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主题阅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阅读教学总结

袁凤平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目的不单纯是要小学生学习掌握教材上的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阅读去获取相关信息、学习有关文化知识、发展阅读技能和策略,为小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阅读奠定基础。可见,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是阅读。这么多年来,我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也取得了不少的经验。但是,重人文轻基础,重理解轻运用,重分析讲解轻语言训练的现象时有发生,高耗低效的问题仍然不容忽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是整个语文教学中负荷最重的一个板块,究竟怎样做才能有效呢?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发现,茫茫书海中,学生不是缺少阅读,而是缺少有主题的阅读。于是,我通过主题阅读教学的尝试,对一年来大阅读教学总结如下。

一、主题阅读教学模式的尝试

1.以教材为主组织主题阅读教学。

因为语文课本的买过单元都是一个很好的阅读主题。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设计了八个主题,依次是:美丽的秋天,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热爱祖国,怎样看问题、想问题,友好相处、团结合作,关爱他人,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热爱科学。然后又围绕主题以整合的方式组织了八组教材内容。所以,我觉得主题阅读的文本应依托于我们现行的语文课本教材,

2 .围绕语文教材整合阅读文本。

以一个单元的教材为主体组织教学,进行整体设计,围绕这一主体整合其他教材或文本,如,二年级学生比较小,根据学生的特点,我将我校的《经典诵读》,本册的《生活与品德》、《安全教育》,还有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籍作为我班主题阅读的配套教材。一个主题统领几套教材,形成了由课内4--5篇,课外10篇,共14--15篇文章组成的同一主题的大单元。这样是为了拓宽学生的学习范围,感受阅读的乐趣,享受阅读的过程,增加积累,使学生在不断地积累中提高语文素养。

二、尝试抓主题阅读的核心

在阅读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主题阅读的核心,抓住对心灵有影响的核心内容组织教学,使学生在阅读、品悟的过程中受到灵魂的震撼。如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的教学,我抓住关键句子“了不起的父与子”,先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思考,以“为什么说这对父子是了不起的父与子”为主线提领全文,使学生从两个层面来体会父亲的执著,守信和儿子的无私,对父亲的信赖,体会崇高的父子亲情。

第一个层面:

首先,抓住了“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个情感线索来展开教学的。地震后,一群孩子的父母见到自己孩子所在的漂亮三层教学楼化为废墟之后的言行举止与阿曼达的父亲做比较入手,让孩子们感受到同样是对孩子的爱,但阿曼达的父亲更多了一分执着。

而后,在探讨阿曼达父亲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的过程中让学生们进一步感受出父亲的执着、不顾一切。而这一连串的言行举止都缘于他心中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这部分的教学中主要抓住了两个语段:

1、父亲不顾旁人的劝说,依旧执着地挖着。

2、父亲不顾自己的身心俱疲,依旧执着地挖着。

第二个层面:

这句话对阿曼达的影响,我们可以发现正是这个信念让阿曼达在身处险境的情况下,依然保持镇定,关爱同学,确实了不起。

最后也便升华、理解了父子之间的挚爱与信任。

这样,通过对关键词语的品读,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了更深的感悟。于是,趁热打铁,出示课外短文《拐弯处的回头》,引导学生阅读。

课内的时间是有限的,主题阅读旨在通过课内的引导,为学生打开一扇阅读的窗,能接触更为广阔的阅读世界。在本单元的教学中,除课内安排的2篇精读课文和2篇略读课文外,引导学生阅读有关“父母的爱”的古诗《游子吟》《慈母爱》、《别老母》、《十五》等;社会品德中的《我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激生命》;课外书籍中有“父母的爱”的短文7—10篇。给读书能力较强的学生推荐作家徐彩虹编写的《珍惜每一次的感动》和马晓云编著的《感恩父母》,

及美国著名作家珍·韦伯斯特编著的《长腿叔叔》。让学生的阅读由课内有限的两三篇向课外的无数篇进行延伸。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写作风格、不同的创作角度、不同的人生态度,这些都给孩子们以新奇,通过对众多文本的阅读,多角度、全方位地理解、思考、感悟文本内容,他们在阅读中学会了思考、欣赏,主动参与到文本之中,把阅读和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与思考相随,在与作者的心灵对话中获得思想的启迪和精神的快慰。

三、主题阅读教学途径的尝试

有丰富主题的阅读可以充分弥补儿童生活经验的缺乏。儿童缺少的生活和写作资源完全可以通过阅读来弥补。对于少不经事的儿童,书籍就是一部丰富的生活史,有主题的阅读让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语文。一个丧失阅读兴趣的孩子也必然很难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必须选择有效而灵活的教学途径。

1.主题单元教学必须吃透教材,整合教材,找出单元课文的相通点,找出学习方法的共性,制定出适合学生高效学习的学案。在精读课文中教师引导学生摸索出学习方法,然后在略读课文中运用这种学习方法,学生自主高效地学习、交流。

2.主题阅读以读为主,从读中领悟文章中的精髓。从不同形式,不同声调,不同理解去领悟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如陆恕老师所说的“一读解千愁”。

3、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在课堂上,学生对语言的学习、训练要扎实有效;采用合适的、不同形式的读,使语文课堂书生琅琅;课中课后注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

4、阅读教学以读为本。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实践经验也告诉我们,朗读是学生领略课文蕴涵情感的最佳途径,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

四、尝试主题阅读的方法

1、“投其所好”,诱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此,要想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有所得,就需采取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兴趣中获取知识。

想——拓展想象空间,爆破性开展联想,开拓思维空间。这个方法最具个性和个体差异。

演——只要书里有假设,只要能说话,就可以演。如表演《西游记》中的片段、《三国演义》中的片段。

画——读完书以后自然产生一定的刺激,诱使小读者也拿起画笔来表现。另一方面也能借助绘画形式解决绘本中的一些问题。

做——可以让学生办一些板报或手抄报,将自己的阅读收获在手抄报中展示出来。

2、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会对学生将来的语文阅读能力、阅读效率起到至关重要的的作用。因为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的形成,会成为学生个人的一生的宝贵财富,让学生受用终生。为此,在小学阶段就要想方设法、下大气力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让他们边读、边想、边记,从而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学生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后,就能自己去找书读,就能有所收获。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阅读教学和其他教学一样,都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指在阅读中体现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阅读,不是以往教学中学生被动地学习,现在要教会学生怎样阅读,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材料,只能供学生阅读参考,也不能受教师所提供的材料的局限,而是让学生主动地找材料,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会体现出来。

4、根据个体差异进行“分层次”教学。

我们知道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家庭不同、经历不同,所以小学生上学时,会在事情的认知、情感、思维等方面也都存在差异。为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按照新课标因材施教,以学生为本,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适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同时教师的课堂互动交流要对学生分出层次,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不同的作业安排和不同的教学策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