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37)(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精选全文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495f9c78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f0.png)
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难点
结合生命细节,感受作者情怀,感悟人生规律,懂得得失与取舍。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月,是文人墨客最爱吟诵的物,中秋月则造就了许多不朽的诗篇。皎白月光勾起了游子的乡愁,也荡起了多少离人的情思。
例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由海上升起的明月想到了远在天涯的亲人,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
师:这句和课文中哪两句异曲同工?
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例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遥望一轮明月,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写得很平实。
师:真实的情感往往不需要任何的粉饰。
例(3):“星汉灿烂,若出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里。”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沧海的壮美,表现了曹操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写得气势宏大,气魄雄伟。
景物:明月、酒、青天、夜风、清影——实景
宫阙、琼楼玉宇——虚景
情感:写出“我”在天上人间的徘徊与矛盾心理
③在下阕中,诗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苦闷(无眠)——恨月(别时圆)——豁达(古难全)——祝愿(但愿)
(4)上、下两者的联系何在?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
此词构思奇特,独辟蹊径,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是苏词的代表作之一。
【深入探究】
语言,是情感的外壳。欣赏古代诗词,应该经过语言这条通道,走进作者的内心,领会词人的情感,这就是与作者对话。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26)(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26)(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https://img.taocdn.com/s3/m/2d3b67b1240c844769eaeec4.png)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教学目标:学习《水调歌头》。
教学重点:一:背诵这首词。
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导语: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
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
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菬溪渔隐丛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2、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主要是让学生看,教师点拔一下重点即可。
二、预习检查。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宫阙.玉宇.朱阁.绮.户无眠.婵娟..2、范读。
3、学生齐读。
三、朗读训练。
下面让我们进入“朗读训练”部分,通过听、看朗读,全心身地感受这首词的优美之处。
1、播放“配乐朗读”一遍。
2、学生齐读。
四、诗词赏析。
(一) 根据注解,疏通文句。
请大家看屏幕,并对照课本的注解,弄清这首词的字面意思。
1、归去:回到天上去。
2、琼楼玉宇:美玉做成的楼宇,这是想象的仙宫。
3、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的阁子,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不能安眠的人(指作者)。
5、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这两句是对子由说的。
婵娟,即嫦娥,这里指月光。
(二) 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
1、上阕主要写什么?写了什么景?明确:上片望月,既怀逸兴。
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起得奇逸。
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
但天上、人间,幻想、现实,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十市联赛”一等奖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十市联赛”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777446f56c85ec3a86c2c53b.png)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3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新课标提出的“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课堂上主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要求。
二、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3课《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
清代胡仔评此词“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苏轼通过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营造了天上人间的清冷意境,写出了心中的徘徊矛盾,而最终以乐观旷达情绪作结,全词蕴涵深邃的哲理趣味。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通过重点字词的理解,感悟并背诵本首词;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点: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及旷达胸襟(四)教学难点: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词作丰富深刻的意蕴;三、学情分析初中九年级学生对于诗词的积累有一定的基础,他们也很喜欢读诗词,但由于年龄及生活积累的局限,又使他们对于词的意境、内涵及如何鉴赏难于把握。
因此,教会学生如何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脉搏,如何读词、鉴赏词,应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给学生形象具体的感官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四、教学方法:1、资料推入法:课前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查阅词作者的生平及相关的背景资料,以备课堂上交流。
2、诵读激趣法。
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和多种形式的诵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了解内容,体会情感,引起共鸣,受到思想教育,陶冶美好情操。
3、情景教学法。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直观性、感染性,提高学习兴趣,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进行创造,沟通课堂内外,提高语文素养。
4、讨论点拨法五、教学准备:王菲演唱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MP3、朗读音频、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课时: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走进词作——激情导趣播放音乐视频《明月几时有》,(PPT1)一首好听的歌曲,带我们走进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首词--苏轼的《水调歌头》(利用幻灯片出示课题、教学目标、重点难点)PPT2(二)初步感知——朗读词文1、读准字音阙(què)琼(qióng)绮(qǐ)胜(shèng)长(cháng)PPT32、读出节奏、韵律(韵脚、停顿、延长、语速放慢)PPT4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高出不---胜---寒---今夕是---何---年---何似在---人---间---何事长向别---时---圆---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学生互读:你一句,我一句,读给你的同桌小伙伴听(2)学生齐读屏幕上的句子3、读好疏密词的结构与是的结构有所不同,诗的句子整齐划一,而词的句子长短不一,疏密有致,词中这几句尤为明显PPT5“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说课稿教材解读(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说课稿教材解读(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https://img.taocdn.com/s3/m/645c790a011ca300a6c390d5.png)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材解读若论苏轼的词作,不能不提他的《水调歌头》,这是一首在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词。
词前的小序,叙作词原因,领起一篇。
中秋节本是团圆节,但苏轼写此词时,自己在密州太守任上,弟弟子由则在济南,两地相隔虽不大远,两人却有很长时间没有见面了。
所以东坡月夜抒怀,特地交待了产“兼怀子由”。
词的上片,写词人月下欢饮时的联想和想像。
词一开篇接连两个发问,其一,天上的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其二,不知月亮上,“今夕是何年”?这样的问题李白也曾问过:“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相比之下,苏轼这一问,问得更痴迷。
很明显,词人因思亲情切而生寂寞之感,不由把酒问月,并想像着月宫今夕的情景;当他想到月宫的清寒,又不免迟疑起来,于是词人转而安慰自己:在天上起舞,只有清冷的影子相随,怎么比得上留在温暖的人间呢?词中隐约透露出在现实中苦闷难遣,欲求解脱的情绪。
词的下片,写词人月下“无眠”的情状及对人生的深思、探求。
下片除开头写月移光转而外,以下全属内心独白。
第一句就把月光拟人化,写出了月光流动的感觉,同时也带出因离愁别苦而“无眠”的月下人。
月圆了人却不能团圆,词人不禁埋怨起一轮圆月了:“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意思是,月亮你不应有什么憾事,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别离的时候显得格外的圆?此设想甚奇,但词人又调转笔锋,作了一番宽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是人生和自然的规律,自古以来就是这样,所以实在用不着特别地悲伤。
这样层层推进,愈进愈深,释却离怨,于是最后使两句表达了诗人不为离愁别苦所束缚的乐观思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只愿别离的人们各自珍重,远隔千里,共浴月光,一同欣赏中秋月明之夜美好的景色。
这首词虽有感伤情调,但并不使人感到难堪的压抑,词人的豁达胸襟仍处处可见。
他把“天”和“月”都人格化了,上片问天,下片问月,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丽的境界。
应当指出,词人的问天、问月,归根结底是问人生。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3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优质课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3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优质课教案_0](https://img.taocdn.com/s3/m/1545e320650e52ea55189846.png)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多次朗读中,学习诵读诗歌的方法,逐步理解文本及月这一意象的深刻内涵;2.在品读文本的过程中,抓住关键词句,结合语境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3.在品析探究中,感悟作者对自然人生的理性思考,学习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在多次朗读中,学习诵读诗歌的方法,逐步理解文本及月这一意象的深刻内涵;教学难点:在品析探究中,感悟作者对自然人生的理性思考,学习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探究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以凝练的语言传递着人世间最美好真挚的情感。
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同走进诗歌的世界去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出示幻灯片)二、课前训练1、请同学们看一组图片,根据图中的景物和画面意境猜猜图片描绘的是哪句诗词。
(同学们踊跃回答)明确归纳知识点:所谓意象是指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是“意”与“象”的统一。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感情的载体!2、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意象被人们广泛使用,那便是“月”,它常成为人们情感生活的载体,“月”不同的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们不同的情怀! 请同学们说说自己所知道的借月抒情的诗句。
3、(幻灯片展示一部分诗句)明确古诗中“月”的内涵。
一起走近苏轼,随他对月高歌!三、诵读月之韵律1.(幻灯片展示作品内容,明确停顿)教师提示:诵读诗词语速要慢,在抑扬顿挫中品味诗词的韵味,在诵读中思考、想象,体会作者蕴含在意象中的丰富情感。
注意按意义划分停顿,句末韵脚读出延长音,增加韵律美。
读准字音:阙què不胜shēng寒绮qǐ2.教师提示,请同学们伴随着音乐根据诵读提示初读作品。
四、探寻月之深情初读作品为我们打开了理解赏析文本的门,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同走进文本去探寻月这一意象所蕴含的深情。
1.解析小序。
思考:小序交代了什么?了解“子由”知识链接:苏辙,字子由,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宰相,与其兄苏轼、其父苏洵并称“三苏”,居唐宋八大家之一。
部编版2020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3课 13-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部编版2020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3课 13-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293e9a7bb68a98270fefa18.png)
部编版2020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3课13-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授课教师:授课时间:课题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时教学目标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赏析词句,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情怀。
3.学习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赏析词句,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型新授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新课导入检查预习走进文本新课导入检查预习走进文本1.再读2.品读1.播放王菲《明月几时有》音乐营造典雅氛围。
2. 古往今来,明月牵动了多少文人雅客的情思。
诗人常通过月亮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思念、苦闷、孤独、惆怅等)今天,我们共同感受一下苏轼眼中的明月带给我们的不同情怀。
1.教师正音2.教师补充介绍作品的写作背景(重点强调苏轼仕途之坎坷)教师点拨1.指导朗读(注意朗读中的停顿、重音、语速以及蕴含的情感)2.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认识磨难中的苏轼所表现出的旷达、乐观的胸襟3.体会词人在语句中的心理变化彷徨→热爱生活苦闷→感悟人生视听欣赏找学生朗读、齐读学生交流课下搜集的苏轼生平资料学生自由朗读、齐读读出感情变化品味经典语句①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②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走进自己布置作业走进自己布置作业出示教师赠言人生小语:让我们在精神世界中以东坡为友,在人生中多几分旷达,多几分乐观,多几分从容,多几分淡定,学会做一个生活的真正智者1.作品推荐: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2.运用文中你最喜欢的名句写一段文字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交流学习本词获得的人生感悟板书设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政治失意彷徨→热爱生活思念弟弟苦闷→感悟人生乐观旷达美好祝愿教学反思本节课,学生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32)(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32)(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https://img.taocdn.com/s3/m/ea8aff980912a21615792991.png)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1.导入新课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静夜思》,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特别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备受后人推崇,《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极富浪漫色彩的,她易激发人的艺术联想。
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圆满的生活;月亮的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
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理想和憧憬。
苏轼仰望明月,他会联想到什么呢?2.教师播放《明月几时有》歌曲,多媒体配以优美的画面。
3.指导学生朗读。
(1)教师配乐朗诵全词(选配古筝曲目《春江花月夜》),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以下字的读音:阙(què)琼(qiónɡ)绮(qǐ)胜(shènɡ)(2)教师展示朗读技巧,并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语速、重音。
(3)学生单人配乐朗读,学生评点,教师点拨。
(4)男生配乐读上阕,女生配乐读下阕。
4.整体把握诗意。
(1)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教师作背景提示:苏轼因乌台诗案备受折磨,被贬黄州。
写此词时,41岁。
除政治不得意外,与弟苏辙分别已达6年之久,无缘相会,时值中秋怀之。
(2)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解读诗意。
(多媒体显示)①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二者的联系何在?②诗人笔下的月亮是何种形象?诗人由月色的美好想到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③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教师播放邓丽君演唱这首词的MTV,在歌唱中展现画面,感染学生引发想象。
学生用自己的话概述诗意。
5.品诗(1)学生发挥想象描绘意境教师示例:中秋之夜,皎洁的月亮缓缓地升起来了。
庭院里显得特别幽静,诗人苏轼独自在凉亭下自斟自饮,面对如此优美的月色,诗人浮想联翩,在这本应家人团聚的佳节,只有月亮在我身边陪伴,举起一杯酒面对天上的月色,想邀请嫦娥一起来欢饮,这美好的月亮在什么时候才出现呢?请问你居住天宫,至今已有多少年了?你回答呀!你为什么不回答?哦!那我就飞到月宫上问个明白,那里是我向往的地方,也许会比人间洁净吧?可是听说月亮虽有美玉砌成的楼阁,却是“水气”结成的寒宫,凡人怎能忍受得了那份高处的寒气呢?算了,那就只好在月下独舞自娱,与那舞动的影子欢愉吧,毕竟那天上冷清清的月宫又怎么比得上在人间好呢?你看,此刻的月光慢慢地转过红色楼阁,又低低地照进美丽的窗阁里,复照着深夜不能入眠的诗人,是什么原因使诗人无法入睡呢?是思念,是离愁,思念远在他方的弟弟,诗人不由埋怨起月亮来了:你为何总在人们离别时这样圆满呢?哦,月亮,这不是你的错,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如此,时盛时衰,既然人间自古以来就有悲欢离合,月亮当然也会有阴晴圆缺了,又怎能强求?只要彼此永远健康,能在千里之遥共赏明月,有了这份心愿也就足够了,祝福天下的离人总有团圆的一天。
部编版2020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3课 13-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部编版2020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3课 13-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6b13e767375a417866f8fe6.png)
部编版2020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3课 13-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2、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以及“月亮”在古诗中的意象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1、反复朗诵,让学生“明其意,懂其理,诵其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
2、通过联想和想象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的情怀,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2、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2、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
教学难点:把握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变化。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品味法 3.合作探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以歌曲《但愿人长久》营造氛围。
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
中国古代文人更是喜欢。
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
同学们能抖出多少句“月”的诗歌?中国诗人眼中的月亮,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好诗多在明月中,诗人都拿月亮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它将围绕月亮身我们诉说什么。
二、了解作者,熟悉背景1、学生预习汇报,教师补充苏轼(1037 - 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广博,文章诗词书画均工。
著有《东坡乐府》。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在散文、诗词、书画方面均有较高成就,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传诵甚广。
才比天高却命运坎坷,常被贬谪异乡。
2、字词检测宫阙(què)琼楼玉宇(qióng yŭ)朱阁(gé)绮户(qǐ)婵娟(chán juān)不胜寒( shēng )听音乐学生复习回忆、积累“月亮”的相关名句三、解读小序在预习的过程中,认真的同学会注意到在水调歌头这个词牌名的下面有这样一行小字,这行小字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14)(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14)(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https://img.taocdn.com/s3/m/54551288551810a6f52486b8.png)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联想、想象的写作手法。
2、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一起坐在这里,听着悠扬的曲调(音乐),如果我们一起由历史的长河向上追溯,追溯到上百年、上千年前,在我国古代,有很多文人,他们在欣赏中秋月的时候,产生了很多感触,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
我们今天要一起学习的,就是大文学家苏轼的一首咏月词。
我们先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
清朝的词评家胡仔曾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余词尽废"是什么意思呢?就好像这首词是一朵特别美丽的奇花,当它开放后,其他的花朵都失去了光彩。
从"余词尽废",可见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之高。
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词。
二、新课讲解1、学生简要介绍作者2、写作背景(问:哪一句话提示了我们作者写作的背景?)(小序)中秋时,大醉时。
(看屏幕,补充介绍)3、学生介绍"词"及“词牌名”。
三、前提测评给红色的字注音。
正音并全体朗读。
四、朗读训练1、播放朗读。
2、学生跟读,把握朗读节奏。
3、自由朗读,提出朗读要求之一,读准字音,把握节奏,体会词的韵律。
4、齐读。
5、男生读上阕,女生读下阕。
五、学生自主合作,再现课文中的情景,翻译课文,全班交流。
七、再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朗读,提出朗读要求之二,读出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男生读上阕,女生读下阕,并配上音乐。
八、集思广益,讨论合作1、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虚景:宫阙、琼楼玉宇2、上下阕主要写什么?怎样联系起来的?(提示:古代诗词常常先写景,后抒情)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联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3、作者对人生的感悟表现在哪些词句上?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4、这句话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38)(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38)(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https://img.taocdn.com/s3/m/3a2082ae763231126fdb1191.png)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1.了解作品背景,熟读并背诵课文。
2.把握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
3.体会词的意境,感受“月亮”所寄寓的内涵。
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许多诗人以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你能背一些咏月的诗词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千年以前,大文豪苏轼也在中秋明月下对酒当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苏轼,走进他的词。
【教学提示】可播放歌曲《明月几时有》,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词前的小序交代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熙宁九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弟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教学提示】词:是一种新体诗歌,盛行于宋代的一种文学体裁,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词按字数的多少大致可以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
词有词牌,每一种词牌都代表一支曲子,有严格的字数和平仄要求,一般的词人只负责“填词”就行了。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45)(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45)(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https://img.taocdn.com/s3/m/f67f57d3a417866fb84a8efd.png)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诗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2.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1.学会如何鉴赏古诗词。
2.学习古人诗歌唱和的习惯,理解诗中典故的内涵。
3.结合生命细节,感受作者情怀,感悟人生规律,懂得得失与取舍。
一、新课导入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
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
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一切景语皆情语”,大自然的万物在作家笔下都是一首浪漫的歌、一首美丽的诗。
团圆之中秋佳节、浩瀚深蓝天空中那轮明月本就牵动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怀。
赏月玩月便成了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有诗道:明月四时有,何时喜中秋。
为何人们独独钟情于中秋赏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领略苏轼的怀秋思绪吧。
二、自主预习1.背景资料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词前的小序交代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
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2.检查预习词语释义把酒:端起酒杯。
宫阙:宫殿。
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
指想象中的宫殿。
不胜:经受不住。
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何似:哪里比得上。
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绮户:刻有纹饰门窗。
照无眠: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何事:为什么。
三、朗读指导1.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3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优质课教案_3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3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优质课教案_3](https://img.taocdn.com/s3/m/1892b43176c66137ee06199a.png)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出处:人教版《语文》(部编)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三课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课程标准》规定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落实到诗词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对文本有深入而独到的见解,能够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对诗词的感受、理解和体验,训练他们的个性化表达,使他们在课堂学习中能真正的有所思考,有所感悟,从而享受到审美乐趣。
或许可以这样说,诗歌教学的课堂,重要的是诗意的回归。
二、教材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代表作,是历史上咏月的佳篇。
在这首词当中苏轼用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营造了天上人间的清冷意境;写尽了内心深处的彷徨和苦痛,最终豁然开朗,走出情绪低谷,拨云见日。
该词思路清晰、语言优美、意境深刻、画面感强,运用想象和联想的手法为我们诉尽离人的心声。
虽然内容较为简单,但是要透过文本全面而准确的理解作者内心的情感,对一个九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三、学情分析九年级上学期,学生的青春期特征表现还较为明显。
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随着成人意识的进一步觉醒,他们有了对社会生活独特的体验和感悟,有了强烈的表达愿望。
经过初中两年的学习,已经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能积极的参与课堂。
但是他们的阅读诗词的水平还停留在整体感知和浅显体悟上对生动传神的语言品味不够,对语言背后传递的情感把握不准。
所以本课的重点就在于引导学生赏析语言,品味情感,在此基础上升华拓展。
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熟练掌握与苏轼相关的重点文学常识。
2.背会全词。
技能目标:1.品味该词语言,借助于人、景、事等信息把握作者传递出来的情感,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
2.在教师的引导下以该词为例,学会鉴赏诗词的一些方法,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情感目标:理解诗人借咏月表达人生感悟的方式,学习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5)(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5)(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https://img.taocdn.com/s3/m/492ee475866fb84ae45c8db8.png)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打破在讲解、朗读、背诵中学习古诗词的常规,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诗的意境,从而认识诗歌、喜欢诗歌甚而有创作诗歌的兴趣和意愿。
打破记忆和欣赏诗歌的常规,不遵从一家之言,让学生对不同的诗歌表现形式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达到有积累古典文化的兴趣和意愿。
鼓励和培养学生对作品有独特的个人体验。
教学环节:两个内容:一、学生对原诗有比较准确的理解,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再创作,称为“现代演绎版”;二、有关原版与翻版的大辩论,鼓励学生对事物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从而以此为契机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热爱诗歌。
教学步骤:一、进入语言场,设置诗意境师:我曾经跟你们讲过一个概念“语言场”,(板书:语言场)就是一种说话的场合、气氛、说话人的身份、性格,它们是出现某些语言的大环境,这些语言符合这样的环境,这语言就在这环境里。
让人觉得合宜和可信。
比如我们学过的《阿长与山海经》里的长妈妈,她对迅哥讲的话不可能是:迅哥儿,你要发奋读书,将来报效祖国!她只能说:“我把三哼经给你买回来了!”,因为她的身份和所处的年代要求她只能在这样的语言场里。
再比如,我们通常会说诗人说出来的话特别有诗意,特诗人,很诗情画意,很艺术、很美;我们会说哲学家们说出来的话特别深奥,特别难懂,特别引人深思,比如咱们班的“马克思”郑宏哲,他一说话,大家都得安静,还得慢慢思忖话里的意思;咱们开班会的时候,大家发言都特有神圣感,因为知道这个场合很严肃;等等,总之,在不同的语言场里就会有不同的语言产生,才让人觉得合适。
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诗歌,如果我们也给自己设定一个语言场,它应该是怎样的呢?生:我想它应该是充满诗意的,我们说出的话应该是艺术的,有美感的。
(板书:诗意)师:好,现在我们先做一个小尝试:我说一句话,“今天,我们学习诗歌”,请同学们在诗意的语言场里把这句话用其他语言再次表达出来。
试试看。
老师可以帮你们一把,我认为应该比较典雅的音乐才符合这个场,所以来点古典音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41)(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41)(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https://img.taocdn.com/s3/m/f24c41a852ea551810a687fd.png)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教学目的】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词曲的主题思想并背诵课文。
2.初步学习诗、词、曲的体裁特点。
3.学习并体味诗词曲的意境和意象之美。
【教学重点】1.领会诗意,体味诗情,并积累名句。
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教学难点】1.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步骤】(一)导入教师播放《明月几时有》歌曲,多媒体配以优美的画面。
自古月宫的飘渺、美丽就引无数诗人折腰,苏轼也在亦真亦幻中引身飞月。
前人述评:“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我们一起来开这一首千古妙词。
(二)朗读1.学生试读 2.老师示读 3.学生再朗读课文注音宫阙(què) 绮户(qǐ) 婵娟(chán)(三)解题。
1.投影出示——词的特点词是一种抒情诗体,是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乐府诗。
它的严格的格律和在形式上的种种特点,都是由音乐的要求而规定的。
词和诗在形式上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点:(1)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
如《菩萨蛮》、《水调歌头》、《沁园春》等,称为词调。
词调表明这首词写作时所依据的曲调乐谱,并不就是题目。
各个词调都是“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并且各不相同。
(2)一首词大都分为数片,以分两片的为最多。
一片即是音乐已经唱完了一遍。
每首词分成数片,就是由几段音乐合成完整的一曲。
(3)押韵的位置各个词调都有它一定的格式。
诗基本上是偶句押韵的,词的韵位则是依据曲度,即音乐上停顿决定的。
每个词调的音乐节奏不同,韵位也就不同。
(4)句式长短不一。
诗也有长短句,但以五、七言为基本句式,近体诗还不允许有长短句。
词则大量地使用长短句,这是为了更能切合乐调的曲度。
(5)字声配合严密。
词的字声组织变化很多,有些词调还须分辨四声和阴阳。
作词要审音用字,以文字的声调来配合乐谱的声调,以求协律和好听。
2.提问:词牌名和序言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主题?明确:“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当时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约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了。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53dee3610a6f524cdbf8503.png)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吟咏,运用联想和想象,把握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2、联系作者的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苏轼词风的豪放,感受苏轼豪迈旷达的胸襟以及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学情分析现在的学生娇生惯养,他们无论是对待亲情还是友情,大都缺乏换位思考的观念。
《水调歌头》中传达了浓浓亲情,可以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一次情感教育,使得他们在青春期更好地处理与父母及朋友的关系。
根据本学段对古诗词鉴赏的要求、该单元的单元说明文及文本的特点,意境、情感及人生哲理的把握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可是利用文中浓浓的亲情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这一时期的学生很脆弱,很容易放弃,因此加强挫折教育也十分有必要。
重点难点在反复吟咏的基础上,运用想象和联想,把握词中意境;品味作者情感及乐观旷达的胸襟。
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明月几时有》曾经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拿起一本中国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就会落下许多个“月亮”来。
你知道哪些与月有关的诗句呢?(ppt展示与月有关的诗句)今天我们走进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作者借月寄托了怎样的情思。
活动2【活动】文学常识(ppt展示作者介绍、写作背景、词的相关知识)活动3【活动】诵读体验学生初读文本,读准字音。
(全班齐读)跟读范读录音,读准句读。
(播放范读录音)速读注释,品读全词大意。
(学生自由诵读,自主学习)活动4【讲授】文本解读读诗词讲究情味,但必须是在理解诗词内容、意境之后。
通过诵读我们了解了全词大意,接下来我们思考几个问题:1、小序交代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明确:交代了作词的时间及缘由。
作用:(内容上)交代了作词的时间及缘由。
(结构上)总领全篇。
2、上阕作者遇到的艰难抉择是什么?他最终选择了什么?明确:“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体现了作者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理。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可以看出他最终在矛盾中做出抉择,表现出积极的人生态度,流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三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三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及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5f72da13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1d.png)
【导语】《⽔调歌头·明⽉⼏时有》是宋朝⽂学家苏轼创作的⼀阕词。
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当时作者在密州(今⼭东诸城)。
词以⽉起兴,以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对宇宙⼈⽣的哲理性追寻之中,表达了词⼈对亲⼈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景致。
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阅读。
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第⼗三课《⽔调歌头·明⽉⼏时有》教案 ⼀.教学⽬标: 1.知识⽬标: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标:了解词中情景交融的特点。
3.情感⽬标:理解作者借咏⽉表达的⼈⽣感慨,学习词⼈乐观旷达的⼈⽣态度。
⼆.教学重点: 1.词中情景交融的特点。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品表达的⼈⽣哲理。
三.教学难点: 训练学⽣的想象能⼒,学习词⼈乐观旷达的⼈⽣态度。
四.教学⽅法: 诵读法、品味法、创设情境法、竞赛法、合作探讨法。
五.教学过程: (⼀).导⼊新课:欣赏⽉夜图⽚,创设情境 古往今来,⽉光始终是⽂⼈画⼠青睐的对象。
⾛进古典诗⽂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亮的影⼦。
请同学们回忆你知道的古诗⽂,你想起了哪些有关⽉亮的诗句呢? ⽣举例后师带读这些诗句。
⼀轮明⽉牵动了⽆数古⼈的情肠,⽉在古诗⾥给⼈的感觉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要么是窈窕淑⼥,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着分离。
诗⼈们或借⽉抒写相思愁绪,或借⽉表达美好祝愿。
宋代的⽂学⼤家苏轼对⽉亮也是情有独钟。
回忆苏轼另⼀篇短⽂《记承天寺夜游》,带⼊对新课的学习。
在这篇课⽂中,我们了解了苏轼的豁达乐观的情怀。
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900年前丙⾠中秋的夜晚,再⼀次⾛近苏轼,赏明⽉清辉朗照⼤地,品经典美⽂感悟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
) (⼆).初步感知 1.指导⽣明⽩“⽔调歌头”是这⾸词的“词牌名”。
⼀⾸词可以没有题⽬,但必须要有词牌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4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4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https://img.taocdn.com/s3/m/60b2de68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ec.png)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4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教学目的】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词曲的主题思想并背诵课文。
2、初步学习诗、词、曲的体裁特点。
3、学习并体味诗词曲的意境和意象之美。
【教学步骤】水调歌头(一)导入自古月宫的飘渺、美丽就引无数诗人折腰,苏轼也在亦真亦幻中引身飞月。
前人述评:“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我们一起来开这一首千古妙词。
欣赏板块一——苏轼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子。
嘉佑进士。
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时追谥文忠。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
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有《东坡乐府》。
(二)朗读1、学生试读2、老师示读3、学生再朗读4、课文注音宫阙(què) 绮户(qǐ) 婵娟(chán)(三)解题。
1、欣赏欣赏板块二——词的特点词是一种抒情诗体,是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乐府诗。
它的严格的格律和在形式上的种种特点,都是由音乐的要求而规定的。
词和诗在形式上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点:(1)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
如《菩萨蛮》、《水调歌头》、《沁园春》等,称为词调。
词调表明这首词写作时所依据的曲调乐谱,并不就是题目。
各个词调都是“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并且各不相同。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3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优质课教学设计_3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3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优质课教学设计_3](https://img.taocdn.com/s3/m/075cedd7856a561252d36fbc.png)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关键问题,把握诗歌主题
在学习、欣赏、理解的过程中,让学生把握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旷达的胸襟,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
章
传
新
意
优秀的作品优秀的人值得我们一生用心去读。苏轼的这首词,从千年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去……在词中,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词人乐观的人生态度,积极的面对人生。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不如意,那我们怎么去迎接生活的挑战呢?我们应该是:失意时,莫悲伤;苦闷时,莫彷徨;失败时,莫气馁。
8.面对明月,作者发出了怎样的祝愿?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
9.全词句句扣住“月”来写,情感多次起伏变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梳理作者情感的变化轨迹。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10.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怎样的思考?
明确: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旷达的胸襟。
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唐宋八大家: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曾巩、王安石、韩愈、柳宗元
二、熟悉背景
苏轼与苏辙自幼情谊深厚,苏轼比苏辙大三岁,兄弟俩从小并肩携手,长大后更是患难与共。写此词之时,他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政治上受到压制,宦途失意,虽然他一心报国,最终还是被贬官密州,心情抑郁。这时其弟苏辙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二人已有七年多没见面了。这年中秋赏月,面对皓月当空,作者欢饮达旦,触景生情、思绪万千,于是就在醉意朦胧之中写下了这首词。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1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1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783aec41dd3383c4ba4cd24d.png)
第三单元 13.3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感悟诗中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感情,背诵默写这首诗。
2.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难点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2.结合生命细节,感受作者情怀,感悟人生规律,懂得得失与取舍。
学法指导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幻灯片展示苏轼的其他诗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二、作品简介(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了解)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宋代文学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同列“唐宋八大家”,合称“三苏”。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许多词作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晚唐五代词的婉约,开豪放派之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有《苏轼诗集》《苏轼文集》。
三、写作背景《水调歌头》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时所作。
当时,苏轼因为与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已有五年,与在齐州做官的弟弟苏辙又长达七年未能见面。
政治上不能施展抱负,生活上兄弟天各一方。
中秋之夜,他喝酒赏月,直到天亮。
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不禁怀念起不在身边的弟弟苏辙。
这首词就是他因为赏月思念亲人而作。
四、知识链接——《水调歌头》《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等,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
唐人演为大曲,有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歌头”当为中序的第一章。
名篇有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代陈亮的《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毛泽东的《水调歌头·游泳》《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等。
五、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古代诗词,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瑰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其中许多流传千古的名句,千百年来为世人传诵。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词三首》,去感受古典诗词独特的魅力,品析古代诗人留给我们的精神美餐。
1.了解三首诗词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
2.品味字句,研读赏析,领会诗词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3.培养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丰富文化积累,提升文化素养。
一、新课导入
“花好月圆人团聚”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的美好时刻。
月亮的圆缺,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
明月与诗词天生结缘,明月激发诗兴,诗词随明月而发。
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咏月绝唱《水调歌头》。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琼.(qióng) 绮.(qǐ) 婵娟
..(chán) (juān) 阙.(què)
2.作者链接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3.背景链接
《水调歌头》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备受折磨,被贬黄州。
写此词时,作者39岁,除政治不得意外,苏轼兄弟情谊深厚,他与苏辙在颍州分别后已有七年不见了,但无缘相会。
时值中秋,苏轼赋词怀之。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学习《水调歌头》
(一)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读通词意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何时才有?手持酒杯来询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月宫里美玉做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冷落、风寒。
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明月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以来难以周全。
但愿离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月色的明媚皎然。
(二)文本探究
1.词的上下两阕各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交流点拨】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有何深意?
【交流点拨】我想驾着风回到天上去,又怕那美玉建成的宫殿,高高在上,让人经受不住那份清寒。
这句话反映了词人对天上生活的向往,政治上的失意让他产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但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也是针对政治遭遇而言,想回到朝廷中去,但是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
3.词中蕴含生活哲理的诗句是什么?说说你对它的理解。
【交流点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世间总有悲伤、欢乐、离别、相逢的变迁,月亮也有阴、晴、圆、缺的变化,这些事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
这句话写出了人月无常,自古皆然的道理,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词人受到月的启发,惆怅的心情得到慰藉,表现了词人旷达的胸怀。
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交流点拨】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三)名句赏析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交流点拨】只希望人人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赏这美好的月光。
词人希望自己和弟弟以及分离的人们从共赏明月中互相慰藉,互相祝福,希望大家岁岁平安,推己及人,表现了词人博大的思想境界和乐观的情怀。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话说《水调歌头》。
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说
得虽然有些过头,其他的词也在继续流传,并没有作废,只是有些相形见绌罢了。
仿佛是群星灿烂的天空出现一轮明月,其他的星宿马上显得黯淡无光了。
也可看出这篇词在当时的影响之大。
一天,神宗问现在外面最流行的曲子词是什么,太监便把这首词抄给了神宗。
神宗看到“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等几句时,深有感慨地说:“苏轼终究是爱戴君王的。
”于是下诏把苏轼调到离京师比较近的汝州。
苏轼因这首词的创作而得以迁往内地,也算是因词得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