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四中语文 想北平学案2 新人教版
《想北平》教案
想北平
老舍
教学目标:
1.了解衬托手法,体会细节描写,学习从平凡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
2.借文章解读老舍的闲雅品性和平民意识。
3.体验思乡之情,热爱家乡,热爱平凡生活。
教学重点:体验作者的情感,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教学难点:如何把握文中的主观色彩、平民色彩。
教学方法:研读探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一位著名服装设计师曾说过一个有趣的观点,他说他最喜欢为那些身材稍有不足的女子设计服装,他的设计如果让她们显得完美,他就特别有成就感,而本身完美的女子就不同了,设计时生怕显不出她们的完美与个性。古都北京城,很多名人都对它有番品读,从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到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到郁达夫的《古都的秋》,老北京人老舍怎样话老北京的完美与个性的呢?下面一起来品读他的《想北平》。
二、作家简介
老舍(l899-1966),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母亲也是旗人.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一家人的生活。1918年夏天,他以优秀的成绩由北京师范学校毕业,被派到北京第十七小学去当校长。1924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在英期间开始文学创作。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说月报》杂志连载,立刻震动文坛。以后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赵子曰》和《二马》。奠定了老舍作为新文学开拓者之一的地位。1930年老舍回国后,先后在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任教授。这个时期创作了《猫城记》、《离婚》、《骆驼样子》等长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等中篇小说,《微神》等短篇小说。1944年开始,创作近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四世同堂》。
北平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安排:2课时
年级:高中
教材版本:《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教学目标:
1. 通过阅读《想北平》,了解老舍的生平及其作品风格,培养学生对现代散文的兴趣。
2. 分析《想北平》的写作手法,让学生掌握对比、类比等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深入体会作者对北平的眷恋之情,引导学生关注家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
1. 《想北平》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2. 作者对北平的眷恋之情。
教学难点:
1. 理解作者选材的方法与好处。
2. 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PPT,包括老舍生平简介、《想北平》全文、作者写作手法分析等。
2. 学生准备《想北平》全文、老舍生平简介等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 介绍老舍及其作品,激发学生对现代散文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家乡在人们心中有着怎样的地位?
二、阅读《想北平》
1. 学生阅读《想北平》全文,初步了解作者对北平的眷恋之情。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想北平》的写作手法,如对比、类比等。
三、分析写作手法
1. 教师结合PPT,讲解对比、类比等写作手法在《想北平》中的应用。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具体的例子,体会写作手法的作用。
四、深入体会情感
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对北平的眷恋之情,如对家乡的怀念、对故土的热爱等。
2.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分享对家乡的情感,加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
1. 总结《想北平》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2. 强调作者对北平的眷恋之情,引导学生关注家乡,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语文《想北平》教案
语文《想北平》教案
语文《想北平》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语文《想北平》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想北平》教案1
一、引入
有一首诗大家都非常熟悉,那就是:床前明月光……是的,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始终在召唤着一个地方,无论你是浪迹天涯的孤独的游子,还是功成名就的天之骄子,这个地方的名字就叫做故乡,她是我们生命的根,是我们情感的归宿,是我们永恒的精神家园。
有一位作家,巴金称他为“中国知识分子最好的典型”,他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畅销美国,话剧茶馆震动欧洲,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他是谁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老舍先生的散文——《想北平》(师板书课题)
我们对于文学作品的思考探究可分为三个层次:与作品对话、与作家对话和与自己对话。欣赏,就是读者的心灵与
作家的心灵进行交流。要能与作家的心灵交流,首先要与作品对话,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品。
二、探究·欣赏·交流
(一)与作品对话,把握文章的内容
首先请大家推荐一位同学和我一起来朗读这篇文章。在欣赏完文章之后,请大家谈谈你们的初读感受和文章的结构内容。
播放《小夜曲》,师生有感情地配乐朗诵。师读1、2、3段,学生读4—8段。
(读完)师评:这位同学朗读的很好,她特别注意到北京的儿化音,如:“空儿”、“差点事儿”、“白霜儿”等,还有“哼”这一字读的也很到位,她把老舍的“京味儿”给读出来了。
好了,下面该由同学们畅所欲言谈谈你们的初读感受和文章的大致结构了。
《想北平》教学教案
《想北平》教学教案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
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反复阅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2.探究与活动,进一步了解古今天涯人孤独的乡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思乡之情,热爱故土
二、教学重点:
1.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
2.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三、教学难点
文本的主观性和读者的个人体验结合点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布置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廿七(niàn)粘合(niān)什刹海(shí chà)菜圃(pǔ)空旷(kuàng)
橘子(jú)辜负(gū) 2.字形
拆拆断仓仓皇辟开辟折折本苍苍茫僻僻静
柝木柝沧沧海避躲避
怆悲怆癖怪癖
3.词语
俊伟:清俊雄伟
均调:配合得均匀合适
愧杀:形容极度惭愧
清福:指轻闲安适的生活
4.词语辨析
安闲安适
“安闲”重在”闲”,即心中无所牵挂;“安适”重在“适”合适,惬意。
寂苦寂寞
“寂苦”重在“苦”,即感觉寂寞悲苦;“寂寞”重在“寞”即孤单冷清。
5.老舍,原名,字,人。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等,话剧《》《》等。曾因创作话剧《》而被授予“ ”的称号。
6.阅读文章,思考老舍与北平的关系,作者为什么爱北平,并把对北平的感
山东省聊城四中语文 我心归去学案 新人教版
山东省聊城四中语文必修一导学案:学案12:我心归去
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的语言
钥匙()锁钥()模样()模范()别墅()静谧()草坂()奇诡()悲怆()眷顾()逃遁()潦倒())惦念()熠熠()贫瘠()
●研读课文,探究思考。
1. 本文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
2.作者认为人与故乡是一种什么关系?
●文句理解
3.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4.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它与出生地不是一回事。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
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勾当/勾搭吐露/露马脚勒索/悬崖勒马
B.着凉/着想夹被/夹生饭劲歌/疾风劲草
C.炮仗/炮弹关卡/卡脖子曾经/曾几何时
D.扉页/绯闻馈赠/溃疡病跻身/济济一堂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日本首相小泉屡次参拜靖国神社,这使日本在历史问题上更难赢得亚洲人民的
________。
②孩子如果过多玩网络游戏,家长应适当加以________。
③高致病性禽流感________没有吓倒人们,_________更加坚定了人们战胜困难的信心。
A.信任干涉不但/而且 B.信赖干预不但/而且C.信任干预非但/反而 D.信赖干涉非但/反而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在久居内陆的人眼里,大海的一吟一荡都是诗。可从小就生长在海边的人,早已司空见惯
....了白帆片片、鸥影点点。
B.“勿以恶小而为之。”生活中一味地大行不顾细谨,不注重个人自身修养,小恶丛
山东省聊城四中语文 赤壁赋学案2 新人教版
山东省聊城四中语文必修一导学案:学案17:赤壁赋2
【学习目标】
1.掌握第三段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2.了解“客”悲的原因。
3.背诵第三段。
【预习思考】
扫除字词障碍。
愀然舢舻旌旗酾酒横槊渔樵山川相缪
江渚麋鹿扁舟匏尊相属蜉蝣正襟危坐
【探究与合作】
一、落实重点字词并翻译画线句子。
1.苏子愀然
..(),正.()襟危.()坐。
成语“危言危行”:
。
2.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3.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翻译:。4.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翻译:
5.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
而东.()也,舳舻
..()临江,
..()千里,旌旗蔽空,酾酒
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翻译:
6.况吾与子,渔樵
..()于.()江渚之上,侣.()鱼
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
翻译全句:
7.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翻译:
二、客人的悲,由哪几个方面的原因构成?这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同时也有比喻的深意。这是指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他们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旁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丝毫未加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这恰恰说明曹操很会做思想工作,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而象这样一种情味,也是充分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我,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是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决不会有“人满之患”。
山东省聊城市第四中学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二 老王学案
山东省聊城市第四中学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老王学案
学习目标
1.品味作者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段表现人物的方法。
3.学习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并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
预习积累 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塌败取缔伛翳蹬车绷紧滞笨愧怍镶嵌骷髅
2. 作家简介
杨绛,(1911——),钱钟书夫人,本名杨季康,
著名的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祖籍江苏无
锡,生于北京。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
——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
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
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主要
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
《洗澡》,散文《干校六记》,随笔集《将饮茶》,
译作《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小癞子》、
《斐多》等。钱氏夫妇在学界德高望重,《围城》、
《洗澡》两部畅销书更令他们声名远播。然而,人
们对其家庭生活却不甚了解。1998年,钱先生的
逝世使文化界深感悲痛。但罕为人知的是他和杨先
生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
去。一生的伴侣、唯一的女儿相继离去,杨先生晚
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体味。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先生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预习任务
阅读小说,根据下面的提示给小说划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第自然段,写“我”所知道的老王的身世与生活境况。
第二部分:第自然段——第自然段,记叙我与老王交往的三件事。
第三部分:第自然段——第自然段,写老王的死。
山东省聊城市第四中学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二《指南录后序》学案
山东省聊城市第四中学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指南录后序》
学习目标
1.了解文天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了解序言的分类和写法。
2.掌握前4段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并能翻译浅显的句子。
3.明确前4段各段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
预习积累
1.关于文天祥及写作背景
文天祥(1236~1283)(朝代)大臣,杰出的民族英雄、文学家、爱国诗人。字,又字宋瑞,号,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曾任湖南提刑,知赣州(现江西赣州市)。德祐元年(1275),元军进迫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文天祥应勤王诏,捐家产作军费,率义军万余人起兵抗元。不久元军大举南下,驻军于皋亭山,文天祥以资政殿学士身份出使元军议和,被扣,后在北解途中逃脱,经海路转至福州,拥立端宗,图谋恢复,转战东南,终兵败被俘。次年送至大都(北京)宁死不屈,从容就义。时年仅46岁,遗有《文山先生全集》二十七卷。
2.关于序言
序言分为序和序。
序,是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有作者自己写的,多为说明写书的目的和经过,叫做“序”,如《<呐喊>自序》《<农村调查>序言》;也有别人写的,多为介绍和评论书的内容,可称为“序”,如《<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重、赞许之辞。如《送东阳马生序》。
本文是一篇序。作者通过对自身出使元营、逃归永嘉的历程的记叙,扼要地叙述了诗作产生的背景,同时也简要说明了诗集编辑的体例和目的,作序的时间和诗集命名,是一篇典范的书序;但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叙事散文。写作上的特点是记叙中兼用了抒情和议论。
《想北平》
感知课文
3.本文的结构是什么?
分为三部分 (1--3)直抒胸臆,表达对北平强 烈的思念之情。 (4--7)具体写北平的特点,说明 为什么想北平。 (8)抒情结尾:真想念北平呀!
-
第一部分
• 1. 知道得少——无法说 如何理解文章第1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引出描写的对象,并点出北平的优点太多, 自己知道得太少,写出来的“大概等于牛 的一毛”,突出北平的吸引人之处,为后 文颂北平蓄势。
问题探究
2.文章是写对北平的思念的,但第二段 为什么花大量的笔墨写自己对母亲的感情?
作者写对母亲的爱说不出,是为了 与自己对北平的爱进行类比,说明 对北平的爱难以用语言表达。
• 3.作者反复说自己对北平的爱“说不 出”,为什么?他是怎样表达这种“说 不出”的爱的,有何效果?
实际上,并不是作者真的说不出,而是 他不愿意照着通常的方法去写,因为即 使用尽了“一切好听好看的字”也难以 道尽自己对北平的爱。
旷(kuàng)空旷 犷(guǎng) 粗犷
–感知课文 体裁 文眼 结构
感知课文
1.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散文
-
感知课文
2.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我真爱北平
-
文眼是什么?
文眼”是指作者在文章中着力刻画 和描摹的中心点,对文章的结构起 着支配、统摄的作用。文眼在散文 中是文章主旨的凝聚点,是贯穿全 文的中心的闪光点,具有画龙点睛 或起提携的作用。
山东省聊城四中语文 师说学案2 新人教版
山东省聊城四中语文必修一导学案:学案8:师说2
学习目标
1.掌握第二段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并能翻译浅显的句子。
2.鉴赏并掌握本文运用正反论证和反复论证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3.背诵课文。
预习思考
《师说》概论
《师说》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篇比较全面地从理论上论述师道的文章。它的思想意义在于它继承和发展了前人关于师道的观点,是有创见的,是韩愈教育思想的精髓,为我国教育史提供了新的比较进步的见解。《师说》这篇文章虽然只有456个字,但它精湛的思想却一直影响着历代教育工作者,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中珍贵的教育文献。是一份宝贵的教育遗产。
《师说》中所论述的观点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师和“道”是密切结合,不可分离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是阐述教师标准的,意思是一个教师没有一定的“道,”那就不成其为教师,“道”是师存在的基础,是师存在的前提条件,师道不可分离。我们将“道”理解为一种主义、信仰和理想,那么它就是一个符合客观规律的教育思想。教师承担的社会职责是离不开政治信仰和理想的。离开政治信仰的教师是不存在的。
(2)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师说》中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次完整地对教师的职责进行了论述。这个论述从韩愈作《师说》起至今一直在启示着教师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天职,这个论断的生命力就在于韩愈很大程度上提示了教师的职责这一客观真理。韩愈所说的“传道”当然指的是传儒家之道,传儒家修身、齐家治国评天下之道。授业是指讲古文六艺之类的儒家经典,受到文化知识方面的教育。解惑则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解答学生在“道”与“业”两方面的疑。他认为上述三项任务是紧密相联的,但传道是教师的首要任务,传道是目的,是方向,授业解惑是进行传道的过程和手段。三是有主有次前后有序,职责分明地论述了教师的工作,在当时起到了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开创一代师风的作用。
《想北平》教案
《想北平》教案
——陈中杰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解决生字词,握大意,理解主旨;
(2)学习本文“以情驭景”的写法,对比、类比等手法。
(3)品味本文平实生动的语言。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美读和感悟的能力;
(2)训练学生找关键语句和领悟情感的能力。
(3)训练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写文章表达感情时,不一定要选择雄伟壮观的景物和轰轰烈烈的事情,只要我们的情感是真实的,是浓厚的,那么从小处着手,涓涓细流同样也能打动人心,所以,我们平时在写作时也可以学以致用,努力做到“情到自然最为真”。
情感目标:
感受作家对故都的深切眷恋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难点:
文章通篇写的都是对北平的思念与眷恋。无论直抒胸臆,还是以情驭景,用动情的眼光看故都风物,处处闪耀着一个“情”字,处处可见绚丽动人的光彩。所以,深入领悟作者对北平的热爱之情,学习作者以情驭景的写作手法应该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解决方法:
1、指导美读。入情入境的朗读有利于深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鉴赏散文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整体感知时要朗读,品味语言,分析艺术手法时也要朗读。
2、课堂协作讨论。这一方法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培养其积极思考,探讨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情感和艺术手法的讨论,训练了思维能力,也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二、基础知识与整体感知
1.学生带着问题齐读课文。
问题一:
作者是土生土长的北平人,写作此文时正羁旅青岛,想念北平却不得相见,这种“想”是一种动情带泪的思念。文章是怎样表达这种感情的?请找出相关的语句,并在书上注出。问题二:
想北平教案
《想北平》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对文本的研究,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2.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
3.了解散文衬托和对比手法,并能灵活运用。
一、导入
看《〈老舍自传〉节选》,总结老舍散文特点:一、明白如话,京味隽永;二、细节入微,幽默风趣;三、性喜自然,偏爱自然;四、热爱北京,最爱秋季。我们来通过老舍的《想北平》具体来感受一下他散文的特色。
二、分析课文
1.学生有感情得朗读课文
2.分析题目:“想北平”中的“想”字:老舍在青岛的山东大学任教授,从1924年赴英国至1930年回国,其间与故乡的亲近只是在梦中,思念北平、思念亲人的情怀,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增强。
3.作者想的是怎样的北平,在北平前再添个修饰词。
解答:想“我的”北平
4.“我的”两字在下文中怎样体现的?
①第一节:“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
分析:此处用了缩小夸张的手法,故意把自己的见识说得少,在表达自己谦虚的同时,更衬托了北平地方之大,事情之多,丰富,博大。
补充:夸张分为a.扩大夸张,例“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b.缩小夸张,例“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c.超前夸张,“农民们说:ˋ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都嗅出白面包的香味来了。ˊ”。
②第二节:“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课文《想北平》书面教案一等奖2篇
4、课文《想北平》书面教案一等奖
一、情景互动
有一个地方,她就像我们内心深处的一个梦一般神圣、纯洁。她封存了我们童年美好的回忆,那里留有儿时稚嫩的笑脸。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无论我们是漂泊在外的孤独游子,还是功成名就的高官显爵,她始终都在召唤着我们,呼唤着我们的乳名。她的名字叫故乡。它是我们的根,是我们永远的港湾,是我们不离不弃的老母亲。
(通过幻灯片或者一小段录像资料介绍老北京城的建筑布局、人文生活环境、自然风景,勾起学生对老北京的兴趣,使学生对北京特色有感性认识,让更好地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由住校生长期在学校居住导入想家,调动出一个在外求学的学子对家乡的眷恋怀念,酝酿情感,燃起学生对家乡的那一种渴望,达到情感基调一致,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二、指导美读
由于前面做的感情铺垫,接下来选几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篇课文,然后由教师做一下简单的点评。需要注意的是北京方言中的儿化音,如:“差点事儿“”空儿”“白霜儿”等,把“京味儿”读出来。其他学生思考以下问题:老舍的笔下描写了北平的哪些事物?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者说他爱北平,。但是又说不出来,为什么?老舍先生那一份难以割。舍的情结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
三、文章分析
第一层讲述“我的北平”。
该段统领全文,同时引出下文将要写的内容———“我的北平”。说明北平与“我的北平”之间的差别,“我的北平”算是北平的牛中一毛。“我的北平”仅仅是我所生活的北平,我所认知的北平,以及用我所看到的北平来书写我心中想念的北平。
通过对比以下几句话我们可以很明显地区分出“我的北平”与北平之间的界限“:设若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但要让我把北平一一道来,我没办法“”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中一毛”。
《想北平》文本解读
《想北平》文本解读、教学设计与教学设想
综合了《想北平》的资料,包含了沪版、苏教版、人教版三个版本教材的解读与教学设计。归纳如下:
一、文献中文本解读的基本观点与不足
1、情感角度解读文本
《想北平》一文中寄寓了作者深厚的感情,因此从情感分析的角度入手是大部分文章的共同选择,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山东省临沂市第一中学张梓含《<想北平>的特殊情感》,文章主要从两方面分析这种特殊情感,首先从老舍作为一个游子的角度分分析这种“想”,从老舍先生14 年的漂泊经历来看,他对北平有如同爱恋母亲一般的思乡之情,这恰恰是人之常情,在《想北平》中,老舍先生完全是一个思故里的游子形象。第二方面是这种特殊情感同时也是“国破”之“想”,这里面包孕着“国破”之前老舍先生深深的民族忧患意识,即老舍先生在为北平的前途、命运与安危在担忧。与此文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绍兴市第一中学朱水军老师的《问老舍:你究竟在想什么?——<想北平>情感主旨再研究》,可贵的是本文在分析这种情感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出追问“老舍为什么不直接表露自己的这种忧虑,而要故作含蓄,让读者自己去解读?”作者进一步上升到写作手法的角度,认为这是老舍在用一种曲笔抒情、点而不说的间接手法,将真正的情感和写作目的巧妙地隐藏于字里行间的深深的“想”中,由读者自己去揣摩,去品味,去发现。真正“想北平”的理由什么都不说,只介绍北平的日常生活及见闻,传达一种“家”的感觉,让读者自己去想,效果更好,至少从文章写法与作者感受上看,也别有一种意味。
在所有从情感分析角度着手的文章中这两篇是比较有参考性的,其余如青岛大学文学院阎开振《“想”与“说不出”——读老舍的想北平》,金华市第一中学余芳《<想北平>的情感分析》,文继艳《再读老舍的<想北平>》则都从表面泛泛而谈,无甚新意。
最新《想北平》教案知识讲解
《想北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关于老舍的文学知识,了解散文的主要特征,
2、过程与方法:反复品读,感受作者质朴的语言,体会作者对故乡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作者从平凡事物入手抒写自我感受的写法。
[教学重点]
了解散文的主要特征,学习作者从平凡事物入手抒写自我感受的写法。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质朴的语言。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人类情感世界的精囊里,有的可以说,可以画,但有的情感却无法诉说。即便是柳永,尽管他才华横溢,词赋甲天下,在友人分别之际,也只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乡愁也是如此,有人“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老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一生67年中在北京度过42年,最后在北京去世。他也曾漂泊海外多年,回国后一段时间又在远离故土的地方工作,对北平自然有着独特的感情。这篇文章就是写在1936年他在青岛工作时,就让我们通过阅读《想北平》,领会作者是如何抒写自己难以言说的浓浓的思乡之情的。
1、关于老舍的常识
对于老舍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我想请一些同学谈谈对老舍的认识;
明确:老舍(1899-1966),满族,北京人,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出身于一个贫民家庭。1918年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推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一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想北平》教学设计(叶霁)
《想北平》教学设计
三林中学叶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关于老舍的文学常识,巩固理解散文的主要特征,
2、过程与方法:反复品读,感受作者质朴的语言,体会作者对故乡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作者从平凡事物入手抒写自我感受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散文的主要特征,学习作者从平凡事物入手抒写自我感受的写法。
2、感受作者质朴而包含深情的语言。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请我班一位来自外地的同学,说说他对故乡的情感,最想念的故乡的人或物,引出回忆总是容易被物化的特点。
二、关于老舍
1、先请一些同学谈谈对老舍的认识,教师再进行补充。(涉及作家作品及简单的人生经历)
2、重点讲解本文的创作背景
本文写于抗战爆发前夕的1936年。1936年的老舍正在青岛的山东大学任教,而那时的北京不但失去了国都的地位而改称“北平”已经有八年,并且伴随着华北局势的日益吃紧又逐渐沦落为岌岌可危的“边塞”。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老舍应上海《宇宙风》杂志有关北平的征文写下了这篇散文。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平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时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三、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理清思路
第一段:交代写北平的独特视觉(我的北平)。
第二、三段:我对北平有着特殊的爱。
第四至七段:北平的特点及对北平的爱。
第八段:再次表达思乡之情。
2、再度文章,鉴赏思考
➢文章的题目是《想北平》,那这个“想”字能不能换成“写”?为什么?
明确:“想”是因为“爱”。
➢提问:作者对北平有着怎样的感情?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体会到文本在表达上的艺术特点以及独特的语言风格。
预习思考
1.《想北平》结束段落的鉴赏分析
《想北平》最后一段虽然只有一句话,但包含的情感很复杂。
这篇散文是老舍先生在1936年住在山东济南时写下的一篇文章。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当年身处异地的老舍,在战乱的岁月中,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他抒写了对这座文化古城的深情眷恋,一处景便渗出刻骨铭心的一缕情,他想“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作者描写一景一物都想着读者,尽力把自己的情感与读者沟通,作者在文章中没有铺张夸饰北平的丰物美景,而是那么娓娓地叙谈,就使那种眷恋故土的热情感染着读者,激起共鸣。
2.积累诗歌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
1.结庐:建造房屋。
2.尔:如此。
3.日夕:黄昏之时。
4.相与还:成群结伴而还。
5.真意:自然意趣。忘言:不可言说。后两句的意思是,自己从大自然中得到的意趣,不可言说。
评析:
开头四句,以具体的生活体验,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揭示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很有理趣的生活现象——“心远地自偏”。“采菊”四句,即由“心远地自偏”生出,言东篱采菊,在无意中偶然得见南山,于是目注心摇,又为南山傍晚时出现的绚丽景色所吸引。结庐人境,而采菊东篱;身在东篱,而又神驰南山,全篇主旨总在显示“心远”二字。最后两句所说的“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所谓“真意”,其实就是这种“心远”所带来的任意自得的生活意趣;所谓“忘言”,就是在陶渊明看来,世间总有那么一些趋炎附势,同流合污的人是无法体验到这种生活理趣的!
合作讨论
阅读4-7段,思考作者笔下的北平有哪些特点,作者通过什么方法去突出这些特点的。(从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的角度分析)
课后作业
(08年山东卷)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语境在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要求:语意连贯,表达得体,不超过30字。
一位诗人在某学校给学生作有关诗歌创作的学术报告,准备朗诵一首诗时,发现诗作放在了学生的课桌上,于是走下讲台去拿。他在上阶梯教师的台阶时,不小心摔倒了,学生们顿时愣住了,目光一下子都集中到了他身上。
诗人站起来稳住身体,指着台阶对学生们说:“。”这一机智而又富于哲理的话语,不仅为诗人解除了尴尬,而且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答:
自助餐
【美文欣赏】
我爱你,汉语
辽宁刘卫民
身为中国人,是什么使我们能够自由地“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是什么使我们能够自如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
汉语。唯有汉语!
是汉语赋予我们表达意志的权利和自由,是汉语赋予我们超越时空的本领与才能。哦,汉语,奇妙的精神造物!它们绝非只是一些仅仅代表一定声音和意义的死的符号,它们分明是些充满智慧、充满感情、善歌舞、会呼吸的、活的精灵!
千万不要小看这说话的权利。“你表达了自己,你才获得了生命。”(舒婷)每于关键时刻,却因语言的贫乏而抓耳挠腮、脸红脖粗甚或搜肠刮肚、顿足捶胸──那份尴尬、那份难堪,远胜于皮肉的创痛或呼吸的窒塞。
生为中国人,却不曾留意汉语的美妙;说了这么多年的中国话,却不曾真正领略过汉语的风采;“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又是怎样的遗憾、悲哀或者不幸、罪孽?!
诗经、楚辞,乐府民歌,汉魏古风,唐诗宋词,元明剧曲,明清小说……这是一座座怎样神奇瑰丽的宝库啊!你怎能竟然屡过其门而不入?
请听听语言学家的礼赞吧:汉字,除了声符的表音作用之外,兼有形象性和表意性;汉字的形和意,不仅积淀了悠久的文化传统,还凝聚着丰富的民族心理、民俗风情;可见,汉字具有丰富的人文性。汉字形体方正,结构匀称,声韵结合,音调优美,又具有整齐的结构美和悦耳的音乐美。若论书法之妙和吟诵之美,其气象万千、其铿锵有致──实乃世界上其它任何语言所不能相与媲美的。汉语讲究严格的词序、句序,稍有颠倒,表意则变,“屡战屡败”与“屡败屡战”则有天渊之别。然而方块之间却也自由灵动、意味无穷!汉语言简意赅,词少意丰,又有突出的逻辑性、隽永的含蓄性,无比的简洁性……
请听听汉语的阳刚之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再听听汉语的阴柔之妙:“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再看看诗人秦观写给好友苏轼的一封“信”(回环诗):
暮赏
已花
时归
醒去
微马
力如
酒飞
再看看孟姜女庙前的一副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再看看语言学家赵元任偶一为之的语言实验——《施氏食狮史》: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
哦,汉语,我们的母亲的声音和呼吸!你能够化干戈为玉帛,你可以变战争为和平。是你,使我们可以“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是你使我们能够浅吟低唱,喁喁私语!是你帮我们表达了爱心,是你助我们伸张了正义……
哦,汉语,叫我怎能不爱你!
【补白】台湾•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节选)
春雨。杏花。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地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就是一个地。太初有字,于是民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
中文之美,不仅美在形体,更美在风骨,美在精髓,以至其任何一块肌肉的肥瘠,任何一块文脉的走势,任何一种表情的意蕴,任何一袭衣袂的摆动,都如巧夺了天工一般,增之则长,减之则短。
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但求一字的数茎须;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是魏王的老骥之志,是诸葛的锦囊妙计;是君子好逑的《诗经》,是魂兮归来的《楚辞》;是执过羊鞭的《兵法》,是受过宫刑的《史记》;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功垂青史的《四库全书》……
——袁卫星(江苏语文高级老师、教育专家)
《想北平》学案1
合作讨论题参考答案
1.“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想”带有浓烈的主观情感。“写”可能只是客观的描写,“想”表明作者不仅要告诉读者北平是什么样,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平的爱。文章开始,老舍就情不自禁地说:“我真爱北平。”但马上又说:“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