贫瘠化,使江河、湖泊淤塞严重,洪涝灾害频繁发生。
44..土地沙漠化:由于风蚀,水蚀地面物质中的细粒部分,植物营养物质丧失,颗粒粗化影响:1致土壤性质恶化,生产力下降,养分含量下降。
2.吞噬可利用牧地,农地,人利用地萎缩3.生态系统恶化45..土地次生盐渍化:原来非盐渍化土地,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盐分离子含量多,因不合理的灌溉致使盐分离子在土壤中积累,形成盐碱化。
46.土地污染:降低生产力,产品质量受污染。
影响:1.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2.放射性直接危害人体3.土壤性质恶化4.大气、地表、地下水受到次生危害。
47土地贫瘠化:土地资源中土壤养分含量及有效性不断降低的过程。
48.耕地的非农业占用:耕地被非农业建设占用,导致耕地的供需矛盾突出,导致粮食安全问题。
49.基本农田:指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区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50.土地整理: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目标和用途,采取的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整改造和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
51.土地复垦: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对象:占用农用地,破坏土地52.土地复垦标准:被破坏或退化的土地经过复垦后能达到什么样的可利用程度和生态系统恢复标准53.区域经济开发:是指为了获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不损害环境与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对一定区域内的自然、经济和社会资源进行综合的利用。
54.区域土地资源开发:指为了满足社会生产建设和生活不断发展的需要,采用一定科学技术手段,在一定区域内扩大对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范围或提高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程度和效率所进行的活动。
55.土地资源开发的含义:一方面是指土地利用范围的扩大,即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另一方面是指土地利用程度的开发。
56.土地资源开发的实质:实际上就是为了合理而有效地利用土地创造条件而进行的经济、技术的投入过程,其直接结果是可利用土地面积的增加和土地利用条件的改善。
1土地的含义与内涵答:(1)土地是由土壤、气候、地形等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有其自身形成发展和演变规律。
(2)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具有一定立体空间(3)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4)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内涵:①土地是一个综合体②土地是自然经济综合体③土地是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④土地是一个立体的三维空间实体⑤土地的性质是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2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答:(1)资源特性:①生产性②区域性③动态性④可更新性⑤多功能性⑥有限性⑦不可替代性(2)资产特性:①商品特性②产权特性③增值特性④不动产特性3.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①系统分析法(综合调查、综合评价法)②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③现代信息技术应用④社会经济分析方法4.土地资源学的产生和发展趋势?(1)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开展国土资源领域的的重大关键问题的研究。
①土地资源调查和监测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②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性研究③土地利用动态监测④生态脆弱地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研究。
⑵进一步完善土地资源学科体系,加强基础理论体系建设和研究方法的创新。
①拓展土地资源学基础理论研究②土地资源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的创新③严谨对待学科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问题。
5.气候要素特征分析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热量、降水3个方面:⑴光照,表征指标:①光照强度②光照长度③光照质量。
对土地利用的影响:①光照强度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具有密切关系,一般情况下,强光照有利于植物的生殖生长,弱光照有利于植物的营养生长②日长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影响很大,长日照植物只有在长日照条件下才能进行生殖生长,而短日照作物只有在短日照条件下才能进行生殖生长③光照质量不同,会影响果实的品质以及枝叶的形状。
⑵热量,表征指标:①温度,对农业生产而言,气温是作物生长发育的必须条件之一, 即作物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均必须在合适的温度范围内,并有足够的持续条件,否则无法生长。
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当日平均气温≥0℃,一般代表田间耕作起始和结束的时间;≥5℃,一般代表喜凉作物以及大多数牧草生理活动的起始温度,其持续期为喜凉作物的生长期;≥10℃,一般代表喜温作物生理活动的起始温度;大于等于15℃,是一些对低温特别敏感的喜温作物(花生、棉花)的安全播种温度,其持续期是喜温作物的安全生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