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教育学院跨学科四门主干课程作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教育学院跨学科四门主干课程作业

学科:数学与应用数学(中学)

题目:

1、通过课程内容学习,“方程式与不等式”教学收获哪些策略和经验?

2、在“函数的应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常见问题有哪些?谈谈您的解决办法。

3、通过学习,《课标》中数学建模的内容你认为应包括哪些?

4、“数与式”教学重难点包括哪些?

5、谈谈“数与式”教学设计时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6、试述初中数学常见的思想方法。

7、下列是某位学生的作业,请阅读并回答问题。

在△ABC 中,3=a ,1=b ,︒=∠30C .试判断△ABC 的形状。

解:根据余弦定理,得

C ab b a c cos 22

22-+=

130cos 321)3(2

2=︒-+, 所以c =1.又由正弦定理,得

23121

3sin sin =⋅

==

c

C

a A ,

所以∠A=60°,∠B=180°-60°-30°=90°. 故△AB C 是直角三角形.

问题:

(1)指出解题过程的错误之处,并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

(2)给出正确解法,并简述应采取哪些教学措施以避免此类错误的发生。 8、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课堂教学片段 环节一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探究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究竟是多少度? 生:180°。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在小学时,老师教我们把三角形纸片的两个角剪下来,拼在第三个角的顶点处,得到一个平角,所以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加起来一共是180°。

环节二

师:很好,这说明通过实验是可以验证结论的正确性,既然大家还记得小学做过的事,现在请大家拿出准备的剪刀和三角形的纸片,剪一剪,拼一拼?

(约三分钟后,学生基本完成剪、拼任务)

环节三

师:大家都做的很好,但这个结果是通过一两次的实验得出的,还不足以说明所有的三角形都有相同的结果。同学们已经学习了相当多的几何知识,大家能否用学过的知识来证明?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ABC,要求学生说出已知与求证)

已知:△ABC,

求证:∠A+∠B+∠C=180°。

明确问题后,老师启发学生发现求证的关健在于两点:

①180°的角是知何产生的;

②怎样把∠A、∠B、∠C加在一起,并请大家思考,准备交流讨论)

师:现在开始交流。

生1:平角等于180°,如果能把三个内角移到一个平角上,那么这三个内角之和就是180°。

师:这就明确了证题的方向,可是通过什么方法能把三个角移到一起呢?请大家继续探究.

(学生继续画图、思考或轻声交谈,过了四五分钟,陆续有学生举手要求回答)

生2:作BC的延长线CD,在△ABC外部作∠ACE=∠A,这样只要证明∠ECD=∠B.

师:你能证明∠ECD=∠B吗?

生2:能。由作图知∠ACE =∠A ,所以AB // CE ,于是∠ECD =∠B 。 师:生2借助剪拼法得到了思路。

师:这位同学做得很好。确实动了脑筋。下面老师将这位同学的解题思路用数学语言完整表达出来。 (教师板书完整的证明过程)

师:刚才我们证明了这个结论,这就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接下来教师开始讲解例题) ……

(1) “环节二”中让学生“剪拼”的目的是 A 、证明结论的正确性

B 、熟练应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C 、强化“剪拼”的技能

D 、验证结论的正确性及启发学生寻找证明的方向

(2)针对上述的教学过程,简述教师在引导学生验证、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中所起的作用;

(3)环节二、三的教学中有哪些不足?并就此提出改进建议。 9、阅读小林同学的作业,回答问题。 题目:若1=+b a ,1-=ab ,求22b a +的值。 解: 1=+b a ,b a -=∴1. 1)1(-=-∴b b

012=--∴b b

25

1±=∴b . ∴当25

21+

=b 时,2521-=a ,此时322=+b a .

当25

21-=b 时,2

521+=a ,此时322=+b a .

∴322=+b a .

(1)简述小林同学的解题思路;

(2)试就小林同学的解法进行点评,并给出学法指导。 10、下列是某学生的作业,请阅读并回答问题。

(1) 请指出上述解题过程中的错误,并分析产生错误的可能原因; (2) 针对上述错误,给出教学建议。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高中数学“等差数列前n 项和”这节课教材的大致编排:设置情境(高斯求和故事)——提出问题(高斯算法能否推广到求一般等差数列前n 项和?)——推导——得出公式——应用举例,其中“公式导出部分”的教材内容如下:

200多年前,高斯的算术老师提出了下面的问题:1+2+3+…+100=?

据说,当其他同学忙于把100个数逐项相加时,10岁的高斯却用下面的方法迅速算出了正确答案:(1+100)+(2+99)+…+(50+51)=101× 50=5050。

高斯的算法实际上解决了求等差数列1,2,3…,n,…前100项的和的问题,人们从这个算法中受到启发,用下面的方法计算1,2,3…,n,…的前n 项和:

由 1 + 2 + … +

1-n

+ n

n

+ 1-n + … + 2 + 1

)1(+n + )1(+n + … + )1(+n

)1(+n

可知

2)1(321n

n n ⨯+=

++++

探究:高斯的算法妙处在哪里?这种方法能够推广到求一般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吗?

一般地,我们称n a a a a ++++ 321为数列{n a }的前n 项和,用S.表示,即n n a a a a S ++++= 321。

由高斯算法的启示,时于公差为d 的等差数列,我们用两种方式表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