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高考】2013届高考历史总复习 精典例题+详细解析 第16讲 战争风云,历史启迪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选3.2局部战争及和平与发展(岳麓版)
特别提醒 越南战争严重削弱了美国的国力, 导致它 在“冷战”格局中逐渐丧失对苏联的优势, 被迫实行战略 收缩, 从而促成了 20 世纪 70 年代美苏之间的缓和与对话。
3.中东战争 (1)背景 ①历史原因:中东地区宗教信仰和民族关系错综复 杂。 ②大国插手:中东地区石油资源丰富,大国纷纷插手 这一地区。 (2)概况:总共发生了五次中东战争,结果都是以色列 取得了胜利。
2.越南战争 (1)背景 ①法国侵略越南;南北分裂。 ②为遏制共产主义,美国扶植南越政权,阻挠越南的 统一。 (2) 过程: 1961 年的特种战争→1964 年的“局部战 争”→转折→ 1973 年停战协定。
(3)影响 ①是美国战后代价最大、以失败而告终的战争,迫使 美国改变对外战略。 ②越南结束了分裂局面,实现了统一。
考点多维探究
洞察考向 探寻规律
1.“热战”出现的原因和结果 原因 (1)根本原因:在美苏“冷战”重点的欧洲,两国没有直 接发生战争,但在亚洲,美国控制能力较低,苏联的势力也 不能直接控制,于是为了确保该地区的利益,在“冷战”中 出现了“热战”。局部“热战”是“冷战”格局在某一具体 地区的集中体现,地区间的矛盾被双方所利用,导致局部战 争发生。美国“扶蒋反共”失败后,对东亚、东南亚特别戒 备。
④解决一些带有全球性的问题需要有一个和平的国 际环境。 ⑤冷战结束,国际形势趋于缓和。
(2)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主题的原因 ①二战后,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世界经济发展的 规模和速度在人类历史上是罕见的。优先发展经济,提高 社会文明程度成为世界潮流。 ②解决一些带有全球性的问题,如保护生态环境等最 终要取决于社会发展。 ③发展是人类的追求,人民要和平,国家要发展,社 会要进步,是人心所向,成为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
2013高考历史 (真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G1两极世界的形成24.G1[2013·福建卷] 冷战期间,美国政府的一份秘密报告认为,(美国)实力上的优势,正处于最严重的危险之中……冷战事实上是一场维系着世界的生死存亡的真正战争。
该报告认为( )A.全面“热战”不可避免B.要用“热战”代替冷战C.冷战实际上是一场“热战”D.冷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24.D [解析] 本题考查对冷战的认识,考查考生准确解读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试题难度适中。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
“冷战事实上是一场维系着世界的生死存亡的真正战争”,体现了冷战没有诉诸战争,但也和一场真正的战争无异。
热战和冷战相反,专指赤裸裸的战争行动、武装干涉,比冷战更加残酷、血腥。
故排除A、B、C三项。
23.G1[2013·广东卷] 杜鲁门在敦促国会尽早通过马歇尔计划的特别咨文中说:“要使经济复兴获得成功,必须采取某种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
”此后采取的“保卫性措施”是建立( )A.联合国B.欧洲共同体C.华沙条约组织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23.D [解析] 本题以杜鲁门的一则咨文切入考查对“冷战”的理解。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核心信息的分析,“保卫性措施”侧重于军事,所以答案是以美国为核心的北约,答案为D项。
A项是国际政治组织,最初是美苏较量的舞台;B项是欧洲人发展经济、维护欧洲利益的经济举措;C项是社会主义国家对抗北约的军事组织。
20.G1[2013·江苏卷] 历史地图是展现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结合的重要史料。
观察下侧地图,理解准确的是( )A.冷战风云笼罩,造成分裂与对抗B.柏林被分区占领,局部热战出现C.美苏操纵欧洲,北约与华约对峙D.德国实现统一,西欧走向联合20.A [解析] 本题以图片形式考查了美苏冷战,旨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
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分裂,故本题应选A 项。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人民版)选修三专题五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专题五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考纲] 1.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
2.中东战争。
3.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
4.海湾战争。
[课标] 1. 了解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认识局部战争与冷战格局的关系。
2.了解中东战争发展过程,认识中东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中东问题的艰难性。
3.了解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分析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教训。
4.了解海湾战争,认识高科技战争的特点和影响。
一、朝鲜战争1.背景:二战后初期,朝鲜半岛分裂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两个国家。
南北政府之间不断发生矛盾和冲突。
2.经过(1)爆发:1950年6月。
(2)扩展:美国操纵“联合国军”直接干涉朝鲜战争。
(3)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作战。
(4)结束:1953年7月,签署《朝鲜停战协定》。
二、越南战争1.背景(1)二战后,越南独立以后开展抗法战争。
(2)美国扶植傀儡政权,越南分裂局面正式形成。
2.经过(1)爆发:1961~1964年特种战争。
(2)发展:1965年,美国将侵越战争升级为“局部战争”。
3.结果:越南取得胜利,美国从越南撤军。
三、中东战争1.原因:194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
2.含义:1948~1982年,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爆发5次战争,统称为中东战争。
3.核心问题:巴勒斯坦问题。
4.艰难和平之路(1)1991年10月,阿以在“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基础上进行和谈。
(2)1993年,巴以双方签署了《巴勒斯坦有限自治原则宣言》。
(3)1994年约旦和以色列签署了和平协议,双方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4)2000年9月,以色列领导人沙龙强行进入阿克萨清真寺,引发了巴以流血冲突,巴以和平进程陷入僵局。
关键点拨中东问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它不仅包括了民族间的纠纷,也包含着领土问题,同时还存在着石油问题以及少数大国的利益,这些都决定了中东问题的复杂性,特别是大国的插手就更注定了中东问题解决的艰难性。
四、印巴战争1.根源:1947年6月,英国的蒙巴顿方案将印度按宗教信仰分为两个国家:印度和巴基斯坦。
高考历史重大战争知识点清单影响总结与论述题型总结
高考历史重大战争知识点清单影响总结与论述题型总结(注:根据题目要求,文章采用清单形式呈现高考历史重大战争的知识点,然后进行影响总结与论述题型的总结。
)高考历史重大战争知识点清单一、打孟家岗之战(1939年)1. 时间:1939年11月25日至28日2. 地点:湘鄂西十字山脉孟家岗一带3. 目的:中共中央希望缓解红军与国民党军队之间的敌对关系,联合抗日4. 参战各方:中共红军、国民党军队、日本侵略军5. 结果:中共红军战胜国民党军队,打破孟家岗围剿6. 影响:增强了中共党军的士气,促进了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的合作二、淞沪会战(1937年)1. 时间:1937年8月13日至11月26日2. 地点:上海、苏州、南京等地3. 参战各方:中国国民党军队、中国共产党武装、中国抗日义勇军,日本侵略军4. 目的:中国军队希望能够在淞沪地区抵抗日本军队的侵略,保卫重要城市5. 结果:中国军队失利,最终被迫撤退6. 影响:中国军队的失利,使得日军更加迅速地控制住淞沪地区,加深了中国人民对日本侵略的仇恨与抵抗意志三、平型关之战(1927年)1. 时间:1927年11月25日至12月4日2. 地点:山西省太谷平型关3. 参战各方:国民党军队、中国共产党武装4. 目的:国民党军队希望摧毁中国共产党的势力,解放太原,增强在山西的控制力5. 结果:中国共产党武装成功地守住了平型关,国民党军队在战斗中遭受重大损失6. 影响: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的实力,加深了国共两党的矛盾,从而形成了国共分裂的局面四、义勇军进行曲1. 时间:1938年2. 内容:该歌曲以激昂的旋律和振奋人心的歌词,歌颂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勇斗争精神3. 影响:这首歌激励了广大人民的抗战热情,成为中国民族抗战的代表歌曲之一影响总结与论述题型总结在高考历史考试中,经常会出现影响总结与论述题型。
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根据所学知识点进行综合分析,对历史事件的影响进行总结与论述。
2013年高考历史 真题试题汇编 第四单元 第16课 抗日战争 新人教版必修1
第16课抗日战争1.(2013·安徽文综·16)图4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幅漫画。
符合其主题的是( )①日本企图从海上封锁中国②抗日战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③中国抗战牵制了日军主要兵力④侵略扩张使日本陷入战争泥潭A.①② B.①④注: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C.②③ D.③④图4【考点】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答案】D2.(2013·北京文综·19)中国共产党曾提出“赞助建立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
当“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建立之时,苏维埃区域即可成为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的一个组成部分,苏区人民的代表,将参加全中国的国会,并在苏区实行与全中国一样的民主制度。
”中国共产党提出这一主张有利于( )A.推动国民革命不断深入 B.创立苏维埃革命根据地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夺取解放战争最后胜利【考点】中国军民抗日战争【答案】C3.(2013·福建文综·20)“中国为酷爱和平之民族,过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战,原期侵略者之日本于遭受实际之惩创后,终能反省……不料残暴成性之日本,执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兹特正式对日宣战”。
这一告示发表的历史背景( ) A.九一八事变爆发 B.全面抗战开始C.太平洋战争爆发 D.国共合作宣言公布【考点】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答案】C4.(2013·四川文综·6)图1是一幅题为《日本的泥脚》(1938年)的漫画。
导致画中情形的重要因素有( )①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②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③国民党正面战场的顽强抗战④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有力牵制图1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考点】中国军民抗日战争。
【答案】C5.(2013·浙江文综·19)右图是1945年7月7日颁发的纪念章。
作为史料,可以用来佐证( )①全面抗战爆发的时间②新四军的发展壮大③抗日根据地的斗争④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答案】B6.(2013·重庆文综·8)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再度合作。
2013走向高考,贾凤山,高中总复习,历史,选-3-43
选修部分
选修3 第43讲
高考历史总复习
俄国
俄国的目的是摧毁德奥在土耳其和巴尔干的势 力,确立自己在这一地区的统治 日本参战是为了夺取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属地和 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进一步侵略中国
人 教 实 验 版
日本
选修部分
选修3 第43讲
高考历史总复习
意大利 美国
意大利要瓜分北非沿岸和阿尔巴尼亚等国家和 地区,在地中海地区建立霸权 美国参战是为了捞取战利品
人 教 实 验 版
选修部分
选修3 第43讲
高考历史总复习
(三)国际联盟的建立 1.宗旨:“促进国际合作”,保证“____⑫____”, 承担“不从事战争之义务”。 2.特点:具有不全面性,美国拒绝加入;苏联被排斥 在外;国联受英法控制。
人 教 实 验 版
选修部分
选修3 第43讲
高考历史总复习
二、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会议 1.时间:1921 年。 2.内容 (1) 《____⑬____》 美国消除了在亚太地区争霸的障碍。 , (2)《____⑭____》 ,美英海军力量处于同等地位,限制 日本海军扩张。 (3)《____⑮____》 ,“门户开放”成为现实,中国回到 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
选修部分
选修3 第43讲
高考历史总复习
3.科技:20 世纪初,____③____的飞速发展和科技 进步成果被应用于军事,为世界大战的爆发提供了技术基 础。 4.思想: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泛滥,使战争日益 迫近。 5.导火线:1914 年 6 月的____④____事件。
人 教 实 验 版
选修部分
选修部分
选修3 第43讲
高考历史总复习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2013春季出版《走向高考》一轮总复习岳麓版历史课件选修4-3-1第一次世界大战
【解析】本题考查一战后德国赔款问题,考查学生获取 信息及归纳、分析能力。第(1)问两者的不同据材料和所学知 识可从赔款数额、目的上归结。第(2)问原因应从战争责任认 定、战争教训、欧洲各国关系、赔款问题的影响等角度分析。
【答案】(1)不同:有限度的赔款,以便德国恢复;苛刻 的巨额赔款,彻底削弱战败国。
对象 类别
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
雅尔塔体系
形成
一战结束后三四 二战接近尾声至战后
年内
初期
性质 帝国主义性质
具有反法西斯性质和 大国霸权性质
对象 类别
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
雅尔塔体系
主要国家 英法在欧洲、美日在亚太 美苏在全球范围内
争夺地区 地区
瓦解
两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美苏争霸后期,苏联解 和二战的爆发与扩大 体
在 1914 年夏季,大部分人把战争当作短期现象考虑, 没有想到它将可能从根本上变革各国的社会和国际的秩序。
与当初的期待相违,战争经过数个月不但没有终结,反而 又持续了一年、两年,由此开始了超越以往的对战争的意义和 目标的认真的探讨。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二 在世界近代史上西方国家认为进行战争是国家 的正当权利。在此基础上,国际法的奠基人格劳秀斯主张国 与国之间的战争应该受到法律的约束,提出交战规则以及关 于战俘待遇、武器使用、除了军事必要外财产不应受到损害 等原则。这些原则后来被西方国家普遍接受。
归纳“影响”要注意辩证地分析,虽然世界大战也有积 极的影响。但是,学习中要注意突出战争的消极影响。
3.“三种格局”:是指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 体系、多极化趋势。学习过程中要站在“反对战争、维护和 平”的高度归纳三种格局有哪些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注意辩 证地分析。
(新课标)2013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讲 一战到二战课件 人民版选修
(3)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大战使 得资本主义世界被打开了一个缺口,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俄国成
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的一个新时代。此
后,亚非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开始瓦解。 (4)大战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战后世界各国人民中普
化。
(2)三国同盟:德、意、奥。 (3)三国协约:英、法、俄。
3.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刺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 火线。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
1.1914年:战争爆发,战争的重心在西线,但德军速战 速决的计划没有得逞,被迫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境地。 2.1915年:战争的重心转移到东线,但德军迫使俄国投 降的目的没有达到。
《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了战争。
2.摧毁四大帝国 (1)1918年9月,保加利亚政府宣布投降;10月,奥斯曼帝
国宣布投降。奥匈帝国土崩瓦解,月革命,并迅 速度卷全德。德皇威廉二世宣布退位。此后建立的德国资产阶
级政府签署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
(二)《非战公约》 1.内容
(1)声明各缔约国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并在它们
的相互关系上,废弃用战争作用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2)规定缔约国之间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
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
(3)关于批准的手续问题。 2.影响:1928年《非战公约》的签订,为和平解决国家 之间的争端奠定了国际法中的互不侵犯原则,提供了重要的法 律基础,但它对侵略者并没有强大的约束力。
(3)对参战各国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真正意义上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五年真题分类 第16课 抗日战争 必修一
第16课抗日战争一、选择题2016年题组1.(2016·新课标全国卷Ⅲ文综·30)图4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
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考点】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1936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图案上也没有体现火柴工业举步维艰的信息,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以来的提倡国货运动就已经采用了这种营销方式,因此不是新的营销方式,故B项错误;甲午战争后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时间“1932年”可知,此时九一八事变已经发生,再结合图案“抗敌”“挽回利权”等文字可知是反对日本侵占我国东北三省,因而推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故D项正确。
【答案】D2.(2016·江苏单科·11)1938年1月,国民政府为管理全国经济事务,将实业部改组为经济部,其职权范围包括了战时主要生产领域和商业领域,下属机构众多。
经济部的设立( )A.适应了战争持久化的需要 B.标志着工作重心转向经济领域C.提高了后方百姓生活水平 D.导致抗战时期行政效率的低下【考点】抗日战争——国民政府战时经济部的设立【解析】由题中的时间“1938年”和“经济部”的职权范围“战时主要生产领域和商业领域”可知经济部的设立有利于为抗战提供持久的物质保障,故A项正确;经济部的设立是为抗战提供物质保障,国民政府工作重心仍然是抗战,并没有转移,故B项错误;经济部的设立是为了对经济进行统制,适应战争的需要,不是为了提高后方百姓生活水平,战争期间,后方百姓还要对战争进行物质支援,生活水平无法得到提高,故C项错误;经济部的设立,适应了抗战的需要,与抗战时期行政效率的低下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A3.(2016·上海单科·35)右侧漫画表达的主旨应是( )A.日本军国主义野心勃勃,妄图控制中国B.英美等国态度暧昧,按兵不动C.中国奋起反抗,站在反法西斯斗争的前沿D.中日战争一触即发【考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解析】日本军国主义野心勃勃,妄图控制中国只反映出日本的野心,没有体现中国人民的反抗,故A项是可选非最佳选项;英美等国态度暧昧,按兵不动只反映出英美等国态度,没有体现中国人民的反抗,故B项是可选非最佳选项;漫画中,面对日本的侵略,英美等国态度暧昧,按兵不动,只有中国奋起反抗,站在反法西斯斗争的前沿,故C项是最佳选项;1937年10月中日全面战争已经爆发,“一触即发”不符合事实,故D项错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优化训练及答案
历史·必修1(人教版)第16课抗日战争基础达标1.(2018·福建会考)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多次会战。
其中打破日本三个月灭亡计划的是(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答案:A2.194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第一次正式播音。
当天可能播出的新闻是( )A.百团大战的最新战况B.卢沟桥事变爆发C.淞沪会战的最新战况D.日本制造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答案:A3.1942年初,中国军队开辟国外战场,进入缅甸作战。
中国军队开辟国外战场的直接目的是( )A.营救被困英军B.对日军形成包围C.确保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D.配合英美军队反攻日军解析:注意题干中“直接目的”这一限定,依据教材基础知识可知C项正确。
答案:C4.历时四个半月的武汉会战以中国军队主动撤出武汉而宣告结束。
武汉失守后,抗日战争的基本形势是( )A.日本侵占了东北,威胁平津B.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C.日本帝国主义完全占领中国D.正面战场抗日进入高潮解析:本题考查识记与理解能力。
结合所学可知武汉会战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故选B项。
答案:B5.“日本鬼子野心狼,侵略中国逞凶狂。
全国军民齐奋起,打得日寇投了降。
”此童谣反映了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 )A.得到了海外华侨的大力援助B.进行了正面战场的抵抗C.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D.实行了全民族抗战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能力。
“全国军民奋起”说明全民族抗日,故选D项。
答案:D6.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近百年来未有的大事”,主要理由是( )A.改变了反帝斗争屡败的局面,取得完全胜利B.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C.是中国人民第一次反抗日本侵略的斗争D.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析:抗日战争彻底战胜了强大的日本帝国主义,所以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近百年来未有的大事”。
2013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件3-2-2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3.越南战争中美国还进行了“特种战争”。 4.越南战争后越南很快实现了国家的统一。而朝鲜半岛至今 尚未实现统一。
三、曲折的中东和平之路 1.原因:(1)阿以双方逐渐认识到战争不可能解决双方的矛 盾,只有和平谈判才能解决阿以冲突问题。 (2)一些中东的国家领导人试图通过谈判来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 端。 (3)联合国的努力工作以及国际社会的多方斡旋。 2.进程:(1)20世纪70年代末埃以双方率先走上了和解之路。
归属成为焦点;美 动第三次印巴战 竞赛加剧, 争
苏向双方不断出售 争,孟加拉国成 严重威胁了
武器加剧危险。 立。
世界和平。
领土争端是主 要原因;两伊 民族矛盾和宗 两伊战 教矛盾很深; 争 地区霸权主义 加剧了矛盾冲 突。
1980~1988 年分为伊拉 克进攻伊朗 防御、伊朗 进攻伊拉克 防御和双方 在边境地区 互有攻守三 个阶段。
1948~1982年间 造成中东地区
阿拉伯与以色列 长期动荡,给
战略位置重要,石油资源 中 丰富;民族矛盾尖锐,宗 东 教矛盾突出;领土争端和 战 大国的插手;巴勒斯坦地 争 区的归属问题成为阿拉伯
与以色列冲突焦点。
爆发了五次中东 战争;1978年埃 以和解;1993年 巴以签署了和平 协议;2003年提 出“路线图”计 划但陷入困境,
(2)80年代初巴以双方进行谈判,基本上接受了“以土地换和 平”的原则,中东和平进程正式启动。
(3)1993年巴解组织和以色列在华盛顿签署宣言,以的生存权得 到承认,随后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正式成立。
(4)1998年,巴以双方达成临时和平协议,它规定以色列在3个 月内从约旦河西岸部分领土撤军,而巴勒斯坦应制订具体计划保障 以色列的安全。
2013春季出版《走向高考》一轮总复习岳麓版历史课件选修4-3-5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伊拉克战争大事记
时间
事件
欧盟轮值主席西米蒂斯反对未经联合国 2003 年 1 月 22 日
授权对伊拉克发动战争
2003 年 3 月 20 日 美、英等国对伊拉克发动全面战争
2003 年 5 月 1 日 主要战事结束
2003 年 12 月 13 日 伊拉克总统萨达姆被抓获
——摘自约瑟夫·奈《伊拉克战争之后的美国实力与战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伊拉克战争 与海湾战争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 20 世纪最后十 年发生的标志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的三个历史事件。
【答案】(1)海湾战争因伊拉克侵占科威特而起,伊拉 克战争是美、英等国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借 口而发动的;美国等进行海湾战争得到了联合国授权,伊 拉克战争未得到联合国授权。
海湾战争
1.原因: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并拒绝执行联合国决议, 和平解决海湾危机的道路被堵死。
2.过程 (1)时间:1991 年 1 月以美国为主的多国部队发动代号 为“沙暴行动”的军事行动,4 月伊拉克宣布履行联合国 的各项决议,战争结束。 (2)阶段:分为空中打击和地面作战两个阶段。 (3)特点:一场高科技战争;冷战结束后第一场大规模 局部战争。
越南战争
1.背景 (1)法国侵略越南;南北分裂。 (2)为遏制共产主义,美国扶植南越政权,阻挠越南统一。 2.过程:1961 年特种战争→1964 年局部战争→转折 →1973 年停战协定。
3.影响 (1)是美国战后代价最大、持续时间最长、以失败而告终 的战争。迫使美国改变对外战略。 (2)越南结束了分裂局面,实现了统一。
2.两伊战争(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之间规模最大、损失 最惨重的战争)
2013高考历史复习配套课件:选修3.5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精)
——2010.5.1《环球》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概括两伊战争爆发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分析两伊战争给中东地区和世界带来的影响。
(3)为什么作者认为“没有赢家”?你认为解决两国矛盾
的正确途径是什么?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及迁移、归纳知 识的能力。第(1)题要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注意材料中的 关键词语如:“石油资源”“ 伊拉克的支持”“ 伊朗的支
者立场不同——因此视角不同,导致分析不同;受意识形态
制约——因此先入为主,导致不尊重事实。
(3)会尽量客观而认真地研读上述各方材料,而不是只看 其中的一、二则材料就下结论;会将上述材料放入原著之中, 力求理解作者的真正含意;会将上述材料及著作放入特定的
历史背景中,考察作者写作时的具体条件、环境与思想情感。
答案:(1)主要事件:朝鲜战争。 原因:70年代经济危机,国力下降;实行全球战略收缩。 (2)A阶段:美国遏制和孤立中国,中美对抗。 B阶段:中 美逐渐结束对抗,走向缓和。
1.(2011·丹东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国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为犹太人民建立一个
民族家园,并尽最大的努力来达到此目的。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历史上两伊宿怨很深。两国共同边界1 280公里,
南段以阿拉伯河为界,两岸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在阿拉
伯河伊朗一侧的胡齐斯坦省居住着200多万阿拉伯人,他们
争取民族平等和自治的斗争受到伊拉克的支持。而在伊拉克 一侧与伊朗交界的各省聚居着什叶派穆斯林,他们又受到伊
朗的支持。
原因,是因为作者的立场不同,自然观点各异。第(3)题是要
初步培养历史的意识,研究历史学的基本方法,知道孤证不立, 史论结合等。
答案:(1)朝鲜战争。在战争初期,北方军队越过三八线 南下。 (2)材料一认为可能是苏联人策划了这次进攻;材料二认
2013届高考历史第一轮高效复习题3(人民版,选修)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高效练习题(选修部分人民版)选修1 第3课高效练习1.十字路口的俄、中、日三国在19世纪(中期),俄罗斯、中国和日本社会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和欧美军事力量的碰撞显示出农业社会在军事上要远远弱于工业化国家。
所有这些国家都启动了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以解决因国内不满和外国入侵给他们带来的统治危机。
但改革计划在不同国家效果也截然不同……保守的统治者有能力限制改革的范围:虽然他们大体上支持工业化和军事改革,却扼杀了可能威胁他们社会地位的政治和社会改革……——《新全球史》(1)分别说明三国当时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
(2)三国分别启动了什么“改革计划”?(3)哪些国家“保守的统治者有能力限制改革”,他们是如何限制改革范围的?2. 19世纪中期的埃及、日本和中国,虽然所在地域不同,国情不同,但这些国家的有识志之士先后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改革。
对此有学者指出:……对被侵略地区而言,问题表现得越来越清楚: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要想继续生存,就必须进行变革。
……新的生产力的冲击无可抵挡,它迟早要使人们认识到:只有接受变革,才有生存。
这样,在被征服地区,在那些有过高度文明的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就开始了。
从19世纪中叶开始,现代化越出欧洲,向亚非大陆推进。
在这些国家,由于“传统”和“变革”之间力量对比配置不同,各自的社会、文化态度不同,因此现代化的道路不同,发展的速度的也不同。
在多数情况下,现代化都从模仿西方的技术开始。
——钱乘旦《再论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根据材料并结合三国改革的史实回答:(1)三国改革的共同原因有哪些?(2)你如何理解三国改革“都从模仿西方的技术开始”,而且“现代化的道路不同,发展的速度也不同”?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50年以后,英国同俄国的冲突大概是不可避免的了。
全欧洲各个国家革命失败后,俄国在欧洲大陆上几乎没有劲敌了。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优化训练:第16课抗日战争 Word版含解析
第2课抗日战争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1.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开始于()A.1931年B.1932年C.1935年D.1937年思路解析: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侵略中国;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以卢沟桥事变为标志,而卢沟桥事变发生在1937年。
答案:D2.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在中国制造的最大规模的屠杀是()A.南京大屠杀B.河北潘家峪惨案C.旅顺大屠杀D.七三一部队的细菌战思路解析:可以直接排除C项,它是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制造的。
A、B、D三项都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
河北潘家峪惨案有1200多人被杀害,七三一部队的细菌战则杀害了3000多人,而南京大屠杀则超过了30万人。
答案:A3.阅读下列材料:晴天霹雳太行头,万里阴霾一鼓收。
英帅朱彭筹此役,竟扶危局定神州。
——1940年《军政杂志》请完成:材料中的“朱彭”指哪两个人物?“此役”是哪一次战役?思路解析:主要考查对百团大战的全面认识和理解,可依据材料的出处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人物:朱德、彭德怀。
战役:百团大战。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武装斗争形式主要是()A.运动战B.围歼战C.防御战D.游击战思路解析: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
答案:D2.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组织的重大战役不包括()A.淞沪会战B.太原会战C.武汉会战D.百团大战思路解析:百团大战是八路军领导进行的,发生在敌后战场。
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开展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战役。
答案:D3.下列史实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淞沪会战②卢沟桥事变③台儿庄战役④百团大战A.①③②④B.②①③④C.①③④②D.③①②④思路解析:淞沪会战发生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的1937年8月,卢沟桥事变发生在1937年7月7日,台儿庄战役发生在1938年3月,百团大战发生在1940年下半年。
本题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最先发生和最后发生的事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16课抗日战争必修1
【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16课抗日战争必修1一、选择题2016年题组1.(2016·新课标全国卷Ⅲ文综·30)图4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
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考点】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1936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图案上也没有体现火柴工业举步维艰的信息,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以来的提倡国货运动就已经采用了这种营销方式,因此不是新的营销方式,故B项错误;甲午战争后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时间“1932年”可知,此时九一八事变已经发生,再结合图案“抗敌”“挽回利权”等文字可知是反对日本侵占我国东北三省,因而推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故D项正确。
【答案】D2.(2016·江苏单科·11)1938年1月,国民政府为管理全国经济事务,将实业部改组为经济部,其职权范围包括了战时主要生产领域和商业领域,下属机构众多。
经济部的设立( )A.适应了战争持久化的需要 B.标志着工作重心转向经济领域C.提高了后方百姓生活水平 D.导致抗战时期行政效率的低下【考点】抗日战争——国民政府战时经济部的设立【解析】由题中的时间“1938年”和“经济部”的职权范围“战时主要生产领域和商业领域”可知经济部的设立有利于为抗战提供持久的物质保障,故A项正确;经济部的设立是为抗战提供物质保障,国民政府工作重心仍然是抗战,并没有转移,故B项错误;经济部的设立是为了对经济进行统制,适应战争的需要,不是为了提高后方百姓生活水平,战争期间,后方百姓还要对战争进行物质支援,生活水平无法得到提高,故C项错误;经济部的设立,适应了抗战的需要,与抗战时期行政效率的低下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冲击高考】2013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精典例题+详细解析第16讲战争风云,历史启迪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2012·厦门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欧洲各国,战争爆发之初,一般市民以狂热的态度欢迎它的到来,这是人所共知的。
对他们来说,战争脱离了平凡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兴奋和刺激,为国家而战被认为是崇高的理想……无论对英国人、法国人还是对德国人来说,战争就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在当时没有比这更好的思想观念了……在这一阶段,战争的经济成本尚未得到重视,强调的只是政治心理上的价值。
在1914年夏季,大部分人把战争当作短期现象考虑,没有想到它将可能从根本上变革各国的社会和国际的秩序。
与当初的期待相违,战争经过数个月不但没有终结,反而又持续了一年、两年,由此开始了超越以往的对战争的意义和目标的认真的探讨。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二在世界近代史上,西方国家认为进行战争是国家的正当权利。
在此基础上,国际法的奠基人格劳秀斯主张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应该受到法律的约束,提出交战规则以及关于战俘待遇、武器使用、除了军事必要外财产不应受到损害等原则。
这些原则后来被西方国家普遍接受。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一战爆发前期西方民众和国家对战争的看法。
(2)根据材料二概括格劳秀斯对战争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其思想产生变化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一战爆发的原因及其影响。
第(1)问,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方民众对战争的看法,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方国家对战争的看法;第(2)问,“主张”概括材料二即可,本问的难度在于“原因”和“历史意义”,“原因”的解答要与一战的残酷性联系起来,“历史意义”要从减轻战争灾难的角度归纳。
答案:(1)欧洲民众:认为战争是正义的,是保卫和强化国家。
国家:战争是国家的正当权利。
(2)主张:格劳秀斯主张国际战争应受法律约束,并提出诸如交战规则、战俘待遇、武器使用等原则。
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空前灾难,使人们加深了对战争危害的认识,人们普遍渴望和平。
意义:格劳秀斯提出的原则后来被西方国家普遍接受,这将尽量减少战争所造成的危害;和平主义思潮兴起。
2.(2012·泉州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面是巴黎和会上四个国家的代表说的话:“我有的是钱,你们都得听我的。
”“借给我钱可以,想当老大你还嫩了点!”“应该把那条腿也打断,叫他永远也爬不起来!”“等老子伤好了再跟你们算账!”材料二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两个大国的下一场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
——列宁(1)材料一、二反映了哪些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存在的矛盾?指出矛盾所在。
(2)材料二中列宁所做的判断是否正确?为什么?解析:本题考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1)问,材料一中的前两句话反映了英美的矛盾,后两句话反映了法德矛盾,材料二反映了美日之间的矛盾;第(2)问,可以将问题转换成“华盛顿体系不能长久维持的原因”。
答案:(1)矛盾:美国与英法争夺世界霸权;法国企图通过严厉制裁德国确立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德国不甘心失败,试图东山再起,冲破凡尔赛体系;美日争夺亚太地区霸权。
(2)判断正确。
原因:美国通过华盛顿会议拆散了英日同盟,压制了日本海军的发展,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暂时独霸,引起了日本的不满,日本因而不断寻找机会冲破华盛顿会议的束缚,所以说埋下了下一次战争的火种。
3.阅读下列材料:在整个战役(指德国对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的进攻)中……德国损失了4.5万人。
这些损失还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次进攻所蒙受的损失的一半。
法国被认为是西方最强大的国家,它的迅速崩溃自然是一个最令人痛苦的打击。
有人指责说,叛国和怯懦是造成这一灾难的原因……但另一些因素似乎更具决定性。
一个因素是苏德条约的影响。
这一条约使希特勒能够将军队集中在一条战线上。
1914年,法国曾得到在东线作战的沙俄军队相当大的援助;现在,法国必须单独与德国对抗,仅得到英国比较微薄的支持。
也许最重要的是德国在好几个方面,尤其是在飞机和坦克的数量以及新的闪电战术的发展方面所占优势。
法国最高指挥部之所以处于不利地位,不仅是因为装备不充分,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不能有效地利用它所拥有的人力和物力。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请回答:(1)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法国迅速败亡的原因是什么?(2)你同意材料中作者的观点吗?请阐述你的理由。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材料并从材料中吸取有效信息解答问题的能力。
第(1)问的答案来源于材料本身,只要正确概括即可。
第(2)问考查学生的认识判断能力,根据所学和自己的认识来判断即可。
答案:(1)原因:苏德条约的影响;德国准备充分,运用“闪电战”;法国准备不充分,未能有效运用国内人力、物力资源。
(2)不同意。
作者只看到表面现象,未能分析到实质。
法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长期推行绥靖政策,不积极做战争准备,且战略、战术落后,消极防御。
4.(2012·潍坊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英国和法国对于国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是一个警察,还是一个调停者有分歧,这就使得这一组织缺乏强制执行的权力,也没有真正的集体安全的机制。
因此,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国联不是遏制侵略,而是使世界陷于混乱。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材料二1946年4月国联的最后一届大会通过决议宣布解散,同时宣布把国联的权力和机构移交给联合国。
但联合国又不是对国联的简单继承和翻版,不是试图恢复过去,而是在创造未来。
相对国联,联合国的突出变化在于开始摆脱少数大国控制的局面,而越来越表达出世界人民的呼声。
——李琳琦《国际联盟与联合国的历史比较》(1)材料一中作者如何认识国联的作用?结合20世纪30年代国联的相关活动进行论证。
(2)结合材料一、二说说与国联相比,联合国的进步主要体现在哪里?请运用相关的史实加以说明。
解析:第(1)问从题干材料中的“不是……而是……”语句中得出认识,相关活动要结合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活动组织答案。
第(2)问第一小问从正义性回答,第二小问从人权、国家主权等方面回答。
答案:(1)认识:国联不能有效遏制侵略,制止战争。
活动:①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占领中国东北。
国联虽派出李顿调查团,但未对日本进行制裁。
②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国联宣布对意进行制裁,但范围有限。
③1936年,国联对德、意法西斯干涉西班牙内战听之任之,纵容法西斯扩张。
(答出20世纪30年代国联三项绥靖行为即可)(2)进步:由大国控制的工具变为世界人民伸张正义的舞台。
史实:①联合国通过《世界人权宣言》《给与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的宣言》等文件,关注各国的基本人权和民族自决。
②20世纪60年代,殖民体系瓦解,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国家加入联合国,联合国发生深刻变化。
③1971年,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支持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答出符合要求的三点即可)5.(2012·莆田一模)阅读下列材料:“中国共产党人将美国视为一只纸老虎,并坚持认为,在自由世界的核防务和常规防务面前,通过缓慢而卓有成效的运动,越南就可以进行其‘解放和统一’的革命斗争。
因此,北京似乎认为,他们已经发现了一个绝好的时机,运用越南作为试验品来展现自己的新战略。
北京认为,越南的胜利将为中国的论点提供有力的佐证,为其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意识形态斗争服务。
”——麦克纳马拉(越战时期美国国务卿)(1964年3月) 越战结束后,美国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并恪守业已承担的条约义务。
但除非受到核大国的威胁,美将鼓励其亚洲盟友自己承担国内安全军事防务的责任,而美则避免卷入越南式的战争。
——尼克松《越南战争之后的亚洲》(1967年7月) 请回答:(1)材料表明美国将如何应对越南局势?其主要目的是什么?(2)尼克松的观点与麦克纳马拉的政策有什么不同?指出尼克松这一观点形成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对越南战争的评价、分析能力。
第(1)问,关键信息是时间“1964年”,此时美国尚未介入越南战争,麦克纳马拉的言论实际在为介入越南战争寻找借口。
第(2)问,“不同”很容易解答,“原因”要考虑美国本身、越南战局、美苏争霸等因素。
答案: (1)应对:将要公开干涉和介入越南战争,不惜使用武力(武装干涉)。
目的:显示美国的力量,确保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利益;制止中国共产党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意识形态的扩张,遏制共产主义。
(2)政策:在亚洲开始实施逐步收缩策略(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收缩)。
原因:面临欧共体、日本的激烈竞争;美国经济发展日渐缓慢,霸主地位受到严峻挑战;与苏联的争霸逐渐处于被动地位;介入越南战争付出沉重代价。
6.(2012·长沙一模)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小的民族国家是注定要灭亡的。
它可以作为文化上的自治地区苟延残喘,但不能成为独立的政治单位。
印度以它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
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
中间地位不能打动我,我也不相信中间地位是可能的。
印度虽然并非一个直接的太平洋国家,但却不可避免地将在那里发挥重要的影响。
在印度洋地区,在东南亚一直到中亚细亚,印度必将要发展成为经济和政治活动的中心。
——尼赫鲁材料二伊拉克文明是阿拉伯文明中“最优秀”的部分。
伊拉克军队不仅是伊拉克国家的军队,而且是整个阿拉伯民族的后代,是阿拉伯民族的军队,它必须对阿拉伯世界面临的危险作出反应。
……统一有不道德想法的阿拉伯民族,是英雄的伊拉克军队必须完成的使命。
我们的雄心甚至超出阿拉伯民族广阔的地平线。
……(伊拉克)将用自己的经验和地位影响世界。
——萨达姆(1)比较材料一、二,归纳尼赫鲁、萨达姆两人思想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亚洲局部战争频发的诸多因素,并谈谈你从这些战争中得到的历史启示。
解析:本题考查局部战争爆发的原因。
第(1)问,要从两个人设想的发展目标中归纳两人思想的共同之处;第(2)问,“因素”可以从历史、民族、宗教、领导人等多方面归纳,由此得到启示应从“该怎么做”入手,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1)地区霸权主义;大国(或文明)的优越感;称雄世界的野心。
(2)因素:民族矛盾;宗教矛盾;领土争端;领导人的野心(或地区霸权主义);大国的干预;迷信武力手段。
启示:战争不是解决矛盾的手段,它带来的是两败俱伤;珍惜和平,睦邻友好,合作交流才是国家发展之道。
1.下图反映的是20世纪初期列强间的军备竞赛。
导致列强间军备竞赛日趋激烈的主要原因是( )A.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全B.当时欧洲恐怖势力活动猖獗C.主要目的是争夺霸权和殖民地D.它们面临着共同的敌人——美国解析:选C 无论是结盟还是搞军备竞赛,列强的主要目的是争夺霸权和殖民地,这也是一战爆发的最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