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教案

合集下载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教学设计)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教学设计)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1. 教材分析:本课是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中的第2课,主要讲述了袁世凯独裁统治与复辟帝制、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它上承辛亥革命,下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2. 学情分析: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于辛亥革命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

但是对于辛亥革命的局限性以及后来袁世凯复辟帝制、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相关史实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相关史实进行深入了解。

二、核心素养1. 唯物史观:通过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原因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到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史料实证:通过展示相关史料,让学生了解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状况,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 时空观念:通过时间轴和地图等方式,让学生明确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4. 历史解释:通过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相关史实的学习,让学生尝试对历史事件进行解释,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5. 家国情怀:通过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社会状况的了解,让学生体会到国家民族的危机,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史实以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状况。

2. 教学难点: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原因以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1. 多媒体演示法: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史料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史实。

2. 问题导向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加深学生对历史史实的理解。

3. 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 角色扮演法:通过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增强学生的历史代入感。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 第19课《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优质课件2 华东师大版第五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 第19课《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优质课件2 华东师大版第五
——鲁迅《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 三事》
剪辫子
1912年革命军在街上为路人剪辫
剪辫前(1893年)
孙中山
剪辫前
溥仪
剪辫后
禁缠足
裹小脚,嫁秀才, 白面饽饽就肉菜; 裹大脚,嫁瞎子, 糟糠饽饽就辣子。
放天足
三寸金莲(清朝末年)
北京培华女子中学学生(1916 )
1种9声1倡2音年女:1权月“1天1日下《兴民亡立,报匹》妇传有出责了”发。自女界的另一
心思在如何在课件中贯彻案例的设计意图上、如何增强课件的实效性上,既是技术上的进步,也是理论上的深化,通过几个相关案例的制作,课件的概 念就会入心入脑了。 折叠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教学课件是指根据教师的教案,把需要讲述的教学内容通过计算机多媒体(视频、音频、动画)图片、文字来表述并构成的课堂要件。它可以生动、 形象地描述各种教学问题,增加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10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中的手段,是现代教学发 展的必然趋势。
袁世凯称帝后在天坛嚣张祭天 1916年袁世凯称帝标准像
“自国体问题发生以来,… 所谓赞成者,皆袁氏自赞自成; 所谓表决者,皆袁氏自表自决; 所谓推戴者,皆袁氏自推自戴; ……此次皇帝之出产…… 如演傀儡戏者然。”
——梁启超
先生所言,全国人 人所欲言,全国人人 所不敢言,抑非先生 言之,固不足以动天 下也。
“国民党人物中, 袁之最忌者唯宋教仁 。……饵以官,不受 ;啖以金,不受。 ……一时声望大哗。 ”
——《谭人凤集》
宋教仁(1882—1913年)
遇刺後的宋教仁
“宋先生死而假共和之面 目已揭破。可知民贼时时欲 杀吾国民,破坏共和。”
上海《真相画报—》关—于 《于右任辛亥文

周霁: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周霁: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浦东新区第五届教学展示周历史专场第19课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教学设计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周浦中学周霁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民国初年社会习俗的变革和政局变迁的重要史实。

理解辛亥革命后中国处于从帝制走向共和的转型期,转型艰难复杂;揭示民国初年新旧交替的社会特征。

2、过程与方法:学会从各类史料中汲取民国初年新旧交替的历史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讴歌弘扬革命者为维护共和的献身精神,感悟中国走向共和的艰辛曲折。

二、教学要点1、重点:民初社会习俗变革与袁世凯独裁称帝。

2、难点:民初从帝制走向共和转型的复杂艰难。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温故知新,引出辛亥革命最突出的历史影响导入新课。

(一)临时政府,重任在肩1、改总统制为内阁制:为什么孙中山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将总统制改为内阁制?以架空袁世凯。

2、以政令形式移风易俗:移风易俗的成果:剪发辫、易服饰、禁缠足(着重分析移风易俗体现民初是社会转型期。

)南京临时政府为什么花大量精力以政令形式移风易俗,推动社会风俗的变革呢?解放思想,维护共和。

(二)袁氏当国,独裁称帝1、宋教仁被刺杀通过简介宋教仁生平,勾勒其从反清革命走向内阁宪政的一生。

通过呈现宋教仁被刺细节,突出其为共和而死,以此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2、二次革命失败宋教仁被刺使孙中山发起反袁独裁的二次革命,由于实力悬殊,以失败告终。

3、袁世凯从独裁走向帝制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袁世凯走向帝制的大事年表。

4、护国运动,再造共和通过呈现蔡锷发动护国运动的历史细节,分析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原因。

通过分析蔡锷、梁启超为了维护共和的所作所为,以此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三)军阀割据混战结合北洋军阀势力范围图,分析军阀混战的局面,揭示军阀混战的原因。

(四)反思启示:为什么辛亥革命后中国没有实现真正的共和?通过分析辛亥革命后共和没有被真正实现的原因,以体现民初转型的艰难复杂。

[板书设计]民初转型期:帝制→共和社会:移风易俗,解放思想政局:宋氏遇刺,二次革命袁氏称帝,共和遇挫护国运动,再造共和军阀混战,共和多舛。

高中历史必修课第五分册备课笔记第19课 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高中历史必修课第五分册备课笔记第19课 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第六单元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第19课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识:南京临时政府推动社会习俗的变革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北洋军阀的割据混战技能:阅读理解——从课文94页的形势图,分析北洋军阀的割据态势及其背景。

2、过程与方法(1)调查采编:搜寻有关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俗变迁的图文资料,并对其进行整理、归类和分析,锻炼收集、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2)联系比较:革命党人领导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的斗争目标、斗争策略和成败得失。

3、情感态度价值观(1)民国初年的社会风俗变化是思想道德观念的改革和社会发展的缩影,也是近代中国走向世界、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

(2)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的结果,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民主共和而付出的不懈努力,也证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逐步深入民心,独裁专制必将被时代所淘汰。

(3)北洋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有其内外原因,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性与复杂性。

北洋军阀的混战使国家陷于分裂和动乱,成为了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绊脚石。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的过程及其历史影响。

2、难点: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先后反袁,为何一败一成。

三、教学过程导入:一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有哪两种斗争模式?举例说明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民族解放运动走的是一条武装斗争的道路,即用武力维护国家独立,通过改革振兴民族,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在“圣雄”甘地的领导下,印度走的是一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之路,试图通过和平抗议的方式取得民族自治权。

然而,一战前后,中国发生了什么?辛亥革命后,成立资产阶级南京临时政府,进行社会改革,随后袁世凯取得革命成果,开始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一句话,在这期间,中国的民主革命发生了转折,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问题1、什么叫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民族民主革命?(1)民主革命——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和封建专制制度并建立民主制度的革命。

第19课 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学案

第19课     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学案

第19课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学案一、学习内容与要求(一)知识要求1、社会习俗的变革A2、二次革命与护国运动A3、中国进入军阀割据时期A(二)能力要求学习民国初年社会风俗的相关内容,掌握整理、归类和分析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二、学习过程(一)、社会习俗的变革:1、原因:2、主要表现:二、二次革命与护国运动(一)二次革命1、原因:2、经过:(二)护国运动1、原因:2、经过:三、军阀割据◆1、原因:(1)(2)2、割据局面的出现:三、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肖,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一民谣所反映的社会习俗的变化发生在()A、鸦片战争之后B、洋务运动之后C、戊戌变法之后D、辛亥革命之后2、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了《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

文中指出:“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义无取焉……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

民间普同称呼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

”这项变革是希望在人际关系中树立一种()A、自由的观念B、互助的观念C、博爱的观念D、平等的观念3、1915年袁世凯与日本签订卖国的“二十一条”并复辟帝制,由此引发了()A、辛亥革命B、“二次革命”C、护国运动D、护法运动4、从反袁斗争的结局看,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的成败主要取决于()A、孙中山是否直接参与领导B、反袁斗争的社会基础是否广泛C、革命党是否采取武装斗争D、帝国主义是否直接支持袁世凯5、下列民国初年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护国运动②二次革命③袁世凯称帝④宋教仁遇刺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④②③①D、③①②④(二)简答题6、民国初年在社会习俗方面有哪些变革?7、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哪几大派系?(三)材料分析题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被刺于上海沪宁车站,全国震惊。

第19课 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第19课 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服装、饮食、建筑和风俗 礼仪是一种记忆,它们的变化 以非文本的方式记录着社会政 治、经济及文化的变迁。
第19课 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一、社会习俗的变革
剪发辫 易服饰 改称谓 废跪拜 禁缠足 倡女权
剪发辫
被洋人讽为“豚尾”的辫子
剪发辫
剪辫前(1893年)
孙中山
1912年革命军在街上为路人剪辫
宋教仁《国民党欢迎会演说辞》
“国民党人物中,袁之最忌者唯宋 教仁。……饵以官,不受;啖以金, 不 受 。 日 奔 走 于 各 政 党 间 , …… 一 时声望大哗。”
——《谭人凤集》
袁世凯生平大事年表(部分)
1912年3月 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3年3月 暗杀宋教仁,镇压二次革命
1913 年 10 国会“选举”袁为大总统
那些农村留辫的人听说城里开始剪辫了,便再也不敢 进城。有人还宣称:“吾头可断,辫不可剪。”
然而当时很多人并没有立即其剪掉辫子,甚至 “沪上光复已两月有余,辫子仍未除净,而各界同胞 尚有心怀犹豫,踌躇不剪者。”——百科易服饰清代男女服饰
清 代 官 服
易服饰
易服饰
站翻领:严谨治国
前襟五个扣子: 五权分立
——时人笔记《东鳞西爪》
倡女权
清末的女学生 兴办女子学校,女子受教育的机会增多。
近代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 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规模的不断扩
外因 大和西方文明礼仪的传入,社会习俗也
在变化。
内因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的
推动,尤其是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发 布了一系列革除“旧染污俗”的政令。

正式解散国会
1914年1月 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公布《中华民国约法》
1914年5月 大总统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

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一、剪发辫 易服饰
二、改称谓 废跪拜 三、禁缠足 倡女权
辛亥革命后妇女 解放的两大标志
主要派别
关系
影响
西南:西南军阀
段祺瑞为首皖 争夺中央政 军阀利用各 系 权 地相对独立 的农业经济 冯国璋为首直 割据一方, 系 并以帝国主 义列强在中 张作霖为首奉 国的争夺为 系 背景,相互 唐继尧为首滇 与北洋军阀 混战,是国 系 发生利益冲 家陷入分裂 和动乱之中 突 陆荣廷为首桂 系
剪发辫
南京临时 政府成立 以后,孙 中山通令 全国各地 男子掀起 剪辫
清朝男子发式
辛亥革命以后重,行动摇舞,误缠机 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 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 便,其势不能不去之。欧、美百数十年前,人皆辫发也, 至近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举国 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风矣。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 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费 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 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出入不便,去之无损,留之反劳。 ──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册 从材料中能看出什么信息?剪发辫与哪些事件有关?
第19课
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一、袁世凱與洪憲帝制
袁世凯专权及推动洪宪帝制示意图
二次革命
闸北公园纪念碑“渔 父”
思考:为什么二次革命会 失败?
宋教仁像
护国运动
背景 蔡鍔像 1915.12 袁世凯复辟帝制
结 果
护国运动取得 胜利
张作 霖 冯国 璋 段祺 瑞
陆荣 廷
唐继
方位、名称 北方:北洋军阀
男子服饰的变化
长袍马褂
(清朝男子的服饰)

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教学设计

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教学设计

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教学设计第一篇: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教学设计第19课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①联系“中华民国建立”,大致指出“民国初年”的时段:中华民国建立后的约十年,主要指20世纪的一十年代和二十年代初。

②学生阅读教材P91“文献选读”内容及其出处,指出该段文字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字:“灭”、“兴”,引出辛亥革命后的社会特点:新旧交替、社会转型。

2、切入课文第一目:社会习俗的变革①学生对上述“文献选读”内容归类,指出当时社会发生变化的表现:政体、官制、军事、教育、纪年、法律、穿戴、礼节,等等。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中华民国。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它涉及了政治、军事、法律、文化、社会习俗等诸多方面。

而最能使百姓直接感受到的,甚至是具有强烈冲击力的,就是社会风俗领域的改革,如“穿戴”、“礼节”的变化,其内容涉及剪发辫(男剪辫)、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禁缠足、倡女权等方面。

②比较社会习俗改革前后的表现方式,从这些现象分析社会习俗变革的潜在意义。

设问:南京临时政府为什么要掀起这么一场社会习俗的改革?或者说社会习俗的改革有什么潜在的涵义?我们不妨先看看这些习俗在改革前后的状况:简要介绍剃发蓄辫 / 剪辫子、长袍马褂 / 中山装、老爷 / 先生、跪拜 / 握手、缠足 / 放足,以及男女同校等变化。

设问:从这些变化的现象中,你能看出它们的背后蕴藏着什么涵义(有什么象征意义)?教师归纳提炼:剃发蓄辫 / 剪辫子:推翻清朝统治,感受革命长袍马褂/ 中山装:对传统和等级制度的否定,追求平等老爷/ 先生:对传统和等级制度的否定,追求平等跪拜/ 握手:伸张国人平等意识,废除奴隶思想缠足/ 放足:妇女解放,追求自由,追求平等男女同校:妇女解放,追求平等所以,从对上面现象的分析可以看到,社会生活习俗的变革,它不仅仅是单纯的生活习惯的变化,它反映的是人们思想意识的变化。

第19课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治

第19课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治

第19课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开课教案)主备课顾月仙次备课王赞逸、刘赛帅[内容主旨]1.社会进步是当时历史发展的主旋律,但维护民主共和之路艰难而曲折。

本课的重点是袁世凯篡夺权力、背叛共和以及革命党人与之斗争的历程。

2.清末民初,中国处于一个历史社会的转型期,而转型期的历史特点为新旧交替、进步和倒退并存、历史发展错综复杂。

对于教材中两部分看似矛盾的内容——社会风俗的进步与政治格局的混乱倒退,可以整合起来进行解读。

如何由整体把握对民国头十年(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特定时期)的本质的认识,这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民国初年移风易俗改革、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以及军阀割据的相关史实。

认识到民初十年中国仍然处于历史社会转型期。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民国初年社会与政局相关史实的了解和梳理,提升学生“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学会进一步把握客观、辨证的评价历史现象和事件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从典型人物袁世凯的历史演变体味中国近代走向共和之路的艰难曲折,从而认识到新制度、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必经周折反复;了解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民主共和长期奋斗的史实,进而产生对革命先驱们坚持不懈、勇于献身的牺牲精神的钦佩景仰之情。

[重点与难点]:重点:袁世凯篡夺权力、背叛民主共和以及革命党人与之斗争、维护民主共和的艰难历程。

难点:对于社会转型期新旧交替、进步与倒退并存、历史发展曲折而复杂的现象的认识。

[教学说明]:1.社会进步是当时历史发展的主旋律,但维护民主共和之路艰难而曲折。

本课的重点是袁世凯篡夺权力、背叛共和以及革命党人与之斗争的历程。

2.清末民初,中国处于一个历史社会的转型期,而转型期的历史特点为新旧交替、进步和倒退并存、历史发展错综复杂。

对于教材中两部分看似矛盾的内容——社会风俗的进步与政治格局的混乱倒退,可以整合起来进行解读。

如何由整体把握对民国头十年(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特定时期)的本质的认识,这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设计3:第19课 辛亥革命

教学设计3:第19课 辛亥革命

第19课辛亥革命【教学目标】运用时空定位,了解清末民初近代中国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民主与专制的激烈斗争。

通过不同时期的国歌歌词分析,了解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等史实,能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国歌文化是国家政治的反映。

了解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认识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这一时期的主题,认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体会中国人对民主政治和救亡图存的不断探索。

【重难点拨】重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难点:三民主义的内涵;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失败教训。

【课堂讲授】导入国歌,是表现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歌曲,是被政府和人民认为能代表该国家政府和人民意志的乐曲,是用来歌颂与鼓励一个民族的信心与凝聚力的。

一般来说它们都会带有爱国主义色彩、呼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国家情怀。

世界上最早出现国歌的国家?中国的第一首国歌?参考答案:荷兰。

《巩金瓯》。

讲授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1.清末新政:(1)背景: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后社会危机日趋严重;《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自我拯救。

(2)措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01—1905年)改官制、练新军、办企业、废科举、办新学;第二阶段(1906—1911年)预备立宪、钦定宪法、皇族内阁。

(3)影响: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未改变专制制度,引发了革命浪潮。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1)背景: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末“新政”加剧了社会矛盾,让国人认识到革命是唯一出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民主革命思想代表人物:孙中山指导思想:三民主义传播手段:论战;报刊;武装起义。

民主革命组织:1894年兴中会;1905年中国同盟会。

民主革命组织“同盟会的建立是孙中山与留日学界中来自国内各地的革命分子相结合的结果……在孙中山的旗帜下,同盟会聚集了全国各地革命积极分子的精粹,这实际上是当时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大联合”。

高三历史 第19课《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学案 华东师大版(1)

高三历史 第19课《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学案 华东师大版(1)

第19课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学案(总第47课时)【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对本课内容的教学,学生了解并掌握基本史实,比如社会习俗变革、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北洋军阀的割据混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讲述法系统讲解二次革命与护国运动等重大史实,培养学生深入分析重大历史问题的能力。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虽然失败,但是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正是因为袁世凯对内独裁,对外卖国的行为严重违背了这种进步的历史潮流,所以才会爆发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等。

【学习重难点】重点: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的过程及其历史影响。

难点: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先后反袁,为何一败一成。

【学习要点】一、社会习俗的变革★:1、原因:2、主要表现:二、二次革命与护国运动★(一)二次革命1、原因:袁世凯一上台,就开始架构北洋政府的政治布局。

对内独裁——暗杀宋教仁;对外卖国——善后大借款2、经过:(二)护国运动1、原因:镇压二次革命后,袁世凯继续实行专制独裁,拒绝民主共和2、经过:三、军阀割据◆1、原因:(1)内因:是相对对立的地方性农业经济产物;(2)外因:是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争夺权益的反映。

2、割据局面的出现:袁世凯死后,群龙无首,出现了权利空白。

北洋军阀集团内部开始分裂,其他地方军阀也各树一枝,于是出现军阀割据,互相混战的局面。

【学后反思】第19课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练习(总第48课时)1、辛亥革命过后,社会上出现了女子与男子同校,女子可以不缠足,后来又出现了婚姻自主。

这体现了()A.国家对妇女的关怀B.西方思想对中国的影响加快C.中国女权运动的进步D.民国变革了满族的风俗习俗2、蔡元培曾将纂写这样一副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无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我以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

”他悼念的是()A.陈独秀B.宋教仁C.胡适D.孙中山3、孙中山在宋教仁被刺后发动的二次革命,这里所指的“二次革命”含义是()A.孙中山发动的第二次武装革命B.辛亥革命没有完成资产阶级革命任务C.主要是前面发动了武昌起义D.是以辛亥革命为序而言的4、袁世凯死后,中国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军阀之间战争不断,其根本原因是()A.帝国主义分而治之和自然经济的产物B.袁世凯死后群龙无首必然割据一方C.帝国主义对各地军阀的支持D.中国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5、民国初年,社会习俗变革的历史原因及其主要内容?6、请分析考证,二次革命与护国运动为何会一败一成?究其根本原因是什么?7、军阀割据的原因、表现及历史影响?。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课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教案第19课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民国初年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军阀割据、社会习俗改革的相关史实。

进一步学会对历史事件作深入了解。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民国初年政局和社会的基本史实的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通过相关知识的整理、分析、比较,使学生进一步形成客观、辩证的理解历史现象。

2、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中国走上民国共和道路的艰难和曲折,产生对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为民主共和长期奋斗的钦佩;理解历史出现新旧交替、进步和倒退并存,发展曲折而复杂是因为中国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期,任何改革的成功都是不易的。

[重点和难点]
重点:袁世凯篡夺权力、背叛民主共和和革命党人与之斗争、维护共和的艰难历程。

难点:对于社会转型期新旧交替、进步和倒退并存、历史发展曲折而复杂的认识。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材料,引导提问学生回忆辛亥革命的影响。

以复习旧课的方式导入新课,可以加强学生记忆,巩固知识系统。

通过分析材料一、二、三,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历史局限性。

深刻理解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影响;在讨论中学会辨证
2、
讲授二次革命
(1)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之后,民国政府第一届内阁成员。

明确指出:袁世凯建立北洋军阀政府之后,南北方只是在形式上统一,但在政治上仍处于对峙状况。

北方各省基本上处于袁世凯控制之下,南方大多省份实际上处于同盟会的控制和影响下。

袁世凯建立北洋军阀政府后,破坏《临时约法》,控制内阁,加强北洋军,削弱革命军,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并且派人刺杀宋教仁,从而导致了反袁的二次革命。

(出示有关宋教仁的图片、资料及二次革命形式图)(2)理出袁世凯在刺宋后的行动。

袁世凯称帝采取了哪些手段?可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
归纳:两面派手法,唱拥护共和的高调,行独裁专制之实;政治暗杀手段,武力镇压,先发制人,镇压二次革命;强迫国会选举其为正式大总统;独断专行,解散国民党、国会,废《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使其独裁专制披上合法外衣。

(3)讲授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维护民主共和,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的武装斗争,它是辛亥革命的继续。

但是由于革命党人力量涣散,北洋军阀力量强大而失败。

(介绍梁启超的《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蔡谔)
3、
讲授护国运动
3、讲授护国运动
通过上述分析进而归纳袁世凯称帝的原因是什么?可概括为:袁世凯掌握强大的北洋军;帝国主义的支持(以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为例,目的在于换取日本的支持);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推行“复古尊孔”,为复辟大造思想舆论。

护国运动粉碎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迷梦,恢复了中华民国的国号,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护国运动胜利了。

但是,护国运动并未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更没有摆脱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并没有改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还
远没有完成。

未完成,所以,依然失败了。

然而,护国运动说明违背历史发展潮流,必将遭到历史的惩罚。

从另一方面说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4、
简单总结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并引导学生思考袁世凯复辟失败后,中国社会面临的政局。

本节由始至终贯穿着资产阶级革命派与北洋政府之间维护民主共和与坚持独裁专制的矛盾与斗争,其斗争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势力与封建势力之间的斗争,是顺应历史潮流前进与逆历史潮流搞倒退的斗争。

同时,向人们展示:任何违背历史潮流的逆行,终将以失败而告终,遭到历史的惩罚。

5、
讲授军阀割据,引导学生思考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现状及出路。

(1)
简单介绍北洋军阀,知识链接。

(2)
北洋军阀的割据表。

出示地图,引导整理北洋军阀的势力分布。

6、
社会习俗的变革
辛亥革命后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依旧生活在贫穷、落后、分裂、动荡、混乱的苦难之中。

但毕竟在社会习俗方面产生了一定影响。

选取其中一些社会习俗,让学生感受其中的变化。

出示P91,文献选读。

(1)剪发辫
(2)易服饰
重点介绍中山装及其隐含的象征意义。

(3)
改称谓
(4)
禁缠足
(5)
男女同校
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

7、
总结
辛亥革命后,民国取代了专制王朝,社会习俗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共和政体并未真正建立。

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以几度余波显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落幕。

中国社会要进步,要实行真正的民主共和,出路在哪里,中国社会的进步需要有新的社会进步力量和思想启蒙,为第20课作铺垫。

[板书设计]
一、
民国初年的政局

二次革命
2、
护国运动
3、
军阀割据
二、民国初年的社会、剪发辫
2、易服饰
3、改称谓
4、禁缠足
5、男女同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