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教案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小猴子下山教案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小猴子下山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小猴子下山》一课。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小猴子下山过程中,遇到各种诱惑,却始终不忘妈妈叮嘱,最终带着玉米、桃子、西瓜和兔子回家与妈妈分享的故事。详细内容包括:词语理解、句子解析、课文朗读、课后练习等。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理解小猴子的心理变化,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2. 学会本节课的生字词,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和技巧。
3. 通过故事,引导学生明白不能贪心、要懂得珍惜的道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难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句子朗读的节奏和语气。
2. 教学重点:故事情节的把握,生字词的学习,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课文挂图、生字卡片、故事道具。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学生用书、笔、纸。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故事挂图,引导学生观察并猜测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讲解生字词,分析句子结构。
3.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典型句子为例,讲解词语理解和句子朗读的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
5.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扮演小猴子,学生扮演其他角色,进行故事表演。
7.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
1. 课题:《小猴子下山》
2. 生字词:玉米、桃子、西瓜、兔子、贪心、珍惜
3. 重点句子:小猴子拿着玉米,心里想:“这个玉米真大,我要带回家给妈妈。”
七、作业设计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第1篇】
教学目标:
1.读准本课8个生字的音。认识“掰、扛、扔、摘、捧、抱、蹦”7个字。
2.看懂图意,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1.读准本课的生字及词语。
2.读通课文,对照插图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一、以图导言激趣:
教师板画一座小山,在小山上贴上一只小猴子图片。教师提问:请大家看图上的这只小猴子要做什么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13.小猴子下山。教师接着说:“一天小猴子下山找东西吃,在路上它都经过了什么地方,它看见许多好吃的东西,它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内容。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借助汉语拼音,注意把句子读通顺。
2.再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和标画出生字和会认的字。
3.自己把标出的生字和会认的字,多读几遍。
4.同桌同学互读生字和会认字。
5.抽读生字单片,采取领读、指名读、开火车等多种形式巩固字音。
6.做识字游戏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
三、图文对照,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听听读音是否正确?
2.再请同学读课文,通过学生的读你知道了什么?
3.出示四幅插图,请同学说说每幅图的意思。
4.根据插图内容找出与课文内容相对应的自然段。
5.让学生结合题目小猴子下山“把四幅图按顺序看一看想一想:小猴子下山都做了些什么事?结果是什么?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第2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以此为线索学习并积累“块、棵、片”等量词以及“又()又()”形式的词语,并会迁移运用。能够正确区别“掰、扛、扔、摘、捧、抱、追”等动词。2.能有感情地朗读故事,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第1篇】
一、教材分析:
这也是一篇动物故事,通过小猴子下山掰玉米、摘桃子、摘西瓜、追兔子的经历和结果,说明一个道理:目标不明确,做事不专心,是不会有收获的。课文语言通俗浅显,故事情节单纯明白。易于被少儿读懂。但应假设对立的情况,使学生明白:只有巩固成果,才能不虚此行的道理。
本课计划两课时
二、学习目标:
1、熟记和认识本课词语,注意动词的运用,积累语言;
2、朗读理解,从故事中体会道理
3、假设相反情况,拓展课文寓意
三、重难点:
重点:熟识词语,朗读课文
难点:拓展认识,巩固理解
四、学情分析:
动物故事贴近儿童心理,内容又贴近生活实际,启发假设,对比课文,可益智怡情。
五、教学策略:
在朗读中感知内容,在假设中对照课文,交流成果,同步提高
六、教学资源:
录像碟片、ppt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初读课文
2、熟记词语,学会运用
重点:熟记词语,学会愚弄
难点:学习运用
一、谈话导入(1):
教师:小朋友们知道孙悟空吧?他是什么动物变的呢?板书:猴子
二、整体感知,初读课文(4):
1、出示课题课件,引入话题
2、出示课文插图,观察说出情景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指认默读
三、学习词语,学会运用)15):
1、给课文写上自然段序号
2、出示词语课件,提示学生在课文中划出词语
3、对照课件。自主认读,教师抽查
4、分组朗读词语,指名连线,集体订正
5、指名自选词语说话,教师纠错
四、自主阅读,拓展巩固(10):
学生自主阅读《小白兔和小灰兔》及其拓展材料。教师巡视五、写话练习,学以致用(10):
2024年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小猴子下山》教案
2024年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小猴子下
山》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2024年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第二课《小猴子下山》。教学内容包括: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句子理解、课文感悟。具体章节内容为:课文第16自然段,重点学习小猴子下山的过程以及它所看到的事物。
二、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本课生字,掌握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3.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懂得做事要专心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句子理解、课文感悟。
难点:正确书写生字,理解课文寓意,运用词语造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课文挂图、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小猴子的故事,引发学生兴趣,进而引入课题。
2. 课文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停顿等。
3. 生字词学习:出示生字卡片,引导学生认读,理解字义,学会正确书写。
4. 句子理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5. 课文感悟:分组讨论,让学生谈谈小猴子为什么一无所获,从中懂得做事要专心。
6.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就是小猴子,下山时会看到哪些有趣的事物,激发想象力。
7. 例题讲解: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所学词语造句。
8.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生字词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
1. 课题:《小猴子下山》
2. 生字词:下山、摘、扔、追、跑、拿、空手而归
3. 重点句子:小猴子下山,一会儿摘桃子,一会儿追兔子,一会儿捡玉米,空手而归。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小猴子下山教案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小猴子下山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小猴子下山》一课。该文通过讲述小猴子下山途中,三心二意,见异思迁,结
果一无所获的故事,教育学生做事要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废。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
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做事要有始有终,不能见异思迁,树
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故事寓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课文插图、生字卡片、挂图。
学具:课本、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一幅小猴子下山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插图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听准字音,注意停顿和语气。
(3)学生跟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技巧。
(4)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小猴子的心理变化。
3. 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生字。
(2)教师讲解生字的结构和书写要点。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教师巡回指导。
4. 理解课文
(1)结合插图,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讨论:小猴子为什么一无所获?
5. 实践活动
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小猴子下山的情景,表演出来,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六、板书设计
小猴子下山
生字:山、下、走、跑、拿、扔
课文内容:小猴子下山,三心二意,一无所获。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小猴子下山》教案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小猴子下山》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猴子下山的故事情节。
2.能够流畅朗读课文,表达故事中的情感。
3.能够通过绘画、口头表达等形式表达对故事的理解与感受。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并进行朗读。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整个故事情节,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语复述故事。
三、教学准备
1.课文《小猴子下山》的课本或复印件。
2.黑板、彩色粉笔或白板、马克笔。
3.教学辅助道具:小猴子、山、树等图片或拼图。
4.学生绘画用纸、彩色笔、水彩笔等。
四、教学过程
第一节导入
1.利用图片或物品引入故事背景,引起学生兴趣。
2.通过提问,帮助学生了解学习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二节正文教学
1.先快速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熟悉故事情节。
2.逐段讲解课文内容,解释生字词的意思。
3.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验不同角色的情感。
4.提问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并让学生复述故事。
5.练习口头表达,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语复述或演绎故事。
第三节拓展
1.绘画活动:让学生根据故事内容绘制相关场景或角色。
2.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想法,探讨故事中的启示或教训。
3.小组分享:让每个小组选择代表分享他们的成果或讨论的结果。
五、课堂小结
1.复习课文重点,概括整个故事情节。
2.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收获,鼓励学生表达对故事的理解与感悟。
六、作业布置
1.让学生课后复习课文,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语写下对故事的理解。
2.布置绘画作业,要求学生展示出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七、教学反思
1.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情况,分析学生学习情况。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小猴子下山》优质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小猴子下山》优质
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小猴子下山》一文。该文位于教材第六单元,主要讲述小猴子在下山过程中,遇到各种诱惑,却始终没有满足故事。我们将详细学习文中生字词、句子结构以及寓言故事所蕴含深刻道理。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生字词,正确书写;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故事寓意。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朗读课文、分析问题能力;提高学生运用课文内容进行口语交际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故事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做事不能三心二意,要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寓意,将故事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
2.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生字词,正确朗读课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生字词卡片、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发学生思考:如果你是小猴子,遇到喜欢东西,你会怎做?
2. 朗读课文: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感受课文韵律美。
3. 学习生字词: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生字词,并进行书写练习。
4. 精讲课文:分析课文内容,讲解寓言故事道理,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
5.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
6.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随堂练习,巩固生字词和课文内容。
六、板书设计
1. 课文《小猴子下山》
2. 生字词:下山、玉米、桃子、西瓜、兔子、一心一意、三心二意
3. 课文结构:起因、经过、结果
4. 故事寓意:做事不能三心二意,要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小猴子下山教案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小猴子下山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具体章节为《小猴子下山》。详细内容包括:小猴子下山的过程,小猴子在山下遇到的各种情景,以及小猴子明白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生词,掌握课文内容,学会用简单的句子描述小猴子下山的经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小猴子下山的经过和各种情景,以及明白其中的道理。
2. 教学重点:正确认读生词,掌握课文内容,学会用简单的句子描述小猴子下山的经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生字卡片、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小猴子玩具,引导学生说出小猴子的特点。
(2)教师简要介绍小猴子下山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字,理解生词。
3. 课堂讲解
(1)教师逐段讲解课文,引导学生了解小猴子下山的经过。
(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朗读课文,感受小猴子的心情变化。
4. 例题讲解
(1)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2)教师讲解解题思路,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5. 随堂练习
(1)学生根据例题,自主完成随堂练习。
(2)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六、板书设计
1. 课题:《小猴子下山》
2. 板书:
小猴子下山→ 遇见各种情景→ 明白道理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案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故事《小猴子下山》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2.掌握生字词汇:小猴子、大石头、天空。
3.能够复述故事主要内容。
能力目标
1.能够认真聆听故事并做简单的阅读训练。
2.会表演《小猴子下山》故事片段,培养表达能力。
3.能够简单描述故事情节,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2.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关怀和爱护之心。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学生能够复述故事《小猴子下山》。
2.学生能够通过简单的语言表达故事情节。
难点
1.学生理解寓意,能够简单说出故事的主题是什么。
2.学生提取关键信息,复述故事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老师简要介绍《小猴子下山》故事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老师绘声绘色地朗读故事,并辅以图片展示。
3.学生跟读故事,师生共同讨论故事内容,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4.学生分组进行表演故事片段,培养合作精神。
第二课时
1.复习上节课内容,让学生逐个小组讲述全文故事情节。
2.老师带领学生讨论故事的寓意,引导学生找到故事的主题。
3.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就“如果你是小猴子,你会怎么选择”进行讨论。
4.结束课堂,布置以下课任务:用一句话描述小猴子的经历。
四、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表演、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了学生对故事的
兴趣,增强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在后续的教学中,也要继续多方法多途径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内容,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小猴子下山(教案)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小猴子下山(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小猴子的生活习性和身体特点。
2.理解小猴子下山的原因。
3.掌握“上山”、“下山”的基本概念。
4.培养学生喜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自然爱护、热爱生命意识。
2.教学难点:学生理解“上山”、“下山”的基本概念。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
1.请学生们说一说他们喜欢的动物,每个动物都有什么特点。
2.提问:小猴子是什么动物?小猴子有什么特点?
2. 学习环节
1.呈现课文,让学生们听老师朗读课文。
2.请学生们再读一遍课文,重点理解“上山”、“下山”的基本概念。
3.分组讨论:小猴子为什么下山?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3. 操练环节
1.观看动画《小猴子下山》。
2.分小组,组织学生们各自挑选一个活动(如:爬山、钓鱼、采花等),进行小小的角色扮演。
4. 达标检测
请学生们用自己的话,写一篇50字以上的文章,描述一下小猴子下山的原因。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旨在通过讲“小猴子下山”这个故事,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喜爱自然。在学习课文之后,通过动画、角色扮演,让学生们学习到“上山”、“下山”的基本概念。最后,通过写一篇短文,让学生们对故事进行总结,提高学习效果。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小猴子下山》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小猴子下山》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课选自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详细内容为《小猴子下山》。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认识生字词,学习偏旁部首,培养朗读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正确认读生字词,理解故事内容,掌握偏旁部首。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朗读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3. 情感目标:通过故事学习,使学生明白做事不能三心二意,要一心一意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生字词的学习,偏旁部首的掌握,朗读表达能力的培养。
难点:理解故事内涵,学会运用偏旁部首识别汉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故事课件,生字词卡片,黑板。
学生准备:课本,铅笔,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创设情景,引入话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猴子吗?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关于小猴子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小猴子下山》。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2. 学习课文
(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语调。
(2)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小猴子下山都遇到了哪些事情?
3. 讲解生字词
(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认读。
(2)讲解生字词的含义,指导学生正确书写。
4. 学习偏旁部首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字词中的偏旁部首。
5. 朗读与表达
(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情节。
6. 小结
六、板书设计
课题:《小猴子下山》
生字词:
偏旁部首: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
(1)抄写生字词,每个写5遍。
(2)用偏旁部首组词,至少写3个。
(3)复述故事情节。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8《小猴子下山》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8《小猴子下山》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读懂课文《小猴子下山》。
2.能够正确朗读课文。
3.能够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故事情节。
4.能够按要求完成相关练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要情节。
2.正确朗读课文,提高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三、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2.运用教材内容进行扩展阅读。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老师通过引言或图片引发学生对猴子的兴趣,引入本课内容。可以通过提问或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猜测猴子为什么要下山等。
2. 学习新课(15分钟)
1.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小猴子下山》。
2.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注重字词的理解,尤其是生僻字和成语的解
释。
3.引导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情节,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3. 操练(20分钟)
1.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正确性。
2.有针对性地进行课文段落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堆叠内容。
3.师生互动,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消化内容。
4. 拓展(10分钟)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展开相关话题的讨论,拓展课外知识,并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和动物的兴趣。
5. 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包括默写生词、按要求完成练习或撰写课文感想等。
五、板书设计
•《小猴子下山》
•主要情节
•生词和成语的解释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以课文《小猴子下山》为核心内容,通过带有情节的课文,帮助学
生理解语文知识,并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在教学中,老师应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关注书本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情感态度的培养。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小猴子下山》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小猴子下山》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六单元《小猴子下山》。详细内容包括:生字词的学习,课文朗读与理解,课后练习。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2. 培养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猴子下山的
情感变化。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生字词的学习,课文朗读与理解。
难点:课后练习中词语搭配的运用,对小猴子情感变化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黑板、粉笔、课文挂图。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利用PPT展示一幅美丽的山林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引入课题。
2. 生字词学习
(1)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2)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生字词,讲解字义,指导书写。
3. 课文朗读与理解
(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2)学生分组朗读,体会小猴子下山的情感变化。
4. 例题讲解
(1)课后练习一:连线题,将生字词与相应的图片连接起来。
(2)课后练习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5. 随堂练习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教师及时批改,给予反馈。
六、板书设计
1. 课题:《小猴子下山》
2. 生字词:山、水、桃、瓜、抱、走、跑、笑
3. 课文内容:小猴子下山的过程及情感变化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
(1)抄写生字词。
(2)根据课文内容,用“因为……所以……”造句。
2. 答案
(1)生字词抄写略。
(2)因为小猴子看到很多好东西,所以它很高兴。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 反思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第1篇】
教学目标
1、会认“猴、结、掰、扛、满、扔、摘、捧、瓜、抱、蹦、追”12个二类字。会写“块、非、常、往、瓜、进、空”7个生字。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小猴子下山教给的道理:做事不能三心二意,见义思迁,应该一心一意。
重点难点
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知道小猴子下山教给的道理:做事不能三心二意,见义思迁,应该一心一意。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题
示图,小朋友看,这是谁啊?喊喊它的名字吧。(猴子、小猴子)以前你听过哪些有关猴子的故事?今天,我们学一个更有趣的故事-小猴子下山,板书课题。
二、初知课文,理清思路
1、小猴子下山的过程中,经过了一些地方,你能不能看图就直接叫出这些地方的名字。
2、示图
玉米地、桃树下、瓜地、
3、能不用上“一()玉米地”这样的方法来说说小猴子下山的时候,它来到了()来到了()来到()最后回到山上去了。刚才我们知道小猴子下山去的路线。
4、能不能知道小猴子下山去干什么啦?怎么办?读课文。
5、理解思路:
掰玉米、扛玉米、扔玉米
摘桃子,捧桃子,扔桃子
摘西瓜,抱西瓜,扔西瓜
追兔子
三、研读重点段
1、接下来,我们就去玉米看看吧。
2、你看见了什么?
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小猴子心里很高兴。
小猴子就掰了一个。
小猴子扛着往前走。
3、谁得把这四句话合并成一句话?出示合并后的句子,大家赶快来读一读吧。
4、师生合作读:刚才我们看见了小猴子下山来,走到(一块玉米地里),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心里十分高兴,)就(掰了一个),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8课《小猴子下山》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8课《小猴子下山》教案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够读懂课文中的内容,了解故事情节。
2.能够认读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包括动物名称和动作词汇。
能力目标
1.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表述故事内容。
2.能够模仿故事中的动作表演。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对小动物的关爱和保护意识。
2.激发学生参与故事情境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教学生认读关键词汇。
2.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参与故事情境。
难点
1.小猴子下山故事的情节描写。
2.学生如何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故事内容。
三、教学准备
1.课文教材:《小猴子下山》
2.教学图片或道具:关于猴子和山的图片或玩具模型
3.PPT或黑板
四、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1.观看图片或展示猴子模型,让学生猜测今天要学的故事主题。
2.引导学生联想动物和山的关系。
第二步:学习
1.教师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
2.解释课文中含义模糊的词语。
3.学生默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第三步:讨论
1.学生小组讨论课文中的感受与想法。
2.提问学生:小猴子为什么要下山?下山后发生了什么?
第四步:表演
1.分组让学生模仿故事中的猴子动作,进行表演。
2.引导学生通过表演感受故事情节。
第五步:总结
1.整理课文中的重点,让学生复述故事内容。
2.鼓励学生发表对故事的感想和理解。
五、课堂延伸
1.让学生进行简单的绘画活动,画出自己对小猴子下山的想象。
2.教师讲述关于猴子的有趣故事,拓展学生对动物的认识。
六、拓展阅读
1.让学生带回家阅读关于猴子的相关故事书籍,培养阅读习惯。
七、作业
1.让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巩固课文内容。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小猴子下山》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小猴子下山》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第11课《小猴子
下山》。全文通过讲述小猴子下山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诱人的果实,但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一无所获的故事。教学内容涉及教材的章节
如下:
1. 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 学习生字词:猴子、下山、走到、看到、摘了、扔了、又、跑、追、玉米、桃子、西瓜、兔子等。
3. 分析课文结构,掌握故事寓意。
二、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2. 学生能够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3.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课文,理解故事寓意,懂得珍惜眼前所拥有的。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难点:理解故事寓意,学会生字词。
2.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运用生字词进行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课文挂图、生字词卡片、多媒体设备。
2.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小猴子下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猴子在下山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有趣的
故事吗?”从而引入新课。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3. 课堂讲解:
(1)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讲解生字词。
(2)通过例句,让学生学会运用生字词进行表达。
4.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几名学生上台表演小猴子下山的故事,其
他学生评价。
5. 例题讲解:讲解课后练习题,引导学生运用生字词进行造句。
6.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
1. 课文小猴子下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教案
小猴子下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猴、结、掰"等生字,会写"块、非、常"等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结合插图讲述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终,而不应这山望着那山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小猴子的"掰、扛、扔、摘、捧、抱"等动词。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达标检测一、以图导言,激趣导入
教师板画一座小山。教师:同学们都很喜欢小动物,瞧,今天我们的课堂上就来了一只小猴子。(在小山上贴上一只小猴子图片)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猴子呢?(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只小猴子的故事。(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读了课题,你知道了
什么?还想知道什么?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大声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在文中画出小猴子都去了哪里。
3.分组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1.给下列汉字注音。
()掰()扔()摘
()捧()蹦()追三、学习第1自然段(掰玉米)
1.小猴子下山来了,他首先来到玉米地里。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他做了什么呢?(板书:玉米地)
课件出示: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他看见,非常高兴,就。
2.理解"掰、扛"两个动词。
(1)指名上台做"掰、扛"的动作。
(2)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用"掰""扛"这样的动作,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
3.指导表情朗读。
(1)小猴子第一次下山,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他毫不犹豫地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甭提有多高兴了!现在请同学们戴上小猴子的头饰跟着老师一起做动作,有表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
(2)指名上台表演读。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小猴子来到了,看到的玉米。
3.小猴子非常高兴。"非常"一词可以用来替换。(填序号)
A.时常
B.十分
C.经常四、回顾所学,小结学法
1.刚刚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1自然段,哪位同学来说一说小猴下山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教师板书:掰玉米又大又多掰、扛)
2.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总结出学习第1自然段的方法。
(1)小猴子来到哪里,做了什么?
(2)理解小猴子的动作。
(3)有表情地朗读课文。4.照样子,说一说。
(又大又多的)玉米
()苹果
()葡萄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达标检测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课文第1~4自然段结构类似,下面,四人小组选择第2~4自然段中你们喜欢的一个自然段尝试用老师刚才使用的方法进行学习。二、利用学法学习第2~4自然段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自由选择一段学习。
多媒体出示小组合作学习向导:
①读一读:把课文读通顺,争取读明白。
②想一想: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小猴子是怎样做的?
③议一议:找出文中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学着做一做。
④演一演:有感情地朗读并表演。
2.各小组汇报学习情况。教师板书。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小猴子后来去了和。摘到了和。桃树下(扔摘捧)
西瓜地里(扔摘抱)
回家路上(扔追)三、学习第5自然段
同学们,小猴子下山来,它掰到过又大又多的玉米,摘到过又大又红的桃子,摘到过又大又圆的西瓜,追过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他这次下山来看到了那么多的好东西,最后却空着手回家。这是为什么呢?
1.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出示:喜新厌旧)
喜新厌旧导致的结果是什么?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就是?(一无所获)
2.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说说自己有没有做过像小猴子一样的事情呢。如果有,今后你准备怎样做?6.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猴子?
四、复习生字、学习词语
1.出示生字,指导书写。
2.学习量词。
(1)出示课件,让学生找出课本中的量词填入括号里。
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玉米地,再走到一()桃树下,接着走过一()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小兔子。
(2)指名学生读句子,学习量词的使用。
3.积累并学会运用"又()又()"的词语。
(1)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又()又()"的词语。
(2)出示图片,让学生将上面"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三个词语贴在对应的图片处。
(3)拓展运用。
①让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知道的"又()又()"的词语。
②老师提示:完全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两个特点是不能用"又……又……"来连接的。
③那这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你也能用这样的"又()又()"方式来说一说它吗?
4.说话练习。用今天所学的动词说一句话。7.在括号里填入恰当的量词。
一()玉米地
一()玉米
一()桃树
一()瓜地
一()小兔子8.选择几个词各说一句话。
掰扛扔摘捧抱
[教学板书]
小猴子下山
玉米--又大又多--掰扛扔
桃子--又大又红--摘捧扔
西瓜--又大又圆--摘抱扔
小兔子--蹦蹦跳跳--追空着手回家
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终
[教学反思]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趣味性很强的文章。全文配有五幅图,形象生动,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在执教这一课时,我首先示范讲解一个自然段,教学生总结学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支配课堂,学生的自学积极性很高。
在学生自主学习,读懂课文后,我抓住文本特点,让学生自主积累课本中的好词,然后引导学生运用,起到良好效果。在字词教学上不但要善于发现规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还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从识记到运用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