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散文)教案(中)(整理精校版)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教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教案文学作品类阅读散文阅读复习教案复习目标1、把握散文基本特点与类型,掌握各类散文阅读方法及其命题类型;2、熟悉规范的答题模式,熟练掌握解题方法技巧。
复习重点:阅读方法,命题类型,答题方法技巧。
一、考情解读《考纲》要求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层级B,”感受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D。
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
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邃,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孙犁的散文语言质朴,刘白羽的散文语言奔放,杨朔的散文语言精巧。
散文的语言有鲜明的特征,富有表现力,所以,这个考点也是每年必考的内容。
体会品味语句的妙处,不能孤立的看,要联系上下文,联系文章的主题,才能看出语句的丰富内涵,要注意把握形象化语句的抽象含义。
阅读散文要学会鉴赏散文语言的表现力,散文大家朱自清选字炼句十分精妙,他在散文《绿》中写梅雨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这里的“踞”和“浮”写出了梅雨亭灵动的态势,一幅生动的画面便跃然于读者眼前。
散文的语言散中见整,清新自然,不刻意雕饰而不乏文采,不有意追求而自得其意蕴。
它是作者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之一。
从历年各地高考题来看,命题者主要从以下两大角度进行考查:一是词句的含意;二是词句的表达艺术。
题型主要包括分析结构思路,内容要点概括,理解词义、句意,鉴赏形象、技巧,探究。
二、散文的基本知识1、散文基本特征:(1)情感浓烈,选材广泛(富有抒情性,形散而神不散);(2)真实自然,富于美感(写真人真事,可以艺术加工,表达方式多样);(3)以小见大,纸短韵长(哲理性)。
2、散文的分类(传统的分类:据内容和性质分)⑴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叙事散文对人和事物进行具体描绘和叙述(突出特色)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高考语文试卷文言文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 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掌握文言文常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2. 文言文翻译技巧的掌握。
3. 文言文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
教学难点:1. 文言文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2. 文言文翻译的准确性。
3. 文学鉴赏的深度和广度。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平时阅读文言文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二、学习文言文基础知识1. 介绍文言文的语法特点、句式结构和常用词汇。
2. 讲解文言文实词、虚词的辨析方法。
3. 通过实例讲解文言文句式结构,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
三、阅读文言文1. 预习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如《论语》、《史记》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文言文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成果,讲解文言文的主旨大意。
四、文言文翻译练习1. 教师给出一段文言文,要求学生进行翻译。
2. 学生互相批改,教师点评并讲解翻译技巧。
3. 学生再次翻译,提高翻译的准确性。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文言文阅读理解的关键点。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并完成翻译练习。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的文言文基础知识。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翻译文言文时,最常遇到的问题是什么?二、文言文翻译技巧深化1. 讲解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如直译、意译、增译、省译等。
2. 通过实例讲解如何处理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汇。
3. 学生练习翻译,教师点评并指导。
三、文言文文学鉴赏1. 讲解文言文的文学特点,如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
2. 学生分析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体会作者的文学素养。
3. 教师总结学生的鉴赏成果,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文言文文学鉴赏的重要性。
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案——散文阅读
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案——散文阅读1. 教学目标通过散文阅读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对于文学作品具有更深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同时,通过对古代散文和现代散文的比较,引导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作品特点。
2. 教学内容2.1 古代散文•宋代散文: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张岱的《经世致用》等•元代散文:郑珂的《谨防误入医门》、冯梦龙的《警世通言》等2.2 现代散文•鲁迅的《伤逝》、《自嘲》等•龙应台的《零的焦点》、《谁的青春不迷茫》等2.3 比较分析•古代散文与现代散文的创作背景、社会语境、思想倾向等方面的比较分析,为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提供更为全面的视角。
3. 教学过程3.1 教学准备1.为学生准备好相关散文作品,包括古代散文和现代散文。
2.为学生讲解散文的特点和写作风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
3.为学生找到好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
3.2 教学活动1.授课环节(1)讲解古代散文和现代散文的特点和区别,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作品特点。
(2)逐步讲解每篇散文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表现手法。
2.讨论环节(1)分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对散文进行分析和解读,探究其中的深层思想和文学价值。
(2)引导学生对古代散文与现代散文进行比较分析,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作品特点。
3.练习环节(1)为学生提供大量练习题目,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
(2)针对不同的散文类型和题目类型,为学生提供不同的解题策略和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散文理解和分析。
4. 课后反思通过散文阅读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对于文学作品具有更深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同时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
未来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不断探索更为多样化、灵活性更强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提供更为实效的帮助和支持。
高考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
高考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次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提高对古代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掌握古代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表达方式;2. 理解古代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句式特点;3.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 古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字词的使用、语法结构、句式等;2. 解读古代文言文中的典故、修辞手法等;3. 分析古代文言文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简要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并与学生进行互动,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学习文言文基础知识(15分钟)老师通过示范和讲解,向学生介绍古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如字词的使用、语法结构和句式等。
同时,老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展示一些典型的文言文材料,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和理解。
3. 阅读文言文课文(30分钟)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逐句阅读和解析一篇或几篇古代文言文课文。
老师可以分析文言文中的重要词语、引申义、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意义和特点。
4. 分析文言文的文学价值(20分钟)老师与学生共同分析古代文言文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
通过讨论和互动,引导学生发现文言文与现代文学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欣赏能力。
5. 总结与提问(10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进行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意见,促进学生对本节课的反思和思考。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示范演示法、互动讨论法、合作学习法等。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力。
五、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 课堂练习:设置一些文言文理解和分析的小练习,检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作业评价:布置一些书面作业,如文言文阅读题、写作等,评价学生对文言文的运用能力和写作水平。
高三语文散文阅读教案原创
高三语文散文阅读一,教学目标:1,解读江苏《考试说明》,明确散文阅读的考点2,高考散文阅读题目例说二,教学过程:一.点击江苏·看一看,高考考什么?(一)09年.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23分)上善若水张笑天①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
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
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
②上善是最高的善。
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
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
③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
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而2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史记。
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
④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
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
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
又令人隐隐不安。
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人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
人很累,鱼也很累。
⑤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
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
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
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
文言文—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全程教案
文言文—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全程教案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通过此次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提高阅读能力,掌握高考文言文阅读的技巧,能够熟练阅读、理解和分析文言文,从而提高文言文阅读成绩。
二、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第一课:文言文基础知识1.概述文言文的简介及其发展史2.文言文介绍3.文言文的基础句子第二课:文言文的阅读技巧1.句子理解2.词语翻译3.文言文阅读技巧第三课:古诗文阅读1.唐诗宋词的特点2.古文的阅读技巧3.鉴赏古诗文第四课:答题技巧1.答题技巧2.答题的基本方法3.高考文言文的答题要点三、教学方法1.讲述法——通过老师详细介绍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技巧,让学生了解并记忆。
2.课堂讨论法——老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古诗文的语言特点和鉴赏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3.互动问答法——老师通过提问学生的方式,检测学生对文言文的掌握程度。
四、教学评价1.考试评价——通过平时测试、阶段测试和期末考试来评价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教学评价——通过教师的自我评价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教学资源1.教材2.课外阅读3.网络资源六、教学效果通过本次文言文的阅读复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高了文言文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对自身的考试和将来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
第一课:文言文基础知识1.概述文言文的简介及其发展史在文言文阅读的第一堂课程中,我们将从概述文言文及其发展史开始。
文言文指的是中国古代的文学形式和语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商、周时期,到明清时期则已是其中的主流语言形式。
文言文的发展经历了数千年的长河,对中国文化和汉字语言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文言文介绍文言文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学形式,有其特殊性。
其表达方式采用的是古代汉语的风格和语言形式,这意味着学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和理解这种古老的语言。
文言文非常注重细节,它具有一定的固定格式和结构,让人们很难忽略其中的任何一个细节。
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基本理解能力,能够准确理解文言文中的词语、句子和段落。
2.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技巧,能够快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材料。
3. 加强学生对文言文中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知识的了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断句、词义推测、句子结构分析等。
2.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
3. 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的使用: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4. 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偶等。
5. 文言文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知识:古代文化常识、历史事件、人物等。
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教师对文言文阅读技巧和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和示例。
2. 阅读法: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材料,进行断句、词义推测等练习。
3.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文言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共同解决问题。
4. 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典型案例,学生进行分析和解说。
四、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相关的文言文阅读练习题,教师进行即时指导和反馈。
2.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布置的文言文阅读作业,教师进行批改和点评。
3. 单元测试:每个单元结束后进行文言文阅读测试,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4. 期末考试:进行全面的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教学计划1. 第一周:文言文阅读技巧的讲解和练习。
2. 第二周:特殊句式的讲解和练习。
3. 第三周:实词和虚词的使用的讲解和练习。
4. 第四周:修辞手法的讲解和练习。
5. 第五周:文化背景和历史知识的讲解和练习。
六、教学资源1. 文言文阅读教材和辅导书:提供系统的文言文阅读知识和练习题。
2. 文言文阅读素材:古代文学作品、历史文献、传记等,用于学生阅读和练习。
3. 多媒体教学资源:视频、音频、图片等,用于辅助讲解和展示文言文材料。
4. 在线学习平台:提供网络资源和互动学习工具,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
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阶段(1-2周):文言文阅读技巧的讲解和练习。
高三文言文总复习课之散文阅读与解题方法指导教学设计
高三文言文总复习课之散文阅读与解题方法指导教学设计设计与执教:南安二中黄种丁教学设计及施教过程设计目的教研组点评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掌握高考现代散文阅读的一般方法以及解题思路。
2、指导学生掌握筛选、整合信息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现代文阅读的一般程序及筛选、整合信息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信息的整合及其表述。
教学策略:1.进行课堂调查,调动学习积极性;2.指导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3.指导解题方法;4.反复训练,形成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一)课堂调查1、询问学生平时完成现代文阅读题得分的情况。
(学生回答:平均8—10分,失分较多)2、询问学生完成阅读题时感到困惑的或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如下几方面问题:1)不知道如何着手回答;2)答题后没把握。
3)不知道如何组织答案;4)要点不全面;5)答得太多,不会筛选;6)答非所问。
(二)指导分析失误原因及讨论应对策略。
失误文不对题,答非所问模棱两可,心中无底只图简单,答案缺漏惟恐漏答,多多益善语句不通,表意不明对策认真审题,找准对应审清题意,规范答题明确要求,力图全面审准题干,分点作答树立信心,掌握方法,规范答题取得成绩二、指导阅读及解题的方法(一)明确阅读与解题的一般要求:原则:忠实于原文观念:整体的观念;联系的观念步骤:第一步读文章第二步读试题第三步结合原文巧妙作答(二)阅读操作——读文章《山腰的风景》速读: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语境(1)要求:① 用2--3分钟速读全文;② 边读边做记号;③ 把握各段大概意思;④选文写了什么?用一句话或50—100字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方法指导:①辨文体(不同的文体,把握主旨的方法不同)②读题目(标题往往是文章的话题或中心所在)③抓标志语(总起句、概括语、结论句、议论句、观点性语句等)(是把握文章主旨大意的依据)(3)组织讨论:学生用50—100字概括全文大意。
教师点评。
(文章大意:作者山腰的风景感悟到:仰望和跋涉不仅仅是一种意志的较量,它更是我们身体里的渴求和欢颜。
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
一、教学目标1.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熟悉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题型及解题策略。
3. 加深对文言文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理解。
4. 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准确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
5.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思维,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阅读技巧的讲解与实践。
2. 高考文言文阅读题型的分析与演练。
3. 文言文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点梳理。
4.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与技巧。
5. 文言文文学作品鉴赏与分析。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文言文阅读实例讲解阅读技巧。
2. 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题型及解题策略。
3. 采用讲授法,对文言文词汇、语法、修辞等进行系统讲解。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翻译交流与讨论。
5. 采用作品鉴赏法,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介绍文言文阅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环节一:文言文阅读技巧的讲解与实践。
(1)讲解阅读技巧,如猜词义、断句、抓主旨等。
(2)学生实践,阅读指定文言文,运用所学技巧进行解读。
3. 教学环节二:高考文言文阅读题型的分析与演练。
(1)分析高考文言文阅读题型,如词汇题、翻译题、理解题等。
(2)学生演练,解答高考文言文阅读真题,教师点评讲解。
4. 教学环节三:文言文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点梳理。
(1)系统讲解文言文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点。
(2)学生练习,运用所学知识点进行文言文解读。
5. 教学环节四: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与技巧。
(1)讲解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与技巧。
(2)学生实践,进行文言文翻译练习,教师点评讲解。
6. 教学环节五:文言文文学作品鉴赏与分析。
(1)选取经典文言文作品,进行鉴赏与分析。
(2)学生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与理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及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的全程教案
一、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的全程教案二、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2.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实词、虚词、句式、语法等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推断文言文内容的能力。
4. 加深学生对文言文文化背景的了解,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内容:1. 文言文阅读技巧和方法的讲解与实践。
2. 文言文实词、虚词、句式、语法等知识点的系统复习。
3. 分析、概括、推断文言文内容的能力训练。
4. 文言文文化背景的介绍和文学素养的提升。
四、教学过程:1. 第一阶段:文言文阅读技巧和方法的讲解与实践。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内容:介绍高考文言文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如快速阅读、关键词寻找、句子结构分析等。
通过实践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并运用这些技巧。
2. 第二阶段:文言文实词、虚词、句式、语法等知识点的系统复习。
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内容:分别对文言文实词、虚词、句式、语法进行系统复习,结合高考真题进行讲解和分析,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点的运用方法。
3. 第三阶段:分析、概括、推断文言文内容的能力训练。
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内容: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文言文,训练学生对文言文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和推断的能力。
结合高考真题进行讲解和分析,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
4. 第四阶段:文言文文化背景的介绍和文学素养的提升。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内容:介绍文言文的文化背景,包括历史背景、作者生平、文学流派等。
通过阅读经典文言文作品,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对文言文的兴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包括答题速度和正确率。
3.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阅读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对文言文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4. 文学素养的提升:通过课堂讨论、写作练习等方式,评估学生在文言文文化背景了解和文学素养方面的提升。
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全程教案
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全程教案第一章:文言文阅读基础知识回顾1.1 文言文的定义与特点解释文言文的定义分析文言文的特点:简洁、典雅、古朴1.2 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步骤学习如何抓住文言文的主题思想1.3 文言文的词汇与语法复习文言文中的常用词汇与短语掌握文言文的句式与语法结构第二章:文言文阅读技巧训练2.1 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与虚词学习识别文言文中的实词与虚词掌握实词与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2.2 把握文言文中的句式与句型分析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倒装、被动、判断等掌握句型转换的方法与技巧2.3 推断文言文中的隐含意义学习通过上下文推断词义与句意培养对文言文隐含意义的敏感度第三章:文言文阅读实践3.1 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分析与解读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练习解题技巧与策略3.2 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选取适合高考水平的文言文篇目进行阅读练习在限定时间内完成阅读理解题目3.3 阅读理解题型训练分析与解读高考文言文阅读理解题型练习解题步骤与答题技巧第四章:文言文翻译技巧4.1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准确传达文言文的原意与风格遵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4.2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与技巧学习直译与意译的方法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常见技巧与策略4.3 文言文翻译实践练习将文言文句子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提高文言文翻译的速度与准确性第五章:文言文阅读模拟测试5.1 模拟测试的目的与作用通过模拟测试检验学习成果提高应对高考文言文阅读的信心与能力5.2 完成模拟测试题目的步骤掌握模拟测试题目的解题步骤与策略培养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文言文阅读的能力5.3 分析与反思模拟测试的结果分析模拟测试中的错误与不足制定针对性的复习计划与策略第六章:文言文阅读题型分析6.1 题型分类与特点分析高考文言文阅读题型的分类理解不同题型的特点和答题技巧6.2 题目解析与答题策略学习如何解析不同题型的问题掌握文言文阅读题目的答题策略6.3 历年高考题型回顾回顾历年高考文言文阅读题型分析题型趋势和应对方法第七章:文言文阅读理解训练7.1 理解文章大意培养快速把握文言文文章大意的技巧练习通过阅读抓住文章核心思想7.2 分析文章结构学习分析文言文文章结构的方法掌握从文章结构中获取信息的技巧7.3 评价文章观点与表达培养评价文言文文章观点的能力练习分析文章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第八章:文言文阅读综合能力提升8.1 文化背景知识学习了解文言文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理解深度8.2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学习文言文中的跨文化交际现象提高在文言文阅读中理解和运用跨文化交际的能力8.3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培养对文言文文学价值的鉴赏能力学习从文学角度分析和欣赏文言文第九章:文言文阅读复习策略9.1 制定复习计划制定适合个人情况的文言文阅读复习计划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和任务9.2 强化薄弱环节分析自己在文言文阅读中的薄弱环节针对性地加强练习和复习9.3 定期自我检测定期进行自我检测,检验复习效果及时调整复习策略和方法第十章:文言文阅读考前冲刺10.1 模拟考试训练进行全真模拟考试训练适应考试环境和时间压力10.2 考前心理调节学习考前心理调节技巧10.3 考前复习要点梳理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和难点关注考试大纲的变化和趋势重点和难点解析第六章:文言文阅读题型分析6.1 题型分类与特点6.2 题目解析与答题策略6.3 历年高考题型回顾重点和难点解析:历年高考题型的回顾和分析,以及对题型趋势的把握,这对于备考非常重要。
高三语文专项复习 散文阅读教案》教案设计
高三语文专项复习散文阅读教案》教案设计高三语文专项复习教案:散文阅读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散文阅读概述教学目标:1.明确《2019江苏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之文学类文本阅读。
2.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1.了解江苏卷的命题特点。
2.散文阅读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3.散文阅读的常见题材。
教学难点:1.了解江苏卷的命题特点。
2.散文阅读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教学过程:一、考点解说:《2019江苏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命题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
1.分析综合 C(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
作品主题的概括要从作品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注意散文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灵活性;注意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注意诗歌的意象和美感;注意戏剧中矛盾冲突的设置。
2.鉴赏评价 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言的表现力丰富含意重在内容的思想性,语言表达重在艺术性。
(2)欣赏作品的形象,鉴赏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形象”要求把握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内涵”要求注意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尤其是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表达的言外之意;“艺术魅力”要求理解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体现。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要求对作品表现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内涵作出评价。
3.探究 F(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要求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探究。
XX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十一教案文言文阅读(散文)
XX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十一教案文言文阅读(散文)从06年以来,古代散文开始在高考中崭露头角,经过几年的发展,古代散文逐渐受到了高考命题专家们的青睐。
09年高考18套卷子中,8套都考察了古代散文,与史传散文平色秋色。
古代散文包括古代叙事散文、古代写景记游散文、古代议论性散文等.在二轮备考时,应该注重此专题的命题规律和解题的技巧。
XX年《高考考纲》对此考点的要求是:2.理解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此类活用.(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c(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文言文阅读这七条具体要求在高考命题中,侧重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这些知识筛选提取信息、归纳概括内容、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前者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前提,后者则是阅读中的重点和难点,这些具体要求应该说都是阅读浅易文言文最基本的条件。
一、实词的判断方法。
《考试说明》要求“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因此在文言文的复习备考中,必须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
可是,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这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
这就必须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词义推断的具体方法,以便灵活运用,形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二、虚词的判断方法。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高考的一个考点.常见的文言虚词虽然只有18个,但每个虚词的意义都很丰富,如果单凭死记硬背各个义项,抛开具体语境,不借助一定的语法结构分析,效果肯定不好。
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从总体来看,对文言虚词的考查着眼于应用,不直接考语法,题型都是客观选择题。
为降低难度,同时也是为了贴近中学教学实际,考查内容都是课内课外相结合,要求考生辨析加点虚词用法的异同。
高三一轮复习教学案文言文阅读散文
2011届高三一轮复习必备——文言文阅读散文考点阐释自2006年以来,文言文的散文阅读开始在高考试题中占有了一席之地,各种题材的散文便雨后春笋般地进入了高考命题专家的视野;近年来的高考试题中,古代散文主要有写景状物类.写人叙事类.议论性散文等;其中,写人叙事散文与史传文都以刻画人物为中心,考生只需要梳理出作者围绕中心人物写了哪些事情,表达了怎样的主题即可知识点考查2009年高考试卷中,考查散文类的省份有江苏.重庆.安徽.浙江.四川.湖南.山东.上海二,与史专体可以说平分秋色,纵观去年的高考试卷发现:1.侧重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过去理解文句含意的试题全用选择题,而从2008年起,则改用考生直接翻译的试题;看起来只是题型的变化,实际上对文意理解的要求更高,而且它把对文意理解的考查和语言形式的考查结合在一起,更具有综合性;2.更强调根据语境来答题;现在的古文阅读的每一道试题,都要以对全文的正确理解为背景,都要以对上下文句的正确分析为条件,方能作出正确回答;即便是理解常见实词的含意.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也要根据具体语境作判断,几乎找不到凭借死记硬背来回答的试题;至于翻译文句.筛选信息则更需要凭借对语境的正确分析;真题精析一.09年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书沈通明事汪琬淮安沈通明,尝为前明总兵官;任侠轻财,士大夫皆称之;顺治二年,先是有巡抚田仰者,素习通明之为人,加礼遇焉;至是见明将亡,遂属其家通明,而身自浮海去;通明匿仰妻子他所; 会清军渡淮,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是时通明杜门久矣;捕者围其居,通明走入寝门,饮酒数斗,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牵骑手弓矢以出,大呼曰:“若辈亦知沈将军耶”遂注矢拟捕者,皆逡巡引却;通明疾驰,与爱妾俱得脱;赁居苏州,变姓名,卖卜以自活;未几爱妾死,意不自聊,祝发为浮屠;已,复弃浮屠服,北访故人于邓州;通明故魁垒丈夫也,美须髯,以饮酒自豪;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一市皆以为狂;彭公子篯,其州人也,素有声望于江淮间,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侦得通明所在,徒步往与之语,通明默不应;已询知为彭巡抚,乃大喜吐实;公捉其手曰:“君状貌稍异,必将有物色之者,非我其孰为鲁朱家耶”引与俱归,日夜与通明纵酒甚欢;居久之,遇赦始得出;通明少以勇力闻,尝与贼战,贼射之洞胸,通明即拔矢裂甲裳裹其创,往逐射者,竞杀其人而还,一军皆壮之;今且年八十余,膂力稍衰矣,饮酒犹不减少时,任侠自喜,亦如故也;高考夫明季战争之际,四方奇才辈出,如通明之属,率倜傥非常之人,此皆予之所习闻也;其他流落湮没,为余所不及闻而不得载笔以纪者,又不知几何人;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当此之时,或有其人而不用,或用之而不尽;至于庙堂秉事之臣,非淫邪朋比即怀禄耽宠之流;当其有事,不独掣若人之肘也,必从而加媒孽焉;及一旦偾决溃裂,束手无策,则概诬天下以乏才;呜呼其真乏才也耶解析文言文阅读,取材发生重大变化,与兄弟省市卷趋向一致:关注本土文人小品;书沈通明事以简洁的叙事为主,用精当的议论收尾;作者汪琬,清初三大散文家之一,其文风,一般论者认为受欧阳修影响,其文章“简洁有气,似柳子厚”,选文是其代表作之一;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遂属其家通明属:托付B.皆逡巡引却引却:后退C.通明故魁垒丈夫也魁垒:高大D.率倜傥非常之人率:率领参考答案D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解析属托付.引却后退.魁垒高大均正确,错误设置在D.“率倜傥非常之人”“率”为“率领”,实同“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之“率”都,全;6.下列句子中,表现沈通明“有情”“有义”的一组是3分①通明匿仰妻子他所②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③若辈亦知沈将军耶④意不自聊,祝发为浮屠⑤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⑥已询知为彭巡抚,乃大喜吐实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⑤⑥ D.③④⑥参考答案A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考查重点主要包括指明信息的具体内容,判断信息所属的性质,根据要求提取相关信息;解析抓住表现沈通明“有情”“有义”即可;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沈通明原为明末军官,为人仗义轻财,年轻时以勇猛闻名,八十多岁时酒量仍不减当年,还像过去一样以行侠自豪;B.入清以后,沈通明闭门不出,后来移居苏州,改名换姓,靠给人算命维持生活,后出家为僧,不久还俗,北上邓州寻访故人;C.彭子篯注意到沈通明在邓州的异常行为,前去察看,但两人一见如故,相处很好,于是彭子篯免除了他的罪责,将他释放;D.作者认为明末像沈通明那样的人才得不到重用,而朝廷中掌权的大臣都是些心术不正. 结党营私.追名逐利的小人;参考答案C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考查对文章的层次.段落或整体的把握能力;解析C 项“彭子篯注意到沈通明在邓州的异常行为,前去察看,但两人一见如故,相处很好,于是彭子篯免除了他的罪责,将他释放”中后半部分的分析明显不合文意;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2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3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参考答案⑴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沈通明家;⑵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彭子篯听到这件事而感到惊奇;⑶然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为什么什么原因呢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解析第⑴句“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重点落实在“购”悬赏缉捕.“妻子”妻子儿女和“踪迹”追踪行迹上;第⑵句“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主要点在“家居”在家居住.“异之”认为他是奇特的;第⑶句“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分别落在“然而”虽然这样,那么.“卒”最后和“与”通“欤”上;文言文材料面孔似乎陌生,但实际阅读难度并未增大,与前两年持平;翻译:淮安的沈通明,曾经做过前明朝的总兵官;他行侠仗义,重义轻财,士大夫都称道他;顺治二年,先前有个巡抚叫田仰的人,一向知道沈通明的为人,很是礼待他;等看到明朝大势已去即将灭亡,于是就把家人托付给沈通明,而自己浮海远去;沈藏通明匿田仰的妻子和孩子到其他地方;恰逢清军渡淮河,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沈通明家;当时沈通明已经不出门很长时间了;围捕的人包围了沈通明的住所,沈通明来到卧室,饮酒几碗,撕裂束帛缚上他的爱妾,背在背上,持上骑手的弓箭出门,大叫道:“你们也知道沈将军吗”于是上箭对准围捕的人,围捕的人都左右躲闪后腿;沈通明迅速地跑开,和他的爱妾斗得以脱险;租赁房屋定居到苏州,改变姓名,以卖卜糊口;不久爱妾死了,很是无聊,削发为和尚;后来,又脱去僧服,去北方邓州拜访老朋友;沈通明,是个身材高大的大丈夫,有漂亮的胡须,把饮酒作为豪爽的事情;每次喝醉之后就在邓州的街市上大呼小叫,全街上得人都认为他是个狂人;彭公子篯,邓州人,向来在江淮间有声望,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彭子篯听到这件事而感到惊奇;了解到沈通明的住址,徒步前往和他交谈,沈通明默不作声;等知道是彭巡抚,才非常高兴地如实相告;彭公抓住他的手说:“先生的状貌稍畀,一定有物色的,不是我其谁为鲁朱家呢”带着沈通明一起回家,日夜与沈通明纵酒,非常高兴;住了很长时间,遇大赦才得以外出;沈通明少年以勇力著名,曾经和强盗决斗,强盗用箭射中他的胸部,沈通明即拔箭撕开甲裳裹好他的创口,去追逐开弓的强盗,最后杀了那人才回来,一军将士都钦佩他;如今年已八十多岁,膂力稍衰减了,饮酒还不减少时,任侠自喜,还像过去一样;明朝末年正当战争的时候,四方奇才辈出,像沈通明这样的人,全都是倜傥非常之人,这都是我向来所听到的;其他流落淹没,不被我所听到而不能够以纪记载下来的人,又不知多少人;然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为什么什么原因呢当这个时候,或有这样的人而不被重用,或任用他们而不能够用尽他们的才能;至于庙堂执事的大臣,不是淫邪朋比就是怀禄耽宠之流;当天下一旦有事,这些奸臣不独掣那些人的肘,一定还要添油加醋,落井下石;等到一旦大势已去,束手无策,就会笼统地诬称天下没有贤能的人才;哎难道是真的天下没有贤才吗二.09年重庆卷阅读下文,完成8——11题;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於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实可为笑;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 此岂是解爱财物规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诗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固非谬言也;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迳,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汉大司农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如此之流,何可胜记若能小心奉法,常如朕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此言可为深诫;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古人云:“鸟栖於林,犹恐其不高,复巢於木末;鱼藏於水,犹恐其不深,复穴於窟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今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清,则无灾害,长守富贵矣;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节选自贞观政要•贪鄙译文:人有明珠,没有不视之为宝贵的,如果拿去弹射鸟雀,这难道不是很可惜吗何况人的性命比明珠珍贵,见到金银钱帛不惧怕法律的惩罚,立即直接收受,这就是不爱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且不能拿去弹射鸟雀,何况更加珍贵的性命,怎么能用它来换取财物呢群臣如果能够全力竭尽忠诚正直,有益于国家,利于百姓,那么官职爵位立即就可以得到;一律不能用这种受贿的手段求取荣华富贵,随便就收受财物;赃物贿赂暴露以后,自身也将受到损害,确实是可笑的;贪财的人并不真正懂得吝惜财物;例如内.外朝官五品以上的,俸禄优厚,一年所得到的收入,那数目本来就多;如果收受别人的财物贿赂,不过得到几万,一旦暴露出来,俸禄就会被削除,这难道是懂得吝惜财物吗谋求小的收入却失掉了大的利益;从前公仪休生性喜欢吃鱼,但他不收别人送的鱼,他就能长久吃得上鱼;况且作为国君,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的国家灭亡;作为臣子,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自身丧命;诗经说:“大风生成因为有隧道,贪财的人败坏同类;”这确实不是错误的话;过去秦惠王想征伐蜀国,不知道去蜀国的路径,就雕刻了五头石牛,在牛尾后放着黄金,蜀国人见了,以为石牛会拉出金子;蜀王派遣五个力士拉石牛进蜀;道路修成,秦军随后进攻,蜀国于是灭亡;汉朝大司农田延年贪赃三千万,事情败露后自杀身死;如此之类的事情,哪里能够记得完你们如果能小心遵守法令,总是像朕敬畏天地那样,这样不但百姓安宁,自己也可常得快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这话可以深以为戒;如果徇私贪污,不但是破坏国法,伤害百姓,即使事情没有败露,心中怎能不常怀恐惧呢恐惧多了也有因此而导致死亡的;大丈夫怎么能为了贪求财物,而害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使子孙总是蒙受羞耻呢”古人说:“飞鸟栖息于树林,唯恐树木不高,所以在树木的顶端筑巢;鱼藏于水中,唯恐水不深,所以穴居于水底洞穴中;但是还是被人们捕获,都是因为贪吃食饵的缘故;”现在大臣接受任命,身居高位,领取厚禄,应当履行忠诚正直,遵循无私清廉,这样才能没有灾祸,长守富贵啊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然而使自身陷于灾祸的,都是为了贪求财利,和那鱼鸟有什么区别呢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乃以博财物耶博:增加B.禄秩优厚秩:品级C.规小得而大失者也规:谋求D.事觉自死觉:败露答案A换取.接受解题指导该题考查对文言文实词的词义的掌握;能力层级为B级;文言文实词的词义的理解,主要应根据对原文大意的理解来判断,原意是说怎么能用“性命”去换取“财物”呢不过,此题的B项“秩”虽有“官吏的职位或品级”的义项,但从前后文语意搭配来推断解释为“俸禄”更恰当,因为后一句是“一年所得,其数自多”,此题出得不严谨;备考意见考查文言实词重在考查古今异义和根据前后文意的关联推断字词的意思;此题一般以设错的方式出现,并用词语的今义来注释其古义,误导考生犯望文生义.以今解古的错误;要准确解释实词词义,可根据语境和汉语表意的特点,从字形来推知字义,利用文言句式整齐对称.讲究对仗互文的特点来推断,联系上下文语境推断,还可从留存到现在的成语中的一些古义来推知;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贪鄙”的恶果的一组是①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②一朝彰露,禄秩削夺③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④愚者多财生其过⑤使子孙每怀愧耻耶⑥祸福无门,惟人所召A.①③④B.①②⑤C.②③⑥D.④⑤⑥答案B解题指导考查筛选文中信息要点和对文意把握的能力;③述蜀国灭亡,是“秦师随而伐之”造成;文中与题干中的“贪鄙”主要是针对人而言;④说明财物多给愚者造成的影响,并没有说是贪鄙带来的;⑥是说祸和福都是因为个人的所作所为而召来的,没回答“贪鄙”备考意见解决信息筛选题要认真读懂原文,理解所选的用来作判断的句子的含义,扫清文字障碍,捕捉到重要信息,这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其次是读懂题干,弄清标准例如题干中“全都”.“贪鄙的恶果”等信息要点,标准愈明,答案才愈有可能选准;第三,依据标准,找到每句话所在的原文,结合上下文先理解语句意思,再与题干要求对照,逐一检查,再作出选择;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明珠弹雀为喻,说明人不能“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贪图身外之物,而招来杀身之祸;B.文章用“公仪休不受人鱼”和“秦惠王刻石牛置金伐蜀”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不可“规小得而大失”;C.为主为臣的,如果能做到“小心奉法,常畏天地”,不仅能使百姓安宁,自身常获欢乐,还能使子孙后代感到荣耀;D.文章最后以鸟贪高.鱼贪深而被获为警戒,要求“居高位,食厚禄”的官员们做到“履忠正,蹈公清”,这样才能避免灾害.长保富贵;答案D解题指导综合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D项“鸟贪高.鱼贪深而被获”有错,应该都是“贪饵故”而被人们捕获,此属混淆文意;备考意见此题设置错误的地方往往极不起眼,所以要求作答时一定要心细;在通读原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将备选答案中的相关内容,逐条与原文相关部分进行仔细比较,看被选项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凡是对原文内容故意夸大.缩小.曲解.混淆的选项,都是命题者设置的陷阱,应该特别小心;由于题干常常设计为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不正确的一项,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利用这正确的三项,运用比较法.排除法,选出错误的一项应该是有把握的;此类题的错误常常是无中生有或故意曲解;同时,此题对初读本文时帮助很大;11.用斜线/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并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用斜线/断句: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答案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解题指导文言文断句是近几来兴起的一种题型;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文言文句读;虽说文言断句可寻找一些标志词,如者.也.曰等,但最主要还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断句;近几年重庆考题均考查文言断句,看起来难,但由于不是要求考生加标点符号,只是断句,事实上降低了难度,只要认真对待,得分并不是太难;2翻译:①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答案况且作为国君,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的国家灭亡;作为臣子,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自身丧命;解题指导对举在古文中是常见的;结构相同,语意相近或相反,可以相互参照解释;此句词语活用应译出,“丧”“亡”均是使动用法,同时为使整个句子文意通畅连贯,要添加必要的关联词,因为从句意看,是假设语气,所以加上“如果”连接更好;此题容易作答,较好地体现了文言翻译“信.达.雅”的原则;②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答案然而使自身陷于灾祸的,都是为了贪求财利,和那鱼鸟有什么区别呢解题指导此题翻译时要明确此句是对前文的总结,才能正确译出文意;重点词“陷.夫.何以”要正确译出,同时语意要顺畅,语气要恰当;三.09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宝绘堂记宋苏轼①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①;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②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皆以儿戏害其国,凶其身;此留意之祸也;③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④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本文有删节注①锻炼:打铁;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病:祸害;B.然去而不复念也去:归去;C.常与寒士角角:较量;D.以蓄其所有蓄:收藏;答案B考点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解析信息源在第三段:“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这两句的大意是用过眼云烟比喻喜爱的书画被人取走后也就不再想念了;因此,“去”解释为“归去”不当,应解释为“离开”,引申为“消失”;思路分析要注意结合上下文推断词义,这些诗词,使用频率高,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包括通假字.偏义复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四种情况;要做好此类题目,一是靠平时多积累,二是要学会借助上下文语言环境进行推断,两者结合,则问题迎刃而解;1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A.皆以儿戏害其国几以捕系死B.轻死生而重于画不患贫而患不安C.然为人取去君为我呼入D.譬之烟云之过眼不知东方之既白答案C项第一个“为”作介词用,表被动关系,可译为“被”;第二个“为”作介词用,可译为“替”;考点考查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解析A.介词,“因为”;B.连词,表转折关系;D.助词,无实意,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思路分析考试大纲中列举了应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应熟练掌握;可用已知四个对照句分别出自课文指南录后序季氏将伐颛臾鸿门宴赤壁赋词代入未知句中,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看意思是否一致;有时可通过虚词在句中的具体位置来判断;19.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 B.凶其身C.吾薄富贵而厚于书 D.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答案C考点考查词类活用的判断,能力层级为B级;解析C项属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其余三项均为形容词用作动词;思路分析要熟悉词语的各种活用类型: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活用及其规律和翻译的方式.方法;如果对此不太熟悉,也可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推断;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构思极具特色;作为记文,作者不从宝绘堂的建筑.景物着眼,而先以论点开篇,直到文末交代为宝绘堂作记之事,可谓别开生面;B.本文层次清晰,论证严密;先讲道理,再引历史人物正反论证,后又以个人经历佐证,紧扣可“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这个中心展开论述;C.本文以散句为主,兼用对偶.排比句式,整散交错,颇具气势;而比喻.用典等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言简意丰,文采斐然;D.本文用老子之言,说明五色.五音.五味.田猎等可使人得到感官上的享受,但不能沉溺其中;圣人并未废此四者,也未“发狂”,就是这个道理;答案D考点考查对文章内容要点.中心意思.表达技巧和行文思路的赏析与评价;解析D项原文信息在第一段:“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可见,“也未‘发狂’”与原文不一致;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综合分析能力;在做此类题时,要注意联系上下文,把选项回扣到原文之中进行对照,字字句句落实;2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1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3分。
高考文言文阅读教案
高考文言文阅读教案教案标题:高考文言文阅读教案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和方法。
2.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速度和准确性。
4.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
2. 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和方法。
3. 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难点:1. 对于学生来说,文言文的古文词汇和句式较为陌生,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和掌握。
2. 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容易陷入字面理解和翻译的困境,需要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文言文教材和相关的阅读资料。
2. 准备多媒体设备,以便展示文言文的原文和翻译。
3. 准备相关的练习题和测试题,以检验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一些有趣的故事或文言文名句导入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回顾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方法。
二、讲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15分钟)1. 介绍文言文的基本语法结构,如主谓宾、定状补等。
2. 解释文言文中常见的古文词汇,如典故、成语等。
三、阅读文言文课文(30分钟)1. 教师先朗读文言文原文,并解读其中的生字词和句子结构。
2. 学生跟读原文,并理解其中的意思。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
四、训练文言文阅读技巧(20分钟)1. 教师提供一些文言文的片段或句子,让学生进行分析和理解。
2. 引导学生使用上下文推测词义和理解句子的含义。
3. 教师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五、巩固与拓展(20分钟)1. 学生进行文言文阅读练习,包括填空、翻译和阅读理解题。
2. 教师提供相关的练习题和测试题,检验学生的阅读能力。
3. 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的欣赏和鉴赏,培养他们对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六、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2. 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不足之处。
高三语文《 文言文阅读 》教案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教案高三2013-09-24 10:54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教案教材分析:所谓文言虚词是指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语,包括连词、介词、助词、副词、叹词、拟声词等。
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阅读文言文不可或缺的知识。
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从总体来说,着眼于应用,不直接考语法,题型都是客观选择题;为降低难度,同时也为了贴近中学教学实际,内容都是课内课外相结合,要求考生辨析加点虚词用法的异同。
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大多没有超出《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常用文言虚词的范围: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除单独设题考查外,还在“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中考查。
学情分析:学生最怕文言文阅读,这道题也是每次考试试卷上得分率最低的一题。
学生不知此类题的基本特征、识别方法、多积累一些解题经验。
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8个常见虚词是同学们记忆的难点,每一个虚词有多种词性,每一种词性又有多种用法,死记硬背既费时费力,又容易遗忘。
为了帮助同学们突破这一难点,故编了19个速记口诀,压缩记忆内容,化复杂为简单,利用谐音,化枯燥为有趣,让同学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轻轻松松地记住18个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思。
教学目标:1﹑通过介绍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使学生了解高考考试大纲。
2﹑通过借助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使学生能读懂浅易文言文。
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分析例句,使学生掌握虚词的基本用法。
2﹑通过练习训练,增强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通过学生积极参与“奇思妙想”的活动,培养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18个虚词口诀】于(与)焉何其若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谐音:语嫣何其弱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奇思妙想】这个口诀目的是帮助同学们记住18个常见虚词,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头号美女王语嫣,何其弱不禁风,为什么身体会这么弱呢?解释一下,因为——所以——则——而且——这怎么叫解释呢?简直就是(乃)之乎者也一样的废话连篇。
文言散文教案
文言散文教案引言:文言散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中学生的学习特点,本教案将重点介绍文言散文的特点、鉴赏方法以及教学策略,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欣赏和运用文言散文。
第一部分:文言散文的特点文言散文是古代文人以文言文字写的散文形式,其特点如下:1. 古文风范:文言散文以古文的表达风格为主,强调句式的整齐、修辞的华丽以及古典文化的渗透。
2. 古雅而含蓄的意境:文言散文注重运用寓意深远,意境优美、意蕴深邃的写作手法。
3. 表达方式复杂:文言散文常常使用典故、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文字的艺术。
第二部分:文言散文的鉴赏方法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鉴赏文言散文,教师可采用以下方法:1. 感知情感:学生可以通过仔细阅读文言散文,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如作者的哀叹、赞美、思考等。
2. 辨析内涵:学生需要通过理解文言散文中的隐喻、典故等修辞手法来理解文章的内涵,领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意义。
3. 钻研修辞:学生可以从文言散文中寻找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比喻等,加深对这些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第三部分:教学策略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运用文言散文,教师可以采用以下策略:1. 提供背景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介绍一些与文言散文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和情感。
2. 多样化的阅读任务:教师可以设计多种形式的阅读任务,如分析段落、解读诗意等,在多样化的任务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3. 创设情境进行演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或全班活动中进行文言散文的朗读、模仿创作等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所学的文言散文知识。
结语:通过本教案的学习,相信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言散文的独特魅力,并通过运用文言散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和阅读理解能力。
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对中华古代文化的热爱和文学素养的提高的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散文)教案(中)高考二轮复习0402 09:41::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散文)教案(中)18个常考的文言虚词1.【而】本义阐析:“而”的意思很抽象,但它本来是个实词,指整个胡须,它的甲骨文就是胡须的形象。
后来,“而”字用作虚字,那是属于假借。
(1)连词1)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
例释: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④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过秦论》⑤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顺承,今译为:就、才、接着。
例释: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④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
⑤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3)表递进,译为:并且、而且。
例释: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师说》。
②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4)表转折,今译为:却、但。
例释: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
④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归去来兮辞》。
⑤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石钟山记》。
5)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
例释: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④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廉颇躏相如列传》。
6)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
例释: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劝学》。
④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石钟山记》。
7)表修饰,今译为:着、地。
例释: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
④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9)表方位,今译为:以。
例释:①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
《问说》②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10)表示连接的前后两部分是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
张溥《五人墓碑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2)代词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
它与“尔”是同源字,在上古之时音近义通。
例释:①妪每谓予曰:“其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
②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③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勾践灭吴》。
④蚤缫而绪,蚤织而缕《种树郭橐驼传》。
2)近指代词,今译为:此、这样。
例释: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
《孔雀东南飞》(3)用作动词(有书称之为“比况词”),译为“如、好像、像”。
它与“如”是同源字,在上古时读音相近,意义相通。
例释:①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②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新序》。
(4)音节助词,不译。
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5)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
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
《左传·宣公四年》(若敖鬼馁:若敖:指春秋时楚国的若敖氏;馁:饿。
若敖氏的鬼受饿了。
比喻没有后代,无人祭祀。
)(6)通“耐”、“能”,今译为:能够、才能。
例释:①行柔而刚,用弱而强《淮南子·原道训》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
《庄子·逍遥游》(7)与“而”有关的复合虚词。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2.【何】本义阐析:“何”在金文中的个独体字,像人扛着戈,是“荷”的本字。
后来,“何”字成了“曷”的假借字,便另造“荷”字来表示原义。
另:“何”“曷”“盍”三字音同,词义相通。
如,①“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②“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记》③“大王来何操?”《鸿宴门》(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③阁中帝子今何在?《滕王阁序》④丞相祠堂何处寻?《蜀相》(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例释: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③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例释: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②作计何不量《孔雀东南飞》。
③入门两眼何悲凉《贫士叹》(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四)何:通“呵”,喝问。
例释: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呵问他是谁何。
意思是检查盘问。
)(《过秦论》)【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何乃】译为“怎能”。
例释: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何必】译为“不必”,表示反问语气。
《孟子·梁惠王上》:“王何必曰得,亦有仁义而已矣。
”【何许】译为“何处,什么地方”。
《大铁椎传》:“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何其】译为“多么,怎么这样”,用疑问口气表示程度。
欧阳修《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3.【乎】(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例释: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释: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④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石钟山记》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例释: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例释: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②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5.用在形容词后,含有赞叹意味。
例释:①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百不与焉!《论语·泰伯》。
②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6.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例释:秦于是乎输粟于晋《左传·僖公十五年》。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例释: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岳阳楼记》)(乎:于)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捕蛇者说》)(乎:在)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
(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
(乎:对于)⑦盖进乎技矣。
(《庖丁解牛》)(乎:在)⑧以吾一日长乎尔。
(乎: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例释: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4.【乃】本义阐析:乃字和“汝”、“尔”、“若”、“而”等字同源,都可以充当第二人称代词,属于假借义。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赤壁之战》)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④断其喉,尽其肉,乃去《黔之驴》。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桃花源记》)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师说》)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石钟山记》)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
(《廉颇蔺相如列传》)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