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与价值观
价值观与态度ppt课件
猜疑、知识系统不够、批判、明 哲保身、好斗、压抑
好学、忠诚、诚实、传统、成功、 负责、健康
灵活、组织忠诚度减弱、享受、
竞争、思考、好学、成就、独立
.
10
影响中国人传统价值观
与人伦关系有关的价值 道德或者自律 家庭关系中的孝 权威主义 实际、生存与物质主义
.
11
嬉皮士 .
12
嬉皮. 士
第四章 价值观与态度
.
1
本章重点
价值观对员工行为的影响 掌握价值观与行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 (重点) 理解态度的概念和因素分析 掌握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重点,难点) 理解工作满意感与工作绩效 的关系
.
2
一、价值观对员工行为的影响
不同员工对同一事件的反应不同。
.
3
.
4
二、价值观的概念与形成
自我尊重 負責可靠 自由 才幹過人
.
9
中国当今劳动力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
阶段 进入劳动 现在大 力的时间 概年龄
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
崇拜主义 解放初期 60- 75
文化革命 文革时期 45-
主义
60
文化精英 80年代 30-
Biblioteka Baidu
主义
45
物质主义 90年代 <30
忠诚、爱国、热情、服从、崇拜、 勤劳刻苦、诚实、节省
(价值管理要素)态度与价值观
(价值管理要素)态度与
价值观
第四节态度
一、态度的概念与态度的成分
态度(Attitudes)是指一个人对物、对事和对别人的心理倾向,反映了一个人对事物的感受。这些心理倾向是经过一段时间才获得的,并且是决定个人行为的一个主要因素。
态度与知觉、个性、动机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人对某些事物的积极或消极的感受。当我们问及某人的态度时,实际就是问他对某些人或事件的感受和评价,或倾向对其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支持或批评)。如“我喜欢这份工作,我会努力干”,“我讨厌这个人,见到他就烦”是在表达我对某件事或人的态度。态度包括了三中成分:
(1)态度的认知成分(CognitivecomponentofanAttitude):一个人对对象的认识或者说是对人或事的一种价值陈述。如,“我看那人靠不住,这件事恐怕不能做。”
(2)态度的情感成分(AffectiveComponentofanAttitude):态度中受情绪和感情影响的部分,也是左右一个人态度并导致其行为的关键。它通常表现出对对象是喜欢还是反感,是爱戴还是憎恨,是愉悦还是悲伤。
(3)态度的意向(行为)成分(BehaviorComponentofanAttitude):是指以某种方式对某人或某事做出反应的意向。如前例,因不信任对方,从情感上就不愿意与其打交道,以至于我可能放弃这笔生意。总之,态度是很重要的,因为它们会导致行动。如果态度是积极的,组织就会受益;如果是消极的,组织就不会受益。因此许多组织注意到对成员们态度的衡量和监控。
二、态度的功能(结合书)
1.态度与社会认知
组织行为学:价值观与态度
认知不协调
认知不协调是一种不愉快的情感体验,具有动机 的作用,会驱使个体设法减轻或消除不协调状态。 在解决认知不协调的问题上,费斯汀格提出了三 种途径:
(1)改变行为,使对行为的认知符合态度的认知。 (2)改变态度,使其符合行为。
(3)引进新的认知元素,改变不协调的状况。
小资料:认知协调理论的实验
1
教学目标:
(1)了解和掌握价值观的基本类型;
(2)了解霍夫斯泰德的价值观、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价值观对企业管理、员工绩效的影响;
(3)掌握态度改变的几种基本理论; (4)掌握员工态度调查的基本方法。
2
一、什么是价值观 价值观代表一系列基本的信念:从个体或社会的角度来看, 某种具体的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比与之相反的行为类型或 存在状态更可取。
26
(二)海德的认知平衡理论
海德将构成一体的两个对象的关系称为单元 (unit);对于每种认知对象的感情和评价(喜恶、 赞成、反对)称为情绪。当对一个单元内两个对 象的看法一致时,其认知体系呈现平衡状态;当 两个对象有相反看法时,就产生不平衡状态。海 德强调一个人(P)对某一认知对象(X)的态 度,常受他人(O)对该对象态度的影响,即海 德十分重视人际关系对态度的影响力。
20
五、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价值观-3
(4)水平个人主义
指自我是自主的,但个体与他人在地位上或多或 少地是平等的,自我独立并与他人的自我相同。 美国和法国是高垂直个人主义; 瑞士和澳大利亚是高水平个人主义; 印度和希腊是高垂直集体主义; 以色列农庄和许多僧侣命令则是高水平集体主义。
价值观与人生态度
价值观与人生态度
人的一生中,价值观与人生态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价值观是指个
体对于什么是好的、有价值的事物的看法和判断,它们是我们对于世
界的认知和评价标准;而人生态度则是个体对待生活、工作和挫折等
的心态和立场。这两者相互影响,共同塑造着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
行为。本文将探讨价值观与人生态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人生中的
重要性。
一、价值观塑造人生态度
价值观对于人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个人的价值
观决定了他对于世界的认知和对于真理的追求。如果一个人将爱、友善、公正等价值看作是最重要的,那么他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往往
会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相反,如果一
个人将个人利益、权力等利己主义的价值看作是最重要的,他可能会
在挫折面前选择逃避或者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
二、人生态度影响个人行为
人生态度对个体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决定
了他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对待工作和学习,甚至是如何处理人际关
系和面对挑战。一个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往往能使人更加勇敢面对
困难,寻找机会和新的挑战,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修养。相反,一个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可能会使人丧失前进的动力,对待工作和
人际关系持怀疑或者消极的态度,从而限制自己的成长和发展。
三、价值观和人生态度的培养
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并非一成不变的,它们可以通过教育和经验的引
导和塑造不断发展和改变。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都对个体的价值观
和人生态度具有重要影响。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
价值观,如友善、诚实、奉献等,并通过正面的榜样和故事来引导学
建立正确的工作态度和价值观
建立正确的工作态度和价值观
建立正确的工作态度和价值观对于个人的职业发展和成功至关重要。下面是一些建立正确工作态度和价值观的建议:
1. 做事认真负责:对待工作要有责任心,尽力提供高质量的工作成果。遵守工作规章制度,不拖延、不敷衍。
2. 保持积极态度: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工作中的困难和挑战,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并取得成功。遇到问题时,不轻易放弃,而是积极寻找解决办法。
3. 追求专业素质:持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知识。通过参加培训课程、读相关书籍、参加行业会议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
4. 尊重他人和团队合作:与同事和上级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意见,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团队成员。
5. 建立职业道德和操守:遵守职业道德准则,保持高尚的职业操守。坚守诚实、正直、勤奋等价值观,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6. 注重时间管理:合理规划和管理自己的时间,确保能够按时完成任务。避免拖延和浪费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7. 保持专注和耐心:完成工作需要持续的专注和耐心。不易分散注意力,保持专注力,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8. 保持自我反思和反馈的能力:定期反思自己的工作表现、发现问题并积极改进。接受来自同事和上级的反馈和建议,不断提高个人能力和工作表现。
9. 坚持终身学习:在职场中,要保持学习的态度,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并开拓自己的工作领域,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
通过坚持这些价值观和工作态度,可以提升个人的职业发展和成功,并为自己和他人创造更大的价值。
组织行为学-第六讲-价值观与态度
第六讲价值观与态度
一、价值观
(一)基本概念
1.价值观:
是一个人对周围各种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和总的看法,是一个人基本的信念和判断.
2.价值观的两种属性:
{内容属性:一种事物是否重要、有意义
强度属性:这种事物有多重要、有多大意义
3.价值观体系:根据强度对一个人的价值观内容进行排序得到他的价值观体系。
4.价值系统:
所有的人的价值观都是一个层次,这个层次形成了每个人的价值系统。这个系统通过我们赋予如自由、快乐、自尊、诚实、服从、公平等观念的相对重要性而形成层级
➢是非观,美丑观,人生观
➢生活价值观,工作价值观,婚姻价值观
(二)价值观的特性
1.价值观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
2.价值观是隐含的,通过一个人的言谈举止体现出来。
3.价值观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4.价值观具有民族性差异。
(三)价值观的形成
1.社会文化的影响(家庭、学校教育、同伴、社会舆论、大众传媒)
2.早期社会经验习得
3.遗传
(四)价值观的分类
1.奥尔波特:划分了六种价值观类型.
1)理论型(Theoretical):重视以批判和理性的方法寻求真理.
2)经济型(Economic):强调有效和实用。
3)审美型(Aesthetic):重视外形和和谐匀称的价值。
4)社会型(Social):强调对人的热爱.
5)政治型(Political):重视拥有权力和影响力。
6)宗教型(Religious):关心对宇宙整体的理解和体验的融合。
2.罗克奇价值观调查
{终极价值观:理想的终极存在状态,是个体愿意终其一生去实现的目标工具价值观:个体更偏爱的行为方式或实现终极价值的手段
第章价值观与态度
(二)与工作相联系的态度
1.工作满意度指个体对他所从事的工作的一般态度。 2.工作参与测量的是一个人在心理上对他的工作的认同
程度,认为他的绩效水平对自我价值的重要程度。
3.组织承诺是指员工对于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并
且希望维持组织成员身份的一种状态。
第二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九点 四十二分。
信仰 娱乐 道德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九点 四十二分。
一、什么是价值观
(一)价值观的含义 价值观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综合态度,是指一个人对周
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 和总看法。
价值观不是与生 俱来的,而是在 后天环境中形成
的。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九点 四十二分。
(二)价值观的表现
比较方面 最大利润
企业价值最大化
企业价值—社会效 益最优
一般目标 最大利润
满意的利润水平加其他 利润第二位重要,
集团的满意
是一般手段
指导思想 个人主义、竞争、 混合的,既有个人主义 合作
野心勃勃
又有合作
政府作用 越少越好
虽不好但不可避免,有 企业的合作者 时是必要
对职工看法 只是一种手段,只 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本身就是目的 有经济的需要
工具价值观(18类)
(价值管理)态度与价值观
第四节态度
一、态度的概念与态度的成分
态度(Attitudes)是指一个人对物、对事和对别人的心理倾向,反映了一个人对事物的感受。这些心理倾向是经过一段时间才获得的,并且是决定个人行为的一个主要因素。
态度与知觉、个性、动机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人对某些事物的积极或消极的感受。当我们问及某人的态度时,实际就是问他对某些人或事件的感受和评价,或倾向对其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支持或批评)。如“我喜欢这份工作,我会努力干”,“我讨厌这个人,见到他就烦”是在表达我对某件事或人的态度。
态度包括了三中成分:
(1)态度的认知成分(Cognitive component of an Attitude):一个人对对象的认识或者说是对人或事的一种价值陈述。如,“我看那人靠不住,这件事恐怕不能做。”
(2)态度的情感成分(Affective Component of an Attitude):态度中受情绪和感情影响的部分,也是左右一个人态度并导致其行为的关键。它通常表现出对对象是喜欢还是反感,是爱戴还是憎恨,是愉悦还是悲伤。
(3)态度的意向(行为)成分(Behavior Component of an Attitude):是指以某种方式对某人或某事做出反应的意向。如前例,因不信任对方,从情感上就不愿意与其打交道,以至于我可能放弃这笔生意。
总之,态度是很重要的,因为它们会导致行动。如果态度是积极的,组织就会受益;如果是消极的,组织就不会受益。因此许多组织注意到对成员们态度的衡量和监控。
二、态度的功能(结合书)
1.态度与社会认知
chapter2态度与价值观
chapter2态度与价值观
第四节态度
一、态度的概念与态度的成分
态度(Attitudes)是指一个人对物、对事和对别人的心理倾向,反映了一个人对事物的感受。这些心理倾向是通过一段时刻才获得的,同时是决定个人行为的一个要紧因素。
态度与知觉、个性、动机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人对某些事物的积极或消极的感受。当我们问及某人的态度时,实际确实是问他对某些人或事件的感受和评判,或倾向对其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支持或批判)。如“我喜爱这份工作,我会努力干”,“我厌恶那个人,见到他就烦”是在表达我对某件事或人的态度。
态度包括了三中成分:
(1)态度的认知成分(Cognitive component of an Attitude):一个人对对象的认识或者说是对人或事的一种价值陈述。如,“我看那人靠不住,这件事可能不能做。”
(2)态度的情感成分(Affective Component of an Attitude):态度中受情绪和感情阻碍的部分,也是左右一个人态度并导致其行为的关键。它通常表现出对对象是喜爱依旧反感,是热爱依旧憎恨,是愉悦依旧悲伤。
(3)态度的意向(行为)成分(Behavior Component of an Attitude):是指以某种方式对某人或某事做出反应的意向。如前例,因不信任对方,从情感上就不情愿与其打交道,以至于我可能舍弃这笔生意。
总之,态度是专门重要的,因为它们会导致行动。假如态度是积极的,组织就会受益;假如是消极的,组织就可不能受益。因此许多组织注意到对成员们态度的衡量和监控。
第7章.价值观与态度
生了工作满意度总分。
4.组织承诺测量 包括三个方面;保持组织成员身份的强烈期望;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 来代表组织;对组织的价值观和目标的信任和接受。
价值观与态度 7.2.4 态度在管理中的应用 态度有复杂的结构,不能直接观察,只能通过人表现出来的语言、文 字、表情、行为推测人对事物的认知、情感和意向。这就要求管理者充分 重视态度在管理中的作用,深入研究与态度有关问题,正确分析,采取切 实有效的措施改进管理工作。 第一,要充分认识员工态度在管理中的作用和这种作用的复杂性。
认知失调理论(cognitive dissonance)是列昂.费斯廷格 Leon Festinger
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提出的,试图解释态度和行为之间的联系。认知失调 指个体可能感受到的两个或多个态度之间或者他的行为和态度之间的任何
不和谐。任何形式的不和谐都是令人不安的,因而个体将试图减少这种不
第二,运用多种方法定期进行员工态度调查能够提醒管理层潜在的问
题,及时了解员工的意图,为管理层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第三,要持续改进与态度有关的分析方法,提升研究水平的深度、广
度。
价值观与态度 2.态度的来源 态度和价值观一样,一部分来源于遗传,一部分来源于社会影响。 3.态度的重要性 态度属于行为的指导和动力系统,对人的行为有很直接的影响,因而 在组织行为研究中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①态度影响行为效果。 ②态度影响认知与判断。
价值观与态度的联系
价值观与态度的联系
一、价值观与态度的特点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
价值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总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比如,对某种事物的好坏总有一个看法和评价,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看法不会改变。但是,随着人们的经济地位的改变,以及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改变,这种价值观也会随之改变。这就是说价值观也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态度表现于对外界事物的内在感受(道德观和价值观)、情感(即“喜欢-厌恶”、“爱-恨”等)和意向(谋虑、企图等)三方面的构成要素。
态度具有对象性、评价性、稳定性和内在性四个特性。1、态度具有对象性,态度是有对象的,它总是针对某种事物的;2、态度具有评价性,它意味着是否赞同该事物;3、态度相对于情绪具有稳定性,它是一种对事物比较持久的而不是偶然的倾向;4、态度是个体内在的心理状态,往往不能为别人所直接观察到,但它最终会通过当事人的言行表现出来。
二、态度与价值观的联系
根据价值观与态度的特性,我们可以分析出这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几点关系:
1、态度是价值观的具体表现,价值观是态度的核心与基础。价值观在人的一生中稳定的发展并决定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但是评价这种价值取向就需要从特定事物的表达中寻找,而态度的核心意义就是体现对某事物一定价值认识的个体的具体反应。因此我们可以有各种不同类型的态度去表达对事物的不同认知感受,但这都受价值观的影响,始终表达了一个人的价值取向。这些价值观作为基础的信息或意义内容,形成了基本框架,构成了态度的基础和核心。
价值观与态度的关系观后感
价值观与态度的关系观后感
Attitudes are essentially reflections of our values. Values are deeply held beliefs about what is important or desirable. They are guiding principles that shape our behaviors, decisions, and interactions with others. Attitudes, on the other hand, are evaluations of things, people, or events based on our values. They are like a lens through which we view the world, influencing how we perceive and react to different situations.
态度本质上是我们价值观的反映。价值观是关于什么是重要或可取的深刻信念。它们是塑造我们行为、决策和与他人互动的指导原则。而态度则是基于我们的价值观对事物、人或事件的评价。它们就像是我们看待世界的一种透镜,影响我们如何感知和应对不同的情况。
Our values are largely shaped by our upbringing, culture, experiences, and social environment. They develop over time through a complex interplay of factors, including family dynamics, education, media influence, and personal beliefs. As we grow and mature, our values may evolve and adapt to new experiences and perspectives. However,
价值观,态度,品德及其相互关系-文档资料
态度
决定
作为人类理解事物的基 本观念,价值观从根本 上决定了人类对事物的 态度
价值观
价值观
互相
影响
品德
由于影响两者形成的因素很大程度上一致,所以 两者之间的关系为互相影响,价值观引导着品德 的形成,品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价值观的取向。
价值观
影响 影响
品德
体现
态度
体现
价值观和品德共同影响着态度,态 度本身作为品德与价值观的体现
谢谢观赏
价值观是个体对自然、社会、人生问题的带有根本性的总观 点,它的形成是由人的知识水平、生活环境等因素决定的, 同时受人的情感意志、理想动机、立场态度等个性因素所制 约。价值观在高中阶段初步形成。态度是一个人对待某一事 物的倾向性,通常表现为积极或消极、热情或冷淡、好或坏。 科学素养中的。态度是指一个人对待科学事物的倾向性是积 极的还是消极的,是热情的还是冷淡的,是好的还是坏的。 学习态度是指学习者对学习较为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行为倾 向或内部反应的准备状态。品德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 准则行动时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特征。品德是一 种反映形式,它具体体现为一定社会道德要求的个人意识和 行为总体的特征。品德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在社会道德 关系 和道德舆论的作用下,在道德教育影响下形成的,它是社会 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在发展儿童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 值观等方面的课程目标是相通的。品德就是付诸行动的价值 观。良好的态度有利于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中 就是要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相应的管理措施 • 3.2.2 行为科学家的人性假设及管理 • (1)基本观点 • (2)相应的管理措施 • 3.2.3 其他的人性假设及管理 • (1)“工具人”假设 • 1)X理论的基本观点。 • 2)相应的管理措施。 • (2)“自我实现人”假设 • 麦克雷戈用Y理论来描述这种人性假设。 • 1)Y理论的基本观点 。
• (7)“知识人”假设 • 3.3 态度改变的理论
• 3.3.1 刺激—反应理论(S-R理论)
图3.1 态度的刺激反应模式
• 3.3.2 预言的实现理论 • 在企业管理中,预言的实现理论可以表示
为如下公式: 职工的行为=f(管理者的期望)
• 3.3.3 参与改变理论
• 3.3.4 沟通改变态度的理论
• (1)决策类型
• 依据决策时所掌握的情报完备程度,可以 将决策分为以下3种:
• 1)确定型决策。 • 2)非确定型决策。 • 3)风险型决策。 • (2)决策方法 • 1)确定型决策方法。
• 2)非确定型决策方法。非确定型决策的特 点是决策条件太少,后果不确定,那么就 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 ①多种方案同时进行。
• (8)开发观念 • (9)质量观念 • (10)信息观念 • (11)人本观念 • (12)终身学习观念
• 第4章 思维与智力
• 章首案例
•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经理、著名的现代管理 学家奥尔福德·斯隆,有一次主持公司董事会 议。会上有两位董事提出了一个议案,当即 得到了几位资深望重的董事的附议。于是, 会上出现了一番“从众式”发言。斯隆提议 表决那位董事的议案,结果与会董事们一致 举手表示赞同。最后,轮到斯隆表态,他说: “先生们,如果此时此刻我也投赞成票,议 案就能一致通过。但是,正因为这个缘故, 我打算将这个议案搁置一个月后再做决定。
• 2)初始效应和时近效应。 • 3)留有选择余地。 • 3.4.2 角色扮演 • 3.4.3 团体影响 • (1)团体的规则、公约可以有效地改变人们
的态度 • (2)个人与团体的关系会影响并改变人们的
态度 • 3.4.4 活动参与
• 3.5 价值观与管理 • 3.5.1 价值观对管理成效的影响
• (1)价值观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 (2)价值观与组织的有效性 • 3.5.2 统一价值观是有效管理的关键 • 3.5.3 管理变革与企业价值观创新 • (1)战略观念 • (2)市场观念 • (3)变革观念 • (4)竞争观念 • (5)服务观念 • (6)专业观念 • (7)素质观念
• 1)模仿与服从阶段。 • 2)同化阶段。 • 3)内化阶段。 • 3.1.2 态度的改变 • (1)态度转变幅度大小 • (2)在积极参加活动中转变态度 • (3)群体规范与态度的转变 • (4)宣传与态度转变 • 3.1.3 价值观及其形成 • (1)价值观和价值体系 • (2)价值观的形成
• 心理学家认为,沟通对态度改变的影响, 主要依赖于以下3个因素:
• 1)沟通者。 • 2)沟通过程。 • 3)沟通对象。
• 3.3.5 功能主义理论
• 该理论认为,人们的态度是由自己去选择 的,为何选择这样的态度,而不选择另外 的态度,就是由于这样的态度符合人们的
特殊心理需要。基于这种认识,丹尼 尔·卡兹(Karz)提出了以下4种态度的功 能:
• (1)工具性功能
• (2)自我防御功能
• (3)价值表现功能
• (4)认识功能
• 3.3.6 认知失调理论
• (1)态度的一致性
• (2)列昂·费斯廷格(L.Festinger)的认知 失调理论
• 3.3.7 平衡理论
• 1958年,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提出态度 改变的平衡论。
• 这个理论的核心是P-O-X模型。模型中,P, O为两个人,P是认知的主体;X为P,O共同 认知的一个客体,它可以是任何一种客观 事物(如一种现象、一件物品、一个观点 等)。P,O,X 三者之间按其感情关系(喜 欢—不喜欢,爱—不爱等),可形成8种模 型,其中4种是平衡关系,4种为不平衡关 系,如图3.2所示。
• 4.2.4 决策原则 • (1)方向性原则 • (2)系统性原则 • (3)信息性原则 • (4)可行性原则 • (5)民主性原则 • (6)预测性原则 • (7)行动性原则
• (3)价值观的分类
• 1)奥尔波特(Allport)和其助手史布兰格的分 类。
• 2)格雷夫斯(F.W.Graves)的观点。
• 3)罗克奇(M.Rokeach)的分类。第一种类 型称为终极价值观 ;另一种类型称为行为 方式价值观。表3.2列出了每一种价值观的 范例。
表3.2 终极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价值观
• 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
• (1)概念
• 概念是人脑对现实事物的一般特征和本质 特征的反映形式,它代表着事物,是用词 来表示的。
• (2)判断
• 所谓判断,就是人脑凭借语言的作用,反 映事物的情况或事物之间关系的过程。
• (3)推理
• 所谓推理,就是人们在头脑中根据已有的
判断,经过第二信号系统的分析与综合的 作用,引出新的判断的过程。
• 2)相应的管理措施。
• (3)“复杂人”假设
• 其特点是综合各家之言,强调人的差异以 及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强调人性的复杂性 与复合性。据此,有学者提出Z理论,或称 超Y理论,或权变理论。
• 1)Z理论的基本观点: • 2)相应的管理措施。 • (4)“决策人”假设 • (5)“文化人”假设 • (6)“网络人”假设
• 2)态度的结构。态度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 分和意向成分3个组成成分。
• 3)态度的性质。 • ①习得性。 • ②针对性。 • ③持久性。 • ④内隐性。 • ⑤间接性。 • ⑥价值性。
表3.1 态度的内在结构特征
• (2)态度形成的过程 • 态度的形成要经历3个阶段:模仿与服从阶
段、同化阶段和内化阶段。
• 第3章 态度与价值观
• 章首案例
• “以产业报国,振兴民族工业”是四川长虹 人的经营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经营理念,他 们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规范。
• 在沿海某市一家彩电生产企业,员工长期受 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认为8 h工作制就是 仅工作 8 h,对提前到岗很不理解,工作时 抽烟、聊天成了正常现象。当长虹人兼并这 家企业,并将严格的管理方式融入其中时, 遭到了员工顽强的抵抗。员工认为,管理严, 给的钱少,拿他们当奴隶使,剥削得太
• 本案例涉及的是关于思维的方式问题,究 竟什么是思维以及思维的方式有哪些呢? 本章将主要讨论与思维和智力有关的问题。
• 4.1 思维与智力概述
• 4.1.1 思维的含义及分类
• (1)思维的含义
• 所谓思维,就是人脑反映事物的本质与事 物之间规律性的联系,以及以已有的知识 为中介,进行推断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 4.2 决策
• 决策是一种用脑行为、智力活动,是一个 决定,是一个过程。它是人们为实现一定 目标而制定行动方案、提出问题、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 4.2.1 决策的过程
• 整个决策过程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由参 谋系统、决策系统和管理系统3部分构成, 下面又有若干个子系统相互衔接组成的一 个完整的决策程序动态结构。
• (2)思维的分类 • 1)根据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把思维
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 2)根据思维创造性的有无,可把思维区分 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 3)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可以把思维 区分为聚合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
图4.1 (a)聚合式思维;(b)发散式思维
• 4.1.2 思维的基本形式
• (3)吉尔福特(Guilford)的三维结构说
• (4)卡特尔(Cattell)的晶体智力和流体智 力理论
• (5)层次结构说
表4.1 卡洛尔(1986)的智力层级模型
• 4.1.5 智力差异
• 智力差异可以分为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 智力的个体差异指不同个体之间所表现出 的智力差异。智力的群体差异是指不同群 体之间的智力差异,它包括智力的性别差 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社会阶层差异 等等。
• 4.1.3 智力的含义
• 智力指处理抽象概念、处理新情景和进行 学习以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 4.1.4 智力构成因素理论
• 随着各种智力测验进行因素分析,心理学 界提出了不少有关智力结构的理论。
• (1)斯皮尔曼(C.Spearman)的二因素说
• (2)桑代克(E.L.Thorndike)的多因素说
• ②要循序渐进,摸石头过河。
• ③要注意集中信息的反馈,要有灵敏、准 确而源自文库力的反馈措施,及时总结经验,随 机应变。
• ④步子不要太快。
• 3)风险型决策方法。着重考虑以下几点:
• ①选取最有希望的方案。
• ②准备好必要的应变方案,以便在遭遇不 测时应付自如。
• ③留有余地,要有最后的保险手段。如同 机器设计中要有安全阀、控制阀等一样, 风险型决策要有尽可能的保险手段。例如, 作战方案中要有预备队,投资建设中要有 后备金等。它们的作用不仅在于决策的关 键时刻可以保证决策胜利;而且万一失败, 也可将损失减少到最小限度,并且安然过 渡到新的决策上去。风险型决策最忌讳孤 注一掷,风险越大,上述几点越要考虑。
对于诸位刚才的团队思维方式,我个人实在 不敢苟同。大家都把自己的思想封闭在同 一个范围内,而对决策来说是非常危险的。 我要求每一位董事花1个月的时间,用自己 的头脑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研讨这个议 案。”1个月以后,重新讨论这项议案,结 果遭到否决。公司董事会也由此得以突破 团队思维方式的樊篱,走上了科学决策的 轨道。
• 3.1.4 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条件 • (1)个人欲望的满足程度 • (2)新知识的接收和积累 • (3)个体与团体的关系 • (4)人格特征 • 3.1.5 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 • (1)概念 • (2)三者之间的关系
• 3.2 人性假设及管理 • 3.2.1 经济学家的人性假设及管理 • (1)X理论的基本观点
多。一时间,有的人要求辞职,有的人要 求下岗,有的人要求增加工资,企业出现 了暂时的混乱局面……
• 本章将通过态度、价值观和工作满意度的 分析,来帮助管理者运用态度规律服务于 管理实践,提高管理的有效性。
• 3.1 态度与价值观概述
• 3.1.1 态度及其形成
• (1)态度的含义、结构和性质
• 1)态度的含义。态度(attitudes)是个体对某 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图3.2 海德的P-O-X关系模型
• 3.3.8 态度改变的三阶段理论 • 该理论认为,态度改变包括服从、同化和
内化3个阶段。 • 3.4 态度改变的实践
• 3.4.1 宣传 • 为充分保证宣传在改变人们态度中的效果,
应着力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实践: • (1)提供信息力求实事求是 • (2)注意宣传者的权威性 • (3)加强宣传内容与组织形式的有机统一 • 1)单面论证和双面论证。
• 4.2.3 决策的风格 • (1)心理功能 • (2)个体决策风格 • 根据荣格的4个心理功能(见表4.3),可以
将个体的管理决策风格划分为以下4种: • 1)感觉—思维型(ST): • 2)直觉—思维型(NT): • 3)感觉—情感型(SF): • 4)直觉—情感型(NF):
表4.3 决策行为特点
• (1)参谋系统
• 各子系统的功能:
• 1)情报信息。 • 2)预测研究。 • 3)可行性分析。 • (2)决策系统
• 决策系统包括方案论证与决策形成两个阶 段。
• 1)方案论证。 • 2)决策形成。 • (3)管理系统
• 管理系统包括决策执行和决策反馈两个子 系统。
• 1)决策执行。 • 2)决策反馈。 • 4.2.2 决策的类型与方法
• 个体差异有多种表现形式,它既可以表现 在水平的高低,可表现在结构的差异上, 还可表现在发展与成熟的早晚上。
• (1)智力水平差异
表4.2 智力的等级分布
• (2)智力结构差异 • 智力结构差异主要是指由于构成智力的基
本因素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智力类型、认 知风格和特殊才能。 • 1)智力类型。 • ①分析型、综合型与分析—综合型。 • ②视觉型、听觉型、运动觉型与混合型。 • ③艺术型、思维型与中间型。 • 2)认知风格。认知风格指个体在认知活动 中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也叫认知方式。 • ①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 • ②概念系统。 • 3)特殊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