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火理论
燃烧学 复习重点
第三章 着火和灭火理论一、谢苗诺夫自燃理论 1. 基本思想:某一反应体系在初始条件下,进行缓慢的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产生的热量,同时向环境散热,当产生的热量大于散热时,体系的温度升高,化学反应速度加快,产生更多的热量,反应体系的温度进一步升高,直至着火燃烧。
2.着火的临界条件:放、散热曲线相切于C 点。
3.∆T=ER 20B T T T ≈-① 改变散热条件 ②增加放热二、区别弗兰克-卡门涅茨基热自燃理论与谢苗诺夫热自燃理论的异同点1.谢苗诺夫热自燃理论适用范围:适用于气体混合物,可以认为体系内部温度均一;对于比渥数 Bi 较小的堆积固体物质,也可认为物体内部温度大致相等; 不适用于比渥数Bi 大的固体.2。
弗兰克-卡门涅茨基热自燃理论:适用于比渥数Bi 大的固体(物质内部温度分布的不均匀性 ); 以体系最终是否能得到稳态温度分布作为自燃着火的判断准则 ;Tq αT自燃临界准则参数 δcr 取决于体系的几何形状。
三、链锁自然理论 1。
反应速率与时间的关系 2.运用链锁自燃理论解释着火半岛现象 在第一、二极限之间的爆炸区内有一点P(1)保持系统温度不变而降低压力,P 点则向下垂直移动自由基器壁消毁速度加快,当压力下降到某一数值后,f < g, φ < 0 -—-------———-—--—--——-第一极限(2)保持系统温度不变而升高压力,P 点则向上垂直移动自由基气相消毁速度加快,当压力身高到某一数值后,f 〈 g , φ 〈 0 —-——-——-——————-—-—-———第二极限(3)压力再增高,又会发生新的链锁反应导致自由基增长速度增大,于是又能发生爆炸。
---3.基于f (链传递过程中链分支引起的自由基增长速率)和g (链终止过程中自由基的消毁w0w123M HO M O H +→++⋅22⋅⋅+→+OH O H H HO 222速率 )分析链锁自燃着火条件a.在低温时, f 较小(受温度影响较大),相比而言,g 显得较大,故:这表明,在 的情况下,自由基数目不能积累,反应速率不会自动加速,反应速率随着时间的增加只能趋势某一微小的定值,因此,f<g系统不会着火。
消防工程 - F-K自燃着火理论
第三节 F-K自 燃着火理论
一、基本出发点及
简化假设 二、导热微分方程
及着火条件分析*
三、应用分析
引入下列无因次温度θ 和无因次距离x1、y1、 z1:θ = (T-Ta)/(RT 2a/E);x1=x/xo,y1=y/yo, z1=z/zo。这里xo、yo、zo是体系的特征尺寸,分别 定义为体系在x、y、z轴方向上的长度。由此整理 得:
为便于分析,作如下假设: 1、反应速率由Arrimus方程描述,即:
反应热、指数前因子、反应物浓度、反应活化能和 气体常数,T为当地温度。
2、物质着火前,反应物消耗量很小,可假定反 应物浓度CAO为常数; 3、体系的Bi数相当大,因此可假定体系的边界 温度与外界环境温度Ta相等; 4、体系的热力参数为常数,不随温度改变。
第三节 F-K自 燃着火理论
cr Ta2,cr
2 x0 C
(3-26) 此式表明,对特定的物质,右边第一项 n ln(EΔ HcKnC AO/KR)为常数,ln(δ crT 2a,cr/x 2oc)是 1/Ta,cr的线性函数。对于许多系统,这种线性关系 是成立的。对于给定几何形状的材料,Ta,cr和x0c (即试样特征尺寸)之间的关系可通过试验确定。例如, 将一个立方形材料试样置于一个恒温炉内加热升温并 用热电偶在材料的中心检测温度,就能测出给定尺寸 试样在不同温度下自身加热的程度或着火趋向。对每 一定尺寸立方体(边长为2x0),通过实验可获得
第三节 F-K自 燃着火理论
一、基本出发点及
简化假设* 二、导热微分方程 及着火条件分析 三、应用分析
第三节 F-K自 燃着火理论
一、基本出发点及
简化假设*
图3-7 自动加热体系内的温度分布示意图
着火理论
图3-15 气流中自燃的着火孕育期和温度的关系 [预混合气:空气+燃料(Calor gas)]
(3)当环境温度升高到T0=T03时 则温度变化过程如图3-14 曲线Ⅲ所示。
图3-16 着火孕育期与压力的关系 a)煤油 b)Calor gas c)乙炔 d)甲烷
(3)当环境温度升高到T0=T03时 则温度变化过程如图3-14 曲线Ⅲ所示。
二、强迫点燃方法
(1)炽热物体点燃 可用金属板、柱、丝或球作为电阻, 通以电流(或用其他方法)使其炽热成为炽热物体。
(2)电火花点燃 利用两电极空隙间高压放电产生的火
花使部分可燃物质温度升高产生着火。 (3)火焰点燃 火焰点燃是先用其他方法点燃一小部分
易燃的气体燃料以形成一股稳定的小火焰,然后以此
烧)的现象。
第二节
热自燃理论
一、热自燃条件 二、热自燃温度
三、热自燃界限
四、热自燃孕育期
一、热自燃条件
1)只有热反应,不存在链式反应,化学反应速率遵守阿 累尼乌斯定律。
2)容器的体积V和表面积A为定值。
3)容器内的参数,例如成分、温度、浓度(或压力)以及 反应速率等处处相同。
4)在反应开始时,系统的温度和容器的壁温与环境温度
作为能源去点燃其他的不易着火的可燃物质。
三、炽热物体点燃理论
图3-23 炽热物体边界层内的温度分布
时间t将不断上升。
(2)当环境温度T0=T02时 从图3-3可以看出,在到达温 度TC以前,可燃物质的温度变化情况与图3-14中曲线Ⅰ
类似,即温度曲线单调上升,曲线向下凹。
(3)当环境温度升高到T0=T03时 则温度变化过程如图314曲线Ⅲ所示。
四、热自燃孕育期
图3-14 着火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第三章_着火理论
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6
热着火过程与链式着火过程区别——热着火通常比链式着 火过程强烈得多。 热着火过程:温度升高引发的,将使得系统中整体的分子动 能增加,超过活化能的活化分子数按指数规律增加。导致 燃烧反应自动加速。 链式着火过程:主要是活化中心局部增加并加速繁殖引起的, 由于活化中心会被销毁,所以链式着火通常局限在活化中 心的繁殖速率大于销毁速率的区域,而不引起整个系统的 温度大幅度增加,形成“冷焰”。但是,如果活化中心能 够在整个系统内加速繁殖并引起系统能量的整体增加,就 形成爆炸。
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12
3.2 热自燃理论
一、热自燃条件
以封闭容器内可燃物质的着火过程为例,来分析热自燃问题。
为使问题简化,作如下假设: 1. 只有热反应,不存在链式反应; 2. 容器的体积V和表面积F为定值; 3. 容器内的参数(如温度浓度等)处处相同; 4. 容器与环境之间仅存在对流换热,α为定值; 5. 可燃物质的反应热Q为定值; 6. 在整个着火过程中,可燃物质浓度变化很小, 视作不变; 7. 反应开始时,系统温度和容器壁温与环境温 度T0相同; 8. 反应过程中,系统的温度为T,容器壁温与 可燃物质温度相同,均为T。;
徐通模燃烧学--第4章
11
第二节 热自燃理论
➢着火条件 ➢谢苗诺夫热自燃理论 ➢绝热条件下的自燃过程 ➢影响着火的因素 ➢热自燃界限
热能与动力工程系
热自燃现象频发
自燃的情况非常多。例如2010年夏天,我国各地温度屡创新高,汽车自 燃事故频发。
在实际应用中,燃料喷进去就着火时的环境温度, 常常把T0 当做自燃温度。
着火温度和熄火温度不是物性参数,随热力条件变 化而变化。
各种实验方法所测得的着火温度值的出入很大,过 分强调着火温度意义不大,着火温度只表示了着火 的临界条件。
当然,着火温度的概念使着火过程的物理模型大大 简化,对于燃烧理论研究有重要意义。
大多数碳氢化合物燃料的燃烧反应都接近于二级反 应,二级反应的反应速率为
w kx f xox
p2 (RT )2
E
k0e RT x f xox
p2 R2T 2
VQk0Ex f xox
AF R3TC4
p2
E
e RT
1
压力增大,自燃温度降低;压力下降,
自燃温度升高,不易着火。高原地区发动机着火困难。
点1前的反应初始阶段,放热>散热,反 应系统开始升温,到达点1达到放热、 散热平衡。点1为稳定的平衡态。
系统处在点1左边时,Q1>Q2a,系统会 升高温度到达点1;在右边时,Q1<Q2a ,系统会降温回到点1。由于此时系统 温度低,处于缓慢氧化状态,不能进行 燃烧。此时不满足条件2。
热力着火曲线
点2就称为着火点,其对应的系统温度 Tzh称为燃料的着火温度。
安全课件第3章着火和灭火理论课件
一、着火方式 1.自燃:可燃物在无外部火源作用,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而发生燃烧的现象。 ①热自燃:均匀加热,T↗,达某一温度着火. ②化学自燃:化学反应产热,T↗ 2.点燃(引燃): 可燃物局部受高温热源加热,T↗发生燃烧的现象。
防火措施:隔热、密闭、防潮
(二)在空气中自燃的物质
赛璐璐
1.直接与空气中氧发生反应(1)黄磷(2)烷基铝(甚至可以与空气中水发生反应)
2.分解放出可燃气与氧气反应 硝化纤维及其制品
防火措施:隔热、密闭
一、易自燃的单质和化合物
(三)相互接触自燃的物质
强的氧化剂和强的还原剂相互接触
硫+氯酸钾红磷+氯酸钾
一、引燃与热自燃的区别(整体和局部加热 )
三、引燃条件 1.可燃物 2.助燃物 3.点火源
二、引燃过程 包括热量传递、物质形态变化和火焰传播等一系列过程
可燃物和助燃物要具备一定的数量和浓度 火源具备足够的能量、温度高于可燃物的自燃点
谢谢大家
(四)摩擦撞击能自燃的物质
防火措施: 1.分储分运 2.防止撞击和摩擦
一、易自燃的单质和化合物
二、煤、植物、涂油物
共同特点:发生缓慢氧化反应,放出热量;积热不散
氧化、聚合过程不断进行,放出热量,温度达到自燃点就可着火
第三节 链锁反应着火理论
一、链锁反应
(2)若保持温度不变(W2不变),增大系统的压力,由于自由基发生气相销毁,压力越高,气相销毁速度越大,当压力高于某一值时,W2<W3系统由爆炸变为不爆炸。出现第二极限
(3)继续增大压力时,可能发生新的链锁反应,使得W2>W3,系统由不爆炸变为爆炸。出现第三极限
第四节 着火感应期
第二节 典型物质的自燃
燃烧理论第四讲火焰传播理论
静止(jìngzhǐ)均匀混合气体 中的火焰传播
流管中的火焰(huǒyàn)锋面
精品资料
取一根水平管子,一端封住,另一端敞开,管内充满可燃 混合气。点火后,火焰面以一定的速度向未燃方面移动, 由于管壁的摩擦和向外的热量损失(sǔnshī)、气体的粘性、 热气体产生的浮力,使其成为倾斜的弯曲焰面。
精品资料
本生火焰(huǒyàn)示意图 1—内锥面;2—外锥面
如气体出口速度分布均匀,则可假定内锥为一几何正锥体,并 认为内锥焰面上各点的Sn均相等。这样,便可测得层流火焰传 播速度的平均值,且具有足够的准确性。
当混合气出流稳定时,按连续(liánxù)方程有
式中
F0——燃0烧F0器m 出 口0截n F面f 积;0Sn Ff
层流火焰传播理论 第一是热理论,它认为控制火焰传播的主要是 从反应区向未燃气体的热传导。第二是扩散理论,认为来自反应 区的链载体的逆向扩散是控制层流火焰传播的主要因素。第三是 综合(zōnghé)理论,即认为热传导和活性中心的扩散对火焰的 传播可能同等重要。大多数火焰中,由于存在温度梯度和浓度梯 度,因此传热和传质现象交错地存在着,很难分清主次。下面介 绍由泽尔多维奇等人提出的热理论。
精品资料
火焰(huǒyàn)层结构及温度、浓度 分布
精品资料
在火焰锋面上取一单位微元,对于一维带化学反应的稳定层流流动, 其基本方程为:
连续方程 动量方程
u 0u0 0Sn m pup
p≈常数
能量方程(微元体本身热焓的变化等于传导(chuándǎo)的热量加 上化学反应生成的热量)
尚缺少完全符合Sn定义的测定方法。精确测量Sn的困难在于几
乎不可能(kěnéng)得到严格的平面状火焰面。
燃烧理论第三讲着火理论
支链着火与温度的关系: 爆炸下限与温度关系不大。爆 炸上限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这是因为活化中心的形成速率 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而其销 毁的速率与温度无关,所以爆 炸区域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形 成一个类似半岛的形状,称之 为着火半岛。 氢气与氧气的反应还有第三爆 炸极限,这可能是在更高压力 下壁面上断链比较少,而经碰 撞重新产生链传递的机会更多 了。
用升高压力的办法也能达到着火的目的。如果散热条件不 变,升高压力将使反应物浓度增加,因而使化学反应速度 加快。如图,发热曲线L将向左上方移动。到L'位臵时,出 现一个切点,就是着火点i。当压力继续升高时,产热就 永远大于散热(见L″)。 着火点是一个极限状态,超过这个状态便有热量积聚,使 稳定的氧化反应转为不稳定的氧化反应。着火点与系统所 处的热力状况有关,即使同一种燃气,着火温度也不是一 个物理常数。 当可燃混合物的发热曲线L不变时,如果散热加强,直线 M斜率将增大,着火点温度将升高。
dc w0 w f wg w0 c f g d wf fc wg gc
初始条件为τ=0,c=0,解得
c w0
w0 1 e f g g f w f fc
e
令φ=(f-g)为实际支链反应速率常数,则
c
e
1
fw0
一、支链着火
在支链反应中,当活化中心增加的数量不仅能抵偿链的断裂同时又能 抵偿反应物浓度减少时,活化中心数量将不断增加,引起反应自动加 速从而使反应由稳定的氧化反应转变为不稳定的氧化反应的过程,称 为支链着火。 在一定温度下,单位时间内活化中心浓度的改变为
其中 w0——活化中心的形成速率,即单位时间内所形成的原始活化中心 的浓度 wf、f——链反应速率及速率常数 wg、g——链中断速率及速率常数
燃烧与爆炸学第三章着火理论
2θ y12
(
x0 z0
)
2θ z12
ΔHC
KnC
n A0
Ex02
KRT02
e E / RT
论
3.3.1弗兰克-卡门热自燃理论概述
3.3
2
x12
( x0 )2 y0
2
y12
(
x0 z0
)
2
z12
HC KnCAn0 KRTa2
Ex02
eE / RT
弗
兰
δ
ΔHC
K
nC
n A0
Ex02
KRT02
e E /(RT0 )
3.3.1弗兰克-卡门热自燃理论概述
3.3
2
x12
( x0 )2 y0
2
y12
(
x0 z0
)
2
z12
exp( )
弗
-
兰 克 卡
相应边界条件为:在边界面 z1=f (x1,y1) 上, =0;在
论 愈大,或容器壁面积A愈小,混合气着火的临界压力Pc也
愈低,即愈有利于着火。
3.3
大Bi数条件下,物质体系 内部温度分布不均匀。
弗 兰 克
-
卡
门
热
自
燃
理 论
(a)谢苗诺夫模型
(b)弗兰克-卡门涅次基模型
3.3.1弗兰克-卡门热自燃理论概述
3.3
F-K自燃理论认为:自热体系能否着火,取决于
该体系能否得到稳态温度分布。体系得不到稳态温
3.3
-
弗 兰 克 卡 门
x1 x / x0
F-K自燃理论
新边界条件
方程的解
稳态温度分布
T t
0
T
不随时间变化
不着火
形式简单
有解
无解
?δ 不着火
着火
非稳态温度分布
T t
0
T
临界状态 着火
2
x12
( x0 )2 y0
2
y12
(
x0 z0
)
2
z12
exp( )
方程的解由: 特征尺寸x0、y0、z0;和δ控制
If: 特征尺寸x0、y0、z0确定;
方程的解由: δ控制
x12 y0 y12 z0 z12
KRTa2
2
x12
( x0 )2 y0
2
y12
(
x0 z0
)
2
z12
HC
nC
n A0
Ex02
KRTa2
eE / RTa
exp( )
H
C
K
nC
n A0
Ex02
KRTa2
exp( E / RTa )
自燃 准则 参数
2
x12
( x0 )2 y0
2
y12
(
x0 z0
)
2
z12
exp( )
δ 表征了自热体系内部化学反应放热量
和通过边界向外传热量的相对大小
y
Ta
根据简化假设第三条,
在边界面z = f (x,y)上,
P
0
x
z 自燃发火物理模型示意图
T Ta
T 0, T 0,
x
y
T
(6)新边界条件
T 0. z
ΔTmax
着火与灭火基本理论
3、体系的Bi数相当大,体系的边界温度与环境温度 相等;
4、体系的热力参数为常数,不随温度改变。 – 则物体内部的温度分布为
2T 2T 2T Q 1T
x2
y2
z2
Kt
(3-15)
Q H C K n C A ne O x E /R p )T (
(qg)c (ql)c (ddqTg)c (ddqTl )c
(32) (33)
保持压力和环境温度恒定
q
q l
几 个 h 值 的 ql
q g
T 图3-5 在着火时谢苗诺夫热平衡的第二种表示
保持环境温度和对流换热系数恒定
q 几 个 压 力 值 的 q g
q l
T 图 3-6 在 着 火 时 谢 苗 诺 夫 热 平 衡 的 第 三 种 表 示
eE/RT eeE/R / T
(3-19)变为
x 2 1 2 x y 0 0 2 2 y 2 1 2 x z0 0 2 2 z 2 1 2ex )p(
H C K n C A nE O 0 2e x E /RT K 2 RT
(3 2)0
(3 2)1
δ 表征物体内部化学放热和通过边界向外传热的相 对大小
第三章 着火和灭火
王海燕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5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着火分类和条件 谢苗诺夫自燃理论 弗兰克-卡门涅茨基自燃理论 几种典型物质的自燃 链锁反应着火理论 强迫着火 灭火分析
第一节 着火分类和条件
一、着火分类
– 1.化学自燃:勿需外界加热,系常温下,因自身化学 反应发生。
二、自燃临界准则参数δcr的求解 三、应用
着火理论基础
假设
1. 容器V内各处的混合物浓度及温度都相同。 2. 在反应过程中,容器V内各处的反应速度都
相同。 3. 容器的壁温T0及外界环境的温度,在反应过
程中保持不变,而决定传热强度的温度差就 是壁温和混合物之间的温压。 4. 在着火温度附近,由于反应所引起的可燃气 体混合物浓度的改变是略而不计的。
链锁爆燃理论
链锁爆燃是可燃混合物在低温低压下,由于分支 链锁反应使反应加速,最终导致可燃混合物爆燃
实际上,大多数碳氢化合物燃料的燃烧过程都是 极复杂的链锁反应,真正简单的双分子反应并不 多
链锁爆燃理论的实质是由于链锁反应的中间反应 是由简单的分子碰撞所构成,对于这些基元从热 力爆燃理论是可以适用的。但整个反应的真正机 理不是简单的分子碰撞反应,而是比较复杂的链 锁反应
(eϕτ
− 1)
分分枝枝链链锁锁反反应应速速度度在在等等温温下下随随时时间间的的变变化化规规律律
不同温度时,分枝链锁反应速度随时间 的变化
在低温时,由于链的分枝速度很缓慢,而链的中断 速度却很快,f<g,ϕ < 0 ,则最终将得到一个稳态反 应
但随着温度的增高,链的分枝速度不断增加而中断 速度却几乎没有改变
τi
≈
1 ϕ
ln
wτi w1
在链锁自燃感应期内温度可以不变化,仅 由于链锁的分枝而导致反应自行加速,但 爆燃以后,也会因反应中急剧的放热来不 及向外散失而使温度升高
这就不同于热力自燃中那样,在感应期内 必须由温度的升高才可能发生爆燃
着火半岛现象
对于如H2-O2混合气之类的可燃混合气在低压情 况下可出现二个甚至三个的爆炸界限(着火界 限),形成一般文献中所提及的著名的“着火半 岛现象”
第四章 预混气体的着火理论
图4-7 分枝链锁反应速度在等温下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 不同温度时,分枝链锁 反应速度随时间的变化
• 当温度增加到某一数值时,却好使链的 分枝速度等于其中断速度,即 或 0
f g
,则此时活化中心浓度和反
应速度均以直线规律随时间增长 。
2. 不同温度时,分枝链锁 反应速度随时间的变化
• 在这种情况下,反应是不会引起自燃的。 • 若稍微提高一些温度而使 f g 0 ,则反应 就会因活化中心的不断积累而致产生爆燃; • 但若温度稍低一些,则会因 f g 0 ,使反 应速度趋于一极限值而达到一稳态反应。 • 所以这一情况正好代表由稳态向自行加速的非稳 态过渡的临界条件。
或
感应期
• 这一结论已为实验所证实。如对一般可 燃混合气着火而言,就有
三、着火半岛现象
• 着火半岛的存在可以看作为链锁反应产生的明证。
• 在压力很低时,由于气体很稀薄,分子向四周的 扩散速度很高,而且是压力越低,扩散越快。
• 若此时容器的体积较小且压力又低,则活化中心 向器壁的扩散就变得十分容易,因而就大大增加 了与壁面碰撞失去活化的机会,这样就提高了链 锁中断的速度,而且压力越低,中断速度越大。
• 这时,活化中心浓度和反应速度却随着
时间而急剧地增长。
• 当时间趋于无限长时,两者都趋向于无 限大,故反应就会由于活化中心不断积 累而自行加速产生所谓“链锁自燃”现 象。
2. 不同温度时,分枝链锁 反应速度随时间的变化
• 因为W1值很小,故感应期内反应很缓慢,
甚至观察不出;
• 而后由于活化中心迅速增殖导致速度猛 烈地增长形成爆燃; • 当然在活化中心不断积累,反应自行加 速的同时还伴随着自行加热。
燃烧理论与基础 04第四章 着火理论
Q1 k 0 e
E RT
n COVQr
Q2 S (T Tb )
着火温度和熄火温度不是物性参数,随热力 条件变化而变化。各种实验方法所测得的着 火温度值的出入很大,过分强调着火温度意 义不大,着火温度只表示了着火的临界条件。 如,褐煤堆,如果通风不良,接近于绝热状 态,孕育时间长,着火温度可为大气环境温 度。当然,着火温度的概念使着火过程的物 理模型大大简化,对于燃烧理论研究有重要 意义。
2、链着火机理
如果进行的反应是链式反应,且链式反应中 自由基的生成速率大于自由基的消耗速率 (即分支链式反应),则其反应速度不断加 快,此时反应在定温条件下也会导致着火 (或爆炸)。例如H2和O2的化合反应,它满 足了分支链式反应的条件,只要反应一旦开 始它就会着火,如果满足一定的浓度条件, 还会发生爆炸。属于这样类型的反应还有甲 烷、乙烯、乙炔等在空气中的氧化反应。
第三节 强迫着火理论
一、强迫着火条件
在燃烧技术中,为了加速和稳定着火,往往 由外界对局部的可燃混合物进行加热,并使 之着火。之后,火焰便自发传播到整个可燃 混合物中,这种使燃料着火的方法称为强迫 着火。
通常,实现强迫着火的方法有:组织良好的 炉内空气动力结构,使高温烟气向火炬根部 回流来加热由喷嘴喷出的燃料;采用炉拱、 卫燃带或其他炽热物体,保证炉内有高温水 平,向火炬根部辐射热量;采用附加的重油 或其他的点火火炬,或应用电火花点火等。
2、强迫着火(点燃)
强迫着火是可燃混合物从外界获得能量(如 电火花、灼热质点、烟火药剂的火焰等)而 产生着火的现象,也称为点燃。这时的燃烧 是首先由靠近点火源引发并传播到可燃混合 物的其他部分。因此可以认为强迫着火是外 界能源加热下火焰的局部点燃,然后再进行 火焰传播的过程。
4-着火理论基础
实质上,“着火半岛”中的第三界限就是前面介绍 的热自燃界限
11
热自燃理论与链锁爆燃 理论都是近代燃烧理论的 基础
热力着火的自燃范围和感应周期
热力着火的自燃范围 各种参数对着火温度的影响
第四讲 燃料的着火理论
本讲内容
燃烧过程的热自燃理论 热力着火的自燃范围和感应周期 可燃气体混合物的点燃理论 朗威尔(Longwell)反应器理论
4.1 着火方式
化学自燃 不需外界给入热量,在常温下依靠自身的化学反应发生的着 火 热自燃(热力着火) 将燃料和氧化剂混合物迅速而均匀地加热,当混合物被加热 到某一温度时便着火(全容积) 点燃(强迫着火) 用电火花、电弧、热板等高温源使混合气局部地区受到强烈 地加热而首先着火、燃烧,随后这部分已燃的火焰传播到整 个反应体系的空间
6
T
T0 2a
T0
x
平板容器
数学模型
d 2T λ dx 2 + q ′ = 0
q ′ = qk0C0n e − E / RT
x = ±a,T = T0 x = 0, dT = 0
dx
结果
TC
− T0
= 1.2
RT02 E
τi
=
ρ cPVRTC2 qk0C n E
e E / RTC
与谢苗诺夫所得结果也是一致的
4.2 着火条件
如果在一定的初始条件(闭口系统)或边界条件(开口系 统)之下,系统将不可能在整个时间区段或空间区段保持低 温水平的缓慢反应态,而将出现一个剧烈加速的过渡过程, 是系统在某个瞬间或空间某部分达到高温反应态(即燃烧 态),那么,实现这个过渡过程的初始条件或边界条件便称 为“着火条件”。 对闭口系统:
燃烧理论第4章
第4章着火(自燃与引燃)本章内容:着火的概念谢苗诺夫的热着火理论(热)自燃的着火延迟链着火理论强制着火着火范围4.1 着火的概念燃烧过程一般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着火阶段,第二阶段为着火后的燃烧阶段。
在第一阶段中,燃料和氧化剂进行缓慢的氧化作用,氧化反应所释放的热量只是提高可燃混合物的温度和累积活化分子,并没有形成火焰。
在第二阶段中,反应进行得很快,并发出强烈的光和热,形成火焰。
与连续、稳定的燃烧阶段不同,着火是一个从不燃烧到燃烧的自身演变或外界引发的过渡过程,是可燃混合物的氧化反应逐渐加速、形成火焰或爆炸的过程。
在这个过渡过程中,反应物的消耗及产物的生成尚不明显,它们之间的相互扩散的量级不大,扩散速度对此过渡过程的化学反应影响极微。
因此,着火是一个化学动力学控制的过程。
火焰的熄火过程也是一个化学反应速度控制的过程。
但与着火过程相反,它是一个从极快的燃烧化学反应到反应速度极慢,以至不能维持火焰或几乎停止化学反应的过程。
4.1.1 两种着火类型有两种使可燃混合物着火的方式:自发着火及强制着火。
自发着火有时又叫自动着火或自燃(以后统称为自燃)。
它是依靠可燃混合物自身的缓慢氧化反应逐渐累积热量和活化分子,从而自行加速反应,最后导致燃烧。
自燃有两个条件:1)可燃混合物应有一定的能量储蓄过程。
2)在可燃混合物的温度不断升高,以及活化分子的数量不断积累后,从不显著的反应自动转变到剧烈的反应。
有许多燃料与氧化剂在高温下迅速混合并导致自燃的例子。
例如,柴油喷到高温的压缩空气中在极短的时间内,部分地蒸发并与空气混合,在经历一定的延迟后反应便进行得非常快而着火燃烧;在冲压式喷气发动机及涡轮喷气发动机中燃料喷雾在加力燃烧器中的着火;汽油机中的爆震等。
强制着火是靠外加的热源(外部点火源)向混合物中的局部地方加入能量,使之提高温度和增加活化分子的数量,迫使局部地方的可燃混合物完成着火过程而达到燃烧阶段,然后火焰向可燃混合物的其他部分传播,导致全部可燃混合物燃烧。
燃烧理论及应用PPT课件
一、闪燃与闪点
闪燃意义 ➢ 闪燃是可燃液体发生着火的前奏,从防火的观点来说,
闪燃就是危险的警告,闪点是衡量可燃液体火灾危险性的 重要依据。因此,研究可燃液体火灾危险性时,闪燃现象 是必须掌握的一种燃烧类型。
2024/7/29
一、闪燃与闪点
闪点分级 ➢ 甲类液体:闪点小于28℃的液体。(如原油、汽油等) ➢ 乙类液体:闪点大于或等于28℃但小于60℃的液体。(
➢ 燃烧素学说认为,某种物体之所以能燃烧是因为其 中含有一种燃烧素,燃烧时,燃烧素就从物体内逸出。
➢ 例如,蜡烛的燃烧。 ➢ 燃烧素学说在解释什么是燃烧素时,认为火是由无
数细小活跃的微粒构成的物质实体,由这种火微粒构成 的火的元素就是燃烧素,物质如果不含有燃烧素则不能 燃烧。
2024/7/29
二、燃烧的氧学说
【学习目标】
1、了解着火理论 2、掌握闪燃与闪点、自燃与自燃点、着火与着火点 3、熟悉最小点火能量和消焰距离、物质的燃烧历程、燃烧
产物
2024/7/29
目录
一 着火理论 二 燃烧的类型
2024/7/29
第一节 着火理论
2024/7/29
一、燃烧素学说
基本内容
➢ 18世纪以前,欧洲盛行燃烧素学说(亦称燃素学说), 对当时化学界的影响很大。
基本内容
➢ 有一体积为V(m3)的容器,其中充满有化学均匀可燃 气体混合物,其浓度为C(kg/m3),容器的壁温为T0(K),
容器内的可燃气体混合物正以速度u(kg/m3﹒s)在进行反
应,
➢ 化学反应后所放出的热量,一部份加热了气体混合物 ,使反应系统的温度提高,另一部份则通过容器壁而传给 周围环境
可燃物质或助燃物质先吸收能量而离解为游 离基,与其他分子相互作用发生一系列连锁反应, 将燃烧热释放出来,直至全部物质燃烧完或由于 中途受到抑制而停止燃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2T/dt2<0 d2T/dt2=0 d2T/dt2>0
a c
b
q ´ l3 q ´ l4
T ∞Ⅰ T ∞Ⅱ T ∞Ⅲ T ∞Ⅳ (a)
二、着火感应期
(2)作T~t曲线图
T
q´g q ´ l1 q ´ l2
Ⅳ
Ⅲ
Ⅱ
b Tc c a T ∞Ⅰ T ∞Ⅱ T ∞Ⅲ T ∞Ⅳ
q ´ l3 q ´ l4
Ⅰ
(7) 两边取对数得:
PC2 hsR3 E ln 4 ln TC HCVK0 X f (1 X f ) RTC
2
2、有关自燃温度的重要结论:在具备热 T T RTC C 0 E 自燃的条件时,自热温度和环境温度(初 始条件温度)相差不大。
三、谢苗诺夫自燃理论的应用-----预测自燃着火极限
4、放热曲线、散热曲线
对流换热系数下降:曲线相切,临界状态,相切工况: 体系处于能否着火的临界状态。 对流换热系数较低:曲线相离,气体温度始终上升,相 离工况:体系肯定能着火。 ②自然准则:临界条件:对 几个 h 值的 q ´ l 流换热系数h02是个极限值, q´ b 小于这个值,反应就会不断 加速直至着火,称为临界对 流换热系数,用ha.cr表示。 a ③切点C的意义:C点标志着体 q´g 系处于由维持低温、稳定氧化 T 反应状态到不能维持这种状态(即到 加速反应状态)的过渡状态,体现了体系热自燃着火条件。
RTC2 hS E
(4) 代入(3-6)得: H CVK 0 C (5) 对理想气体有
Cf Pf RTC
a f
C e
b ox
E / RTC
(3-9) (3-10) (3-11)
X f PC RTC
Pox X ox PC (1 X f ) PC Cox RTC RTC RTC
g / dT)c (q l / dT)c (q
一、谢苗诺夫自燃理论
5、影响因素(由放热速率方程、散热速度方程分析) (1)放热速度的影响
k E / RT g HCV KnCA q e
(2)散热速度的影响
l hS(T T0 ) q
①发热量 ②温度 ③催化物质 ④比表面积
②自然准则:临界条件:压力P02是个极限值,超过这 个压力,反应就会不断加速直至着火,该温度称为临 界压力,用Pa,cr表示。 ③切点 C 的意义: C 点标志着体系处于由维持低温、 稳定氧化反应状态到不能维持这种状态(即到加速反 应状态)的过渡状态,体现了体系热自燃着火条件。 自燃点: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可燃物质发生自热的 最低温度,用Tc表示。 ④临界状态方程: (q g ) c (q l ) c
第二节 谢苗诺夫自燃理论
一、谢苗诺夫自燃理论 1 、谢苗诺夫自燃理论(热自燃理论)的基本出发 点:自热体系着火成功与否取决于其放热因素和散热 因素的相互关系。 2、简化假设: (1)设容器体积为V,表面积为S,其壁温与环境温 度T0相同。随着反应的进行,壁温升高,且与混气温 度相同。 ( 2 )反应过程中混气的瞬时温度为 T ,且容器中各 点的温度、浓度相同。开始时混气温度T与环境温度 T0相同。
式中Xf和Xox分别代表燃料和氧化剂得摩尔分数。 (6) 将式(3-10)和式(3-11)代入(3-9)中,整理得:
HCVK0 PC2 E / RTC X (1 X ) e hs / E f f 3 4 R TC
三、谢苗诺夫自燃理论的应用-----预测自燃着火极限
PC2 hsR3eE / RTC 4 TC HCVK0 X f (1 X f )
2、简化假设
(3)容器中既无自然对流,也无强迫对流。 (4)环境与容器之间有对流换热,对流换热系数 为h,它不随温度变化。
(5)着火前反应物浓度变化很小,即CA=CA0=常 数,或 f=f∞=常数,f 为质量分数, CA和分 f∞ 别代 表初始浓度和初始质量分数。
一、谢苗诺夫自燃理论
3、放热速率、散热速率
①导热作用 ②对流换热作用 ③堆积方式 评价堆积方式的参数是表面积/ 体积比,此比值越大,散热能力 越强,自然点越高。
第二节 谢苗诺夫自燃理论 二、着火感应期
(一)基本概念 1、 着火感应期直观定义:可燃体系由开始发生 化学反应到着火燃烧的一段时间。 2、热着火理论中的定义:可燃体系在已满足热 着火条件的情况下,由初始状态到温度开始骤然 上升瞬间所需要的时间。 3、着火感应期的存在原因:可燃体系在着火前 由低温化学反应到高温燃烧反应,需要有个热量 逐渐积累、温度逐渐上升过程,反应才能自动加 速,而这个过程是需要时间的。
2、曲线图分析 l 2 状态的T-t如曲线I所示,分析得值。 qg q
(a)
(b)
t
l 1 qg q
状态的T-t如曲线II所示, 为无穷大。
x n Vs=K 0 sCF (m CF ) y K ns CF exp( -
Es ) RTs
l 3 qg q
状态的T-t如曲线III所示, 缩短。 状态的T-t如曲线IV所示, =0初始温度已达着火温度。
k E / RT g HCV KnCA q e
l hS(T T0 ) q
4、放热曲线、散热曲线 (1)压力、对流换热系数保持不变
① 工况: 温度较低:曲线相交a、b两点, T﹤Ta,T 上升至 Ta ; T﹥Ta , T 下 降到Ta,a点是稳定点,处于低温 氧化态;T﹤Tb,T下降至Ta点, T﹥Tb , T 继续上升, b 点非稳定 点,但是热力学非自发状态。 相交工况:体系只能稳定在交点 处作低温、缓慢的氧化反应,反 应无法加速,体系不能着火。
q´ q´g b
c a
③切点C的意义:C点标志着体系处 T 于由维持低温、稳定氧化反应状态到不能维持这种状态(即 到加速反应状态)的过渡状态,体现了体系热自燃着火条件。
k E / RT g HCV KnCA q e
l hS(T T0 ) q
自燃点: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可燃物质发生自热的最 低温度,用Tc表示。
(3-6) (3-7)
b E / RTC H CVK 0 C a C hS (TC T0 ) f ox e
b E / RTC H CVK 0 C a ( f C ox e
E ) hS RTC2
(3) 两式相除得::
RTC2 TC T0 E
(3-8)
三、谢苗诺夫自燃理论的应用-----预测自燃着火极限
k E / RT g HCV KnCA q e
l hS(T T0 ) q
自燃点: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可燃物质发生自 热的最低温度,用Tc表示。 ④临界状态方程: (q g ) c (q l ) c g / dT)c (q l / dT)c (q (3)初温、对流换热系数保持不变
④临界状态方程:
g ) c (q l ) c (q
g / dT)c (q l / dT)c (q
(2)压力、环境温度保持不变
① 工况: q´ 几个 h 值的 q ´ l 对流换热系数较高:曲线相交a、 b b两点,T﹤Ta,T上升至Ta;T﹥Ta, T下降到Ta,a点是稳定点,处于低 温氧化态;T﹤Tb,T下降至Ta点, a T﹥Tb,T继续上升,b点非稳定点, q´g 但是热力学非自发状态。 相交工况:体系只能稳定在交点处 T 作低温、缓慢的氧化反应,反应无法加速,体系不能着火。
3、临界函数关系图
Pc
PC2 hsR3 E ln 4 ln TC HCVK0 X f (1 X f ) RTC
在曲线上能自发着火
在曲线下不能自发着火 Tc
图3-9 临界压力随临界温度的变化
临界函数关系图
Tc 着火
Pc 着火
不能着火
不能着火
浓度下限 L 浓度上限 U
浓度下限 L 浓度上限 U
l 4 qg q
(三)着火感应期的数学表达式
(1) 按定义
( f f c )
WS
CV f fC (TC T ) H C
n exp(E / RT ) (2)又因为 WS K0S
(3)所以
CV (TC T ) n H C K 0 S exp( E / RT )
二、着火感应期
(二)着火感应期求法-----作图法 1、 T---t曲线图 (1) 理论分析 g q l mcdT/ dt cVdT / dt 能量守恒方程 q l 2 状态为例进行分析 以q g q
q´g q ´ l1 q ´ l2
T<Tc T=Tc T>Tc
dT/dt>0 dT/dt=0 dT/dt>0
第一节 着火分类和着火条件
二、着火条件 1 、着火:可燃体系因为某种 原因引起自动升温、反应自动 加速、最后出现火焰的过程。 2 、着火条件:使可燃体系在 一段时间后出现剧烈的反应过 程、从而使其在某一瞬间达到 高温反应态(燃烧态)的初始 条件。 3、示意图:
Ws
T
二、着火条件
4、注意 (1)系统达到着火条件并不意味着已经着火, 而只是系统已具备了着火的条件。 (2)着火这一现象是就系统的初态而言的,它 的临界性质不能错误地解释为化学反应速度随温 度的变化有突跃的性质。 (3)着火条件不是一个简单的初温条件,而是 化学动力学参数和流体力学参数的综合体现。对 一定种类的封闭可燃预混气体系而言,其着火条 件可由下列函数关系表示: f(T0, h, P, d, u∞)=0
k E / RT q H V K C (1)放热速率方程: g C n Ae
(2)散热速度方程: (3)能量守恒: (4)函数关系:
l hS(T T0 ) q
g q l mcdT/ dt cVdT / dt 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