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劳动与资本【圣才出品】
周鸿铎《传媒经济学教程》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二章 传媒经济学研究)【圣才出品】
第二章 传媒经济学研究
2.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传媒经济学
1.一传媒经济学是一种边缘学科
(1)边缘学科的定义
边缘学科是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之间的交叉地带形成的一种新兴学科。
(2)传媒经济学是边缘学科
传媒经济学是在与经济学、新闻学、传播学、信息科学等众多学科的交叉地带产生的一
种应用性新学科。传媒经济理论的产生,不仅拓宽了经济理论的研究范围,而且为经济学、新闻学、传播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研究开辟了新领域。 传媒经济学是一种边缘学科 传媒经济学
传媒经济理论体系
传媒经济学的对象
传媒经济学的意义
传媒经济学的对象 我国传播学的研究的两种倾向 传媒经济理论是不是我国传播学发挥作用的支点 从实践的角度分析,其意义主要表现在 “报业经济”、“广播电视经济”概念的提出 “广播电视也是生产力”的命题 传媒经济学的探索过程 广播电视媒介经济属性探讨 应用传播学体系
传媒经济新理论的推广
传媒经济效果 传播效果的定量分析
传媒经济学效果 传播效果的定性分析 定性分析的方法
传媒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传媒经济学研究
①传媒经济学是传播学与经济学之间相交叉的产物。
②传媒经济是经济学与新闻学相交叉的产物。
③传媒经济是经济学与信息科学相结合的产物。
(3)边缘学科的属性对传媒经济研究的要求
传媒经济作为多学科交叉而形成的边缘学科,要求传媒经济的研究者和传媒经济活动的组织者必须具有交叉型的知识结构,否则,是难以准确地把握传媒经济运行规律的。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对交叉型知识结构人才的培养。
2.传媒经济理论体系
(1)传媒产业的形成及其作用的发挥,既是产业发展规律的要求,也是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
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生产与成本【圣才出品】
第四章生产与成本
4.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生产可能性边界
1.生产可能性边界
(1)在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企业能生产的产量可以有多种组合,所有这些组合用图形表示出来,则为生产可能性边界。
(2)随着生产技术的变化,生产可能性边界会移动。每一次技术进步几乎都导致传媒产业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移动,促使传媒产业为社会提供越来越多传媒产品或服务。
2.短期与长期
短期和长期时根据投入的变动情况相对区分的一对概念。
(1)短期是指厂房、设备等产能要求固定不变,只有劳动及原料等投入能够变动的一
个时间区间。
(2)长期是指所有生产要素(包括厂房和设备)都发生变动,但生产的基本技术不变的一个时间区间。
二、短期生产与短期成本
1.生产函数
生产函数表示企业投入与产出之间的物质技术关系。生产函数受到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制约,即增加一单位某生产要素所引起的产量增加随着该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而减少。
2.成本
媒介的总成本分为两大类:固定成本、可变成本。固定成本不能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可变成本随产量变动而变动。
(1)总可变成本,是指生产某一数量产品或服务的可变成本之和。在短期生产中,总成本是指总可变成本与总固定成本之和。
(2)短期边际成本,是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产量所对应的总可变成本的变动。其表达公式如下:
短期边际成本=可变成本的变动量/产量的变动量
(3)平均总成本等于平均固定成本与平均可变成本之和,短期来看,平均固定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分摊到更多产品中,因而逐渐下降,平均可变成本则随着产量增加先降后升。
三、长期生产与长期成本
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十二章传 媒投融资
04
第十三章传 媒并购
06
第十五章中 国传媒业三 十年:发展 逻辑与现实 走势
05
第十四章传 媒无形资本 运营
1.1复习笔记 1.2课后习题详解
2.1复习笔记 2.2课后习题详解
3.1复习笔记 3.2课后习题详解
4.1复习笔记 4.2课后习题详解
5.1复习笔记 5.2课后习题详解
读书笔记
这是《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 的心得。
精彩摘录
这是《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 的精彩内容摘录。
感谢观看
6.1复习笔记 6.2课后习题详解
7.1复习笔记 7.2课后习题及详解
8.1复习笔记 8.2课后习题及详解
9.1复习笔记 9.2课后习题详解
10.1复习笔记 10.2课后习题及详解
11.1复习笔记 11.2课后习题及详解
12.1复习笔记 12.2课后习题及详解
13.1复习笔记 13.2课后习题及详解
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的考生。也可供各大院 校学习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的师生参考。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传媒经济学教程》 (喻国明等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是我国高校广泛采用的传媒经济学权威教材之一,也被众多高校(包括 科研机构)指定为“传媒经济学”考研考博专业课参考书目。为了帮助考生复习该教材,我们根据教材和名校考 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精心编写了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的辅导用书(均提供免费下载,免费升级)。本书主要 包括以下内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 了国内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所有知识精华。(2)解析课后习 题,提供详尽答案。本书参考大量传媒经济学相关辅导资料,对该教材的课(章)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 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3)考研真题详解,巩固重难点知识。为了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 解,本书精选了中国传媒大学近年的传媒经济学考研真题,并提供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供读者巩固知识、学以 致用。(4)最新更新内容,可免费升级获得。本书每年都会进行修订完善,最新补充的内容,均可免费升级获得。
传媒经济学教程
《传媒经济学教程》考点
第一章
P9 微观经济学视角包括哪些方面的理论?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还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包括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市场均衡理论)、要素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等等。
P19 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私人物品的内涵、特征是什么?
满足了收益时的非排他性和消费时的非竞争性两个特点的物品和服务就是公共物品。完全符合上述两个特点的叫作纯公共物品;部分符合上述两个特点的叫准公共物品;完全不符合上述两个特点的叫作私人物品。
纯公共物品需由政府提供,准公共物品应由政府和私人联合提供,私人物品则完全通过市场机制来提供。
P24 传媒的“二元产品市场”谁提出的?内涵是什么?(问答题)
“二元产品市场”由传媒经济学者罗伯特·皮卡德1989年提出。
内涵:“二元产品市场”指媒介只创造一种产品,却活跃于两个性质迥异的市场。媒介的二元市场存在两个产品市场(内容产品市场及广告服务市场)、两类消费者(家庭和企业)和两个收入来源(发行收入与广告收入)。“二元产品市场”是传媒产业的一个重要经济特征。
第二章
P45 什么是“共鸣效果”?“溢散效果”?
“共鸣效果”:扮演意见领袖的媒介通常是传统的建制媒介,跟进的媒介是另类媒介,这种议题流动方式,被称为“共鸣效果”。
“溢散效果”:“反对议题”有可能由另类媒介引入建制媒介的视野,这种由另类媒介流向建制媒介的方式,被称为溢散效果。
P48 什么是媒介的“序参数效应”?(问答题)
除了生活必需品之外,实物商品的需求是不连贯的,缺乏内在的必然联系。然而,媒介的序参数作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自觉要求。提供特定信息和情绪体验的媒介内容产品,本质是塑造人类社会的集体记忆和共同意志,这是社会个体的一致性需求,不仅有连贯性,而且始终存在着将所有内容商品的需求联合成统一体的内在趋势。媒介的序参数效应将偶发事件、个体行为或单次商品消费纳入社会符号意义系统,同新闻资讯意义变成人们文化心理地图上的“地点”。媒介在产业化运作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产业亲和力和资源涵化力,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这种“序参数效应”。
传媒经济学-教学大纲
传媒经济学-教学大纲
《传媒经济学》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61642B
课程类型:必修
学时:32
学分:2
适用专业:传播学
先修课程:经济学原理、媒介经营与管理
一、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传媒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了解当前传媒经济领域的研究热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注意将理论学习与宏观层面的产业数据和微观层面的企业案例紧密结合,提高自己运用经济学思维解释传媒业现象、解决传媒业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教学基本目标
1、系统、完整地学习传媒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深入理解传媒经济学的核心观点,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
2、通过理论学习、数据展示、案例分析、专题研究等教学手段,全面地掌握和了解传媒经济学的规律和特点,使学生能够做到正确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传媒产业特定现象的内外动因和发展趋势。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
导论:传媒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1、以影片《阿凡达》和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引出传媒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梳理国内外学者对于传媒经济学的定义,总结其共性,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传媒经济学的学科属性。
2、小组讨论:
(1)对于一个电视节目来说,能够做到经久不衰吗?
(2)10年的电视节目可以有,20年的电视节目也可能有,那么3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电视节目会不会有?为什么?
从传媒经济学的“边际效用递减”原理解释上述问题。重点:传媒经济学的定义
难点:理解传媒经济学的学科属性
课程的考核要求:分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第一章传媒业的内涵及特性
第一节传媒业的内涵
第二节传媒业的类别和运作模式
《传媒经济学教程》 第四章 生产与成本
4.4 极长期
在极长期这一时段上,媒介组织的技术 也会发生变化。新技术是一种“创造性力 量”。它既可以让老媒介“旧貌换新颜”, 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又可以在原有的媒介图 景中催生出一批新势力。
4.3.4 范围经济
规模经济是媒介产业成长壮大的途径之一, 范围经济(economics of scope)则为另一 途径。前者是通过扩大一种产品的生产实现的 (譬如提高一部影片拷贝的产量),后者则是 通过媒介向其他相关行业或不相关行业扩张, 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商品或服务实现的。
4.3.5 媒介产业的分散与非居间化
5.试析数字技术对传统媒体产业经营管理所带 来的影响。
4.4.1 动力:降低成本、新增一个收入流 1.降低成本 2.新增一个收入流
4.4.2 阻力:
已有投资的加速折旧及新投资的产生、 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的相对可靠性、对失去控 制权的担忧
源自文库 4.4.2 阻力:
1.已有投资的加速折旧及新投资的产生 2.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的相对可靠性 3.对失去控制权的担忧
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规模经济”?传媒产业实现规模经 济的原因有哪些?
2.试举一个传媒业中出现的“规模不经济”的 案例,并据此案例剖析引致“规模不经济” 的原因。
传媒经济学
1-15章
1.传媒经济学就是应用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理念来分析传媒产业中的包括资源配置问题在内的各种议题。
2.从受众注意力的凝聚到媒介影响力的发挥,都是以受众有效可支配注意力的投入为前提的。
3.媒介受众有三个分身:预估受众、实测受众和实际受众。
4.规模经济是长期平均总成本随着产量增加而减少的特性。
5.需求可以分为个人层面需求与市场层面需求。
6.报纸“负定价”或免费的奥秘在于其收益来自两个部分:一是发行;一是广告。
7.劳动、资本、土地(自然资源)是最重要的三种生产要素。
8.市场结构是根据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和进入壁垒进行考察的。
9.当政府规制的成本高于收益时就会出现政府失灵。
10.媒介产业是指从事大众传播媒介生产和运营的企业的集合。
11.文化折扣,指的是文化产品的价值在不同文化市场上所遭受的减损。
12.传媒资本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人才资本、实物形态资本、价值形态资本和无形资本。
13.传媒并购指传媒企业间的兼并与收购,是一种通过转移公司所有权或控制权的方式实现资本扩张和业务发展的手段。
14.传媒无形资本运营的方式包括交易式无形资产运营、融资式无形资本运营、扩张式无形资本运营和投资式无形资本运营。
15.媒介产品的三要素为:载体、资讯和规则。
1-15章
1.传媒经济学主要有三种视角:微观经济学视角、管理经济学视角和政治经济学视角。其中基础性的视角是微观经济学视角。
2.媒介消费者面临的预算约束,除了有效可支配收入外,同时还有有效可支配注意力。
3.受众碎化受三个因素的影响,第一是受众差异性;第二是技术先进性;第三是政策许可。
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传媒投融资【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传媒投融资
12.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资本与资本运营
1.资本
资本一词通常被用来表示一般的资本品,是一种不同形式的生产要素,一种本身就是经济的产出的耐用投入品。资本的含义包括以下三个层次:
(1)资本可用价值形式表示,如果某项财产不能用价值衡量,那么就不可能成为资本。
(2)资本能带来未来收益。
(3)资本是一种生产要素。
2.资本运营
(1)资本运营的定义
资本运营,是指企业遵循资本的运动规律,把可支配的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进行运筹、谋划和优化配置,以实现最大限度增值目标的一种经营管理方式。
(2)资本运营理念的创新
①与传统生产运营以产品导向为中心的运作机制不同,资本运营是以资本导向为重心的企业运作机制,主要目标是实现资本最大限度的增值。
②资本运营是一种开放式经营,要求最大限度地支配和使用资本,以较少的资本调动支配更多的社会资本。企业不仅关注内部自有资源,还利用一切融资手段、信用手段扩大利用资本的份额,使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结合起来进行优化配置,以获得最大的价值增值。
③资本运营注重资本的流动性和资本形态的多样性,要求加速资本的流通过程,避免资金、产品、半成品的积压。
④资本运营是一种结构优化式经营,包括对企业内部资源结构如产品结构、组织结构、技术结构、人才结构的优化,实业资本、金融资本和产权资本等资本形态结构的优化,存量资本和增量资本结构的优化,资本运营过程的优化等。
⑤资本运营是以人为本的运营,把人力资本的运营看作资本增值的主要手段。
3.资本运营的内容
(1)从资本运动过程划分
传媒经济学教程笔记
第一章初识传媒经济学
关键词:二元产品市场公共物品经济人机会成本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传媒经济学主要有三种视角:微观经济学视角、管理经济学视角和政治经济学视角。集中基础性的视角是微观经济学的视角。
微观经济学研究单个经济体怎样在无限的竞争性的需要之间,将稀缺资源在各种替代性用途中进行分配。
技术、规制(主要是版权保护)与商业模式之选择动态变化,合力将媒介内容的“公共物品”性质约束在一个能使媒介产品赢利的状态,从而使媒介产品的性质随三种力量的相对关系而变化。
商业模式是比策略更基本的东西。广告支撑性与内容支撑型是媒介产业两大基本商业模式。在一个较长的时间维度上,某一媒体的商业模式会表现出动态性。
广告支撑型商业模式的两个关键点在于:第一,媒介带着一根看不见的倒钩刺;第二,受众和消费者两种身份的重合。执照费支撑型模式是内容支撑型模式的一种变形。
传媒产业的经济本质是影响力经济。传媒影响力源自媒介在生产环节、传布环节、消费环节附加到产品与服务中的价值。在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都可以采取措施构建产业的影响力。传媒产业的影响力与其生命周期相关,一般而言,某一类别传媒的影响力在引入期、成长期表现出上升趋向,至成熟期达到顶点,随衰退期的到来而下降。
“经济人”总是追求效益的最大化,会根据对于任何经济活动的成本与收益的估量,而选择相对于成本而言最大化的收益。
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是指稍微多做一点或少做一点某种活动的成本和收益。
机会成本,即一种商品的生产和消费中的其他方面的牺牲。机会成本通常指其他各种牺牲中最大的牺牲。
满足了收益时的非排他性和消费时的非竞争性两个特点的物品和服务就是公共物品。
周鸿铎《传媒经济学教程》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十五章 传媒经营论)【圣才出品】
第十五章 传媒经营论
15.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传媒经营概述
1.经营
(1)经营的含义
经营即筹划、运筹。根据运筹学原理,经营是指对各类经济实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市场(流通)经营活动进行科学地定量分析和选择适当的运营方案的方法。
(2)开展经营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任何一种类型的经营实体开展经营活动时,必须注意弄清楚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①弄清楚设备及其性能。
②弄清楚原材料、劳动力、资金等资源条件。 经营 传媒经营概述
传媒经营
生产社会化程度
传媒经营条件 市场经济发达程度 传媒产业制度模式 传媒的两重属性和功能 传媒经营模式 产业与事业相结合的经营模式 效益原则
制度原则 传媒经营的原则 创新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
联合原则
传媒经营论
③弄清楚所生产产品的生命周期,特别是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
④弄清楚消费者的需求量及其现实的购买力和潜在的购买力。
⑤弄清楚产品生产的技术条件。
⑤弄清楚产品经营的环境条件。
在此基础上,确定产品产量、质量、成本、价格等经营目标,并采用线性规划的数学模型和方法,求出最优解和次优解,然后综合其他因素进行平衡,从中选择最佳实施方案。
(3)保证经营活动决策科学性的要求
①进行科学的经营活动分析,必须认真研究在线性约束条件下如何实现线性目标函数最优化。线性规划的数学模型包括两个部分,即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
②提高经营活动效益的重要问题是要科学地处理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中所有变量之间的关系,保证经营活动决策方案的科学性。
(4)经营活动的范围
①生产领域的经营活动
经营活动在生产领域一般表现为合理的组织和调配生产过程的诸要素,实现尽可能多的劳动产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传媒经济学教程(第二版)传媒生产要素
本章学习要点
• 传媒生产要素的基本构成与特殊性 • 影响劳动需求的因素 • 个体层面上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 • 明星的高收入现象 • 现代商业模式的九要素 • 传媒资本的具体构成 • 传媒资本运营的内在逻辑、运作关键点与未来态势 • 传媒无形资本运营的具体方式 • 传媒无形资产评估的几种方法
但是如果一家节目制作公司将工资提高到1.5万元/月,则偷懒的成本提高(找不到另一 份工资为1.5万元/月的工作),因此,该公司员工倾向于勤奋工作。
此外,效率工资还可以让该公司得到市场中最优秀的员工,以此提高劳动效率。
三、劳动力的价格——工资
(三)补偿性工资差别
补偿性工资差别是指“为抵消不同工作的非货币特性而产生的工资差别”。生活中,我 们会观察到人们会特别偏爱某项工作,这种偏爱并不是因为工资高,而是因为该工作可以 给劳动者带来不是用货币度量的满足。
工资引起劳动供给量沿劳动 供给曲线移动。2018年,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相继下达 影视圈 和综艺圈 “限薪令”, 工资上限的锁定可能会影响 影视与综艺明星的劳动供给 量。
三、劳动力的价格——工资
(一)均衡工资
工资即劳动力的价格。影视明星通过开公司等赚得的收入不在工资收入之列。
均衡工资: 劳动市场的均衡亦由劳动供给与劳动需求决定。当劳动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时, 市场 达到均衡状态,此时的工资水平为均衡工资。 总的来看,在竞争市场结构下,劳动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化会改变市场均衡工资,任何 改变 供求状况的事情都必定会使劳动边际产量与工资同向、等量变动。 不过从现实来看,工资并非很灵敏地随着劳动供求的变化而变化,而是滞后于劳动供 求的 变化,从而形成工资黏性。
传媒经济研究——第一讲-绪论、“传媒经济学学科”、基本概念
——“Industry”可以称呼任何行业。
中国:
基础理论教科书:
复旦、上海财大——“经济活动的集合”,但在其 后分类也将传媒业等归入第三产业。
人大: 产业包括所有行业门类。
我国国务院划定第三产业(4层次):
?绪论传媒经济学学科介绍?第一讲传媒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第二讲传媒业现状?第二讲传媒业现状?第三讲传媒产业的产品?第四讲传媒产业基本赢利模式?第五讲传媒经济的相关历史知识?第六讲传媒内容产品的销售?第七讲传媒广告业务第八讲传媒资本运作?第八讲传媒资本运作第一讲传媒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一什么是产业?二什么是传媒三传媒业隶属关系?三传媒业隶属关系?四传媒业特性?五中国传媒业的特性一什么是产业?industry社会分工形成的行业门类
二者冲突,取前者。
五、个体身份
主体为事业单位。 ——所有电台、电视台、最重要的报社
等——事业单位。?
结论:
“喉舌”论、“两为方针”、双重属性的 特殊内涵、双重目标及处理原则、个体 身份——中国传媒业不象西方国家产业 属性发挥是主流、产业部分占绝对主 流——
中国传媒业(整体)是什么?
“党的任何新闻媒介必须把党的纲领作为自 己总的宣传纲领,无条件地宣传党的基本 理论、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不得公开传 播任何违背党纲、党章以及中央、上级党 组织决议的文章;不得公开批评关系到全 局性的重大理论问题以及重大方针、政策; 对任何违背中央制订的路线、方针、政策 的错误言行展开斗争,保证中央的政令畅 通。”——李良荣《新闻学导论》
第1讲 传媒产品的经济学特性
络的点击率问题及其相应的经营管理问题等。
第一讲 传媒产品的经济学特性
传媒生产哪些产品?
(1)传媒内容:即各个媒体生产的新闻、娱乐等各类 资讯信息内容,包括新闻报道、电视节目、电影等; (2)受众注意力:传媒业是“注意力经济”。 (3)传播渠道:一切有传媒能力的载体都可以产生经 济效应。
1.传媒产品是私人产品还是公共产品? 西方经济学对产品分为两类,即:公共产品(public goods)和私人产品(private goods);也称公共物品、私 人物品。
保罗· 萨缪尔森在《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中这样界定公共
产品:纯粹的公共产品是指每个人消费这种产品不会导 致别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
公共产品与产品的分类
排他性 竞争性 非排他性
公地悲剧
私人产品 (食品、衣服、汽车、住 房等)
集体产品 (因特网、有线电视、桥 梁等)
公共资源 (公海的鱼、新鲜空气、 公园等)
公共产品 (国防、灯塔、法律等)
非竞争性
哪些产品属于公共产品? 在现实生活中,把公共产品分为纯粹的公共产品和准 公共产品两类。 公共产品的两种特征,来源于公共产品的不可分割性 (non-divisibility),即:这类产品不能被分割成细小 的部分,只能作为一个整体被人们使用。 思考: 报纸是否是分割销售? 广播电视的情况又如何?
传媒经济学课堂笔记
第一章传媒经济学概论
第一节概念、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
一、概念
1、含义:传媒经济指的是由媒介的信息传播活动引发的相关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
2、研究对象:传媒经济学关注和研究的是形形色色的媒介运营者,如何在各种资源非常有限的前提下,满足受众、广告业者与社会在资讯和娱乐等方面的各种欲求与需要。
3、学科:传媒经济学是把经济学的研究与传媒产业的研究有机结合的一门学问,从理论意义上讲,传媒经济学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领域。用应用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来分析传媒产业中的包括资源配置问题在内的各种议题,即是传媒经济学。
二、传媒经济学的研究视角
(1)研究传媒的视野,如,传播学、新闻学的,社会学的,符号学的,经济学的
(2)从经济的角度去切入,有四种研究视角
1.微观经济学视角
2.产业经济学
3.管理经济学视角
4.政治经济学视角
(3)现代经济学作为理论分析框架,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视角(perspective)、参照系(reference)或基准点(benchmark)、分析工具(analytical tools)。接受现代经济学理论的训练,是从这三方面入手的在面对传媒产业进行经济学视角的分析时,我们不能忽略传媒行业的特殊性:
1.传媒经济研究在给定假设上的特殊性
2.传媒经济领域“稀缺资源”的界定和分析侧重点。传媒经济学的研究范式
(4)综合皮卡德、洪浚浩和杭敏的研究,我们将媒介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分为三种:市场范式、企业范式、社会范式,分别对应着微观经济学、管理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三种研究视角,并有着不
(5)我们认为,当前传媒经济学的研究重点在:企业行为、企业间关系和产业间、各经济部门间的关系问题,所以从产业经济学视角入手最为恰切。同的分析重点、核心概念和主要议题。
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市场失灵与政府规制【圣才出品】
第九章市场失灵与政府规制
9.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市场失灵的表现及原因
市场失灵,是由于市场机制的不完全性而导致其在某些领域不能起作用或不能起有效作用的情况。
1.从自由主义理论到社会责任论:意见市场的理论史
(1)自由主义理论和意见市场
自资本主义诞生以来,在媒介领域,对市场力量的信任与对新闻自由的诉求是交织在一起的。两者的结合即为“意见市场”。从弥尔顿、穆勒到霍姆斯、富勒,展示了一条清晰的充分信赖意见市场的历史脉络。
(2)社会责任论与市场失灵
19世纪中叶以后,自由竞争的市场体制开始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走向衰落,报刊自由主义理论,遭到批评、质疑和挑战,新闻的社会责任论应运而生。崇尚自由放任导致了一系列的恶果,在“看不见的手”之下,媒介市场出现了失灵。
社会责任论将媒介市场失灵的原因归结为媒介在市场上缺乏自律,提出的解决之道一是建立自律制度,即制定行为守则和规范,建立执行机构,并规定对违反者的惩处方式;二是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实行自我批评,制定职业标准。在社会责任论者看来,实现这些标准的关键首先是媒介自身,其次是公众,最后才是政府。
2.垄断与市场失灵
(1)垄断的定义
①狭义的垄断,是指只存在唯一厂商的市场结构。在现实中很难找到这样的垄断组织。
②广义的垄断,即垄断是一个或几个厂商控制一个行业的全部或大部分供给的情况。即将寡头垄断和某些垄断竞争的情况也包括进来。
(2)垄断与市场失灵
从社会的角度看,垄断会带来社会资源浪费,从而使社会资源无法实现最优配置,导致市场失灵。
(3)垄断的优劣问题
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一部分 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一章 初识传媒经济学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传媒经济的定义
传媒经济与传媒经济学 国外学者关于传媒经济学的定义 国内学者关于传媒经济学的定义
西方传媒经济学的演进历程 传媒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传媒经济学的演进历程
传媒经济学的三种研究视角
传媒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
传媒经济学的研究范式 传媒经济学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传媒产品——信息内容与物质载体的统一体
传媒产品的性质 传媒产品的性质及其影响因素 传媒产品性质动态模型 “二元产品市场”概念的提出 传媒产业的重要经济特征
“二元产品市场”在传媒产业中的表现
广告支撑型 传媒产业两大商业模式 内容支撑型
传媒商业模式的动态性
传媒的影响力
传媒产业的经济本质——影响力经济 传媒产业价值链 传媒生命周期与影响力
【重点难点归纳】
一、传媒经济与传媒经济学
1.传媒经济的定义
传媒经济,是指由媒介的信息传播活动引发的相关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当代的传媒经济特指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媒介生产、分配和消费实践。
2.国外学者关于传媒经济学的定义
(1)传媒经济学关注和研究的是形形色色的媒介运营者,如何在各种资源非常有限的前提下,满足受众、广告业者与社会在资讯和娱乐等方面的各种欲求与需要。
(2)传媒经济学研究传媒产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来生产一定的内容以满足社会公众各种不同的欲求与需要。 总之,上述两种表述在内涵上是十分接近的,都肯定了传媒经济学是运用关键的经济概念来分析传媒产业。
3.国内学者关于传媒经济学的定义
(1)传媒经济学是研究传媒的社会功能及其生产消费过程的规律和经济关系的科学。它研究人和社会如何进行选择,如何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资源来生产各种信息和娱乐内容,并在现在或将来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满足他们的各种需要和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劳动与资本
7.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劳动需求
1.边际产值和劳动需求量
(1)劳动需求量
媒介对劳动的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从媒介生产产品和服务的决策中派生出来的需求。假定媒介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竞争企业,则其对劳动的需求量就是劳动的边际产值等于
工资时的员工数量。在其他因素(如办公室大小、可用的机器设备等)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员工人数的增加,劳动的边际产量递减,即所谓的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2)边际产量与工资
图7-1中水平虚线为工资水平线。公司为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雇用的员工数量应是工资水平线与边际产值线的交点A。当员工数量低于A点所对应的员工数量时,新增员工的边际产值大于工资,边际利润为正,因此增加员工会增加利润。当员工数高于A点所对应的员工数量时,新增员工的边际产值小于工资,边际利润为负,因此增加员工会减少利润。
图7-1边际产值与工资
(3)劳动市场的供求曲线
对一个竞争性的、利润最大化的企业而言,边际产值曲线也是劳动需求曲线,而工资水平线则为劳动供给曲线。将此结论普遍化,便得到劳动市场的供求曲线(见图7-2)。
图7-2劳动市场的供求曲线
在竞争条件下,企业的边际利润等于价格,企业利润最大化的产量是边际成本完全等于边际利润时的产量。由此可见,从劳动投入角度考虑的利润最大化时的产量和从产出角度考虑的企业达到利润最大化时的产量是一致的。投入需求与产量供给实为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劳动市场上就业方面利润最大化均衡与产品市场上利润最大化均衡并不矛盾。
2.劳动需求变动
劳动需求曲线会随着一些因素的改变而发生移动。影响劳动需求变动的因素包括以下方面:
(1)价格(P)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当劳动产品价格上升时,劳动需求增加,劳动需求曲线外移;反之,劳动需求减少,劳动需求曲线向内移动。
(2)边际产量(MPL)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边际产量增加,劳动需求增加,劳动需求曲线外移;反之,劳动需求减少,劳动需求曲线向内移动。边际产量实际上衡量的是劳动生产率,引起边际产量变化的原因可以是技术变革,也可以是劳动者劳动技能的提高。边际产量实际上衡量的是劳动生产率,引起边际产量变化的原因可以是技术变革,也可以是劳动者劳动技能的提高(如通过职业培训)。
(3)其他生产要素(土地、资本)的供给
对可以替代某种劳动的生产要素而言,该要素供给量的增加会导致劳动需求减少。
3.劳动需求弹性
(1)劳动需求弹性的公式
劳动需求量对价格(工资)变动的灵敏程度亦可用需求弹性来表示,劳动需求弹性的公式表示如下:
(2)影响劳动需求弹性的因素
①相近替代品的可获得性。某种商品或劳务的相近替代品的可获得性越高,则其需求弹性越大,反之则越小。此规律同样适用于劳动。
②市场的定义。一般而言,范围大的市场(如食物)的需求弹性小于范围小的市场(如面包)。
③时间的长短。一般而言,某种商品或服务的需求弹性随着时间段的延长而提高。
④企业的劳动/资本比率。企业生产过程劳动/资本比率越高,劳动的需求弹性越大。因为,劳动/资本比率越高,工资支出在总成本中的比重越大。
二、劳动供给
1.劳动供给的定义
劳动者权衡工作与闲暇时间的分配,分配到工作中的时间便构成劳动供给。
2.个体劳动供给曲线——有可能向后弯曲的供给曲线
劳动供给曲线与其他产品或服务的供给曲线虽然都反映供给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但劳动供给曲线可能“向后”弯曲。制片人的劳动供给曲线如图7-3所示。
图7-3制片人的劳动供给曲线
替代效应使个体因工资提高而延长劳动时间,劳动供给曲线倾向于向右上方倾斜。当增加的工资使个体更富裕、更能支付得起很多正常物品的消费时,个体会倾向于增加闲暇,闲暇时间的增加,意味着工作时间的减少。结果使劳动供给曲线倾向于向后弯曲。
(1)一般而言,对于中低收入水平的人来说,当工资上涨时,他们更愿意增加工作时间。
(2)对于高收入者来说,工资的收入效应可能会超过替代效应。他们不但不会增加工作时间,反而会缩减工作时间。
3.劳动供给曲线的移动
由于不同职业类别的劳动会相互流动,所以劳动市场中的劳动供给曲线不像个人劳动供给曲线那么容易向后弯曲。工资只是引起劳动市场的供给量沿劳动供给曲线移动。工作态度的改变、备择机会的改变和移民及就业政策的改变则会引起劳动市场供给曲线的移动。
三、劳动市场的均衡——均衡工资
1.劳动市场的均衡
劳动市场的均衡由劳动供给与劳动需求决定。当劳动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时,市场
达到均衡状态,此时的工资水平为均衡工资。在此工资水平上,所有想找到此工作的劳动者都找到工作,所有需要劳动的企业都买到自己所需要的劳动(见图7-4)。
图7-4劳动市场的均衡
在图7-4中,S表示某一职业的劳动供给,D表示某一职业的劳动需求。S与D相交于E点,此时E点所对应的工资水平就是该职业劳动市场处于均衡状态的工资水平,E点所对应的劳动量就是该职业劳动市场处于均衡状态的劳动量。
2.供求变化对劳动边际产值的影响
(1)需求引起工资变动
劳动需求曲线由D移到D’,工人的工资水平亦增加,由W’增至W”(见图7-5)。工资与边际产值同向变动。图中W表示工资;S表示劳动供给,D表示劳动需求;Q表示产量。
图7-5需求引起工资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