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

合集下载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

劳动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劳动市场、劳动力供求关系、劳动力市场机制以及劳动力经济效益的学科。在劳动经济学中,有一些重要的名词需要解释,以便更好地理解劳动经济学的概念和原理。

1. 劳动力供求关系:指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劳动力的供给取决于劳动人口的数量、劳动力参与率等因素,劳动力的需求则由企业的生产需求决定。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对于劳动力市场的稳定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2. 边际劳动生产力:指劳动力的边际产出与边际成本之间的关系。边际劳动生产力逐渐递减,即每增加一单位劳动力,产出的增加逐渐减少。边际劳动生产力的概念在分析劳动力的配置和效益时具有重要意义。

3. 工资刚性:指工资在一段时间内不能随着市场供求变动而灵活调整的现象。工资刚性可能来自劳动合同、法律规定或组织协商等因素。工资刚性的存在会影响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效率。

4. 经济失业率:指在劳动力市场中寻找工作但未找到工作的人口比例。经济失业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市场状况的重要指标,高失业率可能会导致社会问题和经济不稳定。

5. 人力资本:指个体通过教育、培训和学习等途径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等人力资源的总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对于提高

劳动者的生产力和就业机会非常重要。

6. 劳动力市场分割:指劳动力市场中出现的不同劳动力群体之间的差异和隔离现象。劳动力市场分割可能由于性别、年龄、种族、教育等因素引起,不同群体之间的就业机会和待遇存在差距。

7. 无工资劳动:指没有直接支付工资的劳动形式,如家庭劳动、义务劳动等。无工资劳动在经济中占有一定比重,但由于难以计量和定价,对于劳动力市场的分析和政策制定具有挑战性。

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

简答

1、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生产要素投入的经济效益,与之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劳动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和政治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部门经济学及其他专业经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学科也有一定的联系。

2、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市场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交换劳动力的场所,即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与生产经营中使用劳动力的经济主体之间进行交换的场所,是通过市场配置劳动力的经济关系的总和。劳动力市场交换关系表现为劳动力和货币的交换。

3、工作搜寻:无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劳动力失业,失业后找工作的过程都是工作搜寻。

4、劳动年龄人口:一般指法律规定的成年人口减去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员以后的人口总数。我国规定男子16岁~60周岁,女子为16岁~55周岁,这部分人口被视为劳动年龄人口。

5、非劳动年龄人口:1军队人员2在校学生3家务劳动者4退休和因病退职人员以及丧失劳动能力、服刑犯人等不能工作的人5不愿工作的人6在家庭农场或家庭企业每周工作少于15个小时的人。

6、摩擦性失业:是指因季节性或技术性原因而引起的失业,即由于经济在调整过程中,或者由于资源配置比例失调等原因,使一些人需要在不同的工作中转移,使一些人等待转业而产生的失业现象。即工作搜寻过程中的失业。

7、人力资本:是指劳动者受到教育、培训、实践经验、迁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人力资本价格模型累,亦称“非物力资本”。

8、劳动力到U型生产力曲线:在经济发展过程开始的时候,尤其是在国民人均收入从最低上升到中等水平时,收入分配状况先趋于恶化,继而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改善,最后达到比较公平的收入分配状况,呈颠倒过来的U的形状。Y轴表示是基尼系数或分配状况,X轴是时间或收入状况。

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

第二章劳动需求

2.4劳动需求弹性:自工资弹性与交叉工资弹性

(1)劳动的自工资弹性:某类劳动力的工资率增长1%而引起的该类工人就业量的百分比变化

`

如果<1,表明就该类劳动而言,工资水平增长1%所带来的劳动力需求下降,或者说就业量下降将会小于1%,我们称该种劳动的需求为缺乏弹性的需求。如果劳动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则其有工资水平上升带来总的劳动报酬同时上升的特点。如果>1,表明该类劳动价格增长1%,带来就业量下降高于1%,这种劳动需求则被称为富有弹性的需求。如果劳动需求是富有弹性的,那么工资水平上升反而带来总的劳动报酬下降。

(2)“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定理

•如果某类劳动所生产的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大,那么对应该类劳动会具有较高的自工资弹性;

•如果该类劳动可以很容易地被其他生产要素替代,那么该类劳动也会具有较高的自工资弹性;

•如果其他要素供给富有弹性,那么该类劳动也会具有较高的自工资弹性;

•如果该类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比重很高,那么它也会具有较高的自工资弹性。

•定理的前三条总是成立,但是最后一条会在某些情况下不成立。

(3)交叉工资弹性

(4)产出就业弹性

第三章劳动供给

3.1 劳动供给的一些基本概念与事实

(1)劳动参与率

劳动力是就业人数和失业人数的总和,劳动参工率就是劳动力占劳动适龄人口的比重。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当按照年龄或者性别分类计算时,上式变为

(2)失业率与就业率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标准,在一定年龄范围内的人主要分为三类:就业者、失业者,以及非经济活动人口。就业者指在过去一周的时间内从事了至少一个小时有收入的工作,或者暂时离开工作岗位的人;失业者指那些不工作,但是积极寻找工作并且能够立即到岗的人;非经济活动人口指那些不工作但又不满足劳工组织失业标准的人。

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

(相对性、普遍性和绝对性。 ) 2、 实证研究方法对经济现象研究所得出的 范围内人口的比率。 1、 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 结论具有客观性,并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 计算公式: 劳动力参与率= 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 是相对的稀缺性。 行检验。 2、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又具有绝对的属性。 7、规范研究方法具有以下特点: 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存在于社会历史发展的 1、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 [例]某地区人力资源总量为 250 万人,其 各个阶段,从而使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 解决客观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中经济活动人口为 180 万人。求其劳动力 普遍和绝对的属性。 即要说明所要研究的对象本身是好是坏, 参与率。 3、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 对社会具有积极意义还是消极意义。 根据公式,则为: 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 2、规范研究方法研究经济现象的目的,主 劳动力参与率= 180 段的稀缺性。 100 % 72 % 要在于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 250 机会成本,是指将稀缺的劳动资源用以满 8、规范研究对象的价值判断或价值标准 在计算劳动力参与率时,必须注意劳动力 足此种需要和愿望而放弃的彼种需要和愿 是指互惠的交换。 与人口范围的一致性、可比性。 望的满足。 互惠包括三种情况: 影响劳参率的因素如下:1、 教育事业的发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运作的主体是什 1、参与交换的各主体均受益。 展状况;2、保险与社会保障制度等的完善 么。 2、 参与交换的部分主体受益, 但无人受损。 程度;3、宏观经济状况。 市场运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市场主体 3、参与交换的部分主体受益,部分主体受 劳动参与的决策及劳参率的变动是劳动力 的经济行为都有着自己的目标,并以明智 损,但受益大于受损。 的方式追求这一目标。个人追求的目标是 互惠交换的障碍有以下三类: 供给分析的主要内容。

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

求是企业雇佣愿意和支付能力 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 “收敛型蛛网”: 当供给弹性 小 于需求弹性(即价格变动对 供给量的影响小于对需求量 的影响)时 ,价格和 产量的 波 动 将 逐 渐 减 弱 ,经 济 状 态 趋 于 均 衡 ,如 图 1所 示 。 供 给 弹 性 小 于 需 求 弹 性为 “蛛 网 稳 定 条 件 ”, 蛛 网 向 内 收 缩 , 称 “收敛型 蛛 网” 雇用成本: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 的另一种方式, 是企业招募、评 价、 录用雇员的直接成本与机会 成本之和. “蛛网稳定条件”: 当供给弹性 小于需求 弹性 (即价格 变动 对供给量 的影 响 小于对 需求 量的影响 )时 ,价 格和产 量的 波动将逐 渐减 弱 ,经济状 态趋 于均衡 ,如 图1所示。 供给弹 性 小于需求 弹性 为“蛛网稳 定 条件”
供给和需求不匹配而造成的失业。结 构性失业是由经济变化导致的,这些 经济变化引起特定市场和区域中的特 定类型劳动力的需求相对低于其供 给。 47. 摩擦性失业: 是指因季节性或技 术性原因而引起的失业,即由于经济 在调整过程中,或者由于资源配置比 例失调等原因,使一些人需要在不同 的工作中转移,使一些人等待转业而 产生的失业现象. 48. 周期性失业: 又称为总需求不足 的失业,是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 短期失业,它一般出现在经济周期的 萧条阶段。这种失业与经济中周期性 波动是一致的。在复苏和繁荣阶段, 各厂商争先扩充生产,就业人数普遍 增加。在衰退和谷底阶段,由于社会 需求不足,前景暗淡,各厂商又纷纷 压缩生产,大量裁减雇员,形成令人 头疼的失业大军。 49. 贝弗里奇曲线: 是反映 劳动 力 市 场中失 业率与 岗位空 缺率之 间 存 在负相 关关系 的曲线,有 时也 被 称 为UV曲线。它与 菲利普 斯曲 线 却 有 着明显 的区别,菲利普 斯曲 线 主 要 用于失 业和劳 动力市 场问题 的 总 量分析 ,而UV 曲线在 分析失 业 和 劳动力 市场结 构性问 题上有 着 独 到的作 用,因为 目前存 在的 主 要 是 由就业 结构性 因素导 致的。其 中 最 重要的 用途是 作为一 种实用 工 具 将失业 分解为 不同的 类型—— 由 于需求 不足引 起的周 期性失 业 和 由于匹 配低效 率引起 的结构 性 失 业与摩 擦性失 业,UV曲线 通过 对 失 业率与 岗位空 缺率共 同运动 趋 势 的分析 能够提 供更多 的关于 当 前 经济的 经济周 期波动 与劳动 力 市 场运作 效率的 信息。 50. 工资曲线: 工资的相对价值与工 资率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工资曲线来表 示。该曲线可以显示组织目前支付给 员工的工资、根据工作评估而确定的 新的工资水平,或在劳动力市场上其 他组织支付给类似工作的工资。通过 点出代表目前工资的一系列散点,可 以画出一条工资曲线。徒手曲线可以 在一簇点中间画出,这样留在曲线以 上的点与曲线以下的基本相等。工资 曲线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工 资曲线可以用来决定工作价值与曲线 上给定的任一点工资二者之间的关 系。 51. 季节性失业:由于气候状况有规 律的变化对生产、消费产生影响所引 致的失业,称为季节性失业。 52. 计时工资:依据工人的工资标准 与工作时间长度支付工资的形式 53.劳动的机会成本:将稀缺的劳动资 源用以满足此种需要和愿望而放弃的

经济学中的劳动经济学

经济学中的劳动经济学

经济学中的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探讨和分析人力资源的利用、劳动力市场以及与劳动相关的决策和政策。劳动经济学旨在研究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工资决定因素以及劳动力市场的运作。

一、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

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是劳动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给方是劳动者,而需求方则是企业和雇主。供给方和需求方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和运作。供给方可以通过提高技能和教育水平来增加自己的市场竞争力,而需求方则会根据企业的需求和生产力水平来确定对劳动力的需求。

二、工资决定因素

工资是劳动力市场上的重要指标,决定了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工资的决定因素包括劳动者的技能和能力、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劳动者的个人特征以及法定工资标准等。劳动者的技能和能力越高,通常会获得更高的工资待遇。而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会直接影响到工资的水平和变动,当劳动力供给过剩时,工资往往会下降,反之亦然。

三、劳动力市场的运作

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涉及到劳动者和雇主之间的交流和协商。劳动市场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运作:

1. 招聘和求职:企业通过招聘渠道发布职位需求,并面试、选拔合适的劳动者填补职位空缺。同时,劳动者通过求职渠道寻找合适的工作机会。

2. 谈判和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和雇主之间进行谈判,商定工资待遇、工作条件以及其他福利待遇,并最终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双方权益的法律保障。

3. 劳动法律和政策:国家和地方政府颁布和实施与劳动力相关的法律和政策,包括最低工资标准、劳动保护法规等,以保护劳动者的权益。

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

1.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佣到的劳动力数量。2.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当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时,最初劳动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量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这就是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3.替代效应:一个是与资本的相对价格比上升而产生节约劳动力的替代效应;规模效应:一个是因工资上升造成生产成本上升,引起产品价格上涨,导致产品需求下降,最终形成劳动力需求减少的规模效应。4.劳动力需求弹性:表示两个经济变量变化的关系;包括劳动力需求工资弹性、劳动力需求交叉工资弹性。5.劳动力需求工资弹性:同质的劳动力在工资率变动一定幅度时,将引起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化程度。即工资率变化1%,劳动力需求量变化百分之几。6.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决定要素:(1)要素替代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2)产品需求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3)其他生产要素供给弹性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4)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比重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7.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四大法则:当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1)在生产函数上,劳动投入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可代替性越大;(2)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大;(3)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越大;(4)劳动力成本在生产总成本同一中所占的比重越大,劳动力需求弹性越大。8.无差异曲线特征:(1)在同一平面上存在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同一条无差异曲线表示曲线上所有点之间的效用相同,不同的无差异曲线效用不同;(2)在同一平面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相交;(3)无差异曲线是一条斜率为负值,凸向原点的曲线;(4)主体的偏好不同,无差异曲线的形状不同。9.局部均衡分析:是经济学中用来考虑单个市场、单种商品价格与供求关系变化的一种分析方法;局部均衡是在假定其他市场因素处于静止不变的条件下,研究单个市场均衡状态的实现与新旧均衡的变动。一般均衡分析:是经济学中用来考察市场上所有市场、所有商品的价格和供求关系变化的一种分析方法;一般均衡考察的对象是在各种市场因素的影响下一个市场的均衡的建立与变动。10.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均衡:三个基本假设:(1)假设形成劳动力供给决策的时间为本期,以t表示;(2)假设本期t的劳动力需求量决定本期的工资率;本期的工资率Wt和本期的劳动力需求量Dt,Wt=f(Dt);(3)假设本期t的工资率Wt决定下期的劳动力供给量St+1,St+1=f(Wt)。11.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的三种模型:(1)劳动力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市场和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关系的一门经济学分支。下面是一些劳动经济学的知识点:

1. 劳动供给与需求:劳动供给是指一定时间内,愿意为工资而提供劳动力的人数;劳动需求是指雇主愿意支付工资雇佣劳动力的数量。劳动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决定了劳动市场上的工资水平。

2. 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是劳动力供给和劳动需求相互作用的地方。劳动力市场的特征包括劳动力的异质性、信息不对称、工资刚性等。

3. 工资决定理论:工资的确定有多种理论解释,包括边际生产力理论、劳动力市场博弈论、工资刚性理论等。

4. 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指通过教育和培训等方式所获得的对劳动力的提升,从而提高劳动力的生产力和市场价值。

5. 技术进步与劳动力需求: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是复杂的,它可以提高某些领域的劳动力需求,但也可能降低其他领域的劳动力需求。

6. 劳动力市场不平等:劳动力市场存在性别、种族、地区等差异,这种不平等现象会影响就业机会、收入分配等方面。

7. 劳动移民与劳动力市场:劳动力移民对劳动力市场也会产生

影响,移民可以填补某些行业的劳动力缺口,但也可能导致本地劳动力的失业率上升。

8. 政府政策与劳动力市场:政府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可以包括最低工资法、劳动法规、培训补贴等,这些政策旨在改善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和保护劳动者权益。

劳动经济学是一个广泛且复杂的领域,以上只是其中的一些核心知识点。进一步学习这个领域可以深入研究这些知识点,并结合实证研究和政策分析来加深理解。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

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人类劳动行为和劳动市场的规律及其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的影响。它主要关注人力资源的配置和劳动力的收入分配,并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机制以及劳动力市场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下面是关于劳动经济学的一些知识点。

一、劳动供给和需求

1.劳动力市场:包括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两个基本要素,劳动力供给来自于劳动者,劳动力需求来自于用人单位。

2.劳动力供给的决定因素:劳动人口规模、劳动者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技能水平、健康状况等。

3.劳动力需求的决定因素:经济增长速度、产业结构、技术变革、劳动生产性、资本密集度等。

4.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劳动市场达到供求均衡时,实现充分就业和有效劳动力配置。

二、劳动力市场的不对称信息问题

1.失业:指劳动力市场上存在信息不对称,劳动者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寻找合适的工作。

2.隐藏性失业:指一些劳动者表面上没有失业,但实际上存在结构性失业或失业潜力。

3.劳动市场歧视:指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者因种族、性别、年龄、身体健康等因素遭受不公平对待。

4.劳动力市场的契约问题:指雇佣双方在劳动合同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合同约束的难以实施。

三、劳动力市场的弹性

1.工资弹性:指劳动力市场上工资变动对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弹性反应。

2.劳动力弹性:指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对工资变动的弹性反应。

四、技能与教育

1.人力资本理论:指个体的受教育程度、技能水平以及健康状况等因素对工资和就业的影响。

2.教育与收入分配: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个体往往能够获得较高的工资收入,教育对于降低收入差距、改善收入分配具有重要作用。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市场以及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劳动力价值和工资决定等问题的一门学科。在劳动力市场的运作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知识点,下面将逐一介绍其中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一、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劳动者创造的经济价值与所消耗的劳动时间之比。生产率的提高通常会使工资水平更高,并有助于经济增长。劳动生产率取决于多种因素,如技术水平、教育程度、劳动者的经验等。

二、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指劳动者通过受教育和培训等方式所积累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从而提高其生产力和劳动力市场竞争力。人力资本的投资可以带来长期收益,从而提高整体劳动力水平和劳动者的收入。

三、劳动力供给

劳动力供给是指劳动者愿意参与劳动力市场并提供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劳动力供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人口数量、教育程度、就业机会等等。劳动力供给的变化会对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产生影响。

四、劳动力需求

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和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和质量。劳动力需求受到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科技进步等因素的影响。企业

通过雇佣劳动力来完成生产和服务,劳动力需求与劳动力供给之间的

关系决定了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情况。

五、工资决定

工资是劳动者出售劳动力获得的报酬,工资的决定受到多种因素的

影响。一般来说,工资水平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当劳动力

需求多于供给时,工资水平会上涨;当供给多于需求时,工资水平会

下降。此外,工资还受到劳动生产率、人力资本和法律法规等因素的

影响。

六、劳动市场失灵

劳动市场失灵是指劳动力市场中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劳动力的供求

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

1、劳动经济学的概念:

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着重考察劳动力市场的组织、运作及其结果,以后和此刻的劳动力市场参与者的决策,和与劳动力资源就业和收入分派有关的公共政策. 2、阻碍劳动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① 技术对劳动需求的阻碍 ② 时刻长短对劳动需求的阻碍 ③ 企业目标对劳动需求的阻碍 ④ 社会制度安排对劳动需求的阻碍

3、试着推导完全竞争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和市场需求曲线? 一、完全竞争下的短时间劳动需求

1、完全竞争企业利用劳动要素的原那么;

(1)利用劳动要素的边际收益:P MP VMP •=

劳动需求曲线与劳动边际价值曲线重合的两个假定: 第一,劳动的边际产品曲线不受劳动价钱转变的阻碍; 第二,产品价钱不受劳动价钱转变的阻碍。

3、完全竞争市场的劳动需求曲线

整个市场的劳动需求曲线能够看成是所有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的简单水平加总。该曲线仍然是向右下方倾斜的,但比边际产品价值曲线要峻峭。

二、完全竞争下的长期劳动需求

企业应付劳动价钱上升不仅能够通过调整其利用的劳动数量的方式,而且也能够通过调整其资本存量的方式以作出反映。

二、完全竞争企业的长期劳动需求曲线的推导

工资率的上升致使企业调整的两个效应,即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

替代效应是由于工资率的提高,企业若是仍然维持原有的产量水平上,那么会采纳增加资本,减少劳动的生产方式。

规模效应是由于工资率的提高,劳动的边际本钱将上升,从而致使企业生产更少的产量,产量的下降将会致使利用的劳动数量下降。

企业因工资率上升所引发的劳动需求的减少是这两种效应的转变之和。长期劳动需求曲线与短时间劳动需求一样也是向右下方倾斜。

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

第一篇:劳动经济学

1、工资率和产品需求的变化如何对劳动力需求产生影响?

工资的变化包括上升和下降两个方面,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工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工资的上升。

工资上升对劳动力需求产生的影响可以分解为两个影响效应。

一个是与资本的相对价格比上升而产生节约劳动力的替代效应;

另一个是因工资上升造成生产成本上升,引起产品价格上涨,导致产品需求下降,最终形成劳动力需求减少的规模效应。

2、影响社会劳动力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包括微观因素和宏观因素两方面。

其中微观因素包括:(1)企业生产规模、(2)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3)企业利润量、(4)工资变化、(5)其他要素价格、(6)预期等。

宏观因素包括:(1)社会生产规模大小、(2)国家经济体制、(3)产业结构状况、(4)科学技术进步、(5)对外开放程度、(6)相应的市场环境、(7)政府政策等。

3、分析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技术进步在各种各样的经济变量中对劳动力需求量如何发挥影响,取决于:(1)在生产等量产品时劳动与资本可以获得何种程度的节约;(2)通过下调产品价格,以及企业利润、劳动者收入的变化,能在多大程度上增加产品需求。

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表现在:一是使企业能以较少的劳动投入生产既定的产品产量,减少劳动力需求量;二是使生产成本降低,产品价格下降,产品销量上升,产出规模扩大,从而使劳动力需求量增加。

4、影响劳动力个人供给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一个是社会学性质的因素,即结婚、育儿、家庭形态、家务劳动的负担、健康程度、就业观念等;另一个是经济学性质的因素,即工

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

一、名词解释:

(一)总论

1、劳动:在有些情况下,劳动是指“劳动力”。而在其他情况下,它可能指劳动过程或一种有目的的工作或活动。劳动在劳动经济学中的含义更多的是涉及劳动力。

2、劳动力:传统或者早期的概念是指从事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工”,即“工人阶级”或产业工人。马克思理论把劳动力划分为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和非生产部门的劳动者。知识经济时代脑力与体力劳动者的差别已不表现在劳动的本质特征上。“员工”这一范畴被企业以及各类组织广泛使用。

3、劳动经济学: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4、实证研究方法:解决“是什么”的方法,描述事物本来的面貌。两个基本前提:稀缺性;人是有理性的。

5、规范研究方法:解决“应该是什么问题”的方法,带有一定的价值判断。价值尺度:互惠原则。

6、互惠原则:在市场交易行为活动中各方都受益;或一些人受益,而无人遭受损失;或收益者收益的程度或数量超过损失者损失的程度和数量。

(二)劳动需求分析

1、派生需求: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中派生出来的一种间接需求,因此被称为“派生需求”或“引致需求”。

2、完全竞争企业:企业所处的产品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在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上供求的双方人数都很多,产品与产品之间、要素与要素之间没有任何区别,产品和要素的供求双方都具有完全的信息,产品和要素可以充分自由的流动,等等。

3、使用劳动要素的边际收益(劳动的边际收益、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增加一单位劳动要素的使用所增加的收益。(完全竞争企业用VMP表示,不完全竞争企业用MRP表示)

劳动经济学概述

劳动经济学概述

劳动经济学概述

一、什么是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劳动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它关注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劳动力市场的组织与调节、薪酬体系的形成与运作等方面。劳动经济学对于理解和分析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提高劳动力配置的效率,制定劳动力政策和劳动法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

1. 劳动力供给

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愿意参与劳动市场并提供劳动力的劳动者总数。劳动力供给的规模和结构受到人口、教育水平、技能水平、养老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2. 劳动力需求

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和组织对劳动力的实际需求量。劳动力的需求与生产规模、技术进步、行业发展等因素密切相关。需求弹性、需求的结构以及薪酬水平等都会对劳动力需求产生重要影响。

三、薪酬体系的形成与运作

1. 薪酬体系的构成

薪酬体系是指用来衡量和报酬劳动力价值的一整套规则和制度。薪酬体系通常包含基本工资、绩效工资、福利待遇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

奖励等。合理的薪酬体系可以激励员工提高工作积极性,同时也能够

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2. 薪酬差距与收入分配

薪酬差距是指不同职业、企业或个人之间的薪酬水平差异。薪酬差

距的存在既可以体现个人的努力和能力差异,也可能反映出社会不公

平和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适度的薪酬差距有利于激励个体积极工作,但过大的薪酬差距会引发社会不满和不稳定。

四、劳动力市场的组织与调节

1. 劳动力市场的组织形式

劳动力市场的组织形式包括全日制就业、兼职就业、灵活就业和自

由职业等形式。不同的组织形式对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和劳动力的

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

第一章劳动力需求

劳动力:1、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2、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

3、是人在劳动中所运用的能力。

4、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

总和。

劳动力资源:指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平均素质的乘积。

劳动力需求: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数量。

1、劳动力需要是派生性需求。

2、边际生产率理论是劳动力需求理论的

支持理论之一。3、劳动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劳动力需求的假设:1、生产技术假设。2、组织目标的假设。3、市场环境的假设。4、劳动力是否同质的假设。

边际生产力递减速规律:在短期,生产的其他要素固定不变,惟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当把可变的劳动调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时,最初劳动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当增加超过一定量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

劳动力需求弹性的五种状态:

1、弹性等于零,此时为完全无弹性需求。

2、弹性小于1,无弹性。

3、

弹性等于1,为单位弹性。4、弹性大于1,劳动力需求弹性较大。5、弹性无穷大。称之为完全有弹性。

劳动力需求弹性一的决定要素:

1要素替代:当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在生产函数上,劳动投入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可替代性越大。2、产品需求:当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大。3、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越大。4、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比重越大,劳动力需求弹性越大。

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中,劳动力在总成本中所占比重较高,所以工资的变动对就业水平产生较大影响,在资本密集型行业中,工资变动对就业水平的影响相对较小。

技术进步的三种类型:1、希克斯技术进步。2、资本密集型技术进步。

西方经济学中的劳动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中的劳动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中的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中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

作机制以及劳动力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本文将围绕劳动经济学展开

讨论,包括劳动力供求、工资决定、人力资本理论等相关内容。

一、劳动力供求分析

在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供求关系对工资水平和就业率产生重要影响。劳动力供给受到家庭决策和个人福利选择的影响,而劳动力需求

则由企业决策和生产效率决定。供求关系的不平衡将导致工资水平的

波动。

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曲线往往是正斜率的,即随着工资水平的提高,

劳动力供给量增加。这是因为高工资能够激励更多的人投入劳动力市场。而劳动力需求曲线则通常是负斜率的,即随着工资水平的增加,

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供求曲线的交点即为劳动力市场的均衡点,决定了工资水平和就业率。

二、工资决定

工资是劳动力市场的重要指标,既影响着家庭收入,也反映了劳动

力的价值。西方经济学中,有多种理论用于解释工资的决定因素。

1. 边际生产力理论

边际生产力理论认为,一个劳动者的工资应该等于其给企业带来的边际产出。当企业支付的工资高于劳动者的边际产出时,企业将无法获得最大利润。因此,工资水平被边际生产力所决定。

2. 劳动力市场竞争理论

劳动力市场竞争理论认为,工资水平取决于劳动者的供求关系。当劳动力供大于求时,工资水平会下降;反之,供小于求时,工资水平会上升。这种竞争下的工资决定机制使得工资能够调节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3. 协商理论

协商理论认为,工资水平是由劳资双方协商所确定的。劳动者和企业通过集体谈判或工会来达成工资协议,从而决定工资水平。这个过程中,劳方的议价能力和企业的利润水平都会影响工资的最终确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论
几个关键性概念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劳动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几个关键性概念
•稀缺性:有限性;相对、绝对
•机会成本
将稀缺的生产资源用于此种需要和愿望的满足而损失的用于次佳用途所能获得的回报
•效用最大化(利润最大化)
理性行为,亦称最大化行为,是指人们的行为目标是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或者说,在各种可能的选择中,人们总是选择能够为他们带来最大利益的那一个。
新古典学派
第一阶段(19世纪末)
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42~1924)《经济学原理》强调市场性供求的竞争作用是形成劳动力市场运行结果的主要因素
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
庇古:《财产与福利》工资、工时、劳动力职业分布、流动、教育、培训
希克斯:《工资理论》需求、供给概念,集体谈判模型
互惠原理
“互惠”交易
1)交易所涉及的所有各方都受益
2)一些人受益,而没有人受损失
3)从事交易的部分人受益,部分人受损,但是收益者的收益足以补偿受损者的损失
“互惠”交易不能实现的障碍
1)信息障碍——不知情
2)交易障碍——法律约束
3)交易费用无法解决
4)市场缺位
劳动经济学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应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经济学分析
–企业的人事管理政策,如内部提拔制度
–工会合同条款,只面对工会成员开放
–政府劳动保护法案,如限制妇女、儿童工种,最低工资制度、教师证、律师证等
社会性因素
•社会性因素是指社会群体及社会规范在制定工资和配置劳动力过程中发挥的影响作用。如家庭背景、所属阶层、文化、歧视、习俗等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对劳动力市场人员构成的影响
新古典学派
新制度学派
劳动经济科学在我国的建立
当代劳动经济学主流:以新古典框架为基础并兼有制度主义分析
古典学派
代表人物:
∮亚当•斯密:劳动分工工资差别
∮大卫•李嘉图:工资性质、工资决定
∮斯图亚特•穆勒:工资基金
∮让•萨伊:市场法则论
特点:
认为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与其他商品的市场是相似的
制度学派
研究对象
研究劳动力市场运行和结果
“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和结果。确切地说,劳动经济学研究雇主和雇员对工资、价格、利润以及雇佣关系的非货币因素(如工作条件)的行为反应。”(伊兰伯格、史密斯)
研究劳动力资源投入与产出机理
“研究在人的理性行为遵循效用最大化的前提下,人们在生产中将做出什么样的劳动投入决策”。(赵履宽)
道格拉斯:把经济理论与计量方法相结合
第三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
•刘易斯:工会与工资决定
•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
•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学分析(高等教育的社会和个人受益率;消费者的行为模式)
新制度学派
第一阶段(20世纪40-50年代)
侧重于研究劳动力市场实际如何运行的理论和实践(案例研究)
劳动力资源
某一时间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资源数量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七部分人口群体:(1)劳动年龄内的在业人口;(2)未达劳动年龄但正从事社会劳动的就业人口;(3)超过劳动年龄仍继续从事社会劳动的就业人口;(4)劳动年龄内的失业人口;(5)劳动年龄内的从事家务劳动的人口;(6)劳动年龄内的在学人口,(7)劳动年龄内的其他具有劳动能力人口
其中:(1)~(3)为社会在业人口;(1)~(4)为现实劳动力资源;(1)~(7)为潜在劳动力资源
劳动力市场的涵义
•几种代表性观点
按照市场规律对劳动力资源进行配置和调节的一种机制
劳动力商品买卖关系的总和
劳动力进行流动和交换的场所
实现劳动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方式,是其内在机制和实现形式的统一
劳动力市场的涵义
–促进劳动力市场的细划
–影响工资水平
工会与工资
政府与工资
寡头垄断企业与工资
促进劳动力市场的细划
工资自由调整和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古典思想在现实中很难实现,制度性因素将整个劳动力市场分割为许多联系松散且大小不同的准市场
组织为劳动力市场提供了交易规则,从而为此类劳动力市场提供了外延空间。如什么人有资格参与此类工作、哪些企业应介入哪类市场等等
劳动者只能被雇佣或租借,劳动者本身不能被出卖和购买
劳动者对劳动力拥有不可动摇的所有权
劳动力受雇或出租的条件不仅是工资的多少,而且还有工作时间长短、工作环境好坏等其他因素
劳动力市场的活动不仅由工人和用工单位双方决定,而且受到政府、工会、雇主和舆论等社会力量的影响
劳动力市场的类型
按照劳动力市场范围划分
区域劳动力市场:根据买卖双方彼此搜寻的地理范围(乡村、城市;国际、国内)
普通劳动力市场(普通工人、管理人员、服务业从业人员等)
按照雇佣关系划分
外部劳动力市场
内部劳动力市场:当有一系列正式的规则和程序来指导和限制企业内部的雇佣关系时,就认为存在内部劳动力市场
按照就业条件划分
优等(高级)劳动力市场
特点:职业稳定,工资水平高且稳定,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
次等(低级)劳动力市场
•1929年,陈达《中国劳工问题》
•1931年,朱通九《劳动经济》
•1958年,劳动经济专业
•1982年,任扶善《劳动经济学》
•1991年,杨体仁《现代劳动经济学原理》
研究方法
一般方法
★实证分析方法
★规范分析方法
具体方法
★社会调查法
★实验方法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比较分析法
★统计方法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
约翰•邓洛普;阿瑟•罗斯
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开始)
提出“二元的”或“分割的劳动力市场”理论,强调工会和公司政策及社会性因素对劳动力市场变化的影响
米契尔•派尔雷;皮特•多林格尔等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始)
在奥利弗•威廉姆森领导下,新制度经济学在20世纪90年代获得迅速发展,它把旧制度学派的有限理性和新古典学派的竞争效率最大化的方法融合起来,以解释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特征,如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存在和自由雇佣政策
对劳动力供求及工资水平的影响
对劳动力市场人员构成的影响
社会性因素认为家庭背景、父母职业、社会经济隶属阶层,对个人的职业选择幅度和劳动力市场上的流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而在劳动力市场上形成了许多非竞争的群体
研究的主要问题:社会性因素对于热门行业入门证的影响
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方
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一种派生需求
–由利润最大化引出的,为了生产而产生的需求
–相同的工资,更高的生产率
–相同的生产率,更低的工资
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一种派生供给
–由效用最大化引出的,为了获得收入而进行的供给
–积极寻求提供优厚待遇的雇主或企业
–努力工作获取较高收入
市场机制的运作过程
在不考虑非经济因素的条件下,劳动力供求决定工资,工资变动又影响劳动力供求
劳动经济学的新古典学派和制度学派的方法论比较
新古典学派
经常从可检验的一般假设条件出发,运用逻辑推理方法来推断某些理论上的预测
大量运用边际决策规则:最优状态{边际收益=边际成本}
制度学派
经常运用案例研究和归纳法,认为这些方法有助于人们揭开劳动力市场实际运作的面纱。
劳动经济学科在中国的建立
始于20世纪20年代,且大多被纳入劳动社会学或劳动立法
实证分析方法
定义:重点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
步骤
1)建立预测行为用的数理模型
2)用计量经济学的办法检验数理模型所表达的理论是否符合现实
3)用检验过的数理模型,预测经济行为人的行为
特点
1)研究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研究现象本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逻辑
2)研究结论具有客观性,并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检验
3)试图超越和排斥价值判断
劳动经济学的新古典学派和制度学派的理论框架比较
新古典劳动经济学派
•强调市场机制及市场性因素在决定工资水平和劳动力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
•理论之一:关于人类行为模式的本质-经济人;理性人;个人主义者
•理论之二:关于市场本质与运作-劳动力市场虽有些特殊属性,但同样具有高度竞争性
制度学派
•人类行为的适度模型
•强调制度性、社会性要素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产业劳动力市场:根据交易的产业范围(建筑业、煤炭业等)
职业(工种)劳动力市场:根据交易的职业(工种)范围(职业经理市场、保姆市场等)
按照职Leabharlann Baidu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划分
国家公务员市场(学历、专业、年龄、社会责任感、敬业精神以及公众形象等)
职业经理市场(经营管理才华)
专业技术人员市场(不可替代的专门知识、技能、经验)
研究劳动关系及其运行规律
研究与劳动相关的问题
研究对象的具体表述
以劳动力的经济活动为中心,研究各种劳动经济现象及其运动规律,涵盖劳动力市场及其变化、劳动力的投入与产出效率、劳动经济管理及其运作机制、劳动和谐关系的维护、社会劳动问题的处理等领域
劳动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古典学派
制度学派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经济学说
特点:职业不稳定,工资水平低且不稳定,较差的工作环境且根本没有职业发展机会
按照市场的竞争自由度划分
完全竞争劳动力市场
特点:供求双方可获得充分信息;具有充分的流动性,不存在非市场化障碍;具备完全的决策条件,双方可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交易的方式、数量和价格
垄断市场
买方垄断与卖方垄断
特点:信息极不对称
不完全竞争市场
特点:市场力量和非市场力量同时起作用
劳动力市场的功能
在实现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中起纽带作用
在协调劳动力供求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在劳动者职业或就业单位的转换中起媒介作用
对劳动者就业竞争起到激励作用
对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起鞭策和推动作用
在开发利用人力资源中起导向作用
为政府了解社会劳动分配状况起到“窗口”作用
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所运用的能力
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之内的能力
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劳动力的相关概念
人口:生活在一定社会和一定区域内的人的总和
劳动适龄人口:人口中处于劳动年龄的那一部分人口
劳动力资源: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拥有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体(现实的、潜在的)
劳动经济学研究的劳动力: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
应结合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来研究和处理劳动力市场的问题
不能脱离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劳动力市场上的制度和全球化及网络经济发展的背景
注意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相结合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劳动经济学?
2、联系实际谈谈生活中与劳动经济学相关的经济现象和事件。
第一章劳动力市场概论
劳动力的基本概念
劳动力市场的特征、类型、作用
代表人物
埃里•理查德:《美国劳工运动》
特点
一般不涉及正规模型或对劳动力市场的数量分析,主要侧重于对劳工运动的历史研究以及对当时劳工问题的调查研究
利用制度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来解释市场运行的结果,是制度学派的主要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经济学说
⊙劳动价值论
⊙价值、劳动二重性、生产价格理论
⊙剩余价值论
⊙利润、地租、工资理论
市场体系通过变动工资水平和调整劳动者的
流动速度实现均衡
—工资的变动引致劳动力在不同职业、不同地区间流动,最终导致市场均衡
供求决定工资水平
供求变动与市场调节
供求决定工资水平
供求变动与市场调节:需求变动
供求变动与市场调节:供给变动
制度性因素
含义:指工会、政府及大型企业等组织对工资和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影响
作用:
规范分析方法
定义:用一定的价值观去评价经济效益的好坏和制度政策的利弊,回答经济行为人的选择“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基准:互惠原理
特点
1)研究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释客观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问题,即说明其对于社会的意义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2)研究目的主要在于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关心经济运行的结果是否合理、公正
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因素
劳动力资源的市场配置
政府与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的几种涵义
人的劳动能力
有劳动能力、从事劳动活动的人——劳动者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者一个部门的劳动者的总和
劳动(能)力的科学含义
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劳动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
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因素
市场性因素(经济性因素)
制度性因素(组织性因素)
社会性因素
市场性因素是最根本最主要的要素
市场性因素
任何市场的运行过程当中,影响最大的是市场性因素
市场性因素的一般含义:决定价格和产出水平的市场条件或状态,这些条件和状态主要表现在供求对比方面
劳动力市场上的市场性因素:指由劳动力供求对比状态所决定的劳动力资源配置及其价格。
三方面把握:
是劳动力要素的交换场所,既可以是有形的(职业介绍所、人才市场等),也可以是无形的(如法律服务中心、信息中心等)
劳动力市场的基本要素是价格,价格决定劳动力要素供求双方的市场行为
劳动力市场反映了一种机制。劳动力的供求双方通过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供求机制发挥作用,实现劳动力资源配置
劳动力市场的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