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3第三章《概率的加法公式》示范教案
人教版高中必修3(B版)第三章概率课程设计
人教版高中必修3(B版)第三章概率课程设计一、前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关注概率统计的应用。
因此,掌握概率统计的知识,不仅是高考必备内容,更是未来需要的一项重要技能。
本文将基于人教版高中必修3(B版)第三章概率中的知识点,设计一节基础概率的课程。
二、教学目标在本次课程中,我们旨在使学生了解以下知识点:•理解基本事件的概念;•知道概率的基本性质;•能够通过列出样本空间求解概率;•掌握加法原理、乘法原理和条件概率的计算方法;•理解随机变量和概率分布的概念。
三、教学内容3.1 理解基本事件基本事件是概率论的基础概念之一,它是指只包含一个基本结果的事件。
例如,掷一枚骰子,出现点数1、2、3、4、5、6 分别是6个基本结果,而任何一个基本结果发生的概率都是1/6。
基本事件可以通过列举所有基本结果而得到。
3.2 知道概率的基本性质概率是表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数字,它具有以下基本性质:•非负性:对于任意事件 A,有P(A) ≥ 0;•规范性:对于必然事件 S,有 P(S) = 1;•可列可加性:对于任意互不相交的事件 A1,A2,…,An,有P(A1∪A2∪…∪An) = P(A1) + P(A2) + … + P(An)。
3.3 通过列出样本空间求解概率样本空间是指一个试验所有可能结果的集合。
例如,掷一枚骰子,其样本空间为{1, 2, 3, 4, 5, 6}。
在样本空间确定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列出事件的所有基本结果计算概率。
例如,掷一枚骰子,出现点数大于4的概率就等于基本结果5和6所对应的概率之和,即2/6=1/3。
3.4 掌握加法原理、乘法原理和条件概率的计算方法•加法原理是指:对于任意两个事件 A 和 B,有P(A∪B) = P(A) + P(B) - P(A∩B)。
这个原理对于任意有限个事件也成立。
•乘法原理是指:对于两个独立事件 A 和 B,有P(A∩B) = P(A) × P(B)。
概率加法公式教案
课题:概率的加法公式
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3》第三章3.1.4(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⒈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两个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并根据概率加法公式的应用范围和具体运算法则解决简单的概率问题。
⒉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判断互斥事件和互为对立事件两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提高分析问题实质的能力;通过与集合中相关概念的对比学习,提高学生的类比、归纳、探寻事物规律的能力。
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提高学生的合作解题能力和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⒊德育目标:通过课堂上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讨论,有意识、有目的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与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让学生体验成功,激发其求知欲,树立追求真知的信心;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互斥事件和互为对立事件的概念以及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
难点是互斥事件和互为对立事件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本节课的课型为“新授课”。
学生刚刚接触到频率和概率的概念,应在此基础上采用“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充分体会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成就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且始终处于积极的问题探究和辨析思考的学习气氛中,体现师生的双主体地位。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增大知识容量,提高学习效率。
四、教学过程:
五、板书设计:。
高中数学人教B版必修3 3.1 教学设计 《概率的加法公式》(人教)
《概率的加法公式》【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探究式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互斥事件”,“事件的并”和“对立事件”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能力目标】理解并掌握当A,B互斥时“事件AUB”的含义,了解两个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并会利用两个对立事件的概率和为1的关系,简化一些概率的运算,同时,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的概念以及互斥事件的加法公式。
【教学难点】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的区别和联系。
一、新课导入例1. 抛掷一颗骰子,观察掷出的点数. 设事件A为“出现奇数点”,B为“出现2点”C为“出现奇数点”或“2点”,D为“出现偶数点”. 已知P(A)=,P(B)=,求“出现奇数点或2点”的概率。
二、探究新知1.互斥事件分析上述例子中的事件A与B,引出互斥事件的概念。
互斥事件: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叫做互斥事件(或称为互不相容事件);一般地,如果事件A1、A2、…,A n任何两个都是互斥事件,那么就说事件A1、A2、…,A n彼此互斥。
从集合的观点看,几个事件彼此互斥,是指由各个事件的结果组成的集合彼此互不相交。
2.事件的并设事件C为“出现奇数点”或“2点”,它也是一个随机事件。
事件C与事件A、B的关系是:若事件A和事件B中至少有一个发生,则C发生;若C发生,则A,B中至少有一个发生,我们称事件C为A与B的并(或和)。
如图中阴影部分所表示的就是A∪B。
3.对立事件在例1中,事件C与事件D除了互斥以外,两者还有怎样的关系?对立事件:不能同时发生且必有一个发生的两个事件叫做互为对立事件。
事件A的对立事件记作。
从集合的角度看,若A∩B=∅,A∪B=R,则事件A与事件B互为对立事件。
高中数学第三章概率3.2.2概率的一般加法公式(选学)教案新人教B版必修3
《概率的一般加法公式(选学)》教案目标导航了解两个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重难点突破重点:了解两个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难点:学会怎样计算互斥事件的概率.每课一记1.一般的,如果n个事件A1、A2、……An彼此互斥,那么事件“A1+A2+……+An”发生的概率,等于这n个事件分别发生的概率之和,即P(A1+A2+……+An)=P(A1)+P(A2)+……+P(An)2.对立事件:其中必有一个发生的两个互斥事件.对立事件性质:P(A)+P(A)=1或P(A)=1-P(A)经典例题[例1]今有标号为1、2、3、4、5的五封信,另有同样标号的五个信封,现将五封信任意地装入五个信封中,每个信封一封信,试求至少有两封信与信封标号一致的概率.[解析]至少有两封信与信封的标号配对,包含了下面两种类型:两封信与信封标号配对;3封信与信封标号配对;4封信与信封标号配对,注意:4封信配对与5封信配对是同一类型.现在我们把上述三种类型依次记为事件A1、A2、A3,可以看出A1、A2、A3两两互斥,记“至少有两封信与信封标号配对”为事件A,事A发生相当于A1、A2、A3有一个发生,所以用公式P(A)=P(A1)+P(A2)+P(A3)可以计算P(A).[答案]设至少有两封信配对为事件A,恰好有两封信配对为事件A1,恰有3封信配对为事件A2,恰有4封信(也就是5封信)配对为事件A3,则事件A 等于事件A1+A2+A3,且A1、A2、A3事件为两两互斥事件,所以P(A)=P(A1)+P(A2)+P(A3).5封信放入5个不同信封的所有放法种数为,其中正好有2封信配对的不同结果总数为;正好有3封信配对的不同结果总数为;正好有4封信(5封信)全配对的不同结果总数为1;而且出现各种结果的可能性相同所以:P(A1)=(C25 2)÷A55=61,P(A2)=C 25÷A 55=121 P(A3)=1201,所以:P(A)=P(A1)+P(A2)+P(A3)=12031. 教学任务1.巩固经典习题,牢记本节重要知识点.2.完成课后习题.。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三第三章 概率全章教案
第一课时 3.1.1 随机事件的概率教学要求:了解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概念;正确理解事件A 出现的频率的意义;正确理解概率的概念,明确事件A 发生的频率f n (A)与事件A 发生的概率P (A )的区别与联系;利用概率知识正确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事件的分类;概率的定义以及概率和频率的区别与联系.教学难点:随机事件及其概率,概率与频率的区别和联系.教学过程:1. 讨论:①抛一枚硬币,它将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 ②购买本期福利彩票是否能中奖?2. 提问:日常生活中,有些问题是很难给予准确无误的回答的,但当我们把某些事件放在一起时,会表现出令人惊奇的规律性.这其中蕴涵什么意思?二、讲授新课:1. 教学基本概念:① 实例:①明天会下雨 ②母鸡会下蛋 ③木材能导电② 必然事件:在条件S 下,一定会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 的必然事件;③ 不可能事件:在条件S 下,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 的不可能事件; ④ 确定事件: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统称为相对于条件S 的确定事件; 随机事件:…… ⑤ 频数与频率:在相同的条件S 下重复n 次试验,观察某一事件A 是否出现,称n 次试验中事件A 出现的次数n A 为事件A 出现的频数;称事件A 出现的比例f n (A)=nn A 为事件A 出现的概率:对于给定的随机事件A ,如果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事件A 发生的频率f n (A)稳定在某个常数上,把这个常数记作P (A ),称为事件A 的概率;⑥ 频率与概率的区别与联系:随机事件的频率,指此事件发生的次数n A 与试验总次数n 的比值nn A ,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总在某个常数附近摆动,且随着试验次数的不断增多,这种摆动幅度越来越小。
我们把这个常数叫做随机事件的概率,概率从数量上反映了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频率在大量重复试验的前提下可以近似地作为这个事件的概率.2. 教学例题:① 出示例1:指出下列事件是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还是随机事件?(1)如果,a b 都是实数,a b b a +=+;(2)没有水分,种子发芽;(3)从分别标有1,2,3,4,5,6的6张号签中任取一张,得到4号签.(教法:先依次填入表中的数据,在找出频率稳定在常数,即为击中靶心的概率)③ 练习:某人进行打靶练习,共射击10次,其中有2次中10环,有3次环中9环,有4次中8环,有1次未中靶,试计算此人中靶的频率,假设此人射击1次,试问中靶的频率约为多大?中10环的概率约为多大?3. 小结: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概念;事件A 出现的频率的意义,概率的概念三、巩固练习:1. 练习:1. 教材 P105 1、22. 作业 2、3第二课时 3.1.2 概率的意义教学要求:正确理解概率的意义, 并能利用概率知识正确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概率意义的理解和应用.教学难点:用概率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 讨论:有人说,既然抛一枚硬币出现正面的概率是0.5,那么连续两次抛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一定是“一次正面朝上,一次反面朝上”,你认为这种想法正确吗?2. 提问:如果某种彩票的中奖概率是11000,那么买1000张这种彩票一定能中奖吗?二、讲授新课:1. 教学基本概念:①概率的正确理解:概率是描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度量,事件A的概率P(A)越大,其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概率P(A)越小,事件A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小.②概率的实际应用(知道随机事件的概率的大小,有利我们做出正确的决策,还可以判断某些决策或规则的正确性与公平性.)③游戏的公平性:应使参与游戏的各方的机会为等可能的,即各方的概率相等,根据这一教学要求确定游戏规则才是公平的④决策中的概率思想:以使得样本出现的可能性最大为决策的准则⑤天气预报的概率解释:降水的概率是指降水的这个随机事件出现的可能,而不是指某些区域有降水或能不能降水.⑥遗传机理中的统计规律:2. 教学例题:①出示例1:有人说,既然抛一枚硬币出现正面向上的概率为0.5,那么连续抛一枚硬币两次,一定是一次正面朝上,一次反面朝上,你认为这种想法正确吗?②练习:如果某种彩票的中奖概率是11000,那么买1000张这种彩票一定能中奖吗?请用概率的意义解释.(分析:买1000张彩票,相当于1000次试验,因为每次试验的结果都是随机的,所以做1000次试验的结果也是随机的,也就是说,买1000张彩票有可能没有一张中奖。
人教版高中必修3(B版)第三章概率教学设计 (2)
人教版高中必修3(B版)第三章概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概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能够应用概率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概率的概念•定义:概率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度量。
•概率的计算方法:频率法、古典概型、加法原理、乘法原理。
2. 概率的应用•概率的加法定理、乘法定理。
•条件概率。
•贝叶斯公式。
3. 统计学习•正态分布。
•切比雪夫不等式。
•大数定理和中心极限定理。
三、教学方法1. 探究式教学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案例分析等方式,深入了解概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培养其求解问题的能力。
2. 讲解式教学老师可以通过讲解概率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掌握概率的计算方法和应用,提高其学习效率。
3. 互动式教学老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组织小组讨论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果。
四、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通过讲解概率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概率的基本概念,并介绍概率的计算方法。
第二步:学习学生通过实验、案例分析等方式,深入了解概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培养其求解问题的能力。
老师根据学生掌握情况,授课相应的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概率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第三步:讨论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分小组讨论,通过互动式教学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其学习效果。
第四步:总结老师对今天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掌握概率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在探究式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生的实验、案例分析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2.在讲解式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生的回答问题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概率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3.在互动式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六、教学反思1.探究式教学需要充分考虑实验环境,确保学生的实验成果真实可靠。
2.讲解式教学需要重点讲解各种概率计算方法的步骤和思路。
3.互动式教学需要老师引导,避免学生的讨论超出预计的范畴。
七、课外拓展1.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进一步了解概率的应用领域。
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3第三章《第三章概率》示范教案
示范教案整体设计教学分析本章是对第三章知识和方法的归纳与总结,从总体上把握本章,使学生的基本知识系统化和网络化,基本方法条理化,本章共有三部分内容,随机事件的概率是基础,在此基础上学习了古典概型和几何概型,要注意它们的区别和联系.三维目标1.归纳、总结本章知识,形成知识网络.2.让学生体验归纳在数学中的重要性,提高直觉思维能力. 3.通过合作学习交流,感受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并初步形成一些基本技能. 教学难点:画知识网络图.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思路1.大家都知道,农民伯伯在春天忙着耕地、播种、浇水、沲肥、治虫,非常辛苦,到了秋天,他们便忙着收获.到了收获的季节,他们既高兴又紧张,因为收获比前面的工作更重要,收获的多少决定着一年的收成.我们前面的学习就像播种,今天的章节复习就像收获,希望大家重视今天的小结学习.教师点出课题.思路2.为了系统掌握本章的知识,我们复习本章内容,教师直接点出课题. 推进新课 新知探究 提出问题1.事件与概率包括几部分? 2.古典概型包括几部分?3.随机数的含义与应用包括几部分? 4.本章涉及的主要数学思想是什么? 5.画出本章的知识结构图. 讨论结果: 1.事件与概率随机事件是本章的主要研究对象,基本事件是试验中不能再分的最简单的随机事件. (1)概率的概念在大量重复进行的同一试验中,事件A 发生的频率mn 总是接近于某一常数,且在它的附近摆动,这个常数就是事件A 的概率P(A),概率是从数量上反映一个事件.求某一随机事件的概率的基本方法是:进行大量重复试验,用这个事件发生的频率近似地作为它的概率.(2)概率的意义与性质①概率是描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度量,事件A 的概率越大,其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概率越小,事件A 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小.②由于事件的频数总是小于或等于试验的次数,所以频率在[0,1]之间,从而任何事件的概率都在[0,1]之间,即:0≤P(A)≤1.概率的加法公式:如果事件A 与事件B 互斥,则P(A ∪B)=P(A)+P(B). (3)频率与概率的关系与区别频率是概率的近似值.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频率会越来越接近概率,频率本身也是随机的,两次同样的试验,会得到不同的结果;而概率是一个确定的数,与每次试验无关.2.古典概型 (1)古典概型①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只有有限个;(有限性) ②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等可能性)我们将具有这两个特点的概率模型称为古典概率模型,简称古典概型.(2)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为:P(A)=A 所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基本事件的总数.在使用古典概型的概率公式时,应该注意: ①要判断该概率模型是不是古典概型;②要找出随机事件A 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和试验中基本事件的总数. 学习古典概型要通过实例理解古典概型的特点:实验结果的有限性和每一个实验结果出现的等可能性.要学会把一些实际问题化为古典概型,不要把重点放在“如何计数”上.3.随机数的含义与应用(1)对于一个随机试验,我们将每个基本事件理解为从某个特定的几何区域内随机地取一点,该区域中的每一个点被取到的机会都一样,而一个随机事件的发生则理解为恰好取到上述区域内的某个指定区域中的点.这里的区域可以是线段、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等.用这种方法处理随机试验,称为几何概型.如果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只与构成该事件区域的长度(面积或体积)成比例,则称这样的概率模型为几何概率模型,简称几何概型.(2)几何概型的基本特点①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基本事件)有无限多个; ②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3)几何概型的概率公式:P(A)=μAμΩ.其中μΩ表示区域Ω的几何度量,μA 表示区域A 的几何度量.(4)随机数是在一定范围内随机产生的数,可以利用计算器或计算机产生随机数来做模拟试验,估计概率,学习时应尽可能利用计算器、计算机来处理数据,进行模拟活动,从而更好地体会概率的意义.4.本章涉及的主要思想是化归与转化思想(1)古典概型要求我们从不同的背景材料中抽象出两个问题:一是所有基本事件的个数即总结果数n ,二是事件A 所包含的结果数m ,最后化归为公式P(A)=mn.(2)几何概型中,要首先求出试验的全部结果所构成的区域长度和构成事件的区域长度,最后化归为几何概型的概率公式求解.5.本章知识结构图如下所示:应用示例思路1例1下表是某种油菜子在相同条件下的发芽试验结果表,请完成表格并回答问题.(1)完成上面表格.(2)估计该油菜子发芽的概率约是多少.分析:(1)代入公式得频率;(2)估计频率的稳定值即为概率. 解:(1)由n An得各批种子发芽的频率:22=1;45=0.8;910=0.9;6070=0.857;116130=0.892;269300=0.896;1 3471 500=0.898;1 7942 000=0.897;2 6883 000=0.896.所以从左到右依次填入:1,0.8,0.9,0.857,0.892,0.896,0.898,0.897,0.896.(2)由于每批种子的发芽的频率稳定在0.897附近,所以估计该油菜子发芽的概率约为0.897.点评:概率知识成为近几年高考考查的新热点之一,多与现实生活结合考查,强化概率的应用性.高考中以直接考查互斥事件的概率与运算为主,随机事件的有关概率和频率在高考中鲜见单独考查,但是由于是基础,一些概念会经常应用,所以应引起重视.(1)求两枚骰子点数相同的概率;(2)求两枚骰子点数之和为5的倍数的概率. 分析:利用列举法计算全部结果.解:用(x ,y)表示同时抛出的两枚均匀骰子中一枚骰子向上的点数是x ,另一枚骰子向上的点数是y ,则全部结果有:(1,1),(1,2),(1,3),(1,4),(1,5),(1,6), (2,1),(2,2),(2,3),(2,4),(2,5),(2,6), (3,1),(3,2),(3,3),(3,4),(3,5),(3,6), (4,1),(4,2),(4,3),(4,4),(4,5),(4,6), (5,1),(5,2),(5,3),(5,4),(5,5),(5,6), (6,1),(6,2),(6,3),(6,4),(6,5),(6,6). 即同时抛出两枚均匀骰子共有36种结果.则同时抛出两枚均匀骰子的结果是有限个,属于古典概型. (1)设“两枚骰子的点数相同”为事件A ,事件A 有(1,1),(2,2),(3,3),(4,4),(5,5),(6,6)共6种,则P(A)=636=16.即两枚骰子点数相同的概率是16.(2)设“两枚骰子点数之和为5的倍数”为事件B ,事件B 有(1,4),(2,3),(3,2),(4,1),(4,6),(5,5),(6,4)共7种, 则P(B)=736.即两枚骰子点数之和为5的倍数的概率是736.点评:古典概型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更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选择、填空或解答题三种题型都有可能出现.试题的设计主要是考查公式P(A)=mn 的应用及与其他知识的综合.思路2例 在以3为半径的圆内任取一点P 为中点作圆的弦,求弦长超过圆内接等边三角形边长的概率.分析:满足弦长超过圆内接等边三角形边长的点P 在圆内接等边三角形边的内切圆内,转化为几何概型求解.解:设弦长超过圆内接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事件A.在以半径为3的圆内任取一点P 的结果有无限个,属于几何概型. 如图所示,△BCD 是圆内接等边三角形,再作△BCD 的内切圆,则满足“弦长超过圆内接等边三角形边长”的点P 在等边三角形△BCD 的内切圆内,可以计算得:等边三角形△BCD 的边长为3,等边三角形△BCD 的内切圆的半径为32,所以事件A 构成的区域面积是等边三角形△BCD 的内切圆的面积为π×(32)2=34π,全部结果构成的区域面积是π×(3)2=3π,所以P(A)=34π3π=14,即弦长超过圆内接等边三角形的边长的概率是14.点评:几何概型是新增内容,在高考中鲜见考查随机模拟,主要涉及几何概型的概率求解问题,难度不会太大,题型可能较灵活,涉及面可能较广.几何概型的三种类型为长度型、面积型和体积型,在解题时要准确把握,要把实际问题作合理化转化;要注意古典概型和几何概型的区别(基本事件的个数的有限性与无限性),正确选用几何概型解题. =12,事件A 的区域是 知能训练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任何事件的概率总是在(0,1)之间B .频率是客观存在的,与试验次数无关C .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频率一般会越来越接近概率D .概率是随机的,在试验前不能确定解析:任何事件的概率总是在[0,1]之间,所以A 不正确;频率不是客观存在的,与试验次数有关,所以B 不正确;概率不是随机的,在试验前已经确定,所以D 不正确.很明显C 正确.答案:C2.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如果连续抛掷1 000次,那么第999次出现正面朝上的概率是( )A.1999B.11 000C.9991 000D.12解析:概率不受实验次数的限制,在实验前已经确定,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每次正面朝上的概率都是12.答案:D3.从一批产品中取出三件产品,设A =“三件产品全不是次品”,B =“三件产品全是次品”,C =“三件产品不全是次品”,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A 与C 互斥B .B 与C 互斥C .任何两个均互斥D .任何两个均不互斥 解析:三件产品不全是次品包含三种情况:三件产品全不是次品或一件正品两件次品或两件正品一件次品,所以B 与C 互斥.答案:B4.有一种电子产品,它可以正常使用的概率为0.992,则它不能正常使用的概率是________.解析:正常使用和不能正常使用是对立事件,所以不能正常使用的概率是1-0.992=0.008.答案:0.0085.小明和小刚各掷一枚骰子,出现点数之和为10的概率是________.解析:设(x ,y)表示小明抛掷骰子点数是x ,小刚抛掷骰子点数是y ,则该概率属于古典概型.所有的基本事件是:(1,1),(1,2),(1,3),(1,4),(1,5),(1,6), (2,1),(2,2),(2,3),(2,4),(2,5),(2,6), (3,1),(3,2),(3,3),(3,4),(3,5),(3,6), (4,1),(4,2),(4,3),(4,4),(4,5),(4,6), (5,1),(5,2),(5,3),(5,4),(5,5),(5,6), (6,1),(6,2),(6,3),(6,4),(6,5),(6,6). 即有36种基本事件.则出现点数之和为10的基本事件有(4,6),(5,5),(6,4)共3种,所以出现点数之和为10的概率是336=112.答案:1126.我国西部一个地区的年降水量在下列区间内的概率如下表所示:则年降水量在[200,300]范围内的概率是________.解析:年降水量在[200,300]范围内包含在[200,250)和[250,300],则年降水量在[200,300]范围内的概率是0.13+0.12=0.25.答案:0.257.从甲、乙、丙、丁四个人中选两名代表, 求:(1)甲被选中的概率; (2)丁没被选中的概率.解:选出的两名代表有甲乙或甲丙或甲丁或乙丙或乙丁或丙丁共6种.(1)记甲被选中为事件A ,则P(A)=36=12.(2)记丁被选中为事件B ,则P(B )=1-P(B)=1-12=12.8.如下图所示,阴影部分是一个等腰三角形ABC ,其中一边过圆心O ,现在向圆面上随机撒一粒豆子,求这粒豆子落到阴影部分的概率.解:向圆面上随机撒一粒豆子,其结果有无限个,属于几何概型. 设圆的半径为r ,全部结果构成的区域面积是圆面积πr 2,阴影部分的面积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的面积r 2,则这粒豆子落到阴影部分的概率是r 2πr 2=1π,即这粒豆子落到阴影部分的概率是1π.拓展提升某初级中学共有学生2 000名,各年级男、女生人数如下表:(1)求x 的值;(2)现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全校抽取48名学生,问应在初三年级抽取多少名?分析:(1)利用抽到初二年级女生的概率解得x 的值;(2)先计算出初三年级学生数,根据抽样比确定在初三年级抽取的人数.解:(1)由题意得x2 000=0.19,解得x =380.(2)抽样比是482 000=3125,初三年级学生数是2 000-(373+380+377+370)=500. 则应在初三年级抽取500×3125=12(名). 课堂小结本节课复习了第三章的基本知识,并形成知识网络,对概率问题重点进行了复习巩固. 作业本章小节Ⅲ.巩固与提高1、3.设计感想 这章内容与其他数学知识联系较少,其解题方法独特,对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要求较高.钻研课本,理解概念,弄清公式的“来龙去脉”,尤其是公式中字母的内涵.在此基础上,适当地做一些练习,并及时归纳解题方法,不断反思及加深自己对数学知识(概念、公式等)的理解.备课资料一名数学家=10个师的由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曾经宣称:一名优秀数学家的作用超过10个师的兵力.你可知道这句话的由来吗?1943年以前,在大西洋上英美运输船队常常受到德国潜艇的袭击,当时,英美两国限于实力,无力增派更多的护航舰,一时间,德军的“潜艇战”搞得盟军焦头烂额.为此,有位美国海军将领专门去请教了几位数学家,数学家运用概率论分析后发现,舰队与敌潜艇相遇是一个随机事件,从数学角度来看这一问题,它具有一定的规律.一定数量的船(如100艘)编队规模越小,编次就越多(如每次20艘,就要5个编次);编次越多,与敌人相遇的概率就越大.比如5位学生放学都回自己家里,老师要找一位同学的话,随便去哪家都行,但若这5位同学都在其中某一家的话,老师要找几家才能找到,一次找到的可能性只有20%.美国海军接受了数学家的建议,命令船队在指定海域集合,再集体通过危险海域,然后各自驶向预定港口.结果奇迹出现了:盟军舰队遭袭被击沉的概率由原来的25%降低为1%,大大减少了损失,保证了物资的及时供应.。
人教版高中必修3(B版)3.1.4概率的加法公式课程设计 (2)
人教版高中必修3(B版)3.1.4概率的加法公式课程设计1. 课程概述本课程设计旨在帮助高中学生掌握概率的加法公式,该公式是概率计算中的基础知识,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概率计算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课程设计分为三个部分:概率的基础知识、加法原理的引入及概率的加法公式的内容介绍及举例。
2. 教学目标本次课程设计旨在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概率的基本知识;2.理解加法原理的定义和原理;3.学习概率的加法公式及其应用;4.能够熟练使用概率的加法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教学内容3.1 概率的基础知识3.1.1 概率的定义概率是一个随机事件出现的可能性大小,用一个数来表示这种可能性的大小。
3.1.2 概率的计算公式概率的计算公式为:P(A) = m/n,其中,P(A)表示事件A的概率,m表示事件A中有利的样本点的个数,n表示样本空间中的样本点的总数。
3.2 加法原理的引入加法原理是一个事件的概率等于事件中所有样本点的概率之和。
引入加法原理,并结合实际问题进行讲解,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概率的加法公式。
3.3 概率的加法公式的内容介绍及举例3.3.1 概率的加法公式当事件A与事件B互不相同时,它们的和事件化为 A ∪ B,即事件A与B中至少发生一个的情况。
此时,概率的加法公式为:P(A ∪ B) = P(A) + P(B)3.3.2 举例说明例如,有一批产品分A、B两个品牌,涉及到的概率问题如下:•从中取出一个产品,它属于A品牌或者B品牌或者同时是A和B品牌的概率?•当一个人同时选两个A品牌或B品牌的产品时,这个概率是多少?在教学中,可以结合以上问题进行案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概率的加法公式。
4. 教学方法4.1 预习方法要求学生在课前阅读课本相关章节,理解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加法原理的概念。
4.2 讲授方法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课件、黑板等方式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概率的加法公式的定义和应用。
人教版高中必修3(B版)3.1.4概率的加法公式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必修3(B版)3.1.4概率的加法公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事件,什么是随机事件,什么是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2.理解事件的和、差、交、并的概念;3.掌握概率的加法公式的概念及其应用。
二、教学重点1.概率的加法公式的概念及其应用。
三、教学难点1.运用概率的加法公式求概率。
四、教学内容1.事件的概念及其分类;2.事件的和、差、交、并的概念;3.概率的加法公式的概念及其应用。
五、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法;2.实例分析法;3.思维导图法;4.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题的方式,引入概率的加法公式的知识点,如:你观察过各种颜色的石子,由10块无标记的蓝色石子和5块无标记的红色石子组成的一堆石子中,随意取出一块,它为红色石子或蓝色石子的概率各是多少?2. 学习环节(35分钟)1.事件的概念及其分类(10分钟)事件:简单地说,事件就是实验中可能发生的结果。
根据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不同,我们可以将事件分为:–必然事件:发生的概率是1;–不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是0;–随机事件:即非必然事件,发生的概率在0和1之间。
2.事件的和、差、交、并的概念(15分钟)–事件的和: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事件发生的结果加起来的事件,用A+B表示;–事件的差: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事件发生的结果减起来的事件,用A-B表示;–事件的交: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事件同时发生的事件,用A∩B表示;–事件的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事件中至少一个发生的事件,用A∪B表示。
3.概率的加法公式的概念及其应用(10分钟)–概率的加法公式:对于任意两个事件A和B,它们的和事件是A∪B,则有:P(A∪B) = P(A) + P(B) - P(A∩B)。
3. 练习环节(30分钟)1.让学生做概率的加法公式的练习题,梳理复习知识点;2.针对学生做题中易错的环节,讲解易错点。
4. 总结归纳环节(10分钟)1.总结概率的加法公式的知识点;2.强调概率的加法公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3教学案-第三章-概率的加法公式 (Word)
3.1.4 概率的加法公式预习课本P98~99,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1)什么是互斥事件?什么叫对立事件?(2)什么是事件的并(或和)?(3)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是什么?[新知初探]1.事件的关系(1)若A ,B 是互斥事件,则P (A ∪B )=P (A )+P (B ).(2)若A -是A 的对立事件,则P (A -)=1-P (A ).(3)若A 1,A 2,…,A n 两两互斥,则P (A 1∪A 2∪…∪A n )=P (A 1)+P (A 2)+…+P (A n ).[小试身手]1.某产品分甲、乙、丙三级,其中乙、丙两级均属次品,若生产中出现乙级品的概率为0.03,丙级品的概率为0.01,则对成品抽查一件抽得正品的概率是() A.0.99B.0.98C.0.97D.0.96答案:D2.某射手在一次射击中,射中10环,9环,8环的概率分别是0.20,0.30,0.10.则此射手在一次射击中不够8环的概率为()A.0.40 B.0.30C.0.60 D.0.90解析:选A依题意,射中8环及以上的概率为0.20+0.30+0.10=0.60,故不够8环的概率为1-0.60=0.40.3.若事件A和B是互斥事件,且P(A)=0.1,则P(B)的取值范围是()A.[0,0.9]B.[0.1,0.9]C.(0,0.9] D.[0,1]答案:A4.甲、乙两人下棋,甲获胜的概率为0.3,两人下成和棋的概率为0.5,那么甲不输的概率是________.答案:0.8[典例]对事件是不是互斥事件,如果是,再判断它们是不是对立事件:(1)“恰有1名男生”与“恰有2名男生”;(2)“至少有1名男生”与“全是男生”;(3)“至少有1名男生”与“全是女生”;(4)“至少有1名男生”与“至少有1名女生”.[解]从3名男生和2名女生中任选2人有如下三种结果:2名男生,2名女生,1男1女.(1)“恰有1名男生”指1男1女,与“恰有2名男生”不能同时发生,它们是互斥事件;但是当选取的结果是2名女生时,该两事件都不发生,所以它们不是对立事件.(2)“至少1名男生”包括2名男生和1男1女两种结果,与事件“全是男生”可能同时发生,所以它们不是互斥事件.(3)“至少1名男生”与“全是女生”不可能同时发生,所以它们互斥,由于它们必有一个发生,所以它们是对立事件.(4)“至少有1名女生”包括1男1女与2名女生两种结果,当选出的是1男1女时,“至少有一名男生”与“至少一名女生”同时发生,所以它们不是互斥事件.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的判定方法(1)利用基本概念要判断两个事件是不是互斥事件,只需要找出各个事件所包含的所有结果,看它们之间能不能同时发生,在互斥的前提下,看两个事件中是否必有一个发生,可判断是否为对立事件.注意辨析“至少”“至多”等关键词语的含义,明晰它们对事件结果的影响.(2)利用集合观点设事件A与B所含的结果组成的集合分别为A,B.①若事件A与B互斥,则集合A∩B=∅;②若事件A与B对立,则集合A∩B=∅且A∪B=Ω.[活学活用]从40张扑克牌(红桃、黑桃、方块、梅花点数从1~10各10张)中任抽取1张,判断下列给出的每对事件是否为互斥事件,是否为对立事件,并说明理由.(1)“抽出红桃”与“抽出黑桃”;(2)“抽出红色牌”与“抽出黑色牌”;(3)“抽出牌的点数为5的倍数”与“抽出牌的点数大于9”.解:(1)是互斥事件,不是对立事件.理由是:从40张扑克牌中任意抽取1张,“抽出红桃”和“抽出黑桃”是不可能同时发生的,所以是互斥事件.同时,不能保证其中必有一个发生,这是由于还可能抽出“方块”或者“梅花”,因此二者不是对立事件.(2)既是互斥事件,又是对立事件.理由是:。
人教版高中必修3(B版)3.1.4概率的加法公式课程设计
人教版高中必修3(B版)3.1.4概率的加法公式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概率的加法公式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掌握概率的加法公式的计算方法。
3.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概率的加法公式。
二、教学重点1.概率的加法公式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概率的加法公式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1.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概率的加法公式。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概率的加法公式的概念、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
2.练习法:通过例题、练习题帮助学生掌握概率的加法公式的计算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3.案例法:结合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概率的加法公式进行解答。
五、教学内容1. 概念和基本原理概率的加法公式是指在两个事件 A 和 B 中,至少有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
其公式如下:$$P(A\\cup B)=P(A)+P(B)-P(A\\cap B)$$其中,P(A)表示事件 A 发生的概率,P(B)表示事件 B 发生的概率,$P(A\\cap B)$ 表示事件 A 和事件 B 同时发生的概率。
2. 计算方法对于两个互不相交的事件 A 和 B,$A\\cap B=\\emptyset$,则概率的加法公式可以简化为:$$P(A\\cup B)=P(A)+P(B)$$对于两个不互不相交的事件 A 和 B,$A\\cap B\ eq\\emptyset$,则概率的加法公式可以表示为:$$P(A\\cup B)=P(A)+P(B)-P(A\\cap B)$$3. 实际问题的运用概率的加法公式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非常广泛。
例如,某商品既可在实体店购买,也可在网上购买,如果知道该商品在实体店购买的概率是P1,在网上购买的概率是P2,则该商品至少能被购买到的概率是P1+P2−P1P2。
六、教学流程1.介绍概率的加法公式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讲解概率的加法公式的计算方法。
3.给出例题并讲解解题过程。
4.给出练习题并让学生自主完成。
5.收集学生的练习答案并进行讲解分析。
概率的加法公式教案
概率的加法公式教案第一章:概率的加法公式简介1.1 概率的加法公式的概念引导学生回顾概率的基本概念,如事件、样本空间等。
介绍概率的加法公式:当有两个互斥的事件A和B时,事件A和B的概率之和等于事件A的概率加上事件B的概率。
1.2 概率的加法公式的证明通过具体的例子,解释概率的加法公式的推导过程。
使用集合论的方法,证明概率的加法公式。
第二章:两个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2.1 两个互斥事件的定义解释互斥事件的含义:两个事件不可能发生。
举例说明互斥事件的性质。
2.2 两个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推导两个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P(A ∪B) = P(A) + P(B)。
通过具体的例子,应用概率加法公式计算两个互斥事件的概率。
第三章:两个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加法3.1 相互独立事件的定义解释相互独立事件的含义:一个事件的发生不影响另一个事件的发生概率。
举例说明相互独立事件的性质。
3.2 两个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推导两个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P(A ∪B) = P(A) + P(B) P(A ∩B)。
通过具体的例子,应用概率加法公式计算两个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
第四章:概率的加法公式的应用4.1 计算复合事件的概率解释复合事件的含义:由多个简单事件组成的event。
利用概率的加法公式,计算复合事件的概率。
4.2 计算互斥事件和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引导学生运用概率的加法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概率的加法公式的应用。
第五章:概率的加法公式的拓展5.1 概率的加法公式的推广介绍概率的加法公式在多个事件的情况下的推广。
引导学生理解概率的加法公式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5.2 概率的加法公式与条件概率的关系解释条件概率的概念:在某个事件已经发生的条件下,另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
探讨概率的加法公式与条件概率之间的关系。
第六章:概率的加法公式与组合数学6.1 组合数学的基本概念介绍组合数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组合、排列等。
高中数学 第三章概率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三章概率一、课时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概念。
2、正确理解事件A出现的频率的意义。
3、正确理解概率的概率和意义,明确事件A发生的频率f n(A)与事件A发生的概率P(A)的区别与联系。
4、利用概率知识,正确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在抛硬币、抛骰子的试验中获取数据的过程,培养探索、归纳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和亲身试验来理解知识,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2、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增强科学意识。
二、课前预习导学请同学们阅读P108—112,完成下列问题1、事件的有关概念(1)必然条件:在条件S下,_________会发生的事件,叫做相对于条件S的必然事件,简称必然事件;(2)不可能事件:在条件S下,__________会发生的事件,叫做相对于条件S的不可能事件,简称不可能事件;(3)确定事件:__________事件与___________事件统称为相对于条件S的确定事件,简称确定事件;(4)随机事件:在条件S下,___________的事件叫做相对于条件S的随机事件,简称随机事件。
(5)_________事件与________事件统称为事件,一般用________表示。
2、概率与频率(1)频数与频率:在相同的条件S下重复n次试验,观察某一事件A是否出现,称n次试验中事件A出现的次数n A为事件A出现的_________,称事件A出现的比例fn(A)=nAn为事件A出现的__________,显然频率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
(2)概率:在大量重复试验后,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事件A发生的频率如果逐渐________在区间[0,1]中的某个______上,这个便称为事件A的概率,用P(A)表示,显示概率的取值范围是[0,1],且不可能事件的概率为_________,必然事件的概率为___________。
概率的加法公式教案
概率的加法公式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概率的加法公式的含义和基本形式。
2.掌握互斥事件和独立事件的概念和关系。
3.学会运用概率的加法公式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
教学重点:1.概率的加法公式的含义和基本形式。
2.互斥事件和独立事件的概念和关系。
3.运用概率的加法公式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
教学难点:1.如何判断事件之间的互斥和独立关系。
2.如何选择合适的概率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讲解概率的加法公式的含义和基本形式,使学生理解该公式的本质和应用范围。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使学生了解如何运用概率的加法公式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
3.练习法: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概率的加法公式的使用方法。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随机事件,比如抛硬币、掷骰子、抽奖等等。
这些事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它们的结果是不确定的,具有一定的概率性。
为了更好地研究和描述这些随机事件,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概率概念和计算方法。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概率的加法公式。
二、讲解新课1.概率的加法公式的含义和基本形式概率的加法公式是指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以把两个或多个事件的概率相加,从而得到这些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
具体地说,如果事件A和事件B是互斥的,即它们不可能同时发生,那么事件A和事件B同时发生的概率为:P(A∪B)=P(A)+P(B)P(A \cup B) = P(A) + P(B)P(A∪B)=P(A)+P(B)这个公式就是概率的加法公式的基本形式。
其中,P(A∪B)表示事件A和事件B同时发生的概率,P(A)表示事件A发生的概率,P(B)表示事件B发生的概率。
需要注意的是,概率的加法公式只适用于互斥事件。
如果事件A和事件B不是互斥的,即它们有可能同时发生,那么我们就不能简单地使用概率的加法公式来计算它们同时发生的概率。
2.互斥事件和独立事件的概念和关系互斥事件是指两个事件不可能同时发生,即它们的交集为空集。
概率的加法公式教案
概率的加法公式教案教案:概率的加法公式一、教学目标:1.了解概率的加法公式的概念和使用方法;2.学会应用概率的加法公式计算事件的概率;3.通过实例训练和练习,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1.概率的加法公式的概念和使用方法;2.概率的加法公式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概率的加法公式;2.如何灵活应用概率的加法公式。
四、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2.板书和黑板粉笔;3.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知识1.引导学生回顾概率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2.提出问题:“当我们想计算两个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时,我们应该如何计算呢?”让学生思考。
步骤二:概率的加法公式的概念1.通过PPT演示,介绍概率的加法公式的概念:“当两个事件A和B互不相容时,也就是说事件A和事件B不能同时发生,那么事件A和B的和事件记为A∪B,其对应的概率可以用概率的加法公式计算:P(A∪B)=P(A)+P(B)。
”2.借助板书和黑板粉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概率的加法公式。
步骤三:概率的加法公式的应用1.通过实例,演示如何应用概率的加法公式计算事件的概率。
示例1:假设一袋子中有8个红球和4个蓝球,从袋中随机取一个球,求取到的球为红球或者蓝球的概率。
解析:事件A表示取到的球为红球的概率,事件B表示取到的球为蓝球的概率。
因为红球和蓝球互不相容,所以可以使用概率的加法公式计算:P(A∪B)=P(A)+P(B)=8/12+4/12=12/12=12.分组练习: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以下练习题:练习题1:一个盒子有5个红球,3个蓝球和2个黄球,从盒子中随机取一个球,求取到的球为红球或黄球的概率。
练习题2:一组学生中,男生有30人,女生有40人,从学生中随机抽取一个人,求抽到的是男生或女生的概率。
3.学生报告答案,并逐个讲解每道题的解答方法和步骤。
步骤四:拓展应用1.提出拓展问题:“当我们想计算多个事件的概率时,我们应该如何计算呢?”让学生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示范教案整体设计教学分析教材利用两个例题引入了互斥事件、对立事件的概念,并给出了概率的加法公式. 值得注意的是:举例引入和说明互斥事件的概念,可以用掷骰子出现不同点数的试验来解释,也可以用掷硬币出现正面或反面向上的试验来说明.关键是在同一试验中,事件A 和事件B 不可能同时发生,则事件A 和事件B 就是互斥事件.三维目标1.了解两个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2.通过学习概率加法公式,提高学生的归纳、推断能力.3.与集合知识联系,培养学生普遍联系的思想.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的概念以及互斥事件的加法公式.教学难点: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的区别和联系.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思路1.(1)集合有相等、包含关系,如{1,3}={3,1},{2,4} {2,3,4,5}等;(2)在掷骰子试验中,可以定义许多事件如:C 1={出现1点},C 2={出现2点},C 3={出现1点或2点},C 4={出现的点数为偶数},….师生共同讨论:观察上例,类比集合与集合的关系、运算,你能发现事件的关系与运算吗?这就是本堂课要讲的知识——概率的基本性质.思路2.全运会中某省派两名女乒乓球运动员参加单打比赛,她们夺取冠军的概率分别是27和15,则该省夺取该次冠军的概率是27+15,对吗?为什么?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学习概率的基本性质.推进新课新知探究提出问题看下面例子:抛掷一颗骰子,观察掷出的点数.设事件A 为“出现奇数点”,B 为“出现2点”,已知P (A )=12 ,P (B )=16,求“出现奇数点或2点”的概率. (1)事件A 与B 能同时发生吗?(2)用文氏图表示A ∪B.(3)讨论:已知A ,B 是互斥事件,P (A ∪B )与P (A )+P (B )相等吗?(4)设事件D 为“出现偶数点”,则事件A 与D 是互斥事件,那么A 与D 还有什么特点?讨论结果:(1)这里的事件A 和事件B 不可能同时发生.这种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叫做互斥事件(或称互不相容事件).设事件C 为“出现奇数点或2点”,它也是一个随机事件.事件C 与事件A ,B 的关系是:若事件A 和事件B 中至少有一个发生,则C 发生;若C 发生,则A ,B 中至少有一个发生.我们称事件C 为A 与B 的并(或和).一般地,由事件A 和B 至少有一个发生(即A 发生,或B 发生,或A ,B 都发生)所构成的事件C ,称为事件A 与B 的并(或和),记作C =A ∪B.事件A ∪B 是由事件A 或B 所包含的基本事件组成的集合.(2)下图中阴影部分所表示的就是A ∪B.(3)在n 次试验中,事件A 出现的频数是n 1,事件B 出现的频数是n 2,则事件A ∪B 出现的频数正好是n 1+n 2,所以事件A ∪B 的频率为n 1+n 2n =n 1n +n 2n, 而n 1n 是事件A 出现的频率,n 2n是事件B 出现的频率.因此,如果用μn 表示在n 次试验中事件出现的频率,则总有μn (A ∪B)=μn (A)+μn (B).由概率的统计定义,可知 P (A ∪B )=P (A )+P (B ). ①一般地,如果事件A 1,A 2,…,A n 两两互斥(彼此互斥),那么事件“A 1∪A 2∪…∪A n ”发生(是指事件A 1,A 2,…,A n 中至少有一个发生)的概率,等于这n 个事件分别发生的概率和,即P(A 1∪A 2∪…∪A n )=P(A 1)+P(A 2)+…+P(A n ).①′公式①或公式①′叫做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所给例中事件C :“出现奇数点或2点”的概率是事件A :“出现奇数点”的概率与事件B :“出现2点”的概率之和,即P(C)=P(A)+P(B)=12+16=23. (4)A 与D 不能同时发生,且必有一个发生,即A ∪D =Ω.像这样不能同时发生且必有一个发生的两个事件叫做互为对立事件.事件A 的对立事件记作A .下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事件A 的对立事件.由于A 与A 是互斥事件,所以P(Ω)=P(A ∪A )=P(A)+P(A ),又由Ω是必然事件得到P(Ω)=1.所以,P(A)+P(A )=1,即P (A )=1-P (A ). ②这个公式为我们求P(A)提供了一种方法.当我们直接求P(A)有困难时,常可以转化为求P(A).应用示例思路1例在数学考试中,小明的成绩在90分以上的概率是0.18,在80~89分的概率是0.51,在70~79分的概率是0.15,在60~69分的概率是0.09.计算小明在数学考试中取得80分以上成绩的概率、小明考试及格的概率及小明考试不及格的概率.分析:根据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来计算取得80分以上和及格的概率,利用对立事件的概率求不及格的概率.解:分别记小明的考试成绩在90分以上,在80~89分,在70~79分,在60~69分为事件B,C,D,E.这4个事件是彼此互斥的.根据公式①小明的考试成绩在80分以上的概率是P(B∪C)=P(B)+P(C)=0.18+0.51=0.69;小明考试及格的概率,即成绩在60分以上的概率.由公式①得P(B∪C∪D∪E)=P(B)+P(C)+P(D)+P(E)=0.18+0.51+0.15+0.09=0.93.小明考试不及格的概率为1-P(B∪C∪D∪E)=1-0.93=0.07.点评:由于P(A)=1-P(A),可以通过求P(A)的方法来求P(A),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间接法.思路2例 从一堆产品(其中正品与次品都多于2件)中任取2件,观察正品件数与次品件数,判断下列每组事件是不是互斥事件,如果是,再判断它们是不是对立事件.(1)恰好有1件次品和恰好有2件次品;(2)至少有1件次品和全是次品;(3)至少有1件正品和至少有1件次品;(4)至少有1件次品和全是正品.解:依据互斥事件的定义,即事件A 与事件B 在一定试验中不会同时发生,知:(1)恰好有1件次品和恰好有2件次品不可能同时发生,因此它们是互斥事件,又因为它们并不是必然事件,所以它们不是对立事件.同理可以判断:(2)中的2个事件不是互斥事件,也不是对立事件.(3)中的2个事件既不是互斥事件也不是对立事件;(4)中的2个事件既互斥又知能训练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事件A 、B 中至少有一个发生的概率一定比A 、B 中恰有一个发生的概率大B .事件A 、B 同时发生的概率一定比事件A 、B 恰有一个发生的概率小C .互斥事件一定是对立事件,对立事件不一定是互斥事件D .互斥事件不一定是对立事件,对立事件一定是互斥事件答案:D 2.抛掷一骰子,观察掷出的点数,设事件A 为“出现奇数点”,B 为“出现偶数点”,已知P(A)=12,P(B)=12,求“出现奇数点或偶数点”的概率. 分析:事件“出现奇数点”和“出现偶数点”是彼此互斥的,并且是相互独立事件,可以运用概率的加法公式求解.解:记“出现奇数点或偶数点”为事件C ,则C =A ∪B ,因为A 、B 是互斥事件,所以P(C)=P(A)+P(B)=12+12=1.出现奇数点或偶数点的概率为1. 3.袋中有12个小球,分别为红球、黑球、黄球、绿球,从中任取一球,得到红球的概率为13,得到黑球或黄球的概率是512,得到黄球或绿球的概率也是512,试求得到黑球、得到黄球、得到绿球的概率各是多少?分析:利用方程的思想及互斥事件、对立事件的概率公式求解.解:从袋中任取一球,记事件“摸到红球”“摸到黑球”“摸到黄球”“摸到绿球”为A 、B 、C 、D ,则有P(B ∪C)=P(B)+P(C)=512;P(C ∪D)=P(C)+P(D)=512;P(B ∪C ∪D)=1-P(A)=1-13=23,解得P(B)=14,P(C)=16,P(D)=14. 即得到黑球、得到黄球、得到绿球的概率分别是14、16、14. 4.从一箱产品中随机地抽取一件产品,设事件A =“抽到的是一等品”,事件B =“抽到的是二等品”,事件C =“抽到的是三等品”,且已知P(A)=0.7,P(B)=0.1,P(C)=0.05.求下列事件的概率:(1)事件D =“抽到的是一等品或三等品”;(2)事件E =“抽到的是二等品或三等品”.解:(1)事件D 即事件A +C ,因为事件A =“抽到的是一等品”和事件C =“抽到的是三等品”是互斥事件,由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得P(D)=P(A +C)=P(A)+P(C)=0.7+0.05=0.75.(2)事件E 即事件B +C ,因为事件B =“抽到的是二等品”和事件C =“抽到的是三等品”是互斥事件,由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得P(E)=P(B +C)=P(B)+P(C)=0.1+0.05=0.15.拓展提升某地政府准备对当地的农村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为此政府进行了一次民意调查.100个人接受了调查,他们被要求在赞成调整、反对调整、对这次调整不发表看法中任选一项.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随机选取一个被调查者,他对这次调整表示反对或不发表看法的概率是多少?解:用A 表示事件“对这次调整表示反对”,B 表示事件“对这次调整不发表看法”,则A 和B 是互斥事件,并且A +B 就表示事件“对这次调整表示反对或不发表看法”,由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得P(A +B)=P(A)+P(B)=37100+36100=73100=0.73, 因此,随机选取的一个被调查者对这次调整表示反对或不发表看法的概率是0.73. 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互斥事件、对立事件的概念,以及利用概率加法公式解决有关问题. 作业本节练习B 1、2.设计感想本堂课通过掷骰子试验,定义了许多事件,并根据集合的运算定义了事件的运算,给出了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以及它们的概率运算公式,在运用时要切实注意它们的使用条件,不可模棱两可,搞清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的关系,思路1和思路2都安排了不同层次的例题和变式训练,对刚学的知识是一个巩固和加强,同学们要反复训练,安排的题目既有层次性,又有趣味性,适合不同基础的学生,因此本节课授完后,同学们肯定受益匪浅.备课资料备选习题1.一口袋内装有大小一样的4只白球与4只黑球,从中一次任意摸出2只球.记摸出2只白球为事件A ,摸出1只白球和1只黑球为事件B.问事件A 和B 是否为互斥事件?是否为对立事件?解:事件A 和B 互斥,因为从中一次可以摸出2只黑球,所以事件A 和B 不是对立事件.2.回答下列问题:(1)甲、乙两射手同时射击一目标,甲的命中率为0.65,乙的命中率为0.60,那么能否得出结论:目标被命中的概率等于0.65+0.60=1.25,为什么?(2)一射手命中靶的内圈的概率是0.25,命中靶的其余部分的概率是0.50,那么能否得出结论:目标被命中的概率等于0.25+0.50=0.75,为什么?(3)两人各掷一枚硬币,“同时出现正面”的概率可以算得为122.由于“不出现正面”是上述事件的对立事件,所以它的概率等于1-122=34,这样做对吗?说明道理. 解:(1)不能.因为甲命中目标与乙命中目标两事件不互斥.(2)能.因为命中靶的内圈和命中靶的其余部分是互斥事件.(3)不对.因为“不出现正面”与“同时出现正面”不是对立事件,故其概率和不为1.3.某射手在一次射击训练中,射中10环、9环、8环的概率分别为0.24,0.28,0.19,计算这个射手在一次射击中:(1)射中10环或9环的概率;(2)小于8环的概率.分析:先分析有关事件是不是互斥事件或对立事件,然后应用公式计算.解:(1)P(射中10环或9环)=P(射中10环)+P(射中9环)=0.24+0.28=0.52;(2)P(不小于8环)=P(8环)+P(9环)+P(10环)=0.19+0.28+0.24=0.71,又因为“小于8环”与“不小于8环”是对立事件,所以,P(小于8环)=1-P(不小于8环)=1-(0.24+0.28+0.19)=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