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业碳强度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能源消费碳强度影响因素及减排路径研究
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消费占 比对能源消费碳强度有显著的 正向影响,而清洁能源消费占 比则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占比较 高对能源消费碳强度具有正向 影响,而第三产业占比较高则 具有负向影响。
技术进步和能源效率提高对降 低能源消费碳强度具有重要作 用。
研究不足与展望
研究不足
本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 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未考虑政策因素的影 响,未来可以进一步拓展这方面的研究。 此外,对于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的能源消 费碳强度影响因素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入 。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中国能源消费碳强度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 ,主要集中在影响因素分析、减排路径探讨、政策建 议等方面。其中,影响因素方面主要涉及产业结构、 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利用效率等因素;减排路径方面 主要从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进能源 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研究;政策建议方面主要提出加 强政策引导、完善市场机制等措施。
第三产业
服务业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较低的能源消费碳强度,应 大力发展服务业,推动其成为经 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05
减排路径研究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是实现碳强度减排的关键手段。通过改 进工艺、更新设备等方法,可以降低单位能源消费的碳排放 量。
此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还能带来能源成本降低、能源安全 性提高等多重益处。
0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研究方法
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运用数理统 计工具等多种手段,对影响中国能源 消费碳强度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利用碳排放强度公式,即碳排放强度等于 碳排放量除以GDP,来计算各省份的碳排 放强度。
基于多源数据的能源消费碳排放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
02
石油消费比重与能 源消费碳排放
石油消费比重较高的地区碳排放 量也较高。
03
天然气消费比重与 能源消费碳排放
天然气消费比重提高可以减少煤 炭和石油的消费,从而减少碳排 放量。
能源利用效率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
01
提高能源利用效源消费碳排放进行了大 量研究,包括碳排放的核算、影响因 素分析、减排政策等。
国内学者主要采用计量经济学模型、 空间分析等方法对能源消费碳排放进 行研究。
多源数据应用
国内学者开始尝试将多源数据应用于 能源消费碳排放研究,如卫星遥感数 据、统计数据等。
国外研究现状
01
02
03
碳排放核算体系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中国碳排放现状
中国是全球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研究其碳排放 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多源数据融合
随着数据来源的多样化,多源数据融合成为研究碳排 放时空格局的重要手段。
研究意义
推动可持续发展
通过研究碳排放时空格局及影 响因素,可以为政策制定者提 供科学依据,从而推动可持续
发展。
促进能源结构调整
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可以减少能源消耗和碳 排放量。
产业结构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
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消费碳排放
产业结构调整可以促进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从而减少碳排放量。
不同产业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
不同产业对能源的需求和利用方式不同,对碳排放的影响也不同。
能源消费结构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
01
煤炭消费比重与能 源消费碳排放
02
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的途径包括技 术进步、设备更新和管理优化等 。
行业碳排放强度
行业碳排放强度中括号:行业碳排放强度导言:碳排放是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向大气中释放的过程,而碳排放强度是指单位产值或单位能源消耗下的碳排放量。
各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差异巨大,正是由于不同行业在生产和能源消耗过程中的特点,本文将深入探讨行业碳排放强度的原因、影响因素和降低途径,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第一部分:行业碳排放强度的原因1.1 行业特点不同行业的产品和服务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需要消耗不同的能源,并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例如,能源密集型行业(如钢铁、石化等)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能源,导致碳排放量较高;而服务业(如金融、信息技术等)则以电力消耗为主,碳排放相对较低。
1.2 技术水平行业碳排放强度与技术水平紧密相关。
发达国家在技术创新和研发上投入巨大,使得一些传统行业的碳排放得到了有效控制。
然而,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产业仍然依赖传统的高碳能源和落后的生产工艺,导致碳排放强度较高。
1.3 能源结构不同行业的能源结构也是导致碳排放强度差异的重要因素。
使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行业(如新能源、清洁制造等)碳排放较低,而依赖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行业(如煤炭化工、石油炼制等)碳排放较高。
第二部分:行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2.1 能源效率能源效率是衡量一个行业碳排放强度的重要指标。
高效能源利用和节能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降低单位产值或单位能源消耗下的碳排放量。
一些行业通过改进工艺、提高能源利用率和推广节能技术,实现了碳排放强度的降低。
2.2 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也对行业碳排放强度产生影响。
不同行业的碳排放强度与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密切相关。
随着经济发展的进一步转型,降低碳排放强度的产业将逐渐取代高碳排放的产业,从而实现碳排放的总量削减。
2.3 政策导向政策的导向和支持对行业碳排放强度发挥着重要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碳排放限额、实行碳交易等措施来引导和推动企业降低碳排放强度。
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采取相应政策,鼓励行业加大碳排放强度的降低力度。
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6 2・
统 计 研 究
2 0 1 4年 2月
素 。采用计 量模 型 进 行 研 究 的有 : A n g 等( 2 0 0 6 )
通 过对 1 0 4个 国家 的截 面数据 研究 , 发现碳 强度 与人
强 度产生 阻碍 作用 ; 另一 方 面 随 着 经 济 发展 水 平 的
第3 l卷 第 2期 2 0 1 4年 2月
统计 研 究
S t a t i s t i c a l Re s e a r c h
Vo 1 . 31 , No . 2
Fe b. 201 4
中国 碳 排 放 强 度 影 响 因素 实 证 分 析
孙 欣 张 可 蒙
一 E p = 山 兽 … _ 嚣 三 ∽ - l . _ 三 ¨ _ 一 三
( 2 0 1 1 ) 通 过美 国 4 8个 州 的 面 板 数 据 研 究 发 现 碳 强
度 与 州经 济呈 现显 著 双 向 关 系 , 并 提 出 在发 展 经 济 的同 时 , 执 行特 殊政 策 以降低 碳强 度 。 。
据 统计 , 目前 中 国 已是 世 界 上 二 氧化 碳 排 放 量
一 一 ~ 一 一 ~ 一 ~ 一
原 因是 生 产 部 门 能 源 强 度 下 降
应 权重 对数 指数 ) 方法研究, 发现 发 电燃 料 构 成 、 能
最 大 的 国家 , 在哥本 哈根世界气候会 议上 , 中 国 提
文章编号 : l 0 0 2— 4 5 6 5 ( 2 0 l 4 ) 0 2— 0 0 6 1 — 0 7
一 ~ 伽 ~ 一 一 一 ~ 一 一 ~ ~ 一 ~ 一 一 ~ 一 一
. l n 0 S 1 f ¨ ㈨ u e h Ⅲ . . Ⅲ } Ⅲ v H ● e w p ¨ F ( _ . 三 y _ l
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及减排对策
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及减排对策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及减排对策来源:经济预测部作者:肖宏伟时间:2015-09-182014年11月,中美发布《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方首次正式提出,计划2030年左右中国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并计划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
这一声明的发表,标志着我国政府已向世界正式宣布,未来将通过限定碳排放总量,加快形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因此,有必要对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探讨如何碳减排。
一、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1、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是促进工业领域碳排放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受发展阶段、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和体制机制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工业增长具有典型的高能耗、高污染特征,工业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占据中国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70%左右。
目前我国整体已步入工业化后期,距离基本完成工业化(工业化水平为80%)还有近10个百分点的空间,距离完成工业化(工业化水平为100%)还有近30个百分点的空间。
从工业化国家经验来看,基本完成工业化之前,工业化水平每增长1个百分点,碳排放相应增加约0.6亿吨;工业化水平超过80%以后,碳排放增长主要来源于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工业化水平每增长1个百分点,二氧化碳排放则相应增加约0.3亿吨。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工业领域的碳排放还将保持一定的刚性增长。
2、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是推动交通和建筑领域碳排放增长的关键因素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快速推进,城镇化率以每年约1个百分点的速度上升,城镇化过程中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交通和建筑领域,交通和建筑等部门当前占碳排放总量的近30%。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经济为主向城镇经济为主转变的阶段,2020年、203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分别达到60%、70%。
按OECD和国家统计局数据测算,中国城镇人均生活能耗约是农村人均水平的1.5倍、城镇单位建筑面积能耗约是农村地区的4.5倍,相应的总能耗和排放约为农村水平的3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交通和建筑领域的碳排放将呈刚性增长。
空间视角下中国碳排放强度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研究
空间视角下中国碳排放强度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研究摘要中国幅员辽阔,地区间的资源禀赋都存在很大差异,不平衡现象明显,各地区的碳排放状况因此也存在很大差异。
因此,本文以碳排放强度指标为研究对象,采用泰尔熵指数,对比分析1985年至2015年中国30个省碳排放强度分布特征及其差异程度,采用STRIPAT模型调整现有研究中关于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关联指标选取,研究中国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并基于GTWR模型,对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分异程度进行测度,进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差异化区域碳减排政策,为中国制定低碳经济政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泰尔熵指数;碳排放;影响引言日前,国家发改委预计我国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将在2025年达到峰值,中国作为负责的发展中大国,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加强碳排放量控制制度。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的人口规模、经济水平、技术水平、能源结构等都有所不同,区域间的差异直接影响到碳排放的治理问题。
1 文献综述1.1 国内外关于碳排放强度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研究(1)关于碳排放地区差异的研究碳排放差异的代表性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研究经济增长差异的指数来研究碳排放差异问题。
国外对于碳排放差异的研究主要有:Heil&Wodon(2000)等学者最先采用基尼系数研究方法研究全球碳排放在富国和穷国之间分配的不平等问题。
学者Padilla&Serrano(2006)利用基尼系数方法研究了收入和碳排放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杨骞、刘华军(2012)采用泰尔指数方法对1995~2009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区域差异进行结构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存在明显区域差异。
(2)关于碳排放空间异质性的研究随着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在中国碳排放领域亦引起了一定的关注,国内学者开始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中国碳排放进行研究,如朱平辉(2010)等运用空间面板模型对中国区域或者工业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进行分析。
由于中国地域广阔,区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同样的政策对于不同区域的影响效果亦存在差异,即碳排放驱动因素存在空间异质性。
我国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
我国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张传平;周倩倩【摘要】通过建立协整模型和状态空间模型,研究了碳排放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人口、城镇化水平、能源结构、能源强度、经济发展水平(GDP)、产业结构和能源价格之间的协整关系和各影响因素对碳排放影响的变动性特征.结果表明,碳排放与人口、城镇化水平等各因素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另外,碳排放弹性系数具有明显的波动性特征,说明各因素在具体年份对碳排放的影响带有制度变迁和政策调整等因素的影响痕迹.最后依据研究结果,结合我国现实情况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提出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建设性政策建议.%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co-integration model and state space model, the co-integr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bon emissions and its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including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level, energy structure, energy intens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GDP)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nergy prices, as well as the variabl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factor's impact on carbon emissions a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long-term equilibrium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bon emission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addition, the elastic coefficient of carbon emissions has obvious volatility characteristics, indicating that the factors' impacts on carbon emissions are influenced by institutional changes, policy adjustments and other factors in every particular year.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above empirical results,combined with China's realities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law,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for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are put forward.【期刊名称】《河南科学》【年(卷),期】2012(030)010【总页数】5页(P1549-1553)【关键词】碳排放;影响因素;协整;状态空间模型【作者】张传平;周倩倩【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山东青岛266555;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山东青岛26655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05由温室气体引起的气候问题已成为无国界的全球关注点.而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CO2排放国和最大的CO2排放增量国,受到了来自国际和国内的巨大压力.因此,研究如何在保证我国社会经济正常稳定发展的前提下实现碳减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国内外有关碳排放的研究主要分为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分解分析和计量经济分析两类.日本学者Yoichi Kaya(1989)提出了Kaya恒等式,将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为人口、经济发展水平、能源利用效率和单位能源消费的碳排放[1];徐国泉、刘则渊等(2006)基于Kaya碳排放基本等式,采用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分解法,分析了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对我国人均碳排放的影响[2];林伯强、刘希颖(2008)针对中国当前阶段性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特征,对Kaya恒等式做出适当修正,引入城市化因素,研究了现阶段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然后选用协整的方法研究了CO2排放量与主要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3];王强、郑颖(2011)通过分析中国与5个发达国家能源效率、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演变特征,建立了向量自回归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函数,揭示了中国能源效率对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演变的响应机理[4].以上研究对碳排放影响的阶段性和变动性特征,以及制度变迁等外在因素在其中的作用并没有体现出来.本文通过建立协整模型和状态空间模型,以1980—2011年间的数据为基础,分析我国碳排放和人口、城镇化水平、能源结构、能源强度、经济发展水平(GDP)、产业结构和能源价格之间的协整关系以及各影响因素对碳排放影响的变动性特征.1.1 碳排放的计算碳排放的计算方法有很多,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式中:C代表碳排放总量;Si代表第i类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Fi代表第i 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E代表能源消费总量.本文亦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Fi具体取值参考表1.1.2 选取的指标说明参考众多国内外研究文献可知,人口、城镇化水平、能源结构、能源强度、经济发展水平(GDP)、产业结构和能源价格是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也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本文针对这7个指标对碳排放的影响展开研究.1)人口.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是导致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人口越多,必然要消耗更多的能源,另外,仁杰等(2011)指出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之一便是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5],我国居民消费观念相对落后,节能意识相对薄弱,也会刺激能源消费,进而增加碳排放.2)城镇化水平.何晓萍等(2009)研究表明,城市人口的人均能源消费高于农村人口的3.5~4倍[6],因此,城镇化的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是明显的.3)能源结构.能源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各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有所不同,煤炭的系数最高,石油其次,再次是天然气,而水电、风电的碳排放系数为0,因此,消耗等量的不同能源,碳排放会有所不同;其二,不同能源的利用效率有所不同,煤炭相比其他能源效率最低,因此,在同等产值的情况下,能源的投入量会有所不同,从而导致碳排放有所不同.本文选取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来衡量能源结构变化.4)能源强度.能源强度,即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数量,是衡量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标.能源强度越高,同等产值所消耗的能源越多,碳排放也就越多.5)GDP.经济增长,是能源消费的动力,被国内外众多学者认为是能源消费的决定因素,因此,GDP同样是碳排放的重要影响因素.6)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对能源消费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各产业能源强度的不同.以2010数据为例,我国第一产业的能源强度为0.854 3 t标准煤/万元,第三产业的能源强度为1.438 5 t标准煤/万元,而第二产业达到6.763 5,分别是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7.9倍和4.7倍.因此,能源强度高的产业所占比例越多,能源消费就越多,碳排放也就越多.本文选取第二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来衡量产业结构.7)能源价格.根据经济学理论,能源价格的上涨,会影响社会生产生活对能源的需求,另外,能源价格上升,也会促使人们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这些都会减少对能源的消费,从而减少碳排放.本文利用各种能源的出厂价格指数,以各种能源消费量为权重加权计算得到能源价格指数,并以此衡量能源价格,部分能源价格参考陈玲的“能源价格对能源强度影响的实证研究”[7].2.1 数据来源及处理基于上述研究,我们可以把碳排放和各社会经济因素写成以下函数表达式:式中:C代表碳排放;P代表人口;U代表城镇化水平;S代表能源结构;I代表能源强度;G代表国民生产总值;J代表产业结构;N代表能源价格.在下面的实证分析中,选取1980—2011年间的年度数据为研究对象.为消除数据的异方差性,对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分别表示为ln C,ln P,ln U,ln S,ln I,ln G,ln J和ln N.所用数据大都来自相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其中,能源结构是根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公布的以发电煤耗计算法计算出来的数据. 2.2 协整分析协整是一个很有效的概念,它可以表示两个或者多个非平稳序列之间的长期平稳关系,协整方程即是这些非平稳序列的某个平稳线性组合.协整检验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Engle和Granger提出的基于回归残差平稳性检验的协整方法,称为EG两步检验法,适合于两个变量之间的协整检验;另一种方法是由Johansen提出的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和回归系数检验的协整方法,称为Johansen协整检验,适用于多变量的协整检验,本文利用Johansen法进行协整检验.首先,对各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利用eviews6.0软件对时间序列进行ADF检验,结果表明,我国碳排放、人口、城镇化水平、能源结构、能源强度、GDP、产业结构和能源价格的时间序列及一阶差分序列都是不平稳的,但其二阶差分在1%显著水平下都是平稳的,即令ln C~I(2),ln P~I(2),ln U~I(2),ln S~I(2),ln I~I(2),ln G~I(2),ln J~I(2),ln N~I(2),因此,可以对它们进行协整检验.其次,进行统计量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通过构建特征根迹(Trace)检验统计量和最大特征值(Maximum Eigenvalue)检验统计量进行检验,利用eviews6.0软件对最大特征值进行检验,所得结果如表2所示.表2表明,在5%显著水平下,各变量存在3个协整关系,即1980—2011年间,我国碳排放、人口、城镇化水平、能源结构、能源强度、GDP、产业结构和能源价格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提取一个协整方程如下:可以看出,协整方程中的系数均符合经济意义,也符合上述的理论分析.比较系数大小可知,长期看,对碳排放影响最大的因素是GDP和能源强度,其次是人口和城镇化水平,第三是能源结构、能源价格和产业结构.它们的经济意义是:我国GDP、能源强度、人口、城镇化水平、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每变动一个百分点,碳排放分别同向变动1.53,1.21,0.67,0.48,0.25,0.12 个百分点;而能源价格每变动一个百分点,碳排放反向变动0.24个百分点.2.3 状态空间模型分析协整检验研究的是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反映的是一种平均的影响关系,并不能反映各指标对碳排放影响随时间变化的变动性特征,利用状态空间模型对此展开深入研究.该模型有两大优点:第一,状态空间模型将不可观测的变量(状态变量)并入可观测模型并与其一起得到估计结果;第二,状态空间模型是利用功能强大的迭代算法——卡尔曼滤波来估计的,卡尔曼滤波可用来估计众多的复杂模型[8].本文建立模型如下:方程(4)及方程组(5)一并称为状态空间模型.其中,方程(4)是量测方程(或称信号方程),刻画了各因素对碳排放的相关关系.方程组(5)是状态方程(或称转移方程),该方程组诠释了状态变量的生成过程.其中,c是常数,μt和εnt(n =1,2,…,7)分别为量测方程和状态方程的扰动项,且相互独立,服从均值为零,方差为常数的正态分布. 参数 s v1t,s v2t,s v3t,s v4t,s v5t,s v6t和 sv7t为状态变量,分别表示各个时点碳排放对人口、城镇化水平、能源结构、能源强度、GDP、产业结构和能源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或称弹性系数).本文利用严格的卡尔曼滤波算法进行估算,所得结果如下:检验结果表明,所有参数都是高度显著的,且模型的拟合优度较高.各变量的状态参数均符合随机游走形式,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能源政策调整及其他外界冲击等因素对碳排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状态变量 s v1t,s v2t,s v3t,s v4t,s v5t,s v6t和 s v7t随时间变动较大,说明采用变系数模型刻画我国碳排放弹性系数变化的必要性.各状态参数的变化轨迹如图1所示.图1显示的是各因素对碳排放弹性系数的变化趋势,也可以理解为各因素在具体年份对碳排放的动态影响程度,且结果与协整检验的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GDP和能源强度对碳排放的弹性系数最大,其次是人口、能源结构和城镇化水平,最后是产业结构和能源价格,其中,只有能源价格对碳排放的弹性系数是负的,即只有能源价格对碳排放起反向作用.GDP和能源强度对碳排放影响巨大,且它们对碳排放的弹性系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分别从1980年的0.648 0和0.196 7迅速上升到1990年的0.977 4和0.969 0,然后趋于平稳并小幅波动,并均在1994年达到最大值.其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体制不够完善,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技术水平较低,经济增长和能源效率提高对碳排放的影响没有完全释放出来,因此,此时对碳排放影响较小.然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能源效率提高所带来的效应更好地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费的刺激作用也愈加明显,导致能源强度和GDP对碳排放弹性系数处于高位.人口对碳排放影响同样巨大,由图1可看出,在改革开放初期,人口对碳排放弹性系数有较大波动,但在1980—2011年间总体是呈下降趋势的.这说明我国人口增加对碳排放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随着政府的正确引导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居民消费观念和节能意识有了明显改善,很大程度上抵消了人口增加对碳排放的推动作用.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弹性系数在0.329 3~0.659 5之间小幅波动,煤炭消费比重变化对碳排放影响很大.城镇化对碳排放弹性系数除了在1986和1987年出现例外,其他年份都是正向且稳定的,这说明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人口转移对碳排放的促进作用是稳定而明显的.产业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同样不容小觑,但弹性系数是逐步减小的,这是由于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同时,三次产业内部各部门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提高,能源效率提升,对碳排放增加起到了延缓作用.改革开放初期,能源价格对碳排放系数是正的,与经济学供求理论相违背,其原因是我国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能源市场开放程度较低所造成.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的不断深入,能源价格逐渐对碳排放起到调控作用,并呈明显的扩大趋势.我国政府2009年提出了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GDP碳强度)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40%~45%的目标,因此,必须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调整,才能实现碳减排目标.根据以上结论,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和人口均对碳排放有重要影响,但我们不能盲目对此进行调整,必须要以我国现实情况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为基础.首先,保持较高而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是我国政府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保证就业水平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其次,城镇化是提高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基本实现城市化是我国2020年的目标;第三,巨大的人口基数也导致了我国短期内很难降低人口增长速度.因此,为保证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实现,我们应把调整重点放到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能源效率的提高和能源价格的调控上. 1)优化能源结构.首先,鉴于我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的现实短时间内很难改变,因此,必须更加集约、高效的利用煤炭资源,这就要求我们大力研发和推广洁净煤技术.其次,要优化石油天然气的供应,加大石油和天然气开采技术的开发投入,努力提高石油天然气的自给能力,同时政府需在外交上寻求更多的石油天然气进口来源,保证自己的石油天然气外部供应.最后,大力发展低碳或无碳的新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氢能、核能、天然气水合物等.2)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技术水平和能源效率.技术进步是能源效率提高的主要途径,因此,我们要加大对先进能源利用技术和节能技术的投入,推动能源开采、转换及利用环节创新技术的研发与推广.3)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低耗能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促使我国从粗放式发展模式向内涵集约型转变;大力提升各个行业内部的技术含量,进行资源整合,加快产品和服务升级步伐.4)加快能源价格改革.从上述研究中可以看出,能源价格合理增长是碳减排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能源价格大部分都由政府制定和管制,还不能体现资源稀缺性,能源价格普遍比国际价格偏低,定价机制未与国际市场接轨.能源价格水平和机制不合理已经给我国的能源利用、经济发展和环境带来了严峻的问题[9].因此,能源价格机制的改革是当务之急.然而,能源价格改革不能单纯地强调与国际接轨和市场化,同时还应考虑我国消费水平和公众承受力,能源价格体制的改革必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势在必行.5)在我国人口增长很难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城镇化进程又不断加速,人口结构变化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必然会成为碳排放的推动力量.因此,坚持实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教育水平、人口素质和居民节能意识,大力倡导低碳消费、绿色消费的理念;更加重视城镇化的质量,将低碳融入到城市化进程中,使城市更清洁,更绿色,更环保.总之,在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提下实现温室气体减排,才是低碳的根本意义所在.【相关文献】[1] Yoichi Kaya.Impact of c arbon d ioxide e mission on GNP g rowth:i nterpretation of p roposed s cenarios[R].Paris:Presentation to the Energy and Industry Subgroup,Response Strategies Working Group,IPCC,1989.[2]徐国泉,刘则渊,姜照华.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1995—2004[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6):158-161.[3]林伯强,刘希颖.中国城市化阶段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和减排策略[J].经济研究,2008,54(8):66-78.[4]王强,郑颖,伍世代,等.能源效率对产业结构及能源消费结构演变的响应[J].地理学报,2011,78(6):741-749.[5]任杰,贾涛,吕迎,等.河南省低碳经济发展研究[J].河南科学,2011,29(2):231-234.[6]何晓萍,刘希颖,林艳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电力需求预测[J].经济研究,2009,55(1):118-130.[7]陈玲.能源价格对能源强度影响的实证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09.[8]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9]林伯强.高级能源经济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FDI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FDI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全球化的进程,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FDI的增加也引发了人们对碳排放强度增加的担忧。
本文将探讨FDI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可能存在的空间溢出效应。
首先,FDI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必须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方面,FDI的引入将带来新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了中国产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这意味着,FDI有助于减少碳排放强度,推动中国向绿色、低碳的经济转型。
举例来说,外资企业通常在中国提供更高效的生产设备和工艺,具有较高的能源利用效率。
从这个角度来看,FDI对中国碳排放强度具有积极的影响。
另一方面,FDI也可能导致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增加。
一方面,FDI带来了大量的生产投资和消费需求,推动了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这促使中国大量消耗能源,增加了碳排放。
另一方面,一些外资企业可能在中国采用传统和高碳排放的生产技术,由于缺乏对碳排放的监管和约束,可能导致碳排放强度的上升。
同时,FDI的空间溢出效应也会对中国碳排放强度产生影响。
空间溢出效应是指FDI在国内不同地区扩散和传递的过程中,会引发相关地区的环境变化。
一方面,FDI通常倾向于在中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集中,这些地区碳排放较高。
这可能导致FDI对东部地区的碳排放强度产生显著影响。
另一方面,东部地区发达的产业和经济实力可能会对周边地区产生溢出效应,即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扩散到周边地区。
这可能导致FDI对中国内陆和西部地区的碳排放产生影响。
为了减少FDI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负面影响,并最大程度地实现FDI的空间溢出效应,中国政府应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对外资企业的环境规制和监管,规范其生产过程和碳排放行为,限制高碳排放技术的使用。
其次,鼓励外资企业在中国使用绿色和低碳生产技术,提供相应的政策和经济激励,推动其向绿色转型。
中国环境规制对碳排放影响的空间异质性分析
中国环境规制对碳排放影响的空间异质性分析中国环境规制对碳排放影响的空间异质性分析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碳排放控制已经成为全球政治共识和行动方案之一。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家之一,实现碳排放减少目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此,中国政府大力推进碳排放减少行动方案,并从2015 年开始实施全国碳市场试点。
然而,环境规制对碳排放的影响并不是在全国范围内均等的。
本文将对中国环境规制对碳排放的空间异质性进行分析,旨在探索环境规制对不同地区碳排放的差异影响因素。
一、中国环境规制的背景中国的工业快速发展,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碳排放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从2006 年开始加强环境监管。
2014 年,中国政府提出了“大气十条”改善空气质量,包括加大环境监管力度、推广清洁能源和限制大气污染物排放。
在这个背景下,环境规制正在对中国碳排放产生影响。
二、碳排放的空间分布特征数据表明,中国南部地区的碳排放量远高于北部地区。
南方经济发达地区的碳排放主要来自于大城市、工业区和能源生产区。
而北方地区的碳排放则主要因冬季取暖和交通而产生。
另外,城市与乡村的碳排放也存在较大差距。
因此,针对不同区域碳排放特征进行环境规制是必要的。
三、环境规制对不同地区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从政策和技术两个方面对不同地区碳排放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1.政策因素环境规制政策的差异化是导致不同区域碳排放变化的重要因素。
根据《十三五能源规划》,未来重点将放在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上,主要表现为推广清洁能源、限制碳排放、制止污染等方面。
在政策实施上,不同省份采取了不同策略。
欠发达地区更加注重对能源和环境的控制,而促进清洁能源的政策在经济发达地区具有更强的实施力度,因此有效的政策是减少碳排放的重要手段。
2.技术因素技术进步也是减少碳排放的有效途径,不同区域之间存在技术水平的差异。
环境规制要推动技术进步,促进清洁能源的发展,例如在工业、交通、建筑和农业等领域推广绿色生产方式,提高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效率,不断提高技术含量。
碳强度
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较为 稳定,碳排放需求持续增加,但据饱和排放 尚有较大距离,如果按历史排放为基准,总 量限制非常不利,而强度约束为相对量,难 度要小些。但从历史和长远看,强度约束可 能有“活节扣”之效用,约束会随时间而强 化。 幻灯片 13
工业化处于起步或尚未起步阶段,经济 增长缓慢,或政治波动大,碳排放水平 低,一般情况下,碳排放需求不会有较 大增长,例如非洲和部分南亚国家,总 量和强度约束均在短期内不会造成大的 影响。 幻灯片 14
我国能源强度的国际相对水平
机械地引用按汇率计算的GDP或世界银 行提供的基于购买力平价的GDP数据来 衡量中国能源强度的国际相对水平,都 会造成理解偏差。从物理能效的角度看 待中国能源强度国际相对水平,相对而 言比较客观。相对于国际水平的差距, 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我国未来能源强度 降低的潜力空间之所在。不过挖掘这些 潜力还受制于多方面的因素。
能源强度
亦称单位产值能耗。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 部门或行业单位产值一定时间内消耗的能源 量,通常以吨(或公斤)油当量(或煤当量) /美元来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能源强度, 通常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耗能量来表示。它 反映经济对能源的依赖程度,受一系列因素 的影响,包括经济结构、经济体制、技术水 平、能源结构、人口等。 我国能源强度的国际相对水平
但从历史和长远看强度约束可能有活节扣之效用约束会随时间而强幻灯片13工业化处于起步或尚未起步阶段经济增长缓慢或政治波动大碳排放水平低一般情况下碳排放需求不会有较大增长例如非洲和部分南亚国家总量和强度约束均在短期内不会造成大的影响
碳强度
碳强度
碳强度是指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碳强度高低不表明效率高低。一般情况 下,碳强度指标是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 增长而下降的。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一直 批评中国的立场文件中缺乏关于中国减 排的量化指标,因此,胡锦涛的2009年 9月的G20之旅,也被称为“碳强度” 之旅。
我国碳排放量影响因素
我国碳排放量影响因素分析摘要: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进程中,二氧化碳排放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形势十分严峻。
是什么因素影响中国的碳排放量,值得探讨。
本文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筛选出影响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
通过对这些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来减缓碳排放日趋严重的趋势。
关键词:碳排放,GDP,能源1.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基本现状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温室气体排放量第二多的国家,随着经济社会的继续发展,到2020年,预计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温室气体排放世界第一大国。
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第二,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率大;第三,二氧化碳的能源排放系数大;第四,相对OECD国家,GDP能耗强度较高。
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是能源消费,我国长期以来的经济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决定了温室气体排放的上述特点:第一,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很快,2007年我国的GDP总量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达到30100亿美元,居世界第四位。
经济发展需耗费大量能源,产生温室气体,因而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非常巨大;第二,我国的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占70%左右,煤炭是主要的能源。
据预测,我国需要消耗31亿吨标准煤左右的能源,包括约23亿吨煤炭,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增长目标;第三,我国是以第二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工业是最大的能源消费产业,其中,钢铁、化学、水泥、电力、造纸和玻璃等支柱行业都属于能源密集型产业,是温室气体的排放基地。
1992年,中国正式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对于维护全球气候正常有一定的义务;2002年8月中国又批准了京都议定书,从此合法具备参与国际碳排放交易的资格。
虽然在第一承诺期我国没有减排目标,但是我国已经面临着很强的国际减排压力,在第二承诺期(2012年以后)可能被分派一定的减排任务。
而减排任务的承担必然会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不小的影响。
碳排放论文
制造业论文碳排放强度论文:中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变动及其因素分解摘要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大国,并且制造业的碳排放量已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80%以上,要寻找制造业的有效减排途径,就需要准确分析和计量促使制造业碳排放增加的影响因素。
为此,本文在对我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因素分解法将碳排放强度变化分解为结构份额与效率份额,并基于1996-2007年的统计数据对我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变化中的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进行了测算。
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在1996-2007年间整体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我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的下降均是由效率引起的,而结构则引起了碳排放强度的提升。
因此,应大力推进低碳技术的开发,以进一步发挥效率份额在制造业碳排放强度下降的积极作用,同时,进一步优化制造业产业结构,逐步淘汰一些高碳排放行业,使制造业产业结构向规模化、低碳化和高端化升级。
关键词制造业;碳排放强度;结构份额;效率份额全球化的浪潮使得国际产业(尤其是制造业)转移步伐加快,发达国家不断将高排放的制造业转移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
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制造大国,碳排放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而制造业碳排放就占了80%以上,要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任重而道远。
要寻找制造业减排途径,就需要准确分析和计量促使碳排放增加的影响因素,这样才能对症下药。
因素分解法是一种通过数学转化运算将目标变量分解成若干关键因素进行分析的方法,运用该方法进行分解,可以详细了解各因素对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变化的相对影响程度。
近年来,学术界采用因素分析法研究我国碳排放问题取得了不少进展,有代表性的研究包括:wang等采用对数均值迪氏分解法定量分析了1957-2000年间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和经济增长对我国的co2排放的影响[1]。
ma & stern同样运用对数均值迪氏分解法分析了1971-2003年间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和经济增长对我国的co2排放的影响,但其创新之处在于在能源结构中引进了生物质能[2]。
中国区域碳排放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
中国区域碳排放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汇报人:日期:CATALOGUE目录•研究背景与意义•碳排放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中国区域碳排放效率的空间分布与动态演变•碳排放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结论与政策建议•研究不足与展望01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背景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其碳排放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碳排放效率是衡量一个地区碳排放绩效的重要指标,对于制定减排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空间计量经济学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能够更好地揭示碳排放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相互关系。
010203研究意义通过研究中国区域碳排放效率及其影响因素,为政府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减排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对碳排放效率的空间计量分析,揭示不同地区碳排放效率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布特征,有利于针对性地制定区域性减排政策。
通过研究碳排放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关系,有助于深化对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之间关系的认识,为未来碳排放峰值控制提供参考。
02碳排放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碳排放效率定义碳排放效率是衡量经济活动中碳排放强度和环境绩效的重要指标,通常表示为碳排放量与经济活动的比值。
测量方法碳排放效率的测量方法包括基于历史数据法和前沿分析法。
其中,历史数据法利用历史数据计算碳排放效率,而前沿分析法则通过设定一定的排放标准和生产前沿,计算各区域的碳排放效率。
碳排放效率的定义与测量方法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等对碳排放效率有重要影响。
经济因素技术进步、能源利用技术、环保技术等对提高碳排放效率具有关键作用。
技术因素能源政策、环保政策、区域发展政策等对碳排放效率产生影响。
政策因素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对碳排放效率有一定影响。
自然因素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因素空间自相关是指区域之间的碳排放效率存在空间依赖性,即一个区域的碳排放效率可能会受到其周边区域的影响。
空间自相关空间计量模型是用来分析空间自相关的统计模型,常用的包括空间滞后模型、空间误差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等。
我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一、引言碳排放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释放过程,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
本文旨在分析我国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并探讨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二、能源结构能源结构是影响碳排放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我国主要能源消耗以煤炭为主,其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大。
煤炭在能源消耗中所占比例过高导致了大量温室气体的释放。
为了降低碳排放量,我国应加快能源结构转型步伐,逐步减少对煤炭等高碳能源的依赖,并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如风电、太阳能等。
三、工业生产工业生产是导致我国碳排放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大量工业企业涌现出来。
这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等排放物质中含有大量的温室气体,直接导致碳排放量的增加。
因此,我国应加大对工业企业的环保监管力度,推动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四、交通运输交通运输是我国碳排放增加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私家车数量急剧增加。
私家车尾气中含有大量温室气体,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此外,公共交通工具如公交车、出租车等也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
因此,我国应推动绿色出行理念,在城市规划中提高公共交通配套设施,并鼓励居民减少使用私家车。
五、农业和林业农林渔牧业也是导致我国碳排放增加的重要因素之一。
农作物种植过程中使用化肥和农药会释放大量温室气体,并且农作物腐烂后也会产生甲烷等温室气体。
此外,林业伐木和森林火灾也会导致大量碳排放。
因此,我国应加强农业和林业的管理,推广有机农业和可持续林业发展模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六、城市建设城市建设是我国碳排放增加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建筑物的兴建导致了大量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此外,城市交通拥堵也会导致车辆尾气排放增加。
因此,我国应推动绿色建筑理念,在城市规划中注重节能减排,并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中国县域碳排放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
中国县域碳排放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严重,碳排放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碳排放量也居世界前列。
县域经济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碳排放量占据全国总量的相当一部分。
因此,研究中国县域碳排放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对于理解中国碳排放的全貌、制定有效的减排政策以及推动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全面分析中国县域碳排放的时空演变特征,深入探讨影响县域碳排放的主要因素,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将对中国县域碳排放的历史数据进行梳理,揭示其时空演变趋势。
然后,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县域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人口规模等因素。
结合研究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减排政策建议,以期为中国县域碳排放的有效控制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县域碳排放的演变规律和影响因素,而且对于推动县域经济的绿色发展、促进全国碳排放的减少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中国县域碳排放的时空演变中国县域碳排放的时空演变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能源结构、技术进步以及政策调控等。
从时间维度来看,中国的县域碳排放量在过去几十年里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这与快速的经济增长和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
然而,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能源结构的优化,碳排放的增长速度已经逐渐放缓,甚至在部分地区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在空间分布上,中国县域碳排放的差异性较大。
一般来说,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其碳排放量也相对较高。
这些地区通常拥有较多的高耗能产业和大量的人口,因此碳排放的压力较大。
相比之下,经济相对落后、人口稀少、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其碳排放量则相对较低。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迁移,一些原本碳排放量较低的地区也开始出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中国钢铁企业的平均碳排放强度
中国钢铁企业的平均碳排放强度中国钢铁企业的平均碳排放强度——从简到繁的探讨导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之一,其钢铁产业的健康发展和碳排放的控制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中国钢铁企业的平均碳排放强度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指标。
本文旨在对中国钢铁企业的平均碳排放强度进行深入的探讨,从简到繁地解析这一重要指标的定义、影响因素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
一、什么是平均碳排放强度平均碳排放强度是指单位产出钢铁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量。
该指标通常以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吨钢为单位来衡量,可以反映钢铁行业的环境友好程度和资源利用效率。
二、平均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1. 技术进步和装备升级: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装备的升级,钢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能更有效地利用能源、减少原料消耗,从而降低碳排放强度。
2. 能源结构和利用效率:钢铁企业的碳排放强度与其能源结构和能源利用效率密切相关。
采用清洁能源并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可以显著减少碳排放强度。
3. 碳捕捉与储存技术:钢铁企业采用碳捕捉与储存技术可以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分离出来并储存起来,从而有效地降低碳排放强度。
4. 政策法规和环保意识:政府的相关政策法规对钢铁企业的环保要求和碳排放限制起着重要作用。
企业自身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也会影响其碳排放强度的控制。
三、中国钢铁企业的平均碳排放强度现状目前,中国钢铁企业的平均碳排放强度相对较高。
据统计,2019年我国钢铁企业的平均碳排放强度为X tCO2e/吨钢。
这一数字相较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需要进一步降低。
四、降低中国钢铁企业平均碳排放强度的政策措施为了降低中国钢铁企业的平均碳排放强度,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1. 推广节能环保技术:政府鼓励钢铁企业采用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
2. 加强能源管理:加强能源管理,推动钢铁企业实施能源消耗总量控制和强制性能效指标管理。
中国碳排放分析
中国碳排放分析中国碳排放分析据国际能源机构统计,中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就此西方国家经常借气候变化“说事儿”,对我国经济发展施加压力。
不过,我们也认识到碳减排是迟早的事,我国需及早着手发展低碳经济,从而避免陷入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
为此,需要对我国的碳排放现状以及未来趋势有个大致判断。
1、碳排放轨迹中国统计机构对碳排放没有专门的统计数据,已有的文献数据一般来源于以下四类:一是美国能源部二氧化碳信息分析中心(简称CDIAC)公布的年度数据;二是美国能源情报署(简称EIA)公布的年度数据;三是国际能源总署(简称IEA)公布的数据;四是根据IPCC 指导目录和其他方法测算得到的数据。
通过对比,不同的数据来源从统计角度看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基于此我们采用如下公式对中国碳排放总量进行估算:c=∑m i×δi(1)式(1)中C为碳排放量;m i为中国一次能源的消费标准量;δi为i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
不同机构计算碳排放量时,确定能源消耗过程中的碳排放系数不完全相同,但差别并不大,收集到的不同文献的各类能源碳排放系数(表),然后取简单算术平均值为相应能源种类的碳排放系数,据此可以得出碳排放情况。
表1 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2、碳排放特征经济发展一般是随着时间的变动而发生变化,时间体现了阶段性,所以根据碳排放总量及其增长率情况和碳排放强度可以观察我国碳排放变动的阶段性特征。
碳排放总量在1978-1996年为迅速增加阶段,1996-2000年为平稳阶段,2000-2012年为急速增加阶段。
1990年以来,碳排放增长率的变化轨迹是,1992年达到高点,增长为14.2%,之后增速出现持续下降,1999年为阶段性低点,增速为7.6%,从2000年起,增速再度回升,到2007年达到高点,为14.1%,之后回落为平稳增长,但2010年出现了反弹。
从碳排放强度(指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带来的碳排放量)看,中国碳排放强度在1980-2011年之间基本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在1980-1996年之间下降趋势较为明显,1997-2012年尽管总体趋势下降,但下降趋势不是非常显著,其中2003年出现了反弹,2003—2007年的水平均高于2002年。
中国碳强度目标
中国碳强度目标【原创版】目录一、中国碳强度目标的背景与意义二、中国碳强度目标的制定与实施三、中国碳强度目标的成就与挑战四、中国碳强度目标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贡献五、未来中国碳强度目标的发展方向正文一、中国碳强度目标的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碳强度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一直致力于降低碳排放强度,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
在此背景下,中国碳强度目标应运而生,旨在通过国家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二、中国碳强度目标的制定与实施中国碳强度目标是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自 2005 年以来,中国已明确提出了一系列碳强度目标,包括“十一五”期间降低 20%、“十二五”期间降低 17% 等。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清洁能源、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等。
三、中国碳强度目标的成就与挑战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在降低碳强度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据统计,2015 年中国单位 GDP 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 2005 年降低了 38.6%,提前完成了“十二五”期间的碳强度目标。
然而,中国在实现碳强度目标的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如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能源利用效率较低等。
四、中国碳强度目标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贡献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其碳强度目标的实现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在降低碳强度方面的努力,不仅有助于提高国内绿色发展水平,也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了积极的贡献。
五、未来中国碳强度目标的发展方向面对未来,中国将继续加大力度,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一方面,中国将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另一方面,中国将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鼓励发展低碳产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8 O 排放量和碳强度 , 由于碳排放与能源消耗联系紧密 , 作为能源消耗大 2 0 年各省历年 的工业终端能源 C 分析工业碳强度变化的原 因。 户的工业一直是 C , O 的主要排 放部 门。在 国际能源署 进而建立 回归模型 , (E 发布 的全球燃料燃烧 C : IA) O 排放统计 中, 电力和热 力生产、 其他能源产业 、 制造和建 筑业 三 大部 门排 放的 C 占全部我 国能源燃烧排 放 C 量的 8 . 8 , O O 总 5 1 % 这
而深入 的研究 。其中 , 采用对数平 均迪维斯 因子分解法
( M I分 析 中 国能 源 相 关 碳 排 放 的 文 献 较 多 , 些 文 L D) 这
式中 : n i t C 为 省 年能源消耗导致的 C O 排放量 ; 为 i E
省t 年第 种能源消耗标准量 ; 业 终端能源燃烧 C O 排放分析
1 1 工 业终端 能 源燃 烧 C : . O 排放 量
在各地 区能源数据的基础上 , i 省能源燃烧导 第 个 致的 C : O 排放量可以采用公式 ( ) 1 进行估算 , 即
C = i Et i j ,( i= 12 3 … ,0 = 12 3 。( ) ,,, 3 ; ,, ) 1
( 湖南科技大学 商学 院 湖南省 战略性新 兴产业研 究基地 , 湖南 湘潭 4 0 ) 12 1 1
摘要 :在分析 19 -2 0 9 8 0 8年我 国工业碳排放和碳 强度 空间分布特 点的基础 上 , 于省 际面板数据 , 基 建立 回归分 析模型 , 索地 区工业碳强度 变化的原 因。研 究发现 , 际工 业碳 排放 量和碳 强度 的分布存在 明显 的空 间差 异 ; 探 省 回 归分析显 示, 区工业总产值在全 国所 占比例越 高, 工业碳 强度 越低 , 地 其 工业资本 有机构成提 高有 利于 降低 工业碳
第3 0卷
21 0 1年
第 4期
8月
地域研究与 开发
AR EAL R E ES AR CH AND DE L MENT VE OP
Vo . 0 N . 13 o 4
Au g.2 1 01
我 国 工 业碳 强度 的 空 间分 布 及 影 响 因素 研 究
贺 胜 兵 , 友金 , 华 蓉 刘 周
数, 碳排放系数的具体取值如表 1 所示。 各省能源消耗数 据来源于《 中国能源统计 年鉴》 19 - 20 ) 能源消耗 ( 99 0 9 ,
并按万吨标准煤 的换算系数折算成能源 献通常分析了能源结构 、 源效率 和经济发展等 因素对 量采用实物量 , 能 表 9 8 0 8年各省工业终端能 全国或地区 C 0 排放的影响 - 。Fn e a (0 7 分 消耗标准量 。 2展示了 19- 20 6 a , t 1 20 ) ] . O 排放量 的计算结 果 , 样本 区间 内全 国及 东部 地 析了 18- 20 90 0 3年 中国能 源相关 的碳 强度 的变化 。 源 C , 区、 中部地区 、 西部地区三大区域②的平均工业碳排放 量 吴滨 以建材行业为例 , 分析 了我 国碳排放 与能源 消耗 的 关 系 J 。赵静考察 了我 国工 业终端能 源消费 的行业结 如 图 1所 示 。 . O 构特征 。岳超等考察 了 19 -2 0 9 5 07年我 国省 区碳排 1 2 工 业 C 2排放 总 量及地 区分布 放及碳强度 的特征 , 并采用 T e 指数分 析碳强 度 的区 hi l 域差异 。谌伟等采用 V R模型分析了上海市工业碳 A 排放总量与碳生产率 的关 系 。 纵览现有文献可 以发现 , 当前仍然缺少研究对象覆 盖我国各省份 、 于省际 面板 数据 的工业 碳排 放研究 。 基
数据来 源 : 根据 IA发 布的《 O m s osr e e b s E C 2 i i o f l o u. E sn fm u m
基金项 目:国家社科基金重 大招标项 目(9 Z 0 1 ; 0 & D 4 ) 国家社科 基金青年项 目(0 J 05 ; 1C Y 3 ) 湖南省社科基金重点项 目( 0 0 D 1 ) 21Z B 9 ; 湖南 省社科 基金一般项 目( 9 B 09 0 Y A 5)
关 键 词 :工 业 碳 排 放 ; 强 度 ; 间 分布 ; 业 结 构 碳 空 工
中图分类号 :F 1. 499
文献标 志码 :A
文章编号 :10 —3 3 2 1 )4 0 0 —5 0 3 26 (0 1 0 — 0 1 0
0 引言
鉴于此 , 本研究在对《 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的地区能源平
强度 , 但其 效应较为微弱 , 区工业结构 中大 中型 企业 比例 增加 、 型工业和 国有 企业 比例 减 少均 有利 于降低3 业 地 重 -
碳 强度 。研究结论的政策含 义在 于 , 各地 区在发展- 3 经济 的过程 中应积极推 动工 业结构调整 以降低工 业碳 强度 ,  ̄, k
要 鼓励企业在 市场竞 争中壮 大规模 , 范重工业过度扩 张和积极发展 非国有经济。 防
比例远高 于 O C 国家的 5 .5 , ED 9 2 % 也高 于非 O C ED
国家 的 7 .6 59 %①。 因此 , 现 我 国工 业 部 门 的节 能 和碳 实
减排是完成我国碳减排承诺的关 键 , 考察 工业部 门的碳 强度对于研究我 国产 业结构调 整和实现经 济社会 的低 碳转型都具有 十分重要 的意义。 国内外对 于中国碳排放 相关议题 进行 了较为广 泛
①
收 稿 日期 :2 1 0 0—1 0;修 回 日期 :2 1 —0 2—1 0 1 5—1 0
通过观察全 国和各省工业 C O 排放量可以发现 , 我 国工业 C O 排放具有两个 明显特征 : 一是工业 C O 排放
总量整体呈上升趋势 。从绝对量来看 ,98年全国工业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