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常识

合集下载

血常规

血常规

1.血常规简介 血常规包括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4项。 a.血红蛋白(Hb):正常男性为120~160g/L,女性为110~150g/L,新生儿 170-200g/L。 *增高: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 降低: 贫血,出血* b.红细胞(RBC)计数:正常男性为400-550万/μL,女性为350~500万/μL,新生儿为600~700万/μL; *增高: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 降低: 贫血,出血 * c.白细胞(WBC)计数:正常成人为4000~10000/μL,新生儿为15000~20000/μL,6个月至2岁婴儿为11000~12000/μL。 *升高: 各种细胞感染,炎症,严重烧伤.明显升高时应除外白血病. 降低: 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 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 *白细胞增多常见于炎性感染、出血、中毒、白血病等。其减少常见于流感、麻疹等病毒性传染病及严重败血症、药物或放射线所致及某些血液病等。 * d.白细胞分类计数(DC,以比值计):白细胞分为5类。 一是中性粒细胞(Gran),正常为0.50~0.70,增高或减少的原因与白细胞计数相同; *增高: 细菌感染,炎症; 降低: 病毒性感染* 二是淋巴细胞(Lym),正常为0.20~0.40,增多时常见于中性白细胞减少、结核、百日咳等;其减少常见于中性白细胞增多; *增高: 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降低: 免疫缺陷 * 三是嗜酸性粒细胞,正常为0.005~0.05,增多见于寄生虫病、过敏性疾病及某些皮肤病; *增高: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 四是嗜碱性粒细胞,正常为0~0.01,临床意义不大; 五是单核细胞,正常为0.03~0.08,增多时见于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增高: 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e.血小板(PLT):正常情况:(100-300)% *升高: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症状性血小板增多症,感染,炎症,恶性肿瘤,缺铁性贫血,外伤,手术,出血,脾切除后的脾静脉血栓形成,运动后. 降低: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播散性红斑狼疮,药物过敏性血小板减少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小板破坏增多,血小板生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机能障碍,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脾功能亢进. * f.红细胞沉降率: westergren法 男性0-15mm/h,女性0-20mm/h; iahinhkob法 男性0-8mm/h, 女性0-12mm/h。 *增快: 急性炎症,结缔组织病,严重贫血,恶性肿瘤,结核病.

血常规原理

血常规原理

血常规原理

血常规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验方法,用于评估人体血液成分、细胞数量及功能状态。其原理基于血液的组成和特性。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是无细胞的液体部分,主要由水、溶解物质(如蛋白质、荷尔蒙、电解质等)、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组成。血细胞主要分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是最常见的血细胞,其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到身体各组织和器官,并带走二氧化碳。红细胞数量和形态异常可以提示贫血、炎症或其他疾病。

白细胞是身体的免疫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主要负责抵抗感染和维持免疫功能。白细胞的总数和不同种类的比例可以反映身体的免疫状态以及某些疾病的存在。

血小板是血液凝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起到止血和止血的功能。血小板数量和功能异常可以导致出血或血栓形成。

血常规检验通常通过自动化仪器进行,其中核心部分是血细胞计数和分类技术。这些仪器可以快速准确地计算血细胞的数量和比例,并生成相应的血常规报告。

总结而言,血常规是通过计算和分析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及比例,来评估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疾病风险的一种常用方法。

血常规

血常规

1··白细胞总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GRAN)

成人白细胞正常范围为(4.0—10.0)×109/L,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一70%,白细胞数>10.0×109/L称白细胞增多,<4.0 X 109/L称白细胞减低,

WBC升高伴中性增高临床上基本是细菌感染引起,但并非全都如此,某些药物可反应性的引起白细胞的升高或降低,需鉴别。

白细胞数在生理或病理情况下均可有变异。剧烈运动、剧痛和情绪激动可使白细胞显著增高,妊娠期和分娩期可使白细胞计数增高;

急性感染或炎症、广组织损伤或坏死、急性中毒、恶性肿瘤及白血病都可以引起中性粒细胞异常增高;伤寒、副伤寒、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可引起中性粒细胞减低。2··淋巴细胞计数(LYM)

淋巴细胞增多在临床上主要鉴别病毒感染的主要指标

淋巴细胞正常范围为(0.8—4)X 109/L,淋巴细胞增多,首先考虑病毒感染、百日咳、结核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良性疾病,而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也是增多的常见原因,特别是儿童(要排除儿童生理性增多),血片或骨髓片是鉴别的最好方法,当有血小板聚集、巨大血小板、有核红细胞、不溶解红细胞、冷凝激素、疟原虫等出现时,LYM值也可增多,可结合直方图、血小板参数及临床来分析。减少多见于中性粒细胞增多造成的淋巴细胞相对减少,其次见于放射线损伤、免疫缺陷性疾病、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后。3··红细胞总数(RBC)和血红蛋白(HGB或Hb)

RBC男性正常范围为(4.0—5.5)×1012/L,女性为(3.5—5.0)×1012/L;

血常规

血常规

血常规标准参考值

1:白细胞计数(WBC)(参考值:4~10),(单位:10^9/L)

2:红细胞计数(RBC)(参考值:3.5~5.5),(单位:10^12/L)

3:血红蛋白浓度(HB)(参考值:120~160),(单位:g/L)

4:红细胞压积(HCT)(参考值:40~48),(单位:%)

5: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参考值:80~97),(单位:fL)

6: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参考值:26.5~33.5),(单位:pg)7: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参考值:300~360),(单位:g/L)8:血小板计数(PLT)(参考值:100~300),(单位:10^9/L)

9:淋巴细胞比值(LY%)(参考值:17~48),(单位:%)

10:单核细胞比例(MONO%)(参考值:4-10),(单位:%)

11: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参考值:43~76),(单位:%)

12:淋巴细胞计数(LY)(参考值:0.8~4.0),(单位:10^9/L)

13:单核细胞计数(MONO)(参考值:0.3~0.8),(单位:10^9/L)

14: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参考值:1.2~6.8),(单位:10^9/L)

15: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参考值:11~14.5),(单位:%)

16: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参考值:9~18),(单位:%)

17: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参考值:7.4~12.5),(单位:fL)

18:大血小板比例(P-LCR)(参考值:10~50),(单位:%)

血常规学习笔记

血常规学习笔记

血常规检查

一、红细胞计数(RBC)

1、参考值:(12数量级)

男:4.0——5.5

女:3.5——5.0

2、临床意义:

红细胞增多

机体脱水,血液浓缩

提示先天性心脏病,肺心病,肺气肿等

高原反应

恶性肿瘤,如血管瘤、肾癌等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减少:

贫血(缺铁,缺维生素B12等)

血液稀释,如输液不当等

二、白细胞计数(WBC)

参考值:(9数量级)

成人:4.0——10.0

儿童:5.0——12.0

新生儿:15.0——20.0

三、白细胞分类计数(DC)

1、参考值:

(1)嗜中性粒细胞(N)30%——70%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

(2)嗜酸性粒细胞(E)0.5%——3%

(3)嗜碱性粒细胞(B)0——0.75%

(4)淋巴细胞(L)20%——40%

(5)单核细胞(M)1%——8%

2、临床意义:

(1)嗜中性粒细胞(N)

增加:

急性感染,如肺炎、脑膜炎、胆囊炎、血吸虫病等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恶性肿瘤,如肿瘤骨转移

急性中毒或过敏,如铅、汞等

内出血

严重创伤,如烧伤、车祸、排异反应等

生理性增多:新生儿、妊娠、剧烈运动、暴热、严寒等减少:

感染,如布病、病毒感染、疟疾

骨髓病变,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

免疫疾病,红斑狼疮

脾功能亢进

药品、放射线损伤

(2)嗜酸性粒细胞(E)

增加:

变态反应,如支气管哮喘、过敏反应

寄生虫病

皮肤病,如湿疹、银屑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烧伤、排异等

肿瘤,如鼻咽癌、宫颈癌等

减少:

肾上腺皮质激素注射

伤寒

(3)嗜碱性粒细胞(B)

增多: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铅中毒

过敏反应

(4)淋巴细胞

增多:

全血常规24项详细解释

全血常规24项详细解释

全血常规24项详细解释

全血常规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测方法,用于评估人体的整体健康状况。它包含了24个指标,分别是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红蛋白浓度(HGB)、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淋巴细胞计数(LYMPH)、单核细胞计数(MONO)、嗜酸粒细胞计数(EOS)、嗜碱粒细胞计数(BASO)、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淋巴细胞百分比(LYMPH%)、单核细胞百分比(MONO%)、嗜酸粒细胞百分比(EOS%)、嗜碱粒细胞百分比(BASO%)、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例(P-LCR)、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RDW-SD)、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和血浆液化期(PCT)。

首先,红细胞计数(RBC)代表了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是评估贫血和红细胞生成异常的一个重要指标。正常值范围为男性4.3-5.9×10^12/L,女性3.8-5.2×10^12/L。

红细胞压积(HCT)反映了血液中红细胞的容积比例。正常值范围为男性39%-50%,女性35%-45%。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红细胞过多或水分不足,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贫血或血液稀释。

红细胞平均体积(MCV)表示平均每个红细胞的大小。正常值范围为80-100 fL。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巨幼细胞性贫血,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小细胞性贫血。

血常规科普文

血常规科普文

血常规科普文

血常规是一项常见的临床检查项目,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各项指标,可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本文将为大家介绍血常规的意义、常见指标的解释以及可能的异常情况。

一、血常规的意义

血常规是通过采集血液样本,对其中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和分析,从而了解人体的血液状况。血液是人体内重要的运输系统,承载着氧气、养分和代谢产物等,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评估人体的造血功能、免疫功能、炎症程度、贫血程度等,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常见指标的解释

1. 血红蛋白(Hb):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携带氧气。正常成年人的血红蛋白范围为120-160g/L,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贫血。

2. 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是血液中的主要成分,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正常范围为4-5.5×10^12/L,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红细胞增多症。

3.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是血液中的细小细胞片段,主要参与止血过程。正常范围为100-300×10^9/L,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

血小板减少症。

4. 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对抗外界的病原体。正常范围为4-10×10^9/L,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炎症或感染。

5. 中性粒细胞比例(NEU%):中性粒细胞是一类白细胞,主要参与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正常范围为40-75%,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感染或炎症。

6. 淋巴细胞比例(LYM%):淋巴细胞是一类免疫细胞,负责免疫调节和抗体产生。正常范围为20-40%,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免疫功能下降。

血常规的解读

血常规的解读

血常规的解读

血常规检测主要看4项,血红蛋白、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这4项正常,其他项目有异常一般没有大问题,人体的血液细胞数会有波动,也会有检验误差的可能。

1、血红蛋白(Hb):

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潜水病,严重烧伤,休克等.。一般伴有其他症状或基础疾病,可以询问地域、职业、病史判断,如没有明确病史,需要行骨髓穿刺检查及其他相关检查。

降低:贫血、营养不良、各种出血性疾病、肠道寄生虫病和血液疾病,有时也可见于老年人,但也常与营养状况有关。一般会有基础疾病、饮食方面的病史,可以询问相关病史以及症状体征排除出血可能,没有明确病史,建议做寄生虫方面检查或骨髓穿刺。

2、红细胞(RBC)计数:

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潜水病,严重烧伤,休克等.。一般伴有其他症状或基础疾病,可以询问地域、职业、病史判断,如没有明确病史,需要行骨髓穿刺检查及其他相关检查。

降低:贫血、营养不良、各种出血性疾病、肠道寄生虫病和血液疾病,有时也可见于老年人,但也常与营养状况有关。一般会有基础疾病、饮食方面的病史,可以询问相关病史以及症状体征排除出血可能,没有明确病史,建议做寄生虫方面检查或骨髓穿刺。

3、红细胞平均值包括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

红细胞平均体积:

数值增高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数值减低见于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

血常规

血常规

红细胞

1.红细胞增多。

(1)红细胞相对增多: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所至的脱水,尿崩症,晚期消化道肿瘤,糖尿病酸中毒等均因血浆中水分丢失过多而使红细胞呈现相对增高。

(2)红细胞绝对增多:为多种因素引起红细胞数量的增加。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原生活者,新生儿生理性红细胞数量相对增加;严重的慢性心肺疾病,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可使红细胞数量病理性增加。

2.红细胞减少可分为: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过多,大量失血三种。

(1)红细胞生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骨髓瘤,骨髓纤维化等各种慢性疾病导致肌体长期消耗,如恶性肿瘤,尿毒症,肝病,风湿病,内分泌疾病等;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引起的疾病,如: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叶酸或维生素Bi2缺乏导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

(2)红细胞破坏过多导致的红细胞数量减少,多见于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机械性溶血性贫血等。

(3)各种急慢性失血,如外伤大出血,手术大出血,产后大出血,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溃疡所致的慢性失血,其他慢性失血等因素可导致红细胞数量减少。

血红蛋白

1.生理性增高:住在高原地区的居民其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往往高于平原地区的居民。饮水过少或出汗过多,排除水分过多可导致暂时性的血液浓缩,造成红细胞和血红蛋白轻度升高。新生儿则为生理性增高。

2.生理性减低:婴儿从出生3个月起到15岁以前的儿童,因身体发育较快,造成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相对生成不足,因而出现相对的减低,可能比正常成人低约10%~20%。孕妇在妊娠的中后期因血浆容量增加,导致血液被稀释;老年人因为骨髓造血机能减低,可能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减少,也称为生理性贫血,此时需要进行适当的营养与治疗,并不意味着患有贫血性疾病或疾病导致的贫血。 3.病理性升高:

血常规,你看懂了吗?

血常规,你看懂了吗?

如何看血常规?

血常规俗称血象,最重要的三个指标是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血小板(plt 或bpc)。

一.有无贫血,看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hb)正常值:男性120~160 g/l 女性110~150g/l 新生儿170~200g/l,低于正常值为贫血。

再看平均红细胞体积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正常值:手工法82~92fl ;血细胞分析仪法80~100fl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手工法27~31pg ;血细胞分析仪法27~34pg 。如果两者均低于正常,考虑是否有缺铁性贫血或地中海贫血,后者为遗传性疾病,发生率低,多见于云贵、广西广东等地区。如果平均红细胞体积高于正常,考虑是否有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多发性骨髓瘤(骨髓瘤由于红细胞呈缗钱样重叠,平均红细胞体积也增高)。需要骨髓象检查。

如果平均红细胞体积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均正常。要做网织红细胞检查。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值: 0.5%-1.5% 。低于正常,考虑是否有骨髓造血障碍,明显高于正常,是否有溶血,要做进一步检查。

失血性贫血极为常见,慢性或急性出血引起。

二.白细胞过多或白细胞减少

白细胞(wbc)正常值:成人(4.0~10.0)×10*9/l ;新生儿(15.0~20.0)×10*9/l ;6个月至2岁(11.0~12.0)×10*9/l 。

低于正常值为白细胞减少,可因感染尤其病毒感染、药物、接触化学毒物、射线引起,也有假性白细胞减少。白细胞增多多见于感染,多表现为中性粒细胞或淋巴细胞增多(正常值: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淋巴细胞20%~40%)。如果明显增高,需行骨穿,排除血液系统肿瘤。

血液化验知识点总结

血液化验知识点总结

血液化验知识点总结

一、血液成分

1. 血浆:血液中约占55%的部分,主要由水、蛋白质、脂类、糖类、无机盐等组成,具有营养、代谢以及输送功能。

2.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 红细胞:主要携氧和二氧化碳,其数量和形态变化可反映贫血和其他疾病的状况。

- 白细胞:是人体的免疫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其数量和比例可以反映感染和炎症的情况。

- 血小板:负责血液凝固和止血,数量变化可反映出凝血功能的异常。

二、血常规检测

1. 红细胞计数(RBC):用于评估贫血和其他与红细胞有关的疾病。

2. 血红蛋白(Hb):反映体内携氧和运输氧的能力,用于评估贫血和红细胞疾病。

3. 血小板计数(PLT):用于评估止血功能和血液凝固功能。

4. 白细胞计数(WBC)和分类:通过对白细胞的数量和分类进行检测,可以评估炎症和感染的程度。

三、凝血功能检测

1. 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可以评估外源性凝血和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功能。

2. 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用于评估纤维蛋白聚合和纤维蛋白溶解的功能。

四、血糖和脂质代谢检测

1. 血糖(FPG、2hPG、HbA1c):用于评估糖代谢功能,对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2. 血脂(TG、TC、HDL、LDL):通过对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血脂成分的检测,可以评估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

五、肝肾功能检测

1. 肝功能:包括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和总胆红素等,通过检测这些指标可以评估肝细胞功能的状况。

血常规

血常规

血常规

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验。血液由液体和有形细胞两大部分组成,血常规检验的是血液的细胞部分。血液有三种不同功能的细胞--红细胞(俗称红血球),白细胞(俗称白血球)、血小板。通过观察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判断疾病。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

血常规检查项目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数量等。血常规用针刺法采集指血或耳垂末梢血,经稀释后滴入特制的计算盘上,再置于显微镜下计算血细胞数目。血常规化验单上的常用符号是:RBC代表红细胞,WBC 代表白细胞,Hb代表血红蛋白(血色素),PLT代表血小板。

血常规检查一般取用末梢血检查,如指尖、耳垂部位的血。在经过血液细胞分析仪器,电脑报告结果,此项目已成为检查病人的一个惯例,所以称之为血常规。

临床意义

血常规检查在全身体检中是基本的体检项目,它的意义在于可以发现许多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迹象,诊断是否贫血,是否有血液系统疾病,反应骨髓的造血功能等。

例如:通常感染性疾病会使白细胞的数值和分类发生变化;贫血时血红蛋白或红细胞的检验值会降低;而血小板的减少会导致容易出血或出血后不容易止住,而血小板增多会增多血栓发生的可能;另外,有些肿瘤、变化反映性疾病也可以引起血常规检查部分数值的变化。

1、判断是否有其他细菌感染。如果乙肝患者为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应注意是否合并细菌感染。

2、判断有无脾功能亢进。重度乙肝、肝硬化患者通常存在脾功能亢进症,如果HBV感染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血小板明显降低,应考虑存在脾功能亢进症,应注意检查是否存在肝硬化。

血常规

血常规
表1 贫血的红细胞形态学分类
贫血类型 因或疾病 正细胞贫血 性贫血、某 MCV 正常 MCH 正常 MCHC 正常 常见原 急性失血 些溶
血性贫血 大细胞贫血 物质缺乏或利
良的贫血 单纯小细胞贫血
增高
增高
正常
各种造血 用不
减低
减低
正常
慢性感染、
血常规影响因素
标本采集: 绝大多数专家建议:血常规检验特别是应 用血细胞分析仪时,应采取静脉血。 2.采取静脉血时,不能在输液滞留针或输液 静脉同侧血管采血,以免稀释。 3. 仪器校准 4. 标本存放时间
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全身血循环中红细胞总
数.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积减少.低于该地区. 该年龄及性别的参考范围低限时称贫血。 <110g/L <90g/L <60g/L <30g/L
轻度
中度
重度
极重度
临床解读
血小板
1.血小板数增高: ①一过性增高,见于急性大 出血及溶血之后;②持续性增高,见于真性 红细胞增多症、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③慢 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及许多恶 性肿瘤的早期常可见血小板增多。
(当红细胞>6.8×1012/L时,应采取相应 的治疗措施;<3.5×1012/L为诊断贫血的 界限,应继续寻找病因; <1.5×1012//L
临床解读
1.生理性增高:见于新生儿、精神兴奋、高原 反应等。 2.病理性增高: ①相对性增高:常见于剧烈呕 吐、严重腹泻、大面积烧伤、大量出汗、多尿 和水的摄入量显著不足的患者;②绝对性增高: 与组织缺氧有关 ; ③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红细 胞可达(7~10)×1012/L。

血常规

血常规

1.血象发热患者常规进行周围血的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对发热的病因及感染的反应状态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某些病原体可从血液中直接检出而确诊。

(1)多数病毒性感染白细胞无明显增减。

(2)白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是细菌性感染,尤其是化脓性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双球菌等感染。其他引起白细胞数目增多的原因包括某些病毒感染如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螺旋体病如钩端螺旋体病、回归热和鼠咬热等;原虫病如阿米巴、黑热病;寄生虫病如急性血吸虫病,此外,白血病、急性溶血、严重组织创伤和急性中毒时白细胞亦常增多。

(3)白细胞减少见于某些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布氏杆菌病;病毒及立克次体感染,如流行性感冒、风疹、病毒性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登革热、恙虫病等;原虫和螺旋体病,如疟疾、回归热等。必须指出,白细胞数增减亦受机体抵抗力和反应性影响,年龄大、体弱者即使化脓性细菌感染亦可表现为白细胞数不增多,甚至减少。此外,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非白血病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等白细胞数常明显降低。风湿性疾病如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白细胞数亦可减少。

(4)白细胞分类中嗜酸粒细胞增多见于变态反应性疾病、寄生虫病和各种嗜酸细胞增多症;嗜酸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和应激状态。

(5)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病毒感染,如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传

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等;某些杆菌感染,如百日咳;某些血液病如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白血病性淋巴肉瘤等。

(6)单核细胞增多见于某些细菌感染,如活动性结核病、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布氏杆菌病等;立克次体感染如斑疹伤寒;病毒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粒细胞增多症;血液病如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网状细胞肉瘤等。

一分钟教你看懂血常规

一分钟教你看懂血常规

一分钟教你看懂血常规

什么是血常规?

血常规是一项常用的临床检查项目,通过对人体的血液样

本进行检测,可以获得有关血细胞和血液成分的信息。血常规主要包括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和红细胞计数等指标。

血常规的指标解读

血红蛋白(Hb)

血红蛋白是血液中携带氧气的蛋白质,是评估机体供氧能

力的重要指标。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红蛋白浓度为130-175g/L,女性为120-160g/L。低于正常范围可能意味着贫血或其他异常。

白细胞计数(WBC)

白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主要细胞成分,用于对抗病原体。

白细胞计数可以帮助评估人体的免疫功能,正常范围是4-

10×10^9/L。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有炎症或感染存在。

血小板计数(PLT)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细胞片段,主要参与止血过程。正常成

人的血小板计数范围是150-400×10^9/L。如果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可能会增加出血的风险。

红细胞计数(RBC)

红细胞是携带氧气的主要细胞成分,红细胞计数用于评估

血液供氧能力。正常成人的红细胞计数范围是4-5.5×1012/L(男性)和3.5-5×1012/L(女性)。低于正常范围可能是贫血的表现。

血常规的意义

血常规可以作为辅助诊断和评估人体健康状况的工具。通

过血常规检测,医生可以了解到患者的血液状态、免疫功能和贫血情况,从而指导后续的治疗方案制定。

如何准备血常规检查

进行血常规检查前,需要空腹4-6小时,最好在早上进行。另外,在检查前应告知医生是否正在服用药物,因为某些药物可能会影响检测结果。

总结

血常规是一项常用的临床检查项目,通过对血液样本的检测,可以得到有关血细胞和血液成分的信息。血常规指标包括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和红细胞计数等。通过对这些指标的解读,可以评估人体的供氧能力、免疫功能和贫血情况。血常规的检查结果可以作为辅助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的参考依据。在进行血常规检查前,需要空腹并告知医生是否正在服用药物。

血常规33项详细解释

血常规33项详细解释

血常规33项详细解释

什么是血常规?

血常规是一项常见的临床检验项目,用于评估人体整体健康状况。它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各种成分和指标,帮助医生判断疾病的类型、程度和进展情况。血常规通常由多个指标组成,其中包括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等。

血常规33项包括哪些指标?

1.白细胞计数(WBC):用于评估免疫系统功能和感染情况。

2.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中性粒细胞是一种重要的白细胞类型,其计数可

用于判断感染和炎症程度。

3.淋巴细胞计数(LYM):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其计数可

用于评估免疫功能。

4.单核细胞计数(MONO):单核细胞是一种白细胞类型,其增高可能与感染或

某些肿瘤有关。

5.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嗜酸性粒细胞是一种白细胞类型,其增高可能与

过敏反应或寄生虫感染有关。

6.嗜碱性粒细胞计数(BASO):嗜碱性粒细胞是一种白细胞类型,其增高可能

与过敏反应或慢性炎症有关。

7.红细胞计数(RBC):用于评估贫血和其他红细胞相关疾病。

8.血红蛋白浓度(HGB):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浓度可用

于评估贫血程度。

9.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压积衡量了红细胞所占的体积比例,可以用于

诊断贫血和其他相关疾病。

10.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体积反映了红细胞的大小,可以用于

诊断不同类型的贫血。

11.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反映了单个红

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含量,可以用于诊断贫血类型。

12.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反映了单个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血常规简介

血常规包括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4项。

a.血红蛋白(Hb):正常男性为120~160g/L,女性为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

*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

降低:贫血,出血*

b.红细胞(RBC)计数:正常男性为400-550万/μL,女性为350~500万/μL,新生儿为600~700万/μL;

*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

降低:贫血,出血*

c.白细胞(WBC)计数:正常成人为4000~10000/μL,新生儿为15000~20000/μL,6个月至2岁婴儿为11000~12000/μL。

*升高:各种细胞感染,炎症,严重烧伤.明显升高时应除外白血病.

降低: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 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

*白细胞增多常见于炎性感染、出血、中毒、白血病等。其减少常见于流感、麻疹等病毒性传染病及严重败血症、药物或放射线所致及某些血液病等。*

d.白细胞分类计数(DC,以比值计):白细胞分为5类。

一是中性粒细胞(Gran),正常为0.50~0.70,增高或减少的原因与白细胞计数相同;

*增高:细菌感染,炎症;

降低:病毒性感染*

二是淋巴细胞(Lym),正常为0.20~0.40,增多时常见于中性白细胞减少、结核、百日咳等;其减少常见于中性白细胞增多;

*增高: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降低:免疫缺陷*

三是嗜酸性粒细胞,正常为0.005~0.05,增多见于寄生虫病、过敏性疾病及某些皮肤病;*增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

四是嗜碱性粒细胞,正常为0~0.01,临床意义不大;

五是单核细胞,正常为0.03~0.08,增多时见于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增高: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e.血小板(PLT):正常情况:(100-300)%

*升高: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症状性血小板增多症,感染,炎症,恶性肿瘤,缺铁性贫血,外伤,手术,出血,脾切除后的脾静脉血栓形成,运动后.

降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播散性红斑狼疮,药物过敏性血小板减少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小板破坏增多,血小板生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机能障碍,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脾功能亢进. *

f.红细胞沉降率:

westergren法男性0-15mm/h,女性0-20mm/h;

iahinhkob法男性0-8mm/h,女性0-12mm/h。

*增快:急性炎症,结缔组织病,严重贫血,恶性肿瘤,结核病.

减慢:红细胞增多症,脱水.

g.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情况:(00.5-1.5)%

*增高:溶血性贫血,大量出血,缺铁性贫血,恶性贫血应用维生素B12时.

降低: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

主要看哪些指标

血常规的化验单上往往会有一长串的化验项目,但有一些是比较专业的项目,对于它们,我们不必去深究。看血常规的化验单,我们需要重点看三个方面:

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红蛋白测定(HGB)

血常规的化验单的第一项都是红细胞计数的检查,我们知道红细胞的主要作用是给全身的各组织器官输送氧气,并把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而完成这一主要功能主要是依靠红细胞内的一种蛋白,这就是血红蛋白(Hb)。

一般正常情况下,红细胞的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的比例大致是相对固定的。但在发生贫血的情况下,它们之间的比值就会发生变化,如发生低色素性贫血时,血红蛋白含量的降低就会十分明显,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比例就会升高。所以在看化验单时,一定要首先注意这两项的数值。

白细胞计数(WBC)和白细胞分类计数(DC)

血液中的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化验单中的白细胞计数(WBC)是指测定血液中白细胞的总数,而分类计数是指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由于各种白细胞的生理功能不同,所以在不同的病理情况下,可引起不同类型白细胞的数量发生变化。一般而言,我们只要掌握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N)和淋巴细胞(L)的分类就可以了,因为在平常的生活中,医生是根据白细胞的数量来判断身体是否有感染发生,然后再根据白细胞分类来判断是什么类型的感染,应该使用什么类型的药物。一般而言,如果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增多是细菌性的感染,淋巴细胞数量增多是病毒性的感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